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神病指导意见十篇精神病指导意见十篇

精神病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7:45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1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中山市统计局公布的目前全市小学(212所)、初中(83所)及高中(16所)学校比例,分别抽取小学6所,初级中学4所,高级中学2所,以这12所学校的全部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71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8%。

1.2工具

1.2.1教师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代课年级及工作年限等内容。

1.2.2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来源于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制出版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问卷内容为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共20个条目,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计0分,总分20分,得分越高,表明对精神卫生及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总体正确率=样本中所有个体正确回答的所有条目之和/(样本数×条目数)×100%。

1.2.3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知识问卷主要包括对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适应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情况,设不了解、有点了解、基本了解及非常了解四个等级,以对每种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及处理情况作为分级评分参考。

1.2.4精神疾病态度问卷为原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问卷之一,评价个体对于精神疾病的态度。问卷的第1、2、3、4、8、10题共6题的5个选项“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好说、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分别计分为5、4、3、2、1。第5、6、7、9、11、12题共6题的5个选项则依次分别计分为1、2、3、4、5。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得分。得分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越包容。

1.3实施程序

以学校为单位,对调查当日全部在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每份问卷都附有统一的指导语,承诺对所填内容予以保密,教师现场作答,研究人员提供指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填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性描述,根据资料性质分别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及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小学教师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和获得情况

被调查教师平均年龄(36.28±7.14)岁,从教年限1~41年,平均从教年限(13.02±7.72)年。983名教师中,有228名(23.2%)反映在教学工作中遇见过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955名(97.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在获得精神卫生知识的途径方面,新闻、杂志或网络所占比例最高(70.2%),其次是在校课程或同事间交流(10.9%)、专业讲座或培训(8.6%)及专业书籍(7.8%)。

2.2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总评分(15.92±2.50)分,总体正确率为79.6%;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35.94±5.52)分;在对9种具体的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上,总评分为(19.03±4.19)分,其中对抑郁症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者最多,有373人(38.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34.2%)和多动症(33.6%),最差为抽动症(13.4%)。

2.3不同性别及年级间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精神疾病态度的比较

女性教师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总评分高于男性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初中与高中合并为中学组,显示中学教师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总评分上优于小学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相关分析

983名中小学教师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与其年龄及工作年限均呈负相关(r=-0.07,p<0.05)。

3讨论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2

1目前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重性精神疾病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种精神疾病。因其疾病的特殊性,在疾病发作时常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极易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生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的患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后,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档、体检、定时随访、病情变化后的分级管理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健康宣教等服务形式来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虽然卫生部门竭尽全力想做好这项工作,但很多患者家属由于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认为精神疾病是不治之症,不愿到正规医院寻求治疗或宁愿相信迷信而延误治疗,也有部分家属过分强调疾病隐私,羞于暴露疾病,不愿意接受社区精防医生对患者的指导和随访管理。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偏见等原因造成的。根据统计学计算(15岁以上人口1%的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我区仍有1000名左右(已上报江苏省疾控信息平台1552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未及时将信息收集录入系统,给以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危险。更有长期疾病造成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患者处于极为贫困生活状态,无法得到相应的康复指导和社会救助。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社区精防医生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能力不足和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精神专科医生指导,各部门职责不清、配合程度不高,贫困患者无钱服药、住院治疗,精防经费不足,发生危险谁应该参与应急处置,如何对贫困精神患者社会救助,怎样消除对精神患者的偏见、通过什么途径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等。

2探索我区多部门联合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机制和做法

2.1完善组织网络,加强专科知识培训2005年我区因"686"项目较早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设立区精防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为组长,卫生、财政、公安、民政、残联、劳动保障、综治办、教育、总工会等分管领导为组员的精防领导小组,每年开展例会,可以尽快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如区政府成立贫困精神患者住院补助资金。完善区、镇、村三级精防网络,由市、区精神科专业医生培训社区精防医生,不少于2次/年,并指派专科医生参与社区精神患者的管理工作,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专科医生的技术指导,可以更好的完成随访、分类干预、康复指导等居家治疗和康复工作。

2.2与残联合作实施贫困精防患者的免费服药工作自2005年起到现在我区已有330例贫困精神患者享受免费服药及每年免费4次化验、2次疗效评估服务。虽然每年免费服药金额600元,但对于那些贫困精神患者也算是雪中送炭,精神疾病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终止服药治疗。当免费以后,患者及家属都愿意定时来专科医院取药配合治疗。可以说贫困精神患者免费服药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如果不是将这330例贫困患者纳入免费服药对象,可以说这部分患者中有不少患者会反复住院或发生重大危害社会行为,给家庭、社会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适当更新治疗药物种类,准备提高到每年1200元。我区已连续5年重性精神疾病住院人次下降,与330例贫困精神患者得到免费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与社区精防医生对其定时随访、康复指导、精防卫生知识宣教等工作是分不开的。

2.3与公安部门联合实施应急处置:当精神疾病发作时由于丧失对现实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会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严重者有肇事肇祸现象。属于社区精防医生规范管理对象的精神患者病情波动时,村医、村、居委会干部一般会及时发现并向辖区精防医生汇报。社区精防医生根据其病情进行危险性评估,及时提出合理的处置方案。对于危险性评估达4~5级的患者会及时与专科医院联系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联合公安部门及时送诊,因有区专项资金和新农合80%报销政策,基本不存在无钱住院现象,都会及时得到专科医院有效治疗,如没有公安部门及时参与管理患者,可能不会很快让患者接受治疗。

2.4落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部分患者在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面临着回归社会,除了卫生部门对其规范随访、指导、治疗外,有部分患者确实因疾病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丧失劳动能力,所以村委会、居委会、辖区民政部门等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支持,至少让这部分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区精神病防治院作为精神残疾鉴定点对符合条件的达到标准的为其办理重度残疾证(1~2级),每月可以享受到重残补贴近400元/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患者居家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

2.5加强宣传消除偏见由于偏见和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形成很多误解,甚至是愚昧的做法,因此2012年利用"健康高淳"栏目定期做电视讲座,其内容主要以精神科常见知识问答,如何管理患者,患者家属相关知识宣传等为主,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举办大型广场咨询义诊形式来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下一步准备与学校联合举办一些如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考生心理辅导等内容宣传,以后青少年、大学生和老年人心理问题将是以后心理工作者重点方向。

2.6经费保障、严格考核目前我区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和专项精防经费达200万元,如何将这部分钱更好的用于精防事业,首先制定详细的"高淳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求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要做哪些工作,尽可能量化,定时由卫生局组织考核,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因此我区精防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3讨论

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病,致残率高,加上反复发作极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卫生部门主要工作仍以干预、治疗、康复为主要任务,充分利用专科医院资源,定期指导社区精防医生开展工作,我区已有8名专科医生分片包干8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点对点技术支持工作,开展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当患者需要住院时会及时住院治疗,有利于疾病较早得到有效控制,在区精防领导小组协调下多部门合作为重性精神患者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和治疗康复环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显著而深远的意义,更希望通过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来消除偏见,为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3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71号)、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年—2015年)>的通知》(卫疾控发〔20*〕5号)及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实施意见(20*—2011年)>和<*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成府发〔20*〕30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我区精神卫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1年底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实现“双百”目标,即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8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5%。

(二)年度目标

1、20*年:初步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和城乡统筹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被关锁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6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6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70%。

2、2010年:被关锁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达到7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80%。

3、2011年: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经费财政投入机制、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防治能力较高的精神卫生服务队伍;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8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5%。

二、工作要求

(一)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长效投入机制

1、保证精神卫生防治专项工作经费满足全区常规精神卫生防治管理、人才培养、应急处置、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和督导评价工作的需要。

2、加大对公共卫生经费和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的投入。

3、在社区公共卫生经费中,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列支,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管理。

(二)完善精神疾病医疗保障体系

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实现精神疾病患者参保率达到100%,参保费用由市、区两级残联解决,城乡精神疾病患者参保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协调市级医保部门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定额拨付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

(三)建立精神卫生专业防治网络

建立以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为辅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专业防治体系。

指定*市第一精神卫生防治院统筹管理我区精神卫生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

(四)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精神卫生防治专业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精神疾病防治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

(五)建立精神疾病监测网络

组织开展全区精神疾病情况普查,掌握精神疾病患者基数,建立精神疾病健康档案,准确掌握患者现况,配合市上建立精神疾病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由区卫生局牵头,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分局、区残联等部门参与,建立*区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和指导我区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建立月报制度,有关部门每月7日前将开展工作情况分别报市卫生、残联、医保、民政等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指定1名业务科室负责人为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并指定1名工作人员为该项工作的联络员。

(二)部门职责

1、区卫生局:负责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组织专业人员培训,开展精神疾病普查,负责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立卡工作,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对精神卫生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2、区教育局:要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3、区民政局:负责低保对象和孤老等“三无”对象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参保和医疗救助工作。

4、区司法局:负责协助市司法局做好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以及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

5、区财政局:负责落实精神卫生工作经费,保障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持续发展。

6、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一步协调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完善相关政策,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并逐步提高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定额拨付标准。

7、区*分局:负责对具有肇事肇祸行为和倾向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强制治疗和保护性治疗。

8、区残联:负责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协助组织患者就诊,建立社区康复站,工疗站(社区精神康复日间照料站)、庇护工场等,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的后期康复工作,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解决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

9、各街道办事处:配合区卫生局、区民政局、区残联等部门开展辖区内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

(三)技术保障

成立*区精神卫生防治专家委员会,负责为工作决策提供咨询、论证,并拟定全区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市第一精神卫生防治院成立“关锁”病人阳光救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关锁”病人救治管理及协调工作;成立技术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关锁”病人救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工作,按照市卫生局、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关于联合下发〈*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等6个方案的通知》(成卫发〔20*〕70号)开展医疗救治。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精神卫生个案管理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精神疾病患者随访和质量控制工作,按照《*市重性精神疾病阳光救助社区管理治疗方案》开展工作。

(四)经费保障

1、加大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投入,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经费纳入城乡公共卫生经费统筹安排。

2、将参保的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经费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制度报销范围,区残联为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经费,区民政局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精神病;高血压;健康指导

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在病态心理支配下,缺乏自知力,会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而高血压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由于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会出现异常,因此做好此类患者的健康指导尤为重要,现将临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5例,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45~70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精神分裂症36例,偏执型精神病20例,抑郁症19例,情感障碍性精神病10例。

1.2健康指导方法

1.2.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神病不仅仅靠药物来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心理护理也同等重要[3]。由于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疾病,会出现焦虑、精神压力大的心理情绪,大部分患者存在幻觉、妄想的症状,往往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加上这两种疾病都需要长期或者终身服药,会让患者产生心理恐惧甚至逃避,此时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采取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措施,间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指导患者如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改变患者的某些不当心理状态和行为,帮助患者去适应新的人际交往以及住院环境,尽力为患者创造适宜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回归社会[4]。

1.2.2疾病知识指导精神患者缺乏自知力,对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全面,甚至采取否认的态度。护士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文化层次制定个性化的指导内容,向患者讲解精神病和高血压的诱发因素、潜在危险和有效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吸烟患者应劝告戒烟;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整心态,避免因过度兴奋、激动而诱发血压升高。在连续动态的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精神症状和血压控制水平来更换宣教内容,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以免引起患者反感,影响治疗和康复。

1.2.3饮食指导饮食指导对于此类患者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对病情的稳定和减少并发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能主动配合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护士向其介绍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少食咸菜和火腿等含钠高的加工食品;教会患者如何计算盐的摄入量、监测体重,鼓励患者多吃蔬菜,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合理膳食,营养均衡[5]。对于有严重精神症状,不能主动配合的患者,采取专人看护,严格监督。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取得支持和理解,让其起到监督和协助的作用。

1.2.4合理用药指导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自身的特点以及降压药的种类,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服药。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护士应统一保管药物,认真核对药物,注意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用法和不良反应,时刻监督患者服药,保证服药入胃,避免漏服。同时认真观察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如何预防因血压突然降低而发生的跌伤。告知患者突然停药,会导致突然血压升高,也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危及生命。

1.2.5适宜的运动指导适宜的运动,对于稳定和缓解病情,有着重要的作用。精神病患者由于某些心理特点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应根据每例患者的精神状态、高血压分级选择适当地运动,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在患者运动时,应有护理人员陪同,指导患者做适量的运动,防止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引起血压突然升高,造成危险。需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应由护士专人看护,监测血压,由护士照顾患者生活起居,避免劳累[6]。

1.2.6病情监测精神病患者受症状支配,对病情的关注程度差。护士认真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向病情稳定,能够配合的患者介绍监测血压要做到四定(定时间、部位、、血压计),正确表达血压波动时的自我感受以及用药后的反应[7];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由护士监测患者的血压,连续、动态的记录血压的波动范围;出院患者要发放爱心联系卡,包括联系方式、疾病知识、应急措施等,严重者随访1次/周,其他患者每2周随访1次,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病情观察,血压监测,保持随时的通讯联系。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85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经过健康指导,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且治疗后的舒张压(84.2±4.6)mmHg(1mmHg=0.133kpa)及收缩压(129.4±9.7)mmHg明显优于治疗前的(96.7±8.4)、(143.5±12.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小结

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加,精神病和高血压患者逐年上升,人们对精神病存在偏见,甚至歧视,加之两种疾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大部分患者因为精神症状或心理状态不佳,对药物、饮食或其他治疗方式有所抗拒,导致病情加重。有效的健康指导,可以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是减轻病痛,辅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患者的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2,230.

[3]周玉.中西医健康教育对80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四川中医,2014(12):175-177.

[4]常翠萍.补肾化瘀通络汤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临床研究.四川中医,2014(12):77-79.

[5]万亚琴,张翠英.解毒通脉胶囊佐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30例临床研究.国医论坛,2014(6):18-20.

[6]王鸿艳.住院精神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335.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康复社区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9-041-02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communitypsychological-recoveryguideofschizophrenics.methods76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studygroup(38cases)andcontrol(45cases).Bothgroupsaretreatedwithmedication,onthebasisofmedicaltreatment,appliedpsychologicalrecoveryguidetopatientsandfamilymembersinstudygroupfor16weeks.theefficiencywasevaluatedwithBpRS,SDSS.Resultsonsymptomlevel,thetwogroupsweresimilaratendoftreatment.whilestudygroupwassuperiortocontrolgroupashavinglessdysfunction,lowerrelapserate..Conclusionpsychologicalrecoveryguidecanrelapserateofschizophrenicspatientsandisbeneficialtorecoverofsocialofsocialfunction.

【Keywords】schizophrenicspsychologicalrecoverycommunity

心理康复指导是应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与技巧,对精神病人与家属进行干预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促进身心健康.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康复指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全面康复行之有效[1,2],目前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治疗状况差等问题,故世界心理社会康复协会目前反复提倡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为探索新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我们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社区心理康复指导并进行随访,同时对干预后的社会功能评价,效果满意。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康复出院的100例患者,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符合入组标准共76例。符合CCmD―2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干预组男1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9.78±7.62)。对照组男14例、女24例,平均年龄(28.01±6.65)。两组患者文化程度、家族史、职业、起病年龄、病程、用药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入组标准:(1)病情处于恢复期,精神症状基本消失;(2)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上,年龄18~50岁;(3)排除严重躯体疾病;(4)无酒精及药物依赖史(5)至少有1名家属同意和愿意接受干预。

1、2方法心理康复指导均由有临床经验的精神科护师担任,精神科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本研究共持续六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每周到病人家中为病人和家属做宣传工作,并制定个人计划,此阶段的指导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症状自我监控技能;坚持服药及定期复查的目的,并了解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第二阶段:每月到病人家中进行一次心理康复指导,结合家庭情况重点进行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指导;如何对待病人的心理危机;自理能力和兴趣的培训,如何对精神病人进行家庭护理和监护,针对不同病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给予个别心理治疗,通过具体分析和理解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失望,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第三阶段:每季度组织病人与家属来院举行家庭聚会,采用放录象并提问、角色扮演训练、实际练习等步骤,运用多种媒介帮助及视觉、听觉等不同的输入通路,在训练中以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克服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协助病人恢复各种社会功能,以减少精神疾病的的复发,对照组则接受以往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1、3疗效评定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3]、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4],与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随访时各随访一次。用国内现行临床疗效评定结合BpRS

减分率评定疗效,BpRS减分率≥80%为痊愈,≥6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用SDSS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变化情况;根据患者缓解半年后症状是否再度出现或远残留症状是否加重需调整药物或剂量等判断有无复况。

2结果

2.1治疗前后BpRS评定总均分变化(见表1)两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SDSS总分均有下降,但干预组下降有显著意义,对照组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2.2复发率两组患者均于半年后进行随访并做BpRS和SDSS评定和精神检查,结果认定对照组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26.32%,干预组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13.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目前,如何尽量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日,更好的利用社区中的资源,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是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本研究发现,心康复指导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和应对能力,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缓解残留症状、预防疾病复发、提高社会独立生活技能;在未进行干预前,病人及家属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应对病态行为的技巧,不能协助病人维持治疗,易致疾病复发,通过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康复指导,使他们了解了有关疾病的知识,对疾病有了正确认识,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了家庭成员关系的日趋融洽,从而为病人创造了良好的康复环境,促进了病情的康复。

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干预组在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对家庭、社会的依赖程度以及在活动能力缺乏方面的改善尤其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我们认为产生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家庭为导向的更为人性化的社区心理康复指导模式增加了病人对维持治疗的的依从性;二是让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适当的社交活动等,并使病人始终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因住院带来的社会功能受损,从而实现了心理与社会的全面康复;三是患者家属通过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对整个治疗的康复的主动介入,加深对精神疾病的了解,改变了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的粗暴态度,从而提高了照料患者的能力,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6

【关键词】精神科急腹症护理

急腹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症,其特点为起病急,来势猛,病情重。精神病人住院过程中并发急腹症在临床虽不多见,但由于病人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多有思维障碍,缺乏主诉和自知力,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及镇静作用,致各种感觉不敏感,如果在护理中不注意观察,后果很严重。掌握病人病情动态,客观判断精神病人并发急腹症的相关症状体征,可以指导及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本文就我院精神科急腹症病人的观察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8—2008年,在我院住院期间并发急腹症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为18~61岁;既往有消化系统疾病史3例,有不良饮食嗜好(如饮酒、吸烟等)5例;其中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5例,完全性肠梗阻1例,急性阑尾炎3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急性胃肠炎2例,从用木棍自伤致肠穿孔1例。

1.2病情动态的掌握及护理

病情动态的掌握程度分为了解、熟悉、掌握3个等级。了解为对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的项目内容大致了解。熟悉为对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的项目内容了解,但在护理过程中缺乏联系,未能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掌握为对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的所有项目内容心中有数,并在护理过程中联系实际,运用指导护理。我科护士均能掌握病情动态并及时报告医生对急腹症进行处理。

1.3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均在有效治疗与护理后痊愈。

2护理体会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司法精神病鉴定;概念特点;行业标准;规范化建议

201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一下简称《精神卫生法(草案)》),并将该草案及其说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其中草案第六十九条作出规定:"精神障碍司法鉴定人故意出具虚假的精神障碍鉴定意见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也为鉴定人出具虚假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我们知道,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结果对于当事人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说,如果一个精神状况正常的人因为司法精神病鉴定错误,被认定为患有精神疾病,那么行为人就会因为法定上的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而免于刑事责任、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导致法律的不公;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因为鉴定错误,被认定为正常的具有行为能力的人,那么行为人就要承担其本不该接受的制裁,这不仅是对行为人本身的无辜伤害,同样也是对法律公正性的严重破坏。除此之外,司法精神病鉴定不仅是判断当事人是否构成犯罪的有力证据,而且对于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定以及监护人制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鉴定意见是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一经采信,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鉴定人一旦出具虚假的鉴定意见,势必会导致案件审理的不公,极有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对于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产生极大的破坏。从这个角度出发,规范鉴定人的执业行为,要求故意出具虚假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鉴定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考虑到司法实践中司法精神病鉴定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追究故意出具虚假精神障碍鉴定意见的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文章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说明:

一、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概念及特点

司法精神病鉴定是指具有精神病学专门知识、技能和实际经验的人员,接受司法部门或诉讼当事人的委托或聘请,对涉及法律事件的相关人员的精神状态和其法律能力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医学评定,为法庭审判案情提供科学证据的过程。相比较其他鉴定活动而言,司法精神病鉴定活动有其独有的特点。

1、鉴定依据特殊

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主要依据是被鉴定人的病史和精神状态检查,病史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之前的诊疗病历及相关陈述,它们主要来源于被鉴定人及其家属;而精神状态的检查则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检查会谈的方式,并没有一个客观准确的鉴定依据。因此对于司法精神病鉴定而言,仅依靠这两种鉴定依据对于鉴定意见的出具有着潜在的风险。被鉴定人及其家属往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逃脱法律的制裁),在陈述病史或检查会谈中很有可能出现夸大(或隐瞒)病情的现象,有时甚至会串通之前的主治医生涂改伪造诊疗病历等,而鉴定人对于他们提供的这些材料往往难以判定真伪。由此,假如我们怀疑一份虚假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是鉴定人故意出具的,而鉴定人却辩称自己是受到被鉴定人及其家属夸大(或隐瞒)病情和提供虚假病历的行为误导产生的,我们还能够坚定地判定鉴定人对其出具的虚假鉴定意见负法律责任吗?

2、鉴定方法特殊

司法精神病鉴定更多的是依赖鉴定人的主观判断和推理,而这些判断和推理往往是基于鉴定人的个人经验,很少能够借助通过医疗仪器获得的数据及影像资料来进行验证,因此最终作出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性。所以说,当面对故意出具虚假鉴定意见的质疑时,鉴定人一口咬定鉴定意见是基于自己的以往知识和实际经验出具的,只是因为相关知识的不完善导致了鉴定意见出现错误,并非是出于故意,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判断其真假呢?又怎么去追究他出具虚假鉴定意见的责任呢?

二、司法精神病鉴定缺乏统一的行业鉴定标准

首先,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就目前而言,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析》、《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科学会:分类与诊断标准》,既有中国的标准又有国外的和世界的标准,到底以哪个标准为依据,没有统一的说法,标准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鉴定意见相互否定,在鉴定意见出现分歧时不知道该采信哪个,并且最终导致鉴定意见无法作为法庭审判的依据。

除了上述的行业标准之外,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亦可成为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依据,像正在制定中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标准》、在专业书刊中发表并在司法鉴定实践中逐渐推广使用的技术等。很难想象,正在制定过程中还未修正完善的行业技术标准以及作为学术成果发表却没有经过国家权威认证的技术方法能够作为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依据,这未免太过草率,像依据这种标准作出的鉴定意见,其证明力到底如何,笔者认为其仅能够作为一种普通人的意见看法,并不具备鉴定意见所拥有的证明效力。

其次,没有统一的鉴定质量评估标准。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对于被鉴定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决定了鉴定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做到客观、准确,它们的规范与否对于最终出具的鉴定意见的真实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导致鉴定意见的错误。然而就目前来讲,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还没有可遵循的职业工作规范来对鉴定质量进行评估。如资料的完整性、检查的全面性、论证的可靠性以及文书的规范性等在司法精神病鉴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没有统一的要求。

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鉴定人出具一份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我们既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来评判他出具的鉴定意见是否合乎规范,又没有一个统一的鉴定质量评估标准来判断他出具的鉴定意见是否真实可信。因此,面对一份虚假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我们又怎么去判断鉴定人是否是故意出具的呢?鉴定意见的真实性除了与鉴定人自身的因素有关外,还受到收集鉴定材料困难、精神医学发展缓慢、鉴定手段不确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鉴定人出具了一份虚假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就认定他是出于故意,并且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对于鉴定人而言,也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基于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司法精神病鉴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鉴定人出具的鉴定意见带有很浓厚的主观判断色彩,我们无法判定鉴定人是否出于故意,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行业技术标准尚未达成统一,我们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规范来对鉴定人出具的鉴定意见进行合规性的评判,因而也就无法认定鉴定人是否故意出具虚假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也就无法追究其故意出具虚假鉴定意见的法律责任。

话虽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鉴定人故意出具虚假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行为我们就毫无办法可言,任由其逍遥法外。其实在司法实践中,一些鉴定人故意出具虚假鉴定意见的行为我们还是能够判断出来的,只是无法通过一种规范的途径和强有力的证据来予以证明,《精神卫生法(草案)》中把追究故意出具虚假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纳入到法律制定中来,虽然就目前的司法实践而言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仅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但这也代表了未来司法精神病鉴定活动将逐渐步入规范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对于今后我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对今后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规范化的建议

结合《精神卫生法(草案)》中的相关规定,笔者对于加强司法精神病鉴定活动的规范化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进一步加快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实践中,对同一鉴定对象做出多个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确保鉴定意见的真实客观,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公平,我们应该尽快建立更加科学的鉴定体制,防止鉴定意见的随意多变。

首先是鉴定人的资格。司法精神病鉴定活动因其浓厚的主观判断色彩有别于其他鉴定活动,对于鉴定人的资格必须设立一个更高的门槛,应该是具有五年以上精神科临床经验并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或是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主检法医师以上人员。

其次是鉴定的委托与受理。《精神卫生法(草案)》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复诊结论有异议、要求鉴定的,应当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医疗机构应当提供经公告的司法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2名以上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意见。"

再次是鉴定的过程。《精神卫生法(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司法鉴定人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第二十九条规定:"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按照精神障碍司法鉴定的实施程序、技术方法和操作规范,依法独立进行鉴定,保证出具的鉴定意见客观、公正。司法鉴定人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司法鉴定人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记录的文本或者声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鉴定标准的制定。"无规矩无以成方圆",鉴定标准是司法精神病鉴定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司法精神病鉴定标准以及相关的制度规范,可以有效地推动司法精神病鉴定活动规范地进行,将大大减少故意出具虚假鉴定意见的现象。所以说,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部门应尽快将该项提上议事日程,尽快解决目前司法鉴定实践中鉴定标准多元化的问题。

2、进一步加强司法精神病鉴定人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

司法精神病鉴定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不仅要求鉴定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求鉴定人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首先,鉴定人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有关精神病鉴定的相关科技手段和先进方法也层出不穷,作为鉴定人,应该及时获取相关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强自己的鉴定能力,将司法精神病鉴定逐渐由主观经验判断向客观检验证明转化,不断增强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客观科学性。

其次,鉴定人应培养严谨细致、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作为法定证据的一种对于案件的当事人意义非凡,作为鉴定人应该秉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客观公正的对待收集的资料和各种检查结果,把鉴定意见建立在可靠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徇私枉法,故意出具虚假的鉴定意见。

参考文献:

[1]林美卿.论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之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7,(10).

[2]郑瞻培.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邹豫莨,高野.完善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8).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8

一、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按照服务规范和指导方案的要求,做好村防保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和技能,防止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二、定期对所辖精神病患者排查,发现新患者。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村医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重性精神发育迟滞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

三、为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及时为每一名新发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四、每季度为管理的精神病患者做病情评估。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事情发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确定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做危险性评级。评级共分五级,对三级以上的患者重点管理,监督其及时服药、必要时住院治疗。

五、对精神病患者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知识、用药和家庭护理技巧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六、重性精神病送药。由专业精神病医院确定患者服用药物,卫生院定期指导患者监护人,明确服药次数、数量按医嘱服药。每年至少四次给精神分裂病病人发药。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9

关键词: 酒精中毒 酗酒 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病因分析

   1.患者饮酒有多长时间?有无酗酒史?每次饮酒量、饮酒的种类?

   2.患者有无药物、酒精过敏?

   3.患者近期是否有心情不畅、情绪郁闷等家庭、社会、心理问题?

   4.患者近期是否出现突然大量饮酒的习惯?

   (二)临床观察

   酒精主要在小肠吸收,影响糖代谢。酒精中毒可出现脱髓鞘和轴索性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临床表现一般为急性酒精中毒和戒酒综合征的症状,反映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

   1.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

   (1)普通醉酒:指一次大量饮酒而导致急性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饮酒速度、饮酒量以及个体对饮酒的敏感性有关。分为:①兴奋期:兴奋、话多、易冲动、缺乏抑制、行为异常,同时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此期血中酒精浓度在100~150mg/dl。②共济失调期:步态不稳、言语含糊或语无伦次,此期血中酒精浓度在150~250mg/dl。③昏睡期:患者处于昏睡状态,体温下降,呼吸缓慢,心率快,大、小便失禁,此期血中酒精浓度在250mg/dl以上。如果患者血中酒精浓度在600mg/dl以上常导致死亡,昏迷10h以上者预后差。

   (2)病理性醉酒:指饮用一定量的酒甚至是小量饮酒后,突然出现兴奋、攻击行为,常伴有幻觉、妄想,发作时间短,醒后出现全部遗忘。

   2.戒酒综合征 戒酒综合征(withdrawalsyndrome)指在长期大量饮酒的基础上,突然停止饮酒或骤然减量时随即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多发生在已有躯体依赖的酗酒者,其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失去酒精的抑制作用而产生大脑皮层或β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有关。戒酒综合征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可单独或同时发生。

   3.酒精中毒相关的神经系统营养障碍性疾病

   (1)威尼克柯萨可夫综合征(wernicke-Korsakoff’ssyndrome):主要由于维生素B,缺乏所引起。病变主要累及丘脑、下丘脑、乳头体和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底部和小脑等。威尼克脑病(wernicke’sencephalopathy)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眼球运动异常、共济失调和精神障碍。眼球运动障碍是因展神经、动眼神经和下丘脑受损所致,以展神经障碍最多见,眼震常见;共济失调主要由于小脑蚓部受损所引起,以躯干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精神症状以淡漠、定向障碍和嗜睡最为突出。柯萨可夫精神病(Korsakoff’spsychosis)常与威尼克脑病伴随发生,其主要表现为瞬时和短时记忆力障碍而远记忆力保存,患者的定向力差,自知力缺失。

   (2)酒精性多神经病(alcoholicpolyneuropathy):可能由于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缺乏所致。本病的主要病理表现是轴索变性和髓鞘脱失。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四肢末端尤其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通常从下肢开始逐渐由远端向近端对称性进展。

   (3)酒精性弱视(alcoholicamblyopia):进行性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4)与酒精中毒有关,但发病机制未明的疾病:小脑变性(cerebellardegeneration)的发病机制不清,病变主要局限于小脑蚓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干共济失调,可有下肢共济失调,上肢常不受累,眼震、构音障碍少见。Ct或mRi可见小脑蚓部萎缩。

   (三)诊断

   患者有大量饮酒史,或平时不常饮酒,但入院前有明显的饮酒史,之后即出现深睡、呕吐、呼之不应、推之不动、尿失禁等一系列症状。但应排除腹部有阳性体征的患者。

   1.呼吸困难。

  2.有摔倒、碰伤的危险。

   3.出现精神、意识障碍。

   4.忧郁、绝望。

   5.营养缺乏。

   6.潜在的并发症。

   二、护理目标

   1.护士能观察到患者的意识、呼吸变化。

   2.患者未发生意外伤害。   

   3.患者能了解酒精对身体的危害,并能控制饮量。   

   4.患者能供给营养饮食。

   三、护理措施

   (一)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1.因患者在重度酒精中毒期间可出现昏睡、休克等威胁生命的症状,意识加重后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因此应注意准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给予心电监测、血氧监测,密切监测呼吸的变化,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2.防止气道阻塞,应给予适时的雾化吸入、气道吸引、翻身叩背,头偏向一侧。

   3.密切监测血气指标,保持患者的正常呼吸。

   (二)安全护理

   因急性酒精中毒时患者易出现兴奋、步态不稳、视物不清、癫痫、幻觉等症状,因此安全护理非常重要。

精神病指导意见篇10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赋其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后者主要指精神健康而论。然而占精神科的临床80%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幻觉、妄想等急性精神症状得以治愈后,却往往因其残留的心理缺陷状态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生理功能的发挥,使之对社会的适应产生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给患者的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事实证明,要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除进行药物治疗外,功能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功能训练法。鉴于功能训练与其他各科含义不同,本文以精神分裂症为例,谈谈功能训练对精神康复方面的心得。

1训练内容

1.1康复期心理指导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最希望得到人们的关心和对其预后的指导,我们采用集体性听课及个别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2娱乐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学跳舞、歌咏、游戏、排练节目、文艺汇演、下棋、打扑克、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提高患者低落的情感,陶冶患者对生活的情操,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3体育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桌球、集体性体操,以增强其体质又培养其生活乐趣。

1.4竞技训练开展各项的文体活动比赛、知识竞赛,定期评选优秀休养员。以此培养患者的荣誉感,也可增强患者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1.5工作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技术特长和爱好,适合安排适合其兴趣的劳动项目,如:车衣、扎地拖,纺织与糊纸盒,插花,清扫病室卫生。这些都有利于消除病后的惰性,促进其工作能力恢复,而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

1.6康复评估根据病情诱导患者订出治疗项目,指导患者参与各项工娱疗活动,每月对患者的训练作评估小结。采用自评、其他患者评、工作人员评三结合方式进行。让患者清楚地了解自己,从而定出努力方向,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典型病例

2.1王某,女性,35岁,高中文化,病休在家。2004年底不明原因渐起失眠、少语、自笑、言见神见鬼、疑人害已、毁物等症状,曾8次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使用冬眠灵、氯氮平、舒必利等药治疗,后期配合功能训练。初接受功能训练时,患者表现情绪焦虑抑郁,与其交谈时,了解到患者已离婚,存有害怕出院后被别人瞧不起的心态,还不时出现幻觉妄想,欲逃跑,经常失眠。根据病者的学历、病情及爱好,我们诱导其接受手工艺、娱乐、音乐的治疗,并进行个别的心理疏导。日间患者集中精神学织毛线外套,唱卡拉oK,学跳舞。精致漂亮的外衣纺织成功,使患者找到一种自我满足感,情绪变得舒畅,生活充实,睡眠亦得到改善,并打消了私逃观念,增强了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该患者经过工作训练,亲手纺织了漂亮的外套,使患者感到并没有因疾病而影响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生活的勇气,消除了怕被人看不起及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

2.2陈某,女性,30岁,大学程度。患精神分裂症,感到魔鬼缠身而害怕,哭泣,不敢独睡。根据病者的爱好,诱导其打乒乓球,写书法,听音乐,学裁衣,车衣。在进行各项训练期间,患者表现聪明好学,待人热情有礼,健谈开朗,训练时与训练结束后,判若二人。患者康复后,深有感触地说:“整日关在病房中,接触的是发病的精神病患者,无人交谈,深感压抑而不断地胡思乱想。参加工娱疗后,生活有充实感,精神有依托,感到轻松愉快”。该患者通过每日参与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患者的空闲时间,转移患者对自身疾病注意力,从而起到缓解精神症状的作用。

2.3刘某,女性,48岁,初中文化。患精神分裂症16年,先后入院治疗11次。于2008年起,因怀疑其丈夫另有新欢,表现兴奋,乱语,夸大,有嫉妒妄想,每次其丈夫前来探访时,患者均痛斥其夫,不接受探访。在患者进行各功能训练过程中,我们与患者一起分析其夫多方面的表现,证实其夫对她是关心爱护的,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怀疑是无中生有。之后,便乐意接受丈夫的探访并向其道歉。患者坚持服药,保持心理平衡,自2012年2月治愈出院至今一直表现正常。该患者在接受各种训练中,与工作人员接触的机会增多,融洽了护患关系。在取得患者的好感和依赖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更易被患者接受。

3讨论

3.1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均应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

3.2功能训练:以集体活动与自由爱好相结合,既能培养患者的组织纪律性,又利于发挥个人的特长。

3.3集体活动:诱导与强化相结合可培养患者的整体观念,使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有自我约束能力,意识到个人必须服从集体,这种活动有消除惰性的作用。

3.4康复指导:集体授课与个别心理疏导相结合,利于因人而异的指导。

3.5各项功能训练,建立评分制度,评分以自我评定与其他患者评定相结合,利于互相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