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业管理体系十篇工业管理体系十篇

工业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44

工业管理体系篇1

本文首先对制约企业信誉管理体系建立的要素停止了剖析,如短少法律的约束力以及短少沟通等几个方面。然后再对构建工商管理以及企业信誉管理的办法从多个方面停止了讨论。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体系;企业信誉管理体系;构建;办法

一、引言

工商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誉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触及到多个部门的多个方面,但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对管理体系停止构建关于企业的开展均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企业信誉管理体系建立的制约要素

(1)短少法律约束力

企业的信誉管理是十分复杂的,所以企业的信誉管理体系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管理体系,它所触及到零碎是十分庞大的,所以其触及到的方面也是十分多的。企业的信誉管理在开展的进程中是需求根据相关的法律根据以及法律体系停止树立的,如才干够更好地将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措施停止落实和施行但是由于企业信誉管理体系的树立工夫并不是很长,招致了许多必要的法律体系以及法规的树立并不完善,在运用的进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破绽存在,这些法律破绽是招致纠纷发作的重要缘由。

(2)短少沟通

企业的信誉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严密相连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独立的停止开展。所以企业的信誉管理在开展的进程中通常都会对多方面的信息有所触及,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应该做的是将各个部门与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协作才能停止适当的协调,让企业的信誉管理失掉落实以及开展。若是由于各个部门与环节之间的协作不当而形成的矛盾,应该停止及时的处理,让管理的开展失掉无效的推进。若是管理上的信息招致了指导层的决策失误,其缘由应该是由于信息在管理上的沟通以及和协作的成绩,这种状况的发作会招致企业的管理遭到障碍,从而让企业信誉管理体系的树立遭到严重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开展。

三、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以及企业信誉管理体系的办法

(1)对企业的信誉停止充沛的注重

工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对企业的信誉停止充沛的注重,其缘由是工商企业的外部信誉风险的管理机制是经过多个部门的力气结合停止树立的。企业的每一个消费部门以及企业的每一个业务部门都会对企业的信誉有所触及,因而工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充沛的发扬本身的客观能动性,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得以停止。与此同时,工商企业还应该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纪停止提升,其目的是让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认识失掉加强,此举有利于让企业外部的信誉管理形式失掉实在无效的优化。

(2)对零碎的信誉管理部门停止构建

工商企业在运营的进程中应该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艺以及管理程度对企业的重要性有所看法,其缘由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艺以及管理程度会对企业的信息风险管理形成重要的影响。爲了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失掉无效的展开,企业应该对相关的信誉管理机制停止无效的完善。爲了让迷信的信誉管理机制得以树立,企业应该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外部信誉管理停止零碎的控制,从而让零碎的管理失掉全方位的掌控。这一系列的步骤需求相关的任务人员一步一步的停止调查以及研讨,所以企业应该将信誉管理的部门停止独自的树立,同时还应该对财务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的职能停止适当的调理合江企业外部的运营体系停止迷信的树立。

(3)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停止增强

由于工商企业的信誉管理的任务性质所决议,这是一项时效性十分长的任务,关于专业性以及技术性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所以在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方面也是十分高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艺到达一定的水平,如此才干够在一定水平上对企业的指导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之间停止协调,让这几个不同的职位、不同的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认同感,树立起共同的斗争目的,让企业的开展愈加调和。关于这种状况,企业应该在信誉管理的任务中对外部人员培训的力度停止增强,让企业信誉管理人员的才能失掉无效的提升。

(4)构建工商企业外部授信制度

工商企业外部授信制度的次要内容是对客户的赊销条件停止零碎的调查,从而使得企业对客户的信誉额度有一个较爲片面的掌握。在工商企业信誉任务展开的进程中,需求将实际根底与任务的工夫停止结合,在提出变革方案的时分,应该从迷信的角度动身,对其停止细致的剖析之后再实行。同时还应该对管理的形式停止精密化的处置,使得技术的攻关才能失掉无效地稳固,到达以最少的休息输入取得最大的收益,爲企业的可继续开展打下良好的根底。

四、结语

对工商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誉管理体系停止构建,需求付出十分多的努力,在这个进程中,相关人员必需需求对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有着清楚的看法,如此才干找到制约管理体系建立的要素,从而寻觅出更好的处理办法,促进企业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谢姣.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国企业信誉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功用研讨[D].湘潭大学,2007.

工业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信用体系构建

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不仅让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挑战。促进企业完善管理制度,重建信用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在大部分企业中都存在着矛盾与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矛盾,第一就是对矛盾进行合理的认识。第二就是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第三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信用不足

(一)企业缺乏信用

1.假冒、伪劣产品的频频出现。商业产品生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运行内容。如果不将这一工作进行好,将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企业。但如今诸多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视产品质量于不顾,生产劣质产品。这种行为极大地欺骗了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的权利受到损害。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同时也造成消费者对企业极度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使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

2.公司管理缺陷。随着公司的变大变强,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最常见的就是即使发现问题,仍然无人管理,最终出现企业的管理空白。其次,管理者与公司下层之间不能有效沟通,问题虽得到解决,但是解决得不彻底。使问题反反复复发生和再解决。甚至有些人,不能对自己的工作责任进行充分认识,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些企业工作人员昧着良心,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完全把消费者的权益当儿戏。种种问题的出现都与公司的管理不善有关。

3.企业间不信任。企业之间没有一定的交易准则,导致同行间缺乏信任。许多企业把不犯法作为他们的道德准则,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忽略同行间的感受,造成同行间不信任。在大环境下,同行本是一个整体,但内部矛盾的发生,使这个整体存在间隙,这样的结果就使得交易成本成倍增加,企业不能完成自己的原计划目标,导致我国许多企业不能登上国际大舞台。不能同世界经济接轨,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

(二)信用缺失的原因

1.企业信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企业信用缺失的最重要原因。许多企业的道德底线为零,利益使企业蒙蔽了双眼,以牺牲道德良知为代价,根本不顾及消费者的权益。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对企业道德、良知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所以企业仅凭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舆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

2.企业的自身漏洞。企业的道德缺失、决策力不够以及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使股东经理人之间缺乏信任,矛盾重重。两者各自以自身利益为重,不尊重对方权利,不考虑大局,造成公司内部结构混乱。没有有效的进行管理,是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最后造成矛盾的不可调节。

三、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加强对信用的认识

加强对信用的认识是建立企业信用的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形成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一个体系的建设只有出发点是根本不够的,不仅要求对信用充分认识,而且将信用落实到底,要求商家做到诚实守信。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

(二)增强对信用的管理

信用需要制度的管理。在缺乏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基础上,道德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交易的有序进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企业信用就是增加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只有建立合理的企i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工商管理与信用管理的关系

(一)工商管理是对企业信用的监督

只有有效的企业管理,才能形成合理的企业信用体系。当前,工商管理部门增加了一个新的职能,那就是对于注册的企业,给予监督、建立一个诚信档案。对企业进行分类做到奖惩分明。该项工作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工商部门能准确掌握企业信息

为了保证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工商部门采用了网络技术,对企业信息进行整理,建立电子档案。为了使企业能够尽快的建立其信用体系,工商管理部门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的网络工具,对企业信息进行记录。对信誉较低的企业进行惩罚,信誉高的进行奖励。使有诚信的公司得到发展,扩大企业诚信的作用。

五、结语

管理体系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对企业的诚信负责,做到对广大消费者群众的负责。加强信用体系的建立,使信用管理体系具体化、合理化。相关部门间进行合作,是企业利益合理化,群众利益最大化。使工商管理与企业信用之间相平衡。为我国经济更高、更快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宝庆.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J].西安金融,2015(11).

[2]黄莉.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活力,2016(06).

工业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将质量管理标准引入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为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目标所进行的一次创新,是企业党建与企业长远发展跟质量管理环环相扣的重要举措,其借助质量管理的先进思路和管理程序,逐步促进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合理化,全面化,对企业党建管理的作用极大[1]。

一、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思路

企i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改革传统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及方法,逐渐完善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将党组织的工作细节与质量管理体系融会贯通,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程序化梳理,使企业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实现质量监督控制,使企业的党建工作变得系统、科学、规范。

(一)以党组织为政治核心

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要紧紧围绕党组织的政治核心,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使党建管理体系与行政管理体系协调合作,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以促进企业党建工作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便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二)增强按规程办事的意识

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规范办事程序,使工作人员的行为活动有确切的执行标准,通过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格式化文件的制定,促使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都能严格按照相关执行标准及规程开展,此方法通过对工作过程的控制,可推动党建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可及时发现企业运行中潜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纠正措施进行相应整改,获得不间断的改进和提高。

(三)对党建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具有持续改进功能,在建立其体系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功能定位要要准确,不仅要不断改善实践中存在的偏差,逐步细化党建管理工作,而且要将已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工作尽可能量化,提高可操作性[2]。

1.根据实际编制操作指导书

企业要想做到党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依从企业实际,制定规范化、系统化、实用化的党建工作操作流程,要明白党建工作的目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对每项工作的具体步骤、要求、开展方法进行明确,确保党建各项工作运行都能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轨道上,根据所属企业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创造企业特色及亮点,形成规范企业党建工作的标准化操作指导书。

2.注重程序化管理,加强过程控制

企业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要做到对各环节工作标准及要求的明确把握,要注重程序化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对党建工作的具体项目进行逐一分解细化,提高党建工作的可操作性。要做到凡事按规定执行,且做好执行过程的记录工作,加强党建工作的持续改进及全程控制。

3.加强全员化管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企业党建工作的全员化管理旨在发挥企业领导的作用,强调党员全员的全程及全方位的参与,把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始终贯穿于党建工作的每个具体项目中,深入党员内部了解广大党员对建党工作的需求和期望,耐心记录广大党员对党建工作的建议及意见,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及创造力,提升整体凝聚力,切实解决职工遇到的所有问题。

二、运行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眼光要放长远,要有针对性

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与探索要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更应该具备长远的眼光,要结合实际,改变观念,凡事做到提前探索,提前计划,大胆实践,提前预防。企业的党建工作开展要理论结合实践,要紧密联系党员和员工,全面收集质量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反馈、处理、归档,这是企业党建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围绕企业经济发展,增强党建工作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党建工作理论研究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要突出指导性,提高可操作性

因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党员及广大员工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及时修正偏差、纠正错误。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还需要相应的提高可操作性,增强理论研究成果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可行性,促使其尽快落实,快速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企业党建质量管理要突出指导性,提高实际可操作性,才能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才能促进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

(三)要侧重于服务,深入研究

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要重点倾向于做好服务,企业党建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上级领导、企业党员、广大员工群众,要深入内部了解他们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需求和目标,开展有深度的调查,并结合以上结果制定出有实践意义的工作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还要与服务对象随时联系,加强沟通,并要积极接受群众的监督,以增强党建工作中党组织及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感[3]。

结束语:

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各岗位、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及工作目标,清晰了工作人员按要求、按规程、按程序办事的思路,简化了原有的管理方式,增强了管理效果,提升了运行时效,将原有管理中存在的死角逐一清除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发现错误,修正不足,促进企业党建管理逐步完善,有效提升企业党建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倩.创新企业党建工作推行质量管理体系[J].现代企业,2013,01:23-24.

工业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系统

[Doi]10.13939/ki.zgsc.2016.35.070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种管理科学,主要对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包含企业行为管理和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等内容。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诚信已经成为工商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工商管理对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具有很大作用,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并总结,构建合理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1影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因素分析

现阶段,我国工商企业已经采用积极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在社会中构建了良好的发展体系,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应用。但是目前企业依然存在很多影响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缺少法律规章制度管理,法律约束力不强

企业管理信用涉及的内容较广,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只有利用一定的法律约束,才能规范行为,保证措施的实施,做到有法可依。但是由于当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发展的时间较晚,各项法律法规或法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法律漏洞和问题,引发了很大矛盾。企业必须及时建立一些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信用管理行为,保证各项法律法规与企业信用体系紧密联系,让企业管理和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断生存和发展,及时弥补市场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完善各项权利和义务。

1.2部门内部沟通不强,影响了协作能力的发展

企业信用管理不是相对独立发展的管理,而是市场各部门相互沟通和协作后发展的环节,而且各项环节环环紧扣,不能脱离独立发展,只有认真协调并做好各环节管理,才能有效协调市场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同时各部门内部还要加强沟通,减少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促进了企业各项管理的顺利发展。管理信息沟通和协作不强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沟通和协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容易引发各种问题,导致企业领导各项决策出现错误,失去了企业领导层管理的真实性,会引发各种不必要的问题,影响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了很大影响。

1.3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影响

构架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时,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经济发展各环节和各部门因素,同时管理中各部门和各环节还会受到管理综合性和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充足的信息量和数据支持。近几年,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进展的影响下,原有的管理模式经常会受到落后的信息及数字化的影响,导致数据无法及时更新,对企业整个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种情况下,是企业最容易遭受影响的时期,企业一方面把必须树立长远发展的信息,制订长期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面对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4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制约了企业的完善和发展

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管理模式是保证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顺利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各项行为进展的前提。如果企业实施的信用管理缺少评估和评价体系,就会影响企业管理和评价的有效性,制约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同时,缺少统一参考标准,会影响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缺少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影响下,容易导致企业信息收集中标准不统一,而且实施的综合管理也会给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制约了企业各项管理程序的有效进展。

2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的方法

2.1构架企业信用管理部门

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需要注意,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和管理水平都会对企业信息管理产生影响,还使有效的管理企业信息存在风险。为了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必须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让企业人员及时掌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全方位了解企业信用管理过程,构建科学化的信用管理体系。所以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应用时,一方面加强企业财务和销售部门管理职能的调节,另一方面实现企业内部运营体系的结合。

2.2工商管理部门实施的经济户口形成监督企业信用的工具

“经济户口”是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可以进行市场监督、整理档案资料、管凭据等职能,是工商管理市场经济的载体,经济户口实质是一种由工商行政对市场主体进行登记检查中发生的凭证、文件的资料。经济户口中的企业信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更新,可以给企业失信行为提供证据。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实施并建立了信息联网技术,可以随时更新户口信息,是一种管理经济户口的新方法,提高了经济户口在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价值。

2.3工商管理部门实施的企业分类监管,实现了奖励守信和惩罚失信的作用

分类监管制度表示工商管理部门以经济户口为依据,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实施管理,惩罚企业失信行为,奖励守信行为,实现了企业各项职能的整合,可以对企业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市场行为等实施全过程监管,提高了执法效能。

我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起步早,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第一,构建了管理企业分类监管的制度、条例和法规,促进了分类监管制度的发展;第二,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带领下,对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分类监管实施了联网,同时颁布了相关方案;第三,建立了科学化企业信用分离标准,将其划分为a、B、C、D四类。a表示有良好信用具有激励作用的企业;B类为有一些不良信用,需要正面激励的企业;C类为不良记录较多,重点监管企业;D表示工商管理部门强制其撤出市场的企业。

2.4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金信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办理工商业务的核心平台

工商部门实施信息网络建设时,明确指出,必须加强信用网络建设,促进监管技术的实施。构架信息网络时,各级机关必须统一思想,遵循统一标准,制定互联互通的仿真,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同时还要极强资金投入,保证金信工程顺利实施。

工商行政实施的红盾网主要表现:一方面,是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公示信息的平台。如各级地方驰名商标企业、诚实守信企业等,可以利用网页直接看到企业名单。部分地方的红盾网还可以进行企业失信行为查询,是一种促进企业诚信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企业申请和办理业务的平台。如,部分地方设置了工商业务办理,可以进行企业年检申请表下载操作,有的还可以进行工商登记申请,方便了企业与个人。

3结论

本文主要对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构建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影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因素,然后针对性提出了四方面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管理意义较大,只有构建一套适用的信用管理体系,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瑞全,张合振.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浅析[J].前沿,2012(12).

[2]易珊珊.如何构建工商企业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9).

[3]姜启跃.工商管理驱动下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J].企业技术开发,2013(11).

工业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工商管理;运用

一、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如果一个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则可以表明该公司的实力非常的强大。但是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在企业遭遇重大挫折或者是转型的过程中,较好的信用度可以帮助企业贷款提供便利,这对于缓解企业的发展危机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信用也是需要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因而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养成较好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便于企业降低风险

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风险问题是经常存在的,部分客户的拖帐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如果同时出现几个或者是多个类似的事件发生,那么会对于企业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则可以很好的降低上述问题的出现几率,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健康有序与否,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则会非常的融洽,不会出现上述的不利现象,同样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内部控制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

3.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进行客户的删选,从而降低其运营中的成本。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信息都会充斥在各个版面上,这对于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的干扰,在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下可以快速的核实其信息的真伪,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并且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但是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如果沟通不及时则会严重的降低其实际的效率,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相关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在缺乏约束性的信用制度约束下,无法有效的实现其体系的构建。再加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各部门无法依据各明确标准来参与到信用管理中来,因而制约了其发展。在具体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信息化的程度较为滞后,因而无法及时的进行相关信息的更新,这对于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的加以改进。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工商管理的运用

工商管理相较于其他的管理而言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在具体的应用中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可以帮助企业科学的进行决策的制定与规范化的管理,从而确保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工商管理也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并且对于该体系的形成与管理也是十分有利的。

1.工商管理可以为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起到较强的监督作用,通过工商管理的监督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较为全面的信用档案,通过这些档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够便于工商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实现。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会定期的进行信息的更新,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极大的约束和促进企业文明经营活动的开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较强的信息支持。

2.工商管理推动企业分类监督。“所谓企业分类监管制度,指的是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以其所掌握的经济户口为依托,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是新企业进行处罚以及对守信企业进行奖励的这一种企业信用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实施能够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整个工商管理行为,有针对性的监管不同企业行为,对那些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鼓励,对那些表现较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通过这种行为,消费者也会了解大不同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优化选择所需产品,侧面规范了市场行为,逼迫市场主体提高自身的信用程度,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和保护的对象,国家对企业的发展政策也具有针对性的在调整,相对应信用良好的企业其政策优惠也比较多。工商管理通过这种奖励和惩罚的行为有效的推动了我国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3.有效的工商管理可以很好的检验企业的正规与否,同时也是确保市场有序运转的必要前提。每年工商部门都要按照规定对于企业进行检验,并且帮助企业发现自身运营中的不足,这些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并且通过工商部门的检查可以及时的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也其检验的方式也是各部相同的,并且逐渐朝着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不断的变革,这些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十分有利的。

四、总结

信用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财产,并且在特殊情况下,信用体系能够发挥出较强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各大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有效的进行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与此同时,适当的引进工商管理加以指导,则可以更好的促进信用管理体系的早日实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合理的利用,这样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帮助企业在稳定中快速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工业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测量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测量设备;体系审核

中图分类号:tp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0-0109-02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很多企业继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之后,又着手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该体系在企业中对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安全生产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测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是《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9022-2003/iSo10012:2003),此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12月16日,2004年3月1日实施。2005年初,国内开始依据该标准对各行各业的企业开展相应的审核工作,审核机构为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由该中心在全国的各分支机构负责现场审核工作,中心则负责对审核资料进行审查并颁发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分为aaa、aa、a三种级别,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标准要求建立体系,取得相应的证书。

标准《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的内容包括:总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企业在初次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时,因缺少相关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无从入手、难以有为。本文主要介绍测量管理体系建立中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包括组织管理架构、体系文件编制、人员培训、测量设备分类管理、关键测量过程识别、体系的审核和监视等六个方面,以期对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冶金、医药等各类企业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时有所帮助。

一、组织管理的架构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管理的架构是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企业应建立内部的测量管理网络,测量管理工作从上至下应层次清晰、职责分明。体系推进人员应包括最高领导层、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关键测量过程操作人员、产品检验人员等。对于原来测量管理工作薄弱的企业尤其重要,要求各级人员在思想意识上加以重视,明确要求,履行职责,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起积极的作用。

二、体系文件的编制

体系文件是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体现,是测量管理体系实施的依据。根据企业的管理工作现状,应依据标准和有关规程、规范,编制《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关键测量过程控制规范,大型或精密测量设备操作规程、测量设备校准方法等。在各层次文件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体系的结合度和相容性,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检验规范等,均可按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要求执行。

三、人员培训

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人员包括测量管理人员和测量操作人员(包括测量设备检定/校准/验证人员、原材料检验人员、半成品检验人员、成品出厂检验人员、生产过程工艺监测人员、其它分析测试人员等),培训内容应包括《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iSo10012:2003)、企业正式颁布的《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与测量过程有关的各类标准、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关键测量过程操作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知识、法定计量单位、计量专业基础知识等内容。

培训形式可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课堂理论讲授、现场实际操作演示等,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实打实战”。

要明确培训考核要求,切实做好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工作,做到“应知应会”,提高各层次人员的计量意识和测量能力。

四、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

企业内部的测量设备种类繁杂、数量繁多,如果按照一种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势必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一定好,难以有效发挥出测量设备管理的相应作用。由于每一测量设备的应用场合、测量参数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对测量设备实施分类管理。

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工作是每个企业在体系实施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管理难度最大同时又是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测量设备使用的场所、测量参数的技术要求、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等进行a类、B类、C类的分类管理,分类原则为:

1.a类测量设备:包括国家强制性检定的测量设备,主要为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并列入强制管理计量器具目录的测量设备;产品出厂检验使用的主要测量设备;用于关键测量过程的测量设备。

2.B类测量设备:包括用于生产工艺控制过程的测量设备;用于公司内部能源、物料核算、车间定额管理的测量设备。

3.C类测量设备:包括用于生产工艺上仅起一般指示作用的测量设备;仅做工具使用的测量设备。

企业应建立详细的测量设备管理目录、测量设备管理台帐、测量设备周期确认计划和测量设备周期确认计划实施的统计表。

标准中强调了“计量确认”的概念。所谓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返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的计量性能验证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企业所有测量设备均应经过计量确认,计量确认的部门可以是外部计量技术机构,也可以是内部计量主管部门。

为了避免测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错用或误用,防止测量设备的非预期使用而造成产品和过程失控,测量设备在确认后应按管理类别、检定/校准状态对所有测量设备粘贴牢固耐久的确认标识,确保测量设备的确认标识能正确地反映其校准、检定状态。测量设备使用人员负责标识的日常管理,计量管理人员负责监督、跟踪。

五、关键测量过程识别

为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除对测量设备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测量过程的控制中,首先要识别关键测量过程。重要原材料进货检验、贸易结算、半成品关键控制点、成品检验、环境检测、安全控制、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等均为关键测量过程。通过识别,将这些过程制定成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技术指标项目、要求,提高操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满足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针对已识别的关键测量过程应建立《关键测量过程一览表》、《检定/校准项目一览表》、《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检定、校准项目的计量确认检查表》,并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在关键测量过程识别中应注重如何将顾客提出的产品要求转换为计量要求。例如:顾客对产品厚度要求允许误差控制在±1mm以内,按“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为被测指标的1/3~1/10”的配备原则,选取的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为±0.03mm,为此可以选取测量范围为(0~150)mm的带表游标卡尺,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01mm,以保证测量设备的配备满足测量过程的要求,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每个企业涉及的关键测量过程各有不同,应结合产品的技术要求配备适宜的测量设备,确保测量过程和数据准确、可靠。

关键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是测量管理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引起企业技术、生产、质量检验、计量部门的高度重视。

六、体系的审核和监视

体系的审核和监视是体系运行中发现不符合、进行改进的有效途径,它主要包括内部审核、日常监督检查、管理评审三种形式。

内部审核目的是验证企业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与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评价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识别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期望通过内部审核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

日常监督检查包括对体系运行、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检查,可采用现场巡查、人员提问、抽查有关记录、查证测量设备状态、对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时应做好相应记录,监督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时应立即责令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组织对测量管理体系方针及质量目标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实施测量管理体系活动资源的充分性以及企业内外部反馈、生产情况的改变等进行评价,识别需要持续改进的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以确保管理体系和测量技术能力的持续改进。

七、结语

企业通过开展以上的工作,在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三个月以上)应脚踏实地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将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转换为计量要求,使企业的测量管理水平有明显地提高,有效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活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iSo10012: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工业管理体系篇7

一、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作用

工商管理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户口上。由于工商管理部门会在网络上记录和公布企业的登记注册信息与日常监管信息,所以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和信息共享作用,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信息数据条件。可以说工商管理对企业信用管理有极大的优化和推动效果。

二、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一)多重部门的协作问题。

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信用管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征差异,而其整体又呈现统筹化和协作化特征。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一旦各个环节和部门在协作上出现矛盾,整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就会下降。通常情况下,这类矛盾来源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和协调性的欠缺,由此导致的信息准确性与完整性的下降会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法律规章的缺漏问题。

由于所涉及层面过多,企业的信用管理呈现出繁杂化和庞大化的特征,为了令这种管理体系不至于引发过多的矛盾和疏漏,需要严格、具体、细致的法律规章对其加以规范。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虽然有一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但在条款上失于粗略,在适性上也过于陈旧,不仅对许多信用管理细节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在许多新兴的信用管理措施方面根本就是空白。这令法律规章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信用管理体系也相应地缺乏方向性和规范性。

(三)信息技术的落后问题。

由于上诉的复杂性特征,为了满足信用管理体系的功能需求,先进的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现阶段,应用于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技术依然较为落后,换言之,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以满足其功能需求。这种信息技术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和发展,举例来说,由于当前的信息系统没有动态实时跟踪功能,所以众多信用数据要以月,甚至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更新,这种信息滞后大大降低了信用信息的准确程度,令企业管理者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经营决策。

(四)管理制度的混乱问题。

如前文所说,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了多个部门和环节,但由于不具备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各部门的管理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各个部门在信用管理方面所用的标准不一致,这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很难成立,统一的管理体系也无法运作,总体来说,信用管理体系在整体上的运作效能完全体现不出来。

三、应用工商管理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一)推动政府的主导作用。

工商管理属于一种行政行为,负责主导这一行为的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因此为了强化这种主导作用,各企业应积极予以推动和支持。具体来说,要积极提供信用管理相关的实际情况信息和经验,使政府可以对信用管理办法实施合理优化,完善针对信用的征集、评价、反馈、提示、配植、披露等方面的制度。

(二)建立统一的体系标准。

为了解决信用管理体系的训练问题,需要通过工商管理手段将数据的交换标准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避免信用管理体系各自为政所产生的混乱状况。通过统一标准的建立,令企业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用管理能够统筹运作,放大账目的监管作用,实现信用管理体系的统合性。

(三)发挥管理的主动特征。

目前来看,企业各个部门对自身保有的信息资源都有独占心理,这种心理令其不会积极参与征信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效发挥信用管理的主动化特征,保证工业部门与商业部门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予各个部门以信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升工商管理在信用管理方面的运作效率。

(四)强化监督的实际应用。

为了令收集到的信用信息能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必须予以强化,这种强化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在于对监督运作效率的提升,以此强化监督体系自身的有效性;第二方面在于对企业意识的提升,通过保证信用意识的根源来提升监督体系和企业的适性;第三方面在于对社会需求的考察,依据社会需求调整服务体系,避免监督体系脱离社会实际空转的现象。

(五)增强信息的管控优势。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持有信息本身就属于一种竞争力优势,而工商管理所驱动的信用管理体系正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信息管控权。企业不应放弃这种便利提供的信息管控优势,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用管理体系的多元化价值。

工业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部门管理;风险管理;业务管理;标准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企业为了能不断优化公司制度体系,而作为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管理人员已经对标准化管理给予重视,其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虽然是会计部门的基础工作,但却是企业财务质量要求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所以,如果一个企业能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工作做到协调发展并科学合理,那么对于企业的实际工作来说,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又能使企业在弱肉强食的业界内稳定持续的迅速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定义

企业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所谓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标准化指的是规范企业财务进程,并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确保会计资料具有合法性和完整真实性,同时,还需要以防范风险以及提高经营水平作为出发点,分析企业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以及岗位分配等,并对员工权限进行划分,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从而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会计信息验证、会计信息使用或者提供者的利益和需求。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内容

1.部门管理标准化

财务管理工作的部门涉及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而且,部门领导是部门管理的灵魂,要想让一个部门取得进步,除了团结部门人员拧成一股绳为了共同的进步而努力之外,部门领导还得制定一个部门管理标准,让部门的管理变得标准化,因为部门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缩影,部门发展需要员工之间的互相有效的合作,同样企业的发展也需要部门的发展,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部门发展离不开员工发展,企业发展离不开部门发展,这种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想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首先必须要使部门管理标准化,只有部门管理的标准化,企业才能建成工作标准化的体系并长期发展。

2.风险管理标准化

风险是商业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风险管理强调的是缓释,并侧重于企业内常见的风险领域,而新的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则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当前英国BSi的BS31100:2008风险管理实践指南就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而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风险管理工作组(iSo/tmB/RmwG)的风险管理标准化工作在一些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So/ieCGUiDe73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定的、在国际范围内都颇具影响的。

3.业务管理标准化

业务管理(servicemanagement)是指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营业、投资、服务、劳动力和财务等各项业务按照经营目的执行有效的规范、控制、调整等管理活动。包括应用管理、大客户业务管理、自定义的业务管理等。业务管理标准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管理标准的制定是发生相同的业务时,任何岗位职责的工作人员都要有统一的业务行为规范,例如:预算编制是企业预算管理最基础的环节,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采取固定预算的方式,也就是预算期某一固定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的预算,这样就容易造成与实际的情况差别很大,更有可能使得领导与员工的工作有对立性。所以,要制定正确且符合各部门特点的预算编制方法,就要让业务管理标准化就要结合实际情况。

三、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实施步骤

1.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原则和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的目标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精细预算管理、配置优化财务资源、清晰财务操作流程、统一财务档案管理。一个企业需要把规范当作财务管理标准化的根本要求,把防范财务风险当作财务管理标准化的中重要任务,把提升服务能力和财务报障能力当作财务管理化的基本,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合作工作当作实现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必经途径,只有清楚认识财务管理标准化的重大意义,才能明白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原则。

2.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工作

首先和实行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这就需要从会计人员管理与考核类、资金管理类、资产管理类、预算控制类、成本费用类、存货管理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类、发票管理类这几类来下手,统一制定规范的财务制度,制定制度的同时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这几类法规,并且制定制度要包含主要业务活动的大部分财务行为,让企业在进行业务活动时有据可依,而且依据都符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的。其次,和实施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先将业务流程细化成预算编制与审核类、资金收支类、费用审批类、存货出入库类、标准成本制定与审核类、成本控制类、工程结算类、分析与考核类这八小类,再在编制业务流程图时针对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提出清晰具体的要求,让业务流程在操作时变得更加完美。最后,强化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使用同一种管理软件,建立一个标准账套,由软件管理和维护人员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监控,对于违反规定的操作或不执行制度的人员进行处罚,这样,通过标准化账套的模式能更好的规范财务管理的工作。

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体系不协调

财务制度和业务流程没有相互协调合作,部分财务制度与业务流程管理步伐不统一,财务制度没有结合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实际情况,业务流程没有考虑会计控制的基本要求,于是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不协调。

2.财务控制力薄弱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一般事务性的处理,经常做到事后处理,却忽略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只顾着忙于记账,所以财务控制力度明显不够。

3.财务信息体系过于分散

企业内的各个部门都使用自己的核算软件,所以各个部门互相之间的软件不能直接进行数据转换,于是为了转换数据,财务人员要多做一道工序,更甚至有的企业大量数据的处理是由财务人员手写,没有统一的软件,这样一来只会浪费了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体系过于分散就是这样造成的。

五、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措施

1.制定标准化财务制度及流程

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其中的风险管理存在较多漏洞,造成漏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规范标准化,大部分都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和标准,只有把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水平提高,企业内的各部门人员才能根据标准来完成工作,这样一来,企业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标准化的工作不仅使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也为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为获得最大利益是企业的根本任务。而标准化的财务制度和流程在企业内部是相当规范的,因此保证了企业各单位财务数据可以相互比较,也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并且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共同准则,只有通过财务管理标准化工作,在完善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同时也完善了企业标准化。

2.通过各个部门之间工作的衔接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

传统的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之间是非常容易产生矛盾的,如出现计算误差、信息交流受阻,部门沟通困难,有的甚至发生经营信息遗忘,这样产生的后果便是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实现财务以及非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的统一规范后,类似以上的问题是不会出现的,并且避免了浪费和低效率的情况,从而使得企业能协调发展,促进了财务工作的标准化。

六、结束语

在如今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构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只有构造了标准化体系,企业人员才能规范的工作,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益,从而这个企业便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社会战场上获取胜利。

参考文献:

工业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时代要求

2018年2月,国家六部委联合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要求,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目前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有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教师实践水平不足、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要加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应把实践教学融入到各门课程、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现今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

(一)“产”与“教”“学”对接不紧密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全面将产教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没有深入到各门课程,更没有全面深入思考如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在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严重不足,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一头热”

当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突出表现在,高职院校“一头热”。企业认为,人才是流动的,人才培养是教育部门的事,所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行动力上不够,只有企业用人紧张时,才想到与学校合作,这样的合作必难长久。甚至一些“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基地”,仅停留在文件上,实际推动效果缓慢。再有在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学生未必会到合作企业工作,这也影响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三)教师实践技能素质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专业在教师选拔上“重学历、轻技能”,教师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专业实践技能缺乏,达不到“双师”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难以全面完成产教融合这一较为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建议

(一)加强实践教学资源优化

1.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

在教师选聘和考评的过程中,重视对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考核和要求,对无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要求其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要求教师在一定年份内,达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2.全面进行实践教学,进一步开发实习实训平台、基地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下,配套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优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与合作企业开展学徒制合作,在多门课程,各个环节进行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教学。

3.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化

在设置完整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应设置全面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基础操作、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综合实训等。理论与实践结合,互为补充又互相独立,共同构成应用化的课程体系。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用思维能力

在“互联网+”、“一带一路”的时代要求下,学生应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专业教育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课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实现综合性全面发展。

5.加强实践教学制度优化

为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高职院校应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的监督和管理。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技术,形成技能,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

工业管理体系篇10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停留在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阶段。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其实践教学远远达不到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甚至仅有的一些还只是形式主义,实践效果自然很不理想,导致学生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影响教学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经费更多。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相关的校内实践教学设配都已经完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校外的实践基地也同样重要,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外的实践基地只是表面的形式,并没有与企业过多的联系。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的实践教学经费过少,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有待完善,使教学质量达不到应有的高度。要想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就要完善和壮大师资队伍。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老师在企业经验或者实践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很多教师只具备理论基础或者只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师资队伍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职业技能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着严重的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很多小部分组成的,在运行过程中缺乏科学理论依据以及方法,很难形成一个在结构和功能达到标准的教学系统。

二、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首先在实践教学的目标上。在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目标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在构建过程中,应明确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各个方面的配合,最终形成一个具体的目标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来说,实践教学内容就是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将各个实践环节进行提高和创新,科学的安排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实现整体的时间教学目标,形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在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时,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实践教学条件。这种条件包括师资队伍的素质、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实训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宏观的管理手段。由于实践教学特点和性质,导致在管理方面有着较大的难度,为了是实践教学活动在各个方面得到保障,使实践教学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就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制度以及质量评价这四个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综合管理。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起到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作用,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促进实践教学在质量和效率上的提高。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分别建立一个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并切实执行。在整个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能够对组织队伍、经费、管理制度以及校内和校外的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保障。明确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对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进行义务和责任分工;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各个环节中都具有一定的使用规范;对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进程建立一个条理清晰的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进度;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重视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稳定性;建立奖惩措施和规范制度,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从各个角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