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十篇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十篇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22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汉语国际化;内涵;趋势;对策

前言:

自21世纪起,海外各国对汉语学习与应用给予较多的关注,汉语学习人数呈增长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社会在汉语学习需求上增强。而这种情况也为当前汉语国际化提供重要机遇,但如何推动汉语国际化目标的实现,又成为当前需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汉语国际化内涵与发展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国际化内涵

关于汉语国际化内涵,既往研究资料做出较多分析,如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任何语言,其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过程便为语言国际化,而这种国际化又可细化为不同等级程度,如低级通用程度表现为两国间语言的通用,初级通用为区域中部分国家语言通用,中级为国际公共事务或洲际多国语言通用,而高级为各国普遍应用。从汉语国际化内涵看,其实质表现为汉语学习、教学与应用迈入全世界的过程,体现为:①国别广泛化,主要指汉语学习、教学国家增多,甚至被作为部分国家主要外语语种;②人数居高化,可理解为在外语学习群体中,汉语学习人数日渐增多,特别在汉语国际化程度加深下,可能超出如德语、法语等语种学习人数;③教学体系完善化,如较多国家开设的汉语教学机构,将汉语的学习细化为多种用途语言,如科技汉语、商务汉语、旅游汉语以及航空汉语。此外,汉语国际化特征也表现为应用场合多样化、国际间媒介化等方面,这些特征均为汉语国际化的重要标志[1]。

二、汉语国际化趋势

汉语国际化趋势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部分学者提出“汉语热”将持续多久,是否可能如同过去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中“日本热”一般,在后期经济低迷下使日语逐渐淡出世界各国视野。关于此问题,任何研究均无法下具体定论,需由未来事实验证。当前研究汉语国际化趋势中,仅可从一般分析角度进行预测,可总结为:第一,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下,将为汉语的国际化提供保证。经济发展是“汉语热”形成的根本原因,若未来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也必然使“汉语热”继续升温。第二,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成为汉语国际化动因。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下,强调以改革促进发展,使内需、外需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中国与他国的沟通交流日益深入,加之民众的强国梦,更可推动汉语国际化。第三,文化因素。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是近年来海内外汉学研究的焦点,许多较为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都可从语言文字上挖掘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汉语国际化进程。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加深,许多如中国制造、中国装备等走向各国,这种国际化趋势下将使中外交流更加频繁,而中外交流的重要载体便为语言,意味未来全球化环境下,汉语语言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三、汉语国际化现状与对策

(一)汉语国际化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海外各国在汉语学习上处于不断升温状态,加之政府与国内高等院校的投入与支持,更推进汉语国际化进程。但需注意的是,从汉语国际化当前现状看,国际化程度并不高,如在大多汉语学习群体中,以华人华侨居多,尽管有非华裔学习者,其汉语学习程度仅表现在简单的日常口语为主,汉语学习水平较低。另外,当前海外主流教育中汉语进入的渠道仍较为狭窄,尽管有孔子学院等机构,但本土汉语教育较为匮乏,这直接导致汉语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需采取相关的推进策略[2]。

(二)汉语国际化对策

为进一步推进汉语国际化进程,应认识到其本身为一项系统工程,需有多个部门领域共同参与其中,以长远的战略性规划,推动汉语国际化进程。具体可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第一,汉语教学目标的确定。该目标主要表现在国际化汉语教学层面,目标确定中主要由学习者角度考虑,汉语学习中都面临的难题体现在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汉语难学等,对此,在汉语学目标确定中,需以汉语学习市场的扩大为主,鼓励更多人与汉语接触,使汉语学习者基数增大,进而实现汉语国H化程度提高的目标。

第二,本土化教师团队的打造。国际化汉语教学的发展,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汉语本土化教师团队,该团队不仅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主体,同时对相关国家或区域汉语教学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甚至参与到区域制定与实施汉语政策等活动中。因此,当前汉语国际化进程中,本土化国际汉语教师团队的打造应被作为重要战略举措。

第三,国民教育体系中汉语教学的融入。从相关报道中可发现,在较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在其国民教育体系中均将汉语教学纳入,使汉语学习地位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证。需注意的是,国民主流教育体系中汉语教学的融入并非在朝夕间便可实现,很大程度与相关国家对汉语学习价值的肯定,而汉语学习价值又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与外交多方面因素有关。因此,综合国力的提高,将是他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纳入汉语教学的主要动因。

此外,汉语国际化发展中,也应注意在汉语教学学科上不断整合与完善,需考虑海内外汉语教学界共同研究探讨,丰富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内容。同时,应注意做好其他有助于汉语国际化的探索,如等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域情况,进行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方面的确定等。这样在汉语教材适宜下,更有助于汉语学习难度的降低。

结论:

汉语国际化是当前我国发展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将汉语推进国际化要求正确认识汉语国际化内涵与趋势,立足于当前汉语国际化现状,采取有效的推进策略,如汉语教学目标的确定、本土化教师团队的打造、国民教育体系中汉语教学的融入以及学科整合等,以此使汉语国际化进程化加快。

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现如今,其内涵也有了很大变化。从表面上意义而言,对外汉语已经变成了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从狭义上来讲是对来华的留学生进行的汉语言教学。本文主要对对外汉语言教学进行阐述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背景及其发展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背景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多次派出留学生前往外国。在学校教育方面,我国政府在北京清华大学设立了汉语言机构,专门从事汉语言研究,并在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大学开设外国留学生中文语言进修班。不仅如此,我国还在各地创立了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文化进修班,从而更好地将我国的文化通过另类的方法传到世界各地。曾经的北京大学语言学院就是如今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通过接收世界各地的学子,将我国文化发扬光大。对于留学生而言,其主要来自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等一些友好国家,但由于外国留学生的人数有限,导致我国的对外文化教育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进度也相对缓慢①。

我国对外教育初期,其留学培养费用主要是由我国自主承担,但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费留学生逐渐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增长了7倍之多。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文化教育已经呈上升趋势。而主要自费学生的来源则集中在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要远超于发展中国家。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汉语言的素质教育也逐渐备受重视。因此,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各国人民也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的素质文化教育,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发展。因此,我国与他国的学术教育往来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愿意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只身来到中国,而学习者的教育层次也从本科延伸到博士不等,所学习的学科也由原有的汉语言类逐步发展到理、工、农、医等各个专业,这对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②。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相应的发展趋势。第一,我国的留学生成分与往年相比发生时了一些变化,自费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公费生,并呈上升趋势。第二,在留学生的生源结构方面,已经从以往的东欧几个友邻国家上升到世界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属日本、泰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增长速度最快,且这些留学生属于自费生的占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可以有效带动文化素质传播。第三,在学历生当中,我国本土的研究生数量在逐年增长,而对外留学生的研究生数量却明显下降。第四,我国的对外汉语言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简单认知转换到如今的教学方法水平的问题上。更多的教师更加注重多样化、戏剧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对之产生兴趣③。

二、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目光投向中国,为此,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和挑战。为了应对新时代下的全新形式,我国对汉语言的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作出了全新调整。我国在北京语言大学开设汉语言教学小组办公室,现如今已可对国家汉办进行独立办理,并成为知名品牌。其中,孔子学院已成为知名代表。在我国,孔子学院已创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更是分布于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传播我国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国还多次举办海外中小学校长夏令营活动,为教师进行培训,派遣志愿者去海外组织编写材料,研究教学方法等内容。最为重要的是,海外教学及夏令营等活动都备受国家关注,并被给予大力支持。

汉语言的大力推广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六大转变:第一,从汉语言教学到国际教学的转变;第二,从语言教学的走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第三,向大众化的应用教学转变;第四,从传统的教育推广向系统的国际推广发生转变;第五,从政府推动运作发生转变;第六,从传统的纸质推广向多媒体、多元化推广发生转变④。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展望

随着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走进中国,来体会古老的中国文化魅力,这有利于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时间里,我国要在汉语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在保证我国的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教材,认真仔细地寻找教育方法,从而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⑤。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从以往的请进来逐步发展到走出去,让更多的留学生通过切的身感受来体味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通过对汉语言文化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KimJeeHYe(金智慧).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2.

②宁继鸣.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D].山东大学,2006.

③张新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留学生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2.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汉语政策问题改革

一、我国汉语政策存在的问题

1.汉语政策依然侧重于协调汉语的民族关系和区域关系,忽视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

目前,在汉语与外国语,尤其是英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汉语的国际地位等问题上,政策依然缺乏指导和调节。李宇明指出:“外语是中国高考的必考课程,中国学习外语的人数为世界之首;广播电视有外语的频道和借目;在公共服务、公众交际、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等领域,外国语文也有不小的功能。尽管如此,外国语文并没有进入法律法规层面的语言规划,只是在教学、考试、晋职、用人等方面有一些规章制度。”本课题组随机抽查了海南大学两个班110名学生,对我国语言政策中提到的“双语”的理解,其中108名调查对象都认为是“汉语和英语”,但是我国新时期语言文字法规政策中的有关双语的政策主要涉及的对象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汉语和方言”,对人们日益关注的汉语和外语在教学及使用中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政策漏洞。

2.汉语政策主要关注语言的本体规划而不是语言的地位规划

如前所述,语言规划属于语言资源管理的范畴,主要是政府对语言资源进行的长期战略部署。语言资源主体的规划已有50多年的历史,比较成熟也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政策环境对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汉语资源的教育地位、社会地位不能得到科学的规划,语言本体的规划将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3.语言政策的主体:政府主导作用的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受到挑战,政府各级语言管理机构呈弱化趋势。1985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仍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到1994年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转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副部级);199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入教育部,虽然对外仍保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牌子,但是全面管理语言资源的工作范围已缩小到教育系统。

4.语言政策客体:公民母语意识的淡化

我国公民汉语母语意识却存在淡化趋势。一是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导致公民母语自信心的缺失;二是母语教育的机械化和功利化导致公民母语学习兴趣的缺失;三是经济利益驱使下汉语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公民母语维护意识的下降。

5.语言政策执行凸显象征

新时期国家各级各部门政府出台的有关语言文字法规政策不在少数,但是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政策自上而下的执行存在形式化的问题。

6.汉语资源管理政策工具陈旧单一

政策工具是政府再部署和执行政策是拥有的实际方法和手段。当前我国政策资源管理的工具是主要是制定规制、信息和劝诫。汉语资源管理的工具还是单一陈旧的文字信息和一成不变的说教,对政策对象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二、问题原因分析

1.汉语资源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成为人们掌握、利用语言资源的重要驱动力量,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成为强势方言等现象造成的社会问题给政府的语言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化浪潮,媒体的多样化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汉语资源不再是国人交流的唯一选择。

2.汉语资源管理机制的制约

我国现在的汉语资源管理还是沿袭建国之初的机制模式,汉语资源管理由政府至上而下运作,人民群众是政策执行对象而非政策参与者。

3.汉语资源管理目标定位问题

在当前开放是市场环境下,汉语资源管理服务型目标定位还未显现。语言资源管理的服务型目标定位就是以社会语言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用语和谐发展为导向的科学地规划汉语资源。如果不及时树立服务型汉语资源管理目标,汉语资源的管理将远离社会大众而流于形式化。

4.汉语资源管理对象的复杂化

汉语资源管理对象是指汉语及其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涉及汉语、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关系、汉语的使用对象等要素。从汉语资源本身来说,汉语资源的内涵日趋复杂化,由对汉语本体的关注转向汉语资源规划,汉语的地位及其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成为汉语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汉语与外国语尤其是英语的关系取代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间的关系成为汉语资源管理中要捋顺的重要矛盾;从汉语资源的目标对象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阶层日趋多元化,汉语的使用对象也日趋复杂化、个性化,原先单一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今天的管理。

三、当前我国汉语政策改革建议

1.不断完善和改进汉语政策制定

(1)汉语政策要体现服务性职能,针对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汉语服务措施;(2)汉语政策既要促进语言的融合,又要维护汉语的纯洁,保护好语言的文化基因。(3)汉语政策要着力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的语言利益。

2.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管理机制

树立汉语资源观,把汉语作为公共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是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汉语资源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了汉语政策制定的逆境,逆境中的政策制定需要权力的相对集中和强化。所以,目前我国汉语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教育的从属部门中独立出来,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对汉语资源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有力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在目前追求商业利益的社会环境下,应对汉语教育的挑战与危机,必须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协同各行业组织、民间团体开展各种汉语宣传和教育活动。

3.建立完善的汉民族终身汉语教育机制

汉语政策改进必须从汉语教育政策开始,合理分配从小学到大学的汉语学习任务,明确各个阶段汉语学习的目的,改革汉语考试制度,加强汉语师资力量的培养,使汉语学习从娃娃开始就树立强烈的母语意识,这才是争取汉语资源收益最大化的根本。

4.重视通过新媒体带动汉语学习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青少年学习、沟通、娱乐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掌握这些技术的过程是和语言学习密不可分的,他们接触的更多是英文的说明和指令,不知不觉就会产生对英语的崇拜和学习的兴趣。而对汉语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纸质媒介,并且是应付考试的教科书,学生无形中就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因此,在信息化的今天,汉语政策工具改革也十分重要,借助网络平台,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新媒体带动汉语学习成为必需。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语言功能规划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8,(1).

[2]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4.

[3]徐大明.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4

1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有多重概念和方式组成的综合性教学,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属于应用型的。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各种技能分工与社会化分工建设不断的精细化,使得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各个分类情况,逐步的朝着应用发展。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传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却能够创造出会效益。社会的不断进步,技工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社会竞争残酷,学生要想适应就业的大趋势,就要加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个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知识的精通熟练。在技工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的技工学校中,首选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由于这些学生都处于16岁至20岁之间,在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容易出现各种影响因素的过程。因此在技工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严格的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这种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在当前技工院校教学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逐步呈现出一个高应用性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3修订教学计划

在技工院校教学的过程中,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4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5

我们是一个已有十几亿左右人口的世界大国,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4,在国际生活中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进一步对外开放、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对外交流崭新形势下,由于物质、精神两个文明频繁接触的迫切需要,我们固然需要多多学习各国语文,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应重视我们本土的汉语言文学。

当今世界各国更已纷纷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七八年中期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国,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教学已在中学逐渐发展,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已决定,自1992年起,将汉语列为所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在日本,汉语早已成为人们学习热情极高的外语,而且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日本广播协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二十年之久,估计学员已达百万人。在西德“,汉语热”已使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界感到应接不暇。1986年仅在各国大学学汉语的人数就达2000人,开设汉语课的中学也从1984年的4所增加到20多所。世界汉语教学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虽有六十多所高等院校专为外国学者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但仍然远难满足各国学者来学的要求。(以上均据198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的报导)国外高校的学者已具有如此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对我们本国语文进一步学习吗?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各国语文,否则进行广泛交流就很困难,但毕竟,学好本国语文,达到作为一个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应有的水平,毕竟还是第一位的。

不要认为学习汉语只想学点简单的口语和浅近文字,也不要认为外国学者只有爱好语文的才想学习汉语。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向高深方面进一步学习,很多人成了汉学家、“中国通”、甚至大企业家。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与兴趣从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分别汲取到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识、生活哲理、创造精神和事业才能。日本的很多小学生都能背出不少著名的唐诗宋词,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书在外国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往往还规定属员必须阅读这些中国古籍。他们自称从这些中国古籍中汲取到了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得以在“安”与“和”的环境中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启示,以至有所谓他们是在实行“儒学资本主义”的说法。新加坡、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后地区很多人有类似的见解。英国李约瑟教授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更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的精华近来得以在国际间越来越得到赞赏,越来越扩大影响,是同各国学者对汉语学习的越来越趋向高深分不开的,这种交流趋势的发展和理解的增进,无疑是对人类持久和平、共同进步的有力推动,一个莫大佳音。尽量开放,相互交流并且使交流越来越向深广度发展,我们现在要谈教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不向这方面做重大的努力。这一点对新时期中国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美国大学一般都规定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习一年他们本国语文——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较早的文学名著,还要求所有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重视写作训练。规定本科整个学习课程中的核心应是必修的主干课程,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历史,社会与政府结构以及自然科学。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公共基础知识。(据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发展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见198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美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程度较高,即以大学方面来说,针对存在问题就采取了这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学管理;高职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广泛发展,教育国际化是必然发展趋势。虽然人们对教育全球化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是实际中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国际化的研究中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保护传统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促进国际间的理解,在教育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

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并且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现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我们既需要发达国家的专业技术指导,又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支持。通常,我们以学校为单位,通过学术交流或是学生互换等方式来引进国际教学资源。这样操作的优势是简单、快捷,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教育国际化涉及课堂教学、人才保护、政策实施等方面,内容庞杂,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国际化形势,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二、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各国对于教育国际化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是发展机遇,有的则认为毁坏了本民族的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果我们应对正确,则可以迎头赶上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中的作用;如果错过时机,就会落后于世界潮流,严重打击民族自信心。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高职教育在教育国际化中的机遇和挑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机遇,不容错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良好,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许多国家都期待与我们的交流合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次,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整体地位和水平不高,在国际化进程中面R着巨大的挑战――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另外,教育国际化使我国面临人才外流的严峻挑战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的流失是国家教育的重大损失,也影响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信心。毕竟,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依靠新的方法来解决。

三、应对国际化趋势的教学管理方法

每个国家都重视培养爱国人才,在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思想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授课水平、思维认识的原因往往造成学生不喜欢上此类课程,这影响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如果只重视素质教育,而忽略思想教育必将是教育的重大失败。思想教育看似空洞和素质教育无关,甚至和国际化思维相抵触,事实上却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面临的困惑会影响他的思想,比如在学习中大量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可能会产生民族自卑感;而接触糟粕的东西、受到不同思维观念的侵袭以及国外势力的诱惑,有可能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不仅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课上的爱国教育往往是基于实际的例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国际化过程中离不开交流,语言问题也是教学的重要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来讲,应该包括英语的学习和汉语的推广。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始终是比较尴尬的层面,很多同学基础不好,厌学情绪大。此外,近年来国内反对英语学习的声音很强烈。但不可否认,英语依然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在国外交流访问的过程中,在很多场合都是各国人员操着不同腔调的英语在交流,很多重要的国际刊物,只接受英文文章。因此,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对不能忽略英语的学习。实际上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在聘任国外教师、选外文教材、双语教学、增加国际交换生以及向国外输送汉语教师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不断适应和提高,使我们的教学管理政策也随之改变和更新。

教师要有国际化的思维,在备课、授课等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高职教育国际化需要教学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站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最前沿的教职工队伍,应具备国际化的意识和视野,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研究方法,这样的教职员工队伍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才会产生国际化的科研成果。师资力量可以通过国内外的师资培训、访问交流以及引进国外教师来增强。在教学管理时,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方式来考核教师,要充分尊重国外师资的教学自由,吸引外国人和留学人员到学校任职,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此外,我们可以从内部发掘师资潜力,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持续不断地培养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实际操作上,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的聘用提升,可以借鉴国际标准,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授课和进行合作,弥补短期内教师力量不足。

综上,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有着丰富的内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实现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积极修正教学管理政策,让每一名教师都具备国际化教学的能力,为我们的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汉语汉语热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38-01

我们是一个已有十几亿左右人口的世界大国,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4,在国际生活中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进一步对外开放、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对外交流崭新形势下,由于物质、精神两个文明频繁接触的迫切需要,我们固然需要多多学习各国语文,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应重视我们本土的汉语言文学。

当今世界各国更已纷纷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七八年中期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国,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教学已在中学逐渐发展,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已决定,自1992年起,将汉语列为所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在日本,汉语早已成为人们学习热情极高的外语,而且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日本广播协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二十年之久,估计学员已达百万人。在西德,“汉语热”已使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界感到应接不暇。1986年仅在各国大学学汉语的人数就达2000人,开设汉语课的中学也从1984年的4所增加到20多所。世界汉语教学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虽有六十多所高等院校专为外国学者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但仍然远难满足各国学者来学的要求。(以上均据198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的报导)国外高校的学者已具有如此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对我们本国语文进一步学习吗?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各国语文,否则进行广泛交流就很困难,但毕竟,学好本国语文,达到作为一个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应有的水平,毕竟还是第一位的。

不要认为学习汉语只想学点简单的口语和浅近文字,也不要认为外国学者只有爱好语文的才想学习汉语。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向高深方面进一步学习,很多人成了汉学家、“中国通”、甚至大企业家。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与兴趣从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分别汲取到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识、生活哲理、创造精神和事业才能。日本的很多小学生都能背出不少著名的唐诗宋词,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书在外国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往往还规定属员必须阅读这些中国古籍。他们自称从这些中国古籍中汲取到了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得以在“安”与“和”的环境中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启示,以至有所谓他们是在实行“儒学资本主义”的说法。新加坡、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后地区很多人有类似的见解。英国李约瑟教授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更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的精华近来得以在国际间越来越得到赞赏,越来越扩大影响,是同各国学者对汉语学习的越来越趋向高深分不开的,这种交流趋势的发展和理解的增进,无疑是对人类持久和平、共同进步的有力推动,一个莫大佳音。尽量开放,相互交流并且使交流越来越向深广度发展,我们现在要谈教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不向这方面做重大的努力。这一点对新时期中国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美国大学一般都规定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习一年他们本国语文——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较早的文学名著,还要求所有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重视写作训练。规定本科整个学习课程中的核心应是必修的主干课程,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历史,社会与政府结构以及自然科学。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公共基础知识。(据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发展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见198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美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程度较高,即以大学方面来说,针对存在问题就采取了这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觉得在《大学语文》教材里,应该按不同比例以古今中外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著名文学作品作为教材,是比较适当的,是符合当前需要和国际文化交流趋势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学遗产丰富,选入的古代文学作品数量应略占多数,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则又应以散文为主。现当代文学作品比较易懂,平时接触较多,所以略少。外国作品选入虽少,也可以扩大一些视野。我们希望所有的中国人,就力所能及,在尽量多多自学些有代表性的名著,不要只限于教材中极其有限的作品。考试及格,绝不等于自己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已经足够了。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既根据国家对造就和选拔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又考虑当前世界上“汉语热”的形势,同时也注意到了各国大学对本国语文越来越学好的要求。我就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家共勉,望大家都能重视好好学习我们的本国语文。

参考文献

[1]黄秋勇.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革[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

[2]蒋黎欣.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1).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外语教育;社会经济;教育政策

在各国之间往来逐渐频繁的状态下,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不仅涉及个人成长成才,更涉及国家的政治以及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例如:考虑一定的教育成本与收益,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接受外语教育的最佳年龄,外语教育的知识内容等。国家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放在一定的战略发展高度,协调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将能够极大程度地促使国家经济软实力的提升。

一、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

1.以亚洲新兴工业国韩国为例

韩国的外语教育最初始于对我国汉字的借用,另外照搬了日语教育体系、美国英语教育体系,发展历程较为艰辛。在1955年时,韩国的外语教育终于走向了自主发展的道路。直至今日,韩国的外语教育方试图通过制定比较合理的政策培养人才,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韩国创造更加丰富的经济利润。整体而言,韩国的外语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迅速,自其自主发展至今,韩国的外语教育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由此,能够根据目前的经济社会需求对外语教育政策进行恰当的调整,培养相应的人才。面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韩国逐渐加大了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便于推动其外语教育的有效开展,为其经济的增长提供软实力支持。

2.以欧洲典型发达国法国为例

法国可以称为欧洲的发展大国,是欧盟当中的重要组成成员。基于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外语教育极为受重视,与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均具有紧密的联系。法国曾经对其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以及实施情况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发现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中,外语教育更应该具有跨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同时可以利用在欧洲的发展趋势,为其提供外语语言的多样化选择。外语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建立比较广泛的网络外语资源,聘用专业的外交人员,力争将外语教育发展成为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法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不断创新与实施,明确表明外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更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法国愈加重视对外语的教育,尤其汉语的兴起,使法国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各项往来,不断提升其汉语教育水平。

二、各国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对我国的启示

由韩国和日本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经验而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重视对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均希望通过外语政策的实施,提高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由此,我国需要明确,外语教育并不简单的是一项语言教学,其更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需求以及经济增长的水平。外语教育的形式比较多样,可以通过教学、培训、考试等促进公民自身外语水平的提升。

另外,外语教育不应该仅仅为了培养外语人才或者翻译人才而进行,更应该致力于培养精通外语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其能够在各项工作当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外语教育亦应该渗透到各阶段学校教育当中,尤其小学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掌握相应的外语基础,为今后的外语深入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坚实的保障。由此方能够建立良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综上所述,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愈加频繁。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各项交流越来越多。因此,为了促使我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更加稳定和快速地发展,需要积极吸取不同国家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外语教育优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国际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外语教育政策,将外语教育置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只有如此,方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提高我国的经济软实力,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蔡志全,赵红霞.“一带一路”背景下试行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思考――以新疆地区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1):10-14.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三、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北京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秋、曲鸿雁.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中国学;教育国际化;学科整合;人文学科

作者简介:张良(1973-),男,浙江嵊州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云路(1959-),女,辽宁大连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 杭州 31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12282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32-02

在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实力较强的特点与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国际化的载体与方式,在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有益的实践,设立了中国学(ChinaStudies)专业。

中国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由浙江大学自主设置的、以外国留学生为招生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学硕士点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该专业有在校外国留学生85位,已毕业25位。

一、设立中国学专业的背景与现实需求

中国学主要是为适应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海外学生的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而拟新设立的一门综合学科。

1.人文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教育已明显呈现国际化趋势,招收外国学生从事中国学研究与学习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回顾一百余年来,无数英才跨出国门,远涉重洋,求取新知识、吸纳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吸收引进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在国际交流层面提供精神与思想资源,在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应缺乏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招收外国学生攻读中国学学位,可以扩大学科影响力、提升学术声望和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国际化办学进程,有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2.海外学生的需求

中国数千年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海外人士历来有强烈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人渴望走进中国、理解中国,想到中国来深造。他们既希望较好地掌握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又希望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目前,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总数已近23万人。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学生流动最重要的目的地国之一。而我国目前的专业方向和学位体制主要是针对国内学生设置的,不完全符合海外求学者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不能满足海外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学科分类复杂,海外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有些领域太偏太深,大多数海外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等。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某些大学都根据求学者的需要相继建立了“美国学”、“德国学”、“韩国学”等研究本国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了解研究中国,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到中国来学习,而国内高校恰恰都没有设置中国学这一学科,因此海外求学者都期待我国大学的学科体系能作出适当调整,开设出适应其特点、满足其需要的中国学专业。

3.学科发展的要求

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就是在继续进行各种学科专精研究的同时,努力创造各种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通过学科汇聚和各种知识的碰撞实现创新。中国学学科的设立符合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它继承和借鉴了已有的传统“国学”、海外“汉学”以及海外“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术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根据现代学术演进的趋势和中国本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特定条件而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传统“国学”与海外“汉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而近来兴起的海外“中国研究”则多以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问题。浙江大学所设立的中国学是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一门综合学科,既包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既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它将有利于沟通历史与现实,打通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艺术、经济、管理、教育等不同学科,运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手段和多维视角,实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研究者(包括教授和研究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定能形成新的学术理念和视角,取得新的成果。

二、浙江大学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

1.招生培养

(1)招生模式。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的招收对象是具有本科学历,有较好的汉语基础,有志于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海内外人士,以外籍学生为主要对象。中国学硕士专业的招生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个人申请、招考入学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泰国、韩国等亚欧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柏林工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都灵大学、基尔大学等学校留学生。

(2)培养目标。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训练,使国际学生熟悉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问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合作与交流、知华友华的复合型、职业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学专业知识训练,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意识,既可以在海外从事中国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参与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工作。

(3)学制与学分。学制2年,要求修满24个学分;其中中外合作培养的留学生在浙江大学学习时间至少一年,至少修满16学分,其余学分可由学生个人提出学分转换申请,认可后予以免修。

(4)研究方向。根据中国学专业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现当代问题研究两大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

中国学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设置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学研究、中国思想资源与和谐文化、中华文明发展源流、中国艺术与东方审美意识4个专业方向;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面,设置中国社会与政策、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特色课程四个模块。

(5)奖学金。中外合作办学的留学生可根据对等原则收费或者减免学费。其他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国家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大学奖学金。奖学金涵盖国际学生在华期间的住宿、学费、医疗保险和基本生活费。

(6)学位授予。学生在修满学分后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后进入答辩程序(论文可以用所在国文字撰写,但须提供中文文本)。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进入答辩程序,通过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被授予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硕士学位。

2.课程教学

中国学专业构建了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其中既有按宽口径设置的平台课,又有按方向设置的专业课程模块。

(1)双语教学和英语授课并存。为适应国际留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除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以外,还提供了系列的英文课程,部分课程还可以使用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进行教学。总体上,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国学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在ppt、课件和课后交流时可以采用英语的双语教学。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辅以一年汉语课程的学习。

(2)探索数字化教学。针对外国留学生思想活跃而语言能力一般的特点,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准备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国留学生听力相对一般与课程内容较深之间的矛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准备制作教学录像,通过互联网,供学生自我学习之用。

(3)不同课程分别要求。对新增的学位课程,要求初步形成专业教材大纲,为任课教师配备助手,协助一些录像、搜集同学意见、组织讨论等具体工作。对原有的学位课程,针对授课对象的改变,要求课程教材以文本为主、以原著为主,减少通论式内容,增加可以具体感知的篇章内容。

(4)加强教学实习。针对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缺乏直观深入的体察与了解的情况,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新昌大佛寺等寺庙,体验寺院的一日生活,参加早课、过堂、坐禅等活动;再如在讲授中国音乐时,组织他们参加中国传统音乐赏读会,从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5)强化师资队伍。目前中国学专业教师均为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外学习(访学)一年以上经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的比例占60%以上。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调研和讨论活动,每学期举行“中国学教师沙龙”,开展研讨。

3.学生管理

为使留学生尽快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学,更好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除加强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联系与沟通外,在完善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专门为中国学硕士点留学生配备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由留学日本且有丰富留学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并不定期与留学生谈心;组建班委,设立班长和副班长,不定期召开班会。二是通过开学典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留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听取留学生对课程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等的意见与建议。三是给每个留学生结对中国学生,在生活、学习、语言交流上进行指导与帮助等。四是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尽量营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及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