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十篇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十篇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30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1

2.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意义、问题与对策允春喜,YUnChun-xi

3.tRiZ中矛盾理论及应用周永清,ZHoUYong-qing

4.自设采购点模式下最优采购策略研究——以枣庄十里泉电厂为例聂钰,肖忠东,查仲朋,nieYu,XiaoZhong-dong,CHaZhong-peng

5.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朱运海,彭利民,杜敏,徐秀凤,ZHUYun-hai,penGLi-min,DUmin,XUXiu-feng

6.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李丽,LiLi

7.美国科技政策跃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周柏春,孔凡瑜,ZHoUBai-chun,KonGFan-yu

8.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浅析柏晶,周定财,BaiJing,ZHoUDing-cai

9.完善我国劳动基准实施机制的探讨黄娟,邵文涛,龙蓉,HUanGJuan,SHaowen-tao,LonGRong

10.我国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刘冰,LiUBing

11.山东省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刘炜,LiUwei

12.西部循环经济效率实证研究王春枝,吴新娣,wanGChun-zhi,wUXin-di

13.加快山东开发区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王鹏飞,wanGpeng-fei

14.钻井企业钻井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贾稳鹏,弋亚群,Jiawen-peng,YiYa-qun

15.外商合伙企业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兼评《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杨杰,曲天明,YanGJie,QUtian-ming

16.对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抗风险和高效益的综合研究许高峰,XUGao-feng

17.信息技术外包项目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李猛,Limeng

18.和谐山东建设中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作为研究帅相志,许家明,SHUaiXiang-zhi,XUJia-ming

1.后危机时代再论中国模式麦强盛,孙东川,maiQiang-sheng,SUnDong-chuan

2.供应链中企业技术创新博弈行为分析于珍,YUZhen

3.试论作为积极人性假设的自我实现人——管理学视域中马斯洛自我实现人思想价值之揭示李培挺,Lipei-ting

4.工科研究生导师工作几点思考樊炳辉,孙爱琴,王传江,FanBing-hui,SUnai-qin,wanGChuan-jiang

5.知识管理:高校机关建设的新视点张长海,ZHanGChang-hai

6.出口补贴与反补贴中的政府利益诉求杨文兰,YanGwen-lan

7.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财务战略与资本扩张对外投资方式研究隋玉明,SUiYu-ming

8.对日软件外包产业的竞争现状研究邢丘丹,唐文静,XinGQiu-dan,tanGwen-jing

9.ppp融资模式风险分析李灿灿,LiCan-can

10.关于对山东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考王兆春,孙京军,wanGZhao-chun,SUnJing-jun

11.基于专利的山东省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崔恺媛,尹奥,CUiKai-yuan,Yinao

12.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张伟滨,李朗,ZHanGwei-bin,LiLang

13.山东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影响分析张东光,ZHanGDong-guang

14.和谐视角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王德胜,辛杰,wanGDe-sheng,XinJie

15.山东战略石油储备基础位问题研究刘豆豆,乔梁,董淑芳,李积华,乔海波,孙国富,LiUDou-dou,QiaoLiang,DonGShu-fang,LiJi-hua,QiaoHai-bo,SUnGuo-fu

16.中小企业集群关系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毛文静,maowen-Jing

17.台塑管理体制对大陆民营企业发展的借鉴作用王伟龙,wanGwei-long

18.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倾向研究徐海玲,XUHai-ling

19.谈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发电企业物资一体化管理程薇娜,鲁治淮,CHenGwei-na,LUZhi-huai

20.浅谈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詹凤兰,ZHanFeng-lan

21.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李平,Liping

1.基于政府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实证研究刘利,LiULi

2.国内知识管理模型研究综述陈兰杰,CHenLan-jie

3.战略联盟中公平的概念、形成和作用研究评述史会斌,SHiHui-bin

4.团队凝聚力的研究述评林美珍,Linmei-zhen

5.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解析:基于财政维度的逻辑顺序贾智莲,JiaZhi-lian

6.完善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效益审计机制姜明,王富涛,JianGming,wanGFu-tao

7.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研究苏日娜,SURi-na

8.从动态博弈角度研究知识团队的合作问题薛珑,XUelong

9.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与青岛市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彭建武,陈秀梅,penGJian-wu,CHenXiu-mei

10.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张伟滨,李朗,ZHanGwei-bin,LiLang

11.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机制研究李忠林,鹿立,周德禄,孙同德,LiZhong-lin,LuLi,ZhouDe-lu,Suntong-de

12.山东省农村文化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步蕾英,王伟然,BULei-ying,wanGwei-ran

13.科技资源整合的激励制度创新研究郭玉德,沈传河,郭琳娜,GUoYu-de,SHenChuan-he,GUoLin-na

14.电信运营企业的价值管理理念创新姜向荣,JianGXiang-rong

15.珠三角招聘HR从业者的要求性指标的统计分析——以招聘、薪酬、绩效、培训四类专员为例陈小姣,CHenXiao-jiao

16.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物业管理与服务陈静,董肇君,CHenJing,DongZhao-jun

17.对地方院校税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析李俊英,LiJun-ying

18.和谐社会建设与山东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帅相志,许家明,SHUaiXiang-zhi,XUJia-ming

19.提升地方性普通高校的学术活力陈华杰,CHenHua-jie

20.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的现状与路径探析杨兴东,YanGXing-dong

21.农业院校思想教育创新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为例陶新珍,taoXin-zhen

1.基于正态分布特征的连续属性无监督离散化方法研究李晓宏,孙林岩,李刚,LiXiao-hong,SUnLin-yan,LiGang

2.双边市场非对称定价策略:以南京报业竞争为例昝胜锋,朱文雁,ZanSheng-feng,ZHUwen-yan

3."山寨"模式——基于集聚效应的制造许娟,孙林岩,梁晓菊,XuJuan,SUnLin-yan,LianGXiao-ju

4.区域创新环境管理理论框架研究郑波,ZHenGBo

5.兑现减排承诺力促低碳经济发展李晓力,LiXiao-li

6.中国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吕秀霞,吴玲,宋佳琳,LVXiu-xia,wuLing,SongJia-lin

7.协同学与建构和谐社会——公平、效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刘跃斌,伍喆,LiUYao-bin,wUZhe

8.3G背景下山东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策略选择胡元木,王茜,HUYuan-mu,wanGQian

9.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发展观李茂民,贾辛欣,Limao-min,JiaXin-xin

10.土地使用权流转与非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武中哲,wuZhong-zhe

11.武汉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竞争现状研究——基于一个新的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分析框架程金亮,曾繁华,CHenGJin-liang,ZenGFan-hua

12.电厂秸秆资源采购模式比较研究聂钰,肖忠东,查仲朋,nieYu,XiaoZhong-dong,ZHaZhong-peng

13.企业家人力资本成长环境分析李文武,Liwen-wu

14.关于对中小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思考王玉刚,王云红,wanGYu-gang,wanGYun-hong

15.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王颖,wanGYing

16.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与风险研究徐慧贤,金桩,XUHui-xian,JinZhuang

17.基于改进灰关联分析的多层次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刘涛,孟晓谕,Liutao,mengXiao-yu

18.利率下调后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实证分析马晓波,王建国,李江涛,maXiao-bo,wangjian-guo,Lijiang-tao

19."互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实践李纲,LiGang

20.高等学校开源节流的途径分析韩英,杨兴东,HanYing,YanGXing-dong

21.新形势下地方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娜仁图雅,naeen-tuya

22.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陈焕新,叶深溪,任青青,CHenHuan-xin,YeXi-shen,RenQing-qing

1.研究学派与科研团队的比较与启示黄涛,HUanGtao

2.企业领导者人格魅力之我见孔祥靖,KonGXiang-jing

3.联盟中承诺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评述史会斌,SHiHui-bin

4.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张鹏飞,ZHanGpeng-fei

5."双脑"组合在创新中的应用赵翔,ZHaoXiang

6.论科研管理部门在跨院合作及成果转化中的作用韩少昆,孙祥,HanShao-kun,SUnXiang

7.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变革研究邢永杰,XinGYong-jie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转基因技术创新之路袁俊平,YUanJun-ping

9.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看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问题乔晓华,QiaoXiao-hua

10.山东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尹奥,邵波,庞增东,Yinao,SHaoBo,panGZeng-dong

11.贵州省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吴蓉蓉,熊少容,wURong-rong,XionGShao-rong

12.关于派遣员工工作态度问题的研究综述陈世平,王晓庄,CHenShi-ping,wanGXiao-zhuang

13.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绩效工作团队建设途径周晓雪,周夏青,ZHoUXiao-xue,ZHoUXia-qing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2

2.枫香等3种植物水浸液灭螺效果的初步研究方建民,刘洪剑,董广平,FanGJian-min,LiUHong-Jian,DonGGuang-ping

3.信息动态

4.抑螺防病林的建设与管理彭锦云

5.上海市九段沙湿地生态科普园规划设计孙瑛,胡山,SUnYing,HUShan

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王秀明,李洪远,孟伟庆,wanGXiu-ming,LiHong-Yuan,menGwei-Qing

7.东太湖生态修复研究李润楠,LiRun-nan

8.滕州湿地水生维管植物群落调查和保护利用牛广瀑,杨家干,孔德娥,孙厚霞,孙华梅,niUGuang-pu,YanGJia-Gan,KonGDe-e,SUnHou-Xia,SUnHua-mei

9.尕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魏文彬,李婷,李俊臻,weiwen-Bin,Liting,LiJun-Zhen

10.莲花山白盆珠湿地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廖远芳,LiaoYuan-Fang

11.高邮湖湿地保护与利用王学武,孙羊林,胡恒元,梅锦安,郝奇林,wanGXue-wu,SUnYang-Lin,HUHeng-Yuan,meiJin-an,HaoQi-Lin

12.滨海湿地保护:日本的经验梅宏,高歌,meiHong,GaoGe

13.芦苇悠悠吕元兰

14.闽江河口咸草湿地冬季甲烷和二氧化碳通量及影响因子分析刘泽雄,朱瑞琴,姚顺,黄佳芳,LiUZe-Xiong,ZHURui-Qin,YaoShun,HUanGJia-Fang

15.长江口北支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鸟类物种罗样性研究孙永涛,张金池,SUnYong-tao,ZHanGJin-Chi

16.人水和谐相处——不与水争地李松梧

17.退耕还湿土壤生态恢复研究赵永强,张平究,ZHaoYong-Qiang,ZHanGping-Jiu

18.《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的标淮

19.丽水市九龙湿地公园生态共建体系的建立林丹,LinDan

20.喀纳斯,有的不只是那片湖何永超

21.人工湿地的建设与管理李树拉

1.反思我国西南地区特大旱灾全面加强生态脆弱区的湿地保护马广仁,鲍达明

2.信息动态

3.湖北林业血防工程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初见成效彭锦云

4.发展杨树生产对沅江市血吸虫病抑制和环境影响的初探杨得意,YanGDe-Yi

5.基于水环境保护理念的湿地景观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西郊湿地为例谢祥财,詹卫华,马真臻,刘权,XieXiang-Cai,ZHanwei-Hua,maZhen-Zhen,LiUQuan

6.中牟县雁鸣湖湿地旅游资源及评价利用路小丙,谭书岭,高丽美,LUXiao-Bing,tanShu-Ling,GaoLi-mei

7.上海青浦大莲湖湿地退化与修复郭文利,夏述忠,袁晓,裴恩乐,GUowen-Li,XiaShu-Zhong,YUanXiao,peien-Le

8.甘肃尕海湿地退化泥炭地恢复技术评价刘惠斌,李俊臻,LiUHui-Bin,LiJun-Zhen

9.艾比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查分析任建丽,金海龙,叶茂,高翔,陈丽华,RenJian-Li,JinHai-Long,Yemao,GaoXiang,CHenLi-Hua

10.深圳湾红树林湿地面临的威胁与保护策略杨新林,刘赞锋,YanGXin-Lin,LiUZan-Feng

11.南四湖人工湿地建设与管理刘继凯,马慧,LiUJi-kai,maHui

12.武汉城市圈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卢会娟,刘浩,董莹,田玲玲,LUHui-Juan,LiUHao,DonGYing,tianLing-Ling

13.溪流蕴诗情吕元兰

14.泥河水库春季水-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吕东珂,于洪贤,马成学,黄璞祎,LUDong-Ke,YUHong-Xian,maCheng-Xue,HUanGpu-Yi

15.长江口北支湿地分类及生境特征孙永涛,张金池,SUnYong-tao,ZHanGJin-Chi

16.我国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程志,郭亮华,王东清,张玉峰,CHenGZhi,GUoLiang-Hua,wanGDong-Qing,ZHanGYu-Feng

17.红树林宜林因子研究刘亮,范航清,LiULiang,FanHang-Qing

18.水域荒了不是"祸"李松梧,刘美玲

19.变害为宝——利用水藻生产"绿色原油"李文英

20.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张立

21.高原湿地掠影之十:大卡湖徐凤翔

1.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现代林业全面推进林业血防建设江泽慧

2.依靠科技加强管理促进林业血防工作健康发展姚昌恬

3.立足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彭镇华

4.实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王海涛

5.吉林龙湾湿地文化发展探析王喜香,张玉君

6.张掖城市(北郊)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设计刘宏军,王红义,牛赟,LiUHong-Jun,wanGHong-Yi,niUYun

7.谷城汉江湿地公园的生态水系规划张晓云,ZHanGXiao-Yun

8.建设校园人工湿地开发湿地文化资源陈表香,陈惠华,CHenBiao-Xiang,CHenHui-Hua

9.河流治理应突出绿色李松梧

10.天津古海岸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及其必要性研究纪大伟,邓红,马志华,JiDa-wei,DenGHong,maZhi-Hua

11.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经验秦卫华,邱启文,张晔,沈兴兴,Qinwei-Hua,QiUQi-wen,ZHanGYe,SHenXing-Xing

12.玛旁雍错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徐志高,王晓燕,李矿明,宗嘎,XUZhi-Gao,wanGXiao-Yan,LiKuang-ming,ZonGGa

13.北京湿地资源及其修复整治对策的探讨连友钦,宋兆民,周润海,LianYou-Qin,SonGZhao-ming,ZHoURun-Hai

14.红树林名称与红树林湿地保护黄丽,王瑁,王文卿,HUanGLi,wanGmao,wanGwen-Qing

15.底物和电子受体对互花米草湿地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鄂焱,仝川,王维奇,姚顺,杨红玉,eYan,tonGChuan,wanGwei-Qi,YaoShun,YanGHong-Yu

16.黎钦铁路飞龙郁江特大桥建设对西津湿地的影响分析何吉成,李耀增,孙成龙,于桂养,李兵,HeJi-Cheng,LiYao-Zheng,SUnCheng-Long,YUGui-Yang,LiBing

17.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周全民,魏德胜

18."小龙虾"生物入侵的是非功过杨得意

19.羽翼之湖吕元兰

20.饥饿草原上的天鹅故事刘军

21.高原湿地掠影之九:东久湖徐凤翔

2.四川紫色浅丘区钉螺分布特征与抑螺防病林布局蒋俊明,黄玲玲,张旭东,费世民,JianGJun-ming,HUanGLing-Ling,ZHanGXu-Dong,FeiShi-min

3.云南省结合核桃产业发展建设抑螺防病林

4.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重大成就

5.湿地生态健康快速评价法简介——以wRap为例林波,尚鹤,陈展,姚斌,LinBo,SHanGHe,CHenZhan,YaoBin

6.洪河部级自然保护区补水水质的评价研究刘正茂,LiUZheng-mao

7.湛江湾红树林海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初探黄剑坚,韩维栋,王保前,HUanGJian-Jian,Hanwei-Dong,wanGBao-Qian

8.天津古海岸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及保护对策纪大伟,邓红,JiDa-wei,DenGHong

9.广东湛江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监测及保护对策吴晓东,wUXiao-Dong

10.北京市密云水库调节池湿地保护措施探讨宋秀瑜,SonGXiu-Yu

11.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平台马昭玺

12.基于景观结构变化的青海湖流域湿地空间分析陈克龙,朵海瑞,李准,杨龙,CHenKe-Long,DUoHai-Rui,LiZhun,YanGLong

13.2001-2008年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文献学分析吴后建,但新球,王隆富,舒勇,wUHou-Jian,DanXin-Qiu,wanGLong-Fu,SHUYong

14.城市开发怎样留住原生态李松梧,王星云

15.洪湖湖泊环境演变与湿地生态产业发展的思考卢山,王圣海,LUShan,wanGSheng-Hai

16.我国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思考詹长英,ZHanChang-Ying

17.悠悠江河水吕元兰

18.人工湿地水力学特性研究及进展马飞,蒋莉,maFei,JianGLi

19.山西灵丘苍鹭集群营巢繁殖地初步调查王春,张智

20.爱沙尼亚湿地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张立

21.高源湿地掠影之八:雅鲁藏布江流域徐凤翔

7.湿地水环境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晓华,LiXiao-Hua

8.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观鸟旅游发展分析郑丽娟,ZHenGLi-Juan

9.遏制水葫芦疯长:"药杀"不如"减肥"李松梧

10.自治区多庆错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刘世好,但新球,吴后建,黄琰,郭克疾,刘扬晶,LiUShi-Hao,DanXin-Qiu,wUHou-Jian,HUanGYan,GUoKe-Ji,LiUYang-Jing

11.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现状及变化分析杨凤波,宋丽军,武宏政,胡其图,YanGFeng-Bo,SonGLi-Jun,wUHong-Zheng,HUQi-tu

12.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火灾管理孙瑶,SUnYao

13.广州南沙区湿地现状和保护策略许文安,胡喻华,曾绮微,郭盛才,张春霞,XUwen-an,HUYu-Hua,ZenGQi-wei,GUoSheng-Cai,ZHanGChun-Xia

14.人为干扰对滨海红树林湿地的影响何琴飞,范航清,莫竹承,HeQin-Fei,FanHang-Qing,moZhu-Cheng

15.江苏南京市城市湿地滨水空间特点研究刘海音,张明娟,LiUHai-Yin,ZHanGming-Juan

16.湖北省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彭有轩,熊汉锋,penGYou-Xuan,XionGHan-Feng

17.加强内陆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促进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周元圣,赵建才,魏德胜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3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70-01

一、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什么是管理呢?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约尔于1916年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他的论点经实践证明成为管理定义的基础,总的来说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完整的管理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我们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揭示出了管理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则、程序和方法及自己内在的规律,能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给予普遍性的指导,从而使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趋于规范化、理性化。

由于管理者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人格、文化背景和做事习惯的不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时,管理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管理活动本身也不要求非要寻找一种最优的固定的解决模式,而在于寻求各种可能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所以这就为管理者个性的体现提供了机会。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成为管理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实践工作中很好地解决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使管理具有了艺术性。

二、管理中科学的相对性与艺术的绝对性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区别从哲学的范畴来说,管理是科学,要求其具有一般性,并要求管理中所总结的经验可以普遍适用,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不能被简单翻版、照搬照用,它更多的是因管理者而异、因组织的差别而异、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异;管理的科学性要求在建立理论模型或运用量化手段时必须有一定的假设前提,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在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管理中无法设定前提,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管理中科学工具的使用适合于具有程序化性质的工作,适合于工作情景不断重复出现的工作环境之中,因此更适于面对大量此类工作的中、基层管理者所掌握,而在组织高层管理者中经常碰到的是非程序化工作,更需要随机应变,整体把握;管理的科学性使一些经常发生或需要面对的工作的处理结果具有相对的可预知性,使程序化决策产生的后果变得可以量化评价,而需要具备高超管理艺术甚至依赖于管理者的直觉来处理的问题,由于情况的高度复杂和瞬息万变,结果往往不可预知也无法立即对后果进行量化评价,在某些场合也许类似于“”;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科学的严谨决定了一个集权的、指挥高度统一的等级制结构似乎更有利于管理,而艺术的创造力却要求组织结构的设置给予组织的成员以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的空间。

三、管理需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互补

所以,以上的分析说明了一点,如果纯粹从科学的视角出发或纯粹从艺术的视角出发来认识和实践管理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也无助于管理问题的解决,现实中的成功管理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正如加里・哈默尔所说:“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就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管理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对人的影响来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把人物化或漠视技术性、规律性知识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时也是错误的。因为管理的科学性是相对的,其艺术性是绝对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可能会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存在对立。但是,如果简单地把二者的关系割裂或完全对立则走向了错误的极端。事实上,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更需要的是实现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陈荣耀.比较文化与管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管理学报,2005(1).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4

关键词:管理 决策 决策科学化 决策层 决策方法 

       0引言

       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企业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较高效率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而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不仅包含了计划,而且包含了整个管理。实现决策科学化是企业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因此怎样实现决策科学化就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决策理论概述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a·Simon(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认为,管理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看。纵向就是从管理的程序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领导及控制等。从横向看,各项管理职能中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决策的问题[1]。例如,在计划职能中,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组织职能中,如何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如何划分职权,以及如何配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以上这些选择的过程都是决策。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要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决策,只是决策的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同罢了。因此,可以说决策是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1.1决策定义

       所谓决策(Decisionmaking),就是为未来的行为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用某种方案的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就需要拟定行动方案,并选择决策者认为是最佳的方案执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2]。

       1.2决策的重要性决策本身就是一项人类活动,它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开始的。从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居住场所、生产工具、狩猎对象到封建社会人们修建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直至卫星升天、人类登月等行为,无一不贯穿着决策的过程。从国家、民族的命运到民族产业的兴衰;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到短期经营管理,无一不存在着决策。决策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管理层与决策决策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结果[3]。

       管理层(决策者)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重大问题的决策集中于核心管理层,由核心领导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由一般领导者分别负责决策方案的执行。

       2决策科学化

       2.1决策科学化的定义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层要根据决策活动的内在规律,遵循科学决策原则、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最优化决策[4]。决策科学化的实质就是决策这一主观活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力求以最小的投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益,它要求决策层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决策的具体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客观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决策目标,使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相一致,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2为什么要实施决策科学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决策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各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种国际性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变量不断增多,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决策的科学化,以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2.3管理层与决策科学化决策的科学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管理层是决策的制定者,可以说决策科学化的实现是依赖管理层,管理层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决策科学化。

       3决策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3.1现代科学的决策制度决策制度包括决策层、信息支持系统、智囊组织、执行监督组织[5]。决策层处于核心地位,由负有决策责任的决策者所组成。

       3.1.1全面提高决策层的素质一是要变革决策层的决策观念,实现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化决策的转变,同时还要求决策层具有“全球化”的意识、法制意识、信用意识、服务意识等。二是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决策者的业务素质和决策水平,逐步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决策者。

       3.1.2重视信息支持系统信息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古语云: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信息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同样是一种资源。精确有效的信息,就如同我们身体需要活动的氧气”、“我们整个国家,三分之二的成果来自有关的信息活动。信息是经常提供重要情况的火花,点燃创造和发明天才的火焰,帮助人们解决日益复杂的世界问题”。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5

英文名称:managementandReviewofSocialSciences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3968/C

邮发代号:80-18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57-02

1知识管理的先驱

科学管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认识,是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有力证明。

1.1科学管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管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容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作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在的规则。这些操作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容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每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问题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入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作机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管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统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认识到知识;二是科学管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发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认识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问题。知识管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管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管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管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管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管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前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管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详细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对知识管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管理中,已经认识到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管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督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和谐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赖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问题,这些包括在过去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管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已经认识到,知识创造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管理的知识前提,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管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管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门与执行部门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管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识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拥有决策权,是因为管理者更聪明,掌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管理详细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管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管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强调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管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去做就行。

科学管理的第二个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每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管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来回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

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门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认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管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管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前提,显然是和知识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管理认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管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统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是对知识管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认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民主的态度。在知识管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知识民主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

虽然以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结论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管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管理继承了科学管理。虽然科学管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问题,科学管理并没有给出说明,认识也不足。这些问题是留给知识管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7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属性;范式纷争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是奴隶制兴起的直接产物(肯尼迪·克洛克,2002)。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小詹姆斯·h·唐纳利,1982)。古罗马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利用等级原理和委任、授权办法,把罗马城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效率很高的罗马帝国(罗珉,2003)。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标志着人类从最初的求得生存而产生的自觉意识经过历史的锤炼——成功和失败考验的螺旋式上升,最终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人类管理思想的提炼大致经历六个过程:管理者的需要、思想价值、时间性、提高和展现(addreja.huczynski,1996)。

把管理思想升华为一门科学,以此构建管理学学科大厦,是由发端于19世纪末现代工厂制度下的“泰罗科学主义”完成的。不同于经济学,管理学从一诞生就陷入到“管理理论的丛林”(哈罗德·孔茨,1961):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管理学尽管较经济学年轻,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里,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人际关系学派发展,从“管理理论的丛林”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再探”,从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盛到新泰罗主义的回归,管理理论丝毫没有走向统一的迹象。早期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及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海因茨·韦里克(1993)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随着“丛林”生态结构的变化,形成了11个有代表性的学派。huczynski(1996)按照市场接受度、争论性、独特性、作者声望把管理学派分为马克思·韦伯为代表官位主义学派,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以法约尔、巴纳德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以本尼斯、沙因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以德鲁克、彼特斯为代表的大师理论学派。

二、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与方法的学问,它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人们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特定的研究对象,便逐步形成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借助词语以概念、范畴的形式加以表述。当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积累起来,形成认识或解释对象的理论体系之后,便标志着这一门科学走向了成熟。而管理理论的分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管理”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的理解。管理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就是组织在即定资源约束下如何通过优化配置以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学派的视角,认为管理就是从计划到控制的循环过程,即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若干活动。系统学派认为,管理是将多变的客观环境(宏观、中观、微观)视为一个复杂系统,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提高效率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而激活人的智力,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概括起来,上述认识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管理学的人本主义主张和科学主义主张。也有人认为二者各有侧重分别形成管理学学科和管理科学学科。事实上二者有明显的“鸿沟”,但也不是截然分离的,二者的关系就像并行的两个车轮,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二者永远无法交融,但也永远无法分离。弥合二者的鸿沟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里以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代表。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现实基础在于“理”,形式在“管”,“管”必须从“理”来实现。席酉民提出,管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用不确定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动作用,实现整体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人们对管理的对象或内容也还存在不同意见。管理学很多概念无论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分类方式合标准也不相同。从营运职能看,尽管营运职能的决策过程都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过程,但是它们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学者芮明杰批评的那样,把管理限定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错误的,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是有效资源整合的手段和方法,他们本身并不是管理。为了调和矛盾,学者们把上述对象称为广义的管理学研究对象,把管理科学的内容也囊括进去了。狭义的研究对象则限定为管理的过程或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r·波普尔指出,科学方法是由科学目标决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只相对于具体目的才有意义。克莱默(1975)认为,管理思想来自于归纳和演绎推理,它是一个应用于相当广泛的情境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少管理实践都是建立在传统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而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思想上。

三、管理学的范式纷争

范式(paradigm)理论最初是由库恩(1968)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当一门学科的知识处在一个范式的指导下时,这门学科就处在“常态科学”(normalscience)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积累知识。但随着研究的进步,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anomaly)。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elution),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了。

把管理学理论范式分为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泰罗信奉的哲学,就是“科学理性主义”或“工具理性主义”。他第一个把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当中。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它强调通过劳资协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付出使劳资双方得到最大的利益。行为主义学派通过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向“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人的因素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relationstheory)通过对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的揭示,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维度作了四个方向的拓展(罗珉,2001):单个行为主体的社会性;人是社会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因素;组织是人们希望实现自导、自治、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的场所;群体(group)总是通过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其蕴涵的理论假设是,组织善待员工,员工会改进工作态度,并不断增加满意度和承诺感,这种态度会影响行为,反过来促进组织绩效的改善。如果按照库恩的范式革命学说,在两个范式之间,存在四个阶段:范式ⅰ常态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这里的常态科学是指在范式i指引下积累的知识;异例是指范式i不能解释的新现象;危机是指范式i从根本上受到怀疑;革命是指范式i全面崩溃。人本主义取代科学主义如果是一场革命的化,那么将是一个新的范式的诞生。在无法调和劳资纠纷时,泰罗主义学说出现了异例,但是说泰罗主义出现了危机,是不符合管理思想史实。huczynski指出,人际关系学派从未偏离过泰罗主义的思想范畴。正如梅奥(1924,1925)在对霍桑研究报告的解释中看出:工厂内友好宽松的管理氛围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逆转(生产的高效率会使管理气氛宽松),管理者仍然能够看到他期待的东西。人际学派的动机思想强调管理刺激和控制、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力、社会满意度和产量定额等因素的重要性。梅奥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通过咨询和领导技术重建人与社会平衡的新模式。事实上,人际关系学派倡导加强了管理者的中心地位。而管理者的中心主义恰恰是肯尼迪·克洛克认为导致管理终结(managementending)的元凶。因此,割裂不同学派的历史联系性是错误的。正如罗珉(2005)所指出的那样: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从管理学诞生开始,一直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它们都是管理学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总结

总而言之,管理思想家们所选择的众多路径、取向或“范式”,是可以兼容、互济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相互间应当宽容、共处。对因理论和方法不同而出现的“分歧”,不必急于达成“一律”。管理学研究不断涌现新的“范式”和多种“范式”并存,管理学界出现不同的流派或“学派”,是管理学走出“丛林”的征兆,也是有利于管理理论研究繁盛的好事。

参考文献:

1.肯尼迪·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著.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8

一、管理学学科他引积极性和自引分析

以管理学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学科交叉群体,我们用学科的总自引数/他引次数(C)除以该网络中发生的总引用/被引次数(n)(即C/n值)来表示引用环境中该学科的表现。在不同引文环境中,纵轴n与横轴C以及C/n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引用网络图中,椭圆纵轴n代表学科引用和自引的总体情况,横轴C代表学科引用其他学科的数量,因此C/n代表该学科引用其他学科的积极性(称为他引积极性)。他引积极性越高,也就是该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科学知识交流的积极性越强。而在被引网络中,椭圆纵轴n代表学科被引和自引的总体情况,横轴C则代表学科被其他学科所引用的数量情况,那么C/n就表示该学科对其他学科所产生的引用影响(即他引影响)。

有了图形的意义,我们来看一下2006年以及2003年管理学在学科群中的表现情况。由于本文是管理学的发展动力分析,因此在以下的分析研究中只从管理学引用其他学科的情况角度来分析,不考虑其他学科对于管理学的引用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的圆圈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椭圆的形状,说明管理学引用其他学科的数量占总引用量的比例比较高,他引积极性高,管理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科学知识交流的积极性越强。根据图中的数据,经计算可以得2006年C/n=70.5%。从数据和比值确实反映出管理学学科的他引积极性很高。再来看看2003年的情况,经计算可以得出2003年C/n=71.8%,结论与2006年的基本相同。从这两个时间点的图中,可以看出在几年的变化中,管理学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他引积极性,与其他学科间的进行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很高,体现了学科自身处于交叉学科的特点和未来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两年计算所得的C/n值大致相同,那么1-C/n所得的就是两年的管理学学科的自引比率,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虽然两年的自引比率不是很高,但是自引比率比较稳定,两年间没有大变化,说明管理学学科内部发展比较稳定,学科内部各个下属学科间的知识交流稳定发展,自引量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

二、不同学科对管理学的推动分析

1.引文年代分布分析

管理学与多个学科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那么每一个学科对于管理学的促进情况又如何呢?下面以2006年时间点的引文数据为基础,分析每个学科对于管理学的推进情况。

先看看管理学的引文年代分布图以及几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情况,如图2,3所示。

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1)不论是总引用或是具体到每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情况,虽然累计引文量都在增长,但从2006年到1997年每年的引文量都在变化,反映出不同时间点上管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引用情况都在变化;2)对比第一幅图中总引用曲线和第二幅中的曲线分布,可以看出社科、工程、计算机、数学这四个学科的曲线峰值与总引用曲线的峰值大致相同,都是集中在2003-2001年,说明在管理学学科引用的高峰期,也可以说是管理学学科吸取知识、获得思想方法、学科发展的快速期,这几个学科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而统计和自动控制这两个学科,每一年的被引用量的变化差异不大,保持着一个较低的水平。

2.高相关度学科被引半衰期分析

通过引文年代分布图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了每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数量的年代分布规律,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引入被引半衰期,用它来衡量某个学科现在尚在被管理学学科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目的不是来衡量某学科文献的老化速度,而是用来探究在管理学的发展中,某学科究竟是新知识还是历史的知识对管理学的推进作用大。

被引半衰期的计算方法,这里采用下面的公式:

根据公式(1)和(2),被引半衰期的计算过程[51,52]如下:

根据学科被引用数据,拟合出引文分布函数参数值(),从而得到学科的被引用分布;利用累计引文分布函数2来推导被引半衰期的计算公式,首先令,则被引半衰期满足下式:

(3)

公式建立了引文半衰期与参数、和关系,利用该方程研究了分别随参数和的变化规律。当学科的被引用分布参数、和被辨识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利用求解出,即求解出各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

根据表1中数据,结合半衰期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得到下面的各个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见表2。

6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已经清晰可见,从整体上看各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都比较长,说明管理学与各个学科间的知识传递过程比较慢。从细节上看,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的被引半衰期相对较短,而社会科学、统计、数学的被引半衰期相对较长。根据被引半衰期的意义,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这三个学科被管理学学科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7-8年间发表的,可见这三个学科的较新知识被管理学应用的比较广泛;相对的,社会科学和统计以及数学学科被管理学学科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12-14年发表的,说明了这三个学科的历史文献对管理学的作用很大。

同样是高相关度学科,但是被引半衰期却有长有短。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献的增长。增长和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被引文献迅速增长,说明学科间的关系密切,被引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等促进管理学的发展。被引文献增长的越快,文献的被引半衰期就越短。

第二,学科的特点。文献的内容所属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不同,那么半衰期也会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科由于研究工作活跃,不断需要新方法、新试验,知识更新快,文献的半衰期较短。而另一些学科,它们的发展主要是知识的累计而不是修正,所以学科文献的半衰期较长。学科自身文献的半衰期不同,必然会影响学科的被引半衰期的不同。这也是几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不同的原因之一。

第三,学科发展的阶段。在学科发展中,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成熟等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文献的更新增长的速度不同,例如:学科发展到了成熟期后,文献增长速度变小,此时科学活动的结果主要是在于知识的累计而不是修正。此时,当学科被其他学科所应用时,体现出来的就是被引半衰期较长,旧知识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高相关度学科贡献度分析

我们发现社会科学、工程、计算机和数学的贡献度都比较高,而统计和自动控制的贡献度较低。这与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关。管理学早先是从工程学科分离出来的,工程的知识和思想对管理学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等计算工具的普及,对管理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每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自己对自己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自己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体系、学科建构等等,都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从表3中我们看到,管理学对自己学科发展的贡献度将近达到了30%,表明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自己学科的知识和思想对自身的发展起着首要的促进作用;再看前一节中的表1,看到管理学的自引用半衰期是9.6,相比来说是比较长的,表明管理学学科内部的知识传递过程也是比较慢的,历史文献的在学科自身发展中的作用比较明显。

三、结论

从动力学角度首先对学科发展进行了分析,结合管理学科引文数据,从管理学的他引积极性和自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到促进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外动力和内动力。研究发现管理学科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自己本身的推动,即内动力,发展的外动力主要来源于工程、社会科学、数学、计算机、统计等学科。其次,在对促进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外动力因素――高相关度学科为研究对象,采用引文年代分布分析、被引半衰期以及学科贡献度等分析发现,不同学科对于管理学的促进程度是不同的,知识传递速度和贡献度差别也较大,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学科知识对管理学科的传递速度比较快,社会科学、数学学科知识传递速度较慢;社会科学、工程、计算机和数学等学科对管理学科发展的贡献度都比较高,而统计和自动控制的贡献度较低。该研究成果过对管理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把握学科间的交流起到了启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2]Ziman,J.m.publicKnowledge,anessayConcerningtheSocialDimensionofScie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8,58

[3]李春景,刘仲林.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模式探析.科学学研究,2004,22(3):245.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9

关键词:管理管理学科学属性艺术属性

20世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世纪,在短短的100年里,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如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又称案例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等。20世纪的管理学思想活跃、流派众多,为后来构筑管理科学知识体系打了夯实基础,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孕育与发展了管理与管理学科学性的思想,也为管理与管理学发展的奠定了最初的方向—管理科学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都有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zuowen/

1、“和平崛起”呼唤管理与管理学的科学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期间,记载着中国人的酸甜苦辣,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责任与使命。从对“黄祸论”、“崛起论”、“威胁论”、“崩溃论”等各种评论中“韬光养晦”转变,到2003年中国领导人首次向外界明确提出了让全世界人为之一震的中国将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代表我国治国理论和对外政策的重大战略思维形成,这对于国人也提出了更多希望与要求。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需要积极支撑这一重大理论。//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哪里有人类活动,哪里就需要管理。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于科学管理及管理学科学化方面要求更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到后来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管理和协调一批受封建思想和近代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压迫而具有“大杂烩思想”的老百姓(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等),需要多么丰富与科学的管理学知识。社会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已明显提高,这对于管理与管理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国家要和平崛起,国家要发展强大,没有科学管理思维的引导是很难有所成就的。//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要适应目前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艺术的微笑、需要人性化的管理、需要有创意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有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积累方面潜在的“指挥棒”。//html/zongjie/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丰富,成功和失败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人们越来越尊重客观规律,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并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系统性市场更加规范,政治、商业、文化数据以及与之对应的逻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拍脑袋决策、赌徒思维”必定失败,这样,管理越来越科学化,管理学科也相应更加科学化。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等),使得优质的、科学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工作者所占的比率也相应越来越大,国家和平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需要创新的管理理论,它离我国发展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管理与管理学的两大现实属性—社会性、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管理学这个已经发展了百年的学科提出新的要求,也赋予了管理学新时代意义,特殊的社会需求,也给管理学络上了深深的社会印记。30年前的中国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时至今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部署新一轮改革,并由农村发轫,而且将在粮食问题、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多方面有所突破,引发人们对于“土地管理”问题的高度重视,这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生活中最大的喜事。初看起来,这是农业问题,但从深层次去审视,这就是一个管理学逐步运用到实践中的问题。俗语称:“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的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向全国推广。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几十年的发展,却暴露了一系列与土地有关的种种管理问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问题受到更多人的质疑,人们在想:中国有这么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如此丰厚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会出现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呢?长期以来,人们将焦点更多放在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分配上,却忽略了土地问题中的软件问题—土地管理科学化问题。而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却给这片广阔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来了新的科学管理学知识。//html/zongjie/

同样,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暴露出食品安全卫生系统的管理体制问题。随着2008年9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生产许可证被停止使用,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注销“北京味全食品有限公司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等872家企业、910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三聚氰胺检测一直是隐患,低价竞争导致添加成风”。甚至,在三鹿事件爆发后,出现了饲料和产品四处送样化验难的局面——因为有限的检测机构内已经“挤满了化验牛奶的人”。同时,“为消除四川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的影响”,不至于“引发消费恐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封锁扑灭疫情”。但是,摆在首位的应急措施还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大实蝇等植物害虫对人畜无害的科学知识,消除消费者的恐惧心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条无效的欠缺考虑的措施。2008年10月份《扬子晚报》上已有宋桂芳写过《居高临下的专家理论救不了无辜的橘子》,其中的主要观点解释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现象,不禁让人深思。在“衣食住行”中榜上有名的“食品”问题,居然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尴尬的局面,人类生存问题让人们担忧,在食品的监督与管理上,出现了如此大的漏洞,这不得不让人们想到在社会发展的路程上,国家到底把食品卫生管理监督摆怎样的一个位置。不可否认,国家在食品卫生方面一直都是在努力着,但是传统的管理学或者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与管理的科学的实践化的速度并不协调。强烈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提出了更多迫切需要那些有效的管理科学化的成果,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或者防止问题出现的管理及管理学知识才是我们需要的。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或者缓解类似案例的发生,需要上升到管理学的高度,从管理科学化的科学方式上去为老百姓饮食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去“保驾护航”,从而确保在其他涉及到百姓生活实际问题上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3、弱科学与淡艺术的综合体——管理与管理学的最终属性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管理的科学性也在于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大量实践并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然而管理在目的性上由于一些“突发问题”而显得弱化;管理的研究过程上由于学科特点而弱化甚至屏弃了逻辑推理;再由于管理流派众多和现实基础很难保持一致的现状,使得管理学只能扣上一个弱科学的“帽子”,最起码在目前而言是这样。//html/jianli/

艺术目前有三个定义,一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三是指形状独特而美观的样子。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造性,没有实践和创造则无所谓艺术。而当前这种管理的艺术性并非完全的艺术性,从定义到研究层次、方法,管理的艺术充起量是一种淡艺术,而管理者主要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和创新等潜在的管理艺术,管理艺术没有最优解,充其量只有满意解。如何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总之,一个人有一种艺术,一个管理者也应有一门淡管理艺术。//html/jianli/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要将管理工作做好,如果只承认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就必然导致管理中的随意性。在很多情况下,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的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在制度不完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的艺术。可以这样说,管理艺术是对管理制度的补充。只有当这种管理的弱科学性与淡艺术性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才能发挥“1+1>2”的功效,才能超过单一的管理科学性和狭隘的管理艺术性的价值和功效,充分发挥时代管理学的优势。//html/jianli/

4、管理学面临的世纪挑战总结大全/html/zongjie/

21世纪管理学所面临很多难以逃避的课题。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转为以知识与信息为主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整个20世纪的发展。但是,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现行的资源管理模式是否应该放弃,未来的资源管理模式又应该如何?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在物质不是很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1世纪里,人民迫于生计更多地扮演着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角色,学者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管理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于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管理体系也需要重构。现在许多管理者在号称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也似乎在寻找一种未来的科学管理范式,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学思想。//zuowen/

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20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自然都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大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以后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必须要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故而探讨未来的管理伦理学,也将会给管理者更多思想上的启迪。信息爆炸将导致信息搜索的困难,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是丰富,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舟一样,独自在江河中漂流。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未充分获取信息的拥有者,如何架起沟通的桥梁,如何根据21世纪的信息领域寻找全新观念和体系的拓展方向管理与驾御他们,这些都是管理学需要研究的课题。//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参考文献毕业论文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篇10

在组织行为科学中比较经典的激励理论是美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学者赫茨伯格等人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以及决策模型理论。首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好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5个等级。这五种需求的依次上升,呈金字塔式的结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企业可以建立灵活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双因素理论是指“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避免不良情绪的需要,一类是激励因素。前者与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待遇等有关。如果没有这些因素,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很低,但如果有这些因素,并不一定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后者是指员工才能得到赏识、拥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等因素,这些因素能够激励员工产生强烈的工作欲望。在决策模型中,目标函数采用效用函数形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非物质因素等。另外,在决策方式上,采用满意准则。这比传统的最优化准则更具有人性化。企业的决策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寻求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这样的决策更具有实用性。

2行为科学在现代管理中应用的误区

2.1企业不够重视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

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企和中小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起步比较晚,不够重视行为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很多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例如,很多国企采用终生制的人事管理方式,员工一旦进入相应的单位编制,就不会因为工作绩效差而被辞退。这种终生制的方式对于员工没有激励作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差,因此企业的效益很差。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充分考虑到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出现了企业提供条件与员工需求不平衡的现象。如岗位与员工能力不适应、晋升机制不完善等。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企业员工士气低落,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整个管理团队辞职的事情。不科学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成为企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2对行为科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刻

行为科学理论引入我国已经有一段的时间,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在利用这种理论来进行员工的管理,但是效果却一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的企业对行为科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行为科学与心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企业应用中需要咨询相关的心理咨询师。在中国,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公众普遍对心理咨询师具有一定的偏见。很多人将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划等号。因此,很多企业没有借助相关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直接进行行为科学理论的使用。然而,要想获得员工的性格特质、倾向等方面的信息和结论就必须进行相关心理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员工的性格、潜能等,然后企业可以实现岗位与员工能力相匹配。

3在现代化管理中应用行为科学理论的具体途径

3.1企业要重视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

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是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通过行为科学理论的学习,企业的领导和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洞察到企业员工内心的真实需求,然后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的满足。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掘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组织绩效。因此,企业应该十分重视相关理论的应用。首先,领导层需要学习相关的行为科学理论。企业领导可以通过咨询、自学、参加emBa班进行行为科学理论的学习。然后,针对企业员工,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企业需要进行相关行为科学理论的培训。企业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该种理论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然后结合本企业的现状进行讲解、分析,使得行为科学理论由抽象变为具体。例如怎样在本企业内部具体应用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本企业的各种因素与双因素理论是怎样对应的等。

3.2企业要全面认识行为科学理论

由于对行为科学理论的片面认识,企业不能很好地应用行为科学理论。要想全面、深刻地认识行为科学理论,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进行踏实、认真的学习。然后,企业需要克服文化的偏见,正确地认识与行为科学相关的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企业可以获得企业员工性格倾向,从而更好地进行岗位的分配。企业可以进一步建立员工的心理档案。由于现代生活压力很大,员工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样心理咨询师通过员工的心理档案可以全面系统的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然后进行及时地疏导,使员工摆脱压力的困扰,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全面地认识行为科学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面的认识行为科学理论使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员工的真实诉求,主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发现某员工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请假,并且闷闷不乐。针对这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了解员工最近的生活状况。然后在企业内部尽全力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3.3以人为本

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想尽千万百计吸引优秀的人才,然后创造良好的条件留住优秀的人才。要做到这些企业需要以人为本。首先,根据相关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使之能够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又能激励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企业和工作。然后,企业需要与员工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认真考虑员工提出来的工作中问题。这样长期以来员工就会与领导层建立信任。员工与领导层之间信任能够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这样有助于企业推行新的政策和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例如,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这一模式的推进在一开始就需要员工与企业领导之间很强的信任感。这样,员工才能将基层存在的问题真实地、完整地反映给企业领导,然后通过企业整体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