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改革的措施十篇教育改革的措施十篇

教育改革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8:30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周涵佳(1986-),女,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教育学的主要任务,作为音乐教育也是如此,探求音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且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音乐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至于目标和任务更是不甚清楚。也有很多学生根本对音乐教育教学没兴趣,感觉太无聊,与正儿八经的歌唱实践不符合。本文结合实际,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1当前音乐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学生兴趣不高

有学生认为音乐教育很简单,稍微一学就会,或者就是认为临到考试再突击理论知识也不晚,完全是应付的态度。还有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意义不是很重视,虽说也知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但是还是在学理论的时候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另外,音乐教育也是讲究实践的,没有理论做支撑,后续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所以,要告诫学生,对音乐教育还是要脚踏实地去学习,以免实践的时候出错误。

1.2缺少合适的教材

关于音乐教育的教材有很多,但是,真正能适合学生发展,能跟时代接轨的教材是少之又少,很多高校的教材都用了很多年,即使有学校使用自己编制的教材,大多情况下还是依靠老教师编写,没有创新,也比较老套,内容讲不到学生心里,也体现不出学科特点。由于教育改革的实行,很多教材也被迫做了改动,但还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革新,也没逻辑可言。此外,目前的教材都和实际情况脱离,虽说作为基础教材,但还是应该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因为理论也是从实践当中产生的。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科技的日益更新,音乐教育教学也要适应潮流发展,不能墨守陈规。

1.3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

如何看待一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在我国最基础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中小学逃不开考试,到了高校也是如此,成绩的高低直接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也是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因为考试答案都是在原课本里。另外,很多音乐高校临考试前,教师都会画乐理知识重点,学生为了不挂科,都是临时突击,这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平常上课成为了形式,学生也只是应付考试。大家都知道,临时抱佛脚只能一时理解,但那不是自己的知识,也不能灵活运用,等到考完试,那些突击的知识也就随之忘记,没有任何意义。

1.4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合理

当前的音乐教育理论方面教学讲课还是比较传统,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听,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这种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参与其中,由于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还是有区别,每门课程信息量大,重点多,不容花太多时间去琢磨其他事,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讲课内容,所以灌输式教育就很普遍。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应用到高校当中,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提高了授课效率,但是教师是方便了,可是学生却只能更加被动接受,加上幻灯片的翻页更快,有时候还没搞懂什么情况,就讲过去了,根本来不及做笔记,遇到缺少经验的老师,这样的情况就很容易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2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2.1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里从两方面谈起:其一,教师和学生都要从内心摆正好的态度,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因为理论知识会左右实践情况,没有说哪个学生乐理知识不通,就能在音乐领域取得很大成就的。如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很扎实,实践的时候也会比较盲目,处理不了复杂情况的出现。其二,经验少的新教师在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也是需要理论来进行指导,从理论里抽丝剥茧,找到答案。这样,教师可以通过亲自探索,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积极性。

2.2要选取合适的好教材

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要想音乐教育课程开展得好,高校就应该选择适合学生,能和时代接轨的精编教材,不应该像是完成任务一样随便使用一套过时的教材,这样对学生不负责,也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学校教研组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精挑细选,多做比较,针对学校定位和学生专业特点去选择。另外,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作为主导,教研组最后把关,然后把选好的教材依次评分,择优选用。除此之外,教材的选择面要拓宽,可以从网络上、期刊上选取好的内容放入章节当中,因为教材的选用始终是跟研究的内容不同步的,有一定的滞后性,网络上选材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

2.3要多创新教学方式

大多数高校在讲音乐教育理论的时候比较传统,教师在单位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提不起学生兴趣,而且课堂气氛也不活跃,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多提倡学生发言,多研究其他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情境设置教学等等手段,以此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能主动去学,独立去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多提为什么,勇于质疑,通过案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直观,也便于理解掌握。另外,也可以分小组教学,让学生把所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解跟小组成员相互探讨下,看看别人怎么理解,对好的想法要多加学习。

3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选好教材,加以重视,教师多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要端正学习态度,懂得理论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把音乐教育应有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123-124.

[2]李章琼,封信福.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大家,2012,(4):182.

[3]顾媛.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57.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

在我们国家,在全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学校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中职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工作正在快速发展。但是,为了适应形势,中职学校仍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课教学改革,促进体育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树立责任感和荣誉感,质量观念和效率观念。二是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三是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四是改革考核制度。五是重视传授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

一、树立责任感和荣誉感,质量观念和效率观念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责任感和荣誉感。我们要认识到,体育在中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例如,目前,中职学生的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这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但是,如果体育工作开展得好,那么,这对解决上述难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校运会上,运动员每次获奖,本班同学都会欢呼雀跃,倍感自豪,集体观念在每个同学心目中得到最好的升华,全班同学空前团结。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我们要经常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比赛,而且特别要注意做好组织工作,充分调动每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全校学生都踊跃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不断参与的过程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集体观念、集体精神的目的。可见,做好体育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师责任重大。其次,要树立质量观念和效率观念。体育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途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组织、引导中职学生高质高效地训练运动技能,锻练体能,增强体质。但是,某些中职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却存在着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因此,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效率显得越来越迫切。

二、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在中职学校,由于每班每周只安排两节体育课时。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使学生的观念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课余时间有兴趣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为达到这一目的,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要做到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课堂中应尽量增加游戏式的练习项目,把练习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轻松愉快地锻炼身体。在项目训练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参与项目训练形成浓厚的兴趣,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二是要以优美、大方、准确的示范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中职学生做示范动作是必要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优美、大方、准确,那么,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大为佩服,倍感兴趣,跃跃欲试。三是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利用肢体语言生动、直观地把训练要领充分表达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的目的。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体育课教学也应朝这个目标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首先,要将体育课的基本常识列入教学范围。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队列口令和体育课的一般常识。一方面,可以满足某些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组织和指挥能力。另一方面,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其次,要重视裁判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在全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之际,各地掀起了开展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竞技活动的热潮。相对而言,裁判员严重不足。针对这种状况,中职学校可组织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关于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的裁判知识和技能培训班,使他们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有能力承担一些地方和基层单位的裁判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要改革考核制度

传统的体育考核以达标测试为主、技能评价为辅。在中职学校体育课培养目标改变后,考核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达标可望而不可及。他们虽有意愿参加体育活动,但是,面对这个标准,他们望而却步。因此,从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兴趣的目的出发,考核时应以技能评价为主,达标测试为辅。而且,技能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实行分层次考核,使大部分中职学生考核及格。这样,可消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对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充满信心。

五、重视传授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3

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职业院校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学生全面发展保证项目中就提到是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是否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是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考核;湖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通知中,也将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广泛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岗位教学等。注重因材施教,完善分层教学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作为一项建设任务。

2职业教育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内容

2.1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1)生源结构多样化是开展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主要因素。生源结构包括生源的类型不同、生源地区不同、高考类型不同,有的是省级命题试题,录取分数标准不同。生源结构多样化直接表现为生源素质的不平衡,为分层教学制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2)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一是学生整体学业基础差异大,二是学生学习动机差异大。

2.2分层教学实施依据

分层教学实施依据是解决如何来分层?分层分类标准较多,如按学生分数高低来分、按学生学习兴趣来分、按学生就业倾向来分等。一般而言,从教学成本的高低、分层难易程度和过程掌控程度,选择按学生分数高低来分是比较适合的。

2.3分层教学的实施改革

(1)班级分层。在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提供的高考分数信息、考证信息(中职升上的学生)作为主要参考标准,有意识地将高分学生进行分流组建成班,并将这些班级作为示范班看待,示范班一般2-3个班,人数不超过100人。其他班级为平行班,不再按分数分流。中职学生按中高衔接形式组织教学,不参与分层教学方式中。

(2)人才培养方案分层。为适应分层教学和分类培养,必须将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制定。分层后的班级,虽然专业相同,但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方法的运用及考核形式不同。

(3)专业教师分层。为适应分层教学的需要,必须将教师队伍采取分层培养。教师的分层主要标准就是教学质量高、学生受欢迎的教师优先安排示范班授课。同时对专任教师要求定课程、定方向,鼓励青年教师承担更多的教学科研及项目建设任务。

(4)教学内容分层。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是不相同的。对于示范班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要比其他班级深一些广一些,其他班级教学内容做到理论够用、技能突出。某些课程可少开甚至不开。因此需要教师制定课程标准,并加大力度开发分层化教材。

(5)教学考核分层。实行不同的考核方法,侧重于过程考核,减少试卷考核的比例,可通过上机操作、创业项目、技能比赛、策划活动等形式进行考核或直接作为考核结果应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或替代品。

(6)学生管理工作分层。加强导师制工作推进和实施,将学管团队与教学团队紧密结合;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紧密结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构建学生人人成长的平台。

3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措施保障

(1)从学校层面制定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管理制度。制定相应制度,指导各专业进行分层教学的组织落实。同进营造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气氛,在全校师资队伍中要统一观念、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共同做好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工作。

(2)教师教学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

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方式的实施,不是降低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反而需要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一是教学内容处理能力;二是教学方法运用;三是教学管理能力。

(3)制定差别化的考核方式。

差别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也适合不同类别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操作性评价与理论性评价相结合。应采用上述不同方式的组合,以达到最好的评价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4

摘要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不断加快,人们对教育的质量也更加关注,高校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体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教学改革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多,而且人们对体育课堂的要求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革。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措施,以便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堂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影响因素改革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种理念和思想不断涌入我国,尤其在教育行业,人们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越来越严重,在高校教学中,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一、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产生影响的因素(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我国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主要以就业为基础,更多高校则是把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的这一目标,很多高校都对体育课程的学时进行压缩,但是体育课程内容却没有发生变化,教师们为了在时间限额内结束教学的任务,迫不得已就提高教学的速度,这就使教学质量受到忽视,更不会增添一些新内容,也不会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而且,体育教学除必需的人力资源外,还需要体育设备、器材和场馆等投入,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很多高校教育的观念比较落后,对体育投入的资金比较缺乏,很多配套的设施缺乏,这是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在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时,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第一,体育教师教育的观念,一些高校体育教师都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受到传统教育影响比较大,所以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依然遵守传统教育的模式,形成固定的思维,在这一教学思维的影响下,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二,一些教师本身的能力缺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学校,学校缺乏对体育老师的重视,对体育教师安排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对他们进修考评的力度也比较缺乏。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教师自身的原因,一些教师还沿袭着多年教学的内容,不会对教学进行创新,没有和体育教学时展的要求相结合,因为自己的能力比较欠缺,很难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这些都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有很大阻碍。(三)学生方面的因素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首先,很多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受传统的教育影响,很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比较重视,忽视其他的课程。而且,传统学习的习惯也有很大影响,使一些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教学新环境,这也对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阻碍。此外,很多学生缺乏自主进行学习意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也比较缺乏,积极性比较低,没有充足的信息等。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一)要使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得到改变

高校体育课程兼有方法与理论教学,还涉及社会和自然学科,所以,对体育教学进行研究,不仅需要提高学生身体方面的素质,还要对学生心理素质与精神进行培养,借助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要使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障碍得到消除,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状态与心理的变化进行关注,对每个动作进行认真讲解,并给予适当鼓励,增强他们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也要切实发挥出带头作用,进行教学时做好示范动作,积极的对自我进行展示。(二)要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

教学的内容选择和扩展需要以学生需要为基础,首先要对竞技模式的教学进行淡化,对原来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强化传统足球和篮球以及排球等项目的教学时,还要开设一些非竞技选修课,比如体育舞蹈、游泳以及武术等。还要打破传统班级的建制,按照必修加选修,传统加健康,特色加选项,课内加课外等模式进行教学,还要把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以及安全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真正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扩展与创新。(三)要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

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要多关注学生健康与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打分与成绩达标等显性的评价模式,要把评价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中,比如,学生学习的态度、积极性、学习的能力等。要使传统静态的评价模式转变为动态的评价过程。此外,还要注意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也要改变观念,加大对体育的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需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发挥出体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林毅.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运动.2014(8):66-67.

[2]张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107.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5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健康、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农村尤其是山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异。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为切入点,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中小学体育的面貌有所改善。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长期不动摇。长久以来,农村学校体育特别是边远的山区农村学校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造成学校体育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专业教师负担过重,国家教育改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的普遍现象。本人是一个在山区农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将近20年的教师。下面就是我这些年对农村体育教育的调研所写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

一、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陈旧。

(1)从现实看来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就连国家规定的大课间和眼保健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落实到位。就更别说体育课和特长生的培养了。

(2)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目前,我校体育课由各班班主任自行安排。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在学生及家长中这种思想也根深蒂固。

2、师资配备薄弱

在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师资配备不足,是导致体育课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方面。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配备了兼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且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远不能达到相应的国家要求水平。此外,有的近半数体育教师分配下去也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我本人就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可现在当了班主任,教了数学。像我这种情况在我们地区还有很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很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体育经费的不足使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安全隐患;例如我校有乒乓球台无球拍;有篮球场无篮球;无栏架;踢足球无场地也无足球;打羽毛球更是无球也无拍。总之,要什么无什么。跳箱、跳高、体操棒等技巧性的体育项目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更无从谈起了。上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放羊。

4、教学不规范

在农村,音、体、美教师缺少与外界交流和借鉴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和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

5、备课与上课严重脱节

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是自由式。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教师,开始时上课还是比较认真和负责的。但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的态度,随之上课开始散漫。教师上课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备课成了一种形式,久而久之成了一种负担。备课本年年是新的,而内容“依旧如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抄备课,备课内容一成不变;一大群体育教师整日在做无用功的局面何时了?

二、作为一名农村教师,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不能让学生们只读书。要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

(1)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学,正常开设体育课,并安排专业体育教师上课,无专业体育教师可对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另外,还要给予体育教师多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

(2)其他教师要带好头,不能利用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上课,要给学生们锻炼身体的时间,而且要带头带领学生锻炼身体。

(3)家长也要配合、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要让家长认识到光学习好而没有好的身体是不行的。

第二、学校要多投资。置办一些体育器材,以便学生锻炼之用;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对一些旧器材和破损的器材要及时更新或维修。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可以更多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的放心。

第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山区的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不要只停留在文件和嘴上,要落实在实处。改善村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因为村级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体育教育条件,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国家栋梁输在体质上。

以上是我们这里的现状及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领导的关注。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小学体育发挥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层层重视,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家骥: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18

[2]李峨:跨越城乡教育差距乡村父母进城陪读[n],中国青年报,2002-10-22(5)

[3]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9-1(3)

[4]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6.50

[5]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n],教育导报2003-1-17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改革措施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对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的焦点问题之一。它对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漠视,在加上社会化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所带来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所面对的环境日益严峻和复杂,处境也越来越尴尬。所以,如何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提升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和纠正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缺陷,探索出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专家和部门的重视。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三点,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贯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是因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思想改进,树立他们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并将他们的理想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能够真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任务,确保我国在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与发展,指引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与实践脱节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与现实社会的发展脱节的现象,再加上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侧重点都是文化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是流于形式。这就导致了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根本达不到所要的实效性,丧失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意义,学生根本无法结合必要的社会实践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进行体会。

2.2教学手段单一、高校学生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即没有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人本意识,实施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为,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处在思想理念转变与行为方式替换的阶段,他们存在许多诸如信仰不明确、价值观念模糊、思维倾向功利化、意识比较缺乏等问题。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措施

3.1积极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由此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当今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信息膨胀的时代。要想能够培养素质优良的大学人才,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时刻把握“世人皆可成才”这一观念,努力开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做到因材施教,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多渠道、多层面开展思想正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3.2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现在的大学生是毕业就失业的人群,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呢?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关乎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由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存在许多薄弱的地方,再加上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所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们要号召社会、学校、各级政府共同协作,对校园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净化、优化,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和谐环境。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围绕大学生这个主体,不断地积极研究和探索,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努力将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有机结合,围绕教学内容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建立一个具有政治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教学框架;并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让高校——这个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能够真正的起到促使大学生养成一个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成为一名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宁.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m].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49-02[Zw(n]

[作者简介]王荣华(1974―),男,本科,嘉应学院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一、地方高校推行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离全面素质教育要求

受传统教育观的沉淀影响,许多高校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仍是功利主义占据上风,过分强调功利性教育,重视专业知识、轻视实践能力,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教育机制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

传统的办学模式、教学机制和教育方式存在不少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专业划分过细、教育体制单一,学生无法跨专业、跨学院听课,不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自助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这与“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符。

(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以研究型大学最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其科研水平密不可分,要想提高学校的声誉,必须“重科研”;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水平提升也要求“重科研”。教师从事科研是其职业的内在要求。此外评估难度的差异也导致“重科研”。评价教师科研能力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这一“硬指标”,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难度较大。

(四)不能协调质量、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但是总体来说,高校财政资金有限。面对当前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我国无法全面满足每个人的需求。高校不能一味追求精英人才的培养,还要为社会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不同类型与层次的人才。当前就业问题十分敏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结构性失业和过度教育使人们质疑高等教育质量。

二、推行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举措

(一)坚持高校自治

中国高校属于行政主导,按照计划招生,教学经费主要是政府划拨,校领导一般都是具有级别的官员,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只有去除高校的非理性、集权化、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效率行政管理模式,才能让高校回归学术本位,最终实现让教育家来管理学校。

(二)坚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以市场为向导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增强教育制度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提供学习者大量的选择机会促使学校注重教学质量,同时也出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高等教育的两极分化使中国人具有越来越强的“名校情结”,进一步拉大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为此,政府应该激励高校引进外资,利用宏观手段对师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各高校招生应该进行严格的名额和条件限制,加强测评机制的完善,防止公立学校在众多私立的影响下谋求自己的私利。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

只有坚持以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为引领,实现培养模式的有益转变。第一,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组织领导、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和评价体系等各方面都要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第二,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践能力、科学基础以及人文素养融合的培养模式,加强联合育人和人才的交叉培养,促进师生交流互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有效保证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定机制,完善教师遴选和聘任制度。

(四)创建个性化教育理念

个性化教育理念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的个性对其进行培养,不断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因人而异的去培养学生。在学生的培养上重视因材施教,打破传统的教育束缚,为大多数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提高学生的主题意识,在挖掘学生内在品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

地方高校教育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这就要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创建现代化的管理体制。要做到以发展创新为目的,在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的同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平台,及时调整高校课程设置,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教育机会与均衡的发展空间。

(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在各个领域中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都不能依赖于单一的专业,必须进行多学科的合作。因此,高校必须进行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合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步伐。

(七)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加强教学交流,加深国际合作,有利于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优秀科研人才,多在国外进行了进修。近些年,随着出国热潮的不断涌现,高校同样注重起人才的出国培养,通过短期的出国交流,学习国外的教育模式,了解国外的文化历史,在交流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与灵感。

(八)创新教学手段

高等教育必须始终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活泼开放的课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选课制度,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在确保基础知识讲授完全的情况下,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加大、加深教材的建设,在教材中引入最前沿、最先进的科研知识,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九)开设讲座、举办特色活动

高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讲座,聘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课,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举办具有特色的学生活动,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丰富学生学校生活。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8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探究,希望可以为教育者提供借鉴经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无论是家长,还是师生,他们都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参与高考,某些学校不将其作为期末考试的科目,很多人觉得该课程不重要;现阶段,人们比较关注的是高考的科目,因此,很多家长、师生都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在信息技术课程上,认为这样等于浪费学习时间;由于该门科目实施时间不是很长,并未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学校对此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加上学生对该课程的投入较少,相关的基础设备准备不充分,使学生失去亲手操作的机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个别学校受人员编制、教育经费的限制,其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得到学校和师生的广泛关注,加上信息技术课时较少,所以学校安排的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较少,即使配备相应的老师,其专业性也不够,多半是没有受过正规的信息专业的培训,只简单地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软件运用、课件制作等一知半解,极大影响课堂的发挥;有的教师处理课本过于随意,甚至不带课本,不备课,让学生随意自学;有的教师个人能力不强,仅仅讲述一些理论知识,对于计算机文化、网络社会意识等信息素养的讲授少之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模式单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学模式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际上,教学模式单一,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授法,学生在被动的状况下接受知识很慢,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方法

(一)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积极转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教育部门要强化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学校要展示优秀的作品,开展信息技术讲座,让广大师生切实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学校要组织教学观摩,提高师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上级部门要给予学校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学校要增加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投入,合理安排信息课程的课时,积极建设信息基础设备,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发展的需要;选择教师时,要选择毕业于计算机、教育技术等专业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的教学元素;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凭借教研促进教学,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转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要转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探究式方法,课堂上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述,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对于不懂得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探究,有效解决问题,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引导他们找到答案,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

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对计算机接触的时间长短不同,这些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即使是同一个班级,也要分层次制定标准,以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认识的能力,可在课余时间开放机房,并安排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法也是不错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技能,将提出任务、学生讨论研究、指导、总结等环节紧紧相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并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转变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多元化教学方面努力,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鲍海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5)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9

在原有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应将重点放到工程的实质上来,提倡“工程教育回归实践”。本文引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理论对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实践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和实践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7)05(a)-0154-02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工业界需求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从18世纪中叶沃灵顿学院、巴黎理工学校等一批实施高等工程教育的学校诞生之日起,高等工程教育界就一直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回归工程实践”这一教育理念是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与实际工程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偏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符合高等工程教育规律,能指导高等工科学校走上培养符合需要的现代工程师的道路,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坚持的方向。1回归工程实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是以人类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社会的需要为前提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高等工程教育同样如此,在社会迫切需要工程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生,经历了“工程科学化”,并已经或正在跨进新一轮的“工程化”的阶段。1978年在法国大革命成功以后,法国社会尤其是军事领域急需工程技术人才,但当时的大学深受贵族化传统影响难以担当重任。因此,巴黎理工学校等一批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学校应运而生。由于这些学校培养的理工学生集科学与工程双重品质与一体,特别适合近代军事活动的发展,因此,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工程化”的意义。〔1〕法国工程教育的这种思想和模式也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效仿,并成为一段时间内工程教育的主流。但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进步,科学研究在工程技术进步中的基础作用日渐凸现,以美国为主的一部分高等工程大学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工程科学研究,工程教育进入到了强调工程科学研究的阶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科研事业飞速发展,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头号科研大国。但另一方面,强调科学研究的结果却使得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心逐渐偏移,学校在教学中减少了工程实践训练的机会,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缺少丰富的工程经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现代工程的发展对工程师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美国高等工程界在借鉴德国重视实践训练经验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了“回归工程”的改革理念,因此也掀起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又一轮改革浪潮。回归工程理念要求以培养工程技术术还是侧重工程科学都必须回到工程实践中来,树立重视工程实践的理念。他强调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强调开发以问题为中心,融合“理论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认为“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2〕在回归工程理念的引导下,美国工程教育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即从工程科学化向工程本身的回归。世界上一些面临同样困境的国家也纷纷效仿,推行“工程回归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深受美国“工程科学”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美国工程教育同样的情况。因此,也必须加强实践训练的部分,不断向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靠拢。2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评析90年代初,被誉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旗手的mit对现代工程提出了新的理解,认为“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有创造力的专业”。明确地指出工程侧重综合,属于实践范畴,是以应用为宗旨的。因此,提倡“回归工程和实践”相较于偏重“工程科学化”更加接近工程的本质,也更加符合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具体来说,高等工程教育是开放和应用的专业,它们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而广泛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技能和能力,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专门人才的显著特征。其中,丰富而广泛的科学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工程技术专业理论与知识及其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而多种多样的技能和能力则可分为:心智技能和能力。包括创造性和逻辑思维方式,即条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技能,在掌握知识和上述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想象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能和能力。包括获取、储存、记忆和交流信息的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独立学习能力、外文运用能力、工程制图能力、计算机编辑能力等;社会技能和能力。包括合作协作、组织领导、交涉联络、说服会谈等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组织管理能力。〔3〕而要掌握和形成上述的知识和能力不能盲目,需要遵循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找到一条合适的方法。回归工程和实践强调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就是其适当的选择。教育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主要包括一些原理、规律;而程序性知识基本上与技能的概念相吻合,主要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用于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和实践的中介。〔4〕由此可以看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科学理论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范畴,技能和能力则是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说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需要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种知识。而这两种知识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都离不开实践环节,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和培养。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虽然与实践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当学习者处理具体实际问题时,出于需要,他会自动调出原来已经埋藏在脑子里的原理和规律,无形中就起到了巩固已有知识的目的。并且,当问题顺利解决后,也会激发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动机。程序性知识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因此,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必须通过实践,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掌握。“没有练习,陈述性知识只能以命题或命题网络表征储存在人脑的记忆里,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的熟练应用。”不难看出,高等工程的教学离不开工程实践,“回归工程实践”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为了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这既是工程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培养高素质工程师的必然要求。3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配套改革措施3.1高等工程教育应重视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上所说,高等工程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中过分侧重理论教学,牺牲工__程实践方面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因此,如何能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教学体系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教育改革的措施篇10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高职院校进行扩招,学生在校园生活过后直接面对社会竞争压力,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方式进行就业,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据调查2015年大学生人数超过700万,连续出现几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但调查中还发现,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部分岗位仍存在着人才短缺,地域性就业差距加大,技术岗位空缺等情况,呈现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的状况。

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更偏重于热门专业,影响力资源合理配置,造成人才的供给大于社会需求,部分专业长期扩招,给学生升学造成思维定势,认为热门专业具备社会前景,方便就业。但事实上根据调查,市场上这类型专业的人才已经趋近饱和,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高于高等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能力。

(二)教学模式脱节。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当前我国教育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矛盾,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无法面对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三)就业指导落后。目前我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针对毕业生进行,对新生的就业指导较为忽视,很多学生直到学校生活结束才出现就业危机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影城就业意识,从而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培养个人能力,而当前教育就业指导很明显从学生入学之初弱化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成为了“象牙塔”。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如何选择工作和如何应对面试,忽视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品德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融入职场环境,空有才华无处施展,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积极性,甚至快速进入职场会使学生产生功利心里。

三、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专业。学校应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实际调研,组建评估小组,客观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和层次,进而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对专业尽可能的进行细化,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针对性需求,例如山东大学外语类专业英语专业细化出应用英语专业,同英语专业各有侧重,以满足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不同方向的需求。政府应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规范专业设置监督,针对部分高职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进行评估,确认符合市场要求和教学标准再批准开设。加强对冷门但市场岗位空缺的专业进行宣传,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使学生意识到行行出状元,如农、林、水、地、矿等专业。

(二)改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分制教学。学分制教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灵活性,学生可以延长毕业时间,通过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亦可以在工作之后重新回到学校充实个人知识储备。

2.搭建实践平台。搭建实践平台可以通过教师带队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展开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学方向工具针对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升个人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吸引学校中的优秀学生进入企业任职,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3.与国外高校联合。部分高校同国外高校联合,开展学校联合项目,促进学生朝着国家化方向发展,不断开拓视野,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以满足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符合社会精英人才需求,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同国外多所高校联合开展寒暑假交流项目,3+1留学生互换项目等等。

(三)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应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在各个年级学生中展开,对新生和毕业生应该同等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组建就业指导队伍,分析研究当下就业形势和就业特征,根据不同专业的就职特征总结择业方式、面试技巧、面试心理等指导课程。

2.建立健全全国人才信息网,为学生提供招聘会、宣讲会和企业实习机会,为学生就职提供机遇。

3.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政治道德德育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中,引导毕业生正确选择专业,培养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