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产业管理前景十篇文化产业管理前景十篇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27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1

内容摘要:目前,在我国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相关供给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因为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主体。本文主要从生态视角探讨了相关供给企业的组织管理内容以及实施生态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资源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生态化管理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旅游景区在响应党的要求的前提下,要想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对其旅游产品供给企业进行生态化管理。旅游企业生态化管理的核心是使景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相关概念阐释

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是指由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专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是指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和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不包括主题公园、人造景点等主题景区。这些旅游景区具有经营垄断性、目标多重性、资源不可再生性等共同特性,是旅游景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在当前“生态热”的背景下,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长期困扰着产业界与学术界,因此,本文主要以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中的前者即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文中的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主要是针对由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专供旅游者消费的生态旅游产品。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是指以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为主体,围绕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需求而提品与服务的企业,具体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餐馆、酒店、旅游车船公司、旅行社、旅游商品销售机构等众多类型。生态化管理是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全方位管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组织管理内容

对于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中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在发展旅游的初期主要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与该景区的政府主管部门(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达9个,有建设、林业、环保、国土资源、海洋、交通、水利、旅游和科学院系统等)对其规划项目、建设程序进行审批、监控,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到旅游开发建设完成后,进入经营期,在上述部门的主导下,主要通过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景区管理局或委员会对其旅游经营企业进行协调管理。本文主要以旅游经营期内的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为主进行研究。

基于生态思维,可把众多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利益相关企业构成的集群,既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等垂直关系,也包括旅游企业与竞争对手、其它产业部门、利益相关者等水平关系。各企业之间可以按照食物链的关系加以管理,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而连接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利益协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

在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的组织管理中,作为旅游管理的核心载体――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它同时扮演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多种角色,其它旅游企业以它为中心,围绕其开展业务活动。旅行社在旅游供给企业中主要作为中间商存在;旅游餐馆与酒店作为提供食、宿的旅游企业,会直接受到来自供应商旅游社以及旅游景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影响;旅游车船公司与旅游纪念品销售商会直接受到旅游景区游客数量的制约。各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之间关系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必须用系统观念进行管理。

基于生态化管理理念,对于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的组织管理应着重突出下列几个方面:

(一)重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

目前,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重视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其核心思想。

因此,可把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看成是一个旅游企业系统,一个旅游服务供应链,尝试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进行管理。在自然景观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这一旅游服务供应链内,采取以旅游经营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下属的旅行社,这个旅行社属于该旅游景区管理局或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旅游经营企业)为核心,各相关供给企业为节点服务于旅游者的模式。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为了解决旅游产品各供给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增加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提高效率,应完善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一个可实现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二)培育生态文化并创建绿色企业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各级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应该把培育景区内旅游企业生态文化作为实施生态化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以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旅游景区处于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应率先大力通过游客中心的建设、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开发、景区导游员的培训指导、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活动的开展等向世人展示生态文化和环保理念。进而通过培育其他旅游供给企业的生态文化,共同创建绿色企业。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并创建学习型组织

我们可以考虑在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使用企业生态管理系统。企业生态管理系统是我国供应商独创的、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搜索技术,集合企业生态理论和政府优势资源打造的以帮助企业构建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内增长机制为目标的第二代电子商务平台和管理工具。此外,结合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使用新的管理理论,把旅游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实施生态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

根据华夏认证中心与挪威船级社合作编制的《中国旅游行业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所有的供给企业均应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进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策划、建立、实施,并予以保持和改进,最终进行认证。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费时的工作,通常需要一、二年的时间,将占用全部人力资源的3.5%,因此,要想成功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参与决策并承诺。在项目实施阶段,旅游景区的最高管理层应积极参加项目管理委员会,授权计划的实施并跟踪项目的结果。

此外,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所有的供给企业可以考虑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寻求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率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推动旅游标准化建设,进行双认证。

(二)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

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的目的在于树立旅游企业从环境保护中获益的机制,以利益驱动旅游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环保水平的提高。具体到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政府主管部门应对其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收取资源使用费,即通过对旅游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外部不经济行为征收一定的费用,从而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以限制企业低效率利用资源的行为。费率的制订要体现公平效率与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各个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费率。

(三)发展循环经济

对资源与环境依赖性较强的自然景观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更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生态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经营活动中,增加经营管理的生态内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企业的生态效应,以此提高企业的生态竞争力。生态化管理的效果应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管理主体生态化、管理效果生态化、生产经营生态化、营销手段生态化、品牌生态化。

此外,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还应努力寻找与营造生态美,重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注重培养其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亚兵等.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8(35)

2.胡芬,吴南.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J].商业时代,2006(33)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2

[关键词]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管理的,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其中制度环境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所决定的政府行为在景区业中的现实反映,对景区的发展和运作模式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制度环境的变迁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态势、市场化和法制化程度等因素构成。

一般而言,在市场化和法制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倾向于对景区实行严格管理,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业部门的微观规制手段和相应的政令、条例、审批和检查程序等进行。发达国家或地区则倾向于较为宽松的管理,主要通过一般的法律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辅之以协会和社会公众监督来进行管理。

图旅游景区制度环境及管理模式

一、我国旅游景区现行管理模式的不足

政府对景区业的微观规制主要是指各级行政部门对景区的建设、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景区管理模式。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多头管理、条块分割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分别隶属多达12个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各类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资源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宗教、水利、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并按其价值大小和地域范围划分为部级、省级、市县级,分别由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一个景区内往往有多个部门实施管理职责,如旅游部门,专门负责景区内的旅游开发、服务设施、组团参观和宾馆评级等;风景管理局,隶属于城建部门,专门负责景区内的山水林木自然景观管理及整体规划的审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文物局,隶属于文化部门,专门负责景区内所有的出家人的管理、待遇和政策等;地方政府,负责景区内的治安、物价、村镇管理等;各权利主体都在各自的权利范围内行使其管理权。表面上看,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分工合作,实质上因其作用对象同处一个景区内,人为分割在实践中造成了效率缺乏。各个部门在本位意识驱动下,推诿或争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2.政企不分、机制落后

许多景区尤其是风景名胜区及文物景区,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用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在经营接待上基本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在经济收支上,对大多数重点景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要求景区自收自支,并担负扶助地方经济的职责。在组织人事上,机构臃肿,冗员较多,机制落后。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众多旅游景区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是景区开发的无序、低效甚至破坏。一些社会公益性较强的景区由于财力投入不足,不能严格按照政策向公众开放,仍作为经营性企业来运作管理。

3.经济效益第一,过度开发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把景区作为经济资源,盲目通过发展旅游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景区开发被地方经济发展拖着跑,不断去找新的盈利点,以保证不断向地方“输血”,而把资源的保护放在其次,甚至以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部分景区(包括世界遗产景区)的收入被用于补充地方财政收入,如北京八达岭景区门票收入的40%上缴延庆县财政、十三陵景区门票收入的30%需上缴昌平区财政。同时景区管理机构趋于企业化,管理者把追求盈利,而不是把保护公共资源当成主要目标。武当山建福宫火灾就是因为管理部门将其出租给武校当校舍,而又疏于监管造成的。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城市化现象。

二、我国旅游景区分类管理的主要模式

由于景区经营权的转让使得一些地方吸纳了资金,促进了景区的开发,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如今已成潮流。另一方面景区经营权转让带来的诸如过度建设、环境污染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也遭到建设部门、文物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反对,并导致一些国家重点景区的经营权转让计划流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景区经营公司是否可以上市、景区是否可以“两/三/四权分离”、是否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政府的力量是否应该加强等方面。

其实,景区不可能采用某种通用的管理模式,不同类型景区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应该根据景区资源的公益性质确定资源的使命,然后建立与使命相应的资金、管理、经营、监督机制等,以保证管理手段、管理能力与管理目标相适应。如县级以下的景区可在政府的规划和监督下,交与企业经营,而对省级以上的景区如世界遗产、部级风景名胜区等景区的管理可以借鉴国外景区管理的先进经验,如美国、韩国等,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对景区进行专门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景区,以对资源的保护和资源的社会公益性为管理重点。韩国国家公园的预算分为自行预算和国家劳务事业费两部分,国家公园的入园门票收入及各种设施、经营收入及部分政府捐助都属于自行收入,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津贴、福利费和公园管理日常开支;公园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主要由国家负责。

表1中、美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比较中国美国

名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旅游风景区、自然状态下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文化名城等类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国土资源保护区、某些博物馆等五大类

所有权名义上的国家所有,实际为部门和地方所有制。但相当数量的遗产管理机构并不掌握遗产资源的产权(如土地权、林权等)而只有对资源的部分管理权大多数为联邦政府直接掌握产权并全权委托给遗产管理机构,少量为自治团体、企业和个人所有

规划体系按部门管理,在部门内部进行评审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丹佛规划中心统一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单体设计,规划成果完成以后普遍征询公众意见

资金机制以地方财政拨款和地方经营筹资为主国家公园的建设运行经费进邦政府财政经常性预算,其他遗产为分级所有、分级出资,同时有大量的社会捐赠资金

管理机制绝大多数为属地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垂直管理为主的非营利机构,同时有大量的志愿者参与

经营机制多数为政企合一、自收自支;少数以经营权转让方式全盘转移给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有限范围的特许经营

监督机制地方政府监管为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为辅上级主管部门和公众共同监督

*资料来源:苏杨,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旅游调研》,2005年(4)

对于不同景区的分类管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很多。许多专家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看法。我国旅游景区可以实施三种主要的分类管理模式:公益型模式、中间型模式和竞争型模式(表2)。

公益型模式适合世界遗产、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具有世界级或部级垄断资源的景区。这类景区以资源保护为主要目标,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由政府适当拨款并严格监管。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这类景区的核心指导理论。

中间型模式适合具有一定的科教功能,但休闲旅游功能占据主导地位的景区。这类景区有一定的公益性,但经济开发是其保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得到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采用企业管理、政府监管的方式,同时可以积极引进各种资本参与景区开发。

竞争型模式适合一般景区、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等人造为主的、竞争性的景区。这类景区以市场开发为主要目的,核心是通过创造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从而获利。最关键的就是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表2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模式比较

管理模式公益型模式中间型模式竞争型模式

资源等级世界级部级垄断资源垄断竞争性资源竞争性资源

典型例证世界遗产城市公园主题公园

主要功能保护与科教功能科教休闲功能旅游休闲功能

利益中心全民中心地方中心游客中心

管理目标资源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并重经济开发为主

指导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合理论旅游体验论

管理性质事业管理为主企业管理政府监督企业管理

资金运作拨款+特许经费+赞助经营创收+补贴经营创收

三、旅游景区分级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1.加快旅游立法,加强景区经营管理的法制性规制

旅游法制建设的目标是以法制规制取代经济性规制。我国景区目前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统一的法律规定,经营者缺乏法制性约束,应制定《景区管理法》等规范景区的经营与管理。在《景区管理法》还没有制定以前,加强联合执法是一条可选之路。

2.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景区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

目前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严重影响景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在政府引导下,委托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符合景区管理工作需要的中基层人才,同时加强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重点是推行景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行业管理人员的准入与评价制度。

3.增强景区协会的职能,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

景区管理机构需要民间组织在财力、人力上的帮助和在管理上的监督。当前,政府有关部门发展任务繁重,难免顾此失彼,景区管理可加强各级景区协会的建设,完善其职能作用,发挥其专业组织在协调、监管、培训、认证等方面的作用。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被滥用,任何的经营管理权都需要公开、透明、严格的监督。民间监督的加强和完善有利于抑制不正当竞争和过度开发等破坏环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朝枝:世界遗产地管理体制之争及其理论实质[J]商业研究,2006,(08)

[2]庞婷:风景名胜区管理法律制度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郭亚军: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张明新,姚国荣:旅游景区管理模式选择研究――基于景区资源产权关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07)

[5]陈美娜: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08,(09)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政府主导型;乡村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2―0086―03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加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依靠政府力量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旅游纷纷涌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这种依靠政府力量发展起来的、扎根于农村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对新型城镇化而言起到哪些影响。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名片“梁子湖风景区”为例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乡村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下乡村到城镇转变的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生B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在城镇化的进行中建设智慧新城镇,将更多强调城镇化发展过程的产业升级、经济创新。就实践层面来说,乡村如何脱离单一的农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既能传承发展传统民族文化、保留乡村特点又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权益和条件,是新型城镇化过程的关键。

(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和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简言之,就是利用文化资源获取经济利益,与利用其他生产资料来获得经济利益没有差别。不同之处在于文化不仅指名胜古迹等自然资源,还有精神世界的人文资源,更有自然界创造出的自然景观,是一种可持续性资源。〔1〕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较农业和工业而言,具有鲜明的“非资源型依赖性”和“低生态环境污染性”。因此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改变社会财富的增值路径和经济增长方式,更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2〕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如何解决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的时候,提出把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作为解决国家发展难题的四大战略举措之一,从而在我国第一次使文化超越了意识形态层面而获得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战略价值。

(三)政府主导型乡村文化产业

政府主导型是目前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目前难以形成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为乡村文化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制定产业规划,提供公共服务,给予政策优惠,提供发展空间等。从国内其他乡村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现状看,大多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得较好的地区,都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乡村文化产业以乡村文化旅游为发展平台,整合了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乡俗风物等文化产品,为城市文化消费提供了有效补充,同时也给乡村带来了经济、文化、社会上发展的新契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推动着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发展,这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甚至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江夏文化名片:梁子湖风景区

(一)梁子湖风景区的起源

为配合中部崛起计划,促进梁子湖沿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该区域城镇化进程,保护梁子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2006年3月,在江夏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梁子湖风景区成立。景区位于梁子湖畔,版图面积100平方公里,陆地40平方公里,水域60平方公里。〔3〕梁子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4月成立,托管沿湖周边8个行政村(见下表1),总人口约6210人。2005-2006年5月,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梁子湖风景区南北嘴近期规划》,经武汉市规划委员会专家评审,于2007年9月正式批准,规划范围涉及舒安乡南嘴村、五里界北嘴村、新华村3个行政村现状陆地范围。〔4〕

(二)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

梁子湖风景区整体建成后东连鄂州、西接武汉、南衔黄石,距武汉、鄂州、黄石、咸宁4城市均在50公里以内,管委会计划将其打造成“碧湖连天,悠悠水乡”为主要形象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并将其打造成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景区。景区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如水上飞人秀、螃蟹文化节、龙湾年货节等许多活动,并于2014年12月获得“武汉旅游知名品牌”奖项。2007年梁子湖风景区建成发展以来积极链接周边文化旅游景点,强势带动了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湖泗古窑址、龙泉山楚王陵王妃墓等文化景点。梁子湖风景区还推动了辖区内保福祠村红色文化旅游村建设,当地村民依托保福祠村这个与天子山紧密相连的革命老区和天子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带动村内多数村民解决就业问题。

2012年,梁子湖风景区已完成景区大部分建设。其中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市总工会出资兴建的全国劳模疗休养中心,是集劳模先进人物学习、培训、疗养康复于一体的“劳模之家”;武汉两型建设光伏综合应用科普示范园项目一期5兆瓦独立太阳能发电站建成且并网发电;中科院水生所现代渔业研发基地项目奠基,启动南咀村区域土地流转;基本完成紫狐长滩鱼文化休闲公园一期工程国内国际钓场和园区建设;辖区内北嘴新村迁村腾地建设新农村,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年节约居民用电1.5万度。2012年梁子湖风景区完成财税收入8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0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9990元,引进过亿元投资项目2个。〔5〕2013年完成财税收入11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亿元,农民纯收入达到1.11万元,招商引资3.05亿元。〔6〕

自梁子湖风景区建成以来,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当地农民收入做出了显著贡献。景区所辖区域内的农村则借由梁子湖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爱国主义红色旅游等集旅游观光、文化旅游特产生产销售、文化体验等文化旅游业,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柱型经济来源。文化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它可以有效联合乡村的各种资源,使乡村在保持当地文化风俗和基本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协调发展。

三、制约与矛盾:梁子湖风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梁子湖风景区自2006年建成以来已经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总体上优化了当地农村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并成为国内外的热门景点。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景区的发展。

(一)缺乏核心文化竞争力

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是形成文化形象,从而产生文化感召力的核心来源。但是,并非每种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业都可以形成一种对人能产生强烈文化感召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触动。梁子湖风景区作为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旅游景点,目前在经济上的作用十分显著,但是在精神上的感召力却稍微逊色,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能够促使人们价值观转变的文化形象。从这个角度看,梁子湖风景区目前的发展十分缺乏区别于其他文化景区的核心特色,文化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管理体系混乱

梁子湖周边有四座城市: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大冶市、咸宁市咸安区。据2010年荆楚网报道,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机构对梁子湖进行全面管理,这也给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阻扰。武汉市江夏区设有“梁子湖风景区管理处”;而梁子湖中的梁子岛上,设有“湖北省梁子湖管理局”,它由省农业厅水产局设立,负责管理水产方面的事务,即只有水面以下的养殖管理权限;“梁子岛风景管理区管委会”(即梁子岛镇政府),与梁子湖管理局相邻,是隶属鄂州市的科级单位。梁子湖流域除分属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个地方,还被环保、林业、航运、水产、旅游、水利等多个主管部门牵扯,多头管理已成为梁子湖管理的最大瓶颈,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更是受到其制约。

(三)风景区生态环境出现恶化

据荆楚网消息报道,从2007年10月起,湖大资源环境学院对梁子湖进行分区水质采样和样品测试。测试数据显示,梁子湖不同水域的水质差异明显。武汉江夏区区域内的西梁子湖,水质以Ⅱ类(占76%湖面)为主,Ⅲ类(占20%)次之。但鄂州市区域内的东梁子湖水质iV类占59%,Ⅲ类占17%,V类占22%,劣V类(1.49%)和Ⅱ类(占0.36%)分布在局部区域。由于梁子湖本身流域面积大,政府部门监管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在2004年,为了湖泊的整体保护,武汉市咨询委提议:武汉、鄂州、大冶三地联合保护梁子湖,以解决“跨界”难题。随后三地联合签署《梁子湖宣言》,《梁子湖宣言》对其环境与生态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跨部门的管理,在实际执行中仍有多种困难。

四、对策与启发: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路径

梁子湖风景区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在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有其自身资源条件作为基础,更有政府的介入和推动,企业的投资与建设等多方资源的联合才共同推动了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模式不是一种标准模式,但它可以作为一种整合乡村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建设的示范,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目前,针对梁子湖风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探索梁子湖风景区文化核心,加强文化产品吸引力

以世界上最成功的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为例,迪士尼主题公园“给游客以欢乐”的经营理念,恰到好处揭示了其中的核心――“快乐的体验”。迪士尼主题乐园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新颖的创意和高科技所提供的娱乐硬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迪士尼所秉承的“为顾客创造欢乐体验”和宣传一种大众普世价值和美好生活的信念,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慰藉的文化核心。而对于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这样的乡村文化产业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创造美好生活”这一文化核心理念入手。加强核心文化理念诸如“新能源生活”、“走进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和吸引力,运用景区展示、新媒体宣传、形象代言等多种手段,增强其文化核心力量和文化竞争力。

2.明确各政府部门具体责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

针对梁子湖多头管理问题,应明确理顺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及梁子湖流域所属环保、水利、农业、水产、林业、旅游等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和应承担的责任,加强各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交流;防止多头执法、职责不明。同时还必须加强各部门的追责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可具体归责于其所承担责任的部门,要求该部门作出整改,避免出现各政府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3.加强梁子湖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严格依法治理

就2004年《梁子湖宣言》发表而言,该宣言内容大于形式。要真正保护好梁子湖必须从立法环节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对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保驾护航,完善相应法律和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各政府部t的职能范围,使梁子湖风景区的政府管理部门切实做到在行政过程中的依法行政、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参考文献〕

〔1〕刘援朝,刘景.浅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3,(06):73-75.

〔2〕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05):28-32.

〔3〕江夏区建设志(1975-2008)〔F〕.武汉:崇文书局,2009:364.

〔4〕江夏年鉴2009〔Z〕.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4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着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着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

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5

关键词: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模式;遗产资源

21世纪以前的文化遗产单位管理着重于“保护”,主要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科普、益智等职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保护功能不能满足游客精神领域的需求,人们开始追逐更高层次自我满足与实现。面对这种需求提升,遗产单位必须转换管理职能———发挥遗产的经济功能,即在经营保护中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有效的服务,以有效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以有效服务获取最客观的经济收益。管理模式也有特殊性,即根据不同遗产单位的特点与性质来设置。“在遗产经营的理念指导下,在一定区域内,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旅游资源基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求知探索等旅游需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具体包含考古遗址、历史遗址、古陵墓、古城镇、古村落等旅游类型”。[1]而不同类型遗产资源在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一、目前国内文化遗产经营模式现状

(一)地方政府行政经营统一管理的复合模式

这是一种非市场化经营模式,经营主体主要是遗产管理委员会,同时管委会与当地的遗产主管部门(文化局或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遗产管理单位不仅负责遗产的经营,而且还负责区域内遗产的行政管理。遗产保护与开发职能统一归于遗产管理单位。其代表性景区:泰山,“泰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与泰安市文化局合并成一套人马,分别负责泰山景区的经营管理和保护开发,以及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市场的指导管理”。[1]

(二)遗产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

这是一种最流行的经营模式,景区也实行非市场化经营。遗产管理机构从属于当地遗产主管部门———文化局。遗产管理机构既负责遗产范围的开发,又负责遗产范围内的保护。像北京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旅游区等景区采用此模式。

(三)国有企业经营模式

遗产由当地政府所管理下的国有全资企业经营。地方政府掌控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由全资国有企业掌控;而国有企业也负责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江苏周庄和浙江乌镇是典型代表,所有权归当地县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经营权归国有的旅游开发公司。(四)国有文化(旅游)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同国有企业经营模式一样,政府拥有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将经营权下放给旅游开发企业,不同的是由文物部门负责景区遗产事业的发展职能,其代表性景区有广西桂林旅游总公司经营的桂林七星景区、海南三亚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的海南天涯海角等自然景区,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经营陕西华山、华清池等文物景区。

二、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云冈石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8月,正式成立“云冈石窟研究院”,其前身是1952年9月成立的“大同市古迹保养所”。云冈石窟研究院是其经营主体,主要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等工作。2008年4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大同市云冈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合并重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行政隶属于大同市文物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2]云冈石窟这种管理模式属于文物局下属的云冈研究院自主开发模式。

三、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多重管理

多重管理主要表现在:云冈研究院上级部门是大同文物局,大同文物局归属大同市政府,大同市政府拥有云冈石窟的所有权。尽管同属一个机构,但是,这两个控制机构的目标仍然是不一致的,在云冈石窟景区重新修复山堂水殿时,文物局主管部门与大同市政府就出现了分歧。大同文物局担心山堂水殿的修复会给石窟的保护带来风化的影响;大同政府则关注的是山堂水殿的修复会给景区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种责权分离的结构特征必然会造成在管控过程的不协调,或者是机构间的不合作。

(二)经营权和管理权混淆不分

云冈石窟经营权和管理权统一于云冈石窟研究院,同时云冈石窟研究院还要负责管理云冈石窟26家企业及15家散铺。云冈研究院既要担负云冈石窟行政管理职能,又从事市场经营活动,这是一种典型的“双重管理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早期遗产单位以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模式中还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这种双重遗产管理模式的问题也很明显。遗产管理单位很少介入市场体制下的经济活动,缺乏市场营销理念和手段,不主动吸引游客上门等现象突出。云冈石窟研究院下设16个科室,407人,其中大多数人员具有政府公务员编制或事业编制,科室繁琐、人员众多、工作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云冈石窟研究院虽有所属26家企业,每年只收取租金,26家企业经营盈亏与否都与研究院无太大的关系,在企业管理上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四、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一)区分遗产资源性质

云冈研究院应根据云冈石窟文化的特点、价值、云冈行政单位从属关系等现实情况,参考其他遗产单位管理的经验,探索适合云冈石窟遗产的经营管理模式。云冈石窟所属资源根据其价值与性质可分为保护性资源和盈利性资源。武周山绵延1公里的山脉上45个洞窟和51000多尊佛像是云冈石窟保护性资源。保护性资源保护第一,其保护与管理由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修复部门负责。“盈利性资源是指遗产区外,以遗产为依托所建的吃、住、行、游、娱、购以及一般价值的民居建筑等相关人造资源。”[3]云冈石窟景区有企业31家,其中同煤集团所属企业5家,云冈石窟研究院管理文化旅游企业26家,这些企业属于云冈盈利性资源。

(二)针对遗产资源性质构建云冈石窟管理新模式

1.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由于云冈石窟资源的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及不可替代性,云冈石窟经营不能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市场化运营,仍采取政府委派下的专门机构(云冈研究院)进行经营管理。但云冈研究院作为云冈石窟的管理机构要根据遗产资源的性质对现有职能部门重新划分,划分后的保护部门与营利部门共同归属于云冈研究院。保护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遗产资源的修复与保护、教育与公益活动。云冈石窟51000尊佛像及石窟是其保护重要资源,但其门票收入即可作为保护以外的经营收入用于工资和必要的管理费用及遗产维修、保护和科研教育。而这部分保护费用微乎其微,大同市政府每年还要拨出600多万的财政专款用于石窟的维修与保护。可见,在中国遗产管理环境下,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对遗产单位完全放开,政府需要在遗产经营过程中,一要做好控制门票价格以及经济盈利收入,二要对资源开发保护进行管制。云冈石窟26家文化企业只拥有经营权,云冈石窟研究院每年向这些企业共收取100多万的租金,企业盈亏与否与研究院无关,可见研究院在经营盈利资源并未完全做到市场化运营。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云冈石窟的26家企业从云冈石窟保护资源分离出来,成立市场化运营体制企业,有一定的盈利目标,除此之外,其经营活动收益用于云冈石窟保护资源的保护,经营活动与范围也要受到云冈研究院的审核与监督。云冈石窟研究院作为云冈石窟经营管理主体机构,应针对上述区分资源性质的经营管理模式,对现有的16个科室进行调整,归划在不同部门之下,两个部门各司其责,确保双方能从遗产旅游企业中获益。

2.委托管理模式。根据云冈石窟遗产资源性质划分,遗产单位(云冈研究院)负责保护性资源经营与管理,而盈利性资源由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公司委托经营。2010年深圳锦绣中华对云冈石窟进行委托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云冈石窟的票务、销售与推广及北魏演艺中心的策划,这些资源大部分位于遗产区域内,而云冈石窟研究院只负责石窟的保护以及石窟商业中心的管理。一年后,双方终止委托管理。这种形式的委托管理与云冈石窟遗产资源性质划分不符,委托公司尽管不涉及云冈石窟的保护性资源,但是票务、产品的推广都与遗产保护密切相关;云冈石窟研究院虽然不涉及景区的市场运作经营,但没有额外的经济收益,无法更好的履行云冈石窟遗产事业的使命。可见,云冈石窟并不适合采用经营权与保护权相分离的委托管理模式。进一步来说,云冈石窟景区在省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经营较为有效,不适宜长期接管,目前问题是云冈景区旅游产品缺乏新意,市场营销力度不大,资源重组存在障碍等,针对这些问题云冈景区可采用部分委托或管理咨询等模式。部分委托,云冈石窟景区可以将住宿、餐饮、区外交通、非石窟区的观赏娱乐、购物、通讯、金融等营利性资源交由专业经营机构托管,整合这些营利性资源(食、宿、交通、以及配套设施),针对市场情况提供各种营销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根据石窟文化特点深挖文娱项目及推广,并根据营业利润上交一定的赋税,云冈研究院对其经营内容予以监督和指导。管理咨询模式,是指专业经营机构以“外脑”的角色为云冈石窟的运营管理提供必要咨询建议的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专业经营机构将根据云冈石窟的实际情况,组建一支项目团队,定期前往项目景区,对其管理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创新、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等先进理念的培训,加强知识教导和能力培养。云冈石窟研究院依据其方案效果逐年应付不同的管理咨询费用。云冈石窟和委托单位在达成委托协议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云冈石窟与委托单位签订管理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双方应以保护云冈的保护资源为第一要务,并以非营利性作为双方协议目标,在云冈石窟遗产管理中引入遗产经营、遗产营销等经营理念。

(2)明确各个单位义务。云冈石窟研究院负责云冈石窟的保护,及相关旅游行政事务管理,指导和监督,而委托管理部门根据调研提供大同市外旅游市场信息(大同本地客源以外潜在客源、规模和偏好)以及云冈景区旅游服务的要求标准,丰富云冈遗产旅游的内容,提高云冈遗产旅游的水平。二者在工作权限上相互协调与支持。

(3)经济上共同受益。遗产管理单位从盈利性遗产资源中收益,反过来用于遗产管理与发展,缴纳赋税,支持当地的遗产保护事业;而委托管理单位通过托管收益用于产业扩张、资本升值,共同达到“双赢”。

五、结语

与我国早期以保护为主要目标的行政合一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云冈石窟新模式构建是区分遗产资源性质与价值的管理模式。在云冈石窟区内以非盈利为目标实行保护性经营,在云冈石窟娱乐区采取市场化的盈利性经营,这种模式既兼顾了云冈石窟1500年佛像石窟保护的特殊要求,避免了企业或地方政府短期利益行为;又保证了云冈研究院一定的收入,有利于云冈石窟未来遗产的管理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国超.我国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问题———以文化遗产景区为中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0):80-85.

[2]李立芬.青山依旧踏歌行———稳步前进中的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J].文物世界,2004(05):81-88.

[3]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2002(05):15-21.

[4]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徐嵩龄.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上)[J].旅游学刊,2002(06):10-18.

[6]张国超,刘双.中外文化遗产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2011(04):60-65.

[7]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中心课题组.国家风景名胜资源上市的国家权益权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0):3-25.

[8]徐嵩龄.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下)[J].旅游学刊,2003(02):52-58.

[9]刘菁,叶再春.风景区旅游经营权到底能不能转让?[n].中国旅游报,2001-08-24.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6

1发展旅游业对促进信阳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推动信阳老区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为“生产发展”创造条件和找到突破点。旅游业是指所有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行业的总和,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旅游业不仅会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型的游览活动和休闲、度假、疗养活动的开展,还能创造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甚至新的产业。例如,游览观光用的缆车、游船、游乐场等用具、设施、设备的需求和维护,不仅为生产厂商提供了新的市场,也为大量农民提供了从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大大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信阳气候温暖,雨量充滞,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又兼具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涵盖“山”、“水”、“林”、“寺”、“泉”、“茶”、“红”等7个方面。既有鸡公山、南湾湖等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点,又有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许世友将军墓等革命纪念地,还有灵山寺等历史人文景观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此外,信阳区位优势明显。106、107、312国道,京珠高速,正在建设的西合高速、阿深高速,京广、京九、宁西铁路纵贯全境,京广、京九、西合3条通信光缆干线纵横交汇,交通、通信十分便利,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条件。虽然目前信阳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公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公民的旅游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国内旅游消费增长态势日益凸显,将为信阳老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1.2加快老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信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总人口达770万,其中660万的农业人口中,有350多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50万农民足已耕种全市800万亩耕地(1hm=15亩),剩下的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因此,信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附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这对农业人口众多的信阳老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估计,如果旅游业能够全面发展,全市可以增加1o万~15万个就业岗位,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其他行业就会相应增加5个就业人员。这将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大量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更好地实现就地转移,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只能部分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民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3有利于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基础上的较高要求。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及其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能使当地居民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地方的民俗、饮食、服饰文化、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管理机构必须定期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些旅游胜地,尤其是红色旅游胜地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基地,不仅对参观旅游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也起着教育作用。因此,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红色旅游业是不断提高信阳老区“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不断提升信阳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充分条件。

2信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信阳老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宣传推介不够等,使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无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不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导致旅游业吸附的劳动力数量偏少,存在种种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

2.1产品知名度不高,形象不鲜明目前,信阳老区缺少精品景区和景点,缺乏带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由于大多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致使信阳旅游的客流结构简单,主要以本市、本省和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外省客流不大,国际客流稀少。

2.2旅游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观光游仍然为旅游的主流,休闲游、度假游、疗养游、商务游、会议游等发展滞后。由于长线游客的缺乏和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滞后,旅客来去匆匆,与旅游业相关联的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其他行业都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后续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因而,当前信阳旅游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较短,旅游业主要效益来源是景区、景点门票,还处在原始效益阶段。

3措施建议

3.1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强旅游业

3.1.1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没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更谈不上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据调查,信阳老区旅游景区(点)的配套交通设施,环保、卫生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安全保障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大多存在不完善的现象,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老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这是信阳老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往往和景区农村的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加强景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另外,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主要依靠当地农村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类投资还能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而直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3.1.2实施精品战略。信阳旅游资源优质丰富,缺少的是建设和开发。鸡公山景色秀美,为四大避署胜地之一,又和千年古刹灵山寺、豫南明珠南湾湖和疗养胜地汤泉池等互为毗邻;大别山兽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些景区、景点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实施精品战略,主要是把鸡公山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条件较好的景点、景区建成享誉省内外,乃至海外旅游市场的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①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设施,努力提高服务品位,建设国内一流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的旅游景区。②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有了好的产品,还要配合强有力的宣传,才能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在国内其他省份和国外旅游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信阳旅游业要走出河南省,必须制订旅游促销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1.3创新旅游业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按照行政区划分属不同的县区,管理比较分散,难以发挥优质景区、景点的带动作用和形成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为了充分挖掘信阳旅游业的潜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其成为信阳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在加大政府监管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可选择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景区试点,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性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创新体系,加快市场化运营步伐,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和统一保护。以综合各区点的力量,形成信阳旅游业的整体效应;以增强全市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力争尽快建立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旅游管理体制。

3.1.4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目前,信阳旅游行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若要大力发展,必须打破原有格局,将单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复合型的投资主体。对国有旅游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旅游业的市场化水平。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对规划中的新景点(配套经营的商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坚决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1.5打破地域界限,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信阳市地处鄂、豫、皖3省交界处,和中心城市武汉市相毗邻,交通便捷,发展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明显。向西可以将大别山一桐柏山旅游区联系在一起,构建红色旅游长廊;向南可以利用与武汉市毗邻的优势,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休闲游、度假游、商务游、会议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向东可以和安徽省的部分景点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以求资源共享。

3.2将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一方面,利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的村容村貌,模糊景区边界,扩大景区范围。通过提高景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使其树立旅游意识。加强景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保持景区良好的社会治安,做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使游客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景区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出乡村游、农家饭、农家旅馆等涉农旅游产品,以适应由观光游向消费、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努力挖掘旅游业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老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狭隘地理解旅游业概念,单纯地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业,不仅不能使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且也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相左。因此,必须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摈弃“门票经济”的陈旧思路,努力开拓旅游业的外延并挖掘其内涵,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在各行各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吸附更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为信阳老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确立其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7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还未建立起来。民营文化产业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加上投资优惠政策的不明确,使民间资本一般不敢大胆进入,社会力量兴办文化的投资渠道不畅通。第二,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从事文化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因为他们主要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方面,习惯于“国家拿钱,文化唱戏”,不善于运用市场的手段和社会融资的办法来发展文化事业。第三,观念滞后。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仍旧沿袭着过去的行政管理办法,习惯于按行政指令开展工作,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产品生产、轻经营管理。不研究市场、找市场,不按市场的需求生产文化产品。第四,文化与旅游没有找到有效的结合点。(1)文化与旅游宣传各自为阵,没有充分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本身是文化特征很强的文化经济产业,文化品位越高,吸引旅客的磁力就很强。目前,遂昌旅游景点、景区文化含量不是很高,在解说推介时,往往“重景点介绍,轻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的宣传推荐”,难以让游客获得更多的人文资源信息,降低了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灵魂作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没有完全形成实际。(2)景区、景点缺乏必要文艺演出队伍和相关文化产品宣传销售的文化服务性经营行业。旅游演艺市场还未形成。(3)宣传手段单一,形式简单,规模较小,必定势单力薄,效果不明显。形象包装缺乏吸引力。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策划,缺乏专业人员,缺乏对旅游的定位、分析和论证。(4)景区、景点文化娱乐设施严重不足。如:民俗展馆、射击场、健身房、等等在景点上基本没有。第五,缺乏熟悉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者。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家演出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中介机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县文化产业演出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遂昌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结合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文化产业管理结构进行重组。逐步建立符合艺术团队特点的单位用人制度,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用人机制。促进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二是只有树立市场观念,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文化艺术精品,才能在市场大潮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艺术团体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遂昌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把独有的、丰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地域、民族特点和民族特色。同时,注重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完善景区、景点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提升文化内涵,突出特色,通过融合、包装、推介,打造旅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求知性强的文化项目,提升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政府通过扶持这些文化与旅游联系紧密、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内涵丰富,又具有民族特色文化项目,辐射、带动我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三是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四是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逐步建立相应文化经营、演出、经纪机构,并通过他们,去推动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的发展,使专业表演团体走向广阔的市场。五是宣传推介方面力求新的突破。通过整体策划、精心包装,融合旅游、文化部门的力量,调动各景区、景点的积极性,参与性,依托全县文化资源,利用旅游促进文化销费,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组织1~2次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重点参加国内重大旅游文化节会,展销、推介一些市场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项目。让更多人知道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品进行对外宣传。旅游地图、旅游画册、旅游挂历、户外巨型广告牌对外宣传。六是组织生产、旅游工艺品方便旅客购买。各景点的主要旅游商品要突出该景区的文化特色,让游客在赏购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南尖岩景点的突出全国优秀摄影作品为主,兼营其他工艺品。还有突出竹碳工艺特色产品。各景点的传统故事,甚至解说词均编印成册作为旅游商品出售。另外,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崛起,表演艺术成为旅游观光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会为自然风光增添人文风情。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都市品位的提升,不少地方开始举办规模不等、品种不一的“艺术节”民俗活动等等,这些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正是舞台表演艺术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大好时机,对塑造都市整体形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拉动地区“三产”和消费等都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文化产业真正当作地方经济独具优势的资源来看待。要更新发展理念,改变工作模式,利用自身的条件、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把文化产业由小到大,做强做好。

本文作者:李慧清工作单位:遂昌县文化馆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8

abstract:thispaperarguesthatthetourismareawanttogetalastingadvantage,youneedtoupdatemanagementconcepts.thedevelopmentoftouristattractionsmusthavethreecoreconcepts:commitmentto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cernedaboutthetourists'experienceneeds;providefullservicesfortourists.

关键词: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游客体验;完整服务

Keywords:touristattrac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touristexperience;full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301-02

0引言

旅游景区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游客消费知识的丰富和旅游产品供给的完善,旅游景区想要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更新原有的经营管理观念。从市场发展趋势上看,旅游景区应重点拥有以下核心经营理念。

1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概念,也是关注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正确处理景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

1.1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景区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如果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够,就会造成景区整体环境恶化,反过来又会限制景区发展,因此,旅游景区要贯彻和谐发展的思想,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保护和开发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促使景区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获得“双赢”。

1.2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景区发展的保障景区经济效益的增长可以保证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但景区经济效益的增长要与其环境背景、资源基础等要素相协调,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提高经济效益,而不以降低环境质量和破坏社会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前提和代价,否则,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甚至会抵消和削减景区经济增长的成果。

1.3促进当地社会文化进步是景区发展的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本质应当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景区发展须以当地的社区文化为背景和依托,与社区文化共生发展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区建设不以破坏所在地的生态文化环境为代价;二是处理好景区与社区的关系,重视当地居民的参与,如此才能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关注游客的体验需求

2.1体验经济思想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体验经济将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发展浪潮,他认为土地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重要资本;在制造经济时代,产品制造能力构成了企业生存的根本;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则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企业须以创造个性化生活和商业体验来获得利润。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进一步提出当今人们消费的首要商品是“体验”,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生产服务过程当作一个提供“体验”商品的“大舞台”。

2.2从产品管理、服务管理向体验管理转变从管理学发展的历程看,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建立在有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企业经营目标在于如何有效地将产品交付到顾客手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服务成为企业间竞争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组合,并以此增加顾客的价值感受,这些成为企业竞争力管理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顾客不再满足于得到简单的服务程序,而是需要系统的价值感受,在此基础上,以客户关系思想为基础的、针对价值客户的集成化解决方案竞争成为企业获取市场优势的关键。在此阶段,消费过程不仅是实物产品和服务的结果付,而且更是一种“消费阅历”的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通过互动来获得各自的价值满足,从这一角度看,体验管理是对服务管理的进一步升华。

2.3全面体验管理思想的作用作为提供“旅游经历”的体验供应商,旅游景区应认识到实施有效的全面体验管理(tem,totalexperiencemanagement)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接触面上整合与旅游消费者的关系,促进景区竞争力的提高。全面体验管理思想对景区竞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3.1满足游客更高层次需求菲利普·科特勒把人类消费行为分为“量的满足、质的满足、感性满足”三个阶段,在第三个阶段,消费者尤其需要购买过程与情感愉悦、理想自我的融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大众旅游和旅游开发热潮的兴起,使得各个景区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旅游活动中的体验价值所得。因此,旅游景区开展以游客为中心的体验管理,亦是不断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

2.3.2创造与提供个性化顾客价值在充足的供给以及供给高度同质化的条件下,如何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是旅游景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全面体验管理思想要求景区须以游客体验为中心,关注那些非常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变量,如消费者的情感和感觉、消费中的象征意义等。例如,星巴克(Starbucks)围绕顾客需求建立起系统化的体验管理模式,同时对内部员工进行深度培训,以利于员工和顾客开展深度互动交流,通过营造强烈的“咖啡文化氛围”,加深了顾客的价值感受。

2.3.3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体验经济范式中,企业的任务不再是生产商品,而是成为“舞台的提供者。”旅游景区必须创造出独特的“体验活动”,并把它作为产品提供给游客,这样才能形成新的市场优势。从这一角度看,体验经济的实质是一种公司战略,它要求景区必须由“产品供应商”转型为一种“体验平台提供者”。

3提供完整服务

所谓完整服务,就是用优质服务理念作指导,系统的服务体系作支撑,景区工作人员用细致的服务行为向游客提品和服务的过程。完整服务不仅能帮助景区生产出好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创造出超出游客期望值的服务结果,增强游客对景区的信赖感,使景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优势资源。旅游景区的完整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3.1以游客为导向的经营文化旅游景区的优质服务必须建立在优秀的经营文化基础上,即在景区内部建立起以游客为导向的经营文化,优质服务意识渗透到景区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并由他们的行动体现出来。这种文化的建立,最先源于景区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他们的头脑中,为游客服务的观念必须根深蒂固,而且对优质服务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要通过激励制度建立等手段,将完整服务理念贯彻到景区具体的管理和服务行为之中。

3.2对服务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过程上看,完整服务由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①售前服务,即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做好售前培训、售前调研、售前准备和售前接触四大环节的工作;②售中服务,这是服务人员与游客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等;③售后服务,主要依靠一系列服务规范制度来保证,如游客沟通制度、员工服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总之,旅游景区应把以上三大基于理念融入到组织文化中,使之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进而形成一种使目标顾客满意的服务文化,这样旅游景区才会有超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andersGustafsson,michaelD.Johnon.服务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经济保障出版社,2004.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9

2016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为了推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壮腰发展战略实施,根据市政协xxxx4年工作安排,8月下旬至9月底,市政协正副主席、秘书长,分别带领由市政协研究室、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市民革、民盟、民进、农工党等单位组成的1个综合调研组和6个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走访了100多家市直和县市区相关单位、企业,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形成了7个调查报告。现将主要情况简要综合汇报如下:

一、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与成绩

近年来,xxxx着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旅游景区项目逐步建成开放,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4家,44家星级宾馆,47家旅行社;65个对游客开放的景区(点),其中13个a级景区,包括4个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4个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2家省级卫生示范旅游景区,3家省级文明旅游景区,8个省级旅游名村,429家农家乐。

(一)规划体系逐步完善。xxxx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开展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编制了总体规划。《xx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1-2020》xxxx1年5月获国务院批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xxxx市发展总体规划》及旅游、生态、交通三个专项规划获省相关部门评审通过,与鄂西圈战略实现了有效对接。《xxxx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被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二是编制了专项规划。编制《xxxx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xxxx市三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xxxx市区旅游发展规划》、《xxxx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区域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成为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

(二)重大项目建设平稳推进。策划了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入库重大项目37个,总投资290亿元。注资1000万元成立xxxx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推动鄂西圈投与xxxx组建洪湖湿地生态城旅游公司、湖北洈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投资公司,启动一批景区景点建设。目前,鄂西圈司已投入3.5亿元对洈水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关公文化园项目已完成投资3550万元,关公雕像将于年内落成;公安县三袁景区项目建设即将启动;洪湖悦兮半岛旅游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征地及规划编制;金湾大酒店已进入装修阶段;监利县以周老嘴镇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建成风情一条街。以xxxx古城为核心、洪湖湿地生态和红色旅游、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等为支撑的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三)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财政投资、招商引资、民间集资等方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汉宜铁路通车,北煤南运大通道、洪监高速、江南高速、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开工建设,5条高速公路在6个县市同时建设,基本建成三横五纵城市道路框架体系。二是加强了城市绿地建设。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生态保护和美丽xxxx建设步伐,实施园林绿化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城市精品靓点,城市绿地率达35.14%,绿化覆盖率达39.78%,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四)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税扶持、费收支持、旅游招商、项目用地、奖励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政策覆盖全市旅游管理部门、企业、饭店、景区和旅游团体及个人。本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近三年投入资金282.9万元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兑现奖励经费182.8万元落实旅游促销奖励。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土地使用权依法续期,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征收等相关工作全面改进。旅游专项人才引进突破编制限制,博物馆、文保中心等单位三类人才招聘绿色通道畅通。

二、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与原因

xxxx文化旅游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上仍然规模不大、占比不高、增加值不强,竞争实力不强,开发和运营水平低,尚处于夯实基础、完善要素、树立品牌、培育市场的阶段,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还没有树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文化壮腰虽列为五大壮腰战略之一,但没有像抓工业壮腰那样重视,会议研究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研究文化的多研究旅游的少,规划制定的多认真执行的少,项目前期重视的多后续配套重视的少。比如说襄阳诸葛亮文化产业园比关公文化产业园起步迟却已开园营业,博物馆文保大楼动工两年却还只见框架、国家资金到帐两年却不能用。二是认识有偏差。片面地将旅游等同景区(点)、将景区(点)等同文物,用文物的理念来主导旅游;过多纠结文化寻根,认为根不清枝不茂,总在争论城市打什么牌定什么位;将文化与旅游割裂,认为文化是文化部门的事,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还未形成共识。

(二)体制机制不畅通。从领导层面看,全市还没有一个统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机构和协调部门,文旅局分工具体负责抓旅游的人员不多,大量工作靠临时会议和领导批示督办推进。从部门层面看,全市涉及文化旅游产业工作的机构有市或区文化、建设、文物、宗教、林业、鄂旅投、文旅投等,都可管理导致都不管理,实际上仍是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它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逐利避害,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如市长亲自督办一年半才完成电瓶车的整治。从经营层面看,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导致景区(点)低、散、小、弱,难以形成旅游品牌,不具备持久的吸引力和整体带动力。目前游客看的多是xxxx古城墙、博物馆等一些标志性老景区,走马观花游玩,带动不了吃、住、行、游刚性需求,更谈不上购物、娱乐弹性消费,难以实现驻地游、目的游。

(三)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突出地表现在旅游市场机制僵化和文化旅游企业素质偏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管理方式条块分割,管理手段相对垄断,管理权限交叉严重,管理职能各有局限,相互之间难以协调,导致政府行政管理而非市场机制主宰xx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造成对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本能排斥和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对资源转化和产业升级的消极懈怠、对行业调控管理的自然抵触,使本应属于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难以参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进程。xxxx文化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面临着体制、政策和发展空间上的障碍,如古城内景区(点)的整合,阻力重重,四年才完成。另一方面,xxxx目前尚无一家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曲江集团才刚刚起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缺乏主导xxxx旅游发展的市场主体,所以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标准推广、区域旅游合作、市场秩序维护、旅游品牌重塑等只能靠政府来推动,而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很难落实的。

(四)发展环境不理想。一是政策兑现难。xxxx0年制定的《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的优惠政策兑现程度低,企业用地指标较紧,一些需占用大量土地的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只得等米下锅,最后一公里的配套设施建设久被搁置。二是资金投入少。旅游专项发展资金投入明显低于周边城市,且还不是专款专用,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宣传造势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三是配套设施缺乏。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交通网络滞后,重要景区还未完全实现快速公路通达,功能健全、换乘快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尚未形成。没有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没有大型旅游车辆集中停靠场所,部分县市的一些经典景区由于规模酒店、餐饮娱乐等未被开发,游客只得在参观之后即刻返回。四是专业人才紧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策划和服务队伍紧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五是社会氛围不浓。还未形成人人都关心、支持、参与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缺乏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对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状态,让好的规划难落实,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多年,古城人口越迁越多,高层建筑越建越多。

三、加快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认识

1.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机遇。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让广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湖北省委省政府把xxxx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员之一,并于今年6月,将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纳入省级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按照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xxxx实施的发展目标,予以支持发展。市委市政府按照实施壮腰工程,加快xxxx振兴,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壮腰作为五大壮腰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为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xxxx区位优势明显,已成为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重要节点城市。xxxx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以二广高速和沪渝高速为骨架,以318、207国道和汉沙线、沙渔线、荆三线为主干的公路网;拥有盐卡集装箱港区、李埠港区等xxxx组合港重点港区;汉宜铁路通车,蒙华铁路xxxx段开工建设;沙市机场迁建工作展开。三是xxxx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丰富。xxxx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在xxxx定都长达411年,历经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雄伟霸业。xxxx是三国文化的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xxxx。xxxx具有独特的名人文化,孕育出屈原、宋玉、关羽、岑文本、张居正等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xxxx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水网密度高,形成水文化。xxxx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任弼时、、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xxxx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遐迩的楚辞歌赋,享誉中外的楚剧楚舞,匠心独具的髹漆楚绣,名扬天下的八宝美食以及龙舟竞渡等。这些都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严峻挑战。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制约。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xxxx古城人口疏散计划,我市原计划将xxxx古城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率先迁出,由于受到国家5年内禁止停止党政机关新建楼堂馆所规定的影响,这一外迁方案必须调整。二是金融资本制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国家没有专项资本投入,地方财力有限,社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文化旅游人才制约。人才要素市场不健全,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领衔主演、导演、编剧、音乐创作、舞台艺术等文艺人才以及旅游文化项目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顺畅等,已成为制约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四是周边城市竞争的制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均超过了xxxx,尤其是襄阳旅游综合排名超越xxxx,xxxx在全省旅游综合排名由过去的第6位降至第9位,到xxxx来的游客相对减少,给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因此,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科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高端定位。按照华夏楚都,三国名城,文化xxxx的形象定位,重点打造好文化牌和生态牌,争取通过5-10年的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xxxx古城为核心,以县市协调发展为支撑,以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通过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文化旅游环境,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由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城市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把xxxx打造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规划引领。一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相结合,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要求,编制好xxxx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二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力争到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三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规划。规划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旅游公路、火车站、汽车站旅游码头,旅客集散中心等,使城市市政建设项目与文化旅游项目有机融合,相互配套;规划好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优化布局;综合配套,提高游客承载能力。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的执行力。

3.科学布局。按照一大核心、四大板块、四大特色的架构,搭建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式的文化感受,生态体验,休闲娱乐的现代旅游构架。突出一大核心即:以xxxx古城为核心,重点打造四区两带,建成xxxx古城核心游览区,纪南生态文化游览区、熊家冢车马坑游览区、八岭山风景区、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四大板块即: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板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板块,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板块,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旅游板块。体现四大特色即:历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xxxx城、楚纪南城、八岭山森林公园及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等景区,建成以传统历史文化、现代都市观光、娱乐购物为主的旅游区域;水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长江荆江大堤及分洪工程景区,长湖、海子湖休闲度假区,洈水风景区、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建成以水文化为载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域;红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洪湖瞿家湾、监利周老嘴、石首桃花山、江陵沙岗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建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旅游区域;荆楚民俗文化旅游特色,以荆楚民俗文化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景区。按照上述构架,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线,联线成片,实现在xxxx全境内的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

(三)着力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品牌

1.加快xxxx古城保护开发。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倾力打造高品质5a级古城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加强xxxx古城保护。做好古城墙申遗工作,对古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建设两汉古建筑,突出三国名城特色,古城内现有建筑和设施依据旅游功能进行逐街、逐巷、逐屋包装改造,使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与古城文化相一致。加快古城人口搬迁计划,继续通过政协提案将古城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争取全国和省政协支持xxxx古城保护建设,先期外迁学校、医院等单位以及文物重点保护所在地的居民,力争在2020年前,疏散人口6.2万人。加快实施护城河整治工程,进行城垣保护、河道疏浚、驳岸护坡,景点建设、游步配套。二是加强重点景区建设。以环城四门为中心,复建城垣楼阁,建设四大特色旅游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国名城游。以东门为中心,形成古城墙游览区;以南门为中心,形成关公文化祭祀区;以西门为中心,形成文博实物观赏区;以北门为中心,形成三国风俗展示区。三是优化古城景点建设。高水平建设一批纪念馆、名人故居和文化广场。逐步在古城内原址上复建xxxx将军府、承天寺、三管筆、相爷府、江陵县衙等。统筹协调xxxx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把开发夜间文化旅游摆上议事日程,拓展护城河水上游魅力,筹划演艺项目,培植夜餐、夜购等夜市功能,展示人文底蕴和旅游特色。

2.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区和产品体系建设,重点推动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一是打造楚文化品牌。建设高标准的楚墓遗址博物馆,加快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八岭山森林公园建设及古墓群保护。二是打造名人文化品牌。以屈原塑像为中心,建设以屈原祠、江渎宫、屈原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屈原文化园;以关公义园为重点,建设关公雕像、关公纪念馆、朝拜中心、体验中心、修行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关公文化产业园;以相爷府为中心,建设张居正故居、相爷府、张居正文化一条街等为主要内容的张居正文化园;建设孙叔敖、岑门相府、公安三袁文化园。三是打造宗教文化品牌。以章华寺为主体,打造4a级景区;恢复建设太晖观、开元观、玄妙观,实行联合经营。四要打造水文化品牌。以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为主体,建设好荆江大堤沿江景观带和引江济汉运河沿岸生态旅游景观带,沿河多点布景、纵深绿化,让游客感受亲水文化。五是打造创意文化品牌。加快实景打造和动漫制作研发,比如打造刘备迎亲,草船借箭等实景剧,展示三国故事,楚国入城式实景,展示楚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让静态文化旅游资源动起来。

3.加快推动县市统筹发展。按照区域合作、错位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快县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到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发展。各县市应根据资源特点,确定发展重点:江陵县重点打造南星洲长江文化园,建设高尔夫球场、旅游度假区、人水和谐体验区;松滋市重点打造洈水风景区,建设山、水、岛、洞、泉等景点;公安县重点打造北闸风景区、黄山头风景名胜区,建设分洪文化博物馆、生态园、南闸纪念馆等景点;石首市重点打造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桃花山自然风景区,建设麋鹿科普博物馆、白鳍豚标本陈列馆;监利县重点打造洪湖西岸梦里水乡景区;洪湖市重点打造洪湖岸边是家乡景区,建设蓝田生态园、明清一条街、瞿家湾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乌林温泉国际度假村。

(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加快文化旅游交通建设。按照文化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全覆盖的要求,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港航、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使公路、铁路、港口对接,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服务。一是构建xxxx对外联内的快速通道。加快城际间高速公路建设,实现xxxx到周边大中城市的高速快捷通达。加快建设江南、江北高速公路通道,实现xxxx中心城区与县市之间通达高速公路。加快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城市出口通道。加快旅游景区标准化公路建设,实现旅游景区与干线路网连接,形成全市境内主要景区(点)一小时旅游圈。二是构建江汉平原航道网。依托中心城区重要港口,建设xxxx长江国际旅游码头,把xxxx建成三峡之旅(武汉-xxxx-宜昌)精华游的节点。三是要加快铁路建设。推进蒙西华中铁路尽快建成通车,与沪蓉高铁互联互通。同时加快xxxx机场规划建设,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空港。

2.加快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质提供中转、购物、咨询、本地游等一站式系列服务,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做好游客接待服务,建立xxxx市游客集散中心,在xxxx火车站、xxxx客运站、xxxx旅游港等分别建立游客接待中心,各旅游景区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形成多级接待服务网络。做好导游服务,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提高导游队伍的素质。做好游客交通服务,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应成立游客代步车队,为游客提供交通方便。做好购物服务,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建设特色商业街区、休闲街区、美食街区、娱乐街区、楚风民俗一条街、xxxx古玩一条街、xxxx美食一条街,建设并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游客集中购物场所,形成旅游购物一体化。

3.加快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发展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市内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二是完善旅游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文化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旅游文化市场行为。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三是加快旅游文化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强化行业指导与自律功能,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经营,整合文化旅游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建立旅游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库,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服务。四是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不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1.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合理利用土地的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是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文化旅游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二争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积极向省政府争取生态文化用地专项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争取部、省将我市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三是合理利用存量土地,加强对已开发文化旅游用地和新文化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向存量要空间。新建重点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从地方基金预算列支,用于该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2.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aBS、ppp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旅游文化项目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3.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财政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把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客源市场开发、城市形象宣传、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产品包装和对团队旅游奖励等。二是实行税费优惠。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饭店严格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三是整顿、清理旅游企业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有关规费,降低旅游企业经营成本。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4.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一是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旅游文化专门人才。二是制定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机制,重视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在大专院校专门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培养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四是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文化创意人才来荆创业。同时,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设立市级荣誉奖励制度,重奖贡献突出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六)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创新行政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文化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实施和有关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统一调配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强目标考核。建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文化旅游发展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发改委、旅游、文化、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的关系,强化对重点投资项目的便捷服务,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文化产业管理前景篇10

近年来,*县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旅游发展机遇,以“走生态之路、做特色文章、兴旅游产业”为指导,大打“山水廊桥”等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十五”期间,全县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1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3.8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33.2%;接待入境旅游者612人次,创汇7.5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6%和20.1%,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正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课题试结合*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当前*县旅游业发展简况

(一)旅游资源特点

*是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山区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土特产丰足,旅游资源特点主要表现为:

1、优美的生态环境。*县境内平均海拔490多米,千米以上山峰179座,森林覆盖率达74.9%;地处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常年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大气为一级,被誉为“天然氧吧”;溪涧纵横,水质优良。在*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中,*县排名第九位。

2、丰富的资源总量。*县旅游景区面积广、密度大,种类多,旅游资源单体有295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82个,占全市的12.6%,五级资源单体3个,包括*古廊桥、承天氡泉和乌岩岭,占全市的12%;四级资源单体13个,包括华东大峡谷、天关古道、飞云湖、*木偶戏、溪东桥、仕阳碇步、徐岙底古村落等,占全市的13.5%,比全省平均多5.5个;三级资源单体66个,包括白鹤渡、雪溪碇步、三十六洞、东垟书斋、百福岩古村落等,占全市的12.5%,比全省平均多一倍。

3、鲜明的资源特色。*县的承天氡泉表露水温为54-62度,是浙江省四个温泉中温度最高的一个,含氡量达21.4埃曼,富含人体所需的40多种微量元素,理疗养生价值突出,在华东地区独一无二。*县古桥众多,县境内存有900多座各式古桥,其中15座廊桥和仕水碇步今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乌岩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属南北植物汇流之区,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24种,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50种,区内还有温州市第一高峰白云尖,海拔16114.1米,终年白云缭绕。*拥有畲族人中2万余人,畲族风情古朴大方。*地方俗歌文化底蕴深厚,木偶戏、百家宴、斗牛等享誉甚远,是《采茶舞曲》的诞生地,药发木偶今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众多的南北文化交汇特色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遗址、遗迹,*年*被《旅行者》杂志评为中国九大“即将消失的圣地”。

(二)旅游业发展初显成效

近年来,*县紧紧围绕生态小康县建设目标,顺应国内外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趋势,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着力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加强旅游宣传,*旅游业有了较好的发展。

1、旅游发展思路进一步确立。在《*县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优先推进旅游主业化”,“构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突出“廊桥文化”和“生态山水”主题,有序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形象策划和市场营销投入,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建成浙南闽东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我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对于景区景点的开发,坚持规划先行,目前*县正在编制或已初步完成了《九峰-氡泉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国廊桥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氡泉景区控制性规划》、《秀涧景区修建性规划》等,为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景区的控制性详规指明了方向。

2、旅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县先后成立了四家旅行社和温州氡泉开发中心、温州氡泉香溢度假区、*氡泉峡谷、瑞龙生态旅游、红岩漈、仙居等旅游开发公司,先后引资建设了氡泉梅林山庄、白鹤山庄、氡泉香溢度假村、*国际大酒店等接待设施;初步开发了氡泉峡谷景区、红岩景区、天关山森林公园、飞龙山公园、三插溪漂流、雪溪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飞云湖东方云顶旅游度假广场、氡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氡泉欧洲小镇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在落实中;全县拥有星级标准旅游饭店4家,加上社会旅馆高中低档各类床位数达2000张,其中标准客房床位数1100张,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

3、旅游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县因地制宜创新工作载体,在财政困难的条件下,统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融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新58省道、乡村康庄工程的建设,一批古廊桥、古建筑如泗溪北涧桥、仙居桥的修缮等,为全县发展旅游业的硬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4、旅游综合收入逐年上升。*通过抓宣传,积极挖掘廊桥文化、温泉文化、茶文化、畲族歌舞文化等,积极挖掘抢救木偶戏、药发木偶等传统民族民间艺术。通过举办畲族“三月三”风情节,举行木偶戏汇演、舞灯等表演,以及百家宴、元宵烟花等节会,提升了民众的参与度和认同度。同时举办了“万人千车游*”活动,拍摄《*风光》旅游宣传片,出版《*廊桥》大型画册。并通过召开*旅游推进会,成功签下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年全县共接待旅游总人数31.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今年1—6月份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88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7%,实现旅游综合产值7400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9.6%。

二、当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旅游业虽已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周边及旅游发达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发展环境急需进一步改善

*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景区开发和人文资源开发不足。交通方面来看,新58省道正有建设中,通景区的公路等级差,景区景点分散,一时难以形成大市场。如泗溪、筱村、司前等资源较为集中的乡(镇)之间交通连接差,使司前的山水、筱村和泗溪的人文以及氡泉等几个单体资源优势比较突出的景点不能形成组合优势;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形成在全省以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旅游景点综合接待能力不强,特色工艺品少,游览项目单调,娱乐场所少,公厕、停车场少等,与客流量的逐年增加不相适应。

(二)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县旅游发展事业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每年10万元的宣传促销经费杯水车薪,没有随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而递增。对已经挖掘的旅游资源和已经形成的旅游产品因无财力进行有效地宣传促销,新客源市场无法打开,影响了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与周边的文成县相比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3万人次,多于*县8.13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为2.17亿元,多于*县1.05亿元。

(三)旅游专业人才紧缺

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服务员等旅游岗位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四)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风景旅游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风景旅游资源管理分散(如乌岩岭属乌岩岭管理局管理、承天氡泉属氡泉管理处管理、天关山等森林公园属林业部门管理、飞云湖属库区办管理等),产权复杂,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宣传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政、无重点等。另外,在风景名胜区内同时出现文化、林业、宗教等多个主管部门,如在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成立了隶属九峰乡人民政府、业务上接受县文化广电局指导的纪念馆管理所等,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

三、几点建议

总体来看,*县生态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比较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政府重视、群众热情等,但由于基础条件差和资金短缺等具体因素的制约,要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除了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力度,坚定不移地按照上级部门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的战略部署外,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旅游前期经费的投入

政府部门需加大如景区景点控规、详规的编制经费和精品项目的策划包装经费等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精品项目的策划包装经费的投入,突出廊桥文化、承天氡泉、飞云湖畔及乌岩岭等特色精品品牌,做好“山、水、泉、桥”的文章,主要是开发温泉理疗养生、休闲度假、会务旅游,建立以廊桥文化为背景的泗溪廊桥古镇,开发以飞云湖东方云顶旅游度假广场为中心,银珠瀑、飞云岛、南浦溪等风景区为分点的旅游度假区,发展乌岩岭夏日避暑度假,从而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档次与品位。

扩大对旅游基础建设、对外宣传促销等基础性投入和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景点间的道路联接建设,致力推出一至二条在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线路。鼓励旅游景区(点)参加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引导景区(点)创新旅游产品,增强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经费的投入,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并适时举办各类旅游推介促销会,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二)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

充分利用*县优美的生态环境特点及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趋势,调动、发挥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农业休闲观光园,发展“农家乐”项目,开发以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的运动养生型如“乡村运动俱乐部”等项目。在投融资方面,单靠农户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大力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努力吸引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三)大力培养各类旅游人才

针对*县内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旅游人才培训,加强导游队伍和“农家乐”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并根据县内各旅游景点的特色,组织人员进行各景点导游词的规范编写,使每位到过*的游客都能很好地了解*的景点特色及风土人情,并能够很好地加以宣传。加强和省内、市内旅游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每年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和更新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并促进旅游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在旅游行业中做出突出业绩的人才加以物质及精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