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政治教案设计十篇初中政治教案设计十篇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23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1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设计教学创新

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探索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创新。那初中政治思想教师要如何做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呢?

一、初中政治课堂需要创新的原因

(一)在传统政治教育中,教师只是一味的把书本上字面浅显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很少关心学生是否能充分的吸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是领导者,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记,学生根本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中去,对学好知识的欲望不强烈。这些都是学生厌学的原因,有了这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被阻碍。

(二)对许多初中政治教师来说,他们仍旧固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地教学理念,对创新教学秉持着一种质疑和批判的态度。还有一部分老师根本不具有创新能力,局限于教师讲,学生记的范畴。对现代教育方式没有充分的了解,不能熟练的掌握现代教学技巧。更有甚者,教师把政治教育当成商业化课堂,从而使学生得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有些教师观念守旧和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者,教师反复的强调知识重点生搬硬套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在反复记忆、背诵中度过,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这种教学形式单一的课堂,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创新能力不但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还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大地降低。

二、进行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首先就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大折扣,教师就对学生起不到任何威信作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教师要建立好师生关系,充分了解每位同学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同学进行分层式教育。其次教师还要收集与教材有关的生活资料,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这会使政治课堂丰富多彩起来。为了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抽象思维理论讲述的更有吸引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培养政治教师具有创新性教育思维

在学生成长阶段,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担当着知识传授者、学生智慧源泉的开拓者、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学生遇到困难的引路者,这些都要求教师把创新教育无形的渗透到各个教育细节中。教师还要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创新力,对学生新事物的发现要给予启发。教学不过是一个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思维得到全面升华。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时候还要面对学生间相互争吵的言论,这时教师就要发扬学生的好奇心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路拓展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间接地就被培养了。

(三)在有疑问中前行,让疑问成为学生拓展思维的一把钥匙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科学教育,学生都是学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学生要充分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能够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问题,这些都可以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主体,通过教师必要的、及时准确的指导,让教育对象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在刺激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是培养兴趣的使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的去追求、探索未知的奥秘,从而对创兴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式学习,然后让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两种不一样的思维碰撞就会出现火花,这就激发了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教师在搜集材料方面也要具有全面性,避免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形式的单一性,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搜集信息的能力,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增加学生社会责任心。另外,教师要把现代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现代多媒体教学不断可以使抽象思维具体化,还能把课本讲述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把单一课堂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源泉,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综合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拜访、走街串巷等方式调查,然后写调查报告。如"中共十"的召开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拜访一些共产党员,谈谈他们的感受与看法,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学生沟通能力。学生适当的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增加他们是社会未来主人翁的意识。不断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循环渐进地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间断地挖掘学生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创新,交给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学习,从而提高学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恒振.浅谈初中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

[2]谢少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索和实践[J].科教文汇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2

【关键词】初中政治案例教学兴趣

政治学科的理论性较强,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的设计以完善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得到好评。初中生的整体思想道德仍然在发展之中,其政治思维的发展高度往往还难以企及政治理论深度,因此学生们在政治课堂上需要教师们进行适当引导与推动,伴以高效的教学策略,让政治课堂更加发挥出功能和魅力。案例教学法是与初中政治教材及其学科特点十分契合的教学措施,政治教师一定要好好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课堂上,为初中政治课堂增添色彩。

一、案例教学的具体概念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名称,其又被称为生活学案教学法或实例研究教学法,它是新时期教学体系中将教学理论融入实际生活的专业教学方法,对政治理论的推动与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政治学科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特征性,每一节政治课堂都具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其理论载体也不尽相同。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从政治学科的具体理论出发,深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且案例要与学生生活有着较强的联系性与相关性。案例教学法同时也是政治教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理论教学氛围与环境,使得学生们能够从特定的教学案例中探究,逐渐发现普遍的教学规律,实现自身思维上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二、案例教学之优势

1.加强记忆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特征就是其在课堂上发挥实例展示功能时,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相应的政治理论产生一定的理解,并较大程度地加深印象。在传统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往往将特定的政治理论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教给学生,每一节政治课堂结束,学生们就只能掌握相应的政治理论,而在政治理论的实践与运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与障碍。但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给予学生们一定的理论探究空间以及相应的理论研究载体,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牢固记忆政治知识。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享受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们讲解了学习的乐趣所在,同时伴随着政治思想道德理论的渗透,我给学生们引进了相应的学习乐趣案例,让学生们在案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2.挖掘兴趣与潜力

政治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学生们在初中政治课堂上经常觉得没有学习乐趣,难以找到自身学习兴趣的突破口,从而逐渐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的理论设计过于机械,理论形式过于单一化,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仍然以理论填塞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案例教学法可以让教师们在政治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潜力。学生们在政治案例教学课堂上也会感觉到课堂的轻松与活跃,在自由性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习魅力。

3.提高实践能力

在案例教学的氛围与环境中,学生们通常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接触、探究教学案例,因而在理论的实践运用挖掘上能够获得较好的操作能力。初中生应当在政治课堂上将自己的实践思维发散开来,将自己的探究潜力激发出来,案例教学为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载体。因此,教师们要灵活利用案例教学理念,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空间。

三、政治教学案例选择与分析策略

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教师们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局限于教材理论研究,而是要将教材中的政治知识点一一梳理,并将其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与现象一一结合,从而让学生们时刻保持政治前瞻性。

1.社会经济发展前瞻性

如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只有在国民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各方面提高。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同时要讲社会经济的前瞻性体现出来,让学生们充分融入前瞻性氛围中去学习政治知识。

2.社会政治前瞻性

政治学科应当在初中教学阶段发挥出其社会政治关联性,教师们要让初中政治课堂的色彩更加具有社会前瞻性,尤其在政治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运用上要充分体现出这一理念。我国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的核心代表,其高度捍卫了国家利益、公民利益,让我国在世界上屹立于强国之巅,因此政治案例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政治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课文《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建国初期我国实现政体改革的案例,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我国的民主性,并就“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主题进行实例探究,让学生们就自己的周围生活经历谈谈与“人民当家作主”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而让课堂与社会紧密连接。

结语

初中政治学科的教材设计偏于理论化,而政治学科本身带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学生们在政治课堂上通常会觉得无聊、枯燥。案例教学将政治理论与生活案例有效结合,教师们可以深入探讨政治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与方法,让初中政治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1]姚鸿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3

研究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对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为政治教学提供新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教学内容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叛逆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性格和意识逐渐饱满,思想与意识也更加敏感,这种特性决定了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众多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重视的议题,基于此,本文探究了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突出初中政治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抓住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的目的。以“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一位母亲每天都会费心地将学生送到学校门口,并再三叮嘱学生注意安全等。但母亲细心的爱护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终于有一天,学生忍无可忍地冲着自己的母亲发了脾气。然而,当学生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母亲并没有生气,仍然很细心地照顾自己。那天晚上,学生看到母亲在客厅里悄悄哭泣,她才认识到由于自己乱发脾气对母亲造成的伤害。教师讲述的故事也就是设计的案例,这个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甚至就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然后,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个故事表达的重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实际的案例表现出来,并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学生受到触动开始反思,最终得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问题,容易伤害到自己或他人。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将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造了更有活力的课堂。

二、深度解读,提高认知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多是抽象的,教师只有通过反复讲解和演示,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这种方法不但浪费了教师的精力,更容易让学生感到抵触,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通过解读案例、解决案例和回顾案例将原本抽象的内容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深度解读,提高学生认知的目的。以“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题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还无法自主辨识法律的范畴,无法判断触犯法律的行为。针对于此,教师设计的案例可以是未成年青年结伙勒索本校学生,而被勒索的学生选择使用暴力保护自己,最终双方都受到处罚。这样的案例同样与学生息息相关,足以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此时,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未成年青年和被勒索学生的行为,并进一步思考被勒索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解决该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更清楚的意识去判断生活中法律的界限,学会有意识地尊法、守法,并进一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走出课堂,回归生活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通过解决案例、回顾案例突出学生主体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应该有意将案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逐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与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习和升华的目的。随着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将逐步认识到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案例,通过分析与解读,学生的能力与意识也能得到提升。生活实践是收集案例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能快速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譬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消费知识和维权途径,教学难点是增强消费者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社会调查,了解身边消费侵权真实故事的处理方法。实施教学过程中,播放《消费时代》关于生活中“强制消费”的一个视频案例(或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一个强制消费的事件),通过案例讲述引导学生分析和审视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对合理消费和科学消费进行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维权途径。教师以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参与热情,将课前调查题目和结果用幻灯片显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交流学生在课前做的关于维权方式的调查结果,就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懂得具体的维权途径。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研讨,提出更多观点,对其进行优化,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武换珍.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5(19):305.

[2]付世英.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华章,2013(21):270.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方法实效性

政治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台上,教师拿着书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台下,学生耷拉着脑袋兴味索然恹恹欲睡。甚至很多同学提到“政治课”就头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其实学生不是不愿上思想政治课,而是不喜欢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生活化是政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巧用案例教学,无疑会使政治课程的教学由空洞变得丰富,从枯燥走向生动。同时政治教学生活化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与其生活和社会的相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从简单的平面式理解进到深刻的立体式理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以真实或者虚拟的情景呈现目标知识,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启发学生充分地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对复杂的问题给出一个简单答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和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是一n极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的知识特点及初中生的思维与情感特点也决定了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必须倡导案例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活动也许是这种事例研究讨论。”“案例教学法”正是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案例,它源自于学生容易感知的现实,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尤其在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采取多渠道取材、呈现案例,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灵感,使得教学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课堂传授转变为课外和课内的合作探究。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政治课案例教学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探讨氛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学生在参与案例教学中,还会自主做出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独特方案或最佳方案,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传统的“执行者”、“独奏者”、“施教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好三位一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必须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顶大梁、唱主角。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使用案例教学法

(一)以真实性的案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

思想政治教育最感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最能打动人的是真人真事,它的生命力也在于真实性。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年轻的一代人,他们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我们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朴素的生活常识,才能为他们喜闻乐见。所以回归生活,用真实生活来补充、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课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这样既吸引学生,又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注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带入课堂,是我们品德课教师应实施的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力求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让知识真正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教《诚信是金》时,我使用了这个新闻作案例:“2010年5月25日,昆明马先生在自助银行取款,取款机出现故障,取1000元,取款机吐出了3700元。”请问多出的这笔钱,马先生可以占为己有吗?如果你是马先生,你会怎么做?”

同时,我还列举了另一个类似案例作比较,就是中国新闻网2014年01月16日报道的“英国诺丁汉郡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日前出现故障,向取钱的客户发放超额现金。”最后告诉了学生两个事件的结局:“前者马先生主动报警并交回了多取的钱,后者吸引了约60人排队取钱。”这个对比并不是为了抑西扬中,而是让学生(特别是部分崇洋的同学)人性中的某些本质,即所谓的劣根性,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同样存在。告诫引导学生在诱惑面前如何遵守法律法规,诚信作人。

这些案例,来源于鲜活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思想品德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把课内外连接起来,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用典型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典型的材料折射出的是社会现实,容易激发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国家时事热点、地区案例、学生实际是典型材料的最佳切入点。如在讲授初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知识点时,由于此知识点涉及的面比较广,可结合初二《法律的作用》中的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可结合初三依法治国知识。为了攻破此难点,我引入了“三鹿”奶粉案例。在讲授初三“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我举了一九九八年抗洪、2008年抗震救灾的案例,还结合我校广大师生的捐款活动让其感受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案例教学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多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里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领悟和揭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深化感情和提高能力。

(三)用热点案例,启迪学生关心时政,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案例的使用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案例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这与思想政治课要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是不符合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实效性强,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为教训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的相对滞后现象,展示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意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多收集那些及时反映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挖掘这些热点背后隐藏的政治知识,精选设计为教学典型案例,将其灵活迁移到教材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时政材料中理解课本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当时小悦悦事件热点,我设计了以下案例。

材料: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度碾压,肇事司机逃逸。随后,另一辆车从小悦悦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小悦悦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冷眼漠视,最后是拾荒的阿婆陈贤妹救起了小悦悦。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1.小悦悦夭折于车祸,哪些人应当承担责任?

2.如果你遇到类似事件,你会怎么做?

学生沉痛看完视频后,经过激烈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的人应当承担责任:小悦悦的父母疏于看管,没有尽到监护职责;肇事司机肇事逃逸,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路人见死不救,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并形成一个共识,如果自己遇到类似事件,会这么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爱护他人生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案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可以启迪学生关心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时政,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用虚拟案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来源于生活,它描述的是真实的特定社会现象,但是有时候,为了适合参与者练习,可以设计或者虚拟一些案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身权利》时,我虚拟了一个情境:“开朗的初中女生小芳,喜欢听歌上网,有一段时间,小芳一回家就上qq跟网友聊天,半个学期来,成绩一落千丈。妈妈坚持要看小芳的聊天记录,要求小芳告知qq密码。问:如果你是小芳,你告诉妈妈密码吗?请说明理由。”这样,用虚拟的一个同龄人小芳,以她的经历为主线,借助她的体验,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合作探究,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知道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尽管有时为了某种目的需要,在案例叙述中允许虚拟一些情节,但是,设计的案例一定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参与者所熟悉的环境相类似,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通过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坤进一步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知识,而后又产生新疑,最后引导学生把探究的“触角”伸到n堂之外。

可见,在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中,巧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欲望,从而深化知识、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烙上了生活的印记,把课内外连接起来,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真正地体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爱丽.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6)

[2]李昌林援.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援[m].新课程学习,2010.06

[3]白俊琳.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法策略[n].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69-70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5

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内涵是指:教师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所熟知的生活视点及实际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知识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政治知识要点的授课,将生活中演化而来的经验进行政治化,以切实的彰显政治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最大化的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分析感受生活,以获取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并从这类生活体验中领悟到政治的真谛与内涵。使学生切实的体会到政治教育源自生活,并服务生活之后,再由教师依据系列的教学形式进行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政治生活化教学构建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学要求

新课程改革针对政治教学明确指出:在当前的政治教学工作开展中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统筹考虑,将政治理论视点同现实生活的主题做到密切结合,进行构建理论逻辑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的课程模块。为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大的空间舞台,促进学生的政治学习具备现实生活为支点基础,以此彰显出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初中生主体观念的形成所需

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推进学生个体对人待事的思考评判能力,并逐步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解看法。在初中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不断地生活实践与探索,可以独立进行社会现象的分析,寻求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成因,由此背景下,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成为了政治教育的鲜活题材与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实际所需及政治课堂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包容性特征,要求了政治教师必须切实的掌握学生的视觉关注热点及生活现象。以在理论内容的授课时,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以此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政治教学的整体效率。

三、构建初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强化知识掌握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应当切实深入生活,体现教学生活化优点,并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坚持培养学生把握学习方法、获得实际的内容知识与社会技能,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初中政治作为和学生思想紧密关联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就学生主体的个人知识及技能接受情况与思想状况进行把握,通过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做好情感方面的沟通交流,以促使教学工作获得显著的成效,最终实现政治教学目标。

(二)切实开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生活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观念,首先就政治教材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同时又明确的指出了政治教材并不是教师课堂授课中的唯一资源。因为政治作为一门人文意义十分强的学科,与自然社会及历史诸学科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若单纯照搬教材授课,必然无法取得良性的效果。因此为避免出现学生厌学及教学枯燥乏味情况的出现,教师必须要采取基于教材,走出课堂采取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放性的生活化模式教学,使学生可以再了解社会行为,关注生活同时,做到对理论知识的强化加固。诸如在“消费及其类型”这一课程的内容教授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际生活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分析

案例一:公司白领李某,每月收入为3000多元;人民教师张某,每月收入为2000多元。在二人结婚后的第三年,两人打算购买一台电脑和一套住房。假如买兼容机的话需要花费3000元人民币,而买品牌机的话需要花费6000元,购买住房则需花费30余万元。问题设置:请学生讨论分析张某所提出消费计划的具体可行性,并为二人所设计的消费方案,说明设计的理由。

案例二:王某持有驾驶员执照,假期夫妻两人花了为期一周时间利用租来的汽车进行了苏杭四日自驾游。问题设置:请问该夫妻租车旅游在消费类型中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并说明其租车自驾游的优点。

经此类问题的课堂设置,学生必然会在课堂中主动积极的为张某夫妇设计消费方案,就王某夫妇的消费类型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以此将生活常见问题设计成转换为思想政治课堂中的问题提供给学生,不但能够使学生产生生活体验,并且也会产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

(三)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关注生活时事热点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6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亲和力

初中学生已经不是只会淘气的小孩,他们学会欣赏和模仿老师。高素质和自信的教师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会以崇高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谦和的为人处世方式,幽默得体的谈吐,以及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给学生以启迪,并带来他们积极的精神动力。政治是思想品德课的延伸,学生初次接受新课程,难免有些陌生,此时政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带来的影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可以信赖的,从而不知不觉地爱上政治课,喜欢上政治课。我认为根据自身魅力,让学生首先喜欢老师,他们才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个老师所讲授的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课堂导入,充分发挥导入作用

一部电影,好的开头可以紧紧吸引观众;一场球赛,好的开局可以为比赛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堂课,好的导入至关重要。短短几分钟的课前导入,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导入可以激活整堂课,让精彩延续。具体而言,课前导入有以下作用。

2.1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课前需要老师较好地进行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导入能抓住学生关注的焦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教学便能自然地深入。相反,如果一开始,学生便觉得枯燥无味,就不会集中注意,继续下面的学习。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十分困难了。

2.2承上启下,做好铺垫。导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知识的承上启下,即对上节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引入将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为即将进行的学习重点打下伏笔。二是心理的承上启下,学生在短暂的课间休息之后回到课堂,导入是一个热身,让学生的思维、记忆、想象、情绪等心理进入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器官都活动开来,进入更加紧张和重要的学习。

2.3揭示课题,积极导向。课前导入要紧紧围绕所讲课题进行,好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导入不能漫无目的地扩散,而要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学习的重点上来。犹如路标,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新颖、巧妙、别致、生动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天地。教师要善于在导入后进行归纳总结,引出本课的主题。

2.4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导入讲究技巧和艺术,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消除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认知畏惧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煽情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思辨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高境界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在欢乐、感人的情景中学习,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好的教育。

3.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

一是联系初中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的实际,从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组织教学,正确把握好授课的深度。二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在有一部分初中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低,是初中阶段的“双差生”,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他们思想素质较差的实际,把课程内容的教学和转变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他们进步,帮助他们克服不求上进不愿学习的思想,努力消除自卑感,树立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思想和坚定的学习信念。

4.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

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进行授课,联系本地的社会发展实际来授课。例如我在授课时,着重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取得巨大成绩的事实,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我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5.采用案例教学法

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5.1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思想政治课案例的编写程序一般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根据教学实践,所选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这样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开放性。

5.2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这里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师必须在实施案例教学课之前,吃透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式,并初步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做好案例分析的预测,以便上课时绘声绘色地描述。有的复杂案例,应在案例课前1—2周将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就案例问题自发地进行初步讨论。一般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设计案例讨论题,但有时为了便于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教学案例的后面附上教师拟定的初步讨论题。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现状;解决方案

政治教学在初中的教学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初中的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而另一方面它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笔者的调查下,发现当前的很多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达到完善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目的。

一、现状分析

1.老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教育方法盛行。追求政治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是当前很多的中学采取的教学原则,简单把教学过程当成是学生们积累知识的过程.由此造成了单向教育灌输的基本教学模式。无可厚非,在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的对象不是听课的学生,而仅仅是政治教材和教案,所以造成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死记硬背各种概念,生搬硬套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视野的拓宽。比如说,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是如今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所肩负的重任,通过对政治思想课的学习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优化性格、严格自律等等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并且在初一的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实效性的培养。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在大量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学校不仅没有高效率的完成政治教学任务,而且严重的削弱了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阻碍了其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形成。

2.理论重于实践,结果重于过程的教学倾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并让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在很多的初中政治教学系统中,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数量质量都没达标。往往只强调理论分析和结论的阐述。因此,这种偏离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量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初中政治的学习产生枯燥感、单调感乃至厌倦感。这一方面很大程度的削减了学生对于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实践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3.现在的教材在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今的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对于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不能合理利用,或者说,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虽然经过教育改革之后,政治教科书的设计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思想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融合和统一。然而政治教学的课时却没有因教材的内容的增多进行相应的增加,由此导致书本不能够很好的被教师和学生合理的应用,再者,时事政治几乎是天天更新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对所有的时事进行讲解变得不切实际,因此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疲于拼命地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也造成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厌烦感与日俱增。

二、政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1.把握好整个课堂的气氛,做到双向学习,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切忌出现师教生听的单向学习的误区。因此,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清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一个老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作为老师,必须要分清楚教学的关键点,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跟着老师的思维来进行学习的,所以,教学思路不仅仅是存在老师的头脑中或者教案中,而是要进行实践,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教学思路清晰,那么不仅整堂课会显得非常流畅,而且对于学生思维的理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活跃,对书本知识或者时事政治进行巧妙的提问。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必须注意的就是,教师应该对于教材和学生十分的熟悉,这样才可以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并全神贯注的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

2.有效开展各种各样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教材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来,比如说可以通过小品,话剧、会议等许多有趣的方式来学习书本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并且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进入主体学习状态,不但提高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初中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

3.对于教材,要进行灵活的运用。由于课时的限制,首先,教师必须要避轻就重,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一定要避免将所有的知识凑在一起全部加以讲解。其次,适当的对教材进行重组。众所周知,政治是一门时代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的去适应这一特性,充分结合时事政治来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延伸。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政治教学及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史银贵.金色年华:下,2010年10期.

[2]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罗盛英.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年7期.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8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引导者,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初中政治作为初中课程中的主流科目,对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尤为重要。初中政治课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思想环境更加纯净尤为重要,能帮助学生在理性思考与发散想象中取得合理平衡,为学生角色转变过程提供更加科学而稳定的推动力,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和发展目标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政治这门课程是学生政治学习的启蒙教育,但相比语文、数学或英语等课程,政治对于初中生来说,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学生会对本门课的学习提不起热情。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是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我们一直不断研究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性教学,积极学习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期改善教学效果。

二、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初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成果。但是纵观整个初中政治教学,其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下面就初中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分项说明,具体如下:

1.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普遍认为政治课不是主要课程,不是学习的重点,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就能考到满意的成绩,只要不影响整体成绩就行。这些观念的学生对政治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政治教学缺乏热情,对教材教案按部就班,课堂的整体学习效率低下。

2.教学思想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不强

大部分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思想过于陈旧,在政治教学中仍以书本知识的说教为主,学生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最终的考试。而且教学过程比较刻板,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没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很难从课程本身得到较为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

3.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许多初中政治教师也在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和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误。如,盲目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刻意地减少授课的内容,导致学习重点难点无法突出;如一味地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讲授了大量课外信息,忽视了学生的情境感受和知识同化、顺应的过程,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升反降。

三、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方法、氛围和情感三个标准来判断,要不断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课后得到了什么,这也是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1.加强政治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学校或学科组要充分重视政治教师队伍的培养,让教师接触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政治教师也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再结合反思不断去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在反思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

2.创新教学思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政治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思路,摒弃原有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课程内容的设计尽量跟实际生活中的时事和当今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便于接受和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政治理论的实用性。(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3.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丰富的案例教学

传统的政治课都是以照本宣科的讲授式为主,知识主要是政治教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课堂学习没有一点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课产生了厌学和应付情绪。我们要让学生作为政治课的主体,老师作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比如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舞台剧表演等形式,或者讲述恰当的、有寓意的案例,营造一个轻松的授课环境,让知识更容易进入学生脑海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政治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会让知识产生很枯燥的感觉,如果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让政治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既能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魅力。比如,播放关于神舟飞船发射的纪录片,播放奥运会的纪录片,也可以把《焦点访谈》的视频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更愿意在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9

【摘要题】民国史研究

【关键词】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政策

【正文】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面临着繁重的国家整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任务,在边疆民族地区外有帝国主义国家插手的分裂活动,内有基于军阀混战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而出现的社会动荡。如何选择多民族国家治理之路,有效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对国家整合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能力尚不足以全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因而以矛盾最突出的边疆民族事务即蒙藏事务为重点,在政府中设置专门机构统筹处理蒙藏事务,其他少数民族事务并未作为边疆民族事务纳入到专门的管理系统,更多的边疆民族事务是与地方事务合二为一,边疆民族事务管理呈现一种被动、逐步扩展关注范围的状态。

一、一套事权分散的管理机制

初期十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在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从行政管理机构而言,蒙藏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管理蒙藏边疆民族事务的最高机构,但并不统筹管理全国各边疆民族事务。1927年9月,中央特别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决议案》中尚未有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的内容。1928年2月4日,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第七条有蒙藏委员会为国民政府所设职能部门之一的规定。3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0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蒙藏委员会组织大纲》,21日中央政治会议第133次会议修正通过《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蒙藏委员会的行政地位和相关职能: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审议关于蒙藏行政事项;规划关于蒙藏之各种兴革事项。蒙藏委员会组织结构简单:委员会由5至7名委员组成,并指定1人为主席;下设秘书、蒙事、藏事三处,各得酌量分科办事,其科长、科员员额由蒙藏委员会呈请国民政府核定。该组织法还规定了蒙藏委员会行政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两星期至少开常会一次。需要注意的是,该组织法专门提出“本法称蒙藏者,指未曾改设行省及特别区之蒙古、地方”。(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显然,此处是指地方,不包括散居于其他省区的藏族;蒙古应指外蒙古,而非已分散于各省或特别区的内蒙古各盟部旗。可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蒙事则主要以内蒙古各盟旗为对象,地方事务未真正纳入直接管理范围,而其他藏区事务也并未真正排除于蒙藏委员会的关注范围。由此而知,当时国民政府对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基本状态并未统筹考虑,除蒙藏地方以外的其他边疆少数民族事务尚未以边疆民族事务的形式纳入政府管理视线,蒙藏委员会相关职能设计也未覆盖蒙藏以外各边疆民族事务。比如,1928年底,在热河口北、直隶永平的旗民认为旗产久为庄头把持,军阀贪官中饱,请求派员清理时,政府只是令内政部、财政部办理,与蒙藏委员会无涉。(注:参见《行政院公报》,第四号,训令。)

从蒙藏委员会委员的构成看,委员们不是地方军阀,就是蒙藏上层。1928年6月,中政会第144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张继、白云梯、刘朴忱、罗桑囊嘉、格桑泽仁、刘继淹等七人为蒙藏委员会委员,同时派员前往北平接收北京政府蒙藏院。7月11日,白云梯等人宣誓就职,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注:参见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第八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12月27日,阎锡山、恩克巴图、班禅额尔德尼、李培天、诺那呼图克图等被任命为蒙藏委员会委员,特任阎锡山为第一任委员长。(注:参见《行政院公报》第十号,府令。)12月31日增设赵戴文为蒙藏委员会委员,指定为副委员会长。该委员会于1929年2月1日正式成立,马福祥、石青阳、黄慕松、吴忠信、罗良监、许世英等先后任该委员会委员长。

蒙藏委员会的职能在十年间也有过一些细微的变化。1932年7月2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正的《蒙藏委员会组织法》,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扩大并细化了蒙藏委员会管理蒙藏事务的权限,变更了蒙藏委员会的隶属关系,此后蒙藏委员会归属行政院领导。另外,在职能方面,此前的蒙藏委员会组织法只赋予蒙藏委员会“掌理和审议”有关蒙藏行政事项的职能,而对于蒙藏各项兴革事项只是“计划”,修正的组织法则直接使用了“掌理”一词,从文意上理解,蒙藏委员会直接掌理相关事项,而不仅仅限于“审议”和“计划”;修正的组织法扩大了委员会名额,设委员长、副委员长各1人,委员15至21人。这一组织法还细化了蒙藏委员会行政活动时间,并规定了与其他各院、部、会间业务上的联系,以及内部组织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规定了蒙藏委员会委员应每年轮流分往蒙藏各地视察。(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政治(五),第2—4页。)同年12月,四届三中全会议决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制改为常务委员制,并将该委员会的职能定为参与制定蒙藏地区施政纲领并协助其施行;调查蒙藏地区情况,革新行政制度;兴办教育,帮助蒙藏地区实现自治等。在设立蒙藏事务最高管理机构的同时,从1932年始,国民政府将蒙藏事务行政经费也列入专门的经费预算,此后至抗战前,每年经费预算额在130万元至180万元之间。(注:参见《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十年间,蒙藏委员会共设置了九个直属机构,(注:即1929年设置的驻北平办事处、蒙藏招待所、北平蒙藏学校(将原北平蒙藏学校更名后继续开办),1932年设置的北平喇嘛寺庙整理委员会,1933年设置的蒙藏政治训练班,1935年设置的蒙藏月刊社、派驻边地各调查组,1936年设置的张家口牧场、杀虎口牧场。)指导着十几个与蒙藏事务相关的机构。(注:1929年设置的章嘉呼图克图驻南京办事处,1932年设置的蒙古各盟旗联合驻南京办事处、班禅驻南京办事处,1933年设置的西陲宣化使公署、蒙旗宣化使公署,1934年设置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1935年设置的班禅驻北平办事处、驻南京办事处、驻康办事处、驻北平办事处,1936年设置的绥境蒙政会、绥境蒙政会驻南京办事处、绥蒙指导长官公署等。)1935年,蒙藏委员会内设置调查室,并在盟旗各地派驻了调查组,负责收集、调查蒙藏各地的内部情况,按月拟制边情报告,或随时将各旗动态报告蒙藏委员会。1934年,蒙藏委员会派员分期前往青海等地进行调查,第一期派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泽仁为调查专员,率同调查员朱琼等至青海调查。同时还委任谙习汉语文的曲木藏尧,以“西南夷族考察专员”名义回故里,深入民间进行考察,并复制西南苗夷民族调查表,分别咨送川、滇、黔、桂各省政府转行抄发住有苗夷民族之各县政府,认真调查,确实填载。(注:参见(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代号:一四一,档案号:97。)1935年蒙藏委员会增设归绥、宁夏、酒泉、西宁、西康五调查组,继续进行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工作。1936年添设新疆、两调查组。1939年后增设滇西调查组于云南丽江。(注:此后,这些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区域也有所变化。)

在国民政府的行政系统中,一些专业部、会在日常行政中也常涉及边疆民族地区事务,各部、会遇有与蒙藏相关问题一般会咨询蒙藏委员会,或将有关情报及承办事项送交蒙藏委员会参考,或由蒙藏委员会协助办理,有的则设立了专门处理蒙藏事务的机构。专业部、会遇有蒙藏重大事项的决策时,常常是蒙藏委员会与相关部、会会商决策,由行政院或中央批准。如内政部在蒙藏地区的行政规划或有其他行政行为时需要与蒙藏委员会会商决策,呈行政院批准施行。

1929年8月,行政院通过教育部提请设立蒙藏司,1930年3月,蒙藏教育司正式成立。从教育部组织法可知,此司设二科,第一科掌理关于蒙古地方教育调查、地方各种教育之兴办、蒙古教育经费之计划、蒙古教育师资之培养、蒙古子弟入学升学之奖励、编译蒙文教育图书及法令、蒙古地方学术考查及其发明之奖励等事项,第二科专门掌理关于藏族教育的相关事项。在国民政府初期十年中,教育部蒙藏司为推动蒙古教育发展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先后制定颁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教育部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等法规和计划》等,并为实施这些法规和计划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在民族地区建立的党务组织机构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也逐步增强。中央组织部是掌理各级党部组织与党员训练、指导党员参加社会团体和社会活动的中央机构,设有边疆党务处负责处理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党务的专门机构。在国民政府初期十年中,由于本身党员数量有限,大多数民族地区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其在民族地区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比如在新疆、和西南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几乎不能涉足。在内蒙古、东北等地组织有所发展,早在1927年中央就决议派员指导内蒙古地区的党务工作,并予以一定的经济支持。边疆党务处负责向各蒙旗派遣党务特派员,蒙籍党员也由此处管理。

边防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主要支撑。执政后强化了军队建设,不仅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中央军,还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对地方武装力量的控制,建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的中央军与地方武装结合的国防体系。为了巩固和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国民政府在军事管理部门中设置相关机构,国防部、军令部(二厅五处)和参谋本部均设有专管边疆事务的机构或特别派驻蒙旗的军事专员。其中参谋本部(注:1938年,参谋本部合并于军令部。)的边务组是担任参谋本部总长时设置的,先后由次长贺耀祖、黄慕松负责,边务组专门搜集蒙藏情报动态,调查蒙藏情况,研究边疆问题,有时还执行一些具体任务,如1933年百灵庙运动发生后,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前往巡视,边务组成员为其随员;黄慕松则多次奉之命到边疆地区巡察,并于1934年代表中央政府入藏致祭达赖喇嘛。军事委员会的铨叙厅主管边疆武职人员的审核、转呈、授衔等事宜。

边疆民族地区开发建设事项则主要由专业部、会负责,或各部、会联合会商。如海南岛开发问题的决策过程就是由商会组织以条陈或提案的形式提出,相关条陈由广东省财政厅或径自函送全国经济委员会,行政院组织军事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内政部、军政部致函行政院提出会拟此问题。全国经济委员会指出:“以据军政部次长陈诚电陈,琼崖关系两广及国防甚巨,有设特区必要。”从议事过程来看,在会上,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报告了召集内政、外交、实业、交通、军政五部开会的情况,财政部报告了琼崖财政情形,内政部报告了民国二十一年海南岛设特区之经过。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实业部、交通部和铁道部都提出了相关计划。(注:参见夏军编选:《民国时期计划开发海南岛的一组史料》,《民国档案》1992年第29期。)

一些地方政府则设置了地方性的边疆民族事务机构,并对区域性边疆民族事务管理起到了实际作用。比如,1927年,刘文辉接管西康后,在成都二十四军军部设置了边务处,任命胡子昂为处长,并任用一些熟悉边情的学者和政治家在处内供职,边务处遂成为二十四军辖区内各边远县区施政规划和领导机构。(注:参见甘孜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康史拾遗》,甘孜州文史资料委员会1993年印刷,第90页。)1929年11月,云南省政府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在边疆地区成立了两个殖边督办公署,职责为防守、界务、实边、交通、实业、文教、治安、慈善、卫生及省政府委办诸事务。“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政务委员会设有蒙旗处,负责处理内蒙古东部的盟旗事务;绥远省则在政府秘书处内设一蒙务组,处理乌、伊两盟的蒙旗事务。1936年为了控制、监督蒙政会而设立的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亦是一个重要的边政机构。

总之,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在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方面初步形成的是一套事权分散的管理机制,管理活动缺少统筹性和系统性,作为专门管理蒙藏事务的蒙藏委员会管理能力极为有限,而其他专业部、会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分业管理,各部门之间的会商常常成为文赎旅行,会商之事常常会而不决,当时很多计划都成为纸上谈兵。这一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管理机制根本无法保障在其党义中宣扬的“扶持弱小民族”的政治承诺。

二、以部门化为特点,内容庞杂、缺少系统化的边疆民族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在初期十年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政策是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逐步展开的,内容十分庞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部门化为核心特点,很多政策的制定并非源于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统筹考虑,在很大程度是一种应急措施。

(一)划一边疆民族地方行政建置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划一边疆民族地区地方行政是国民政府强化其统治,推进政治整合的重要步骤,涉及省、县、乡等多个层级,热、察、绥、宁夏、青海、西康等建省和西南、西北一些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进一步废除都在此时期实施。

1928年7月,战地政务委员会主席蒋作宾提议把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别区改为行省。后经内政部正式提出改省建议。8月底,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在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西康设立省治。依据内政部最后拟订改省方案,1928年9月5日国民政府第153次会议议决:热、察、绥、青海、西康改省治;旧直隶省口北道各县划归察哈尔,察哈尔原划绥远之丰镇、凉城、兴和、陶林四县仍归绥远;五省府组织,委员暂定五名,设民政、财政二厅,并酌设教育、建设厅,余照省府组织法办理。同年10月,中央政治会议又决定甘肃分治,设立宁夏、青海二省。

热、察、绥的改省和甘肃分治设立宁夏、青海省均得以顺利推行,西康建省之路则最为曲折。国民政府宣布西康建省时,该地由川康边防总指挥兼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接管。民国十七年(1928)春,刘文辉见各边区的军事、财务机构已设置齐全,遂根据边务处的建议和推荐,在康定设置了一个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作为西康最高行政机关,任命龙守贤、吴三泽、程仲梁、陈启图等五人为委员,并指定龙守贤为主席委员。5月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注:参见甘孜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康史拾遗》,第66页。)建省委员会由此而未能成立。直到1934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简派刘文辉等为建省委员会委员,1935年7月21日建省委员会才在雅安正式成立,负责筹备建省事宜,执行公务。但是,直到1939年迫于国内外形势西康才正式成立省府。

为了进一步向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延伸其统治,国民政府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地方行革,推行县制与一些地区废除土司制度相伴随。云南在1929年至1936年期间频繁规范地方设置,据不完全统计,设置县或设治局等就有30余处。广西、四川等地也经历了这一过程。1929年四川省政府呈请将穆坪土司改设为宝兴县治,得到行政院批准备案。广西都安县是一个民初才废除土司建立的县,为了强化管理,此时改开县政,1931年建立区、乡、村政权,推行保甲制度,全县划分安定、高阳、都兴、夷江4个区和32个乡(镇)。(注:参见《都安瑶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1931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明令撤消土司一案”,决定“嗣后土司不予补官袭职,以便逐渐改流”。但是,国民政府只是宣布了土司制度的不合法性,由于其统治能力所限,一些土司、千户隶属体制实际并未被打破,如青海蒙古族和藏族牧区,实行以县制代替王公盟旗制度和千户制度,蒙古各旗分归都兰、兴海、海晏等县管辖,藏族地区由玉树、囊谦、称多等县统理,可是到1949年,这里仍有千户1员,直属百户部落7个,领属百户部落36个,该地区的寺院还分别属千户、百户、百长所有。(注:参见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青海蒙藏地区实行县和保甲制度后,这些千户、百户、百长们又成为副县长、区长和保长、甲长。(注:参见陈新海:《民国时期青海管理方略》,《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可见,国民政府在其政治势力还不能达到边疆地区时,采取的措施是将各边疆民族地区统治集团全体留用,改名换姓,服务于其统治。

(二)移民实边,巩固边防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移民实边以固国防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的传统之策,国民政府初期实施该政策不过是对历史传统的一种继承。时人认为“东北与西北及西南之开发,关系中国全民族之生存,他国侵略之野心与事实尤令人惊心怵目,设不急起直追,势必任人宰割。年来,东北发展卓著成绩,然未辟之土地、未开之矿业与天然富源正无限量;西北开发,以交通为先务之急,自苏俄环绕新疆境外铁路完成及其与西伯利亚铁路接轨以后,对华侵略势成常山之蛇,西北形势更属危急,屯垦事业应即举办;西南亦有外人窥伺,而且天然富源久付旷废,亦应积极开发”。(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一),第179页。)

1931年,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依据训政时期约法关于国民生计之规定确定其实施方针案》,提出边地开发屯垦与移民实边及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要求“必须订立之案,积极进行;并予以财政及其他必要之援助。而对边地土著人民生计之筹划,尤为紧要。故开发边地,必须特别注重边地土著人民之生计”。(注:荣孟源等:《中国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并将此点定为国民生计建设五方针之一。此次大会还通过了《确定边区建设方针并切实进行案》。同年全国内政会议通过《移民实边案》,提出向人口稀少的吉、黑、辽及新疆、蒙古、青海等地区移民。这些决议对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产生了重要影响,1935年内政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地政会议,青海、宁夏、云南等边疆省区均提出了移民垦殖案。1936年3月,内政部等部、会联合向行政院呈交《边疆移垦办法大纲草案》。一时间,垦务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统治者获利的重要手段,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农业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蒙藏委员会主导的争取蒙藏上层支持的各项政策

对边疆民族上层的笼络和宗教事务的管理是蒙藏委员会的核心工作。1933年行政院所颁《中央及地方主管机关对于处理蒙古盟旗事项权限划分办法》明确规定:“蒙藏委员会除依照本会组织法掌理关于蒙古行政及各种兴革事项外,前清理藩部则例所载关于蒙古各盟旗设官、奖惩、铨恤、军政、司法、宗教等事项,历来照例办理者,亦均系蒙藏委员会对于盟旗直接主管之范围,此后遇有此种案件,应仍照向例,由蒙藏委员会呈请行政院核办”。(注:《国民政府政治制度档案资料选编》(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1页。)依此规定,加之国民政府实际执政能力的限制,蒙藏委员会实际具有的职能便是办理封官、颁号等能够笼络蒙藏上层的事务。

1932年,中国召开第三届第三次中央全会,班禅、章嘉两位大师以代表身份参加大会,班禅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在南京设立了班禅驻京办事处。从1932年起,国民政府每年从国库拨出48万余元来支付班禅年俸及“办公费”。(注:参见乌兰少布:《中国对蒙政策》,《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1932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加封章嘉呼图克图“净觉辅教”名号,章嘉呼图克图还加入了,并于1935年在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据统计,蒙藏委员会的经费开支每年都在100万元以上,其中大部分用于支付活佛、王公和其他上层的年俸或活动经费,蒙藏委员会剩下的经费又有一部分用于招待蒙藏上层及旅费、赠送礼品等项开支。(注:参见乌兰少布:《中国对蒙政策》,《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第237页。)

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国民政府追封其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颁给玉册、玉印,并派专使入藏致祭,拨给地方政府治丧费5万元,专使还按旧规旧制给三大寺及其他大寺庙的喇嘛熬茶、放布施,给三大寺每一喇嘛大洋2元。据称专使入藏经费共用大洋40万元。(注:参见唐景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的措施》,《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

1933年12月,四届三次中央全会通过了《蔡元培等四委员介绍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提请对蒙古王公名号暂仍其旧案》。此外,“除了任命内蒙古各盟长、总管等为有关各省省政府委员外,还给有势力的王公扎萨克以种种好处,从给钱、给枪,到拉他们入党,授以各种司令、宣抚使等名义,直到委以国民政府委员要职”。同时,将“扎萨克由世袭改为‘任命’,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时兴的字眼,实质一点儿没变……各盟旗扎萨克纷纷‘举荐’子弟接任,不到半年时间就连续任命发表了10余旗新扎萨克,其中无一人为原扎萨克以外之人。此后,王公扎萨克子孙世袭一仍旧贯,爵位名号仍自为之”。(注:乌兰少布:《中国对蒙政策》,《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第236页。)

实际上,在蒙藏地方建设上,蒙藏委员会也有一定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大多徒有虚名,蒙藏委员会最多不过是对内蒙古有些盟旗发放一些救济金。如1936年蒙藏委员会呈准发给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建设费,同年分别发给阿拉善、额济纳西旗、青海左右翼两盟建设费,并每月发给补助费3000元,以期推动这些地区的开发建设。(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代号:一四一,档案号:392。)但是,这些政策行政力度弱,覆盖面小,影响十分有限。

(四)以民族同化为宗旨的边疆民族教育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在全国建立一套完整的初级、中级和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受到这一大背景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表现于:

1.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规划提到日程,教育部门逐步从只关注蒙藏教育扩展到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教育最初规划的只限于蒙藏教育,1931年颁布《实施蒙藏教育计划》明确规定蒙藏地区教育行政、普通教育实施办法、高等教育实施办法等,使蒙藏地区教育发展目标明确化。从这个计划来看,普通教育仍然依托边疆民族地区办理,而高等教育则主要依靠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到内地求学,所以,此项计划还规定新疆学生适用专对蒙藏的相关学生待遇法规。

1936年7月,教育部《二十五年度推行蒙藏回苗教育计划指令》,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关注的范围已由蒙藏发展到西北、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这项计划重点在于师资培训,涉及的省份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绥远、察哈尔、云南、贵州、湖南、西康、,可见国民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管理范围的扩展。该计划对小学、社会教育、中等教育、留学生等都有所涉及,还对办理相关教育的经费做出了详细规定。(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82页。)

这些计划虽然未能得到全面执行,但是从一些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还是有过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相当多的边疆民族地区言,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仍属社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

2.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加。国民政府初期十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度有稳定增加,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如1930年中央预算教育经费1440万余元,仅占当年国家总预算的1.46%;到1935年中央预算教育经费增至4913万余元,占当年国家总预算的4.8%,成为民国成立以来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比例最高的一年。按1930年至1936年有比例数据可考的五年折算(1933年和1934年缺国家总预算数),教育经费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平均每年可达3.54%。(注:参见张元隆:《民国教育经费制度述论》,《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经费逐年增加是促进各级教育向规范和规模方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条件。这一时期教育发展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同样也有所增加,蒙藏教育获得了专项费用,1933年6月2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据蒙藏教育委员会呈请经第147次会议决定,先拨1931年度蒙藏教育经费50万元,并将50万元列入1934年度预算。

1935年,边疆教育作为独立的经费项目被列入预算。据统计,1935年边教费支出情况为:贵州总计得教育费16万元,其中义务教育费8万元,边教费8万元(其中苗师3万元);云南总计得教育费17万元,其中义务教育8万元,边教费9万元;甘肃得教育费16万元;西康6万元;青海8万元;宁夏7万元;绥远8万元;新疆8万元;察哈尔8万元;无。第二年,除青海、西康、宁夏经费未增加外,其他各省增加1万—7万元不等,并且分配给1.8万元。1937年,四川、湖南、西康三省各得边教费3万元,广西、为2万元,云南、贵州、新疆5万元,甘、宁、青、绥远各4万元,察哈尔2.5万元。(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91—890页。)至1936年,边疆教育经费计为41万余元。(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89页。)一些地方性教育是靠中央拨款发展起来的。如1931年青海利用蒙藏委员会的“边疆教育专款”成立了青海蒙藏文化促进会,并先后在各县和牧区办起蒙藏小学10所,后均转交所在县区管理。(注:参见陈新海:《民国时期青海管理方略》,《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1935年教育部拨专款在皋兰、海原、固原、清水等地先后办起7所回民小学。同年,甘肃省教育厅也利用中央教育补助费筹设回藏小学10所。(注:参见杨荣:《民国时期甘肃民族教育述略》,《西北史地》1996年第1期。)从1935年起,民国政府在云南省藏族聚居的中甸、维西、德钦等地创设3所省立小学,即德钦小学、中甸小学和维西小学。(注:参见苏发祥:《民国时期藏区教育概述》,《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边疆省区教育经费在初期有一定程度增加。如察哈尔省,1930年度教育经费共计266,901元,此后直到1933年度均保持此额度,1934年增加到293,447元;宁夏省1931年度教育经费只有45,816元,但是两年后增加到183,498元;云南省1930年度教育经费只有259,615元,此后除1933年度为587,800元外,直至1934年度均未低于702,000元;甘肃省1931年度教育经费为259,272元,此后至1934年底均未低于1,249,687元;与其他省份相较,青海省教育经费额度较低,1930年度只有76,900元,虽然逐年增加,至1934年度也只有96,343元。(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115—116页。)但是,欠发教育经费是国民政府时期的实际情况,由于欠况严重,以至于陈果夫在中央政治会议上提出开发土地以清理积欠教育费,据他称,教育部调查历年所欠教育经费约为367.7万元,其他由财政部及各省拨发者当不过200余万元。(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代号:二(2),档案号:33上。)因此不可过高估计国民政府在边疆地区教育发展的投入,不过已有的投入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起到了开拓性影响。

3.在内地一些大学设立蒙藏班,招收蒙藏学生。1930年中央政治学校计划附设蒙藏班,名额为60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学制二年,乙组学制三年,毕业后回边疆地区工作,亦可考国内各大学或专门学校。同时还设立西康学生训练班,这是针对西康所设的短期训练班,为期四个月。1934年,计划设立中央政治学校边疆分校,先在张家口、包头、宁夏、康定、丽江、兰州、伊犁八处各筹设一年分校。当时规划,分校第一年先办简易师范单轨一级,及小学初级复式一级,以后逐年增加,必要时可改办双轨;每学级人数,简易师范以50人为限,小学以40人为限。(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17页。)据1935年编印的蒙藏学校总名录可知,当时包头、西宁、康定等地蒙藏学校共有蒙、藏、回学生268名。蒙藏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显示从1929年至1933年,共保送入内地各校的蒙、藏学生达256人。(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代号:一四一,档案号:97。)

从1931年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来看,蒙、藏、新疆学生待遇基本一致,高等教育招生中蒙、藏、回(注:此处“回”实际指新疆维吾尔族。)族学生待遇也大致相同。该原则还规定:“在八年内分年资送蒙藏学生出洋留学”,“选派区域及额数内蒙十名,外蒙八名,青海二名,八名,新疆四名,共计三十二名”。学生受教育程度为高级中学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留学年限为3—7年(学医及学工程的酌量延长),选派期限为每两年考选9名,赴日本4名,赴欧美5名。教育部制定选送及考选规则。教育部限令1931年秋中央大学、北平大学成立蒙藏班,同年国立中央大学也颁布了招生办法和名额,学生总额为40人,蒙、藏各20人。(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33页。)

1933年,宁夏省提出适用《待遇蒙藏学生章程》的要求。此前国立浙江大学每年收1名该省所送学生,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收3名该省所送学生,国立北洋工学院收2名该省所送学生。在此基础上,宁夏提出要求国内各公私立著名大学或专门学校每年招收宁夏免试入学学生1—3名,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1936年10月,蒙藏委员会根据西南夷文化促进会南京总会呈请致函教育部,要求比照《待遇蒙藏学生章程》对苗夷学生实行优惠政策。(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64页。)

随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量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字合璧的课本或其他出版物得以出版。据1931年蒙藏委员会《蒙藏事务总报告》称:蒙藏地区30余个旗宗中,有中小学130余所,学生约7000余名,历来共译汉藏文合璧语文教科书8种,汉蒙文合璧短期小学课本1种,汉回文合璧短期小学课本1种,1931年历书1种,以及蒙藏教育等实施方案十数种。尽管国民政府增加了投入,强化了规划,但是由于投入量有限,还不能从实质上推进各边疆民族教育的全面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仍然十分落后。以宁夏为例,据统计,到1940年,全省拥有国内专门以上学校毕业生仅为34人,肄业47人;中等学校仅有4所,学生共619人;普通小学、短期小学共482所,学生共34924人,小学教师合格代用者共811人;失学儿童69771人,占学龄儿童71%以上;失学民众48万余人,占全省民众95%以上。(注:参见生:《民国时期的宁夏省》,学生书局印行1988年版,第383页。)

(五)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发建设政策

1928年1月,国民政府成立建设委员会、资源委员会(1932年称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改为资源委员会),调查边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是两个委员会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政府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开发的计划和边疆民族地区的资源调查。1931完成了云、贵、川、西康等省的地质调查,对察哈尔、甘肃、宁夏等省的调查仍在继续,同时拟在边疆地区多觅铁矿、铜矿与石油矿,分别保留或划作国营区,择其最佳者,由国家经营,以充实国防原料;开始筹办开发陕甘川新石油,已在陕、川划定国营区。(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五),第178页。)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丧失,国民政府更加注重西北边疆开发,并强调要以西北为复兴基地,提出各种开发西北的系列计划和决议案。1933年,在四届三次中央全会上有60项提案,其中有8项与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开发相关。西北边疆地区开发成为重点后,中央委员刘守中曾于1932年、1934年先后两次奉命赴西北调查实业,得出的结论是“应以边防为经,实业为纬”,提出“充实边防,经营交通,振兴农村,改良畜牧,开采矿产,提倡工业,减轻民众负担,维护地方治安,培养边务人才,推进蒙旗教育”等10大要务。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建设做出一些重要的规划,如1931年5月,建设委员会拟订了内容浩繁的《开发西北计划》,开发计划涉及交通、水利等很多方面。(注:参见刘政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

1934年6月,全国经济委员会通过《西北建设实施计划及进行程序》,计划分公路、水利、卫生、农村建设四部分。从取得的实效来看,开发建设除了特定地区金矿等矿产开发外,还集中于公路、铁路和邮路等方面。全国经济委员会从1934年3月筹款直接兴筑西兰公路,至1935年5月竣工,土路通车,共计耗资93万余元。(注:参见刘政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1934年至1936年期间,国民政府在西北修筑的土路、省际联络公路等10多条,总里程达到9200多公里,(注:参见刘政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对这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产生了重要影响,增强了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邮务也是国民政府加强与边疆民族地区联系和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据1936年统计,自1933年,边疆民族地区的邮政条件有所改善,当时滇康邮路总长为1130里,甘孜经德格至玉树线长1000里,玉树至湟源线长1380里,巴安经白玉至德格线为900里,在西康还设各级局所近20处,一些村镇设置了信柜。与此同时,四川、云南、贵州三省邮务之联络有所增强,1935年以后开设局所及信柜21处,邮路约1200余公里。(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九),第600—601页。)

铁道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铁道建设,而且有着自己的建设计划,其计划中的陇海线潼宝段1936年已完工,与西南边疆相关的铁路建设计划主要有成渝线(施工期2年半,计划于1937—1938年间完成)、黔滇线(施工期4年,计划于1947—1950年完成)、川黔线(施工期4年,计划于1947—1950年完成)。但是,随着政治社会环境的变迁,这些计划逐步落空。

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10

【关键词】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经验和特色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

公安高等院校自创办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公安高等教育提出的任务、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探索独具特色的建设发展之路。在中办、国办强调把“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予以强化;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要求执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背景下,梳理、归纳、总结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验,对于掌握公安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有重要的意义。

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公安高等院校始终强调以培养适应人民民主政权需要的公安专门人才为己任,其办学宗旨和办学任务以及公安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地位。

政治性是公安高等院校建校立校之本,也是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性质,它贯穿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全过程。1984年之前,公安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过硬政治素质与忠诚品格的专门人才,当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均以此展开。198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成立,一批相对正规的公安院校得以建立,中国公安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①公安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开始逐渐正规化、系统化,并呈现出与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与公安高等院校培训历史相承接的特点,“政治建校”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公安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1998年2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重组,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建设要求,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开宗明义地强调: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合格警务人员。②在此之后,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加大了爱国、忠诚等教育的比重。2013年9月,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亲自过问学校相关课程与工作,要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忠诚警魂”,强调了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重点地位。③

公安高等院校是培养思想上认同主流价值、政治上忠诚可靠的公安事业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地位和先导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公安工作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剧,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公安队伍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愈加凸显。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思想理论课教学和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这实际上决定着公安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败,更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着整个公安教育教学体系的方向,因为对于其他素质的开发与拓展,政治素质是公安人才的最根本要求,其他课程实际上是为公安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所服务的。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④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地位,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相应的任务与要求,同时决定了工作的方向与重点。当然,无论如何改革,这一课程本身的政治性与核心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即公安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并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坚持党性原则。

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沿革和阶段性特征

新时期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沿革。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贯彻执政党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的彻底性。在公安教育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国家大政方针制定进行了屡次调整。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公安高等院校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公安教育体系:从开始的培训专科教育到本科院校的成立,以及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渗透高教共性的同时,在拓展思路和创新方法上彰显了个性。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为典型例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初步设立和初步调整(1984~1993年)。截至1984年底,中国建成正规化公安高等院校17所,初步形成中国公安正规化学历教育体系,正规化公安高等教育开始初具规模。⑤这一时期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与全国高等院校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相重叠。同时,根据国家发展的大环境需要和公安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几经调整。

第二阶段: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建设与逐步完善(1994~1999年)。这一时期是公安高等教育完善专业学科,进行正规化办学,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层次的不断探索时期。

第三阶段: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与全面提升时期(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公安高等教育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脚步逐渐壮大,同时也填补了中国教育领域公安学科的空白。

据统计,公安高等院校由最初建立的3所本科院校经过16年的发展,到2000年已增加至20所。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几乎沿用以往的教学计划。但很快就与国家出台的“2005方案”接轨。2010年,公安高等院校由17所增加至34所。⑥此时的教学计划与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趋向吻合,只是根据专业不同,学时有所调整。2013年,根据教育部公安学类、公安技术类专业质量标准制定工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为:一方面执行教育部方案,另一方面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为《思想道德修养》,依据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充分体现在社会主流文化引领下的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主创新,加大了法律基础知识的比重,单独开设了法律课程,注重了课程建设与校园精神的融合与拓展。⑦

新时期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阶段性特征。从1984年至今30多年间,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如同一个生命体,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全面调整。

第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步建立时期,潜心总结与探索。这一阶段重视与本科教育前的培训课程的衔接、重视德育领先的教育理念引领,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在上好教育部规定课程的同时,增加了道德修养等自选课程,力图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和总结公安高等院校理论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经验,使公安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建设与逐步完善期,注重坚守与创新。随着公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化,研究生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既坚守教育部统一安排的相关课程的落实,又满足人才市场对警务人员思维方式等深层素质要求,有选择、高聚合地增加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

第三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化建设与全面提升期,力争创新与超越。教育部“2005年方案”实施以来,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了特色: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指导思想,坚持为共和国培养忠诚卫士的根本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坚持政治建警的传承。二是始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体现最新理论成果。三是始终顺应时展的要求,顺应我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发展对警察事业的要求,顺应大学生心里发展和未来的警务人才的素质要求,重视三观教育。四是始终明确改革目标,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该课程体系的实效性、针对性。

实践证明,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是顺应时代主流、成效显著的。但也有一些方面需要调整与改进,比如教材过于重理论而接地气不足,现有的评价制度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变化状态,如何直面和应对社会负面现象而不是刻意回避这些问题,如何以开阔的视野建起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外理论界最新动态的渠道等,这些对未来公安从业者都有现实紧迫性。

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与特色

以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框架为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突出忠诚教育。公安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把忠诚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并由此出发尝试了很多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一是以公安机关的模范人物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帮助同学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忠诚意识。公安队伍是一个英才辈出的群体,发挥榜样力量,号召学生向他(她)们学习,增进学生对党、祖国和人民的认知和情感,为学生牢固树立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已成公安教育的常态。二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公安机关的性质和所承担的政治和社会使命为方向,铸就忠诚警魂。公安高等院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模式,以促使预备警官清楚个人的道德素养与政策水平关系到公安未来,使他们牢记使命,践行宗旨,勇于担当,心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心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心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心系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心足、信念坚。三是通过组织实践教学和参与老师的实战课题,亲历忠诚考验。通过实际参加公安工作,使预备警官所受的忠诚教育延伸到现实公安工作的过程中,让忠诚教育的成效体现在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上。

以警察意识培养为目标,设计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按照未来的人民警察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群众意识、纪律意识、奉献意识,廉洁从警教育,强化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要求。为此,公安高等院校开展了以警察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层次教育。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确立了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延伸的整体联动的课程体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重点建设教育部规定必修的课的基础上,积极筹备开设了二十余门的选修课,包括《中华民族精神导论》、《现代西方哲学评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以及《警察伦理学》等选修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以延续,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⑧

把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延伸。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是提升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公安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学生必须学会用“专业视角”观察社会,用“专业语言”去解读社会。近年来,公安高等院校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并以相应的制度为支撑。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基层公安机关建立了自己的实习基地,安排大三的学生定期和假期到公安机关见习,部分学生实践恰逢国家或当地的大型活动、各种重大节庆、重要会议保卫工作等,让学生获得实际锻炼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和实践公安工作,认识公安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锻炼学生处事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滋养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进而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中渗透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矛盾凸显。公安院校的大部分毕业生将要协调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问题,这就需要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授中要结合社会热点,充实、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一些形势发展的趋势,并学会运用科学分析方法认知社会。诸如: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对于学生普遍关注或在社会生活中引起较大反响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组织学生对参加维和、周边安全、美日韩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讨论与辩论,明辨是非,廓清思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理和剖析现实,以鲜活的事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的使命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实现体系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还要尊重公安教育规律,敢于善于创新,继续做该做、能做的事。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5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历史沿革及基本经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JKF01423)

【注释】

①刘复之:“遵循‘三个面向’指示发展公安教育事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②程胜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论公安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③李恩树:“强警必强教强警先强教”,《法治日报》,2013年9月9日。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党的十七大以来大事记”,《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0月31日。

⑤姜政国:“中国公安教育的发展历史沿革与创新”,《法治时空》,2009年第2期。

⑥闵政,王文硕:“新世纪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人民公安报》,2010年11月25日。

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务处:《1998本科培养方案》、《2000本科培养方案》、《2013本科培养方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综合档案室所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