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十篇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十篇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54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1

【关键词】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44-01

近年来,剑门关高级中学紧紧抓住县城搬迁、灾后重建等重大发展机遇,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内部管理、师资队伍、办学质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高中素质教育质量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高考各项指标连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目前,学校已成功创建为市级示范高中,学校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这里,我结合我校实际,对如何教育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些探析。

高中办学竞争激烈,县内、市内实力雄厚、知名优秀高中学校众多,市外较近距离的绵阳、江油、梓潼等优秀名校,强手环伺,夹缝生存。剑门关高中起步晚,底子薄,如果旧走老路,走套路,我们永远也赶不上办学经验丰富、办学历史悠久的兄弟学校,随时还面临着淘汰出局的生存危机、发展危机。但剑门关高中又是新县城唯一的一所高完中,全县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全县人民对剑门关高中给予了殷切期望。改革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强烈的危机意识、生存压力迫使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超常思维、超常付出,以高质量的办学效益赢得社会认可。

一、变革传统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考成败决定学校兴衰。推动剑门关高中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破解学校生存危机、发展危机的关键在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深知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在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除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手段。我校高中办学时间短,教师新手多,成熟型教师少,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薄弱,新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加之生源基础差,各年级班级层次差别较大等实际情况,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形成适合本校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充分论证,决定以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为切入口,潜移默化地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结构,逐步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采取这种途径和办法,老师们易于接受,也能在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效益。行成于思,谋而后动。为改革教学手段,学校一是为各教学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于去年8月份自筹资金160余万元,对全校73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还聘请专家采取分批次集中培训和为期一周的课堂跟踪指导,对教师进行了多媒体操作培训,经过一学期的实际操作训练,目前,全校所有任课教师已能熟练使用。二是学校给各年级提供电子备课室,要求老师必须采用电子备课,并纳入教学常规考核。三是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采取同年级学科组集中电子备课方式,教师均能较熟练地制作ppt课件,熟练地下载和整合教学资源,上课彻底告别粉笔。与以前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课堂容量增加了,课堂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利于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借鉴、整合教学资源。随着课堂教学手段数字化的全面实现,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二、借力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剑门关高级中学的办学起点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随着剑阁新县城的不断发展,就学需求和社会期望值不断提高。浙江省对口帮扶、黑龙江省灾后援建过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短短的两到三年内,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与灾后重建相比翻了一番。有了充足的生源就必须有足够的师资,有了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何迅速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成为我校发展的瓶颈和有待破解的难题。加之学校所招高中学生优生少,偏科现象严重,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让更多的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是家长的企盼、社会的要求,更是我们肩负的沉重使命。

学校的校情、教情、学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走开放办学之路,借力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弥补学校短板,缩短发展周期,提升学校内涵发展。2009年春,学校组成由领导干部、学科组长为成员的考察团到梓潼、绵阳、温江、双流、成都等地优秀名校学习取经,经过充分调研、比较,决定与成都七中结对,在高、初中各年级开设成都七中直播教学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我校直播班教师与成都七中教师在网络上同步备课,通过课堂直播实现两校同步课堂教学,同步作业、练习,同步检测,直播班成绩统一分析比较。目前,我校高初中共开设22个直播教学班,参加直播教学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学生达1000余名,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25%左右。通过三年的实践证明,举办直播教学班这种形式,是提升我校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培训方式,它切实有效地改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同时,学生学业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优生人数增加,偏科现象有所改善。

三、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2

关键词:中职升本;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我国的“中职升本”教育起步于2012年,目前正在辽宁、广西、江苏、山东等地区试行。中职升本教育是面向中专、职业高中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开展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新探索。中职升本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达到一定实践技能水平的中职毕业生经过4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后,使其成为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这部分学生理论知识相当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如何提高中职升本的教学质量是中职升本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本文以大连科技学院为例,以2013级、2014级、2015级中职升本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职升本学生及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走访调查,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适合提高中职升本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为其他高校进行中职升本教育提供实证参考和借鉴。

一、提高中职升本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为了认真落实《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精神,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对接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需求,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做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方面的衔接,更好地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各相关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性的基础上,借鉴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培养模式,针对中职升本学生的特点,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架构、主要教学环节及师资、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配备,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高中升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经历了数十年,授课方式、管理方式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制度。但中职升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刚刚起步,学生理论基础、思想层次各不相同,教师的授课方式、管理方式、思想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职升本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升本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连科技学院目前已招收中升本学生4届,包括13级188人、14级382人、15级182人、16级199人,分别占每年招生总人数的9.3%、9.46%、6%、6.28%。

通过访谈部分中职升本学生和教师,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升本学生的生源现状是:各专业学生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高中或职高毕业的相对较好,高中或职高未正常毕业的学生相对较差。绝大部分生源是中职、中专院校的学生,还有一小部分是初中没毕业的。他们的年龄偏低,所以较本科生心理不够成熟。

专业及人员分布现状:我院中职升本学生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产品设计等几个专业当中,男生数量较多,人数占中职升本学生总数的73.5%。

理论基础现状:98%的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一片空白,很多学生甚至连小学的通分也不会。例如:a3经常被写成a3,等等。

学习风气现状:通过深入中职升本学生的课堂听课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体较差,60%以上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出现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对于教师的制止没有任何反应,甚至顶撞教师;课上记笔记、课后写作业存在很强的惰性,部分班级笔记和作业的上交率仅能达到50%;期末总复习时,有一半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复习;学生认为花钱就能买文凭。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期末考试成绩普遍比较差。

学习成绩现状:根据对大连科技学院历年来期末考试成绩数据的统计,13级学生基础课平均不及格率在16%~21.5%之间,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及格率21.5%,专业课平均不及格率在4%~31.9%之间。14级学生基础课平均不及格率在6.3%~17.5%之间,其中中级英语不及格率17.5%,专业课不及格率在6%~31.91%之间。15级学生基础课平均不及格率在8%~28.57%之间,其中大学物理课程的不及格率28.57%,大学英语不及格率17%,专业课平均不及格率2%~38%。从专业角度看,计算机、英语专业学生相对不及格率较低,最高不及格率18.5%,而电气、机械、交通专业不及格率相对较高,最高不及格率38%。

三、提高中职升本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中职升本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和大学规划的特点,学校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通过开设语文课或文学课并结合大学生文化讲座等形式,增强中职升本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和学长的带动作用也非常关键。对于中职升本学生,学校要安排思想教育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引导他们。辅导员平时要多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课堂听课,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亦师亦友,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习动态。第三,学校在每年新生入校后,最好在军训后的第一周请学校优秀辅导员及相关专业、品学兼优的学长或者历届优秀毕业生回学校进行专门的讲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大学生活的意义,引领学生制订大学生活规划。辅导员主要负责通过讲座给学生讲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大学生活该如何规划;品学兼优的学长主要负责介绍大学期间该如何学习,如何遵守校规校纪;优秀毕业生主要负责给新生讲解今后工作中用到的知R,在学校应培养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考取哪些证书,掌握哪些技能。第四,要坚持不懈地抓早晚自习,安排一些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负责管理他们上早晚自习,除了督促他们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给他们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第五,部分学生入学前就有了一些职业技能,教师应该全方位了解每位学生的专长,组织相关的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

针对中职升本学生理论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的特点,首先,要做好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日历的调整工作。中职升本学生做好初中、高中、大学课程的衔接很重要,因此,学校在开设基础课时要适当引入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为大学学习做好铺垫。另外,要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地讲解知识。中职升本学生普遍理论差,但动手能力和普通本科生水平相当,所以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减少理论课时比例,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帮助。其次,尽量给中职升本学生配备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经常在课堂上结合实例给学生讲解知识就显得不那么乏味,学生也容易产生兴趣。再次,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在授课过程中多找一些中职升本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后,教师要加大课堂管理力度,学会倾听,多给学生肯定和赞誉。中升本的学生有很多不爱讲述自己的“辉煌”历史,教师应认真倾听,多给予肯定,有空就和学生聊聊天,谈他们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也对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

为了避免期末一张卷定成绩的问题,中职升本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等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期末考试、课程设计、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平时作业、小论文、实践操作、小组辩论等方式。虽然这样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能更全面地考查学生。

总之,中职升本学生还将继续招生10年左右,在每届新生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做好对中职升本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升本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些策略,但还需要不断探索新办法和新举措,希望本文能给中职升本院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容华.“中职升本”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6(11).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关键问题

一、引言

在最近召开的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教育提升教育质量,高职教育作为我国公共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仅关系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未来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探讨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策略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关键问题分析

在高职教育教学开展过程当中,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提升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首先,师资问题。在高职教育教学开展过程当中,师资力量水平在很大层面上影响着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更好地助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尤其是在不同专业设置的师资力量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改进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从而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其次,教学环境方面。目前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过程当中,教学环境所发挥的作用正在日益的凸显,一般来说,教学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所需的硬件环境,主要是指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等。另一方面主要是指教学所需要的软件环境,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文化师生关系等等。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环境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软硬件环境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过程当中,不断地优化环境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提升方向。最后,教学评价方面。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借助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科学的引导,目前,我国教育部对本科院校进行了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对本科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考核与评定,关于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何从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的稳步发展是今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发展与提升过程当中,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体系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提升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从影响的关键问题出发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关键问题解决对策

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过程当中的影响因素,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的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首先,打造一流师资。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过程当中,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不断的重视师资力量强化,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通过打造专业学科,提升学科专业优势,来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所需要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晋升平台,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从高职教师自身的成长需求出发,不断地为其综合技能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最终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得不断提高提供必要的师资基础。其次,完善教学环境。在今后开展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过程当中,应该在教学环境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一方面加大相关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地进行实验室图书馆、车间等高职院校日常教学所需要的硬件建设,为学生提升自身综合应用水平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不断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各种课外活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为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持。只有不断地在教学环境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才能够稳步发展。最后,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出发,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标准及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的建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通过三百六十度动态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提升,来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方向层面的指导。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结合大数据分析以及科学评价方法的应用,来不断地提高教学评价的信度与效度,为今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总之,不断的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今后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进行系统的完善,只有这样,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四、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应用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关系的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未来的人才建设与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思路与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科学系统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俊.治理结构的变化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J].江苏教育,2017(28):11-12.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4

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情况分析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它的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样,它的教育质量状况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情况的历史过程分析对于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历史过程分析,需从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历年来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通过多年的历史数据来看,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通过政府、省级和地方高校的努力,楚雄州各县市的任课教师达标率较为理想。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包括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和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是衡量教师在职前学习知识的一个标准,任课教师达标率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政府、省级和地方高校的努力,2001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平均在0.92以上。此后几年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一直在攀升。2007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均在0.98以上,有很大一部分县已经达到了1.00,任课教师达标率较为理想;其次,全州各县市初中升学率差异显着。从2001年至2007年,在这期间,楚雄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一直位居全州首位;2001年和2004年,楚雄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而其他县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双柏县、武定县、南华县、姚安县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2005年以后,随着禄丰县和大姚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其初中升学率指数和全州的平均水平相当;再次,义务教育质量的各分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到2007年间各指标要素的指数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是上升过程并非是呈直线上升或下降,而是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呈下降趋势,下降到一定程度又呈上升趋势。如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在200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到2007年,楚雄州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是2001年的1倍多,楚雄市的增长了12%,双柏县增长5%,牟定县增长5%,南华县增长1%,姚安县增长3%,大姚县增长9%,永仁县增长5%,元谋县增长4%武定县增长10%,禄丰县增长5.9%。最后,各要素之间发展不均衡,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同步发展。2001年至2007年,就全州各县市而言,这些县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小学巩固率指数、小学生师比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存在较大差距。而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巩固率、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距较小。历年来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地域结构情况从多年的数据来看,楚雄州各县市的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着地区差距。2001年至2007年,楚雄市和大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Cai1)一直在全州位居首位,其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武定县、元谋县、姚安县、南华县、双柏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较低,意味着其教育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县市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双柏县和武定县。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未来趋势分析在对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根据过去的情况,对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未来趋势进行大致地分析。这样,有助于我们以及相关部门对楚雄州未来的教育质量的宏观状况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和把握。3.2.1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空间结构状况(1)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呈现多种特点。首先,初中升学率大大地提高。除了牟定县、楚雄市、大姚县和禄丰县外其它县最低的要素指数仍然是初中升学率指数,但是指数与2007年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各县差距显着,极差是0.61。此外,小学巩固率指数、小学生师比指数各县差距也比较大,其中小学生师比指数的极差为0.28;各县市的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巩固率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异较小。南华县和大姚县的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小于1,而其余县市达到1,情况较为理想。就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而言,武定县尚未达到1(0.99),其余县市均为都是1,情况大为乐观;其次,各县市的初中生师比差距在不断减小,但小学生师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结果说明到2010年楚雄州将有足够量的教师资源,其原因在于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批高校的师范生离开高校,走向各县市支援教育事业的发展。(2)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如下:第一,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最高的大姚县是指数最低的南华县的1.13倍,达到全州平均水平的县市分别是楚雄市、大姚县、禄丰县。而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元谋县、永仁县、牟定县、武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则低于全州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区域差距G(基尼系数)为2.60%;第三,大姚县、楚雄市、禄丰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而永仁县、牟定县、武定县、双柏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姚安县、元谋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图略)。3.2.2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空间结构状况(1)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要素结构状况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为:第一,楚雄州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各要素有显着的提高。2015年,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各要素在2010年的基础上都有显着的提高,只有少部分县的部分要素指数未达到1,大部分都达到了1。其中初中生师比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各县都为1。这也是高校扩招以后,提供了大量的师资来源,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的结果,从而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一个县内的要素指数之间差距在减小,大部份已经达到目标。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异最小,小学升学率指数均大于0.93。除南华县的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是0.97外,其余各县的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都为1。(2)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如下:第一,区域义务教育指数最高的大姚县是指数最低的南华县的1.18倍。达到或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的有楚雄市、牟定县、大姚县、武定县、禄丰县。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的县市有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第二,区域义务教育指数的区域差距G(基尼系数)是3.01%;第三,大姚县、楚雄市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双柏县、永仁县、元谋县、姚安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

提高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

影响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学生师比,初中升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是影响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所以,小学生师比,初中升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提高了,那么,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也就随着提高了。提高楚雄州十县市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1)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某些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最终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师资力量作为学校的一个办学条件,对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从事支教工作,不要使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现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对这些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津贴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平台,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到这些学校从事教育,从而提高某些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最终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2)通过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初中升学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颁布强制性措施:要求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特级教师必须到农村中小学或城镇一般中小学兼职支教,并完成一定课时量的支教工作。此外,还将在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点,给这些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3)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消除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进而提高初中升学率在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每个县的初中升学率都是最低的。成为影响全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受传统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多子多福论”深刻影响着家长的思想。另外,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失业率比较高,出现大学生闲置现象影响着社会对读书的看法,政府应解决现在的就业问题,扩大就业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初高中比例失调,初中数量多,但是质量低下,高中在保证了质量的时候数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也是影响升学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县市应该加大对高中办学条件的投资力度实行普“十二”来提高初中升学率。(4)落实一体化教育,实行科学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用人单位在聘任教师时考虑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等,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这是落实教师职前中学习知识情况的一个政策。职后教育的落实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根本措施,职后教育应该办得有质量有水平,既然国家给予职后教育这么大的投资,各培训学校应该落实政策,不要造成投资浪费,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落实教育的科学发展,作一些有名无实的形式性的培训。要严加管理,通过职后教育所获得的各种学位资格要设立门槛,如学分数、发表文章数、实地实习分数、考勤等要达到一定要求才能获得学位,实行科学的教育发展,从而提高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5

中国面临着整体教师质量不高的严峻现实,需要从教师培养、准入和培训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和保障教师质量。达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一项保障基准和机制:教师专业标准。因此,针对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能为培养、培训和管理高质量教师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根据JudythSachs。[1]的总结,教师专业标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成就和社会地位,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教师质量保障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对于提高教师培养、教师准入和教师培训的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教师专业标准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需要

许多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感到职前培养没能使自己对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好充分的准备,面对学生,他们往往力不从心。此外,就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和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而言,许多学校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已经达到基本饱和的状态,教师教育由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的转变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高质量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基本发展诉求。因此,教师教育体系的变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未来教师。这就需要在几个层面加以探索:构建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以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价和监测体系;保证让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作好入职准备,并能在一线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顺利胜任教师工作角色。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引导教师教育的有关决策和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活动与过程。通过制定和使用教师专业标准,可以提升、监控和保障教师教育的质量,并建立起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责任制度。我国在由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转向现代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的新体系的过程中,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教育者必须要面对并迎接基于教师专业标准之上的教师教育变革,才能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未来教师。可以断言,无论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教师教育机构,均可从教师专业标准的各种规定中获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道德与伦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

二、教师专业标准是提升教师准入质量的需要

教师职业准入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为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许多国家开始制定教师准入标准,对新任教师提出基本的职业要求。

对于教师准入质量保障而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应该为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定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提升教师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教师资格制度设计还不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的很多制度规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改革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也是建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进而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是提升教师质量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办高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切实从教师的入职层面“严把教师入口关”,需通过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规定入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师资格准入阶段,超越以成绩考查、试卷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能够科学、合理地考查候选教师是否真正具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师专业标准是提高、监控和评价在职教师的需要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有力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教师评价问题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基础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只有对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充分的反思,由此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以说,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提升千万在职教师的整体素养。而在职教师素养的提升,重点是提高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知道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意识与能力,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程度。职后教师教育应以此为轴心脚踏实地地开展一切工作,并用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身心发展状况)作为监测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也规定了在职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结构,为提高、监控和评价在职教师质量提供了参考。基于此,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职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如何构建。目前,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多,但培训的效益问题依然处于被质疑的状态。因此,在职教师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应顺应教师专业发展和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关注教师专业理念的变革、专业知识的革新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第二,在职教师评价机制如何完善。就目前的教师评价而言,相关规定缺乏规定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要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评价新机制,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2]有了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就能引导广大教师按照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总之,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每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采取的一项共同的重要的战略措施。教育大计,教师为先。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总量已经初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基本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师质量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对提升和保障教师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对所期望的教师质量的一种基本规定,更是对高质量教师和高质量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3

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中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因此为有效提升院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对自身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可以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自身教学情况以及国家相应政策等方面,制定出有效的创新改革策略,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培B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社会中的各企业发展主要是依靠技术与人才因素利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与此同时,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中也被众多企业争相聘请,获得更加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刺激下,社会的综合发展实力就会不断增强。因此高职院校及时有效的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满足各方的发展需求。

(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中不断实施扩招办法,使得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诣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2]。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教育,也应顺应这种新形势的教育发展情况,依据自身教育教学特点与实际情况,不断研究新办法实现对自身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被利用,满足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

新课程教育改革模式,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开展都应围绕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开展,实现教育改革由整体向纵深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将教育改革需要与要求作出清晰明确的掌握,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特点与情况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得以顺利实行,实现自身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策略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可以对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3]。如,在校园公开课开展过程中,院校可以不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安排给教师,而是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用,并对这些教学成绩突出教师予以奖励,以此来激发教师自身及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对教师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以往的教师考核中,只将教师的科研与论文成果作为重要的依据,这样就会导致有的教师忙于评定职称与科研等项目而对学生教学有所忽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考核标准基础上,增设教学质量和学生评分等指标,不断提升教师对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次,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对除教学质量之外的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欢迎程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并在教学阶段任务完成以后对监督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再依据结果进行奖惩,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高职院校管理团队素质建设

首先,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其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促使其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任。其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现代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创新模式以及有关科学技术知识等进行学习与培训,从而使教学管理质量得以提升[4]。其次,高职院校还要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做出要求,敦促其有意识的对自身的创新素质进行提升,从而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创新进程的加快。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相应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进行培养,运用可以的手段在校内建立完成较为完善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三)制定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这一系列与教学管理质量变革息息相关的人群进行全面的调查,有效的掌握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心中对院校教学管理的需求和不足,从而依据这些信息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依据实际的调查情况与自身的教学管理情况制定出全面质量管理教学制度,将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学目标制度等方面内容全部融入其中,逐渐形成较为高效、便捷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持。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制定出全面的管理教学计划,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为此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从而能够有效的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导。

结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竞争力,还对推动高等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要不断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结合教育发展需求与自身教学特点,从多角度对现有的教学管理进行全面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润花.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9:47-48.

[2]刘荣,郝影利.期望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评论,2014,04:38-40.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7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意义;策略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学历提升的多样化选择。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急需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而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高校应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社会诉求,提升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向社会输送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各高校教育进入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的新时期,而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有经济管理理论基本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经济管理创新精神的培养大都是在教学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是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选择。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1、顺应时展需要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社会上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主要场所,应积极顺应时展需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另外,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量新建本科院校及民办高职院校逐渐增多,高校招生竞争比较激烈,为维持高校的持续运营,不免会招进综合素质比较一般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的培养,更需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2、有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工作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高校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并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推进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要群体,课堂作为学生获取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其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清晰明确的表述给学生,还可以将实践中可能遇见的专业技能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学到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而在找工作时可以更有竞争力。

4、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会对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1、学校层面

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要求,明确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要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严格把控教学质量关,力争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完善和整合校内外有效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除了引进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之外,还需要完善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接收新知识提供服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为在校教师提供各类经济管理方面的在岗培训;邀请经济管理类的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以学校名义组织省内或国内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与本校教师互动交流教学经验,为本校经济管理类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多条途径。学校应积极寻求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共建实训基地。使高校教师能够到企业挂职实习,了解经济管理类毕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际技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侧重的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2、教师层面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正确且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的理论知识,采取设置问题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1]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满足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需要,高校教师应积极学习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继而将学到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重视实践经验的传授。[2]教师应当慎重的选择教学内容,在经济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发展情况,摒弃课本中比较陈旧过时的内容,添加新时期的新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及时更新经济管理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拓展教学技能。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青年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没有教学经验,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积极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堂上听课,学习教学技巧,拓展自身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有利于提升经济管理类课堂的教学质量。[3]

3、学生层面

高校学生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大学生作为高校中最大的群体,要深刻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学习。学生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出新要求,在经济管理类课堂上认真听讲,形成良好学习氛围,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高校学生应对在高校的每个阶段做好规划。比如,在大一阶段,加强自觉性,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大学通识课程;在大二阶段,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在大三阶段,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选修课程,扩宽知识面;在大四阶段,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就业选择。只有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了规划,才能充实的渡过高校的每一阶段,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显然是有益的。

四、小结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8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数量的增长,更应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科学制定课程目标、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突出课程教学特色、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念,推进高等教育全面、稳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字:

高校;教学质量;路径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马丁•特罗认为,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衡量指标,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介于15%—50%之间为大众教育阶段、达到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在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被教育专家、学者所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总的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教师科研能力、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等多方面。

一、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如下。第一,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系统、多元化的课程建设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高等教育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第二,有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实施者,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是息息相关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必然会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第三,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截止到2015年9月,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52所,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达3647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入学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加强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成大学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大学生招生数量增加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之矛盾的有效途径。第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培养优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提升课程质量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支持。

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要顺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体现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其关键点是能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时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树立全面、科学、多元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多类型的需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强化教育质量保障意识,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如英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对如何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我们应积极借鉴他们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质量保障平台。

(二)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特色和实力,结合学校的师资状况、办学水平、专业和学科特色,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能力、素质与学生的个性协调发展相结合,以应用型、创新型、特色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要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根据学科特点、师资情况、现有办学条件、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三)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制定实施的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专业教学模式、学分和课时量等教育教学总体方案,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专业素养等提出明确的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做出相应调整,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优化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优化课程设置,推进课程改革

树立课程人才观,把传授理论知识、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突出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推进课程体制改革,对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加以调整和创新;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开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主修与辅修课程相结合;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学时比例,建立多学科、专业交叉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建立课程质量保障平台,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作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教学主管部门要制定课程质量保障的相关政策规定,建立不同专业、不同类别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管理和相关协调工作。加强内部质量监控,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平的、合理的课程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自评,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形成书面的质量评估报告[3]。尤其要合理接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相互监督、相互评价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有利于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工作态度与课堂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积极引进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补充师资队伍,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本校教师通过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访问学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参加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加强与其他院校、专业的文化交流与经验借鉴,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专题会议、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七)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部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体系,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化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精品课程让学生在线观看和学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学生通过观看和学习不同院校开放的精品课程,有利于了解其他高校的课程学习状况,开拓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等。

三、结论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以课程教学管理改革为关键点,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健全课程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形成全面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有利于专业课程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理解与实践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

[2][美]布伦南;陆爱华等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9

一、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提高教育教学的新的增长点

1.加强教学教研,增强研究工作的效果。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推动作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探索,努力加强教师自我研修工作,重视教学的相互研究和交流,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让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并重视活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新的局面,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全面发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推进工作水平的提升。

2.加强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要分学科、分课程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并实现对新授的课型、复习的课型、讲评的课型的差异化处理,并逐渐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并进行研究和改革,创造出自主高效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新模式。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和推广教育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要进行学案导学式教学方法创新,并进行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重视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了解并提高学习的质量。

3.加强科研兴校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性发展。教师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认真抓好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教育教学常规质量的管理,并在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落实教育教学管理,重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并重视计划的全面落实,重视成立计划指导小组,加强对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方案的落实,进行定期的指导和检查,教师还要改进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加强教学和研究的结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重视队伍保证和奖励机制的保证。

4.教师要加强自我提升,重视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要加强参观学习,参加研讨活动,并开展公开课的活动,加强教学经验交流,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习能力,发挥自我提升的能力,组织开展上汇报课的活动、新课程改革的活动、教育教学的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重视教师自我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培训等活动,帮助并促进自我业务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业务经验学习,全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要重视自我学习,并广泛学习外界的经验,学习优秀学校的方案,并重视推广工作的部署和落实。教师可以进行自我学习,逐篇学习优秀学校的管理经验,集中观看优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录像,边看边讲解,并重视新教材的培训机会,认真观摩学习先进的经验,并组织学习经验汇报会,认真学习专题的报告,参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培训,并重视先学习后教学,进行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优化,并完善操作程序,为教师能够实施好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还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师相互学习,开展讨论,并围绕教学问题,写教学心得,并总结出教学的认识和收获,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认真自我学习,反复学习,并切实掌握学习的经验,提高自我学习的水平。

三、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重视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逐渐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创造喜欢学习、学会学习的环境,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收获积极的效果。

1.加强分层教学,实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好的发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教学目标的不一致性,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矛盾,教师要突破教育教学的难题,摸索出以学定教、分层学习、分类指导和整体推进的教学的思路,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2.学会自我学习,促进学生平等参

与学习。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主动发展,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感悟知识,理解知识的产生,学会自我发展。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要充分读书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启发,教育引导学生自我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参与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

3.逐渐强化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要优化学习方法,进行教师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宏观调控,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得更加优秀,教师还要照顾到教育均衡,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主动成长,实现自我发展,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自我拓展能力。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篇10

在区教育局正确领导下,__实验学校紧扣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落实,力争高质量完成本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个性目标

1.立足教育创建,促进办学提升

立足以创促建,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校按序时高效推进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创建、教育现代化创建等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做到有领导小组、有制度保障、有实施方案、有序时进度、有奖惩措施、有督查反馈、有总结考评,保证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学校以教育现代化创建为统筹,全面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提升。当前,学校新校区建设进入紧张施工阶段;学校校园网建设、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使用正常,通过教师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参与网络学习积极性高并高质量完成优质教学资源上传工作;通过“双语阅读”,借助网络平台,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中国梦、我的梦”网络读书活动,“老少共话中国梦”征文摄影活动,积极上传网络读书征文。

2.落实“五严”规定,实现规范管理

学校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认真落实省“五严”规定,严格执行“一课一辅”制度,不断提升办学规范化水平。通过认真落实招生工作要求,强化学生在校时间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考试管理、加强对禁令的学习、督查,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家长满意度不断提高。

3.加强安全建设,确保师生安全

本年度,学校将安全工作放在重之中重,认真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安全工作各项文件精神,重点加强学生课间管理、路队管理,实现紧急避险演练常态化、法制教育主题化、安全管理无缝化,师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无师生违法犯罪行为。本年度,学校创建成省级平安校园、校车管理先进单位。

4.做好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内涵

立足学校地处化工园区的实际情况,学校积极打造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学校举办了高质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绘画、书法、舞蹈异彩纷呈,展现了__实验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多位同学参与区教育局书法、绘画比赛。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校园艺术教育常效开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5.强化管理,确保学生巩固率100%。

当前,学校共有学生262人,通过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关注特异学生、做好扶贫资助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实现学生巩固率100%。

6.推进合作办学。

按教育局工作计划,学校在2015年度与市外合作学校开展合作。当前,学校联系前期接洽工作已经完成,合作计划已经制定,各项事宜正有序开展。预计暑期将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签订合作协议。

7.积极推进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工程。

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社会考试、函授、研究生考试,不断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率达标、小学专任教师本科率达标。

8.完成区级宣传报道25篇、市级8篇任务。

9.完成市平安校园创建任务。

学校全力构建安全工作网络,强化安全教育,确保师生犯罪率为零,事故率为零,完成平安校园创建任务。本年度,成功创建成省平安校园。

10.认真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学校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学校组建了乒乓球队、象棋队两个体育运动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组织训练,并积极报名参与市阳光体育联赛。2014年1月,学校举行了__实验学校庆元旦教职工体育运动会,教师参与率达100%。2014年5月,学校联合侍岭中心学校举行了春季运动会,学校挑选8名同学参加运动会并取得优秀成绩。

11.按序时进度完成自学考试4人次,超额完成书法等级考试人数。

12.在教育局组织的教育质量调研测试中,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3.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立足学校地处化工园区实际,学校以环保教育为突破口,确立了《化工园区学校环保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方向,完成区级课题申报立项任务。

(二)共性目标。

1.关工委工作常态化,资助政策有效落实

通过重点关注孤儿、单亲儿童、贫困生、留守儿童,学校关工委认真做好关爱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档案,定期回访、疏导谈话实现关爱工作不留死角。通过认真调研、规范操作,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于实处。本年度,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

2.加强行风建设,打造风清气正校园。

学校认真整改了上一年行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家校联系制度、畅通了家校联系渠道,更好地提升了教育服务水平,社会满意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被区教育局评为工作先进单位。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实效,努力探索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我校牢固树立德育首要位置的理念,加强德育管理效能,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组织,完善网络,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明确职责,层层签订责任状,充分发挥德育的效能,有效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施。

1、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

学校提炼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并将此理念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发展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景,通过理念引领,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2、用浓郁的校园文化浸润师生的心灵。

针对校园实际,学校力求每一面墙体都成为“文化的代言人”,彰显学校的管理理念,引领师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文化的浸润,让师生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质,涵养心性。

3、用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长远规划,结合实际,选准德育工作切入点,扎实开展工作,德育成果十分丰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员管理”的理念,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学校章程,使学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3、认真落实好“四公开,一民主”工作制度。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在政策范围内,出台激励扶持政策鼓励在职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学校有1人参与研究生进修,2人参与自学考试本科段课程考试,并出台了《__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三年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三)坚持“一个中心”,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根据近三年的教学质量分析情况,认真制定了《__区__实验学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一年有提高,二年有飞跃,三年达一流”的提升总目标,并细化了学年目标,每一工作均有专人负责,学校提供了思想、组织、制度、队伍四大保障。确保各项目标如期达成。

2、细化管理,规范流程,向教学管理要质量。

3、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促进教师业务提升

(四)稳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

进一步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学校借助各种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选派各科教师外出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培训、课堂观摩等活动15人次,要求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认真开展二次培训工作,重点做好教师写字水平培训提升工作;学校要求教师在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中每人都要至少参与市、区级课题研究,每学期上1节专题研究课,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论文,参与各级各类评选竞赛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和要求,促进了教师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做好教育资助,巩固双基成果

学校认真落实上级教育扶贫资助政策,通过调查研究、公开公示、建档归档确保让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帮助,不断加强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实现了小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入学率达100%。

(六)借力教育共同体促进学校工作提升

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学校充分依托教育共同体这一平台,积极与领衔学校、共同体内兄弟学校开展学习、交流。本学期,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共同体内顶岗式支学教活动,我校3位教师与__实小3位区内名师组成教学帮扶对子,通过公开课观摩、交流课研讨、教育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消化吸收共同体优质教育资源、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提升。

三、存在问题

1.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亟需提升

因学校建设工程刚起步,现有办学硬件设施较为简陋、校园相关功能室缺少,

2.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在全区滞后、学生学业素质整体不高,学生在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系统工程,当前学校办学正围绕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快提升。

3.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学校现有教职工23人,新分配教师存在工作经验欠缺、业务素质亟待提升;老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不熟练;支教教师归属感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要求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改进措施

1.认真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在新学年,学校将按照《__实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认真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加强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习惯养成,加强教学流程管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将依托《__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计划》,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吸收优秀师资、优化教学流程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