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养老的劣势十篇社区养老的劣势十篇

社区养老的劣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04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1

一、劣势企业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不具备改制条件,目前又难以实施破产、后续发展无望的企业;

(二)清产核资后,有效资产较少,确属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

(三)企业人数少,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

二、劣势企业先行安置职工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由主管单位组织对所属企业进行清产核资;

(二)根据清产核资和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劣势条件的企业,经主管单位研究后,提出按劣势企业政策先行安置职工申请;

(三)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报材料进行研究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报经省政府同意后,由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批复;

(四)企业编制《劣势企业先行安置职工方案》,经企业职代会或职工全体大会审议通过后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备案;

(五)安置职工费用一般应由企业主管部门(单位)和企业自筹解决,确需省政府支持的,由企业向主管部门(单位)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单位)提出具体意见,并附清产核资报告、劣势企业的认定批复、职工安置方案等文件,报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对符合政策的,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使用国企改革专项资金意见,报经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批准后,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函请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尽快拨付资金。

三、劣势企业先行安置职工有关政策

(一)关于劣势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或一次性安置费计算标准问题

经济补偿金月平均工资标准按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企业月平均工资计算,其中,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算,企业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最低工资标准执行;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解除合同上年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全省城镇单位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封顶。

计算平均工资中所称的工资是指纳入企业工资总额的应发工资,其数额应与企业上报的统计报表一致;企业没有上报统计报表不能提供有关原始凭证的,按当地在岗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符合冀政办[*]7号文件规定的自谋职业人员,计算一次性安置费按照冀政办[*]7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二)关于退休人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外费用和内退人员生活费计算问题

退休、内退人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外费用和移交社区管理费用,参照冀政办[*]7号、冀办字[*]185号、冀国资字[*]97号文件执行。因先行安置职工的企业多为劣势企业,企业目前执行且符合国家和我省政策的统筹外项目,可以按规定预留,没有执行的不再预留统筹外费用。

对符合规定办理内退人员,生活费标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预留。

退休前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按最低缴费标准确定。

(三)关于拖欠各类社会保险问题

应参保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社会保险注册登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按照属地原则,参加所在地社会保险统筹,并按照冀国资字[*]97号文件规定计算补缴。其中:养老保险费按历年社平工资60%补缴。

(四)职工档案关系转移问题

1、自谋职业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和解除劳动合同领取经济补偿金人员的档案关系,按照《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档案管理的通知》(冀劳社办[*]18号)的规定执行。

2、内退人员、不得裁减人员和留守人员的档案管理,由企业主管单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办理。

3、退休人员按规定向社区移交,移交前后的管理职责,按冀办发[*]28号文和《企业职工安置方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先行安置职工后企业处置问题

劣势企业实施先行安置职工后和注销、关闭、破产之前,停止一切经营活动,企业营业执照、公章、财务专用章由企业主管单位保管并监督使用。留守人员在主管单位监督下,负责处理遗留问题。

五、吊销营业执照的劣势企业职工安置问题

已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的劣势企业,由于企业经营主体已经不存在,因此不再办理内部退养;对于吊销营业执照之前已经办理内退、承诺等退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参照上述规定计算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2

【关键词】天津市养老院公建民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2.9【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某一地区老年人的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占到全部人口的10%,或者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占全部人口的7%,则认为该地区已呈现人口老龄化的形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大陆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182万人,占16.15%,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1]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为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而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愈加重要。为促进养老机构的良性发展,改善公办养老机构“高耗低效”的现状,破解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难题,国务院于2013年提出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即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丈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①

天津市作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其老龄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据天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5.91万人,占15.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8.66万人,占9.61%[2](2010―2015年天津市老人数量详见图1)。而市老龄办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的“天津市失能老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天津市失能老人总数为14.33万人,到2020年,将会有17.09万人,到2030年,将会有21.48万人。天津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失能失智老人增长快、老人空巢化现象严重等特点。

为应对巨大的养老压力,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地发展,天津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于2014年下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并率先对区级国办的12家养老院进行公建民营的改革。

在传统养老管理体制饱受诟病,遭遇发展瓶颈的背景下,“公建民营”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养老事业改革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明晰天津市养老院“公建民营”改革的成效,并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养老院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本文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家“公建民营”养老院,运用Swot分析模型,从内部优势、劣势及其外部机遇与威胁四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

1.概念界定

“公建民营”作为新型的养老机构运行模式,学术界对其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曾指出,“公建民营”是指在新建养老服务机构时,各级政府按照办管分离的发展思路,由政府出资,招标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去经办和管理运作,政府则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负起行政管理和监督的责任,[3]并认为公建民营与公办民营有所区别,“公办民营”是各级政府和公有制单位在已经办成的公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基础上的改革,是盘活存量领域的改革,“公建民营”则是在发展增量领域进行的改革。[4]

天津市民政局在《关于推进我市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意见》中提出,从2014年起,新建公办养老机构建成后,一律实行公建民营;对于现有的、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逐步实行公建民营改革。由此可知,天津市实行“公建民营”的范围不仅限于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也涵盖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

因此,依据国家及天津市相关政策文件中的阐述,本文对“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概念采取广义上的界定,即由政府出资全部或大部分,再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其中改革对象包括新建的、以及现有的、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该模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政府于微观事物中脱离,承担起行政管理与监督职能,旨在增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内在活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与水平。

2.模式解析

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运行模式,是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同时也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其具体运行模式是由政府出资,以公益性为主要功能定位,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经过各地的探索实践,代表性的实施模式有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参股、出让等方式。政府与市场通过签订合同形成合作契约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市场成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政府则从直接提供服务转变为购买和监督服务,二者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其具体运作模式图如下:

如图所示,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不同于公办养老院政府统包统办或民办养老院自我发展模式,该模式涉及了政府、市场与老人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政府与市场通过租赁、委托、参股、出让等方式订立合同与契约,建立合作关系,政府于微观事务中脱离,承担监管职责,市场根据自负盈亏原则,负责具体服务与运营工作,从而有效规避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这既是对我国21世纪初倡导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深化,也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对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采取的多元主体混合供给养老服务新模式的尝试。[5]老人始终居于该模式的中心地位,既有政府为养老院的公益性保驾护航,又有民间团体提供专业服务,无疑大大提高了老人机构养老的生活质量。

三、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Swot分析

Swot模型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应用广泛的有效分析管理模型。其优势在于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类内外部因素相匹配以进行客观性分析。目前该模型已成功分析了社区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等养老模式。因此,本文在实地调研天津市“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基础上,同样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发现其不足之处,进而寻求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

1.“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内部优势

(1)公私合营利于优势互补

天津市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模式,就是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突破以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将政府与市场相分割的传统,以合同的形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便是采取“公建国办、股份制合作、吸收社会资金、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武清区第二养老院则是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委托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改善了公办养老机构高耗低效的弊病,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养老活力,也降低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门槛。同时,其在性质上仍为国办养老机构,既可以保证其公益福利性|,又能够发挥运营团队的专业性,从而保证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2)政府帮扶降低运营成本

天津市政府大力帮扶公建民营类养老机构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其运营成本,使运营团队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精力用于养老服务之中。这是民营养老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武清区第二养老中心的运营便得益于政府的帮助。相关部门仅收取少量管理费用,在养老院的装修改造过程,资金也全由政府部门负担,水、电、气均按民用标准收费。政府的大力帮扶,着实减轻了该运营团队的经济压力,减少了其后顾之忧,从而使其更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专业团队保证服务质量

“公建民营”运行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从而保证了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发挥专业化团队优势,实施智能化管理。其不仅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还配备有专业营养师,并与老年大学合作,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其医养结合的特色,更是有效解决了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其完善的设施与服务使其成为全市具有医养结合特色的“绿色养老基地、机构养老标准化服务示范基地、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双拥共建养老示范基地和南开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中心”。

(4)政府监管保证公益属性

天津市民政局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应继续发挥托底作用,留有适当比例床位,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②在政府的要求与监管下,武清区第二养老院对低保老人、五保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优先入住,对经济困难的老军人、老教师、劳模等实施优惠入住,其收费标准也远低于同等条件的其他民办养老机构。南开区养老中心同样优先为部队老干部提供养老服务,并计划预留5%的床位用于免费向“三无”和困难老人提供公益和养老服务。由此可见,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公益属性得以保障。

2.“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内部劣势

(1)发展经验不足

天津市自2014年起实行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该运行模式作为新生事物,无论政府或者市场都缺乏足够的发展经验。如何让公建民营型养老机构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政府与市场的如何分工才更有效,两者的利益又该如何精细划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细节性的问题仍需要双方一共摸索,共同合作,不断总结经验,方能使得该模式更加完善。

(2)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

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备。目前该类养老机构存在医疗设施不齐全,医保报销尚未落实,导致医疗功能沦为摆设,老人生病仍需外出就医。同时招工难,对于公建民营类的养老机构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大难题。

(3)部分运营者过于追求利益

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市场机制的固有弊端,在进行社会化运营,激发养老活力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过分追求利润的风险。部分运营者一味追求盈利,极易忽略福利性与公益性。另外为了降低运营分险,个别机构存在拒收失能失智老人的现象。

3.“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外部机遇

(1)政府的政策扶持

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运营,天津市对“公建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给予了丰富的补贴政策。主要补贴内容有: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困难老年人入住补贴等。运营补贴,即对收养生活自理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床位,每年给予每张床位补贴1050元;对收养生活不能自理(介护)和半自理(介助)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床位,每年给予每张床位补贴2250元;困难老年人入住补贴,对收养的政府重点保障的困难老年人,给予全额或部分住养资金补贴。③同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还可享有防范意外风险补贴等的优惠政策。多样的补贴与扶持政策,降低了其运营成本,利于其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养老需求的增多

截至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5.91万人,占15.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8.66万人,占9.61%。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同时京津冀养老一体化的实施,无疑又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外出打工子女人数的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养老的刚性需求使得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愈加重要。不断增多的养老需求,意味着广阔的养老市场,因此,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这对于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而言,无疑是巨大发展机遇。

(3)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逐步受到冲击,许多老人不再将入住养老院视为被抛弃。相反的是,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在一项对天津市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调查中发现,九成以上的老人属自愿入住养老院。其中有53.1%的老人是为了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46.9%的老人是为了享受专业人员的服务。37.5%的老人为了能和老年人在一起,共同语言多。[6]由此可见,养老机构已获得许多老人的接受与认可,而专业全面的服务则是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取市场份额的重要条件。

4.“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外部威胁

(1)政府监管存在疏漏

在公建民营运行模式中,政府主要承担监管职责,对民间团体的资质及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天津市政府相关文件中也表示,要建立严格评估机制,加大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的监管仍存在疏漏之处。例如在服务质量的监管上,一是由于服务质量难以量化,二是由于检查周期的限制,使得政府的检查也只能反映当时或部分情况,而无法及时全面地反映问题。

(2)相关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在国务院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天津市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进行公建民营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补贴政策。而在公建民营的实际改革过程中,则是由各区政府负责,天津市政府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文件。该做法既有利于各区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创造性的养老体制改革,但也容易造成各区标准不一、发展进程与质量差距大等弊端,从而阻碍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改革步伐。

(3)容易发生目标偏离

由政府出资,社会化运营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极易陷入公益与盈利的矛盾之中。公办养老机构的首要目的便是发挥“兜底”功能,虽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都曾保证托底功能,但在运行过程中,民间团队极易发生偏离,利用政策优惠建成高档豪华盈利会所,收取高额费用,将那些有实际困难的老人及普通工薪阶层拒之门外。

三、完善养老院“公建民营”模式的对策分析

综合以上对天津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Swot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晰该模式的优劣势及机遇与威胁。为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弥足劣势,利用好发展机遇,有效规避及应对可能的威胁,依据Swot模型,其战略组合如表1所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如下:

1.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天津市政府在有效激发各区政府积极性的基础上,要以立法的方式,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整体战略,做好统筹指导。应在民间组织的资格认证、评审程序、政府的具体职责、相关主体的违规惩处等各方面出台较为详细的法规制度,从而对各区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各区在具体改革中,也可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改革中的失误。同时也应鼓励各区依据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形成各有特色的养老机构,以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而保证天津市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在大方针的引领下,做到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

2.促进养老产业协会的建立与完善

养老产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既发挥着监督政府与民营组织的作用,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公建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对于各区政府来说,都是新事物,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而养老产业协会的成立,则为其搭建了一个经验交流,共同探索,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从而利于天津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助推该类养老机构向高质量高服务方向发展。南开区养老协会的成立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3.建立多元公开的监督机制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监督机制。监督主体主要为政府、第三方及老人自身。政府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对服务质量、资金用途等方面,政府应该完善监管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并听取养老机构的工作汇报,以保证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同时应引入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运用专业的技术与方法,对养老机构的服务等进行评估,以弥补政府监管中的疏漏之处。此外,老人的利益诉求最值得重视,却最易忽略。因此,各养老机构应当鼓励院内老人成立老人自治组织,对养老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并集中老人们对饮食、护理、娱乐等方面的意见,反馈给院方,保证为老人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4.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

天津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离不开高质量的服务。首先应该坚持医养结合特色。医养结合成为许多老人选择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第一理由。而坚持医养结合还应完善以下细节问题。一是应当保证基本医疗设施的完浼白愎蛔ㄒ狄交と嗽钡呐浔福防止医疗设备沦为摆设。其次相应的医保报销制度也应积极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其次要注重护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在岗的护理人员,应完善统一的培训制度,进行定期培训。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缓解招工难问题。针对护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的问题,该类养老机构可以与护工类的专业院校形成合作关系,从而为养老院注入年轻新活力。此外,该类养老机构可加大智能化设备的使用率,以科学设备检测老人身体的各类指标,在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保证了服务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5.保证公益与福利属性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不能背离公益属性,鹤童公益养老集团董事长方嘉柯认为,公建民营的产权依然归国家所有,其天然的公益性决定了公建民营机构应该首先为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和高龄失能老人兜底,在公建民营过程中,各地应该明确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公益性,做好困难老人的兜底工作。[7]因此政府应当明确功能定位,建立甄别筛选机制,对该类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类别、收费标准等各方面做出严格规定与监管,优先保证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入住,从而满足弱势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政府也应列出相应负面清单,对民营组织的行为加以合理规制,防止公建民营养老院走形变样,丢失公益性。此外,政府要适当加大财政补贴与扶持力度,以减轻民营组织及弱势老人的经济负担,最终彰显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公益属性。

参考文献:

[1]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国家统计局

[2]2015年天津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协调小组办公室

[3]阎青春.养老机构的“公办民营”与“公建民营”[J].社会福利,2011(01):13-15.

[4]王雪辉.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作模式探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6(8):38-43

[5]董红亚.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发展、问题及规制[J].中州学刊,2016(5):71-76

[6]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课题组.关于天津市养老机构发展和入住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J].求知,2015(2):46-48

[7]方嘉柯.公建民营不能背离公益初衷[n].中国社会报,2014-09-15.

[8]方浩.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现状、特征及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5):90-97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3

弱者保护是现代文明以人为本的体现。作为“特定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的一方”的弱者,其身份不同于等级身份,具有身份的多重性、法定性、移动性、例外性、独立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弱者保护法律实践的意义体现在对传统民法三原则的时代“冲击”、对刑法理性的情理“补充”和对行政法国家本位的“挑战”三方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我国的法治实现过程中,弱者保护应当也必然成为立法与司法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弱者身份保护时代意义

现代社会摒弃出身、地位等身份差别,倡导基本人权,使国家权力借助法律上之抽象人格制度,对人施以平等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一国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的标杆,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日渐深化,催生了平等表象下处于劣势的弱者,并逐渐泛化成法制社会平等主流中势不可挡的暗潮,日愈呼唤着法律保护天平的倾斜!“进步社会的运动,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弱者身份这一具体人格的出现,是动摇了近代以来法律维护平等的基础,还是法律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因应之举?对此我们应有理性的认识。

一、弱者身份的含义与特点

强弱的分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弱者保护则是现代文明以人为本的体现。在法律领域倡导弱者保护,应以界定弱者身份为其逻辑起点和核心。法律以一定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强者与弱者相对称,因此针对现实生活中情形各异的弱者,笔者认为可将其含义界定为“特定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其含义有二:(一)弱者身份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公民参加到某一特定社会关系中才享有的或者某种身份是公民所特有的,但并非该公民参加所有社会活动都受到这种身份的保护,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这种身份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二)劣势的考评应是客观且贯彻始终的。这里有两个衡量标准:1、处于劣势的一方不拥有足够与处于优势的一方相抗衡的力量,也可以说在相抗衡中处于劣势的一方相对于处于优势的一方是收益递减、成本递增的,并最终导致零收益甚至负收益;2、处于劣势的一方与处于优势的一方彼此的地位是不可互换的,也可以说这种互换在现实中不具备条件或将导致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完全改变。

弱者这一具体人格,是法律在以抽象人格对全体社会成员实行一体保护基础上考察现实生活,旨在维护社会实质正义的制度安排。弱者身份的出现,决不是重蹈等级身份的覆辙,它源于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自身的特点:

1、身份的多重性。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个人可同时拥有多重弱者身份,如个人可同时作为消费者、妇女、老人存在;而等级身份则具有单一性,个人无法逾越等级差别而享有不同等级的身份。

2、身份的法定性。弱者身份的取得源于法律的保护性规定;而等级身份的取得具有原生性,一个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其一生的身份。

3、身份的移动性。弱者身份因法律规定要件的满足而享有,因要件的缺失而丧失,具有阶段性,往往不为某一特定人所终身享有;而等级身份则具有固定性,从一出生个人的身份往往就确定下来,并可因继承转移给后代人。

4、身份的例外性。现代社会以抽象人格、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无身份区别保护为一般,弱者身份的提出,是这种一般的例外,其适用有着严格的法定条件;而等级身份则是身份社会的普遍现象,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某种身份,并因身份的不同形成权利义务不一的等级。

5、身份的独立性。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独立,弱者身份的获得使特定的个人享有法律规定的特权维护自身权益;而等级身份则具有依附性,个人始终被视为特定团体的成员,“他所应遵守的规则,首先来自他作为其中成员的户主给他的强行命令”。

6、身份的社会性。弱者身份的界定是为了使法律倾斜对弱者的保护,体现社会实质公平;而等级身份的界定则源于家族伦理关系,是为了维护等级差别和上层等级的特权。

二、弱者保护法律实践的时代意义

(一)对传统民法三原则的时代“冲击”

民法是“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的法律,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作为私法领域自由表征的民法在反封建历史进程中确立了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三大原则。由于三大原则是在解除人之身份、地位束缚,把人抽象化为平等的存在,从而有利于国家法律一体保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三大原则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崇尚自由平等的民众的心理需要,逐渐成为私法领域的三大支柱。但弱者身份的提出,冲击了三大原则建立的基础,使民法价值取向逐渐由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演进:

1、对弱者的重视使民法中以身份立法的规范日渐增多,冲击了强调人之抽象人格平等、注重行为立法的民法主流。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出现;

2、对弱者的保护使民法拓展弱者的权利,限制财产权的行使,冲击了遵循所有权绝对、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民法传统。如遗产继承中对胎儿应继份额的保留,公司法中累积投票制、股东代表诉讼等一系列旨在维护小股东权益的制度,保障民事实体权利实现的民事诉讼中对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当事人财产的裁定先予执行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的专章规定;

3、对弱者的保护使国家力量介入经济生活,合同强制性条款增多、冲击了契约自由、国家不干预市民生活的民法传统。如劳动合同中劳保条款的硬性规定,个人劳动合同标准不低于集体合同标准,格式合同中不利于弱者的免责条款的严格限制及在合同解释存在两种以上可能时,选择有利于弱者的一种的规定;

4、对弱者的保护使民法引进了无过错责任作为过错责任的补充,冲击了责任自负的民法传统。如产品侵权中严格责任的确立,特殊侵权中举证责任的倒置。

(二)对刑法理性的情理“补充”

长期以来,刑法以严刑峻罚、铁面无情的理性著称于世。在现代社会它更以限制人之自由、剥夺人之生命的威慑,成为惩治犯罪、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后的坚强盾牌。弱者保护的渗入,使刑法保持威慑的同时揉入了人性的温情,在惩罚罪犯的过程中完成对罪犯的思想改造,也激发了人们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从而为社会长治久安奠定了情理交融的刑事法律基础,这可体现于:

1、法律援助制度的设立使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盲、聋、哑的被告人、未成年人或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及无钱支付律师费用的当事人能获得具有专业知识与经验的律师的协助,在与处于优势的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对抗中维护自身权益;

2、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制度的设立及承担责任条件的相应宽泛标准,有效鼓励了处于劣势的公民与罪犯做斗争的积极性3、保障刑法目的实现的刑事诉讼法中律师提前介入的规定,弥补了被束缚自由的犯罪嫌疑人无从收集利己证据、维护正当权益的缺陷,无罪推定的确立和类推制度的取消避免了处于强者地位的司法机关的不公正处理,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定罪量刑上法定、酌定情节的考虑和综合地区发展水平确定财产犯罪定罪量刑数额,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守法的范围内有了情的韵味,契合了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有利于对他们的惩罚改造;

5、诉讼活动中对附带民事诉讼损害赔偿审判的同时进行和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没收财产时,民事赔偿费用的先行支付都体现了在国家制裁违法犯罪过程中对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受害人的照顾与保护。

(三)对行政法国家本位的“挑战”

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自从国家成立以来,探讨如何在有效的范围内合理地运用国家权力,一直是行政法的核心内容。权力不受到制约,必将产生腐败,但个人无法与国家相抗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指令支配全社会的人、财、物,个体利益被国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所抹杀。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国家权力“来自于民,服务于民”的本来面目,协调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为国家权力制定合理的运行规则过程中调整行政权力高高在上的态势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体现在行政法的变迁上,可归为:

1、国家赔偿法的出现,承认国家作为侵权赔偿的主体,使在国家权力运行过程中受到损害的民众的利益得以恢复;

2、赋予行政管理相对人行政复议权,复议的范围不仅包括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包括抽象的行政行为,更为全面地维护了处于弱者地位的民众的利益;

3、设立行政诉讼程序,强制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使民众不仅有了民告官的途径,也有了打赢官司的保障;

4、强调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权运行的透明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大行政监督力度,极大避免了行政权的黑箱操作和滥用,有效保障了处于弱者地位的民众利益。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4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5

——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

转眼间,为期9天的社居委主任助理培训结束了,我们即将奔赴各自的战场,开始一断全新的工作旅程。

在踏上新的工作岗>,!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学习,使我对社区工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关于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的心得体会:

如今的社区工作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委老大妈”,整天管社区内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现在的社区工作者,除了要做这些,更重要的是要系统的、全面的、多层次的为社区居民服务,做好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就业、等其它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讲,主要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毕竟群众是社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脱群众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就无从谈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归属感。

第二,要有责任意识。区工作系于全局,责任重大,社区工作者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第三,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强化思想发员、典型鼓动、服务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利用居民爱家、爱院的热情,善于做工作,敢于做工作,学会做工作,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社区工和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主观变为客观,从低效变为高效,从而达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群策群力搞好社区工作的前提。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形式,发动、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6

关键词:燕郊;空间结构;规划

一、燕郊的基本概况

燕郊镇目前的总面积是105.2平方千米,管辖55个行政村。它与北京市通州区只隔了一条潮白河,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距天津港120公里。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的多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使得燕郊与北京两地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

二、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可以将燕郊的地域空间划分为“一条发展带和五个发展区”。这“一条发展带”就是沿着潮白河的旅游产业发展带;五个发展区,即金融商贸区、科研文化服务区、医疗健康产业区、高科技工业区和农产品生产区。

下面将用Swot分析方法来对这一规划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带(沿着潮白河分布)

1、优势:(1)区位优势:与北京只有潮白河相隔且交通便利,能够吸引来自北京的游客。(2)自然环境优势:潮白河的水域面积较大、绿化环境较好,这一带没有遭受到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很高,非常适合休闲度假。(3)基础优势:已建有华堂、京华两个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及9家星级酒店。

2、劣势: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较高程度的开发,大型、高档的旅游度假设施较少;旅游开发的成本较高。

3、机遇: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将在2017年年底搬迁至通州,离通州仅一河之隔的燕郊也会更加受人关注,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投资人。

4、威胁:同行业竞争激烈:京津冀地区旅游度假地较多,比如北戴河,它们的发展程度和知名度都比较高。

基于上述分析,燕郊靠近潮白河的区域可以通过规划来发展旅游产业:(1)这一区域应该以潮白河水域为依托,建立大型的游泳馆、水上游玩世界及其他游乐场。(2)应该加大对旅游产业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在潮白河上设置来往于两岸的船只;另一方面可以增建几条由旅游区通向京哈高速公路的道路。(3)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旅游资源,并且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来进行宣传。上述几点建议如果付诸实践,将能够为燕郊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医疗健康产业区(位于燕郊的西南部)

1、优势:(1)区位优势:临近京哈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紧邻潮白河附近的旅游产业发展带,自然环境优越。(2)已建有燕达国际健康城,它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3)市场广阔:北京由于“城市病”的存在,缺乏安静的养老场所,有很多北京籍的老年人愿意到燕郊去养老。

2、劣势:(1)医疗健康设施建设成本高、耗费资金量大。(2)燕郊缺乏经验丰富的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和医术较高的医生。

3、机遇:(1)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北京将推动市属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整体搬迁、办分院、对口支援、共建共管等方式从中心城区向外疏解,燕郊的医疗机构会从中获益。(2)燕达集团对燕达国际健康城的投资建设还在进一步进行中;汇福粮油集团投资的汇福国际健康中心也正在建设中。

4、威胁:“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和环京津的县都将建设医养结合型的养老基地,这将会对燕郊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燕郊发展医疗健康产业潜力较大。燕郊应该:(1)经常培训本地的医护人员并引进医疗行业的高层次人才;(2)优化健康城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医疗健康体系,注重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医疗健康产业;(3)定期派一部分医护人员到周边地区免费做服务,这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总之,燕郊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抓住机遇,积极打造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健康产业。

(三)金融商贸区、科研文化服务区和高科技工业区

金融商贸区就是燕郊镇老城区,科研文化服务区位于金融商贸区的北面,高科技工业区位于金融商贸区的东面。

1、优势:(1)老城区有一些发展商贸的基础条件。(2)人才优势:老城区的北面有20多家科研机构、8所大专院校。(3)高科技工业区已经有20多年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历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

2、劣势:(1)金融商贸区目前的发展水平仍然不高。(2)科研文化服务区缺乏高层次人才且不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研发成果。(3)高科技工业区目前仍没有规模较大的高科技产业。

3、机遇:(1)由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有着13年经营历史的北京市海淀区盛宏达小商品城于2016年5月正式迁往燕郊金融商贸区,新盛宏达在5月底进入试营业阶段。(2)“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会给燕郊带来机遇,燕郊能够承接北京的部分产业转移。

4、威胁:区域竞争:目前河北省其他地区都在积极承接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这将会给燕郊的经济向现代金融业、高科技产业转变带来竞争。

基于上述分析,燕郊的金融商贸区、科研文化服务区和高科技工业区的布局具有可行性,但发展都不成熟,需要:(1)进一步吸纳学历程度更高、专业知识更扎实的人才;(2)完善各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为承接北京地区的产业转移做好准备;(3)对科研文化服务区进行详细规划,按科技、人文等不同种类进行分区;(4)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鼓励创新,力争形成竞争力较强的高科技产业。

(四)农产品生产区(位于燕郊的东北部)

1、优势:(1)燕郊的东北部地区主要是农村地区,包括苍头村、圣家屯村、翟家庄村、姜庄村等,这些地区的地价相对便宜且空地相对多些。(2)这些村庄紧邻京秦高速公路,驾车进入京哈高速公路也只需十几分钟,交通便利。

2、劣势:(1)散户种植较多,没有形成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缺乏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农民生产符合绿色、健康标准的农产品以及防范病虫害等。(3)未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收购、销售。

3、机遇:随着通州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设,通州区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规模将会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将会增大。

4、威胁:区域竞争激烈:广阔的华北平原耕地面积较大,能够大量地生产品种多样的农产品。

综合上述分析,燕郊的农产品生产区可以:(1)依托燕郊本地和通州市场,建设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比如有机蔬菜生产基地;(2)聘请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农民生产,他们可以在农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定期给农民授课,讲述农业生产领域的科学性知识;(3)在农业基地附近组建农产品销售公司,专门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4)应该修筑一条由基地通向京哈高速公路的道路,以便于农产品向外运输。上述四个方面不仅能够合理开发利用空地,还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燕郊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23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7

关键词:泰州市医疗旅游Swot分析优势分析医疗服务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已经从单纯的观光游览性质向休闲、娱乐、文体、医疗方向转变,并与其他相关产业互相融合和渗透。泰州是经济发达的江苏中部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旅游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泰州毗邻上海、南京、苏州等极具消费潜力的客源市场,并且泰州的医疗服务价格比较实惠以及传统医疗保健项目发展较好。泰州如果能将旅游业与医疗服务业进行很好的整合,必定能从中获得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优势(Strength)分析

1.1优越的养生地理环境泰州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富,境内河汊纵横,水网密集,物产丰富,舒适宜居,是独具风韵的江淮水城、生态水乡。近年来,泰州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生态名城的同时,建成了一批生态功能区和现代旅游休闲区。溱湖湿地公园为国家5a级景区,“华侨城”温泉可四季沐浴,泰兴古银杏森林民居错落、风景宜人,秋雪湖是理想的休闲养生度假胜地,兴化千岛菜花被誉为“全国最美丽的油菜花海”。优质自然生态资源是打造医疗旅游城市的基础,便捷的区位交通更方便了八方游客。泰州地处苏中之中,位于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东距上海200公里,西距南京160公里,与苏南隔江相通,处在沿海、沿江t型经济带咽喉,区位优势独特。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发达便捷,连接城网,为吸引更多的人来泰州进行医疗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1.2关联的特色优势产业泰州医药城是全国唯一的部级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医药城为龙头的一批全国知名医药企业为打造健康旅游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规划建设中的康健医疗区将为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提供高端平台。泰州市的农业基础非常好,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银杏之乡”和“水产之乡”。泰州已经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泰州市的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姜堰会船节、中华养生文化节都成为泰州市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有利条件。

1.3医疗费用较低国际医疗旅游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医疗费用过高。泰州的医疗服务价格明显低于这些发达国家水平,并且相比其他比较发达的亚洲国家价格也不算高,即使是与国内已开展医疗旅游的北京等地比也是相对低廉的(见表1)。

2劣势(weakness)分析

2.1医疗与旅游缺乏有机结合国际医疗旅游不是医疗条件和旅游资源的简单相加,还需二者的有机结合。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医疗旅游服务机构做出了各种努力来吸引国际医疗旅游的患者。目前,泰州的医疗机构根本没有将国际医疗旅游作为考虑的发展对象,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治病的医疗模式,甚至一些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完全没有为外国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意识。另外,泰州有些医院的特色服务项目治疗效果很好,但旅游部门没有做出有效的宣传。

2.2医疗机构缺乏国际认证患者在选择目的地国家的时候非常注重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而患者判断一个医疗机构的好坏就是目的地国的医疗机构是否通过JCi认证。全球已有近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家医疗机构通过JCi认证,我国大陆截止2013年共有24家医院获得JCi认证,而泰州目前没有一家医疗机构通过JCi认证。

2.3医疗旅游产品缺乏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传统的观念应该摒弃,宣传推介对于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瑞士贸易促进中心(oSeC)通过和瑞士旅游局共同合作成立了瑞士健康协会,主要来负责宣传瑞士国际医疗旅游的工作;而印度则主要通过举办医疗旅游博览会来大力推广印度的医疗旅游产品;台湾医界业者组团到中国大陆宣传医疗观光。相比之下,医疗旅游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大多数人甚至不了解其内涵,这都充分说明了医疗旅游产品缺少宣传。

2.4语言沟通存在障碍为了接待日益增多的来自中国、日本的游客,韩国大多数的医疗服务机构都为患者提供中文、日语等语言翻译。而目前泰州医务人员外语水平较低,并且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会导致双方的交流不畅,从而使得患者不能很好地描述自己的病情,不利于医疗旅游的开展。

2.5行业立法尚不健全泰国、新加坡等国都对于医疗旅游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医疗旅游有序的发展。而目前泰州没有制定相关的法规,这使得患者对于自身权益的保障存在疑虑,缺少相关立法是制约泰州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很大因素。

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3.1国际医疗旅游业发展迅速,人们追求特色医疗旅游文化最近几年来,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的国际医疗旅游呈现出爆发的趋势。根据德洛埃特咨询公司统计,2012年美国出国医疗旅游的人数为1000万人次,预计2013年将达1200万人次。泰州水城慢生活文化和医疗资源独具特色,能够满足国际旅游者追求独特的心理要求。

3.2我国人口老龄化为泰州老年医疗保健旅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民政部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在总体上已超过了2亿,约占总人口的14.9%。按目前的趋势,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引入资金难、土地出让费用昂贵、护理从业人员少,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导致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这些都为泰州市发展医疗旅游带来有利的机遇。

4威胁(threat)分析

4.1国际竞争激烈亚洲其他国家由于国际医疗旅游发展较早,已处于领先地位。泰国是亚洲医疗旅游的领导者,泰国以整形手术和变性手术闻名,例如普吉国际医院就在这些领域中执全球牛耳。泰国凭借着其针灸、整脊、草药疗法等辅助治疗吸引了大量旅客前往。印度的医疗服务因其质优价廉而闻名世界,其医疗旅游业以每年高达30%的速度增长,2012年印度医疗旅游收入达到22亿美元。新加坡因为其发达的医疗服务而闻名世界,其特色项目是新生儿脐带血贮存手术和癌症治疗手术。韩国的医疗旅游业也比较发达,整容手术是其最有名的项目。

4.2国际医疗旅游正在国内其他城市兴起国际医疗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其他城市也已嗅到商机并正在大力发展。我国香港、台湾由于起步早,基本上和韩国处于同一水平。北京、上海、海南等地正在利用其丰富的医疗资源,大力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如海南将在博鳌建设海南省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而上海已经举办了中国首个医疗保健旅游展。由此可见,国内竞争已经是比较激烈了。

5泰州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当前泰州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可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5.1开发具有特色的医疗旅游产品泰州拥有华侨城云海温泉等具有特色的温泉,所以可以开发温泉医疗保健旅游项目,推出大众温泉疗养产品、宾馆式特色温泉疗养产品和园林式温泉疗养产品,提供宾馆、娱乐设施、购物商城等相关联的服务,努力打造泰州独具特色的复合型温泉疗养中心。争取将温泉保健旅游培育成泰州旅游的特色招牌。利用泰州的温泉资源打造国际医疗旅游,发挥旅游产业集群化作用,可以拉动医疗投资和相关政策配套,也有助于扩充现有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收益促进泰州医疗公共产品的增加。

同时,泰州的泰兴市有“银杏之乡”美誉,可以借助泰兴银杏养生文化,将银杏用于药膳之中,推出食疗配套产品,这样不仅具有特色,又可以促进泰州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5.2推动泰州有实力的医院进行JCi认证泰州市发展国际医疗旅游虽然机会众多,但存在明显的劣势,所以为了弥补劣势应当推动泰州有实力的医院进行JCi认证。到2013年7月为止,中国大陆通过JCi认证的医疗机构一共有24家,其中包括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华世佳宝妇产科医院等。泰州可选择几家具有一定特色、服务较好的医疗机构推动其申请JCi认证,然后进入国际医疗旅游市场。

5.3拓展老年人医疗旅游市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有关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的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和已超过2亿。积极拓展老年人医疗旅游市场对于推进医疗旅游发展进程,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其时间较为充裕和自由;另一方面老年人随着其身体机能的日渐衰老,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医疗需求量较大。开发和拓展老年人医疗旅游市场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又可以减轻国家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同时,老年人口以“消费贡献”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升级。所以拓展老年人医疗旅游市场对泰州发展医疗旅游具体很大的作用。

5.4引进知名医疗机构国际医疗旅游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上知名的医疗机构推动的。而泰州的医疗机构当前整体医疗水平较低,并且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提高。泰州可以制定优惠的政策,一方面可以吸引国内或是国际上一些知名医疗机构与本地医疗机构合作,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引进一些知名的医疗机构登陆泰州,在泰州设立分支机构。无论是国内或者国际的知名医疗机构都具有丰富的医疗服务经验,其进入泰州必然带来高标准的医疗服务,这样不光可以快速提高泰州的医疗水平,也能促使泰州本地的医疗机构改变其服务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总之,泰州市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其自身拥有一系列竞争优势,只要选择正确的战略,努力发展,大力拓展市场空间,统筹规划,就能变优势为胜势,变劣势为强势,使得国际医疗旅游成为泰州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文菊.广西医疗旅游发展Swot分析[J].旅游论坛,2010(03).

[2]苏宝利,石丛.山东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4(03).

[3]罗艺文.海南发展医疗旅游的策略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4]刘永丽,黄燕玲.我国医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3(10).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8

[关键词]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50(2012)01001907

一、引言

中国正处于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江苏省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也是较早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试点省份之一。2009年末全省总人口7724.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29.6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4.4%。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江苏省政府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制定并印发了《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覆盖城乡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Swot分析框架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初应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分析,即企业根据自身既定的内部条件寻找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家威瑞茨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近年来,Swot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在许多研究领域,已发展成为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结构化分析系统。这一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以矩阵形式排列,并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要素相互匹配起图1本文的Swot分析框架图

来加以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其中,S表示内部优势或有利因素(Strengths),w表示内部劣势或不利因素(weaknesses),o表示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表示外部环境的威胁或挑战(threats)。本文在进行广泛社会调研和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框架分析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上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以及各种劣势,试图对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优势与劣势: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现状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试点阶段(1992年至1998年)、整顿规范阶段(1999年至2002年)和探索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参保人数和基金积累已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优势和劣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势

1.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既是江苏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为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尤其是经济实现了稳定高速增长,见表1。

表12000年至2009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情况一览表

江苏省GDp

(亿元)江苏省人均GDp

(元)江苏省GDp

增长率(%)江苏省人均GDp

增长率(%)江苏省GDp增长率高于

全国GDp增长率的情况(%)20008584.71170010.692.620019514.61292510.29.12.9200210636.31439711.611.23.6200312451.81679613.513.14.4200415512.42000014.914.35.4200518272.12451514.514.14.6200621548.42868514.914.24.2200725560.13368914.814.53.12008300004000012.512.23.5200934061.24423212.412.13.3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江苏省统计局的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和计算获得。

从表1来看,进入21世纪,江苏省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尤其是自2003年以后连续五年经济都在高位运行。尽管2008年和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经济仍保持了12.5%和12.4%的增长率,并且2008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57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Gnp54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545美元至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美元至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从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来看,自2002年开始,江苏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1]。江苏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政府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方针,把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1997年8月,江苏省政府颁布了《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第93号令)。2000年10月,江苏省政府专门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并下发苏政办发(2000)151号文,对江苏省社会保障机构的职能、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做出了明确规定。2002年11月,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费和调剂金管理的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10月江苏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决定用3年在全省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2009年10月,江苏省政府下发了《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体目标、参保范围、资金筹集、养老金待遇和领取条件、资金管理和监督等做出详细的规划和具体实施说明。江苏省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制度和组织基础。

3.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江苏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8404.9亿元,见表2。201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超过万亿元[3]。

表22000年至2009年江苏省财政收入情况一览表

全省财政

总收入(亿元)财政总

收入增长率(%)地方财政

收入(亿元)地方财政

收入增长率(%)2000865.127.2501.330.320011065.023.1620.423.820021483.739.3834.627.420031968.923.1898.127.820042216.428.8980.435.020053124.823.81322.726.420063935.8725.91656.725.320075591.342.12237.735.120087109.727.22731.422.120098404.918.23228.818.2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整理获得。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尤其2005年开始江苏省财政总收入突破3000亿大关,位居全国第二,这说明雄厚的政府经济实力为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财力保证。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见表3。

表32002年至2009年江苏省财政支出结构比例一览表2007年至2009年,有*标记的数据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例。

全省财政

总支出(亿元)支援农业生产

支出比例(%)教育、科技三项

支出比例(%)医疗卫生事业

支出比例(%)社会保障

支出比例(%)20021041.42.316.644.220031377.54.713.43.96.120041296.75.6174.83.520051652.85.8164.53.820061987.6615.54.54.120072506.417.3*19.54.88.220083201.615.9*214.97.220093955.514.4*17.15.17.3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获得。从表3江苏省财政支出情况来看,2002年至2006年,财政总支出增长较快;从支出比例结构来看,教育、科技三项支出所占比例较高,而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医疗卫生事业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较低且相对稳定。然而,2007年至2009年,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比例明显提高,并新增了用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以及环境保护支出的项目,且这些新增支出所占比例较高。这些数据说明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这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财力支持。

4.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

从1992年开始试点,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江苏省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2009年末,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87.8万人、1701.1万人和1079.1万人,覆盖面分别达到98%、96%和97%。农村养老保险已覆盖全省1310个乡镇,参保人数859.9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3.2%。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共有4396万人,参合率达到98.92%。针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在全省被征地农民中,有143.2万人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占被征地农民的80.4%。其中,参加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农村人口达到99.73万人[4]。

(二)劣势

1.存在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是一种典型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过程,必然存在制度变迁或创新的成本和路径依赖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以及“重城轻农”思维定式构成了制度变迁的重大障碍[56]。此外,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主要采取的是政府行政性推动方式,即主要依靠政府颁布行政性文件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推动实施,而这些行政文件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虽然政府行政性推动方式能促使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保障方式,但是可能造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出现区域差异性较大和缺乏规范性问题。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是江苏省构建未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

2.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对较低

2009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232元,按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86美元,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仅为28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84%,占财政预算支出的7.3%。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上海相比,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差距很大。上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6.08亿元,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2.26%,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1.2%。与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国家相比,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差距更大,见表4。这些数据说明,江苏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经济发展大省的地位不够相称。

表420世纪60年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一览表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人均GDp(美元)278313454581363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10.320.39.013.9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统计年鉴•1985》。

3.人口密度大,老龄化趋势明显

江苏省统计局专家指出,人口数量多、密度高一直是江苏省情中较为显著的特点。2009年,江苏总人口为7724.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7%,而地域面积仅占全国的1.06%,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29人,居全国之首[7]。伴随土地稀缺性程度的提高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预测,未来50年内,江苏65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702万人,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四分之一。因此,江苏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二是增长速度快[8]。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以及人口密集的特点增加了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难度。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江苏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般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见表5。

表52005年至2009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人均GDp情况(单位:元)

20052006200720082009苏南4332049202560256384569278苏中2005024048291333501439263苏北1200914392172812092223835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0》。

从表5来看,2009年苏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9278元,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9263元和23835元,苏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苏中和苏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1.8倍和2.9倍。从三大区域家庭人均总收入来看,苏南地区为27404元,苏中地区为20030元,苏北地区为15124元,苏南地区是苏中和苏北家庭人均总收入的1.4倍和1.8倍。这些数据说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这会影响各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水平和筹资方式,也增加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复杂性和难度。

四、机遇与挑战: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政策选择

(一)“后改革时代”我国面临的挑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后改革时代”白永秀教授认为,在新中国的前60年(1949年至2009年)中,有31年(1978年至2009年)为改革时代,改革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后改革时代的目标和任务是构建“新的和谐社会”,其中关键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在这一阶段我国面临着以下挑战:一是城乡协调发展矛盾突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不但形成了城乡地域分离,而且形成了城乡经济与社会分离[9]。城乡差距的扩大造成了城乡产业差异、生活方式差异、基础设施差异、市场分割、城乡公共服务差异。这不仅制约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且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它已成为中国未来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二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矛盾明显。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与推动力。“前改革时代”政府部门过多关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改革与社会发展,由此带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诸如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差距扩大、分配关系失衡,城镇弱势群体及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活面临困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等。三是收入分配关系失衡显著。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均呈逐渐拉大的趋势。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逼近了0.5高位线。从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对比来看,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份额高达50%,而与此相关的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5左右[10]。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际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在时间上同时发展,防止农村发展滞后所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在空间上实现互相融合、相互渗透。二是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即重视民生本位,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来看,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7000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每年有新的改善。这些机遇与挑战构成了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外部环境。

(二)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对策

在政策选择上,本文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

社会保障本质上是现代社会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体现。但是,由于长期存在“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的思想,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实际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尤其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仍处于较低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主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意见”、“办法”、“决议”、“规定”等行政文件的引导和规范,缺乏相应的强制性约束,这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在资金筹集和制度贯彻上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外贸易大学王国军教授在分析德、日等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经验后认为,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11]。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面临的挑战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和监管等制度的缺乏。因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

2.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学术界已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需求,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目标[12]。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这已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体制,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首要难题。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劳动者都能应保尽保,市民和农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但是,考虑到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历史差距,短期内建立全省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特点,构建符合区域经济特点的多层次、立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并研究制定各项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并轨试点,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一体化。

3.在筹资方式上,形成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财政补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筹资机制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导者,应强化政府主导意识,明确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宏观调控责任、监管责任、立法责任,尤其是要强化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中政府的主导责任,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投入力度。江苏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该实施办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方式做出了明确规定:一是个人缴费。新农保个人缴费标准设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6个档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定更高档次的缴费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二是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三是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笔者认为,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上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捐助和资助环境,鼓励企业和个人为新农保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其他捐助。同时,可以通过开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税和发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福利等形式,多渠道、多方式地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五、结语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另一方面又要重点突破。这里所提及的统筹兼顾是指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要妥善处理以下关系: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衔接关系。从短期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人口,从而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提出了迫切要求;从长期来说,为消除城乡之间差异,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权益,必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区域广、底子薄,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也是国家财力难以承受的。我们应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探索并构建符合区域实际状况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才是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相关政策之间关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与就业政策、人口政策、公共财政政策等相互配合和协调,尤其是要分清农村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性质和职责,前者设立的目的是满足国民基本的保障需求,而后者则是满足国民的特殊需求和高水平的保障需求。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应遵循主次有序、层次分明、措施得当的原则,不能本末倒置。参考文献:

[1]吴盼盼,周文青,陆晓.浅谈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1(14):522.

[2]楚永生,张兰英.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及绩效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6):9096.

[3]张晋.中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生产总值(GDp)历年汇总[eB/oL].[20110221].economy.省略/system/2009/10/27/004250941.shtml.

[4]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222].省略/ztpd/xwzt/guonei/2010/09tjgb/df/san/201002/22/t20100222_20993990.shtml.

[5]吴建.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4749.

[6]朱晓.农民生存权视野下的农村社会保障[J].财贸研究,2006(2):5257.

[7]钟涨宝,狄金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J].江苏社会科学,2008(1):147151.

[8]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23.

[9]白永秀.由“前改革时代”到“后改革时代”[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9.

[10]郭俊华,卫玲.后改革时代的特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13.

[11]王国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04(1):141145.

[12]叶剑平,蒋妍,丰蕾.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2006(4):7072.

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RuralSocialSecuritySystem

inJiangsuprovince:BasedonSwotFramework

CHUYongsheng,JiJinjin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9

关键词:南宁;街道办;Swot;撤销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205-04

据《安徽商报》报道,2010年7月底,铜陵市铜官山区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将铜官山区原有的49个社区整合成18个社区,同时撤销原有的6个街道办。铜陵撤销街道办后,年行政成本减少246万元,居民的办事效率提高一倍。由此“铜陵模式”在全国引起了围绕街道办进行改革的讨论浪潮。街道办是我国存在了五十多年的行政机构,是我国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基层的行政组织,它受人民政府的领导并且行驶人民政府赋予的职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有社会快速发展的惯性与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街道办给我国现阶段的行政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我国北部湾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同时是我国东盟经济开发区的根据地,所以南宁应当在政府职能改革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南宁市撤销街道办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南宁市街道办撤销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学者提出来的,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Swot是组织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首字母缩写。其具体模型的建构见表1。

(一)优势分析

1.南宁改革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南宁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主要经济目标,连续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不断深入推进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合作,同时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方面也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城建、水务等重点行业的投融资平台相继组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这些改革,使居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不断的增强。南宁市不断地在改革中审视和发展自我,这些改革都为街道办的撤销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2.南宁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南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07年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800.43亿元,占全区的19%,年均增长15.5%,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区首位,在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2]南宁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360亿元,达到363.52亿元,同比增长20.82%。[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技术革命,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拉进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政府可以直接面对群众、一站式办公,居民可以直接到政务服务大厅或者登陆政府的门户网站办理相关的手续。由此,街道办的“桥梁”作用就渐行渐弱。

(二)劣势分析

1.街道办人员的安置

撤销街道办是在我国行政体制本身做大幅度的改革,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挑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改革的范畴深度。而街道办的人员安排是南宁市改革的最大挑战性之一。南宁全市有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西乡塘区、良庆区和邕宁区等六个城区,南宁市西乡塘区九个街道办事处的人员分布见表1。

南宁市西乡塘区九个街道办事处编制内的人员数量——253,估计六个城区总共有1500人左右。而西乡塘政府的机构编制委员会统计的数据表明,各街道办都存在超编的行为,其中超编率达到了10%左右。此外,具体街道办的各个部门机构都有为数不少的临时人员,这些人员的总数远远超过了在编人数。如果撤销街道办了,这些人员的利益如何平衡呢?现有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又如何安置?巨大的人员安置与转移工作,是改革面临的首个难题。

2.大社区面临的新挑战

全国人大在2009年已经宣布废止了由1954年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不过现有法律法规有明确街道办享有部分执行权的规定。《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的废止,虽然扫清了撤销街道办的法律障碍,但是还有很多配套的体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街道办撤销后,一些基层管理职能整合进入大社区,除了基本的盖章办证等行政事务外,大社区将直接面对居民养老、入托等基本的需要。而随着老龄化日渐严重,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更加迫切。南宁市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南宁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85.68万,约占总人数的12.86%,面对如此强大的老年人大军,大社区又拿什么去支撑这些挑战呢?无论如何,政府与社区之间都难于衔接。

(三)机会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国街道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街道办产生时的历史原因,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撤销街道办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也与我国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不断相适应。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强调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我国顾骏学者指出,设置街道办最核心的职能是维护基层稳定和招商引资,随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维稳功能会取消,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招商引资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淡化。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街道办在行政体制和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突出表现之一是,临时人员远远超过现有编制人员,而街道办靠收取各种费用维持这些非财政拨款的临时人员的生活,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和社会的负担。

社区养老的劣势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这个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封市常住人口有4676159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87239人,占总人口的8.28%,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给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存在养老需求与资源不协调、养老机构服务单一等问题。但同时,大量老龄人口也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带了来广阔的市场。对于开封市来说,养老服务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新途径。

二、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开封市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2014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9.4%。而开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10.2%。开封市的老龄化水平在河南省18个城市中占第七位,且高于全省水平,老龄化现状较为严重。

图2-12014年河南省各地区老年抚养系数对比图①

图2-1显示的是2014年河南省各地老年抚养系数。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抚养系数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每单位劳动力要负担的养老压力较重。

2.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截止到2014年,开封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1张,要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张至40张的要求,则需要近2万张床位②。因此,开封市的养老需求缺口极大。不同消费水平,各种服务类型的养老机构的进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其中公办75家,拥有床位7935张,入住人数5658人;社会办养老机构76家,拥有床位9106张。③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公立与民办共同发展,良性竞争,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较高,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开封市积极进行了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的探索。养老服务业在朝着社会化、社区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政府规划

开封市民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修订出台了《开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5张以上,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目标。开封市提倡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政府规划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养老模式的居家社区化发展。

而在《开封“文化+健康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开封市将养老服务业的规划与文化底蕴相联系,提出打造趣味乐居城市、尊老孝老城市等。充分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理念发展开封独特的“文化养老”模式。这是开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方向与规划。

三、开封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前景

1.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1)开封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

图3-1显示的是2009年-2014年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后,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高于河南省水平。不难看出,开封市老龄化水平较高,因此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必然较大。

(2)开封市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

首先,开封市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地处平原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适宜居住。

其次,开封是八朝古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老龄人口的人文环境。

最后,开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图3-2所显示的开封及周边代表城市郑州和新乡在2010-2014年65岁以上人口数,可以看到在郑州的65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而且比开封老龄人口多。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开封与郑州的联系日渐加强,可以吸引大量郑州老龄人口在开封养老。

(3)政策优势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劣势

(1)开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图3-3反映的是2013-2014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中,开封市的人均GDp排13位,甚至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开封市老龄人口在养老方面的意愿支出额会较低,从而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市养老服务业规模良莠不齐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⑦而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有551家。⑧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多。但据实地调查,开封市的机构规模呈现出两极分化,床位在100以下的占多数,规模差距较大,且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3.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亲属抚养的家庭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早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421”的家庭结构。这一结构使家庭养老愈加困难,老人的养老成为难题。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模式既能满足由人口老龄化催生出的巨大市场,又能使养老服务业良好发展。因此推行养老服务业的社区化与社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可以顺应这一趋势,推行社区化与社会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其要结合地产、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实现跨行业整合。全面建立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⑨。开封市在发展这一“中国式养老”时,要注重居家、社区、机构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实施好医养结合工程;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四、促进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养老服务业有着很强的地区性,因此要不断探索符合开封市习惯和特色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二是,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普及,做到持证上岗,给老年人满意的服务。三是,大多数养老机构不能给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因此,要关注老年人内心的诉求,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伴随着新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的兴起,养老服务业要想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改进自己经营方式中的不足,积极发展和推广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

政府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充分意识到到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我们对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养老服务业关系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政府要认识到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以及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2.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便规范逐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减少开封居民的负担。政府可以通过医疗补助制度和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对养老机构的具体服务给予资金补助,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的发展,例如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建。加强对养老机构卫生环境方面的检查管理,改善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

5.开封应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养老”,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形成自己在养老服务业方面的特色。

注释:

①《河南统计年鉴2014》.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政务信息,2014.

③开封网.2016.

④《河南统计年鉴2009-2014》.

⑤《河南统计年鉴2010-2014》.

⑥《河南统计年鉴2013-2014》.

⑦开封网.2016.

⑧《河南统计年鉴2015》.

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凌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1(06).

[2]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