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地治理方法十篇土地治理方法十篇

土地治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6:26

土地治理方法篇1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主要成因

1.1.1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1.2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5]。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目前沙漠化仍在继续,沙漠仍在不断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5年,荒漠化土地扩展速度为1560km2/年,1975~1987年为2100km2/年,1988~2000年为近3600km2/年[8]。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以下3个区域: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占40.5%;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共13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防风固沙

2.1.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10]。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2.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12]。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13]。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土地治理方法篇2

关键词:软土地基 加固处理 排水固结 水泥搅拌桩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064-01

各种性质的土都是建筑物最常遇见的地基,在建筑工程中,人们不仅要选择地质条件良好的地基,在许多情况下也不得不在土质不良的软弱地基地区进行工程建设。一般所说的软弱地基包括承载力低、沉降量大、具有振动液化性、湿陷性、胀缩性等不良工程性质的地基,而软土地基应该说是软弱地基中的一种。各种软弱地基应做认真考察,必要时进行处理才能满足建筑要求。地基处理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而且是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途径之一。

1 软土地基的基本特点

1.1 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

软土的水分程度高,因此土质之间的缝隙很大,软土的有机成分少并且主要由粘土粒和粉土粒组成,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是主要的粘土成分。该矿石的形态细小并且是薄片的形式,同时在表面还带有负电荷,它会和周围的水和空气导电,变成极水分子,最后会吸在物体上,形成一个个的水珠,以其在不同的环境中沉积就会有不同的形态。

1.2 具有明显的流变性

软土在受力和受重的情况下,会因力量的作用,慢慢的变形,并被力量慢慢剪切,让原有的抗剪切力量减弱,同时有可能在主体结构坍塌之后再产生起次要结构或辅助结构的沉降。

1.3 低强度

根据软土的性质,软土多半都是水分大的沉积土,自身的抗水抗压力不到20kpa,有效范围内的摩擦角只有几度甚至没有。软土土质的抗压能力和测试方法与它本身的排水条件有很大的关联,要想增大软土的抗压强度指标,就要采用固结快剪的方式,在软土受力的情况下,假如软土有完全的排水功能和抗压力,那么它的土质强度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1.4 渗透性小

软土的竖向渗透系数在(10-6)cm~(10-8)cm之间,可是水平情况下的数值就要高些,特别是在水平软土层夹砂的情况下。

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1 置换法

由于深层密实法中的几种方法都有加入高抗剪强度的材料,置换软土中部分成分的加固机理,与原有的土体共同组成复合地基,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因此深层密实法有时也称为置换法。

2.2 排水固结法

在软土地基上加压并配合内部排水。加速软土地基的排水加快软土固结的处理方法称为排水固结法。适用于处理各类淤泥、淤泥质粘土及中填等饱和粘性土地基。软土地基在附加荷载的作用下,逐渐排出孔隙水,使孔隙比减小,产生固结变形。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土体超静隙水压力的逐渐扩散,土的有效应力增加,并使沉降提前完成或提高沉降速度。主要加固方法堆载预压法、砂井法、袋装砂井、真空预压法、电渗排水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塑料排水板法。

2.3 换填垫层法

当软弱土层厚度不很大时,可将路基面以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换填强度较大的土或其它稳定性能好、无侵蚀性的材料(通常是渗水性好的中粗砂)称为换填或垫层法。此法处理的经济实用高度为2m~3m。如果软弱土层厚度过大。则采用换填法会增加弃方与取土方量而增大工程成本。

通过换填具有较高抗剪强度的地基土,从而达到增强地基承载力的目的,满足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主要加固方法有换填、抛石挤淤、垫层、强夯挤淤几种。垫层法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砂砾石垫层、碎石垫层、粉煤灰垫层、干渣垫层、土(灰土、二灰)垫层。代表方法有砂垫层法及换填法。

2.4 化学加固法

通过在软土地基中加入水泥或其它化学材料。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称为化学加固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粘土和一般人工填土,也可以在处理裂隙岩体及已有构筑物地基加强中。水泥或其他化学材料注入土体后,与土体发生化学反应,吸收和挤出土中部分水与空气形成具有较高承载力的复合地基。主要加固方法:硅化法、粉喷桩、旋喷桩、注浆、水泥土搅拌法。

2.5 深层密实法

采用爆破、夯击、挤压和振动及加入抗剪强度高的材料等方法,对地基深层的软弱土体进行振密和挤密的地基加固方法称为深层密实法。适用于软土厚度>3m的中厚软土的加固,分布面积广的软基加固处理,其加固深度可达到30m。通过振动、挤压使地基中土体密实、固结,并利用加入的具有高抗剪强度的桩体材料置换部分软弱土体中的三相:气相、液相与固相,形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抗剪强度的目的。主要加固方法:强夯法、挤密(土或灰土、粉煤灰加石灰)桩法、砂桩法、爆破法、碎石桩法(振冲置换法)、石灰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粉喷桩法、旋喷桩法。代表方法有碎石桩法、强夯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粉喷桩法。

2.6 水泥搅拌桩法

(1)深层水泥搅拌桩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地基的加固。加固深度不大于18m。当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或加固泥碳土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当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整体刚度差、荷载较大,层数超过七层时,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应慎重考虑。搅拌桩水泥应采用425号新鲜普通水泥。水泥量宜为所加固土重的10%~15%,水泥浆的水灰比可选用0.4~0.5。(2)水泥深层搅拌桩按其强度和刚度是介于尉性和柔性桩之间的一种桩型,但其承载性能又与刚性桩相近。因此在设计搅拌桩作为复合地基时,可仅在上部结构基础范围内布桩,不必象柔性桩那样在基础以外设置保护桩。(3)水泥搅拌桩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应考虑二种必要的因素:地基土的摩阻力产生桩的承载力,桩体水泥土的抗压强度产生桩的承载力。一般应使两种情况所确定的承载力相近.并使后者略大干前者最为经济。(4)水泥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强度,除了考虑加固本身的复合强度外,尚须考虑加固区和下卧层组成的整个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对可能出现的破坏情况不能轻易忽视,必须进行明确的验算。(5)垫层在复合地基中能使桩同工作。在外荷载作用下,桩的变形远小于桩间土的变形,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桩土变形协调,在复合地基表面.基础与桩及桩间土之间设置褥垫层,人为地为桩向上刺入提供条件,并通过褥垫层材料的柔性补偿,使桩间土与基础始终保持按触。

3 结语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上述加固处理方法的选择采用,均应周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软土土质方面,对渗透性与灵敏度更应予以重视,因为这些特殊性常常成为一些方法成败的关键。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采用强夯、振冲桩,电渗、硅化,在软土含砂较多而有较强的渗透性,或不因受冲击、扰动而强度有较大的降低时,才有可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所以采用这些加固方法时应特别慎重,应周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土地治理方法篇3

关键词:国土资源;国土整治;方法措施

1引言

土地资源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一个国家的管辖区包括领海和领空范围内的地下河天空,国土整治主要是针对国家土地资源的开发及治理工作进行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县级国土的整治工作的工作内容

县级国土整治是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对特定区域进行土地立法和土地规划管理等工作,合理展开土地整顿治理,科学开发国土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生态资源环境的建设。

3国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及现实要求

对土地资源进行整顿治理使为了使人们能自觉的有效控制对土地浪费行为的发生,保护土地资源,使它们符合人类长期发展的需要,协调好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不能以短期利益为出发点,大量消耗社会自然资源,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努力维护自然资源,使其试用人类的长久需要。因为人口的无限增长和资源的供求相对失调及环境的恶化,国土整治工作一定要被提上议程,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最后人类也会面临危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高密度区对资源的消耗严重超过标准,进而带来了能源资源紧张、环境受到污染等问题,实际证明,治理这些问题一定要找到根本,必须采取措施治理国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国土整治中的一些问题

4.1缺乏专门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基本的《宪法》,《土地管理法》等,但这些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违反国家规定,定性为破坏土地资源,治理体系与组织体系不够完善,整顿治理没有连续性,法律体系尚不够完善,同时,现实生活中对这些基本的法律也存在执法不严等现象。

4.2整顿治理体系定位的不准确。我国的土地整顿和治理与经济发展相比,还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最近几年部门地方的整治热度有所提高,但是出现还没有完全正确理解治理关系,致使没能与国家的整个治理体系相同步,中央与地方的相关土地部门没有做好充分地协调,造成体系定位还有一定差距。

4.3土地治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土地治理工作涉及方面很多,包括治理工作的财政来源、治理工作要遵循的管理流程等,对专门项目的土地治理有做到财务透明,将专有资金去向透明化,确保土地治理资金完全用到实际的治理工作之中;相关具体整顿治理实施部门在治理前,结合实际项目情况制定一定的工作流程,加强管理工作,保证整顿治理工作有序展开。

4.4整治工作缺少各个方面的监督。可以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群众中宣传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土地整治工作透明化,让人们也参与到当地的土地整治工程,对相关整治部门施加监督作用,起到一个对整治人员工作内容的限制约束作用。

5国土整治的工作意见

5.1加强国土整治的立法工作,树立整治权威。我国可以吸取国外经验,制定专门的国土整治法律,树立国土整治的严肃性,逐步将国土整治步入法制化,理顺土地总体利用与城市整治的关系,明确界定它们的地位,针对不同整治工作,制定其性质和内容,规定整治的基本程序。因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整治体系的实际情况,国土整治工作还要有其他类型与时空的整治相互弥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整治,一起促使土地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5.2依据不同地区情况,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土地规划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要制定总的国土整治工作总览图,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特点,对个别地区进行试点土地整治,通过不断吸取以往教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特别是一些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更要重视其土地的整治开发工作。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差距,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计划切合实际的治理目标,并根据目标规划方案方法,与此同时,做好相应的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鼓励工作。

5.3提高政治工作的综合性和前沿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我国的国土格局也受到了影响,社会及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其相关的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与发生了改变,将来国土开发将如何发展,人口与产业如何布局,生态建设如何推进等问题都是国土整治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土地整治要从专项朝综合性方向发展,要不断提高前沿性。把资源环境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土地整顿治理工作的主路线,制定多目标发展的法相,增大治理的空间性,指导空间治理,发挥土地整顿治理工作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高科技人才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整治,使整治工作更加科学。

5.4强化监督工作。国家实施国土整治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整治方法固然重要,但对整治工作的监督工作不容忽视。在整治土地工作有了法律效力后,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严格遵守,国家通过设定专门的机构对土地整顿治理工作内容及方案进行监督,充分发挥监督所起到的对整治人员的限制和约束作用,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系统。

5.5宣传和普及国土整治工作。首先,相关的各级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国土整治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深入整治的观念,将整治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再次,提高广大人民的国土意识,最后,普及土地整治的知识,确实将知识落到实际行动上来。相关的地方政府可以讲整治的成效计入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部分,促使人们足够重视国土整治工作。

6结束语

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整治工作利国利民,它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以,大家有意识到国土整治的重要性,担负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严格禁止滥砍滥伐现象的发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工作,保护耕地面积等工作,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构建美化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燕.关于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分析[J].科技视界.2012(28)

[2]吉柄杆.农村城镇化建设要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J].人大建设.2014(01)

土地治理方法篇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山东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凡在本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及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照本办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要按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以补偿责任及法律规定的其它责任。

第二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和使用。

第三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中,毁坏了水土保持设施(包括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使其降低或者丧失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所必须补偿的费用。

水土流失防治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过程中,根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产生的废弃土、石、沙、矿渣、尾砂等,按规定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所需的费用。

第四条收费标准

(一)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应依据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占地面积及对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情况计收,对林草地等水土保持植被设施,按占地面积每平方米一次纳补偿费1元。对树木、试验场地、固定观测设施、塘坝、谷坊及其它治理成果,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1992〕鲁价涉字第280号文规定的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计收。

(二)对于季节性、流动性、临时性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不能自行治理,又不便于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交纳防治费的,按下列标准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

1.采矿:按堆弃的废渣体积每立方米2.5元。

2.采砂及卵石:按堆放的体积每立方米2元。

3.烧窑: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3.5元。

4.采石及加工:采石按堆放的体积每立方米2元,加工石子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3元。

5.堆弃垃圾、其他废物及其他破坏地貌、植被的行为: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2元。

(三)对于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的,按《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都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

水土流失责任明确,地形条件适合独立或联合治理的,由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自行或联合治理,治理完成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的预算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费属于非税收入,应按照规定,全额缴入财政部门开设的非税收入账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治理进度和基建程序申请分期拨付使用。

第六条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按规定标准征收其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一)无固定场所,从事流动性作业的;

(二)水土流失责任不明确的(如有两个以上责任者的);

(三)地形条件不适合独立治理或联合治理的;

(四)受技术、人力等条件限制,不适合独立或联合治理的;

(五)责任单位不愿自行治理的。

第七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治理计划用于全区水土保持典型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水土流失防治费80%以上用于征费项目的水土流失治理。

收取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必须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所收费用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纳入综合部门预算管理。

第八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的收取、管理人员执行任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

第九条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农作物的及未经批准擅自开垦二十五度以下,五度以上的坡地,每平方米处以1元罚款。

第十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银行或其他机构代收。

第十一条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土地治理方法篇5

完善“原法”: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

1991年《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原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20年来,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逐步增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为确保我国江河安澜、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实施,“原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一些规定已不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二是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水土保持责任不明确,水土保持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三是随着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大量增加,人为水土流失呈现加剧趋势。“原法”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调整范围过窄、措施单一、机制不健全,与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需求不相适应;四是随着《行政许可法》颁布施行,“原法”关于行政许可的规定已不适应依法行政的新要求;五是关于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措施的规定不够健全,特别是未能体现近年来各地在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方面的创新、发展和经验;六是关于法律责任种类和手段的规定较为单一,处罚力度轻,可操作性差,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为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必要在全面总结“原法”近20年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先进经验,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指导,修订完善“原法”中部分条款和制度,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005年,水利部正式启动《水土保持法》修订工作,历时5年,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新法”)于2010年12月25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主席以第三十九号主席令正式颁布。“新法”的颁布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十大变化: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生态建设方针、政策

“新法”把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各地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以法律规定确定下来,为更好地指导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原法”6章42条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为7章60条,增加了1章18条,完善了十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关于政府的水土保持责任。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涉及子孙后代的利益,搞好水土保持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新法”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水土保持责任: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水土保持职责。

关于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是对流域或区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工作的整体部署,对水土保持事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新法”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的法律地位:专列“规划”一章,明确规定了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重点、内容、报批审核和组织实施,以及批准后须严格执行等;要求在相关规划中提出水土保持对策措施;将水土保持规划作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的依据。要求预防保护措施布设、易造成水土流失区域的确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都必须依据水土保持规划或在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关于预防保护。“新法”强化了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以及25度以上陡坡地的禁止性和限制性规定,扩大了保护范围,强化了保护措施,进一步突出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

关于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新法”进一步完善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明确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界定了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范围和对象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单位”;加强了水土保持方案变更的管理;强化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明确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应具备相应技术条件。

关于水土保持投入保障机制。“新法”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投入保障机制:明确国家加强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坡耕地改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单位和个人以投资、捐资,以及承包治理“四荒”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明确多渠道筹集资金,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纳入国家建立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确立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明确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

关于水土保持技术路线。“新法”进一步完善了水土保持技术路线:丰富了不同水土流失类型预防和治理技术路线;针对水源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新情况,提出了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要求;完善了人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体系,突出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关于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新法”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明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职责,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要依法认真履行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职责。既要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又要加强对水土保持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了监督检查的程序、内容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关于水土保持监测。“新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完善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保障水土保持监测经费;建立完善公告制度。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定期公告水土流失状况、变化趋势及其造成的危害、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等情况;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自行或者委托具备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机构监测水土流失情况,并定期上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

关于水土保持法律责任。“新法”从四个方面强化了法律责任:增加了责任追究方式:滞纳金制度、代履行制度等责任追究方式;增强了可操作性,规定罚款、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等处罚措施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实施,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加大了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最高罚款限额由“原法”的1万元提高到了50万元;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未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法律责任。

关于单设水土保持机构职责。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方人民政府从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要求出发,单设水土保持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新法”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行使“新法”规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工作的职责。

新机遇、新发展:全面推动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首个以水利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水土保持的发展方针,提出了水土保持“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建立水土保持补偿制度”三大任务,为水土保持事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要抓好十个方面工作,沿着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继续奋进。

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引领水土保持事业新发展。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清洁等新理念作为水土保持工作贯穿始终的重要指导。

以新《水土保持法》贯彻为契机,推进水土保持依法行政。要大规模地开展“新法”的培训,同时加快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出台水利部部令和文件以及各省、区市的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要认真履行“新法”赋予的职责,对重要条款逐项制订方案落实,切实增强执法能力。要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和设施验收工作,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水土保持依法行政。

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要继续推进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区等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南方崩岗治理、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力度。推动易灾地区、三峡库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等水保重点治理工程的实施。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对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升水土流失防治水平。要加强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建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国家土壤侵蚀评价与预报模型。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推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和水土保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

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促进水土保持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工作制度,初步建成由地面观测、遥感监测、科学试验和信息网络等构成的数据采集、处理、传输与的基础设施体系,建成基于时空逻辑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以及相关因素的数据库,构建满足各级水土保持业务应用服务和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形成基于网络、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预防监督、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活力。要全面落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切实发挥政府在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资金投入保障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水保搭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协作机制。以水电、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重点行业,以建立重要水源区补偿机制为试点,逐步推进建立国家层面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水利建设基金、金融信贷、税收调节、收益提取等手段,推动水土保持投入多元化。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有特色的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基础性作用,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各种治理措施,建立有特色的防治模式,更好地为新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建设服务。在位于一、二级水源保护区,点、面源污染相对严重的小流域,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以水质保护、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溯源治污,源头护水。在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小流域,实施生态环境型小流域治理模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保护原生态和水环境为重点,通过自然修复,保育植被,种植水保林,打造水景观,整体提升山水环境品质。在特色林果种植区,大力建设绿色产业小流域,实施生态经济型小流域治理模式,以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为重点,通过建设梯田、农路、配套灌溉设施等,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培育绿色产业发展。在滑坡、崩岗、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的小流域,实施生态安全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以机构能力建设为基础,强化水土保持组织保障。要不断加强水土保持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等活动,全面实现机构、人员、办公场所、工作经费、取证设备装备“五到位”。没有成立水土保持工作机构或者水土保持机构能力弱的地方,要依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水土保持机构职能建设,以适应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需要。

土地治理方法篇6

1、基本现状:

1.1、基本情况:

武威市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东经101º59'35"-103º23'40",北纬37º23'15"-38º12'54",东邻古浪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南依天祝藏族自治县,西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与永昌、民勤两县接壤,属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水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昼夜温差悬殊。全年日照时数为2967.8小时;气温以7月份最高,为29℃,1月最低,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mm,年蒸发量2020mm。国土总面积4873.85k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0.006km2,人均耕地0.0013km2,(区内土地包括:农用地2063.5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35%,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4.16%、1.54%、2.81%、13.46%和0.38%;建设用地为341.54km2,占土地总面积7%;未利用地为2468.7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65%)。流经区内的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是全区的主要地表水源,多年来平均地表径流量为6.80亿m3/a,(1993年~2003年)。区内地下水取水量为5.25亿m3/a,其中90%为河渠入渗量、基岩裂隙水入渗量,近十年来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为2.816亿m3。全区地表水、地下水总的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9.616亿m3。森林面积达462.16km2(天然林42.47km2,人工林419.69km2),森林覆盖率达9.1%。

1.2、水土流失现状:

凉州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132.3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3%,其中:风蚀面积1949.26km2,占流失面积的62.2%,水蚀面积1183.08km2,占流失面积的37.8%。

根据凉州区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山区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东部和北部沙漠沿线主要以风蚀为主。水蚀主要由于全区降水较少且年内分布不均匀,降雨强度与水土流失危害成正比,在发生强降雨和持续降雨的情况下,南部山区径流极易形成洪水、使切沟、冲沟发育强烈,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和财产损失,冬春降水较多时,往往在阴坡和凹地形成积雪、春季表层迅速消解,雪水不能下渗,在坡耕地上形成强烈细沟状面蚀,尤其在沿山地带极为明显。经过长期流失冲刷和其它外营力的作用,发育成丘陵起伏,支离破碎的缓坡地段,原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容易随地表径流流失,“跑水、跑肥、跑土”现象严重存在,造成地力衰退;风蚀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内沙漠和与沙漠毗邻的乡镇,年降水量少,疏松、的表土抵御风力作用较低,容易形成扬失、跃移现象,一遇大风,主要以扬失为主,尘沙飞扬,有时造成大面积沙尘暴天气,严重影响全区及边缘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整个危急到全石羊河流域。

形成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南部山区山坡陡峭,地势起伏、沟壑密集,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加之降水集中,强度大,植被稀疏,容易汇集成地表径流,东部和北部主要受降水限制、风力影响,易形成荒漠化;另一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频繁,取土、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办厂、道路建设等项目工程实施,加剧了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1.3、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采取的做法:

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89.1km2,治理程度12.4%,(其中:水平梯田11.3km2,水保林291.4km2。经济林34.5km2,荒坡种草18.2km2,封山育林15km2,封坡育草14.7km2,沟坝地4km2),完成谷坊138座,沟头防护14处。在农业耕作措施上重点采用少耕、免耕,秸杆还田,水平阶、横坡种植、地膜覆盖等措施。

1.3.1.建立健全了水保法制体系为了有效规范全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和治理,凉州区按《水土保持法》、《甘肃省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编制完成了《凉州区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凉州区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防治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规定(试行)》、《凉州区山丘区、风沙区生产建设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定(试行)》,从而有了一套完备的法规体系。

1.3.2.加强了水保机构的建立我区于1985年建立了凉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隶属于凉州区水利局管辖,具体负责预防监督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同时于1993年在沿山和风沙区的13个乡镇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察所,实行分片落实,加强了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

1.3.3.加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凉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通过广泛深入的勘测,与市水保站调查并编制完成了《武威市小流域成果汇编》,为进行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同时,为了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区水保站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步骤,积极争取项目,完成了大甘沟、虎目沟两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04km2,同时为其它流域建设总结了技术经验。

1.3.4.加强了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落实水土流失的治理,关键要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加强预防监督工作,近年来,特别对大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进行了有效的督查,尤其对连霍高速公路、武嘉电气化铁路、兰武二线、西油东送、西气东输西营河三沟、四沟电站等项目水保方案进行了有效督查,促使建设方按“三同时”制度落实了各类水土保持工程。

2.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2.1.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上难度较大由于区水保站办公地点在张义山区,在全区开展工作时有效性和时效性都不够。特别对全区各类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其次由于多口管理,水保站对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实施不能有效的督促落实。

2.2.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步伐缓慢近年来,水保站按“发展抓项目”的思路,积极储备并上报了几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如《凉州区张义镇长大沟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凉州区张义镇上马沟流域规划》、《凉州区张义镇阿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凉州区张义山区虎目沟小流域规划》、《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坡改梯”工程规划》、《凉州区黄羊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凉州区黄羊河流域、清源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项目建议》、《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规划,但建设项目审批困难,未能立项实施,使水保建设速度相对缓慢。

2.3.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步伐不一致由于全区经济发展基本上都建立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为了追求经济增产,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忽视现象,而且部分地方工程建设对水保方案的编制和落实、规费缴纳重视程度不够。

3、预防治理对策分析:

3.1、提高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

虽然近年来,通过加强预防监督、开展林草措施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凉州区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因此,全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人为因素破坏有关,同时也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全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好《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2015年)》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从现在起,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重点要使水土保持工作与林业工作紧密结合,使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沿山区和东部、北部风沙区治理初见成效,进而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尽快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

3.2、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二是近年来,项目建设力度较大,但开发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低,“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贯彻不力。建议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同时人大、政府要从健全法律法规的方向出发,加强地方法规健全,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土资源的强大舆论,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的行为。三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行“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对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以及农民承包的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依照水土保持法规的有关规定限期治理,将受益主体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3.3、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是水土保持工作多年来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强调减蚀减沙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但是,从水土流失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石羊河流域的全局来看,除了必须把土壤侵蚀减小到允许的程度外(西北黄土高原1000t/km2•a),还需要建立流域允许产沙量的考核指标。随着《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施,全区将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土流失,其目的首先是控制侵蚀与产沙,根治“心腹之患”。因此,在小流域治理的规划与成果验收中,要突出减蚀减沙等生态效益,并把它落到实处。不能只考虑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脱贫致富等社会经济指标。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10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落实到不同类型区、不同流域的减蚀减沙指标上。

3.4、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分工

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按产业类型划分为农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牧业生态工程等。另外,也可按生态系统类型来划分,如山丘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风沙区荒漠化防治生态工程。为了克服条块分割、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贯彻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整体性原则,建议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水土保持为龙头,大支流治理为骨干,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乡为基本单元,以3大效益为中心,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指导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措施等相互配套,农林水等部门相互配合,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发挥综合效益。水蚀区林草措施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及反坡梯田等有效措施。在干旱的北部风沙区以荒漠化防治为龙头,采用生物、工程、农业、牧业措施,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开发利用。风蚀区造林采用麦草压沙等有效方法。由此,建议全区应成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统一管理,避免互相扯皮,重复统计治理成绩,重复估算治理效益。

3.5、调动群众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走市场引导的路子.就是要深化农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设施建管机制的改革,“四荒”出让机制的改革,把水土保持工作推向市场,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小型水利水保运行机制.明确所有权、拍卖使用权,保证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这样卖旧建新,滚动发展.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租赁开发、承包治理等政策,采取灵活机制,鼓励和吸引各行各业、集体和个人通过投资、投劳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开发工作,让治理者从市场经济中得到更多实惠,尝到甜头.使广大群众、企事业单位自觉投入到治理水土流失队伍中来,启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多渠道、多元化、多样化的投入,走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路子。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可大胆尝试,实行股份合作,走一条运用股份经营机制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其一,股份由集体股和个人股两部分构成,入股后不得退股,股份可依法继承和转让;其二,效益分配按照“入股自愿、风险共担,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的原则,实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其三,开发治理服从村的统一规划,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蓄水保土效益.对于治理好的可以公开拍卖,由各级人民政府签发土地使用证,使其实现使用权的自主性。

3.6、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况看,科技投入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存在经费紧张、科技人员待遇低的现象,特别是水保人员,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无力有效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对水保人才的重视,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关键。全区要在增加水保治理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水保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推广工作的开展。

4、结语

凉州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必须在认清全区现状的同时,加大预防治理力度,从宣传、法制、政策、措施方面多头并进,进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建设和谐凉州起到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水土保持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王礼先朱金兆

[2]《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王礼先

[3]《水土保持防治工》

土地治理方法篇7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项目融资实践已远远超过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的范畴。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已不能解决土地融资中的现实问题,亟需出台适合土地整治项目的融资法律法规。在宪法对土地资源保护的框架内,结合市场调控需求,制定适应市场机制的土地整治融资条例或办法,规范融资主体、融资方式、融资内容、融资监管及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形成科学、明确、规范、严格的农村土地整理融资行为规则。同时,建立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认可的,具有地方经济特色为农村土地整理融资完善配套实施细则,建立科学细致的融资实施制度。

2加强国家政府对农地金融的支持

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只有国家的维护和扶持,才可以顺利实施。中央银行对农地金融应实行特殊政策,并且财税部门对农地金融也应当照顾,免征所得税,减半征收营业税。对于“剪刀差”所形成的利税一部分,财政应将之用于补贴农地金融机构,达到间接支农的功效。土地整治项目融资模式也应考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及特点,建立适合各地经济增长模式的农村土地整理融资组织形式。制定合理的土地整治项目收益分配方式,对土地整治项目经济收益进行具体分配,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农民集体和个人自筹资金投入农村土地整治。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其拥有的土地作为股份入股,与国家、企事业单位联营合股共同出资整理;或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筹资金,在对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导下,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方向整理土地;或者动员主农户出资,政府以免税、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奖励、补助金等形式适当补助;或者成立土地整治公司通过招投标程序,专业融资并管理土地整治项目。

3逐步建立农村金融业务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融资需要稳定的农村金融业务做支撑,也需要构建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地关系,促进农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和农地金融业务的开展。具体地讲,可以在以下3方面下工夫,改革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把入保面扩大到农民工,实行在哪里就业、居住,就在哪里入保的制度,同时在农村也要逐步建立起互质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对于那些有了稳定职业、可靠收入、固定居所的农户,视其“入保”的情况,吸收他们为城市居民,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彻底转移出来;农户放弃集体成员资格和土地权利时应给予适当的利益补偿,金额的多少可以结合社会保障情形、农户所在集体土地的数量、价格等确定。

4重视政策理论研究

土地治理方法篇8

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立法问题。尽管2003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操作规范,但不可否认,从部门规范性文件到一套完善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其间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跨越。系统梳理和总结已有的相关政策文件,切实加强土地整治的立法工作,是当前土地整治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和极其重要的任务,一部全国性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也需要尽快从幕后走到台前。资金问题。搞好土地整治,需要“真金白银”和实实在在的投入。因此,必须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才能充分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土地管理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等资金主渠道,保证了对土地整治的长期稳定投入。从2007年起,按照国家加强土地调控的要求,国家又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提高了一倍,进一步扩大了资金规模。同时,国家要求将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又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整治资金渠道。但目前所投入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全部由国家无偿投入。

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在稳定现有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机制。应考虑研究建立合适的融资机制,将目前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引入到土地整治工作中来,提高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程度。另外,还有必要研究完善土地整治资金的投入使用程序和使用监管机制,促进资金更加合理使用,并得到有效监管,不被挪用、滥用及其他违法违规使用,切实保证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的使用效果。协同问题。农村土地整治内容丰富、涉及国土、规划、建设、农业、水务、交通、环保等众多部门,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协作,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效率,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绩效考评问题。当前,土地整治的绩效评价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而导致土地综合整治中出现“偷工减料”、“重过程,轻结果”、“重形象,轻实效”等问题。因此,土地整治工作的绩效考核评价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和更能从分发挥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绩效评价考核标准体系亟待建立。构建土地整治机制加强立法和规划工作,完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立法工作,包括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土地整治条例和系列配套性的实施办法,夯实土地整治工作的法制基础。其次,迫切需要科学规划,使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同时,还应当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计划。现阶段,由于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农村土地整治必须建立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基础上,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向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迈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土地整治资金筹集机制。搞好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要坚决落实政府各类土地收益用于“三农”的规定,充分利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耕地开垦费及土地复垦费、耕地占用税等各方面资金,并严格收缴,严格按规定用途整合使用,加强督查,使之成为政府支持土地整治、支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源泉。

切实落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土地整治相关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内容和要求。在发挥政府作为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创新,形成多元投入的机制,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农村集体筹集一部分,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吸收社会资金,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参与土地整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土地整治积极性,对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的耕地,可实行政府收购制度。同时应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将农村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涉农资金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统筹用于村庄整理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提高资金使用综合效能,同时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可以考虑结合中央提出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创新设计金融工具,进一步拓宽土地整治工作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土地整治工作除了“事前规划和计划”、“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事后评价和管理”。因此,应建立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实施的严格的土地整治绩效监督评价机制。按照“设置合理、操作可行、评价充分,科学考核”的原则建立土地整治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考核专家库,同时配套制定相应的奖惩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定期对土地整治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实施开展的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在土地整治绩效考核评价中,还应该注意发挥群众和团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参与各方积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导向机制。土地整治工作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项目施工企业、社会投资参与单位等等。这些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是否能发挥好以及能否持续保持下去,关系到土地整治是否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及能否可持续开展,因此,必须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这之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对于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其所辖区域内的耕地面积、承担和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规模及成效等因素,在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分配上体现出差别和鼓励扶持倾向;对于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因土地整治给他们增加额外经济负担,同时要让他们在土地整治中获得实惠;对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单位,主要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但同时考虑到要保证工程质量,不能一味地压低土地整治工程承包价款。

对于社会投资主体,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最重要的是要为他们设计合理投资回报渠道,如优先考虑社会投资主体对建设用地需求及探索实行土地整治股份制的模式。充分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法律援助机制。一是要在整个土地整治过程中,应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二是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权利,特别是要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后各项土地权益的分配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工作并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救济服务,严格防止各种侵犯与损害农民和集体合法土地权益的行为发生。

土地治理方法篇9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整治方案、统一整治标准,细化工作方法、加强密切配合,深入开展闲置土地和未充分利用土地的专项整治,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项目、外资大项目、高科技服务业项目和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确保闲置土地、未充分利用土地的整治和重大项目投入建设同步推进,着力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投资潜力、最具生态魅力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二、整治重点

这次专项整治以闲置两年以上的闲置土地和未充分利用土地为重点,对没有明确项目用地计划的应限期予以收购储备。

三、整治步骤

此次整治工作从开始,至年底前结束。具体分四个步骤开展工作:

1、全面梳理,分类认定。由国土分局将高新区范围内存量土地分门别类,以表格的形式列清存量土地情况,并力求做到准确,确保没有遗漏。

2、企业自查,及时整改。拥有闲置土地和未充分利用土地的企业,在收到此专项整治意见后,要分析企业当前的用地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制订整改方案,积极配合进行整改。

3、细化方案,逐块清理。高新区管委会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细化确定每一块闲置土地和未充分利用土地的处置方案,并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跟踪落实。在闲置土地和未充分利用土地没有得到明确处置前,高新区管委会将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和土地使用税,国土部门将停止办理闲置土地和未充分利用土地的抵押贷款登记手续。

4、跟踪建档,长效管理。要加强在建用地项目的管理,由国土分局建立健全每一块在建用地的档案,加强跟踪管理,杜绝浪费资源、粗放利用土地等现象的发生。要充分发挥高新区土地违法联动治理的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现象。

四、工作举措

机关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积极配合做好专项整治的相关工作,狠抓推进落实,务求工作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此次闲置土地专项整治工作由高新区管委会统一领导,并成立闲置土地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专项整治工作,组长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担任,管委会主任助理担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由招商局局长、经发局局长、财政局局长、规划建设局局长、城东街道办事处主任、地税四分局局长、国土分局局长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项整治办公室设在国土分局,赵建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土地治理方法篇10

第二条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确定范围内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适用本办法。

营利性治沙活动是指不具有沙化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以获取一定经济收益为目的,采取各种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的治沙活动。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营利性治沙活动的受理申请和检查验收等管理工作。

第四条从事营利性治理国家所有的沙化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与法律授权管理该沙化土地的主管部门或者该沙化土地的使用权人签订治理协议,依法取得该沙化土地的土地使用权。

从事营利性治理集体所有、尚未承包到户的沙化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与该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治理协议,依法取得该沙化土地的土地使用权。

从事营利性治理集体所有、但已承包到户的沙化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与该土地的承包人签订治理协议,依法取得该沙化土地的土地使用权。

第五条营利性治沙涉及的沙化土地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申请;跨县(市)、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范围的,由其共同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申请。

第六条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防沙治沙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提供有关材料,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申请,并填写治理申请表。其中有关治理协议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治理单位名称或者个人姓名、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拟治理沙化土地的四至界限、面积、治理期限、违约责任等。

第七条防沙治沙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规定的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应当包括:被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现状,治理后该土地的利用方向,治理项目的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等。

第八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治理申请和有关文件后7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治理申请和有关文件符合本办法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受理;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或者要求补充有关材料。

第九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决定受理的申请,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治理方案进行技术论证,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工作人员对提出营利性治沙活动申请涉及的沙化土地以及提交的有关文件内容进行实地核实和调查。

核实和调查的工作人员应当不少于2人。

第十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决定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防沙治沙法和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公示,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公示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申请单位名称或者个人姓名;

(二)治理的沙化土地范围、四至以及面积;

(三)治理的沙化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情况,以及发放有关权属证书情况;

(四)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予公示,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一)治理地点不符合国家和当地防沙治沙规划的;

(二)未取得治理范围内土地使用权的;

(三)资金没有保障的;

(四)治理方案未通过专家技术论证的。

第十二条从事营利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公示的治理方案进行治理。

第十三条需要变更原治理方案的,应当向原公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变更治理方案的书面申请。

第十四条变更治理方案的书面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原书面公示文件;

(二)原治理方案;

(三)治理方案变更的具体内容和理由。

变更的治理方案中规定的治理技术指标应当优于原治理方案规定的治理技术指标。

第十五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变更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做出同意变更或者不同意变更的决定,并书面通知提出变更的申请人。

未经原批准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公示的治理方案。

第十六条从事营利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要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指导。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从事营利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的要求,在下列方面给予指导:

(一)有关防沙治沙工作的政策和法规咨询;

(二)编制治理方案;

(三)编制年度作业设计;

(四)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

第十七条从事营利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在完成治理方案规定的治理任务后,应当向原公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填写营利性治沙验收申请表。

第十八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验收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应当按照治理方案确定的各项技术指标组织检查验收。

对验收合格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发给治理合格证明文件;对验收不合格的,从事营利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继续治理。

对验收合格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从事营利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持治理合格证明文件,依法申请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

第十九条从事营利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照防沙治沙法的规定,享受资金补助、财政贴息以及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第二十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防沙治沙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对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中不按照治理方案进行治理,或者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不合格又不按要求继续治理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一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管理活动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