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环境治理报告十篇水环境治理报告十篇

水环境治理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41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1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按照省、市政协关于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民主监督工作要求,结合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今年第二季度,区政协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区环保分局、城乡建设局等单位专题调研我区水污染治理情况。

调研组实地查看部分企业和河道,听取相关部门的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水污染防治情况调研座谈会”。在吸纳多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对“防治水污染,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共识。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区水环境现状及治理进展情况

(一)我区水环境现状及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我区地表水体主要有“三河两渠”:a河、B河、C河、a渠和B防洪渠。其中,a河为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X的南部,流经X区河段长约6公里;B河流经X区的北部和东部,从我区的X村进入X谷水向东流,至X沟折向南流,经兴隆寨村、X河后注入a河,流经X境内长度约10公里;C河,又名孝水,流经X区X村北部至X村南,向北流入B河,长度约5公里;a渠由西向东穿X城区至X河汇入B河;B防洪渠绕X的西南边流入a河,常年无水断流。

X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X设有2座优质地下水厂,一座设在X路南头的a河边,一座设在X公司后面的B河边,有X、X、X3个主要地下水源地。B河、a渠由于受城区排水管网建设不完善,雨污排放不分,加之部分管道年久失修,遇到大雨,周边雨污水相混一起直接排入B河,水体易污染发臭变质;B防洪渠平时无水,在渠的中西段有居民在渠里种菜,成了部分居民的菜地;C河也是长年断流,部分河段环境“脏、乱、差”。

总体来看,我区“三河两渠”目前突出存在水量不足、水质不良、河岸不绿、设施不全等问题,部分河段渠道不通不畅、水质变黑变臭,有的常年缺水、长期断流。究其原因,对我区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城市区雨、污水排放管网不分。城市排污管网规划滞后,管网建设没有实行雨污分流,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X村、X村、X村等城中村已城市化,但是市政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附近没有市政管网辐射的污水管网,村民生活污水只能直接排入B河。

二是工业废水排放。尤其是a渠沿线的工业企业和住宅小区雨污不分。平时沿岸工业污水经污水站预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再进入X污水处理厂。但在下雨时,因防洪需要,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随雨水通过a渠直接排到B河再进入a河,短期内造成B河a河水体严重污染。2019年X市曾经组织规划设计院对a渠污水系统改造工作进行调研、方案设计,但因工程费用高、拆迁难度大等多种因素搁浅。

三是城市规划滞后和管理不到位。以往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城市水体的保留、开发和增设未给予重视,C河由于地处边沿农村,缺乏排污管网,居民生活污水就近排入河里,垃圾堵塞、水系不通,有些地段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排污管网规划、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网络,致使污水无法集中收集,不仅造成了污染,也给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造成很大困难。河道日常监督管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投入巨资在B河沿岸敷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泵站,把村民生活污水全部打入污水处理厂专用管网进行处理,但部分不自觉的市民为了自己方便,在污水管网或者警井上凿孔取水,人为造成污水流入河中。

(二)我区水污染治理进展情况

近年来,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水质主导、精准治污、部门协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保障水环境安全为底线,深化水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和饮水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机制、制度,全面落实市定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强化领导,健全目标责任考评机制。成立X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设立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和安排部署X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制定下发了《X区2019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专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和工作部署文件,区政府与各办事处、有关委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例会,建立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台账,落实区、行业主管、办事处三级督查巡查、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等制度,为深入持续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上、制度上的保障。

二是加大污水处理监管力度。强化对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的监督,开展B河沿线排污单位废水监测,对B河沿岸工业企业排污口实施截污工程,所有工业污水首先经本单位污水站预处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网进入X污水处理厂,实现处理达标后排入a河;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为改善辖区地表水质,对B河沿岸X村、X村、X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污口以及X村a渠附近居民生活污水排污口实施截污治理,投巨资敷设了专用污水管网和污水泵站,将沿岸生活污水全部截入污水厂专用管网进行处理。2019年4月区环保分局对沿B河工业企业废水采样检测,全部达标排放。

三是强力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开展机动车维修废水治理,对辖区i类汽车维修企业废水排放进行限期整改;开展防治地下水污染工作,对全区加油站储油罐和防渗池等设置进行了整改监督:开展黑臭水体治理,由城建局牵头,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沿河排污口的监管,发现一个,截留一个,确保X区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厂处理;开展“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战”行动,对X河渠周边排污口进行提升改建,市下达X区22个排污口截污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

四是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对我区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X庄1号、8号井一级保护区内大部分物流仓库拆除完毕,剩余仓库用来存放自来水公司与取水设施有关的管材、管件,不再作为其他用途。二级保护区内物流仓库的管道、管材已封闭,排污口也已经整改完毕,不再产生废水;6号井、10号井、11号周边机械加工厂、木材加工厂进行关停,拆除了相关生产设备;X水源保护区内原有的工厂厂房已拆除,场地平整覆盖到位;1号井、10号井周边建筑垃圾已清理。15号井周边的建筑垃圾体积约八万立方,正在清理。4号井周围水源保护区为X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X离子水有限公司使用,用于纯净水的生产经营。

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水环境质量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存在四个方面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区域内自然径流少,城区河流干渠自净能力差。流经X区域内的河渠中,只有a河、B河常年有水,C河、a渠、B防洪渠一年之中,只在雨季时才有水,自净能力差。尤其是C河绝大多数时间河道里都是生活污水和垃圾,部分河段水体黑臭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而且影响了人居环境和群众身体健康。

(二)环保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历史欠账多。污水处理厂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污水不能得到处理。一是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城区污水处理站点少,污水收纳简易处理能力不够,如x污水处理站设施简陋,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污水排放量;二是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从城区情况看,很多地方雨污不分,尤其是a渠沿线的工业企业和住宅小区雨污不分,导致下雨时大量污水随雨水通过a渠排到B河。C河周边区域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现有排污截污口较少,污水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整体上城区管网需要新建设和改造的地方多、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三)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机制仍不完善,工作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的环保宣传教育,全区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部门环保职责不明确,被动应付、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受经济利益驱动,少数企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只顾眼前和一己之利,对治污设施投入不够,排污措施落实不到位,达标排放不稳定,时好时坏。

(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薄弱,监管人员少,网格化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虽然已按照市里要求建立了三级网格员监管,设立了网格长和网格员,但部分部门和单位环保监管人员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环境监管各项工作的完成;办事处环境监管人员都是兼职;办事处和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存在漏洞,很难实现网格内所有污染源实施“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环保队伍力量薄弱,X环保分局现有21人,却要对X区和X区两个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人员力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要求。

三、对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水污染防治事关饮水安全,事关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全市水系建设成效。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认识,形成合力,落实要求,加大投入,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水污染防治就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神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

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树立抓水污染防治就是优化发展环境、就是打造宜居城区、就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重视水环境和水污染治理问题,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气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节水意识、减污意识和环保守法意识,将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要加强对广大市民的宣传教育,推广使用环保举报热线电话,使群众都来关心、理解、支持和监督水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水污染防治是当前我市“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的重要内容,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难啃的硬任务。必须走对路子、握紧拳头、精准发力、确保实效。

一是注重统筹、搞好结合。政府要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污染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和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水污染防治工作常抓不懈。

二是压实责任,全面推进。落实“河长制”。明确河长职责,强化节点管理,倒逼工作落实,严格考核问责,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渠管理保护机制。

三是综合防治,完善机制。实行联防联控,环保部门牵好头,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把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四是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向社会通报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度,接受群众监督。

(三)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的工作要求。要制定水污染防治工作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做好衔接,城区改造建设、工业布局等都要与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相适应。要严格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不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确保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要管住源头,着力加强沿河涉水工业企业、“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场监督,切实消除污水直排等现象,着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要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的排查不留任何死角,将治理任务、时间和标准都列入工作台账,按期检查销号,使城区水环境明显改善,为水系建设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2

组织机构

区环保局成立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职责分工

根据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和各科室单位职责,专项行动职责分工如下:污管科负责组织制定我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工作分工方案;负责制定专项行动督查工作方案,牵头组织开展全区督查工作;负责与区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负责与区政府办公室联系,建立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分阶段组织召开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准备相关会议材料,协调解决难点问题,撰写会议纪要;负责专项行动相关法制工作;组织审核修改专项检查报告,工作总结草稿以及挂牌督办名单。

环境监理所、监察中队负责专项行动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全区信息汇总报送工作,负责与各乡镇街环保办的协调联系,似定挂牌督办名单的基本情况,辖区内环境安全隐患督查专项工作,9月18日前完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负责撰写专项检查报告、工作总结初稿,准备提交专项行动联度会议讨论的有关材料,负责收集并建立专项行动档案。开发科负责“敖江”饮用水地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加强对山仔水库、柯坪水库、南口水库环境检查及辖区尾矿库专项整治工作。局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新闻单位参与环保专项行动,及时报道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召开新闻会,通报查处情况。

主要工作安排

(一)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

开发科组织对“敖江”饮用水地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加强对山仔水库、柯坪水库、南口水库(日溪乡环保办配合),并于8月18日前将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工作进展情况报送专项办通过网站,11月10前报送尾矿库专项整治工作总结(责任单位:开发科)。检查的主要内容:

1、检查饮用水源地的建设情况。重点检查设立的护栏、界桩、警示牌等,是否损坏。

2、彻底取缔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

3、检查2010年以来在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新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停业(产)或关闭,对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进行全面清理。4、对影响水质安全的各类隐患进行集中整治,完善饮用水源应急预案和重点排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5、加大农村饮用水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切实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对堆放江河、湖库最高水位线滩地和岸坡上的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弃物,要进行清理,消除其隐患。

(二)以促进污染减排为目标

集中开展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理场专项检查,环境监理所、监察中队负责(各乡镇环保办配合)对洋里污水处理厂、红庙岭垃圾场进行专项检查,9月18日前报送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阶段整改情况报告。检查的主要内容:

1、查清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的基本情况,了解进水水质、处理水质及污染物去除。

2、对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是否正常运行,对于不正常运营污水处理设施,造成污染事数的且后果严重,要依法追究运营单位和管理部门的行政或刑事责任。3、检查已建生活垃圾理填场实际运行情况,包括填埋量、兩污分流情况、防渗措施、过滤处理设施运行情况,重点是渗滤液的产生和排放情况。4、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要责令限期整改,垃圾渗滤液未经过处理直排、处理不达标的要依法依规对运营单位进行处罚,确保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三)巩固整治效果

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督察环境,监理所、监察队,负责2009年以来市、区政府挂牌督办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落实情况,确保重点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负责2007年开展的造纸行业专项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检查被取缔关闭的造纸企业或生产线是否停产。设备拆除等措施的落实情况,防止死灰复燃和落后淘汰工艺设备的转移,巩固CoD减排成效。各部门要对群众健康污染严重的重点企业加大力度严格查处,确保群众环境安全。

1、污管科负责汇总第一阶段百日安全隐患督察专项行动工作、情况报告;负责全面检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申报,查处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是否具有环保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以及转移审批和联单制度。

2、监理所、监察中队负责对影响群众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监督管理,凡未建成污染防治设施或治理设施又不完善的,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的,一律停产整改。检查的步骤与内容:各科室、直属单位要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督察,重点检查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场,重点流域(水库)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检查和整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企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对检查中发现的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要立即书面责令整改,限期消除隐患,关及时向局领导、区政府上报。各科室、直属单位要按照以下要求将相关材料及时报送区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⑴7月30日前报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督查情况报告和市级挂牌督办的环境问题名单及其基本情况;

⑵8月20日前报送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存在的环境问题阶段整治情况报告;

⑶9月20日前报送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阶段整治情况报告;

⑷10月20日前报送重点流域(水库)存在的环境问题阶段整治情况报告和今年挂牌督办环境问题的查处、整改情况报告。

督查工作安排

各科室、直属单位要按照要求及时上报检查结果等有关材料,建立档案备查,接受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督查。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结合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减排责任书、绩效考评等重点工作,加大对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联合督查。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3

关键词: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立法

海洋运输承担了90%的国际贸易量,由海洋运输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是船舶污染。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先后制定了《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和相关各类补充文件。《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是为保护海洋环境,由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有关防止和限制船舶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海洋方面的安全规定的国际公约,是旨在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国际公约,也是人类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国际公约。它包括6个技术性附则:附则i---防止油污规则;附则ii---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ii---防止海运包装形式有害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V---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附则V---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基本涵盖了主要类型的船舶污染,包括油污、有毒液体、有害包装物、污水和垃圾等。后来的《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主要是对1973年公约的《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进行实质性修政和补充,其他几个附则没有多大变化。该公约以其详细和全面的船舶污染防治规范,成为各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典范。

法案出台背景

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其海岸线长达37521公里,其对外贸易运输主要依靠海运,海洋就是澳大利亚的生命线,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澳大利亚制定了大量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并不断修改完善,仅仅自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就在联邦和州的层次上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多次。

2010年11月9日,澳大利亚联邦通过了《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该法修正了《2008海洋保护(船用油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法》和《1983海洋保护(船舶污染预防)法》,给2008海洋保护法增加了一节新的内容---响应者免责,以保护那些在燃油溢出事故中给污染受害者提供了合理帮助,并因此而拥有良好信誉的人员。而对1983海洋保护法则修订了一些条款,如对含硫燃油的使用要比指定限值更高;要求澳大利亚海事部门同意安排一个在船上以外的地方,专门放置船上燃油供应簿。还要制定相关条款,要求保存关于损害臭氧层物质的记录,并在记录本中规定虚假或误导性条目的惩罚。此外,维多利亚州也在2010年9月28日通过了《2010海洋安全法》,该法修订了1988年的《海洋法》,目的是以一种更现代的安全管制方式改善海洋安全状况,其中包括防治海洋污染造成的安全问题。

同时,这也是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防治环境污染的一个大趋势所致。2011年11月,新南威尔士州通过了《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该法案针对那些有引发污染事件风险的组织应该准备遵守法案所带来的变化,包括增加报告义务,应对增大的处罚,要求制定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计划和公开环境监测数据等等。

法案主要内容

2012年3月7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通过了新的《2011海洋污染法》,这部法律借鉴了《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澳大利亚联邦2010年刚刚修订的《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和新州刚刚修订的《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法案的主要修订内容是禁止向国家水域排放有害包装物,排放污水和垃圾,如果有这些违法行为,则公司可能面临最高数百万美元的罚款。这部新法律也引入了一种更为全面的紧急计划和海洋污染报告制度,使得海洋污染事故反应和岸上污染事故的反应机制更为一致。

思考和借鉴

对由于海洋运输船舶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加入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73/8防污公约”,73/78maRpoL)等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国际公约。

目前我国最新的海洋船舶污染防治法是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该规定是中国政府履行《73/78防污公约》,确保公约的各项要求得以严格执行,使现行规定与公约最新要求相一致,与公约全面接轨的具体实施,对提高我国的履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船舶污染预防制度体系,包括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其有关作业、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和违法的相应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了海事机构管理职能和船舶有关作业活动范围。明确了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一般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管理制度。明确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拆解、打捞、修造等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尽管该法在2010年颁布并在2011年得以实施,但我国的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事故仍然非常严重,考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颁布的最新海洋污染法,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借鉴:

1、程序和实体并重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立法中同样重要

我国船舶污染海洋立法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轻程序,重实体。《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均设定了防治船舶污染的相关制度,但没有明确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必须的操作性规定,《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弥补了这些不足,制定和完善了操作性规定,但这些规定多为实体性规定,对程序性规制明显不足。如对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该规定只明确“船舶应当将不符合规定排放要求以及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设施或委托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但审视该条规定,对船舶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之间的污染物交接程序并未规制,从而可能导致交接上的混乱,以致污染物遗漏。而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要求船舶针对造成的石油和有毒液体紧急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并随船携带。该应急计划的必备条款中就包含报告紧急事件必须遵循的程序、和主管机构合作应对的程序,特别是和船上负责通讯的人。在法定的垃圾处理计划中,也包括收集、储存、处理和处置垃圾的程序,包括使用船上设备来执行这些程序。

2、信息披露:污染船舶负责报告,全程信息公开

在澳大利亚新州的海洋污染法针对船舶污染的防治规定中,关于信息披露和公开的法律规范非常多,特别是关于污染紧急事件应急反应中的信息公开。如对船舶污染海洋事故的报告义务:不仅要求污染船舶报告涉及石油污染和有毒液体污染事故,还要求船舶必须报告涉及丢弃废弃包装物,或者大船舶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或失灵,导致未经处理或者未充分处理的污水排放。污染船舶报告的时间要求从“一旦有条件就报告”转变为“无条件的立即报告”;而且必须把污染事件从始至终的最新信息告知最高可达6个相关的主管当局;同时,设定政府的通告义务。如该法案授权部长发出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通告,包括:海洋污染清除通告、海洋污染预防通告和海洋污染禁止通告。

我国虽然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任何船舶和民用航空器对海上排污或污染事件的报告义务,并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其后又专章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其中也专门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制度,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重复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船舶污染的报告义务,但这种表面上宽泛的报告主体范围,实际上导致报告主体的不明确,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报告的污染物种类,也造成善良的可能报告人无法确定是否属于该报告的污染。信息披露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尤其是在污染的处理阶段,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该成为主要的信息公开来源,这也是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中,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立法缺位。

3、法律实施:对污染船舶的处罚力度和对政府的监督

船舶污染海洋防治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靠命令-控制手段,即一方面依靠政府严格公正执法,另一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处罚。然而,政府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人”组成,政府官员也可能权力寻租,或为机构俘获,因此,对监管者必须设立有效的制约,同时要有力震慑潜在的违法者,处罚必须充分引起被处罚者的充分重视,这只能依靠加大处罚力度。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为保证政府的监管效率,在立法中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如通知义务、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再如对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监管内容公开,以接受公众监督,即环境保护机构必须在其公报上公布与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相关的数据内容:包括强制性的环境审计内容,污染研究和污染减轻方案,和/或发给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处罚通知等。

而我国针对船舶污染海洋监管的立法明显缺乏对监管主体的制约,且对船舶违反污染防治法的处罚较轻,不利于海洋环境的充分保护。如《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中,都没有对监管主体不作为或不正确作为的法律规制,《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虽然规定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条规定明显将监管人员的责任界定为结果犯而非行为犯,即必须是造成严重后果的(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才追究责任,而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只是从事违法行为的则不追究责任。更重要的是,在法律中没有对监管机关信息披露义务等义务的更详细的规制,这就使得监管机关有可能行政不当作为而不受法律追究,监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4

一、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1、流域各乡镇(区)、县直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对年以来实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整治、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饮用水源保护等在内的综合整治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查自纠,着重对照文下达的流域综合整治任务,计划未完成或今年流域环境整治全面检查发现的问题未按时整改到位的,进行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具体措施、整改时限和责任主体,形成自查报告,并于11月20日前分别报县监察局、流域整治办(设在县环保局)。

2、县环保、经贸、国土资源、建设、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认真对照环境保护“一岗双责”的有关要求,自查本部门的履职情况,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同时,从本部门职责出发,对各乡镇(区)落实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情况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于11月20日前分别报县监察局、流域整治办。

3、11月下旬,县将组织环保、监察等部门对各乡镇(区)及县直职能部门落实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履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由县环保局汇总后起草自查情况报告,审核后于12月5日前报市监察局。

二、突出检点,精心组织专项监察

1、按照分级监察的原则,在12月上旬由县监察局牵头,组织开展对各乡镇(区)及县直职能部门落实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情况以及履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情况进行督查,检点内容:流域各乡镇(区)自查工作情况、整改工作情况以及辖区交界断面、入干流支流断面水质状况;县直各职能部门自查工作情况、整改工作情况,以及对各乡镇(区)落实整改任务的指导和监督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并形成督查报告,于12月10日前报市监察局和县政府。同时,要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迎接12月中旬市监察局对我县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方面履职情况以及整治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

2、在实施专项监察过程中,县监察局要认真梳理自查自纠、重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根据情况需要,在报县政府批准后,依法作出监察决定或提出监察建议。2012年月日前,流域各乡镇(区)及县直职能部门对监察决定或监察建议所提的问题,要认真制订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的内容、目标、时限、责任人,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整改效果。

3、2012年月15日前,县监察局要形成专项监察情况报告报市监察局及县政府。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5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应当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规划、防治结合的方针,组织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和方法,普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

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第八条对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规划

第九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如实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矿山地质环境的相关资料。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密。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建设等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本省实际,利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编制本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建设等部门,依据上一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利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二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项目。

第三章保护

第十三条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依法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

第十四条探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勘查设计施工,对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申请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地质灾害治理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报有采矿许可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已建和在建的矿山企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采矿权人应当编制,并报原采矿许可机关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及地质环境现状;

(二)开采矿产资源对矿山地质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评估;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及保障措施;

(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开采,避免崩塌、滑坡、地裂,防止或者控制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事故发生。

第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废石和尾矿等废弃物。

第二十条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依法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影响,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和水系破坏。

第二十一条在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对具有科研和利用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以及文物古迹,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第四章治理

第二十二条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矿山被批准关闭或者闭坑前,采矿权人应当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

第二十三条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

保证金缴存、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人应当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进行勘查、设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经勘查、设计后方可施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由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实施监理。

采矿权人不具备治理恢复能力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

第二十五条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不得弄虚作假、降低治理恢复质量。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不得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不得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

第二十六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采矿权人或者承担治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每年将治理情况报告矿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应当达到下列主要标准:

(一)整治被破坏或者废弃的土地,使之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水产养殖或者其他可供利用状态;

(二)整修露天采矿的边坡、断面并实施绿化,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安全隐患;

(三)采取封闭、充填或者人工放顶等措施,使地下井、巷等采空区达到安全状态;

(四)处置矿山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地表水水质得到恢复。

对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的矿山遗迹,鼓励开发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旅游区或者矿山公园。

第二十八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由采矿权人向矿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经验收未达到治理恢复标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治理仍达不到标准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重新治理,治理费用从保证金中列支。保证金不足支付治理恢复费用的,由采矿权人补足。

第二十九条本条例实施前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由矿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对其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市、县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多渠道融资治理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投资治理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投资人可以依法享受投资收益,但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前款规定的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其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治理恢复能力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的单位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完成后,由矿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因采矿而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治理后可用于耕种的,经验收确认后,可以依法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第三十一条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从废石(矸石)、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可以依法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并将监测情况向社会公告。

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接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单位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职责时,可以对下列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确定的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情况;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情况。

第三十六条开采矿产资源发生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矿山地质灾害的,采矿权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七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行为或采矿权人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义务的行为,均有权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第十条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

(二)未依法批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

(三)未依法组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的;

(四)违反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探矿权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治理措施,治理费用由探矿权人承担,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对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未进行回填、封闭的;

(二)对形成的危岩、危坡未采取治理措施的。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编制;逾期未编制的,予以警告,可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而未编制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编制;逾期未编制的,予以警告,可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已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除外。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扩大开采规模,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或者编制的方案未经批准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可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未按期治理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恢复;逾期拒不治理或者拒不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治理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勘查、设计、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勘查费、设计费、监理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停止相应业务,降低相应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相应资质证书;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相应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

(二)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治理恢复工程质量的;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6

【关键词】coso框架;嵌入式财务治理;风险管理

引言

从2008年9月份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正以愈演愈烈的态势在全球进一步蔓延。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带给人们太多太多的思考。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很多企业的破产、倒闭,与其自身薄弱的公司治理体制有着很深的关联性,从而引发人们对财务治理体制的改进与深思。如何构建有效的财务治理体系,已成为摆在公司治理层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金融危机下财务治理核心问题透视

财务治理的根本出发点是基于权衡相关利益者关系前提下的股东权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的运营活动在正常轨道上健康运行。而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否健康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财务治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财务治理效率是否高效。显而易见,应当着重解决财务治理中的几个核心层次的问题,方能有效构建、完善财务治理体系。

(一)强化风险管理与控制

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经济环境,这就使得风险不可避免地产生于日常的生产活动中。财务管理本身是一项综合的风险管理活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而财务治理又是公司治理原则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因此,财务治理同样应当从风险管理控制出发,做好风险评估与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应对,使得企业在较低的风险水平之上实现预期的收益目标,维持企业健康运转,保护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资本与价值的共赢。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作为公司治理核心层次的财务治理,因涉及较高层次的“财权”配置,更加需要注重制度体系的运行效率,从而对该制度体系提出改进意见。财务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建立在治理规范已经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即每项治理行为都对应具体的操作指引标准,形成完善的规范体系。有了较全面的规范体系,再来设置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更有据可依。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业务类型分类设置,指标设置宜细化,从而更加有效地评价治理制度的执行效率,科学评价财务治理的效果。

(三)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有效融合

财务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更多的还涉及外部环境,如外部行业环境、政府管制、金融生态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环境相比,更具重要性。要高度重视内部治理环境的持续变化,及时对内部治理环境中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作出及时的应对措施。同时,应当强化外部治理生态的建设,例如主动接受行业和政府的有效监管,中介组织介入审查,从而促进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基于上述的三点考虑,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财务治理的首要核心问题,所有的治理活动都应当围绕风险管理与控制来进行。也就是说,将风险管理做好了,就等于做好了财务治理的一大半,而这个风险管理与控制,又可以借助于被业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coso报告框架来完成,从而有效防范风险,提高治理水平。

二、构建基于coso框架的嵌入式财务治理体系

(一)coso报告的基本框架

1.coso报告概述

coso是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nationalcommissionoffraudulentfinancialreporting)的英文缩写。根据萨班斯法案第404节条款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相应实施标准,要求公众公司的管理层评估和报告公司最近年度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coso框架已正式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框架的参照性标准。

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用以促进效率、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从。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有如下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基本经济目标,包括绩效、利润目标和资源、安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包括中期报告、合并财务报表中选取的数据的可靠性);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

2.基本构成要素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包括组织人员的诚实、伦理价值和能力;管理层哲学和经营模式;管理层分配权限和责任、组织、发展员工的方式;董事会提供的关注和方向。控制环境影响员工的管理意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确认和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相关风险,是形成管理何种风险的依据。它随经济、行业、监管和经营条件而不断变化,需建立一套机制来辨认和处理相应的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执行管理指令的政策和程序。它贯穿于整个组织、各种层次和功能,包括各种活动如批准、授权、证实、调整、经营绩效评价、资产保护和职责分离等。

(4)信息和沟通

信息系统产生各种报告,包括经营、财务、守规等方面,使得对经营的控制成为可能。处理的信息包括内部生成的数据,也包括可用于经营决策的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和外部报告。所有人员都要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相互的关系;必须认真对待控制赋予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必须同外部团体如客户、供货商、监管机构和股东进行有效的沟通。

(5)监控

监控在经营过程中进行,通过对正常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以及员工执行职责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监控,来评价系统运作的质量。不同评价的范围和步骤取决于风险的评估和执行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内部控制的缺陷要及时向上级报告,严重的问题要报告到管理层高层和董事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oso框架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被很好地应用于财务治理活动中。因此,笔者构建了基于coso框架的嵌入式财务治理体系,从而充分发挥coso框架的优势作用,将coso框架所蕴含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思想理念运用到财务治理活动中来,提高财务治理水平。

(二)基于coso框架的嵌入式财务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按照coso报告的要求,企业应当分别按照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五个方面来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体系,这样就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将企业的风险水平控制在治理层可以容忍的合理水平之上。嵌入式财务治理的主要机理是要将外部的优势元素植入到被嵌入体内,形成有机的融合。

1.财务决策环节严格执行控制程序

coso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求企业经营层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化程序。相应的,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决策尤其值得各利益相关者高度重视。财务决策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单行工作,它需要与财务预测规划、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这里最主要的是要分析财务决策的环境是否合法、合理、财务决策是否经过适当的授权、审批。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财务决策的意图与基础是否符合coso报告框架所规定的原则性总体要求。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或第一大股东持股意图改变的情况下,对于财务决策的行为一定要按照coso报告的框架要求进行详细评估,从而评价其实施效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按coso框架强化风险管理与控制

coso报告框架本身就是基于风险管理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coso报告框架给出了如何识别风险以及评估风险的标准程序,可以将这些评估应用到财务治理活动中。比如,可以将风险识别的程序具体应用到项目投资决策、融资方案决策、营运资金决策等具体的财务治理活动中,相应地识别在进行这些决策行为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在有了这些基础数据的基础之上,评估出总体的风险水平和风险分布概况,从而相应地作出风险应对方案,降低企业财务决策失败的概率,有效进行风险规避,保护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在日常经营方面,同样可以应用coso框架来进行风险管理。例如对客户的信用授权,同样可以采用coso框架中风险识别与评估标准来审查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水平,决定授权信用额度,保证贷款的及时收回,降低企业的收账风险,保证资金的顺利流转。

3.按照coso框架要素设计绩效指标体系

财务治理的效果如何,需要定期进行评价,动态、持续地进行监督,这样就需要设计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财务治理的环节和财务治理的模块分别设置指标群,这些指标群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上述的思想体系,可以用图1表示: 

在每一个具体的财务治理项目中又可以设置具体的2~n级分类指标,这些分类指标可以按照coso框架要素来设置。笔者以投资项目过程中的财务治理为例,设置财务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对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这5个具体的coso框架要素的下一级,具体可根据各治理项目的不同特点设置更明细的指标评价项目,并赋予相应的参考数值。这样就形成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系统地对财务治理各组成项目对要素的治理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治理状况,提出较好的改进意见。

4.coso框架指引的管理控制与激励

coso报告框架的核心概念就是全面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风险的管理控制具体实施活动,终究要由相关人员来执行。因此,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保证财务活动治理严格执行coso报告框架的标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控制与激励,应当通过一种制度的安排来有效地对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治理活动的实施能够严格按照coso报告框架的标准来执行。执行力的提高应当通过对人的激励与惩罚并重的原则来考量,设置一套完整的基于绩效考核的激励制度。基于此目的,笔者设置了基于绩效考核指标的薪酬与人事制度体系。

根据各治理环节的具体指标评价项目,按照评价指标考核计量各治理具体指标的完成情况,分别计量相应的考核等级,具体如表1所示。

这个指标体系的考核计量,不但分解到个人,还可以分解到各执行环节单位。比如分配到具体部门。设置按部门类别的考核计量表,如表2所示。

有了这些指标以后,就可以对各治理项目的执行人员进行相应的激励与惩罚,同样也可以设置比较完善的薪酬与人事激励体系。笔者主要是基于绩效的考核,设置直接与绩效挂钩的灵活的薪酬与人事体系,具体见表3所示。

建立了以上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后,就可以根据各治理环节与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科学评价各治理人员的绩效状况,从而决定其薪酬与人事的相关处理,达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使财务治理在基于coso框架的要求下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实施基于coso框架的嵌入式财务治理体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由于嵌入式财务治理是一种新型的整合思维,是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加之,又引入了coso报告框架要素,这就使得在具体实施嵌入式财务治理时会遇到很多的未知情况。为了使这种财务治理体系能够顺利、平稳地实施,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动态环境下柔性财务治理体系

根据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应及时改善财务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对与此相配套的治理指标体系都应及时作出调整。以变求不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实施一种基于风险管理框架的柔性财务治理体系。

(二)财务治理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

企业的运营靠人,财务治理的实施靠人,管理是无情的、冷冰冰的,但人是有情有义的,这就要求管理与企业文化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自豪感,从而自觉地实施财务治理,提高治理效率。

(三)科学设置指标体系

财务治理讲究的是效率,效率的评价又靠一整套指标体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指标体系的设置决定了治理的效率与评价。为了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治理水平,应当结合企业的特点、业务类型的具体特征,科学设置基于coso框架要求的指标体系,并且能够根据动态经济环境,及时进行指标体系的修正,从而合理评价治理状况。

(四)人事薪酬制度协调安排

人事与薪酬作为企业的核心要素,目前已受到极大的关注。在笔者上述基于绩效考核的人事与薪酬体系中,薪酬与人事与治理绩效直接挂钩,这就会导致同样的岗位,同样的部门薪酬、人事都会有较大的区别,使各部门员工有较大的意见或情绪。如果不妥善处理,会直接导致企业内部人心涣散,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将失去治理的初衷。

(五)外部中介机构评价指引与内部评价相结合

如果外部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能够参与到财务治理活动中来,则可很好地提高治理水平,但由于财务治理涉及到的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一般都不能向外界透露。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着手,发挥独立董事的专业智慧,为企业财务治理建言献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独立董事应当由证券市场提供,摆脱目前受管理控制的现状,真正体现独立的性质。

结语

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范畴,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笔者通过引入外部变量的coso报告框架,嵌入到传统财务治理体系中,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机遇绩效考核的指标评价体系,以期引导企业财务治理朝着规范、高效的方向迈进。此文仅是研究的雏形,有许多的观点还不完善,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研究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德姆塞茨,著.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田志龙,等.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1997(2).

[3]樊行健.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2005.12.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7

关键词:污染物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

一、环境监察的概念

环境监察要突出“现场”和“处理”这两个概念,即环境监察是在环境现场进行的执法活动,环境监察不是“环境管理”而是“日常、现场、监督、处理”。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的、直接的、“微观”的环境保护执法行为,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环境监察按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事前监察、事中监察和事后监察。

环境监察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依法对辖区的一切污染源,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从而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简而言之,是运用法律与经济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工业企业污染,抓住了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就是抓住了控制整个形势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环境管理仍主要以排污收费、限期治理等被动模式为主,我国现行管理制度如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制中的常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复杂的环境污染状况和风险,“一刀切”的环境评价和管理方法难以实现对具有不同环境风险区域或流域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科学评价和管理,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和浓度限值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规模逐年扩大、数量逐年增多,环境污染的新账、老账正在叠加,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诉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处于“环境问题凸显期”。环境执法作为维护环境安全强有力的工具,这时候显得更加重要。由掌握环保法律法规,同时又经常深入现场熟悉企业生产工艺和排污状况的环境监察人员从建设项目建设初期到建成后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将企业的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延伸到事前监察和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监察,将会有效推动企业增强主体责任,全面减少污染排放。

三、如何进行建设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的前置监察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办理环评以前,环境监察人员主要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为指导方针检查企业是否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项目是否开工以及开工时间,是否属于“未批先建”的项目。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1.1项目建设地点周边环境状况

1.2项目建设情况

1.3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2.试生产批复前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试生产阶段,环境监察人员对污染防治设施监察主要通过现场听、问、查、看、测等方法,检查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按审批意见要求建设完好、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建立健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体系、设施运行记录是否规范完整等。检查防治污染设施是否已全部按审批要求完工并能投入运行,运行效果如何,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能否满足要求。检查生产规模有否改变,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有否变化,企业污水治理设施,排污管网进行全面了解及实地查看。同时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根据本项目的环评报告、环评报告批复等有关文件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监察。

2.1项目建成地址

2.2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情况

2.3主要生产工艺落实情况

2.4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情况

2.4.1废水污染防治设施

2.4.2废气污染防治设施

2.4.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2.4.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

2.4.5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及落实情况

2.4.6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

2.4.7排污口规范情况

2.4.8关停淘汰要求的落实情况

2.4.9建设期间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情况

2.5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对竣工验收建设项目检查时,监察人员应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设施是否能全面、正常运转,运行效果如何,全部污染物是否都经过处理并在指定的总排污口达标排放,核实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与环保审批材料上是否一致,包括生产规模、生产量、产品种类、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对企业生产状况进行了解,重点是检查生产规模有否改变,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有否变化。在试生产阶段发现的治理污染设施要求整改的事项是否落实。也有项目基本情况的简介

根据本项目的环评报告、环评报告批复、试生产申请复函等有关文件对该项目进行现场监察。主要检查内容有:

3.1项目建设地址

3.2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情况

3.3主要生产工艺落实情况

3.4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试运行情况

3.4.1废水污染防治设施

3.4.2废气污染防治设施

3.4.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3.4.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

3.4.5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及落实情况

3.4.6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及使用情况

3.4.7排污口规范情况

3.4.8关停淘汰要求的落实情况

3.4.9建设期间和试生产期间的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情况

3.5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项目不向环保部门申报和不经环保部门审批进行开工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环境监察人员依据环境监察工作的职责定位即“三查二调一收费”对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也是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仅仅依靠单纯的行政命令解决环境问题已不适宜。通过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对建设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前置监察的现场执法,这种部门的联动机制把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到审批阶段,而不是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后果后再去检查、解决污染问题。对于解决好多竣工验收后披着合法的外衣却在大肆污染的企业能起到利剑作用,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8

一、完成整治任务

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接续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整治,扎实开展优秀管理城市、城市管理示范路和城市管理示范社区创建,城市面貌和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整治城郊结合部1片、城中村2个、棚户区1个、老旧小区2个、背街小巷2条、城市河道1条、建设工地2个、建设经营疏导点2处,新建公共停车设施1处、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20个,整治户外广告8处。

结合本地实际,深化拓展整治内容,拆除违法建筑30处560平方米,改造公共厕所1座,新建改造出新环卫服务设施200处。

二、推进长效管理

对已完成整治项目进行“回头看”,落实管理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巩固整治成果,提高城市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水平。全面建成运行数字城管系统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落实数字化城管运行评估办法及标准,建立运行评估分析、督查通报机制,规范系统运行,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推行城管工作重心下移,发挥街道主抓、社区自治作用,实施网格化联合联动管理,城管进社区覆盖率达到50%;坚持源头防控、长效管理,构建违法建筑防控和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城市洁净工程”,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主次干道市容环境责任书签约率达到100%,履约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环卫机械化作业,机扫率达到80%;建立完善物业管理机制,老旧小区全面落实“基本保洁、基本保绿、基本养护”的管理服务要求,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60%;建立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和长效维护保洁工作机制,着力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保持河道清洁、河水清澈常态化,河道日常保洁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建设工地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率达到100%,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运行规范,无安全隐患;加强停车管理机构建设,推行建立“应设尽设、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应罚尽罚”车辆停放长效管理机制;按照《省城市户外广告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纲要》编制(修编)户外广告专项规划,严格审批、规范管理,提升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设置规范化水平。

三、落实工作要求

注重因地制宜,拓展整治内容,突出整治重点;强化示范引领,提升功能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坚持集约节约,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大拆大建;坚持疏堵结合,实施风险评估,维护社会稳定;规范整治管理,防止工程扰民,避免安全事故;按照《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指南》规定性要求,明确整治标准,严把整治质量,推行先进技术,提高整治水平;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群众需求,引导社会参与,落实投诉受理和解决机制,提高群众满意度。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9

摘要美国州周转基金投资模式以低息贷款为主要投资方式,联邦和州分工负责,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形成稳定而持续的“资金库”,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没和水环境治理改善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建议学习其经验,在我国也建立水环境保护周转基金,《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版本中设立周转基金相关条款,建立中央负责监督引导、省级机构为运营丰体的基金管理体系,针对优先项目开展低息贷款,鼓励通过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等。

关键词周转基金:水环境保护;投资模式:低息贷款:美国

基金项目:环境保护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下清洁水政策与行动示范”项目成果

创新水环境领域的投融资机制是改善水质的重要保障。美国清洁水州周转基金(CwSRF)和饮用水州周转基金(DwSRF)就像两个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为美国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其经验对我国创新水环境保护投资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美国州周转基金的设立历程及规模设立历程

美国在水污染领域的投资经历了从以政府无偿拨款为主,到以州周转基金贷款为主的历程。在设立清洁水州周转基金前,联邦主要通过无偿拨款的形式支持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赠款形式下,联邦和州分担了大部分的项目建设成本,致使市政当局没有动力考虑采用成本一效益最好的设计和技术。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促使联邦政府考虑改革水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模式。

1987年,《清洁水法》规定从1991年开始,联邦不再向建设补贴项目拨付资金;并设立清洁水州周转基金。从1988年起,清洁水州周转基金项目开始运转,支持污水处理厂建设、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河口保护项目。为满足供水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和更换所需的大量资金,《安全饮用水法》(1996年修订)提出建立饮用水州周转基金,并参照清洁水州周转基金进行管理。

基金规模

目前,在美国50个州和波多黎各均设有州周转基金项目。州周转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部分:联邦年度拨款和州配套(联邦拨款的20%);基金运行中的贷款偿还和利息收益;发行债券所募集的资金。贷款偿还和债券融资的资金,可以继续贷款给其他项目,保障了基金的持续运营。

在联邦和州的紧密合作下,两个州周转基金均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联邦投入有效地撬动了市场资本,且累计资金规模在逐年增加,为美国的水环境改善和饮用水安全供给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目前,州周转基金已成为联邦层面最主要的水环境保护资金管理模式。美国环保局2014财年预算中,19.12亿美元用于州周转基金项目,占水环境领域投资额的52.17%。

美国州周转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特征

建立伙伴关系,联邦和州共担责任

州周转基金由联邦和州共同管理,美国环保局作为州周转基金最主要的联邦管理部门,负责对各州周转基金进行监督和引导,各州负责周转基金的具体运营和管理。在整个州周转基金项目运营中,联邦和州形成了伙伴关系,他们各司其职,保障州周转基金正常和高效地运转。

美国环保局通过审批各州提交的使用计划、拨款申请、年度报告等对其州周转基金项目进行监督,并编写年度评估报告,通过制定导向性政策和控制预算比例来实现对各州周转基金投资方向的引导。美国环保局10个区域办公室通过检查、实地考察、采访、会议讨论等形式对辖区内各州的周转基金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包括审议其年度报告和审计报告。

各州负责州周转基金项目的具体运营。在获得拨款之前,各州需建立清洁水/饮用水州周转基金。在申请年度拨款前,各州必须制定基金使用计划。使用计划经公众评议后,提交美国环保局。在年度任务完成后,各州需要每两年或每年提交年度报告和项目审计报告。

采取低息贷款模式,保障基金持续运转

州周转基金以提供低息贷款为主要投资模式,形成了贷款一还款一再贷款的运转模式(图1),达到了“周转”的目的。

这一模式,使先贷出去的资金经过循环又回到州周转基金的资金库中,可以继续支持其他项目。根据法律要求,项目应在完工后的一年内开始偿还贷款。贷款人需要开设一个或多个还款渠道,若建设项目是分阶段的,则贷款也需要分阶段偿还,以降低出现坏账的风险。根据美国环保局报告,贷款本金和利息偿还对州周转基金累计可用资金的贡献率均超过了30%,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州周转基金具有长期提供低息贷款的能力。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

CwSRF和DwSRF的平均贷款利率分别为1.7%、2.7%,远低于5.0%的市场利率水平,对于弱势社区的贷款可以是零利率和负利率,甚至免除偿还本金。同时,贷款还款期限可达20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0年。低利率和长还款周期不但提高了州周转基金对贷款人的吸引力,同时,也为融资渠道较窄的小型社区等弱势群体提供了资金渠道,进一步减轻了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近年来,州周转基金的援助资金均超过可用资金的90%,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水环境质量改善和饮用水的安全供给。

多方参与,借助社会力量壮大基金项目

美国州周转基金通过发行债券、向多种主体贷款等方式,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基金运行中,撬动了社会资本,扩大了基金规模。

州周转基金项目下,各州除开展贷款业务外,还可以以基金作为担保,发行免税债券筹集资金,以改善地方债务,并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水环境保护计划的实施。债券融资已成为州周转基金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分别占CwSRF和DwSRF累计资金总额的43%(2008)和29%(2010)

州周转基金贷款人可以是市政府、中小企业,也可以是农民、非盈利组织和社区机构。贷款主体的多样化,使得贷款项目更加契合现实需要,保障了基金的投资效益。我国水环境保护投资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被调查水体中,河流水质Ⅳ一劣V类的占31.4%,湖泊水质Ⅳ一劣V类的占68.1%,省界水体水质Ⅳ一劣V类的占37.7%,地下水水质监测井Ⅳ~V类的占77.1%。相对于严重的水污染现状,我国水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水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不足

最近几年,我国水污染治理投资呈下降趋势。2013年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中用于废水治理的投资为124.9亿元,这与2008年的194.6亿元相比减少了35.8%。为遏制和扭转水环境污染现状,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投资仍需大幅提高。

水环境保护投资模式单一

我国水环境保护投资大部分来自中央财政设立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其他投资主体和融资手段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大量闲散的社会资金仍然无法或不愿意进入水环境保护领域,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稳定的和比较广泛的水环境保护政府投资资金来源。

我国水环境保护领域无政府性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

根据财政部2014年第80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基金有25项,其中涉及环境保护的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可再生能源发展、森林植被恢复、育林、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核电站乏燃料处理处置6项内容,并都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撑。政府引导基金主要是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和技术创新,也没有涉及水环境保护领域的内容。

现有投资较分散,使用效率不高

我国水环境管理部门职权交叉,呈现“多龙治水”“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长期以来,水环境保护由环保、水利、住房与城乡建设、农业等十几个不同或相同级别的部门共同负责。每个部门都掌握一定的资金,存在重复投资问题;而且有的又由于单笔资金规模小,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导致水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建立我国周转基金的建议

针对我国水环境保护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借鉴美国州周转基金经验,设立水环境保护周转基金,创新我国水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模式。

明确水环境保护周转基金法律地位

明确的法律地位是设立水环境保护基金的基础。建议在《水污染防治法》修订中,明确设立水环境保护周转基金,明确基金投资领域,将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并兼具准公益性和盈利性的水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纳入基金投资范畴,比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控制、地下储罐渗漏污染控制等。除了《水污染防治法》修订中考虑设立周转基金条款外,有关部门应出台周转基金管理条例、优先资助项目筛选指南、基金运营报告和审计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和规范。

形成中央和地方合作管理、专家公众共同参与的模式

本着权责统一的原则,在基金管理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采用中央有关部门负责监督和引导,各省负责基金具体管理的合作模式。

中央层面设立周转基金领导小组,由水环境管理相关部门组成,包括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周转基金管理办法,包括基金设立和日常具体管理规范、基金优先资助领域选择导则、基金使用年度计划要求、年度审计报告要求等。通过环境保护部5大督查中心对辖区内各省的周转基金运转情况进行监督。

各省设立水环境保护周转基金,指定本省负责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管理机构作为基金的主要管理机构,组建水环境保护基金管委会。管委会由水环境保护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学者专家、金融机构专家、利益相关者代表等组成。管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负责本省周转基金管理政策的制定和修改。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周转基金的具体运营,该机构可以是环境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合作。各省每年定期向中央主要负责部门提交基金使用计划、年度报告、审计报告,汇报基金的收支和运行情况。

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配套中央财政

中央层面,从现有排污费和环保专项资金等水环境保护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以年度拨款的形式分配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水环境保护周转基金。拨款分配比例根据基金使用管理政策和各省预算申请确定。各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套。

各省的周转基金将中央财政拨款和各省配套资金作为“种子资金”开展低息贷款。各省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本省的具体情况,在做到专款专用的前提下,灵活确定基金的投资方向,制定基金使用计划,灵活确定贷款利率。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地方的积极主动性,并充分参与到基金的统筹管理中,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同时,保障基金的投资能够切实满足地方的水环境保护需求。

在各省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时,将募集资金优先投入水环境保护周转基金,扩充其“资金库”

水环境治理报告篇10

第二条本规定中所称尾矿是指选矿和湿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企业所产生尾矿的污染防治及监督管理。氧化铝厂的赤泥和燃煤电厂水力清除的粉煤灰渣的污染防治也适用本规定。放射性尾矿、伴有放射性尾矿的非放射性尾矿的污染防治,依照国家有关放射性废物的防护规定执行。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尾矿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尾矿污染防治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综合利用尾矿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产生尾矿的企业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企业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应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七条产生尾矿的企业必须制定尾矿污染防治计划,建立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尾矿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八条产生尾矿的企业必须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第九条产生尾矿的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十条企业产生的尾矿必须排入尾矿设施,不得随意排放。无尾矿设施,或尾矿设施不完善并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由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规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限期建成或完善。

第十一条贮存含属于有害废物的尾矿,其尾矿库必须采取防渗漏措施。

第十二条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产生尾矿的企业;已建的企业所排放的尾矿水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向上述区域内排放尾矿水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第十三条尾矿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止尾矿流失和尾矿尘土飞扬的措施。

第十四条产生尾矿的企业应加强尾矿设施的管理和检查,采取预防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第十五条因发生事故或其他突然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尾矿污染事故的企业,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尾矿污染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对于特大的尾矿污染事故,由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国家环境保护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对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工作。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第十六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尾矿设施上任意挖掘、垦殖、放牧、建筑及其他妨碍尾矿设施正常使用和可能造成污染危害的行为。

第十七条尾矿贮存设施停止使用后必须进行处置,保证坝体安全,不污染环境,消除污染事故隐患。关闭尾矿设施必须经企业主管部门报当地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批准。经验收移交后的尾矿设施其污染防治由接收单位负责。利用处置过的尾矿或其设施,需经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一)产生尾矿的企业未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的,可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并限期补办排污申报登记手续;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建成或完善尾矿设施,或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经限期治理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或提请人民政府责令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