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资源利用十篇农业资源利用十篇

农业资源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47

农业资源利用篇1

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因此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较为关键。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针对土地资源、农业生态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等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针对农业资源的内涵及研究意义展开了论述,并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逐步地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上的不足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措施研究

一、农业资源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一)内涵

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所运用到的各类资源统称为农业资源,其主要包含了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上的各类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就天然存在的,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物种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来说是最为基本的条件。而社会资源则是指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需要的资源,其主要包括了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投入资金等。

(二)研究意义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应用对于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为此针对如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农业资源,而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应作为日后开发的重点。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土地资源逐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日益下滑、农业资源的相关法律尚不健全和完善等。因此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从大体上来看我国农业资源正朝着逐渐减少的形式发展,尤其是在耕地资源的总量上更是处于下降趋势。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环境保护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心。农业资源相关法律也需要逐步完善,法制的构建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耕地资源总量逐年下降

随着对土地资源的随意开采和使用,这些年耕地资源的总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数据上来看以往人均耕地数量可以达到0.106公顷,但是随着非法占用耕地进行项目建设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多,现如今人均耕地数量已然下降到0.094公顷,并且耕地总量大约减少了850万公顷。加之从21世纪开始我国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6%,高速增长的人口也给土地资源的占用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数据表明耕地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迫在眉睫,因此提出科学利用耕地资源的举措是关键。

(二)农业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资源的浪费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现如今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形成边使用、边改造的局面,而这种情形的形成也是因为我国缺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已经超过了350万公顷,每年平均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2万公顷,同时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增加到262万公顷。这些数据裸地反映我国农业生态问题的严重化,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业资源相关法律不完善

不仅如此农业资源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建设工作还有待完善,这主要是因为异地开发、农用后备资源拍卖、掠夺式资源利用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导致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构建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资源流转和有偿使用等问题。

三、如何做好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考虑,尤其是针对耕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尚存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科学利用耕地资源

要想进一步做好对我国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制定合理且科学的计划从而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从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来看,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通过综合治理和耕地改造,建立起高效农作物生产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同时也会因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应该积极建立耕地保护区,并积极种植树木从而减少土地荒漠化现象。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可以不断促进现代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工作的开展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为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保护农业资源,并以环境优化、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不断开展生态农业降低环境污染,逐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水资源的保护上,其可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或者通过地下输水管道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建设是当前现代化农业的重点项目,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技术上的交流也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对于解决和约束我国农业资源不合理现象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为此加快法律法规工作的落实十分关键。首先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产权相关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其次要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制度,并且要保证农业综合性法律法规的地位,切实地将法律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结束语

如何做好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有所帮助。其中科学利用耕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等,这些都是提升我国农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进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切实地落实于实践当中。

作者:熊苏雅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市北碚区

参考文献

农业资源利用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43-03

近年来,生态农业这一现代农业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农业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增多。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部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虽然我国生态农业试点不断增加,但生态农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尚不成熟,对生态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还不完善。

学术界对生态农业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偏重于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如刘刚等以区域研究为基础提出不同功能区发展不同模式的生态农业;[1]二是关于生态农业效率的研究。如吴小庆等将农业生态效率指标分为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两个子系统,对无锡市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2]潘丹等将农业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测算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3]三是对生态农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程翠云等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2003―2010年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4]高亮等运用Dea方法对安塞县商品性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效率进行了评价。[5]这些研究无疑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一、生态农业和资源利用效率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农业的内涵是构建其评价体系的基础,对生态农业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6]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生态农业是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它既能带来生态的良性循环,稳定地、持续地提供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7]综合以上观点生态农业的内涵可概括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综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本质上更关注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其中土地、水、劳动力、机械、肥料、农药、农膜等应受到重视,这为构建生态农业条件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提供了思路。

(二)资源利用效率的诠释

经济学认为物质的稀缺和人类需要的无限必定带来资源配置的问题――即如何配置资源才能达到两者的平衡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单位产出消耗的投入来衡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它体现了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合理性,包括研究单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多要素配合时的综合利用效率。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8]农业生产的投入多种多样,一方面需要考虑各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技术的最优化,即考察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情况,所以还需考虑要素投入的整体规模是否合理,即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

二、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农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其中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土壤微生物、土壤自然肥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财政投入、技术、管理、农用物资、能源等。其中农业自然资源中的气候、土壤微生物、土地自然肥力倾向于农业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社会经济资源中的能源更倾向于对农业技术的研究。

生态农业的产出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既包含其为社会产生的经济总贡献,也包含对农户带来的微观收益;生态效益既包括其正面效益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也包含负面效益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等,而这些污染可以从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侧面反映出来。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其食物保障功能、农产品的质量方面。

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体现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即资源投入的减少和产出效益的增加;准则层则是目标的细化,其中资源投入分为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层是将准则层的具体化,其中的分项有的属于农业经济研究方向,有的更偏重于农业自然科学研究或农业技术研究,如表1所示。这里主要从农业经济方面研究生态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研究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对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单个要素进行分项衡量,也可以对若干重要要素进行综合衡量。

(一)分项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1.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通过土地产出率来表示。土地产出率=,体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的综合水平,是反应农业生产力的综合指标。[9]其中使用产量指标时可体现土地作为粮食基本保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使用产量时侧重土地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

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了单位农业用水获得的农业产量或产值,可选用农业用水效率系数=,这一数据体现了农业用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了体现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可使用节水灌溉面积比重=来表示,这一点体现了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程度。

2.社会经济资源

劳动力的利用率可通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利用效率体现,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同一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农产品的数量来表示,[9]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倾向于对微观农户的研究。宏观来看,当研究对象为某一区域或地区时可运用劳动力利用效率来计算,劳动力利用效率=。

农用物资主要包括机械、化肥、农药和农膜。农用物资利用效率=,其中的物资投入量可以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折纯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等。这些指标中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物,所以,这些指标对应的利用效率可体现农业污染程度,可表征农业的生态效益。机械总动力则可表征农业的经济效益。

财政投入主要指用于农业生产的政府财政投入,在统计数据上主要体现为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财政利用效率=,用来衡量农业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益,体现农业财政投入的高效利用情况。

农业技术投入方面,受限于直接农业技术投入数值较难统计,可以根据历年统计数据中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或动植物新品种技术成交额等数据从侧面反映农业技术的投入情况;也可以选择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农业科学研究人数等从技术研究平台方面反应农业技术的投入情况,其利用效率的计算使用公式为:技术利用效率=。也可使用农业科技贡献率体现农业科技的使用效果,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多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单要素利用效率分析侧重对农业要素的分项对比,在考察多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是会显示出不足,所以,应使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综合考查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方法上可选用多因素综合评级模型,其公式表达为p=wi×(wij×x'ij)。其中,p为综合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评价分值;wi为各类型要素i的权重,wij为要素i的指标j的权重(权重可根据专家咨询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x′ij为要素i的指标j的标准化数值。由于农业资源利用的指标存在量纲不同的情况,所以,需要在研究时换算为标准数值。[8]

式中:yij为指标标准化数值;xij为指标原始数值。

在指标的选择上可选用资源耗用的绝对数来表示,其中土地资源可选择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表示;水资源可以用农业灌溉供水量表示;劳动力可选用农业从业人数或农业劳动时间来确定;农用物资可选择农用物资的耗用量,如农用化肥折纯量、农膜使用量、农药施用量表示;财政投入可使用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技术可选用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农业科学研究人数、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经费支出等指标表示。在具体运用是可根据研究侧重点或回归分析找出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资源配置效率旨在研究各类资源的投入比例和投入规模的合理性,其中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相对值,是几个决策单元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对比,取值在0和1之间,越靠近1的决策单元资源配置越有效,反之越无效。同时资源配置效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现有资源是否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即技术是否有效;二是现有的资源投入规模是否合理,即规模是否有效。

测量资源配置效率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它不受量纲的限制,可测量不同决策单元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下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具体表达公式为。

(DC2R)minθ

xjλj-θx0+s-=0,

yjλj-y0-s+=0,

λj,s-,s+≥0,j=1,2…,n,θ∈e1

其中n为被评价对象的数量(即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中分别有m种投入(输入)与s种产出(输出);

xr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数值;

yi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创造的第r种产出的数值;

xj=(x1jx2j…xnj)t,j=1,2,……,n;

yj=(y1jy2j…ynj)t,j=1,2,……,n;

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

λ为评估该决策单元的效率时参考的其他决策单元的比例;

s-为松弛变量,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减少的投入量;s+为超额变量,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增加的产出量。

在指标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选择不同的指标,如若研究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可重点选择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等;研究农用物资的配置效率可选择机械、化肥、农药等指标。产出方面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选择农业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户经营性收入、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等指标。

农业资源利用篇3

关键词:农业;节约利用;水资源

abstract:withthesituationofshortageofwaterresourcesinthegrowingandgrowingglobalpopulation,theutilizationofagriculturalwaterresourcesnotonlytoachievethegoalofsavingand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itismoreimportanttotheeconomicaluseofwaterresourcesunderthepremise,thehighestbenefitagriculturaloutput.However,theshortageofwaterresourcesinChina's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hasbeenmoreandmoreserious,hasbecomeoneofthemostimportantfactorslimit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andruraleconomy.Soatpresentinourcountryagriculture,putforwardthedevelopmentofhighefficient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

Keywords:agriculture;theeconomicaluseofwater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人类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现有人口近14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我供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来说,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十二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而又不损害其农业和世界粮食安全。我国为农业灌溉提供足够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证据包括中国所有北方地区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干,而这种情形恰恰发生在世界粮食库存量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中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粮食来解决其缺水问题,因为她可以付高价购买粮食,但其它同样面临不断增大的粮食缺口的低收入国家却不能支付这么高的粮价,对世界上那十三亿每天消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而言,更高的粮价可能会危及其生活。这一问题已变得与世界安全如此明显地联在一起。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将有可能需要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应亟待解决。

三、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从思想上教育社会和我国农民,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乃至社会对“水危机”的认识,“水危机”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用,导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并引发区域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江河湖泊的断流和干涸,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产汇流条件的变化等。特别是农业的大量无节制灌溉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使部分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急剧减少,甚至个别地区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我国个别地区农业的产值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提高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控制我国农业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对自然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

1、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

2、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

3、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

4、发展间歇灌溉技术,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三)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

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参考文献】

[1]王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0

[2]张祥宏.《浅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0

[3]龙晓辉,周卫军,郝吟菊.《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农业资源利用篇4

关键词:农业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水资源的含量虽然并不少,但是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十分有限。再加之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并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不均衡,并且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灌溉的发展,就需要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长久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外交安全。

1我国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虽然我国历史上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灌溉方式却显得十分落后,这使得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看出:

1.1投入产出不合理

水资源也是一样重要的资源,但是现在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还不深刻。很多人认为水资源是无穷无限的,因此在灌溉使用的时候,不加节制,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状况。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少,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很多灌区不顾自身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仍然采取传统的灌溉方式,这就造成了高耗能、高耗水、低产出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不但制约了其农业的发展规模,还使得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1.2农业灌溉管理不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也逐渐纳入到市场经济中来。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水资源的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树立资源意识,水价保持在很低的价格,这样就导致了农民肆意地用水,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这还对灌溉工程的建立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1.3灌溉工程体系不完整

我国现在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建的,很多灌溉工程已经开始老化,很多工程的配套工程都十分缺乏。我国虽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农业灌溉工程,但是其正常功能大多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也制约了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水资源在农业灌溉中有效利用的措施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只有提高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灌溉的发展,更好地巩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这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2.1充分调动主体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就需要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只有农民能够投入到节水的事业中来,才能够提高农业灌溉节水的效率。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2.1.1要将农业用水融入市场

建立用水合作组织,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成本意识,使其在进行灌溉的时候能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2.1.2就是建立完善的用水管理制度

使得农民能够根据实际的用水量来缴入水费,通过经济的刺激才能使农民能有自觉主动地进行节水。

2.2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以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并不深刻,也正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原因,使得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正在逐渐加大。随着污染的逐渐加重,我国的可利用水资源的量越来越少,而农业的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却并未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只有将这种用水抢水意识转变为节水省水意识,在思想认识上对农民进行深刻的引导,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普及农业灌溉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灌溉发面也是如此。虽然我国科技农业的发展相比于很多发达国家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的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其中包括滴灌技术、喷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等。只有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普及力度,才能使人们更加主动自觉地进行节水。除了加强在新技术科研、实施方面的投资外,政府还需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在相关的乡镇设置必要的观察点,及时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4种植高产节水农作物

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是要高效率的用水,另一个方面就是降低用水的基础量。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应该自习分析作物的特性,寻找那些需水量少产量高的品种。这样才能客观上降低对水资源的需要,从而实现了更好更省地开展农业灌溉的目的。

3总结

虽然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战略上农业支援工业的布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农业发展显露出很大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科技含量比较低,水资源利用率低,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我们从发挥主体作用、转变传统观念、普及新技术、培植高产积水作物等方面进行努力,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农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赵飞,梁迟.我国节水灌溉现状及面临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

农业资源利用篇5

一、农业废弃物的定义

农业废弃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农业资源,具体指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能量流失和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资源投入与产出在能量和物质的差额。

二、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

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主要有四种来源,分别为植物性来源、动物性来源、农副产品加工性来源和农村城镇生活性来源,这些废弃物的来源伴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废弃物的来源较广且分散,产生的废弃物数量越来越多,在对其进行处理时未能做到实际有效;二是处理众多农业废弃物的技术水平较为低下,只进行了较为粗放的资源化利用;三是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配套基础设施,制约了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

鉴于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来源与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出具体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对现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将废弃物作用到农业上来。

(1)制作肥料.

1)堆肥。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温度、湿度、pH值条件下,使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有机废物发生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可作肥料和改良土壤。根据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培肥化可分为好氧堆肥化和厌氧堆肥化。

2)液体肥料。农业废弃物(废渣、杂草、废菜叶、瓜果皮等)做成堆肥后,其液体汁液经安全处理后可制成液体肥料。

3)有机生物肥。堆肥处理后,沼气池中的固体残渣经处理后可制成有机肥。

4)有机复合肥。将高温堆肥产品经杀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等无害化处理和稳定化处理后,配以一定比例的无机氮、磷、钾复合造粒,加入功能微生物而形成的一种融有机、无机肥及功能微生物于一体的“三合一”肥料。

(2)生产饲料

1)氨化饲料。利用碱尿素等含氨的物质经过与秸秆混合发生变化,使秸秆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细胞壁膨胀疏松,便于牲畜消化吸收。

2)青储饲料。能有效保持作物茎杆的青绿状态,提高适口性。

3)生化蛋白饲料。利用微生物培养基、酵母真菌、氨基酸、酶制剂等生物和矿物质使作物饲料转化成蛋白饲料,比普通饲料营养价值更高。

4)糖化饲料。人工造就近似于牛前胃的生理环境,通过有益微生物发酵使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转化为糖类,增加粗蛋白7%~13%、18种氨基酸4%~8%及各种维生素,从而使低能的废弃物转化为高能的廉价的“细菌饲料”。

5)碱化饲料。在一定浓度的碱液(通常占干物质的3%~5%)的作用下,打破秸秆粗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之间的醚键或酯键,并溶去大部分木质素和矽酸盐,撕断维生素与木质素的复合物,从而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使不消化的木?|素变为易消化的羟基木质素,利于动物吸收。

(3)生产工业及医药原料

1)有机产品。生产木糖、木糖醇、淀粉,制乙醇、糠醛,提取烟碱及中药原料。

2)轻型建材。可制作编织物和装饰品及其他。如麦秸可编成凉席凉帽;高粱秆可制成门帘和窗帘;稻草和其他秸秆可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复合墙板等

3)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用农作物秸秆制作的方便碗和快餐盒有易分解、易腐烂的优点,不仅减少了白色污染,还减少了木料的消耗,利于保护环境。

4)食品防腐剂和空气清新剂。如竹叶可制防腐剂,有些水果残渣可制成空气清新剂。

5)药物。如芹菜和黄瓜根可制成中药,薯秧根可作饲料、制糖稀或酿酒。副食品如果皮可制饴糖、酒精或氨基酸,过熟的水果可制成果酱、甜点心、冰淇淋、饮料和果味面包等。

6)生产食用菌。平均1kg食用菌(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可消耗秸秆1kg左右,菌渣还可还田作有机肥料。

7)其他。农业废弃物还可用来制造生物润滑油、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生物洗涤剂、汽车构件和特殊纸类等。

2.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规,提高全民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识。

3.加大对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完善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面对农村对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较为低下和落后的现状,必须要从技术上予以支持,从资金上予以帮助。

农业资源利用篇6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一话题在前一阶段被闹得沸沸扬扬,尽管问题的提出者似乎是别有用心,但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2%,估计到2000年将达到12.94亿人口,2010年达到14.43亿人口。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吃饭问题,首先要有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绝对量居世界前列。然而这些资源由12亿人来分摊,人均资源量就非常少,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所以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是制约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6位,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人均只有2480m3,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

中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工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对用水量占总用水量80%的农业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对于农业水资源来说,问题还不仅仅是短缺,更为严峻的是在21世纪,农业用水量只能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然而,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用水的增长不可能是无限的,当达到一定的极限状态时就会出现零增长,世界上有些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如以色列就已经或将要出现这种现象。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会出现大幅上升,在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农业用水势必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水资源将出现负增长。例如北京市的密云水库,50年代末修建初期其主要目的是灌溉,而现在主要是供应北京的工业及生活用水。

2现代农业是高效用水的农业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中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农业,中国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其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有40%的耕地是灌溉农田以及建立在灌溉条件下的作物多熟制与高产栽培综合技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84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在供给能力》估计在无水利投入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仅能养活4.12亿人口。新中国成立以后,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增长,而这个增长是和灌溉面积的增长同步的,所以说要达到2000年时粮食产量达5000亿kg的目标及21世纪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扩大灌溉面积。据专家预测,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灌溉面积必须达到667万hm2左右。

要扩大灌溉面积,必须有足够的农业水资源,然而现实是农业不可能长期维持用水第一大户的地位,未来的农业用水只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用水量是不能扩大的。因此,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减少水的浪费,从农业节水上挖潜,从而达到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由于中国对农业水资源管理不善,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没有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水资源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中国主要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40%~60%,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水白白浪费掉了,在田间灌水中,习惯了大畦漫灌,每次的灌水量过大,总的灌溉定额也偏大,北方灌区的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浪费是惊人的。有人估计,每年农业浪费的水量达1000亿m3。所以说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不仅是必须的,因为农业水资源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也是可能的,因为农业用水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3发展高效用水的现代化农业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若按中国未来人口15亿人计算,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每人每年仅为1875m3。据估计2000年中国工农业及生活需水量达6500~7000亿m3,而可供水量仅有6000亿m3。水资源短缺已成定局,作为用水量占80%的农业用水必须提高水的利用率,让有限的农业水资源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节水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农业灌溉将水自水源输送到农田,满足作物需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灌溉输配水系统,将水自水源引至田间;第二个是在田间地表水入渗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再分配转化为土壤水,而后被作物吸收;第三个是作物吸收水分后通过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高效用水的目标是极大地提高上述三个环节水的转化和产出效率,既节水又高产。

在第一个环节上,要提高输水的效率,其措施是通过工程的投入,实行输水渠道的配套、防渗,将来实行输配水管道化,从而大大减少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在第二个环节上,要合理地调控农田水分状况,使引进田间的水最大限度地为农作物所利用。在第三环节上就是要调控土壤和地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使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对于第二、三环节要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田间覆盖保墒技术,并加强田间用水管理。中国高效用水农业的形成必须以农业灌溉技术变革为前提,而农业灌溉技术的变革又是以现代农田灌溉理论为先导。其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是:以高效用水为节水高产的灌溉目标;以土壤水分转化和消耗规律为中心的农田土壤-植物-大气(SpaC)理论;以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为中心的作物需水规律;以水分调控指标和手段为中心的技术体系。目前,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经济实力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仍将以地面灌水为主要灌溉方式,因此,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目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①加大田间流速以减少渗流;②实行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③对现有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以减少渗漏损失;④发展间歇灌溉,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深层渗漏损失。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农业水资源立法,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田间作物水的生产率。

4信息技术在高效用水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目前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及计算机网络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信息的应用技术已到了实用化的阶段,欧共体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列为重点课题,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农作物、耕地、草地等信息网络系统,可以说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建立高效用水的农业,将信息技术,尤其是“三S”技术(RS、GiS、GpS)引入农业节水的非工程措施中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始起步,如作物估产、土壤含水率分布的监测等,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农业资源利用篇7

【关键词】农村、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a

一、简述中国当前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现有人口近14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我供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来说,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十二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而又不损害其农业和世界粮食安全。

三、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要想使水资源在农业方面得到有效利用,就要了解我国当前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我国为农业灌溉提供足够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证据包括中国所有北方地区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干,而这种情形恰恰发生在世界粮食库存量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中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粮食来解决其缺水问题,因为她可以付高价购买粮食,但其它同样面临不断增大的粮食缺口的低收入国家却不能支付这么高的粮价,对世界上那十三亿每天消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而言,更高的粮价可能会危及其生活。这一问题已变得与世界安全如此明显地联在一起。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将有可能需要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应亟待解决。

(一)从思想上教育社会和我国农民,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乃至社会对“水危机”的认识,“水危机”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用,导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并引发区域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江河湖泊的断流和干涸,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产汇流条件的变化等。特别是农业的大量无节制灌溉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使部分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急剧减少,甚至个别地区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我国个别地区农业的产值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提高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控制我国农业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对自然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

1、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

2、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

3、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

4、发展间歇灌溉技术,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三)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

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对于农村农业水资源的充分且节约的利用,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农民进行节水意识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农业的财政资金补贴,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装备,从而更好的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我国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资源利用篇8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相对紧缺。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中,暴露出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对短缺资源缺乏科学而有效的利用。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1新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出现诸多的利用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率低,并伴随有大量的资源污染,已构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瓶颈。

1.1水资源污染严重,存在较大的浪费

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十分不足,农业水资源暴露出的污染问题,已造成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大难题。我国雨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南北降雨量不均衡的情形。其中,在55%的重要农业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到总量的14.4%,也就是说,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存在水资源短缺的利用问题。同时,在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尤其是大面积江河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农业水资源的利用,而且造成水资源进一步出现短缺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

1.2耕地较少,土壤出现日益严重的污染

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均耕地少,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8%。耕地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不断增加,造成人与耕地的紧张关系。同时,耕地在利用的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污染问题,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都对土壤造成了持久性污染,特别是土壤肥力下降及酸化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过程中,科学保护好土壤资源,是利用好农业资源的基础。

1.3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之多,但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耕地日益减少,人力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问题。由于农业人口素质偏低,造成农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并且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也致使农业人力资源发生流失,大量务农人员选择外出务工,耕地出现荒废等问题,进而造成耕地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2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资源实施可持续利用战略,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需求。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应该确保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农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2.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大量乱砍乱伐的行为造成森林面积锐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平衡,出现虫鼠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要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杜绝出现乱砍乱伐的问题。同时,要强化耕地的维护,这样才能确保耕地的肥力,较好的发展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应该立足长远,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放,改善土壤耕种环境,并对荒山、荒地进行有效地管理,严格禁止出现抢夺开垦的问题。

2.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业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同时在利用中伴随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尤其是提高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切实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对污染水资源的恶劣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处理,营造出和谐的水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放,强化相关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以上举措得当可以有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3发展农村人力资源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是发展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农村人口就近就业的机会;强化农村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要从思想教育、农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务农人员的农业效率;政府出台相关的保农政策,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广泛推广农业新技术。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需求。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暴露出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所以,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解决了当前出现的资源利用问题,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英鹏.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

[2]王向辉.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农业资源利用篇9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对策;效益;山西阳曲

中图分类号X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3-0162-01

阳曲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全县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是全省典型农业大县。近年来,在各项农业政策的指导下,农牧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出现了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并分析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1.1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现状

阳曲县境内规模养殖发达,小型养殖户及散养户众多,截止到2016年,生猪饲养量83186头,奶牛饲养量2546头,肉牛饲养量7040头,肉羊饲养量396481只,家禽饲养量851148羽,规模化养殖企业达25家。随着该县畜牧集约化养殖的发展,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畜禽排放的污水及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环境,而且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全县耕地面积2.65万hm2,粮食种植面积2.09万hm2,每年产生秸秆量38.9万t。长期以来,秸秆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燃料,是大牲畜饲草,是有机肥料,仅有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消费结构改革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加上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a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还严重污染环境,影响空气质量[1]。对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目前,阳曲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秸秆焚烧现象大大减少,但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尚不足40%;利用秸秆的方式仍以秸秆还田等传统方式为主,循环产业链短,产业布局不合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产业关联体系,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鼓励性政策措施。

1.3弃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的回收利用

多年来,阳曲县地膜覆盖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70%以上,约1.33万hm2,产生废旧农膜1000t,可回收利用约30%,由于近年来废旧塑料市场价格疲软,销路受阻,阳曲县农膜回收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农药销售市场面广、点多,以分散经营为主,市场回收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系统的回收处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对废弃农药包装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步伐缓慢[2]。

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

2.1治理模式

阳曲县地处太原盆地与忻定盆地交界处,土地辽阔,干旱少雨,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以“一年一熟”为主,畜禽养殖以规模化养殖为主。根据阳曲县实际情况,可通过建设“若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若干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中心”模式开展综合治理[3]。

2.2技术措施

2.2.1畜禽粪污处理方式。①对中小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采用干湿分离,干粪生产有机肥,尿液污水进行发酵处理,完善畜禽粪污收集、堆沤积肥、有机肥加工等设施设备。②引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好氧循环堆肥、有机肥混合调配等技术),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

2.2.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①秸秆还田。秸秆粉碎―还田―转化为土壤肥料。②秸秆青贮。青湿秸秆收集―粉碎压实堆放―厌氧发酵―转化为含菌酸性饲料。③秸秆打捆干贮。收获―打捆―运输―储存―加工配料―饲喂。④秸秆压块成形。机收―拉运―储存―加工成形―燃用[4]。

2.2.3废旧农膜处理。一是通过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奖补政策,鼓励农膜回收。二是引进或建立废旧农膜再生利用,通过收集―分捡―清洗―烘干―熔铸成型为可再利用成品。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益分析

3.1社会效益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使大量的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农药废弃物)、病死畜禽得到有效处理,可以减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同时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使农村没有粪臭污染,没有蚊虫蝇蛾,是当前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还可辐射带动项目周边地区农民经纪、服务、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间接提供就业岗位。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2生态效益

通过对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利用,减少因无序排放对大气及水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和美化流域生态环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用畜禽粪便及农业废弃物生产的有机肥,还田后可改良土壤,改善土壤板结情况,大大改善土壤的颗粒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计以农业循环为主线,可改善周围环境,减轻养殖场和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产生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4参考文献

[1]张`何,洪春来,朱凤香,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209.

[2]杜艳艳,赵蕴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92-196.

农业资源利用篇10

一、农业科研档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

(一)专业性强,需要查阅者少

社会上的一般人群是不会主动利用农业科研档案的,只有特定的专业人员,甚至仅仅是从事该学科方向研究的农业研究人员才会主动查阅这些档案,这样,农业科研档案的利用率自然就低了。

(二)农业科研档案不齐全

过去不注重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积累、收集,造成部分档案材料丢失。由于档案材料残缺不全,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要,有的利用者查了一次感到不满意,不但他以后不再来查了,而且还会影响到其周围人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到档案室查阅农业科研档案的人就越来越少。

(三)宣传不到位,一些人对农业科研档案缺乏了解

少数科技人员需要利用农业科研档案时,竟然不知道该到档案室去查问,而是跑到科研管理部门(或别的部门)去了。

(四)档案管理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服务对象单一

档案管理者沿用过去的等人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人家上门来我就帮忙查找,别人不上门我就不主动提供利用。这样,造成了服务对象的单一性——除了农业科研人员以外,几乎没有其它专业、其它行业的人士利用农业科研档案。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扩大服务对象,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的社会利用率。过去,由于档案员缺乏创新思维,对这类问题很少进行深入的思考,因而,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缺乏创新性的举措,档案服务工作未能跃上新台阶。

二、为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资源采取的创新举措

保存档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档案如果没有被人利用,它的自身价值就得不到实现,保存便失去了意义。

(一)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科研成果是农业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科研档案就是这些成果的载体。科学研究只是一种手段,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为此,我们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专家们带上利用科研档案编写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简介》、《农作物新品种》等科技资料,下到农村生产第一线,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生产技术疑难,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二)与电视台等媒体合办农业科技节目

电视节目具有生动、形象等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高。这对宣传推广实用农业科学技术非常有利。为充分利用和发挥科研档案资源的优势,科研档案的内容涵盖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各个专业学科,为制作各个专题的电视节目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可以根据农时季节的变化,制作适时应节的农业科技节目,向广大农民介绍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满足发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三)主动与科技管理部门以及地方史志编纂机构合作,积极向它们提供科技档案资料作为编修地方志的素材

地方志具有为国家和社会储存、提供一个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的真实、全面的科学资料的功能,对传播文化、服务当代、惠及后代有重要作用。资料是编修志书的基础,由于档案具有原始性、凭证性、权威性,所以成为修志的主要依据。

三、创新之后的变化

(一)利用农业科研档案的范围广了

以前利用的科研档案以应用性强的研究课题材料居多,而现在的利用范围则包括了农业领域的各个学科、各个层面的科研档案。

(二)利用档案的目的多样化

以前利用农业科研档案基本上是出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主要是为申请科研课题的立项、投标以及其它研究工作作参考。而现在利用档案的目的还有教学工作和科普工作的需要,编写著作、制订科技规划、发展农村经济等的需要。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随着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民能够及时应用新技术、新品种,起到了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加强农业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为提高科研立项的成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成功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首先要得到领导的重视,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提高档案服务水平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但是,有些工作仅仅靠档案部门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有领导的大力支持。例如,我们每年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必要的经费予以保证,交通工具给予落实,并安排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还亲自带队下到农村基层第一线,为农民朋友介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新品种。若是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这样的活动是办不成的。

(二)农业科研档案齐全完整是基础

只有档案材料完整齐全,开发利用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形。为确保科研档案的完整齐全,我们对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归档等有一套严格的工作制度。由于我们能够严格按照上述各个环节做好农业科研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因而归档的文件比较完整齐全,能够满足查阅者的利用需要。

(三)认真了解并掌握农业各专业、各学科的知识

要搞好农业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仅有档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懂得畜牧养殖、兽医防疫、农作物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业气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对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写出高质量的编研材料,提供高水平的档案利用服务。

(四)积极主动才能克服困难

在创新农业科研档案工作服务方式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若是畏惧退缩,则一事无成,因此碰到困难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多动脑筋,拓展思维空间,主动寻求帮助,问题就不难解决,档案服务工作就能上新水平。

(五)持之以恒见成效

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收到明显的实效。因此,创新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式需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满意的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