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十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十篇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19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1

关键词:空巢老人;康复景观;苏州私家园林

0引言

养老院的康复景观是作为提供疗养、康复、锻炼等服务的公共场所,它是改善人们健康状态的重要公共基地。而空巢老人越来越被人们所忽略,养老院都在为这样症状的老人进行景观环境的改善,天然因子能使空巢老人人体机能得到改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在康复景观中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将苏州私家园林风格融于自然景观、观赏植物、温暖阳光、新鲜空气之中。康复作用的景观更加有必要,更加具有生态价值与现实意义。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1康复景观

康复景观的概念:康复景观又称康复花园,是近些年来兴起于国外的一类带有治疗效果与康复功能的景观类型。康复景观是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构成的,强调人的精神状态与环境联系的景观,通过景观让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恢复健康,改善心理与生理的状况,达到治疗的效果。

2关于空巢老人

2.1空巢老人人群现状

中国国家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约为2亿人,占总人口的14%。调查结果显示,1700个老年人中有40%是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由于长期没有亲人的陪伴感受不到亲情和温暖,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孤独枯燥。

2.2空巢老人人群心理分析

(1)空巢综合症。老年人空巢综合症发生在没有亲人陪伴独自生活的老人之中,该症状在精神疾病分类中属于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的现象。根本原因是缺乏亲人的关爱。空巢老人在此环境下,常出现孤单、低落、忧伤、精神萎靡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

(2)抑郁。空巢老人有明显的抑郁情感,抑郁情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人们的家庭观念与传统观念有大大的不同落差,表现在多数年轻夫妻不愿与老一辈一起生活,所以老人安享晚年希望落空,不良情绪症状接踵而来。

(3)焦虑。空巢老人时而会表现出一种害怕出现不良后果的复杂焦虑状态。通过调查社区中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焦虑患病率高,30%的空巢老人存在着焦虑症状,并且空巢老人的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发生率。老年人的焦虑将会发展成抑郁或二症状混合状态,更进一步对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4)孤独。根据研究发现,空巢老人产生的最大问题是情感,这种情感主要是子女离开带来的孤独感,近80%的老人感到寂寞与孤单,严重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2.3国内外养老院景观现状

(1)国内养老院景观现状。我国正以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与规模快速走向老龄化社会,201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对于养老院的要求仅仅着重于治疗功能、医疗服务方面。

(2)国外养老院景观现状。国外早期就产生了关于养老院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早期由基础的园艺疗法到康复花园体系的形成。国外养老院重视外部景观设计与内部医疗设施的结合,设计师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结合。

2.4康复景观对空巢老人的作用

我们一直忽略了老人的感受。事实上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能改善老人很多症状与心理问题。好的康复景观有利于改善体质与心态等问题。空巢老人欣赏优美景观和陶醉于精神上的享受时,人体的感知器官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同时也会捕捉到有益的信息。形形的景观信息传入神经系统并迅速刺激大脑皮层。

一个好的康复景观除了让人感受到生命中各种特色与美景,而且给予人们与自然相处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的感知能力,活跃机体代谢和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科学合理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能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促进疾病康复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中国苏州私家园林风格的康复景观

苏州园林对空巢老人的作用:

中国苏州私家园林形成于五代,由于社会经济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那个时期居家疗养是当时康复的主要方式。苏州园林的布局选址,空间营造,植物配置与人性化设计都对康复景观设计有着一定意义。

苏州园林选址贴近大自然,自然与建筑功能合为一体。所以康复景观的选址与空间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建筑的功能,使得景观更好地提升康复服务便利于空巢老人。

苏州园林像一幅山水画,讲究人与自然情感的体验。充分利用了虚实相间与主辅对比的手法,做到了移步换景。每一个空间都会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而现在的疗养院空间比较单一,不能充分考虑需求。所以在康复景观中要利用不同环境对于空巢老人精神的改善作用进行辅助治疗。创造一个宁静而优美,并有安全感的空间环境。

植物配置是苏州园林中重要的扮演者。以自然为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共生气氛。体现出植物的形态美,讲究一年四季的色彩之美,植物味香的淡雅清幽,创造出宁静供人休憩的氛围。康复景观中植物配置也是康复景观的重要部分,好的植物配置能够改善气候环境,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的同时辅助康复的功能,让空巢老人体会到园艺的乐趣,和同伴之间沟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苏州园林讲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使人在景观功能上做到了最大化。而康复景观中的可用绿地空间十分有限,与苏州私家园林有着相似之处,运用借景、对景、漏景、点景等造景手法移步换景。铺装与植物造景处处流露对于人性本身的关怀。

总的来说,借鉴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利用景墙、植物配置等对空间进行划分,扩大康复景观的空间感。利用借景、对景、漏景等手法增加景色给予空巢老人清幽宁静与温馨。充分尊重空巢老人的各种需求,创造出适合人们释放心情,有益身心的康复景观。

4结语

随着社会时代的老化程度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探索空巢老人的康复景观以及苏州私家园林风格在本设计中的运用,力图扩宽康复景观设计思路,以期对此学科研究作出有益探索,更为康复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加轶.靓园――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花园设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55-58.

[2]毕芳菲.景观在疗养环境中的作用[D].西安:西南建筑科技大学,2014:26.

[3]李倩夫.浅谈如何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J].企业报道,2014(10):173-174.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2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现代的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将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融入广场设计中,为广场空间增添文化内涵,提升绿地品位,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和参考。

素有“塞外江南”、“中国雪城”之称的牡丹江市,其独特的火山地质、少数民族风情、冰雪特色及红色旅游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形成了牡丹江特殊的人文历史底蕴。市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古迹遗址、英雄纪念馆等留下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及历史印记,如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八女投江雕塑群、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镜泊湖游览区、少数民族风情村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景区景点相继诞生,但除八女投江雕塑群及少数民族风情街外,其他人文景观大多位于市区以外,这对于游客第一时间阅读牡丹江的历史文化将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随着牡丹江市对于城市绿化环境的进一步重视,在市区拟兴建多处公共绿地,笔者有幸参与牡丹江市绿地系统规划及火山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任务,现以火山文化广场为例,就休闲空间如何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一题做以下探讨和尝试。

景观主题的确立

火山文化广场占地面积约66000㎡,紧邻301国道,为哈尔滨市进入牡丹江市区的门户地带,周边高校林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通过规划层面的分析定位以及对当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提炼,本次景观设计提出了“弘扬火山文化,展现丹江风采”的设计理念。火山文化理念的融入,不仅奠定了广场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牡丹江市区展示火山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市区公园绿地的主题内容。

功能空间的划分

基地中央现状一条弧形小路将广场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半部分为现状明珠广场,临路一侧建成了约2500㎡的硬铺广场,上面设立明珠灯塔,硬铺广场北侧为林荫休闲区,植物长势良好,但铺装小路缺乏维护管理,破损严重;西半现状主要为荒地和农田。

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和场地特征,设计中将广场划分为四大功能空间,分别为“门户形象空间、火山游园空间、改造明珠广场空间和林荫漫步空间。

(1)门户形象空间:由于场地内明珠广场现已建成,为保持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设计中首先对场地内各景观要素进行梳理和整合。沿301国道一侧设置自由式临街人行步道,将硬质铺装与绿化进行结合,同时将广场最东端现有绿化进行改造,形成漩涡状的模纹种植池,成为整个广场的起笔之作。

火山文化中心广场整体的设计构思及平面布局以火山喷发后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特殊地质地貌作为设计的灵感源泉。由于301国道在此段地势西高东低,在设计中,结合现有高差将广场设计成内旋式的处理方式,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同时也巧妙的解决了广场的东西高差问题。

广场设计的八块整形坡起的模纹绿化种植池呈环形、阶梯状排开,形似火山喷发后遗留在大地上的系列火山口,开敞大气,弧形模纹的东端设置广场LoGo标识墙,同时也成为弧形种植池的收尾。

中间环形区域为观览休闲带,同时也为大型集会活动提供场地,从西至东逐渐下沉的景观台阶配合景石、种植池、景观矮墙等,丰富空间的同时,也可兼座椅功能,集功能性和景观性于一体,休闲带与北侧休闲游园相交处设置卵石池,上面自然放置火山石块,成为本休闲带的点缀性景观。

广场的中心区也是全园视觉焦点的位置,设置叠水石景,水景石呈盘旋而下之势,水沿石阶流淌,体现火山文化;中心景观

弧形景墙虚实相间,实墙部分以浮雕形式展现火山喷发、岩浆流淌的场景,气势恢弘大气,虚处则成为景门,连接内外交通,外部借助绿地划分空间,同时也巧妙的解决了广场内外的高差问题。

(2)改造明珠广场空间:由于明珠广场新建成不久,因此在设计中保留这一广场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局部景观元素的融入,使得广场与周边环境能取得协调统一。原有广场硬质铺装过多,显得空旷单调,在其入口、中心灯塔及四周增加模纹种植池,丰富广场空间层次,打破大面积铺装及雕塑带来的僵硬感,使其能与新建广场遥相呼应,同时树荫的形成及林荫座椅的增设,也为游人提供了可停留的空间。

(3)休闲游园空间:根据空间特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特色火山游园区——利用大地景观的处理手法,在设计中采用大面积的草坪或地被作为基底背景,运用螺旋形盘山休闲小径将视线引至游园的中心景观,既雾喷景石区,用艺术、生态的设计手法展现火山文化特征,形成本广场游园设计中的亮点区域。

漫步读书游园区——本区是连接各个空间的纽带,以自由的流线形式艺术的再现了火山喷发时岩浆流淌的状态。由于本区对外连接牡丹江医学院,因此构思在火山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校园文化,一个个自由布置的景观绿丘配合座椅、展现校园文化的系列小雕塑等,反映场地文化的同时,也为学生晨读、思考、交流提供理想的室外空间。

林荫休闲游园区——原明珠广场背景绿化植物长势良好,树冠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本区利用场地这一绿化优势,更换原有铺装小路面层,梳理局部不合理的道路线形,为居民散步、晨练、私密聊天提供幽静的场所。

景观元素的生态体现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火山文化广场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只在景观重点区域打造集中水景,且考虑到牡丹江冬季寒冷,水景的维护费用较高,因此在水景营造时将其设计为浅池,上置卵石及自然块石,有水时体现灵动之美,无水时则是旱溪的表达方式,块石又可供游人做短暂休憩之用。

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铺装面积,在保护和利用现有植物资源的同时,注重表现本土特色,保留现状生长良好的树木,考虑到后期人工养护费用,在植物选种方面,多采用观赏性好、抗性耐性均较强的品种。云杉为牡丹江的市树,旱柳、新疆杨、樟子松、山杏等在牡丹江长势良好,又能代表地域特色,因此把以上树种作为广场设计的基调树种,配合花灌木、地被等形成较好的绿化景观效果。

总之,火山文化广场对以当地文化特色为主题,营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做了一些尝试,为当地市民提供一处理想休闲空间的同时,也为牡丹江市树立了新的门户形象。同时,这种多层次的复合空间和植物群落,也营造出了一处体现现代城市广场新景观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杨鹏飞.从城市文化视角探讨广场设计中的文化问题.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2009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3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艺术;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一、在外来与传统美学影响下的现代景观

(1)外来美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一直处于西方设计文化的强烈影响之下,尤其是在上世纪末,随着中国和西方各国在文化领域交流的深入,中外景观的交流也日趋频繁,我国景观界的学术思想因此活跃,并表现出对外国现代景观理论和经验的浓厚兴趣,景观设计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外来美学影响下的新特征。例如上海徐家汇公园就诠释了历史文脉主义的美学观念,大量使用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对场地文脉的理解,通过挖掘基地中的历史人文文脉的发展,使设计成为记录并展示场地历史演化过程的信息库。生态主义美学观的影响更加广泛,倡导生态优先,强调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和尽量少受人类干扰。

西方现代景观的审美观念强烈冲击并影响着我国当前的景观审美,并为设计师带来了全新的设计视角,面对西方强势的设计文化,我国的景观设计师从之前盲目引进到目前冷静思考和认真研究,景观创作的审美观念正渐趋理性。

(2)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景观的矛盾

相对于外来设计美学的强烈影响,我国现代景观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文化上仍有很多的问题有待努力,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景观功能需求的改变,景观审美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写意手法与现代城市环境难以相容,加之许多设计师对于我国传统景观的价值缺乏理解,在快速城市化和超大建设量引发的浮躁设计氛围中,甚至能够听到对于传统景观审美的嘲笑和极端的全盘否定的声音。倡导传统并不是要无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味地模仿过去,而是将传统景观的精髓依据现代生活需求融入到当前的设计中。

二、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现状

道路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着美化城市、改善空气质量、丰富城市生态绿化构成的作用。道路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不仅能够丰富城市街道空间,改变城市空间的单调现状,还能够增加城市的生态绿地面积。目前,我国的中小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主要是以满足最基本的城市绿化需求为主,为了保证城市的绿地率以及节约绿化投资,只用行道树构成道路景观。单纯的行道树景观除了满足城市道路景观需求外,还具有给行车提供导向及给行人遮挡阳光等作用。但这种行道树景观没有竖向层次的变化,而且多选用生长速度较慢的乡土植物作为行道树,在美观效果上比较弱,尤其是在刚种植的前几年内,视觉效果较差。中小城市的道路一般都是根据现有的道路进行延伸或者效仿建设,缺乏城市整体规划指导意识,多数道路的立地条件很差,导致大部分道路设计形式上主次干道都没有区别,预留给道路景观设计的空间非常有限。

三、用艺术的形式美指导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景观的构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内在因素,主要是指道路红线以内的东西,大致可分为:实用性、审美性、视觉传达性;二是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等。

道路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对于目前部分中小型城市道路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道路景观设计主要是用于满足城市的基础绿化率,设计往往缺乏美感,不能够充分表现城市文化内涵。所以,需要借助艺术形式美法则来指导和改善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道路景观空间变化丰富有趣,增加了行车舒适感和安全感,体现空间的连续性、完整性

(1)规整型的设计

在艺术设计的最基本造型中,常用不同的几何元素来进行比较规整的设计,体现出艺术原理中的秩序性及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法则。道路景观的设计用地多以狭长的带状形式为主,在平面布置时可与艺术设计中的二方连续手法相结合,把道路绿化带当做一个狭长的设计模板,利用常用的几何基本元素矩形、三角形、圆形等组合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设计的对称、有秩序规则的美感。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施工的可操作性,把设计组合的几何图形用植物来进行填充,最终形成道路良好、整齐有序的效果。当前,多数道路景观特有的设计方法是以标准段的形式进行。标准段是在整体道路景观平面内,按照不同路段的设计风格在等宽的设计用地中截取固定的长度进行的设计。根据道路的长度来重复布置标注段,这种办法不但能有效减少设计者在较长的道路景观设计时的工作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使用者对道路景观单调枯燥的视觉感受。

(2)多样统一的道路景观

艺术形式美中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多样和统一,多样强调的是丰富性,而统一强调的是整体性。在道路景观设计中,既要考虑不同标准段有不同的特色,代表不同的主题,形成丰富的道路景观效果;又要考虑道路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其设计手法协调,设计元素的呼应,使道路展现出整体的风貌。

(3)自由型设计

这种设计更倾向于自然状态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将道路景观用地进行自由分割,通过变化与统一和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法则来完善道路景观的整体效果和细节的变化。在看似无序状态的各种点线面的排列组合中,与道路景观的实际操作性结合起来。点元素可以是自然中存在的任意单株植物、配景石和人工设计的雕塑等景观小品。线元素则是包括呈排列状的行道树或者带状灌木,用相对大面积的地被植物、现存的土地或者局部的硬质铺装来作为面元素。三者的组合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是平面的构成效果,也能带来通过植物、配景来丰富道路景观的竖向层次变化。

(4)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既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制上应考虑道路的长度,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设计的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四、结语

道路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在设计中要克服景观只单纯地强调外在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应把其作为城市文明的一部分,从宏观、综合的角度与区域发展的战略,注意服从长期规划的决策,从整个绿地系统规划中看待道路景观的系统化规划、设计、建设、再增添交通景观艺术性的同时,改善了交通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用设计来表现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不管内容是历史的延续,还是当下文化的汇总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都会让中小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更加的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品位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4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3]李娜,解健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5

不管是对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回归,还是追随国外景观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更或者是出于北方人对于水景居所的强烈渴望,总之,水景别墅已经成为当今别墅的奢侈代名词。

然而,“水景”的真正价值是什么?2006年5月25日,由《楼市・奢华居室》在东山墅举办的“豪宅极致体验――2006京城水景别墅论坛”现场,与会的业内人士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那些对于居者真正实现心灵和精神的无限抚慰和平复的水景别墅,才是最体现“水景”价值的优秀产品。

“名墅・主流”栏目依托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机构,制定科学、理性、富于建设性的水景别墅标准,我们依据水域面积、水质、生态系统、水景规划设计、水净化循环系统、临水户型比例、温泉、Spa等附加概念等方面,评选出当前北京十佳最具人居价值水景别墅项目,为高端置业者展现十大京城水景别墅。

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有做不完的文章。很多领导人提出,要把我们的城市打造成山水城市,而北京的水资源比较紧缺,要打造水景别墅有一定难度。威海的沿海区域很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城市就围绕着海湾建设,周边修建了很多“海景住宅”,有山、有水、有环境,居住者才生活得更舒适。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开发住宅,是各国一直倡导的理念。

如何更好地发挥水景住宅的优点,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开发商、管理者和媒体共同关心的问题。北京的水资源很紧缺,也很容易受到污染,因此,如何把水循环起来,把景观与水的利用和处理结合起来非常关键。一方面是从节约的角度,另一方面是从水的利用和处理的角度,这也是水景别墅永恒的主题。

目前很多项目都引用了中水处理系统,这与当前节约能源、满足生态的需求方面息息相关。我们既追求舒适的生活,更要采用适宜的技术,来保证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不会给其他区域带来影响。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部主任

米祥友

打造水景要未雨绸缪

水景中的水应该是自然的活水,具体细节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水源不能一览无余;二是水与岸的交界点要处理得浑然天成;三是水上的构筑物,比如小桥、亭子,要与水结合形成很好的观景效果。那些建几个喷泉或者水池就宣称是“水景别墅”的项目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景别墅。而像东山墅、东方普罗旺斯这种规模的水景,显示出了“水景”的尊贵感,个人认为应该叫“滨水别墅”更合适。

说到在北京做水景别墅,其实最大的难点不是水的净化,而是水资源的缺乏。因此做项目时,第一点就是对水资源缺乏的认识度要有,规划做得再好,但没有解决水源,也会导致规划落空。2010年完成南水北调有难度,水资源的相关政策可能出台,开发商应对政策变化未雨绸缪。进行中水回收和雨水回收,对水的利用和使用要有一个规划。一旦政策变化也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利用地下水,而被很多项目忽视的滴灌,其实是重要的节水措施。

第二点就是水景的设计要考虑到枯水期时的景观。房地产水景大的布局有两大类:一类是面水,即围绕大的水面展开住宅布局;另一类是线状水,即变成溪流串起来。线状水均好性强,处理手法灵活,一旦缺水,整条河谷可以变成绿地,冬季景观也不会太差;而面状水最大的效益是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房屋、树木都可以在水景中反射出来,但最大问题是水的使用量非常大,投入、运营成本大,特别是冬季缺水的情况下,景观就变得非常糟糕,所以我们提倡尽量使用线

状水。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夏成钢

水景设计的四个层次

水对别墅非常重要,临水住房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从各大豪宅项目看,临水房不仅卖得快,而且价格高。

做别墅水景有四个层次:第一是利用天然的水区域,比如温榆河水系。壹千栋、东方普罗旺斯等,都在温榆河边上,用水的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品质;第二是造水景,包括人工造湖和人造喷泉等,典型的如紫玉山庄;第三是做水环境,具有渗透性,在社区随处都能看到水;第四是临水住宅,甚至可以做小码头等景观。

这四个层次至少要做到两个层次才能称得上水景别墅,现在别墅室内室外的界限越来越淡化,室内活动可以自然延伸到室外,而室内的水会带来很好的氛围和品质。设计时可把室内的水引到室外,室外的水引到室内,利用水的流动性,把生活的各个方面串联起来。

与国外设计师相比,中国人造景观的能力更胜一筹,细节更到位。但是与国外的别墅相比,自然的感觉要差一些。在荷兰,别墅区开发是开放式的,小区并非自成体系,而是完全连贯,水是整体,所有水系都是活的。

而北京所有的小区都是独立的,做到连成一体就很困难。另外便是水的自身循环能力,所以,因为种种原因的局限,总的来说国内的水景很难做到完美。

北京瀚时国际副总设计师

余立

借助设计作出原生态效果

如今的别墅区的景观设计越来越趋向体现其休闲特质,与城市景观拉开距离。对于高端别墅来说,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出于对别墅开发、维护的成本考虑,一般水面不能做得特别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借助人工搭建出来的骨架,把水景做得自然,同时也为别墅提升卖点,如果没有水,别墅的卖点就会打个折扣。

水景首先要做得自然,尽可能以人工的方式做得原生态,因此水一定要是活水。在设计中,水应该呈现出其自然的流动性,不能做出古怪的形状,不然水就有可能局限起来成为死水。

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必须因地制宜的工作。在我们最近完成的一个高端别墅项目中,我们根据总体规划的构思,改变以往利用现有条件造景的习惯性设计思路,从当地生态环境的本位出发,考虑如何为现有生态系统提供更充分的生存环境,使建筑能够与原生态共存,形成极具特色的自然开放空间。尊重原有的水系脉络,形成景观走廊,与环湖开放空间连为一体,水系冲沟往往是植被丰茂之处,形成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系。尽量减少规划道路长度,保留更多的自然地形。在满通功能的情况下,减少车行道路的宽度。

本土特征、自然要素的利用以及气候因素的考虑是休闲环境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eDSa在国内的设计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实用的休闲社区的设计手法:1.地形起伏,景观控制正负零;2.步道宜窄,线形宛转曲胜直;3.广场宜小,隐形外延贵绿荫;4.密植分层,木色秀润掩墙基;5.自然坡岸,经营水景可用巧;6.弱化通路,消防车道痕迹无。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6

关键词: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一、引言

在城市的建设中,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时代的印迹,对城市记忆的保存是城市历史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公园改造、景观设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对经济的过度追求,往往忽略了文脉的传承,在景观设计中,为了追寻“文化”,将目光投向久远(中国古典园林形式)或异域(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等等。即使在植被的选择上,也将目光投向奇花异草。在这样背景下建成的公园,当我们行走其间的多数,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文化的迷失。

于是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概念,以及当代美学、生态设计等等。禁不住思路将我们带到了以景观设计本土化为己任的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为核心的土人团队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一个在国内工业遗址改造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

二、土人团队设计理念及其本案设计宗旨

以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理念的土人团队,在当下的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也许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言,他的景观规划设计所取名“土人”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是为解决在城市化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遭遇着的两个危机,民族身份危机和人地关系危机…俞孔坚提出的这一带有后现代风格的理念,是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景观的现状,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人理想人居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着他对生活、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1]这种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尽管传统园林景观的形式早已过时,但其积淀的精神文化内涵,却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源泉。

三、关于岐江公园的设计

(一)场地概况: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亚热带。原址为粤中造船厂旧址,东临石岐江(岐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近百米。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场地内遗留有数量可观的厂房,以及相关机器设备,其中包括变压器、铁轨等。该厂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至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的历程中,粤中船厂历经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共和国工业化的艰辛历程。

(二)设计特点及传达的含义

以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为核心的土人设计团队通过对场所精神的梳理,在珍视那段历史精神的情况下,以当代美学的视角,为经历那段历史的人们营造重温过往岁月的空间,而且也为后代打造一个了解与感知前人工作场景的现代化公园。

第一,设计特点

设计思路上采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

较之中国古典园林,岐江公园在道路设计上摒弃了园无直路,而以直线与环状路线相结合。从当下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对工业化时代线条加以提炼。较之古典园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传统景观演绎形式,岐江公园设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人本身的关照。于是出现了关于铁轨、绿盒子、红盒子的故事等等;与西方古典园林的比对中,岐江公园并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图案美,而是更加尊重地域文化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ichardHagg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Brown,2001),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2]中山岐江公园设计中,设计师在尊重现有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保留、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思路,采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如西方环境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恢复理念等),在保留与废弃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得昔日的工业厂址在今日的城市景观中焕发了活力。

表达方式上采用保留与创新并举。

公园内采用几何形的环状与轴线相结合的道路系统。这种看似凌乱的直步道及其铺装代表着工业化时代的线条肌理。至于铁轨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也是昔日造船厂的重要景观元素。据考证,铁轨是船只下水与上岸的重要助力工具,此刻却成了人们游戏的场所。

场地中原有的大型装置经过特殊的处理和谐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场地中残存的水泥塔,经设计后去除了水泥的外衣,而以粗狂的钢架结构呈现,并饰以单一色彩。这一装置与园内的琥珀水塔及红、绿盒子,可看做是工业时代的装置艺术,同时又不失为红色革命年代的记忆。由此,设计将国内与国外、昨天与今天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传达的含义:

岐江公园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向我们传达了三个基本层面的含义:

首先:尊重足下文化,即对一定地域,特定时间段内文化的珍视。通过对大型构筑物、机械等文化载体的保留,力图为历史留下见证。

其次,崇尚自然之美,诠释了乡土植物的本真美。较之以往奇花异草的造园形式,岐江公园在植被设计上采用以乡土植物为主。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为此大量使用野草也成为该公园种植的一大特色。

再次,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处于人类亲水性的考虑,公园多处设置亲水栈桥和涌泉以及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处于人们好奇心,即对冒险性、挑战性游戏的向往,公园中出现了铁轨的铺装,让我们有幸重温儿时穿越铁轨时的,人的天性也在此得以袒露。

(三)启示

岐江公园案例引起人们对“足下文化,平常文化”的空前关注。将人们印象中的文化概念从久远拉回到当下,在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方面乃至景观设计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开创了国内工业旧址保护和利用的先例。相对于中山市的市民来说,昔日的粤中造船厂是一个令人向往,值得自豪的企业,它见证了中山市半个世纪的发展。尽管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借鉴国外对工业遗迹的保存和再利用的手法,但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在借鉴中富有创新精神。在设计中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特定的基地面貌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与此同时,中国特有的园林景观语汇也得到了新的诠释。

四、结语

岐江公园带给我们很多提示,比如工业与自然并不对立,全球化与地域性也并非冲突,重要的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及其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尽管在最终方案的实施上也留有遗憾,诚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书中谈及的那样“本项目留有许多遗憾:这些遗憾包括废旧利用不够充分……”但这毕竟是中华大地上景观设计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它将国外的设计理念与地方特色有机地结合,在我们景观渐行渐远的今天,启示我们重新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7

关键词:医疗花园医院景观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医院的景观设计是医院总体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医疗康复氛围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医院环境设计,是医疗、康复功能的延续;优美的医院环境也是医院文化的突出体现。一个好的医院景观应该跳出纯休闲景观的范畴,而应成为具有一定辅助医疗康复功能的自然环境,成为一处医疗花园。

一、医疗花园的定义

所谓医疗花园,就是在医疗服务场所中导入景观与自然元素,让这些空间与环境软化,促使每位空间的使用者(医护人员、病患、照顾家属等)都能从中获益,进而改善或提升其健康状态。它虽不能治愈外伤,但可以减缓压力,帮助人们的身体达到更为和谐的状态;它能帮助病人实现理想的医疗条件,能为病人提供接受治疗的环境;它能为医护人员提供一方恬静的休憩场所,使其能够从繁重的工作中得到片刻的休息;同时它也能为病人和探视人员提供一个远离医院,更为放松的互动空间。

在美国,医疗花园也称之为康复花园。大约有20%的医院已建有康复花园,而且其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康复花园设计,已成为近30年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类园林设计。美国的芝加哥植物园学院首先创立了“康复花园设计”研究生课程,培训专门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风景园林师。[1]

二、医疗花园的分类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乔安妮(Joannewestphal)教授根据医疗花园对病人所起作用的作用不同对其进行了分类,他将医疗花园分为5类:

1)医疗花园(Healinggardens):花园为病人提供消极或积极地恢复身体功能的机会,重点强调的是从生理、心理和精神3方面或其中一方面,重拾人整体的健康。

2)体验花园(enablinggardens):花园强调病人(残障人士或老年人)生理上的需求以维持和提高他们的身体条件。通过积极的活动,循序渐进地保持和提高他们的身体状况,强调生命特定的阶段,借助有意义的反思和认知活动来改善精神面貌。

3)冥想花园(meditativegardens):花园特别的设计在于能使病患个人或群体放松心情静静思考,提供精神集中的焦点,在思考过程中转向内观。在这里,精神和心理的恢复就身体状况来说更为重要。

4)复健花园(Rehabilitativegardens):花园的设计与患者的治疗方案相比目的是达到期望的医疗效果。主要关注身体上的康复,其次才是心理和情感的恢复。

5)疗养花园(Restorativegardens):花园设计的目的是缓解压力,使病人重获动态平衡,关注病人的心理和情感健康,使他们在压力后重新达到身心平衡。[2]

三、医疗花园的设计原则

针对使用者的特殊性要求,医疗花园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景观设计要适合医院环境中使用者的要求,如:铺装选材要求坚实、平坦,沿路设置一些牵引装置,在步道的宽度和坡度上要能满足使用轮椅和医用推床的人的需求,保证他们也能使用并可以进行一些简易的运动。设计抬高的花床和花台,病人不必弯腰即可触及。

2、通达性原则

花园的使用应简单、方便,直接寻路到位,内有环形园路系统和全园无障碍设计的考虑。

3、愉悦原则

植物形态、质感、季节变化和色彩可提供视觉上的刺激,小品的形式和主题应是明确和鼓舞人心的,起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

4、空间多样性原则

花园里必须有开放的活动空间,创造交流机会,鼓励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同时也需要适宜独处的私密空间,以放松、冥想或进行私下交谈。

5、维护简单原则

花园要平和简洁,易于参与和维护。维护复杂的花园会让患者失去信心,对使用者,特别是身患重病的人产生消极影响。

6、安静的原则

干扰噪声要控制到最低,避开吵闹的街道、有机械噪声的地方,如果不能避免,可以考虑用水声或风铃声来弥补。

7、与自然相连的原则

能够带来绝佳治疗效果的花园必须要有茂盛的植物,还应欣赏到天光云影、水波潋滟,能够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这些和谐的自然景观提示患者生命不息。

四、医疗花园在现代医院景观设计的应用——以南京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景观设计为例

在南京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景观设计中,我们尝试着以医疗花园为景观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处为所有使用者服务的、生态的、现代的医院景观环境。

1、项目背景

医院位于仙林大学城灵山风景区北侧,三面环山,内有西横山水库,自然环境优越,交通网络便捷。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由基本医疗区、康复疗养区和医学培训中心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现状条件分析

基地现状高差较大,部分山体植被受损,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山上植被多为人工林,林相单一,缺乏层次和季相变化;基地内除西横山水库外,其余水体景观效果较差。因医院建设对山脚的开挖形成的裸岩急需防护处理;形成的长150余米高3-7米的挡土墙也需要进行美化处理。

3、总体设计

以“细胞”为景观符号,利用现状自然山水条件,沟通现有水系,形成“三山蕴两溪,一水映东林”的绿化景观格局。

4、功能分区

1)基本医疗区

位于基地的北部,景观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主入口广场以规整的几何形线条,淡雅沉稳的石材铺地营造出现代、简洁、开放的环境特征,楼侧景观延续山坡的理念,处理与院内主路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周围的山体融合在一起。建筑内庭院景观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观为主题,以常绿树种为主,搭配色叶及开花小乔木及灌木。医生在诊治的间隙,抬头望望窗外,能起到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作用。

2)康复疗养区

位于基地的西南侧,包括汇景湖和五感园两部分内容。我们着重在这一区域进行了医疗花园的设计尝试。

汇景湖由现状西横山水库改造而成,临湖设计了一处弧形风雨廊,在这里可以欣赏的天光云影、水波潋滟的自然美景。

五感园是设置在康复疗养区内的一系列医疗花园。通过刺激五感(视、听、嗅、触、味觉)来调节人的身体健康。

视觉园——有研究显示,绿色在人视野中占25%则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疲劳,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最适宜。[2]蓝色能让人的精力集中;红色能缓解压力。从康复中心到户外的第一个园子就是视觉园,榉树种植在细胞状抬升的种植池内,林下种植各色开花植物。这里还是一个适合举行小型聚会的场所,探视者与病人一起散步;工作人员在这里吃午餐或开小组会议,这里都是不错的选择。

听觉园——设置在疗养区的东侧,竹林中设计了几条砂石小径,小径旁是条状的石凳,石凳旁的铺地是青砖,通过两种材质的不同给有视觉残疾的人以提示。坐在这里可以聆听风儿吹过竹叶的沙沙声,不远处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林中的鸟鸣声,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嗅觉园——设置在疗养区的西侧,选择种植花香、果香或叶香的植物和一些具有治疗功能的芳香植物进行组合配置,建设降血压、防治感冒、心情愉快等功能区域,患者可根据需要选择进入。

触觉园——设置在疗养区的西北侧,在抬升的细胞型花床上,均与地分布着一些木制栅格,每个栅格里种植着不同的植物。具有视力障碍的人可以顺着栅格的引导去触摸其中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不同的质感,如绵毛水苏具有柔软的绒质叶片,玉簪宽大的叶片光滑、革质,并由明显的叶脉……有些植物还具有独特的气味,如迷迭香的浓郁,薄荷的清凉等,还能刺激人的嗅觉。在这里患者可以感知到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自然的气息也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味觉园——设置在疗养区的西南角,种植一些能为人食用的品种、或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品种,如茶、草莓等,可提供采摘区域,高度要考虑乘坐轮椅的人参与采摘活动的需求。

3)教育培训区

位于基地的西北侧,景观设计主要为来这里学习和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一处户外活动、交流的空间。

5)山林生态区

位于基地的东南侧,针对现状山体进行植被恢复,种植三角枫、枫香、黄连木等高大的色叶乔木,丰富山体的季相变化。利用现状截洪沟改造成卵石的叠水溪,将现状的谷地上满植二月兰,配置紫叶李,紫玉兰等开花小乔木,营造出一处紫色岩石园——冥想园。

五、结语

医疗花园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个治疗的过程。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及科学研究成果,将医疗花园在实践中推广运用,充分发挥其辅助医疗康复功能,使其成为现代医院景观设计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叶琨.康复花园对医院户外景观设计的启示[J].城乡建设,2011,05(440):56-57.

[2]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25(164):7-11.

[3]魏钰,朱仁元.为所有人服务的园林——芝加哥植物园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9,25(164):12-15.

[4]蒋莹.西方医疗性园林的两个实例[J].中国园林,2009,25(164):16-18.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8

关键词: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原因;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产生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关系密切。在时空维度上,改革开放后,随着中产阶级不断增多,且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中度假和旅游活动也随之增多,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便孕育产生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母体“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这也拉开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登上舞台的大幕_11。

1.中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原因

在中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的原因可归咎为2点:(1)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根据最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569万人次。国内居民出境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9.3%。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旅游产业都愈发重视,旅游业所肩负的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发生了彻底转变,从原来的接待外宾赚取外汇转为现在的拉动内需创造和谐社会;从原来的经济单体变为现在的支柱产业,无不证明旅游业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得到了良好发展机遇,从诞生到现在一步一步良性的发展着。(2)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一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后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美国的约翰・西蒙兹曾总结表述,景观规划设计要始终贯穿于实际开发建设,包括场地的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等,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向未来。

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历程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

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

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3第三阶段:关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阶段(2000~至今)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9

关键词:桥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都市不断涌现,桥梁的需求量及建设规模愈来愈大。桥梁已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被人们赞美欣赏。因此桥梁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桥梁景观是指以桥梁结构为主体,结合桥位周边的自然及人工环境,融入桥域处的民族风情及地域特色,进行桥梁景观的设计及其研究,最后达到人、桥梁、环境的有机统一。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可观(宏观构景、中观造势、近观显巧)、可游,既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又可成为景观环境的载体。

1、桥梁景观的内涵

主要体现在设计的内容方式上,一般是以平面布局设计、肌理设计、色彩设计、装饰设计、外观造型设计以及线形设计为主,选择合适且良好的设计的方式不仅可以收获到极致的视觉效果美感,同时还能够丰富创新设计理念,使桥梁的景观设计作品不断开创行业内的新标。当然,仅仅依靠打造美丽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桥梁景观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符号里,我们更应该注重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历史性的文化内涵,甚至是美学的文化内涵,让每一个桥梁景观作品都能够焕发出生命的动感,这样作品就不再是纯粹的作品了。

其主要特征有:符合安全、经济、适用的基本设计原则,桥梁符合更具美观、独具特色、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原则,桥梁的景观主题应与周边地块整体规划相一致,体现该区域主题定位,与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桥梁,由于它跨越山河或城市交通线路,人们进入新区首先也是最直观认识的就是桥梁,作为具有门户意义的建筑物,其景观效果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的重视,将新区内的桥梁区域特色化,乃至成为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就成为桥梁设计师新的课题。

2、我国桥梁景观设计所面临的现状

2.1、桥梁景观设计与桥梁设计被混淆

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来讲,它所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可以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行业领域,在高校中作为专门的学科专业进行开设的时间亦是很短,可以说由于时间短的原因,我国在该技术范围内缺乏明确的规范。我们都知道,桥梁景观设计的设计内容形式很重要,它既体现了桥梁在功能上的实用性,又体现了桥梁景观在景观二字之上所凸显出的整体美感,然而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桥梁作品之中,一般采用的是结构设计的方式,在桥梁建造完毕以后,再对其进行后期的包装,这是严重地混淆了桥梁景观设计和桥梁设计在根本上的区别。

2.2、桥梁景观设计的外观设计单一,重复率极高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之中,桥梁的设计结构、线形都是大同小异的,当然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外观造型,就像是孪生的姐妹一样。在重复使用同一外观设计造型之后,很多相关人员很容易犯同样的设计上的禁忌,即不注重周边环境设置,甚至不严格把握细部结构的处理,只是照猫画虎地将设计作品搬入桥梁工程项目当中去,严重破坏了环境的整体美观和桥梁景观作品的整体平衡感。

3、桥梁景观设计探讨

3.1、景观桥梁的装饰处理

桥梁的装饰处理是创造桥梁美观的常用方法之一,作为景观桥梁更有必要进行装饰。通过装饰处理,如外观、表面色彩和质感的处理,更突出所需要的桥梁各结构部位的特征,弱化一些影响外观、干扰视线的部位(如梁体接缝处、支座),使桥梁与周边环境更协调。如再与夜间照明效果相结合,更能渲染和烘托出桥梁综合的美学效果,突出桥梁的标志性和象征意义。景观桥梁的装饰常用以下方案及其组合:

方案一:板材饰面:利用混凝土板、花岗石、钢材等材料,对桥梁构件进行修饰、遮盖、诱导,如梁桥挂板装饰后变为“拱桥”。挂板遮盖了连续梁支座等干扰视线的部件,并辅以线条和颜色对“拱线”进行诱导、突出,使桥梁与人工湖及周边建筑环境更加协调,达到最佳装饰效果。

方案二:改变结构类型的外装饰有时在平原开阔地区为了突出桥梁重组环境的作用,采用强调法,利用中承式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方案来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如郑州新区的连续梁桥通过外侧钢管装饰为“拱桥”。

方案三:混凝土表面涂装―――材质、颜色的改变混凝土桥梁的梁体、墩柱、桥台、栏杆等部件都是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色彩和质感对桥梁整体景观效果影响较大。混凝土结构施工后表面常有色彩不均、蜂窝麻面、接缝错台等瑕疵,在白天和夜间灯光下暴露无遗。这些材料自身和施工缺陷如同一群苍蝇一样,使观察者难以产生美感,更谈不上景观了。因此对于景观桥梁的表面涂装修饰,可以修补、遮盖这些缺陷,使桥梁构件轮廓清晰,混凝土表面平整,色彩均匀,并提高桥梁的使用耐久性。采用不同的涂装配色方案,还可以使桥梁与周边环境更和谐、自然。

3.2、地域性元素的融入

以东北某城市的桥梁为例来分析,此点对于桥梁景观设计的影响、

3.2.1、造型元素的地域性

柱式及其装饰构件作为该城市建筑风格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强化建筑的地域性,充分表达建筑所蕴含的意义,是具有识别、度量和象征作用的造型元素。将欧式建筑中三段式立柱及圆拱门设计融入主桥桥塔的设计中主桥桥塔景观造型是在主体结构外包裹装饰性金属构架,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易于桥塔造型的塑造,且形成混凝土材质与钢材质的对比。

图1三段式立柱及圆拱门运用于主桥塔

主桥桥塔景观造型是在主体结构外包裹装饰性金属构架(见图2),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易于桥塔造型的塑造,且形成混凝土材质与钢材质的对比。

图2主塔实景图及外包装饰钢结构示意图

为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人文特征,在桥梁的细节设计上运用具有该城市特色的形式构件,达到桥梁建筑景观与城市艺术内涵的完美统一。细节设计体现在主桥的欧式线脚、铁艺元素、欧式灯塔等。

3.2.2、色彩运用的地域性

桥梁的色彩通常选用灰色、白色,很少选用有明确色彩倾向的颜色,如红色、蓝色、黄色等。但该城市的建筑色彩丰富,从城市景观中概括出4种常运用于建筑的色彩,分别是深绿色、砖红色、米黄色以及褐色,其中索菲亚教堂穹顶的深绿色给设计师带来了灵感。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主桥所处环境空旷,再加上该城市气候寒冷,一旦入冬,江面结冰,植物枯萎,一片孤冷凄凉的景象。建议选用富有生机、寓意繁荣的颜色,以缓解环境带给人的凄冷之感。综上,以深绿色作为桥梁的主色彩,运用在主桥桥塔、松北桥头堡以及柱廊梯道等附属工程。绿色是由蓝色和黄色对半混合而成,象征着和平、生命力。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黑色,使得色彩更有厚重感,体现出悬索桥的气势以及稳重感。

3.2.3、与地域文化相融合

为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人文特征,在造型细节方面充分运用具有该城市特色的形式、构件和工艺,达到桥梁建筑造型与城市艺术内涵的完美统一。该城市建筑风格结合俄罗斯美学特点融入欧式古典主义哥德式风格,突显层次、浮雕、拱门等形式,在石造建筑上发扬光大。柱式及其装饰形态作为该城市近代建筑风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兼有文化特征,它能够强化建筑的表现意图和表现方式,充分表达建筑装饰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具有识别、度量和象征作用的装饰构件。

3.3、实现桥梁同环境的协调

桥梁结构构造与桥梁景观设计是桥梁整体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两者始终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桥梁的建设环境是桥梁结构构造的决定性因素,在满足建设条件的前提下,桥梁景观是提升桥梁整体美感的主要手法。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桥梁建设或消减法加以修饰。然而设计者往往不可忽略的还包括当地的民族文化,在一些具有强烈民俗特色的地区,桥梁的景观设计从设计思路的抽象象征意义到针对细部的具体造型特点,甚至桥梁整体的色调方面。都应突出当地的文化色彩。设计者应在建设方提出桥梁规划建设目标以后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规划:

3.3.1、环境调研:针对桥位周边的地质、河道、气候、路网关系及交通功能进行数据性的分析,进而确定建设条件,选取最经济合理的主体结构形式

3.3.2、定位分析:了解桥位所在城市的景观定位,分析桥梁整体风格,即针对历史名城,应着重体现历史元素展显文脉特色;而针对新城区,应以现代简洁为主,彰现时代特色。

3.3.3、通过以上方面优选出2-3个满足主体结构并能恰当体现特色的桥梁方案进行论证确定。

3.3.4、根据选出方案合理布置夜景照明及其他细部设计,形成统一完整的桥粱景观。

4、我国桥梁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4.1、桥梁的环境景观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和谐与尊重应该成为一切建设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均为传统的桥梁景观学所不包容

4.2、桥梁的夜景观

当我们在晚饭过后,小步行于灯火辉煌的街头,尤其是当你的面前再出现一座闪耀着多彩炫目光环的美丽大桥,你会感觉自己仿佛是置身于“天境”中,那种美妙的感觉是何其地让人慨叹它的美轮美奂。就在这个时候,你或许会后知后觉地发现同样是夜里的灯光,为什么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事实上这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换句话说,桥梁夜景观是将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它是随着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以后,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对城市景观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有了自然的要求。

5、结语

桥梁景观设计是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提高条件下未来桥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今后的工作之中需要不断创新,做好桥梁景观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穆祥纯.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01:1-5+15.

[2]万敏.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桥梁建设,2002,06:66-68.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篇10

关键词:美学;景观;园林

abstract:thelandscapeinthestandard,fromchangeinsipidformagicaltransformationbywater,natural,sublimationartisticconception,promotecultureandrealizeecologicalbeauty,manyanglediscussesthelandscapedesignofaestheticsintheapplication.

Keywords:aesthetics;Landscape;garde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园林景观规划艺术也称作造园艺术,其是组合园林中各要素并联系周围环境形成以园林美为特征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园林建设,其本质是通过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其应在遵循形式美的法则下将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最终实现改变当代社会中美变的越来越单一、绝对、普遍,并缺乏个性好差异性,导致美的内涵被消弱的现状,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的利用美学对实现人们在心理上对园林景观设计形式方面的接受,最终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并实现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

1园林景观美的衡量标准

1.1布局统一

园林景观内各构景要素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不同的一致性程度会影响统一感的强弱不同,但过分的一致会导致呆板、沉闷,因此应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坚持多样化统一的原则,最终以实现生物与非生物间能够协调统一,能够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结合并构成各种类型景观并使人感到愉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无论采取曲折淡雅的自然式还是严整对称的整齐式或混合式均应保证整个园林内的协调统一,并应尽量实现园林同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1.2平衡与对称

自然界内存在两侧对称和辐射对称两种,无论何种对称均为平衡的,即对称均衡,该种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可达到庄严、肃穆、整齐、稳定的效果;而两组外表轮廓相似、但内容、实质不同的景物远观虽有平衡感,但近观却存在差异,其是通过虚实手法来实现平衡感,该中平衡称为不对称均衡,该效果可达到轻松、自由、活泼的感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对称均衡可实现景观更接近自然的效果[1]。

1.3韵律与节奏

艺术作品中可比成分连续不断的交替出现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美感被称为韵律和节奏,其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引申,多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及园林设计造型中,在园林中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间距的长廊则可组成简单的韵律;园林中按照高矮错落组成的不规则的重复花镜,其花期可根据季节此起彼落,全年内均可有花欣赏,且各种花的高矮、色彩及季相均在交叉变化内可形成类似于交响曲的节奏效果。丰富的韵律、节奏可在很大程度上增添园林景观的美感。

2美学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2.1换平淡为神奇

美学思想在园林中应用是遵循规定性愈小则想像空间愈大的原则,其首先应简到极点方可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对景观效果进行揣摩、思考,并应通过平淡的暗示来触发人的直觉感受,最终实现在设计师思维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如西湖景色中其轮廓虽简单、色彩也平淡,但其处处可体现自然,最终通过最为自然的景色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实现景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但该类景观不仅靠景致的幽静,更需要通过时间的沉淀方可实现人文同自然间的和谐共处[2]。

2.2靠水体转化自然

将山水融入美学是国内传统美学的自然之道,作为自然的镜子的水体在国内园林中比比皆是,水体可代表纯净、善美及真实无漏,其既可显示静态美又可显示动态美,同时还可发挥声效应和光效应来给人以境界美的感受。美学在园林水体景观设计中应用主要为:

静态美。静态水可给人以宁静、平和的特征及舒适、安详的视觉感受,同时可通过映衬周围景色倒影来丰富景观层次,扩大景观视觉空间;

动态美。可通过流动及相对不稳定状态使环境呈现出活跃的气氛和充满生机的景象,并可聚焦人们景观视觉;

声效应。有趣的流水声可使人镇定、消除疲劳并恢复精神,同时水流声可通过其导向作用来吸引人们探索,而在设计水声时并非均采用改变水面高度来实现,而可通过汇入支流增加水量或将岩石不同摆放规则来改变水流创造不同音调和音质等措施来实现;

光效应。特定环境下水体如一面镜子可形象、真实的映射周围物象,当水面出现涟漪则可将影像破坏、破碎,而呈现色彩斑斓的效果,该种波光粼粼的效果可引导游人呈现发现般的激动和欢快,并在感觉上达到喜悦的呼唤和无声的精神激荡。

在水体的应用中应实现水体符合自然形态特征,避免因人为改变某水体的循环过程以及水道、驳岸等溶体形态导致水体间失去联系而破坏其自然平衡状态;应符合水体自然容体形态,尤其在水际边界塑造形象必须相符于自然水体边际特征便于能真实反映水体的自然形态,实现其与自然景观间的融合,并应保证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间的连续性以保证水体的完整;应遵循水体形态与环境相协调,处于平衡状态的水体自身具有严密的协调秩序,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进行改造均可导致系列反映和效果,该类影响并可向各个方向延伸以改变其自然属性,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避免破坏和谐的景观生态系统。

2.3升华意境、弘扬文化

国内园林景观并不以创造具体园林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其追求的是意境,即象外之象,而意境则是中国美学的核心,也应为设计者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间最大的凝聚物;同时文化美时国内园林的精华与核心,其通过将天、地、人和艺术道德等何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将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实现形神兼备,即注重整体造型的气势的同时赋予生命的张力[3]。

2.4实现生态美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实现生态美则应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应遵循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将园林内外空间内各种物质和能源间有秩序的循环转换,具体可通过物种乡土化以防外来物种侵袭而丢掉本土特色;物种多样化来保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流动,并可节省内部空间;层次化结构来构件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合理搭配以创造利于植株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种植结构;严格控制跨地区、跨生境采挖移植野生植物来防止外来物种不能融入当地生态系统内,而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抗病害的抵御能力。

3结语

园林景观综合了自然、社会及艺术等多个功能,优秀的园林景观不仅考形式上的美,同时必须兼备艺术美,方可最终从根本上达到审美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的应用美学是能否实现未来园林景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杜汝俭等.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