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素质培养十篇人文素质培养十篇

人文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56

人文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培养措施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高校的扩招,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漠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过于功利性的教育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许多校园恶性事件表明,没有人文素质的科学教育,可能培养出没有人性、缺乏灵性的书呆子、机器人乃至刽子手;当然,没有科学的人文教育,可能培养出没有真正的人性与灵性、精神病患者、狂人乃至毒枭。

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专业设置来讲,我国传统办学模式是文理分家,这就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都强调以市场需求来决定。与能直接创造出财富的专业技能相比,人文精神所带来的益处,就显得收益甚微。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就以热门专业为主,考生则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认为只要考上了好的专业,则是找到了好的工作。这就导致了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学生对人文素质修养的轻视。

(2)从教育模式来讲,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给出一定的学时数,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却不是十分明确。一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特别是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校企合作、挂牌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等。但是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却少之甚少,也大都集中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对规划和应用文写作等实用人文知识方面。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品味等方面的课程几乎为零。

只教学生“做事”而忽视了教学生“做人”。有研究者指出,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重专业,重功利,轻基础,轻素质,这种强调做事,忽视做人的教育产生于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其最不良习性是把科学技术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离出去,独立起来,认为它可自成一体。

(3)从社会环境来讲,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无论是评选奖学金、评选优秀、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评选多以学生的专业必修成绩或者技能证书为主要标准。这就使得大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经历大都放在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考级考证的通过,而对于提高思想素质的人文课程仅作为学校的选修或者只是应付考试的尴尬局面。

(4)从学生个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在接受新兴事物的同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思潮也涌入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去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还要为了兴趣和“德育分”参加五花八门的社团,那么所剩无几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很多学生用来兼职和个人休闲,把课余时间用来阅读经典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少之甚少。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改善措施

2.1明确高职人文素质的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高职学制一般为三年,实训实习时间又占去近一年的时间,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开设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不现实的。专业老师在传道授业的时候,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须的技能,也应该扩大专业的知识面,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发展历史、名人名事、学科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新型科技的同时,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危机和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科学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科学、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不怕困难的精神;介绍科学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胜于言传,作为处在学生工作一线的人员,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将自己所具有的各种品德、礼仪等信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则更能体现教育的真谛。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呈现为两种现象。一为平时成绩优异,高考发挥失利;二为平时成绩平平,甚至基础较差。对于考试失利的同学,他们往往带有抵触的情绪来到高职院校,在心理上难免出现怨天尤人、失落感较强,辅导员应该更应当在合适的时机给与引导,使他们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信心十足地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抱着玩玩或者放松的态度来到高职院校,甚至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对他们的学习有过多的要求,针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应该及时给与重视,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同时,更应该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实训、学生的生活活动中来。

2.2整合资源,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1)图书馆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资源保障,既是信息的提供部门,也是信息的传播部门,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例如:把图书馆资源也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信息技能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方便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更加快捷地查找书籍和相关文献信息,方便读者能在信息的海洋中畅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发挥馆藏优势,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及高校图书馆人文资源的导向性是指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及其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具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导读和阅读指导是高校图书馆育人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除编制新书通报、推荐书目、推荐信息光盘、情报编译等常规活动,还可以举行“我读经典”、“读书活动月”、“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自觉追求自身的完善。

(2)学工团委——师生共建校园文化,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舆论环境等内容。

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应不断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很大影响。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相关专业,以发扬大学生人文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食品文化节、读书沙龙、导游技能大赛、汽车宝贝大赛、黑板报评比等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文明班级、免监考班级等相关活动,增强班级班风建设;在宿舍文化建设上,可以联合宿管站,举办文明宿舍、我爱我家、美化宿舍等相关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软件设施上,学校应该通过一些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学生社团和心理咨询中心等学生社团,结合相关学科专业,构建以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大学生社团,是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学生群体,它是课堂的延伸,具有课堂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树一帜。应积极指导,鼓励和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高职院校的团委和学工处等相关管理机构,应该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建设一些能发挥学生一技之长的学生活动社团,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服务社区和社会,使大学生体验到奉献和助人的快乐,情感得到升华。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社团活动所涉及到的相关领域,通过组织报告会、编辑报刊、活动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达到改善知识结构,培养组织表达能力,锻炼交际能力的作用。

人文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人文素质;临床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54-02

医学人文蕴含着人文信仰、医学目标、医学照护、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1]。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学,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医学生最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理论教育与临床规范化培训的桥梁。人文素质对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

一、人文素质对医学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维权意识增加,医患双方缺乏有效地沟通以及两者之间的不信任,以至于医患矛盾因素增加,医患关系不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现代文明医院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影响医患关系和谐主要受医方医术水平、服务态度及医患双方的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时代要求医务人员不仅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有广博的医学人文素质。临床医学是医学的核心部分,医务人员直接面对人和疾病,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其实践性和人文性极强[2]。临床教学的主要形式有临床见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座等。医学生通过这些方式学习临床思维能力、学习临床技能、医患沟通能力,提高临床综合素质。所以,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提高医患沟通能力,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素质培养

1.临床教学人文现状。南京医科大学卢长艳[3]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临床教学问题有:第一,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没有人文意识,教学活动前,临床教师不征求患者意见,只知会患者一声,在教学过程中也只针对疾病,医患关系极不协调。第二,目前临床实践教学缺少统一的规范性标准,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临床教师缺乏教师素养。第三,随着临床医学专业的扩招,医学生逐年增多,见习教学本是小班教学,可由于人数过多,导致在带教过程中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学效果无法保障。第四,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操作过程中只要操作不到位,老师就会当场指出来并纠正指导,完全不会顾及病人与家属的感受。学生不主动沟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临床教师不够重视人文培养、临床教学管理没有到位是造成当前临床教学效果差的关键点。在临床实践教学时,因为事先不告知患者,患者感到不受尊重,像是被当作教学模型,往往不愿配合教学活动。患者觉得目前实习生很大一部分态度淡漠、操作僵硬、漫不经心、动作粗鲁、吊儿郎当、没有交流,这些是患者最不愿意接受的。查阅相关文献[4]发现,当前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加强学科融合,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临床教师的培训,提高临床教师素质。

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

(1)遵守法律法规。临床实践教学是在医院中开展,首先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规范,《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医务工作者要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选择权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权[5]。临床教师首先自己要增强法律意识,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时,必须注意各项细节,按规范制度办事,谨言慎行,记录相关内容,将遵纪守法和人文关怀紧密联结合。临床教师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如果需要选择病情稳定并且病例比较典型的患者作为教学对象,必须主动提前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才可以作为教学案例,除此之外,还需要给患者和家属说明本次教学的内容。这样才会体现医者尊重患者知情权同意权。临床教师需要避免直接讲授不良预后,以免对患者增加心理负担,在进行临床检查时也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2)体现医学人文关怀。在教学各环节中适当增加些人文关怀和沟通技巧等内容,明确哪些地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哪些地方是我们能做到的、哪些地方是我们不能去做的等等。教师在初次接触学生时就要说明沟通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在进行临床实习教学前,师生能够事先征求患者同意,并交代清楚配合教学的相关事项,要尽量坚持与患者本人沟通,体现患者自。对患者除了了解疾病之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教育背景、精神状态、经济等。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请患者给医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临床教学。对医患交流沟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可由临床带教老师亲自解释,避免给患者和家属造成生搬硬套、缺乏医学素养等印象。

(3)促进医患良好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就是要形成为患者全心全意服务的概念,对每一位病人都做到真诚热情;与病人时时沟通,及早发现其病情的变化;让患者明白所有医务人员与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共同努力,积极治疗,共同战胜病魔。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在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时,要教导医学生向患者问好,在整个临床实践教学中要随时注意患者的感受并及时予以鼓励和安慰,必要时可以停止教学活动,要适度分析病情,讨论治疗方案,必须回避不良预后,以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在临床教学活动完成后,需要教导医学生对患者和家属的配合表示感谢,让患者感受到关怀。

3.强化医德教育,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医德是指医务人员按职业宗旨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临床实践教学是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地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不单需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其高尚的医德,形成为患者全心全意服务的观念。医德修养必须从各项小事做起,从大事培养。在明确目标后,首先,要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端正服务态度,真诚地对待病人,为病人着想。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衣着整洁、态度和蔼、语言得体、作风严谨、动作麻利,严格规范各项技术操作,体现真诚、严谨、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协助意识和医德素养,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此外,需要让医学生心中警钟常鸣,杜绝在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发生任何医疗差错事故。

三、促进临床教学质量提高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临床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临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让医学生对患者的了解,比如:患者的家庭、经济、职业、心理活动等。这样就可以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启发医学生对患者的关心,给医学生造成适当的压力,促使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临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授,这样就会促进临床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医学生在对临床教师人文素质评价中指出,临床教师应该和蔼和亲,仪表端庄,并且具有良好的教师风范和医生形象3];临床教师应该重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和良好医德素养的培养,操作规范娴熟,在患者面前恰当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提出各类问题,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等,给临床教师提供了一个临床教学人文素质规范标准,促进其自身的提高。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时,可进行合理分组,既增加了师生患之间的互动性,又调动了医学生的积极性,使医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提前与患者沟通交流,才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人际表达能力。在临床技术操作前,医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各项准备,比如,搜集信息等,这样既可以让其巩固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启发医学生在相互模拟练习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提高了医学生主动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素质对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现代医学教育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医学发展与人文关怀[J].医学与社会,2004,17(2):24-26.

[2]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6.

[3]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

人文素质培养篇3

(一)人文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的近义词是人为,是相对于天文或者自然而言的。从词源角度出发,《易经》是最早出现人文的著作,“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伊川易传》第二卷对人文进行了注解:“人文,人理之伦序。”可见,《伊川易传》从静态角度对“人文”一词进行注解,即人伦、文明、精神教化。也有一些著作是从动态的角度对人文进行注解的,以《辞海》为例,《辞海》将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人文是一个包容性十分广泛的概念,“人文”一词所指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2]当然,本文中的人文需要被界定为一种积极的文化现象,而非消极的价值观念。有鉴于此,可以将人文素质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3]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人文教育教学,而人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则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因此,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教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内容上,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积极进取的情操。在方式上,大学生会受到大学语文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具体来说,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公安院校侧重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确定的或者收敛的,相较于此,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多元的或者发散的。据此,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和碰撞,使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对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凝聚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揭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真谛,彰显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健康的情感和意志,使其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并注重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尽管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公安院校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良莠不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

当前的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走科技强警、人才强警、创新发展之路。”[4]因为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公安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于警务技能训练和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掌握公安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素质培养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全面的人格塑造来实现培养目的,因而许多公安院校受到人文素质培养无用论的不良教育理念的影响,公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侧重于对其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对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相关的课程投入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则甚少关注。尽管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中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从考核的方式来看,其考核的严格程度却低于其他选修课。因此,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资源会越来越向与业务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倾斜,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

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诸多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部问题。首先,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按照公共必修课的标准进行教育教学,而被视为选修课,进而遭受到压缩课时的待遇。有些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到质疑,其在公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方面至今仍受质疑。其次,现有的教学方法单调,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公安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以此来实现学生对范本技巧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但是,这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显然不能满足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公安院校中,许多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方面,对人文素质的提升缺乏兴趣甚至抵触,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公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些情况恰恰反映了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成为公安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外部问题。此外,就语言学习来看,基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压力,公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投入远远超过了语文。大学语文不是考研的科目,加之大学语文的考核相对宽松,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学语文丧失了学习的“实用性”,因而公安院校许多学生将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前述的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一)注重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

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公安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公安人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能预防腐败,改善警民关系,而且能促进警察队伍内部的和谐,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培养公安人才的教育教学阶段,与业务素质的培养相比,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学语文对公安院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汉语这一媒介,向学生传达情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最终形化的价值观念。因此,需要在公安院校中注重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事实上,应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树立大语文的培养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使大学语文教育从过去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阶段走向开放、多元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大语文教育阶段”,[5]最终实现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平衡。

(二)去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提升公安院校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性

人文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思考

一、重视素质教育

现在一讲素质教育,学校一些人往往喜欢强调知识素质、技能素质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基础学科素质,而把人文素质的培养置于从形式上讲很重要,但具体操作上并不重要的位置。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在整个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我们所需推进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够仅仅是加强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就是说,专业知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专业技能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十分重要.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各种学校,主管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中,从小就很注意人文教育,在这方面我们似乎比西方强调得更多。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思想政治课多是流于形式,起码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所受到的全部教育就是考大学。从整体上讲缺乏广泛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气质,缺少远大的抱负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意志品质,缺少对社会的感悟力和对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把握和关怀,科学发明本身可能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但是科学精神却完全具有道德的意义。

因此,作为能够称之为人才的人,他们不仅是科学意义的缔造者,也应该是人生意义的缔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我们的素质教育,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即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更要相应地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建全的人格和哲学思维的能力等等。后者显然不是单纯地加强知识结构的完善的技能素质教育就能得到的。

二、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基于以上认识,完全可以认定,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而且它与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今后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打破上述看到科学背后的道德意义和思想与思维的深刻涵义,并产生一种创造性的联想,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上有所突破。在素质教育中,从总体上说,应该确立如下观念:素质教育应该是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各片面性为全面发展,所谓变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就是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观点,承担起创造性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精神。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化,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同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探索精神,开发创新思维,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全面的,其中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如下内容: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会生活,具有健全和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学会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会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从我国未来的发展看,人才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问题。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干什么呢?因此,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在这个方面,人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责任。因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深层次看,首先是要有一种积极探索、主动发展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他们加以熏陶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的思想界必须能为这种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主动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统一的机体,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重视。

人文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文素质科学素质

目前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极其薄弱,尤期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更加严重。作为开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育认识,确立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的教学观;改变教学方法,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选用对话教育、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一、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传输人文知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悟认识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课堂学习,对那些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如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灵魂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地体现在教学课堂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规律与终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素质的教育是通过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以学生发展和培养理性社会为理念的现代教育,需要把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地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科学课堂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日益重要和突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使得科学素质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加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基础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年如一日地探究着仅有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良水稻,最后终于创造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人类的光明,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究、失败、再探究,终于发明了电灯。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灵魂,被列为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加和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保证活动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科技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乐于参与又得到收获,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课堂上适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来开展科技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疑惑,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要面向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性和工具性中小学学科,它决定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起着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以优化教学目标,控制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并优化教学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

总而言之,当今的素质教育主要分为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专家指出,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把一件事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在告诉人们这件事该不该做。现阶段在我们的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已达到学科分类比较细致、学科的教学体系比较系统化、阶段教学目标和任务比较明确的程度,各学校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分歧较小。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因为缺乏相应的序列性,人文学科的分工不明确,而没有在各学科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不断积累而成并在听、说、读、写等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及实际生活中的言、行、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的养成,既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这才是真正理想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让素质教育植根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2.《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人文素质培养篇6

一、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语文是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其他学科无法可比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再来看中职语文教学,却很是让人担心。在职业院校,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了首要位置,学校和学生只看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文化课持冷漠、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文化课就这样被无情地抛弃掉。外加教师依然不能摆脱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程度也急需提高,不少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不能将素质教育完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缺乏驾驶知识和掌握课堂的能力,不能够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素质教育的结合教学,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使得中职语文教学的地位几乎消失殆尽,更别提在语文课中进行素质教育了。

二、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1.转变教学思想,树立语文课教学的素质观

教学思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转变教学思想的重点在于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和谐,要遵循教师善教——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乐学——即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即传授知识与接受学习并重的原则。语文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首先,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局面,让学生脑、口、手协同运动起来。中职生在课堂上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不爱发言,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是左耳听右耳冒,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没能真正有兴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采用小组间互动学习的方式,对于问题双方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进行朗读、表演、背诵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中职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也要突出实用性。试想,如果求职的学生字迹潦草、错字连篇,根本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教师要注重对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表意准确的心理素质。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人文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文学经典;人文素质;培养;作用

文学经典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诗文佳作,是经过历史、读者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文化遗产,经典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有其传世的价值”。人文素质,包括文化修养、道德水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取向,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等。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而文学经典在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论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诚信丧失,讲实际、重名利,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匮乏,等等。社会上的这些不良现象,也影响了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一部分大学生。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理想信念模糊,进入大学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方向,随波逐流。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呈日益严重的趋势。

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纪律观念差,举止散漫,行为随意,课堂聊天、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出现了“低头党”“刷屏党”。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虚拟世界里的生活,不积极上课,顺势而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收费替课族。部分大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采取极端措施,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迁怒于他人,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

基础知识匮乏、视野不够开阔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之一。应试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弊端。为了升学率,各级高中对于知识的传授只限于高考考试的范围,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薄弱。大学阶段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基础不牢靠,学术视野不够宽广。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艺术鉴赏力、审美分析力都没有很好地掌握;读不懂文言文,不仅在理工类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就连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读过或者没有从头到尾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也大有人在。

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高校课堂教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文学经典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作品中的经典文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文字优美,意蕴深厚,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素材。文学经典对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爱国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爱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一直是一个永恒而充满魅力的母题。很多优秀的作家、经典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生忠君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其诗文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笔重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可以说,爱国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每一时期、每一朝代,对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唤起他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精神食粮。

爱国与爱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爱国思想的两大主题。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反映出了爱民、忧民的思想,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写出了民间的疾苦以及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百姓的同情。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卖炭翁》《观刈麦》等。这就是今天我们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民族文化根源之所在,对当下大学生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对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古代文学的优势,利用好古代文学里具有教育意义、有道德感染力、情感说服力的作品。《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里就有很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行事的精辟论述,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的是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的是刚正不阿、纯洁高尚的人格操守;等等。

古代文学经典所反映出的尊老爱幼、慈爱孝悌的伦理道德精神,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绝佳素材。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都融入了生命的无穷力量,蕴含着坚定的人生信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打击,我们要做的不是消极、沉沦,而是应坚定自己的信念,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榜样,如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怀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志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流芳万世。《史记・报任安书》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在逆境中奋起的榜样: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承受挫折,面对逆境,勇于接受挑战;面对激烈竞争,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所以,选取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深入挖掘其中深刻的人文内涵,结合当下大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用古人的坚韧精神与拼搏奋斗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提倡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之一,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羿射十日”“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就体现出先民面对困难、灾难,不退缩,勇敢与困难作斗争的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勾践兵败被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夫差,雪耻复国。苏秦在“书十上而说不行”秦王的情况下,归家而发愤图强;读书欲睡之时,“引锥自刺此股”,最后连横成功,身挂六国相印,堪称自强不息、努力勤奋的典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物形象存在。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怀揣崇高的理想,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离骚》;虽受宫刑,仍发奋著述的司马迁,一部《史记》感天动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其现实主义诗作堪称一个时代的折射;等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这些优秀的作品、典型的人物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向上的动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社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强国的过程。而文学经典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反复阅读、研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以阐释,从而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不断发现文学经典的新价值”。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师,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努力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里面找到与时展、人文精神培养等相契合的佳作,深入挖掘其精髓,发现其新价值,教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詹福瑞.论经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人文素质培养篇8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说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学科,例如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及艺术学等等,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特殊现象。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人文主要是人类社会之间的直接联系产生的文化现状,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体现;而人文素质,顾名思义,即是在人文科学知识为条件,然后将人类优良传统、文化等等进行吸收或者受其影响发展出来的精神特征或者内在涵养的整体表现,广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本身可以涵盖人的思想理念、道德价值、人际关系、个人情感、人生价值等等,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特色的影响。所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即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的修养,主要是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二、目前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语文,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兼语言与科目两类教育为一体。但是我国目前教育的本质即为应试教育,所以大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都遵循着最终的教学目标,即“为考试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让教学内容受到局限,应用性缺乏,学生往往通过学习却无法学以致用,更不用说通过教育进行思考了。 

2.教学方法灵活性缺少 

虽然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固定的教学计划,但是并不代表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的枯燥过程,相反,则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及角度去领悟知识的真谛。但是目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单一的灌注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进而影响到他们今后健康的发展。 

3.教学人文性体现不足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科目,所以,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最需要体现的即是人文特点,即如人文思想的传输,也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唯一途径,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育往往缺乏人文特点,而是采用统一量化的教学方式,进而也导致教学进入误区,根本无法体现出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更不用说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了。 

三、初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开展遵循的原则 

1.自主学习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所以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还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特别是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及自主创新理念的体现,都将对学生能力提升,乃至未来发展带来关键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自主性应当是初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应当首先体现出的原则,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蜕变所必须要形成的基本能力。 

2.与时俱进原则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和文化,而其发展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这也是满足语文应用性的必然条件。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同样也需要遵循当前时代的特色,同时还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即像目前时代特征主要是高度信息化,而教师在开展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可以考虑利用目前灵活、便捷的信息手段或者设备,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时代的特征,进而也间接体现出人文特征和理念。所以,与时俱进原则也是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可或缺的原则。 

3.生活代入原则 

人文素质可以说包含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复杂的素质,所以开展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强化教育的感染力,即如将一些抽象、复杂的思想通过生活的现象、原则进行提现,这样也能够让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的优势也就此体现,不但降低了教育的难度性,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便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所以,生活化的原则也是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则。 

四、开展初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激发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特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保证初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需要体现出教育本身的人文性,即让学生了解教学中的人文特征,进而除了吸收教材的知识以外,还能够形成自我思考,自我研究的能力。例如:苏轼的《浣溪沙》诗词教学,在帮助学生了解完诗词中大意和用词之后,教师还需要着重于其中的人文特征讲解,即如其中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即可以通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三句进行详细讲解,进而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深意,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教学的活动,即如讨论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整首诗词的内涵,分析诗人的思想,然后以自己的话进行表达。再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诗通过描述诗人的思想与志向,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爱国思想情怀,而教师则可以通过个性的语言或者深刻的情感代入,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人文特征。 

2.拓展教材选择,强化教学内涵 

对于教师来说,语文教育的人文素质体现还可以体现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呈现以及智慧思想的表达,特别是学生对于民族整体的思想和价值体现,所以教师在教材选材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证精选指定的的教材,同时还可以将教材拓展到一些相关的课外领域,即如: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不仅仅是通过一些固定的课文、古诗词等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到一些的特殊文体,即如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其中的主旨就是对于八国联军对于圆明园强盗行为的一种谴责。而在完成阅读教育后,教师则可以通过一些引导问题,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思想的真谛,即如“雨果这种行为是否属于爱国?”而通过剖析,学生可以很快得出肯定的答案,也从雨果的高尚人格中感悟到其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间接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他们爱国情怀的培养。再例如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像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而教师则可以从书中选择一段作为教学的范本进行讲解,如《史记·三王世家》说的就是群臣力谏孝武帝,请求封武帝三子刘闳、刘旦和刘胥为诸侯王的故事,而通过对于各个人物的刻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人文的感悟。 

3.推崇生活教学,构建完美情境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人文素质培养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54-01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广义上看,指人类成其为人和发展成人才的内化了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体现在两个方面:民族精神,即爱国;气质与价值取向,即气节。从狭义来讲,人文素质指对人文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为人的根本在于品质的内化,人文素质也是个认识自我的学问。人们从对人生及自己的认识中不断认识自己,从而内化为有修养、有智慧的真正的人。

二、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即通过传授知识、环境熏陶以及亲身实践的方法把人类文化的精髓教授予学生,使学生内在气质、人格特性修养内化,从而形成稳定的内在素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的确立,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教学中融入符合中国发展趋势及国情的人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学生表现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追求健全的人格,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等。

三、人文素质培养对英语专业教学的促进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授英语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意义重大。21世纪,外语专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新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人文精神出发,培养能力和素质都具备的综合性外语人才。在英语专业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从而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有深层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及学习英语语言的能动性。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因材施教,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和人文领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一)正确认识人文素质培养理念

人文素质是学生人文价值的根本核心所在。语言教学授课的基本任务是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二)确定语言教学目的

教育的根本就在于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

(三)培养正确价值观

提高个体品质,提升人文素质素养和人文精神,从而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和谐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内外文化知识讨论和课后大量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西方文化观,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不断优化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

(四)树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

努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要从多方面进行耐心指导,引导启发学生不断熟悉和了解英语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在知识不断提高中,形成健康而又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五)树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人才,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英语专业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应该仅仅是通过考试或获得证书,或是了解学会对英语语言的使用。这一目的就是要让英语专业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所包含的伦理道德、人文、审美、艺术等价值因素,把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传达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英语教师通过对待教学的态度和责任,对所教授学科的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素质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

四、结论

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授和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利用课程教学中所固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科的本质、价值等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徐常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2]李茹.高职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的相互渗透[J].海外英语,2010(06).

[3]何冬梅.高职英语教学重点的转移[J].机械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灵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15-02

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就已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最初提倡在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实现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1995年,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向高等教育阶段拓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它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仅要看学生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而在这里,要进一步强调的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灵商培养为基础。

一、灵商的含义

一般认为,英国人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夫妇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了灵商的概念。其灵商的思想在二人合著的《灵商:人的终极智力》一书中系统展现,让全世界惊喜地发现,原来人类除了智商、情商之外还具有第三种商――灵商(SpiritualintelligenceQuotient,简写成SQ)。之后,灵商理论开始在一些领域得以应用,在中国,灵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先了解灵商是什么。

达纳夫妇在其专著中将灵商描述为人的心灵智力,即灵感智商,实际指的是一种智力潜能,是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他们以近于诗人的语言反复向世人描述,灵商是人类大脑和心灵的一种内在的、天生的能力,它能够使大脑在解决问题时发现和运用意义;灵商是存在于自我深处的智力,它与超越自我的智慧或意识精神结合在一起;灵商是赋予我们认识现存的价值和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灵商赋予我们辨别的能力,我们可用灵商来应对各种美好的和邪恶的道德问题,来展望各种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并且激励我们去梦想、去追求,使我们自己脱离污浊。达纳夫妇还强调灵商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人类的最高和最终智力,是智商和情商这两者有效运转的必要基础,往往与人类寻求意义的需求相联系。

综上,我们说灵商是这样一种智力,我们用它来提出和解决关于意义和价值的问题。通过灵商的运用可以使我们的行动和生活富有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对我们行动的某个过程或者某段生命历程进行反思,得出意义和价值的评判。也就是说高灵商代表着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如果灵商低则表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这样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及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只有以灵商为基础的智商和情商才能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积极作用。在我们生命中,会有许多疑问与意义的探求紧密联系,如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我要为这个学位而学习?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它是我打算某一天为之献身的东西吗?我所从事的工作意味着什么等等。当疑问出现时,人们依据灵商而产生对意义、事业和价值观念的渴求。灵商使得人们去梦想,去追求梦想的实现;灵商支撑着我们所信奉的那些东西,支配着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人们自身生活的塑造和行动。据此,高灵商代表着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低灵商则表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总之,追寻意义是人生之所为人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得不到满足,我们必定会生活得浅薄、空虚,甚至绝望致死。针对意义的寻求和价值观的引导都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灵商,这是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至今再也不能忽视的核心内容。

二、灵商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教育部在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这是从内容层面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进行的描述,以区别科学素质教育。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愈加显现出来。

目前,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两层:一是从内容层面看,它是以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为内容的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有明显不同,其中包括人文主义精神教育;二是从目的层面看,它是为了培养“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这与我们所说的人道主义教育、人性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类似,并且与灵商培养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这与强调应用型、技能型的专业素质教育有根本区别。这即是说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强调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内容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成人”“化人”的教育。其中,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其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文精神与品质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理解和应用人文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人文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等,人文精神与品质在人文素养各要素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人文素养的方向。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及目标方面都与灵商紧密相关,以灵商培养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能彰显人性,完善人格,实现以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注重灵商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意志、情感、观念等内在品质,并表现为人格、气质、修养等个性品格。总之,灵商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灵商的培养。只有以灵商培养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地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珍惜生命及意义,才能利用其专业技能造福于他人、社会乃至全人类。

三、人文素质教育中灵商培养的途径

灵商培养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培养大学生学会询问为什么,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努力寻找事物背后和内部的意义,使他们变得更爱思考,更加具有承担责任的自我意识,对自己能更诚实和更无畏,也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灵商。

首先,高校要树立起以灵商培养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根据灵商理论,灵商低的人所具有的能力越高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越大。据此,我们说高校不能仅仅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的、应用型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理念,必须对灵商给予高度重视。我们所强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然包括心灵智力,但是更应该认识到,灵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否则只能培养出社会的“害虫”。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应该密切关注教师这一施教主体的灵商情况,对教师的灵商进行培养和监督,只有高灵商的教师队伍,才能对大学生的灵商教育提供经验和借鉴。

其次,课程设计方面要丰富多彩,体现多元化特点。一是从课程内容看,尽可能多开设一些涉及意义和价值内容的课程,如文史哲和艺术类课程,或者进行专门的生命教育、人格修养等训练,可以从各个角度渗透灵商的教育。二是考核方式上,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方法,比如论文、演讲、社会调研报告、小组任务等,摒弃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可以给学生多种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三是课程安排上,要必修课、选修课都开,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当然,课程设计方面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高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由学生为任课老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打分,以监督老师的教学工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提供一定保证。

再次,重视高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及实施效果。适当、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是灵商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一是加大对教师心理咨询方面素质的培养,将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能力作为高校教师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这样便于老师可以较早地发现心理不适的学生,避免极端事件发生。二是将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分成常规和特殊两部分,常规性的心理咨询以老师和学生每天值班的形式体现,要注意保证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值班岗必须有具备一定心理咨询资质的老师或学生在岗。特殊心理咨询针对心理调查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学生,这样的学生可以由心理咨询老师主动联系,帮助他们及时化解心理障碍。

最后,设立专门的素质学分,以激励学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现在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业余实践活动,也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如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暑假社会调研等。但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参与的热情,究其原因如下:一是活动组织者流于活动形式,实施混乱,学生参与之后发现无法取得实际效果;二是活动本身的激励不足,参与这样的活动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如果没有可见的激励措施,会导致学生参与后劲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一些高校采用专门的素质学分来激励学生。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取得相应效果的都给予一定的素质学分累计,这些素质学分,在学校的评优、保研以及一些重要奖项评比时可以起到加分的作用,如此必将极大地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这些活动本身都是非常好的灵商培养方式,可以起到情境教育的效果,远比教师的单方传递效果好。

综上,灵商培养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只有通过灵商培养,塑造出拥有积极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大学生,才能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让人珍视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人生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目标;也只有高灵商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才能树立起平等的精神,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发挥对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司[1998]2号,1998-04-10.

[2]郭荣丽.“灵商”培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基础性作用问题分析[J].学理论,2012(16).

[3]翁丽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