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划经济的优劣十篇计划经济的优劣十篇

计划经济的优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52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1

1Swot分析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1.1Swot分析法概述Swot分析法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韦里克教授提出来的,也被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通过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合分析。

1.1.1Swot分析法基本内容

Swot分析法传统上是为企业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客观全面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目标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和不足,定性地做出战略抉择判断。运用Swot分析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获得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较为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制定战略发展计划。但是这种方法也有自身的缺陷,最主要的是缺少明确的目标和准确清晰的分析过程,而且量化分析不够。

1.1.2Swot分析法的改进与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Swot分析的改进研究主要集中在定量分析和因素排序上。国内学者如王秉安等就结合德尔菲法、矢量梯度、极坐标及四半维坐标系等数学工具,构建出企业战略分析模型。通过引入数学模型,试图解决Swot分析法中定量分析不足的缺点[6]。黄昕等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各因素强度的权重,再计算出总优势、总劣势、总机遇、总挑战强度,通过对战略类型以及战略强度的确定来选择经营战略。模糊综合评判法减少了主观因素,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1]。蒋元涛提出了建立基于Swot的双约束战略决策模型,两个约束条件是企业战略地位区和战略实力点,利用Swot的四维分析框架,进行四维指标分析,最后综合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战略位置和战略实力点确定合适的战略方案[7]。国外学者威廉(wheelen)和邯革(Hunger)则将内外部因素总结为外部战略因素综合矩阵和内部战略因素综合矩阵,试图解决内外部因素的关联性问题[8]。目前的学者都在致力于寻求将Swot分析中定性的东西量化的改进方法,因而引入了许多数学模型。但是,当今竞争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对问题进行决策不仅需要科学的定量分析,还需要决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用理性的思考对局势进行判断[9]。Swot分析模型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1.2城市环境规划的Swot分析模型应用设计

本文将Swot分析法引用到城市环境规划中,通过对城市环境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运用综合模糊综合评判法、价值工程、四半维平面坐标、强度梯度等数学手段[1],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构建环境规划定位分析的系统定量模型,以便形成对城市未来发展有利的战略决策。

1.2.1模型变量的选择

通过信息收集来确定作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将它们作为模型的变量。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将称之为内部因素,即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反映城市自身所具有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指的是规划区的社会经济现状、自然条件、环境质量状况等;外部因素反映城市所面临的外部有利形势和不利因素,指的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城市所处的发展环境、竞争环境等。(1)内部因素。①社会条件:文化历史状况,人口数量、组成及人口素质,城市区位与布局,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状况等。②经济条件:经济现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等。③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状况,水资源贮量,气象条件,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状况,绿地面积等。(2)外部因素。①城市所处的发展环境。②政治环境。③竞争环境。④技术环境。

1.2.2各变量强度的计算

根据Swot定性分析结果,运用模糊评判法[2]求出各内部因素的权重和外部因素发生的概率。在规划分析中,内部因素的强度决定于其估计发生强度和估计的重要性,则某一优势或劣势的强度=其估计发生强度平均值×估计重要性;外部因素的强度决定于其估计发生强度和估计发生概率,则某一机遇或挑战的强度=其估计发生强度平均值×估计发生概率值。根据公式(1)-(4)计算总优势、总劣势、总机遇和总挑战的强度[10]。总优势强度S=∑Si/n1,i=1,2,…,n1总劣势强度w=∑wj?n2,j=1,2,…,n2总机遇强度o=∑ok/n3,k=1,2,…,n3总挑战强度t=∑te/n4,e=1,2,…,n4n1、n2、n3、n4分别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影响因素的数量。

1.2.3构建战略四边形

建立Swot四半维坐标系,以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遇强度o,总挑战强度t这四个变量各为半轴,并分别标上计算出的各要素强度值,连接各坐标轴上的强度值形成战略四边形(见图1)。

1.2.4战略类型方位θ的计算

在四半维平面中,Swot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以战略四边形的重心来确定[3],其重心坐标为p(X,Y)=(∑Xi/4,∑Yi/4),为便于讨论,以θ的大小来确定战略类型方位,则tanθ=Y/X(0≤θ≤2π),Y为ot轴,X为Sw轴。计算公式为θ=arctan[(o+t)/(S+w)]。根据θ的大小选择城市的战略类型[4],如表1所示。

1.2.5战略系数ρ的确定

为便于讨论,我们引入研究战略强度的两个方向的概念,即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城市战略正强度U是指城市外部机遇与内部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U=o×S;城市战略负强度V则是指外部挑战与内在劣势共同作用的结果:V=t×w。对此,我们引入战略强度系数ρ来判断城市的战略强度。其计算公式为:ρ=o×S/(o×S+t×w)战略强度系数ρ的最大值为1,若ρ大于0•5,则说明宜采取较大的战略强度。若ρ小于0•5,则应采取较小的战略强度。综上所述,在Swot矩阵分析中,以战略方位θ识别城市的战略类型,以战略系数ρ为模数判断城市的战略强度。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模数为ρ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就可以识别和判断城市的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进而选择城市的发展战略[11]。

2Swot分析法在安庆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2.1安庆市环境概况

安庆市地处长江中下游,行政区辖一市七县三区,总面积15348.5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总人口610•986万人,农村居民人口为503•785万。安庆市是中等传统型工业城市,行业分布广,具有以石油加工、纺织印染、化工为支柱的工业特征。安庆市作为生态大市,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众多,生态类型多样,既有大别山区,又有沿江调蓄洪区。安庆市的总体空气质量处于良好水平,其中达到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的天数占总天数的97•9%。长江安庆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符合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要求,水质良好。危险废物处置率维持在98%以上的水平,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和综合利用率逐年增加。

2.2安庆市环境现状的Swot定性分析

随着安庆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现阶段的城市环境规划已无法满足城市战略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安庆市环境,促使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充分分析安庆市自身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将它们综合起来考虑,提出安庆市环境规划的方向和对策。安庆市环境现状因素的Swot定性分析矩阵如表2所示。

2.3Swot定量分析

2.3.1专家分析

专家分析采取德尔菲法,设计量化打分表。其中机遇与优势为正,挑战和劣势为负,其绝对值越大表示强度越大。评价分数反映的因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值范围设为-5~5,评分标准参照表3。另外,表示因素重要性或概率的值越大,其重要性或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越小。

2.3.2总强度计算

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变量因素进行评估,根据专家打分结果,计算每个因素的强度平均值、概率平均值。在此基础上,运用某一优势或劣势的强度=其估计发生强度平均值×估计重要性,某一机遇或挑战的强度=其估计发生强度平均值×估计发生概率值,计算各因素的强度(见表4)。再利用公式(1)-(4)得出总优势强度、总劣势强度、总机遇强度和总挑战强度,分别为2•18、-2•63、2•325、-2•25。

2.3.3构造战略四边形

根据计算所得的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总威胁强度t在四半维坐标系的S轴、o轴、w轴和t轴上对应点S1、o1、w1、t1,连接这四点就可以完成战略四边形的构造,如图2所示。

2.3.4战略类型方位θ和战略强度系数ρ的计算

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为p(X,Y)=(∑Xi/4,∑Yi/4)=p(-0•1125,0•0187),由此可知tanθ=-0•1667,得到θ∈(3π/4,π)。战略正强度U=5.0685,战略负强度V=5.9175,由此,求得战略强度系数ρ=o×S/(o×S+t×w)=5.0685/10•986=0•461

2.4安庆市的Swot分析结果

根据前面的Swot分析,求得θ∈[3π/4,π),表明安庆市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中的调整型战略,充分发挥优势,要积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会克服自身的劣势,同时要尽力规避可能出现的威胁。因为战略强度系数ρ=0•461(0•5,安庆市采取的战略强度不宜过大,即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当谨慎,避免外部环境对城市环境造成威胁。现阶段,安庆市开展城市环境规划工作将为安庆市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但是同时由于安庆市自身劣势的限制以及存在的外部威胁也给该工作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但是总体而言,城市环境规划工作的前景依然比较可观。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2

一、如何看待现行体制的“优”与“劣”

客观分析现行体制的优势与劣势,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前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就是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革除、消弥现行体制中的某些不利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弊端和劣势。只有对现行体制的“优”与“劣”了然于胸,才能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开出对症的处方。

现行体制的“优”“劣”都是客观的。如果它没有优势,我们不可能取得目前的巨大成就;如果它没有劣势,一些问题就不会积重难返,一些目标就不会久攻不克,大动干戈的改革也就没有必要了。比如反腐倡廉工作,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一直呈易发多发之势,一些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极为恶劣,贪污腐化、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等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已有的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规范、约束、激励和引导等功能。

其实,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成之初,党的领导人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出其中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党的期间,在接见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时就说过,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缺点在于使人不敢讲话,必须想些办法来扩大民主,使人有讲话的机会。(杨胜群、陈晋主编:《五十年的回望:中共纪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7页)面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顶层设计,我们也应该具有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所谓优势,就是长处、优点、有利的方面;所谓劣势,就是短处、缺点、不利的方面。对现行体制,无论优势还是劣势,都要看得深、看得透。否则,改革顶层设计就难以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强化针对性。

任一事物的优劣都是与他事物比较而言的,就某一事物本身来说,无所谓优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我国的现行体制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还要对其他体制有比较真切的了解。优劣也是相对而言的,不能脱离具体问题、具体国情和具体的历史阶段等,因为往往从这个角度看是优势,换个角度看则可能就是劣势,反之亦然。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体制的考察必须全面,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以偏概全。正如李君如所指出的,近两三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来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是成功的,但这一体制在常态下未必也能成功。(曾东萍:《改革要务实,更要务虚――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南风窗》2011年第7期)莫为浮云遮望眼。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绝不能犯糊涂。

二、如何看待不同体制的“利”与“弊”

对不同体制的“利”与“弊”进行正确比较,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制度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改革顶层设计不能闭门造车。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现代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顶层设计就是对经济、政治等运作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由于要兼顾众多价值目标,涉及许多复杂问题,而有些价值目标是冲突的,顾此就有可能失彼,有些问题的处理是相克的,摁下葫芦就有可能起来瓢。在现实条件下,试图找到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改革方案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只有正确认识不同体制的利弊,才能在抉择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措施、谋划改革路径、评价改革成果的过程中,不被所谓的“两难困境”所干扰和困惑,从而确保顶层设计的相对优化。

正确看待不同体制的利弊,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选择市场经济,并非认为它完美无缺,可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相反,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它也有弊端,如自发性、滞后性等。而我们抛弃计划经济,并非认为它一无是处,它也有好处,比如,在一定条件下,如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它可以避免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再如,它有利于实现大众收入的均等化等。我们之所以几经摸索,最终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锁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经过利弊反复权衡,认定市场经济充满活力,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想甘蔗两头儿甜,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就不可能坚定不移地排除阻力,坚持既定的改革目标,就不可能毫不犹豫、掷地有声地向世人宣告,我们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相反,很有可能因一时一事的困难而试图退缩,导致改革出现反复。

实践表明,任一经济、政治制度总是利害相伴,都是一把双刃剑。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们经常面对“两难困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践证明,集权体制与分权体制也是各有利弊。可见,在改革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两难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作出选择和取舍时,不仅要看到它利有多大,也要看到它弊有多少,不能不知轻重;还要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能不分轻重;更要把眼前的利弊与长远的利弊综合起来考量,不能只图眼前之利,无视长远之弊。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改革顶层设计不能无视这些经验和理论成果。当然,我们绝不能照搬那些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体系,但对于其中反映了经济社会运作一般规律的理论观点和体制设计,则可以也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分析、借鉴和吸收,使其成为能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而不相抵触的有益成分。马克思曾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这句名言生动地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这也正是欠发达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与理论的根本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迫切需要积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一切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做法、经验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其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保持应有的警惕性,也要充分地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以更加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和处理相关问题。只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在认识上是片面的,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进步。

三、如何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

体制改革是一场有“得”有“失”的革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是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正确地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所谓统筹兼顾,在本质上也是“得”与“失”之间的权衡和取舍。

优化改革顶层设计,要尽可能以最小的“失”换取最大的“得”,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如果有“大小通吃”的想法,就过于奢侈了。由于不同经济政治体制赖以运作的基础、机制不同,因而无论改革选择何种模式,都会有所“得”必有所“失”,差异只是“失”的性质和轻重不同而已。改革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得”与“失”权衡和取舍的过程。这就要求改革顶层设计,该取大时一定要取大,该舍小时必须舍小,不可患得患失。如果“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必然首鼠两端,无所适从。

如何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对于改革顶层设计来说,其实质是以什么价值原则为根本取向对不同的价值目标进行排序,作出有利于这些既定价值目标均衡实现的制度抉择和创新。价值是制度的灵魂。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多端,决定了其制度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也是复杂多重的。这些多重的价值目标,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其地位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上,也不可能等量齐观。价值目标不同,同一价值目标在价值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赖以实现的制度要素是不一样的。如何把不同的制度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不同的价值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达到合理均衡,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考验一个民族政治智慧的难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和由此决定的一些基本价值目标构成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这些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的载体与实现形式。改革顶层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目标的实现。在这个问题上不可本末倒置。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方面,为了不束缚别人和自己的手脚,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论述在同时代的社会主义者中间是最谨慎的。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从来不作详细描述,为后人对这些设想作出修正留出了相当大的空间。(薛汉伟、王建民:《制度设计与变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考察》,《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42~743页)如果我们把老祖宗提供的方法当成教义,出发点当成终点,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极为简要的概括当成改革顶层设计的根本依据,那无异于画地为牢、自缚手脚,不仅与马恩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有害无益。

正确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最根本的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期望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长期以来,在改革的问题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究竟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合适,还是那样的制度安排可取,这不是本本所能裁决的。只有立足当前实际,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着眼于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撇开国情,撇开人民群众的期望,撇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就改革说改革,或以某种理论、观念来衡量改革,其“得”“失”是说不清的,更不可能在“得”“失”之间作出正确的取舍。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3

关键词:定量分析;现代农业;战略研究;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S-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领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Swot分析法逐渐得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可通过调查与研究对象所处内外部环境,把定性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其中与发展相关的内部环境因素(iFe)分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eFe)分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发现需要回避的因素和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立足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课题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调查对象为行业专家、市及农业县(区)部门负责人。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个因素的加权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标,构建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的二维战略向量,从战略坐标角度和强度来生成济南市农业发展的战略。

1内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确定优势因子9项、劣势因子9项、机会因子5项、挑战因子5项。

1.1优势(Strengths)

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都市农业、“两型”农业的建设,济南市已具备了诸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经过问卷调查确定优势因子有以下9项:区位优势(S.1);科技优势(S.2);市场优势(S.3);资源优势(S.4);产业化优势(S.5);信息化优势(S.6);政策优势(S.7);人才优势(S.8);资金优势(S.9)。

1.2劣势(weaknesses)

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因素。经问卷调查确定劣势因子有以下9项:布局规划不合理(w.1);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环境污染严重(w.6);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劳动力成本升高(w.9)。

1.3机遇(opportunitie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因子有5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

1.4挑战(threat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因子有5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

2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建立

建立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eFe矩阵)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调查问卷,选定行业专家,根据各因素在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给予S、w、o、t各个因素赋以权重,每个因素的权重数值从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优势和劣势的权重值总和为1,机遇和挑战的权重值总和为1。

2.1.2根据各因素的现状进行评分根据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对优势因素S.1~S.9、劣势因素w.1~w.9、机遇因素o.1~0.5、挑战因素t.1~t.5,根据优势强度的明显程度进行评分,其数值从1(不强)~4(非常强)。

2.2Swot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对调查问卷中S、w、o、t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和评价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权分数。根据加权得分,比较各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2.2.1各优势(S)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1可以看出,各优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S.9S.3S.1S.7S.4S.5S.2S.8S.6;优势最明显的是资金优势(S.9),较明显的是市场优势(S.3)、区位优势(S.1)和政策优势(S.7)、资源优势(S.4),不明显的是产业化优势(S.5)、科技优势(S.2)、人才优势(S.8)和信息化优势(S.6)。总优势力度为1.47。

2.2.2各劣势(w)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2可以看出,各劣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w.8w.1w.9w.3w.7w.2w.6w.5w.4;劣势最明显的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较明显的是布局规划不合理(w.1)、劳动力成本升高(w.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反应程度不明显的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环境污染严重(w.6)、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总劣势力度为1.18。

2.2.3各机遇(o)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3可以看出,机遇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o.1、o.3o.4o.2、o.5;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和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总机遇力度为1.30。

2.2.4各挑战(t)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4可以看出,挑战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t.1t.2t.3t.4t.5;影响程度最大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和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总挑战力度为1.36。

3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和强度的确定

根据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建立四维坐标,S、w、o、t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内(图5),建立Swot分析四边形,求得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标(x,y),计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战略方位角θ识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再根据四边形的各个象限的面积计算战略强度系数ρ,以ρ判断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强度。在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极坐标中,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以ρ为模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判断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战略强度,进而选择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3.1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与计算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在坐标上的对应点分别以S.1、w.1、o.1、t.1表示(图5),连接S.1、w.1、o.1、t.1四个点,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p(x,y)由公式p(x,y)=(∑x.i/4,∑y.j/4)(公式1)给出。

式中x.i、y.j分别是四边形四个交点的坐标。

在此基础上,计算战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0.145,y=∑y.j/4=-0.03,重心p坐标为(0.145,-0.03)。

根据公式tgθ=y/x≈-0.21。从三角函数对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间,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属于争取型战略区内的调整型战略。

3.2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与计算

对同一战略类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可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战术,因而对相同的战略类型,还应确定其战略强度。在确定战略强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

战略正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外部机会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别表示优势和机会加权分。

战略负强度是内在劣势和外部挑战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别表示劣势和挑战的加权分值。

从公式(2)、(3)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战略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ρ=U/(U+V)(公式4)

从公式(4)可以看出,U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大;V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小。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小反应战略类型的实施强度,ρ∈(0,1),以ρ=0.5为临界点,ρ>0.5时,应采取开拓型战略;ρ

根据公式2,U=S.1×o.1=1.91;根据公式3,V=w.1×t.1=1.61;根据公式4,战略强度系数ρ=U/(U+V)=0.54。ρ=0.54>0.5,表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拓型战略。

综合分析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系数ρ,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内的积极开拓型的调整型战略类型。但战略强度系数ρ略大于临界值0.5,在采取开拓型战略时,应稳妥进取,扎实推进。

4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的系统性规划,实施稳妥的调整型战略

通过战略类型分析,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争取型的调整战略,这就需要农业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回避风险,在对以前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中长期行业发展战略,并将战略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Swot分析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因子的权重分值略低于挑战因子,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立足农业经营风险加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等5个不利的环境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4.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提升规模性生产效益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差也是制约济南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带领农户共同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三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一处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华东的农产品营销运输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横向、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战略伙伴的联合,走以核心产品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场季节性带来的生产不连续性的矛盾。

4.4强化法制建设,优化法律环境

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法、渔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壮大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5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行市场化发展战略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因此,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细分、渠道设计、品牌建设等,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农业产品链,提高济南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2-85.

[2]温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3):6-18.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86-91.

[4]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2):15-17.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规划;分析方法;实践经验

城市环境规划是指通过对现有环境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考虑环境需要达到的经济目标和环保目标,来对城市环境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城市环境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由于定量分析的精度较低,贡献度指标选择的不合理,其分析效果相对较差,所以,采用新的分析方法来对城市环境规划进行分析十分必要,本文就介绍了Swot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方法。

一城市环境规划分析的方法概述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也被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准确分析的方法,其分析过程是将研究对象的所拥有的内部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一一列出,然后通过对各种因素按照不同顺序的排列得到Swot矩阵,以系统分析的思想作为指导,对研究对象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在城市环境规划分析中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城市的内部因素反映的是城市环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就是Swot分析中的优势和劣势,而外部因素反映的是城市环境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形势,也就是Swot分析中的机遇、挑战。其中,城市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而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城市所处的政治环境、发展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竞争环境等[1]。

在收集完成Swot分析法的相关因素之后,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来对内部因素权重和外部因素发生概率进行计算,确定某一优势或劣势的强度、重要性,最后得到总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强度,并以此结果为基础,制定Swot战略四边形,引进合理的战略系数,来对城市环境规划进行分析,得到最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环境规划方案。

(二)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是一种着眼于未来,以未来发展目标为起点,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来倒推发展过程的一种方法,也被成为“未来情景逆推法”。情景分析法是一种长期规划的方法,强调对未来研究的思维,通过与其它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运用,来确保情景分析的过程全面考虑了社会、经济、政治、人文、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为情景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提供有效保障。

情景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应用的步骤为:(1)组建专门的情景分析专家小组,分析相关方面的利益,对研究的对象和时间进行确定。(2)通过层次分析、头脑风波等多种方法,来识别出影响城市环境发展的影响因素,然后按照发生概率和影响强度大小,对其进行排序,确定关键的影响因子。(3)在影响因子识别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因子的排列组合,得到不同的情景方案,然后对情境方案进行分析,从中选取3-4个典型的情景。(4)对选取的典型情景进行演绎分析,并加入相应的风险因子,根据风险因子的发生情况,提出合适的应对措施,并综合对比风险因子影响大小,从典型情景中选择最为适宜的情景。

二城市环境规划分析法的实践经验

(一)Swot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实践经验

以安庆市为例,在城市环境规划Swot分析当中,其具有的优势包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能源供给充足、交通运输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空气和生态绿地等质量较好;劣势主要有:科研水平较低、城市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较差、产业结构不合适、环保方面投入较少、人才资源不充分、水污染较为严重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较大、缺乏良好的技术手段、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政治负担;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战略的提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出台与监管水平提高、发展环境良好等。

在定性了安庆市城市环境规划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之后,还需要进行Swot定量分析,采用的方法是德尔菲法,来设计相应的量化打分表。其中,优势和机遇为正值,劣势和挑战为负值,评价分数表示的是某一因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程度高低,分数绝对值越大,代表其影响强度越大,采用的评分机制使5分制。

通过量化打分表对各个因素的评分,可以准确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强度平均值、概率平均值,然后在根据某一因素的强度,来估计其重要性和发生概率,比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一优势因素,其评分为4,权重为0.8,强度就是3.2,综合计算得出总优势强度、总劣势强度、总机遇强度和总挑战强度等,。

(二)情景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实践经验

以太仓市为例,在城市环境规划情景分析法当中,需要先收集相关的资料,太仓市的现状为:二、三产业相对平衡,第一产业比例较低,城市人口比例较大,在支柱性产业的第二产业当中,“两高一资”所占据的比例仍然较高,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以及饮用水安全等问题较为突出,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相对较低[2]。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历史发展资料的了解可知,影响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空间利用率、经济产业、生态环境以及能源资源几个方面,其具体表现分别为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规模、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经济效益、经济总量和服务业比例、空气和水资源等环境质量、能源资源利用率,其关键性的影响因子主要有政府管制、城市竞争力、科技水平、环保意识、产业结构和人口增长以及国内外形势等。

通过将以上不确定性因子的排列组合,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情景,再将这些情景进行逻辑一致性分析,即可排除逻辑矛盾的情景,比如“以重污染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提高科技水平、加大政府管制力度、促进人口增长、不注重环境保护、追求经济利益”这类的情景就存在着明显的内部不一致现象,应将其排除。然后在剩余场景中选择4个典型场景,再对关键因子的发展趋势进行演绎分析,就可以计算出太仓市未来一段发展阶段中资源需求、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等社会经济的相关数据,从中找出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然后引入突发因素,根据突发因素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以上两种城市环境规划分析当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首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城市环境规划当中,尽可能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其基本目标,所以,在规划分析当中,要切实做到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城市由于其基本条件的不同,在城市环境规划当中,其目标、侧重点都有着很大不同,所以,要切实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城市环境规划[3]。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规划的目标具有可行性、先进性,规划方案具有弹性,留有较大的余地和调整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做好城市环境规划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在城市环境规划中,要良好的使用相应的分析方法,遵循基本的规划原则,切实提高规划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城市环境规划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慧,孙世群.Swot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以安庆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02:107-111.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5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为起点,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原来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迫使生产关系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言:“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因此,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从调整所有制结构入手。我国确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实际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终选择了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的混合经济而不是一元化的经济,与此相适应也必然要求所有制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而非单一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抑制市场经济弊端的物质基础。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要使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就必须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要使宏观调控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因为,公有制经济是宏观调控的坚强后盾。可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求政府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实力、保持一定数量的国有经济,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克服市场失效、纠正市场偏差。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体现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正如所说的那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就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一,在市场经济中,交换应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生产要素的让渡与转移,没有多元的产权主体,就不能形成真正的交换,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其二,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有着独特的要求: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市场信号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动力,机制灵活、决策适时、应变能力强。因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是不可能形成市场经济的,适应上述要求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总而言之,“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为此,中国共产党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最初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调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最初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方针,调整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再到强调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22因此,不断完善和发展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23如果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算起,到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正式运行不到十年,就使中国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伴随的新的经济组织和利益群体。”“1992年私营企业的户数和私营企业主人数是13.96万户和30.0万人,到了2000年私营企业的户数和私营企业主人数是176.18万户和395.3万人。”带来这一重大变化的是市场经济,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客观地说,这种局面已经超出了仅仅把市场经济当作一种发展社会主义手段来认识的解释范围。它使执政党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如果恪守社会主义原创理论,就需遏制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弱化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比重,其实质是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果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就需承认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关系调整的合理性,从政治层面认同新崛起的发展生产力的社会群体,把其中的先进分子纳入执政党的队伍,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到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摸索出来的最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源配置方式,当然不可能因社会阶层的变化而放弃市场经济,使得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改革中途转向。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从否定市场经济出发来化解这种两难的选择,而是通过调整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中共十六大把党的性质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调整为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把党的宗旨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拓展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形式上看,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的新表述,回答了当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但从深层次上来看,执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主导力量,这一新的表述显然是对经济基础出现重大变化后的反映。就此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坚持市场经济的结果。为此,中共十六大在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对民营企业家等新兴社会阶层的地位做出了新的判断: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并进一步强调:“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7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又共同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形式。市场经济的确立,带来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做出相应的改变。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中共十五大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一方面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现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实行按劳分配,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28市场经济的两大运行机制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首先要求劳动者能够自由运用自身的劳动能力参与经济活动,还要求市场能够根据劳动者能力及其贡献进行成果分配。而按劳分配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以劳动为尺度的经济平等关系,它的真正实现要求两个前提条件的存在:一是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自身的劳动权并且拥有对劳动岗位的选择权;二是社会的分配建立在以劳动为尺度的社会平等基础之上。显然,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正是这样的经济环境,自由竞争允许拥有自身劳动权的劳动者对劳动岗位进行选择;优胜劣汰保证社会分配体现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就此而言,市场经济需要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也需要市场经济,双方是自然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还要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因为完善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必须依据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的贡献取得报酬,不然,要素所有者宁可闲置其要素,也不会让他人无偿使用。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即生产要素能够依据各自的贡献取得报酬。由此看来,按生产要素分配强化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总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所以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当前分配领域的众多问题,不仅是因为这一制度适应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这一分配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正如所言:“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能再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根本的还是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如果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生产力或生产关系方面,那么我们不仅没有完全理解市场经济,更不可能敏锐地抓住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确,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各种资源参与经济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体现出生产力性质;而“优胜劣汰”机制,带来了社会阶层的迅速变化,要求生产关系做出相应调整,具有生产关系特征。但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两大运行机制,双方联系紧密,互为因果;不仅“自由竞争”导致“优胜劣汰”,而且“优胜劣汰”促进“自由竞争”,既不能放弃“自由竞争”也不能取消“优胜劣汰”。为了保证“自由竞争”之“自由”的实现,就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每个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规范人们参与竞争的基本规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能够运用民主政治原则,制定合理的法制体系,使“自由竞争”有序运行。为了缩小“优胜劣汰”之“优劣”的差别,首先,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竞争中失败者的基本生存条件,缓解社会因贫富差距所导致的社会冲突。其次,必须建立公平的教育体系,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使人们获得发展自身能力的条件,以此缩小能力水平方面的差距,从源头上影响或改变优胜劣汰”之“优劣”的过分悬殊。市场经济的原创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完成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逐步确立了民主政治体系、法制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基本上适应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实现竞争中的“自由”,“优胜劣汰”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必须运用上层建筑的主导力量对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四大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协商民主建设。注重协商民主,不是取消票决民主。我们不否认西方的选举民主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在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不仅赋予每一个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更使得每一个社会群体的意愿都能通过协商得以彰显,过程是人民的公平广泛参与、结果是不同群体利益的共同体现。建立在这一民主制度之上的法律及相关上层建筑,将既保证自由竞争的实现,又能彰显每一个经济主体的权益。

在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增加道德约束内容。法制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是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对市场主体的行为不仅要依靠法制来规范,还要依靠道德来约束。法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依托,没有健全的法制体系,市场经济就不能有序运行。道德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思想行为规范,没有道德、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正如所言:“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也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说市场经济也存在公平正义,但必须明白这种公平正义是经济上的公平正义: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并根据每个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分配经济成果。经济上的公平正义解决的是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公平,彰显的是经济成果分配的正义,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发展的效率。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的是人们多方面需求的平等问题,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大运行机制,依靠维护经济的公平正义,带来了经济的高效率,促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却无法完全保证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权利都能得到有效维护。因为,“每个人的自由竞争”无视人们在先天禀赋和后天际遇方面的差别,让不同等的人遵循同一规则,其结果肯定是不平等。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

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不仅要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利,还要保障每个人的发展权利,把“每个人的自由竞争”转变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竞争需要同一衡量尺度,发展却是因人而异,所有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这就要求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后进地区、弱势群体加大扶植力度,不仅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而且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换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依靠市场经济两大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还要依靠政府的有效调控,实现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统一,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创造条件。在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提升教育公平的地位。教育是一种基础性产业,“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通过教育公平提升每个劳动者的能力,以缩小劳动者个人能力的差别,从源头上扼制优劣的过分拉大,以保证社会贫富差距不至于过分悬殊。这样就不难理解,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重要论断。当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完备的教育体系,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劳动能力更为接近,但两级分化程度却有增无减,这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实现竞争机制的扬长避短,其原因在于在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至少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生产效益单项流入生产资料所有者手中,必然拉大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雇佣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各自不同的劳动条件,又使他们不可能平等地投入竞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公平教育体系的建设,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因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级分化。”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6

【关键词】战略;Swot理论;peSteL分析模型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信业赖以生存的各个方面都在经受空前严峻的挑战:大量互联网新业务的出现,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话音业务和有限的增值业务不断贬值与被边缘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大量新型终端的出现,在带来巨大的网络流量和信令压力的同时,引领了信息通信业务的发展,也使得运营商的传统主导性和重要性逐渐降低;产业链的重点和利润向上层业务与终端转移,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新型、轻型运营商凭借技术、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大举进入电信服务业,并获取了大部分利润。

HC公司与电信行业相关联,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外部市场因素和内部资源条件的变化,如何有效地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促使公司进一步做强做大是公司面临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公司的内外部因素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而富有特色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发展战略。

二、战略分析理论与工具

1.Swot理论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机会与威胁则是外在要素。Swot分析实际上就是将与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动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有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制定较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计划或对策。从整体上看,Swot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Swot作为企业战略规划中常用的方法,其主要优势在于:

1.能够系统全面地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的各种因素。制定战略时企业决策者应系统全面地考虑到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Swot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进行综合分析,从大方向上避免了遗漏上述某类信息或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所可能产生的错误,有利于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分析。

2.Swot对战略决策需要的信息作了两个区分:一是内外区分,即将企业自身的信息与其所处环境的信息进行区分;一是利害区分,即对有利于企业的内部优势、外部机会与有害于企业的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进行区分,这种分类大大明晰和简化了企业制定战略时需要掌握的信息及其来源。

3.Swot本身简单直观但内涵丰富宽泛,根据不同需要,企业决策者利用该法既可通过粗略分析明确大致的方向,也可通过深度调查研究进而得出翔实可靠的依据和明晰的结论。

Swot分析程序常与企业策略规划程序相结合,其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企业环境描述。

步骤二:确认影响企业的所有外部因素。

步骤三:预测与评估未来外部因素之变化。

步骤四:检视企业内部之强势与弱势。

步骤五:根据企业资源组合情况,确认企业的关键能力和关键限制。

步骤六:利用Swot分析构造研拟可行策略。

步骤七:将结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

步骤八:进行策略选择,制定行动计划。

2.peSteL分析模型

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6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技术要素、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

其中6大因素:

(1)政治因素(political):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因素。

(2)经济因素(economical):是指组织外部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

(3)社会因素(Social):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技术要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法律因素(Legal):组织外部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

peSteL是在peSt分析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形成的。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六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三、HC公司战略规划实践

1、研究方法

笔者以单层次Swot理论为基础,利用了以下研究方法分析了HC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对完善HC公司在电信行业业务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措施。

(1)文献研究:阅读并研究行业相关企业如运营商本身及建设厂商对未来战略规划的文献,分析各种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相关研究。

(2)核心人员访谈调查:收集内部重要管理岗和技术岗人员对公司发展战略的看法。

(3)公司经营分析会:在公司经营分析会上,公司管理层针对当前内外部环境现状进行战略讨论及远景规划。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引用了大量事实做定性分析,又引用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作定量分析。

(5)单层次Swot矩阵分析法:单层次Swot矩阵分析法是指一个简单的问题,用一种简单的想法来加以解决。亦即是针对某项特定问题,使用类聚对比法的大小、强弱、优劣、长短、广窄、深浅、轻重等,加以简单诊断问题的核心所在,而得以使用简单对策加以解决。如某项产品的品质问题,就产品本身品质的优劣势条件加以考量,并比较外面生产同样产品的竞争者的品质,是否处于机会或威胁的竞争地位,而得以简单判断并提出So、wo、St、wt等四种的因应策略。或者对其所处的象限位置加以判定,并制定其最佳的因应对策。

2、数据分析

2.1企业外部环境机会因素

在国家“两型社会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契机,促进产业链繁荣的背景下,电信行业提出“去电信化”和“新三者”路线,“去电信化”就是摒弃传统通信运营商的固有成见和路径依赖,调整思维模式、主动适应变革,顺应网络技术发展、产业格局变化、用户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推进网络平台、业务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机制体制等多领域、多层面的创新。新三者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价值链的合作伙伴合作,整合电信品牌与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丰富、高性价比的综合信息服务,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

2.2企业外部环境威胁因素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及新业务层出不穷,而公司对传统优势和思维的路径依赖比较严重。

电信和互联网的行业边界正在逐渐模糊,一些原先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也会加入角逐,电信运营商已经不再是原有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所构成的小三角的竞争,而是在由电信运营商、新兴互联网运营商、走向服务的it设备商所构成的大三角综合信息服务中的博弈。

通信和互联网行业边界模糊带来的是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竞争趋势方面,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在过渡期间,市场份额的抢夺将成为市场跟随者的发展重点。

3、企业内部环境优势因素

3.1行业业务理解深刻:公司起步于电信运营商BoSS业务,在运营商业务上有着很深的理解。

3.2大型项目实施经验:在项目类型上,参与过全业务和BSS等大型的项目,对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方法论和流程都有较好的积累。通过了软件成熟度模型Cmmi5级认证,在中大型项目上有优势。

3.3客户关系较为深入:通过多年的项目积累,和浙江及多省电信的企业信息化部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联系,能较为清楚的了解电信的系统建设规划和发展方向。

3.4专业人才层出不穷:具有较多pmp、oCp、CCnp、CLp等各种类的国际知名服务认证专家,拥有100多名掌握Siebel、eRp、CRm、SCm、Sap等传统电信大型系统领域的专才。

4、企业内部环境劣势因素

4.1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的矛盾

一方面是企业决策层只重视当前战术和策略,忽视长远战略,湮没在日常经营性事物中,不能统观大局;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4.2内部短期利润与长期创新与发展的矛盾

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已经呈现出不适应(无法支持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并逐步成为制约公司参与互联网化价值创新主导的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管理和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企业特色创新创优氛围的建设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应考虑的焦点问题。

4.3业务及产品劣势

产品化竞争力不足,多年以来没有非常具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的行业产品。互联网领域的运营型平台类产品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代表性终端app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4.4开发流程劣势

企业流程比较传统,缺乏像互联网企业的小快灵工作方式和敏捷开发模式。

4.5职能和架构劣势

目前的职能和架构都还是传统的软件企业架构,无法适应互联网化背景下的产品化,运营化的思路。

4.6缺少互联网人才

新技术业务领军人物缺乏。在电信向互联网化,去电信化方向发展之际,公司互联网型人才缺乏逐渐成为较为明显的劣势,缺少Lamp互联网人才架构架构,缺少互联网高级产品经理及专业运营人才。

四、结论

在内外部环境优劣势分析基础上进行单层次Swot矩阵分析,得出So,wo,St,wt策略:

表1单层次Swot矩阵分析表示意

环境内部环境优势(S)内部环境弱势(w)

外部环境机会(o)So策略wo策略

外部环境威胁(t)St策略wt策略

1、So战略

密切关注浙江省电信及周边省份电信在新三者方向的策略和布局,立足于对电信传统业务的理解,延伸基于电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和新三者理解方案。在内容应用方面,遵循移动互联网运营规律,开展专业化运营合作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利用团队善于大项目标准作业方式,承接基于电信去电信化,互联网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研究及实施项目。

立足自身多年服务终端客户资源和积累,有选择地以客户数据分析,聚类分析,喜好分析作为输入,规划并发展自营汇聚型内容、应用以及支付和定位等能力型产品。

2、wo战略

(1)建微创团队组织根据互联网运营商的经验,按比例配置产品分析、需求、设计、开发、测试、数据分析等岗位人员。

(2)定自由运作机制运作机制上给予团队充分的自由权。可以由团队主导产品模式、激励模式等。鼓励团队成员的自主发挥,鼓励知识的共享传递,减少行政干扰。

(3)推高度灵活流程在复杂流程等环节上去电信化。希望通过实践,根据互联网快速响应的原则,在流程、体制上对现有的落地流程进行合理的简化。

(4)寻高效生产之法摸索互联网的做事流程,摸索适合业务特色的互联网敏捷开发流程,提炼面向市场、用户的最短需求确认路径等。

3、St战略

构建集成多能力的融合业务承载和能力开发平台,利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提供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运营环境逐步建成开放的基础类、业务类平台,形成针对外来威胁的行业壁垒。

开拓业务,向互联网行业渗透,提供标准化公共组件,与互联网门户,app等合作,对外输出能力,建立互联网分销供应链。

4、wt策略

引进互联网化专业人才,包括熟悉Lamp系统的专业技术架构人才。

组织架构调整。对于公司偏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和运营而言,构建垂直一体化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减少决策环节消耗。

调整市场竞争情报工作重点,建立新的市场竞争情报体系,关注互联网相关行业领域动态及公司,使公司各部门的竞争情报力量能够有效地了解潜在进入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并提供各种办法提高各竞争情报小组的协作水平,优化了原有的情报资源,增强公司适应泛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市场变化和对抗竞争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战略展开。企业必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战略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会无处不在,诱惑无处不在,但风险也无处不在。企业不能热衷于不顾自身能力,只铺新摊子,盲目投资,而是要先确定一个明确的战略导向。所谓战略就是根据市场状况,结合自身资源,确定远景目标,并对宏观目标进行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5-10-1

[2]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06-01

[3]C.wL希尔等《战略管理》,市场经济出版社,2007.10

[4]亨利,茨伯格.公司战略计划.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4

[5]戴维,贝可赞.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

[6]吴照云.战略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胡绩伟.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8]迈克尔a希特.战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

[9]弗雷德戴维.战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7

市场营销计划更注重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是指导和协调市场营销努力的主要工具、房地产公司要想提高市场营销效能,必须学会如何制订和执行正确的市场营销计划。

1.房地产营销计划的内容

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制订出一份优秀的营销计划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市场营销计划包括:

1.计划概要:对拟议的计划给予扼要的综述,以便管理部分快速浏览。

2.市场营销现状:提供有关市场,产品、竞争、配销渠道和宏观环境等方面的背景资料。

3.机会与问题分析:综合主要的机会与挑战、优劣势、以及计划必须涉及的产品所面临的问题。

4.目标:确定计划在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等领域所完成的目标。

5.市场营销策略:提供用于完成计划目标的主要市场营销方法。

6.行动方案:本方案回答将要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费用多少?

7.预计盈亏报表:综述计划预计的开支。

8.控制:讲述计划将如何监控。

一、计划概要

计划书一开头便应对本计划的主要目标和建议作一扼要的概述,计划概要可让高级主管很快掌握计划的核心内容,内容目录应附在计划概要之后。

二、市场营销现状

计划的这个部分负责提供与市场、产品、竞争、配销和宏观环境有关的背景资料。

1.市场情势

应提供关于所服务的市场的资料,市场的规模与增长取决于过去几年的总额,并按市场细分与地区细分来分别列出,而且还应列出有关顾客需求、观念和购买行为的趋势。

2.产品情势

应列出过去几年来产品线中各主要产品的销售量、价格、差益额和纯利润等的资料。

3.竞争情势

主要应辨明主要的竞争者并就他们的规模、目标、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策略以及任何有助于了解其意图和行为的其他特征等方面加以阐述。

4.宏观环境情势

应阐明影响房地产未来的重要的宏观环境趋势,即人口的、经济的、技术的、政治法律的、社会文化的趋向。

三、机会与问题分析

应以描述市场营销现状资料为基础,找出主要的机会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和整个营销期间内公司在此方案中面临的问题等。

1.机会与挑战分析

经理应找出公司所面临的主要机会与挑战指的是外部可能左右企业未来的因素。写出这些因素是为了要建议一些可采取的行动,应把机会和挑战分出轻重急缓,以便使其中之重要者能受到特别的关注。

2.优势与劣势分析

应找出公司的优劣势,与机会和挑战相反,优势和劣势是内在因素,前者为外在因素,公司的优势是指公司可以成功利用的某些策略,公司的劣势则是公司要改正的东西。

3.问题分析

在这里,公司用机会与挑战和优势与劣势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确定在计划中必须强调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会导致随后的目标,策略与战术的确立。

四、目标

此时,公司已知道了问题所在,并要作为与目标有关的基本决策,这些目标将指导随后的策略与行动方案的拟定。

有两类目标-----财务目标和市场营销目标需要确立。

1.财务目标

每个公司都会追求一定的财务目标,企业所有者将寻求一个稳定的长期投资的盖率,并想知道当年可取得的利润。

2.市场营销目标

目标的确立应符合一定的标准:

·各个目标应以明确且可测度的形式来陈述,并有一定的完成期限。

·各个目标应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如果可能的话,目标应分层次地加以说明,应说明较低的目标是如何从较高的目标中引申出来。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8

关键词:Swot方法;应用;分析;策略管理;竞争战略研究

策略管理是管理或规划的技巧是任何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涉及如何根据组织经营管理者(包括股东)的管理哲理及指导思想为基础。从而对所在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由市场、顾客、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因素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加以分析。配置组织的资源以实现股东及其他利益群体的目标。策略管理需不断因时因人而变动,管理者不能一成不变地故步自封,而应经常做出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各种不可预测的动荡或经济转变。

一、实施程序

雇主的个人取向――企业文化及使命――企业总体及长期目标

二、企业内外环境分析

第一,策略管理的第二步是分析、估计企业面对的外在环境与本身的优劣。外部环境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经营环境可能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就是要发掘企业具备的优势(strengths)和找出劣势(weaknesses)。第二,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并不是孤立的,因而要进行综合分析,一般简称为Swot分析。第三,由Swot分析而产生的策略方案,应该是建立在企业的优势上,而利用机会,对抗威胁,并克服企业的劣势。

三、案例分析

风华钢材贸易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一)公司简介

风华钢材贸易公司创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国内钢材贸易的民营独资企业.虽然近年来实现了资产与规模的快速膨胀,但面对行业内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企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卖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等弊端愈发凸显,尽快制定并执行与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资源能力相匹配的有效竞争战略,对提升风华钢材贸易公司竞争力、保障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Swot分析

本文Swot分析是利用peSt分析、内部环境分析、行业五力分析三个总结而成的内外部环境,结合内部访谈会所填写《影响因素评分表》,利用内部因素分析总结表(iFaS)与外部因素分析总结表(eFaS)进行提炼与总结,确定风华钢材贸易公司的内部优势、劣势,即“Sw”;外部机会、威胁,即“ot”。整合相关数字,以它们的绝对值做出计算,从而做出风华钢材贸易公司的Swot分析结果。

表1

 iFaS――内部因素分析总结权重评分

劣势w1管理者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长远规划0.40-2.7

w2相对于同行业竞争者不处在领导地位0.25-2.5

w3公司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0.10-3.7

w4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0.25-2.8

总和1.00

优势S1公司经营灵活0.203.7

S2公司资金流比较稳定0.302.8

S3公司形象信誉优良0.204.0

S4公司流通资源基础较强0.153.2

S5劳动效率高,设备利用率高,在传统储运上具有成本优势0.152.2

总和1.00

表2

 eFaS――外部因素分析总结权重评分

机会o1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0.054.4

o2“十一五”后,国家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刺激钢铁消费0.103.4

o3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钢铁产品需求量大0.104.1

o4近年来我国加大公路、铁路建设投入0.152.8

o5钢铁期货的上市,对于钢铁价格的保护作用0.053.3

o6贸易商的积极参与,通过期货市场来影响定价和套期保值0.051.8

o7依靠地理优势,依托钢厂,有稳定的资源保障0.202.3

o8依靠地域优势,依托用户,有稳定的销售管道0.202.2

o9房地产行业回暖,拉动钢铁消费0.053.6

o10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不断完善0.053.1

合计1.00

表3

 eFaS――外部因素分析总结权重评分

威胁t1钢材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低0.10-4.2

t2钢铁贸易企业散乱小,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0.10-3.6

t3行业平均员工整体素质低,物流人才缺乏0.15-2.5

t4钢材贸易中小融资困难、货款回收难,发展资金缺乏0.05-1.8

t5钢材价格波动较为频繁0.10-3.3

t6钢材流动管道比较分散0.10-2.2

t7钢材产量过剩0.15-3.5

t8钢材期货上市使钢材市场价格更加透明0.15-4.1

t9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企业,导致市场萎缩0.05-2.4

t10钢材物流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物流成本高0.05-2.5

合计1.00

表4Swot矩阵分析

 优势劣势

会So战略wo战略

1.集中发挥自身在资金、规模、营销管道、市场把握信誉品牌等方面的优势。2.利用好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天津渤海新区建设等机会。3.实施集中化竞争战略。4.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以尽快提升企业在特定经营围内的竞争能力,适应钢材流通行业集中整合的发展趋势。1.实施观念创新,从思想上、理念上解决企业发展“瓶颈”。2.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3.实施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内部管理、财务结算、库存节理、客户管理等方面。4.对电子商务要早预测、早规划、早发展,尽可能形成先行者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经营规模,尽可能拓展市场份额

胁St战略wt战略

1.突出市场预测和把握能力,尽量减少外部环境威胁带来的经营风险。2.突出在资金、流通资源方面的优势,实施规模化经营,培育低成本优势,尽量减少市场竞争压力;尽快组织开展加工配送业务,以延长“服务链”。3.增加销售附加值;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以拓宽生存空间。1.实施观念创新,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内部经营节理机制,以增强公司在面对威胁时的抵御能力。2.实施信息化建设,提高对怜理效率、经营质量和反应能力。3.抓紧对电子商务的分析预测和基础投入,尽可能形成先行者优势。

(上接第53页)

(三)分析结果

机会o=2.88威胁t=3.18

优势S=3.19So=4.3St=4.5

劣势w=2.775wo=4wt=4.2

(四)建议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St战略最适合公司的发展。St策略是利用公司的优势将威胁减到最低。St策略(max-min策略):守株待兔策略。状态说明:外部有威胁,公司有优势。策略拟定:利用公司的优势,以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最终将威胁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1]飞.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J].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2006(15).

[2]周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营销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5.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9

【关键词】竞争情报特色商业银行peStSwot

在商业银行产品、服务趋同的今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区域内有特色,从而获得区域竞争优势。本文所指的“区域内”指的是县支行、市分行、省分行所在地。商业银行如何做到区域内有特色呢?依笔者观点,银行需要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结合Swot分析确定要在哪些方面做到有特色;目标明确之后就需要银行进行能力协调和能力创造活动,实现特色发展目标。

一、竞争情报工作与peSt、Swot分析

竞争情报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银行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系统收集、分析与管理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银行自身和竞争策略信息的过程与行为。竞争情报搜集方法主要有:文献搜集法、观察法、调查法、沟通等方法。

竞争环境情报为peSt分析提供了基础,银行搜集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四方面的竞争环境情报,据此进行peSt分析,分析的重点在于这些因素对银行客户(含潜在客户)金融需求的影响,这些影响就是银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举例1:某市的发展规划,决定未来五年内大力发展物流行业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发展规划就是银行发展的机遇,我们要做本市物流行业分析以及物流行业金融需求分析,拿出(或创新)相应的产品服务物流业发展(能力创造活动),协调本行资源进行相应的营销、服务(能力协调活动),从而做到在物流行业服务方面的差异化。

银行应开展Swot分析相关的竞争情报工作,内容如下:通过银行员工与客户沟通、银行业务经理使用它行产品、关注同业网站及宣传等方式搜集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情报;银行内视,获得本行的产品、服务及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等以及客户需求等情报;搜集统计信息(如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了解同业(市场)占比等情况。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明银行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比中发现我行的优势、劣势产品是什么?优势、劣势产品背后反映的是银行竞争能力的优与劣。为了进一步探讨,我们要理顺以下概念,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竞争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这是一个从无形的能力到有形的最终产品的逐渐展开的过程。下面举例2说明:据人行统计数据显示,我行上年度新增企业存款(最终产品)占比同业第二,通过竞争情报了解到排名第一的a行,企业存款新增多为物流企业存款,它制订了本市物流企业金融服务方案(核心产品),制订了分行、网点联动营销及服务响应机制(竞争能力),通过逆向分析,我们能了解到自身核心能力的不足。

最终,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银行的区域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将有助于我们确定银行特色发展方向。

二、如何确定区域内特色发展方向

银行利用上述的工作,通过能力协调和能力创造,深化竞争能力优势,采用跟随策略或创新弥补劣势,将竞争能力运用到核心产品(服务)及最终产品(服务)中去,从而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达到区域内有特色。下面,举六个特色形成策略进行探讨:

(一)紧扣区域经济脉搏策略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区域内政治、经济因素竞争情报工作,包括,地方政府预算规模、财政政策、地方法规、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区域内居民收入水平、利率、失业率等等。做如下思考:为了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围绕政府的发展规划,政府确定的重点服务企业、项目,优质个人客户等等,本行能做什么?如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专业服务?利用本行传统竞争能力优势,比如在建设项目贷款上长期经验的积累,那么本行如何能做的更好呢?……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确定区域内特色发展方向的过程。

(二)社会文化因素机遇战略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搜集区域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区域居民生活方式、人口数量、地方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文化与习惯、认知等等。举个例子:近几年,某市油田职工省外、国外采油作业较多,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跨省、国际金融服务?思考并解答该问题,形成外出务工特色金融服务。

(三)技术制胜策略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技术情报,省、市分行、县支行应用此战略研究如何将计算机、通讯等技术应用到银行产品和服务中去。举个例子,对公客户填写支票、汇款单等银行单据,手工填写费时费力易出错,银行可为客户开发电子填单小程序,形成技术服务特色。

(四)跟随策略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竞争对手产品、服务,以及自身情报工作。跟随策略要求银行比对竞争对手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建立标杆,学习、模仿并赶超,主要思路就是跟随—跟进—赶超。该策略适用于劣势竞争能力的提升与赶超。

(五)需求导向型策略(客户牢骚等,思考-改进-创新)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基层员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了解到的客户需求(尤其是客户的牢骚)。该策略主要思想是:发现客户牢骚等未有效满足的需求或者是潜在需求,银行基层员工进行思考解决或者是定期将这些需求提交至二级分行、一级分行专家小组进行探讨,实施产品、服务与业务流程改进,必要时进行创新。

(六)基于提升质量与效率的持续改进与创新策略

该策略要求银行基层员工和管理者思考:“如何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如何办理业务可以防范风险,提升质量?”。实施该策略的方法是统计、列举与流程图相结合的办法,头脑风暴法或问题讨论小组,专家小组与“傻瓜式”操作手册等。

三、如何做到区域内有特色

商业银行确定了要在哪些方面做到有特色之后,就需要通过能力协调活动和能力创造活动做到区域内有特色。能力协调活动通过银行资源相互协调、分配而展开,使得资源分配合理且有利于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形成。能力创造活动(含创新)是银行获得新的和不同的资产、设施和内部作业方式。下面详细探讨一下:

(一)能力协调

常用的方法是营销费用的配置、员工绩效激励、非物质激励方面向特色策略倾斜。比如例1情况,如果该行确定要形成物流企业的特色服务竞争优势,则该行计划财务部要为之配置更多的营销费用;员工绩效、非物质激励机制,比如营销一个物流企业开户,奖励多少;物流企业户新增存款、贷款等综合测算贡献度并给予多少奖励;评选员工营销能手称号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关系网。

(二)能力创造

计划经济的优劣篇10

关键词: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溢出特征;动态空间滞后模型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6-0099-10;中图分类号:F294.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不仅体现在投资拉动上,还与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相关(Barro,1990[1]),基础设施固有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在提高要素生产率、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交易摩擦等方面对经济增长起到长期促进作用(李平等,2011[2])。在投资拉动方面,Shah(1992)[3]将基础设施作为除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三要素以外的第四要素,并将其引入到生产函数模型中,用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反映其经济效率。当考虑基础设施作为第四生产要素时,绝大多数文献资料都证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效用甚至超过产业部门边际收益(Sahoo等,2009[4])。在溢出效应方面,存在时间溢出和空间溢出两种互补观点,时间溢出的核心思想是将基础设施投资的外部性内生化,通过构建一个标准的希克斯中性效率函数来使生产边界外移,侧重于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长期性、延续性(Hulten等,2006[5];刘生龙、胡鞍钢,2010[6]);空间溢出观点认为,地区间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整体不可分性,在促进经济增长时存在相互依赖现象,侧重于研究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上的规模化、协调性,特别是对线状布局类基础设施(例如:公路、铁路、管道等)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空间溢出结论(张学良,2012[7];胡煜、李红昌,2015[8];acemoglu等,2015[9])。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内陆沿边地区”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投资拉动和溢出作用,发展经济学将基础设施列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是贫困地区破解贫困循环陷阱、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parkera等,2008[1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交通、能源、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在15.3%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在过去20年中基础设施年均投资增长率进一步提升到24.5%(王自锋等,2014[11]),可以说基础设施投资是当代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中坚力量之一。基础设施溢出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在于空间合理布局和均衡配置,但现阶段中国区域不平衡发展使得基础设施难以在相同水平上进行互联互通,随着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深入推进,政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成为未来重要的施政目标。

三峡库区是中西部战略结合部上典型的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中游交界区域,国土面积5.55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54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48亩的水平;常住人口1457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13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06%,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7.2%的水平。三峡库区部分区域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交叠,是历史上中西地区典型的贫困山区,又配合三峡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淹没沿江集镇114个,搬迁安置移民124万余人,当前基础设施与生产活动仍处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历史路径与现实原因使得三峡库区既具有贫困地区典型贫困特征:贫困路径依赖、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空虚、生产力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创新不足等现象;也存在有别于其他贫困地区特殊发展特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区域、对口支援政策高地、政策性人口城镇化超前、贫困发生率较高等现象(袁媛等,2015[12])。自“十五”计划以来,政府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基础设施水平有明显改观。《重庆统计年鉴》、《三峡库区年报》等资料显示,三峡库区城市道路交通长度与邮电业务总量等年均增速分别为8.69%、13.78%,依托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和溢出效应,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14.67%,数据表明,政府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取向已取得明显成效。

已有文献较少同时考虑基础设施效率的时间和空间溢出效应,当前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投资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尚属鲜见。在精准扶贫和优化空间格局的政策背景下,深入分析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与时空溢出特征,不仅能够剖析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并且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的政策设计有启发意义。

二、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一)基础设施效率的概念

Colombier(2008)[13]在两部门经济模型框架下,认为基础设施效率是指企业以较少的公共开支来为消费者提供既定的基础设施服务,其核心是运用边际效用原理求最小化成本。但Colombier没有给定企业公共投资与基础设施服务之间的具体函数形式,因而无法量化某一地区的基础设施效率。Sharma等(2010)[14]将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与制造业产出之间的函数构造成超越对数形成,通过随机前沿分析对印度基础设施效率进行量化,用基础设施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来表示基础设施效率。骆永民(2011)[15]同样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概念来量化基础设施效率,但在方法上与Sharma等有所不同,后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来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测度。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效率是衡量基础设施投入成本与其产生的商品与服务价值之间关系的标准。在基础设施投入成本上,一般以经济性基础设施存量为研究对象,涉及交通、能源、信息等经济性基础设施,具体包括城市道路密度、等级公路密度、能源消耗量、邮电业务总量、互联网普及率等相关指标;在基础设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价值上,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等相关指标来表示。

(二)基础设施效率的测度方法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基础设施效率,其思想是通过线性规划来估计决策单元集(DUm)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即基础设施投资最优效率,然后以此衡量决策单元集内每一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Dea方法在同质性决策单元效率测度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其优点在于无须设定投入与产出指标之间具体函数形式,并能解决各个指标的单位尺度不一致问题。在可变规模报酬假定下,基础设施效率Dea模型做如下设定:

假设决策单元集中存在d个同质性决策单元(DUm),每一决策单元有m种投入要素和s种产出结果,表示为X=(x1,x2,…,xm)、Y=(y1,y2,…,ys),所有的生产可行性集表示为p。在线性优化方程组中,每一决策单元在既定技术水平下,都可以通过调节投入、产出松弛变量来达到最优效率,Dea模型线性规划方程组如式(1)所示。

当线性规划方程组中不添加凸性假设条件etλ=1时,可求得技术效率值(te);当添加凸性假设条件etλ=1时,可分解得到纯技术效率值(pte);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比值定义为规模效率值(Se,Se=te/pte)。三者的经济意义分别为:te是对决策单元资源配置、投入规模等多方面效率的衡量;pte是对决策单元配置资源效率的衡量;Se是对决策单元投入资源规模效率的衡量。

(三)基础设施效率的测度结果

根据前述基础设施效率概念,本文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的测度包含交通、能源、信息三类经济性基础设施,为体现基础设施效率演变趋势,采用2000―2014年三峡库区15个区县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借鉴刘生龙、胡鞍钢对中国交通、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存量的计算方法[6],基础设施投入指标具体包括:

1.交通基础设施以城市道路交通密度(m/km2)表示;

2.能源基础设施以夜间稳定灯光值(night-timestablelightvalue)作为替代变量来表示①①在能源基础设施衡量上,本文的初始想法是以能源消费量来进行衡量,但各区县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数据资料未报告此数据。近年来,涌现出以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作为变量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献资料,其中Letu等(2010)[16]、吴健生等(2014)[17]已实证夜间稳定灯光值与能源消费量高度正相关。基于此,参照吴健生等的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夜间稳定灯光值(各地区所有像元的灰度值之和)作为能源消费量的替代变量,来衡量能源基础设施水平。;

3.信息基础设施以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元/人)表示。

产出指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元/人)表示。

在数据预处理上,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2000年为基期按重庆市pGDp平减指数进行折算,并将上述投入产出指标均对数化。数据出自于《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统计历史资料汇编(1992―2004);(2005-2009)》、《三峡库区年报(2010―2014)》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国家地理数据中心(nGDC)。

本文计算了2000―2014年三峡库区15个区县基础设施效率数据,并报告2000、2006、2014年基础设施效率值。为辨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层次的基础设施效率特征,以pGDp为标准对上述三个年份的15个地区进行排序,并以pGDp中值为临界,形成排名靠前的7个经济相对优势地区组(以下简称优势地区)与排名靠后的8个经济相对劣势地区组(以下简称劣势地区),结果如表1所示。

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优势地区在基础设施规模效率上要好于劣势地区,但后者在基础设施稀缺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表1显示,三峡库区te均值在2000、2006、2014年分别为0.912、0.953、0.963,随时间推移越来越接近效率有效值1。这表明,基础设施资源在投入、配置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有提升。在优势地区与劣势地区的效率比较上,以2014年为例,二者Se均值分别为0.990、0.977,二者pte均值分别为0.977、0.993,这表明,优势地区在基础设施资源投入上要比劣势地区更加丰裕,但后者在基础设施稀缺资源有效配置方面更为合理。原因在于,前者在相对经济优势支撑下,其基础设施资源投入规模受到限制的程度要比后者小,这使得优势地区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弹性调节上具有竞争优势;对于劣势地区,有限的经济水平与政策支持难以支撑基础设施的规模化投入,因而如何有效配置稀缺的基础设施资源成为当地决策部门优先考虑的问题。

需要警惕地是,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有效处于低水平陷阱之中,在效率提升策略上并不具有示范意义。从表1中可以看出,渝北区与涪陵区、奉节县与巫溪县在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效率上均处于基本有效水平,但是在pGDp比较上,前者分别为52010元/人、46744元/人,后者分别为16434元/人、11924元/人,前者平均数是后者平均数的3.48倍。显然,以渝北区、涪陵区为代表的优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有效水平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要高于奉节县、巫溪县为代表的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有效水平,纳尔逊(nelson,1957)将后者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称之为低水平陷阱。造成劣势地区低水平陷阱的原因在于协调失灵,即基础设施投资部门与直接生产部门都在等待对方先行动。具体来讲,劣势地区公共财政无力支撑大规模、长期性、回报率低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私人部门趋利性本质使其不愿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且预期无明显改善的劣势地区展开生产经营业务。破解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低水平陷阱须从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和市场环境改善同时着手:一方面增强中央财政对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转移支付力度,以解决基础设施投资无力;另一方面对口支援劣势地区产业发展,以繁荣当地市场环境。虽然这一过程在初期会损失部分基础设施效率,但长远来看,市场会对劣势地区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做出理性预期,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生产部门持续进入,劣势地区基础设施在较长时期内将获得更高水平的效率状态。

为进一步探索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的如何破解低水平状态,图1报告了三峡库区各区县规模报酬收益阶段的演变路径。可以看出,2000年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的规模报酬以递减状态为主,反映出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供给增加,但市场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不足。随着产业部门持续推进,三峡库区基础设施规模报酬递减状态逐步减弱,而规模报酬递增状态逐步增强,且从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小的东北区域蔓延到投入力度大的西南区域。2014年,奉节县、巫溪县基础设施效率低水平状态已被打破,转变为基础设施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图1演变路径可表述为: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处于低水平陷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扩张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但市场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不足,从而形成规模报酬递减状态生产部门做出积极反应,新的基础设施配置效率出现,规模报酬状态由递减转变为递增中央与地方财政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经济集聚效应增强,促使基础设施效率达到高水平状态。

三、时空溢出效应研究

(一)研究方法

针对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时空溢出研究上,重点检验两个问题:第一,基础设施效率的时间溢出效应;第二,基础设施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构建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的动态空间滞后模型(dynamicspatiallagmodel)。

其中,参数λ表示基础设施效率的时间溢出效应,当λ=0时,模型则为静态空间滞后模型,参数ρ表示基础设施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iie为基础设施效率(infrastructureinvestmentefficiency),由本文第二部分测度的全局技术效率(te)表示;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中的元素,wij(iiej,t表示其他地区基础设施效率的空间滞后项;Xp表示外生控制变量及其个数;φ、β分别对应相关变量的参数估计;μ、ν表示模型的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与数据

空间权重矩阵是变量与空间滞后项相关关系的传递途径。在基础设施效率空间效应研究上,空间权重矩阵设定方式一般有地理邻近0―1赋值法、地理距离倒数赋值法、经济距离倒数赋值法以及综合赋值法。[9][10][11][15]可以确定的是,交通距离、经济差距是基础设施效率空间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本文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空间权重矩阵将使用地理权重矩阵和经济权重矩阵的乘积来进行赋值,综合考虑交通和经济影响下的空间相关关系。首先计算地理权重矩阵,以区(县)府间的地理直线距离倒数1/GDij来反映;其次计算经济权重矩阵,以区(县)府间2000―2014年的平均pGDp差距倒数1/eDij来反映;最后计算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以二者乘积的交互项1/(GDij・eDij)来反映。

在外生变量Xp选择上,分别从基础设施供给侧与需求侧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形成政府税收、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的外生控制变量组,其中政府税收用“一般预算收入(t,万元)”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口密度(p,人/km2)”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化率(U,%)”表示,矩阵化为Xp=(t,p,U)。数据出自于《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统计历史资料汇编(1992―2004);(2005―2009)》、《三峡库区年报(2010―2014)》、《重庆市统计年鉴2015》及各地区2014年统计年鉴。在数据预处理上,将外生控制变量t以2000年为基期,按重庆市GDp平减指数进行折算。除效率变量iie外,其他变量均进行对数化处理。

(三)溢出效应分析

为了增强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表2报告了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动态空间滞后模型的参数估计,并与静态空间滞后模型相比较,以检验基础设施效率的溢出效应;表3将优势地区与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以考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下基础设施效率影响因素的变化。

表2显示,动态与静态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结果的回归系数符号一致,表明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时空溢出效应的模型构建具有稳健性。从回归系数大小的比较上看,静态空间滞后模型的空间效应为0.041,小于动态空间滞后模型的空间效应0.486。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上看,静态空间滞后模型的空间效应要弱于动态空间滞后模型,并且静态空间滞后模型没有考虑基础设施效率的时间效应,而时间效应在动态空间滞后模型中被检验出显著存在。对比之下可以发现,静态空间滞后模型不仅低估了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的空间效应,还忽略了基础设施效率的时滞效应,因而选择动态空间滞后模型来解释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的时空溢出特征更为合理。

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的时间溢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效率提升具有内生驱动和外生依赖双重特征。表2中时间溢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系数估计分别为0.477、0.486,大小相近,显著为正,这表明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的时空溢出特征明显,且时间溢出与空间溢出对基础设施效率的提升作用同等重要。针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时空溢出效应的形成原因,本文分别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理论上,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不断促进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持续外移,进而对经济增长发挥稳定持续的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整体不可分性,空间上的规模化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从而降低基础设施投资边际成本,且利于地区间要素自由流动,增加要素边际收益,体现出基础设施效率的空间外溢。在实践中,样本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持续加大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并且展开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政策举措,三峡库区产业水平得以逐步恢复和集聚发展;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改善,三峡库区各个区县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得以提升,要素流、人才流、信息流等通道可达性驱动三峡库区内部经济单元不断发生极化和扩散反应。

此外,在控制变量中,三峡库区中经济增长与人口密度对基础设施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地方税收与城镇化水平对基础设施效率的提升有抑制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作为基础设施效率的期望产出端,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内在机理,另一方面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物资累积,能够弥补当前三峡库区基础设施资源的不足。人口密度适度增加在降低基础设施投资边际成本和提升效益方面发挥作用,能够促进基础设施效率提升。地方税收增加最终转嫁为企业与居民的经济负担,从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削弱居民消费能力,长期里会抑制基础设施效率提升。城镇化水平受政策影响力度大、程度深,近年来三峡库区中高山移民、水库移民、生态移民等非自发性城镇化现象加重基础设施的外部拥挤,从而降低了基础设施效率。

在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溢出效应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优势地区效率提升主要通过内生驱动,而劣势地区效率提升主要通过外生依赖。表3回归结果显示,优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的时间溢出效应系数估计为0.785,空间溢出效应的系数估计仅为0.043,时间溢出效应对基础设施效率的提升作用要远高于空间溢出效应;而在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的时间溢出效应系数估计为0.338,空间溢出效应系数估计为0.565,空间溢出效应对基础设施效率的提升作用要高于时间溢出效应。

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和投资力度的差别是形成优势地区、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溢出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优势地区处于三峡水库库尾,淹没面积少,基础设施投资的历史欠账相对较少,三峡水库成库以后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充裕,又有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产业帮扶方略,产业承接能力强、重建恢复发展快,这些因素使优势地区自身的基础设施利用率大幅提升,因而基础设施效率受自身发展水平影响更大;劣势地区处于三峡水库腹心,原有基础设施发展良好的沿江集镇大量淹没,交通、能源、信息等通道建设滞后使产业生产、物流成本升高,虽然在三峡水库成库以后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帮扶力度加大,但仍处于基础设施薄弱阶段,依然存在产业空虚问题,因而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更加倾向于借力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研究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及其时空溢出效应,对于探索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规律和政策取向有启发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各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测度基础设施效率,运用动态空间滞后模型来分析基础设施效率的时空特征,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稳健性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整体上明显改善,但特困区县基础设施效率处于低水平陷阱中。中央及地方政府加大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供给力度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投资拉上和成本降低作用,能够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从而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特困区县基础设施效率处于有效水平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低供给引致经济低产出,虽然这与基础设施高供给引致经济高产出处于同一效率前沿面上,但特困区县基础设施投资低水平有效对经济可持续增长不具有示范意义,甚至会固化特困地区历史贫困路径,致使特困地区长期陷入低水平陷阱。

第二,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时空溢出效应,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动态促进和空间协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正处于恢复重建过程中,基础设施发展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产业部门直接生产活动的增加,一方面提升了基础设施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使得基础设施能够长期投入、持续稳定地对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具有整体不可分性,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加强各个区县间的互联互通水平,更好发挥区域性支点城市的经济辐射性,带动地理间隔相近、经济发展相当的地区协同发展,这对促成三峡库区各区县经济均衡发展格局有重要作用。

第三,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溢出效应的分组比较中,优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的时间溢出效应更加突出,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由于优势地区与劣势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投资力度、政策支持上存在现实差距,使得优势地区能够富集基础设施投资资源,易形成基础设施效率高地,效率提升与前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劣势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与建设资源不足制约了投资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积极对接其他地区基础设施,打通区域间的要素流动通道,减少要素价格扭曲现象,从而实现劣势地区基础设施效率的借力提升。

综上所述,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效率提升策略应关注两点:其一,以财政支持和对口支援并举的方略来破解特困地区基础设施效率的低水平状态。加强财政支持和对口支援力度,同步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的供给侧不足和需求侧疲软,从而化解政府和企业在基础设施发展中的协调失灵问题;其二,推进支点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集镇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发展空间格局,发挥基础设施规模红利。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地方政府争相获得财政支持来改善本地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缺少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投资整体效率的关注,因而推进三峡库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建设,疏通地区间要素流动通道,能够为区域基础设施协同、开放、共享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BarroR.GovernmentSpendinginaSimplemodelofendogenous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5):103-126.

[2]李平,王春晖,于国才.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11,34(5):93-116.

[3]Shaha.Dynamicsofpublicinfrastructure,industrialproductivityandprofitability[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2,74(1):28-36.

[4]Sahoop,DashK.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inindia[J].Journaloftheasiapacificeconomy,2009,14(4):351-365.

[5]HultenC,Bennathane,SrinivasanS.infrastructure,externalities,andeconomicDevelopment:aStudyoftheindianmanufacturingindustry[J].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06,20(2):291-308.

[6]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经济研究,2010,45(3):4-15

[7]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12(3):60-77.

[8]胡煜,李红昌.交通枢纽等级的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5):32-43.

[9]acemogluD,García-JimenoC,RobinsonJ.StateCapacityandeconomicDevelopment:anetworkapproach[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5,105(8):2364-2409.

[10]parkeraD,KirkpatrickaC.infrastructureRegulationandpovertyReduc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aReviewoftheevidenceandaResearchagenda[J].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08,48(2):177-188.

[11]王自锋,孙浦阳,张伯伟,等.基础设施规模与利用效率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区域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4(2):118-135.

[12]袁媛,伍彬,古叶恒.重庆市城市贫困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兼论东西部城市的异同[J].人文地理,2015,30(1):70-77.

[13]ColombierC.efficiencyinpublicinfrastructureprovision:atheoreticalnote[J].JournalofeconomicStudies,2008,35(6):528-543.

[14]SharmaC,SehgalS.impactofinfrastructureonoutput,productivityandefficiency:evidencefromtheindianmanufacturingindustry[J].indianGrowthandDevelopmentReview,2010,3(2):100-121.

[15]骆永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空间溢出与门限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3):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