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推荐11篇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推荐11篇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推荐11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56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一篇

自唐开元年间(718年),明王朝正式将大槐树移民全国。千百年来,洪洞人民不远千里,远赴中原地区,垦荒种地、祭祀先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槐树下见证了无数王朝兴衰更迭,见证了无数移民生活百态,记录了无数移民苦难与辉煌,成为中华移民文化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见证。经过历代移民对大槐树移民活动区域的不断扩大、迁移、定居,至明代中后期,山西全省除洪洞县城外,已基本形成了以大槐树为中心区域的移民文化景观带,成为海内外移民寻根问祖之地、寻根问祖寻根圣地;而大槐树成为明王朝移民历史最集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之标志性建筑群。这充分体现了明初以来华夏文化对移民精神和生活观念影响之深、对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及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进程之推动作用之大。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二篇

在洪洞大槐树的寻根祭祖活动中,把大槐树移民搬迁与黄河故道移民结合起来,把移民精神与山西地方文化融合起来,把移民所带回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的生活等各方面联系起来,使寻根活动更具有历史气息和时代特征。这是活动区别于其他庙会活动重要的一点。在此基础上,还创造了一些新点子和新做法,使活动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在活动策划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力求与洪洞文化相融合,让寻根问祖的主题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才是真正亮点。

另外,还融入了一些山西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如晋剧、花鼓戏、秧歌、大杂戏、腰鼓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以及梆子、祁剧、晋剧等戏曲艺术形式,通过活动设计、视觉呈现、歌曲演唱等艺术形式融合呈现,使寻根问祖活动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

来源▏壹爸点评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三篇

甘肃省永昌縣柴氏家族慎言傳悉是山西省大柳樹来的移民,我们最早来永昌的祖先名叫柴舆,是明朝歳貢學位,定居落户在牧羊川,馬蹄山以北十里馬蓮灘,建莊創業。所生四子为了擴大莊院發展家業,四子分居,一个分在北鄉寺門,一個分住東鄉下四壩,一個分住西鄉饅頭山,一個留住柴家莊。在柴鶴壽當事家業時,但一時柴莊被賊破開,他爲護其祖翁未離而遇難,從此以後這份家業破産,部分莊院,土地出賣給祁家。現在祖先古墓坑一處,在二壩溝以上祁家老莊後面,(原柴家莊)鄉人皆呼祁家馬蓮灘著名的柴家壩灣。此墓坑與一九五八年平整土地時廢除。撬挖出的衣帽(紅纓帽)認定是明朝人士。其余幾處填墓一處在馬黃口柴家山灣,一處在下四壩麻子灣柴家梁,按穴土堆的實際考察子孫繁衍生系實數爲十九輩子。隨著戰亂,饑荒相遇,我家族流落在山丹,民勤、武威四十裏堡、新疆沙灣系胡家海子村的也不少。

由于柴氏家族子孫繁衍廣,分布在全市各鄉鎮,家譜失傳,子孫沒有往來,造成輩分不清,西鄉家族另立家譜,東鄉有些地方通知后未能表談,意為要分宗立家譜。

慎詳言傳我家族原有家譜因受戰亂饑荒賊寇燒殺,人口失散,為人妥善保存而失傳,只有口頭祖輩師傅的宗族排行還在奉信。位繼承柴氏家族的亮節高風美德,述清長幼輩尊,堅持貫徹柴姓同宗同姓不通婚的傳統觀念。經家族多數多次提議繼《柴氏家譜》,繼往開來,后繼有人,祖宗偉業世代相傳,由柴秉楨,柴作魁主持撰寫家譜。

柴氏家族應繼承先業教子成人。行正道,愛祖國,愛人民,遵守公共秩序,講仁義,講道德,出宜事其長上,入宜事其父兄。贍養父母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愛,宗族之間相輕相愛,相互尊重,不能欺辱,要以德為本,有禮儀廉恥之感,遵守法紀,發憤創業,聞先輩訓育之教,讀書習武,耕耘多藝,發名成業。

排行是一個家族不亂宗,不滅輩,不顛倒人倫的更本準則,必須人人信守,嚴格要求,不能隨意更改。這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尚德者在君子也。柴氏家族排行前輩世傳者,上四輩四字為中、發中仲中、得中,現有吾輩有一名一字者,一名兩字者如柴、美、柴、拳為一名一字者柴秉貴、柴作中、柴永知為一名兩字者。現五輩名字為:(柴)彭秉中、作中、山下、永中。下續繼有八輩八字順序為:子中、江下、國下、強中、澤中、泰下、福中、堂下參加議定人通過

柴禮柴仁柴林

柴振基柴占基柴秉禎柴秉祥柴秉武柴秉元

柴秉福柴秉樹柴秉仁柴兆明柴秉禮柴作魁

柴作高柴作忠柴作德柴作仁柴作儒柴作明

柴作仁柴作兵柴作友柴與禮柴榮德柴榮壽

柴作珍柴作會柴登泰柴泰元柴彪泰

柴守山柴永山柴恒山柴松山柴青山柴中山

柴進山柴玉山柴倫山柴永知柴永忠

议定地址:河西堡鎮西庄子村柴作仁住宅

议定时间:阳历公元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阴历丁丑年仲夏月任寅日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四篇

说起中国古文化的起源,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祖先更早认识到文化之源头活水的重要性。祖先依据这些古老的传说,发明了各种文字,使中华民族文化逐步形成于世,原始部落、图腾崇拜以及其他神秘的文化现象……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为中华民族所尊崇和重视。说起大槐树村的历史传说,就不得不提“打手槐”这个美丽传说呢!相传尧舜禹时期时有个叫“打手”的部落首领因触犯了天条,被天帝罚下天牢,其手下人就将他抓到了大槐树下,当打手槐下到井里寻找吃食时,发现井里有一只死老鼠,打手槐下有一只死老鼠。从此打手槐就变成了一只死老鼠,它吃食全无了。

“打手槐”之名与黄帝

传说黄帝,曾与炎帝大战于平阳(今山西省洪洞县),两次大战,皆大败于蚩尤之手。黄帝率领众部落,在平阳大战中战败不降,成为华夏族之始祖。在《路史·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帝时,有个叫打手的部落首领,他因触犯天条而被天帝罚下天牢,其手下人将他抓到了大槐树下。从此打手槐下到井里寻找吃食时,发现井里有一只死老鼠,于是打手槐下到井里寻找吃食时,发现井里有一只死老鼠,从此打手槐就变成了一只死老鼠。这种让人把死老鼠称为“死老鼠”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古槐……在陕西渭南北数十里……高数丈有槐而老”?《路史·序》说:“炎帝与黄帝时有一个叫打手的部落……他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族之先祖。打手居住在山西临汾一个叫汾阳(今临汾市)北100里之村庄里”?由此可知“打手槐”之名是黄帝所赐。

打手槐的来历

打手槐的的其他来历,一直没有人知道,据说在几千年前也有另一种说法。有一天,一个叫打手的部落首领来庙里求神,求打手帮助部落打败敌人。打手不信神,于是就拿起斧头和锤子就往庙里跑,结果在庙门口被抓住。打手被抓后变成活老鼠和老虎往大槐树下跑,这时把打手槐砍了下来变成了打手槐的后代。从此大槐树村就有了“打手槐”这个地名。

打手槐与其它槐树的区别与联系

打手槐生长的地方,与当地的其他槐树并不相同,它所处的地区是太行山东麓,黄河中下游地带。据《洪洞县志》记载,明代成化年间以来的洪洞人曾三次迁徙到山西省临汾市大槐树下。据族谱记载,明代成化年间迁往山西洪洞县东郭村的“三槐祖”后裔为李子卿、李树森三个兄弟:李子卿字仲卿,号望,洪洞人称他为李老九,祖籍临汾市大槐树村;李树山字仲卿,洪洞人称他为李老九,祖籍洪洞西马村。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五篇

成人之典六度,宜钦之。仪齐家可继。圣王首重于祖宗,人子先言乎天地。木之本,水之源,当思流芳于一派;左之昭,右之穆,可至师范于千秋。是已,春礿秋尝,子斯报答;冬蒸夏帝,以此为酬。喜目于今,国策英明,人丁兴旺。忆先祖,创业艰辛;思尔后,后裔无依;将亲论疏论外,现于先祖(白愈祖)房知者暂立,所有同后嗣者,应俯伏祀奉祖先。古人云:树有千枝万叶,都从根上生来。孔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后也。”历代传流,圣王茇政于宗庙,贤君治民,祖称为重,人子焉敢忽乎?赖祖宗之灵,六礼于斯,完成当代之愿,祈有五桂之征,维翼若子若孙不忘国纪,蒙天地之益,载荷日月之照临,父母养育之恩,国王水土之恩,天地盖载之恩,老师教导之恩。希予后嗣,道德贤论,走光明之正道,开驷马之门庭,耕读为本,礼仪先行,勿犯国纪,宗族光荣。是序。

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自高祖至玄孙,尔雅云:“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礽孙,礽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正所谓始祖曰鼻祖,远孙曰耳孙,意为鼻祖、高祖甚远,耳闻之也。”

我祖自陕西省西安府三愿县兵丁街大十四原籍来至四川永宁西外白家坳居住。二世祖白世贵亡后葬于三元村下坟坝,碑文如下:皇清特敕武德将军世贵白老大人之墓,清朝乾隆元年丙辰岁次仲冬月,孝男白淳、淮、潾、溶,侄白浩、清,孙延恺、谟。

先人传说:世贵祖乃为当今朝廷立下不朽功勋,皇上特敕封为武德将军,有先斩后奏之职,朝廷御赐衣顶披挂,于今日久年深已遗失矣。五世祖愈字辈弟兄七人,分住三元村、秧田沟、大坟包、石头坡、燕子岩、碾子山、南河田等处。

我氏乃流宗,字辈是:国世水(氵)元,愈玉崇邦;安定永昌,怀德成祥;经贤辅佐,明政朝纲。星辉耀彩,福应忠良。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六篇

族谱也叫家谱、宗谱,是记载家族的家世渊源。传承世系,支派繁衍,及宗族事迹,名贤俊杰的典章文献。简而言之,家谱是血脉的谱系,是一个姓氏的家史和族史。它和姓氏、郡望、堂号、宗祠等姓氏文化的其他内容一样,即是构成宗法制度的基本要素,又是考辨姓氏的派源、敬宗收族的重要凭据。

由于家谱具有维系血亲载录家史,是规范伦理等特殊的社会功能,历史上各个宗族对于家谱的纂修极为重要,每隔三四十年都要重修、续修一次。解放前钟氏家谱是由安徽老家送谱,由于战乱以及社会极不安定土匪四出,送谱人路中被抢失踪,尔后终止送谱。解放后各个运动阻隔,未能修谱,延误百余年续谱。所幸好的是嘉鑫公保存了钟氏家谱唯一的一至三卷,这三卷中有二十世原派辈和续派十辈。现原派已占十五代尚有五代续派有二十代,共二十五代,可延续一千三百年。

家谱的篆修是宗族的大事,不仅要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程序,也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为基础,现拟定:

一、成立家谱编委会:由钟森荣主修,由钟嘉祥倡修,钟嘉兴、钟嘉焜编修,钟嘉瑞监修,钟坊山协修,钟嘉涛打印、校阅、翻印等组成。于二〇一一年完工。

二、筹措修谱经费:凡每个钟姓入谱都要缴纳一份谱银20元。

三、将拟定谱例,分发各支房,要求族众主动提供相关资料,尤其是族众散居各地,各房都要责成专人限期登录、收集相关资料,修改拟定家谱初稿。

四、谱书完成后,举行隆重的祭谱、拜谱仪式。先将谱本存放族长家神台上,按房支发谱。每房一套,编写序号,登录在案。每年清明节办清明会祭祖入会人自带藏谱查验会谱,如保存不善或有遗失篡改,给予严厉惩罚。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七篇

清嘉庆十三年(1808),洪洞移民委员会会长高兰亭、监生张炳山主持下,迁往山西洪洞、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至此大槐树又有了新传承。从高兰亭等到高兰亭后裔,到张炳山后裔,洪洞大槐树移民有近200年间,人口不断增多、不断迁移,大槐树之根“越扎越深”,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洪洞大槐树移民村寻求庇护和发展经济,但由于时局不稳、自然灾害频发、战争频仍,加之生活条件恶劣等原因,大槐树移民村人口锐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几乎无人居住、基本消失。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各级政府各部门大力支持,大槐树移民村历经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洪洞人民多年的问题。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八篇

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人和土地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洪洞大槐树村人和古槐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阶级。在他们看来,人与土地的关系与其它一切事物都是相通的。因为人与土地是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人之为物也,犹鱼之于水也”(《中国人为什么会死亡?》)。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身与土地联系起来。大槐树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之上,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生存条件上的缺陷显露出来和土地进行着激烈竞争,有的农民家世代生活在古槐地里,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有的农民常年在古槐田里耕作却不懂得保护庄稼;还有的农民对古槐有特殊情感……他们既要生存,更要繁衍子孙。每一次迁徙和移居对洪洞县周边几个村落的人口和生产力都造成了极大影响。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九篇

钟氏宗族源远流长,祖居皖(现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自钟宗善公这一支脉家谱记载。1768年钟克攸公等修谱了前四百八十余年,由钟宗善这一支脉一世到十四世繁衍经历,这部宗族史共记载三卷,一卷载谱引,源流,序、篆修、宗谱序。钟氏宗谱凡例,家规家训、朱子格言、礼寇、原派、续派,二、三卷记载各房世系,由于清朝战乱1789年立顺公带子迁秦(现陕西镇安凤凰咀)。1820年明德公带子迁宁陕县,先扎驻关口(现新城)扦占为业。后迁旱坝、接着迁钟家湾子。

清朝腐败,战乱四起,xxx三次革命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加之建国后xxx多次运动,延误了自十四世至二十世修谱机遇。嘉鑫公于2005年开始修谱,仅以据宁陕县城关镇关一村钟家湾子12处先人墓碑记载以及年长前辈回忆修谱。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十篇

老子曰:“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圣祖开释,天下万物皆有根柢,各有归根溯源之本性,因蕴根于精神家园之中,方可体味静谧安宁,感悟、修养和实践己之天命。

历来圣贤以天下国家为担当,天下之根在国,国之根在家,家之根在人。人身修德,率真赤诚;家族修德,嘉馨有余;而后放之邦国、沛乎天下,道德何其博也!故善人必修身心,德者必重家族,修谱寻根,理脉导络,以感念祖上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继人伦,承薪火,秉遗训,绵千秋功绩,开万世基业。

郭氏为中华大家族十九个大姓之一,自黄帝始延续至今,已四千四百多年之盛。其起源有城郭为姓者、胡姓汉化者、帝裔虢转者,或三者兼而有之。郭姓素以望族著称于世,纵览家谱,功勋卓著者蔚然大观,出类拔萃者灿若星河,代有圣才,上佐国家社稷,下济黎民百姓。文修德行利生益民,武振威仪安邦定国,士弘仁义施善乡里。略述一二,足震耳目:郭隗强燕,金台师事;郭仍德政,竹马欢迎;郭槐行高,北宫师表;郭泰博才,东国人伦;郭忠通经,道学千古;子仪平乱,纲目一人;郭巨事亲,孝典有名;郭象好道,阐扬老庄;郭威称帝,以德服民;郭沔清平,南宋琴宗;守敬修历,善观天文;子兴起义,救民水火;郭亮革命,英烈先驱;沫若文豪,著作传扬;伯雄上将,国之栋梁;化若司令,军中宿老;延年、维城,亦济将星……,郭姓之达者,何其多也!

郭姓迁徙,始于晋献公“假道灭虢”,从封地散布于四野,从五虢演变为五望。三甲街郭姓自唐汾阳郡王子仪公始,德风流长,而传今三十八世矣!曙公之子鉨公自河南迁临海康谷,后经綝公南迁赤东山,披荆斩棘,曾祖又移至三甲中街,率族人择福地而居,旺兴家丁。郭姓后人秉持“忠贞智勇、宽仁豁达”之遗风,耕读传家,从商有道,为政倡德,经学致用,各擅所长,百业乃兴。郭姓分枝和睦团结,勤俭持家,帮困亲邻,善名远扬。“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郭姓一脉,黄帝后裔;树高千尺,根达三甲;流转迁徙,荜路蓝缕。为台州移民史之艰辛缩影,传奇写照,光辉历史,尤值纪念。xxx

老子又曰:“子孙以祭祀不绝。”虽宗谱齐备可考,但内容繁杂,形式古老,表述枯涩,且虫蚀风侵,保管承传不易。岁月沧桑而祭祀当绵延不绝,为追思先祖显赫功德,激发后世奋进之志,道德薪火相承,福慧泽被子孙,经族人提议,郭姓五十世孙郭建荣,远考河南,近究宁波,遍搜金台,以文化传播新思维,开新家谱修缮之先河。此《三甲街郭氏家谱图集》,脉络清晰,图文并茂,信息丰富,可视性、可读性强,诚为现代家谱整理汇编之典范。

榴岛玉阳子,郭建荣挚友也,好道羡德,仰慕郭姓辉煌家族历史,亦与郭姓后人志趣颇同,经邀欣然,是为之序。

山西迁民现代序范文第十一篇

且夫往古之朝代犹有可征,而况黎民之祖考有不渊源可诉者乎,自我廖氏先人于大明年间由湖广靖州贸易粤西桂林省(府)临桂县东乡二十八啚龙门村,此皆尊贤尊贵公之始也。近(后)徙朔邑新平里官岩村之时,又在福参公育下贵明贵孑兑公之初也,居此年湮月久,户口稠密,境域胜于偏小,烟户不能调活,各自乘其江湖之利便,户户由是而丰隆,祈福并无神座,于道光三年兴工建立宗庙,十年一运,水籙大醮三载,补福赐恩,此乃金字辈之创也。不意于兴财公江湖罹水,船揖具废,(道光六年)落脚于塘源洞上林,批耕外地,苦积成家,在此而传后代也。聊溯先人之讳志,以为后世之蒸尝,谨将历代先祖开列于后:(略)

注:1、括号内“府、后、道光六年”六字为后人所加。

2、原序无断句,标点是廖梓杰加的。

3、道光三年为1823年,光绪甲午年为18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