首页范文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十篇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十篇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41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1

[关键词]阅读伦理;规定主义;描写主义;解释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0―0142―02

对于阅读,我们一直强调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或者抓住其中一点穷极其内涵与外延,或者只强调学生的阅读。但是对于教师阅读这一主题我们很少涉及。事实上教师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从职业认同角度透视教师的阅读伦理既有益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自我职业意识。

一、教师阅读伦理

(一)阅读伦理的定义

阅读伦理最早是作为文学评论用语由希利斯・米勒提出。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界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攻击性观点的反击。另一方面米勒试图解释在德・曼的《阅读的寓言》一书中出现的“伦理”这个词,并因此“呈现阅读的伦理在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的例子”。“(阅读伦理)指的是阅读行为对某种不可抗拒的要求产生某种反应是必然的,同时又是自由的,也就是阅读行为务必对我的反应和将来在人际、机构、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负责。例如它可以通过教学或者对某一文本公开发表评论的形式出现。”〔1〕(p1)张颐武(2005)拿创作的伦理与阅读伦理进行比对,认为前者强调写作就是写作,要容忍他人讲出自己的意见,而后者则强调“从事阅读并发表自己意见的人敢于坚持讲出自己的看法”〔2〕(p184)这一伦理。尽管理论目的不一样,但是两位学者都指出了阅读伦理的应用范围,那就是有限且自由的进行阅读。很明显现当今时代的教师就是承担了这一双重功能,他既要按照某种规范去阅读,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有自己的阅读自由。而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阅读伦理构建更为重要,因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推进,这些专业教师的精神向度应该更明显一些,他们要引领时展与创新的理论风潮。

(二)教师阅读伦理的嬗变及其特征

尽管阅读伦理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是阅读与伦理学的结合则是很早的事情。国内教师的阅读伦理从建国起至今经历了规定主义和描述主义两种阅读伦理模式,目前向第三种模式的嬗变也日益成型。

1.规定主义阅读伦理

道德哲学目的是阐明道德语言和陈述的性质。道德陈述告诉我们做什么以及被用来指导我们的选择。这样的陈述必定有不可简约的规定成分。表达对一个规定的同意或者接受其实就是表达一个人的决定或者是决心。规定主义强调对于某种伦理判断的典型的规定性使用。但具有规定性特征的语言不仅仅是道德语言,还有其他的语言。规定的普遍性将道德语言和其他的规定性语言区别开来。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是“继艾耶尔和史蒂文森之后的又一个非认知主义的元伦理学理论”〔3〕(p1)。规定主义的教师阅读伦理强调了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两个层面的规定性。从建国起到六、七十年代,尽管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是阶级与革命的观点已深入骨髓。人文社科作品的阅读虽然没有明确规定阅读形式,但是我们的潜意识仍然强调政治性、阶级性挂帅,如果谈到作者,我们得从阶级革命的角度去定位,为作者定位、为作品定位。如果谈到作者塑造的人物,要么是“高大全”,要么是完全自我、充满邪恶的恶人,这是极明显的革命、反革命二元对立模式。相应地,教师的阅读伦理主要呈现革命主导的一元伦理,即阅读就是为革命、为工农阶级服务。这种主导性和权威性,由上及下展开,决定着或者部分支配着学生的阅读行为。

2.描述主义的阅读伦理

描述主义在伦理学理论中一般被认为是认知的方面。它认为我们获得伦理陈述的方式与我们获得事实陈述的方式是同样的。该伦理对过程的描述中立于阶级性、革命性或者极端的权威性。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教师阅读伦理越来越淡化阶级性、革命性,教师的权威得到中和与消解,教师越来越强调自我情感的舒展与披露。在教师的理念中,虽然仍有部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作者所塑造出来的人物角色已经由平板化到丰满化演进、变成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教师的感情溶于作者、内容与读者的期望这三方因素中。很多教师愈来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权威,或者尽量勾勒自己为一中立的形象。教师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也千差万别,而人们也已经从虚幻中惊醒,在作品中寻找现实中的自己。这种模式和社会的开放性速度互相促进,推动了我们对阅读内在本质的探究即我们在读作者、读书还是在读解我们自己的内心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阅读重构欲望与教师的指导与时俱进。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构建

按照整体论的思想,教师是完整的人,他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对教师的定位也必须是全面的:既要考虑到教师的知识、能力、行为,也要顾及到教师的职业心理;既要考虑到教师是一个教师,但也要考虑到他是一个社会人。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阶段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多维层级系统,它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意志和职业认识等”〔4〕(p7)。这个系统的各个层级都是与教师的职业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个体建构的”〔4〕(p4),但是呈现为集体特征与无意识倾向;“它是动态的”〔4〕(p4),但是有阶段性的静态特征。教师的职业认同,既受到教师的个体特征因素,如性别、年龄、教龄、所从事专业学科的影响,受到个体的传记性因素如先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文化等的影响。

教师职业认同是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道德化认同,第二个阶段强调个人认知化认同。道德化认同主张教师是“作为教师”存在,教师是社会的代表、知识的权威、道德的化身。这是工具性价值的教师,它关于“教师应当如何”的角色期望与规则,遮蔽了教师自己关于专业身份的知觉,剥夺了教师个人成为预期角色以外其他身份的可能性。因此该阶段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愿景、职业技能认同、职业发展需求甚至个人职业情感投入都从属于整个社会,它剥离了个人的因素,因为教师个人就是政府、就是阶级、就是道德。第二个阶段的个人认知化认同就是对道德化认同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事实上,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取,从根本上应源于教师本人的认同,源于教师对于自己作为教师的内涵、意义、价值等的理解与追问。要强调教师是“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幸福感、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心理积极程度等方面,充分尊重并赋予每位教师专业话语权利,营造合作型教师专业团队文化,建立教师对各种改革的协商与认同机制。以教师叙事促进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身份要变成“共同开发者”、“共同遭遇者”、“共同管理者”。

(二)职业认同与教师阅读伦理的勾连

第一个阶段的道德化职业认同覆盖了规定主义教师阅读伦理和一部分的描写主义教师阅读伦理。职业就是革命、阶级与道德问题。它是规定性的。我们不能进行自我视角的阅读、描写和阐释,我们需要在革命、阶级与道德的范畴内阅读,即使要展现自我的期盼,也只能是小心翼翼的进行描述,根本谈不上阐释。而第二阶段的职业认同构建对教师的阅读伦理已经提出了某种需求即我们不能做规定主义者,也不能只满足于作为一个描述主义者,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共同阅读,共同叙事,教师的阅读模式不再是权威,阅读本身也不能只和革命、道德、规范相勾连,我们要挖掘我们自己、剖析阅读中展现的社会。这就是日益形成规模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

三、职业认同视角下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

虽然教师的阅读伦理到改革开放前后已经经历了这两次嬗变,但是教师阅读伦理在90年代往后仍然大踏步的向前推进。在当前媒体多元化、改革快速化、教育多面化的大环境下,尤其是在职业认同的构架下教师阅读又获得了一种否定性的力量而且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解释主义伦理。

在解释学中,解释的标准萦绕于教条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逼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贝蒂、哈贝马斯以及解构派众说纷纭。事实上相同的文本能够被无数次的阐释,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阐释。那教师的阅读也要转向解释学中的视角主义。因为人类切实的存在于时间、空间与历史的某个特定点上,因此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无疑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像传统知识论所要求的那样,对现实做出客观与无功利的观察,而是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做出评价。视角主义负责告诉我们,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就是强调视角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绝对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一条认识论理路。

1.反对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与规定主义一脉相承,它要求一种绝对的真理,否定了作为教师的自我阅读的展现,它表现为类似不可更改的社会法条式的解读、阅读即为某种强制的规范。媒介的多元化部分客观地解除了这种限制。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目的的多元也促进了它的衰落。朝向统一规定性的冲动越强烈,就越表明衰弱与腐朽的存在。越是朝向多样性、差异性越能表明人存在的丰富与创新能力。我们一直在阅读视角的相遇这一条路上行进却永远不能达到完全的视角融合。因为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人,他的生理视角,他的直觉感知力、他的囿于自身周围大小环境而凸显的社会历史视角都形同千面。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教师不能拿自己的阅读包括革命性道德式的解读、完全个人际遇的碎片化解读来实施真理性的压制。而且他也不能只简单的对这些东西进行描述,他的角色只能是和学生一道剖解和解释这些英雄、这些道德、这些碎片。

2.反对绝对的相对主义、反对虚无主义

尽管每个个体的视角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并不希望每个教师都停留在自己阅读的模式中,实现唯我主义的意念独裁,也不期望我们获得的阅读行为是无意义的自我陶醉乃至是虚空的。因为这两种期望都有一种假定那就是阅读行为一定要有本体,但是事实是我们只能认识,阅读是认识,那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是呢?因此我们教师在阅读中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阅读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生理、直觉,竭力认识他周围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阅读行为占山为王,任何人都不可以。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自己的阅读能力,我们要在阅读中穷尽所有世界中的一切。

〔参考文献〕

〔1〕J・H・miller.theethicsofReading〔m〕.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7:43.

〔2〕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2

关键词: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特征建设方法

在当今世界,科技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在全球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与密切,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只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道德的养成也已成为各个领域高度重视的内容。随着社会对职业道德要求的增强,各种对职业道德系统的探讨与研究应运而生,涌现出许多促进职业道德发展的优秀观点和思想。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科学含义及影响,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精深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职业道德内涵的论述

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的界定,学者们没有明显的争议,但就具体内容的阐释却不尽相同。

有学者这样论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还有学者认为,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人们的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等诸方面因素。

也有人提出,职业道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象,它的形成和特点,主要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活动,就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职业道德作为一定职业范围内道德调解的特殊方向,它的观念、规范和风习表现,是由各种职业或行业的具体利益、业务和义务的内容决定的,是在特殊的职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李光耀在《职业道德简论》中指出,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职业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人们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会导致职业道德观念的差异。所以,职业道德并非某种职业本身所产生的道德,而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道德观念在各行各业中的具体体现。

窦炎国在其《职业劳动与职业道德》一文中提出,职业道德起源于劳动的社会分工,它是一种劳动规则。他认为,劳动的分工和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形成了要共同遵守的规则,而在协作和交往中又形成了一定的管理规范。而职业道德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范和管理劳动的规则。

在传统的职业道德研究中,人们习惯于从伦理学的的角度来探讨职业道德,在由申平华等人主编的《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视野:推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机制与措施研究》一书中,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界定职业道德的内涵,即从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综合起来研究道德。书中提出,如果从人生科学的角度来看,职业道德便是人生道德的具体化,是人生道德在职业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形态,受人生观的支配;而从精神文明学的角度来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它在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中,归属思想系统的范畴。同时,书中还指出,从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学三个角度来界定职业道德的科学内涵,在层次、范围和容量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而三者在研究道德及职业道德时,都把主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目的,所以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学在职业道德研究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

在各种观点中,无论哪种论述,都离不开职业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事实,并决定于经济基础。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职业活动,对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都有重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社会主义职业的道德的论述

我们研究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精深文明建设的进步。关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道德建设,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做了大量的研究。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规定了我们今天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的五项基本规范,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它是贯穿于全社会共同的职业道德之中的基本精神。

《决议》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总结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在其后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决议》提出的规范来研究,很少有学者提出异议或创新的思想。但就其具体内容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都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标准。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对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笔者在阅读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论著后,对各种观点进行了综合杂糅,总结出当前大部分学者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特征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崭新的道德,因此他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而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中有觉悟的成员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灌输性”的特点。它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指导,它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公德的体现。同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发展,又展示了社会主义精深文明建设的成果。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了人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实现了个人利益、职业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根本一致,同时也体现了公民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活动中,不同职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服务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每个职业工作者都是平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反映了职业活动中工作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基础形态,它具有社会主体道德的功能,它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并与社会主义道德得到了真正的统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和主体道德,具有直接面对公众的公共性和示范性;同时,它又是随着职业活动的实践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又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社会主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各种职业相联系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样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发挥调节作用。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指导原则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职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职业道德规范都必须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并以集体主义原则统率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所以说,遵循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有一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人们在职业劳动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者可以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的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引导下,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所以说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利于调动广大职业者的劳动积极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环节就是从解决职业认同人手,培养敬业意识,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着重弘扬敬业精神的特点。

另外,还有学者总结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约束机制的针对性,运作结果的效益性,表达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功能和意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的学者从各个侧面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详细的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整体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了职业道德建设,就能够推动、带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进而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保证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从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法制经济,而且还应当是一种道德经济。职业道德是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入场券”,市场如同赛场,没有“入场券”,就没有资格,没有能力与人“竞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可以逐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职业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同时也是培养跨世纪新人的必要条件。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

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学者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智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发展的建议和构想。

在理论上,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需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专家学者论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职业道德的合理性,论证在新形势下重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必要性。还有人指出,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打牢职业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才能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所以有众多学者认为,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应同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健全规范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结合各行各业的职业实践,制定公约、守则、责任制等,并不断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规范体系,确立职业道德的指导原则。

促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人的作用,所以应对从业人员深入开展敬业、勤业和乐业教育,使人们热爱本职工作,忠于各行事业。同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和领导的表率作用。

还有观点提出,要站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抓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时,必须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快文化建设步伐,这是抵制、反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制止职业道德滑坡的根本方法。

另有观点指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众多学者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都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都有一定得适用范围。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耀,减乐源,黄汉充.职业道德浅谈[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翁金墩等.道德科学知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奇.道德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m].欢哲学研究,1986;11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3

我非常有幸地走上这三尺演讲台,与这么多年青上进的税务干部一起展示才华,证明能力,阐述观点。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一九九四年税务机构分设时,分到博乐市地税局工作,时任市局管理科科长,一九九六年担任纪检员一职,分管业务科和稽查局工作,一九九九年八月调任州局征管科科长,负责征管科工作,二oo一年任州局业务科科长,负责业务科工作至今。几年来,无论是税政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还是纪检纠风,无论是在市局,还是在州局,本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秉公执法,严格律己,热情服务于纳税人。

地税分设以来,本人多次被为市地税局先进工作者,博乐市优秀党员,97年被市政府评为十佳执法员,在州局征管科和业务科任职期间,所主持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全疆前列,多次受区局通报嘉奖。

本人这次参加竞聘的第一志愿是税政法规科科长,让本人填报这个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本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做的更好。在谈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职务的优势和工作思路之前,本人想先谈谈竞聘这一职务的劣势。年龄相对较大是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主要劣势,年龄的问题在本人参聘之初可以说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在看到区局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文件时,本人也想过不参加竞聘或者享受区局的优惠条件告老还乡。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优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二、德能双过硬,一颗赤诚心。

税收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税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纳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税收工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税务人员的执法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了税务部门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过硬。本人从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税务部门一个窗口,自己要对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形象负责。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守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待纳税人热情细致、耐心周到,始终坚持善待纳税人就是善待自已的观点。如果此次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成功,本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这一目标,并且会严格要求本科室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整个科室成员都成为德能双过硬,适应形势,符合时展的新时期税务人。本人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将这颗滚烫的赤诚之心献给党的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工作岗位上,也无论此次竞聘的结果如何,本人一颗赤诚之心都将献给我所热爱的税收事业。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4

关键词:iHK结业考试;课程评价;评价设计;分数统计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也是其经济领先和“德国制造”高水平的重要保证。“双元制”模式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因德国的各职业工种均具备完善的职业课程体系和考试评价标准。近年来,我校引进德国iHK(industrie-undHandelskammertag,工商业联合会的简称)切削机械师职业课程体系和考试标准,并尝试了在部分课程中实施。

《生产的组织实施与检验》课程是切削机械师职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强化、实操技能的提高、适应结业考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课程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适应结业考试,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最关键的是做好学生评价方式的设计,为此我们在课程中设计了多个学习项目,要求每个项目都按照iHK结业考试的要求进行评价。

一、评价类别、阶段及权重

《生产的组织实施与检验》课程学生评价包括理论部分评价和实操部分评价两个部分,其各部分阶段划分、时间安排及分值权重见表1。

表1评价类别及权重表

理论部分评价(权重50%)实操部分评价(权重50%)

题目类型(1)a卷:23道选择题,其中:6道为必答题,可选3道划掉不答,3道计算题,3道技术沟通与交流题。

(2)B卷:8道题,均为主观题,要求每道必答。(1)现场加工:1个铣削件加工,1个车削件加工,零件清理、打标及自检,并完成口试环节。

(2)工艺设计:完成铣削件或车削件的工艺设计。

二、实操部分评价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理论部分由a卷、B卷构成,相对比较简单,这里只对实操部分的评价设计进行阐述。实操部分由工艺设计、零件加工、零件检验、口试四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和评分权重要求。

综合来看,工艺设计、口试两个个阶段不仅所占时间较短,而且分值权重都不超过实操部分评价分数的10%,因此无需再进行细分。零件加工阶段,是占用时间最长、分值权重最高的考试环节,评价部分包括目测检查、粗尺寸检查、精尺寸检查三类评分点。零件检验阶段,虽然占用时间较短、分值权重不高,但对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零件质量检验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学生需要提交检验报告和产品递交相关信息。

1、零件加工阶段评价设计

(1)目测检查评价设计

目测检查共12个评分点,每个评分点满分10分,可按10/9/7/5/3/0几个分值分配分数,详见表2。因不涉及配合,表中的功能检查,即“成绩D1”不用计分,也就是只统计“成绩D2”,例如某学生该项得分为95分。

(2)粗尺寸检查、精尺寸检查评价设计

粗尺寸检查、精尺寸检查各12个评分点,每个评分点10分,必须按10/0两个分值分配分数,详见表3。例如某学生粗尺寸有9个评分点得分,精尺寸有7个评分点得分,其“成绩D4”为90分、“成绩D3”为70分。

2、零件检验阶段评价设计

(1)检验报告评分设计

检验报告设计10个评分点,每个评分点10分,必须按10/0两个分值分配分数,如果学生特征值检查结果与教师一致,则给予10分,不一致0分,学生测得实际尺寸不予考虑,详见表4。例如某学生长度尺寸与教师检查结果不一致,该特征值得分为0;若其余与教师检查结果一致,则“成绩K1”为90分。

(2)递交评分设计

递交报告设计2个评分点,每个评分点10分,必须按10/0两个分值分配分数,如果学生递交结果与教师一致,则给予10分,不一致0分,详见表5。例如某学生件1的递交结果和教师的评价结果一致,得10分;件2的递交结果和教师的评价结果不一致,得0分,则“成绩K2”为10分。

三、用excel进行分数统计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5

关键词:高校人才引进人才测评人才测评体系

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其核心是提高其引进的有效性和优质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保障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寻求人才引进的有效评价模式和方法是近年来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研究的重点。

1.目前高校人才引进中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一些高等学校对人才迫切需求的急功近利的态度,极容易造成人才引进决策的失误。目前高校在人才引进中对人才评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人才评价制度不健全。现有评价大多都忽略了高校人才引进“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评估中采用的指标不够科学、全面,定性的研究多,定量的研究少,且尚未提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人才引进评价体系。

1.2人才评价体制存在漏洞。现有的人才甄选制度存在漏洞,主要表现在缺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制度设计。在实际的人才引进工作中,人才引进工作的决策者还容易受到“熟人效应”的影响,不利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学缘结构”的合理化。

1.3定量评价存在较大偏差。尽管目前在高校人才引进中注重了定量评价的研究,但在评价中还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一是评价者对于评价标准认识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二是被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所提供的材料缺乏真实性及有效性核实。

2.人才测评体系的建立

人才测评就是通过多种科学、客观的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在高校人才引进中引入人才测评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个高校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和做法。本文试图构建一种适用于普通高校的人才测评体系。

2.1人才测评指标

人才测评指标是指对人才测评对象特征状态的一种表征形式。在建立人才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2.1.1刚柔并济原则:一些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只对应聘者的学历、职称、年龄等刚性指标提出要求,欠缺对人才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柔性指标的考察,因此在建立评价拟引进人才的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相结合。

2.1.2延伸拓展原则:高校的工作特性使得高校的教师应具备高于社会一般道德水准的道德品质――师德,同时教师的职业要求更需要他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等基本素质和个性特征,因此更要注重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指标的引入。

2.2人才测评体系

由反映人才测评对象各个方面特征状态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或集合,就是人才测评指标体系。人才测评指标的设计与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构建人才测评指标体系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2.2.1测评指标内容设计。人才测评指标内容的设计,包括测评要素的拟定、测评标志的选择与测评标度的划分。

2.2.2测评指标归类合并筛选。这个阶段主要把拟定的各种测评指标进行审查、比较、归类、合并与筛选。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专家访谈、本文将衡量高校引进人才指标分为两个大类: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其中刚性指标由易于量化的考察因素来描述:基本状况、学术科研、教学能力和其他因素;柔性指标包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团队精神、表达能力等。

2.2.3测评体系的建立

人才测评体系包括测量和评价两个部份。测量主要注重定量分析,而评价注重定性综合。本文根据刚柔两类指标的特点不同,测评的侧重点、测评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刚性指标,将采取建立量化测评指标体系方式进行测评,并最终得出测评数值的定量化测评;对于柔性指标,采取面试、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测评,并得出综合性描述的定性测评。最终将两类指标测评结果相综合,得出对引进人才的综合性评价结果。

3.刚性指标测测评方法

刚性指标进行量化的方式建立测评体系,即用数学形式描述素质测评的过程。量化形式改变了经验定性评定的单一模式,使其简化为单项的行为特征测评,使主观随意性的评判过程物化为统一的分数综合,既提高了测评的准确性,减少了评定的主观性,从而有效的控制了人才测评的误差。

4.柔性指标测评方法

对于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等不易量化测评的柔性指标采取面试、心理测试等方法。

面试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有关素质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引进人才进行的面试主要测试一般采用操作综合式,即以问答形式为基础,把交谈、辩论、讨论、演讲、试讲、实践操作等形式结合进来的面试形式,考察、推断他的工作态度、能力、责任感及进取心。

心理测验是人才测评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人员的挑选与评价。对于高校的引进人才,主要侧重人格测验,目前人格测评主要采用问卷测验的形式,这种测试的代表是卡特尔16因素个性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等。

5.综合测评的结果分析

将刚性指标与柔性指标都进行完测评后,就要进行测评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内容分析与结果报告几个方面。数据分析主要针对刚性指标而言的,可以将全部被测者的一般水平设置标准分数,再将单个被测者的分数与平均分进行比较,以确定被测者的在整体中的水平。内容分析主要指对柔性测评指标测评结果的分析,对被测者在品质、素质方面给予定性结论,但是对于心理测试或面试不合格者一般具有一票否决权。最后整理成测评结果报告,包括数据分析、评价等级和评语等部分,以数据加书面语言的形式反映测评结果并给出结论,供人事决策者参考。

由于人才具有相对性,又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测评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评价权重、评分等级及参考标准需要根据社会环境、学校人才引进战略规划和实际需要不断地做出适应性调整。

参考文献:

[1]萧鸣政等.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闫绪娴.如何进行人才测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郑安云、宋波.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周青萍.关于高校拟引进人才量化评价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2004.

[5]曾卫明、王滨.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量化评价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

[6]成琼文.高校教师人才引进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马行超.高校人才引进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1.

[8]李伟.模糊理论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5

作者简介: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6

[论文摘要〕从1984年第一次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至今,我国共四次颁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与修仃有效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分析,得出规范的六个走向:由他律走向自律,由理想走向现实,由一统走向分层,由宽泛走向专一,由随意走向科学,由难行走向操作。随着师德建设的发展,这些走向必将推动规范步入一个新的高度,使规范从规范对象、名称、内容到时限发生整体的变革。

从1984年至今,我国共四次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回首二十余年间,师德建设经历了一个继承和总结优良传统、实践经验,形成师德规范化、制度化成果,进而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发展历程中,在传承优良师德品质的同时,也反映出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师德问题,更体现了我国当今师德建设的研究进程。在第四次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之际,对规范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不仅有助于规范的学习与贯彻,也有助于师德建设的研究,最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史沿革

(一)198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

1984年10月13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中小学职业道德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颁布《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要求》全文(含标题)共267字,分为6条。主要包括的内容:爱国爱党,热爱教育事业;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认真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遵纪守法,处理好与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系;注重个人修养,为人师表。《要求》主要调节教师的四重关系:教师作为公民与国家、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伦理道德关系,教师与学校集体的伦理道德关系,教师与家长等社会群体的伦理道德关系。

《要求》是建国以来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启了师德规范化之路。其特点有三:第一,从宏观角度归纳了时代需要的教师道德品质,缺乏层次性;第二,从理想境界表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缺乏操作性;第三,对教师角色职能定位不明,缺乏专业性。

(二)1991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结合现实需求对(要求》进行修订后,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1991年《规范》)。1991年《关于颁布

1991年《规范》在内容上仍显粗糙,其特点有二:第一,调整后的规范内容在整体上更具有层次性意识。第二,更为明确了教师应处理的几层关系,使规范更具有专业性意识。但其舍去了《要求》中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如没有提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失。

(三)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7年8月7日,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颁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1997年《规范》)。1997年《规范》颁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帮助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促使全体中小学教师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1997年《规范》全文(含标题)共583字,分为8条。主要包括的内容: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主要调节教师的四重关系:教师与国家的伦理道德关系,教师与教育系统内群体的伦理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伦理关系,教师与教育系统外群体的伦理关系。

1997年《规范》较前两次师德规范有较大进步。其特点有三:第一,规范较具操作性。它的内容更加具体,时代性也较强,如教师的廉洁问题等。第二,规范较具专业性。它以职业特征为出发点,论及教师应处理的关系。第三,规范的科学性不高。1997年《规范》在本质上是前两次规范的细化,仍然存在着结构不完整和内容不系统的问题。

(四)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9月4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2008年《规范》)。2008年《规范》的颁布在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2008年《规范》(含标题)共501字,分为6条。主要包括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主要调节教师的四重关系:教师与国家的伦理道德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伦理道德关系,教师与教育系统内群体的关系,教师与教育系统外群体的关系。

2008年《规范》是我国步人新世纪后的第一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集以往三部师德规范之成果,因而更为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其特点有:第一,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规范出现了肯定教师个体有提高道德修养的能力与要求的取向。第二,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对教师现实的道德问题加以重视,不只提道德理想追求。第三,对师德规范科学性的探索仍在发展中。过往的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这正是2008年《规范》向前追求和探寻的方向。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分析

(一)由他律走向自律

回顾二十余年,一次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三次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历史,展现了师德建设的发展动态。随着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师德研究的不断深人,师德规范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

教师群体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受其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较强的自觉性和自尊心。但《要求》和1991年《规范》均把教师定位于道德无知者或知之甚少者,以一种道德先导的姿态出现,内容和形式均忽略了教师的特点,偏向他律一极。而1997年《规范》已开始突出教师的自觉自修。在本世纪初,学界提出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淡化教育、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和激励教育等。以教师为师德主体的思想在规范中直接体现为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规范要促进师德生长,就要为教师的自律创造更大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师德建设中更加强调教师主体性作用,教师自律会是师德规范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由理想走向务实

规范是明文规定的标准,是实践的规则,如果失去与实际的结合,规范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纵观四次规范的内容,由最初只提出抽象师德理想逐渐转变为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更具现实意义。

尊重教师角色背后的人,就发现了教师的存在,正视了教师的差异,规范走向务实是师德研究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反映。《规范》的这一转变能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真实感受到规范的存在,比组织教师对规范进行理论学习更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调查指出,为数不少的教师对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表示“不知道”。正如有学者认为,偏重理想性、缺乏现实性的师德规范只会使广大教师内心产生具有距离感的敬畏,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剧,并最终因其高远而形同虚设。规范偏向理想一极,是多年来师德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疏离的病疾。只有放下架子,真正服务于教育现实的规范,才是名符其实的师德规范。

《三)由一统走向分层

现今,师德分层理念已得到普遍认同。教师的师德层次不同,其师德表现必然不同。只有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的因层制宜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师德建设水平。

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过度重视划一性,即用一个标准、一种规范去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做到。图规范应使教师能结合自身道德现状有所思,有所求,促成师德提高。因而规范应具有三个基本层次: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以规范中关于教师业务学习的内容为例,《要求》内的条目很难适用于全体教师。1997《规范》的表述,则折射了师德观的一次飞跃。它承认了教师道德层次的差异和追求境界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对处于不同道德水平和不同追求阶段的教师给予相应指导。其不足之处在于师德层次的划分仍不明晰,上下之境亦不通达。2008年《规范》第6条的三句话更加体现了规范的理想、原则和规则的分层,但这一分层仍有待提高。

(四)由宽泛走向专一

师德规范必须明确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教师与教师职业。《要求》和三次《规范》从混合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的“大杂烩”走向纯粹的职业道德的过程,意味着更为成熟的师德规范正在形成。

由前文对师德规范调节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师德规范至少应处理好四层关系:第一是教师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第二是教师一与同事的关系;第三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第四是教师与家长和其他社会教育工作的关系。这是由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所决定的。此外,师德规范还应严格划定其范围在教师职业活动之内。师德不是公德,但要与公德保持一致,可以说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师德也不是私德,它应该规范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但不应干涉教师角色外的个人。师德规范与其他道德规范的界限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专业化水平太低,随着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师德规范专一趋势更强。

(五)由随意走向科学

如果把师德规范的发展过程称为“师德规范发展史”,那么这段历史折射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凝结着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师德规范正由过去较大的随意性走!句科学性、

师德规范科学性突出体现在规范的制定。首先,制定依据更为科学。随着师德研究的深人,教育学和相关领域如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更为广泛地应用其中。其次,规范制定人员结构更为合理。规范的制度不再只是官方行为,修订2008年《规范》时,教育部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而打破了单一制定者的人员结构。第三,制定过程更有序。2008年《规范》的修订从2004年开始历时四年多,这是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修订,并且首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充分体现了规范制定的程序化与制度化。规范走向科学不仅体现在制定中,同时还体现在规范的内容与实施之中。(六)由难行走向可行

师德水平直接反映在教师的言行之中,规范的作用也体现在教师能依此判断其行为合理与否。这就是说,以阶段性职业行为禁行规定为底线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科学管理,使师德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对师德规范地位意识的转变,促进了规范内容可行性增强的可喜变化。

历次规范不断增加了操作层面的内容,不仅对提倡的行为,对“不得”的行为均有具体表述。正如有学者谈到,“应该是什么”是教师职业拥有的必要道德条件,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最低限度和要求,它是一种必然和必须。此种要求的教师职业道德指向“大多数教师都做得到的道德”,是一种教师职业领域里的“恕道”,是可以被“习知”的。规范可行性的增强将会更有效地提高师德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来前瞻

(一)制定主体的变革

在分析我国师德规范走向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对未来的师德规范构建做一点展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主体将会变革。它会由教育部与全国教育工会或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转向完全由全国性的教师行业组织制定。

四次师德规范均由教育部(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或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但在2008年《规范》修订时,教育部于2008年6月25日在《中国教育报》上正式征求社会意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提出“此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广大教师共同的行为准则,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完善和共同遵守,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监督。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转变,可见官方制定主体正逐渐向教育行业内过渡。未来的发展中,全国性的教师行业组织势必将取代政府相关部门而成为规范的制定主体。制定主体中政府的去功能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政府在职业规范制定中的主导角色正在退化,这不仅意味着道德标准中政治性的弱化,也意味着师德规范将会更为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规范对象的变革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范对象将会变革。它会由只规范中小学教师扩大至全体教育工作者。

早在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关于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就提出“《规范》的基本要求亦适用于中小学职工。各地可根据《规范》,结合职工各项工作岗位的特点,分别提出具体要求。根据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不同特点,各地可参照本《规范》对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做出补充规定或提出具体要求。”厄“〕这实质上是为解决中小学教师以外的教育工作者无从业标准的折中提法。《要求》和三次《规范》均未把中小学教师以外的教育工作者纳人其范围。我国现行的全国性师德规范只有2008年《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范》两部,此外还有地区性的师德规范和各层次学校自定的规范。这既不利于教育工作者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局限了师德规范自身的价值。因而我们必须逐渐构建起一个包括幼儿教师、中小学和中职教师、高职和大专教师、大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内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并最终整合形成统一的专业伦理自律公约。

《三)规范名称的变革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名称将会变革。它会由规范改称为教师专业伦理自律公约。

规范,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公约,是机关、团体内部拟定的供共同遵守的章程。公约比规范更为强调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如前文所述,师德规范正由他律走向自律,由难行走向操作。正如有学者指出在教育实践中,作为道德主体的教师要唤醒自我意识,改善自我形象,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在反思自我行为合理性的同时也要反思现有道德规范的正当性。这样,师德建设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教师专业伦理自律公约的出现有两点依据:一是教育工作者相对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自觉性与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者群体能够产生专业伦理自律的基础。二是教育工作者的伦理标准将内化为自我的批判与追求,这是形成专业伦理自律公约的要求。随着师德建设的提高,教育工作者将会对职业伦理道德有进一步的追求,达到了向专业发展和事业追求之境的层次,教育工作者会因自身的发展促成公约的出现。因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范这一名称必然被教师专业伦理自律公约的构想所取代。

(四)规范内容的变革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将会变革。它会由不周延逐渐走向周延。这一变革将与规范对象等的变革相互促进。

规范对象将扩大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是由规范自身含义提供的可能性。而规范内容由不周延向周延的变革为规范对象的变革提供了可行性。有学者提出,师德规范中一般对整个教育行业自身的建设有所考虑,但考虑不多。有学者也一再追求从教育专业化需要出发重建师德规范。规范内容向周延的发展,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因为规范的功能是为对教师应处理的各种关系提供指导。从职业内部要求出发,教师应主要处理八重关系,包括:教师与国家的关系,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及学生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者的关系,教育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的自我关系等。而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自我认识的提升,教育理论中各种教育观点和概念的深化和澄清,将会使规范达到新的层次。所以,随着公约的形成,全体教育工作者能以其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充分和必要判断。至此,规范的内容就趋于周延。规范内容中不合理内涵将被剔除,适用界线将被明确,专业性将被强化,它使师德规范根本独立于其他道德标准,又与各项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共同服务于教育工作者。

(五)规范时限的变革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7

我非常有幸地走上这三尺演讲台,与这么多年青上进的税务干部一起展示才华,证实能力,阐述观点。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一九九四年税务机构分设时,分到博乐市地税局工作,时任市局治理科科长,一九九六年担任纪检员一职,分管业务科和稽查局工作,一九九九年八月调任州局征管科科长,负责征管科工作,二oo一年任州局业务科科长,负责业务科工作至今。几年来,无论是税政治理、征收治理、税务稽查,还是纪检纠风,无论是在市局,还是在州局,本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秉公执法,严格律己,热情服务于纳税人。地税分设以来,本人多次被为市地税局先进工作者,博乐市优秀党员,97年被市政府评为十佳执法员,在州局征管科和业务科任职期间,所主持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全疆前列,多次受区局通报嘉奖。

本人这次参加竞聘的第一志愿是税政法规科科长,让本人填报这个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本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做的更好。在谈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职务的优势和工作思路之前,本人想先谈谈竞聘这一职务的劣势。年龄相对较大是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主要劣势,年龄的问题在本人参聘之初可以说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在看到区局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文件时,本人也想过不参加竞聘或者享受区局的优惠条件告老还乡。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优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老马识途,轻车熟路。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财会工作19年,从事税收工作13年,在税务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税政法规治理和税收征收治理,可以说对这方面的工作非常熟悉,本人在市局工作时主要负责集体财务治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各税的税政治理,主持制定了《博乐市地税局非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办法》、《博乐市地税局关于加强客货运输市场税收征管办法》等规定,使市局的税收征管更趋完善,到州局后主持修订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考核治理办法。从97年企业所得税实行自汇自缴以来,本人亲自主讲每年的企业所得税培训,1995年本人主讲了对党政机关的个人所得税培训,2001年主讲了对水利系统的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因此,本人尽管年龄相对较大,但经验丰富,能熟练把握现行税收法规,业务水平较高,对税政法规科各项职能设置,非常熟悉并且熟练,主持税政法规科工作可以说是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二、德能双过硬,一颗赤诚心。税收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税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纳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税收工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税务人员的执法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了税务部门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过硬。本人从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税务部门一个窗口,自己要对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形象负责。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守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待纳税人热情细致、耐心周到,始终坚持善待纳税人就是善待自已的观点。假如此次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成功,本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这一目标,并且会严格要求本科室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整个科室成员都成为德能双过硬,适应形势,符合时展的新时期税务人。本人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在党旗下庄重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将这颗滚烫的赤诚之心献给党的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工作岗位上,也无论此次竞聘的结果如何,本人一颗赤诚之心都将献给我所热爱的税收事业。

三、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在区局的文件中归纳为八项,这些都是税政法规科所必须做的本职内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则远远不止这些。除此之外,税政法规科的工作还必须体现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的特性,这是征管法和现行征管体制所要求的。税政法规科负责地方各税的政策业务治理,不只是简单说明对什么征税,按多少征的问题,还要搞清如何征、怎么查。随着新征管软件的启用,网络运行的深入,信息工作将成为各项工作的先行军,税政法规科应当将最新的税收法规通过信息科公布,将税政法规治理与信息治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更大作用。按照税政法规科的职能要求,就必须将税政法规科放在一个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位置上去展开工作,因此,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将不再是过去的一种简单配合,而是将各业务性科室融合起来。同时,税政法规科还负责对区局税政法规工作的上传下达,报表总结报送,接受上级检查,对下级局的税政法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等工作,因此协调上下级也是税政法规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上下级关系协调处理的好坏将影响全州整体的税收工作。

四、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全州税收工作的进步要害体现在县市局工作的进步上。而县市局工作的进步则最终要落实到一大批热爱税收事业,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中、青年干部肩上,做为税政法规科的科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要擅于学习、总结、汲取他人的工作经验,其他地州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及时的传教给基层干部,假如本人此次竞聘成功,本人将亲自定期到县市局蹲点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与县市局的干部共同工作,互相学习,共同使博州地税系统的税收业务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不可能干一辈子,工作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在位时,应当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这样才能使我州的税收工作持续稳步的发展,才能使我州税收工作不落后于其他地州。今天,我在竞聘演讲中提出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帮助身边的同事,让不强的变强,让强的更强,在整个博州地税系统营造一种传教帮学带,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好学实干的工作、学习氛围。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8

我非常荣幸地走上这代表荣誉的三尺演讲台,与这么多年青上进的税务干部一起展示才华,证明能力,阐述观点。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一九九四年税务机构分设时,分到*市地税局工作,时任市局管理科科长,一九九六年担任纪检员一职,分管业务科和稽查局工作,一九九九年八月调任州局征管科科长,负责征管科工作,二oo一年任州局业务科科长,负责业务科工作至今。几年来,无论是税政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还是纪检纠风,无论是在市局,还是在州局,本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秉公执法,严格律己,热情服务于纳税人。地税分设以来,本人多次被为市地税局先进工作者,*市优秀党员,97年被市政府评为十佳执法员,在州局征管科和业务科任职期间,所主持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全疆前列,多次受区局通报嘉奖。本人这次参加竞聘的第一志愿是税政法规科科长,让本人填报这个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本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做的更好。在谈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职务的优势和工作思路之前,本人想先谈谈竞聘这一职务的劣势。年龄相对较大是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主要劣势,年龄的问题在本人参聘之初可以说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在看到区局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文件时,本人也想过不参加竞聘或者享受区局的优惠条件告老还乡。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优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老马识途,轻车熟路。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财会工作19年,从事税收工作13年,在税务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税政法规管理和税收征收管理,可以说对这方面的工作非常熟悉,本人在市局工作时主要负责集体财务管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各税的税政管理,主持制定了《*市地税局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市地税局关于加强客货运输市场税收征管办法》等规定,使市局的税收征管更趋完善,到州局后主持修订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考核管理办法。从97年企业所得税实行自汇自缴以来,本人亲自主讲每年的企业所得税培训,1995年本人主讲了对党政机关的个人所得税培训,2001年主讲了对水利系统的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因此,本人尽管年龄相对较大,但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现行税收法规,业务水平较高,对税政法规科各项职能设置,非常熟悉并且熟练,主持税政法规科工作可以说是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二、德能双过硬,一颗赤诚心。税收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税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纳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税收工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税务人员的执法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了税务部门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过硬。本人从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税务部门一个窗口,自己要对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形象负责。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守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待纳税人热情细致、耐心周到,始终坚持善待纳税人就是善待自已的观点。如果此次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成功,本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这一目标,并且会严格要求本科室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整个科室成员都成为德能双过硬,适应形势,符合时展的新时期税务人。本人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将这颗滚烫的赤诚之心献给党的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工作岗位上,也无论此次竞聘的结果如何,本人一颗赤诚之心都将献给我所热爱的税收事业。

三、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在区局的文件中归纳为八项,这些都是税政法规科所必须做的本职内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则远远不止这些。除此之外,税政法规科的工作还必须体现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的特性,这是征管法和现行征管体制所要求的。税政法规科负责地方各税的政策业务管理,不只是简单说明对什么征税,按多少征的问题,还要搞清如何征、怎么查。随着新征管软件的启用,网络运行的深入,信息工作将成为各项工作的先行军,税政法规科应当将最新的税收法规通过信息科公布,将税政法规管理与信息管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更大作用。按照税政法规科的职能要求,就必须将税政法规科放在一个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位置上去展开工作,因此,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将不再是过去的一种简单配合,而是将各业务性科室融合起来。同时,税政法规科还负责对区局税政法规工作的上传下达,报表总结报送,接受上级检查,对下级局的税政法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等工作,因此协调上下级也是税政法规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上下级关系协调处理的好坏将影响全州整体的税收工作。

四、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全州税收工作的进步关键体现在县市局工作的进步上。而县市局工作的进步则最终要落实到一大批热爱税收事业,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中、青年干部肩上,做为税政法规科的科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要擅于学习、总结、汲取他人的工作经验,其他地州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及时的传教给基层干部,如果本人此次竞聘成功,本人将亲自定期到县市局蹲点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与县市局的干部共同工作,互相学习,共同使博州地税系统的税收业务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不可能干一辈子,工作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在位时,应当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这样才能使我州的税收工作持续稳步的发展,才能使我州税收工作不落后于其他地州。今天,我在竞聘演讲中提出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帮助身边的同事,让不强的变强,让强的更强,在整个博州地税系统营造一种传教帮学带,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好学实干的工作、学习氛围。

五、老骥伏枥忘天命,无须扬鞭自奋蹄。

在市局、州局任职多年,但真正的参加竞聘还是头一回,心里的紧张不亚于参加竞聘的每一位,以前站在这里讲,是给纳税人讲课,别人从我这里学到知识,解决疑惑,今天站在这里讲是演讲,是介绍自己,阐述观念,接受评委和大家的点评。从徘徊不定到决定应聘,从不自信到自信,多少也有一些壮犊搏虎易,老骥伏枥难的感悟。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9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是年税务机构分设时,分到博乐市地税局工作,时任市局管理科科长,年担任纪检员一职,分管业务科和稽查局工作,年八月调任州局征管科科长,负责征管科工作,年任州局业务科科长,负责业务科工作至今。几年来,无论是税政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还是纪检纠风,无论是在市局,还是在州局,本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秉公执法,严格律己,热情服务于纳税人。

地税分设以来,本人多次被为市地税局先进工作者,博乐市优秀党员,年被市政府评为"十佳执法员",在州局征管科和业务科任职期间,所主持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全疆前列,多次受区局通报嘉奖。

本人这次参加竞聘的第一志愿是税政法规科科长,让本人填报这个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本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做的更好。

在谈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职务的优势和工作思路之前,本人想先谈谈竞聘这一职务的劣势。

年龄相对较大是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主要劣势,年龄的问题在本人参聘之初可以说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在看到区局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文件时,本人也想过不参加竞聘或者享受区局的优惠条件告老还乡。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优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财会工作19年,从事税收工作13年,在税务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税政法规管理和税收征收管理,可以说对这方面的工作非常熟悉,本人在市局工作时主要负责集体财务管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各税的税政管理,主持制定了《博乐市地税局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博乐市地税局关于加强客货运输市场税收征管办法》等规定,使市局的税收征管更趋完善,到州局后主持修订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考核管理办法。从97年企业所得税实行自汇自缴以来,本人亲自主讲每年的企业所得税培训,1995年本人主讲了对党政机关的个人所得税培训,年主讲了对水利系统的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因此,本人尽管年龄相对较大,但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现行税收法规,业务水平较高,对税政法规科各项职能设置,非常熟悉并且熟练,主持税政法规科工作可以说是"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二、德能双过硬,一颗赤诚心。

税收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税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纳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税收工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税务人员的执法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了税务部门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过硬。本人从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税务部门一个窗口,自己要对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形象负责。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守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待纳税人热情细致、耐心周到,始终坚持善待纳税人就是善待自已的观点。如果此次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成功,本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这一目标,并且会严格要求本科室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整个科室成员都成为德能双过硬,适应形势,符合时展的新时期税务人。

本人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将这颗滚烫的赤诚之心献给党的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工作岗位上,也无论此次竞聘的结果如何,本人一颗赤诚之心都将献给我所热爱的税收事业。

三、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

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在区局的文件中归纳为八项,这些都是税政法规科所必须做的本职内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则远远不止这些。除此之外,税政法规科的工作还必须体现"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的特性,这是征管法和现行征管体制所要求的。税政法规科负责地方各税的政策业务管理,不只是简单说明对什么征税,按多少征的问题,还要搞清如何征、怎么查。

随着新征管软件的启用,网络运行的深入,信息工作将成为各项工作的先行军,税政法规科应当将最新的税收法规通过信息科公布,将税政法规管理与信息管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更大作用。按照税政法规科的职能要求,就必须将税政法规科放在一个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位置上去展开工作,因此,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将不再是过去的一种简单配合,而是将各业务性科室融合起来。同时,税政法规科还负责对区局税政法规工作的上传下达,报表总结报送,接受上级检查,对下级局的税政法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等工作,因此协调上下级也是税政法规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上下级关系协调处理的好坏将影响全州整体的税收工作。

四、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

全州税收工作的进步关键体现在县市局工作的进步上。而县市局工作的进步则最终要落实到一大批热爱税收事业,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中、青年干部肩上,做为税政法规科的科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要擅于学习、总结、汲取他人的工作经验,其他地州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及时的传教给基层干部,如果本人此次竞聘成功,本人将亲自定期到县市局蹲点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与县市局的干部共同工作,互相学习,共同使博州地税系统的税收业务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不可能干一辈子,工作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在位时,应当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这样才能使我州的税收工作持续稳步的发展,才能使我州税收工作不落后于其他地州。今天,我在竞聘演讲中提出"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帮助身边的同事,让不强的变强,让强的更强,在整个博州地税系统营造一种"传教帮学带,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好学实干的工作、学习氛围。

五、老骥伏枥忘天命,无须扬鞭自奋蹄。

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篇10

我非常有幸地走上这三尺演讲台,与这么多年青上进的税务干部一起展示才华,证明能力,阐述观点。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一九九四年税务机构分设时,分到博乐市地税局工作,时任市局管理科科长,一九九六年担任纪检员一职,分管业务科和稽查局工作,一九九九年八月调任州局征管科科长,负责征管科工作,二oo一年任州局业务科科长,负责业务科工作至今。几年来,无论是税政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还是纪检纠风,无论是在市局,还是在州局,本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秉公执法,严格律己,热情服务于纳税人。

地税分设以来,本人多次被为市地税局先进工作者,博乐市优秀党员,97年被市政府评为"十佳执法员",在州局征管科和业务科任职期间,所主持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全疆前列,多次受区局通报嘉奖。

本人这次参加竞聘的第一志愿是税政法规科科长,让本人填报这个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本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做的更好。

在谈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职务的优势和工作思路之前,本人想先谈谈竞聘这一职务的劣势。

年龄相对较大是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主要劣势,年龄的问题在本人参聘之初可以说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在看到区局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文件时,本人也想过不参加竞聘或者享受区局的优惠条件告老还乡。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优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财会工作19年,从事税收工作13年,在税务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税政法规管理和税收征收管理,可以说对这方面的工作非常熟悉,本人在市局工作时主要负责集体财务管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各税的税政管理,主持制定了《博乐市地税局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博乐市地税局关于加强客货运输市场税收征管办法》等规定,使市局的税收征管更趋完善,到州局后主持修订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考核管理办法。从97年企业所得税实行自汇自缴以来,本人亲自主讲每年的企业所得税培训,1995年本人主讲了对党政机关的个人所得税培训,2001年主讲了对水利系统的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因此,本人尽管年龄相对较大,但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现行税收法规,业务水平较高,对税政法规科各项职能设置,非常熟悉并且熟练,主持税政法规科工作可以说是"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二、德能双过硬,一颗赤诚心。

税收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税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纳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税收工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税务人员的执法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了税务部门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过硬。本人从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税务部门一个窗口,自己要对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形象负责。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守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待纳税人热情细致、耐心周到,始终坚持善待纳税人就是善待自已的观点。如果此次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成功,本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这一目标,并且会严格要求本科室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整个科室成员都成为德能双过硬,适应形势,符合时展的新时期税务人。

本人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将这颗滚烫的赤诚之心献给党的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工作岗位上,也无论此次竞聘的结果如何,本人一颗赤诚之心都将献给我所热爱的税收事业。

三、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

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在区局的文件中归纳为八项,这些都是税政法规科所必须做的本职内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则远远不止这些。除此之外,税政法规科的工作还必须体现"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的特性,这是征管法和现行征管体制所要求的。税政法规科负责地方各税的政策业务管理,不只是简单说明对什么征税,按多少征的问题,还要搞清如何征、怎么查。

随着新征管软件的启用,网络运行的深入,信息工作将成为各项工作的先行军,税政法规科应当将最新的税收法规通过信息科公布,将税政法规管理与信息管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更大作用。按照税政法规科的职能要求,就必须将税政法规科放在一个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位置上去展开工作,因此,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将不再是过去的一种简单配合,而是将各业务性科室融合起来。同时,税政法规科还负责对区局税政法规工作的上传下达,报表总结报送,接受上级检查,对下级局的税政法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等工作,因此协调上下级也是税政法规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上下级关系协调处理的好坏将影响全州整体的税收工作。

四、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

全州税收工作的进步关键体现在县市局工作的进步上。而县市局工作的进步则最终要落实到一大批热爱税收事业,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中、青年干部肩上,做为税政法规科的科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要擅于学习、总结、汲取他人的工作经验,其他地州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及时的传教给基层干部,如果本人此次竞聘成功,本人将亲自定期到县市局蹲点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与县市局的干部共同工作,互相学习,共同使博州地税系统的税收业务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不可能干一辈子,工作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在位时,应当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这样才能使我州的税收工作持续稳步的发展,才能使我州税收工作不落后于其他地州。今天,我在竞聘演讲中提出"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帮助身边的同事,让不强的变强,让强的更强,在整个博州地税系统营造一种"传教帮学带,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好学实干的工作、学习氛围。

五、老骥伏枥忘天命,无须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