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划经济的弊端十篇计划经济的弊端十篇

计划经济的弊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26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经济法问题;分析和研究

智慧城市不断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智慧城市的建立可以对不同城市运用情况和管理进展、城市发展进程等等进行优化和完善,改变城市和人们群众以及土地资源关系,提高城市服务能力,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效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目标。

一、智慧城市主要含义

城市是社会和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伴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而建立的城市群体。城市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归属体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和生产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紧密联系,其是伴随生产和生活方式进步而进步。智慧城市建立理念,起始于iBm机构,智慧城市这一理念的源起具有事实理论依据,而不是凭空产生,智慧城市和是现代化可学技术和时展整合而成,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总的来说,智慧城市的产生首先要符合几个必要条件:物联网技术手段、云计算技术手段。

二、智慧城市建设活动中,经济法律问题

(一)信息技术体系经济法律弊端体现

在当下构建智慧城市活动中,信息技术体系法律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智慧城市的构建具有狭隘性,没有站在全社会以及技术总体要求的角度出发。我国不断颁布的国家标准法律制度和标准化法律章程等等法律体系,对于传统城市建设活动还较为适合。伴着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智慧城市构建活动脚步加深,互联网和物联网体系的不断发展,当下众多信息技术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不能和实际运作缜密结合,进而对我国智慧城市构建带来弊端影响。其二,由于我国法律体系对信息资源保护具有片面性。造成我国法律体系对信息资源保护具有片面性的主要原因是:当下我国的信息技术较为薄弱,没有核心技术手段。尽管伴有一系列可利用信息技术,但是其服务主体是外国企业,进而严重阻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立。再者,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采购条例中,不具备严禁法律管理章程,依据我国采购条例的其中一条给出,当下信息技术和智慧化城市的发展脱轨严重,阻碍了智慧城市发展。

(二)市场建构活动弊端体现

在市场构建和和实际运作活动不相符,市场计划无法达到标准要求的等等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消极影响。造成这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包括下文价格因素。其一目前我国物联网管理规范的松散性,其没有合理化管理章程。依据我国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给出,虽然其对产品的性能给予相关要求和标准,但是物联网技术产品和传统产品具有不同性,进而原始的质量管理章程不符合对物联网的等新型技术产品的管理和规范,将影响智慧城市建立。其二,电信管理章程的弊端体现。自2014年开始,国家领导和相关部门就对电信产业发展进行信息的规划,以促进电信产业发展。但是站在整体角度来看,其针对电信产业服务环节完善具有瑕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信产业广泛应用,服务范围狭隘性对我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也带来不好影响。伴着数字鸿沟弊端发生,这一弊端将会恶化。其三,对于消费人员讯息的保护弊端体现。在二零一三年初期,我国出台了信息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条例,这一条例出台后,在对我国消费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方面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全社会来看,并不能就整体维度进行管理,且不具备强有力约束性。

三、智慧城市建立活动中,经济法有效运作

(一)增加调控职责性,建立计划法

在智慧城市构建活动中,建立计划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计划的建立,首先要对计划主旨内涵、计划运作主体、管理个体、编制环节、和计划运作活动中,相关体系和环节的关联性等等,建立相对法律章程,降低法律管理效率低下现象发生。其次,要增加法律的责任性,增加法律规范性。对于触犯法律和违反契约的行为,给予相应制裁和惩治。对于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和制裁,是法律庄严性和权威性体现,增加法律威慑力,是确保法律条例有效原作和发挥最大约束力保障。经济法法律承担具有多样化形式,包括责任制度、经济责任、信誉和诚信体系、刑事责任。

(二)物联网系统的行为管理规范

市场责任管理条例的一则给出,市场的发展在于法律体系的管理和规制。在市场管理活动中,规制法章程和国家宏观调控具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进行简短辅助和直接管理,加快了经济法的发展,完善了经济法规制功能。在当下物联网技术属于起步阶段,物联网市场体系还没有大规模运作,进而需要建立一个灵活和积极的管理环境,为其构建科学环发展目标。所以,对于物联网产业的运作模式,要给予足够灵活运作空间,来促进经济法在物联网主体行为管理活动中发挥最大作用。

(三)对消费主体隐私进行保护

对于消费者主体隐私进行保护,首先应依据我国实际市场运作情况和国情,构建一整套个人信息保护条例。我国的法律是体系,其在对消费者信息保护条例构建时,可以依据西方国家紧凑型立法形式,建立一体化个人信息保护章程,增加对消费者主体保护。其次,也应该对于当下消费主体信息保护条例进行完善。假使单一依据当下消费者隐私保护法的第九款,无法对消费者进行全面隐私保护。应该依据实际市场运作活动和我国国情,增加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利用经营人员和消费人员的不同行为构建整合的法律规制,对消费人员和经营人员共同管理,达到消费者信息保护最大化,为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性做保障。

四、结论

城市是社会和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伴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而建立的城市群体。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被提起。智慧城市构建活动,是一个缓慢和复杂任务。因此,在构建活动中,需要对不同环节和弊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改善智慧城市加努力活动中不足,特别是要关注经济法问题,将极大影响智慧城市建立进程。进而,在智慧城市建立时,要把经济发研究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法律经济发积极意义,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吴余龙,艾浩军,刘兰英,季胜男.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9(23):191-192.

[2]邬明罡,张桂芳.美国智能电网优势显著政府、法律起关键作用[J].世界电信,2015,26(14):88-89.

[3]罗海林,赵冬臣.论产品标准制定的消费者参与机制———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6(04):281-282.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2

关键词:创业;市场需求;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41

1高职学生创业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学生创业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和扶持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对于深化高职教育模式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我们对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9.8%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7.8%的学生在校有过创业经历。另外以目前职高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发现对创业感兴趣的有69%,其中最感兴趣的有17%。自己想尝试的占多数,有48%,受家庭形象和传媒影响各有17%。只有47.5%的参加过创业讲座。由此可以看出,高知学生创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创业素质挖掘其创业潜能势在必行。

2高职学生创业的优势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对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特殊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他们是一个知识和智力相对密集的群体,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那么他们作为创业者具有哪些优势呢?在此,就这个问题我给出了以下分析。

2.1知识方面的优势

高职学生具有专科及以上程度的文化水平,与社会上其他创业人员相比,基础知识坚实,知识面较广且比较全面,学习力领悟力强,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自主学习能力强更有利于他积累创业经验,接受新鲜事物,给创业带来便利。当代高职学生是时代的宠儿,成长于21世纪的信息时代,从小就接触过网络,对于it技术的应用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有用的信息。而且,他们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应用能力方面较强。

2.2创意方面的优势

高职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掌握了前沿先进的实践技术。这个也正是目前新兴高科技企业需求的。很多风司青睐他们的先进技术,越来越愿意支持他们的创业理想与创业计划。年轻人思维活跃,创意性强,自信满满,信念坚定,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与传统行业,这些都是一个成功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2.3其他方面潜在优势

高职学生年纪轻,精力旺盛,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这些有助于他们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困难。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相对有这方面负担的其他创业者而言,他们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到其创业中,他们的家庭的支持也称为创业者的坚实后盾。

3高职学生创业弊端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在个认知方面有许多优势;但他们作为创业者,自身仍然有很多弊端。因此,就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弊端我做了如下几点分析。

3.1现实方面弊端

高职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资金不足,是许多创业项目惨淡经营甚至半路夭折的罪魁祸首,这个是高职学生创业者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他们现实方面存在的弊端。

3.2思想方面弊端

高职学生刚从校园走出来或者还未走出校园,对现实社会缺乏理解,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往往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切实际,本本主义,形式主义至上,造成理想与实践脱节,造成创业失败。

现在的高职生,多半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缺乏挫折教育,面对困难与挫折,容易灰心丧气,缺乏越挫越勇的勇气,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这个对于创业都是极其不利的;还有的高职生,直到成年都没有摆脱对于父母的依赖,一遇到问题,就退回到父母那寻求庇佑,这都是缺乏责任感,意志不坚定的表现。

3.3创业者个人存在的弊端

(1)高职学生缺乏资历与任脉,导致融资贷款成为难题,借不到钱,高职学生的创业成为“无米之炊”。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3

从经济学的逻辑来讲,我们可以说高等教育具有产业性或者说高等教育就是产业,既然其具有产业性或者就是产业,那么,这就必然意味着高等教育也存在市场。所谓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的集合。市场就是“买者与卖者进行交易的场所”。民办高校运作机制有利于市场与产业的结合。而我国的公办高等教育模式是以国家行政控制为主导的模式,它是融投资者、办学者、管理者为一体的“集中计划模式”,国家或者行政权力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模式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显露出了其与市场脱节、决策滞后的缺陷。与其不同是,民办高等教育能够享有较多的自,可以以精简高效为原则和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搭建自己的内部管理架构。一般来说,民办大学的管理架构对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决策过程简捷清晰、高效,决策成本也更低。而且,民办大学的管理架构还可随着学校的发展随时进行调整与整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学校的管理方式,他们倡导“学校管理企业化”,其内部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类同。目前我国很多民办大学已引入了iSo9000系列的管理体系,它们的机构精简、制度健全、分工明晰、运作效率很高。在民办大学,不唯学历与职称,能力唯上;不管老师的学历有多高,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公办大学中存在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二、过渡“市场化”的弊端

“市场化”给民办高等教育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了一些弊端。

1、给民办教育自身带来的弊端首先,在经营方式上,由于民办高校在经济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方式,所以不乏有一些民办教育的举办者办学动机功利化,将学校视为营利机构,办学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由此导致了在民办教育中出现了教学投入不足、教学管理不够严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齐全、缺少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问题,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给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只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所以就人才培养而言,民办高等教育往往只重视那些实用性的学科,着重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和道德教育,这对于培养全面的发展型人才极为不利。此外,民办高校大都存在家族式管理的现象,缺乏广泛的民主和有效的监督。例如,有些学校的董事会形同虚设,有些董事会则常常不恰当地干预校务,举办者与办学者之间矛盾尖锐,人事安排上出现了“近亲化”的倾向;甚至有些办学者把学校视为己有,经费随意领支,手续不全,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等等。民办二级独立学院尽管具有很多优势,发展很快,但也存在政策与管理上的问题。如在政策方面,既要利用公办本科高校的优质资源,又要防止国有资源的流失;在管理方面,许多独立院校并不独立,与母体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导致经营权和管理权含糊不清。

2、给学生带来的弊端对于学生而言,在过渡“市场化”的教育环境下,难免会感到精神空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同学之间物质化倾向严重,互相攀比成风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民办高等教育的学费普遍昂贵,而且学费金额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甚至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承受范围,再加上如果没有相应的奖学金、助学金等制度作保障,那么估计有相当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将会被高等教育拒之门外,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因此,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还需要抑制过渡“市场化”而产生的弊端,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和配套服务,积极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过渡“市场化”问题的积极探索

虽然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市场化弊端,但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就此而全面否定民办高等教育的价值,而应该正确认识民办高等教育的弊端,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怎样实现市场化,实现的“度”是多少是首先应该注意的。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和任务就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不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化。高等教育不同于经济,不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但即使是经济领域也不能是完全的市场调节,政府在经济领域起着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包括那些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要把其市场化的“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国家调控要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正如布鲁贝克所言:“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物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的眼光来看待它。就象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所以,民办高等教育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来决定,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只是适度地引进市场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优势的同时,要求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宏观调控不是直接的、具体的调控,而是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上的把握。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4

关键词:制片管理;影视剧本;问题

0引言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程度、政治文化状况、民族心理、等都是影响制片管理和影视剧本创作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的飞速发展,影视制片管理也取得了极大地进步,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入使得影视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现阶段的影视制片管理也并不是完美的,管理技术、管理方式和理念的某些弊端对影视剧本的创作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屡见不鲜,这些负面影响直接波及到大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因此,及时改善制片管理弊端对剧本的负面影响成为现阶段我国影视制作的迫切需要。

1影视制片管理

对影视制片过程的管理工作,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创造影视作品的价值为目的的。影视制片管理的核心是协调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关系,包括对制作环境、制作人员、制作流程、产品营销等的细化管理。[1]由此可知,影视制片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制片管理是项目管理,不同的管理项目催生不同的剧本创作,制片管理者对人员、财政、计划执行和市场的掌控对影视剧本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影视制片管理上的弊端导致了我国影视作品良莠不齐的现状。

(1)资源配置不合理。影视制作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只有合理配置好这两项才能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首先,应该计划并且控制好影视制作成本,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合理优化;其次,应该配置好人力资源,使其各行其职,提高影视制作绩效。然而,现阶段的制片管理在这两项上存在很大的漏洞,从影视剧本的启动到计划实施,管理者对剧作的计划投入与收益风险控制的不到位,使得资金配置不合理,而对人力分配的不合理也使得剧本的创作容易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2)人事管理私人化。影视制片管理工作过程的庞杂决定了工作人员必须组成团体协调合作达成目标,管理者为工作人员制定工作任务,使之按计划进行,取得工作效益。然而,在人事管理方面,管理者容易陷入私人化的弊端,在人员利用上产生私心,为眼前利益和裙带关系所左右,因此用人不当,有才能的人员得不到用武之处,这种人事管理上的不良之风必然对影视剧本的创作和启动实施产生不良影响,大大影响到剧作的质量和深度。(3)计划执行不到位。制片管理工作中计划执行的不到位是与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人事管理私人化息息相关的,对影视制片计划实行的管理也是对其生产组织的责任所在。对投资者的负责、影片项目的核查、工作绩效考核等都体现在计划执行之中。此外,还应严格遵守上下级职责。然而由于收到资金、工作环境、社会审美取向等的影响,影片制作计划也时时受到冲击而无法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不利于影视剧本的创作。影视剧本内容也因计划改变而改变,因此,计划执行不到位使得影视剧本的创作更加不稳定。(4)市场把握相脱节。影视制片管理者对市场需求的迟钝也往往引起影视剧作的失败。影视剧作的创新会开拓新的市场,但市场前景决定影视剧作内容,因此,管理者对市场风向标的把握十分重要。大众娱乐心理和选择心理都影响着影视剧本的市场及其创作内容和方向。现阶段国内的某些制片管理者对剧作与市场前景预测的脱节导致影视制作的失败,造成资金的重大浪费。

2影视剧本现存问题

制片管理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都影响着现阶段的影视剧本创作,上述文献中对制片管理的主要项目上的弊端作出的相应分析体现出来。就影视剧本创作而言,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下,其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材陈旧、结构形式化。影视剧本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有着文学作品的共性,文学性是其存在的本根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在叙事、描写、抒情等方面,与文学具有异曲同工的特点。[2]但影视剧作也有其自身的特性,它是作者思想活动的艺术产物。剧本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剧本创作的特性,实现文字到影像的成功转换。于此同时,创作者还应考虑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接受心理,将剧作的深刻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大众,实现对民众的文学熏陶并达到预期的影视效益。这些都决定了影视剧本的创作和纯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别。在现阶段的影视剧本选材上,由于制片管理对影视项目申请上没有创新性,剧本的创作局限在改变历史、言情、公安、抗日等一些陈旧的题材类型上,剧作内容没有做到推陈出新。在戏剧创作结构和情结上,套用陈旧模式,陷入形式化的弊端。影视剧作中人物代表的形象让观众心知肚明,因而使之失去兴趣。影视剧对于社会上一些深刻的话题,如关注民生、女性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环境保护、灾难等,制片管理者没有深入考虑其作为影视戏剧内容的深刻内涵。(2)剧本内容过于政治化。受历史的影响,国内影片制作管理者偏好于影视剧作充满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影视剧作在对政治历史的创作和改编上历尽周折。对于我“”等政治问题不能正视,涉及相关的话题的剧作也遭到删节。战争剧的创作上,过于表现英雄主义和政治倾向使得影视剧作缺乏人物的普遍性和真实性。很多历史和政治问题得到不正视,剧本内容狭隘。在越来越开放的当今社会,影视剧本的创作应该尊重历史,尊重政治,摆正心态,不受风潮的驱使,真实地表现其内容。过于政治化的现象体现了制片管理者目光的狭隘,剧本的创作无论在题材还是内容上都应该更加开阔,用真诚的心态去创作才能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3)创作目的商业化。制片管理者对于生产成本与预期收入所报的不良心态使得影视剧的创作目的陷入商业化的弊端。影视剧作追求低成本、高利润的心态在剧本创作新颖、内容真实、寓意深刻、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同时拍摄期间节约资源,保护影视基地的环境的前提下是值得提倡的,优秀的影视剧作不一定都是高成本投入,关键在于管理策划者是否用心。然而,如果管理者无法摆正低成本、高利润的心态,影片的制作就会走入商业化的不良倾向,影响剧本创作。这种不良的倾向表现在剧本创作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忽略剧作的价值和内涵,创作内容迎合低级趣味,失去其作为一种文化所应具备的内涵。此外,高投入的影视作品也容易陷入此弊端,在剧作方面表现在以追回生产成本为目的,追求华而不实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视剧作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民众、经济文化企业和政府机构对这一市场主体也愈发重视。影视制作企业的内部控制十分复杂,触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企业相比有其独特之处。[3]本文对制片管理上的不足引发的影视剧本现存问题的分析,旨在使得这些问题得到关注和改善。因此,在制片管理上,应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计划实施方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充满人性关怀并及感应市场变化。只有通过这些改善,影视剧本的创作方向、选材、内容和结构情结设计才能得以优化。影视剧本应端正方向,实现选材丰富、内容真实和结构的多样创新。

参考文献:

[1]聂鸿涛.对影视制片管理的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127.

[2]盖生.电视剧不属于视觉文化――从电视剧与文学性的关系谈起[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05):664.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型弊端

引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在经济转型期的今天愈来愈凸显其不利于高校发展的种种弊端,所谓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用行政的权威性代替了学术的科学性,实行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进行教学管理。此类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使教学资源达到高度的集中,避免各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概括起来讲,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行政权力的管理而忽视学术权力的管;二是重视共性的管理多而忽视个性的管理;三是偏重低层次的管理,忽略高层次的管理。

一、行政型教学管理弊端的主要体现

1.1是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之下,使其教学管理也概莫能外,统一的考试形式遏制了学生的创见意识;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旧;统一的课程设置及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课程选择空间变小;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造成课程结构的不灵活。这与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1.2是决策和计划的民主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往往是根据上级或管理者意图,在没有或者是不充分的科学调研情况下,以强制计划手段代替科学方法,做出的教学决策。此类决策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使得很多师生产生困惑。但迫于行政压力,众多师生只能盲目的遵照执行,这也是为什么当今高校教学效率低下,师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即使有的教学决策重视了科学调研与论证,但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以领导和专家的意图和意见为主,缺乏一线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即使有这部分人参与,所占比例也不高。这就造成了民主参与度的缩小。

1.3是计划执行缺乏平等交流。首先,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在行政的压力下,管理者执行决策者的意图,执行者完成管理者的计划任务,一线执行者和决策者的沟通渠道无形中被阻断,在执行过程中搜集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成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其次,执行主体之间,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要求的分析和把握。即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也很难根据教学决策的意图去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大家可能都是在没有充分理解决策意图的情况下盲目的执行,这就造成了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1.4是评价体系不科学,浮于形式化。一部分高校为降低评价成本,实行年度评价,目标下达后没有进行有效监督控制,不注重数据资料的积累和信息的反馈,影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严密性、公正性。不当的评价往往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劳民伤财,评价不如不评价,而目标实现情况不评价,教学管理就失去意义。评价方法的陈旧、评价理论的缺乏制约了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还有的高校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对策建议

2.1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高校尝试推行弹性学制——适当延长学生接触社会、开展实习实践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有实习、职业机会的时候,先积累部分工作经验,再回来完成学业。同时,将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成绩纳入学分范畴,鼓励学生早日参与实践,积累经验。高校要“开门办学”,增加实用性课程的设置,确保学校教授的课程与社会现实、社会经验紧密衔接,并根据自身定位、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就业招聘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此外,要为学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培训,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形成切实、健康、全面的职业规划。笔者认为,弹性学制的实施,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

2.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对于高校而言,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系统的日益复杂,高校教学管理的日益专业化,掌握行政权力者,必须有自知之明,必须认识到高校教学经验管理的局限性,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就是一种经验性思维,这就要求要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另外,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现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建立相对宽泛的民主决策群是一个有益的选择。应该说,在这一点上,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很多大学的大学校长已有基本的共识。但仅有共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机制性的动力,制度创新永远不可能实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2.3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高校教学管理应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使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应从行政的指使角色转变为引导和服务,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机制平台使他们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学生要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管理者和教师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

三、结束语

我们不能否定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建设史上的作用,毕竟其在以往特定环境下的高校建设中,很大程度上减免了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必须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那就是行政权力的管理向学术权力管理的转变,共性管理向个性管理的兼顾,以及低层次的管理向高层次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汉清,李倩.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创新理念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

[2]张建成.提高大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成功(教育).2008.(05).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6

关键词:绿化面积;整改措施;退耕还林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56-1

根据当前的绿化建设程度进行分析,其绿化建设规模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并且每年绿化面积都在缩小,出现土地沙漠化扩张的现象。针对各种弊端的存在,国家林业部门进行了大力的整改措施,其中包括:园林绿化管理的弊端措施、园林建设设计的不合理性、注重园林绿化的外在美以及园林建设资源不合理的使用等。针对各种弊端存在的措施加以分析,通过大力的整改管理措施后,园林绿化建设规模与以前相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显著改善。现如今采用经济使用的现代化管理资源,并且对于选种方面忽视了传统的外在价值,实现园林草本植物本身的价值体系。

1当前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园林绿化资源建设不合理

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园林栽植方面,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且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类型,应该选用不同适应性的植物,但是现在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中这种思想没有深入贯彻到基层的人民群众路线中,使之出现栽种环境与适应的农作物不合理的现象。例如:靠沿海地区盐碱地比较严重,但是有些部门为了园林建设绿化景观便栽种一些不适宜盐碱地生长的植物,导致植物最后衰亡。并且在植物养护的费用也逐渐增多,园林部门只是考虑到当今绿化的建设规模,没有对植物适应性进行考虑。其此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公路两旁栽种一些植物确实在环保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绿化作用,但是对于一些隐蔽性的区域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使之造成植物接受不到阳光,最后出现萎蔫的现象。所以对于当今绿化的建设在资源建设规划程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1.2只注重绿化的景观作用

随着各个省市不断追求园林绿化的外在美,忽视了园林绿化的实际效益。所以政府部门加大对园林建设的结构和创新,便忽略了对园林建设过程中实际带来的产值效率。例如:在政府门前大量栽种一些牡丹,在美感方面确实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但是这种生存条件以及效益价值远远低于一些普通的草本植物。牡丹需要投入的管理精力大,并且投入的成本也比较高。针对各种原因分析,栽种这类高雅植物不利于环保经济的使用;其次在植物生存环境中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存在,其一些奇珍植物不适于寒冷地带,但有些园林绿化建设部门为了整体的美感,便大力栽植奇珍植物,最后不但起不到实际的应用价值,还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3管理人员管理措施不当

根据不同省市的规划需要,其在对植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一些管理员工不重视植物当前的生长规律,随意对植物施肥浇水,其实植物的成活率下降。在后期病虫害方面也存有一定的弊端,植物在夏季需要喷洒一定的杀虫剂。针对不同类型的害虫的种类,选用的杀虫剂也不尽相同,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没有对害虫的类型认真分析,随意任选一种杀虫剂对植物进行喷洒,但是植物对不同成分的药物具有过敏反应。例如:在对被子植物进行喷洒农药时,对药物成分中的聚二烯苯具有严重的过敏反应,一旦植株的表皮受到这种成分药物的喷洒,便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萎蔫现象,所以管理人员在对园林管理水准上也有一定的监管力度。

2园林绿化整改措施

2.1提高园林土地的利用率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建筑行业发展尤为迅速,其占地面积几乎能占到城市总体面积的75%,所以对于城市的绿化建设要严格执行城市绿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有违法乱纪破坏园林建设的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其次要大力宣传城市绿化造林的宣传。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要按照不同梯度进行合理面积的种植,在地表层一般种植一些观赏性的植株,在梯度的第二层种植一些灌木丛草本植物,在梯度的第三层属于严寒地区,所以种植一些冬青。针对不同的表层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合理利用土地面积。对与一些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议种植一些含水量比较大的草本植物,对于灌木丛草本植物不建议在沙漠化地区种植,合理选择园林土地绿化面积。

2.2科学性设计结构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设计结构上应该按照本土的设计进行分析,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在进行种植面积的扩大。园林设计师需要进行亲自考察,确定当地的建设范围以及植物适应程度。在选材上要适应本地的气候,避免因气候不适应出现植株大量死亡的现象;其次还要注重生态经济效益,选用一些经济使用的园林植物,比如:在空旷地区大量种植灌木丛植株,这样既能美观景观,同时又能产生大量的氧气,吸收有害性的气体,使其在单位面积内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结语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7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城市化;户口管理模式

【正文】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形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基本定型、并一直实行至今;虽然户籍制度在制度设计上以人口信息采集与社会控制为取向,并没有以限制社会成员的迁徙自由与社会福利为目的,但是当前户籍制度所引发或与户籍制度相伴生的种种弊端已经凸显,社会上要求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呼声高涨。近年来警察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政府部门研究人员都开始针对户籍制度改革这一课题开展研究,推动了社会公众对现行户籍制度所引发社会问题的关注,但对于户籍制度改革之路径尚未取得共识;这也证明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复杂程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困难程度之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www.133229.com以经济法学的视野来考察现行户籍制度、审视现行户籍制度所引发的弊端,能够拓宽对现行户籍制度的认识;借鉴经济法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探索现行户籍制度改革路径也不无裨益。

一、我国户籍制度形成及其实施情况的概述

我国户籍制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形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定型;直到今天,户籍制度仍然是我国人口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对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1]探寻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不但要考察户籍制度在实施中出现的弊端,更需要了解我国户籍制度设计的目的与运行情况。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过程。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与暂住人口制度成为我国户籍制度基本定型的重要标志。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现行户籍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一些基本操作规范,都可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台的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中找到渊源。

关于上世纪50年代户籍制度形成过程,详见表1[2].

1.户口管理成为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1950年公安部制定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奠定了现行户籍制度的雏形。虽然1958年1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凭借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程序而成为现行户籍制度的重要法律依据,但公安部在1950年制定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却是现行户籍制度形成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居民身份证条例》(在上世纪80年代)、《暂住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了现行户籍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

2.户口统计成为国家掌握人口资源、分配社会福利的依据。1953年的《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以及1954年的《内政部、公安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通告》等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户口制度开始与社会福利制度挂钩;特别是1955年的《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的出台,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之间的区别已经不再只是一种统计学上的不同标识,而是成为享受不同社会福利的依据;例如,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人可以凭借其户口簿办理粮油供应证、购买政府补贴的粮油。此外,城镇户口的人在招工、招干、就业等个人发展方面较农业户口的人机会更多。

3.1954年的《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1955年的《关于城乡户口划分标准的规定》这两个文件成为户口管理中户口审批的最早依据;虽然当前户口审批成为许多弊端的根源;自此以后,公民申报户口登记必须户口管理机构的审批。通过了户口审批的人,便拥有户口登记;而没有通过户口审批的人,则无法获得户口登记、并被排除在户口登记机关的户口统计之外。户口审批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而且这种行政行为的最初法律依据主要是国务院(政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与公安机关内部制度的规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务院许多其他部门的规章也成为户口审批的依据,如新生儿进行户口登记时必须持有准生证,就是计生部门的规章在户口审批中的体现。

(二)经济法视野中的我国户籍制度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国户籍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今天的户口登记、户口调查与审批、不同类别户口的人享受不同的社会福利等都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1.国家制定、实施户籍制度的目的。户籍制度在形成之初就具有社会控制与人口统计的功能;这两种功能也正是政府制定、实施户籍制度的目的。国家制定、实施户籍制度,期望一方面能够通过户口管理部门日常的户口调查、一年一度的户口统计,来及时掌握其居民的家庭数量与结构、人口数量与人类学结构等资料[3],从而为制定其他发展规划与分配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管理制度(教育、就业等)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户口对居民进行不同分类(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重点人口与非重点人口、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并进一步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的目标。国家实施户籍制度的目的在《居民身份证法》、《户口登记条例》等法规中均有体现。

2.户口在户籍制度设计之初就存在着内在的定位冲突。户籍制度在制定之初就被赋予了两种功能,也即国家制定与实施户籍管理的两个目的;正是这两个目的造成了户口的内在冲突。

一方面,户籍制度被赋予人口统计的职能,国家期望通过户口调查与统计来实现人口统计,因而户口被定位为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居民身份与居民家庭证明或凭证;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又被赋予社会管理控制的职能,国家期望通过户口将居民分成不同的种类,并将户口作为分配社会福利、发展机会的依据,因而户口被定位为具有附加价值的凭证。户口定位的内在冲突,为日后户籍制度实施中产生的种种弊端埋下了祸根。

3.户口管理中的冲突。户籍制度具有社会管理(即社会控制)的功能,而户口分类对于分类管理户口的前提,例如对社会有潜在威胁的重点人口,当然要采取严厉的管理措施;对于城镇户口,由于在五十年代历史条件下,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通常较农村人口高,而当时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人口,因而城镇户口的人在社会福利、就业等方面享有较多的机会。明确不同种类的户口,对于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户口进行分类,是户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户籍制度中,为了确定户口的类别,需要户籍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甄别。

前面论述过,由于不同类别的户口与社会福利、个人发展机相连接,导致城镇户口、特别是大城市的城镇户口成为一种有着巨大附加价值的资源。因此,对进入城镇户口、尤其是大城市城镇户口的户口调查与审批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如果说户口定位的内在冲突是日后户籍制度实施中种种弊端产生的根源,那么户口审批则就是户籍制度弊端显现的导火索;这一切都是户籍制度实施之初就存在的。

二、我国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的弊端

我国户籍制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实施以来,在降低人口统计成本、控制社会实现稳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在实施中所引发的问题与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一)“黑人黑户”问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户籍制度在实施中基本上没有出现突出的弊端或问题;但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并实行《准生证》制度,要求对新出生人口进行户口登记时要审查其是否具有《准生证》以后,以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出现了人员大流动以后,“黑人黑户”问题就出现了、并逐渐为广大社会公众所关注。

所谓“黑人”,就是指那些由于没有被登记在户口档案中的人。“黑人”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在计划生育制度实施后没有获得《准生证》的超生婴儿;二是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了户口管理档案中户籍登记的人。由“黑人”组成的家庭,就是“黑户”。

我国社会中的“黑人黑户”究竟有多少,由于缺少相关统计资料,难以提供精确数据。据《工人日报》在2005年的一则新闻披露,“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超生情况和公安机关、统计部门及人口计生部门的统计差别来看,我国大概有1000万左右没有户口的'黑人'.”[4]

“黑人黑户”现象的存在,首先是直接导致以户口登记资料为依据的人口统计数据失灵。为了解“决黑人黑户”所引发的户口统计数据不准的问题,户籍部门不得不在全国人口普查期间采取“赦免”的方式,对“黑人黑户”进行补登。其次,由于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个人发展等相交炽,没有被户口部门登记的黑人黑户不能办理身份证与户口簿,从而在接受教育、就业、办理保险、购车购房、结婚登记等方面受到影响,不能享受正当情况下的相关社会福利和个人发展机会,现行户籍制度成为“黑人黑户”受损的重要原因。

(二)“常住都市的暂住人口”问题。暂住人口,本来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非户籍所在地短暂居住的人。所谓常住都市的暂住人口,就是指长期在某一城市里工作、经商,却不能拥有该城市户籍的人。根据相关资料,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拥有大量的“常住都市的暂住人口”。

“常住都市的暂住人口”,主要包括两类人,第一类是在大城市里务工、经商却没有该城市户籍的人。如果没有通过该城市户籍部门的审批,即使这些人在所居住的城市里拥有了自己购买的房子,拥有了自己的企业,生了自己的后代,居住了很多年,仍然只能算作是暂住人口。第二类就是第一类人的后代,他们由于父辈在大城市里务工、经商而长年生活在大城市,与大城市的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成长,除了不拥有大城市户籍外,几乎没任何区别。

“户籍身份的界定与转变的限制,使公民的初始机会不平等,并影响人的发展。”[5]“常住都市的暂住人口”是现行户籍制度中的户籍审批所造成的社会现象。由于我国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以及其他管理制度互为前提与条件,“常住都市的暂住人口”及其后代在入学教育、就业、个人发展方面受到限制或遇到不利条件;造成“常住都市的暂住人口”的平等权被剥夺、甚至滋生一种“相对剥夺”的情绪。

随着社会的发展,“常住都市的暂住人口”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长期处于“人户分离”状态——被排除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不但造成户口统计资料失真,而且成为城市(流入地)社会稳定的长远隐患。

3.城乡对立、分裂。“乡——城户口划分奠立了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使城市和乡村在利益格局上形成巨大反差,助长了地缘群体和地方保护意识,阻碍了社会整合和良性运行。”[6]

在户口的分类中,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是两种基本的分类;而我国的居民也相应地归属到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大阵营。如果说在户口分类之初这种户口分类法还有积极意义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已经成为“鸡肋”了——城乡社会的对立与分裂,在相当程度上应当归咎于这种户口分类管理模式。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为了发展工业,制定了农村补贴城市、农业补贴工作的政策;而这种政策的执行,在相当程度上与户籍制度实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户籍制度制定实施之初,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不是太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乡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其中,户籍制度限制了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向城市的迁移,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

在改革开放后,虽然政策允许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但由于户口分类管理与城市户口迁入的限制,导致了庞大农民工群体群体——在城里务工、却入了不了城市的户籍;一旦经济发展遭遇挫折,这个群体容易形成危及社会稳定的流民阶层。

另外,户籍制度所引发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是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存在不足或弊端的体现。户籍制度所引发的违法犯罪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户籍管理机构的权力寻租而而引发的渎职犯罪问题,二是不法人员利用人们渴望获得户籍登记心理而实施的伪造、欺诈犯罪问题。前者会损害户籍管理机构作为政府部门的廉洁性,进而提高户籍管理的行政成本;后者则可能催生伪造户籍管理证件的地下产业链,给社会造成的更大、更长远的危害。

三、经济法视野下户籍制度弊端产生原因的分析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户籍制度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就对所有居民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个人的出生、迁入、迁出、死亡都需要到户籍管理部门进行登记;不同类型的户口在进行户口登记时,户籍登记部门对其审批时所掌握的标准与控制尺度不一样;其中,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由小城镇向大城市迁移、由普通城市向首都迁移时,控制的严厉程度也随之加大。但是,户籍制度的种种弊端,只有在近十年来日益突出、并成为社会问题的;而且几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出现、并日趋严峻的。因此,在分析户籍制度之种种弊端时,应当将户籍制度置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当中。

(一)经济法学理论认为,身份管理对应于传统社会,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价值。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前期,我国社会属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当时人、财、物的流动的频率与数量都比较小,社会成员间的财富差距不大,因而当时的社会几乎是一个静态的社会;在传统社会的静态背景下,户籍制度虽然也对每个居民的生活与工作也发生影响,但并不很显著。因此,我国户籍制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前期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其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为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功能,同时其作为一种人口统计手段为政府其他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形成与分配制度改革以后,人、财、物流动的频率与数量加快,我国已经由传统的静态社会转为流动的社会,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现代社会的开放背景下,自由、平等、权利等成为社会成员的主流价值观念,要求社会控制从“从身份走向契约”。而户籍管理制度却仍然依靠那种几乎静止的户口分类来管制社会成员进而实现社会稳定,已经不合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开放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二)根据经济法学理论,审批式的政府管制模式需要重新审视。

在户籍制度中,户籍审批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人们在申报户口登记过程中,都需要户籍管理机构的审批。例如,在出生登记中,户籍登记部门要在登记前要对申请人是否有出生证、准生证、父母的户籍类别等内容予以审核,通过了审核才予以登记;在迁入登记中,户籍登记部门首先要审核申请人的户籍类别与迁入理由,申请人只有通过了迁入地户籍管理机构的审批才可能获得《准迁证》;申请人凭《准迁证》回原户籍地办理《迁移证》时还得再次接受户口管理机构的审批;甚至居民办理死亡登记时还得接受户籍管理机构的审批。户口管理机构的审批范围并不限于户口登记,户口管理机构还审批居民的身份证明、品行证明等。在社会生活中,居民经常需要到户口管理机构办理身份证明、亲友关系证明、无犯罪记录的品行证明等身份证明;也需要户口管理机构的审批。户口管理机构对户籍登记审批的依据,主要是户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户口登记条例》、《居民身份证法》、《居民身份证法实施细则》等;但不限于这些法律法规。如在办理婴儿出生登记时,户口登记机构在审批中还要审查该婴儿的出生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即是否有计划生育部门的《准生证》);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户口管理机构在办理迁入登记中的审批时,还适用当地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当户口成为分配社会福利的一种依据的时候,户口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因而人们有理由期待其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户口管理机构办事的模式主要是审批制;而审批制作为政府管制的一种模式,本身是有缺陷的。

根据经济法理论,审批制是传统政府管制模式的核心。“管制理论的维护者认为管制的出发点是公共利益”,但“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首先对其目标表示怀疑”,施蒂格勒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方法分析了管制的产生机制,即政府管制的利益机制。“施蒂格勒把政府管制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管制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供给者是政府官员,需求者是某种社会阶层”;根据市场价值规律,“管制的购买者和供给者都按效用最大化目标行事、并按成本——收益比较原则进行选择”[7].

在户口管理制度中,户口与社会福利紧密联系在一起,户口成为分配社会福利的主要依据,户口管理机构的审批制则是政府管制社会福利的一种主要模式。根据经济法理论中政府管制理论的基本观点,户口管理由于政府管制模式而形成了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供给者是户口管理机构,需求者是想获得户籍登记的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在这个“户口市场”里,供给者与需求者都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选择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者——户口管理机构的权力寻租、户口需求者为获得户口登记而穷尽一切方法的现象就都产生了。

户籍制度的最初功能设计是人口统计与社会控制,但由于将户口分成为同的类别、并与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分配制度联系在一起、加上采取了户口审批的政府管制模式,最终使得户籍制度的种种缺陷在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来。

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路径的思考

由于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与不足,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关于选择户籍制度改革路径方面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甚至有学者建议“取消户籍制度”。

(一)消除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不以取消户籍制度为前提。首先,户籍制度的目的也即其核心功能,是人口统计与社会控制;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设置或保留人口统计的机构或智能,也需要基于人口管理的社会控制机构或职能。如果因为户籍制度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就取消户籍制度,那么国家还得建立其他的制度来替代户籍制度的人口统计与社会控制,一方面导致国家原先为施行户籍制度而作的投入成为沉淀成本,另一方面国家还得为建立、施行新的人口统计制度再花费更多的成本。

其次,由于户籍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在我国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而稳定的“社会生态”。如果贸然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则可能给居民的生活与工作造成极大的不方便,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消除户籍制度在施行中暴露出来种种弊端的根源,并不是以必须以取消户籍制度为前提的。即消除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来之各种问题与弊端的目标,是可以在保留现行户籍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在选择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时,应当坚持“保留户籍制度的人口统计与社会控制功能,消去影响户籍制度统计失灵、阻碍社会公平进而危及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原则。在改革的措施方面,可以考虑为户口减负,即去掉寄存在户口上附加价值,还户口的身份凭证之本色;就能够消除户籍制度所引发的“黑人黑户”、“常住城市的暂住人口”等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而为“户口减负”的措施,只需要改革现行户口管理中的政府管制模式——用注册备案制代替现行审批制。

所谓注册备案制,就是指在户口管理制度中,户口管理机构对于居民申报户口登记的,只作形式上的审查,如果申请人所提交的材料在形式上符合相关要求,即予以登记。户口注册备案制与户口审批制的最大区别,就是后者对户口登记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如要求出生登记申请人提供准生证、入户登记申请人提供政府其他部门的许可证件等),要求户口管理机构在办理户口登记过程中对于需要户口登记者进行严格的审查;而前者对户口登记不再规定严格的限制条件,户口登记机构对于申请户口登记的人不作严格的条件审查,只需要简单核实申请人的身份,即予登记。

采用注册备案制的户口管理模式,能够消除现行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同时,也能够促进户口与寄托在户口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分离。当然,采用注册备案制取代审批制的户口制度改革,可能在改革初期会对现行社会福利分配制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平等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终将实现。

【注释】

[1]【美】诺思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2]转引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王芳,户籍改革的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1),02.

[4]王金海,1000万黑户的荒诞[n],工人日报,2005-03-13.

[5]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9.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8

[关键词]统计工作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C8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83-01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在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认识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社会也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赋予统计工作更多新内容和新任务。统计工作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推动统计工作上台阶。统计工作者应全面深入分析统计工作在机制、体制、调查方式、调查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全面推动统计事业的发展。

一、在统计调查方式上,要克服全面调查的弊端,采取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当前,全面调查在收集社会经济信息工作中还是一种主要的调查手段,全面调查的长处在于各级统计人员熟悉、好布置、好操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体的不断涌现,全面调查费时、费力、费工、统不全、统不准、易受人为干扰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巩固好抽样调查;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减少对全面调查的依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统计调查的实际,广泛应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做到能用抽样调查的,坚决不用全面调查;能用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的,坚决不用抽样调查。采取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

二、在统计资料的采集方式上,要克服对纸介质报表的过分依赖,大力推广网上直报。当前,纸介质报表仍是统计调查单位上报统计资料的主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各界不断加大网络上报统计资料的专业范围和报表种类,网上直报统计资料其优点在于:一是方便基层单位上报统计报表;二是统计部门减少报表二次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提高数据质量,通过直报,减少报表流转的中间环节,相应减少再生性的差错。可以预见,通过网络上报统计报表将是统计资料采集方式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谁主动,将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将进一步更好发挥统计功能,将进一步促进统计工作的大发展。但有些单位目前仍是处于应付任务的层面上,网上直报的使用力度还不大,还需我们大力推广。

三、在统计资料来源上,要克服统计部门包打天下的做法,广泛使用部门统计资料。在我国的政府统计架构中,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是政府统计数据的重要来源,按统计法规定,也同样具有法定性。在GDp核算中,我们也要使用多部门的统计数据。随着“下算”和“下管”一级的核算方法的不断推进,以部门统计资料为基础的核算方法在不断增加,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服务业和民生统计,仅依靠统计部门的力量直接开展调查已困难重重,也难以完成任务,必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使用部门统计资料,才能准确核算服务业发展情况。对此,我们要抛弃自己包打天下,自己直接调查的笨做法,充分认识到部门统计资料也是对某种经济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要相信部门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统计核算中,部门统计有的,统计部门就直接使用,不另调查。在工作中,统计部门要以《统计法》为准则,着重从统计标准、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确保部门统计规范有序,要与部门统计建立统计资料共享机制,杜绝重复调查和数出多门,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四、在统计调查范围上,要克服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树立全社会的统计观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见物又见人”的统计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大,这必将要求统计部门在做好经济方面统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做好社会民生方面的统计,而社会民生统计这一块恰恰是当前统计部门的短板。对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所作为,建立反映社会进步的统计指标体系,全方位反映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情况。

五、在统计调查管理模式上,要克服按隶属关系划界的做法,积极探索在地统计的模式,全面准确反映社会经济概貌。在各级统计调查中,我们还沿袭着计划经济年代以调查单位隶属关系划界的统计调查模式。随着行政区域的不断延伸与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调查单位的划界存在不确定性,存在漏统现象,其最大弊端是难以全面统计核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上级也整日忙于报表工作,难以抽出人力和时间从事统计管理、数据质量监控、统计法制工作、统计分析报告等工作。为更好统计核算经济发展情况,我们要借鉴成功经验,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工作小组,加快启动在地统计,为全面准确评估两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六、在统计数据质量上,要克服片面的质量意识,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开展统计调查的立足点和归宿。在工作中,我们还偏重于从数量平衡、逻辑关系、单个专业上来把握统计数据质量,而对于统计对象是否齐全、统计过程是否科学、专业数据是否匹配、数据的时效性等方面对数据质量影响的关注度还不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要树立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意识,按照事前抓基础、事中抓审核、事后抓评估、兼顾时效性的办法全面抓数据质量。

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我们要更好适应统计调查需要,虚心学习省内兄弟市、县的成功做法,破除难作为的思想,大力进行统计工作的改革,全面推动统计工作的发展,为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大治.统计工作的科学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4).

[2]吴丽萍.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J].经济信息,2010.(06).

[3]张宏宇.谈统计工作的改革[J].统计研究,2011.(02).

[4]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5]李双喜.如何促进统计工作的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04).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9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存在的弊端

(一)监督机制并不完善

从目前情况分析,虽然很多企业都构建了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然而很多企业都没有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不存在风险内控制度,而且内部审查监督功效并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达到预计效果,这也直接促使企业财务工作显现出弊端,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不良情况的出现,如贪污腐败、核算偏差等等。这种情况频繁发生,从整体角度分析导致经济效益受到极大的冲击。

(二)内控制度缺失

企业管理人员本身就不具备风险意识,这与内控制度不完善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实际情况反馈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内控制度构建并不完善,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更看重经济利益,这是他们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对于企业本身存在的风险认知不足,缺乏风险意识,且风险评估体系并不健全,且缺失防范机制,这对于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市场主体意识并不强烈

现阶段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非常明显,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化,为了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竞争力,这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并借助技术手段了解市场需求,拟定科学法规划。然而从实际情况分析,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弊端,缺乏市场主体意识,而且对市场需求的认识并不是很明确,这对于企业财务预算工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完善内部监督体制,预防财务风险

正因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建设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企业必须针对其存在的弊端提出优化的措施,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针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其首要工作就是优化内部审核监督制度,从而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有效的监督,尤其在以下方面的监督更为重要:税收筹划、财务处理、票据管理等等,在上述工作中,需要严格执行内部监督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就必须立即纠正。财务处理中,对于财务处理的实际情况,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除此之外,还需强化业务前期审批,再到业务办理审核,还有稽核工作,这些工作都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去解决。在对企业审查过程中,必须保障经济业务合法性,对违法犯罪活动绝不姑息,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所有活动都是在合理范围之内。除此之外,企业相关部门还需要完善自身的职能,优化信息沟通工作,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性,并且确保传输的畅通性,这为企业决策部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有效处理财务风险。

(二)形成科学评价考核机制,精细化管理

企业内控关系管理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并不完善,通常情况下都是由财务部门监管,并不具备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财务工作人员本身就承担着极大的工作压力,他们不仅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同时兼具内控监督制度,从某种有意义上来说,?@种内控形式效果并不是非常显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企业在实施财务工作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构建比较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而在筛选相关管理人员时,需要排除财务工作人员,要求他们负责内控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评价考核的客观性。

科学评价考核机制是现阶段最需要完善的工作之一,除此之外,还需强化财务管理精细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属于比较新型的管理模式,而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目标及重点,强调详细分化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是属于科学化管理模式。而所谓“精细化管理”,其实质在于“细”,对于财务管理的各项业务,再到岗位都必须施以精细化管理,构建相应的工作流程、业务流程,从而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不断延伸与扩展,将财务管理的作用性发挥至极致,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具体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每个措施。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完善:资金管理工作、拟定科学管理体系、优化财务管理成效、优化信息化管理等,通过上述形式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得以具体落实。

(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因而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财务预算分析。企业管理层应该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依据企业具体财务状况,还有组织构架,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重点是构建预算管理机制,由此才能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具体落实到位,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具体到责任人,这样才能为企业决策给予财务支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目标,然后对预算目标进行科学的分析,具体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而针对企业各个部门来说,要根据部门实际情况,继而拟定比较健全财务预算方案。重点构建财务管理体系,主要是以适度集中化为主,并且具体划分不同经济主体,并重点分析企业其他财务问题,如成本控制、投资决策等等,从而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效能,降低资金成本,从而优化企业投资回报。信息化财务管理已经是未来财务管理的主体,必须对其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借助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强化财务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实时性与完整性,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优化,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值。

三、结语

计划经济的弊端篇1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弊端,其次重点介绍了微机化管理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优点,最后也指出了微机化管理在实际会计核算的应用中应当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核算;微机化;弊端;流程;优点

在医疗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的同时,医院逐渐被推入了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要想使医院能够在这种大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住院部的会计核算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患者的消费情况,从而保障价格政策的实施,增加资金的利用率,增加医院的财政收入。而传统的人工已经无法快速高效的完成这项工作量巨大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并完善高效的医院住院部会计核算的微机化管理系统是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工作的标志。

一、医院住院部传统会计核算管理的弊端分析

在采用微机化管理之前医院主要都是依靠人工计价、人工记账,会计核算工作中也会依靠人工整理各种发票、账单等等会计凭据。这就为会计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造成了传统会计核算管理中难以避免的几个弊端。第一,发票、收据等法定会计凭据管理难度大,甚至会出现丢失的现象。在手工收费的模式下,对于一些小额收费管理不当,例如挂号费等都是由收费员自主决定上交金额,无法保证每天的收费小票不能够及时的入账审核甚至丢失,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不准确。第二,大量的手工计算、数据信息量巨大为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难度。第三,如果出现计算错误,想要找到核算过程中的错误点就要依次查找大量的原始凭证。传统的纸质凭证在查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为纠错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医院住院部会计核算的微机化管理流程分析

微机化管理是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每一个入院的患者建立一个专属的数据库,并将住院结算系统、门诊收费系统以及药品管理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各种消费录入到数据库中并且打印收费单,收费单要一式三份,患者、会计核算部门、费用发生部门各一份。同时微机化管理对于患者的用药有完整的记录,包括药品的出库、入库时间或者是由于治疗计划调整改变用药计划都会及时的记录到计算机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共享,保证信息传递的快速性,防止出现发票与实际用药不对应的情况。同时,对于住院部对外采购的情况,微机化管理系统也会自动生成库存变动明细表,严格记录对外采购物品的出入库时间,避免出现货物到了而发票未到或者是发票到了而货物未到的情况。

三、医院住院部会计核算的微机化管理优点分析

(一)有效控制丢费、漏费

医院各部门之间做各种检查时,都会开据在医院内部流通的代金小票,每个科室每一张小票都需要进行记录,如果出现小票丢失或者记录过程中的遗漏就会是最终的会计核算结果出现错误。而微机化管理弥补了小票容易丢失、人工记录容易出错的缺点,将所有的数据上传到微机上,通过微机完成医院内部各科室的交流,不仅加快了工作效率并且在为会计核算保留了最原始准确的数据,有效的控制了丢费、漏费。预防患者使用空头支票获得治疗然后恶意拖欠医药费。

(二)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

庞大的数据信息、大量的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最显著的特点,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会计核算人员想要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过长的时间可能给医院造成多方面的不便甚至是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失。通过微机化管理在费用发生时将数据上传到微机上,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类存储,在会计核算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准确的查找到相应的会计凭证,不再需要从大量的单据中翻查。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提高保证了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便于会计核算的监督以及核算结果的审核

微机化管理能够共享会计核算中的数据、凭证,透明化的核算工作以及公开化的账目数据都能够更好的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通过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杜绝经济违法现象。通过分类核算等方法能够快速的审核会计核算结果准确与否,有效的控制住院部记账与对账的金额误差率,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并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合理分析应用制定新的财务计划进一步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技术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审查过程中能够提供完整的收支明细表已经各种会计凭证,有利于审核工作顺利的进行。

(四)账务核算功能与财务管理功能并重

会计的主要工作一直都是对财务进行事后核算,随着微机化管理的应用,会计工作人员能够轻松的分析各种复杂的数据,从而加强事前分析预测与事中控制的能力。把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做到账务核算与财务管理并重。财务管理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了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步骤,不但是对上一个会计周期成果的体现,更是接下来制定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医院住院部会计核算的微机化管理后易出现的乱收费问题分析

虽然通过微机化管理的广泛应用,医院对于医疗收费项目以及收费标准都有了严格的规定,科学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微机化管理的实践中又出现了一些新名目、新形式的乱收费现象,医院微机化管理后比较容易出现的乱收费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医院擅自扩大项目范围收费;第二,医院不服务却收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第三,随意提高一次性材料加价率;第四,医院将自设收费项目加入数据库;第五,超标准收费及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以上问题都是利用微机化管理系统的漏洞而进行的乱收费行为,当然这些费用也不会在信息系统就记录,也就不会出现在会计核算中。这种乱收费的行为不但会增大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医院的声誉。医院和有关部门应当严格审查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杜绝“合理化”乱收费,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举报制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微机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对比体现出了微机化管理的优越性。微机化管理在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防止漏费,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加强财务的监督管理和会计核算结果的审核等方面相比传统人工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只有极少数人和医院利用微机化管理的漏洞进行乱收费,但是这种行为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措施来杜绝的。所以总的来说微机化管理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化微机化管理在医院住院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贾新梅,邬克武,王裁君.浅谈医院药品会计核算的微机化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9:654.

[2]闫龙川,姚志源.微机网络在医院住院部费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00,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