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理念培训十篇教育理念培训十篇

教育理念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40

教育理念培训篇1

(一)培训时间差异性的培训

第一,时间的周期性。在企业的培训中,一般包括短期培训和长期开发。因此,这里要注意处理好这两种情况的差异。对于短期培训而言,大多是侧重于近期目标,比如岗位适应性培训;对于长期开发培训来讲,一般都是侧重提高管理人员的创造思维等方面的素质。第二,时间的灵活性。从企业培训的特点来看,可以将其培训分为全脱产培训、业余培训、半脱产培训等,因此,企业在培训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灵活安排时间,采取差异性的培训。比如对于全脱产培训来说,它属于一种系统培训,一般采取的是到高等院校进修或者其他方式来进行培训;对于半脱产培训来说,则充分利用利用员工的闲暇时间,对员工采取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灌输方式进行培训,现在比较多的有“每周一课”、“班中课”等方式。

(二)培训对象差异性的培训

在企业的培训中,说到底是对人的培训,而接受培训的对象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企业在实施教育培训中,必须要有针对性。这里从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普通人员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讲差异化培训的措施。第一,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营管理人员属于企业的管理层,他们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后期的发展。对于他们的培训,除了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外,还需要加强其他内容的培训,比如理想、价值观、信念等。企业的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来讲,特别要加强思想技能上的培训,因为管理人员在企业中一般都要做相关的决策,他们判断能力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他们决策能力方面的培训。第二,普通员工的培训。对于企业普通员工的培训,在培训中注意提高他们的素质,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力量,有效提高普通员工的素质。企业可以采取两种培训方法,一种是系统性培训,另外一种是岗位适应性培训,从而通过相关的技能鉴定来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素质。第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于这部分员工的培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其一,安排他们到相关单位去学习;其二,邀请相关的专家到企业培训;其三,企业内部成立相应的技术学习小组,实现技术人员的知识共享。

(三)培训内容差异性的培训

在现代化的企业培训中,必须还要采取差异性的内容进行培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知识培训的差异性。比如对于企业普通员工来讲,其培训的内容应该是关于本职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讲,其培训的知识应该是如何处理问题,让其了解其所管理的知识。第二,技能培训的差异性。比如对于企业新员工来讲,其技能是关于岗位轮换、导师带徒方面的培训;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培训的技能是关于专业技术方面;对于管理人员来讲,其培训的内容是领导技能培训。第三,态度培训的差异性。在企业的培训中,改变培训对象态度的方法一般有角色扮演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以及行为模仿法等,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合作精神。

(四)培训形式差异性的培训

在企业的培训中,不应该只追求某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课堂授课式的培训,这种方法一般比较适用系统性的知识培训。第二,案例分析式的培训。这种培训具有良好的直观性。比如企业在培训员工的安全意识时,结合本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仔细分析事故的原因、经过,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第三,试听教学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一般适用于培训员工的沟通技能、客户服务技能以及面谈技能等,采用视频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

二、结束语

教育理念培训篇2

关键词:高校;领导人员;领导力;培训

大学领导者及其领导力

1.大学领导者

大学领导者是大学组织成员中的关键少数,对其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育人理念、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学校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为实现大学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领导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不断强化领导力,才能引领学校改革事业健康顺利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功能的拓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师生利益诉求的增多,学校与外部交往的日趋紧密等,都对大学领导者的把握方向、驾驭大局能力、应对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统筹资源协调各方的能力、团结激励探索创新的能力等,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高校领导人员领导能力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

2.领导力

领导力是针对领导者而言的,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能力或一种集体的能力,是领导、引领、影响他人的能力,即领导者个人及领导群体把握组织的目标使命,并动员、影响组织成员实现共同目标使命的能力或能力体系。领导力从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这一点对大学组织更为明显。大学组织领导者的领导力,既体现为领导班子集体的领导力,也体现为党委书记、校长及其他班子成员个人的领导力。有专家认为,理想的大学领导者应当是教育家、政治家、学问家、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等的统一,即他应该讲政治、懂教育;应该善谋战略、把握大局;应该是学术专家,能与教师教授群体对话沟通;善于经营管理,协调处理政府、社会和大学内部的关系等。由此可见,大学组织内外对大学领导者的期待及i导者个人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对于大学领导者的领导力是否带有先天的因素,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存在着争议。但是,对领导者通过实践锻炼、培养、环境的影响等,对领导力的展示及提升非常关键。因此,领导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通过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的,这个外界因素包括工作积累、岗位锻炼、完成复杂任务、学习培训等,其中组织针对领导者的领导力专门化教育培训,也是提升领导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及其培训理念

英国是公认的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英国的大学最主要的特点是“自治”,英国政府认为对大学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让大学以各自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事务。在坚持大学办学自主特点的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注重加强对大学的管理,管理的加强并非借助行政命令,而是依靠拨款、立法与评估等非直接方式,强化对大学的监管。例如:通过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法案等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高等教育研究院及通过实施研究卓越框架(ReF)、教学卓越框架(teF)等,实现对高等教育的引导、服务和监督等。

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LeadershipFoundationforHighereducation,简称LFHe),即是在政府支持下的,通过强化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培训、取得教育发展理念共识进而对高等教育发展施加影响的一个途径。其培训理念、关注问题及具体实施手段等,对我国高校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等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的基本概况

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是适应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由部分高校的副校长自发组织起来,向英国政府提出自我管理大学、培训大学领导人的诉求而建立的。该基金会得到了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资金资助。成立之初由包括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等供资机构提供培训启动资金,通过个性化培训,有效提高高校领导人的素质,为英国高校转型和变革储备有发展潜力的领导者,有效引导和支撑英国高校的战略规划向战略管理的转变。该基金会是拥有慈善组织地位的非盈利型机构,其核心任务是提升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导力、质量和管理水平,由英国大学校长协会(UniversitiesUK,简称UUK)和英国高等教育协会(GuildHe)共同管理。目前,经费15%由政府提供,其他经费来自会员缴费和培训收费。

2.培训理念

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认为,高校领导者需要专业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培训需求调研和高校愿景和规划建设等方面,并以此来设定培训内容。在领导观念上,强化大学整体机构的行为和能力以及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对大学领导者个体的培养,建立和增强整个机构的领导力;在领导人选上,提倡领导人种族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广泛性、社会阶层的代表性;在培训重点上,重视大学领导者战略思维的培养,提倡领导者要有远见卓识,要制定好3年~5年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通过各职能部门的运作实现战略目标;在培训方法上,以实际案例为引导开展全方位的个人培训计划,针对个体运用技术性方法、行为分析方法、360度反馈等发现受训者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实施培训工作,提高所有受训人员的综合领导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3.培训特点

一是个性化。英国超过90%的高校都以会员单位形式加入了该基金会,按照学校规模每年需缴纳一定的会费(培训时另外收取培训费)。该基金会的旗舰项目―高层管理项目(tmp),每次接纳培训的数量只有十几人,一般培训时间会持续6个月。培训过程中,培训咨询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方式全程参与,摸清领导者的培训需求以及对领导者的弱项做出诊断,形成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并实施。二是实操性。培训关注领导者在实际工作情境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如怎样做出正确决策、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危机应对等。培训中重视参训人员工作经历中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的共享,通过总结具体的案例提升领导能力。三是战略性。领导力基金会重视培养领导人的远见卓识,通过拓展高校领导人的综合素质,以促进高等教育变革,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四是多样性。除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危机应对及个性化培训内容外,还根据大学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需要,开展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此外,还关注对少数族裔,如女性领导者群体的培训。

对我国高校领导人员培训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与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组织实施的培训相比,我国高校领导人员的培训,主要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组织实施,应该说更全面、更系统、具有时效性,具有中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及干部管理体制下培训工作的独特优势。高校领导人员的培训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实践,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受训人员数量庞大,培训内容包括时政理论、教育政策、领导素质和管理技能等,内容丰富,培训效果比较明显,对促进高校领导人综合素质提高、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局、促进学校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的培训工作还存在方式单一(培训模式主要是讲授式培训)、问题聚焦不够(内容散且深度不够)、个性化关注不够(整班大班式培训)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并借鉴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的培训理念,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领导人员领导力,建议对有关工作加以改进。

1.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领导力状况的测评分析

目前,高校主管部门对高校领导班子的考核主要结合换届、干部调整及年度考核等进行,这种考核目的性比较直接,就是对班子成员的去留、人员调整晋升以及分出优劣等级等做出结论,而对班子成员作为一个团队以及每个成员的潜力发挥和领导力状况,及其对所在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考量不够。建议结合高校特点,完善高校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考核测评指标体系,力求全面、精准体现高等教育的领导力特征。可先行组织开展高等教育领导力的党建n题研究,找准考核高校领导班子及成员领导力的测评要素,为领导干部的选配及能力提升的培训等提供依据。

2.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提升领导力方面的作用

与专门的培训机构不同,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高校联盟可以在提升领导力方面起到独特作用。有研究发现,大学的高层领导者的直接沟通至关重要。大学高层领导者,如校长,都愿意与其他领导者坐下来探讨如何去解决一些问题,喜欢面对面接触沟通,喜欢实际的经验和指导。因此,要为大学领导者的沟通创造机会,促进同一个层次的领导者之间经验的分享。建议探索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指导下,建立不同层面的大学联盟、协会或团体,通过这些组织的作用,传递、激活及提升大学领导干部的领导力,进而引导深化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健康发展走向。或利用和发挥已有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平台作用,强化大学领导力经验分享和培训的内容。

3.改进现有培训模式,强化高等教育领导力培训

一是应瘦身班级规模。近些年,北京市领导干部培训班主体班次规模过大,有的班次每期人数近百或过百人,影响学习和培训效果,建议每个班次控制在50人以下或更少。二是注重培训的个性化需求。近年来,北京市举办的局级进修班每期开班前都做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参加培训学习最希望破解的理论困惑”“最希望解决的实践难题”“提供一个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供学习研讨交流”3个问题,此做法相对以往有很大改进,但被培训者的个性化需求仍挖掘不够,培训内容与个体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应加大培训前期的研发力度,提高培训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三是加强师资建设。除聘请理论专家、行政官员、专家学者授课外,对提升高校领导人员领导力最有帮助的,莫过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领导层人员(包括现职及离职人员),建议遴选一批高校领导者(涵盖不同领域分工的成员)作为领导力培训师资骨干。此外,应探索培养一批具有领导力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师和咨询师,强化在培训过程的个性需求调查和个体辅导。四是注重分享式的领导力培训教育。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尤尔特・伍德里奇发现,当问大学领导者“其最重要的学习经验来自哪里”时,42%的人认为最重要的学习经验来自于工作,特别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22%的人认为来自于自己的偶像、导师或其他的典范;20%的人认为来自于自己所犯的错误或经历的困难;16%的人认为自己的重要学习经验是来自于传统的教育和培训。因此,高校领导人员的领导力培训,应使每个被培训者有机会扮演培训者的角色,分享各自的经历、挑战、成功,特别是分享和感受各自经历的困难、失败和错误,后者更需要领导者个人的勇气,或许这也是领导力测评的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1]司洪昌.加强校长领导力建设提升大学管理水平―“高校管理者素质提升与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95.

[2]李建航.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的培训理念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教育理念培训篇3

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云南马龙655199

【摘要】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是我们每个培训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培训者要更新培训理念,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采用有效的培训方法,培训后要及时进行跟踪指导,认真总结和反思,对不完善的地方要进行改进,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关键词教师培训;更新理念;改进方法;总结反思

theteachercontinueeducationthetrainingwantrenewalprinciple,improvementmethod

ShuGuisheng

【abstract】Howexaltationtheteachercontinueeducationtrainingqualityisweeachtraininghavetowantearnestthinkingofproblem.wantexaltationteachertocontinueeducationtrainingquality,trainingwantrenewaltrainingprinciple,sciencereasonableconstitutiontrainingcontents,adoptionvalidoftrainingmethod,trainingempresswantintimecarryonfollowinstruction,earnestsummarywithintrospect,wanttocarryonimprovementtothenotperfectplace,isnextmoveoftrainingworkdozenverysolidfoundation,onlyhavesothencanexaltationtheteachercontinueeducationtrainingquality.

【Keywords】thetrainingoftheteacher;Renewalprinciple;improvementmethod;thesummaryintrospect

作为一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者,研究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本文以作者多年的继续教育培训经验和深入实际对参加培训教师的了解和研究,就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谈点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以期和大家共勉。

一、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理念

1.要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培训者必须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了解他们现实的需求,更要了解他们潜在的需要,还要去研究他们发展的需求,在培训的内容、模式上,应该尊重培训对象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培训对象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转变培训理念就要求培训者要尊重培训对象的现状和需求,按需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

2.要树立培训者首先是一个研究者的理念。教师培训,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培训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面对、需要研究、需要探讨。这就要求培训者首先要是一个学习者。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角色,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成果,只有首先成为一个学习者,才能做好培训者。同时培训者还是一个研究者和合作者。培训者必须要研究教学、研究培训,要与团队合作与培训对象合作,才能提高培训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促使其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培训质量。

3.要树立培训对象是重要培训资源的理念。培训者在培训时不仅要开发文本、环境和社会资源,同时要将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要特别注重开发生成性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要转变将培训对象仅仅作为是被动的接受者的传统观念,要将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资源的提供者,要尊重他们的创造,尊重他们的经验,注意在培训中互动和交流时生成资源的捕捉和开发。

二、培训内容的设立要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1.设置培训内容时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科学的培训内容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培训内容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结果要进行分析,要从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发来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象的需求往往从现实出发,多是自己实际工作要碰到的难点和困惑,往往重操作、重技能、重现实的多,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考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他们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他们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研究他们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总的来说,教师培训工作应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内容模块,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

2.培训内容设置的现实性。通过调查分析,在现阶段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应在下述几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师理论基础,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新课程标准学习,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学习,让教师们把握新课程的原则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为老师上新课程理念下的展示课,启发和引领教师去适应和实施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引导教师们立足岗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和成果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培训时要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是为培训内容服务的,培训者在进行培训时要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法。

1.反思性教学法。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即反思性教学。指教师凭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把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融会贯通,反思重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教学案例研究法。教学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过程的记录与再现、反思与探讨。培训中的教学案例研究活动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学案例让教师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分析,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审视教育实践,在真实背景和个人体验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者在分析教学案例时,不仅要从案例中指出理论要素,从经验上升为理论,更要从案例研究过程中使受培训者得到实践性知识,得到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启示。

3.问题切入法。从培训对象本身存在的困惑出发,结合培训目标,就某一带共性的问题由培训者列出专题,在进行讲座的前提下,将问题作为深入进行研讨的专题,让培训对象共同参与,这种研讨有利于激活培训对象潜能,促进提高培训对象总结反思能力,还有利于教学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要做好培训后续工作

教育理念培训篇4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我院干警政治思想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执法观念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改进。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纪律严的检察队伍作为干警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年初制定了院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全院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坚持中心组的学习和每周五全院干警的政治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学习,以促进全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我们以“践行八荣八耻,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采取办班培训,坚持周五学习制度。

二、领导重视,真抓实干。

在培训活动中,我院举办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培训班。检察长亲自安排、动员、部署,并结合检察实践,从法治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专题讲座。在教育活动中,我院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并结合上级院制定的工作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案件侦查,法律监督等各项工作。

三、统一思想,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我院按计划举办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践行八荣八耻,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的座谈会,全院检察干警纷纷发表个人意见,谈学习培训阶段中的心得体会;座谈会上,党组成员带头发言,从个人的思想、作风、生活和工作实际,谈认识,讲体会,查找不足,并制定了加强公德教育、严格机关作息等制度。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五个环节入手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其一是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培训。针对部分干警执法观念陈旧落后的实际,制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计划,确定每周五下午为固定学习时间,其他时间另行安排的方式进行学习培训,有计划按步骤地组织学习。其二是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研讨活动。为了更好地促进干警的学习,我们要求干警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开展理论调研活动,年内每名干警都要完成二篇以上理论调研文章,每名干警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10天。其三是重点研读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和中央、省委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认真学习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八荣八耻”的论述以及罗干、贾春旺的讲话精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教育之中;同时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专题进行了分解学习。其四是本院政研室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检察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我院开展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把我院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其五是结合实际开展好下一步查摆整改工作。院党组要求全院干警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采取自查、互查、上下帮查、面向社会开门查等形式,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度。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步教育活动打下了基础。

教育理念培训篇5

关键词: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理念;成效

作者简介:彭慧敏(1973-),女,河南夏邑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讲师,意大利留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软科学项目“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a880019)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彭慧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90-03

一、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概述

在意大利的大多数相关文献中所使用的职业教育(istruzioneprofessionale)是指在学校制度中与普通教育的“高中(liceo)”相对应的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活动(而“高中”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机构)。在这里,有必要加以强调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高中”与“高级中等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意大利法53/2003对的教育制度的规定,学生在结束第一轮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之后,在14岁进入第二轮教育,即“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该阶段的学校分为进行普通教育的“高中(licio)”(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和进行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在内的一些学校:“职业学校(istitutoprofessionale)”、“技术学校(istitutotecnico)”和“艺术学校(instituted’arte)”。

职业学校学制5年,但分为3年制证书课程和2年制证书后课程。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后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接受2年的证书后课程的学习(约占毕业生的25%)。在前3年主要进行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地转向其他的课程或学校。在第4、5年才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培训。

技术学校培养目标是提供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必要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75%)都继续接受高一级的教育,学制和普通高中一样为5年。

艺术学校课程为3年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使用地方的原材料,掌握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艺生产。通过毕业考试颁发应用艺术熟练技工证书(Diplomadimaestrod’arteapplicata)。在有些学校还通过另外2年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高级中等教育应用艺术毕业证书(Diplomadiarteapplicata),该证书可以使他们进入高级艺术学院继续学习。也有些艺术学校开设5年制的实验课程,由2年的普通学习阶段和3年的专业学习阶段组成。

改革后,以上三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都都能够直接进入工作世界,也可以与普通教育的高中生一样接受第三级教育、大学教育、高级技术教育(itS)或高级技术教育与培训(iFtS)

传统上,在意大利“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简单地说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体系内部进行的,主要由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艺术学校等公共教育机构承担的教育活动;而职业培训是指在学校体系之外,由企业或培训中心承担的职业技能的训练。

改革前,在意大利“教育”这一概念是指由国家负责的学校里的教育活动,“培训”则是由大区负责的在学校之外的培训中心或企业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然而由于法53/2003的改革把原本属于国家权限的、在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放权给大区来统一管理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使学校的功能有所扩大,也承担起一些职业培训的任务。因此,“职业培训(formazioneprofessionale)”这一概念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业培训是与学校里的“教育”相对应的一种体制,是在学校之外的机构,如在职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内部进行的,为获得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资格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广义的职业培训包括学校里的职业教育和狭义的培训。“培训”与“教育”的概念在使用时有时培训涵盖了教育的概念,有时有所区别,以对应的方式出现。“培训”从广义上和全球范围的使用来看,与教育有着同样的含义,尽管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在提到企业内部的培训时。尽管学校仍是占据社会的中心地位,因为意大利18岁以下的青年大部分是在学校接收教育,然而学校在传播知识和价值方面的职责正在受到挑战。最近,在欧洲交替制已被大大提倡。在各个国家教育的概念已逐渐向培训转移。

随着欧盟国家对非正式非正规教育的承认,对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视,教育与培训的概念的交集越来越大,培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学校已不再是唯一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场所。即使以往在学校进行的正规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的培养模式。教育与培训的含义也越来越趋于同义。

二、推动意大利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的目的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意大利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开始朝向“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改革。法53/2003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普通教育在地位上的平等性。因此,有许多学者围绕这一变革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意大利的教育研究者中对“双轨制”的批判研究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最明显的例子是从2001年9月开始,时任教育部长莫拉蒂女士在以教育家贝塔亚(GiuseppeBertagna)为首的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学制重组的法律及与此相关的各种规定,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进行了改革和重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平等的、多样的教育与培训体制。

“双轨制”的特点是“精英教育”占主流,普通教育的社会地位高,是专门为上层社会培养领导人才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培训则处于从属地位,是为下层劳动者培养某项谋生技能为目的。从课程上来看普通教育开设拉丁语,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不开设拉丁语,为就业做准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不能相互转换,是截然分开的两轨。贝塔亚等人在多部论著中对意大利高级中等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与未来提出了相当有价值和进步意义的建议,对意大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仍在继续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强调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学术证书具有平等性。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的,它也具有教育性和连贯性。正如法53/2003所规定的,在第二轮的教育中的前2年,所有的路径(普通的和职业的)有着同样的目的。在不同路径的前2年里,这一平等的“统一”的目的,旨在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关键能力,成为积极的公民。这一改革理念是重新定位“职业学校”与“技术学校”这两个词汇的性质和功能:从较大的文化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思与行紧密结合来培养完人。如果“技术”意味着是人的一种财富,是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职业”则意味着是这些技术能力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以意识的方式承担着有意义的社会和工作的责任。

当代意大利教育家马利兹亚(malizia,G.)指出,在欧洲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手工艺人,也不是与教育截然分离,而是培养与知识和工作世界有关的技能,以及工作文化。学校也同样对工作文化有兴趣。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和终结性的制度,其教育原则是基于现实经验,根据具体方式,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并把这反映在工作实践上。它可以对人格的培养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与教育一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职业教育与培训重在培养学生的“行”。

正如最近教育部的一份报告中所指出:传统上,意大利中等学校的课程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的等级上,它没有明确规定人文学科高于科学学科,但哲学是这一金字塔的顶端,物理和其他科学学科处于上部。这一组织理念在意大利已有一个世纪之久,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教育与工作之间不断分化的结果,这使得职业与技术学校的地位底的原因之一。报告提出,知识与性向没有高低之分,是平等的。不是单一的智力概念,而是多元智力。即智力是多种多样的,是没有等级制的这一观念有助于克服一种智力低于另一种智力的错误思想。其次,一个学生在“自然”或“空间”方面有优势的智力并不比另一个在“语言”或“逻辑/数学”方面有优势的学生高或底。对实践活动或对技术装置的热情不仅不是一种底下的智力,而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

总之,从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的认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三大过程,即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到人力资本的视角,到运用多元智力的理论。很难说这三种认识论哪种更先进,它们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提升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现实中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偏见不是一日之功,真正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地位与普通教育实现平等还有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克服。

三、改革的主要特色与成效

始于2003年的“莫拉蒂改革(morattiReform)”对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制进行了重建,主要体现了权限的下移,给予地方和机构更多的自治权;教育与培训一体化,加强教育与职业的互相转换的流通机制;注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改革的重点是高级中等教育与培训阶段。改革具有以下几主要方面的特色;延长了义务教育与培训的年限至18岁;体现了教育与培训制度的“一体化”、“开放型”、“平等性”和权利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并采用欧洲质量标准的证书制度与认证制度。

对于该改革的成效一些专家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马利兹亚教授认为,教育制度的重组对教育与培训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加强了教育与培训的统一,另一方面引入了自治、平等的理念,在培养计划中保证不同的教育的和文化的价值,是对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教育要求的回应。但此次改革主要面对的是公立的学校和机构,而从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大多是私立机构,这些私立的机构没有获得同样的财政支持和自主、平等的权利。

他还对此次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加强普通文化课程方面大加赞誉。他认为,普通文化开辟了理解世界的道路,赋予人们获得真正意义的能力,以创新的方式来理解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它也是适应经济和工作变化的首要工具。在这一点上必须强调普通文化的教学是教育与培训的基本任务。这一任务的意义必须理解为:学校和职业培训的基本任务不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经济的工具,而是帮助全面发展其潜能。他强调,新的信息技术使文化支离破碎,那么知识社会就更需要加强对普通文化的学习。我们正在走向新的社会结构中,要求我们要有能力控制复杂的不可预知的情况。要求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地理与文化背景和不断变化的目标。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支离破碎的片段中,和对此成倍增加的解释和片面的分析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普通文化打开了通向智力世界道路,能够储备、收集和解读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创造和判断。

而学者倪寇力(nicoli)则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价值。所有提供的培训都具有与普通教育同样地位的文化、教育和职业的价值。只不过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而近10年来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制度僵硬,在职业化方面一直很差,一直强调其历史和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缺少教育性(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缺少在第二轮教育中所有选择的公民能力的统一标准,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仍存在很大距离,最终导致缺少弹性化和个性化???。

从上面的观点来看,主要的矛盾是在课程中如何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欧盟和官方的规定强调基本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无疑从理论上来说是正确,也是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认同的主流观点。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要兼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然要增加课时量,因此在职业与技术学校中的周课时量平均为36学时,而普通高中的周课时仅为28学时左右。无疑职业技术学校里学生的学习任务更重。而另一方面,现实中职业技术学校中的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成绩合格率均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过多的课时和普通文化课程削弱了职业学校的职业性的特征,令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辍学率也高。因此,这一对矛盾的解决还将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之中。

除此之外,该改革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没有完全实现当初的理想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使得一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政治上的不稳定也使得改革虎头蛇尾;区域的政策与经济差异使得各大区职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师资队伍的落后与匮乏也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mengucci,R.eRomano,R.L’evoluzionedell’istruzioneprofessionale[J].StudieDocumentidegliannalidellapubblicaistruzione,2006,(115-116):111-136.

[2]Bertagna,G.penelopeegliindovini:laRiformadellaScondariatrapassatoeFuturo[m].Roma:UnioneCattolicaitalianainsegantimedi,1992.

[3]malizia,G.Lalegge53/2003nelquadrodellastoriadellariformascolasticainitalia[a].milano:Francoangelis.r.l.2005:42-63.

[4]mpi.persona,tecnologieeprofessonalità:Gliistitutitecnicieprofessinalicomescuoledell’innovazione[eB/oL].cislscuola.it/files/mpi_DocumSuisttecnprof_3mar_08.pdf,2008-03-03.

[5]Cedefop.Sistemadiistruzioneeformazioneprofessionaleinitalia:Brevedescrizione[R].Lussemburgo:UfficiodellepubblicazioniufficialiComunitàeuropee,2003.

教育理念培训篇6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

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一、利用人的不同心理特性开展安全活动和安全教育工作

在开展安全活动和安全教育中,就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特性,充分利用和发挥具有对安全工作有利心理状态的人的积极性,而对那些存在不安全心理因素的人,应通过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并进行安全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来消除其不安全心理因素。例如,人的自卫心理,这是人所共有的,希望不受伤害和不患职业病,是一种安全需要,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因素,它可以促使人们重视安全工作。充分利用有荣誉感、责任感、自尊心、好牵头、竞争性、获奖心等积极追求上进的好胜心理的人,让他们担任一定的安全组织、宣传、检查等项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加强对事故及灾害的危险性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从而激发人们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积极性,并自觉地杜绝不安全行为。

二、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三、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

企业安全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提高、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

四、安全融入于培训质量中

1.教师要优秀。常言讲“名师出高徒”,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应具备国家要求的执业资格,一般要求有“三证”:一是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二是国家注册安全审核员,三是国家注册安全执业教师证件或某一专业国家资质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证件,安全培训切忌走过场。

2.教材新颖实用。要求教材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

3.授课要具备“六性”:针对性、广泛新、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实效性。

针对性——因材施教,管理者重点是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怎么管职工,重点是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

广泛性——整体系统地讲授安全科学知识,不能就安全讲安全,注重安全工作的实质与规律方面的教育,包括安全思维,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安全态度,安全方法等。

层次性——注重授课的程序化,说理性和条理性,做到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趣味性——注重研究授课的艺术性,授课既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要在授课章节结束时穿插典故与案例,及时调节授课过程中的兴趣和气氛。

实践性——教材是多年安全生产实践的结晶,所以称作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

五、提高安全认识转变观念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一旦能从事故的外延现象到其内在机制、实质、运行规律的联系时,便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常识概念向安全科学的概念升华。其外在表现为概念、推理、判断及对象化的思维活动,表现行为“三思而后行”,“趋利避害,居安思危”。

人们应建立哪些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安全观念呢?依据安全生产的客观需要,应当建立如下的新安全观:安全科学观、安全法制观、安全需求观、安全时空观、安全哲学观和生命价值观。

六、安全注入在技能知识与方法中

安全技能:是人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技术与能力。具体标准是做到“知、会、干”。

知。在安全培训中强调的“应知应会”中的“知”,不单指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操作知识,还要有辨别危险源的预知能力。《易经》中“乾”之原辞:“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含义及其深远。

会。在明白人情事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使有限的知识,得到无限的发挥。会思考、会操作、会处理故障、会转危为安、会居安思危,标志着对知识的领会贯通。

干。在“应知应会”的基础上,作为管理者,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生产者要解决干什么,干到什么标准。不仅有一定的安全事业心、责任心,还要具备自觉的安全行为准则,掌握安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安全素质:是指人在安全工作中的资质与能力。一位合格的安全职能人员所具备的安全素质水平标准如下:

具有把握全局的目光,对全局的安全状态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用动态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推动安全工作。

具有仁慈宽厚无私的博怀,关心人、爱护人、保护人的生命,懂得安全无小事。

具有勇于探索的超前意识,即“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思想。无预见性就会贻误消除事故发生的最佳机会。

七、安全工作

做好安全工作的方式方法与措施,包括安全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安全管理模式。例如:

第一、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四件”大事,即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推行安全法制管理;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水平;建设安全专业队伍,强化安全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为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第二、做到“五个”创新,即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科技创新。

第三、建立“六个”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即安全方针目标管理层层分解包括体系;行政一把手安全工作考评体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负责人轮流上岗值日体系;安全系统检查、监测、隐患整改保证体系;安全培训教育体系;事故救援与行政责任追究及处理体系。

转变安全态度学会生存。安全态度是指人在安全工作中的神情举止或安全素质的外在表现。正确的态度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开始,概括起来为“三要三不要”的安全态度:

一要诚意心正,不要虚伪佞妄;二要关爱自律,不要违章自残;三要科学认真,不要迷信大意。

以上正确的安全态度含义有三个要点,一是学会做人,常言讲“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二是学会活人,不能自残自伤,无论对个人还是人类,都是21世纪面临的最大考验与挑战;三是如何做人,如何活人,要掌握生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做好安全工作的方法论。

教育理念培训篇7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

教育理念培训篇8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参与式培训模式教育技术培训

1.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师范性院校的教育技术领域里,先进的理论和设备与应用培训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少教师由于没有受过教育技术训练,不知道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和正确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个关键。

2.培训的模式

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术语,通常是介于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培训资源的前提条件。选择合理的培训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和效率,而且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法理论。

3.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要素和形式

由于各学校情况差异较大,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培训形式有:①“复合法”培训模式;②校本培训模式;③问题为本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实践培训模式;④专题研究式教师培训模式;⑤网络远程教学+校本培训的综合实践模式;⑥参入式培训模式。

根据当代的培训发展,我归纳了如下要素:培训的模式、培训的意识、培训的系统性、培训的方式、培训的环境与培训的资源、培训过程的规模性,等等。

目前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共有三级内容:第一、第二级的培训对象是高等学校的普通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基础知识、Cai课件开发与制作;第三级的培训对象是高校具有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愿意从事教育软件设计和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师。

参加院校教育技术培训培训的学习者都是已经参加工作、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校教师,其学习目的性强、自学能力强,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对培训质量要求高。

4.参与式教师培训

“参与”是指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又包括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与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在参与式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

在教师培训中使用参与式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既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又需要教师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当前有些院校的教育技术的培训只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专家向教师系统地讲授关于教育技术等的知识,试图通过观念、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来促成教学行为的转变。在这种培训中,教师可能会很努力地学习专家介绍的新知识,但在培训之后,教师却往往仍然沿用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

5.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参与式培训模式

师范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该以教师的经验与反思为基础,在培训中不应只是向教师灌输新知识,还应突出教师的参与和反思,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当作反思的耙子,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本来的教学设计之间的偏差;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审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改进教学的新设想。

参与式培训模式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培训方式,另一种是在传统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培训法的元素。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既可应用正规的参与式培训方式,又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培训法的元素。

5.1正规的参与式培训模式

正规的参与式培训模式以学习者和内容为中心,鼓励学习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积极参与,最终制定出项目的研究或实施方案。先进行小讲课,教学者经常提出问题让学习者回答,然后学习者进行分组活动。根据每节小讲课的内容,分组活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编故事、绘画、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等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形式。

参与式培训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转变,强调培训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融新理念、新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主动、平等参与培训活动,以及教师之间、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建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参与式”的培训可以缩短从理念到实践的距离。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体现在他自己接受的培训活动中:要让教师能广泛地、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就要先把信息技术整合在培训活动中,让教师经历信息化的学习过程,体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要让教师能更多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就要先把协作探究活动整合在培训过程中,让教师成为培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5.2在传统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培训法的元素

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而不是强加于课程,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教师不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而应该把信息技术真正作为他们教学的基本手段,作为教学的工具。在培训过程中,适当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是必要的。在集中讲授的同时,可以运用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录像分析等参与式的培训方法,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提问、讨论,组织教师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际教育行为、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讨,再实践与再研讨。

许多院校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已运用了在传统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培训法元素的方式,如将上课内容、提纲和自测试题放到网上。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在参与式培训中,教师与培训者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培训者成了教师的“协助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帮助并与教师一起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不再被动接受和消化消息,而是成了活动的“参与者”,是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是丰富的培训资源。教师们的学习需要就是培训的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型学习和亲身实践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最终达到培训目的。

6.展望

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使高校教师普遍接受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教育理念培训篇9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要“放宽眼界看教育,集中精力抓培训”,把这项工作放在国民大教育的框架下来认识,强化干部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建设”的新理念,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注重发挥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把党校工作纳入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的年度考核工作。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宣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事迹,使全社会逐步形成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环境。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确保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要把干部教育培训这项战略任务,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认真把干部教育培训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树立和实践“大教育、大培训”的新理念。要转变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观念,形成符合时展要求的新理念。一是形成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自身成长相统一的新理念。要把党政干部的教育培训看成是推进党政干部全面发展的过程,把干部培训与干部自身成长内在地统一起来,激发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党政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形成“学习型干部”和“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干部变革学习和教育观念,从学历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投入少、产出多、作用大”的观念。三是形成党政干部全员培训的理念。党政干部的教育不仅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而是党政干部的全员教育培训。必须不间断地一批接着一批、一期接着一期地培训,向干部教育培训要素质、要能力、要思想、要创新。四是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新理念。学习型社会的学习,不是与工作相冲突、相对立的学习,而是与党的事业、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紧密结合的学习。可以说,工作就是学习,学习伴随着工作。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工作的对象、工作的环境、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方式等都在经常发生变化,要工作好,就要学习好;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不断地学习。五是形成“科教兴国”的理念。“科教兴国”的“教”包括党校教育和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央提出的“大教育、大培训”的教育思想。

三、以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精选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干部培训工作必须进一步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意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要做到与时俱进,体现“精、深、实、新”的教学原则,从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设计和安排,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政治理论培训,宜采取集中辅导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考促学。对业务知识培训,应坚持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要弘扬主旋律,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各个培训班次之中,真正把党校办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党性锻炼的熔炉。对青年干部的培训,要把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基本内容,努力夯实理论基础;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本领;同时,要通过下派到村、到关键岗位锻炼等形式,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干部。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着眼,切实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要加强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宏观决策、综合协调能力;要加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教育理念培训篇1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新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创新培训理念,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落实这一新要求,要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灌输到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创新教育培训的理念。

一要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价值取向。确立干部教育培训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把干部全面发展作为干部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认培训是干部应该享受的权利和福利,不断满足干部个人多层次的需求和实现干部的全面发展。要突出推广个性化、差别化培训,在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上不搞一刀切,逐步实现干部参加培训自主化、课程供给菜单化、教育方式多样化、学习时间弹性化,使广大干部真正学为所需、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二要强化整合资源理念。整合资源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要放开视野看培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理念对教育培训机构、阵地、师资、设施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市场调节来统一协调培训需求和培训供给,通过优胜劣汰,引导培训机构在竞争中以效益求生存,从而提高培训质量。要改变过去培训资源部门所有、地区分割的现象,鼓励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创办和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逐步、有序开放干部教育培训市场,鼓励成立大的、实力强的社会教育培训集团。要树立人才资本的观念,确立干部教育培训是培训生产力,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

三要强化统筹发展理念。要把阶段性工作和经常性、长期性工作有机统一起来,把当前工作和长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认真分析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系统性。在保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连续性的同时,又要适时摈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制度、做法和模式,保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张力,把继承和发展、推陈和出新统一起来,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承担起现实发展的责任,也能承担起未来发展的责任。

二、创新培训内容,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要从提高干部能力和满足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科学设置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努力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习与运用难结合的状况。

一是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要针对时代需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了解广大干部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需要通过培训学习解决什么问题,着力选取那些与工作联系紧密、有利于促进解决实际问题的更新知识作为培训施教的内容。要把培训内容定位在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上,定位在涉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上,定位在教育引导干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社会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实现学习理论知识与培训业务技能、传授实用技术与明确政策任务、培训学习与学以致用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二是由补偿型向超前型转变。因干部所在部门和行业的差异性、干部素质的层次性、干部对培训需求的多样性,就要求培训内容要创新,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从很大程度上讲只能算做是一种补偿型的培训,往往是为了应付某些事项而采取的应知应会培训、缺什么就补什么、以会代训。这种补偿性质的培训,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学习上的本本主义,参训人员学的东西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能起到临阵磨枪的作用。干部培训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仅仅是现在缺什么就补什么,而且要做到将来需要什么,现在就学什么。

三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要根据各级各类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培训,开展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技术、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知识的培训,加强创新思维、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心理调适、公务礼仪、应对媒体等方面的训练,切实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要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干部头脑,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干部增强科技意识,掌握科学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开展经济、法律、管理知识的培训,丰富知识底蕴;进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音乐的学习,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人文精神的养成。

三、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干部教育培训的灵活性。

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当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培训渠道不畅,教学质量不高,方法陈旧等,这都需要在科学发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要拓宽培训渠道。要综合运用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等多种途径,大力整合干部培训资源,既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各行各业的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势的联合办学。打破传统封闭模式,大胆地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职能的领导讲课,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干部培训基地,采取干部挂职锻炼、外地培训和出国出境培训等形式,建立“纵成线、横成网”的教育培训体系,促使培训学员不能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习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真正把应学到的知识学到手,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要优化教育手段。加强远程网络教育工程建设,实现师资力量和信息共享,改变内地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培训水准较低的局面。着眼于干部掌握信息的需要,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作用,加大电化教学网点建设,改革传统及培训方式,把课堂设到街道社区、机关单位和乡村组,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加大干部读书网络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干部队伍,把干部集中培训与加强自学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实际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把理论阐述和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充实干部教育培训成果。

三要改进教学方式。培训目标上要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干部能力,培养干部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整合学习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干部能力动性的发挥,提高他们思考、研究和驾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风格上要寓教于乐,选择多种信息沟通模式,举办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等。对学习时间长的培训班,可以组织学员开展研讨、社会调查或外出学习考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育培训活动的全过程,使之很好地转化成为教学相长的课堂、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问题的论坛和提升素质的纽带。

四、创新培训机制,突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要围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标,结合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实际,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一是创新宏观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组织部门主管、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克服宏观管理中出现的缺位、越位、不到位现象,努力实现由条块分割管理向归口统一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指导和调控的转变,形成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培训管理格局。同时充分发挥调训单位、施教单位、参训单位等管理主体的作用,使其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