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十篇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十篇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6:48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1

关键词:计划生育新政策;问题;对策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这是新时期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备受社会关注。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指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一.实施全面两孩新政的影响

1.有利于稳定我国总和生育率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如果长期低于1.8,或长期在1.5―1.6水平上徘徊,不利于人口的均衡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经高达7左右,人口增长率高达2.5%。上世纪9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下降到2.1以下,并随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继续下降,目前已降至1.5―1.6。

2.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

201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但是,我国目前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均草场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可以看出,我国人均所拥有的资源本来就很少,如果再不控制人口,人均占有的资源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为搞建设,发展经济,总要以资源为基础,没有资源,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实施了计划生育。

二.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现状

1.生育率低及男女比例不平衡。

在计划生育和经济发展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生育率在1990年之后快速下滑。1995年左右只有1.3左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2?这些客观数据说明中国早已错过了人口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人口政策调整不能再拖。

同时,男女比例失调,即性别比失衡是计划生育带来的比较显著的问题之一。性别比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间。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可见,中国的性别比已经严重失衡了。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后果是产生“剩男”。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出现大约3000万“光棍”。而这3000万的剩男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婚姻挤压”现象。性别比失调不利于家庭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稳固,不利于社会稳定。

2.“银发现象”,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的抚养比变大,社会负担加重。

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我国的老年人的抚养比从1982年的7.983739837%上升到2008年的11.33223004%,而与此同时中国0-14岁的人口由1982年的34146万下降到2008年的25166万,少年儿童的抚养比也从54.6%下降到26.o%。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但少年儿童不断减少,使我国的人口结构日趋不合理,不但会加大社会的养老负担,还会造成劳动力不足的局面,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将影响到20年以后的我国的人口结构。

3.计划生育宣传方法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城市里面从事各种工作。这种形势造成人口流动大,出现人与户籍相脱离的现象,而这些流动人口在外地的临时租住处,就成了计划生育宣教工作无法落实到的地方,成为宣教“盲区”。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生育宣教方式,即以村镇或部门为单位集中进行宣教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因此,为了达到全面教育,避免产生宣教“盲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探讨适合新形势的宣传教育方法。

三.对策建议

1.积极提升出生率并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加强“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设施的投入,提升医疗人员的医疗水平,加大对孕期知识的传播,降低婴儿出生的死亡率。倡导“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型生育观念,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推进两性的公正、平衡发展,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严厉打击技术越轨,加强对违反《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的人员的惩罚力度,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进而达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独生子女教育体系,培育独生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加深独生子女对社会的认同,提高独生子女的应对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

2.全面开展新政策

要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首要的是开展二胎新政策。实际上,现在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是一种歧视性政策,即对农村要求较宽,对城市要求较严。这一政策客观上助长了人口逆淘汰。现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使农村和城市执行同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一对夫妇均可以生育两胎。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另一方面也能够减缓人口素质的逆淘汰、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调的不良趋势。

3.计划生育要法制化、规范化,提高群众自愿意识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身已经具备法制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执行不力和不平衡的情况,使得计划生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人们对于因人而异等不平衡情况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工作的顺利实施。所以,只有计划生育本身的法制化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人们的合作,自觉意识积极践行。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向全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为所有夫妇和个人提供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以满足所有夫妇和个人合理安排家庭生育计划的需求。

结语

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英明决策,为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总而言之,新形势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许多新特点、新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宣教人员要认真分析这些特点和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积极找出应对措施,推动计划生育宣教工作的稳步前进,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2

关键词: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计划生育被认为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来贯彻实施,且其实施以来成效卓越,而其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成就,很大程度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推动。毋庸置疑,思想政治工作伴随着整个计划生育的始终,而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疏通广大群众心理,使其知晓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计生办才能更好地发动人民群众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继而使计划生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一、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一)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进入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只有明晰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之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开展的重要性,才能循序渐进、科学高效地开展“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工作。所谓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加速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展的,以党的理念与思想为指导,并跟随党的步伐,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思想工作的总称。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般原则为:一切听党指挥,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是内在动力,其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思想,以此来提升工作效率。

(二)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群众,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其对计划生育政策一知半解。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明晰计划生育政策内涵、实施原因以及其重要性,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才能得到百姓的理解与支持。第二,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不可估量。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的计划生育政策短时间内可能不被群众理解,但其却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第三,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社会。2011年,国家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这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大进步,这一政策一经实施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但一些人由于对“二孩政策”的认识到位,理解全面,觉得这一政策是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抗衡,违背了计划生育的初衷……而为了稳定民心,大力宣传最新的计划生育政策,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至此,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价值。

二、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与不平衡,如男女比例失调,农村人口过多,人口素质较低等。于是,这需要加快实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优生优育。封建传统思想的作祟,让很多农村育龄妇女以及其家人对命根“儿子”的期盼过大,他们无视计划生育政策,明里支持但暗里却做与计划生育政策背道而驰的动作,超生、偷生现象屡禁不止。这不但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与发展,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城市居民“晚婚晚育”现象十分严重

与农村“多子多孙”理念所不同的是,城市居民的“晚生晚育”观念十分重,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城市居民将孕育孩子放在了一边。大多数的青年人秉承“晚婚晚育”的理念,他们认为当下最要紧的是在事业上崭露头角,站稳脚跟,至于婚姻与孩子可以往后拖。由于此种生育观念的泛滥,近年来城市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发展的压力将持续加大,后果不堪设想。

三、新时期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策略

(一)大力加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

“行动未始,宣传先行”。宣传是新时期计划生育政工工作开展的第一步,是基础工作。具体来说,计生办政工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丰富政工宣传内容。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推动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的重要途径,工作人员在进行宣传时,除了将最新的生育政策、人口政策、奖励政策、实施计划生育重要性相关内容等进行重点宣传之外,还要在宣传中渗透和谐文化宣传、党的思想政策宣传等等,让群众真正领悟、并意识到新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样,计划生育便能得到群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第二,确保宣传方法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下乡宣传、传单宣传、电视广播宣传之外,还可以通过报刊、网络媒体等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深度宣传。第三,强化宣传效果。为了提高宣传效果,一方面,可以将宣传效果纳入计生办政工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查;另一方面,政工工作人员应创设良好的政策宣传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乐于了解、乐于接受,逐渐打消村民“养儿防老,多子多孙”的传统生育观。

(二)提升计划生育政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计生办政工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政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因此,要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政工工作人员素质。首先,工作人员要强化自身学习,提高素质。计生办政工单位的职员应与时俱进,随时掌握国家最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并灵活掌握与政策实施相关的一系列工作。例如,在2011年开放“二孩政策”后,政工工作人员应主动去了解与接触该政策,并通过查阅与之相关的书籍、报刊,做到对该政策的理解与认同,继而丰富自身基础知识。其次,计划生育部门要加强对政工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培训的内容要多元,除了要强化对一些基本的计划生育政策、办法等的培训,还要强化对政工人员现代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以及职业道德的培训。除此之外,要着重强化对政工工作人员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新时期的政工工作开展不仅需要工作人员走家串户,更需要其进行网络在线宣传。只有通过培训工作人员以及政工自身的努力,其综合职业素质才会得以提升。

(三)依法管理、违法必究,确保政工工作效率

计划生育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是一件严肃的政策性任务,不允许出现一丝的松懈与轻视,故要做到依法管理,严格规范,违法必究。对于计生办政工部门来说,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生育开展和实施的具体流程和规范来施行。首先,应完善政工工作制度。明确规定政工工作的流程,工作中应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为政工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扫清道路,使其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其次,强化监督与惩戒。对于不能遵守制度展开工作的政工工作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处罚。例如,严厉打击、以权盈利的行为,并根据工作人员所犯情节的轻重给予相应的惩罚,以儆效尤。这样,能一定程度上确保政工工作人员成长为品德高尚的优秀政工职员。最后,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做到依法管理。管理是计划生育政工工作有序开展的试金石,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才能实现高效行政。

(四)巧用“微笑服务”和“说服教育”感化群众

计划生育政工工作落实到具体细节上,当然离不开政工工作人员与群众的沟通,以及其优质化的服务。因此,为了提升计划生育政工工作效率,巧用“微笑服务”和“说服教育”感化群众十分必要和重要。首先,工作人员要以“微笑”增强服务的温暖性,以情动人。作为人民公仆,政工工作人员良好的微笑服务不仅体现出其对群众的尊重,更有利于拉近与群众的心灵距离,消除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抵触和消极心理,继而实现“微笑服人、高效开导”的目的。其次,善用“说服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面临很多困境,有时这些困境是需要工作人员巧用“说服教育”便可顺利突破的。说服教育主要有两个技巧:第一,用可比性的实事来教育人。以理服人,不如拿实事说话,在工作中,对于一些难缠的工作任务,工作人员可运用列举实事的方式说服群众。第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人员应时刻站在民众的角度去看问题,并用关爱和温暖感化群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利国利民,特别是在新时期,如何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率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推动计划生育效用发挥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只有明晰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及重要性,透彻分析其实施现状,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才能逐渐步入正规,更好地做到利国利民。具体来说,要通过大力强化宣传工作、提升计划生育政工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依法行政、微笑服务和说服教育等途径来实施,以全面促进计划生育政工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居斌.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3):332.

[2]盛黎黎.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28):160-161.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3

关键词:生育观念;计划生育;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多年,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得到很大转变,这项政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1生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近年来,在计生部门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生活中探讨新思路、在工作中探索新方式,用朴实的话语、暖心的举动、高效的能力为全乡育龄群众、留守老人和儿童送上贴心关怀与服务。

1.1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服务质量。在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大环境下,“学”政策,利用每月例会对相关政策进行讲解培训,做到温故知新。“做”实事,以全县当前实际情况为基础,要求计生专干每月坚持多下组、多访户,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等知识。“改”方法,积极改变传统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全县计生专干QQ群、微信群和各村计生服务群,充分利用新时期、新方法及时现行计生政策信息和掌握该村育龄群众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方法。

1.2强化办事程序,解决群众需求。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将各项办事程序及所需要的材料汇编到公开栏,通过公开规范办事程序、减少了群众不必要的跑路,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也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度,对于群众的需求,能够马上办理的绝不拖延;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给出合理原因,同时承诺办理期限,并且上报备案。通过规范承诺制度,大大提升了计生窗口服务的满意度和信誉度。

1.3开展多彩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充分利用春季集中服务、5.29协会活动日、“两癌”筛查等有利时机,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等惠民政策宣传活动和“好婆婆”、“好媳妇”、“计生光荣户”等生育文明示范户先进典型做出表彰并颁发了荣誉奖牌和纪念品,引导群众主动接受孕优、孕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预防出生缺陷,保障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有成效;引导广大家庭以先进家庭为榜样,正确树立科学进步的婚育观、家庭观和幸福观,为构建美丽、文明、幸福、和谐新风尚做出积极努力。

1.4贴心为民服务,拉近干群距离。新增优检、孕情、出生、手术集中开展一次上门随访服务,为育龄群众送上贴心服务和关怀;结合时间节点与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计生干部进行入户走访,用真诚的态度、暖心的话语,为群众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之情,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切实拉近干群距离。

2提倡转变生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措施

在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贯彻落实到每个地方,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也非常被动。所以,怎样转变生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的开展,是当前计划生育的重要工作。

2.1对我国人口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应展开全方位的教育

应该加强我国人口形势的教育,使每个公民都了解到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意识到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强人们的人均观念。通过进行全方位的人口教育,使公民意识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影响了公民的文化素质水平,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在人口上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转化为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和生态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等(报纸、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段,进行宣传,给人们思想上以警示,使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存在于每个公民的心中。

2.2形成以“宣传教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府推动、综合治理”为标准的长效工作机制

大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导现代人形成科学的婚育观念,在各个社区中以及乡镇中,各个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可以开展一些婚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计划生育氛围,进而有益于社会计划生育活动的开展。正确引导公民关注社会、关注自身发展,了解国情、省情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自觉树立人口意识、人均观念,同时,加入到宣传计划生育的工作中,从自身做起,尽自身能力,为减轻社会人口压力尽力一些微薄之力,政府要提高综合之力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3注重实施奖励措施,以经济手段引导生育观念的转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完善人口政策体系,出台与政治发展政策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在农村实施计划生育的过程中,要紧抓当前农村改革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生育观念。在各项惠民政策出台时,政府应提前做好宣传,提前介入,增强利益导向作用,通过经济杠杆和各种利益政策,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进行有效调整,引导人们将外部的利益政策转变为自身内部的自觉行为,对自觉执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要给予一定奖励和优待,使他们感受到经济上的实惠和生活上的保障。通过相关奖励措施,加强群众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进步的生育观念。

2.4有效实施政策劝导,加强法制治理力度

有效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加强计划生育普法教育工作,把婚育行为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上来,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做到学法、制法、懂法、守法。各地方计划生育办公室,应大力宣传各项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增强民众的婚育法制观念,使民众具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政策外生育,应该对相关人员依法高限征收社会抚养费,充分发挥警示作用,使群众认识自己遵守婚育法规条款;对于农村计划生育的管理,应采取民主管理的方针,充分调动计划生育协会在当地的实际作用,联合广大农民群众,全面推进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不断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制度,根据各项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健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加强村民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法规中的各项制度。

2.5建立“生育关怀基金”,在政策上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做好养老保险的配套工作

相关部门(各计生协会、慈善总会)应建立“生育关怀基金”,用于开展计划生育家庭慈善救助活动,若独生子女出现意外情况,可给以不同标准的救助金。此外,随着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他们的父母也陆续步入老年人行列,“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所以,社会应开展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关怀服务,进一步深化生育关怀行动,在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体现对独生子女母的优先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张洪青.以群众需求为中心加强宣传教育[J].中国人口报,2012-06-15).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4

一是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提高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认识,在制定年度宣传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把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破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婚育新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人口环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加强舆论引导,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努力提高宣传效果。

二是把握重点。全市广播电视机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点工作和重要会议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的具体举措和办法,在推进28项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关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报道份量。同时紧紧围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宣传报道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挖掘新体裁,发现新亮点,深层次地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

三是精心组织。我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在自办的名牌栏目中如:《××新闻联播》、《涡阳新闻》、《蒙城新闻》、《利辛新闻》等新闻类栏目以及其他像《药都时空》和《走进农家》、《雉河农家》、《漆园风》、《淝河农苑》等栏目中,都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的宣传内容。

《××新闻联播》类栏目立足权威的栏目定位,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与加快推进全民社保相结合,与妇女儿童政策、教育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互相融合,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举措,摆到突出位置,大张旗鼓地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管理条例》和《安徽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并传达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会议内容,使计生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人明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5

关键词: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队;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政策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但是很少有学者把计划生育政策同社会福利结合起来思考。实际上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福利有着紧密地联系。客观清醒的认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将其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主动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坚持依法办事、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把握阶段性特征和工作重点,逐步构建政府推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权自律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

1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作用

各村建立"以村为主、村民自治"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大力提倡少生优育,使农村人口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村计划生育组织机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负责领导村计划生育工作。配备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具体负责村计划生育日常工作。建立村计划生育协会网络,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活动[1-4]。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经村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会聘任,可兼任协会秘书长。各村民小组根据需要设立计划生育中心服务户长、育龄妇女小组长等。村计划生育协会按照章程建立会员小组,聘任协会会长、秘书长和会员小组长。村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由村民委员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乡级以上政府或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本村的实际,提出方案,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村民自治广泛征求意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会后应及时公布表决结果。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要形成书面记录并妥善保存。计划生育"一事一议"由村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或委托村计划生育协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交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

村民委员会评议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对象(户)。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特别扶助制度以及各类计划生育帮扶、救助工作的对象、项目户等,应根据政策或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群众评议。通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的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除享受"奖励扶助"和"奖优免补"政策外,在执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还得到了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的充分照顾,使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到了实惠,计生工作也因此得到深入开展。

村民委员会组织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及服务活动。因地制宜设立村计划生育服务室、人口学校及协会会员之家。协助乡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以及新农村文明风尚的宣传,协助组织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以及生殖健康服务;根据本村的经济情况、多数育龄群众的需要以及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情况,自主组织开展有关宣传教育及服务活动,并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给予重点帮扶。主动了解本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的需要,依靠村计划生育协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自主组织开展有关宣传教育和服务活动。制定适当激励措施,增强村民小组、育龄妇女小组、协会会员小组等的凝聚力,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探讨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条件下基层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提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确立和运行后,政府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建议,对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的职能定位,则可以概括为"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支持帮助、考核指导"。

2讨论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广泛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村民通过村民自治参与村经济建设的决策、管理,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一方面把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地反映给村党组织、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使各部门在决策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意见;另一方面把上级领导部门的决策、指示及时传达给群众,并利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在村队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骨干作用,获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起到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的"桥梁",密切干群关系。并展望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发展将最终向"家庭发展计划"模式演变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贺雪峰.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J].长白学刊,2002(03).

[2]贺雪峰.村务决策中的村民参与-关于村民议事会的调查与思考[J].调研世界,1999(07).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决定》和全国、自治区、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当前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当前,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在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计划生育新机制初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利益导向机制趋于完善,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县、乡(镇)计划生育网络不断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各族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计划生育观念得到强化,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44%,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0.87%,长效节育率63.92%;人口控制计划圆满完成,妇女总和生育率低于全疆平均水平,人口再生产逐步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类型转变。“十五”时期,全县人口平均出生率为14.31‰,低于全疆平均水平。20*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14.64‰,人口自然增长率9.61‰,分别低于自治区人口控制目标2.76和1.39个千分点,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人口环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级党政和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即将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高对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今年3月和4月,自治区、地区相继召开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当前全疆和阿勒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就贯彻落实新《决定》、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新《决定》和自治区、地区的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总理反复强调,在我国多么小的问题,如果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如果除以13亿都会成为很小的数字。这很形象很直观地说明,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口问题的影响。我们*县经济总量小,总体实力不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意义更为重大。据统计,自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县共少出生2.3万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一是人口形势依然严峻。目前,由于8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期,全县人口出生出现结构性回升,每年净增人口950左右。预计到2010年,全县人口将突破7万,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乡的人口。二是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群众的生育愿望与国家的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政策内生育水平明显上升,个别人群还存在超生现象。基层计生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利益导向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对计生困难家庭的救助面小,救助金、公益金发放率低,政策吸引力不够强。四是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合力不强。少数干部对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存有盲目乐观和消极畏难情绪。

面对依然严峻的人口形势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放松,坚持不懈地做好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找准重点,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新《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这个中心任务,以基层和农牧区为重点,把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断提高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点在农牧区,重心在基层。农牧区生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全县人口低生育水平的稳定。20*年,全县出生人口960人,其中农牧区780人,占81%。我们要稳定和降低全县的人口生育水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农牧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农牧区的低生育水平。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坚持重心下移,不断建立健乡村计划生育网络体系,以乡服务站所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计生服务网络建设,确保3个乡级中心服务站人员、机构、场所三落实,确保村级计划生育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报酬落实。

要进一步完善县级计生网络集宣传、咨询、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功能,改善服务装备和服务条件,推进信息化管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明确村“两委”班子加强村级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推进村民自治,通过制定和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民公约,组织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村级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进村入户,落实到每一对已婚育龄夫妇,决不能留下死角和疏漏。要继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坚持分类指导,强化薄弱环节,下大力气抓好后进县、乡、村的转化。对此,各乡(镇)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得力管用措施,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制定并分解切实可行的目标,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中央新《决定》明确指出,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20*年起,自治区开始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符合计划生育相关政策的家庭,按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扶助。从20*年起,自治区又实施了“少生快富”工程,对农村自愿少生的少数民族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元。这些优惠政策,都对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兑现农牧民领证家庭一次性奖励2000元累计达277户,有24名奖励扶助对象享受到年人均600元的奖励金,370户家庭纳入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项目得到一次性3000元的奖励。

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年老一次性奖励等制度。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通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予以帮助。在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各乡(镇)、各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单位也要结合实际,制定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让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同时,要严格执行好现行生育政策,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强化管理服务措施,坚决控制政策外生育,杜绝工作漏洞。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表彰奖励,一手抓批评处罚。凡是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予以公开揭露。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者要坚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不得评优奖励,不得提拨使用,不得担任领导职务。

(三)加强宣传教育,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决定》,使新《决定》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级党委、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带头学习新《决定》,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结合“五五”普法,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增强人口意识、人均意识、国情意识和国策意识。要通过“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等有效载体,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引导各族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四)切实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随着我县旅游业、工矿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目前已达上千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乡(镇)、各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探索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新机制。要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要解决流动人口信息共享问题,实行部门间流动人口信息互换,公安、工商、城建、社保等有关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要依托社区资源,建立并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配齐必要的社区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城乡结合部的计划生育工作,努力做到底数清楚、措施有力、不留死角。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明确职责,齐抓共管,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单位)要本着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发展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切实把人口计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要统筹考虑人口问题,创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环境。要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制。要探索和建立可衡量、可操作、可落实、科学简便的考核体系,对政府领导、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考核,并作为衡量政绩、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

要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建立计生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逐年有所增长,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各项免费服务项目以及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等得到落实。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县财政要按照自治区的要求,确保计生经费逐年递增,并补足因财政转移支付直接到村而造成的乡级计划生育经费缺口。同时,确保农牧民领证家庭2000元奖励金政策的配套资金问题及时到位。

要实行综合治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仅仅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党委、政府组织、协调、督促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各相关部门特别是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单位要明确在人口和计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具体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强化定期磋商、密切合作和综合评估的机制,解决好执法协调、政策配套、管理服务、人口信息共享等问题。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12

theadjustmentofFamilyplanningpolicyandChangesofSocialmechanism

sincetheFoundingofnewChina

HUanGJuan

(Schoolofmarxism,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410114,China)

abstract:SincetheestablishmentofthenewChinese,familyplanningpolicyinourcountryhasexperiencedthedevelopmentcourseofwavetype.wefoundthatchangesinfertilitypolicyalongwiththecontinuousadjustmentofsocialmechanism,fromthe1950smainlybyadministrativeplanandcontrolmode,graduallytothe1990smainlybyguide?serviceandsecuritymode.thecurrentfertilitypolicy,leapthelimitationsofpureadministrativeorders,underthecareofsocialmechanism,softentheinstitutionalpowersingleimpliedinthewholesocialframework,throughthepowersystemofmultilevel,reconcilethegapbetweennationalpopulationawarenessandindividualreproductivebehavior,providetheharmoniousstrengthforpopulationdevelopment.

Keywords:familyplanningpolicy;socialmechanism;changes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人口大国,如何协调人口、资源、发展间的关系,是我国人口政策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随着社会发展的具体形态,出现了适应性调整。学界从社会需求的层面论证生育政策的实效与价值,关注的多是生育政策制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但对政策的具体运行模式、政策与社会机制之间的互动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在分析社会机制与生育政策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尝试从历史视角出发,考察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不断变化之下生育政策调整的具体形态,进而从社会机制变化的背景和条件来分析生育政策不断完善应有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机制与生育政策的关系

为了充分说明社会机制的调整与生育政策的变迁,首先要对二者的理论关系进行梳理,从而为评价二者的现实互动确立标准尺度。

1.生育政策的实践必须通过社会机制实现

所谓社会机制,就是社会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律动或惯性作用联系,这种作用联系通过一定的作用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系统的综合效应[1]。社会机制是构成社会系统的纽带,是社会系统产生综合效应的重要条件。任何制度必须通过社会机制的衔接才能发挥实际效应,并且一经形成就会出现惯性作用。社会活动对社会体制的影响、社会体制对社会活动的影响,都通过社会机制来实现。

生育制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生育行为为调整对象,但生育行为受到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养育环境、医疗保障、竞争就业等诸多其他结构的影响,因此,生育政策的实践及生育政策的调整都势必通过社会机制的运行才能实现。

2.社会机制和生育政策变迁会引发互动性的调整

社会机制和生育政策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并非静止,而是不断地做出适应性调整。

生育政策是社会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社会机制通过联系作用,协调联系各个有机部分。当社会机制的运行模式发生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也势必发生变化,从而发生适应性调整。因此,社会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势必会对其他社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生育政策的变迁。

生育政策的不断变迁也必然引起社会机制的不断调整。随着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它与其他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必然随之调整,在这种互动过程中,社会机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促成了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促成了社会机制运行模式的不断转变。

3.社会机制调整的目标是减少生育政策产生的摩擦和代价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客观上存在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生育政策其实就是协调个人生育行为和社会人口发展的制度补偿。而社会机制调整的目的就在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协调矛盾、平衡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都会受到其他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而表现阶段性特点。生育政策作为协调个人生育行为与社会人口发展的制度补偿,终因制度的外在性带来一定的社会摩擦和代价;社会机制则通过不同结构之间的联动利益,协调这种摩擦从而减少社会代价。

社会机制和生育政策均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制度的完善还是生育政策的调整,既需要对应的社会基础的支持也必然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最终将外在的生育政策融合进社会有机整体当中去,推动社会机制不断走向完善。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机制与生育政策的互动

1.从“行政―计划式”向“指导―服务式”转变

生育政策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指导下的各类相关法规,涉及管理和执行政策的机构部门,以及从事技术研究和提供服务的部门。自20世纪50年代生育政策的不断提出与完善以来,尽管价值导向仍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但运行的社会机制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行政―计划式”逐渐转向八九十年代的“指导―服务式”。

“行政―计划式”的机制是指用行政的手段和计划的手段将社会的各个部分统一整合起来并使之运行和发展。“行政―计划式”的机制一般包括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划指标、制定章程、统一拨款,以及由其检查、审核、评估等方式,这种形式是计划经济时代运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机制形式,因此也成为20世纪生育政策运行的重要模式。

“指导―服务式”的机制是指用指导的方式和服务的形式将社会各部分统一起来使之运行发展的模式。在这种运行模式中,管理者主要是提供方法、信息及服务,被管理者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生育政策开始跃出单纯行政命令的简单模式与范畴,权力逐渐开始在其他领域泛化,开始通过一种柔性的、隐形的引导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硬性的、显性的政策指导模式。

(1)法规政令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干预人口生育的政策,尽管从政策导向上看有所区别。1949~1953年,以限制节育为主;1953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初步提出,20世纪60年代展开以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为重点的计划生育试点,到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行,以计划生育为主。但至20世纪80年代,所颁行的生育政策法规政令均是以干预生育行为为直接目的的显性政策。据《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内容统计来看,1949~1989年,中共中央的相关文件有36份,全国人大的有关文件和法律为34份,国务院有关文件和法规25份,共计95份[2]。此95份文件法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①分析计划生育对国民经济、农业发展的影响,强调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性;②具体规划计划生育工作,包括各省市计划生育工作安排、科研工作及经费开支问题、避孕流产药具研制与生产问题等;③有关人口变动及抽样调查工作。这些政策或是探讨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背景,或是构筑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人口调查来反映政策的实效,比较完整地勾勒出计划生育政策的主体核心结构,因此也都是直接服务于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个终极目标的。这一阶段的法规政令,从结构层面来看还处于构建强制性的制度性力量;从内容层面来看,几乎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的,生育从个人行为转变成为带有国家意识和色彩的社会化行为,甚至被当成一种资源进行了集中配置。因此,这一阶段的生育政策以高效率态势,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生育政策出现显著变化。从政策本身来看,不再局限于该不该生、生几个、何时生的问题,而是开始渗透到相关领域,并立刻得到了其他社会结构的信息反馈,产生联动效应。由于前期积累,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生育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颁布生育政策法规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从内容上看,却与此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不仅关注控制人口的数量,更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二是强调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从提高妇女地位和解放妇女身心的角度,探讨生育政策在女性权利、妇女发展方面的隐形作用;三是把计划生育与扶贫攻坚工作相联系,实现生育政策与经济发展、解决贫困的现实联系。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生育政策,开始突破控制人口数量的单一目标局限,从其他社会结构和功能中联系和挖掘生育行为的隐形影响。这一变化不仅表现出生育政策不断走向一种成熟和完善,更反映出生育政策是社会有机整体当中的一个部分,不能被隔绝和独立起来,不论其完善还是推行,都必然会受到其他社会结构的影响,比如儿童教育、妇女地位、扶贫开发,等等。实际上这种变化只是一种现象,其背后真正的动力在于,社会机制有效地将生育政策与社会肌体进行了联系,生育政策不仅扎根在这个肌体之上对人口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开始辐射一些相关的领域。

(2)管理机构名称与职能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计划生育工作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管理,未设专门机构,节育宣传和技术管理工作由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妇女卫生处负责。为贯彻落实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提出的关于成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1964年1月15日成立了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至1964年底,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计划生育行政领导机构,共有专职人员2000人左右[3]。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检查和促进各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合作。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国务院计划生育办公室停止工作。1981年3月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统一全国的计划生育工作,督促检查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的贯彻执行;协同国家计委编制国家人口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宣传教育和干部培训;协同卫生、医药部门落实节育措施、科学研究和药具生产供应;承办有关计划生育的外事工作等。随后,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81~1984年先后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之后,到1986年底,全国有2427个地区(市)、县(市、区)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62030个乡(镇、区、街道)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4]。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网络,并依托这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高效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

1988年、1993年、1998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了三次机构改革。尽管机构设置和职能没有多大变化,但缩减了行政编制,人员减少21%数据来源: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692-699.。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其主要职责为:①继续承担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②加强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5]。首先,从职能转变来看,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比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注重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工作;其次,从转变的目的来看,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不仅将控制人口作为唯一的目标,还开始认识到人口结构的合理、人口质量的优良才是一国人口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再次,机构改革还增设了科学技术司,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为优化人口结构提供技术支持[6]。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是生育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单位,它的几次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调整,既是生育政策的硬件调整的过程,也是生育政策的社会机制从单一的“行政―指令式”向“指导―服务式”转变的重要结果。

(3)科学研究与服务重点的变化。20纪世60年代至70年代,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避孕药具研发、流产以及结扎手术改进。从内容上看比较单一,均是直接服务于节制生育的显性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划生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内容和重点均有明显的变化,亦是生育政策运行机制从单一的“行政―计划式”向“指导―服务式”转变的表现。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既不能适应计划生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强计划生育的科研工作。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加强计划生育的技术指导,保证手术质量,努力研究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方法”,并成立了计划生育科研专题委员会[7]。此后,计划生育科学研究主要围绕避孕方法及药具的研发、人工流产和结扎手术的改进而进行。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的科研工作开始探索新的内容,即开展优生优育工作以提高人口的质量。首先,明确优生优育是实现计划生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殖生理、优生(就是不生育有残疾的婴儿)和节育技术的科研工作,培养大批合格技术人员,做好节育技术指导、妇幼卫生和儿童教育工作,以保证节育技术的安全,减少出生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婴儿[8]。”其次,展开了优生优育的科普工作。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举办了56场优生科普展览,参观人次超过2000万,举办优生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活动,开展优生咨询服务,等等,并制订规划,推动优生工作的持续开展。1983年6月,在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部署下,制定了《计划生育一九八六至二零零零年科技发展规划设想提纲》,明确指出:“应以预防性优生研究为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出生缺陷的监督工作和人口质量的群体调查,摸清中国人口素质的基本情况,找出智力低下和智力缺陷的各种疾病原因,为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为了制定和执行《优生法》,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还要加强医学遗传学、环境致畸学、围产医学的研究[9]。”

20世纪90年代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推出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同时开展试点工作,并总结了重要的经验:在开展优质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健全和完善生育政策法规体系,对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保证服务质量;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依托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完善服务[10]。

主管生育的部门机构的更名与改革在一定层面反映出生育政策运行机制从“行政―计划式”向“指导―服务式”进行转变。

2.从“制约机制”向“保障机制”转变

制约机制是指用制约的手段和形式发挥制约的功能,将社会各个机构联合起来,包含了行政制约、法律制约和舆论制约等多种形式。

保障机制是指用保障的手段发挥激励的功能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潜能,发挥引导作用,从形式看包括了提供物质条件、提供观念导向、提供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三种形式。保障机制既是社会机制不断完善的结果,也是从需求满足的角度实现功能引导的一种管理思维和模式变更的结果。

(1)从政策限制到经济利益导向。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生育政策实施,政府还将生育政策与个体经济利益挂钩。一是提倡晚婚晚育。卫生部1963年《关于认真开展计划生育的方案》中提出:①中等、高等学校招生,一般不录取已婚男女;②中等、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得结婚;③分配工作不照顾爱人关系;④已婚在校生应实行避孕,怀孕女生应立即休学;⑤厂矿、企业、事业和服务行业的学徒、练习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得结婚,现已结婚的青年学徒应实行避孕,如怀孕应即劝令退学[11]。招工方面,晚婚者也享有优先照顾。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控制初生年龄,对实现晚婚晚育起到了辅助作用。但作为独立的个体,因生育而丧失就学、招工的机会,个人的其他权利显然被压缩。二是对违规超生实施惩罚。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违规超生,要给予适当惩罚,“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计划外生第二胎的,要取消其按合理生育所享受的医药、福利等待遇,还可视情况扣发一些比例的工资,或不得享受困难补助、托幼补助。对农村社员超生的子女不得划给责任田、自留地;或对超生子女的社员给予少包责任田,或提高包产指标等限制”[12]。这些政策虽出于特殊社会环境,但无疑损害了因超生而遭受经济制裁的家庭公平享有社会资源的权利。

进入21世纪,生育政策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从孤立的“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从社会制约为主向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结合。实现两大转变的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基本形成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局面;二是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调控体系;三是基本形成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基层工作机制[13]。

第一,在西部地区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工作。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南部西海固山区开展了“少生快富”试点,从单一的处罚多生转变为奖励少生为主。具体做法是:在贫困地区对按政策规定可生三个孩子而自愿少生一个的,符合政策只生女孩的,采取永久性节育措施的夫妇给予一次性3000~5000元的经济奖励;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把奖励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并与扶贫开发的项目相结合。这次尝试得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协调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促成中央支持宁夏“少生快富”扩大试点项目经费的落实,并将其纳入西部大开发政策中。2004年3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在西部地区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意见》,推广了这一做法。仅以2005年为例,宁夏就有18999对夫妻申请参与“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兑现奖励资金5768.7万元。宁夏、青海、云南三省从项目试点开始至2004年底,少生23.1万人,落实奖励13.6万户,兑现奖励资金1.7亿元。这一政策仍在向其他省份推广,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湖北、内蒙古、海南、四川等省,惠及更多家庭[14]。

第二,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02年4月,贵州省余庆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同年10月,《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养老金管理使用办法》颁布,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农民在年满60后,每人每月发放40元生活费,这一制度广获好评,成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雏形。200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扶持,按每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至亡故。已超过60周岁的,以该政策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确定合理比例共同负担,纳入专项资金预算。2004年5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下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方案(试行)》,对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据估计,2004年8月,自行试点省(区、市)共有奖励扶助107252人,奖励扶助专项资金预算5673万元,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2005年,国家奖励扶助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23省,奖励扶助对象达135万人,中共和地方财政投入奖励资金8亿多元;2006年中央财政加大力度,进一步扩大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范围,并基本覆盖全国,目标人数为185万人,投入专项资金11.1亿元[15]。

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既是新的社会环境下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通过生育政策真正实现控制人口的客观必然,还是社会制度与社会机制不断完善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计划生育政策只有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机制和服务体系,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从孤立政策到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我国的生育政策自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逐渐形成一套独立的法规体系。197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8~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经历了研究、起草、修改、完善,为形成计划生育专门法体系走出重要一步。国家还公布实施了系列法律法规,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提供辅助和配套性支撑,强化和明确公共调控人口目标,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依托最高法权体系成为控制人口生育的最高权威。但这段时期生育政策的制度完善,仍然是以政策本身为中心。

进入21世纪后,生育政策开始构建更全面的运行机制,配套政策不断完善。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强调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控体系和相关社会经济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土地、企业、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财税等制度和改革措施,要统筹考虑,相互协调,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律建设,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省(区、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在19个市(区)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06年试点扩展到全国。此次综合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其中特别强调在城市计生工作中,积极推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开展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社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三、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经历了曲折的变迁过程,这种变迁是在与社会活动互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伴随着社会机制的微妙变化,这些影响和变化不但是我们客观评价生育政策的新视角,也是我们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的新起点。

第一,社会的发展带动社会机制运行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生育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社会才逐渐形成一种协调的有机体,而非机能模块的简单堆积。将各个不同功能模块有效联接的不是单纯的制度的力量,恰是社会机制的作用。当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个人的生育意愿或行为与社会需要的人口发展趋向和模式之间存在落差,我们只能用强制性的制度进行补充和调整。但是,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升时,生育行为更多地从个人的行为演变成一种社会的效应,必然受到很多层面的影响,比如养育成本、子女教育、职场竞争、养老保障,等等。用来约束生育行为的便不再仅仅是外在的制度性的力量,而是受到社会这个有机体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看到,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机制运行方式的改变,并通过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展示出来。

第二,生育政策的运行必须通过社会机制发挥作用。生育政策和其他一切制度性政策一样,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外化的力量。要让制度所蕴含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得到认可和执行,就必须让政策能够有效发挥力量和效果。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并进是我们制定和调整生育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但如果仅仅依靠制度的规范性和强制力,不仅不能让人们理解政策的本意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社会机制恰恰是协调制度性政策和政策对象的润滑剂,它既能够让人们在鲜活生动的现实当中感受政策或者制度的合理性,还能通过利益的连贯性,触动人们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从而不断调整内在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观念,使生育行为和生育政策之间的间隙不断缩小。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8

年我县人口计生工作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目标,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创新机制,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人口计生工作任务,推动全镇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计划生育率达88%以上,出生人口漏报率控制4%以内。

2、流出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95%以上,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计生服务管理合同签订率、环孕检查报告单寄回率均95%以上。

3、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范围以内,完成查处“两非”案件任务,处理到位率100%。

4、计划生育经费人均投入达到8元以上。

5、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党员、干部进行全面清理并依法依纪处理到位;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做好“四清理六落实”工作。

6、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7、相关部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惠民政策时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

三、工作措施

(一)咬定一个目标

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1、坚持现行生育政策,切实落实“两检”、“四术”措施

一是狠抓孕前型管理服务。计划生育工作的着力点要始终放在孕前管理,切实抓好环孕检基础性工作。严格落实月访视、季普查制度,及时摸清底数,准确掌握孕情。大力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活动,在服务中强化对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监测管理。

二是狠抓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年内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春、秋两次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加大力度抓好“一孩上环、二孩结扎”等长效节育措施的及时落实,对计划外怀孕对象要尽早落实人流、引产的补救措施。围绕重点人群,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人、落实“四项手术”到位,大力提高以长效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率、及时率、有效率和术后随访率。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主动上门面对面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开展计划生育“三查一治”(查环、查孕、查病、冶病)服务活动,摸清婚、育、孕、流动迁移等信息,加强统计监测,有针对性地落实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政策外生育。

2、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一是严格兑现计划生育奖惩政策。在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农村二女不再生育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独生子女、二女家庭子女爱心保险,中考加分特别扶助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及时做好与国家、省、市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衔接配套工作,保证已经出台的奖励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多方整合,争取将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比较系统化,使各种惠民政策都能体现出对计生家庭的优待,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计生家庭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力度。探索解决社会抚养费征收调查取证难、下达决定书难、执行到位难、况现率低等问题,加快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面和到位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扎实开展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专项活动。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重点加大对阻碍计生执法和蓄意不缴纳社会抚养费行为的查处力度,突破一批典型案件。

三是严厉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超生。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组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1部委《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在全镇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及社会公众人物违法生育集中清理,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严格执行党纪、政纪、经济处罚到位,坚决兑现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二)狠抓两个重点

1、狠抓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整治

(1)深化“关爱女孩”行动。不断丰富“关爱女孩”行动内涵,建立舆论引导、政策推动、多措并举的“关爱女孩”行动常态运行机制,相关部门落实好对女孩和计生女儿户的奖、优、帮、扶政策。着力抓好“阳光助学”载体建设,加强政策推动和舆论宣传引导。

(2)落实七项管理制度。完善落实B超使用管理、分娩管理、终止妊娠管理、相关部门信息通报等七项管理制度,形成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长效机制。联合卫生及有关部门,定期对药店和医疗保健市场进行清理排查。建立并落实孕情跟踪“一对一”服务责任制。乡、村两级重点抓好对持证怀孕妇女,尤其是二孩政策内怀孕妇女的全程跟踪服务,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

(3)严打“两非”行为。继续开展查处“两非”案件集中整治活动。建立定期排查制度,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坚决处理到位,对情节严重的要从重从快处理。

2、狠抓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

(1)加强管理体制建设。以向流动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团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建立起“政府指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列入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工作,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样真正实现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关怀关爱”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送政策、送宣传、送服务上门,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政策咨询和生殖保健服务,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2)双向管理、联合执法。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和反馈制度,完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网络平台”,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和管理。针对流动人口计生执法难的新情况,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联合执法工作,严格控制非法怀孕和非法生育,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

(三)强化三项工作

1、强化宣传教育

(1)浓厚宣传氛围。深化对人口计生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增强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理意识,充分利用新闻等媒体,找准切入点和融合点,开展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计划生育舆论宣传。通过构筑“国策风景线”、开避“计生宣传栏”、依托“人口计生网”、培训“新风宣传人”,发挥环境宣传作用,让人口计生国策意识、政策知识和婚育知识深入人心。

(2)加强载体建设。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利用人口计生重要纪念日和节假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性宣传教育活动。以婚、孕、育对象为重点。经常性开展上门宣传、培训教育、咨询服务,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活动和婚育新风示范户评选活动,层层抓典型、出亮点。

(3)推进新农村家庭计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村、户为创建主体,以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三好三无”、生育文明示范户为主要内容,即:计生政策落实好,无政策外多孩生育现象;依法行政管理好,无侵犯群众合法权益事件;孕情随访服务好,无性别选择现象。节育措施落实好,无政策外生育现象;村民自治开展好,无侵犯群众合法权益事件;培育和发展生育文明示范户,即:计划生育、勤劳致富;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男女平等、移风易俗。大力推进新农村新家庭建设工作。

2、强化基础基础

(1)加快基础建设。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按照上级要求,配齐配强村计生专干,加强村专干、中心户长队伍建设,合理解决报酬待遇。二是在全镇深入开展计生“机关效能年”活动,加强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树立人口计生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快技术服务设施建设。抓住基层计生服务体系纳入国债建设项目有利时机,积极争资争项,大力推进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力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提高。

(2)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新出台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规范》和省人口计生委下发的《计划生育政务公开规范和村务公开》要求,进一步健全计划生育民主管理组织,突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重点,完善计划生育民主管理规范,通过民主管理来推动村级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落实。

3、强化优质服务

(1)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创建成果。巩固我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创建成果,不断完善计划生育“4+X”服务机制和“联心、交心、用心、爱心、责任心”的五心服务模式,促进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2)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三大工程”,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技术服务,满足群众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从年起,当年农村计划生育二女结扎户的一次性奖励金3000元,当月审核当月发放。依托计生服务阵地,经常性进村入户为育龄群众开展咨询服务、术后随访、查治妇科病等服务。结合“关爱妇女生殖健康活动”,真正落实计划生育“八个一”服务。积极参与艾滋病预防工作,开展全民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普及教育、咨询服务和安全套推广活动,提高避孕药具的易得性、覆盖面和使用率。3

(3)全面推进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严格按照《关于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做好宣传,努力减少新出生缺陷婴儿发生率,大力推进优生优育。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9

【关键词】西安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构想

一、十二五时期西安面临的人口形势

西安是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和肩负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任务的特大城市,对周边和整个西部地区具有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30多年来,西安市坚决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实践方面成绩斐然。“十二五”时期,是西安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西安人口总体形势虽然相对稳定,但人口领域仍然矛盾相互交织、局面错综复杂,若处理不好,将会给西安的未来发展埋下极大隐患。

1、稳定低生育水平仍面临较大压力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当前西安市有常住人口846.78万,其中,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为254.78万人,处于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为90.87万且呈不断增长态势。从西安这座城市的资源承载力看,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保证人口稳定、有序增长十分必要。城市承载力一般指一定范围和一定环境标准下的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可支撑的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大小和一定生活质量下的人口数量,它往往受限于城市人口与资源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学者对西安市人口发展的研究,在近年内西安市最大人口承载力大约在1050万~1150万之间。虽然从西安市当前静态人口数量看尚有人口增长空间,但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并考虑西安市超过二百万的流动人口可以发现,当前的人口规模已经逼近西安市最大人口承载力,若西安市的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发生变化,其人口增长余地十分有限。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控制人口快速增长仍是西安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2、提高总体人口素质任务更加艰巨

人口素质包括出生人口素质、人口文化素质等。从出生人口素质来看,近些年来,西安市的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始终在7‰左右徘徊,而其他很多城市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仅为4‰;此外,西安市拥有55万残疾人口,城乡人口健康素质、教育素质差异较大,农村育龄妇女妇科常见病的发病率超过了50%,农村和城镇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两年以上。当前,西安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应为13年,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西安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1年,距离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尚有一段距离。

3、治理人口结构失衡是当务之急

人口结构是反映一定时间、地点内人口各个不同质的群体之间比例关系的概念,又称人口构成,它是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人口分布结果。如按照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以及家庭等不同标准所揭示的人口结构,可以让人们清晰地观察和了解人口内部关系的变化。西安人口结构的不均衡态势主要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与人口老龄化两个突出特征。(1)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有自身的特点,即总体上由性别比偏高趋于正常,局部看地区分布差异增大。据调查,西安市沿秦岭山脉一线的区县出生性别比仍然高于国际通行标准即103~107,二胎及二胎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2)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当某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7%时,该地区可判断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5.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4.9%,201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4.77万人,占老年总人口的11.38%,特别是农村高龄老人在农村老年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2.3%,高于城镇10.15%这一指标值。有学者估算,2015年西安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130万,2040年左右60岁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达到30%。可见,西安正在逐步走向重度老龄化社会。

4、独生子女家庭保障成为关注焦点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化与落实,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家庭组织形式。他们通过实行计划生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新形势下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就业困难和养老等,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非常现实地触及到这些问题,有学者形象地指出,独生子女前20年拼就业,后30年忙养老。此外,独生子女意外伤亡的问题也引发计生家庭心理恐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关怀。然而作为“独苗”,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多风险,诸如生存风险、养老风险、家庭支持能力逐渐弱化风险、劳动力短缺风险等等。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给以独生子女结成的新型家庭作为维系的三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和多重影响。

总之,当前西安市正在全面进入“十二五”新的历史时期,人口问题仍是牵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全面立足科学发展观,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加大利益导向政策实施的力度,为西安成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加强西安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的构想

通过对西安城区、农村及城中村计生家庭与非计生家庭的走访发现,西安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稳定西安市低生育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其与国家普惠政策频频“打架”、计生家庭奖励力度偏小、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得不到很好地保障等等,追根究底,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西安市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作用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就意味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将人口因素贯穿决策始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公共决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初审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当前状况来看,之所以出现普惠制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冲突和矛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在制定和落实公共政策时忽视了人口要素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国策地位。由于政出多门、政务部门缺少衔接,导致普惠制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频频“打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计生家庭的利益。

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对于其它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人是最主要、最根本性因素,也是综合因素。鉴于此,在制定和落实各项公共政策时,应将人口因素提前考虑或结合人口因素通盘考虑,进而实现全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期,应全面建立公共决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初审制度,赋予直接承担与人口发展密切相关工作的人口计生部门在重大规划决策前、落实中、执行后的参与度,赋予其对涉及人口问题的各项政策行使初审和追问的权利,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公共政策在决策、落实及执行后由于对人口要素的忽视而出现的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互矛盾及损害计生家庭利益的状况,从而实现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与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强化公共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人口计生利益导向资金专户

经济学理论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公共产品应为这样一种产品,即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减少任何他人也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包括三个特性,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如果按照这三个特性来衡量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毫无疑问,它属于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范畴。对于这样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市场由于其局限性等特点是无法提供给广大群众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最终责任,而其财政来源也应以公共财政为主。

站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角度,立足于政府承担最终责任的立场,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是进一步发挥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效用的关键抓手。为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财政由建设型投资向公共服务型投资转变,确保向群众提供包括计划生育奖励的各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最大化。

为此,可考虑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财政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城乡统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并设立人口计生利益导向资金专户,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投入增长水平。应依据本市经济发展状况及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奖扶力度,使计划生育家庭能真真切切地优先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3、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建设,确保奖励优惠政策高效准确落实

随着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管理难度的不断加大,创新人口管理方法成为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信息化成为创新人口管理方法的必然选择。《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人口信息体系建设,2012年2月,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这是中央对新时期人口信息化建设的最高表态。

所谓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现代it技术成果,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以互联网络为平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等应用软件,开展电子政务,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及其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传输和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同时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政府部门对人口进行社会管理、便于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有效地掌握人口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奖励优惠政策高效、准确地发放到有需求的计生家庭手中。

国外在人口信息管理方面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美国,公民自出生起就必须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凭借它人们可以漫游整个美国。社会保障号是美国进行一切人口管理活动的基点。在存储了社会保障号的电脑系统实现全面联网的状况下,可以说个人的几乎一切信息均可在电脑上查询到,有利于社会管理部门进行监控。在日本,人口管理实行“住民基本情况网络登记制度”,每个居民都有一个登录号,行政部门通过登录号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每个居民的住址、电话、年龄等基本情况。这种登记制度便于人口流动,为居民流动中辨认合法身份提供了依据,加强了日本行政当局与居民的协调沟通,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意识,使他们在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注意遵守当地的行政规定和法令。

西安市人口基础信息化建设,应加快实行人口“一卡通”信息管理,即以居民个人为基础,建立个人电子信息档案,将户口本、身份证及生育、医疗、社保、简历、工资等各种信息存入卡中,通过建立全市联网的信息系统打造全覆盖的西安市人口信息网络,任何涉及人口信息的相关资料,均可通过网上查询获得,从而将与人口有关的工作建立在信息化的平台之上,更有利于各项计生政策的推行及政府部门的管控。

4、建立与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考核评估机制

计划生育政策是由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自上而下开展并推动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作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辅助政策,不仅是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法制保障工程,也是关系众多计划生育家庭切身利益的民生保障工程,同时它还涉及众多的工作部门,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如此庞杂、艰巨的工作绝非人口计生部门一家能够独立承担并顺利完成,它需要众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与齐抓共管。为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能够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计生家庭能够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推行及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时,加强组织领导十分必要,《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人口计生工作格局,健全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坚持人口计生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

从组织领导方面看,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等对各单位配合计划生育工作的确起到很好作用,目前需要健全和加以完善的是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实践中已经暴露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仅依靠计生部门一己之力已难以顺利贯彻落实,需要众多部门的积极参与与通力配合。为此,应迅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利益导向政策考核与评估机制,在机制中不仅将各级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落实到位,促进各级部门有法必依、依法行政,同时要将人口发展政策协调、人口信息共享等列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考核评估体系,把落实利益导向政策作为各级部门年度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对未完成年度计生利益导向相关工作的部门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于洋,王刚.试论信息化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黑河学刊,2007.1.115.

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篇10

一是建立自治网络。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村委会专门设立村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建立计生自治小组,形成了“村党支部为领导、村委会为主体、村计生委具体实施、村计生协会协助实施、计生自治小组配合落实”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网络。

二是完善自治章程。古荥镇依法搞好建章立约,各村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一法三规”、省《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依据《章程》完善《计划生育公约》,做到依法建章、依章立约、依约定规、依规理事。

三是明确自治途径。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的原则,把计划生育的“四项民利”交给了群众。一是选举权,由村民直接选举村计生委主任、村民小组长,做到“村里的官村民选”;二是决策权,村“两委”在研究计划生育工作时,让村民直接参与决策,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定”;三是管理权,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听取计划生育工作汇报,审议《章程》、《公约》的执行情况,讨论决定计划生育重大事项,做到“村里的事村民管”;四是监督权,各村建立村民议事会,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和连心箱,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强化自治服务。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机制,从育龄群众的需要出发,为计划生育的主人服务好。古荥镇强化了“四个转变”,即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纯避孕节育服务向生育全过程服务转变,由盲目服务向按需服务转变,由单纯的生育服务向生育、生产、生活综合服务转变。

五是实现自治行动。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就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过程中,古荥镇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现代婚育观逐步代替传统婚育观,新的生育文化代替了旧的生育文化,村民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计生国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实现“五个自治”的过程中,控制政策外生育是关键,也是难题,为此,古荥镇把好了“三个关口”。

一是把好新生婴儿入户关。新生婴儿入户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的一道重要关口,全镇建立了出生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凭《计生优先资格证》进行管理,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古荥镇党委、政府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把关,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派出所在办理新生婴儿入户手续时,必须核查新生婴儿父母的《计划生育证》、新生婴儿的《出生医学证明》或镇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相关证明,相关证件一律要求出示原件,否则不予办理。派出所每季向镇计生服务中心反馈一次新生婴儿入户名册,为计生服务中心加强管理提供依据。

二是把好生育优惠政策资格审核关。在古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镇村组在发放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福利、征地补偿款,调整责任田及办理相关业务,落实民生工程,兑现奖励和优待政策时,必须经计生部门按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员资格审核把关。未经计生部门认定,凡发现拒不执行政策或私自为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福利金、办理业务,责令有关责任人限期收回所发款项,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党政纪处分。未经计生部门处理,政策外人员不得享受任何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