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十篇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十篇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3:34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1

关键词: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路径探讨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所能提供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等方面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特别是在当前看病难和看病贵已成为常见现象,而综合型的大型医院医疗资源又相对集中,不能满足大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时候,对社区医疗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予以充分的认识,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让社区医疗在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同时也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1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方向及特色定位的问题

社区医疗发展方向及特色的定位是目前社区医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根据社区医院周边居住的人群特点及卫生服务需求来定;还要根据卫生改革的大体方向及"一刻钟"服务圈的要求来定;同时,也要根据社区自身现有的医护力量及周边医疗的资源状况来定。可以用"走出去请进来"的观念,考察、参观其他已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医院,再结合本社区的特点,来创建本社区医疗的服务模式,做到用优质低价的服务来吸引周边的居住人群。

2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目标定调的问题

社区医疗的发展目标可以用"跳起来,摘桃子"这样的一种方式形容来定调。既要结合社区医疗现有的发展状况,又要着眼于社区医疗发展的大趋势。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各个方面,在力求可行的同时也要有一定难度和高度。目标定得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但可通过努力即能达到。

3实现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几点路径探索

3.1要走系统发展服务的思路要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必须走好服务社区百姓的这条路。服务要做好,重在质量;质量要提高,不能只重视"面"与"线"的发展,更应重视"点"的建设,只有"点"真正完善了,"线"与"面"才能得到提高。

所以,要想把社区医疗的服务做好,应从某一"点"开始抓的思路出发:例如从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服务到位这几点路径开始抓:

3.1.1方便快捷方面可借助街道或政府的帮助,请有技术又有能力的公司或部门在社区医院周边一公里范围内铺设电缆,建立社区居民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信息系统。为范围内的60或65岁以上的老人或有残疾、行动不便的人群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提供定期上门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当老人或患者有意外时,他们可以按动呼救系统,从而在社区医院的电子系统上第一时间内显示该老人或患者的信息。这时,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其家中给予及时的救治,同时也可及时通知该老人或患者的亲属知晓这一信息。

3.1.2价格低廉方面武汉市的金桥社区医院创建了"王争艳"这个品牌,规定每张处方不超过15元,从而建立了"平民医院"这样看病价格低廉的社区医院形象,拥有了优质低价的良好口碑。同时,社区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险相结合,不仅能使社区医疗获得运作的资金保障,并能使大型医院的患者得到分流[1]。真正意义上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医疗运营模式[2]。这种分流对接方式也保障了百姓只需用很少的钱就可以诊治常见病和慢性病。

3.1.3服务到位这方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是社区医疗发展的终极目标。开设家庭病床,将医疗护理送至患者家中。同时与街道联手,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生动灵活的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等,将保健知识送至居民身边,这同时也扩大了社区医疗各方面的影响力。

3.2要有医疗资源整合的观念现在政府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水平,对社区医疗的建设也非常关注加大了投入,利用好这个契机,争取市、区一级卫生局的关注和帮扶,实行医疗资源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整合与共享。

要在社区实行首诊负责制,双向转诊制[3]。通过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规范就医流程,达到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的合理格局,逐步实现分级医疗的就医模式。建立健全双向转诊路径是有效缓解社区医院"吃不饱"和三级医院"吃过饱"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4]。可依靠政府出面,将辖区内的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调配和整合,运用市场化经营的多种手段将大型医院中一些闲置的仪器设备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一种合适的模式达到"物"的资源共享。还可以请周边大型医院的知名专家、教授定期来社区医院坐诊,请他们帮助进行社区住院患者的专家查房和会诊,以带动和提升社区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这种对接联手方式,可达到"人"的资源共享。

3.3要有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服务的理念要想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将治疗疾病逐步向预防疾病为主的方向发展,就要改变居民的就医意识,让居民走出有病才到医院就治的误区。通过开展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走访、健康咨询等服务,使一些处于亚健康的居民在较方便的情况下,就可享受到卫生保健服务.避免病重才到医院看病[5]。即达到"三早",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的就医目的。这可以大大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的发展不光要依靠原有的经营体系,还要开发更多更广的新生服务项目,比如针对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的防治,中医干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供中药配制的同时还可开展针灸,推拿等项目。这些项目成本低,收效高,极易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给群众提供就近治疗慢性病的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和社区医院的效益。

3.4在对社区医疗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培训与内涵文化建设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过程中,也应包括社区医疗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外要创新便民服务措施与树立良好的医护队伍的形象,内要狠抓医疗护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培训要有系统连续性,从规范形象仪表的训练入手,逐步过渡到技术操作及工作流程的培训,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完善和巩固。同时社区医院还要增强医护人员间的凝聚力,定期开展座谈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让医护人员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与舞台,这也是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进行文化内涵的建设,还不仅仅是以上几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和路径可以借鉴和采纳,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本社区医疗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给予实时的运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徐金玲,孙利华,李轩.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试[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3).

[2]张法强,华峰.浅析中国当今社区医院设计[J].中国市场,2011(14).

[3]盛鑫铭.实施社区首诊制探析[J].中外医疗,2009(23).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2

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增至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13.26%(65岁以上老人达1.19亿,人口老龄化水平为8.87%),与此同时我们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的时期,过去10年我国老年人口从1.31亿增至1.78亿,年均净增长470万,年均增长速度为3.08%,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4倍[1]。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大,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人年病的发病患病率也日益增高,给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负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来防治这些老年病,使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这些老年病的防治应该由哪些医疗机构来承担呢?社区服务站的建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从总体上说,老年病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隐匿性。机体老化后对周围环境,自身感觉的阈值升高,反应迟钝。发热或疼痛等常见症状出现较晚。②多种疾病共存。③症状不典型,容易把衰老变化与疾病相混淆。④易反复发作和趋向恶化。⑤易引起并发症[2]。老年病的这些特点需要长期的进行定期的检查,如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及时的治疗。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年的定期检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可以很方便的为他们进行实时的身体检查,提供完整的病史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三甲医院门诊住院量过大,医疗服务压力大的现状,并且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个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但是现状我们的社区服务正处于建立状态,很多方面都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社区服务认识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大部分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但是仍然存在对展开社区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只是在形式上的支持,并没有内容上的表示。②发展经费不足难以维持其生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由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单位提供,但是投入金额有限,难以满足展开卫生服务的需要。③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阶段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从职人员大部分毕业于专科,其医疗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④没有一个合理的收费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收费尤其是检查、治疗费用,依据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来执行,但是医疗除外所提供的服务没有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来遵循[3]。这些因素都严重的阻碍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将对我国公民身体健康的保障,以及医疗负担产生重大的影响。①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社区服务在我国医疗体系改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政策上要予以支持,资金上要成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投入。②社区服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可以积极的申请去上级医院进行进修,社区服务站也可以请专家过来讲学,指导。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水平。也可以从高校毕业生中吸收人才,提高自身水平。③社区服务站应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最大程度的为当地老百姓服务为原则,减轻百姓的医疗负担[4]。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自身的不足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只有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广大中老年人的健康,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新.从六普数据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中国社会工作,2011.6

[2]陈诺夫.浅析老年病特点与合理用药.西南军医,2007,10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3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问题;发展前景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

1.1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近几年,社区卫生发展是健康的。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000个,创建了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i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大、中型城市逐步形成。

1.2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训

在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以培养全科医师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的骨干培训,选拔骨干人才到国外进修学习。注重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以全科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加强了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建立一支由理论、临床和社区教学人员构成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

1.3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社区基本医疗。主要开展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治疗与转诊,开展合同医疗、社区巡诊和开设家庭病床等。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基线调查、社区诊断,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和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等。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问题

2.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仍需提高

在全国很多地方,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服务,包括就医环境、药物齐全度、医院设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医药费用合理度等方面的满意度进行打分,从汇总结果来看,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最高,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态度是令居民满意的,但是相比较而言,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得分偏低,仅列所有指标中第五位,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

2.2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高

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但仍然存在着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支持,内容上不支持;由“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虽已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的职责、相互关系尚未全部理顺。同时,部分社区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也有盲点,一味追求无偿卫生服务的大有人在;也有极少部分群众认为只要我付钱,卫生机构就应该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务。

2.3健康档案总体建立不理想

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将建档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日常工作、与责任医师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及时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并且及时反馈。但是有些地方的社区以为辖区内的健康人群建立健康档案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为由,没有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有些地方的社区虽然已经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但是这些档案有80%以上成为死档,不但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且还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担。

3.针对社区卫生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

政府层面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政策宣传,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新闻媒体方面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相关政策做专题宣传,使人民群众了解、理解、支持和配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

3.2加强政府行为,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医疗水平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补偿机制,加快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重视全科医师人才培养,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的内部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对在职人员进行短期速成和集中脱产学习方式相结合,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全科医学知识,并广纳人才,全面提高社区卫生医疗水平。

3.3建立一种“社区卫生服务纵向整合的属地化管理模式”

所谓医疗属地化管理,就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与公立大医院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纵向联动”,形成区域医疗的联合体。ii在这个联合体内,市级大医院是居民整体疾病管理方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负责一、二级医院的人才培养、诊疗技术规范和疾病治疗流程的制定等;三级医院则在联合体内拥有管理权责。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中,政府管理的不再是两个并列的医疗体系,而是一个至上而下的卫生医疗系统。这种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完善管理体制和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注释:

i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10,5(1):2.

ii杨祖兴.中国城市医疗服务系统SD模型构建与模拟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6.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10(1):2.

[2]张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经济政策若干问题[J].卫生经济研究,2009(4):19.

[3]杨祖兴.中国城市医疗服务系统SD模型构建与模拟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6).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4

200例牙体牙髓病治疗失败原因分析杨健(147)

中医在我国全科医学中的优势与作用钟盂良(148)

从社区家床探讨全科医生的作用陈波(150)

精确检测固定义齿基牙倒凹的方法潘灏(151)

开展“生命网”的社区服务,加强冠心病两级预防顼志敏胡大一等(152)

Ⅱ型糖尿病的社区管理及效果的研究顾加仁(154)

淮阴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对策刘传俊(156)

全科医生居民就医行为分析和对策研究姜海霞(158)

剖宫产术中出头困难时单叶产钳应用58例分析蒋镌(159)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王文献秦益云(160)

中药汽疗农村常见病的调查与思考唐尧根(161)

电灼与5—氟脲嘧啶注射联合治疗尖锐湿疣黄晓华(162)

宁波市余姚农村婴幼儿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刘文江杨柳建发等(163)

原发性高血压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探讨仲崇星郭静萱等(165)

正常发育中的膝关节间隙的X线测量马超(167)

30例高血压发生冠心病事件终点期分析傅仲发(169)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大孕周人流术前应用王静依王燕等(171)

前牙唇颈部开髓行根管治疗术的临床观察费小林凌英(172)

Ⅱ型糖尿病病人对治疗依从性的调查金朝晖李兴梅等(173)

左心房增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的探讨傅心怡(174)

加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腓骨骨折张兴祥孙峰(175)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3例分析张静益(176)

中西医结合治疗持续性昏迷状态15例马春娣(177)

类白血病反应3例报告许伍华(178)

胃肠道疾病的超声与Ct、mRi诊断及发展黄尚飞黄伟红(179)

妇娠期阑尾手术的护费春霞(183)

重症急性胰腺炎围手术期的营养护理周肖燕(184)

宫外孕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丁义萍(185)

颈椎病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毕晓玲(185)

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康复宋宏晖(186)

再障合并妊娠9例护理宋春垦甄瑞(187)

美施康定治疗晚期癌痛的护理体会陆惠琴郭晓葵(188)

肝癌患者行放射介入化疗的护理要点高金凤(188)

双腔导管留置67例在血透中护理应用金建芳邢慧等(189)

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社区护理全科医生翁琦(190)

护理管理者工作中的误区韩龙君(191)

采用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周珉(97)

在三级医院中设置全科医学科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要求杨秉辉(100)

重视全科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构建庄志祥范中一(102)

浅谈全科医学的入门教育林晓嵩邢文华(104)

全科医学生在社区实习的现状和对策高原张静珍等(106)

怎样做一名社区全科医生周安保许莉等(108)

加强政府领导大力发燕尾服社区卫生服务张企良王晓栋(110)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鲍勇(112)

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政策研究蒋忠严东明等(115)

健康教育对提高社区居民肿瘤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粟发沃肖秀云等(117)

超声雾化吸入配合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护理体会黄芳苑淑珍(119)

社区家庭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工程的探讨蒋蓬徐荣范等(120)

如何协调门诊输液中的护患关系李玉梅(122)

对晚期肿瘤患者开展家庭镇痛治疗的几点感受余健(123)

对肇事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陆佩亚(124)

浅谈基层施工单位的健康教育姚静(125)

阻碍农村老年护理医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何耀明朱祖红等(126)

卡孕栓减少产后出血的研究朱丽萍(129)

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周二英(131)Http://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附60例报告)张昌荣黑巧红等(132)

氯沙坦治疗老年微蛋白尿有效性观察常椿(134)

mtX治疗异位妊娠45例临床分析吕琴(135)

全科医生胆囊管结石45例报告童振中(136)

持续老年房颤患者的无症状脑梗塞胡国梁王慧敏(137)

甘利欣胶囊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张晓芳周建丽等(138)

碘伏(pVp—1)处理创面的体会杨丽云(139)

浅谈所理程序在急诊洗胃中的应用张素琴(140)

身材矮小的鉴别诊断与处理王建楠(141)

骨科领域骨组织工程学进展华锦明蔡丽君(143)

更新观念走进社区迎接新世纪金大鹏(105)

务实崇真狠抓人才培养推动全科医学发展何天德刘金田(107)

培养大专层次社区全科医师的思考杨耀孙张一东(109)

浅议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周宗藩(111)

社区服务对儿童保健发展的影响古桂雄崔伟(113)

小病在社区照顾大病进医院治疗:社区医疗实践体会石良汤仕忠(115)

徐州市居民对家庭病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认知分析顾淼龚幼龙(117)

我乡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体会李克仁(120)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唐尧根(122)

面向社区办好家床钱本初(124)

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胆漏16例临床分析胡承光邢春根(125)

基层医院老年人CopD急性加重期60例抗菌治疗的体会宋道平(127)

608例甲状腺手术危急并发症分析栗耀华(129)

髂骨—骨膜复合瓣移植治疗外伤骨不连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分析(附11例?…苏庚洵冯宏伟(131)

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临床分析全科医生钱菊如(133)

脑出血合并肺炎60例临床分析赵玉红李冬艳(134)

消化性溃疡合并霉菌感染—附10例报告肖茂林刘丹峰(135)

老年人贲门癌的临床X线分析:附44例报告邓南华(136)

酚妥拉明,硫酸镁治疗肺心病心衰30例疗效王晓东白琳(137)

慢性肺心病心衰180例治疗体会曹双林(138)

中晚期胰腺癌及胰腺转移瘤的介入治疗一附:25例报告高鹏宇(139)

闭孔疝4例临床分析褚水祥宋文贵(141)

小肠平滑肌肉瘤9例诊断治疗体会范文阶陆立平(143)

综合治疗286例肩关节周围炎临床体会王礼田(145)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27例临床分析杨敏(146)

继续医学教育向何处去?:医生们必须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佟维训(148)

健康,疾病与心理徐斌(149)

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孙朝琪(150)

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治李文涛(151)

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家庭式护理及体会陈翠婷(156)

脑梗塞病人的整体护理沈志梅凌桂萍(157)

暗示与暗示效应的科学性:批的丕理邪说马维祥(158)

发展全科医学是卫生服务与医学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周东海(1)

加速培养全科医生深化医药卫生改革范中一包仕尧(3)

21世纪中国乡村家庭临终照护的伦理展望施榕(5)

试论全科医学发展的点与面方建伟(8)

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工作范畴与方式的探讨苏雪梅付春茂(10)

关于城市中小医院开办老年公寓的设想祝广平(12)

全科医生在院前急救的作用徐静(14)

全科医生生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的作用孙永娟王秀珍(16)

曲阜市息陬乡开展全科医疗服务体会颜军就利(18)

全科医生母乳喂养的社区医学吉桂雄孙朝琪(20)

金华市石门农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知晓率评价杜渐杨庆华(21)

苏州新区食品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检出率分析及防治对策戴金华(22)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5

[关键词]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11(c)-0115-04

practiceandthinkingofstrengtheninginformationresourcessharingincommunityhealthcaretoimprovemedicalserviceefficiencyatageandbackgroundoftheinternet

LiaoShenwu1CHenKun2CHenJie3LianGYouli4

1.partyGeneralBranchinoutpatientandemergencyDepartmentin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15,China;2.Departmentofinformation,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15,China;3.HuiqiaomedicalCenter,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15,China;4.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15,China

[abstract]Byanalyzingtheproblemsofcommunityhealthcareinourcountry,comparingthestatusofcommunityhealthcareinandoutofChinaandanalysisingthedifficultiesincommunityhealthcare,basedonthemethodsofcommunityhealthcareinformationstandardization,establishingtheregionalhealthcareinformationexchangeplatform,andutilizebigdatatechnologytoanalyzecommunityhealthcaredate,combiningwithliteratureresearch,itcanbeexploredthatthemosteffectivewaytopromotetheefficiencyofcommunityhealthservicecomesfromthecombinationofenhancingreginalmedicalinformationsharing,establishingthemacroscopicplanningbygovernmentdepartmentsofmedicalservice,improvingtherelatedmedicaldatastandardsandreinforcinginformatizationofcommunityhealthcareservice.thenthepromotionofcommunityhealthcareservicelevelcanbeaccomplished.

[Keywords]Communityhealthcareservice;informationservicessharing;Standardization;informatization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方案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构建新型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国务院2015年5月17日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抓好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但目前我国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还普遍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协作,各自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没有整体的联系,甚至无序竞争,在这种状态下,各个区域医疗服务机构间不可能提供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因此,进行各级医疗机构间服务协作与整合的探索、研究,己成为新医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区域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现状

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发展“互联网+”要强化安全意识。政府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创造公平争的环境,这样相关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互联网+”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改善全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是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仍普遍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困扰患者和医疗管理部门的问题,大医院患者蜂拥而至,医疗资源过度紧张,费用较高;社区医疗机构患者寥寥,医疗资源严重空置浪费,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能也成为医疗行业关注的问题。社区医疗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为居民提供的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转诊、会诊、保健等医疗服务[1]。

1.1国外区域医疗现状

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随着远程医疗服务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被应用于社区医疗领域,远程会诊、多媒体图像传输、远程健康监控等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医疗网络,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覆盖范围广泛的区域医疗网络,较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欧洲国家远程医疗的开发与应用也较为发达。德国、英国、法国等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和远程军事医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跨国家之间的医疗技术共享成为欧洲社区与远程医疗服务的突出特点:例如瑞士和德国之间开展了传输静态图像的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西班牙建成了连接欧洲大陆的静态图像传输系统等。为了提升欧洲整体远程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国家层面上远程医疗系统合作项目在欧洲建立,各国之间合作更加紧密[2]。

1.2国内区域医疗服务状况

目前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和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社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导致了各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社区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另外,由于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首诊制”没能落实,而且存在医保费用支付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导致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的就诊率较低。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推进全国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支持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也了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然而总体上来说,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整体社区医疗信息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在支持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所必需的信息标准方面几乎也是空白[4],因此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开展水平和国外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1.3区域医疗服务的优势

虽然因为医疗资源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使社区医疗机构难以为需要大型医疗仪器设备辅助诊断的患者提供服务,但社区医疗还是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首先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能分流患者人群,减轻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减少了社区的医疗资源空置和浪费。其次社区医疗的收费标准较低,患者能够以较为经济的费用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节省医疗费用支出。而且社区医疗服务能够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降低疾病发生率,间接为国家和个人节约了医疗费用。另外,社区医疗的开展还有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卫生防疫、疾病普查、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大医院难以替代的作用。

2国内区域医疗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2.1总体投入资源不足

由于区域医疗服务带有公益性质而非营利性机构,因此收费标准较低,并针对伤残等群体提供一些无偿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投入,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政府的投入相当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医疗需求。另外,区域医疗的建设往往比较注重基础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等,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从而使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如何建立健全社区医疗的补偿机制,吸引并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

2.2国家规范、标准的缺失

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存在协同与合作。因此,无论是在区域医疗机构主体本身,还是其开展的医疗转诊、远程医疗、远程护理等服务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设定具体的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6]。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医疗机构分工不明,信息系统独立,医疗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共享;患者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跨院诊疗费用的结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法律效力、远程会诊诊断的法律责任划分、电子医疗文档的法律效力、患者医疗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都缺乏国家相应标准[7]。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卫生部门和立法部门完善有关法律规范,为区域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3构建信息化的区域医疗服务平台

区域卫生医疗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的基础,也是满足群众医疗需求的基本途径。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则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一个高效、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服务|量的前提基础。一个好的社区医疗服务平台能够促使区域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进行更有效和互利的合作,努力打造双赢的局面[8]。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就诊导航、就诊预约、自助服务等功能,方便群众的就医需求,提升区域医疗的就诊率。在医疗管理模块中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居民健康档案,既可以为社区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社区群众健康状况提供管理渠道,又方便了全科医生提供连续、综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系统模块中除了区域自身的HiS系统外,还建立了专门的远程会诊、远程护理和转诊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区域医疗的医疗诊断水平。系统中所有的应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和平台外产生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4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效能

4.1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是建立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国外很早就设立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例如广泛应用于荷兰的一种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就是基于荷兰全科医生协会建立的参考模型,包括了基本模块、计划模块、医疗模块、药物模块、财务模块、数据交换模块等功能[9]。区域医疗服务所涉及的规范化标准应该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功能规范;②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接口规范;③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行业字典编码规范;④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规范。

建立社区医疗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可以考虑几种方法:①参考国内外医疗行业类似的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和已有标准规范兼容的标准规范;②缺少参考标准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流程,利用已成功应用的社区医疗信息化产品,兼顾系统的稳定性、接口的开放性和数据的重用性,逐步推进成为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和依据。

4.2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

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而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则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在建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按交换模式分为以下几类。①平等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作为地位平等的数据中心节点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社区医疗机构可以独立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②分级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连入大医院的数据中心,再由大医院数据中心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模式社区医疗机构能够直接共享所属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而无须通过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但同时无法直接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③混合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各医疗机构与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不固定,信息交换管理系统中存储着静态的数据逻辑关系和动态的数据存储链路,可以根据数据交换请求的对象灵活地分配通过某个数据中心来获取数据。

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是HL7标准的应用。HL7标准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标准,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各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社区医疗机构与医疗事业管理部门、保险利用HL7标准进行医疗数据传递能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连的成本,提高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

4.3利用大数据对区域医疗服务提供指导

区域医疗服务中的大数据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对患者来说,通过对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远程监控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够帮助社区医生制订治疗方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同时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哪些人是某种疾病的易感人群,配合社区医疗方便就医的特点,能够及时帮助群众制订预防性的保健措施。对社区医疗机构来说,通过对辖区内患者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查找患者患病的共同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社区医疗卫生预防工作和知识普及。国外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开展了基于疗效的比较效果研究(comparativeeffectivenessresearch,CeR),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制订针对患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同时大数据有助于建立医疗行业的专家系统,通过对大量类似病例的分析形成知识库,对今后类似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医疗诊断建议,这对社区医疗领域正努力尝试建立的全科医生有重要的意义。对医疗管理部门来说,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病种的医疗服务成本有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医疗管理部门制订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的相关标准,同时可以对公众健康形成宏观监控,通过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及时检测传染病的蔓延,进行疫情监控和响应。

4.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的服务水平

如何切实提高双向转诊水平关系着能否真正实现患者分流、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目前我国的双向转诊制度能上不能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督机制。上级医疗机构即使转诊患者,大多数也是因为医院的医疗技术或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患者特殊的要求。对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通常仍保留在上级医院就诊,尤其是慢性病和康复类患者[10]。提升双向转诊水平除了传统的医疗管理手段外,信息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对转诊条件做出具体的量化,所有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都可以在各自的HiS系统中被自动标记并上传、显示在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上。配合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手段,可以让同一个区域医疗体系内的待转诊患者按照国家双向转诊的要求进行治疗。

远程医疗对于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9]。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医疗的技术标准,解决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网络安全性等问题,再配合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监护等方面为社区的患者提供接近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患者的社区就医积极性。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为社区医疗机构节约大量的服务成本,避免医疗信息系统的无标准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

5展望

^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医疗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并且存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大医院相比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但是政府部门正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宏观规划和协调作用。随着相关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规范、区域医疗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以及相关医疗数据标准的国标化,区域医疗服务必将在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必将成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倪赛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6):358-367.

[2]ChenKp,DaiYp.Reductionofatrialfibriationinremotelymonitoredpacemakerpatients:resultsfromachinesemulticentreregistry[J].Chinmed,2013,126(22):4216-4221.

[3]李丽清,卢祖洵,甘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292-3295.

[4]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埃森哲咨询公司.《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三)[J].中国数字医学,2008,3(8):8-17.

[5]赵志静,徐怀伏.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初探[J].上海医药,2007,28(7):316-318.

[6]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4):3934-3936.

[7]f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8]刘霞,刘萍,何梦乔.我国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13-16.

[9]VanBemmelJH,musenma.包含飞,郑学侃,译.医学信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154-158.

[10]杜一平,甘德春.我院实施双向转诊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5-66.

[11]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7.

[12]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3]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14]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10):730-732.

[15]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18]万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6

关键词:双向转诊;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网络

abstract:two-wayreferralsystemasamitigation“medicaltreatmentdifficult,expensive-medicaltreatment,”oneofthetools,anditseffectiveimplementationandimplementationtorationalizetheallocationofhealthresources.two-waythroughthereferral,communityhospitalswillbethethreebasicmedicalservicesandhospitalmedicalservicesorganicallyintegratedtogether,cangivefullplaytocommunityhealthserviceinstitutionsandthegeneralhospitaloftheirrespectivefunctions,rationalallocationandeffectiveuseofhealthresources.inthispaper,theliteratureonthemethodused,firstproposedtheimplementationoftwo-wayreferralsystem,therationaluseofhealthresourcesofmajorpracticalsignificance,andthenagainstthetwo-wayreferralsystemacrossthestatusquo,theproblemsforanalysis,soastofindoutthereasons;accordancewiththecurrenttheactualsituationandthemeasuresputforwardproposalswithaviewtotheimplementationofChina’stwo-wayreferral,therationaluseofhealthresourcesplayaguidingroletopromotehealthandpublichealthundertakingsinChina,continuedtomakeitsduecontributiontodevelopment.

Keywords:two-wayreferral;healthresources;medicalservicenetwork

1引言

“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把“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问题的大事之一。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度”,以此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双向转诊”是指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转院诊治过程。[1]下级医院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患者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诊;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康复。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高效的医疗服务系统是建立在社区一级或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的基础上,社区医院用较少资源解决大多数患者的健康问题后,三级医院利用高、精、尖优势来治疗由社区转诊来的少数疑难危重患者。”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建立双向转诊制度”。[2]如何方便和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卫生需求,引导患者在医疗服务中进行有序、合理流动,在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已迫在眉睫。

2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的重大现实意义

2.1卫生软资源重新配置的需要

我国的卫生资源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卫生硬资源是指卫生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而卫生软资源指卫生信息、卫生政策法规、卫生管理等无形资源。我国之所以被列为世界卫生公共资源分配最不公平、分布最不平衡的国家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卫生资源分配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防保。卫生资源硬件的配置现状已较难改变,而卫生软资源重新配置却大有文章可做。实行双向转诊,正是一种形式的卫生软资源重新配置的有益尝试。因病情需要转医院住院治疗的,向上转;在医院治疗后需要后续康复治疗的,向下转,这对于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2.2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需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本身的业务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虽然近年有所改善,但要生存与发展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患者“偏爱”大医院,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致有可能形成门诊业务量小、业务收入少、职工待遇差、工作热情降、医疗业务水平低的新一轮逆循环,这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高、完善极为不利。实行双向转诊,可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名度,把向上转的把关权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压力,促进工作的责任性与自信性,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人气,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推进各方面工作。

2.3方便弱势群体的需要

由于弱势群体的特殊困难,就近就廉就医是他们的心愿。实施双向转诊对他们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需要向上转的,社区医生予以帮助,住院治疗后及时下转,让社区医生提供后续康复治疗,这样可在业务上使上下级医疗机构形成一体,社区医生可以借此与上级医院在业务上沟通联系,形成业务指导帮扶的长期性;弱势群体也可以因此而省心、省力、省钱。

3双向转诊制度的运行现状

3.1就诊分布不平衡

我国卫生资源总量的80%左右配置在城市,且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中,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相比之下,基层和社区卫生资源相对匮乏,且质量不高。卫生资源分配的“倒三角型”状态与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正三角型”的局面是不相适应的。表现在二、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接诊的多是常见病、多发病;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是“危重疑难看不了,有能力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门诊数量又太少”。[3]

3.2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二、三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配置,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备陈旧落后。二、三级医院由于人员素质、设备技术、环境档次均较高而容易吸引患者,使医院运行状态良好,始终保持高收入、高产出趋势;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因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而处于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能按需更新,从而使其不能成为病人就诊的首诊医疗机构。

4双向转诊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问题分析

4.1.1病人转上容易转下难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各等级医院来看,转上病人的人次数在转诊病人中所占的比例均偏大,且转上病人绝大多数来自下级医院,而从平级和上级医院转来的病人少,转出病人则多流向了比原住医院等级高的医院,而向平级和下级医院转诊的病人少。[4]有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转诊的比例达到60%以上,但向下转诊比例较低。[5]

4.1.2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规范的转诊程序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参差不齐,关于双向转诊的诊疗程序和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首先,这使得患者向上转诊后,在社区内进行的检查、治疗等处理只能作参考作用,仍需重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过的治疗和检查,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其次,仅仅以医疗水平来确定转诊标准,具有技术和设备优势的上级医院很难向下转诊患者。

4.1.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和传统的医生,特别是与专科医生有很大的差别,除了为所服务对象提供一系列安全、有效和廉价的医疗保健措施,还需要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医疗信息,及包括感情上的沟通和心理咨询等的服务。而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在职和转岗培训工作的开展还有一定的困难,真正在职的全科医生少之又少,因而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尚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4.2原因分析

4.2.1首要原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利益驱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阻碍双向转诊的首要原因。从客观上看,双向转诊的实行是医疗机构之间经济利益的流动,“到手的”效益怎能拱手“让人”,这是现实的心理状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存在利益上的竞争关系。现实中,这些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化游戏规则进行运作,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等,都直接与医院效益挂钩。因此,出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顾医疗技术水平的客观条件而强留病人,上级医院常以病情需要还须住院为理由“热情留住”病人,双向转诊因此而难以运行也就见怪不怪了。

4.2.2双向转诊制度缺乏可操作的规范

双向转诊中的向上转比较容易,医生建议、病人同意即可。而往下转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病人各异,病情不同,何时下转的标准难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下转病人该如何进行康复治疗的业务不熟悉。下转以后的后续管理与康复治疗没有硬性的要求,双向转诊中上下医疗机构该负什么责任、承担什么义务不明确,这种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双向转诊流于纸面、流于形式。

4.2.3公众知晓度低

双向转诊的公众知晓度低,是目前双向转诊网络运行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多数患者不了解双向转诊,许多三级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生,甚至是各级医院领导也未完全掌握双向转诊的程序和方法。多数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与医疗服务信息一无所知,住进医院后只能听从医嘱。客观上看,多数疾病、特别是手术病人、慢性病人住院治疗好转后,是完全可以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康复治疗的,但由于病人不了解不掌握正确的治疗信息,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双向转诊的落实发生困难。

5推动双向转诊制度运行的对策

5.1关键点——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

医疗机构是社会文明的窗口,必须打破医疗机构对病人的独占心理,打破医院之间争饭吃的不良竞争局面。医疗工作最重要的效益是保障病人的利益。双向转诊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兼顾转诊各方的利益,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不绝于耳,降低医疗费用的办法也想了很多,但效果不理想,而切实有效地实施双向转诊是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有效办法。

5.2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规范管理

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工作,调整好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对不同的医疗机构进行功能定位,组成适宜的卫生服务系统。有关部门应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完善统一的双向转诊体系,具体规定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标准、程序,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规定转诊中各项规章制度。

5.3加强医院间及医患间的信息沟通

双向转诊的知晓度低,是目前双向转诊机制运行不畅的主要原因,不仅多数患者不了解双向转诊,许多专科医生,甚至一部分社区医生也未完全掌握双向转诊的程序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双向转诊的宣传教育,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对双向转诊的认知。规范的双向转诊不会对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相反会给转诊双方带来双赢的效果。医疗服务信息是双向转诊运行的必要条件,转诊信息的沟通,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医患双方避免不合理性的转诊。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专科医生进入社区,熟悉社区医生的具体工作和双向转诊的程序,以便更好地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6结论

卫生经济学理论认为,卫生资源总是有限的。随着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满足其日趋增长的需求,要求我们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速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清楚、各负其责、各履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即使实现双向转诊困难重重,在我国推行双向转诊制度也势在必行。全面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对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荣凯、曹荣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学习辅导材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4~66

2刘小平、梁万年.“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下的双向转诊管理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5):369~370

3徐建林、王晓波.实施双向转诊制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6.12(3):44~45

4刘丹萍、李宁秀、刘朝杰等.四川省大中型医院双向转诊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3):44~45

5梁万年、王亚东、杨兴华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705~708

6蒋景春、杨世昌.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35~37

7刘达恩.试论我国医院集团化的基本模式和政府的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7(6):8~9

8邱鸿钟、袁杰.现代卫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6~130

9王龙兴.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5:38~41

10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120~130

11张涛、陈昌贵、黄建等.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现状[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57~58

12陈霄.以医疗集团为后盾建立良好双向转诊制度[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05.13:16~18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7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条城镇现状及发展规划

总面积586.*平方公里,在籍人口52.9万,总人口58.04万,人口老龄化系数为17.24%。城镇人口20.28万,城镇化率38.4%。根据《*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将形成1个新城(含3个街道)、7个镇,人口规模约达到100万。

第二条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一)机构状况: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所,民营医疗机构2所,私立诊所26所。千人口床位数为4.3张,2002年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6.6%。医护比、床护比和病床净使用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综合性医院:三级乙等1所、二级甲等1所、二级乙等2所、一级医院12所;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1所,老年护理院2所,妇幼保健所1所,血站、卫生学校各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救护站(有南北2个救护网点)、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各1所;村卫生室156所。

(二)人员状况:千人口医生数、护士数、卫生管理人员数分别为1.73人、2.43人、0.39人,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为1.43人;临床医生学历:一级医院大专以下占62.53%、大专占35.04%、本科占2.43%;二级医院大专以下占21.53%、大专占50.7%、本科占27.3%、硕士占0.47%;三级医院大专以下占13.4%、大专占7.8%、本科占70.2%、硕士占7.8%,博士占0.8%;护士学历:一级医院中专以下占5.78%、中专占80.38%、大专占13.84%;二级医院中专以下占6.4%、中专占78.1%、大专占15.8%;三级医院中专以下占3.5%、中专占86.3%、大专占9.5%、本科占0.6%;管理人员学历:本科以上占7.30%、大专占21.*%、大专以下占71.67%;乡村医生学历:大专占0.4%、中专占4.8%、中专及以下占94.8%;预防保健:卫技人员共232人,其中区级预防保健机构86人,中专及以下占51.2%,大专占26.7%,本科以上学历占22.1%。

第三条现状分析

(一)社会办医疗机构比重太小。

(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较高。

(三)部分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一般。

(四)大部分一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总体的学历层次低、效率不高。

(五)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太低、预防保健工作不够到位。

(六)预防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四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主线。

第五条基本原则

坚持均衡发展与突出地区特点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发展公益性医疗机构和发展经营性医疗机构相结合;坚持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坚持政府综合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三医联动”改革;坚持总体规划、适时调整。根据服务半径、行政规划、地域特点,重点体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便居民就医,处理好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变化和资源配置合理,基本服务与不同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精简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

第六条规划目标

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数量适宜;基本达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到2010年,本区将基本建立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区域内居民得到公平、可及、适宜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七条规划内容

(一)配置标准

机构:按20-25万人口设置1所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30-50万人口设置1所政府办的区域医疗中心;结合行政区域规划,按照服务人口每5—8万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床位:床位数控制在4.5张/千人口左右,社会办医院床位数逐步达到全区总床位数的一定比例(30%)。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平均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0%左右。

大型医疗设备:严格规范准入条件。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医疗机构贵重医疗设备装备管理暂行规定》的标准和条件配置本区大型医疗设备资源。

建设标准:按国家和*市标准新建和改建医疗卫生机构。

(二)人员

配备数量:临床医生数量逐步减至2.2/千人口,护士数量逐步达到床护比1:0.6。2010年,区级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73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达到每万人口1.6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人。

学历要求:临床医生均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三级医院2004年基本达到,二级医院20*年基本达到,一级医院2010年基本达到。社区服务中心临床医生中全科医生比例达50%左右;力争2010年25%以上的护士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区级公共卫生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居于领导岗位上的管理人员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管理人员100%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结构要求:建成一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管理人员的比例科学、学科和年龄分布合理的医疗卫生队伍。

第八条机构设置与布局

(一)综合性中等规模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设置3-5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工业区。

(二)专科医院:设置7-10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区内适宜地点。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约设置2-3所;中医医院:设置1-2所;老年护理院:设置2-3所;妇幼保健所:设置1所;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1所。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设置10所。

(四)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机构:

在新城区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所。

在朱泾镇设置医疗急救中心1所,在石化街道、*化工区、枫泾镇各设一个救护网点。

村级卫生机构:根据行政村撤并情况,结合地区交通特点,设置100个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点(村卫生室)。

第九条医疗服务体系

分为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非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依据《*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人口将增加42万,依据*市的标准需新增医疗资源:医生数760人、护士数1*0人、床位数1200-1500张,新增的医疗服务资源与人口的增加同步实施。

(一)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医疗机构

由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专科医疗机构组成。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区域医疗中心:

设置1-2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全区医、教、研中心,承担区内大部分疑难杂症的诊疗职能。拥有在*市居于先进水平的化学救治、神经外科、创伤骨科等重点学科群,具有一批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专科医疗机构:

设置1所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全区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的医疗、康复中心。

设置1所区妇幼保健所,承担妇幼保健指导和服务职能。

设置1所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按照《*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调整后的每个镇(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视不同镇(街道)的发展规划设置不同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所;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体制,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的功能到位。

(二)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

设置中小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2-3所,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

设置专科医院2-3所(包括精神病医疗机构)。

设置综合性门诊部3-5所。

设置专科门诊部3-5所(包括中医)。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定性原则上以经营性为主、公益性为辅;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工业区和区内适宜区域。

第十条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综合调控能力

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本规划和《*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以加强对医疗市场宏观的综合调控,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切实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政府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困难人群助医所需的费用;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率达到98%以上;切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确保社区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到位。

(三)转变职能,加强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宗旨,切实转变职能。运用购买公共卫生产品、改拨为投的机制逐步达到管办分离的目的;完善卫生执法体系,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完善卫生的行业管理,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四)增强市场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化卫生资源

对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外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对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设置的政府所办医疗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改革,平稳有序地将至少2-3所政府办医疗机构(包括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改制为多元化的社会办公益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及需要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以社会化、多元化办医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推进政府所办的医疗卫生单位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用人、流动、淘汰和分配机制,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落实科教兴区战略

强化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加大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使从业人员达到国家和*市的规定标准,确保市民得到合理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强医学领先学科的建设,提升本区医、教、研整体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8

关键词:社区护理;比较;启示

1、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两个学科的相互结合,社区护理的中心原则是健康,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社区的人群,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2、国际社区护理模式

国外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护士的职责范围、国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

2.1工作内容:一级医疗保健是北美社区护理的重点,即预防。目前,二级和三级医疗保健在北美社区护理也涉及和参与。在新西兰,自理活动的照料和支持、日常活动的帮助和支持、专业护理是社区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2.2护士的职责范围主要是实施卫生教育,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以及保存正确记录,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心理卫生指导、进行卫生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运用社会资源以及保存正确记录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等。

2.3国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

在国外,社区护士应具备以下的条件:学历要求,社区护士应就该是全日制护理专业教育毕业的护士、助产士。工作经验:要求接受过半年以上社区护理训练或具有2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更主要的条件是侧重品德优良、身心健康、有丰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强、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等。

3、中国社区护理模式

中国社区护理目前发展现状全国有医疗、保健、预防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近30多万个,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护人员主要以专科为主,只有及少数的本科毕业生原意到县级医疗机构中去工作;然而在大多数的乡镇卫生院中,很少有大专生去,更没有大学本科生去,因此在乡镇卫生院中主要以中专毕业生为主,有少量专科毕业生,

但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医学护理教育。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棋式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作者提出了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强调社区护理体现了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精髓。文章阐述了社区护理的概念,设想了社区护理的管理体系和实施方法,社区护理采取分层管理形式,按照护理程序,将临床护理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技木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护理。社区护理具有主动性、持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社区护理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病人需求,防止医院内感染,消除住院对老年人可能产生的心理上和糟神上的不良反应,发挥护士的能动作用,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

3.1中国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在社区中的具体护理工作有打针、换药、插管、静脉注射、记录等,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因为社区护士还有其他的任务,他们做具体的护理工作花费的时间相对比医院护士少。

3.2中国社区护理的形式: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就是我国现阶段极为重要的医疗机构应该重视的一个服务及护理的结构。

3.3中国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在中国,卫生部出台《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职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需要。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做得并不好。

4、国际社区护理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4.1国际社区护理模式:

日本

日本的社区保健是根据《地域保健法》,《保健疗法》的规定,至1994年各都道府,政令府,特别行政区都设立了保健所,保健中心,全国共有保健所848所,市街村保健中心1241所,各类保健机构中保健护士达到2万余人,为日本国民健康实施全民保健工作,同时日本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促进社区保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93年统计,日本65数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9%。椐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与日本将来人口推算到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数的15.6%。针对此种情况,日本的社区护理发展也较快,其中老人保健与母子保健是日本社区保健工作的中心,老龄化社会推进了日本老人保健事业的发展。据厚生省统计,到1994年9月,日本各类老人保健设施达到1003个,入所老人85000余人,日本老人保健制度的宗旨是保持健康、确保医疗。为此,在社区人员进入40岁即开始建立“健康手册”,开展基本的健康教育、健康诊查等。老人保健医疗的层次可分为:医院老人病房、疗养院、老人保健中心、康复机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托老所、家庭护理援助机构等。1993年日本颁布了“老人保健法”,对家庭访问护理工作实行制度化管理,由医院,诊疗所的护士给在家疗养者精神康复病人提供援助。概椐“母子健康法”和“儿童福利法”的规定,日本保健所保健中心对结婚,妊娠,分娩,围生期妇女和出生婴儿,直至学龄前幼儿给予各种健康诊查,保健指导和医疗援助。

德国

在德国,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区护理就在德国卫生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全国已有1万家护士站,4500个家政服务中心,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护理服务中主要有家政人员(从事家政事务),护理员(协助护士做好生活护理),护士(主要从事护理专业工作)。无论是护士还是护理员,均要求有5年以上的医院工作经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年人,儿童、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为慢性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康复和护理工作。每个护士站每周碰头2-3次,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护理计划和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护士站的每名护士均配有Bp机,遇事随时联络,每7个护理站归一总部管理。同时,各州护理技术监测协会定期对各护士站进行考核和验收。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主张减少医疗消费,因而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大量慢性病病人集中在社区内治疗和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护理多由护士承担。因此社区服务摆到重要的位置。鉴于此种情况,政府加大了对社区保健的财政投入,如在设有急诊的综合性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在社区综合诊所建立护理中心,还建立了护理之家《老年人长托》,逐渐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中心――护理之家――白日护理双向转诊的服务网络,比较好的解决了老年患者的就医护理问题

4.2国际社区护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4.2.1提高民众对社区护理的了解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社区护理需求调查中发现,对社区护理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未听说过。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的现状,但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发生偏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认为社区护理的工作主要是家庭的治疗和基础护理。其实我国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应该将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护理工作承担起来。所以,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可以运用与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的服务关系”的模式,如定期上门体检、电话咨询、24h随时上门服务等,逐渐使社区民众了解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4.2.2使社区护理工作合理可持续发展

社区居民应该有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将医院的医生的医疗理念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形式传播到社区,建立以省市医院为主要技术支持的社区护理模式,建立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护理机构.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以保健护理、预防保健为重心的医疗卫生机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护理工作者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责无旁贷.社区护士应该明确自己在社区卫生护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责,社区护士所要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社区中的家庭等而不仅仅是个人,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促进健康、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有关的行政部门应该对社区护理的发展充分重视,出台有关社区护理的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于规范管理社区护理的研究。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的需要,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理的职责,提高各级领导工作的认识。在我国,支撑社区医疗保健机构作为预防保健费目前主要来源是医院经济收入,但由于未理顺好服务价格以及对此方面疲软的政府支持等原因,导致医院亏损,而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通过对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得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引导政府对社区护理加强投入,健全完善的保险制度,大力的发动慈善募捐等等,凝聚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力量,有机地结合起盈利、福利和公益三者的关系,为社区护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保障。

4.2.3减轻社区护士压力建立合适的护理模式

见于社区护士的工作的特殊性,护理管理者应充分了解社区护士的组织承诺,以此作为预测社区护士的离职意愿重要项目之一。还要加强社区护士对医院的感情和忠诚程度的培养,使她们的离职倾向降低。社区护士工作环境的美好,工资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人际关系氛围的和谐,还可以通过注意力得到转移、情绪的合理发泄、倾诉自己的心声的方法,是自己的压力得以减轻。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社区护理,其优越性在于它以社区为立足点,提供连续、方便、快捷、经济的家庭和个人护理服务,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疗、康复、预防等,密切协作,共同完成社区的卫生保健任务。社区护理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为加强对人群进行有效护理,护理模式的内容应包括健康护理全部需求。社区护理把护理对象不但会包括原来的单一的患病个体,而且还要相应的扩大到了健康人、家庭乃至于整个社区。医院护理不能完成像社区护理这种全面而连续的服务,因此护理模式必然向社区护理服务转变,而社区护理又靠是社区护理模式对其进行指导和宏观上把握,因此建立合适的社区护理模式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许爱芝.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3):55-56.

[2]Stanhopem,LancasterJ.Communityhealthnursing:promotinghealthofayyreyates,familiesandindividuals.4thedition[J].St,Louis:theCVmosbycompany,1996,2

[3]孙沙莉・护士长在模式病房中的主导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598-600

[4]anné~LisemcDonald,ianH.LangfordBScGrad,nigelBoldero.thefutureofcommunitynursingintheunitedking-dom.Districtnursinghealthvisitingandschoolnursing[J].advancednursing,1997,26:257~265.

[5]曾友燕,王志红,吕伟波.社区家庭护理服务内容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5(22):409~410.

[6]翟忠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42-43.

[7]侯淑肖,尚少梅,巩玉秀,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26-30.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9

她告诉记者说,“社区医生不仅工资低,社会地位也低,最关键的是,在老百姓的印象里,社区医生就是诊疗水平差的医生,只有不能进大医院的医生,才会到社区医院,很打击社区医生的积极性,我可不想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工作。”

其实,当听到这样的话时,不仅社区医生颓废,作为专门报道社区医疗的行业媒体记者,都顿时觉得工作没有了意思。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特别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不需要患者说谢谢,需要的仅仅是一种认可。

然而,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海峡两岸四地全科/家庭医学学术大会上,记者找寻到了鼓足社区医生干劲的话语。卫生部应急办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梁万年指出,社区医疗之所以没有获得老百姓认可,源于社区卫生服务没有成为医疗行业的拳头产品。其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大医院所不具备的独特竞争力,在社区医师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社区医务人员既不是什么都做不好的万金油医生,也不是从事公共卫生的防爆人员,社区医生应该是患者基本医疗的服务者和居民个体化健康教育的管理者,只有这样社区医疗才能实现差异化医疗卫生服务。惟其如此,才能得到老百姓认可,进而体现自身价值。

那么,要实现这些,社区医务人员该如何体现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服务又会给社区卫生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竞争力1提供契约式的连续

如果说大医院医生看的是一个人特定时段的疾病,那么社区医生所看的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

在美国,孩子出生就要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出生时体重和身体状况,这便是医生与患者建立的契约合同。梁万年指出,契约式的连续是社区医疗差异化服务的核心。居民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所有的健康信息,管辖他们的社区医务人员几乎都晓得。社区医生会随时掌握居民的健康信息,依据每个人成长阶段的健康情况,提供不一样的健康服务,此种服务相伴居民一生,这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姚岚教授表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强调的是对一个人一生健康状况的关注,大医院医生只会关注患者生病的一个阶段,他们只是让患者摆脱生命危险,但社区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康复和预防保健等。

例如,高血压患者,急性高血压需要到大医院进行就诊,社区医疗难以控制病情发展;但当患者症状缓解之后就需要出院,大医院的医生很难完成随访。高血压的病程长,可能伴随患者一辈子,社区医生就要在此过程中提供连续,长期跟踪服务,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将患者的血压值控制到合理的范围内。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秘书长王炜指出,“全科医生与患者接触时间长,联系紧密,可以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可以管理社区内一名高血压患者5年、10年,甚至到患者的死亡教育。”

竞争力2细致入微的照顾性医疗服务

因社区医师是离居民最近的医务工作者,所以社区的全科医生不仅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还能提供有利于患者健康的医疗、预防、心理、康复等医疗照顾服务,这一优势是大医院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这一优势尤为突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卢祖洵教授认为,照顾性医疗服务不仅减轻了住院给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而且在不改变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同时,仍可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

王炜也表示,服务能力对社区而言,可能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康复、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服务都是照顾性医疗服务的体现,也是当下老百姓最为需要的服务。

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举例,不少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由于其行动不便,大医院不仅距离远,且患者多,所以他们会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家庭病床的服务。对于一些重病如癌症晚期患者,已经确诊患者治疗无望,大医院由于床位等资源紧张无法接收,这时患者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享受临终关怀和接受基本医疗服务,这些都是大医院所无法比拟的。

竞争力3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胡善联教授介绍说,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不应该是“天敌”,应该是“朋友”,因为二者在医疗服务上的分工非常明确,且需要相互协作。

在美国,政府规定大医院要被15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包围,才能构成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链条。大医院的工作核心是“治已病”,社区医院的优势是“治未病”,也正是因为两家医疗机构提供了差异性医疗服务,才同样得到患者的认同,成为医疗服务链条中的伙伴。

“特别是现阶段,人类的疾病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所转变,由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早期预防进行干预。”

卢祖洵指出,中国人的习惯是没有症状不去医院,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对其他疾病症状不明显,一般不会有人主动去大医院检查这些项目,就连常规的体检都没有涉及这些项目,大医院的医生要接触到这类患者难上加难,只有到最后发生卒中或是心梗时医生才会见到患者,但这时患者要承担的经济成本和身体上的疼痛要增加数倍。而社区医生正是离居民最近的医务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健康管理,让居民提前预防疾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做到让居民不得病。例如,社区医务人员通过控制患者饮食,降压、降胆固醇等,都能较好地预防卒中或心梗的发生。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崔树起教授说,很多人认为社区医务人员比不上大医院医生诊疗水平,有病就要去大医院,岂不知如果不得病不是更好!社区医务人员根据整理居民健康资料提前发现潜在病人,主动联系他们,并积极开展健康和疾病预防教育,从而防止他们患病。而不是等到病情严重了,千里寻医去治疗。这便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也是最省钱的健康管理方式。

竞争力4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

王炜指出,目前到社区就诊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社区医生会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通过访视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逐渐了解老人身边人的健康状况、了解家庭中有无遗传学方面的问题,从而完成为一个人服务到为全家人服务,从为一代人服务到为全家几代人服务的转变。当流感季节到来,社区医生在为60岁以上老人注射流感疫苗的同时,可以关心老人的5岁的孙子是否打过疫苗,可以通过为5岁孩子的健康管理,了解和帮助孩子的父母解决健康问题。这样通过为一个老人的服务,服务于整个家庭,不仅是社区医生的工作内容,更是全科医学的工作思维模式。

此外,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婚育咨询开始,经过孕期、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少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直至濒死期,都可覆盖在全科医疗服务之下;当患者去世后,社区医生还要顾及其家属居丧期的保健,乃至某些遗传危险因素和疾病的持续性监测问题,这也是将为一代人服务延续到为几代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到为所辖的全体居民服务。

“社区医生只有在社区、家庭的原始背景上才能真实、全面地把握患者的问题性质和类型。只有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才能更有效地认识和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从而分析所辖居民整体的健康情况,并用最少的资源解决最多的问题。”王炜说,“如果在一个群体内,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高发,社区医师应考虑用哪种方式干预更为有效,能把危险因素降低,最终提高整个人群的身体健康。”

竞争力5符合群众需求的适宜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说,社区医院与综合医院所承担的医疗服务是不一样的,大医院治疗的是疑难杂症,是无法预防并已经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而社区医院承担的是基本医疗服务,诊治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王炜指出,全科医学的概念中就提到“以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为导向”,即向他们提供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

“现阶段,大医院人满为患,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老百姓认为社区医生诊疗水平差。试想,如果社区医生也像大医院医生一样只针对一个病种进行深入挖掘,当患者病情复杂难以判断的时候,就无法指导患者到相应专科就诊,所以我们的社区医生既要向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要增强甄别疾病的能力。如果仅仅是感冒或者是肠炎,就可以在社区医院治疗;如果患者是肿瘤、心梗等病症,社区医生甄别后就要上转到大医院相应的科室,这就是大医院无法提供的医疗需求。”王炜如是说。

这便要求社区医生不仅要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还要有疾病诊断能力,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将患者分门别类地介绍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甚至是介绍给大医院的某个医生,告知患者这个医生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权威,而不是让患者摸不着头脑地去看病,一个感冒也要到大医院排上一天,做完核磁做Ct,最后只开一点儿药。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顾教授如是表示。

竞争力6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梁万年指出,全科医学的优势除了适宜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外,还应从其岗位特性去看。全科医学其实也是临床医学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不仅涉及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学科,也涉及到社会医学、社区医学、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医学学科。很多人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内外妇儿多个学科知识和技术集合起来就是全科医学。其实全科医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那就是“以人为本”。

社区的全科医生不仅是“管病”,更重要的是“管得病的人”,全科医生先看人后看病。王炜指出,当患者来到社区,社区医师首先需要判断是急诊还是非急诊,其次需要明确是生理性疾病、机体性疾病,还是心理性疾病,把这些问题厘清后,医师才开始管理这名患者。

假如一名患者告诉医生他夜不能眠已经一周多了,可能大医院精神科的医生会给患者开一些安眠药,但社区医生会分析这个患者是不是因为搬了家,或者是工作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不会直接给患者开药。最终这名患者告诉医生他是因为刚刚搬家,新家离火车道很近。社区医生就可以通过开药和睡觉带耳塞等方式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只用药物进行干预。

延伸

差异化服务让社区医疗回归本位

现阶段,很多社区医疗机构都在抱怨吸引不来患者,门诊量低,医务人员待遇低,很难维持机构运营等问题,但实际上致使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社区医疗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梁万年指出,社区医疗机构不是要和大医院比技术,而是要比功能。大医院有大医院的优势――高精尖技术,社区医疗机构也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健康管理,不能拿着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长板拼。

“从医疗服务体系构建来看,大医院负责诊治疑难杂症,社区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医疗、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等工作。大医院的优势仅仅是诊病,并不能帮助居民预防疾病和做好康复工作,这就是社区医疗机构高于大医院的优势所在。要看到自身的长处,社区医疗机构有很多其他医疗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不要摒弃自身的优势,一味追求自身难以提高的能力。”梁万年表示。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院长郭清认为,只有建立起社区医疗独有的医疗服务模式,才能让老百姓真正的认可社区医疗,不能总让老百姓认为社区医疗机构就是低于大医院的医疗机构,正确的概念是社区医疗机构是有别于大医院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也是有别于大医院的。

以上的六大优势正是社区医疗有别与大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帮助社区医疗找回本位的法宝,是让老百姓最终认可社区医疗服务的法宝。

观点

全科医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点上或者一个面上,否则全科医学发展就可能被其他学科所覆盖,更何况现阶段整合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整合医学发展的体系和思路很多层面上,哲学思维上,很像全科医学,对此大家必须要对全科医学有清醒的认识,全科医学不仅是临床学科,还是临床二级学科,是完全不同于整合医学的概念,绝对不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科。

――梁万年

目前,从小的层面上来看,虽然大医院的门诊量和社区的门诊量形成明显的对比,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区医疗和大医院医疗应该是分工不同、目标定位不同而相互协作的关系。

――姚岚

专科医生是按人的系统、器官,甚至是Dna的层面,把人分成若干专业,进行诊疗,属纵深发展。而全科医生的专业知识面宽,是在一定深度上横向发展。

――王炜

社区医疗和大医院应该说各有各的特点,在国外很多大医院林立的地区也有不少小医院、诊所,他们大多侧重居民的疾病预防、健康咨询,正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和大医院有差异性的医疗服务,所以同样得到病人的认同。

――胡善联

居民的健康是社区医疗的重要责任,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社区医疗人员专业上可能不要求有大医院医生那么精,但必须在耐心、知识面、沟通技巧等方面做得更好。

――崔树起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口腔全科医学学科现状机遇发展对策

口腔全科医学是在长期的口腔通科医疗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整合了现代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口腔医生从事最基本的口腔医疗诊治服务。在口腔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运用整体分析,综合考虑患者身心状况、发育状态、环境与家庭因素的影响,从事全面的口腔诊疗和保健服务。口腔全科(家庭)医学来源于全科医学,自我国引进全科医学以来,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与收入不对等的矛盾得到缓解,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临床医学殊的一份子,口腔医疗费用的高昂直接影响口腔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而口腔全科(家庭)医学就是实现其合理性的基本保证。

口腔全科医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性。即全程口腔医疗照顾,这是口腔全科医学的本质特征,失去持续性,就没有全科的内涵。

(2)整体性。指以患者整体健康为服务理念,从局部放大到整体,力求治本固本,体现“全”的本质。它是口腔全科医学的核心,同时也是口腔全科医生的根本服务思想。

(3)协调性。充分利用包括家庭和社区之内的各项资源,发挥其社会价值和职责。

(4)可及性。以患者便捷为前提,确保方便就诊,解决“看病难”问题。这是各特点体现的根本基础,没有良好的可及性,口腔全科医学的其他特点将成为空谈。

1福建省口腔全科医学发展史

1949年我国正式引入口腔医学,我省于1984年开始培养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多在基层从事口腔医学通科医疗,处理常规口腔疾病处理。至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规定》下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纷纷建立起来,其中的口腔科有了模糊的口腔全科医学概念。2004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林实的推动下,“口腔全人(全科)医学”列入福建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随后全国首家口腔全科(家庭)医学研究中心在福建医科大学成立,开创口腔全科医学学科发展新纪元,自此一批口腔全科医学专业人才正式着手科研工作。2007年11月25日,随着研究中心的发展,福建省口腔医学会口腔全科(家庭)医学专业委员会在福州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大陆第一个口腔全科医学组织的出现,代表口腔全科医学体系进入完善阶段。2008年6月18日,专委会携手福建省人事厅举办海峡两岸口腔全科医学论坛,邀请全国各地以及港台地区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就口腔全科(家庭)医学学科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和交流,并与中国台北医学大学代表郑信忠副院长、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周德华院长签订涵盖口腔全科医学交流、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学科发展,理论先行。2008年9月7日,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全科(家庭)医学研究中心邀请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副院长周德华教授和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郑信忠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等国内9所高等院校共同编写《口腔全科医学概论》,这将结束国内无口腔全科医学理论的历史。当年11月27日,第一届口腔全科医学年会在福州召开,此次会议邀请国内多名专家讲座,结合培训班的形式言传身教,提升省内口腔全科医学界水平,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好评。2009年,福建省口腔全科医学迎来了新局面,新加坡口腔全科医学界的加入促使亚太口腔全科(家庭)医学会的成立,至此福建省口腔全科医学被推向国内领先地位。

2福建省口腔全科医学发展现状

2.1临床发展现状

2.1.1开展心身治疗

*第一执笔人:陆,福建医科大学2007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林实,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口腔医学教育与临床方面的研究。

心身治疗是兼顾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既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符合口腔全科医学整体性理念,因此心身治疗成为口腔全科医学临床诊断的常规诊疗手段。在我省口腔全科医学诊疗开展过程中,倡导并使用心身治疗,要求每个口腔全科医生熟练掌握此种诊疗手段,使广大患者的口腔疾病得到实质性解决,并受到好评。

2.1.2开展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是全科医学的精髓,是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联系的桥梁。在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全科(家庭)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培养口腔全科医学骨干形成良好、稳定的基层转诊源,双向转诊的病例不计其数,遍布泉州、莆田、南平等地。

2.1.3开展高级牙髓病治疗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运用整体分析,综合考虑患者身心状况、发育状态、环境与家庭因素的影响,采用世界先进水平的显微根管治疗技术,进行疑难根管疾病治疗。推广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缩短临床操作时间及根管治疗的疗程,减少根管治疗术并发症。此外,热牙胶根管充填技术、根管钙化处理提高牙髓病整体治疗水平。

2.2科研发展现状

由于口腔全科医学无论在省内还是在全国范围,都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学科研究未有先例,我省十分注意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对国外口腔全科医学发展情况、我省口腔全科医学定义及发展道路、我省口腔全科医生社区定位和我省口腔全科医学发展环境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2.2.1关于国外口腔全科医学发展情况的研究

口腔全科医学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不同国家的口腔全科医学发展模式不同,对于零起步的福建省来说,了解国外发展现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研究中,采用Swot分析法对口腔全科医学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综合评判,借以将所在地区的战略及其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以清楚地确定口腔全科医学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口腔全科医学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通过数据库、网络及访谈的形式分别对美国、英国以及澳州家庭牙医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国外家庭牙医学在节约成本、教育体系及培训体系、政府和民间团体作用等方面的优势,也分析了医保制度、人才缺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医学模式转变、新兴牙科市场形成等给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对商业化牙科运作、牙科保险不足所形成的威胁进行阐述。

这些结论不仅在学科发展方面起到了引路作用,也对我省口腔全科医学的中心示范区建设,即福建医大口腔医院全人(家庭)中心以及交通门诊部、综合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2.2关于福建省口腔全科医学定义及发展道路的研究

背景不同,各地区口腔全科医学的定义和概念也不同,只有符合我省实际情况,才能真正指导省内口腔全科医生工作。研究人员经过系统的分析和阐述来引领学科的发展,率先探讨发展道路。

福建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上水平,但省内城乡差异明显,口腔全科牙医学的发展呈现多层次的格局,结合我国现有卫生政策,我省口腔全科医学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定位,社区为起点,保障人们初级口腔卫生健康。省内口腔全科(家庭)医师以儿童和成人的口腔健康尽可能保持在最佳状态为职责,具备卓越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楚地向病人传达卫生保健方面的信息,并解答病人的需求;以促进医患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能力应对口腔常见病、多发病,能识别需要专科医师会诊的疾病,并将病人转诊于相应专科,具有扎实的技术;以个体化服务为各年龄的口腔患者及家庭提供长期的口腔卫生服务,就人们的牙合发育状况提出建议,并对异常进行治疗,能帮助各年龄段的患者重新修复病齿,投身公众的口腔卫生实践。我省的口腔全科(家庭)医师只有具备口腔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宣教五位一体的素质,才能促使口腔全科医学在国内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2.2.3关于我省口腔全科医生社区定位的研究

我省口腔全科医生是以社区为重点服务对象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基层照顾(Community-orientedprimaryCare,CopC)的尝试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超越了基层口腔医疗为个别主动求医的病人提供诊疗服务的传统模式,以积极的健康观为指导,其内容涉及到个人及整个社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以及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一体化过程,从而形成一种立足于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协调服务的新型口腔基层医疗模式。我省的口腔全科医生只有通过社区服务,才能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解决人们的问题。通过以上的相关研究发现,现实的口腔医科医生必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增强竞争实力,才能在市场中寻求发展的重要渠道。

2.2.4关于我省口腔全科医学发展环境的研究

学科发展,环境非常重要,顺应局势发展,事半功倍。以Swot分析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aHp分析法,量化分析条目,融合利益相关群体理论,避免一概而论,使结论更具代表性,深入剖析当前我省口腔全科医学发展环境,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有关研究突破Swot分析定性的局限,用数据说明当前政府和口腔医生认为我省可以发展口腔全科医学,而患者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此外,研究表明口腔全科医学发展更易受内部环境因素影响,在决策上更应重视其内部发展需要。

2.3专业组织活动成果

2.3.1开办实用口腔全科医学培训班

自福建省口腔全科医学专业组织――福建省口腔医学会口腔全科(家庭)医学专业委员会建立以来,实用口腔全科医学培训班已成功开办3届,共培养70名口腔全科医学专业骨干。每届培训班突出临床实用特点,提供大量临床观摩实践机会,兼顾临床病例分析,邀请专业人士举办经验交流专题讲座,学成之后授予部级继续医学教育i类学分。

2.3.2搭建海外合作平台

自2008年海交会上我省与港台地区签署合作协议以来,交往频繁。在对我省口腔全科医学发展环境分析的开题报告上,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周德华院长莅临现场指导,给出宝贵建议。2009年11月初,台北医学大学在台北组织家庭牙医学研讨会,邀请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地区专家学者与会,给我省口腔全科医学人员创造了新的交流平台。

3福建省口腔全科医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口腔全科医学的发展紧紧依托于初级卫生保健,自中国加入wto后,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不仅是国民关注的民生话题,同时也成为立足国际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费用与日俱增,初级卫生保健逐渐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我省口腔全科医学所面临的环境发生质的变化。

3.1面临的机遇

通过一系列相关调研,课题小组对口腔全科医学发展环境有了明确的认识。根据问卷结果显示,目前口腔全科医学面临以下机遇:

3.1.1具有强大的潜在就医倾向

我省民众口腔健康状况不乐观,农村差于城市,除了口腔保健意识有差别外,口腔医生的宣教和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影响。据调查,龋齿和牙周疾病仍然危害成年人口腔健康,仍有很大比例人群未及时拔除残根,这与口腔卫生资源缺乏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存在很大关系。同时,也说明目前我省存在较大的口腔疾病就医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无法转化为就诊需求。而口腔全科医学降低成本的一大优势,是迎合这种需要,减轻患者负担,吸引其就诊,有利于服务人群范围的扩大。

3.1.2获得海外口腔全科医学组织支持

目前我省口腔全科医学相关组织已开始和海外口腔全科医学组织展开交流合作,如福建省口腔医学会口腔全科医学专委会与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台北医学大学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进行三地区资源互补,弥补不足;并形成联合培养人才共识,定期组织行业活动,通过理念、技术和经验的相互交流,带动国内市场发展。此外,港台地区的口腔全科医学组织还与英国等国家的组织进行交流,形成世界范围的良性竞争。

3.1.3与医保挂钩

目前口腔医疗服务内容部分与医保挂钩,例如口内大部分治疗、拔牙。而这些内容很多都是属于口腔全科医学范畴,加之全民医保的推动,这就意味着人人都能享受口腔全科医学的服务,有利于把消费者对口腔保健的需要转化为需求。此外,目前已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医保刷卡,加大了口腔全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3.1.4政府大力支持初级卫生保健发展

国内几轮的医改均涉及初级卫生保健,特别是今年4月份的医改,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并计划投入8500亿元以便方案实施[1]。我省的口腔全科医学正可以趁此东风,在省内大力开展起来。

3.2面临的挑战

事物皆有两面性,口腔全科医学在拥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无法避免的挑战。

3.2.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目前政府非常重视基本医疗体制发展,但在口腔全科医学这块却未有体现。现有一系列全科医学发展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管理政策条例中,仅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立口腔医学科,相关的专项拨款及专项基金并未明确,这意味着口腔全科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多种资金问题。此外,政府的不重视会影响患者接受程度,使口腔全科医学不能很快得到广泛推广。

3.2.2口腔全科医生无准入制度

目前,国内口腔全科医师无明确准入制度,社会上的口腔全科医师鱼龙混杂。据了解,我省就有一些没有资格的牙医也打着口腔全科的旗号,若患者去这样的地方就诊,对口腔全科医学易产生错误认识,否定口腔全科医学存在的意义,不利于口腔全科医学的正常发展。

3.2.3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

如同其他临床疾病就诊,群众宁愿去大医院排长队,也不愿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口腔疾病就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其直接原因是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据报道,部分地区竟有2/3的群众不愿去社区服务中心就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口腔全科医学的推行。

3.2.4行业内外无序竞争

在行业外部,专科医生竞争将威胁口腔全科医生的生存。由于专科医生致力于口腔专科的发展,在其专业领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消费者放弃口腔全科就诊而去口腔专科就诊。而一些通科牙医为了能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往往放弃从事口腔全科医学的机会。在行业内部,由于无统一标准,可能会出现同行间对口腔全科医学理解有差别,造成各自为政,形成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

福建省口腔全科医学发展对策

一门学科只有禁得起历史的冲刷和理论反复证明,才能在众多学科间的优胜劣汰中得到长期发展,社会经济的变化对其也有强大的影响力。尽管当前口腔全科医学仍属新兴交叉学科,所面临的阻力层出不穷,但是为了促使基层口腔医学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早日实现,口腔全科医学就需要均衡协调发展。

通过对目前口腔全科医学均衡协调发展研究,发现国内口腔全科医学均衡协调发展处于中等状态,但仍有许多不足有待改进。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4.1加大双向转诊执行力度

目前转诊处于单向转诊,这既不利于口腔全科医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这个问题除了医疗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外,民众利用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行为的习惯养成和口腔全科医生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口腔全科医生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也要不忘全科理念本质,提供高质量服务吸引民众自动转诊。口腔专科医生应该明晰专科治疗范围,致力诊疗疑难口腔问题诊疗,及时下放常规口腔疾病治疗,配合患者下转的执行。

4.2提高民众口腔健康保健意识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普查显示,民众口腔健康保健状况呈上升水平,健康保健意识较前两次普查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民众的口腔健康保健意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儿童龋齿问题和中老年牙齿缺失问题仍较为严重。对此,应整合常规口腔保健知识和家庭化服务理念,扩大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口腔全科专业人士提供社区免费咨询和义诊活动,这些活动可纳入研究中心和专委会常规活动安排,逐步实施。

4.3疏通信息获取渠道

民众、政府和口腔全科医生间存在信息不对等现象,且民众利益最易受损。研究中心和专委会可联合社区服务中心,及时在本辖区范围内张贴相关政策法规和口腔健康保健活动安排表,设立咨询箱,一对一解决民众疑惑。

4.4建立口腔全科医学专项基金

专项基金的建立是口腔全科医学相关组织正常运行和活动开展的一大保障,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进行筹资:(1)政府财政拨款。今年新医改通过后,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经济投入加大,正是口腔全科医学发展的一大契机。研究中心和专委会可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目前口腔全科医学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形成可信论文,吸引业内人士和政府相关人员的重视,以便获得政府财政的支持倾斜。(2)友好国家、集体、个人的捐赠[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