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创新发展十篇农村创新发展十篇

农村创新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12

农村创新发展篇1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普及,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农业本质的基础环节薄弱、发展推动力不足和农民谷物产量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富的更富、贫的更贫,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优化农村发展方式、用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助推农业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更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创新农村发展方式和经营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为农业生产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增长而努力,最终实现农业的绿色、高产、优质化生产目标。

一、用科技的动力推进农业,用现代的视角规划农业

认识到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弊端,积极转变生产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做到以农村为立足点,以机械化科技化设备和思维指导农业,以农民自由竞争、政府积极引导的理念组织农业,以最新的视角和管理模式优化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在发展过程中强化对重点产业的扶植力度,富带贫,创建产业品牌,提升经营水平。在生产粮食的本质任务上,还要积极创新农业,优化生产结构,建设有特色、有水准、有规模、有品牌的农业生产基地;紧跟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潮,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农场、休闲旅游农业等。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精细化“包装”,实现由农产品简单的生产工作、粗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的转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力求农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利益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农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使农业在更少资源耗费基础上生产出更高产的农作物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并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将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生产模式转向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机械化水平的设备来增加产量。注重研发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建立一个有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相融合的农业科研投资渠道,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力量来源组织的建设和农业公共服务职能的更新换代,达到农业科技高研发率、高推广率和高应用力。倡导全体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检测,尤其针对最常用和最基础的科技知识。从生产力上确保科学农业技术的落实,积极将农业高新技术运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工作中,为新一代农业培养出与之相符的文化知识达标、技术水平牢靠、经营管理理念先进、有创业潜力的新一代农民,并依靠他们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创新发展体制出发,建设新型经营主体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统分结合双层面的农业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形态,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必须要在坚持此发展策略长期稳定不改变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大户或者合作单位等新时代下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更新和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各个方面鼓励农民自愿自觉的让出对土地的承包权力,促进土地的大规模、集群化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经营,集体致富,增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实现土地向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方式的快速转变。始终瞄准最终目标――创新型、现代型的农村建设目标,从立体的角度,多维的空间和微宏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层次上改革农村发展机制,切实为城乡协调发展拼出全力,使工业、服务业、农业三个产业齐头并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尤其是要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国有资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提倡并鼓励农民多接触科技人员或者工商管理企业,增强交流,加大合作力度,使农业创业主体的数量逐年增多。

四、坚持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资源的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资源的高消耗走向现代低碳科技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使资源的利用率和低碳的农业技术得到提升。以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推动生产制度革新,使稳定的粮食来源、高效的生产、绿色的生态循环和水源、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加大新能源(如:沼气、农业废弃物等)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优化并丰富农村能源的使用结构。

五、结语

归根结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高的配备根本不够,因为这些都是需要农民去操作去利用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科学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与科技才华兼备的新一代农民,在此基础上不断投入科技创新力量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步伐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危朝安.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

农村创新发展篇2

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使农村的体育需求增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变,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农民收入较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年均纯收入达到236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741元,恩格尔系数47.7%。全国的农民整体上不仅基本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而且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整体生活正逐步迈向小康。同时,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多,这使得农民在财力和时间上具备了追求物质消费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前提条件,农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急剧增长。这就要求农村体育工作必须切实起到丰富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这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村体育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体育工作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农民为主要对象,以乡镇为重点,面向基层,服务农民;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繁荣农村体育为中心,深化体育改革,推动体育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农村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贯彻国家有关体育和农村工作的法规及方针政策,发展体育事业,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目标,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改善和提高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健身产业,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1 农村体育的管理方式应有新发展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兼顾、责任明确、分级管理。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必须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管理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1.1 县级政府要依法治体、统筹安排 政府行为是国家行为,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与国家的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四十一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序列。逐步使体育成为亿万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体育工作应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合理布置,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把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逐步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1.2 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抓好农民体育协会 注意发挥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农民体育活动,通过农民体育协会配合,其效果往往大于单纯的行政组织。同时,体育行政部门也从许多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体育由“一家办多家看”变为“一家牵头多家参与”,农民体育协会的积极性发动起来,“突出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特点。1.3 镇乡要建立健全文化体育站 县级机构改革前,乡镇没有体委的“腿”,乡镇无管体育的机构,体育成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事。机构合并后,县文化体育行政部门赋予镇乡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有的改称文化体育站,原来的文化专干改称文体专干。笔者在对川南11个县调查中,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县中有半数的镇乡建有文化体育站,配有文体专干,有三分之一的县正在逐渐落实这件事。镇乡文化体育站的建立,妥善解决了县级体育工作“有头无尾”的现象,使县级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镇乡文体站的建立,为村级体育活动开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与农村联系最为紧密的乡镇干部中要有专人分管这项体育工作,做到工作有计划,锻炼有场地,活动有组织。1.4 村要建设好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 充分发挥村级多功能室服务的作用。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宜宾市为解决部分乡村村级组织办公无地点,活动无场所,服务无网点,依法治村无依托的“四无”问题,经过1998、1999两年努力,累计投入8524万元,使全市2968个村都建有标准的多功能综合服务阵地,树立了村级组织的新形象,推动了村域政治、经济、体育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使全民健身在村级有了凝聚点与活动点。已建立的多功能室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凝聚。综合服务室建成后,村级组织实现了办公有固定的地点,活动有规范场所,管理村务有集中阵地,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号召力;二是服务。通过抓服务功能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三是创收。据统计,仅以综合服务室为依托,宜宾市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1858个,增加集体收入575万元,其中门面收入282万元;四是辐射。依托农村村级组织综合服务室,作为文化健身活动的切入点,采取多种措施组织群众健身活动。这一做法值得推广。同时要切实解决以点带面问题。农村占的面积大,而且经济与条件差异大,要使村村都一般齐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从实际出发,在注意整体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时,应着重考虑有代表性的村,以此为典型,带动面上的活动。1.5 农民体育协会要培养体育骨干 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农村体育和农村其它工作一样,只要选好带头人,农民就会积极响应,大力支持。镇乡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体育积极分子,以他们为骨干,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农村体育骨干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组织、指导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及其他志愿者。体育骨干要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引导群众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体育骨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p#分页标题#e#2 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应有新探索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序。国家体育总局总结多年来农村体育活动的经验,在《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以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这是对农村体育发展规律性的新认识,也是在新的形势下,对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的新思路。我们可以进行大胆地探索,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体育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我们课题组曾在1998年就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运行机制问题进行过调查。当时我们将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概括为:建立城关镇、镇、乡三级运行网络,以城关镇为龙头,镇为中心,乡为基础,向村辐射,并就此在川南11个县调查。被调查总人数为3106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一运行机制得到95.9%的调查对象认可。在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2.1 充分发挥各级行政组织的主渠道作用 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对县级体育工作十分重视,制定了创建体育先进县的若干规定,1995年又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参与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对县级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机构以及各方面体育工作进行了详尽的安排,推动了县级体育工作的开展。在1995年县级机构调整中,一些县的体委相继撤消,组建了文化体育局或广电文体局。这种变更是县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不是简单的职能重叠,而是新的运行机制产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无论机构改革与否,其体育事业基本上是人员未散,经费未减,场馆未少,活动未断。这为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践全民健身活动过程中,针对农村的实际状况,我们认为应采取“一个为主四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推动健身活动的逐步开展。2.2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 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必须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体育辅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居委会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村和居民小区适时建立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设施,制定工作计划,结合其他文化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和乡镇、居委会应当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和体育健身点的管理,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以乡镇文化站为中心,发挥其阵地作用,以农村体育积极分子(复员退伍军人;高、初中毕业回乡青年)为骨干力量,推动农村体育发展。2.3 处理好行政组织和农民体育协会的互补作用 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县级体育行政部门不论是单设或是合并办公,都承担着发展农村体育的任务,都要对农村体育进行管理、组织和投入。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代表着政府对农村体育的认识程度,反映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和爱护,也体现对“三农”的重视。农民体育协会由于其组织的自发性、业余性,有相当的积极性和号召力。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农民体育协会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去组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农民体育协会要主动争取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把自己的活动纳入统一规划,使活动更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3 农村体育的运作方法应有新突破农村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原则,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农村体育竞赛和表演活动应当突出经常性、普遍性、民族性、多样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开展体育活动,严禁在体育活动中从事、封建迷信和一切违法活动。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简便实用的运作方法,只有政府的号召,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即便有活动也可能是流于形式;农民有了积极性,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活动不可能真正开展;从体育社会化的角度看,农村体育还应有社会力量的介入,扩大社会影响,增加活动投入。《川南贫困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证研究》的课题对此作了研究(见表2)。研究表明,农村体育涉及到地方政府、体育协会、体育主管部门、社会力量和农民自身。在发展农村体育中,他们为着同一目标,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每一个角色都发挥优势,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才能促进农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3.1 因地制宜 我国有近九亿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民体育也就没有全民健身。1990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和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组织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要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合作,抓出新的成效来,使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农民人数逐年有所增加。要结合农村实际,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农村体育与其他各类人群的体育不同,要照顾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因项目制宜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因时就是要区别农忙和农闲,冬春和秋夏等不同季节,多在农闲和冬春以及春节期间开展体育活动。因地就是要考虑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因人就是要开展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因项目就是把农民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只要农民有积极性、有兴趣,就要鼓励和支持。3.2 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体育工作。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展农村体育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富裕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要通过发展体育市场,鼓励农民自己投资,“花钱买健康”开展体育活动,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贫困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立志、立教,促进扶贫开发。对西部地区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全面实施“雪炭计划”。#p#分页标题#e#3.3 利用节日 农村聚会一般选择在节日。要利用节日人多势众的机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地在元旦、春节、国庆期间都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举行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比赛。少数民族地区还要有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特别是春节假期时间较长,民众聚会机会增多,安排好春节度假,过好喜庆文明的节日,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多年来各地都把体育活动作为春节度假的一种重要形式,使春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起到了寓教寓乐的作用。3.4 改善条件 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切实改善农村体育设施条件。在场地、经费等方面保证对农村发展体育的投入。进一步开展好农村体育先进县和体育先进乡镇的评选,以先进带动后进,不断提高“四大件”体育设施的标准。做好农村乡镇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中去。新兴城镇的体育设施建设必须与城镇总体建设相配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应当相应地增加修建体育设施的投入。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增加,政府财政的投入在体育运动设施建设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可能减少,但投入的绝对数应当随着物价的上涨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递增。这是由于体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决定的。这在贫困地区更为重要。

农村创新发展篇3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同时面多诸多挑战,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以广东阳山县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例,分析其创新做法及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阳山县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0903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几个方面,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及用户数量的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学生回流农村自主创业现象不断增多,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同时农村人口逐年下降,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现存可用劳动力不断减少,生态制约愈发严峻及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村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同样面临不少问题需要加以突破,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资金投入少、人才队伍薄弱,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急需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广东阳山县通过政府主导,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充分结合政府和市场要素的优势,建立广东省第一个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通过打造统一的品牌经营阳山县的优质农产品,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发展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1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形势

1.1面临机遇

1.1.1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购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之一,网购商品已不局限于早期的衣服、箱包等日用品,网购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呈现爆发式增长,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农村电子商务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的《2013~2014年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在我国3.1万家涉农网站中,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其中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品种达到16个,交易额达31.53万亿元。此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得到迅速发展,生鲜农产品成为第四大类网上热销产品,2013年京东商城的生鲜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1.1.2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各级政府层面重视

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业务范围由城市快速覆盖到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在2014年年初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国家农业部于2014年5月正式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在北京、辽宁、吉林等10个试点地区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国家商务部于2014年7月推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计划,决定在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示范县,辐射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四川、浙江等省市均出台了支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方案,淘宝村的大量涌现激发了很多乡镇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1.1.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数量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数量不断提高,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农民有条件涉足电子商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见图1),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人。

1.2面临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供应不足趋势明显。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格局已经持续了多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由2004年7.57亿人下降至2014年的6.18亿人,近十年农村人口减少1.38亿人,农村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57.01%下降至2014年的45.23%(见图2),年下降速度为2.22%。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农村可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青壮劳动力则更少,弃耕农田大量出现,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二是农村技术人才缺乏现象严重。虽然我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很多,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农村技术人才队伍明显不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此外,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建设资金不足、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农产品标准化及质量认证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都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2阳山县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做法及成效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下辖13个乡镇,共159个行政村,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由于气候资源独特,温差大,适宜种植不同气候带的农作物,曾获“中国反季节蔬菜之乡”称号,农产品及特产丰富,具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良好条件。面对经济新常态,阳山县农村同样面临农产品买卖难、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丢荒严重、公共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阳山县政府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突破口,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增强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信心并取得初步成效。

2.1创新发展做法

阳山县发展农村电商初期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对农村电商进行总体谋划,在发展平台、政府职能机构及配套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信心和积极性。

2.1.1发展平台创新

(1)建立县级电商物流产业园。

为了解决农村电商无序发展并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引导农村电商集聚发展,有必要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阳山县政府整合县城城华飞农贸市场和周边厂房,由阳山县财政投入经费进行改造装修和配置服务设备,建成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省网商协会、深圳7090电子商务公司、连阳网、即送网等多家电商企业,以及为网商配套服务的物流企业1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近50家。园区内还设有物流仓储基地、农产品特产淘宝实体店、农产品检测分拣中心、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农村创业青年孵化基地、在物流仓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为电商企业提供服务。

(2)建立县级电商运营平台。

目前电商平台数量众多,各电商平台的特点多样,农民难以选择,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平台为当地农民专业化服务。阳山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公司深入合作,建设了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指导村级服务站开发建设,为农产品上网提供便利化和特色化服务。此外还引入连阳网、即送网等电商企业,发动和培训有基础的农民开设天猫店、淘宝店。目前已开设阳山特色农产品专营淘宝店1家,创业青年淘宝网店13家,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阳山县地域广阔,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为尽可能把电商服务下移到村镇,阳山县选择阳城镇范村、岭背镇黄屋村、杜步镇元江村开展试点,探索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了48家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一批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生活用品网上代购、特色农产品代收代售、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医疗救助、农村金融等便民服务。

2.1.2政府职能部门创新

为高效率地处理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创新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农村电商问题及各种纠纷,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为此,阳山县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政府职能部门创新。

(1)组建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结合供销系统改革,组建新农村供销合作社,创新农村经济组织运作模式,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农产品生产、标准、品牌、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制约农产品电商的关键问题,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关键节点。目前已发展一级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32个、二级社员(农户)上万户。

(2)成立县级新供销公司。成立了阳山县新供销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负责进行特色农产品的普查、征集、展示、农产品电商化等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阳山县新供销快运公司,负责进行县――村的物流配送工作。

(3)成立县级电商行业协会。发展全县范围内具有一定实力,且有志于依托电商、发展电商、共享电商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阳山县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为会员或有志于网上创业者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持、运营咨询、代办业务等服务。

2.1.3配套体系创新

为解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产品运输及配送难、农产品支付方式陈旧等问题,阳山县创新相关配套体系,有效地支撑农村电商加速发展。

(1)建立产品支撑体系。为了提升阳山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阳山县创建了农产品自主品牌“阳农牌”,对所售农产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编制农产品信息二维码,建立农户电子网络身份证,确保农产品源头可追溯、质量可监控。整合农业、环保、食药、科技等部门的检测资源,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建立园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分拣中心和冷链。此外,还建立起特色农产品体验门店,促进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联动。

(2)建立物流支撑体系。一方面通过政策吸引,引导阳山县10多家快递公司入驻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完善与农村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增强农业电商物流配送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的同时,由阳山县新供销农产品配送公司组建成立子公司――阳山县新供销快运公司,大力开展县――村物流配送,打通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把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

(3)建立农村金融支撑体系。为了改善阳山县农产品教育支付方式,政府制定出台了专项扶持阳山县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银保”扶持方案,针对新农村供销合作社二级社员探索开展“支付易”金融服务,社员在新农村供销合作社所属的销售终端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时,凭社员卡即可取货,无需即时付款,延期到农产品收益时扣除。

2.2初步成效

阳山县通过一系列平台建设和政策扶持,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借助电商平台,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将优质农产品卖到阳山县以外的其他地区,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某户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10月底进驻园区以来,已通过农业电商平台卖出江英鸡1万多只和米、油、鸡蛋、蔬菜等大批农副产品,相比以前在阳山县的售价,电商平台的售价高出了16%,营业额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25万元。而新供销淘宝实体店和网店自开设以来共为农户销售近100万元。二是新供销促进收益新增长。自阳山县新农村供销合作社成立以来,已有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了合作社成为一级社员。新农村供销合作社通过对一级社员的相关政策扶持、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有效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了收益。目前,新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下属32家一级社员进驻园区后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各项销售额已达6000多万元。各村级服务站成立至今共为村民代售1万多单,营业额近300万元。

3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

阳山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关键在于发展初期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设立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创新职能机构并完善配套体系,激活了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对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山区发展农村电商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结合阳山县农村电商的创新做法,对我国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商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互联网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互联网及交通运输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基本支撑。加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宽带网络提速的同时,加快扩大农村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村用户的移动网络容量,促进资费的合理下调。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大力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同时,积极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分区域建设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快冷链物流的建设力度。

3.2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应的配套政策还未完善,许多农民对电商还处于观望状态。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宣传发展电商的优势、建立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流程和水平、统筹策划区域农产品品牌、完善支撑配套政策等方式激发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村电商有规模地集聚发展。

3.3打造农产品质量控制、溯源体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整体还有待提升,借国家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契机,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农产品的全流程监控和溯源,全程从种苗、农业化学投入品、种植情况等方面加以监管,所有数据进入国家商务部数据中心,建立每个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溯源码,不断健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溯源体系。

3.4积极为农村输送电子商务人才

加大不同等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中低端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引导专业人才扎根农村发展,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oL].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吴曙光.新常态下山区发展新思路探索[J].浙江经济,2015,(4).

[3]朱兴荣.新农村电子商务及实施模式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

农村创新发展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可持续发展;创新

一、前言

国家在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化的改革,在现有基础上,要实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土地浪费、利用率不高、部分土地闲置的现象,这一情况,对于农民的收益有着严重制约,而且土地也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使用的不合理,保证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二、现有土地制度中的问题

1.土地所有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我国法律明确指出,农村土地所有权归于集体。但是由于集体这个概念很广泛,相关的法规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出现了不明确,使得产权排他性的原则不能够明确体现,对产权的约束力也就随之下降,土地纠纷问题十分严重,集体的土地因此而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土地所有权往往是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对于土地的管理处置权也主要由国家掌控,这主要体现在对于集体土地的征用方面。相关法规规定,集体的所有土地进行转让处理时,首先先由国家对其征用,并给予相应的土地补偿费用,再由国家进行转出,这样导致了集体不能享有土地的出让权,并且本该属于集体的出让财产也都由国家收取。另外,国家也严格控制着土地的其他各项权利,包括土地抵押、租赁、承包等,集体对于土地的所有权被完全架空,国家在掌控一切,成为实际上的所有者。

2.土地承包权问题

我国土地政策主要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土地的分配也是按劳动力或人口进行的。为了保证新增人口土地权,对于土地的承包权和承包周期各地都作出相应的整改。这使得土地使用极为不稳定,农民承包权得不到根本保障。农民对于自己土地的使用权还受到随意终止合同、收回土地进行转让等因素的制约。对于土地使用权,农民没有稳定感和归属感,对于农业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地规划,更无法进行长远投资,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大大下降,这样导致土地被过度使用,使得地质严重下降,生产产量不高,对于农业时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行土地制度,除了要把土地交给国家之外,还需要将土地留给集体,这样真正到农民个人手中的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只是极少部分,而且土地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乱收费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农民承包土地进行经营很有可能会出现亏本,这样一来,导致土地经营没有很好地成效,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国家应当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切身考虑他们的利益,实施新的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三、土地制度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1.明确土地所有权

为了能够很好地改善时土地管理使用权问题,需要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明确土地使用过程中主体使用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相关法规要明确规定,享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村委会,相关法人代表是村主任。对于村土地的所有权应该归全体村民所有,可以对土地进行使用、占有、处理等权利。对于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收益全归村民共同拥有,对于集体的土地进行处理需要听取全体村民或村代表的意见。经同意之后,方可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土地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也相应的监督管理,要求农民按照规章合理使用土地,防止土地的荒废、放置,使得土地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土地使用中的耕种、浇灌等要有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得生产最大化。

2.土地分配使用具体到农民个体

对于土地使用的归属问题,要具体到每个农民身上。土地承包权的分配固定到农民个体,使得农民耕种在固定的土地中,对农民做出长远的土地规划有着很好的促进。分配到土地的农民可长期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也可让其家人继承,实现土地的永久化。要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借助完善的土地法规,严格对土地进行规整和划分,这样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规范土地收益分配

土地收益配合需要做到规范处理。对于进行土地承包的农民按照相关规定要缴纳租地费用,而对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土地所带来的收益要缴纳相关的税收费用,其他收入尽归农民所得。在土地承包期限过后,需要根据农民在土地投资方面给予相应的补偿。为了减轻农民的负重,在税收、租用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费用,对于有收成不好造成农民收入不高的情况应适当予以免收。合理的对土地收益进行规范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的耕种积极性,对于土地的使用也能更加充分,从而使得农业发展得到良好地提升。

四、结论

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制度的创新是十分关键的。要根据我国现行农业的发展,合理的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才能在满足我国国情的发展情况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创新发展篇5

一、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有利于加速农村工业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增加农村经济的总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其次,区域农村工业创新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我国农村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面临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加以解决,而通过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素质,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创新,从而确保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创新。本文中的区域农村工业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背景,农村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诸如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由于企业“小而全”的结构,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经济技术协作,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等问题的区域农村工业。研究如何通过区域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消除上述制约因素,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的质量,增强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实现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从而达到新农村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目前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问题

按照企业组织优化的标准,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制的现代企业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相当大部分交易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而不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都存在着非零的交易成本。合理的企业组织便可将存在于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市场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效率的高低,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效率。因此,农村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农村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加速农村工业的聚集,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多是“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即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在本企业内进行,缺乏与外界特别是城市工业的生产分工协作。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1.规模不经济。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乡村工业企业,由于规模过小,形成明显的内在不经济,表现在管理成本、原料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开发成本、运输成本高,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高。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和土地无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内在不经济,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则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交易成本昂贵。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企业的存在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即有些交易在企业内进行,使交易成本内部化,避免单个生产者直接面对市场所带来的麻烦。从这个意义上,交易环节越少企业越经济。而通过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对技术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共同利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成本。农村很多小企业特别是家庭工厂作为独立的个体,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需要与众多的对手打交道,花费很多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由于规模不经济和交易成本昂贵,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路径选择。由于“小而全”的结构加上实力弱,农村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大多采取掠夺性技术创新战略,只能利用耗能高、工艺落后、原材料浪费大的城市工业淘汰的落后设备;采用简单、粗放、劳动强度大的生产技术;选择城市和发达国家不愿生产、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的产业,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2)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缺乏外界的要素来源和供给,这种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扩大规模。2004年农村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12.7人,平均总产值196万元,平均固定资本原值56.5万元。其中,占农村工业总数98.5%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平均固定资本原值25.5万元,平均从业人员5.2人,年均营业收入51.2万元。(3)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社会成本。农村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由于缺乏实力,处于很不利地位,加上中国农村工业起点特别低,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等与城市工业差距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大了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企业为了生存,只好以低价取胜,而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惜以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个别企业甚至依靠非正当竞争手段,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小而全”的企业模式、封闭的生产力系统,影响着要素优化组合,难以取得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制约农村工业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生长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工业化的最终顺利完成。

三、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

农村工业企业大都规模小、实力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发展成大企业,因此,只能通过生产的分工协作,将其纳入现代大生产体系,获取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同时提高其技术与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日趋专业化。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也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过程,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按照经济合理原则,实现有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消除生产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封闭性所造成的危害,使社会分工和协作趋向合理化。城乡工业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城乡工业联系形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可将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农村工业来说,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协作,能够较快提升自身的素质,尽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那种认为城乡工业应该平行发展、二者始终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的观点,忽视了工业经济的内在规律性,割裂了城乡工业化的本质联系,使城乡工业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降低了资源利用率,使工业整体效率降低。不仅会延缓农村工业化进程,而且最终会制约国家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即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塔尖是大企业,中间和底部是中小企业。系列内的企业进行密切的生产分工协作: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具体而言,这种大中小型企业系列的优点主要是:(1)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纳入现代化、专业化生产轨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促进其生产水平的提高。(2)能够将大小企业的优势较好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大企业避免企业过大、机制不灵活的局限性,又可使小企业避开激烈市场竞争的风险,集中生产。而且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使城乡经济一体化。(3)由于系列内的中小企业群一方面是有组织的,另一方面内部的各家企业又都是独立的,所以,在获得外部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持了内部各个小企业固有的灵活性。这就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兼有大中小各类企业的长处,并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大中小各类企业固有的弊端。创新成果在系列内扩散的速度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2)城市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逐步提高,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大企业已经占领了部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随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逐步增多,城市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辐射逐渐加大,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农村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持力量。(3)需要合适的行业。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保障措施

农村创新发展篇6

一、背景介绍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积极依靠金融创新来提高农村资金的供给力度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正在快速迈进,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随着不断出现和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质量,提高了三农资金的扶持力度,同时对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也有效引导了民间资本在涉农领域开展业务,实现“银小”合作,积极发挥自身在大资金以及小客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结构,并进一步降低相关金融产品的供应成本。同时,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助于创新金融产品,进而在不同的农村地区使用不同的金融产品,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当前,伴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金融市场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都发挥了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关系分析

就农村金融支持跟农村经济扶贫之间的关系来讲,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依靠对农村小额信贷的扶贫模式分析,能够进一步总结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运作条件以及运作机制等。通过研究农村发展历史数据,并依靠它作为研究样本来对农村金融改革以及金融支农的关系进行研究,明确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方面的支持就需要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金融支农的效用和功能。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小额信贷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明确的是,小额信贷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讲,所产生的影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方面能够发挥比较大的积极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服务三农、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农村地区一直都存在着金融机构网点比较少、农村金融信贷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伴随着我国2006年开启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逐渐放宽,正逐步允许包括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资金互助组等相关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设和发展。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来讲,农村企业以及生产经营者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间接融资。正是由于间接融资的重要性,银行等金融中介在筛选、监督以及时候贷款收回中都对资金使用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银行等相关的金融机构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广大生产经营者的融资水平。跟城市的企业融资相比较,农村地区生产经营者跟企业的规模常常比较小,中小型企业居多。同时农村企业自身的融资特点以及发展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信贷需求的要求以及特点等。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金融机构较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金融供给造成了制约和影响,并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贷款规模的增长。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农村金融进行必要的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金融体系完善和发展能够有效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这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农村金融市场能够切实推动农村储蓄投资转化水平,进而提升和改善农村资金的投资使用效益,进而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一般来讲,农村金融体系的规模以及深化程度的提高跟农村收入水平以及农村资本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比较研究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以发现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的。

三、进一步强化金融对三农支持的建议措施

第一,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完善和构建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三农建设和发展来讲,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意义。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完善金融市场,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在三农中的支持作用。就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而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三者在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和作用,同时也在履行着各自的责任以及义务。伴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三大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围绕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功能和职责定位,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围绕农村发展需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积极跟国际接轨,实施商业化发展道路,在满足三农发展需求前提下走市场发展道路,以便能够为三农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服务支持。同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作为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在农村环境建设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贡献更大的力量。农村信用社需要积极跟进国际形势,依靠自身立足农村、体系完善的优势,进一步减少其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的潜在弊病,在服务三农发展、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第二,严格管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情况,切实保障三农资金的科学运用。对于资本市场来讲,资本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资本本身具有追利性的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配置不够合理,农村资金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这不仅不利于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农村生产经营者的发展,同时对于国家以及政府部门对农村的金融管控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正是基于此,国家应当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认真对待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进行科学管控,在此基础上切实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资金能够为三农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保障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真正实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第三,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金融创新是推动自身发展进一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相对比较落后,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品种都比较少,金融工具在推动三农发展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正是基于此,要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三农的支持和帮扶,就需要对农村金融进行必要的创新,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围绕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结合自身发展,积极创新农村金融品种和服务,不断增加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产品的种类,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需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围绕农村资金需求,积极推出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贷款种类以及储蓄品种等,同时还需要积极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层面,将金融服务从原先的信贷支持逐渐向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扩展,依靠手段创先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第四,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依靠政策融合积极发挥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的推动作用。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讲,受制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弱质性特点,导致其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时常常周期比较长、收益率比较低,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支持。相关金融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农村实际,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政策研究和制定,积极改革现有的信贷管理机制,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放宽金融审批条件,制定出相应的贷款额度,降低贷款门槛,切实减轻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农村生产经营者的贷款负担。同时,伴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在原先的金融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提供更多的惠农金融项目,积极发挥涉农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并逐步提高经济效益。依靠政策融合,切实优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实现功能和资源的优化组合,更好地服务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

第五,扩展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并切实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进一步扩展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类型有助于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和种类,实现三农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应当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本金融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条件和约束。发展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创办金融机构和组织,为三农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者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支持,依托民间金融机构补充现有金融机构的不足,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步提高其规范性,实现农村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农村创新发展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服务创新

农村经济发展一直都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对国家经济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帮助,农村金融业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农村金融发展在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的理念上,推出更适合于农村的多样化信贷业务。灵活的创新服务模式更加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农村金融发展多样化

我国的早期经济发展模式是农村向城市输出,资源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多方位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由此农村金融形势也出现了多样化局面。国家通过惠农政策,使得农村金融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但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虽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相比城市差距虽然减小可是依然落后,加上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单一,数量较少,五大银行和村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比例很小,所以从根本上讲,在农村设置的网点越少,越降低了农民对银行的使用率。随着金融业在农村的逐渐发展,出现了一些金融机构,结合当地农村的需求,推出了适合农村的一些金融业务,在这种商业竞争下,村镇商业银行也改变了曾经的机械模式,结合政府的惠农政策,推出了能够满足和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的创新服务,这些农村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一直是农村中最常见的两种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金融模式过于单一等众多问题,早已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需要,所以政府更应该降低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完善金融体制,形成健康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推进商业银行的投资建设,鼓励民间金融机构的规范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更上一步台阶。我国农村金融的准入条件放宽之后,农村地区一些不良的金融机构涌现出来,一些金融机构并没有保证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资金,并且管理上也有瑕疵,不具备清偿性。这些会导致农村居民的个人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阻碍了市场竞争的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已经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在农村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在产权上更加完善,无论是产权划分还是内部管理都能够影响其经营效益、服务三农以及市场定位,所以更应该建立严格的产权制度明确股东职责和义务,增加股东们对信用社的监督职能,只有完善制度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平稳运行。

三、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正走向繁荣,各地区经济发展平稳,农村经济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农村地区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能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基础性资金支持。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开始推出小额农村信贷业务,重视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和产品的服务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金融机构需提升金融服务意识,不断推出创新业务,确保农村金融创新型产品的创新性,让农村金融向多元化稳定发展,为农村居民增加经济收入、搞好农业基础建设提供保障。

四、推动小额农贷业务发展

小额农村贷款业务是农业个体户和农民生产最需要的金融业务,它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因为它们办理程序困难,许多农民会由于信用条件受限不得不放弃贷款,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经济发展大部分受限于此。在此背景下,农信社、村镇银行、农贷公司就应该发挥其作用,应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发出更加简化、更具有创新性的小额贷款业务,为农民提供资金保障,从而进一步增加收入。

五、开发农村信贷产品

近年来,农村金融产品发展与农民需求相差较大,农村的金融机构应灵活控制创新尺度,要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念开发出适合的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以便能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服务,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并建立五位一体的高效服务机制,或以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生产模式,这两种方式都对农业基础的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响张井柱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5-40.

[2]张建波,杨国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0(4):95-100.

农村创新发展篇8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正确认识面临形势,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更加扎实地做好“三农”工作,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务必做到坚定、清醒、有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还在不断扩散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加深。今年宏观经济大环境对我市“三农”发展的冲击还将不断显现,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就业、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在挑战面前,能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机遇,这对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是我们党对新阶段“三农”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概括。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扎实地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警示我们,“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再次告诫我们,“三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再次提醒我们,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强化“三农”工作不能松懈。

二要充分认识我市“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前列的重大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三农”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走上了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450元,比上年增长13.9%,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xx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79.1,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5.4%,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三农”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具备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条件,这既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也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持**“三农”领先发展的势头,继续走在前列,需要我们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并为之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要充分认识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从宏观大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国家在出台刺激经济的措施中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等作为投入重点,把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作为重要取向,对“三农”的倾斜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从我市自身看,挖掘“三农”潜力有很大空间,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潜能,现代农业基础良好,农村中小企业自我调整能力强,还有一支热心“三农”和善抓“三农”的干部队伍。所以,我们完全有信心在抵御风险、应对挑战中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再次赢得发展先机。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最坏情况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今年“三农”工作的新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创新、务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三个作为”的总体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的要求、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要抓重点。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长远,努力破解“三农”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着力抓好“保增长、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重点工作,做到抓重点带全局,破难点促发展。

保增长就是要在继续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实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目标的基础。要围绕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市这个目标,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突出抓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粮食功能区建设、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切实保障粮油、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农村企业保生产、保经营、渡难关,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调整产品结构,集聚集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要拓展农业功能,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和农村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等农村服务业,努力实现农村服务业由单业态、低水平向多业态、高水平转变。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性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解决农业和农村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资金周转难等问题,为保增长、保供给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促增收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这是“三农”工作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是扩大内需的现实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增幅不出现大的滑坡。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增产增收;大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保护农民的合法物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经营和村集体合作社股份合作改革,增加农民的收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强基础就是要巩固基层政权,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是顺利应对危机和风险、有效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根据今年经济发展放缓可能引发各类矛盾的实际,超前预测,过细工作,确保稳定。要切实抓好基层党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端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要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完善各项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拓展民意表达方式,确保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要广泛开展“平安镇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强化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重民生就是要大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紧要大事。今年的农村民生工程,要做到“两个结合”、突出“三个重点”。“两个结合”,就是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改善农村民生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作为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突出“三个重点”,就是要把满足农民多方面需求作为重点,使民生工程符合民意、贴近民需;把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作为重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加快扩面提升作为重点,不断扩大民生工程的受惠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第二,要抓创新。创新是我市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推进**“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基石。

抓创新要营造良好氛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尊重群众首创,善于发现农村基层的创新做法,善于总结提炼推广成功经验;领导干部要有带头创新的勇气、敢创敢试的胆魄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要敢于负责,勇于为创新者承担风险,保护好创新的积极性。

抓创新要遵循发展规律。要增强改革创新的前瞻性,科学预见“三农”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改革创新的前沿。要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我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的实际,注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双轮驱动,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赋予县及中心镇更多的权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城乡统筹综合配套、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把握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大框架下求创新、求突破、谋发展。

抓创新要善于学习借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全国来看,珠三角、苏南、成渝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改革新政层出不穷;从省内看,杭州、嘉兴、义乌等地的一些创新做法也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要敢于学习,只要符合**实情,对**“三农”发展有借鉴意义的,都可以为我所用;要善于学习,立足**特色,注重在引进、吸收、消化基础上再创新,使全市“三农”领域的创新迈出更大步伐。

第三,要抓落实。**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已经明确,下一步要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

要加强组织领导促落实。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村行政管理体系。大力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转变职能,重心下移,主动有为,努力形成抓“三农”工作的合力。

农村创新发展篇9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与创新

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模糊,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实际上的产权所有者却是国家或者集体。可见,全体社员作为产权主体的地位实际上被架空,他们基本上难以享有本该享有的权利。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由于产权模糊,长期处于所有者缺位的状态,缺乏所有者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存在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的弊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信用合作社社员入股演变为高息定期存款。管理体制不顺,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责任约束机制不灵,法人治理结构亟待进一步完善。

2.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弊端

农村信用社的“三会”指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这“三会”构成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框架。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三会制度形同一纸空文,只有虚名,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是社员代表大会权力弱化,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二是理事会一手遮天,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基层信用社的理事会成员和信用联社的管理人员,都未经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是由上级提名候选人,代表选举就难免走过场,信用社的其他高管人员也是由上级任命。三是监事会形同虚设。农村信用社的监事会在实际中也并未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大多数由理事会任命,或由理事会内部人员兼任。这样形成的监事会,不独立于理事会,且受控于理事会,监管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监事会作用被架空,监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3.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佳

一是缺乏专门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对于社员与信用社、信用社与联合社以及政府职能缺乏明确的规定,缺乏按照合作制原则运作信用社的规范指导,缺乏政府指导和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方面的规定。从国际经验看,在合作金融发展的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法规。作为合作社起源地的德国以及美国、法国等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合作金融的发展。二是合作金融机构经营成本相对较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问题突出,服务“三农”发展是农村合作金融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三农”贷款信贷需求数量大并且高度分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都很长,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特点决定了支农服务成本高、投入高。三是农村信用环境状况不佳。由于缺乏相应的担保、保护措施以及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导致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差、风险大。

4.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过于重视“商业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任何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合作金融是一个自主经营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同样必须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商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地实现更多的利润,增加更多的积累,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实现合作制的最高目标,更好地实现自我服务,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难以生存下来。但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按照完全商业化的经营模式运作,背离了合作金融的初衷。

二、农村合作金融创新的路径整理选择

1.创新产权制度

在坚持合作制为农村金融组织基本产权形式的原则下,对现有农信社产权重新界定,并根据各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及各农信社的实际情况,在有合作制客观需要的地区或群体,按合作制原则重建真正意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一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和县域经济中心的农村信用社,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农村信用社,在统一法人的基础上,可以将农信社分别建成合作银行。政府对合作金融组织给予政策和税收方面的扶持,但不对其人事、财务和经营活动等进行直接干预。同时通过改革理事会结构,完善监事会结构,强化社员代表大会职能,尽快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人治理结构。

2.创新监管体制

要加快完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一是加快合作金融的立法工作,通过合作金融的立法,从法律上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成立条件、组织体系、业务范围、经营原则、服务宗旨和管理制度等予以细化的规定,使合作金融能依法经营,为其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兼并、重组、改制及市场退出等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以规范兼并、重组、改制及市场退出。三是建立市场退出的保险机制,对某些经营恶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实行破产关闭,做到优胜劣汰。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促使投资人和存款人增强风险意识。同时,要加强风险防范和监管。做到合法合规性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行业监管与法人监管相结合;业务监管与内控制度监管相结合;对高管人员的资格监管与行为监管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序时性全面检查相结合;事后处置与事前、事中预警防范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的、完整科学的监管制度体系,使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创新营运机制

在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整顿规范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金融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把市场定位在“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上,进一步调整经营发展战略;调整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入股者的权益,适当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用于扩大积累,真正体现亏损自负、风险共担的制度约束,彻底打破社内分配中的“大锅饭”或“亏社不亏人”的利益格局。从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做到调节自如和高效运转的,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合作金融系统。

4.创新业务品种和服务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和自身的发展,农信社的业务与服务必须创新。一是资产业务要创新。首先贷款品种要大力创新,积极扩大低风险权数的贷款品种,其次要积极为富裕资金找出路、想办法。二是业务要创新。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可以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市场后的一些资产处置和贷款清收业务,还可以乡镇政府、学校发工资和保险公司收保费等,因此,目前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巨大的,亟待开发。三是贷款对象要创新。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同时,逐步为大众服务,服务对象不再仅限于社员,非社员个人、企业单位、社团组织、政府部门等都可以成为其服务对象。

参考文献:

农村创新发展篇10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营战略;发展;转型

[Doi]10.13939/ki.zgsc.2017.12.121

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群体单调且服务区域固定,所以农信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采用的都是交易式和粗放型工作模式。农村信用社现阶段管理模式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问题主要有运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理财产品满足不了客户需求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根据群众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要提高其产品经营管理理念,对其经营模式进行转型。[1]但农村信用社要想实现转型很不容易,因为转型不仅需要农信职工看清时代的发展形势,同时还要敢于打破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用新的经营理念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常态背景下打造农村信用社的新天地。

1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传统优势持续减弱

农村信用社的传统优势是网点多、人员多及服务覆盖面广,但随着互联网和电子银行业务渠道的迅猛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现阶段的物理网点服务功能已经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工作压力和产品创新让农信职工筋疲力尽,走村串户和背包银行的工作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一去不复返,传统的优势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也不再凸显。

1.2工作效率及产品竞争力较低

农村信用社现阶段不仅工作服务手段老套,且经营管理手段也较为单一,多元化发展的成效更是甚微。现阶段的农村信用社业务仍然是以贷款和存款业务为主,业务种类明显缺少,信用卡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是零,其电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相比更是相差甚远,总之,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和工作效率与同行业相比严重处于劣势。

1.3风险管理水平较弱

近些年,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在中国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及自身的发展下,虽然农信单位内部的风险管理水平逐渐实现了规范,但是与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流程并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村信用社的职工对风险种类及其复杂性严重认识不足,防控识别能力较差;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处理不恰当等。目前,决定农村信用社工作效率及是否得到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就是统筹和全面的管理类风险。

2农村信用社在新常态背景下经营转型的关键

2.1更新农信社的经营管理理念

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的转型和发展,广义而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为银行股东带来收益。简单来讲,经营管理指的就是银行制度规范及产品创新和开发,实现银行工作的运作和优化。

2.2多项商业银行借鉴经营管理经验

从20世纪90年代起,工商银行就实现了后台集中管理工作模式,并在此模式下形成了功能完善、工作高效且低风险的经营管理体系,强大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更是领先于其他银行。农业和邮政储蓄两家银行则实行下沉机构、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战略进行优化、延伸服务功能的触角、不断发展扩大农村金融市场份额及产品的开发创新[2]。而浦发、中信、招商、光大等股份制银行则领先于工商、农业、邮政、建设等银行实现了网点转型战略,在零售业务和功能服务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3农信社转型思想与对策

3.1更新经营管理模式

时代在不断变化,农村信用社要想实现顺利转型,更新经营管理模式固然重要,但眼下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明确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农村信用社今后要以科学发展作为工作指导,始终树立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经营管理理念要由速度规模朝着质量效益转变;经营模式要由传统的存款、贷款及汇款转向综合金融;盈利模式由存贷款利息转向收入多元化。总之,农村信用社在转型过程中的经营理念要以集约化、流程化作为工作目标,将业务整合和工作流程作为转型工作的主要抓手,切实打造成业务齐全、风险集中管理及机构扁平的农村信用社。

3.2对农信职工加大关怀

当今社会,任何行业之间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农村信用社在实现转型过程中,应当提高职工的素质水平,对全体职工加强关怀工作,重视职工的职业规划,且需要制定科学的干部及后备人才选拔机制,通过经营管理型人才增强银行的凝聚力,通过社会人才吸引更多的客户,让工作高效的业务人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全体农信人共同将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一个充满朝气、奋发有为的职工队伍,为农村信用社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带来动力和生机。

3.3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农村信用社应该切合实际加强经营管理建设,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保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均能够持续发展及降低对客户的利益损失。从精细化的制度建设、工作流程、职工素质及岗位培训等方面内容夯实信贷管理工作,强化稽核监督工作,保证工作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加强对风险业务的管理监督,完善农村信用社工作系统,提高职工的风险防控识别能力,以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实现顺利转型。

3.4开发和优化产品

农村信用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做好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及服务工作。第一,需要打破传统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对经营方式进行转型,以中小企业在线融资作为亮点,推进互联网服务模式创新。突破传统抵质押担保的模式,对信贷产品进行创新,如土地流转、应收账款、林权、存货以及专利权质押等,为地方的中小企业和农业经济体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第二,还需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开发和创新,丰富产品种类,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既提高了经营之路,同时也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提高了客户对农村信用社的满意程度。

3.5业务服务向个性化转型

农村信用社应当着眼于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创新产品、优化工作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种类,从而实现产品差异化及产品服务精细化。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转型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结合城镇规划,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各自的优势整合在一起,然后再合理配置和优化其物理网点。其次,将网点的单一服务功能转向多功能服务,加大对智能设备和自助设备的建设,使物理网点和电子设备能够协同配合工作,以形成服务多渠道和分流及产品销售多元化服务的格局,对业务不断进行创新,使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与时俱进。最后,对经营管理更新观念,用新形态下的服务方式,将农村信用社由坐商向行商转型,重新塑造农村信用社的新形象。

3.6宣传途径全面扩大转型

在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同时也促进了互联网宣传多样化,这为农村信用社对外传递和展示理产品、吸引客户等提供了一个开放和创新的平台。传统的宣传模式现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需求,所以其宣传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但是,农村信用社如果在产品宣传中对广告、互动、论坛等引擎进行有效的整合,跨越传统和新媒体之间,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既使群众了解农信理财产品,同时也加快农信社的转型。

4结论

在新形态背景下,要想对农村经济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则必须抓住并切合实际地解决农村信用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了要更新其经营管理理念,同时还要对业务产品不断进行创新,提高工作服务质量,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要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洁.经济转型期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若干思考[J].全球商业经典,201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