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个人教学理念十篇个人教学理念十篇

个人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59

个人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丹东市凤城六中;学校变革;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12-000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相信,有质量的教育的推进和提高可以通过“全人教育”这一教育过程得以实现。全人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并力图使学习者成长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推动积极的社会变革、促进未来一代更健康发展的开拓先锋。它包含了对学习者三项重要能力的关注,即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其过程是个体的才能,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审美、道德和精神在内的人类所有能力的发展过程。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20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报告中早有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人教育理念在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全人教育理念在我国内地日益受到关注,并且在许多学校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如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六中(以下简称“凤城六中”)的学校教育改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凤城六中始建于1996年,是一所地处偏远农村的学校,建校之初仅有6个教学班,260余名学生,而且学生都来自附近农村。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所很不起眼的学校,但是在顾元彩校长的带领下,短短10多年时间,学校就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着各级领导和众多学校前来考察,得到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凤城六中之所以能取得奇迹般的变化,取决于顾元彩校长的大胆创新。顾校长坚持全人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领全校教职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今天不菲的成绩。

一、变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脚点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课堂教学状况仍不令人满意,教师“独裁式”教学、“教教材”“教教案”、教学方法单一等现象仍然存在,许多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仍然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依然得不到充分释放。在全人教育理念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科学的,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会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全人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教授,而应该着眼于学习;不应该是“填鸭”和死记硬背,而应该具有创造性;知识不应该是教师塞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学生自己掌握的;学习质量的提高不应该靠数量的加大和学习负担的加重,而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磨炼学生挖掘学问宝库的十字镐,即治学的方法。同时,教学还必须能唤起学生的好奇感和疑问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的学问。

凤城六中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忽视学生探究精神、创造性等素质的培养的弊端,树立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理念,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转变教的方式,让学生主导课堂

依据全人教育理念,教学是一种集艺术敏锐性和科学操作于一体的工作,必须重新理解教师的角色。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促进者,根据需要设计教学情境,以适应学生的特殊需要;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范式,同学习者建立一种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需要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凌驾于学生之上、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为此,凤城六中探索出“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前奏板―课前展示、启动板――创境激趣、核心板――自主探究、拓展板――展示汇报、升华板――实践创新五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是学生来当“主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成长的家园。例如,前奏板―课前展示是“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的一大特色,每节课前都有,这已成为凤城六中课堂的一道风景。课前展示一般由课代表主持,时间为5-10分钟;其结合学科特点,分为必答题、抢答题、板答题三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并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课前展示为学生营造了参与竞争的氛围,为其提供了展示才华、开阔视野的平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凤城六中教师所说:

“课前展示既复习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既锻炼了学生,又解放了教师,它比传统的课前复习更有效,学生更喜欢。”自主探究和展示汇报是最能体现凤城六中实施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两个板块。这两个板块是一个整体,其操作程序是:教师明确目标一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在这两个板块中,教师要遵循“低、小、多、勤”的原则,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让学生步步成功,环环进步。在实施时,组内分工要明确,要启动互帮、互助、互学机制,当出现问题时,组员要及时进行责任帮扶,不留死角。下面笔者列举凤城六中课堂“自主探究和展示汇报”环节的一个教学片段(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中的第八课第二框“合作!竞争!”)。(自主探究)

教师为各组分配内容,布置各组探究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各小组把探究后的问题写在各小组的黑板上,各小组的语文课代表汇报答案。

第一组:第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什么?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第二,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是什么?一方面,团体的合作鼓励各个成员间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成员间相互竞争促进团体竞争力的提高。

师:第一组较好地回答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加2分。

第二组:为什么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一方面,只有我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才能达到充分的合作和合理的竞争;另一方面,竞争与合作和谐交触,会使我们的集体更强大,使我们每个人更快地进步。

师:第二组回答也不错,加2分,希望同学们

学会在合作中竞争。

第三组:第一,在合作中竞争,如何对待竞争对手?尊重对手,向对手学习。第二,我们在合作中竞争的目标是什么?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师:第三组完成得比较好,加3分,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第一,在合作中竞争,为什么不以成败论英雄?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成功固然可贺,失败也不必悲伤,只要“尽其所能”,就该问心无愧。第二,怎样面对成功?面对成功,应再接再厉,更进一步,不可孤芳自赏,追名逐利,唯我独尊。第三,怎样面对失败?面对失败,不应彷徨苦闷、灰心丧气,而应总结经验、奋起直追。

师:第四组太棒了,探究得很详细,加4分。我们通过第四组的问题要树立善于和敢于竞争的意识。

第五组:第一,为什么要在竞争中合作?因为在竞争中合作得越好,力量就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第二,在竞争中合作应坚持什么原则?我们应坚持“双赢”的原则。第三,在竞争中合作的真谛是什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展示汇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活力、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组织协调和言语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转变学的方式,营造创新空间

学习是主观的、个性化的过程,不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模式都相同,因此教学中应该承认并利用学生学习模式的差异。目”正如全人教育理念所强调的,教师应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这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

风城六中“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这一转变。凤城六中在将课堂分为五大板块的基础上,又将分组、自探、展示、竞争和成功五个要素融入五大板块中,形成学生获取成功与自信的合力,为学生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例如,自探是“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它使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了实处。在凤城六中的课堂上,每节课、每个目标完成后,教师都会让学生独立自学,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展开组内交流讨论,互教互讲。这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学生充分互动、相互感恩的学习共同体。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教师“解放”出来,教师成了“闲人”:教师只须依据集体备课的教案结晶――“宝典”照章进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上。又如,展示是“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的一大亮点。凤城六中充分利用学生爱“展示”的天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赋予学生话语权,让他们去说去讲;赋予学生操作权,让他们去写去做;

“解放”学生的眼、耳,让他们去看去听,运用好自己的视听权;“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思去疑,运用好自己的思考权。得到“解放”的学生在课堂上个个“如鱼得水”,展示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这种展示并不是在作秀,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每次展示都是他们难忘的经历和成长的过程,他们在展示中树立自信、不断进步、健康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课堂展示有助于激发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解决来自学生的各种“疑”和“问”。

多年来,凤城六中积极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力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凤城六中做到了这一点:其变革后的课堂教学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创新德育形式: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道德自律

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形式主义仍很普遍,尽管多年来不断改革,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孤立封闭化、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和心灵成长的工作。怎样才能使德育深入人心,提高其实效性?全人教育理念强调人的自律性。它认为,道德行为是内省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德育必须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能灌输教条,德育过程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从而增强其道德观念,实现自觉的道德行为。同时,只有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道德规范,进而在相应的现实活动中具备这种品质。因而,全人教育强调道德生活的重要性。

凤城六中透彻地反省了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重视德育过程中人的自我反思,注重人的自律精神的培养。顾元彩校长经常说:“真正的德育一定会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因此,凤城六中将每天的第八节课设为总结反思和精神充电课。其中,总结反思环节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对帮助自己的人说声“谢谢”,学会感恩――填写《凤城六中学生成长日记》四个部分,并在结束时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在精神充电环节,教师会给学生找一些生动感人的感恩故事、诚信故事、自强不息的事迹等让学生读,读完后让学生谈启迪、谈收获。班主任也可以根据班级隋况开一些小班会,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感激的人、自己最佩服的人、想对谁说声“对不起”或对班级热点问题的看法等。这些至理名言、名人故事、真情奉献的人生经历都会如春雨润物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良好的品质于无形中融入他们的思想。这样的精神充电为每个学生注入更多的“能量”,使他们更加健康向上、更有追求。下面,笔者例举凤城六中课堂“总结反思”的―个片段。

“昨天的值日生地扫得不彻底,所以今天早上还是她值日,今天值日就很彻底了,其他舍员表现都很好。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成为本周的文明宿舍。”一位舍长总结道。

“我们桌成员今天午饭时表现不错,桌上都没有饭粒。特别是李同学,节约意识更强,吃饭时还提醒大家节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加两分。”一位桌长总结道。

“今天数学课上,课前活动准备充分,主持人声音洪亮,程序清楚,受到老师的表扬。美中不足的是三组发言不积极,希望明天能及时改正。”一位数学课代表总结道。

“良好的习惯是我们成功的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天大部分同学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只有一位同学第五节课下课时忘记将黑板擦放在指定的位置――黑板两侧中间位置。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此提出警告,希望这位同学下次注意!’,一位负责物品摆放的

学生总结道。

“今天我们组表现很好,只是在课上没有积极讨论,不太爱发言,下次注意。”一位组长总结道。

“今天早上我的内务没整好,扣分了,以后走之前要注意内务。”学生l说道。

“今天我在学习方面被老师点名了,上课只顾写笔记,没有听老师讲课,以后一定尊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学生2说道。

“今天的黑板我擦得不太干净,没有尽到责任。以后我一定会及时擦,并擦得更干净,请同学们监督我。”学生3说道。

“我今天的表现不是太好,以后会多注意自己所负责的地方,中午自习也要好好表现。”学生4说道。

在每天的最后一节课,各个负责人都会对自己负责的区域进行总结,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一天的表现进行反思。这样的总结反思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提高自我的一种意识,它促进学生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进而走向成功。与教师单纯的教导相比,这样的总结反思更有助于外在道德准则的内化,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道德源于人的生活,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存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道德指向的生活方式。因此,学校德育只能在生活过程中进行,而不能在生活之外进行。凤城六中的德育是“活”的,是贴近实际的。学校不断推出开放而活泼的德育活动,使德育教学和实践成为一种由内向外充满体验、领悟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自身道德素质的创造者,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例如,凤城六中培养“意志”的春游活动使学生体验“长征”之苦与“长征”之乐,磨炼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吃苦精神;建立“纽带”的家长会既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距离,又激励了家长和学生;张扬“天性”的才艺展示课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特长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在展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树立起成长的自信……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内化各种道德规范,并能够自觉地将其付诸实践。实践证明,风城六中开展的每次活动都是教育学生、感动学生的良好契机,都会在学生心灵中撒下美好的种子,这些美好的东西会伴随学生一生,成为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只有出自自我良知、良心的言行才符合真正的道德标准,只有能够尊重学生的道德自主和自由、为学生自律道德的形成创造条件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凤城六中的德育是真正的德育,它的德育之花在创新中不断绽放。

三、转变评价方式:以激励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问题。当前,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各种考试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形式,而且评价中过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及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忽视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全人教育理念认为,这种划一的考试抹煞了每个学习者重要的个性,无异于舍弃了不能标准化的富有个陛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教育提倡抛弃传统的划一测验和成绩评价的方法,代之以针对学生个人的质性评价,以促进学生了解自己、自主学习;同时,它强调教育评价应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潜能,要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学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每个学生都有不断追求进步的愿望,学校教学评价需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凤城六中在教学评价中借鉴电脑游戏中的激励机制,制定了评星晋级方案,使学生在不断达标、升级中体验一种成就感。学校评星晋级主要分为集体星和个人星两个方面。其中,个人星包括文明星、爱心星、感恩星、诚信星、责任星、学习星、健体星、就餐星、就寝星、进步星等;集体星包括文明宿舍、文明餐桌、优秀小组、阳光大课间、星级班级、各种活动等。多种星级的设定,适应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为使评星晋级方案得到有效落实,凤城六中在每个班级设立评星台,班级每个学生每周得星情况都会在班级评星台上展示出来。除此之外,凤城六中还为学生留足了“晋升”空间。随着星星数量的增多,学生会逐步晋升为一星级学生、二星级学生、三星级学生、四星级学生、五星级学生……而且,每个星级的学生都会得到学校的表扬,如三星级学生的照片会出现在学校评星台上;四星级学生拥有参加学校表奖典礼、走红地毯的资格;五星级学生会获得学校奖学金,其家长会被评为优秀家长;五星级以上的学生则会成为学校形象大使,并可参加学校一些重要活动。这种评价机制切合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励着每个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使学生在追求进步中不断得分、不断升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渐渐走进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成长状态。

走红地毯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凤城六中抓住这一点,创新学校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形式,使其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当具有走红地毯资格的获奖学生,手牵手自豪地走在为其专门铺设的红地毯上时,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也随之响起,台上他们的班主任正在为他们宣读亲自撰写的颁奖词,台下欢呼雀跃的同学为他们鼓掌庆祝……这份荣誉和成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伴随其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这样的典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进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位学生在获奖感言里说道:“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以为这样的经历只有电视里才能看到,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份特殊的经历,我将终生铭记。”另一位走过红地毯、接受学校表奖的学生在感言中说:

“走过这五十米红地毯,我只用了十几秒,但为了走上这五十米的红地毯,我努力了整整一年。我感谢六中,它让我尝到了收获成功的滋味……”

凤城六中的改革是全人教育理念在学校实践中的生动展现。这种改革是成功的,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凤城六中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

《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学校中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美好人生,凤城六中会坚持不懈,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们也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学校的开拓创新和实践推进,我国终将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e2010-10-10],省略/jrzg/2010-07/29/eontent_1667143,htm。

[2]贝贝劳德丝,莫蒂拉罗纳尔多,全人教育:面向和平与可持续的未来[J]胨德云,吕传振,熊建辉,译,世界教育信息,2010(6):31-34。

[3]周鸿志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论及其别具特色的教学原则[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73-79。

个人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简谈大学生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医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医疗事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医疗建设事业的主要人才来源,其社会责任的重大决定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使得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之一。[1]

国外的研究中并没有“理想信念教育”这种提法,研究者们主要是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中融合了理想树立的相关思想。

,虽然国内外对理想信念教育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具体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

第一,国内外对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研究,从具体领域关注较少。

第二,对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研究还有待深入。

第三,国内外对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对具体的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没有进行普遍的专题性,实效性研究。[2]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1、理想信念的内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但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它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或者改变某种理想信念。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是建立在理想、信念、信仰等理论基础上的,所以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对理想信念本身的研究。

从理想信念教育角度。笔者认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应从理想信念的基本问题入手,其教育角度大致有: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教育方法等。无论从哪方面进行研究都是有规所寻的,同时再进行改进。[3]

2、道德教育研究、理想教育研究先进国家的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并没有“理想信念教育”这种提法,但研究者们还是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中融合了理想树立的相关思想。如阿尔纳乌托夫的《苏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这些研究经验及成果都各具特色,理当进行分析比较,同时也要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综合借鉴其成功之处。

三、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医学生思想、行为的规制及实效性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许多的不利因素冲击着医学生的思想,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一些医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念迷茫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教育制度层面的原因,又有价值观层面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价值观层面的原因。主要是医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还不到位,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对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影响,没有深入去探寻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价值。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对医学生职业生涯、人生道路的最大规制及实效性价值就是使得医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的结合,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4]

我们应当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理想信念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调整其社会行为,保障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探索和完善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达到真正指导医学生学习以及协调今后其与社会联系的具体对策,其实际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医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其在寻找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有一个指导方向;

第二,有利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较好地解决社会责任的问题,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有利于实现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调节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四、探讨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制及实效性的路径

探索和完善当下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达到真正指导医学生学习以及协调今后其与社会联系的具体对策,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必须将理想信念的文化充分理解,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用以解决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入手,探讨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制及实效性的路径:[7]

1.应当关心大学生自我发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探讨理想信念教育对医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可资利用的价值资源。[8]

2.重视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近期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9]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即理想信念信仰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发扬,进而教育规制及实效性价值得以体现。[10]

3.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多样价值并存的现实,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11]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2]徐柏才,《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钢,《建设小康社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与文明,2005,(2)。

[4]朱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赵康太,《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认识误区》,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6]赵金飞,《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6,(2)。

[7]杜菊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抽象化问题剖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4)。

[8]戴钢书,蒙丹,王宪生,《大学生共识性理想信念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9]董康成,王健,王金生,《西柏坡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个人教学理念篇3

提高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动因、重点和难点所在。近一个时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广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在内容、方法以及教学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讨、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但对于终极目标的实现而言,尚未尽如人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个涉及理论到实践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其中“教学理念”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意义和价值。

说到教学理念,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教育理念,因为相对于教学理念,人们更熟悉的是教育理念。但是,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并不是一回事。教育理念包含了教学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关于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是人们在思考和回答“教育活动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判断与看法。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是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理念。实践上,我们有时很难将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严格区分开来,它们在很多情境下就是一回事,因为我们很难将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理念是低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高层次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对于教学理念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而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即使是处在低层次的教学理念,其指导性也是很强的,甚至可以说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

本文试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为什么教,教学内容――教什么,教学实践过程――怎么教等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作出分析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教”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教育学生“学做人”和“学做事”是一个很难截然分开的过程,对于具体的学科乃至课程也是如此。当然,相对地说大学的专业课是教学生“学做事”的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教学生“学做人”的课程。通过专业课学习,学生获得了未来职业劳动和为社会作贡献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抑或说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增强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于“学做人”。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共识。但是,实践上远非如此。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视为知识或学科。课程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提供知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以教学科目的形式呈现,课程就是这些教学科目的统称。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取向的定位和课程评价模式的确定,关键在于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它的传授逻辑。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教学科目为4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它们虽然属于同一类课程,但相互间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这个独立的体系是什么呢?显然不在于隶属于同一类课程的功能价值方面,而在于各自内容的知识逻辑方面。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课程是知识或学科”的课程观仍然在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德育,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是人之为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和谐、个体幸福的根本。正如培根所说,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生活实践也反复证明,“道德常常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意大利谚语)”。忽视价值理性的培养,漠视德育的大学教育,其教育对象很可能成为如同韦伯所说的“有专家模样但无专家灵魂”的单向度发展之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理克纳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1](p4)无疑,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使广大的大学生高尚的使命和职责。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什么”

“教什么”?这是一个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层面的教学理念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明确的,但对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人们却有不同的判断和看法,实质是教学理念的区别。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样态大体包括三类:知识、规范和价值观念。

一般地说,“知识”是事实认识的结果,包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识的结果。事实认识的对象是事实,反映事物的自然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或者反映人的需要、利益和目的,是关于客观现实的某些状况的描述。“价值观念”是价值认识的结果。价值认识的对象是价值,反映的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与人的需要、利益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对于人和人类生活的意义。“规范”意指规则、标准或尺度。哲学社会科学所讲的规范,即社会规范、行为规范,也即价值规范。它指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自己的观念制订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情境中应当怎样行动。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的教学过程应“教什么”呢?从教学目的角度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使受教育者“学到什么”呢?或者说,无论是“教”还是“学”,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的关系呢?首先,无论从教的过程、学的目的还是从思想品德内在结构哪方面看,“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总是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在社会生活乃至“做人”方面,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也必然“无能”。实际上,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往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知识性质的课来对待。无论是从实践方面总结,还是理论方面探讨,我们应该对这种所谓“知性德育”作出反思和检讨。其次,虽然在实践的层面上,“知识”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但是,“知识”和“能力”在人们“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必须通过“价值观念”这个因素或环节的作用。这是因为:“知识”或事实认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对象的观念把握,而“价值观念”或价值认识的内容却是对价值的理解。事实认识是否正确主要看其内容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它所遵循的只是客体方面的尺度,力图从认识的内容中排除人的主观因素。而价值认识一时一刻都不能脱离人和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知识”为人们提供“做事”的工具和方法,但知识本身并不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价值观念”不能为人们提供知识和方法,但却能为人们提供行动的方向和动力。由此可见,“价值观念”的教与学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根本的目的性。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第三,价值观念并不直接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应当做什么的问题是由人们的规范意识解决的。价值观念只是说明某种客体的意义,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评价、一种意向、一种态度,并不直接回答主体应当如何。只有人们的规范意识才明确指示主体应当怎样或不应当怎样。我们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化,但价值观念主要是存在和表现在社会价值规范之中的。“全部文化教育都在传递规范,按照社会理想和科学知识塑造新人,因此一切文化都潜在着规范的功能,特别是精神文化,直接就是规范的科学。”[2](p83)由此可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就应该是“规范”的传授和接受。

事实和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一直十分努力地向我们的受教育者传授着知识和规范,经过从小到大十几年刻苦学习,我们的大学生对知识和规范的掌握哪一个不是丰富而全面呢?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甚理想的问题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问题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事实判断:价值观教育不利是问题的症结。我们的学校德育传授给学生那么多知识,可是有多少转化成了学生的价值观念了呢?我们的学生接收了比较全面的社会规范,但在他们的头脑中有多少获得了价值观念的支撑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价值观念的基础,价值观念是规范意识的前提;规范距人的行为最切近,但规范若要被遵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观念为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什么”的问题上,我们应将工夫下在价值观念的“传授”上。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怎么教”

在此,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怎么教”,实质就是“价值观念怎么教”的问题。那么,价值观念怎么教呢?能像一般知识那样讲解和传授吗?

个人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以人为本;课程体系;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性发展为教育服务对象,人是各个教学程序中的核心要素,人除了是教育根本、教育对象以外,还是教育动力、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标志。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需要将人视作目的,而非手段,并且将推动人的个性化发展视作根本目标。不仅如此,还要将人视作“具体的人”和“能动的人”,并非“抽象的人”或者“被动的人”,将其定义为独一无二、带有个性化特征以及主观意识的对象,尊重每一个人的主观意识与思想,对于其学习方式,需要予以引导和尊重。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推广

“以人为本”除了是教育领域良性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外,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体现,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除了要充分满足学生求学需求以外,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推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是大势所趋,在具体实践程序中还需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给予教育主体足够重视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就是学生,所以如果想要推广“以人为本”理念,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教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转变教育理念,从传授知识逐步过渡至素质教育,在尊重学生思维模式和主观意识的基础上,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并为学生创造一个集自由化与轻松化为一体的学习空间、发展空间。不仅如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通过对学生能动性进行启发,促使学生逐渐发展成为综合型人才。除了要尊重学生以外,作为教学活动实施者,尊重教师也显得尤其关键,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倡导各界人士尊重、理解以及关爱教师,并为教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确保各项教学工作都能够顺利展开。

2.优化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直接决定了教学实践方向和实践效果,影响着各级学校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大量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学生,并将“推动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视作教育目标,通过鼓励教师更新其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奥秘,在发挥其主观思维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知识内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习技能,建议教师积极开展参与式教育活动、启发式教学活动、讨论式教学活动以及探究式教学活动等,通过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在坚持因材施教的前提下,有机结合课本内容和信息技术,加强师生间良性互动,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

3.改革及创新考评工作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满足“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在设计教学流程、落实教学计划等环节,都需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性以及能动性,通过改革传统考核模式,采取多样化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考评学生成绩时,建议学校采取全方位考核方案,推广综合评定模式,在重视学生各科成绩的基础上,肯定其偏科行为,勉励学生积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尽力保持其偏科优势。

4.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优化

“以人为本”理念还要求各级学校坚持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优化与改革,以培养学生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通过对知识价值充分体现,进一步挖掘人文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灵品性以及价值理性。在设计课程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兴趣爱好,增加社会实践,在提升课程内容综合性、包容性以及开放性的基础上,确保教学活动达到多元化发展要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符合时展需求,而且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其能动性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近几年,国内经济市场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培养综合型人才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办学目标,并强调教育必须回归于生活,这与“以人为本”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各级学校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都需深入剖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给予教育主体足够的重视,通过优化教育手段和改革、创新考评工作,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优化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侯艳萍,现代大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4):58-60.

[2]马兵.以人为本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理念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个人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7-0061-0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征,也是个体心灵世界的核心,它是人们的根本价值观念在个人意志品质上的集中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思想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理想信念的涵义与特征

(一)理想信念的涵义

理想信念是一种源于现实世界,但是高于、超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精神信念,它是每个独立的个体对于自身在以后的人生发展规划中的向往或行为倾向。理想与信念向来属于两个分开使用的内涵不同的概念范畴。“理想”最开始源于希腊语“ideal",意味着个体人生的奋斗目标。自古以来,理想都是与“志向”有异曲同工之意的,比如“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中的志就意味着理想。在《辞海》中,理想意为“与个人奋斗有关的有可能实现的一种假想”。在《新华词典》中,理想意为“对个体对于未来的一种近乎美好的畅想[1](p.54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则将理想理解为人们社会实践的成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信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则更加倾向于表现为一种心理作用或心理倾向,即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期望和信仰,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执着的意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及传播的过程中,“理想信念”往往以作为一个词组呈现在人们面前,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理想信念这个词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收的,理想信念指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未来和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二)理想信念的特征

理想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理想具有可实现性。理想是源于现实,立足于现实的价值倾向,理想切合实际、符合自然、社会的发展历程,理想区别于空想,理想是个体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能够企及的人生目标。其次,理想具有超前性。理想虽然源于现实,但更是高于现实,超于现实的。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认识和总结。再次,理想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成长经历会形成具有不同理想的立个体。经历着社会的变革,人的理想信念随之变化。每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理想也会不同。最后,理想具有实践性。理想不仅仅意味着个体对奋斗方向的一种畅想,如果想要梦想成真,人们必须付诸实践上的努力。信念由个人的认知和意志情感等组成,信念体现着个体基于某一认知而形成对某些观念深信不疑的态度,信念具有持久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但信念也会伴随着个体生活的社会现状而发生变化。所以说,信念具有发展性、稳定性以及社会性特征。[2](p.9)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要性

民办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培养,更要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塑造。

(一)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紧密相连

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新常态发展是成为必然要求,同样也面临着各个层面的矛盾,新的发展观念、新的理念、新的探索形成共识还有待实验和完善。而且,在日益激烈和紧张的国际竞争中,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以及干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为日益强烈和明显。在挑战面前,能否认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流,能否确立践行中国梦的大局意识,已然成为青年大学生是否经得住实践检验和意志考验的关键所在。脚踏实地、信念坚定是不畏挫折、披荆斩棘实现个人成长成才梦想的关键点,青年大学生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能否树立理想信念以及始终不渝地坚守。近代以来,在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数不清的仁人志士赴汤蹈火,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心中的的“救国梦”、“强国梦”,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赞歌,践行着自己的美好理想与坚定信念。理想孕育精神,信念激发斗志。在新的挑战下,“中国梦”已成为指引亿万国人前赴后继,谱写辉煌新篇章的信念和追求,是每个有为青年的奋斗理念和价值理念,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主体的大学生,唯有将自身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梦、民族梦,“中国梦”更是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梦。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

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发展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民办高校教育处于新生期、发展期,发展历史相对较短,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民办高校有着公办高校相区别的办学特色,民办高校多数为非政府投资,更多的是面对社会需要开设专业,主办者承担着教师聘用及工资发放。学校运行的资本多数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学生基本上都是自费生,起点和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在高中时基础较差,自信心不强,自制力较差,而且,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过于溺爱。进入大学后,大多学生难以面对挫折和打击,缺乏人生规划,大学的目标局限于获取文凭上,沉迷于网游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艰苦奋斗优良作风较淡薄,缺乏坚定的意志品格,容易受网络上错误思想的影响,也有的学生缺乏爱国主义信念,崇洋,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个体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所致。在民办高校,也有一些大学生的主流趋势是积极健康的,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少数缺乏理想信念的大学生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制约和瓶颈,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的影响,理想信念是个人前进的引擎。大学生只有目标,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才能在个人的成才之路上迸发出前进的动力,才能具备拼搏进取、承受打击的勇气。因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正确引导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为民族复兴的伟大夙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而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中,突显出的理想缺失和信念薄弱状况,因此,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立足点。

(一)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思路开发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管理与育人相结合,确保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全体教职工的合力作用。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源,如何能让学生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并主动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信念观念和行为实践之中。教师起着行为表率的作用,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都成为夯实大学生坚守价值信仰的理论之源。教师怎样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形成何种人生价值观发挥着本质作用,所以,要时刻引导高校教师工作者在各方面的行为表率作用,树立良好“师德”形象。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互动效果

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积极向上健康充实的校园生活为平台大力弘扬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中,不能仅仅用主流价值观武装头脑,更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性、多样性,针对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党史馆、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观看影视作品、影视录像等,通过开展有关党史的演讲比赛、抄写的书法作品大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和社团活动等,使学生融入到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参与热情,为大学生个人才华的施展与能力的发挥创造平台,这些都对大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注重实效性

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p.26)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特征,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形成了性格迥异的大学生群体,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着重关注、了解和把握每一位同学的爱好特征和性格特点。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作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力量,更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同时给予正向的教育引导,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追求和向往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注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以及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青年群体的精神侵占日益深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意识的办学方向和办学信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只有以w生为本,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发展为核心,才能在竞争上赢得独特优势。教育为本是百年发展目标的根本。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和精髓,是形成优良校风、学风的根本。大学生只有树立与社会主义建设融为一体的崇高的理念,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奋斗拼搏,成长成才,才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动力十足。

参考文献:

[1]韩作黎.新华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

个人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理想信念;切入点;实施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青年人群体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然而如何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成为高校等教育部门需要深度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研究现状

理想信念是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是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探讨新时想信念教育的规律性,从理想信念的角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从理性信念教育的主体出发,提高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认识,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更有效的开展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由高校向其他学校甚至其他群体扩展,形成辐射效应。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分别是从大学生群体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及原因、探讨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的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多元化、集体意识不强、过度崇尚自我、道德观趋务实,而造成这些表现的原因包括经济环境、时代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个人主观因素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普遍为:一是从具体操作出发,使用新颖多样的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和途径,如丰富校园文化、利用互联网媒介、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两课教育等;二是从构建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加强不同教育层面的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等。

二、找准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

理想信念教育涉及的层面较广,开放性很强,如果泛泛而谈不落到实处,就变成空洞的说教。理想信念教育做的好应该是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鲜明具体具有渗透力的。而找准切入点,是保证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在高校如何导入理想信念教育,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从点切入,做好新生始业教育。这个点我们定义为时间点,以开学初始为切入点,做好新生始业教育。新生始业教育是帮助新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课程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致力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实现人生发展和学习方法等关键性转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新生作为一张白纸,在此阶段逐渐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体系,从入学源头抓起理想信念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结合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把理想信念作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结合高等教育的定位和特点、培养模式和方法,切实帮助新生转化角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具有独立健康人格的新时代青年。

从实切入,致力成长成才计划。化理想信念教育为具体,把抽象的教育落到实处,要落实在引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结合,落实在切实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落实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教育理念的泛泛之谈。90后群体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着超强的自我优越感,“崇尚自我,以我为尊”,不愿意被别人左右。因而当其遇到理想信念的选择时,往往认为太空洞,离自己太遥远,以自我的理想和利益为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对社会理想目标的追求。因此,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理念。我们应致力于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需求,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理想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切入点的选择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原动力相结合。

从时切入,做到教育内容手段的创新。所有的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有效的教育不能脱离了现实存在,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从而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在当代,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充斥着这个社会,90后群体作为大学生本身容易接纳新鲜事物,思想开放,难免被腐朽的思想文化所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极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丝丝渗入,社会的黑暗面被有意扩大,公平正义被提上重要议程,90后大学生作为热血青年难免会冲动的,价值观被扭曲。如果能够从这些时代和群体特征出发切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就一定能很好的促进教育内容手段的创新。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利用新生始业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依托,提升心理调试能力。新生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新入校大学生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个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和节点上,帮助学生调节好心理过渡具有重要意义。在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提升心理调试能力的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始业教育的首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依托,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最佳载体。而且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情感教育,也符合有效性易接受的要求。例如从热爱母校开始,组织学校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的成长历史,培养认同感;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激发爱国热情;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等等,一定要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最后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转化为内在动力,以实际行动发奋读书、努力工作、实现自我、奉献社会。

(二)落实成长成才计划,内化理想信念需求

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需求的前提下,与其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逐渐的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引导到社会理想信念上来。

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一是,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要求和计划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教育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二是,要深化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上好每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面很广,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仅是专家更要是杂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跟进热点问题,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当然,除了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保持优良学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要提高传授专业知识的有效性,也要联合实际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强调自我教育、朋辈教育等,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激发学生的学生动力和潜能,将社会理想信念内化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需要,反过来也加强了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力

创新教育手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随着信息传播中新技术新手段的广泛运用,文化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发达,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基本普及。我们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优势,做好校园舆论引导工作,使教育形式生动多样又能在无形中扩大了覆盖面。例如运用校报校刊、校广播台、黑板报、校园网络等平台,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行展示,也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唱红歌比赛等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

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师的总体素质。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刻不容缓,每位教师都要争取做到政治觉悟高、知识渊博、眼界开阔。然而,这里的教师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了专业的思政理论教师,还包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工队伍、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专业的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当今热点或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课堂教学,并且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如运用多媒体等教育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增强“两课”的课堂吸引力;学工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将创新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所以提高高校所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人员的政治素要是基本,只有保证教师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其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合格指路人。

参考文献

[1]任中杰.“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4),6.

[2]李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40.

[3]刘会新,王志宏,张立富.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3),148.

个人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教学管理;应用方法;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25-01

1.前言

“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不是一句空口号,它是指导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的方法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上的,是指引现阶段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的理念。当我们在探讨小学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时,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学管理的方法和原理,重新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内涵,掌握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以人为本”的理念关键点在于“人”。从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范畴来分析,这里的“人”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等。那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就要把他们作为工作的核心,探索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模式,提升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教学管理工作缺乏人文性关怀。随着社会经济及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教育体系也来越完善,各种教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了。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每个学校都有一套教学管理工作规则,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学校安全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但是,纵观我国各类小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我们会发现,教学管理工作比较僵化,教学管理缺乏人文性关怀。很多学校教学管理注重成绩和效率,忽略了师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没有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没有落实“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非常单一,教学管理模式也非常刻板,这就难以使学校的师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2.2“以成绩论英雄”的管理理念盛行。“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或者教师的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唯一标准。当我们在分析小w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时,我们发现“以成绩论英雄”的管理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非常盛行。我们应该认识到“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学管理理念对师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非常严重的限制作用,这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也不利于形成科学教学管理方法。“以成绩论英雄”的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中非常普遍。有的教师只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比较冷漠,甚至歧视他们。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也不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

3.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方法策略

3.1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者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决策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那么学校领导就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理论,把学校师生的发展纳入到管理工作的体系中,关注学校师生的切身利益,促进学校师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考虑到学校师生的感受,探索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工作模式。例如,建立“师生代表决策制度”在制定重大的决策时,领导者要悉心听取教师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师生代表的诉求,这样才能够让学校师生感受到有尊严的工作和学习,才能够形关怀。

3.2建立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就是为了提升学校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就应该建立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师生的综合素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学生安全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等各个环节。学校管理者要坚持“公平、公正”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方法、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小结

综上所述,学校教学管理要注重安全和质量,关注师生的过程性体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基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生的支撑。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认识到师生的重要性,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校的所有成员都能够感受到关怀,使学校教师能够劳有所得,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个人教学理念篇8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化教育氛围主旋律

21世纪国家的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大学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如何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一所高校所应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首先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摇篮的高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当代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教育成型期,思维活跃,自尊意识突出,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很容易为外界感染和侵蚀,受到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影响的冲击。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个别大学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甚至走上了极端道路。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只因打牌不合锤杀了自己的四名同学;上海某名牌高校学生运用高科技手段窃取国家资金数千万元。出现上述问题与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密不可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帮助学生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为研究依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新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新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摆脱空洞的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更加追求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公平;(2)要求面对现实;(3)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4)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5)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

不能否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得到了加强和改进,逐渐走向科学化、实效化。但由于对新时期急剧变革的现实及其特点缺少深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最紧要的就是研究和适应新变化,探索新方法。

三、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内容

新时期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是人生的坐标。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每个人都期盼着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成为事业的成功者,当代大学生们也不例外,但这仅凭一个努力成才的美好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科学、乐观、正确的世界观,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只有积极推动祖国向现代化强国发展的世界观才是科学的。当代大学生要将个人事业的成功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这样人生目的才具有完整性、高尚性和永恒性。

四、如何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1.根据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原则方法的更新势在必行

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原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需要相互间的尊重;教育者要切忌居高临下的指挥和训导姿态,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要坚持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因为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的过程。思想教育也应该从浅层面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深层思想方面的问题。

要坚持真诚坚定的原则。教育者只有对自己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学生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否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

要坚持灵活性原则。教育者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问题,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各种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要坚持惩戒管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而在惩戒的同时把刚、柔两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要重视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机构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才能的挖掘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想信念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即教育的过程中,感染学生,取得积极的效果。

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内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至于以偏概全、以点盖面。

3.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营造社会氛围上下功夫

当前社会信息时代早已到来,网络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普遍喜欢从网络上捕捉自己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网络上年轻群体的思想脉搏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趋向。大学生对网络的如此依赖,也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园地。因此,除了通过传统手段开展教育之外,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利用,大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教育界各位同仁的共同探讨,也需要这个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希望通过不断地探讨和努力,能够切实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之中,发挥它应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

[2]珀金.论教师的作用.

[3]瞿葆奎,著.王英杰,译.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

个人教学理念篇9

一、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内涵解析

教师是教育使命的直接承担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他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将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及其学生的未来。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认为:“个人的哲学理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惟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理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这一观点,凸显了教育哲学对于教育者尤其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教育哲学为工具和手段来对教育进行一种更深层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哲学成为教师教育行为和教师成长的智慧之源。尽管如此,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哲学的重要性仍然未能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多数人认为教育哲学是理论工作者的事,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多大关系,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教师成长中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尚未明显地显示出来。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认为教育哲学与个人的生活、工作无甚关系。无怪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石中英教授呼吁:“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的精神资源”。因此,将教育哲学同教师的工作﹑生活与事业及其内在修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发挥教育哲学应有功能的一个突破口。

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辩证思维,以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教育观,又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它从超越的角度来回答“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教育”之类的元问题,为教育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教师要能够从超越的角度对教育予以独特的理解,就必须要具有相应的教育哲学理念。教师的教育哲学理念是教师探讨教育领域诸方面问题的指导思想,它是由教育哲学知识、教育哲学观念、教育哲学信念、教育哲学认知能力、个性化教育智慧等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这些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或缺。在教师的教育哲学理念体系中,教育哲学知识是基础,是根基;教育哲学观念是引导;教育哲学信念是关键;教育哲学认知能力起决定性作用;个性化的教育智慧是灵魂。

1.教育哲学知识是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基础与根基

教育哲学知识就是人们运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对于各门教育学科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认识成果,诸如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成果。这些成果超越了具体的教育学科层次,从“元”的角度对教育领域若干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进行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总结,充分展示着人类的教育智慧水平。教育哲学知识是以系统化的理论形态为存在的主体,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于教育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形成和提高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根基所在。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使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

2.教育哲学观念是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引导因素

教育哲学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领域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总体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看法和观念,包括教育的育人观、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如“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怀和独立意义;追求完美人格,提倡五育并举;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就是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观念。这些教育哲学观念,引导着蔡元培先生的办学道路并创造了北大的传世校风。教育哲学观念以教育思想为依托,对教师认识和理解教育起着引导性作用,是形成和提高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精神要素。

3.教育哲学信念是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关键要素

教育信念指得到人们内心确认和坚信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想、教育理论等。从信念的主体角度看,教育信念包括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育信念、学生的教育信念、公众的教育信念等等。教师的教育哲学信念是指在对教育的深化认识和理解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个性化的对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的确认和坚信。教育哲学信念深刻地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之“真”的追求及其坚定的科学精神,是形成教师自我批判能力的内在依据。它会促使教师主动而且自觉地将自身所从事的事业由平凡升华为崇高,因而它是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关键要素。

4.教育哲学认知能力是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决定性要素

教育哲学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在运用哲学思维对各门教育学科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活动中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教育知识的假设能力、对教育寻根究底的追问能力、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与发现的能力、对认知活动的整体驾驭能力、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等。其中,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核心。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又叫反思能力。反思性是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特征。教育哲学就是要对教育事件、教育生活、教育问题寻根究底地反思。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保证成功地达到预期目标,而将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筹谋与调控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可划分为: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的预见能力;对自己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督、评价和反馈的能力;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高低,是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直接的决定性要素。

5.个性化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灵魂

教师拥有的智慧,主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与教师角色密切关联的教育智慧。所谓智慧个性,是指由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特有的、个性化的智慧特征。从构成上看,智慧个性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智力优势以及人生激情的完美结合,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财富。人格魅力是智慧个性中的“主板”;智力优势是智慧个性中的“处理器”;人生激情是智慧个性中引导人们忘我奋斗、勤奋探索、开创事业的原动力。由此,我们把具有个性风格的运筹和驾驭教育活动的方式称为个性化的教育智慧。

个人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0-02

对高校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时展之下,高校学生面对着全新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同时时代对高校学生也有全新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高校只有积极地探索、不断地改进理想信念教育,以此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一、对高校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政治方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对于一个时代来说,该时代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对于国家命运和国家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高效的大学生们作为青年中最具实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具备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是青年群体中最具知识科技创新能力的个体。作为一名兼具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其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他们必将成为社会工作各岗位中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分子,必将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够使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融为一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保证[1]。

(二)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

对于高校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输出合格的人才。而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高等院校也与时俱进,积极地进行创新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高校要想不断的发展壮大,为社会培养、输出综合素质过硬、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对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够促使其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并使之为实现这一抱负而积极贡献力量。因此,只有加强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在理想信念的引导下才能够促使高校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人才。换言之,对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基础保障。

(三)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高校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证。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为其实现理想而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大学时代是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形成生活态度、丰富科学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明确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这将会对其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民族复兴、家国建设进行深刻的认识,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对于大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合理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促使其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不足

无论是实施哪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给予支持,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理想信念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地进行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理想信念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速度无法与大学生的增长速度相匹配,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缺失与不足,导致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无法有效落实,多数都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缺失

理想信念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与智育相比较而言,德育教育的评价较为困难。智育教育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可以通过考试等手段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准确的测量和评价。但是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却是很难通过数字进行衡量和评价的。加之,人的思想是处于一个不断动态变化和发展的状态,较难把握。鉴于以上原因,就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沦为了软指标,甚至逐步被忽略,得不到重视。因此,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往往是比较空、虚,且难以操作的软性指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给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科学性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的、科学性的教育工程,而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逐步发展、树立,也是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层次性和连贯衔接性的过程[3]。因此,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需综合考虑多方的主客观因素,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才能够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作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寄希望于以一门课程、一次谈话、一项活动就达到目的,解决问题,这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定位过高、缺乏年级目标,教育内容抽象不具体、内容重叠,教育实施与学生的发展情况、接受能力不符,教育方法、途径陈旧、呆板等。

(四)高校校园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复杂浮躁

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约束、引导、示范及熏陶的教育功能,因此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之下,许多高校将财力、精力大量的花费在建设新教学楼、修建、装饰校园等面子工程上,却忽略了对兼具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导致多数的高校校园文化倾向于功利浮躁、复杂虚荣,从而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4]。

三、加强落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以人为本”转变理想信念教育观念

要想取得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首先要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来对待,坚持尊重、理解、关心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与其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与其进行对话,使大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与教育工作者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很好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重注大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互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来[5]。通过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交流,促使双方在思想沟通中达成共识,从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显著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

(二)积极研究实践隐性理想信念教育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公开的、显性的、直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隐性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科学化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逐渐渗透性的教育方式。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改进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入应用隐性教育,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发挥出最佳的教育功能。在应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隐性教育所具备的巨大的教育作用。隐性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主流价值观及正确的理想信念默默地潜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将理想信念教育信息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中,社团活动中、娱乐活动中等形式来实现隐性理想信念教育[6]。

(三)完善建立具备科学性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是确保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保障,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评价,一方面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另一方面包括对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需从这两方面入手。对于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包含校级、院级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身评价等。对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包含教育工作者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及自身评价等。并且对每个评价项目,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在理想信念教育评价指标的实施应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随时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不断地促进评价体系的科学化[7]。

(四)打造理想信念教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推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的营造,其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理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活动;其二是可以举办优秀学风、优秀校风、优秀班风评比活动;其三是组织优秀大学生进行优秀事迹演讲报告活动[8]。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够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目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积极地探寻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从而促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涵,张瑜,李泽芳.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以首都五所重点高校部分大学生为样本[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

[2]张瑜,杨增岽.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版),2009(03).

[3]任佳钰.特色院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探讨――以“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为例[J].《学园》(教育科研),2011(05).

[4]孙云霄,李瑞军.论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5]潇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因素分析与管理建议[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6]陈克文.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