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十篇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十篇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6:44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1

[关键词]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民利益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21

农村土地确权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的制度基础。2016年4月25日,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因此,农村土地确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增加农民利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1农村土地确权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行。党和国家基于粮食安全,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而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然而,农民在确权之前,并没有自由处置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这是土地流转不很顺畅的一个重要原因。承包地对于农民来说,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只有土地承包使用权,并且是有年限限制的,再加上农村集体组织常常有不按承包年限调整土地,这样必然导致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也就是说,没有在法律、政策上给与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及集体名下未发包的土地权利给与明确的确认和确定,从而阻滞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因此,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就是要明晰农村承包土地的权利,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分置,使农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自由处置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顺畅,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抛荒现象。

其次,有利于农民对财产权利的更多获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村土地确权就是要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进行分置,而确认农民对承包地的经营权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确权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在现实中,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使用权,在现实中对于一个个体农民来说,其对承包土地并不归个人所有,也就是说,并没有明确的经营权,因此,农民的承包土地缺乏财产属性。农村土地确权有国家支持,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明细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利,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获得永固的确认,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国家才可以运用行政权力要求金融机构承认农民的承包地可以作为申请贷款的抵押物,使农民的承包地具有了财产属性,有了变现的机会,由此赋予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土地确权的主要对象除了承包地以外,还有农民的宅基地的确权,因此,这一举措在理论上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

最后,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是化解土地抛荒现象,进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但二者只有建立在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如果土地边界、权利不能准确划分和确定,适度规模经营就无从谈起,土地流转也不能顺利推进。因此,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土地确权颁证。另一方面,土地确权后便使农民与土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承包关系,这必然会增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特别增加了农民对一些高投入慢产出的农业项目,例如林果业等产业持续投入生产的信心,避免了一些农业生产上的短期行为。

2农村土地确权的认识误区

土地确权作为国家的一项新的土地政策,是依据国家法律与政策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利,主要目的是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巩固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从而达到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因此,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应该避免认识上的两个误区。

21土地确权是实行“土地私有”的认识是错误的

土地确权这一新的政策与家庭承包政策有衔接,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同,突出表现为以法律的形式将土地权利确定下来。法律确定的权利及衍生权利在形式上有“土地私有”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容易让农民产生土地私有化的错觉,土地还是不是集体的了?是不是确权后成了农民个人家庭的“私有土地”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会导致部分农民以土地是自己的为由影响农村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深入解读土地确权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土地_权的目的之一是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宪法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组织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因此,土地确权并不是否定集体的土地权利,而是确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法律确定保障的是家庭的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并非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依然还是村集体而并不是农民个人或家庭。因此,村集体始终具备在确权后行事土地所有权人的合法权利,而且所有人权力要大于使用权人的权力,也就是说,村集体可以使用其所有权,通过相应法律、政策,走合法程序收回或调换农民的已经确权的承包地。这就需要在推进土地确权时要深入地宣传政策,并在《村规村约》中有相应的体现,以此纠正农民对国家土地确权政策的错误认识,这样就可以避免确权后因为认识上的不足而影响农村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

22土地确权是为了强制推行土地流转的认识是错误的

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致使农村大量田地荒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制约了农村经济适度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也威胁到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由此可见,国家极力推行土地流转政策是正确的,但是土地确权政策并不是以此为根本的、首要的目的。土地确权旨在以农民的利益为核心,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如果不强调农民的利益,单从国家层面出发来制定和推行土地政策,必然会出现部分地方政府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来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现象,这样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而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拥护,也与土地流转政策的初衷相违背。土地确权就是要让农民对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得到法律和政策上的确定和认可,在自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因此,制定和推动任何农村土地政策必须要首先确立以农民利益为核心的理念,真正照顾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只有这样,土地确权政策及流转政策才能在广大农民支持的基础上得到贯彻实施。

3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土地确权的矛盾和问题

31政府利益与农民利益的矛盾

土地确权政策的操作过程必须要政府、集体和农民三方面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实现。对政府来说,土地确权中有着自身的利益,如土地确权对当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的促进,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利益等。对于村集体来说也有着诸如集体直接控制下的土地确权后的收益等。而广大农民希望通过土地确权能获得更长久稳定的承包权和使用权,由此得到更多的土地利益。这样必然存在三方利益此消彼长的矛盾部分,比如在土地确权速度的快慢上、土地流转意愿上、土地确权后集体土地收益的分配上都存在利益隐患。因此,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要充分认识三方的矛盾,要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合法利益。

32曾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的利益问题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农村存在一部分农民曾自愿放弃了土地承包权,权利放弃的主要考虑是承包有明确的期限,也就是说,他们还有获得土地承包权的机会。然而,土地确权要在既有的承包地基础上进行法律和政策上的确认,这就意味着过去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失去了再次获得承包土地权的机会了。

33村庄公共利益与农民个人利益的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再加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村庄建设、撤村并村的社区建设是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涉及农村土地的调换和征占。但是,土地一确权后就意味着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一种强化,致使集体作为所有权人也不能轻易收回土地或是调用土地,特别是会出现部分农民以此来阻碍村庄公共事业的建设。

4要以农民为中心推进农村土地确权

41贯彻群众路线,积极回应农民的利益诉求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体现在上就是要做到一切从农民的利益出发,畅通农民利益的表达渠道,正确对待农民的利益诉求。我们党的历史上一系列的政策和做法都是得益于群众的建议和利益表达,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的“利益诉求”而后得到中央的认可,进而成为土地政策并得到推广。在党的历史上同样有失败的土地政策,例如过快的农业合作化和化运动等,其根本原因就是背离了群众路线,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因此,土地确权政策的执行要深入到农民中去,及时了解农民在土地确权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和意见、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42坚持实事求是,执行政策要因势利导有创新

土地确权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因此,在土地确权的实际工作中首先要严格按照政策法规执行,但又要做到为民、务实、灵活、妥善的处理村民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确权的关系。例如关于妥善处理移民问题,村支两委要根据实际情况,先按照“确地不确权”的办法处理,如果本人提出申请,要开具放弃原籍地土地证明,写出书面申请,村委会研究形成会议纪要,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公示后才能签订合同,予以登记。又如对待曾放弃承包权的农民,要深入了解其现实的情况和真实的意愿。

43优化工作流程,法治德治并重是根本

农村土地确权的工作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到依法依规、民主协商,又要尊重历史、不回避矛盾、打好法治和德治两张牌。因此,在土地确权过程中,一方面办事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问题要用法用政策,化解矛盾要靠法靠政策,引导村民学法学政策;另一方面要发挥村规民约,道德教化的作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美丽乡村,最大限度地寻求农村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参考文献:

[1]杨丹,夏寒梅,张梦姣,等四川丘陵地区土地确权问题的微观思考[J].中国市场,2016(21)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2

关键词:土地确权;四荒土地;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3.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14.0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投身到工业、商业、牧业、渔业等的发展与建设中,农业不再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所以近些年来,由于在农耕地建私人住宅影响土地确权,私自开发的四荒土地难以确认,土地测量的技术与费用问题使土地确权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土地确权登记需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使我国土地确权登记陷入困境之中,研究这些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确保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

1农村土地确权的目的

农村土地确权的主要目的是对农村个人用地和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进行明晰。农村土地确权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保农民使用土地的权利;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奠定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步前进。在我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土地确权登记是国家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国家通过确权登记状况,合理安排土地使用量及使用方法,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切实做好保护土地资源工作。

2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困境

2.1农耕地上的建房问题

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重工业进入,环境基本保持原生态,没有被污染,所以在农村建别墅已经成为潮流之势。加之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建房已不再是什么难事。所以,农村需要大量的建筑用地,新农村规划的居民小区建筑用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有人把目标转向了农耕地,这将严重影响土地确权工作的进行。

2.2人们对土地确权的认识问题

土地确权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民公平合理使用土地的权益,方便国家统一管理国土资源。但目前农民将注意力逐渐转向其他行业,很少有人会为使用土地问题发生争执,不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做土地确权的调查工作,所以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难度增加。

2.3私自开发四荒土地问题

有些地区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就私自开发四荒土地,这虽然有利于扩展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如果开发者没有和村委会集体签订承包合同就直接将土地占为己有,就违背了土地的公平使用权,影响土地确权工作的展开。若不下发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私自开发的四荒土地加以管理确权,则会直接影响农民及部分企业开发荒地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且会阻碍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开展。

2.4土地确权测量技术与费用问题

农村的发展最为短缺的就是技术型人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且物资力量不足,很少有技术过硬的人才到农村发展。土地确权需要先进的测绘和勘探技术,农村基本没有掌握这些技术的工作人员,所以土地确权时,有些地区只能请外来人员协助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土地确权需要花费一定量的资金,在农村大部分地区,财政上没有相应的资金供给或者不愿意提供资金用于土地确权工作,这都必然会影响到土地测量的准确性,给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带来不便。

2.5确权登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证是国家及政府对土地管理的主要参考文件,也是农民合理管理使用土地的重要凭证。所以土地确权应生成正式文件,让农民明白自己的土地权属关系,尽量减少土地纠纷问题,方便国家对土地进行管理。但土地确权登记过程复杂,尤其是在一些土地面积广阔的地区,测量难度大,发证程序繁杂,登记工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3农村土地确权的优化策略

3.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确权的政策不断更新完善,目前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成型文件已经很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土地确权应尽量避免地方政府、乡镇和村干部、农民等多方利益冲突,制定可行性强的土地确权政策,同时给农民普及土地确权的相关知识,以便确权政策的顺利实施。

3.2荒地需规模经营,集体开发利用

我国荒地面积广,是可开发利用的最佳资源,但个人私自开发四荒土地,违反土地法的相关规定。所以土管局鼓励对四荒土地进行规模经营,集体开发利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集体开发,再合理分配给农民使用。

3.3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土地确权工作的技术核心是利用测绘和勘探技术对土地的质量和面积进行分析,得到精确的数据信息。但目前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测绘及勘探工具,所以政府财政部门应给予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土地管理部门要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方法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3.4把好土地确权证登记发放关

当土地确权证发放到农民手里,就意味着农民在规定的范围内有使用土地的权力。土地确权证应明确规定农民对土地有哪些使用权,什么行为违反使用规则,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在发放确权证时,一定要对确权证上的信息进行查实确认,然后再发放。

4结语

土地确权工作关系到地方政府、乡镇和村干部、农民等多方利益,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所以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要与时俱进,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要不断更新,切实保障土地确权发挥实际作用,优化土地管理方案,让农民乐于接受,并自愿遵守各项土地管理法规。

参考文献

[1]徐江.土地确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06):47-51.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3

1背景

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政府一直在寻求科学地进行农村产权关系改革的办法。只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关系确定了,才能发现科学合理的土地管制措施,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才能落到实处,保证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有序开展,这样,农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当前农村土地确权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国家三部政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文件,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做好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文件下发后,各地有关部门有条不紊地实施土地确权工作计划,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海南、河北等省份下属相关部门、乡镇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工作。

21农民对土地政权还不够重视

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现代农民绝大多数倾向于在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留在农村的主要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因此,在土地确权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很难与他们针对土地的权属问题进行有效的协商。在此项目进行过程中,农民没有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对土地权证的实际用途、发放土地权证的科学意义缺乏认识,其更关心政府对土地占用发放的补偿金等涉及自身直接的经济利益问题,这对土地确权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甚至出现由于开展效果不佳而造成土地非农化使用的相关问题。另外,农民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法律关系,更不懂如何去使用他们所拥有的权利。因此,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农民的担忧和不理解。一些乡镇土地管理机构没有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开展土地确权工作。

22对私垦的“四荒”土地进行确权困难

部分农户在“四荒”土地开发之前没有在相关部门申请、登记,在土地确权工作中遇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问题就比较困难,“四荒”土地产权的归属权容易滋生争议、矛盾。农民私自开垦的“四荒”土地缺乏合法的登记或者合法的合同,仅仅只是依据荒地优先占用者获得土地产权的原则,就会造成更多的纠纷难以解决,也和确权的公平性相背离,若是搁置“四荒”土地,不予以下发土地权证,农民参与开荒的热情就会下降,致使“四荒”土地闲置,土地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23技术困难、经费不足造成土地确权精确度不足

在土地确权工作开展过程中,先进的勘察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是不可缺少的,在土地确权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相关技术人员缺位的情况,为了完成土地确权的相关工作,部分地区只是抽调抽派一些相关人员进行土地勘察和测绘工作。另外,在经费方面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各地政府的财政预算不尽相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财务供应不能及时到位,致使他们不愿意拿出资金来雇用专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影响了土地确权工作中测量的准确性。由于这些都是土地确权前期的基础性工作,人力、财力供应不到位,肯定会对测量的准确度造成不良影响,也会降低土地确权的精确度。

3有效推进农村确权工作开展的应对策略

31健全完善土地确权的法规、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其能快速、有效、公平地将土地分配到农民手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当时土地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资本属性;另一方面,土地进行市场流通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农民产生比较大的纠纷不会是由于土地分配公平性的问题。如今,由于不断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土地的资本属性就表现得极为明显,造成在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村干部、农民等众多利益群体之间的纠纷、矛盾。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解决这些利益问题,及时普及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让农民认识到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解释,明确划分土地资源的归属权,制定出面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办法。严厉打击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现象。

32政府要加强政策干预的力度

合理放宽限制性政策,增加政策优惠和补贴点,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带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具体措施有如下三点:第一,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第二,放宽现行政策,增加实际的补贴优惠,让工商资本顺利进入农村市场。第三,政府对农产品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33有效利用农村“四荒”土地

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四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四荒”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仅可以增加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范围,也可以基于“四荒”土地开展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实践中获得对农村土地发展的有益经验。如何达到“四荒”土地的集约化目标?需要做到下面四点: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在“四荒”土地开发的产权得到确定和优化;二是政府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开发“四荒”土地的积极性;三是增加优惠政策,引导其他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个人也参与到“四荒”土地的经营主体;四是禁止乡村组织未经上级批准私自转让、开发土地,“四荒”土地要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转让、开发要有据可依。

政府制定一些与工作环节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落实土地确权工作中各级部门的职责、权利,真正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为人民服务;切实解决土地证权登记和发放中的遇到的相关问题,规范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土地确权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瞒报、多报、漏?蟮刃形?必须进行严厉惩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法完善土地确权的工作流程,完成相关程序和审批工作后再发放土地权证,让农村“四荒”土地不浪费。

34引入前沿技术推动土地确权工作

依据相关的条例规定,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时,对现有集体土地采用地籍调查制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我们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土地产权的争端、纠纷问题是各户、各村以及各镇之间常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给土地的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影响到科学地对土地进行规划和土地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政府渐渐重视土地确权工作,采用传统的测绘方式展开对土地权属的划分工作,但由于经费的短缺,技术人员不足,测绘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同时测绘的误差较大致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一些新产品如综合地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系统、3s系统的应用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所以,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测绘的扶持力度,更应该在这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4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县的土地确权工作有序开展。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必须认清现状、分析不足、找出对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县土地确权工作发展。

1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多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确认农牧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使农牧民获得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目前仍存在地块不实、四至不清、面积不准等问题,争议和纠纷较多。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发展大计和社会长治久安。是新形势下稳定农村土地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基础工作,是维护农牧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是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土地承包管理服务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

2.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探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制度,依法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和谐稳定提供体制保障。

2.2主要任务。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采取县统一规划、乡村实施、逐级检查验收的方式,在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2017年3月前完成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制度,实现承包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登记簿、经营权证书“四相符”,实现承包土地分配、承包土地四至边界测绘等级、承包合同签订、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四到户”,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规范化。

2.3基本原则。一是保持稳定的原则。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对二轮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要以保持原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首要,不得借机重新调整土地承包关系、重新发包农村土地、损害农牧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二是依法规范的原则。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草原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依法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具体问题,要在不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发挥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首创智慧,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三是尊重历史的原则。要以二轮延包土地台账、三十年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等农村土地承包相关原始资料为主要合法佐证,原则上维持农户原有的承包地块和面积。同时为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确权工作中采取动账不动地的方式,既要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更要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民主公开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清查、清测、确权、登记等每一个环节必须要有农牧民群众参与,结果认定要实行民主协商和民主决策,坚决杜绝发包方独家操作。同时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要全程向全体村民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好的经验和作法

一是开展正常工作与解决疑难问题同步进行。在准确把握和吃透政策的基础上,坚持工作步骤、日程安排和工作进度要求“三不变”,把解决疑难问题穿插于正常工作过程,打桩定界和公司测绘“两套人马”互不交叉,不因解决疑难问题影响工作进度,更不能等疑难问题解决好再开展正常工作。

二是专业勘测与群众确认同步进行。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土地、农业、县村、测绘公司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确保确权工作的顺利开展。坚持群众确认一块、勘测一块、数据固定一块,不搞“扎堆确认”,也不因在外务工人员回来不及时搞“零碎勘测”,对户主本人确实不能现场指界的,由家庭其他成员或其委托的近亲属进行确认,防止因确认不及时影响勘测。

三是张榜公示与误差核实同步进行。张榜公示是确认信息准确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检验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对公示期间自我发现信息误差、当事人有异议或其他人举报的问题,出现一个核实一个,核实一个纠正一个,防止张榜公示与误差核实分段进行、集中进行。

四是审核发证与资料建档同步进行。档案变更、县审批颁证、建立数据库、立卷建档、总结上报等原本顺次进行的环节,通过合理调配变为叠加同步推进,缩短工作周期,确保整个确权颁证工作按既定方案完美收官。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布尔津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困难。一是部分干部有畏难情绪,在解决疑难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上缺乏政策支撑和工作经验(例如河滩地、荒坝荒滩地的处置方面,由于部分土地前期已被农民开荒复垦种田,导致目前农民想借确权机会定为己有等),对于一些涉及土地仲裁、司法诉讼未解决的问题,矛盾较为突出,处理难度较大。二是部分群众有疑虑,认为“土地确权就是收回现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同时因为邻里土地或父辈、兄弟、姊妹之间土地耕种权存在纠纷导致个人利益至上,达不到自己的利益就不配合不支持,导致工作推进迟缓,只能暂时搁置处理;三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实际外业测绘中,村干部或村民代表实地指界和户主确认田间地块权属时,常因户主不在家而影响测绘效率;四是基础资料不完善,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台账不全或不细致导致部分田块缺乏权属来源资料,弥补较困难,加上村居干部业务不熟等,对工作推动都有一定影响;四是中标测绘公司测绘人员力量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测绘人员的短缺,导致测绘进度跟不上工作要求;五是经费保障存在不足。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现有的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参与确权工作的村组人员的误工补贴。六是承包地确权基础不牢。农村二轮土地承包中,少数乡村干部对承包政策操作不规范,落实不到位,村民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土地遗留问题关系错综复杂,权属信息不明确;致使部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没有及时分发到户,或农户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坏和丢失,给当前确权工作增加了难度。七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纠纷不少。农转非以及婚丧嫁娶分户等人口变动而土地未动、农户间互换田块、地力肥瘦折扣面积有的地方农民约定以村小组、自然村等为单位,对承包地做部分调整,导致实际土地承包经营状况二轮确权发证的情况不相吻合,有“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30年承包期甚至更长时间不变的政策,难解现实需求。部分承包地面积“人为缩水”、农民自行开荒耕地,需要确定“新增”土地的承包权属对象等引发的土地纠纷问题相对突出,协调利益难度大。八是确权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二轮承包时基本都是靠竹竿和皮尺传统方法丈量,确权登记颁证则要求测绘精准、程序规范,主要是依据GpS现场测量定位,甚至要采用航拍彩图、鱼鳞图测绘等现代技术,投入大;调查摸底、影像解释、制作地图、信息录入等工作流程,需要村民到场见证签字,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村民多轮开会协商,费时费力,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九是农民的心理因素不能忽略。部分村民希望通过确权颁证弥补减损的土地面积,原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部分村民实际种植土地面积大于登记面积,希望借助新一轮确权登记增加惠农补贴;也有人担心自己因户籍迁走而在确权颁证中失去土地。同时,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大讲土地私有化,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利益。十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状况复杂、承包关系不清、权属争议较多等现象突出,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

5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建议

2015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将在全县普遍展开,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坚持明晰四个清楚。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总结布尔津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好的经验和作法,在全县推广。要坚持明晰四个清楚,稳妥推进。资料台帐弄清楚。对所有土地承包资料台帐进行清理,对资料不太完善的,采取补充、查阅关联资料、群众评议确认等方式固定台帐信息。对个别组没有进行二轮承包的,尊重群众意愿,基本按照维持现状、厘清地界、按实际面积确认颁证的原则来解决。政策界限弄清楚。对工作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全面收集整理,组织专题研究,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办理,没有明确规定的则交由群众讨论再形成意见,对确实难以解决的待条件成熟再解决,最后形成统一口径,各村各组各户“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存在有争议的相邻田块采取搁置争议的原则进行,确保工作落在实处。操作规程弄清楚。要求各村组和工作人员必须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熟悉业务流程,按程序操作,不准各行其事,不准随意变通,不准变相“缩水”,不准带着疑惑上岗,做“夹生饭”、走“回头路”。宗地信息弄清楚。对地块权属、界限、面积、类型等宗地信息采取测绘人员、户主、邻居和工作组“四到位”办法进行确认,做到资料不符不上表、信息不准确不上表、有异议不上表。

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打消群众疑虑,选好用好清查小组和核实小组两支队伍。要选择村居有威望、有公心的老村干、老党员及村民代表参加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必要时,可以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同时要加大业务人员培训力度、编印问题解答和相关政策法规,对县业务骨干人员广泛进行培训,确保有人办事并能办好事。

三是及早做好测绘公司招标工作。要把握招标时间,招标工作宜在当年的10月底前结束,外业测绘最佳时段放在秋种结束后到春播前的农闲时段。同时在招标时要合理确定多个标段,以保证测绘公司的人员力量能够满足测绘工作的需要,只有外业测绘及时跟上村民代表打桩定界步骤,才能稳步快速推进外业测绘工作。

四是村居道路和沟渠两旁做好远景打算。要预留出今后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和土地整治等基础配套设施用地,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标准执行,要坚持统一预留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村民组的沟渠、路边预留多少,均应经村民代表会议统一研究后进行预留。坚决杜绝优亲厚友或田间地头公共集体用地由少数群众说了算的现象,为今后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远期规划。

五是保障工作经费。确权工作由于牵扯到诸多问题,而且确权的土地都是以原先二轮土地承包分地时老的生产小组为基础进行测绘的,合并后的大村有的甚至涉及20多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均需4-6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关部门要借鉴试点经验,合理确定费用定额,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实施。

六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培训。为了顺利推进土地确权工作,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培训的内容除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外,对登记规则、档案管理、地籍测量技术及程序、地籍测量与登记业务操作规程也应加强培训,减少广大干部对确权工作的畏难情绪。

七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经自己手,确自家权”。高度重视政策宣传工作,让“为什么确权、怎么确权”家喻户晓,增强农民支持和参与确权的主动性。坚持走群众路线,听民情、顺民意、集民智、解民忧。对于确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不包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

八是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基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提高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认识,下大力气解决好各种土地权属纠纷,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从源头加强土地调查情况,客观、公正地处理好各类土地权属;制定指导性强的操作规程,对纠纷难解的田块可区别对待,划定争议区。对近期难以解决的土地承包纠纷,暂按现状划定争议区,查清争议区的位置、面积、形成原因,并登记造册、记录在案,待争议化解后再进行确认、公示和登记;加强引导疏通,畅通、调解、诉讼渠道妥善化解矛盾,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建立土地权属纠纷证据的调查、收集、判断和保存制度,让每一起纠纷的处理,有真实、可靠的依据。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提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政策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只有把农民心中的“命根子”变成农民手里的“钱袋子”,才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2004年国家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流转。2008年农业部了《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基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提供有关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等服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延包30年之后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来说,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简称,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与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原承包方依法将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等具体民事权利转移给他人的行为。总之,农业土地流转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且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经平等协商,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给受让方并获得收益的行为。

二、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土地权利的再配置过程,是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将继续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发生重大影响。但是,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目前还未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操作流程和评判标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较大,运作不规范等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实践看,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产权明晰程度低增大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影响土地流转效益。①抛荒者与新的用地者争夺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矛盾。国家文件出台后,抛荒者看到了种田地有利可图,又开始要田地、要面积,追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现在要新的用地者放弃所捡种和抛荒土地面积的经营权,虽有法可依,但于理不合,工作也不好做。农村大面积土地出让给他人经营承包,有的调整结构,有的大面积植树造林。租地者是出钱后获得的经营权,还签订了合同,规定了期限。现在受让者不同意交出土地,而原承包者(无论抛荒者或是转租者)又要土地,这类矛盾尤为突出。新增人口谋求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发的矛盾。政策规定土地承包面积三十年不变,新增人口就不能享受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无承包土地种植,村组又没有机动田地解决,所以一大批新增人口没有承包土地。②因此,这些不明确的产权问题增大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影响土地流转效益。

(二)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程序、协议不规范,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合同,私下进行自发性的流转,不遵循必要的程序和手续,未通过流转合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纠纷隐患较多。部分土地流转项目存在由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出面租赁农户的承包地再进行转租或发包的“反租倒包”现象,与政策相违背,也容易引起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发生。土地流转价格存在不合理现象,没有政府机构指导的相关自信可靠的资质机构进行评估。

(三)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无章可循,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无具体的完备的操作办法,土地流转费的确定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以及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土地流转的行为。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没有形成,无中介组织,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承租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对象,缺乏一个从上到下的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由于乡镇农经站工作人员职责不清,土地流转管理职责不明确,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管理难到位。农村土地流转扶持措施尚未出台,农村土地流转项目激励措施、农村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农村土地投资补偿制度等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四)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政策不配套。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大,各级政府在实施农业产业项目过程中,个别农户因思想不通,不愿流转规划区内的承包土地,甚至恶意阻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象,影响项目的实施。由于土地流转应遵循自愿原则,对这些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民无计可施。抛荒地难处理,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耕地毁坏严重、水利设施落后等原因,造成弃耕抛荒。这些抛荒耕地的流转难度大,因为一些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把土地看作是今后生活的退路和保障,宁愿荒地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而政府对抛荒行为制止有限,既不能强制收回或强制流转抛荒地,又没有进行处罚的法律依据,从而造成了抛荒的蔓延。

三、改进农村土地流转措施及政策建议

从全局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处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状态,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相关意见,但具体细则还未,因此亟需出备的指导性文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因此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要思考以下几点:

(一)坚持正确的农村土地流转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前提是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允许土地流转,不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否定,而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和完善。推进土地流转,要正确处理土地流转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③

(二)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应逐步将农地流转纳入法制化轨道。将以往存在的、尚未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农村土地占有和使用关系上升到法律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快修改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变现存的农地占有和使用关系,确保农村耕地与非耕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在法律原则上的公平地位。明确农地流转为非农地是资产转化,而非简单的资源属性变更。加快制定农地流转的专项法规和条例,比如《集体土地流转管理法》、《农地使用权管理条例》、《农地使用权流转办法》等,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明确农地流转的用途。在此基础上,严格执法,从严管地,依法管理。

(三)尽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加强合同管理,依法约束当事人的行为,逐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抑制权力进入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控制农地流转的“总阀门”作用。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土地流转组织体系,比如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机构、监督管理组织、土地金融组织以及其他必要的配套服务组织和设施系统等,实现土地有序、有偿、有效和可持续流转,为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一种长效机制。

(四)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激励机制。鼓励在非农产业或城镇获得稳定就业机会的农民长期转让土地经营权,对流转期限较长、规模较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对流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扶植农业生产企业,以及相关有投资意愿单位扩大对农业投资,进而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④

(五)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不但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各项建设用地,不得改变规划用途。总之,农村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用途。因此,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区位条件,使土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⑤

(六)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权益。农用地流转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是衡量农用地流转成败的重要指标。农用地流转后,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对农民的各项保障、待遇应完全等同于市民。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失业就助体系等,充分保障农民生活不降低,收入有保障。充分考虑农民的各种后顾之忧,让农民流转前愿意,流转中乐意,流转后受益,从根本上推动流转工作,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流转带来的实惠带动需求和供给的“双轨并进”,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活跃。

参考文献

①党国英.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亟需研究制定.新农村商报,2012年11月7日:第a15版.

②秋风.农村土地流转矛盾不容小视.黄石日报,2009年8月26日:第005版.

③黄金文熊吉陵.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改革与开放,2009(5):20.

④兰晓红.农村土地流转动因、问题及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10):159-160.

⑤王慧青,尹少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特区经济,2011(15):187-188.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6

(一)政府关注不够

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不到位,亟需相关政策的出台来解决土地流转方面遇到的诸多难题。即使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使这些规章制度无法真正的贯彻落实下来。同时我国在政策上对土地流转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加大扶持力度。农民在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要承担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这些对农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关注力度,致力于将政策推行下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相关的政策真正落实下来才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漏洞

就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并没有惠及所有的农村地区。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农村在实行上保障项目也不够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增强。就全国的农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专业的技能,所以即使进城务工也无法获得更好的收入。如果这些农民离开土地又没有专业的技能,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势必使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农民在劳动报酬上获得的酬劳较少,而且在生病就医时在待遇上也不如城镇居民。这都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进一步增强。

(三)产权上模糊

产权主体的模糊使得市场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产权主体上的模糊使得农民没有获得真正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掌握在行政负责人员的手中。这样导致跟土地有关的各种纠纷不断。而且在土地承包上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来约束,使得农民土地承包上的各种权利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市场机制存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诸多的问题,市场不完善使土地流转的速度缓慢。土地流转在制度和政策上不够健全也使得土地流转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基本的规范来引导土地流转的过程,使得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纠纷时有发生。这种经常性的纠纷打破了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得土地流转的正常程序遭到破坏。

(五)公正有待商榷

农村土地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完善,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正常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土地流转能否有效的实施只能依靠相关的政府部门是否具有高度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而农民自身的素质也成了土地流转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具体的操作上,很多政府部门没有脱离固有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市场和农民自身这两个因素,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相关的计划,这些会使农民正常的权益受到损害,使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二、针对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一)政策上不断完善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之所以问题频发,土地流转市场混乱,究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在政策上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有很多漏洞。政府应该颁布相关政策使土地流转更加有序的进行。通过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补助和提供农民更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使农民在权益获得保障的基础上获得实质的利益,使得土地上的权益真正掌握在农民的手里。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政府在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使广大的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在患病时家庭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范围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强化也可以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轻,使农民在土地流转的时候没有更多的顾虑,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方便和迅捷的展开。

(三)推进产权改革,使产权清晰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其开始的第一步。只有明确的产权才能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下去。我国的政府要将各个群体的产权界定清晰,这样可以在保护农民产权的基础上给予农民更多的权利。明确的产权界定也可以使农民的相关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使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更加明确,从而真正惠及到广大的农民群众。

(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要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第一步就是需要有政府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指导,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只能是一句空谈。而政府要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流转市场变得更加公正,更加规范,使广大市场参与的主体在开放的土地流转市场上进行高效的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来保障土地流转的推行。政府要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参与人员进行不断的引导,让他们在有序的土地市场上公平公正的进行土地流转。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过程中,政府要监督中介机构做出合理和公正的定价,让双方都得到公正的对待,彼此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流转市场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开展起来。

(五)尊重农民的权利

在新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自觉拥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违反法律或者违反规定的行为要给予大力的打击,杜绝腐败和贪污现象,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使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在制定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时候,政府要听取农民的意见,让农民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满足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需求,真正为农民营造一个公正的环境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7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流转;保障

一、国外土地政策的变化历程

多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土地政策的基本演变过程是:从封建地产、村社公地甚至部落土地或国有土地走向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变成一种商品化的市场因素。其特征主要变现在:

(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最终形成的土地制度结构来看,土地制度时钟反映着包括农民,土地所有者、工商资本所有者及政府在内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结构,而不是单一的构造。

(二)在现阶段,在多种制度安排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某一种特定制度安排的内涵规定是明确的,基本不存在内部冲突;各种同时存在的制度安排之间的边界是比较确定的,基本上也不存在相互间的冲突。

(三)各国在土地经营模式选择上都有一种倾向,就是努力扩大经营者的经营规模。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单单只有土地所有制决定,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四)在面对市场风险上,土地私有并不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此时国家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宏观调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美国,日本。

二、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历程

(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首先在国内大革命时期,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其次土地革命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从而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再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其实质是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还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的土地政策。

首先在1950-1952年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从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其次在1953-1956年间三大改造时期,国家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法,由农业互助组,到初级生产合作社,最后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

再次在1958-1978年间十年建设时期,实行化,小社并大社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还有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一直持续到现在

三、当前我国农民面临的土地难题

(一)土地制度缺乏完整的体系和规范体系难以形成。

我国至今尚未有正式的制度体系文本,土地制度中内含的各种土地关系等重要内容也只是国家文件提出原则性的政策,而无完善的实施细则和制度规定,去缺乏一个系统的目标。即使土地承包也没有比较严格规范化的承包合同,即使有,也很不健全,对合同的内容规定都不完善。违约行为时有发生,而制裁措施缺乏,使得不少地方的农地承包出现了各种扭曲行为,造成了土地经营效益下降,利用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二)农地所有权制度方面,既要维护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又要明细产权,强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且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与摩擦,侵权严重。从根本上讲农民对自己的耕地没有实质说话的权利,农地使用的高成本收入甚至负收入的境况严重。

而且村集体和国家对于农户经营的土地享有缺乏明确界定的剩余权利,村集体与农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严格而清晰的界定,而其所有权可以轻易地压倒承包户的经营权。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对农村土地享有过于广泛的权利,这种权利又没有受到法律和政治的约束。

(三)农地经营权制度方面,既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又面临农地经营过于分散,农地经营规模过小而制约农业发展的矛盾。

其一方面明确了较长的农地承包期,以稳定农民的心理预期,提高农民中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承包方式和管理制度的非规范性,对农地经营仍然存在短期化行为,加剧对农地资源的破坏。

(四)农地流转方面,土地要素市场发于完善的必要与农地资源的稀缺和转移使用权的障碍之间存在矛盾。

农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权转移中的障碍,只是农地的流动和集中机制难以形成,严重制约了以农地集中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五)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尚缺乏健全的法制体系。

当前存在严重的毁损耕地的问题,强化其管理和健全法制体系刻不容缓。

四、分析应对土地难题的对策,找到农民发展的出路

农民问题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作为农民问题的基础问题―土地问题显得生死攸关,社会各界都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有些坚持确立农地私有制,其原因在于其认为目前中国式的土地兼并不亚于土地私有化国家,土地兼并以政府圈地的形式展开,土地承包的费用并不交给农民而是给了政府,造成农民无地可耕,赋予农地所有权大势所趋,是解决农地效率问题的根本所在;有些人认为坚持土地国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这种经营方式,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

从上述的国外农地政策分析来看,其坚持土地私有,实现土地经营规模的最大化,但其同时注重国家的调控,关键在于投入。我国自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也采取了相应的土地政策,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有土地权利归农民所有的时期,但为了革命与建设的最终需要土地最终确定归国家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也是人心所向,虽然还有许多不足。归根结底,中国农地经营效益低在于劳动生产率过低,国家和政府仍然是拉大不同产业经营效益差距的重要因素。结合各界学者的观点,我国在农民土地制度方面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土地流转方面,尝试各种流转模式。

推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推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以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领域转移为前提的,城市往往难以很好地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问题,依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益将同样履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明确指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这项政策是继物权法之后又一伟大创新,使农民对行使自己的权利更有信心。

(二)完善农地管理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可以说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地土地管理的症结揭发的淋漓尽致,制度的完善正是对症结的清楚认识,但是关键在于实施。好的政策确实有其合理行,能够顺应历史的发展,但是无法实行,再好的政策也是只能束之高阁的,所以重在贯彻,贯彻的好坏影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这还需要各级政府及各其他单位共同努力。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的配套措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等三个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是政府为农民设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助于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保障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税,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会的办法解决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筹集问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这是当前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政策的精确表达,贯彻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贯彻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者简介: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8

(一)在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是调动农村妇女积极性、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家庭承包方式,以户为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家庭以男性为户主,在订立承包合同或进行确权登记过程中,妇女作为共有权人的身份容易被忽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积极性。

(二)在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保障集体经济组织中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权益,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妇女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两性平等、协调、共同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坚决防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的土地权益。

二、重点把握在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保证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法律框架下规范运行实施。

(二)坚持以男女平等为基础。

在确权登记工作中,对妇女平等对待,妇女同样可以作为承包方代表或共有人进行登记,确保农村妇女的姓名和相关信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均有明确并且一致的记载,切实做到“登有其名,名下有权”。

(三)坚持正确处理好“村规民约”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系。

落实好离异、丧偶等特殊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避免因妇女出嫁、离异、丧偶等原因,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二轮承包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娘家”的出嫁女,因离异、丧偶等原因,在新的居住地未能获得应有承包地的,应主张其在“娘家”承包地权益;二轮承包时在“婆家”获得了承包地,因离婚、丧偶等原因离开居住地,应明确其在婆家的承包地权益,确保获得应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四)坚持以推进农村和谐稳定为目标。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立足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要畅通农村妇女表达诉求渠道,针对农村妇女因婚姻迁移产生的土地权益受侵害问题,做好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接待工作。在调处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时,要以此次新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和经营权证书作为认定土地承包关系的依据。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9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思考;建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是推进土地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大力宣传、政策引导、强化考核等措施,土地流转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流转特点来看,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已由过去的转让、互换为主逐步向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灵活多样形式转变。从流转用途上看,我县土地流转主要用于建设粮食功能区和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也有部分结合了观光农业,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等。虽然我县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流转行为欠规范、规模流转难度大等问题,需在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流转行为、深化政府服务等方面深入思考,积极引导,努力推进。

二、推进我县土地流转的思考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现就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以下思考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土地流转认识。大力宣传我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让广大农民提高对土地流转的正确认识,能依法有序地开展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户采用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整村整组整畈集中连片流转。

2.严格依法有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1)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管理。土地流转合同使用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内容包括:一是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同等条件下原承包方享受优先承包权;二是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三是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由双方协商并逐年递增;四是合同应明确流转期满后,续约或不续约的条件。

(2)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各村要落实专人,妥善保管土地流转合同,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清册,及时记载土地流转情况,并做好土地流转合同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

3.深化政府服务,夯实土地流转基础

(1)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善工作。在二轮土地承包及完善的基础上,按省市统一要求和部署,在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善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全县土地流转工作奠定基础。

(2)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经营权登记管理制度。根据淳安县实际,建议对集中连片2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且签订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的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使农业经营主体有向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物,为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提供支撑,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4.建立保障机制,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制定和完善有效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1)开展土地流出农民就业培训和援助制度。建议加强对土地长期流转农户的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帮扶创业就业,促进流转农户转业转岗。对长期全部流转土地的农户创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对全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且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大龄人员(男55周岁、女45周岁以上)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经乡镇证明,县人社部门审核,按相关文件规定享受县有关扶持政策。

(2)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专项用于补偿因经营主体无法履行合同给流出农户所造成的流转费损失。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由县、乡镇两级财政土地流转风险补助资金、村土地流转风险准备金和土地流入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保证金组成。县、乡镇两级土地流转风险补助资金由县、乡镇两级财政分别按一定标准安排,并列入县乡年度财政预算。村土地流转风险准备金由村按一定标准提取,并上缴乡镇统一专账管理。土地流入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保证金按一定标准向村集体交纳后,由村上缴乡镇统一建立专账管理。

(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大对仲裁机构建设的经费投入,切实解决仲裁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将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的顺利开展。

5.创新服务载体,完善土地流转平台

(1)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增强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保障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各乡镇确定专职信息员,负责做好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搜集、和招商工作,促进土地供需有效对接,推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2)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农村各类产权资源流转进入农村产权公共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建立县和乡镇分级办理机制,规范产权交易流程,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与指导。

6.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土地规模流转

(1)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按照“主体职业化、规模适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要求,着力培育发展高标准、高效益的家庭农场,积极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并给予资金扶持;二是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开展以“管理民主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为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督查和指导,提升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

农村确权土地新政策篇10

abstract:“tenthousandareaunitfertilefarmlandconstructionproject”isJiangsuprovincetopromoteapolicyinnovationwhichthecityandcountrysideoverallplanandthesocialismnewruralreconstructionproposed.theearthlandownershipistheadjustmentisthispolicysmoothimplementationkey.thisarticlefirstistotheearthlandownershiptheadjustmentthecontent,theprinciple,theprocedurecarriesontheanalysis,thenaimsattheearthlandownershipisthequestionwhichinthealignmentprocedurepossiblymeetsproposedthatthecorrespondingpolicysuggestedthatisfortheearthlandownershiptheadjustmentsmoothimplementationprovidescertainreference.

关键词:土地权属调整原则程序政策建议

Keyword:theearthlandownershipistheadjustmentprincipleprocedurepolicysuggestion

“万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可以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可以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一系列权利的调整,土地权属调整内容较为复杂,研究土地权属调整的内容、原则、程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内容

万顷良田工程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一系列权属调整,以下为土地权属调整的具体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的调整

为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后的田块连片规则,在原国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之间边界不规则处,可按照等当量或等价,经双方协商后进行土地所有权调整。

针对集体所有权的调整,一般要尽量保持土地权属界线的稳定性。特殊情况下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过程中,需新建主干道路、主干渠道等,可通过土地征用的方式将集体所有土地调整为国有土地。

(二)土地使用权的调整

万顷中土地使用权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宅基地使用权调整

万顷涉及拆迁的农户由村民委员会向乡(镇)土地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对宅基地使用权予以收回。对于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给予合理安置与补偿。安置与补偿的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货币化安置方式。对要求货币补偿的农户,在对其原农村住宅进行价值评估后,确定应得的安置房补偿面积。货币补偿总额建议为应得安置房面积的市场折算价扣除政府定销价后的差额,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偿金。农户接受货币补偿后,政府不再安排商品房置换。

(2)现房安置方式。对要求现房安置的农户,采取“等价交换、差额结算”的置换办法,即农村住宅交换商品房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在土地使用权互不作价的前提下,镇(街道)要制定对农宅估价的实施细则和原则上按成本价确定的安置商品房的价格及楼层差价。对拟置换农宅面积、质量进行价值评估,镇政府(街道办)给予相等面积(或按家庭人数折算)的商品房,交换的成套商品房价格小于或大于农宅评估价格的,进行差额结算。

2.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

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之一是土地的相对集中。政府应鼓励并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调整方式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定,具体有等质等量模式、股份制模式、租赁模式等几种方式。

二、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

(一)坚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资本。《物权法》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定义为“用益物权”,也就是农民的财产权。“万顷”范围内的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将会进行调整,在权属调整方案的编制过程中,要尊重原有产权关系,从农民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一般来说,一项政策如果能使得目标群体感到公平合理,它就容易被接受。“万顷”实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因而农民在这过程中应享受到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成果,享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农民作为“万顷”的政策对象,只有切实保护好他们的利益,才能增强对这项政策的认同感,同时也能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

“万顷”是江苏省政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土地问题的一项公共政策创新,是一项公共产品。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在公共产品消费中存在一种“搭便车”现象,每个人都想不付或少付成本享受公共产品,因而只好政府出面担当此职能。在“万顷”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政府自身拥有的优势,努力推进这项政策的实施。但政府同样也应避免过多的权属调整行为,避免大拆大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交易费用是制度运行的费用,也就是“制度成本”。万顷良田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要想良好的运行,应尽量减少交易费用。

(三)坚持农户积极参与原则

“万顷”虽是一项政府主导的建设工程,但农民是利益主体,应该赋予农民参与“万顷”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各有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公开、公平、自愿。只有让农户广泛参与到权属调整的各个环节中来,权属调整工作才能顺利、有序等开展。

(四)坚持依法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关于土地权属调整的内容、程序等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支持,只是分散的见于相关的法律、政策中。“万顷”的土地权属调整一定要严格依照现行法律、政策中规定的权属定义以及权属调整的程序来进行。对于现行法律、政策中规定的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要根据农村现实生活中的土地权属关系来进行权属调整,做到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依法、合情、合理。

三、土地权属调整的计划安排

政策执行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需要政策执行者在将公共政策付诸实践前作系统的计划安排。土地权属调整贯穿着整个“万顷”工程实施过程,由于土地权属调整内容较为复杂,因而事先必须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土地权属调整计划执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对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进行详查

科斯定理认为,在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和改进经济效率。如果不在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编制之前做好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工作,那么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编制就缺乏基础,制定出的方案势必会缺乏对土地权属调整的现实指导意义,甚至会给土地权属调整带来难度,导致频繁的土地权属纠纷。

(二)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成立“万顷”土地权属管理协调小组。成员应包括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项目所涉乡镇村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乡镇和村委会要组织有关村民代表就权属调整进行协商,形成初步方案。该初步方案需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土地权利人的同意。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当在有关乡(镇)、村进行公告,公告期一般为15天。公告期间如有异议的可申请异议处理,异议处理完后签订相关协议。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实施阶段

实施之前冻结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停止变更土地利用现状。工程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制定好的规划方案进行施工。因规划编制变更,造成土地权属重新调整的,应按有关规定对原权属调整方案补充、说明,并报项目所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定。“万顷”竣工后,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登记,建立新的地籍档案,并妥善保管有关土地登记资料。

四、土地权属调整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万顷”是一项政策创新,其实施过程中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宅基地使用面积超标问题

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而且省(市)明确了宅基地使用面积的标准,但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农民宅基地面积超出标准面积现象很严重。这给补偿面积确定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农民拆迁补偿一律按照界定的标准来执行,同时考虑到农村的现实情况,对于高出标准的面积,只给予相应的建设安装费用,以减少农户对补偿费用不满带来的纠纷。

(二)自留地问题

自留地是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成员长期使用的土地。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于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因此在万顷良田工程项目中涉及到自留地的权属调整也应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讨论决定,按多数人的意见处理。一般情况下是按等面积原则分配土地,保证农户分到与原实有面积不变、质量相当、尽可能集中的土地。

(三)未确定使用权的集体土地整理后的分配问题

未确定使用权的集体土地,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的使用权归当地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使用或者按照法定的程序由村委会统一承包给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也可以进行招投标,但项目区内原有权利主体享有优先承包权。

五、结论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一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政策创新。这项政策要想取得预期的目标,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土地权属调整是这项政策执行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对土地权属调整的内容、原则以及程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土地权属调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万顷”土地权属调整的顺利实施提高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15

[2]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9

[3]吴元其等.《公共政策新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50

[4]张寿敬.《关于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思考》[J],《江苏土地》,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