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十篇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十篇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7:39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1

一、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

根据琵琶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少年儿童,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法。教材的选用,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让少年儿童们轻松地学会弹奏,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习了器乐演奏,又能充分启发他们的智力。

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在教学中传授者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让语言生动、形象化,简单地说就是要通俗易懂,语言不要太书面化。就如琵琶的弹挑来说,通常说“小臂带动手腕转动,腕子带动手指运动。”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是不太容易理解的,那如果换句话说“如同翩扇子一样运动”,也许他们就能明白了。

教学形式上,琵琶教学是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学校的第二课堂以及少年宫等开设琵琶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集体授课、小组课形式,这样有利于儿童的交流、兴趣培养,但是这种形式授课不能一一纠正每个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琵琶教学更多采用的是“个别课”,也就是“一对一”的授课形式。其优点在于老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未解决问题,但这样又不利于普及和交流。所以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授课形式,不管哪种形式,只要学生能学好就可以了。

二、教学中要注意技巧的学习和运用

在琵琶的整个教学中,技巧的训练,也就是我们说的基本功的训练是必须认认真真、规规范范去做的。这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今后的演奏水平。不正确的方法会使学习者走很多弯路。例如琵琶的轮指,手指主要表现为伸直、弯屈,伸直手指时指甲在经过弦的瞬间,伸肌收缩的力量要大一些,同时要求屈肌放松,这样才能轻松自如。但如果在伸指时屈指的有关肌肉也收缩了,那伸出去的动作就会很困难,屈指放松不够就会使轮指发音生硬,没有弹性,所以在训练中要注意技巧的学习。不正确的技巧概念,既不能正确地去掌握技术,而且还会造成机体某些部位的损伤。同时,音阶训练和“练习曲”都是提高技巧的重要训练环节。根据儿童的特点,老师可以在练习曲后给孩子们弹奏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规范的基本演奏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目前有很多“重技轻艺”的情况也是不可取的,技巧是为音乐服务的,在学习中我们必须两者结合才行。

三、培养儿童的情、意、趣

学习琵琶演奏,也要注意“情”的培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讲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情感想象的空间,一个音乐的画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是要“以情动情”,让孩子养成带着激情演奏的习惯。除了对“情”的培养,老师还应该注重儿童“意”的培养。所谓“意”是指意志的培养,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不管学习什么乐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所弹奏的乐器感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儿童“情、意、趣”的培养,才能提高孩子的综合音乐素养。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2

然而,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口语表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普通话语音不够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甲等级

过关率很低;口语表达的方式单一、不生动,感染力不强;缺乏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等。为了让学生能胜任今后的幼教事业,加强其口语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了职业院校语文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

1.1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敢说话、说好话

和谐的氛围是学生进行自主表达的前提。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文化底子薄弱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普遍缺少较强的表达欲望和能力,有些学生还很自卑,缺少大声“说话”的胆量和勇气,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如课前利用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上台说话,形式不限,可以是演讲,也可以是朗诵、讲故事等等,首先让学生得到锻炼胆量及口语表达的机会,教师则要积极地进行指导和点评,当学生表达受阻时,老师应及时报以鼓励的目光或给予一句鼓励的话语,帮助学生扫除表达障碍,从容自信地进行表达。当学生表达出色时,又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口语表达的信心。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女生,心理较为敏感,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如部分学生在进行故事讲述和表演时,就因为担心被同学笑话“幼稚”“装嫩”或“做作”,而不敢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教师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加强角色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全面准确地体会角色的情绪,灵活运用声音,如音色、音高、语气、语调等来表现角色的年龄、性别、个性及其当时的情绪状态、行为特征等,才能让口语表达具体、生动、形象。

1.2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学素养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它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情感体验、风度仪表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语言的准确度、流畅度取决于思想的修养、知识的积累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中职学生人文素养较低,表现为不懂得社交礼仪、不懂得合作与沟通,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幼儿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热情。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需要具有爱心的专业,要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加强社交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把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培养其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及与幼儿进行良好沟通等综合职业素养。

语言技能的提高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的积累,而阅读是学生知识输入的主要途径。学生如果缺少足够的幼儿文学阅读积累和必要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铺垫,势必降低儿歌表演、诗歌朗诵、故事讲述、戏剧表演等再现作品的审美品质,也必将影响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传递。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名家名作,尤其是古今中外经典的幼儿文学作品,如在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用心品味“爱与美”,在泰戈尔《新月集》那灵动清新的语言中感受儿童世界的纯洁美好、绚丽多彩。?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写法等,增加了知识积累、加深了情感体验,丰富了审美感受,促进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生动性、优美性。

2、加强技巧训练,注重训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2.1开展充分的语言实践教学活动,加强语言表现力的技巧训练

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长期的训练,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如定期举办幼儿故事比赛、朗诵会、戏剧表演、语言活动设计课、儿歌赏析课等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技巧训练,如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将朗读技巧迁移到具体的幼教活动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声音的高、低、缓、急在表情达意中的不同表达效果,做到语言流畅、字正腔圆、感情充沛、有声有色的朗读。在讲故事时学会运用音量调节、语气、音色、重音、节奏变化等技巧增强表达效果,做到表达清晰、流畅,语言生动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紧凑、富于感染力。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表达不仅指口语的表达艺术,还包括形体语言的表达艺术,既要做到口齿清楚、语言流畅、音量适中、教学用语规范、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生动性,又要做到形体自然大方、目光亲切、表情手势自然并有激情和热忱。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富有表现力的朗读、讲述、表演等能力。

2.2将学生的口语训练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及幼儿园教师应聘内容结合起来,注重训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目前,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已在很多省份实行,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其中的面试环节,涉及到试讲(演示)、答辩环节,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积极收集资料,让学生以一些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试教或组织语言活动,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教学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话题如“谈谈你的一次失败经历”“你怎样与幼儿沟通?”等进行练习并设置场景进行幼儿园教师应聘面试的模拟训练。正如代尔.卡耐基所言:“天底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些训练由于紧贴学生的需要,实用性较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进步也很明显。

3、把课堂模拟训练和幼儿园实习、见习相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课堂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3

关键词:钢琴课;师范;课程标准;学生

钢琴,不仅是演绎音乐的乐器之王,同时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工具。在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奠基石的小学音乐教师和幼儿教师们,学好钢琴演奏就更是重要。

钢琴弹奏是艺术幼儿师范音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小学音乐、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职业基本功。钢琴课在学生的专业技巧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实施素质教育还是进行艺术师范生的培养,钢琴弹奏技能具有关键的作用,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对音乐的分析、理解和表现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操,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加强艺术幼儿师范钢琴课的课程建设,完善钢琴课的课程体系,使钢琴课更好地适应小学音乐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艺术幼儿师范钢琴课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1设定钢琴课课程标准必须立足于专业,立足于学生

钢琴课是一门用正确的触键方法和弹奏技巧的来表现音乐的课程,是艺术幼儿师范五年制音乐、幼教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钢琴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触键方法弹奏一些练习曲和简短的乐曲,还要让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的钢琴技巧弹奏小学及幼儿园教材中的儿歌。钢琴课应该体现实用性的原则,更要侧重钢琴弹奏技术与艺术表现相结合,钢琴弹奏技巧与儿歌即兴伴奏相结合,通过乐曲陶冶学生的美好音乐情操,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通过儿歌弹唱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的思想品德,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小学、幼儿园基础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良好的教学理念,创建严格的钢琴课教学管理体系,强化钢琴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建良好的钢琴教学氛围,强化钢琴课的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练琴状态,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思维去感悟钢琴的语汇,增强钢琴课的艺术水准;从实际出发,依据现行小学、幼儿园音乐教材,在钢琴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

由此,钢琴课的课程标准必须是立足于艺术幼儿师范音乐专业及学前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而设计的,通过对学生的系统训练,力争使学生达到钢琴课的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为了体现艺术幼儿师范音乐专业及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专业性和能力培养,钢琴课的课程标准应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手指练习、练习曲、中外乐曲、儿歌弹唱。

2设定钢琴课课程标准必须兼顾技巧和能力

我认为,在艺术师范钢琴课的教学中,要始终把提高学生钢琴弹奏能力和钢琴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钢琴音乐修养,加强钢琴的儿歌伴奏能力放在首位。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弹奏钢琴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弹奏钢琴的坐姿、手型、识谱、触键方法、常用术语、各种弹奏记号等。要练学生弹奏钢琴的基本方法:断奏、连奏;使学生学会双手独立、十指独立;训练学生弹奏钢琴的几大技巧,包括音阶技巧、琶音技巧、和弦技巧,训练学生的手眼配合能力和节奏感。

(2)要注重学生学习钢琴的过程与方法。钢琴教学是一种示范弹奏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观察、模仿,双方互动来完成的。要根据钢琴学科的特点,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强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校内外的比赛、演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给学生多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弹奏钢琴,使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展现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用音乐的语音表达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与信心。

3设定钢琴课课程内容必须兼容练习曲和乐曲和儿歌弹唱

师范五年制专科音乐、幼教专业钢琴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小组课的形式开设在一级至五年级,每周1学时,去掉实践习共计154学时。艺术师范的学生接触钢琴较晚,学生以小组课的形式学习钢琴,由于学生学习目标清晰,毕业后的职业指向明确,教师应在教授钢琴技巧的同时,加入钢琴乐曲的弹奏和儿歌弹唱的内容。

4实施钢琴课程的具体建议

4.1教学建议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有积极思维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学习,轻松地完成学习的全过程。

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做到因人施教。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如开设钢琴专题讲座、开展钢琴专场汇报演出,钢琴作品赏析讲座,儿歌伴奏比赛和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

4.2评价建议

(1)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技能的掌握和实际的钢琴弹奏效果进行评价。(2)结果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际钢琴弹奏能力进行考核,采用教师集体评分的办法,公正的评出每一位学生的钢琴成绩。

4.3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到难逐步过渡,避免选择偏难、偏大的钢琴练习曲,教材要适合大多数学生。(2)选编一定数量不同风格的中外经典钢琴作品。选编教材要丰富,歌曲风格、体裁要多样化。(3)结合小学、幼儿园的教材选编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少儿歌曲。

4.4课程标准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应配置必要音响设备,如:VCD组合音响等。提高学生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学校图书馆应对学生提供钢琴方面的相关图书及音像资料。

参考文献:

[1]陈秉义.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拜厄.钢琴基本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美育;审美

美育可以理解成一种属性,这个属性在人身上的最终体现就是品格、修养与情感。美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声乐教育,而审美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组成,声乐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学完成于审美的过程中。换而言之,就是说教师引导每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的美,对其学习兴趣进行逐步地培养,使其能够在基础兴趣的支撑作用下而完成审美过程,并且不断获得审美经验的积累,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感知美、认识美以及创造美夯实基础。

一、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美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感受美,养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谈及美育,人们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音乐、美术及相关学科。因为美育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美、享受美、追求美与创造美,因此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声乐。人们掌握了声乐技巧之后便能通过科学的发声技巧与艺术化的语音加以结合,释放出悦耳动听、生动多姿的听觉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歌声,使内心的情感以及凝练的文字以恰当的旋律表现出来。专业化的声乐教育中有人们熟知的通俗唱法教学、民族唱法教学与美声唱法教学等,但都是较为专业的唱法,而本文研究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师需要学习的声乐演唱。针对声乐教育这种艺术类的科目而言,美育教育就如同血液一般存在于声乐教育的各个细节中,可见,声乐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二、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学前教育中涉猎的声乐教育,并非是想要培养出一位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而是将主旨放在如何培养这些幼儿教师学会科学的演唱方法,正确理解歌词与歌曲旋律所要展现的情感以及美感,从而帮助孩子对演唱产生兴趣与爱好。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挖掘声乐中的美感,正确的对其进行鉴赏并尝试去创造美,这样才能使学龄前儿童更好的感受到教师传达的美。

(一)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

在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筛选,主要教授蕴含丰富哲理与思想的声乐作品,帮助学龄前儿童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讲,可将优秀作品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反映严肃历史题材的;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时代感较强、源自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反复锤炼和加工的民族性较强的;富含丰富的情感性的抒情类等等。人们的聪明智慧以及辛勤的汗水均凝聚在这些作品中,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当注重要和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通过教师的多次教授,使儿童可以在较小的年纪就能够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以及优秀的文化产生相应的了解,奠定其对祖国的热爱与崇拜,使儿童的情绪更加积极、乐观,从而简单地了解声乐内容中提及的人物、事件以及情感,在此过程中获取美育的渗透。

(二)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

在声乐教学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就是声音,是歌唱者通过自身发声器官对音乐作品予以演绎的一种成果。声音的审美是在审美主体与声音客体之间的对应关联上建立起来的,对于任何人而言,其能否具备美的特质,需要对其声音固有的特质进行一系列相关检验。不同人的声音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声音委婉低沉,还有人声音豪迈粗犷,那么两者对应的声乐训练以及适合的乐曲风格自然各不相同。只有选择合适的节奏与旋律,才能使之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最佳的效果。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就是演唱儿童歌曲,因此,幼儿教师想要在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对美育的渗透,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音准与节奏。所谓正确的演唱方法指的就是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方法以及咬字方法等。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在正确掌握了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儿童掌握这些方法,从而正确地学到歌唱的技能。正确的音准与节奏表现在教师不仅能够将歌曲正确的传授给儿童,也能对儿童演唱过程中的节奏与音准加以识别。即便是儿童,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也能够从歌曲的演绎上审视出歌喉的美丽与否,所以作为幼儿教师,音准与节奏的正确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往声乐教学中的不足

(一)声乐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一般的教师进行的是示范讲解和自身单纯经验的教授。实际开展歌唱活动时,很多学校缺少相关的音乐器材与设备,使得学龄前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在歌唱活动中很少会使用到丰富的音乐器材,导致教学方法较为枯燥,也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这种方法的教学上,教师因为缺乏器材的辅助,只能单纯的从语言的角度上指导幼儿进行学习,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这样的声乐学习方式,不能使孩子活泼的天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育教育的渗透。

(二)声乐教学目的不明朗

现今,艺术院校的不断扩增,使得家长增加了选择上的困扰。之所以家长如此重视声乐教育,就是因为其认识到了声乐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声乐技能,才能更好地获得音乐技能,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许多艺术院校或机构创办者在音乐设备的硬件上引进较为先进和全面的国外器材,在师资力量上也以声乐教师的既有学历作为聘用和收费的衡量标准,这也致使家长对高学历的教学成果信赖有加。但是这种表现恰恰反映出了声乐教学目的的偏差,同时仍需引起注意的就是一些家长在社会传媒的严重影响下,单方面的推崇声乐学习,不惜在孩子的声乐学习上投入较大的资本,以此希望孩子可以发展成优秀的歌唱家,这种思想无论是在荣誉方面还是经济方面均展现出了功利性。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孩子最开始都不是主动要求参加声乐学习的,而是家长们强制性要求与督促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孩子自身都未能对声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引起重视,声乐教育中美育的渗透也因此难以开展。

(三)与幼儿之间感情的贯通较为缺乏

在现代教学中,包括声乐教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都存在三个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该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自身感情的发育。可以说,整个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关于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离开特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水准,音乐作品的演唱和表演都将成为空谈。专业技巧是敲门砖,只有通过娴熟的业务技能和精湛的声音技巧才能使作品的艺术演绎趋于完美。虽然歌唱技巧十分重要,但是想要使艺术得到成功的表现并不是说仅仅具备成熟的歌唱技巧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单纯的对歌唱技巧进行不断的训练是不足以将艺术成功的展现出来的,只有歌唱者同作品本身实现情感上的交融与共鸣才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但是一些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上单方面的对声乐技能进行传授,却忽视了对情感的指引,导致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效果可见一斑。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包括声音力度与语言讲解能力在内的音乐技能与独特艺术手段,还需要通过感情与儿童在声乐教学上形成情感的共鸣。

四、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

一些幼儿教师在演唱歌曲的技巧上虽然不会存在问题,但是若仔细聆听其对儿童歌曲的演绎就会发现其缺乏感情、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这种情况表明教师在演唱时没有歌曲的歌词与旋律进行仔细的斟酌,单纯的为了演唱而演唱。若仔细思考,则可以发现,很多儿歌都能勾勒出美好的童真画面,演绎上也存在明显的强弱对比与欢快的节奏,若能在演唱时对这些特点与细节引起注意,便能够使歌曲拥有鲜活的生命。只有在演唱的过程中应把歌曲表现得丰满有活力,才能吸引孩子,并且每个孩子在聆听歌曲的同时会有不一样的想象,这即是享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二)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

幼儿教师应当根据歌曲节奏的不同种类对儿童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象自由的发挥出来,可以让儿童在聆听教师演唱的同时自由的做出肢体上的律动,这样儿童就会在欣赏美的同时不由自主的对美进行创造。众所周知,“音乐是全世界人民共通的语言”,歌声本就是美的体现,是音乐最具体而通俗的体现,而对美的认知要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幼儿教师在进行声乐教育时,应当认识到歌声中的美是时刻存在的,歌声不仅是美的一种载体也是美的一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师更好地在声乐教学中将美育渗透给孩子。

(三)按照儿童的喜好甄选歌曲

想要使儿童对声乐教育感兴趣,就需要寻找到容易吸引其注意力的关键点,以此引导其感受与体会歌曲中存在的美感。此外,由于儿歌在旋律上存在不同的形式,有上行的、下行的,还不乏波浪形的,每一种旋律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的帮助儿童鉴别每种旋律所表现的情绪,从而对音乐表现出的语音加以认识。教师也可以用朗读歌词的形式,让儿童自由想象歌曲表达情景,从而产生美的感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简要叙述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从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两个方面分析了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认为以往声乐教学中的不足表现在声乐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声乐教学目的不明朗、与幼儿之间感情的贯通较为缺乏三个方面;最后从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按照儿童的喜好甄选歌曲三个方面提出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的建议。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汪伟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律动情感教学方法策略[J].音乐时空,2012(04):103-104.

[2]李磊.谈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法[J].音乐时空,2015(13):129-130.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5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钢琴音乐;演奏技巧

一、专业的教学

在当今钢琴教学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钢琴的目的不明确,缺乏深入的理解,所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孩子每到考级的时候,我会发现,有些小朋友虽然把音符都弹下来了,但是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弹的是什么,也感觉不到享受,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我认为,在我们的钢琴教学中除了教技术以外,应该加强对音乐的解释,以及对音乐表现中应该有的情感,因为音乐是一种语言,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读懂乐谱,并去研究作曲家的意图,想一想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写。我们要让学生不仅理解乐谱上记法及其意思,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我们所学的钢琴文献大部分属于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像学外语一样。但音乐应该比外语好懂,因为音乐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解释音乐并不是要让老师讲故事,而是要懂一些理论知识,对音乐进行分析。例如运用和声、复调、曲式、音乐史等知识对音乐作品更深入的解释。当然,有时我们也要讲一点故事。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加深对乐曲性质的理解。但最主要的还是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帮助学生真正的搞懂音乐。曾经的一位美国钢琴教育家弗莱谢尔的公开课,他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音乐表情不需要加进去,音乐长成什么样,你就弹成什么样。”意思是,作曲家都写清楚了,就看你看懂没有。我们常常会自做主张去“做表情”,自以为这样展示乐感,而不认真的读谱,去理解作曲家的意图。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演奏示范,对小朋友起到主要的作用,因为小孩子观察力、模仿力很强,更容易接受感性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听音乐会,感受音乐的美,使他们热爱音乐。我认为,一切学问来自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习。那种被动学琴的孩子,家长吃力不讨好,结果还是学不出来。参加音乐会和比赛也能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积累舞台经验。聆听好的钢琴家演奏或听一些大师的音像资料都会激起人们对音乐的爱好。对专业学习音乐的人音乐的大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二、专业的培养

我们教学生要让他们懂得音乐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并教会他们自己用这些手段处理乐曲。好的演奏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有清醒的头脑和对音乐的想象力;二、有熟练的技巧;三、有丰富的感情。这三方面的所包括的内容都要融合到钢琴课里去。钢琴演奏真正之难,并不是仅仅把音符准确无误地弹出来,也不是把技巧夯实到完美无缺那样的程度。多少钢琴家一辈子在琢磨钢琴演奏,如果非常笼统地概括起来,就是四字:“理感结合”,但是它涵盖的意义远远可以写成一本书。首先,我们强调的一定是理性思考。任何一部作品,我们从接触到背谱上台,都必然经历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当搁浅一段时间不弹,我们对作品的熟练度慢慢下滑,每个人情况不同,陌生度也随之不同。而在把它当作一首新曲子时,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应该要从乐谱中,尽量挖掘作曲家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想法,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理性分析可以是从作曲家背景、风格把握、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涉及的乐理、和声、曲式等等非常多而复杂的作品本体入手,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这还不够,作曲家这么创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或许对演奏者提出更高的思考要求。最后,感性方面则需要我们对读乐谱、听声音、动手指、记音符提出了诸多要求,但是追其源头,最重要的是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双非常挑剔和敏感的耳朵。这里的耳朵不仅仅具有主动性,还有被动性。前者是倾听自己的演奏,这是“去听”的过程;后者是弹后检验自己是否是根据乐谱信息反馈得到所需的声音,这是“听到”的过程。之后根据这个判断再去对手发出弹奏命令,终而复始,不断循环。无论是技巧的好坏、手的敏捷快慢、手的协调程度、强弱对比准确,如果没有感性地主动去听或听到作出反馈,弹得所谓的再快或再好,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很多人弹了几十年琴,会弹弱,也会弹快,但是让专业人士听却怎么都不对。与其说他是风格没有把握准确,倒不如说他从来没有真得通过耳朵作出过准确的判断———要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是否符合这首作品、这首作品的声音是否与其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音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等,都需要耳朵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话说回来,还是需要理性思考。

结语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6

关键词:安全教育;生存技巧;自我保护;技能;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在多方面遭受威胁,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但更为危险的是,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许多人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意识。其重要原因是人们所接受的基本教育中,缺乏与个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数据或信息。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而人是社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就如飘浮在空气中的微尘一般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把孩子真空包装起来。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了解、让他们面对。他们年纪小,知识也有限,在突发事件面前,他们可说是“弱势群体”,那么该如何提高孩子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呢?

二、安全教育必须切实进入学校课堂,提高对生存教育的认识

安全教育必须切实进入学校课堂,并要培养孩子们动脑、动手等实践的能力。目前世界格局越来越呈现多样性,一些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始料未及。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必须培养孩子们能够适应各种突发事件和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的能力。这就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对儿童的健康教育还不仅仅是传授健康知识,它还应该包括对儿童自我防卫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安全课就非常重要,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孩子们到消防部门进行学习消防知识和实地操作。每年都得有遇见火灾、车祸等如何安全逃生的实地演习。例如:模拟发生火灾: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房间紧锁,让孩子们逐个练习如何最快打开房门逃生,如何在漆黑一片中找到逃生出路,如何做才不会被浓烟窒息等。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只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技能的教育,特别是生存教育这方面更是缺乏。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学大学,都没有学习过生存技巧,教材里更是没有涉及生存技巧的内容。现在,虽然我们的新课程中也开了类似的课程,但是只是跟学生讲不要跟生人说话,以及遇到灾害怎样避险等,授课方法上也是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我说着你听着的模式。我认为青少年自护、自救教育这种课,应该强调的是一种训练,也就是说应该注重的是实践操作,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能、方法。仅仅靠讲一讲、说一说是远远不够的。

三、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仅有风险防范意识,还远远不足以抗拒风险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必须对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自救、自护能力,正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安全教育真正的内涵。

在国外,安全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实用。日本有一项训练课叫“人工心肺复苏”,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过关。而在我们的保健体育课上,却很少进行这样实用的训练,以至于意外发生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手足无措,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包扎伤口都不会。

所以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结合体育运动的一些技能进行安全自护的教学。帮助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对自然环境和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近

“近”就是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身边容易发生哪些意外事故,知晓自救互救原则和小常识。

(2)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客观存在和不可阻止,明确在自然灾害中如何预防伤害及逃生避险的原则及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火灾、溺水时对人类的伤害,了解怎样预防火灾、溺水的发生,以及在火灾、溺水中常用的自救、互救措施,知道119火警电话,认识防火标志。

(4)防烫伤:知道衣服着火时迅速浇水并快速脱衣服或就地打滚;烫伤后迅速用凉水冲或浸泡患处;

2.实

“实”就是传授的内容具有实际运用意义。

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部分则涉及到很多的生存知识可教授给我们的学生,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关系到生存教育的内容。结合青少年爱玩好动的天性,在学习“运动”时,告诉他们意外骨折时,要及时正确地用夹板将骨折两端的关节固定起来;讲授“呼吸系统”的知识时,结合“防涝”的教育,告诉学生在水淹时,最要紧的事要用手捏紧鼻孔,以免水直接经呼吸道进入肺部,若已进入,可通过人工方法将水排出体外;而发生火灾时,为了不被浓烟呛死,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趴在地上沿墙角摸索前进。

3.活

“活”就是教学方法、活动形式灵活。

我们学校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体验机会,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如在火灾中逃生避险一课中,简单扼要地向学生介绍几种灭火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更多的是让学生讨论和实践在火灾中怎样逃生,模拟火灾对学生进行心理上和技术上的指导。在意外伤害防范与自救互救中,让学生例举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的几种类型,然后再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形式,让学生轻松、牢固地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基本方法。在人身犯罪侵害的防范一课中,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扮演角色、讨论模拟情景等方法,使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关注和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通过有针对性的自我保护本领或技巧、技能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实际应变能力,让他们脑子中既有了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权利意识,身上又平添了自护自救的实际应变能力,让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都系上一条自护自救的“安全带”。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少年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提高全社会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让我们的课堂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的良好氛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7

关键词:少儿,手风琴,音乐兴趣,培养

 

手风琴是一种奇妙的乐器,它的音色迷人、音域宽广、和声比较丰富,并通过运用变音器来奏出丰富多彩的音色,以增强其音乐表现力。这一乐器既能独奏又能重奏、伴奏,且方便携带,是对少儿进行音乐教育的较好途径。论文格式。

在音乐教学中,兴趣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兴趣是练琴的基本动力,是学生持之以恒学好一门乐器的前提。一开始学琴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被优美的琴声所吸引,并出于对手风琴的好奇,所以学习欲望强烈,但是经过一段学习时间后,学生必然会经过长期反复枯燥的学习与练习,使学生们刚刚激起的喜爱之情产生动摇,此时如果再不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消失,甚至最后半途而废。如果说学生初学琴时是幼儿阶段,那么少年阶段便是其学习手风琴最关键最不稳定的时期。论文格式。

1.导致少儿手风琴教学中兴趣缺乏的原因

本人认为,在少儿手风琴教学中导致学生兴趣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1.1学生自身成长因素

大多数孩子初学手风琴的年龄为5-7岁,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对他们来说,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激起其兴趣,但话又说回来,兴趣太多容易顾此失彼,再加上学琴要掌握很多乐理知识与演奏技巧,最后孩子们很容易将对手风琴产生的兴趣转移到对其他事物上去。

相较于幼儿时期初学手风琴,少年阶段的学生均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琴的知识和技法,而接下来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基本功练习以便增强自己的演奏技能,这对于一个身体和心理处于成长发展高峰时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冲动情绪缺乏稳定性,所以,当他们碰到反复进行大量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演奏一些老师要求但是自己不喜欢的曲目、久坐而引起手指酸痛与身体不适、与学习时间冲突等等问题时,导致他们无法从中寻找到学有所成的乐趣,久而久之越发感觉厌烦与疲惫。

1.2家长急于求成的因素

学好手风琴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掀起艺术考级热的风潮,这使得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琴求成心切,为了相互攀比而盲目追求考级的级数,一下子将残酷社会竞争力融入到学生单纯的学习成长中,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得孩子们学习态度不踏实,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迫感,强迫其拉一些力不胜任的曲目,从而出现一些错误的练琴习惯。当然,适当的比较可以激发孩子们学琴的欲望,但是物极必反,过分的攀比会造成孩子信心的丧失。

1.3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因素

在手风琴教学中,对于初学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差,很难理解并掌握学琴的知识与技巧,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将一些五线谱、节奏、节拍等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灌输给孩子们,毫无创造性,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孩子们出现排斥情绪,几节课下来,一点成效都没有。在中学阶段,教师为拔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会让其练习一些难度大的曲目,其中一些甚至超过学生自身所能驾驭的演奏范围,使得学生身体与心理呈现吃不消的状态,并且被迫演奏一些不喜欢的曲目,会造成他们无心练习,从而引发懒惰现象。

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论文格式。

2.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那如何提起学生学习手风琴的兴趣呢?我认为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分为不同的教学阶段,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

2.1幼儿阶段的学生

前边已经讲过,孩子学琴一开始是出于好奇,好奇心过后就会感到厌烦枯燥,就不愿意再学,因此为了提起孩子们学琴的兴趣,就要根据其成长阶段的特性进行教学,而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玩,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那么就以游戏为基点,创造音乐意境,发挥手风琴音色多彩的优势来模仿孩子们平时所熟悉的一些声音,如:喇叭声、马蹄声、火车行驶声、鸟鸣声等,由此孩子们就觉得手风琴好神奇,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样有益于培养儿童对手风琴的兴趣,激起他们对手风琴这一乐器的喜爱。

教材的选用上也要有所注重,不能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拉一些枯燥无味的练习曲,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及兴趣,因此,应选择用丰富色彩的美术做谱面的教材,可爱的画面,学生都很喜欢,因此阅读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可以有效地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教学,不仅增加儿童弹琴的兴趣,而且减轻了识谱、认键、用指等难度,此外,还要手把手的教授孩子正确的手型、指法、坐姿、风箱运用等技术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耐心,及时对学生加以鼓励,到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后,还可以将童谣与儿歌穿插到教学活动中,一边教他们唱歌一边教他们弹琴,这样可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2.2少年阶段的学生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来说,演奏姿态基本已规范,继而就是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枯燥的训练练习,为了消除他们因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就要不断对其提出新的要求,再者,可以让他们演奏一些著名的乐曲,如:《西班牙斗牛士》、《溜冰圆舞曲》、《牧歌》等,并通过讲解与欣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及风格特点,当然,尽可能的用图画、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音乐所传达的内容,这样孩子们可以很快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这种做法既能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又能激发他们拉这首曲子的兴趣,有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孩子们在学拉这首曲子时不仅兴致高,而且有助于他们演奏水平的拔高。

此外,不管是儿童阶段还是少年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那就是好表现自己,针对这个特点,让孩子们多参加一些或大或小的比赛和联欢会,让孩子们可以在家长及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舞台表演力,另一方面找出不足,积累舞台经验,促使自己台下多努力练琴,争取在下一次演奏会发挥得更好,这样充分使得孩子们的演奏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继而根据少儿的年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大胆创新,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走向正确的学琴道路,祝手风琴教学的道路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张燕.浅谈少儿手风琴教学[J].云岭歌声,2002,(12).

[2]赵伟伟.怎样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爱好[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3]许姗.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才智,2009,(07).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8

关键词:小班幼儿舞台个性表现力自信因材施教

一、让幼儿树立自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幼儿想要在舞台上一展风采,绝非易事,毕竟他们阅历有限,经验缺乏。不要说幼儿,就算成年人在舞台上,众目睽睽之下,经验再老道,若想要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也可能会怯场。

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树立自信,要对幼儿不吝赞美,告诉他们教师对他们很满意,他们平日的表现非常优秀,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让幼儿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当然,对于表现能力比较差的幼儿,除了鼓励之外,还有格外注意消除他们的失落、不平衡或是难受的感觉。

在舞台上胆怯的幼儿其实是对自己要求过于完美,这也是他们的一个优点。所以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支持,少一些要求,以树立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教师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比如可以将他们的表演用摄像机录下来,和他们一起欣赏,并不时地表扬,语言要真挚感人,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发自内心的表扬,不要让幼儿感到教师是在敷衍他们。教师可采用一些幼儿喜欢的表扬方式,投其所好,使幼儿兴趣更高。

二、针对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的能力不同,性格各异,每个幼儿就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石,教师就是玉人。每个幼儿都是一粒种子,教师就是农夫。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息息相关。幼儿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需要辛勤引导,仔细栽培,用爱心浇灌。只要教师下了苦功,他们一定会不负“有心人”,茁壮成长。

有的幼儿胆量小,可以多给他讲一些英雄的故事,使其临场镇定;有的幼儿有特长,但是爱偷懒,教师可让学习努力、表演优秀的学生带动他,使其脱颖而出;有的幼儿喜欢出风头,容易影响别的幼儿的情绪,教师就多给他讲一些合作的道理,告诉他团队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同时抓住他张扬的个性重点扶持;有的幼儿性格外向,别的幼儿有了什么缺点,他看到就起哄,嘲笑别人,教师要引导他们包容别人的不足,同时不能忘了赞美他们的机智,避免给他们造成伤害;有的幼儿善于歌唱,但舞蹈较差,就在好歌伴舞中安排好他们的角色,使其如鱼得水等等。

只要掌握了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教师就能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发展自己的长处,让每一颗幼小的种子从泥土中勇敢地探出小芽,伸展勇敢自信的拳脚,一展身手,团结一致,在舞台上完成出色的表演。

三、熟能生巧,巧能生灵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再好,如果表演的技术、歌唱的技巧不过关,优秀的表演也无从谈起。这就需要经常演练,教师可让幼儿登上舞台,或者面向周围的同伴,或者即兴放声歌唱等,就像平日在自己的家里一般。只要给他们更广阔的舞台,只要引导他们能够勤学苦练,他们一定会用灿烂的花朵迎来明媚的春天。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9

关键词:快速提高;讲故事;技能;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以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活泼可爱的形象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使幼小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也以其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让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尽情地翱翔,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讲故事”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方法,也幼儿园最常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幼教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生,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做好从事幼教工作的职前准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了解讲故事的对象与要求

幼儿教师讲故事,面对的听众是幼儿,是语言与认知都还处于发展阶段的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因为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差。由于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弱,随机注意占优势且不稳定,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行动方向。

儿童故事是指为儿童编写、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故事。它们一般内容单纯、篇幅短小,具有完整连贯、生动有趣、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等特征。儿童故事取材广泛,充分运用合理的艺术夸张和虚构成分增强其故事性,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讲儿童故事,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是用有声语言生动形象地向幼儿传达故事内容,影响教育幼儿,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讲故事的基本要求,一是紧扣“讲”,二是善于“演”要。讲故事不是照本宣科地读,也不是脱离文稿纯粹的背诵,讲故事要求使用口语,无论是叙述、描述、议论或者抒情,都要使用听者能听得懂的通俗话来讲述。讲述时,对故事中出现的比较难理解的词还可以稍作解释或必要的重复,以适应听者的需求;讲故事,要充分运用语气语调来表现人物的生动和情节的曲折,要使用眼神、表情、身姿等态势语辅助表达,要采用拟声手段模仿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动物叫声等来渲染气氛,以引起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要掌握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讲故事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要想自己讲的故事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掌握讲好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1.熟悉故事内容

讲故事,首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不仅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主要内容,抓住故事高潮,还要记住有哪几个人物,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其身上的感情,并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把握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孩子,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在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2.进行合理加工

讲故事不能照着现成的材料念或背,需要对文稿材料进行合理加工。因为故事的文稿是用文字写给人看的,而讲故事是用嘴说给人听的。要想说得悦耳、讲得动听,就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故事文稿进行加工整理,变文稿为讲稿。这包括:

(1)对故事的改编与加工。就是在讲给孩子听之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或教育目标等对故事的人物、情节内容等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加工,以便适合幼儿或更切主题更适合“讲”。

(2)将书面语改为口语。讲故事是一种口头文学活动,应该口语化和大众化。

(3)适当删掉或调整人物对话提示语。文稿上的人物对话,如果不交代是谁说的,很容易产生混乱。可是讲故事时,要是不断的用“某某说”“某某说”这样的对话提示语,不仅嗦、累赘影响讲的人的情感渲染和表达,还常常会引起听故事的人的厌倦和反感。

(4)有针对性地加楔子或结语。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增加“楔子”,可以造成悬念,使孩子们参与到听讲活动中来,保持听讲的兴趣。在故事的结尾添加“楔子”,则可以起到提示点题的作用,帮助孩子理解,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

3.做到话表兼顾

“话”和“表”是讲故事的主要手段。“话”就是讲述,是讲故事的人直接叙述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表”就是指表演,是讲故事的人运用自己富有感彩的语言、动作、表情,把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故事发生、发展的环境气氛渲染出来。

(1)“话”的技巧。

讲故事时,要把叙述语言和故事讲述中的人物对话区分开来。叙述语言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介绍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在叙述时,还应把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褒贬态度表达出来。

(2)“表”的技巧。

“表”主要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拟声词的运用和态势语言的辅助等来表现。讲故事时,既要善于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等特征,运用不同的声音把人物区分开来;也要善于运用拟声手段对自然界的声响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以渲染环境气氛,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形象性:还要善于运用态势语,通过动作、姿态、眼神、表情等辅助“讲”,做到话表兼顾,讲演结合,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达到生动有趣、精彩感人的效果。

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快速提高讲故事技能

俗话讲“说来容易做来难”。了解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巧,并不等于就能在实践中把故事讲好,因为,讲故事,首先是看你敢不敢讲、能不能讲,其次才是看你会不会讲,讲得精彩不精彩。所以,要能讲好故事,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就薄弱方面多多加以针对性的训练。

1.多讲多练,增大胆量,提高心理素质

讲故事是一个人独白的语言实践活动,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时候,讲不好故事的直接原因在于讲的人胆子不够大,心理素质不好,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说话。心理素质不太好的人,一定要加强自我训练。越是容易紧张害怕,越是要给自己多创造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的机会,让自己多讲多练,慢慢儿增大胆量,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2.加强普通话训练,提高语音标准度

能够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是幼儿教师的从业要求。讲故事同样也要求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幼师生一定要随时注意普通话的学习,持之以恒地纠正方音方言,努力念准每个声韵母,掌握语流音变规律,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并努力在讲故事的实践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普通话的标准度。因为准确清晰的语音技巧的掌握,是讲好故事的基础。

3.加强语言技巧训练,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讲故事要做到“声情并茂”,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的发展把握语言的节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表现力的音色、眉目传神的体态动作等地加以表现,让听者“闻其声如见其人”,这就需要加强语言技巧训练,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1)练习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情感。一般应遵循的语气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气则气满急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练习以不同的语速来渲染氛围。通常的方法是:语速较快,节奏轻快,轻多重少,用以描绘欢快的气氛、欢悦的心情;语速较慢,节奏沉稳而有力度,音节加长,可创造悲壮的气氛;语速舒缓,语气柔和,用来表现舒展的心情,抒发感情或描绘幽静的情境;紧张情节的叙述,语速可急迫一些,音强而有力;较快的语速,可以表达当时的紧急情况和紧张心情;富有哲理性的话,则用慢条斯理的语速以增强语言的清晰度。

(3)练习用不同的语调来塑造不同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变声,让不同的人物用符合其年龄、身份和性格特点的声音来说话。

4.注意观察模仿,练习提高态势语的运用能力

少儿演讲的技巧和方法篇10

音乐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项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内容不仅应该包含学生自身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幼儿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训练。要实现学生这两项技能,中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就必须进行有效整合。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使用价值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区别于传统的音乐教学,除了一般的音乐课程学习,如钢琴、声乐等,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包含幼儿教学的具体内容,从而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使幼儿教师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很好地应对少儿音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幼儿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保证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对幼儿健康成长能够产生有利影响。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首先,重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是为未来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这批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这些儿童无法开拓广阔的音域范围。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使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根据儿童的具体特性,进行教育。不仅如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应该完全区别于专业的音乐教学,其教学内容不必强调演唱技巧和专业音乐演唱技能训练,而应该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涉猎不同类型的歌曲,尤其是儿童歌曲和民族歌曲,从而为以后的幼儿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教学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其次,在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音乐欣赏能力能够提升其对于周围人、事、物的热情,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音乐,并带领儿童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其中的魅力。这就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渗透入对音乐的喜爱之中及对儿童的教育工作之中,可以适当减少对学生专业曲式曲调的教育,重视对于作曲家的生平、音乐产生背景等的分析,从多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提升学生声乐技能技巧的方式

(一)坚持做发声练习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声练习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学生声乐方面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无法很好地驾驭幼儿教学中的弹唱技能,尤其是发声问题。大多数学生唱歌时无法出声,仅仅只有少数部分的学生能够做到演唱自如,有些学生或许能够很好的演唱,但是却无法弹奏,学生技能大多数呈现多样化的现象。另外,现在有些学生在进行发声练习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将注意力放在对声音的学习上面,而忽略了音乐教学过程中所需的伴奏练习,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现在大多数学生能唱不能弹的现象。然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对于教师的弹唱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作支撑,并辅以良好的钢琴演奏技能,最后还需要较强的演唱能力,能够很好地发声,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才能保证未来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推动了中专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声练习更为重视,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发声理论,学会将声音和气息良好的结合起来,还应该注意在实际练习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边唱歌一边演奏的综合能力。

(二)从易到难学习声乐作品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人们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只是一种形式,大多数学生未对其引起足够的关注,对于声乐作品的学习也远远不够应对未来工作的需要。一般而言,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需要应对的是学龄前儿童,这个群体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对于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耐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合适的技巧,因此,音乐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除了演唱弹奏以外,还应该能够将课堂理论与实际融汇贯通,从而保证课程的趣味性。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尽量多的涉猎不同的声乐作品,并由易到难逐步进行,从而保证课堂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能使学生更好地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学习。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常常会运用到民族歌曲和儿童歌曲,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熟悉不同类型音乐的不同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各种声乐作品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进行详细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其印象,使教师的工作更好开展。通过由易到难学习声乐作品,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的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乐观的成长。

(三)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对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过于片面,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和讲台展现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学前教育工作的需要。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应该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测验,除了进行专业的笔试之外,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上台展现能力的重要性,倡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融合到未来的工作中,推动学生积极上台表演。其次,上台演唱歌曲等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他们在毕业以后面临的工作环境就是讲台,假如学生在毕业从事工作后无法面对讲台张口,这就会严重影响幼儿学习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上台演唱能力时,应该尽量避免将课程设置环境停留在教室中,应该充分扩充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进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提升,最终能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很好的向学龄前儿童展示音乐的魅力,吸引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提升学生幼儿教学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视谱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工作之后必须拥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学习耐性差。尤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向学龄前儿童灌输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那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都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学生能够通过节奏、试唱等方式,最终实现学生拿到谱子能够自己唱对、唱准。这对学生的视谱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应该注重对于音乐理论的学习。一般而言,良好的视谱能力是建立在充足的音乐理论基础上的,这需要学生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实际,从而保证在从而幼儿教育工作中能够应对自如。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法

由于幼儿的个性特征完全区别于成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枯燥的理论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法至关重要。第一,应该通过试教、活动设计等,培养学生能独立上幼儿教育课的能力。第二,学前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关注音乐的展现方式和特点,通过故事、图片、音频等更为多元化的方式,增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保证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让幼儿能够更好的获取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

(三)培养学生边唱边跳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幼儿的教育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幼儿对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唱边跳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音乐表现能力,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类型,增强幼儿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