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十篇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十篇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33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1

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算起,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应该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且大学生村官自身获益匪浅。

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对国家、对农村还是对大学生村官自身而言都是一个伟大创举。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项为农村引进人才的工程,它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企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这一政策的实施就显得意义重大。对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优化了村级班子,健全了村级治理,为党政机关储存年轻有为、经过基层艰苦锻炼的后备干部,对当今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展历程

从1995年起,大学生村官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村官的特点,可以将大学生村官计划归纳为萌芽、发展和普及三个阶段。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此后,1999年海南省、浙江省宁波市、河北省怀来县,2000年浙江省宁波慈市,2001年辽宁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还很不完善,规模很小,在全国零星分布,整体社会影响力也很小。

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等,2004年四川省广元市等,2005年吉林省、陕西省、上海市、成都市等都推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得以进一步推广,运行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各地实施的规模以及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大。

自2006年7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始制订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大学生村官推广计划。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大学生村官队伍迅速壮大;第二,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三、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分析

(一)民主政治。

从政治方面来讲,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的加入为该地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基层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日常工作产生影响。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入工作中,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农村大为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将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当地村干部还是村民,都认为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高、法律意识强、思想政治敏锐,对于提高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识、政策水平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在笔者走访的大学生村官中,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群体一样,从事着日常事务性工作。这样的工作安排一方面基于大学生村官较为基础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一个村、镇的发展不能仅仅考虑眼前的两年,而是要根据它的文化背景、村民素质、地理地貌特征等多因素全面考虑,而这样的工作,需要对村镇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获得。

(二)经济发展。

提到经济发展问题,笔者不得不先思考大学生村官所服务的广大受众群体,即一名大学生如果想在其本职工作、支教、养老等基层社区服务行业做出很大的成绩,并将其作为事业的基础――首先,笔者要考虑到我国人民的内需情况,以及政府对社保的资金投入比例。

根据对前期资料的搜集,笔者发现政府对农业产品的补贴过低,农产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导致农村的种植业依然停留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从而限制了大学生村官对当地的农业经济进行更高层次的研发。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已经不能再单纯依赖土地指标。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产业转型、环境改造以及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学生、需要专业人才来推行――从推广宣传出打好招商引资的基础,从试验田做起探寻致富的道路,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

(三)思想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既包括文化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还包括让农民形成文化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而聘用大学生村官是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组织能力、适应和沟通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工作热情。还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可以完善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传播新理念,树立农民新信仰,创意文化活动,形成地方特色文化等重要作用。

四、结论

总的说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有利于发挥带富致富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工作水平,有利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政治能力建设,还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然,在成绩面前也不能忽视其所面临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不够准确、扎根基层意识不够强烈,整个大学生村官体制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保障政策不够完善等。

党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决策正确,成效明显,意义重大而深远。笔者深信,大学生村官必将在青年与农村关系史上续写新篇章、在青年与国家发展史上创立新坐标、在青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铸造新辉煌,实现中国青年与农关系发展史上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江汉论坛,2010(06).

[2]郭明.农村社会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及限度:杜镇案例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01).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作用;对策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决策。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储备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人才的重要来源。

一、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把计算机带进了农村村委会的办公室。在调研中发现,每个村子都百分之百地给大学生“村官”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有些村子甚至还配备了大型复印机。现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由大学生“村官”整合出的规范化电子版打印版,从而取代了以前落后的手写版,大大方便了村委会办公,提高了村委会办公效率。调研中一位平谷区的村干部告诉我们说:“自打我们村子来了大学生‘村官’,所有的文件都是打印版,干净、整齐、一目了然,跟以前真是天上地下。现在没了大学生真是不行啊,我们这帮老古董都不会电脑啊!”

第二,给农村村干部添加了新鲜血液。调查中发现,北京市郊区基层行政村村干部中40岁以上的占到77.04%,而20岁到30岁之间的则为0%。大学生“村官”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年龄段的空白,给古老的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给农村带来了新想法、新思路,正好符合党中央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主题。

第三,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给当地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农业方面相关专业的村官,给当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村官,为农村带去了办公网络化;法律专业的村官,为农村带去了法律意识和知识。

根据近期从市委组织部有关部门获得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全市已有85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村党支部的换届选举,进入村党组织班子,进入村级事务“决策层”,占到村官总数的1.1%。其中7人当选为副书记,74人当选支委成员,4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这是大学生“村官”首次集体转型,标志着他们开始真正扎根农村,这表明大学生“村官”将在农村发展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长期来看,随着一批接着一批的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基层,农村的面貌会在一点一滴中改变,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及各项指标都会逐步像新农村的概念靠拢。

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不清。调查显示,大多数的村官都对自己的角色身份感到尴尬。反思大学生“村官”这个角色,没有一个文件明确大学生“村官”,即村长助理、村支书助理的确切身份,他们算是公务员,农民,还是村委?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定位一直不明确。

2、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要求不明。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大学生“村官”权利义务的条文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要求。通过对村委的调查显示,实际上,村里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分管或从事协助村主要负责人抓管理工作(包括村务、档案、制度建设等)的占68.85%,从事村主要负责人秘书或助理工作的占59.02%,协助村主要负责人抓文化建设的占55.74%,协助村主要负责人抓经济工作的占37.70%,从事专业技术指导和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均占27.87%,从事党务工作的占26.23%,从事其他工作的占1.64%,选择很难确定村官从事哪方面工作的占1.6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负责的事情纷繁复杂,没有统一的标准。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仅限于写稿件、打印资料,没有实质性、具体性的工作,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时间比较松散,有些村官甚至带着校园的坏习惯,形成了散漫的工作作风。

3、大学生“村官”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机制来评价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或者是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建设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农村的事物纷繁复杂,经济建设、农业发展、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大学生“村官”做到什么地步就算是个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呢?国家尚未有评价标准,使大学生“村官”工作时没有标准可依。

4、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措施尚不完善。从目前来看,虽然对大学生“村官”有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等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仅限于激励大学生下到基层来当村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措施又具有“离农”政策的特征,存在方向性偏差。调查显示,79.3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建立完善的激励引导机制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村官”积极工作、提高绩效的措施之一。

5、大学生“村官”政策具有短期性。三年的合同,政府政策的诱惑,使得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短期性更明显。三年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刚刚熟悉了农村的管理方式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又要另谋其他职业,而农村又新来了一届村官,又要再次进行适应,这种短期模式有可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打乱农村本来井井有条的工作,给村委管理带来不便。有的村委反映,不能委派给村官重大任务就是因为村官们任期太短,而很多重要任务都需要长期监管和负责。

6、村委不委派给大学生“村官”“大事”。所谓的“大事”,指的就是那些需要大学生“村官”运用自己主观思维来做决定的各种事件。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是由国家发放,而与村委会毫无关系。对于村委而言,只不过是多了一个白干活不用给钱的“小弟”,而这个“小弟”还不能训斥、不能严加管理。这就导致了村委不敢也没必要委派给大学生“村官”很重要的事情。

7、村与村之间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存在差异。在我们调研中发现,同在一个区,但是在不同的两个镇,由于两个镇的经济条件差异,造成一个镇给大学生“村官”的年终奖金比另一个镇要多出好几倍,而这些信息一旦在各个镇的大学生“村官”中流传开来,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心理上不平衡,从而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积极性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8、部分地区借调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多发生为镇政府借调基层行政村里的大学生“村官”。这种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无法在自己所在村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些乡镇的大学生“村官”是长期集体在镇政府办公,很少下到自己所分配的村子里去;有些乡镇则是镇政府临时有事需要人手,就把基层村的大学生“村官”借到镇政府办公,可能一个月,可能半年,或者更长。

(二)主观因素

1、大学生“村官”的价值观。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诱惑,如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这些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是其实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许多大学生把做“村官”作为“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而不是所谓的为农村建设服务的梦想和扎根农村的决心。这种现象只不过是推迟了就业时间,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就业问题。调查中发现,有74.6%的被调查村官三年期满后选择考国家公务员,选择自主创业和选择离开农村、另谋职业的均占6.35%,选择续签合同的占1.59%,选择考研深造的占1.59%,没有深入考虑过此问题的村官占14.29%,选择其他出路的占1.59%。外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三年后拿到北京市户口,而真正想要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有志于献身新农村事业的人则少之又少。有些大学生“村官”不能专心于农村工作,而是准备考研复习、公务员考试、法律考试等,为自己三年村官届满后谋求发展。

2、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有些“村官”的专业在农村无用武之地,有些“村官”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调查发现,在同一个镇的两个村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为村长在镇里的大会写发言稿,一个村的硕士村官为村长写了长达12页之多的发言稿,另一个体育大学的村官只写了一页就黔驴技穷了。从我们的问卷统计结果看,村官的专业分布很广泛,有一些专业和村官职业相对吻合,如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等;有一些和农村环境相吻合,如林学、植物保护、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而有些专业却不能在农村发现用武之地,如特种能源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等。调查表明,有36.07%的村委和33.3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专业可以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可见,专业对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发挥作用的大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属于人文类、经济管理类、工科类等,多多少少都能在农村找到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几乎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只是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很好地发现自己的专业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联系。

3、大学生“村官”的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强弱,可以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业绩。调查显示,有60.66%的村委和82.5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大学生“村官”的自身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其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是长期坐在村委办公室,重复着宿舍、村委两点一线的单调工作生活,缺少与村民交流沟通,很多村民甚至反映说没见过本村的大学生“村官”。

4、大学生“村官”的组织管理经验。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都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尤其是身在农村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环境中,更不能很好地融入组织中高效地工作。调查结果显示,71.4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身对农村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农村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并且有65.08%的村委认为使大学生“村官”们提高工作能力的主要措施应是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

5、大学生“村官”的适应能力。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以消除自己的懈怠和不满情绪。调查表明,68.5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影响和决定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主观因素之一是“大学生‘村官’的适应能力”。可见,适应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较为重要的因素。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

第一,完善相关的政策。在政策上既要解决大学生“敢下去”的问题,也要解决“愿意下去”的问题。我们一直鼓励大学毕业生要下农村,但却拿不出有效的举措来吸引人才去农村。过去那种靠政治动员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做法早已与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相去甚远,但若完全靠市场驱动,农村的现状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要真正把大学生吸引到农村去,关键还是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应是今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工作重点。

第二,优先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届满之后,期望考公务员的比例大幅上升,而客观事实是,由于我国行政成本偏高,从大学生“村官”中吸收公务员的能力有限。预期与需求偏差巨大,意味着大学生“村官”出路不畅,可能再次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局面。未来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出路不应仅限于留任和公务员两条途径之内,而应再开拓新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和谐发展,需要引导成百上千万具有现代知识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进行创业与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但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面临很多困难,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障碍。国家应创建相应的基金,广集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调动起有志青年的奉献热情和干劲。社会舆论的引导非常重要。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宣传力度,媒体们应多给予正面的报道,以挖掘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服务热情和奉献热情。让“大学生‘村官’”们得到褒扬和荣誉,让广大青年意识到“村官”是个代表荣耀的称号。如北大法学院硕士毕业、房山区大学生“村官”陈丽娟,曾经先后被评为“村官优秀工作者”和被推荐为“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对此,北京晚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应的报道,扩大了大学生“村官”的影响力。同时,“大学生‘村官’”当选人大代表将树立一种榜样,激励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增加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措施。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三年之中,可以给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村官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物质上,可以根据其对所在村贡献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奖金或其他物质奖励;在精神上,可以设定各种激励性的头衔,并授予其证书、奖状等,使村官们增加荣誉感、自豪感。在三年期满后,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譬如进入村委班子、自己在当地创业、进入当地企业等。相应地,国家可以采取以下激励措施:一是进入村委班子,可以适当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环境,提供住房等。二是自己在当地创业,政府可以提供足够创业基金和相关创业经验;鼓励相关的企业或个人投资大学生“村官”创业;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既可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又可吸引社会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的目光。三是鼓励大学生“村官”进入当地企业,让其作为企业管理层的后备人选,给予重点培养。

第五,给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政府在给予大学生“村官”物质支持的同时,应在政策上和事实上给予其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让“村官”拥有真正的官权,保证他们能够尽己所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必须把大学生放到工作第一线,应适时给他们下一些硬任务,让他们在实践的磨练中不断增长才干,使他们通过办实事的过程受到锻炼,增长才干,树立威望。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村官”的意见,让他们说了算。

第六,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并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政府应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能部门,改变大学生“村官”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的现状。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体系也应尽快建立。政府可以分阶段评价,按照第一年大学生“村官”适应期,第二年第三年真正投入期来评价。也可以进行综合评价,由镇里主管大学生“村官”的领导和村里的“两委”,以及村民一起来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

第七,镇政府、村委会应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相关培训。大学生“村官”年轻有朝气有热情,但光凭一腔热情也是很难在农村发挥作用的。这就要求广大村干部不仅要有宽广的胸怀来接纳他们,还应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尤其是做好言传身教以及相关培训工作,来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农村,更好地在“村官”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定期开展村官间的经验交流分享会,以便村官之间取长补短。二是以乡镇为单位定期举办培训班,增加村官对农村的认识。三是村干部带头带领村官走出村委会,走到村民中去,加深感情,培养其对村官事业的热爱。四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之间“一帮一”活动,以便更高效地使大学生“村官”融入角色、发挥作用。

第八,高校应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我国高校可以开设村官专业,以培养高标准专业化的村官深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村官辅修专业、村官相关选修课程。高校承担起在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前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责任,这个教育包括农村经济、农村矛盾调解、农村管理、以及一些林农专业技能的知识。即使是大学生“村官”毕业来到基层,高校也可以联盟开办村官网校,村官培训学院,此时的培训会显得更加的及时、有效。据悉,浙江大学已经为本科生开设村官方向的专业。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村官”[DB/oL].baike.省略/view/1512829.htm?fr=ala0_1,

2010-03-18.

2、北京高薪招聘大学生当“村官”签约3年,月薪2500元[DB/oL].省略/news/jjsn/200801/t20080103_

371246.htm,2008-05-17.

3、北京:大学生村官首次当选村支书7人当选副书记[DB/oL].cunguan.career.省略/dxsjcjy_5861/20100316/t20100

316_457360.shtml,2010-03-16/2010-05-10.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3

[关键词]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大学生村官作用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2-0002-01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党和国家对于农村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农村建设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比较关键的环节,良好的乡风文明对于新农村建设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大学生村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践行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大学生村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1.1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有待加强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对于新农村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都没有意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乡风文明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是可有可无的,缺少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仍然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1]。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只要主抓经济建设,把农村的经济搞上去,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乡风文明自然也就随之提高了,根本不需要专门建设乡风文明。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质量。

1.2缺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

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只有各方面的投入都能跟得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乡风文明。另外,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制度方面,只有各方面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是乡风文明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当前的乡风文明建设中,各方面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虽然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此方面的投入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建设的进程,也很难满足新农村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需要。

1.3乡风文明建设总体进展较为缓慢

在传统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都忽视乡风文明建设,所以,要想提升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这就直接导致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的进展较为缓慢[2]。除此之外,由于多数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有限,农民生活比较单一和乏味,所以,在建设乡风文明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而且还需要适应农村的经济发展,寻找适合农村开展的文化项目,从而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此过程中,农村的大多数资源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这也是导致乡风文明建设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力提升

在建设新农村,提高乡风文明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村存在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多数农村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都不够高,而且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缺乏相应的领导力建设,在工作过程中也一直沿用传统的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些村领导干部甚至根本不理解乡风文明建设是什么,从而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进展[3]。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虽然大学生村官缺乏相应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村官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且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容易接受先进的思想,思维也较为活跃。所以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弥补基层领导干部知识文化上的缺陷,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力。

2.2使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有相关统计研究表明,我国基层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村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较低的文化素质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提高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自从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不仅给新农村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发展观点,而且τ诨层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大学生村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改变了传统的陈旧观念,开始接受一些新鲜事物,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渐使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得到了优化,这对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2.3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

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而许多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提供相应的物质投入,所以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大学生村官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他们有知识、有闯劲,以大学生的视角在村里发展经济,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不仅为基层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发展力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农村经济,从而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结语

在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大学生村官不仅提升了基层建设的领导力,而且还使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为乡风文明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所以,大学生村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海龙.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研究[J].理论界,2010(1):14-15.

[2]高布权.论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1,30(14):233-234.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4

关键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探究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教育和引导农民,抵御其它社会思潮对农民的不良影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党的历史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农民,用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才能坚定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保证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①然而,从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现状来看,农民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仍然偏低,对于如何提高理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是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来探究提高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的对策,以破解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1当前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1.1地方政府对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于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同时部分官员由于不正确的政绩观使得他们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往往只注重从物质层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对于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往往被摆在十分次要的地位。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常常在口头上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以极高的地位,各级部门、各级领导都声称要把理论宣传工作置于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不仅强调要加强理论宣传工作,并且主张讲其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然而,表面看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似乎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但具体落实起来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1.2针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形态没有真正确立起来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形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形象划分的,主要分为理论形态、政治形态和大众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是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其基本内涵有两点:一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具体的理论形态;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运用,这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只有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即只有真正确立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走向有效的实践。然而,当前针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形态还没有很好的确立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形态非大众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实践非大众化。

1.3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殊的难度

第一,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一定的文化水平是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而当前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易于被他们所认识和理解。第二,当前农民的思想政治状况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思想政治状况有转向积极的一面,如法律意识增强,文明意识增强,学习意识增强等。但也仍保留许多消极的方面,如部分农民思想颓废、精神空虚,封建迷信思想沉渣泛起等。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都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第三,农村地区落后的交通、文化娱乐设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当前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不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供很好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1.4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所谓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就是理论宣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和地区之间差距大、看病难看病贵等。这些社会现实问题都与农民的具体生活密切相关,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客观上造成了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然而我们在对农民进行理论宣传的时候,往往没有或很少直面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没有很好的消除他们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疑惑,这样使得理论与实现的矛盾更加突出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我们在理论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无法赢得他们的共鸣和认同,最终使得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效果偏低。

除了这些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当前我们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方式方法单一和落后等等。

2大学生村官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2.1当前农民有较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较强烈的现代农业技术和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知识需求。第二,较强烈的精神需求。近些年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依据马人的需求理论,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的精神需求也会逐步增长。第三,当前农民在这两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村官结合在农村地区进行的精神文化传播活动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供了很好契机和载体。

2.2当前农村文化等基础设施日益改观

第一,农村文化、教育、娱乐等设施建设有所改观。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村文化和教育发展的重视,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娱乐设施建设有了比较大的改观。这样就为大学生村官利用电影、广播以及其他文化体育活动等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可能。这样可以有效改变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式单一的现状,进而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第二,农村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观。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水泥公路“村村通”等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开展和完成,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样不仅有效降低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也为大学生村官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能。

2.3大学生村官受过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从当前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来看,正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义务教育阶段一直贯穿于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学期间受过长时间、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得他们可以不经过培训或减少培训的时间直接在服务农村的工作中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当然,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继续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但是,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期,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是能够胜任对农民的理论传播工作的。

3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的途径

3.1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各项工作机制

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许多问题,如政策着力点不明确;反馈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甚至阻碍大学生村官发挥其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各项工作机制,先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在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保障。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各项工作机制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着力点。第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服务配套机制。

3.2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大部分农村的文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就目前的农村地区的现状而言,不管是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角度,还是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推进的角度,都必须继续加强农村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更好的物质支撑,扩展所能利用的传播载体。同时,随着农村文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必将随之不断向前发展。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广大农民必将一定程度上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这样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进行的理论传播工作减少阻力和增加说服力。此外,加强农村文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

3.3各地方政府要配合好和充分支持大学生村官的理论宣传工作

各地方政府要转变对于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要切实贯彻党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关决策,加大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力度,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此外,各地方政府还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足够的支持,做好服务工作;要关注和解决好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农村工作中所遇到实际困难,使大学生村官增强归属感。

注释

①杨素稳,李德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2]中组部.关于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意见.

[3]中组部等.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

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村官的首要工作之一,同时也体现着新时代新局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发展经济的实际需求,也是稳固党的执政根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如今处于农村经济转型、农业发展方式变化、农民大量迁移等问题的关键阶段,怎么扩大视野、加大自觉态度,来积极顺应“三农”工作的任务、目标、问题,始终坚持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新的好的工作方法,是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个首要问题。

一、现阶段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问题

(一)人们群众对干部的依赖感下降。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及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使农民具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和经济支配权,尤其是大力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村屯的集体资源减少,行政权力降低,群众对组织的依赖感下降,同干部的沟通较少。

(二)广大干部的群众观念不高。有很多干部缺少同群众之间的联系,没有培养出浓厚的感情,对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观念,不愿意与群众沟通;还有些干部的民主意识较低,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进行工作,不懂得联系群众。

(三)指导开展现代农业的水平较低。针对农业化市场、农业化产业的新需求,很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有很多不懂不会的问题、技术及政策,很难为农民们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服务,很难进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不能成为农民小康致富的“领头人”,有的甚至大不如某些专业合作社人员。

(四)新局势下的农民利益协调不到位。在农村进行改革发展转型阶段,总会发生征地拆迁和利益分配不均等方面的冲突,很多基础党组织未能及时处理好矛盾纠纷,更有甚者没有以群众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难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丢失了大家的信任,致使“说话无人听、做事无人跟”的情况。

二、基层党建工作中大学生村官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大大解决了基层干部的人才匮乏问题。想要改变农村的落后现象首要就是增加农村的人才数量,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扩大各类人才的数量。2007年开始我国施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当年苏北地区就聘用了高校应届毕业生到1011个经济相对薄弱的村里工作,聘用的对象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学习的人员入村任职以后,首先他们的高等教育背景就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益智尊敬,大学生村官较容易被农民认可,农民对村干部的看法也有所转变,不再认为他们是同自己一样的土包子,这就为大学生村官未来的工作打下了社会心理基础。

(二)充分起到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系统的建设,农村最终的发展目标必然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对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管理等方面。广大农民群众认同的是说实话办实事,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学生村官具有高度的热情、丰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等特点,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能力相对较高,了解市场经济理论的知识,有着相对先进的管理思维,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这些都是未经过高等教育的老村干部们没有的优势,他们具备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农民们推广先进的农业知识,加速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成为真正的致富带头人,进而可以使党组织在农民心中树立一定的权威性。

(三)扩大农村文化活动。近几年,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比较分散,村内很少举办集中学习等活动,几乎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致使一些迷信活动等在农村肆意横行,甚至有些组织在一些落后村落也发展了一定的成员,这些都一定程度的表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到位。大学生村官大多具有一定的才艺,就可以通过这些优势对群众进行政策及各类思想的讲解,提升群众的思想政策水平。

(四)保证农村稳定,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同以往的村干部不同,有着一定的法律知识,可以在农村深入宣传法律知识,加大农村普及法律的针对性,指导农民依法办事、合理维权。由于他们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比较了解矛盾的起因及各方的诉求,所以比较容易开展调解工作,做工作时也使用法律武器,真正的将矛盾化解在村内,高效的开展农村维稳工作。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

(一)从村内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创新,征求各方意见,进行总结,配合村干部制定村居经济发展计划,明确创业致富的项目,努力寻找符合本村农民增加收入的方法。

(二)要建立相应的讨论组,结合大学生的技术经验和老干部的实践经验,讨论经济发展的方案。设立“一村一品”,使本村创建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大量开展品牌战略,深入发展本村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加收入的道路,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要充分的将远程教育利用起来,组织党员干部定期的进行远程教育学习,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推进农村党员干部掌握到相应的政策、法律、理论能力,使其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不断深入的对农村各方面进行认识,聘请大学生返村、下基层工作的逐步落实,为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保证了工作的实施,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李俊.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福建党史月刊,2012(4):40-42.

[2]张丽.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29.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6



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拓宽后备干部队伍来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乡镇政府截留、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严重,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与期满后出路较窄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加强高校宣传培养与优化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激励保障和出路管理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政府;农村;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55-06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课题组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雅安市、达州市、泸州市、乐山市、眉山市,重庆市大足县、璧山县,陕西省凤翔县、广西柳江等中西部地区,以及山东聊城、北京大兴区等一些东部地区发放问卷500份。截至2011年6月底,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基层大学生村官234人,占比52%,内容包括受访大学生村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村官制度运行情况的评价与制度调整优化的建议等;基层政府工作人员216人,占比48%,内容包括受访官员的职务、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对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等。此外课题组还利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平台,对参加培训的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做了深度访谈。本文的撰写即基于相关调查的统计数据和访谈实录。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主要成效

1.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高校扩招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在我们对216位基层官员“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目的”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达25%,比例最高。大学生村官对“您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动机”的回答,选择“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的为23%。部分大学生在其他就业选择不理想时,将做村官作为一条新出路。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成都市郊县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与选拔比率,有时甚至超过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比率。由于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加上近年来乡村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出台,很多大学毕业生乐意参加村官计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基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充实了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与生活,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我们从问卷及实地调研过程中得知,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村官的服务经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长远来看,大批的大学生村官选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也对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充实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整体偏大,知识结构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僵化,缺乏活力与创造力,这是我国农村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村官不断地被充实到农村,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被选为村两委会成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具创造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工作,广泛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促进了大学生自身成长。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3.8%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城镇家庭,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者为多。据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几个相对偏僻村组的大学生村官介绍,来农村基层工作,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理想中的乡村田园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直接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基层事务的繁琐,在基层锻炼所得到的远非校园所能学到。在四川较落后的凉山州金阳县红联乡,大学生村官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感到震惊,当地卫生、教育、交通发展的滞后,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的认识,也使他们更加体会到自己作为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价值。在对216位农村基层官员关于“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的调查中,近23%的官员认为,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丰富大学毕业生的人生阅历,锻炼其能力。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专业不对口,学到的知识很难直接运用于农村工作中。据调查,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占了近84%。据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调查,234名村官中有173人认为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还有75人认为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当问及大学生村官最需要的培训项目时,很多村官认为需要加强能力提升、人生规划、人际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在对农村基层官员的调查中,12%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突出的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由于他们不直接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缺乏了解,不习惯农村生活,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二则在于专业差异很大,工科、理科学生占很大比例,缺乏涉农工作的专业知识,当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2.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在问卷调查及走访中,村官和政府官员谈论较多的是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定位问题。不论问及官员及周围的人对村官的态度,还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保障措施、未来出路时,村官身份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在法律和工作上都遇到了难题。201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少数村官通过参加村委会选举成为村主任。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回原籍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仅占11%,其他均为非本村籍的。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任职与《组织法》的规定不吻合。近42%的官员也认为,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村民自治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大部分村官是外来者,任期较短,而且部分被长时间抽调到上级部门,“游离”于村与乡镇之间,真正扎根基层的较少。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为文字处理、整理档案资料、电脑录入等文秘工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模糊,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村官身份的模糊,导致其权责不明、职责不清,村民也对其缺乏认同,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乡镇政府截留、挪用村官现象严重。从村官的管理主体来看,直接管理部门是乡镇党政办(或团委)。在往下分配村官的时候,很多村官名义上分至某村,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被截留在乡镇政府做事。其原因在于当前一些乡镇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进步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据统计,在对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工作时间在哪里”的调查中,近68%的村官回答在乡镇及以上部门,大学生村官被上级部门截留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乡镇官员在谈到村官作用的时候,也认为村官减少了乡镇干部的工作量,为他们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如文秘、计划生育、产权改革、国土统计等。大量村官被截留在乡镇及以上党政机关,导致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相违背,对村级治理的优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质量,很多省市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到了基层往往难以有效落实。在对大学生村官“您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的调查中,其中61%的村官回答,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保障制度的落实,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为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许多省市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定向招聘村官、考研及公务员招考加分等政策。但一些政策又与公务员法所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矛盾。由于村官分布地域较广,即便在同一县乡内,村官的联络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经常处于游离、放任状态,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村官的管理主体到底是村还是乡镇,缺乏明晰的规定。在培养管理制度上也不规范,没有固定的培养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5.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较窄。课题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怀着投身基层和了解农村的村官只占14%,绝大多数的村官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真正将村官作为长久之计的只是少部分。在访谈中我们得知,有些基层官员认为,如果上级政府不把村官的出路解决好,有些人甚至可能成为引起乡村社会不稳的根源。这种看法虽然偏激,但也体现出部分基层干部意识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虽然中组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期满之后指明了五条出路: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但在具体操作上,保障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要么与现行制度相悖,要么缺乏可操作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势必减弱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因素

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原因,有制度设计及管理的原因,也有中国政治、社会运行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价值理想与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的成效。

1.工作、生活能力较差。据问卷调查,约2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难以融入农村社会”,难以适应艰苦的农村生活和繁琐的村务工作。由于缺乏基本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难以在农村有所作为。74%的大学生村官承认“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32.0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专业不对口,“学”“用”严重脱节,制约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

2.人生价值的迷茫。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蔓延。一些大学生村官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崇尚物质享受,精神生活匮乏,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模糊不清。中国人民大学孙柏英教授认为,众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自内在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1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官觉得自己属于“跟随社会潮流”者,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尚未考虑好”。一些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模糊、迷茫,是制约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内在原因。

(二)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的不规范和易变性

1.制度设计不规范。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两委会助理的职务,若是中共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若被选举为村干部,其身份才转变为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这一规定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而是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其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分配权主要掌控在村两委负责人手中,这一制度设计造成大学生村官职能定位与职责作用发挥的随意性。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个人因素,如个人修养、领导能力、识人用人能力等,对大学生村官的履职和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村官的工作杂乱,随意性强。制度设计的不规范导致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2.政策规定的不统一和易变性。“考录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时享受加分”2的规定对大学生参与村官计划,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省市制定了具体的加分细则,然而各地的规定不尽相同,造成实际运行中的许多问题。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上述政策作了调整,提出“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3尽管一些政策解读者认为,新规定对大学生村官考录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它用定向招录取代考试加分,还是引发了诸多不满,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被骗了”。此外,普遍开展的大学生村官招录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性。国家与各省市、不同省市之间在招考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如补助办法,优惠政策,特别是关系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重庆市规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工作满两年拟录用为公务员的,应进行录用考察。”许多省市却没有如此规定,这让其他省市的大学生村官感到明显不公平,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

3.配套措施的滞后性。除岗前培训外,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没有参加过其他培训。工作中的截留、借调、挪用现象也十分严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大多采用工作汇报、书面总结形式,缺乏可操作性。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25岁,即将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如何保障他们在工作、生活、人生发展方面的利益,成为大学生村官群体最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未能很好地回应这一群体的诉求。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社会环境造成的运行障碍

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现实土壤,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村发展滞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以及1949年以后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发展的严重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加之工资待遇太低,使大学生村官不愿扎根基层。问卷统计数据表明,16.2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环境较差,难以适应”,68.5%的人对目前待遇表示不满。此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还受其重要工作对象——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与风俗习惯的影响。目前由于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日益空心化,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儿童,这既是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源所在,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很大的重要原因。

2.乡政机构工作效率较低。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按照上下级对应设置,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激情,效率较高,特别是文字处理、信息收集工作能力较强,往往被乡镇机构借用。一些农村基层官员也表示,乡镇机构使用大学生村官可以“弥补乡镇机构严重缺编情况”,为乡镇机关注入新鲜血液。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大学生村官变成乡镇政府的“打杂人员”,这既违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1.政策、法律定位。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与具体实施办法,特别是必须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相应修改,使那些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的优秀村官,能够获得参与村两委竞选的合法身份资格,在政策、法律层面对其职能、角色进行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并充分保障其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

2.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大学生村官应主动学习涉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的技能。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励志讲座和村官就业指导会,政府应定期举办一些村官培训班、优秀村官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可以组织一些学习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坚定服务基层、努力成才的决心。

(二)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高校的宣传和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当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送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应鼓励高校创新培养模式,更多开设一些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讲座,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通过邀请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和农业专家,到学校举办交流会、报告会、学习会等形式,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并出台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农村实习和农村调研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并立志服务“三农”。再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多接收农村基层干部委培生,并针对“准大学生村官”开设一些涉农技术、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专业培养课程。另外,加快建立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系统,关心和帮助本校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成长。

2.优化工作环境。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更加积极和高效的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权利和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再次,政府主管部门应信任和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工作,在必要监管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向其放权,使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自,能放手工作。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重前期审批、轻后期管理”所导致的问题,应加快构建包含选拔、培训、考核、激励、退出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系统,使真正有志于服务“三农”的大学生“进得来、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1.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村官选拔模式。各地可根据区域实际,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方式,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首先,要保证选拔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增加一些涉及农村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知识、涉农政策法规和农村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测试。增强选拔考试的透明度,将各阶段考生名单、成绩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在村官选拔过程中,须着重考察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服务热情和工作能力情况,尤其是扎根农村的决心。对那些专业对口、工作积极,又立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村官招录的本土化,村官招录可以采用“原籍优先,就近安排”,鼓励大学生回原籍或附近乡村担任村官。一方面,村官本地化,可凭借其对家乡风俗人情、思维习惯的了解,更得心应手地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就近工作可降低食宿成本,有助于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具有涉农法律、养殖、种植等特殊技能的大学生,有本地农村实习或工作经验,且获得村两委会、村民一致肯定的,可特招或者破格录取为大学生村官。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从农村基层直接选拔一批既熟悉乡村事物,又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适龄青年,由政府出资委托高校进行培养,毕业后回本地担任村官。

2.完善培训机制。一是加强岗前培训,根据培训计划开展专业、系统的技能培训,让大学生村官深入了解当地实情,并初步掌握基本的岗位技能。通过新老村官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让优秀老村官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和感受,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新人分享,使他们能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投入工作。建立“3+1”导师结对帮扶制度,即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由当地人事部门安排一位县(市、区)的分管领导,一位乡镇(或街道)分管干部,一位村(或社区)干部,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导师,负责定期与他们联络和交流,在工作、思想上给予他们相应的培养、关怀,这既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又可以在出现问题时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强化岗中培训,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学生村官一般能较快适应工作,也会发现工作中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课题组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所接受的现有培训比较有限,且大部分集中于岗前培训,缺乏岗中培训。为切实提高在岗培训的绩效,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现实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其次鼓励大学生村官组织各种内部交流活动,让大家通过交流会、学习会、QQ群讨论、《大学生村官报》等各种形式和途径,交流工作心得体会,达到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各级领导也要借此机会听取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工作,为村官创造更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进一步健全离岗培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级人事部门针对即将离岗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极少,甚至完全没有进行必要的离岗培训,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以后的工作。加强大学生村官离岗培训,首先要通过调查统计,了解即将离岗大学生的就业倾向,据此开展专门的考研、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自主创业培训等。其次,当地人事部门应帮助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落实离岗村官的工作和生活,并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

3.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给予相对称的激励,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构建多维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即建立涵盖村官自评、上级考评、同级评议、村民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议体系。自评由村官本人根据自己工作情况打分;上级考评主要由市县组织人事部门召集县、乡镇分管领导、村支书、村长,及村官的“导师”对村官工作进行评议;同级评议由大学生村官的同事评议打分;村民评议由村两委召集一半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官工作做评议。四部分总分为100分,在综合考虑各部分权重的基础上得出如下计算公式:考评总分=自评得分×20%+上级考评得分×30%+同级评议得分×20%+村民评议得分×30%。这一综合考核方式,能更好地保障村官评议的公正性、客观性。二是量化考核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考核的科学性,有必要将各种考核标准具体量化,制作成统一的评分表,使考评者在拿到评分表后,能对评分标准一目了然,并能根据评分要求迅速、客观地进行评价和打分。评分表应囊括德、能、勤、绩四方面内容,以确保考评内容的全面、准确。三是分阶段考核并与奖惩挂钩,即对大学生村官分别作初期、中期与离岗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促使其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初期考核一般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的前两季度,由人事部门组织,了解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督促“3+1”导师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大学生村官作重点帮扶,对表现优秀的进行宣传表扬。中期考核放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一年至一年半的阶段,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对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表彰,并在发展党员、评优评奖、推荐竞选两委成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在中期考核中存在明显问题和不足的村官,人事部门和导师要深入了解情况,督促其及时整改。对中期考核成绩不达标的村官,在经过导师谈话、组织教育、个人申诉等程序后,仍无改观的,经“两委”讨论、表决并报乡镇批准后可将其辞退。离岗考核由组织人事部门针对期满即将离任或中途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作专门考核,对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除发放聘书和优秀称号证书外,应在考研、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考录与选调生遴选,或推荐参选村两委成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不达标、表现极差者,经过个人申诉和组织讨论后,予以辞退。

4.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现有激励保障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严重不足,不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激励保障机制已势在必行。首先,必须大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问卷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村官对其待遇不满,认为只有提高待遇,才能留住大学生村官的人心。应建立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财政体制,由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负责发放村官的基本工资,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物价水平、财政能力和村官的实际表现,决定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绩效工资,应明确规定绩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低保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从而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其次,切实解决驻村大学生村官的就地住宿问题,这既有利于减轻大学生村官的经济负担;又有利于其充分融入农村,便捷、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对于那些工作成绩突出、且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应在签订留村合同后,给予一笔安家费,鼓励其留在当地继续工作。

5.完善村官出路管理机制,拓宽出路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途径。一是对提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应发放一定量的离岗补贴或加发两个月工资,以便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各阶段考核优秀、表现突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且有意愿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应出台政策鼓励其续聘大学生村官。并对续聘的次数和年限进行明确规定,续聘达到一定年限,考核优秀的,直接转为基层公务员。如果在续聘期内,通过竞选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应保障其续聘至任期结束。在“两委”任期结束后,准备另谋出路的,应加发半年工资作为补偿和保障。对于续聘到一定年限但未达到转为公务员年限,工作比较突出,且愿意长期留在当地农村工作的,经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后,可以解决户口问题,为其竞选村“两委”成员提供条件。有条件的还应分给其承包地、宅基地,并由县乡政府发放一定安家费或住房补贴,使其能真正扎根农村。二是采取多种举措,为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创造条件。在基层锻练过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既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历,更适合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可借鉴重庆“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模式,降低党政领导干部“空降兵”的比例,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精神。在公务员招考时,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且该比例要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完善逐年提高。将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与公务员考录挂钩,即在定向招考公务员时,根据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年限、考核等级和表现情况分梯度累积加分。这既可以鼓励大学生村官努力工作,又可将优秀大学生村官吸纳入公务员队伍。对于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还可以借调到其他乡镇锻炼培养,工作一至两年后考核优秀的,可直接转为乡镇公务员或乡镇驻村干部。还可以将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吸纳入选调生队伍,将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三是鼓励学习深造,对于有意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应给予考试加分鼓励。对于知识基础良好且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村官,可采取免试深造的鼓励政策。在完成学业后,仍然选择回基层工作的,政府应以退还学费、发放安家费等形式予以奖励。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委托培养的方式,选送部分优秀大学生村官到高校培养深造,学习当地急需的农业科技、涉农政策法律等知识和技能,学成后须回派出单位服务一定年限。四是广开就业门路,支持大学生村官就业、创业。第一,加强职业训练,对于那些服务期满后准备进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一方面应提供技能培训、面试技巧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帮助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当地事业单位实习甚至直接就业。第二,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举办“双选”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其就业。第三,建立导师责任跟踪制,让大学生村官“3+1”导师帮助和指导其择业、就业。第四,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并在资金、信息、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既有助于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口渠道,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新宝,李文波.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08.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7

一、我县大学生村官现状

县年选聘的150名“村官”毕业于全国60多所高校,涉及经济贸易、工商管理、农学、林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电子信息、法学、汉语言文学、建筑工程等30多个专业门类。按学历划分,本科生80名,占选聘人数的53.3%;专科生70名,占选聘人数的46.7%;按性别划分,男生82名,女生68名,分别占选聘人数的54.7%和45.3%;党员29名,占选聘人数的19.3%,团员121名,占选聘人数的80.7%。在年村级组织换届中,共有17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社区)两委队伍。

二、我县大学生作用发挥情况

我县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能够沉得下、学得进,表现出较好的素质,能协助村两委做好村里的工作和当地乡镇交办的事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推进”:

1、推进村级组织建设

一是优化村干部结构。在今年开展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有17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社区)两委班子,他们的进入使的村两委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了优化,村级两委结构渐渐向高素质化和年轻化转变。二是激发村级组织活力。一批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大学生进入村级管理队伍,给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村两委干部受他们感染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例如:鳌江镇垂杨村远程站点的电脑由于原站点管理员不熟悉操作,导致经常产生故障,该村的“大学生村官”就利用专业优势,帮助村站点电脑和村民家庭电脑进行日常维护排除障碍,使该村的村两委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热情迅速高涨,主动提出组织村民进行集中学习收看。三是增强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化。“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在规范村级组织运转方面为村里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财务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等,村级组织运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鳌江镇塘北村村两委会会议有时没有记录,许多会议决定得不到落实,该村“大学生村官”来以后,落实了会议制度,并建议重要的村务工作必须经村两委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深受干部群众好评。

2、推进农村基层基础性工作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得到加强。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的宣传方面“大学生村官”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例如麻步镇显桥村“大学生村官”陶学溢在宣传栏中说明了村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并表扬了几位长期以来自觉主动清理环境卫生的村民,自此之后村民对村庄环境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了。另一方面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乡镇的中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他们勤奋的工作态度、开阔的工作思路打开了乡镇工作的新局面。据统计,今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比去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参保也大幅度提高,全县征兵工作提早超额完成任务,计划生育的生孕信息掌握和社会抚养费征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大学生村官”的努力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3、推进大学生优势得到发挥

通过将近一年的时间,不仅使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也得以发挥,自身价值也进一步体现。一是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大学生普遍拥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的文字理论水平和开阔的思路与眼界,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都担任了村远教站点管理员并担任着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正是发挥了他们的优势,我县今年远程教育利用率达到72%、站点完好率达到100%,各项数据均走在全市前列。二是发挥大学生年龄优势。年轻而富有活力是“大学生村官”的一个主要特点,正是因为他们的年轻他们经常能够在农村中走村访户了解村情民意,也因为他们的年龄优势接受新事物的过程要快很多。三是发挥大学生创新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可以更容易的跳出思维定势,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例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对生育信息的掌握往往依靠直接口头询问的办法,一些村民由于害怕得罪人而隐瞒一些真实情况,而在山门镇西山村“大学生村官”林勇则利用为村里建立通讯录的办法将全村的育龄人口特别是外出育龄人口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进行了登记造册,很好完成了生孕信息的调查摸底。

三、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县大学生村官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些成绩,但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

1、扎根农村意识不浓。主要表现为有三种类型:一是事业心不强。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仅仅是为了体验生活,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没有干事业的持久热情和决心。这些大学生总体上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事业定位还很迷茫,存在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的现象。二是把村官作为过度性工作。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把村官工作作为过度性的工作,来缓解自己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在农村工作,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三是基于村官的政策诱惑。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或者把村官当成一种向上跳的踏板,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2、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一是缺实用技术知识。农村的实用技术的人才总体缺乏,但有些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和农村工作并没有什么关联,面对基层群众急需要帮助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诉求往往束手无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自身原有的知识优势。二是缺沟通协调能力。部分大学生村官学生时代锻炼缺乏人际沟通方面的锻炼,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面对农民往往表现为沟通不能切入正题、切中要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办事能力。三是缺组织管理能力。多数大学生村官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在与村两委成员的合作共事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村官还不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复杂事务的能力,对人、财、物的组织管理能力还需要提高。

3、工作作风深入不够。一是积极性容易受挫,精神不够饱满。由于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刚刚走出校门,工作理想化程度高,一旦工作遇到挫折,就感觉怀才不遇,甚至消极对待。二是很少深入到户,对村情了解不够。多数大学生村官往往习惯性得待在村(居)委会办公室,等待村民来访,很少主动到村民居民家里拜访,对村情了解不足,很难真正和群众建立感情,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知之甚少。三是缺乏独立思考,被动大于主动。部分大学生村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往往是被动地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交予的工作,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保障力度不大。一是相关政策细则未出台。目前出台的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的优惠政策,只是大体的框架,具体的相关政策细则尚未出台。二是是财力保障不足。我县大学生村官目前的待遇是,本科学历每月1200元,专科学历每月1000元。随着物价上涨,大学生村官的这点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在同类大学生就业岗位中算是收入偏低,很难起到待遇留人的效果。三是聘用期满出路问题。按照规定,聘期满后,经组织考核表现优秀的,鼓励其继续在村内任职,待遇不变;不再继续留任的,自谋职业。留任是大学生村官的一条出路,但多数大学生村干部聘任期满后,该何去何从还是茫然,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作用发挥。

四、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制约因素,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认同感。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县、乡(镇)党委政府都要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给大学生村官搭建工作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二是强化媒体引导。电视、报刊等媒体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事迹的报道,增强全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三是注重树立典型。要充分挖掘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对在履行职责、创业创新、带富帮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要给予支持和奖励,让全社会认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2、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日常工作机制。一是要科学选拔,真正把有志向的青年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择真正有志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学生,让他们真正扎根农村、热爱农村、奉献农村,在农村锻炼成材、实现抱负。二是要强化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知识水平。培训要分为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两方面,一方面要在大学生走上村官岗位之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特别是要进行农业适用技术、农村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在村官任职过程中,要经常性地在经济、管理、法律、农村工作方法等各方面给予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直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要建立检查、评比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探索建立评选表彰制度,对成效突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开展一次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例会制度,用例会的形式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8

p键词:高校辅导员培养大学生村官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2-01

自2008年开始,全国全面启动大学生村官工程,2010年国家加大了大学生村官的选派数量。2014年5月,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位。同年,也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了重要批示。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上游,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自2008年开始,每年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增强党的后备干部储备、丰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学生村官发挥的重要作用及高校辅导员与他们的关系

(一)大学生村官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基层广泛宣传、积极落实有关“三农”的各项政策法规,推广新型科学技术,助力农业发展;

(2)运用自身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眼光,改变农村传统观念,如加强互联网建设、推广网络贸易平台等,带动当地农村的农业发展,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3)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更紧密地联系当地农民群众。大学生村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当地农村农民群众的文化业余生活,切实服务农民群众;

(4)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工作,对于大学生村官自己来说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

大学生村官来自高校,而辅导员就像大学生村官的前期导师,与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深。许多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信息都是从辅导员那里得到的,所以高校辅导员对培养大学生村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亟待解决的问题

(1)想要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一批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村官,而大学生村官毕业后直接从学校来到了农村,缺乏创业经验;

(2)大学生村官相对单纯的经历,使他们在农村任职时,对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产生不适应的状况。如果大学生村官心理素质不好,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四、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村官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村官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联盟,结成一个对子,搭好一个平台,抓牢四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1)建立高校与大学生村官联盟。由辅导员牵头,联系每一位从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村官,对他们进行档案记录,关心他们的成长。

(2)让大学生村官和想报考村官的在校生结成对子。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在校生更加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减少毕业后担任村官产生的不适应。

(3)搭建一个新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等形式,将高校与大学生村官联系在一起,方便两者之间的沟通。

(4)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治过硬,素质强。辅导员在新生刚入校进行入学教育时,就可以加入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西计划等政策宣讲;不定期邀请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来校举办讲座,树立优秀村官榜样,激励青年学生学习。第二,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现在有一些关于创业的培训,比如说SYB、KaB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情况,辅导员可以选择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培训课程;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使得更多的学生通过“三下乡”了解真实的农村,熟悉真实的国情民情。第三,做好大学生村官心理疏导。辅导员平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那些想报考村官的学生,前期要进行心理辅导,防止他们在工作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症状。第四,强化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大学生村官要参与村务管理工作,辅导员可以加强大学生在校期的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其他的能力,以便今后他们在开展工作时,能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紧密联系基层。

参考文献:

[1]卢智增.地方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0).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9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2―0039―03

一、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一般来说,我们将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自发探索阶段与全面试验阶段。

自发探索阶段指各地区为解决“三农”问题,政府机关自发的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自发探索阶段,大学生“村官”数量较少,但是形式新颖多样,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同年3月份,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这标志着大学生村官政策进入一个全面试用阶段。

大学生村官凭借自己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进入到农村基层后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投身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与此同时也锻炼自己的领导才干,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优越性的日益凸显,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该项政策,中央组织部于2010年4月29日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的规模和其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其对我国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二、大学生村官于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村官的人数不断增长,显示了我国农村对其的极大需求,我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如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积极作用:

其一,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缺乏的问题,做到“有人管事”。当代,我国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相当关键,如何召集引领高素质的政治性人才从城市走向农村,将其在高等学府中学习的理论实践知识应用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去,是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活力的重要问题。

其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水平,并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做到“有钱办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了解并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成为农村生产科学化管理的必须能力,然而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与外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使其难以充分的理解市场经济规律及相关知识,使农业生产管理无法得到跨越式的提高。大学生村官可以站在一个连结城市与农村的节点上,一方面,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创业热情,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革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可以发挥其敏锐的观察力及问题的分析能力,将农业发展问题整合分析,向上级党组织或相关单位进行汇报,借助社会力量,研究解决方案并将解决方案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去。

其三,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文化生活的活性及多样性。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生产经营方式较为分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无法较好的对其进行集中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相关的学习性活动,这也是农村迷信活动和组织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规范并有所加强。而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或有求学于城市的经历,接触过较多的文艺形式,能够熟练操纵各种媒体形式,他们也不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热情,大学生村官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发掘农村特有的宝贵文化财产,并与时俱进,引进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明交织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与此同时,用适当的手段对村民进行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以艺术性的形式向农民展示农村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内容等等,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策水平,在充实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其四,加强以民主管理为内容的村级制度建设,做到“有章理事”。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以及一直以来我国对农村基层单位的松散式管理模式,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形成村级的制度化管理模式,组织在整体上较为混乱,这既不利于基层的管理也不利于农村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可以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并考察各个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合理的村级管理制度,为实行民主管提供可能。

其五,带头提高农村法制观念,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中的矛盾往往具有其特有的性质,主要发生在村民、邻里之间。除了传统的社会矛盾与纠纷外,各种新型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如土地征用、土地流转问题、公民与非公经济组织之间的纠纷以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都大大增加了农村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村名及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均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以及较高的民主法律意识,大学生村官更是经国家选拔而来的优秀人才,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解读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办事,并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帮助他们理性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的发生,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

三、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建设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作用

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努力,另一个是上级党组织及党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教育扶持以及对农村党基层的客观支持。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该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建设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作用。

首先,大学生村官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其工作效能的根本性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理应担负起社会责任以及工作的基本职责,坚决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和路线,从自身着手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

(一)学习专业的管理及农业创业知识,掌握管理农村事务的方式方法

从大学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官,如何处理好这两个角色的转变是大学生适应村官工作的关键。虽然大学生村官接受过高水平教育和先进文化的熏陶,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不对口,个别大学生村官对党的理论政策知识储备缺乏,甚至缺乏兴趣,对党建目标、任务和方法不太明晰,缺乏实践。这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的管理知识,农业生产知识以及农村创业知识,学习掌握一定的处理农村事务的方式和方法。只有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学有所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农村生产生活当中去,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新面貌。

(二)熟悉民情并立足于民情,为村民办实事

在充分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考察并找到所在村的个体特殊性,才可以使理论和实际结合,使理论的运用不空、不大、不虚。因此,大学生村官了解当地村落的实际情况,是推动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村官应在上任前期就深入了解农村,对该村事物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任职期间,应定期的联系任职村的若干贫困户、留守家庭,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困难原因,在多方面对困难家庭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在农事旺季或淡季,应走进农地,了解农民农事的发展状况,收集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为农民最关切的农事问题分忧解难;了解村落的风俗文化并“入乡随俗”,在特定节假日时与农民一同庆祝,以保留珍贵的文化财产,并增强村落的凝聚体和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大学生村官应相应党中央的号召,以身作则的贯彻群总路线的实践活动,了解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

(三)树立勤劳肯干的工作作风,发挥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生活基本设施不够完善,从学校到农村的转变需要大学生村官拥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并且作为基层工作者,工作待遇本来就不高,大学生村官还面临报酬、身份、前途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是大学生村官必须攻破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难关。面对这些客观问题,大学生村官应该拿出心系四海的气魄,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自己定位为拥有极高意志品质的人才,客服农村的生活条件上的困难,发挥自身肯吃苦、能吃苦的意志品质,将人民的利益牢记心间,坚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四)带头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风,形成服务合力

品行好、处事公、待人诚、提升服务水平是大学生村官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四个必要要求。其一,品行要好。大学生村官要加强道德修养,不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之风,又要和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做斗争,要严格按原则和政策办事。其二,处事要公。公道正派是大学生村官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对于涉及到村民自身利益的事情,比如低保的办理、救灾、救济物品的发放等,大学生村官要敢于坚持原则不动摇,坚决要做到公道正派,执行政策不走样。其三,待人要诚。对待村民要热情相迎,坦诚相待,不摆架子,不打官腔,让群众感到信得过、靠得住。面对情绪激动、言语过激者,更不能急躁,要学会耐心倾听,镇定自如地解读政策,沉着冷静地讲明道理。对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诚心诚意帮助解决,用实实在在的作风取信于民。其四,提升服务水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创先争优的意识,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到快、细、实、严,并且应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每项工作要干细,要干出质量,力求完美,力求零误差。既要注重工作程序的“严”,又要注重具体工作的“实”。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而且要有严谨细致、善于负责的工作态度,更要有自我加压、负重前进、争创一流的强烈意识。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这样的工作态度不仅能够为基层农村建设提供好的服务,也能够成为大学生村官今后工作道路上的工作习惯。

四、大学生村官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时,离不开上级党组织的以及中央党组织提供的客观支持

(一)确立大学生村官的位置,增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归属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为刚进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初次踏上工作舞台不光需要自己的勇气与热情,也需要组织上的肯定和支持,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不乏经验颇丰的前辈以及年长于其的村民,大学生村官的领导力更需要上级的肯定才能有服众的基础。只有增强了大学生村官的影响力,才能使其长生扎根农村的归属感,使其放开手脚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顺利的开展工作。

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党和政府应该加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宣传,向广大社会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宣传大学生村官对推动其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扩大大学生村官的影响力,使村民期待并重视他们的作用,为大学生村官的上任做好铺垫。党和政府可通过原基层党组织向村民们传达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方针,以公告或开展定点宣传等活动形式让村民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范围,选拔过程和成果等。亦可引导大众媒体,如电视,报刊,网络等,深入基层对该政策的民意作收集和反馈工作,也可通过媒体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事迹和优秀工作成果的专题报道,增强大众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更新对其的认识及态度。

其次,党和政府应当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模范,挖掘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的优秀典型,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并选拔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为新进班子召开报告会和座谈会了,让大学生村官从“直系”前辈身上了解工作环境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凝聚力,用榜样的力量从一个侧面起到增强其扎根农村的归属感的作用。

(二)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发展机制,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

尽管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在与农村建设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上面还是较为缺乏,因此在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前的培训,中期的交流和创建其发展活动的平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及咨询机制。一方面是岗前培训,主要涉及方位应围绕农业生产知识,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农村政策的学习等,尤其是农村创业上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等。党和政府可在一批新进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前开展培训会,由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是任职期间的培训,党和政府应经常性的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体学习党中央下达的关于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和报告,及时理解党的精神病将其发挥在工作中,也可以设立长期的大学生村官咨询机制,对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作专业性的解答。

第二,搭建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平台。党和政府可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交流会、座谈会和报告会等,组织各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联谊活动,让他们互相交流经验及感受,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为他们拓宽交流平台。亦可举办“村官工作互访”活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参观、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第三,打造大学生村官活动平台,形成大学生村官展示自我,展现工作成就的大趋势。党和政府可通过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或志愿者活动,号召大学生村官展示自我风采,以此增强其自信心和归属感。

(三)建立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扶持制度

基层农村的创业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然而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创业热情,可以对村民起到极好带头作用,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问题还能缓解其后续就业的压力,真正的把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继续造福村民。对于党和来说,村官的创业经验也为使其成为党的好帮手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储备军,有利于将基层农村创业的路子向全国引进和开辟。

因此,党和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扶持:第一,创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指导团队,召集有经验的领导干部、企业家以及专业教授给大学生村官进行专业授课指导;第二,出台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惠政策,如采取小额无息贷款方式,创办专门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会,国家给创业村官无息贷款等,保证其资金需要;第三,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评估机制,对发展好的产业给予鼓励,对发展较差的产业提供技术指导。

(四)建立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联络机制,使其成为党联系群众的助手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联系党委的重要联络员,是党的政策方针向村民传播的直接推手,为此,党和政府应成立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联络机制,组织他们积极深入群众,以合适合理的形式向村民普及党的相关知识,如党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以及最新的国家政策方针等等,不光让村民了解信息,还要带领村民参与我党的政治活动,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拉近农村与我党的联系,以便政策方针的顺利实施。

党和政府应重视该联络机制的建立和监管,也可以创建各种新型的联络方式,如创办网站,建立微信平台和QQ群,让该联络机制更方便、更快捷也更“接地气”。

(五)建立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待遇保障机构

绩效考核和待遇保障机制是一组对大学生村官个人影响较大的机制。前者关系到对其工作的评定,后者则关系其自身待遇问题。因此,建立好这两组机制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安心、舒心。

绩效考核机制在对于督促大学生村官更高效的完成工作。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晚上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办法,可以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干部序列进行考核,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亦可建立信息库,收集并记录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如培训效果、工作表现和获得的奖励惩处等,为大学生村之后的发展选拔提供重要依据。

待遇保障机制起到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党和政府应严格按照规定,给每名大学生村官提供生活补贴,并且鼓励各乡镇政府为所在大学生村官发放工作津贴等。乡镇政府也应注重大学生村官的个人生活问题,为生活有困难或者对所在农村环境及其恶劣的大学生村官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援助,让每名村官都能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这不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党的凝聚力,为党的建设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石艳飞.湖南花垣大学生村官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中发挥作用的调研报告〔R〕.

〔2〕陆作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作用〔Z〕.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制度;新农村建设;河南省禹州市;湖南省浏阳市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09-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目前,北京、河南、江西、四川、湖南、安徽等地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以及一些“大学生村官”对农村问题缺乏真实的了解,造成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上的作用,因而该制度从源头到实施诸环节都存在理论反思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分别对河南省禹州市和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调查,我们希望通过对两地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效运行的模型,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深入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郭连乡、鸿畅镇、方岗乡和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普迹镇、永安镇、官渡镇,选取的八个乡镇极具代表性,可以反映出两地“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基本现状。

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禹州市和浏阳市共八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以及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7份,回收率89%。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此次研究的资料,文献主要来自图书馆、资料室、网站、调查地各类相关政府文件等。

1.2.2调查法

1)问卷设计。问卷面向的是“大学生村官”和村民、村干部,我们设计有两份问卷:“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1)”共25道题,其中24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2)”问卷共12道题,其中11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由村民和村干部填写。

2)实地访谈。实地访谈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村官”,在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访谈。

3)电话回访。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当地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情况。

2当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了解情况

2.1调查情况

我们对禹州市四个乡镇和浏阳市四个乡镇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3份,回收率90.556%。我们的问卷共12道题,其中11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

2.2调查结果

通过把调查分析与对村民的访谈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两地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

1)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不是很了解“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两地,对于“大学生村官”有多大了解调查中,只有14.7%的被访者是很了解。

2)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身份不认同,认为他们不是真正村官,只是从属地位,在农村建设上没有决定权。而在有没有必要让大学生担任村官上也只有73.9%的人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这就说明一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没有信心,同时在“大学生村官”能否解决本村的问题中,只有59%的群众认为可以,有近56%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是从属地位或者是没有作用。

3)“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以来,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并没得到真正的实惠,主要表现在:①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②本村情况并未得到改变;③“大学生村官”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两地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例,而且是目前我国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

3.1调查情况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对两省八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和镇(乡)、村两级官员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我们共向两地的“大学生村官”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04份,回收率86.667%,问卷共有25道题,其中24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

3.2调查结果

经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1)“非官非民”的处境让这些“大学生村官”没能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也让村民们认可的形象,48.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对他们期望不高,村民并没有完全相信这些“外来”的村官。

2)“大学生村官”在编制上模糊,没有明确大的出路,主要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团委在编制、待遇、社会保障上规定模糊,造成“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实行的是合同制,但是在合同期满,他们的出路与地位没有明确规定。

3)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管理中没有权力,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极大地人力资源浪费。70.8%的“大学生村官”在的日常工作是打杂,而只有27%是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助村委搞发展。

4)是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心理,使他们工作开展较困难,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仅有20.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干部很重视和支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真正接受并实施的更加少。

5)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还未适应农村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综上,这些不合理因素,导致“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困难。对此,我们对该制度从源头到实施诸环节进行反思,提出一套合理的适合当今农村和“大学生村官”的制度模式。

4认识与思考

农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作为国家解决农村问题重要措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使之更加有效、合理地运行,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县一级,要支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宣传,提供资金支持;在村上,如有广播电台的乡村,则充分利用广播进行宣传。而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法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让“大学生村官”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使村民代表信服。切实落实该制度的各项政策,使“大学生村官”制度成为长期的可行性政策,让广大农民认同“大学生村官”。

2)在任用机制上,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出路问题,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延续性和完整性。①解决“非官非民”的身份困境。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其身份的两难: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大多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极不利于他们作用的发挥,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要给予其应有的权力,承认其是“官”。管理者权力的基础来源于权力,如果让其成为一个管理者,则必须给与权力。所以,首先要给予大学生在本村合法的选民资格,其次要建立村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多腾出些位子,为其成长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他们参加“两委”选举,尽快进入决策层。再次,健全法律法规,灵活取消户籍限制,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让“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们服务。②给予他们行政编制,解决合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我国目前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仅仅规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内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任职期满后的安置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规定,这就造成他们在工作上缺乏激情,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我们认为,首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和完善,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其次,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大学生村官”选举身份问题,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第三,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续聘。③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基金,鼓励“大学生村官”设置本村发展规划,开发特色产业,申请基金,带领村民致富。解决农村问题首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面临经济缺乏活力,缺少经济增长点。一般来说,谁能带领村民致富,谁就最具决定权,而农村的发展,问题就在于缺少发展基金。因此国家可以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基金,既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可以使国家资源得到最大运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5结论

本文从实地调研入手,对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还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整性上看,该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选拔机、任用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发展机制,严重制约“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2)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执行效果上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立过于理想化,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现实,造成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上看,该制度发展缓慢,并且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造成“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缺乏动力,成效不明显。

以上的观点是本文的调查成果与创新之处。这些调查结果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制定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效运行的模型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元宝华,李志刚.鹤壁探索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三万干部走村入户为万余特困家庭送温暖.2004,03(03).

[2]张荣臣.夯实根基的有益探索.

[3]吴霜.各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概况,2005,06(22).

[4]方义发,杨明娇.大学生村官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问题探讨.2009,5(14).

[5]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湖南师范大学.d.g.省略/thesis_Y1471447.aspx.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