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道德的特性十篇职业道德的特性十篇

职业道德的特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57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1

一、职业道德的渊源及定义。

1、职业道德的渊源。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并出现相对固定的职业集团时产生的。人们的职业生活实践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在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记载。例如,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计》中,就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记载。智、信、仁、勇、严这五德被中国古代兵家称为将之德。明代兵部尚书于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养的六条标准,被称为“亲民官自省六戒”,其内容有“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徵收、崇节俭”。中国古代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医德传统。“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职业分工,职业道德开始萌芽。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不仅限制了职业之间的交往,而且阻碍了职业道德的发展。只是在某些工业、商业的行会条规以及从事医疗、教育、政治、军事等业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和著作中包含有职业道德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先前已有的将德、官德、医德、师德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往社会中所没有的道德,如企业道德、商业道德、律师道德、科学道德、编辑道德、作家道德、画家道德、体育道德,等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使职业道德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很大的局限。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某些职业道德的虚伪性,需要时提倡它,不需要时就践踏它,并往往做表面文章,自我吹嘘。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是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职业内部的从业人员之间、不同职业之间以及职业集团与社会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此,不同职业的人们可以形成共同的要求和道德理想,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中国各行各业制定的职业公约,如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公约”、人民的“军人誓词”、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规范”以及工厂企业的“职工条例”中的有些规定,都属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它们在职业生活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职业道德涵义:

职业道德涵义,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指一种被普遍认为是从事一种职业的人士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在职业上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法去谋取利益,不接受不应接受的利益,不能泄漏工作上的隐私,在面对雇主或上司不合理要求时,必须本着良知拒绝。

二、教师的道德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1、在道德意识上要求水准更高更全面。

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凭着自己的职业良心,尽可能地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有更高的水准,教师要把培养五爱、四有新人等精神贯穿于教师道德的各个方面。

2、在道德影响上比其它行业更深远更广泛教师的道德直接影响着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教师道德又有其深远性,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3、在道德行为上要做“人之楷模”。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着教师在道德上要为人师表,做人之楷模。不然就得不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赖,起不到应起的作用,完不成应完成的职责。因此,为人师表是古今中外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任务。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2

关键字:民办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培育;思想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54-02

民办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办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是保证学校培养出合格劳动者的重要前提。因而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育更应注意将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起来,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课题组之前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分析,并指出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中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和不足,在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育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来自学生主体自身的阻力,从而影响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

一、职业道德培育必须遵循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选择适应民办高职学生的教育方式。从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来看,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所期待他们接受的东西,也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市场经济浪潮之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往往变得离散而多样化,甚至不能很好地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我们要敢于面对生源质量不足的现实,积极主动地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以及他们的行为特征,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转变传统、守旧、单一的教育方式,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培育的方法和策略。

2.与学生实际需要和发展相结合,忌空洞化、概念化、抽象化。一方面,民办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动力都不是很大,尤其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更觉得枯燥乏味。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面临过这样的尴尬――自己精心设计且准备充分的课件和教案,一旦进入课堂教学,哪怕讲得再动情入理和文采斐然,依然有一部分学生漠然视之并且我行我素。因此,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就不能将所授内容空洞化、概念化、抽象化,更不能教条化地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往往更趋于实际性和功利化,看问题也较为片面和狭隘,注重实用性和眼前利益,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才学、才听,对于自身感觉作用不大的课程则不愿意学,甚至逃课早退,因此很多文化教育类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反而不受重视,被他们排除在学习之外。因此,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接收教育信息,主动思考和学习,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在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前提下,将职业道德等知识通过新颖、活泼生动的方式传达给他们,结合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发展即将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提前感受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思考能力和品质修养。

3.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民办高职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反而较高,这种“好动”的性格也决定了很多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沉默呆板,不愿意听课和思考,但在各类活动中却能如鱼得水,发挥特长,展现才华和能力。作为教育者,要善于扬长避短,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和机会,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职业道德意识并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中体验作为一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礼仪、职业形象、职业态度等,并在其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诚信服务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要通过实践训练来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品格,将职业道德认知内化为职业道德情感,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活动来巩固其职业道德意志。

二、民办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对策和途径

(一)调整教育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民办高职学生上大学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因此,对自身的需求很明确,因而在教育中我们也应注重考虑学生的发展欲望和实际愿望,给学生提供更直接、更直观的指导和服务。

1.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得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彰显时代性。在把握课程的主要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引入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探索职业与道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市场竞争和成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知识,适合学生的“胃口”,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职业道德教育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注重岗位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体现岗位特色。不同的岗位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将“一般职业道德”与“行业职业道德”两者相结合。如对工科类的学生应更强调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的教育,对文科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则突出诚实守信、顾客至上、坚守原则、乐于奉献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3.职业道德教育应对在校学生三年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大一期间重在“敦品、励志”,强调基础德行的培养和教育。大二期间则重在“定位,强能”,强调培养学生在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中应具备的职业意识、合作意识、职业态度、职业纪律精神等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大三阶段主要是顶岗实习期,重在“内化、成才”,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品质,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二)多元教育相结合,夯实职业道德基础

职业道德培育不能够独立于其他教育之外而单独进行,否则其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把职业道德培育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大学生“三观”的塑造和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打好德育基础,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教育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内容,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才能和技术并不能让一个人成功,反而更需要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热忱和态度,要让学生在工作中树立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勤于劳动、乐于奉献。

3.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遵纪守法是每一位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道理,在完善自我价值时不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强调知行合一,强化实践和实训锻炼

职业道德培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职业道德的践行。因此,培育职业道德强调知行合一,离开社会实践,没有经过亲身体验、感受和锻炼,便无法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在职业实践中检验、反思和总结,因而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贡献社会和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最终也不可能培养出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信念。

结合民办职高学生的特点,一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锻炼学生团结合作和友好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以课程实践和实训教学为载体,加强职业道德的认知和实践,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突出实验和实训环节,将严守纪律、文明安全生产、遵守操作规则、爱护设备工具、珍惜资源和杜绝浪费等具体的职业道德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学生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三是进行校企合作,把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和第一生产线,让学生在企业和生产现场上课,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切身感受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意识。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职业道德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职业道德培育应利用好各种校园教育资源,大力营造校园职业道德教育氛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教育广大师生。另外,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的榜样。搞好师德师风建设也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政治立场、职业涵养、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能起到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教师要用辛勤的工作、无私的品质、对事业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等职业道德情感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以及师德修养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高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商丘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张镜怀.整合校企资源,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效[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3]潘晓艳.在实践中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观摩实践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

一、引言

会计行业是市场经济链条中的一个较特殊的环节,众多的人依赖其提供的服务做出决策。同时会计师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是一种专业服务,这种专业服务很大程度上靠内在良知和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及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前沿。会计职业道德指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主体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计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它是企业行为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精打细算。会计职业道德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一些原则大都表现为会计工作中的守则、准则,专业性强。会计职业能力与会计职业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则很难履行好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均要体现在其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数据的质量中。由于其财务数据的使用范围(银行、税务、政府、投资人等)较广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波及的范围具有相应的社会性效果,而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所涉及的对象仅是当事人而已。在各类大中专院校会计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是会计人员队伍后备储备力量。大都尚未进入具体的工作,而会计职业道德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因此在校学习阶段是他们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其认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还可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潜移默化于未来会计职业活动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对于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只是初步的且是空洞的。为了使学生空洞的理论知识有实际内容,让学生感到会计职业道德就是自己未来会计职业生涯的生命,必须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教学进行实践教育补充,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验证已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观摩会计职业道德,让会计职业道德通过观摩实践来潜移默化。

二、我国目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的大中专学校目前均未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有的高校虽开设有《伦理学》课程,也是选修课。虽然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是必修课,但会计职业道德与一般的思想品德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课程如基础会计学和审计学,虽有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但多是规章制度,并且由于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和总课时在削减的趋势下均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因此,目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历教育几乎是空白。在会计实务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集中在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法定的后续教育培训中,而培训中的这些内容是不系统的、零乱的。人们参加工作后,其人生观、世界观业已形成,并且可能形成了不完全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这个时候去补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已经错失了在校时的最佳时期,效果也是低下的。

(二)道德观念问题 人们的道德观念,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在人们长期的人生经历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学校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将人们的反反复复、呈阶段性发展的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正确、有效率地构建起框架结构和主流观念。由于在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使得“反复性、阶段性”的特点过多地表现在社会会计工作中,给国家的经济工作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仅靠思想品德教育和一般职业道德教育的有限知识积累来构筑未来全社会会计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不能按照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和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会计职业道德观摩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柯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理论 道德认知是人们在与其他道德角色和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接触、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其他道德角色或道德生活现象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其他道德角色的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或判断道德生活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状态,从而形成人们对于各种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认识、印象、评价和理解。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道德认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构建性。个体道德既不是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社会文化模式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知识是通过对利益关系的约定而建立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通过把握利益关系的特点而建立起善恶价值系统。因此,道德认知虽然要以一些道德知识、道德原则为起点,但绝对不是让学生把道德当成一门学科知识来学习,更不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些道德知识和原则的要求;相反,道德认知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领会道德的实质,一步步经过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同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平行相关性。即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平行相关,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三是反复性。如上所述,道德认知主要是通过体悟、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判断、评价,形成道德认知。因此,个体的道德需要和情景的变化,往往会导致道德认知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出现道德认知反复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人们在面对新的道德观念时,总是要把这个新的观念与自己的理解比较,接受与自己理解相一致的道德观念、排斥与自己理解相悖的道德观念;或者把先前接受的道德观念作为排斥的对象,把排斥的作为接受的对象;可能社会对某些道德观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或者不稳定,从而让受教育者难以找到稳定的支撑,当然也就影响其道德认知的稳定性。四是阶段性。个体道德发展并不是一种单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直接感受过程,而是一种对道德认知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不断加以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每完成这一过程,个体的道德水平就实现一次飞跃。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二)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桑恩(thomeL)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简述:道德反映灵敏度,即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充分考虑采取的各种行为将对有关各方的影响程度。设想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意识到业已存在的现实道德问题;道德判断,即根据自己的道德意识,判断哪一种行为是最公正的;道德动机,即采取道德行为的方式,自己的责任程度,采用道德价值形式对其它价值形式的估价,以及个人对道德后果所承担的责任;道德特征,即恪守职业道德,勇于坚持原则,克服麻痹思想,抵制诱惑,履行约定,认真贯彻执行行为道德目标而设立的详细的日常工作程序。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的两个基本分类是道德发展和品行,这些因素组成了品行道德理论,从而衍生出完整的组合模型,

表明道德发展和品行共同作用于首先行为。道德发展由反应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组成。品行包括道德动机(即描述一个以他人利益为先的个人意愿)和道德特征。此外,品行的过渡性内容还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行和载体性品行。所谓道德品行是指那些符合某个个人直接关心他人的性格之特质表现。所谓载体性品行是指完成品行任务的载体,它会使一个人将在追求目标结果的极大成功方面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个人的道德性格是他的载体性品行的一种反映,恰当的直觉即认知力活动(包括道德反映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导致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桑恩将此与导致道德行为的品行结合在一起,认为代表他人利益行为的道德意向是一种道德品行。而载体性品行包括诸如勇敢和顽强之类的气质,这将有助予个人实现其道德意向。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与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的协同作用 本文构建的观摩实践教育模式,在总体上以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设计方向或框架结构,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培养内涵和具体路径选择上则以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为指导。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中道德发展由反映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组成,这两项实际上也是道德认知的范畴;柯尔伯格理论的平行相关性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所以桑恩的道德发展理论在本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具体化了柯尔伯格理论的平行相关性理论,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方面指出了具体的路径。

四、会计职业道德多纬观摩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变革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模式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自主构建性,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多纬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路径选择上,应从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能力和二难推理能力、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动机、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特征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上可以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门课程看待,但不能把它作为一门纯理论学科让学生学习。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坚决摈弃过去的纯说教的方式,过去几年会计界造假成风以及行业自律协会不自律,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败,因此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过程中,更多的应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领会会计道德的实质。道德认知理论的反复性和阶段性特点告述人们。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靠一门理论课的说教、一两次的实践观摩,这种一蹴而就的想法根本达不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采用以引导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多视野帮助会计学生,让他们的会计道德观念在与公众认可的道德观念、社会公德和一般职业道德标准的每一次冲突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构建、完善自己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因此,应采用多纬会计观摩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多纬观摩实践逐步提升其会计职业道德素养,进而解决会计人员就业发展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问题。

(二)适时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在应用道德认知理论的自主构建性时,应该考虑到会计专业学生年龄比柯尔伯格研究的儿童年龄要大,根据同步性特点,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紧密平行的特点,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中把所有灌输教育模式完全变成会计道德观摩实践模式是没有必要的,灌输教育与观摩实践模式相结合、以观摩实践教学为主应是向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施教的新模式。具体开课时间根据美国的经验放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之后,此时效果比较好。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开设思想品德和一般职业道德课程,造成其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标准没什么差别,趋利行为更不会有实质性的区别。在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中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正过去按照传统职业道德德驯化的与会计职业道德截然不同的理念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和研究会计专业工作中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反映灵敏度,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行。除了适时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建立、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外,通过下面的观摩实践会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

(三)会计职业道德观摩实践设计会计职业道德的观摩实践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有效的设计:(1)专业技能观摩法。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原则一般较桔燥、抽象,若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不易真正领会,甚至会反感,也不符合道德认知理论的自主枣构特点。教师若能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结合会计专业知识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案侧,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了解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将会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判断。要特别注意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对会计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的培养,区别传统习惯性推理、一般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之间的不同,防止专业课的习惯性推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损害。品行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学中,要区分会计专业中的品行与教育学所讲的品行的不同点。(2)案例观摩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在于: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的背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帮助学习者理解实践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大的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实践性。道德教育借助案例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列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又能够增强其对道德的感性认识。运用的案例一定要具有“鲜活”的特点,可在每年发生的经济案件中精选出一些违反会计准则和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典型案例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教育学生报表数据要真实可靠,不能出具虚假会计报告,从而启发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研讨会计工作中发生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应当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理解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界限。除了这些反面案例,也要注意通过收集、整理、列举大量生动、著名正面财经案例,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以培养他们符合会计职业道德前提下的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观摩法重点作用在于:充分践行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中的前两个因素,把会计道德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结合起来致力于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3)现场观摩法。向学生介绍会计丑闻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尚不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映灵敏度,因为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趋利行为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应同时选择那些行为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会计英雄作为学生一个效法的典范,当学生面临道德挑战的时候,就可以激励他们采取同样的行为,从而既培养了他们坚持原则和勇敢的品格,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道德反映灵敏度。也能够纠正一般职业道德课程中不适应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践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知识。(4)现身观摩法。现身观摩法也称第二课堂法。在校生由于社会实践知识的局限性,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某些学生甚至把某些不良现象作为自己的效仿的榜样,因此有必要因地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现身观摩法的重点作用在于:参加工作后不可能集中展现较多的良好榜样,桑恩理论认为,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4

1991年5月全国第一次教育督导会议胜利召开,在会议上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成为我国教师工作全面评估开始的标志性文件。由此,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教育评价的模式、基本原理、实际运用、道德评价的基础理论等展开了相关论述,从而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的深入开展夯实了理论基础。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内涵、涉及内容、善恶标准、评价方法、遵循原则、主要特点、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论证,逐步丰富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机理。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的构成详解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亘古迄今,教师职业从来都是一种极具社会意义的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素质等众多素质中占据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一词的诞生,表明社会分工中教师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是一种具有专业属性的职业,教师职业具有一般职业的基本特质。[2除此,教师职业还具有其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师德评价是对教师道德行为所做的性质及程度判断,来确定其德性价值。我们进一步回溯于“道德评价”层面,道德评价是人类广泛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特有的活动,道德评价活动的形式、内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备。正因如此,有学者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定义为“人们凭借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俗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根据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所做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判”。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主题,学者们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研究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三个构成支脉展开相关讨论。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

基本围绕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学习和自我修为开展。2000年8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同年12月,中共中央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中小学德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教师的高尚师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派生于“社会规范”,一般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它对教师职业活动起到外在的约束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所在。2008年,教育部颁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爱国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历次变更中,顺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经过反复洗练、升华,以其主导性、权威性和标准性成为教师必须恪守的道德基准。加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依靠制度的力量、正义的呼声和主流价值观来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保驾护航,深入明确提出“不准”、“禁止”、“严禁”、“明令禁止”等教师职业道德不可逾越的“底线”范畴迫在眉睫。

2.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研究

学者们基本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现状和成因展开论证,顺势揭示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危害性及其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基本一致的共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亦可视为教师职业道德的病态体现,既有社会影响,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诸如经济、社会风气、多元文化、法制规范、教师心理、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子因素,都是引起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所在。相关研究资料的主要内容,各有侧重,抑或从教师行为的角度看待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抑或从师生关系来推究教师职业道德的偏离成因。无论选择何种切入点,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中获得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并在教育教学中规避“失范”,促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和自律,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才是这一研究的实践价值诉求。

3.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我们国家一向重视师德建设工作

诸多国家领导人,在重大场合中发表了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讲话,明确了教师工作的神圣地位和艰巨使命,赋予了对广大教师更高的期望。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逐步确立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中提出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要求“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再一次明确指出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然而,国家对师德工作的重视和多部文件法规的相继出台并不意味着师德状况的彻底改观,相反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所暴露出的新问题日益严峻。因此,重视教育的发展,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其目的在于创建良好的教师道德养成氛围,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尽早构建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强化监管和激励双管齐下的保障机制。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引领到微观的学校组织制度,都应输送社会的正能量,促进教育公平,才能加快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良性进展,彰显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风尚。

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的元分析审视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元分析审视,即尝试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是顺应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反思的结果”。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语义构建

语义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思维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言语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制度言语和个人言语。制度言语凭借自身的显性姿态,主要从社会主流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制度出发,基于管理和控制,着眼于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建立一个外部的评价规范,并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根本在于提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描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所应该具备的内容、指标、操作方法等方面。相对于制度言语,个人言语更具有现实情境性,即针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的具体情境中产生的一种个体心理言语,由于个人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加之评价时所处的情境不同,将会生发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鉴于此,个人言语具有含混不确定性。个人言语的风格迥异与制度言语的高度统一,实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语料系统“既综统于上层建筑又立足于区域实际”的有机整合,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主导趋势,又切中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于固本之中见灵动”,从而确保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严谨性和统一性。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遵循原则

综合各家研究,我们总结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应该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体谅人、理解人和发展人,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校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同样需要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一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立足之本。

(2)主体性原则

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提高的主观能动性,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挥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事实上,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在驱动力和策应力,教师只有时刻拥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才能使教师的职业生涯永葆生机。

(3)永续性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广大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既要做到“继往开来”,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又要做到“见微知著”,通过激励评价的方式,促进每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稳步提升。

(4)专门性原则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有其独特性质,基于其专业化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特征主要体现在“独立的知识系统、特定的能力要求、特殊的伦理标准和人格要求等”方面。鉴于以上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也应该专门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本质综合进行权衡品评,从而完成“伦理价值判断”的检视过程。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衡量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首先是道德评价,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应该是善恶标准。有人主张,把伦理学一般意义的善恶标准与教育领域有的善恶矛盾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特有的善恶标准。也有研究坚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必须坚持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为准绳来制定。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标准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以上论证,可以视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底线层级,“具有普适性,是保证教师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规范”。除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还应涵盖教师修养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这一衡量标准首先应该起到道德的表率示范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永无止境地对教师职业道德终极理想的不断追求和为之献身上。

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应该纳入多方面的因素,从教育教学的技能、学科教育素养、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及价值观等内容进行综合考量。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教师职业行为;其二,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综合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还把国内和台湾学者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做了总结。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大陆学者所列举的指标侧重于专业职责、参与和共事能力、协同工作职责、专业态度、身体心理素质、师德品质、教育理念、协作精神等8个方面。而台湾学者所列举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行政参与及配合、人际互动、敬业精神、教师个人信念、品德行为、教师行政配合与沟通、人际沟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责任、专业态度、服务热忱、勤惰记录、教师合作与配合、校务配合、教师沟通与表达等15个方面。相对于大陆学者所列举的评价内容则更加细致,从中可以透露出台湾学者更善于采取多维视角去考核教师职业道德。纵观两个地区学者的观点,可谓“同中有异,求同存异”。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大陆和台湾学者虽然措辞不尽相同,但是共识比较明显。

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实施对策

(1)评价方法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本土化

有学者指出“由于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要求与期待不同,不同的人对于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同,因而在评价时就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也有学者概括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主要可以采取三种形式,即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以上,都充分显示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由此也透露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所对应的评价主体的变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体由原先的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主体转变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持,教师群体、教师本人以及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主客体评价相结合的特点。目前,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还不够成熟,在借鉴其他领域的评价方法中,还需做到“本土化”,即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自身规定性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侧重于对教师职业道德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探究,而以定量评价为主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则侧重运用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数学工具、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等手段,都会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带来全新的视野。发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优长,综合驾驭两种研究方法,使之有效协调、合理契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科学。

四、结语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5

【关键词】特殊群体;德育教育;原因分析;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195-02

一、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不少学生的思想状况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首先,厌学心理严重。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其次,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第三,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却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其一,照搬普高德育经验,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偏离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未注意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区别。

其二,德育课特色不明显。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德育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脱节,学生拥有一定的道德教条,却又在多元的现实中手足无措。有调查表明: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抱喜爱态度,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不合拍。

二、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因素,给学生提供了不良榜样和示范作用,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利主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尤其是中职学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的心理特征,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一部分中职学生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诈或偷盗,做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二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恰当。由于中职教育一味追求学生就业率,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关爱,只注重形式上的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认为管理和教育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手段,加上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如惩罚、工作粗心或放任自流,或对待学生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等,使部分中职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

(二)主观原因

一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对具体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只有认识了行动的意义,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正确行为。根据我们对不良行为中职学生的调查,往往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道德观念薄弱,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不良诱因直接引发的。二是道德意志力薄弱。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薄弱表现在他们不能坚持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被一时错误动机所支配,产生不良道德行为。同时表现在不能始终履行道德义务,常因偶然的诱因而使个人的欲望膨胀,感情冲动,产生不道德行为。三是道德情感狭隘偏私。道德情感是一个人运用~定的道德标准衡量或评价自己行动产生的情绪体验。据调查,品德不良学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他们一般是重感情,讲义气,爱报打不平,但是非观念模糊,缺乏真正的正义感。四是不合理的行为习惯。不合理的行为习惯是以不合道德要求的行动方式满足个人欲望,并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这些不合理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采取类似的行动;这种行为习惯的维持和所产生的舒适的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要防微杜渐,阻止不合理习惯的形成。

三、解决方法

(一)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管理模式。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职业教育必须引进企业文化开展学生德育,要让学生熟悉企业,不能关门搞德育,要把那些职场能手请进来,现场说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二)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进行的,只有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意识为统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胜,使学生具有在岗位上发挥才能的思想基础和职业基础。离开职业特色,中职德育就会失去立足点。

在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如幼师专业与模具专业就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因此,中职德育要强调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强调特色是质量的标志,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如若忽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就业,就难过用人企业检验关,就缺乏竞争力。

(三)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有些学生的错误言行、不道德行为,往往出自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念或是由于道德的无知所造成的,所以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辨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四)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中职德育必须在抓住同龄人的德育共性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其个性,即抓住中职学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目将“教育、辅导、咨询、服务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自信。

(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6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前言

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更好的工作,同时也能提高会计工作的实效性,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有效支持。基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成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从这一点来看,会计人员应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对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进而满足会计工作需要。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工作实效性

会计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会计工作中涉及的数据和信息,对财务工作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会计工作的特点及其重要性,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主动积极的完成相关工作,并确保工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提高会计工作实效性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认真分析会计工作特点

考虑到会计工作的现实特点,会计人员在培养职业道德过程中,既要认识到培养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同时还要认识到职业道德对会计工作的意义,应从多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2.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认识到会计工作的复杂性

会计工作内容相对较多,在会计培训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结合会计工作实际,做到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3.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掌握正确的培养原则

基于职业道德的培养难度,以及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意义,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只有掌握全面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原则,才能保证职业道德培养取得实效。

三、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需要良好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素质,才能更好的满足会计工作需要。因此,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提高整体素质的必要措施

考虑到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做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提高其针对性,是做好会计人员培训的关键。

2.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满足会计人员素质需要的必要手段

会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其中职业道德是关系到会计工作质量的根本。基于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满足会计人员的素质需要十分必要。

3.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提升会计人员工作水平的必要方法

基于会计工作实际,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满足会计工作需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会计人员工作水平的必要方法。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做好会计工作,进而使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推动会计工作发展

鉴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能对会计工作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推动会计工作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结合会计工作的现实需求,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培训的关键

基于对会计工作的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也是保障会计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目标

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重要支撑。只有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服务。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人员素质提升的侧重点和重要目标。

3.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从目前会计工作来看,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只有明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才能为会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满足会计工作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更好的工作,同时也能提高会计工作的实效性,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有效支持。基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成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从这一点来看,会计人员应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对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进而满足会计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倩慧.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建设[J].现代商业,2014(18).

[2]赵莉.浅析企业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J].现代商业,2013(08).

[3]陈莉.关于会计道德的思考[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4]尹建国.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2014(01).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7

关键词:特岗教师;职业道德

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计划实施效果显著,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应聘。据统计,青海省2009年“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数(1325人)与报名人数的比例为1:3.85,其中,小学招聘计划数与报名人数比例最高的语文学科达到1:6.11,初中招聘计划数与报名人数比例最高的政治学科达到1:7.91。[1]特岗教师在选拔上已满足优中取优的条件。所以,在考虑学科基数素质以外,招聘时还应充分考虑其职业道德水平。

一、关于“特岗计划”

(一)“特岗计划”实施背景及情况

1、实施背景

2006年5月,在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的双重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在中央各实施省份的共同努力下,“特岗教师”整体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2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决定扩大实施“特岗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计划设岗增加到5万名,实施范围由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扩至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月13日,教育部召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会议,强调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周密部署,精心实施,全面推进。

2、实施情况

经过4年的建设,特岗教师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育部2009年第16次新闻会在介绍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有关情况中,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介绍到:“最新统计的结果是,今年22个省区共招聘中央“特岗计划”教师65323人,其中,初中教师38214人,占58.5%;小学教师27109人,占41.5%。覆盖了22个省区的880多个县,1.5万多所农村学校,其中农村初中7500多所,农村小学7900多所。”“各地按照中央“特岗计划”的精神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地方“特岗计划”。各地克服很多困难,很多工作措施很到位,比如河南省按照1:1的配套比例中央计划设岗5000人,同时地方设岗也是5000人。”[2]“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有力的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的矛盾,并在扩大和充实农村师资力量、引导大学生就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特岗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特岗教师走进农村支教以后,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基本表现在工作热情降低,人性化弱,成就感较低等方面。

(二)特岗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差异

1、人口素质较低,特岗教师责任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领导下,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教育发展的同时,人口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为:家长文化偏低,大量西部农村孩子的家长缺乏关于学业的经验和体会,求知欲较弱,对于知识型能力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更愿意将孩子的学业问题以及其他一切有关孩子的问题交由老师去判断去处理。另外,小学、初中、高中适龄入学率低,学生辍学率大,大学被录取率低的现象也给特岗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知识的获取途径相对较窄,由此带来精神生活方面的贫瘠,给特岗教师的文化适应带来种种难题。

2、生活、教学等条件较差,特岗教师压力大

多年来,党和政府随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但目前来说,要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还是稍显不够,致使特岗教师教学压力大。主要表现为: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物质条件艰苦,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另外,教学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不配套,包括校舍、设备;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生活、教学等方面的压力大,无疑会影响到特岗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服务期限短暂,制度保障差,特岗教师流动性大

由于受西部发展环境、农村生活、政府财政补贴能力等现实社会因素的制约,政策的服务期只能是相对短暂的。但“特岗计划”缺乏有效的教师流动和监管机制,难以全面掌握、合理调控特岗教师的流失和流动。此外,特岗教师的评价和管理约束多激励少,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学校在更新设备,改进教育教学环境,给教师提供了一定的进修培养机会,而在农村学校,这方面的投入尚未列入时间表,难以分享优质培训资源。

总的说来,在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实际成就感的缺乏、工作上的压力、成长道路上的迷茫等“多重贫困”的环境下,特岗教师在个人的专业、学术、教学能力的发展上乃至个人生活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性。在这种环境下从事教育,这不仅仅需要相应的制度与政策的激励,更需要特岗教师在道德伦理方面有显著提升。

二、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也称师德,是一定社会为调整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本职工作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处于统帅和灵魂的地位。以往的师德要求的规定基调较高,缺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相关规范大多流于形式,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和功效。尤其是当面对特岗教师这一特殊性质的领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没能体现出特岗教师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产物的特殊身份象征,特岗教师的特殊岗位性质决定了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很多的薄弱和我们以往所忽视的环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社会道德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尽管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我国,教师职业吸引力却很低,教师职业还未成为未来从业人员向往和自觉选择的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下,每个特岗教师家庭出身不同,社会阅历不同,受到多元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再加上对特岗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援助的缺失和教师个体心理调控技巧的贫乏,个体对心理的调控缺少必要的理论的系统化支持。另外,尽管现在的师范生享受优厚的师范待遇,但师范院校却依然难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即使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享有自我选择权,也往往是跳离中小学而选择社会地位高、声望高和效益好的兴业。因此,想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做到尊师重教,实现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就要努力把多元道德观和价值观统一到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上来,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

(二)大学期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许多师范生认同了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中深受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对过去传统的师德产生疑惑和动摇,道德价值观困惑。很多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毕业生从教意向不明确,甚至不愿意去执鞭任教,从教意向不明确。师范院校虽然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育人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教育上出现了轻视,表现在师范生这一群体接受应试教育,将单纯的传授道德知识等同于教授文化基本知识,从而陷入读书、背诵、考试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形式主义误区,学校用考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师德教育的效果,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更多的是在校园中学习,在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职业道德认知方面也充满了矛盾。除此之外,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从学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开始,学校就应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三)岗前培训突出教学能力,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现实中,有些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愿意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他,也有些学生是由于一方面不清楚详细的政策和细则,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压力,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等一些消极原因选择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岗前培训是特岗教师进入职业角色的重要第一课,教育部曾就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期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实际情况距离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中小学师德教育存在着形式主义和简化主义等多种弊病,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寄希望于讲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这样只能让职业道德观停留在理论的层次,无法真正激发教师的职业道德行动力。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按照道德标准来规范行为,增强责任感,深层次理解自己从事的职业的意义,认识到特岗教师教育工作的光荣和艰辛。

(四)特岗服务期对职业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忽略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工作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科研工作,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在部分教师中存在着对教师德育培训工作的轻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做人和师德素质的内在要求很高。这些无疑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特岗教师繁多的教学、生活和心理问题使得他们疲于应付,再加上在……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特岗教师只突出教学能力而忽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离岗后对“特岗计划”支持力度的缺乏。俄罗斯别尔嘉耶夫说过:“没有欲望的质料,没有生命和创造的无意识的因素,人的美德就是枯燥的和极其无聊的”[3]因此,对于特岗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应建立一个连续的有效体系,完成构建特岗教师新时期职业道德要求的任务,报站特岗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根据“特岗教师”的特殊性和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探索出一条强化教师德育培训的途径,建立一个有效体系,是完成构建特岗教师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要求的重要任务。

三、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

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是一个时代所孕育出的新课题,既要有教师道德的基本内容,又要兼具特岗教师道德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对传统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职前”和“职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有专家将职业角色发展划分了几个阶段;空想期(1-17岁),职业角色只限定于想象、模仿、认同,不具有现实性;设计期(18-22岁),对职业生活已有明确的设计,开始小范围的职业生活尝试;定型期(22-25岁)职业角色形成并趋于稳定。[4]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特岗教师德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特岗教师职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他们在上岗前明确自身的责任、规范和纪律,做好心理调适、调整期望目标,明确特岗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要在理解和分析“特岗计划”的目标、内容基础之上,利用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原则,对构成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如会议、墙报、广播等,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特岗教师培训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听讲式、观摩式、讨论式、自学式、模拟式、实践式等,培训技术可以是课堂培训、网络培训,多媒体培训、实践培训等,在充分认识个人能力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调试能力。除此之外,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激发个体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岗前培训适时的调整自身的期望目标,明确特岗教师的角色定位,做好吃苦奉献的思想准备,把去农村地区服务,当成是一次锻炼自身和完善人格的难得机会和一笔财富。

如果说,职前教育对学生主要解决一个“知”的问题,那么,职后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知”的基础上去“行”。将各县(市)教育局对特岗教师的集中培训和各学校负责的单独培训相结合,既有有利于了解当地人文、精神、教育等发展情况,共享培训的优质资源,又利于加强各特岗教师的联系和交流。另外,在教育观念上要改变重视知识技能,轻视做人修养,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引导教师加强修养。除此之外,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奖惩制度等和职业道德规范相配套,根本目的在于对教师实施监督管理,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职前职后互相衔接,前者保证提供优秀的新型师资,后者则保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是落实特岗教师自身成长和特岗计划政策的保障。

(二)政策与环境的“外塑”和自由自觉的“内省”相结合

在现实中,特岗教师对待这份特殊职业的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情感淡薄。政府应引导使民众了解“特岗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的任务和目前现状以及它跟国家、民族和人民未来的关系。只有对“特岗计划”和特岗教师有较高的认识和认同,才能理解其实施意义,进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众所周知,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发挥师德教育大环境的作用,通过努力改善会大环境有利于师德教育的因素,抑制不利的因素。通过大众媒体宣传营造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育节日(教师节、五一劳动节)表彰和庆典活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的权益,严肃处理败坏师德、违法乱纪现象;依靠社会舆论,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评价,让教师这一职业富有活力和吸引力。另外,大学期间是职业观建立的重要时期,从入学到毕业,要有一套规范化的教育方法。学校以“两课”教学为契合点,开展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的职业道德观。内容应涵盖与教育相关的各项法律政策,组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献,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献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教师节献礼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突出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注重榜样示范,邀请有关专家和优秀教师到学校讲演,树立教师角色意识,逐步养成为人师表的自觉性,为加强师德修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榜样的支持。

与此同时,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外塑”阶段,如果道德主体不将道德规范“内省”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不能充分的认可和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将失去道德价值。特岗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依靠外塑性的政策措施,更需要西部农村教师自由自觉的持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水平。[5]“外塑”和“内省”相结合是进行特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也是必要的配套工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外化的约束力,教师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要从教育部门和教师群体中接受指导自己的各种道德标准,必然要受到外力的支配和制约。但是,要使职业道德规范真正的发挥实效,必须要将“外塑”和“内省”结合起来。

(三)“软性”的思想教育约束和“硬性”的量化及评价标准相约束

在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除了软性的思想教育约束外,还需要根据其职业规定的基本内容,制定出科学的“硬性”量化标准指标。因此,不仅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特岗教师的思想行为,还要建立量化及评价标准,做到“滴水不漏”。提供一套自上而下系统化的发展方向、配套方案及考核措施,使“特岗计划”成为促进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评价机制是推动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动力,评价应从实际出发,把教师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的道德行为进行归纳,吸收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以《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为标准。奖惩机制的建立使得特岗教师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实惠,作为今后选拔的重要参考条件,可以推动教师由不自觉向自觉,被动向主动转化。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的培养内容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方面。职业道德认识的深化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岗位实践培训中加强与老教师的沟通交流,积极汲取经验。特岗教师培训与新教师培训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由于特岗教师身份不同,根据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院的区别,培训要求就比新教师还要高。针对其身份的特殊性,将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紧密结合。理论是基础,实践是重点,最后再将职业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成为行为习惯,这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关系到“特岗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西部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使之成为保障“特岗计划”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teacher.eol.cn/mei_ti_guan_

zhu_8068/20090713/t20090713_390625.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门户网站gov.cn/xwfb/2009-11/25/content_1473017.htm

[3][俄]别尔嘉耶夫,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体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84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8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经济密不可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内涵大量的道德成分,如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市场交易。正是这种道德成分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体现道德的实质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后的理性选择,是道德带来的长期收益与不道德所获当前利益交换的结果。

   道德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相融合,构成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注册会计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道德,也要遵循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人在从事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的价值体系,起着协调评估过程中各种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其中,各种经济利益包括与会计活动有关的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经济利益;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职业主体与职业服务对象之间、职业团体之间、职业团体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为了维系并协调这些复杂、特殊的关系,除了依靠法律、法规外,还需借助适应审计业务特点并用以调节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强调职业道德,才能将职业道德内化为注册会计师的信念和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目的。

   任何职业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渗透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中,支配着会计市场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基于市场经济的特点构建职业道德规范,进而通过职业道德规范保障会计市场具有良好的运行秩序。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经济性

   道德总是根源于物质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道德体系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即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包含着大量的经济性因素。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宏观经济性

   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会计市场的基本规则中充斥着大量的道德因素,即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内在于会计市场体系的本质之中,合乎理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虽然法律和职业道德是维系会计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决定了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职业道德可以产生维系市场正常运行的持久性效应。职业道德充当维系会计市场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奉行的公平、社会性和效率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道德本质。会计市场必须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对会计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一视同仁,并通过市场调节,合理地配置会计市场的资源。会计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包含社会性的内容。社会性是指会计市场运行的经济秩序,它不仅考虑个别经济利益,而且考虑整体经济利益。审计报告是否公平影响着会计市场运行的正常经济秩序,因此,审计报告不仅是相关利益者关注的事情,而且影响整个会计市场的运行,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成为会计市场中从事会计活动的基本价值标准。在公平和社会性中均涉及效率问题,即效率标志着经济价值的产生。任何人都不会从事没有效率的活动,因此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会计活动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

   同时,市场竞争蕴涵着道德的竞争,市场竞争行为的目标和动力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需要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中才能实现,这种协调离不开职业道德的制约。在会计市场的交易中,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单位的双向选择是建立在双方道德基础上的。委托方一般不会选择劣迹斑斑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即使由于某种原因由其进行审计,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也会受到质疑;同样,受托方也需要考虑委托方的道德,以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这说明在会计市场交易中,任何一方的道德都会影响会计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会计市场实际上是建立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基础上的,会计市场正是借助这种道德力量,才能实现其正常运行。

   2.在宏观的市场经济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出一定量的价值。如果会计市场的供求出现不平稳,供求中的一方可能会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促成交易的形成,这种非正常手段的使用必然影响收入的再分配;由于非正常手段的采用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会计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管,监管成本的发生也会影响收入的再分配。如果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可以形成商誉,那么商誉构成无形资产的价值,并带来超额收益。如此种种都证明,职业道德具有价值并可转化为特殊的社会资本。目前虽然还不能精确证明具有职业道德能够增加多少价值,但至少可以明确缺损职业道德能够带来多少损失。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微观经济性

   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道德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的结果,是获取长期最大收益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既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纯粹的道德人,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的理性经济人,既要“求利”也要“求德”,两者的最优组合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1.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效益,表现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由于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诚实、公正地执行会计活动,提供高质量、无虚假的审计报告,由此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间接效益是指由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较高,给与审计报告相关的利益各方带来的经济利益。当然,不道德行为也会引起直接效益的暂时增加,但从长远的、相关利益各方的角度分析,注册会计师不遵守会计市场的道德规范会减少长期收益,而且只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组合的效益达到最大,才可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

   2.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成本。职业道德不仅带来效益,而且要为效益付出一定的代价,即道德成本。从职业道德的内容分析,道德成本包括四个方面:①教育成本,即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发生投入所形成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发生可保证注册会计师具有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②机会成本,即注册会计师由于遵守职业道德而丧失收益机会所形成的机会成本。比如,有些企业以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而要求注册会计师丧失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坚持遵守职业道德而失去了这项业务,该业务的收益即为职业道德的机会成本。③丧失成本,即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承担的罚款,构成道德丧失成本。④间接成本,即由于注册会计师丧失职业道德而给被审计单位带来的损失所构成的成本。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宏观经济性揭示了注册会计师会计活动的社会性,即任何会计活动都不可能是纯粹个人的行为,总是表现为社会的活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微观经济性揭示了注册会计师会计活动的目的性,即将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根据权衡结果选择应采取的职业道德规范。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的会计活动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经济性规范。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济手段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体系的维系主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其中,教育机制必须努力使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道德目标纾解道德困境;监督机制必须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得以维护和遵守;评价机制必须保证对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评价。但是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道德不仅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的结果,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以长期收益弥补当前收益减少的机制,因此可通过改变参与者收益成本的比例来引导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职业道德规范。

   1.调整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成本。道德成本包括教育成本、机会成本、丧失成本、间接成本。其中:教育成本是收益的直接抵减,通常是通过执行注册会计师业务,从业务收入中获得补偿;机会成本直接减少收益,通过机会收益补偿机会成本;丧失成本是对注册会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直接处罚,并且没有相应的收入对其补偿,是注册会计师总体收益的直接扣除;间接成本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补偿关系分析,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成本可以分为三类:①教育成本和机会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相应收益进行补偿的。对此应增加收益,实现收益成本的均衡。②丧失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总体收益的直接扣除,为了利用经济手段促使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必须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行为的事后处罚机制,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丧失成本。因此,抑制虚假审计报告的有效方法是增加丧失成本。在确定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同时确定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措施,使其承担相应丧失成本,并且使丧失成本大于其相应的收益,使其的赔偿额远远超过其从中获利的数额,或远远超过其给受托方带来实际损害的数额。增加丧失成本具有对受害人(如投资者)补偿和对注册会计师惩罚,进而遏制其不道德行为的双重功能。但增加丧失成本是消极、被动的事后纠偏,它不可能将不道德行为排除在注册会计师的选择空间之外,因为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仍会有人铤而走险。③间接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与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对此应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对有关利益各方进行补偿。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9

一、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内生逻辑:从职业道德规范到专业伦理标准

长久以来,由于人们对教师职业伦理的特征缺乏深入研究,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不够明确,教师的专业伦理与一般的道德修养往往被混为一谈,而且一些政治宣传因素也被加入其中,这种研究上的缺失已经直接影响了我国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社会形象,为此我们必须区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

职业自从人类有了分工以后就出现了,从最早人们所熟知的“三百六十行”到现在劳动部门公布的几千种职业分类,不同的职业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对于各种职业来说,都有可能存在着“寻求专业地位的一般趋势,但是现代社会中数以千计的职业里只有极少数职业得到了它。”最常见的就是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专业形成的过程当中,一些带有标志性的事件一般依次是:(1)形成全日制工作的职业要求,而不是只有一些人兼职;(2)拥有专业训练学校,或者在大学中有相应的学科或专业;(3)成立专业协会;(4)寻求法律支持,以保护职业边界,制定伦理规范,明确从业者的权力和义务;(5)正式公布专业的伦理规范。这就是说,一旦一个职业具备以上5个标志,那么人们就会把它看做是一个成熟的职业,与此同时,职业也完成了向专业化地位的转变。

总的来说,专业与职业有以下几大区别。一是在于专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而一般职业无需以高度学理作为基础,只按照例规行事。二是专业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化训练,如高等教育训练等,而职业主要是通过个人体验和个人经验的总结。三是专业更多提供一种独特、明确、必要的社会服务,奉献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把工作看做是一种事业,在自主的范围内对于自己的行为与判断负责任,以高质量的服务取得报酬,因而专业人员一般具有较高职业声望;而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社会职业声望排位处于中下层。四是职业更多地体现为工匠式的特点,一旦掌握较少创新,而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要不断地面对变化,需要不断地再进修,并进行创新。

当教师开始作为一个职业时,并不是一个全职的工作,那时,“教师工作只提供微薄的精神利益和工资……而微薄的薪金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之外的各种职业上:他们也是市政府的秘书、剃须匠或旅馆老板。”因此,那时对教师也谈不上什么专业伦理,基本上只能对其作一般道德要求。对于专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学识、经验固然重要,但仅这些还不足以展示出其未来的工作成就,因此公认的伦理规范也是专业必不可少的。1956年李伯曼(m.Liberman)在《教育职业》一书中提出专业工作的以下特征: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运用高度的理智技术;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autonomy);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Codeofethics)。从李伯曼对于专业特征的概述来看,八条中就有三条是关于伦理规范方面的,并明确指出了应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那么,作为专业的伦理(ethics)与作为职业的道德(moral)有无区别呢?对此,檀传宝教授有过总结,他认为,二者的含义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伦理主要指客观的道德法则,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而道德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法,主要是指称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其结果。也就是说,道德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行为,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主观选择;而伦理则是对个人道德行为的一般法则或规则,更多的表现为社会性、整体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专业伦理,是指人们从事各种专业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一方面,它反映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要求在专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专业劳动特点所决定的特定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所以,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二者混为一体明显是不足的,只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异”。从宏观上讲,专业伦理与其他的行业道德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是社会分工条件下,各行业为了维护行业声誉、保护行业利益、对行业成员进行的道德约束。但是,由于专业与一般职业不同,使得专业伦理与普通职业道德至少有两点差别:一是作用范围不同,普通职业道德作用范围广泛,专业伦理仅在专业范围内起作用;二是作用机制不同,专业伦理的实行主要靠专业人员的道德自律,相比之下普通职业道德规范更容易接受他律的约束。除此而外,二者依赖的基础也不同,普通职业道德更多地依赖经验,“专业伦理必须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持,若无专业知识和技术,行为就会鲁莽,甚至伤害所要对待的生命或社会”。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精神支柱,对于教师来说,专业伦理应该是教师职业化首要的和基础性的要求,正如古德森所指出的,“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在新的教学道德规范中,专业化和专业精神将围绕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德定义而达到统一”。由此可知,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从对教师的职业做出道德要求到形成教师的专业伦理标准,这既是教师从一般化职业到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和要求。

由此可见,相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说,教师的专业伦理标准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师的专业伦理标准只是在专业化教师中存在的一种规则或准则,不能泛化到所有的兼职教师、名誉教师等相关人员之中;第二,与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为主相比,教师的专业伦理标准更多的是社会对这一专业的一种整体性的客观规定和要求;第三,专业伦理标准的客观规定性决定违背伦理标准应有相应的社会制裁措施。

二、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外在逻辑:教育法

律、专业伦理和道德自律三维度的关联性

以上我们分析了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从职业道德规范走向伦理行为标准的内在逻辑,我们可能还需要继续追问的是:教师从职业道德规范走向专业伦理标准就能成功解决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问题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实际情况下,教师常常面临着道德自律与教育法律之间的两难问题,如教师和以前的学生约会恋爱合适吗?“和以前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初是从权利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始的,要在新关系中使不平衡的权利变得平等起来是很困难的。和以前的学生的这种关系暗示着不合适的迹象……如果--a的关系变得为人所知,领导、同事和家长们或许会对这个教师失去信心,他们会怀疑他在其他事情上所作的判断。”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完善面临着道德自律与教育法律的两难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其实不能只重于道德自律、专业伦理或教育法律的任何一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道德自律是自内而外的,是以个人的自我省思和完善开始的;教育法律约束是自外而内的,是以群体的改进或改变开始的;而教师专业伦理是一种客观的道德法则,具有社会性和规范性,是自我修养的道德自律与社会形塑的教育法律约束之间的连接。

从静态的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用图1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其实受到三重约束。首先是教师管理的法律法规,是社会对教师群体的客观要求,是一个人成为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它表现的特点是强制性、稳定性和整体性。其次是教师群体的专业伦理规范或标准,是教师主观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与社会对教师群体的客观要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一层面上,合格教师才可能上升到称职教师,其表现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性、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性。最后,是教师自我的道德修养,这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其结果主要是受教师本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所影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其表现方式是个体性、主观性、随意性。教师只能以遵守教师管理的相关法律为基础,因为这些法律是教师行为的最低要求,辅之以外在的专业伦理行为标准,以自我的道德修养为提升空间,追求个人层面的专业化发展和人生高境界,从而达到一个高度的专业化发展。

职业道德的特性篇10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银川市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和走访,结合目前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对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从而对今后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实效性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职业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由于当前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许多误区,因此,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无论处于何种时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必要的。

(1)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能外,其职业道德修养则成为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品质,通过本次调查也可以体现出上述观点(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基本道德修养还是有的,且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但是图表也反映出一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道德修养的不满意。众所周知,只有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才能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职业教育要把学生职业技能和个性发展、人格完善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各个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契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只有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质量不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中间层次的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因而,在职业教育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笔者对银川市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94.55%,样本具有代表性。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对银川市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评价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1)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自我发展和物质报酬。

一方面,注重自我的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追求社会价值观念不强。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注重自己能力的锻炼和发挥,但在对社会价值贡献方面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工作追求稳定、安全。对收入和福利考虑的也较多,这说明他们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

(2)职业理想方面:存在思想困惑或错误认识。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学生在职业理想方面思想混乱,尤其对理想和金钱的关系认识不清,把理想建立在钱与利的基础上,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

(3)职业态度方面: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严重缺失。

在职业态度方面,学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影响很大,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不肯吃苦耐劳,动辄就不辞而别等不良现象(见表1)。

此次调查所显示出来的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当前银川市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效果不尽人意,需要做更详细的计划和调整。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措施。

(1)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偏低、观念滞后。

在我区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这样的现象: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教育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规范和标准,就到达了教学目的,这种落后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近年来,职业院校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学生需要,陆续进行了课程改革,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发生了较大改观,教学效果显著,但在一些具体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说:职业道德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够,现行职业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材多是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没有很好的结合各个行业的特点,体现岗位特色。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德育课的重任落在思政课教学中,而专任思政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且思政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机会少,对相关行业职业道德理解不够深入,使得教育过程中,只能从书本到书本,停留在道听途说层面。另外,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当前职业院校大都会外聘兼职教师,其素质良莠不齐,育人观念不强。

(4)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

当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即以书面形式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来评定其科目的成绩。在考核上采用考分制,这种简单而粗陋的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利于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3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任务又具体落实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本次调查和访谈也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为毕业生在今后能否解决所遇见的道德问题打下一定基础(见图2)。

因此,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实效性,就成为职业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次调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加大教育投入。

目前,困扰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首先是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地位不够重视,这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行。只有职业院校真正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其提供条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目标,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并按时监督检查。

(2)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在今后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把职业道德教育当成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品质的培养。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

通过本次调查和走访,笔者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现阶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有如下几方面(见表2)。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内容,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育内容要具有现实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务实的、针对性强的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最后,教育内容要具有岗位针对性。在教学中,要把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德育作用。

(4)教育方式要灵活,拓宽教育途径。

通过本次调查和走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现阶段职业院校都采取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的作用,再辅以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见表3)。

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实习、实训环节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亲身体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检测自己能否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5)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道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具有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培养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带头人。

(6)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