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环保体系建设十篇智慧环保体系建设十篇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17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智慧环保;生态城市建设;作用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的突出。智慧环保通过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助于环境数据的研发使用,能强化对环境的管理。智慧环保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有助于不断的完善环保相关管理制度,有助于节省能源、资源,促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2智慧环保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的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需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环保防控治理体系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环保监管的需求,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不断的创新环保防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政府部门也逐渐的将其运用到环境管理当中,构建城市智慧环保系统[1]。

2.1有助于强化生态城市建设

智慧环保通过科学的运用物联网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然后利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深入的挖掘各类环境保护数据信息的价值,通过利用虚拟化等技术进行模型化分析,促使对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变化趋势、影响环境的潜在因素和潜在威胁等有更加全面的、准确地了解,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使采用的环保措施更加的合理。而且,还可以在环境危机发生之前,对各种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实时监测环境变化趋势,对有可能出现的环境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降低环境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此外,在环境危机发生后,智慧环保可以更快的分析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危机的现状、发展趋势,方便及时的、快速的处理好环境危机事件。

2.2对城市生态状况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

一方面,科研部门利用智慧环保可以更加全面地、更加系统化地、动态地、及时地获取所需要的第一手相关数据和信息,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准确地数据依据。通过利用智慧环保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由于信息收集过程受到的限制条件和主观因素等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能确保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的准确,能有效的减少调查结果偏差。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利用智慧环保的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各种模型分析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趋势,能更加科学的预测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方便制定合理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2.3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有助于确保民众的健康。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高。民众通过利用智慧环保云平台、官方网站、环保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环保方面的信息和资讯,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情况。民众也可以反馈身边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表达自身的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等,共同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当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节能减排的意识等[2]。

2.4更好地为生态产业发展服务

智慧环保可以为生态园区的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活动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加客观的数据信息,科学合理的构建生态建设的模型,并不断的修正、不断的完善相关的信息数据。通过真实的、直观的模拟现实情景,对生态产业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分析其是否科学合理、分析其可行性等。通过不断的调整,通过合理的利用智慧环保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各项数据资源的共享,促使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产业更加合理的配合、更加的协调,进而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增加生态工业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更好的发挥智慧环保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的措施

3.1智慧环保的建设要有高定位

智慧环保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升级原有的数字环保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智慧城市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系统促使全社会参与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城市生态建设当中,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长效性的事情开展。智慧环保建设、相关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数据库的构建需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一致,要严格的依照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标准进行。要强化智慧环保与智慧城市其他的模块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确保交流和沟通更加的顺畅,从而更好的为城市生态建设服务。要努力的构建更加开放的、更加系统的、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环保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生态建设当中的促进作用。

3.2设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环境管理

智慧环保利用大数据、云计算、GiS等信息技术分析和挖掘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信息资源,准确的反应城市生态建设的状况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促使所制定的生态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更加的科学,辅助城市生态建设,不断的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提高环保的工作效率。在智慧环保系统建设的时候,需要有效的将信息化的建设和传统的人管理有效的结合,要设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规范全国范围内的智慧环保的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促使各项资源信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利用,更好的为城市生态建设服务,更好地完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的目标。

3.3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智慧环保在城市生态建设中需要不断的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生态建设当中,要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手段和方法。还需要不断的提高信息化技术,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智慧环保相关的技术,不断地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大批能融会贯通环保与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的管理活动当中,要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要强化信息的维护,要减少失误。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模式信息安全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承载了多项功能的一个综合体。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智慧城市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将涉及城市的各个领域以及所有的地域,将引发现代城市运行形式、管理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进入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已经从理论探索、概念规划逐步进入落地实施和起步建设,呈现规模发展态势。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基于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各类物联网传感器将人及其相关的固定或移动物品连接起来,并将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和交互服务交由云计算平台在“云端”处理,按照处理结果对城市实施实时自动化控制,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城市服务。从技术手段上而言,智慧城市主要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以及it支撑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集成能力,构建产业的智慧化发展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构建全新的智慧化应用环境,实现协同、高效、安全以及低成本的城市环境。因此,智慧城市发展信息的全面感知、海量的数据处理和智能的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2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基本的目标模式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设计的一个抽象描述,在体现建设智慧城市共性基础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模式的开放性、延展性及兼容性。

(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前提,可分为网络通信层与感知层,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该层运用装备芯片、传感器、RFiD等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各类交通工具、手机、人员等进行感知,再通过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接入覆盖全城的通信网、广电网络和互联网,网络通信层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2)资源层;城市各个系统的运行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构成了智慧城市的“血液和养料”,是城市“智慧思考”的基础。资源层通过构建各类基础数据库,整合、存储、加工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城市的智慧化提供了资源保障,资源层是目标模式的中间层,在整个模式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应用层;基于每个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和智慧城市发展的动态性,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层分为基本应用模块、城市特色应用模块及扩展模块,基本应用模块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的、急需的、重要的九个领域: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网管。城市特色应用模块是每个城市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的特色设计。扩展模块是面向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未来,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了开放式接口。

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终端用户在采集了新数据后,这就要求能正确区分海量网络数据中的可用数据和垃圾数据并加以自动清除,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网格技术存储海量数据和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与分发,从而全面满足不同用户的定制化服务需求。(2)信息的质量问题;在物联网时代,普通用户也能成为数据的更新者,使得数据和信息更新更实时化,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为保证更新信息的质量,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的检查标准和机制,提供给智能化的在线自动数据检查和更新服务。(3)信息的安全问题;通过物联网访问海量数据并进行信息挖掘,这就需要解决数据内部分发共享和对外服务的安全问题。因此,应在物联网上的关键节点设置安全保密过滤器,并采取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不同种类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4)信息共享中的隐私问题;智慧城市中共享和的数据越来越多。可当这些数据涉及个人的隐私时,存在相关的法律滞后问题。如何在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同时保护隐私权,是智慧城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5)信息共享的产权问题;在智慧城市中,对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使用、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管理措施。信息共享中信息资源的产权归属、产权的具体范围、信息共享中的产权定位等都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来界定。

4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所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环境,其建设与运行的主体和客体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点,要规避弱点及其带来的相应风险,必须建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安全防范机制,以保障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

(1)技术安全防范体系;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是支撑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物联网技术安全防范措施至少应包括:感知层的技术安全防范措施、网络传输层的技术安全防范措施及整体构成性技术风险的防范措施。云计算的安全防范措施主要包括: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应用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及虚拟化技术安全保障措施。(2)安全管理体系;智慧城市安全保障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需要各级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相互协调,以及所有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当然也需要全社会的能力配合和协同合作。建立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的关键环节。(3)安全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伴随着智慧城市的诞生,我国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规必将相适出现新内容。现行的政策法规体系已不能够完全适应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研究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用政策手段保障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安全。根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及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是维护智慧城市建设安全的最高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J].工程研究,2012.4(4):313-323.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3

今年2月24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陈纯、北京大学网络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杨冰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所长助理王营冠等六位专家接过宁波北仑区委副书记、北仑区区长、梅山保税港区管委会主任胡奎颁发的聘用证书,从这时候开始,他们将作为智慧梅山创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为智慧梅山的发展提供参谋和咨询,提升智慧梅山创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提出“智慧科技岛”愿景

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这是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之后的中国第五个保税港区。宁波梅山临近港口海滨,自然禀赋优异,同时也是宁波市较早对外开放的开发区。

进入2013年以来,梅山保税港区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谋划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紧扣“智慧城市”、“低碳生态”两个主题,以应用为导向,积极营造优良生活休闲环境,优化口岸与企业服务环境,有意识地采用智慧手段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

2014年3月,《智慧梅山创建行动纲要(2014-2018)》正式编制完成,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城区环境优化提升、智慧应用试点示范、美丽新城绿色节能、智慧产业融合提升等五大工程的重点任务。

据梅山经济发展局负责人廖忠铃介绍,这五大工程将在围绕“魅力梅山、活力梅山、美丽梅山”的规划定位基础上,实现智慧梅山创建的目标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应用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城区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比如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方面,推动泛在网络基础设施跨越发展,采用“三网融合”技术建设区域信息网络,宽带技术广泛应用,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宽带接入率达到99%以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形成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

加强城区环境优化提升。在分布式能源建设、水环境治理、物联网基础框架体系和一体化休闲旅游平台等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采用新兴技术改善和保持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大幅提高城区建设和治理领域的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梅山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在智慧旅游方面,梅山将提升游艇码头、梅山湾休闲区、水上乐园、慢行系统等休闲旅游项目,全面整合区域“吃、住、行、游、购、娱”信息资源,构建智慧梅山一体化休闲旅游服务平台,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快捷、全面、准确的智慧服务。

作为与智慧同步的举措,绿色低碳也是梅山“科技岛”的重点之一。据介绍,梅山“美丽绿色节能工程”全面推进智能楼宇与绿色建筑建设,区域内建筑广泛使用绿色建筑材料,采用包括太阳能、风能、LnG发电等清洁能源,推广使用LeD照明设备,最大限度实现节能降耗;参照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绿色建筑建设及维护地方标准规范细则。

在拉动智慧产业提升方面,《智慧梅山创建行动纲要(2014-2018)》也提出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智慧应用,推动服务贸易电子化,支持发展移动支付、一卡通等新兴业务,促进智慧贸易和金融体系建设,帮助企业大力拓展市场空间;构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业务发展,创新发展模式。

推广重点智慧应用

梅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洋山保税港区虽然地处同一经济区,但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当前国家长三角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不仅能够大大增强宁波-舟山港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而且有利于上海―宁波两大主体港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双中心作用”,更好地维护长三角地区以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为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入智慧城市试点以来,信息化将扛起这颗长三角地区明珠的经济发展和服务提升的重任。经过重点考察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经验,公开向社会征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梅山智慧城市如今已经初见成效。目前,梅山已委托软通动力、航天科工、华信通讯研究院、中科院广州软件所等机构对智慧梅山的顶层设计、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智慧路灯等项目进行咨询和设计,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项目列入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一批重点的智慧应用如“智能水道管理系统”、“智慧城市体验中心”、“wiFi全覆盖”、“三网融合”等项目已开始启动调研和建设,加快形成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为打造价值型“创新智慧岛”打好了基础。

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梅山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应用移动化,将电子通讯录、招商资料等做成app方便用户使用,谋划公众宣传和服务平台的微信、app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大力推广梅山的投资环境和进口汽车、进口商品等特色平台。近期在2014“中国移动应用发展大会暨中国移动媒体论坛玉斧奖”颁奖大会上,梅山凭借其邻近港口海滨、自然禀赋优异、开发理念先进、开发模式崭新等方面的优势获得“智慧应用・最具发展潜力奖”。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4

党的十首次把“生态文日月”和“美丽中国”作为重大议题提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侧面反映出了同家层面对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丽中国”是人与万物产生的一种和谐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下,人类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白云、绿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口号,其基础是生态文明,形式是环境保护,是人类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方法。

近年来,环保部门积极采用数字化应用模式对环境管理有了很大促进。数宁技术是过去一二十年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得到环保工作从传统环境管理到办公室自动化、监测监管信息化、数宁化的一个过程,也顺应了全球数字化的发展形势。但是数字化并不是完全的自动化,它还需要环境管理智慧化的过程。

2009年初,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智慧地球”上升为国家战略。“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效率和灵活性,实现信息基础架构与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环保领域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各类环保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使决策更加切合环境发展的需要,“智慧环保”概念应运而生。

“智慧环保”是在原有“数宁环保”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那如何利用“智慧环保”的概念、方法去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呢?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领读者探索智慧环保建设内容。

智慧环保建设内容

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覆盖全市的环保领域物联网平台,提升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水平,实现由“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的转化。

(l)环境监测系统

通过增加水、气、土壤、噪声、固废、生态等环境监测监控设备数量和监测手段。提高现有环境监测的密度,更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遏制固废、废水废气等排放。重点建设重金属、放射源、固废及危险品转移等监测监控系统,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设施的建发,开展环境治理设施及监测监控设备的运营服务,保障环境监测、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提升城市环境管理能力。

(2)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

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间的业务融合。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体系,将各类环境信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与处理、智能分析,实现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等状况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测定和预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规范,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与服务一体化功能,提高环境数据管理、分析和利用水平。

(3)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

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由四大分析系统构成:区域排放总量核算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环境辅助决策系统,环境应急预测预警系统。

(4)智慧节能系统

为贯彻落实《同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根据《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245号),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监管体系建设,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城市行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的建设。

建设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实施建筑基础数据录入及分项计量能耗数据的采集,实现对重点建筑进行能耗动态监测,是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效测评、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节能服务等各项制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系统平台包括的系统模块有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上报子系统、消息管理子系统、数据分析展现子系统、公众服务子系统、信息维护子系统和系统监测子系统等。

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建设智能照明系统,实现城市建成区道路照明回路远程自动化智能控制,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基础上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提高路灯电缆被盗报警的及时率、准确率;为路灯故障和线路故障提供准确定位和信息分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巡检费用,有效保证路灯“三率”指标的实现。

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到2015年,力争完成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行政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覆盖率≥80%;照明回路智能化控制率≥90%;城区主次干道路灯单灯控制覆盖率≥90%。

在软件技术实现上,由政府财政实施项目复用城市电子文件支撑平台成果。

(5)智能环保平台升级后智慧目标

首先,环保信息全面感测。对大气、水源、土壤、生态、企业排放等环保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在此规范体系下,全面建设和整合环保物联网以及相关信息系统,形成全覆盖的环保信息感测体系,使上述信息能够及时、完整、安全、可靠地被查阅和利用。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成效,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5-0086-03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实质是依托理念创新和科技进步,求得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城镇化的转型。实现这个转型的路径很多,智慧城市建设就是重要选择。智慧城市是美国ibm公司2009年提出的概念,指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有助于培育智慧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更能创新城市形态,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还将转变生活方式,引导社会生产节能环保,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核心内容和现实路径。

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及成效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国内大中型城市竞相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加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希望以此为契机培育一批新兴智慧产业,推动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从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看,虽处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

(一)大力进行理念推广和试点建设。智慧城市虽然作为前景最佳的城市形态兴起于世界各地,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因此,为了让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进,确立重点试点建设城市,推广智慧城市理念成了目前的重点工作。2012年4月19日中国工程院确立了28个城市为“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城市,并以产业基础、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利用与环保、规划方案、组织体系等10项指标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将这些试点建设城市分为a(领跑者)、b(追赶者)、c(准备者)三个等级。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浦东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等为a类城市;天津、武汉、无锡、大连、福州、杭州、成都、青岛、昆明、嘉定、莆田、江门、东莞等为b类城市;重庆、沈阳、株洲、伊犁、江阴等为c类城市。〔2〕这批试点智慧城市的建设示范,必将激起我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得到了政府和网络运营商的支持。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则是为了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中,找准一个突破点,解决城市公共管理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在惠民利益、政绩利益、商业利益等的驱动下,政府和网络运营商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据报道,国家发改委研究和起草的关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已获得重要批示,并正在着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经与超过300个地方政府达成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到2013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数目可能会超过400个,“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方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3〕

(三)正式出台智慧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对于智慧城市发展十分必要,它可以指导拟建和在建的智慧城市,使各系统及子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更趋合理和优化,同时使政府、投资方等可以通过城市的智慧水平评价和比较城市建设的程度。〔4〕目前,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正处

于初步探索研究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未达成共识,缺乏共同的建设标准和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而我国已出台正式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于2011年8月28日出台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四级,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86项,四级指标362项,包括幸福指数、管理指数和社会责任指数三部分。其中,幸福指数包括就业收入、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安居和消费、城市凝聚力、公共服务、机构及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管理指数包括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水平、人力资源、人居环境、环保行动、生态环境等方面;社会责任指数包括执政水平、区域影响力、形象传播力、管理和决策、公共事业责任、权益责任、诚信责任等方面。〔5〕

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正是因为契合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理念,才成为城镇化转型的着力点,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这里面既有政府为切实改善未来城市发展环境的良好意愿和努力,也有相关行业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实际上就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看,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本身是系统工程的一个专有名词,后借用于社会学科,指一个总体规划的具体化。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由于尚处于探索阶段,无成熟经验可循,亟需国家层面的设计与规范,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架构标准,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避免信息化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产生,从整体上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虽然目前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都在着力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管控平台,但至今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案出台,各个城市只能按自己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来规划和设计,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等必然有很大差异。面对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兴起,如果不尽快制定出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总体规划,必然导致各自为政、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后果,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部分城市的“智慧”建设带有盲目性。智慧城市建设对于信息和通讯技术基础设施、技术人员、资本等要求较高,也要求普通民众对先进理念能广泛接受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家目前推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正是基于我们没有成功经验可循,技术、资金和人才都不足,全国各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均衡,只能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城市进行探索性建设。但由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信息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导向,激起了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都想抓住这个机遇扩大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运营商也趁此机会加大对智慧城市的优势宣传和理念推广,频频与地方政府签订相关的战略合作协议,垄断技术支持和抢占市场份额。在政绩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共同驱使下,很多基础设施较差的中小城市都纷纷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未来五年规划发展目标,盲目地上资金耗费大、技术要求高、惠民范围窄的智慧项目,不正视自身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严重曲解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

(三)智慧城市建设隐含着技术和安全风险。在智慧城市建设隐含的风险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数据和技术安全风险,因为智慧城市建设从技术上讲,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这种结合使得这种风险互相交织延伸,将带来严重的、难以预料的数据安全问题,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很难应对各类风险叠加后的综合风险。〔6〕最为直接的是,ibm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领域没有任何竞争对手能超越它,它在中国推出的六套重点行业的“智慧方案”,都是关于自己生产的软硬件产品的推销和广泛应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传感网络、云计算、超计算、软件服务化、数据整合与挖掘等关键技术都是ibm的优势技术。2009年,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就编撰了《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的报告,对信息服务业巨头ibm公司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后指出,当全世界互联成一个超级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如果中国在建设“智慧地球”的过程中不能坚持“自主可控”原则,将会给国家带来风险。特别是如果ibm借助这一轮智慧城市建设浪潮顺利介入涉及国家机密信

的领域,很可能获取中国铁路、公路、电力、水利、油气管道和金融等领域的动态信息。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毕竟是未来城市创新发展的趋势,对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重大促进作用。所以应该顺应潮流,抓住世界城市创新转型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因噎废食”而错失良机。针对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搞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应当强化民生需求导向,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将能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和生活品质的项目先行先试,把城市带领农村,兼顾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融合,在试点建设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顶层设计。从进程上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引入智慧城市的概念,二是把城市的信息化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三是把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7〕从内容上看就是要具体地阐述智慧城市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方法、构成框架(包括体制机制架构、业务架构、绩效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和运行伦理。其中,体制机制架构是根本保障,必须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改变当前发改委、经信委和科技主管部门等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上多头管理、多头推进的现状,形成在智慧城市人、财、物、事等方面统筹的管理体制。业务构架是基本出发点,要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业务,适应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变化。绩效架构是检验标准,它是一套绩效评估的标准框架,能够帮助政务部门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组织提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度四个维度。信息架构是资源基础,主要有信息分类,与业务架构相合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流,数据的采集、存储、转化、和传输,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等内容。技术架构是实现手段,它包含了各种通用应用组件、应用系统、技术平台、各种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等。〔8〕

(二)分类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引导各级城市量力而行。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等级的城市在发展水平和定位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出台分类指导意见,引导各级城市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经济实力和设施基础来建设智慧城市。一般说来,特大型城市由于集约度和空间密度太高,为缓解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的压力,亟需通过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和云计算存储技术等来提升电力交通、供水供气、排污、垃圾处理、绿化园林、环境监测等城市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这类城市自身经济实力很强,也有相应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可以引进高端信息和通讯技术,搭建城市智慧生产协作网络平台,发展区域性的智慧虚拟企业、智慧电子商务、智慧节能物流以及社区级智慧化生产协作点,形成城市、乡镇一致均衡的生产协作环境和便民环境。对于区域性一般中小城市,则因受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的制约,不适宜按特大城市的做法建大规模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移动互联网络,应结合智慧城市的要求并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实际需要和社会效益等夯实信息化设施基础,发展城市智慧化服务站点;〔9〕利用特大城市的智慧专项辐射网络来为本地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服务,特别是要注意兼顾县城、乡镇和村社服务设施供给的平衡,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三)加强智慧设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完善技术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鉴于目前ibm公司等在智慧设施核心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使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隐含着严重的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因而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智慧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完善技术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一要由国家颁布相关的标准,实行有效的测评认证制度等方式,针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开展专项研究,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强化,形成保证智慧信息网络安全的包括技术、管理和法律在内的完整体系。二要在高性能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网、云计算、分布式数据管理、网络服务与网格服务等智慧学科领域,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人才

队伍,而且核心技术人员和团队要逐步实现本土化。三要加强智慧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国家可以遴选一批技术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以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手段鼓励和引导其承担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任务,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和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减少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确保城市信息安全的可控性。四要增强城市民众的信息安全意识。未来社会智慧产品将普及于市民日常生活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仅要保障国家核心机密安全,也要保障个体市民和企业的信息安全,而普通市民的信息安全意识是这个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正式教育体系和非正式教育途径向民众宣传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防范网络、通讯等方面的欺骗行为,避免个人隐私泄露。对于智慧设施技术上的安全漏洞,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对于恶意破坏智慧设施和窃取国家、个人信息的行为要及时举报,从信息源头上巩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逄金玉.“智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2〕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首届(2011)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eb/ol〕.网易,2011-09-13.

〔3〕温婷.“智慧城市”建设渐入高潮上市公司抢食5000亿“蛋糕”〔n〕.上海证券报,2012-09-21.

〔4〕李健,张春梅,等.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2(1).

〔5〕梁捷.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出台〔eb/ol〕.光明网,2011-10-12.

〔6〕邓贤峰.“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分析〔j〕.财经界,2011(1).

〔7〕张梅燕.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建设〔j〕.开放导报,2012(4).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6

1.智慧政府。

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建设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建设一个智慧政府,因为智慧政府能够实现一站式服务,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和市民的满意度。开展网络办公,建设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建设成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公民和企业作为对象公开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开展政府热线、移动执法等方法体现政府利用数字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智慧城市要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推动内生驱动力量。建设成以政府为主导,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强城市自我适应和自我优化,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利用高科技和高效电子政务,逐步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为智慧政府资源共享服务。智慧城市中智慧政府的建设从小事做起,如依靠建设的公共行政系统,将日常的工作通过平台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办公电脑化、网络化,形成多部门、一政府,避免跑断腿、磨破嘴的现象。随着小事的成功推行,未来几年,政府部门实现远程视像会议、数码资料库等多媒体设备,从而实现“无纸化办公”。

2.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一个战略性经济,它是集科技、信息、环境等于一体的创新性经济。这种经济是继四大经济之后的第五大经济。智慧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实体,同时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智慧经济是将传统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融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种经济建设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智慧经济是绿色经济也是低碳经济,更是循环经济。智慧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尤其是在重点领域低碳化,如工业、电力和交通;智慧经济发展高科技的产业,增强高附加值产品,从而提高中国品牌市场竞争力;智慧经济力求研发减碳技术,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循环经济。智慧经济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区域合作,相互推进改革创新,达到经济发展倍增的目的。智慧经济需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第五种经济与传统经济相结合,从而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城市持续引进高端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3.智慧社会。

建设智慧社会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的目标。智慧城市对于城市建设有着两大方面的作用。推动本地区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城市中服务行业的发展,如形成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和智慧教育等,这些行业通过物联网和高新技术整合公共服务,完成试点智能小区,实现提升居民质量,促进人性化管理,从而升高服务质量。智慧社会是高科技在社会中应用。智慧城市就是高科技实现最大化的实际应用,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体现以人为本、便民实惠的理念。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它们分别为城市环境宜居领域、城市安全防控领域、城市生活保障领域、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城市产业优化领域。其中城市环境宜居领域、城市安全防控领域和城市生活保障领域源于公众视角,而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和城市产业优化领域这两个领域则出自政府和企业视角。智慧社会将借助互联网和高科技各个方面,实现以人为本,加快高科技应用研究转向应用到公民生活,同时为公共服务提供便捷的服务模式,从而营造安全、高效和环保生活环境。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因素

1.全民信息素养的环境培育。

智慧城市不仅仅应用在基础设施,还注重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改善公民信息环境,提升全面信息技能,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信息环境。其中公民信息素养由四个方面组成,它们分别为公民信息意识、公民信息知识、公民信息应用能力和公民信息道德。意识以物质的基础,公民意识提升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条件。公民对信息必须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有着敏感洞察力。公民信息知识指公民对于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公民熟练运用网络及网络功能;公民掌握各种手段,学习可用的信息资源,从而掌握决策与完整信息的关系。公民信息能力是公民信息素质的核心部分,信息能力指的是运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从而解答问题的技能。例如,通过信息工具获得信息、加工获得信息、从而正确评价,并最终获得问题解决;掌握信息获取基本技能,信息整合能力。公民信息道德是智慧城市信息素质发展方向,信息道德指的是信息主体获得信息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公民信息道德用于规范和评估信息的有用程度,能够批判性的解决问题,同时不危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公民信息素质培养过程中,以上四种因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高公民的信息素养和营造良好的信息培养大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

2.智慧城市人才培养。

如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最重要的因素人才因素,因此人才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有掌握技术,擅长管理的优秀人才,这类人才掌握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并且能够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城市。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的快慢与一流人才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尤其精通管理高科技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室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需要构建良好的平台,有计划的引进人才并且运用好人才。当人才引进存在问题时,人才培养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手段。通过与高校或专业研究所联合培养,加强智慧城市高层次领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当地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强相关人才的预备,与高校或研究所展开委托培养,培育出一批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人才。

三、结语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7

事实上,智慧城市的概念成型之后,部分学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和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胡小明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其实就是城市整体的智慧建设规划,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复杂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4]。naphadem.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规划、管理和运营的创新,但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都表明这种城市转型面临着许多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障碍,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要改变城市管理的现状往往需要在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企业所期望的持续投资回报率也面临严峻挑战,而技术障碍则集中表现在“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泛在布控传感器和信息设备”以及“设计新的无缝隙人机交互模式”等方面[5]。邓贤峰从经济、技术、社会伦理、法律等视角综合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防范思路,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信息产业整体布局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社会伦理风险”、“信息安全主体法律问题”、“核心技术安全风险”等风险因素[6]。整体而言,虽然智慧城市的风险研究没有被忽略,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所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产业风险已经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但现有的风险研究在全面性、系统性、结构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首先,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风险、网络社会风险、城市信息化风险等进行有效区分,尽管这几类风险部分重叠,但都有其特定的风险来源和风险表现,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城市风险研究范式是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思路,但目前仍然没有研究提出相对成熟的智慧城市风险研究范式。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恰当的风险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谨慎地”、“动态地”、“全程性地”[7]识别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这一过程从形成初步理念、制定战略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开始,然后集结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资源,完成技术架构、应用推广、制度建设和组织调整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最终建成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要明显地识别出一个完整的建设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因此很难定义一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和终点,但这种“过程”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识别的社会风险分析的时间边界。智慧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分析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分析整个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子过程和子系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去探析哪些投入要素存在不足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具有发生、发展、成熟的生命周期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也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是指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某一特定环境下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态和特征,对其进行系统、动态、全面地风险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描述不同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以及运营维护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内的风险分析方法可各不相同。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可以从一般的方案论证方法中寻找思路;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主要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要素方面存在的风险;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则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进行逆序推导。

2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是指在理解智慧城市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顶层设计、实施方案、保障体系等核心内容的描述。此外,智慧城市规划还需要设计与智慧城市运作模式相匹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制度体系,比如政府流程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面临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需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设计和选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规划控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管理和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8],这些因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2.1信任和需求不足风险

尽管城市活动的各主体已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参与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并日益感受到了“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对“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实际效果充满了期待,但在“技术万能论”已深受质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这种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有“城市病”的构想很可能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态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也就可能因此失去最大的支持群体,比如城市政府的不重视将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企业的观望态度也将使得智慧产业规划无法有效进行。缺乏城市活动主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充分信任和有效需求,规划设计方案即便勉强通过,最终也可能失败。

2.2目标可行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提供一套面向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涉及政府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环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内容,因此其规划设计方案的目标和体系难免复杂而庞大,规划设计者很难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由于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城市活动主体对技术的需求不同,规划设计者在构建技术体系时既难以确定和协调各方预期目标,又很难预想目标后果。此外,规划设计者还可能因面临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束缚,难以保证技术体系、投资规模、投资方式、运营安全保障等多层面预期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匹配,而超越城市经济和信息技术支撑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也将难以持续推进而面临失败。

2.3战略趋同性风险

尽管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轮廓是确定的,但不同城市具体的建设思路、方案和目标应该依照城市自身的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条件而定。由于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将可能不加分析地借鉴甚至模仿其他城市经验,由此造成不同城市的规划存在趋同性风险。趋同性规划既抹杀了城市个性,也将加剧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趋同的智慧城市之间因核心竞争力趋同而影响智慧产业的有序发展,“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必然会产生过度竞争,没有独辟蹊径的产业规划对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来说是一场灾难”[9]。

2.4规划可持续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其所依赖的技术也是梯度成熟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一定要注意这种梯度差异。部分规划者“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很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出现“早期无法投入使用”、“晚期难以升级”的困境。因此,智慧城市规划应该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果规划者一开始就致力于制定一个“伟大”方案,则很可能使规划本身陷于路径依赖,失去可持续探索改进的机会。

3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在现有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约束下,投入技术、原材料、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进行要素组合以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智慧城市开发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投入要素风险,即某种要素的缺失或不足可能引致的短板效应;二是管理活动风险,失败的管理行为将使得各要素无法按照规划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无法达成既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行为也是一种投入要素)。

3.1技术风险

在开发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风险首先表现为城市信息技术水平不足风险。目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架构基本遵循了iBm所提出的“3i”特征,即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化,这三项特征将通过相应的核心技术来实现,即通过RFiD、条形码以及其他传感技术构建物联网,对城市生活信息进行泛在感知、识别和追踪;通过高速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将汽车、家用电器、医药品等数以万亿计的事物与人紧密相连;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预测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和行动方案。然而,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很多城市对这些技术的掌握还远没达到普遍推广和运用的成熟程度,这将可能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因无法获得有效技术支持而被搁置。另外,智慧城市通常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政府由于自身技术能力有限,不得不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机构来实施智慧城市规划中的一些技术项目,但由此又将面临项目外包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智慧城市建设使用大量外包商提供的技术、产品、支持和服务,容易对外包商形成不同程度的依赖,外包商的技术能力、发展前景、服务支持等将成为风险源;政府和外包商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对外包项目的监管能力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因素。(本文来自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简介详见.)

3.2人员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靠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而这些人员的技术能力、职业道德、健康安全状况等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因素,由此产生的风险至少涉及以下方面:人员素质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以及相关决策与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风险;人才流失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疾病等对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的损害,以及人才争夺战中关键性人才流失等;职业道德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无序跳槽、泄密等行为引致核心技术流失等风险。上述各种人员风险一旦现实化,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瘫痪。

3.3经济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面性的庞大的城市建设工程,必须有强大的城市经济能力作为支撑。例如,目前中国制作一个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只有像伦敦、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国际性大都市才有能力通过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基本的工程量,初显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这种经济风险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投入风险、技术购买投入风险、设备购买投入风险、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以及产业风险,其中产业风险尤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构建起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体系,单是RFiD环节就需要一条包括RFiD芯片设计与开发、电子标签制造、标签封装设备制造、读写器研发与制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咨询在内的产业生态链,只要其中存在一个薄弱或缺失环节都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无法持续推进。

3.4社会环境风险

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必要的制度供给等社会环境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支撑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城市“智慧”建设与文化、生态、科技等其他发展主题尽管没有非此即彼的冲突,但不可能同时获得同样的资源投入。智慧工程项目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就难以保证其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另外,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以调节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倘若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有关信息安全责任、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没有相应完善,智慧城市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界限、风险与责任承担等将缺乏刚性约束,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将陷入混乱,引发更严重的城市问题。例如,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仍未进入立法程序,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在物联网等新技术环境中的保护几乎是空白,这很可能导致一些掌握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或企业滥用权力为己谋利,损害社会公众权益,使智慧城市建设失去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由此还会引致智慧城市建设的信任危机和合法性风险。

3.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风险要素,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庞大工程,“对于管理的需求不仅规模巨大、范围广泛,而且需要系统性、关联性的管理服务”[10],更容易引致多方面的风险。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北京举行的2011年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也有过阐述,他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经济、政策、管理多管齐下,智慧城市的管理比建设还困难。管理风险产生与管理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管理机制的成熟以及信息的流通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技术开发有待深入,相关产业链的稳固性需要提高,物联网的社会认知度有待提升,相关企业的赢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在对待智慧城市建设的观念、态度、行为等还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管理层面政策的不协调以及管理理念的不一致,进而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促进城市化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1],最终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宜居的城市形态。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可能顺利完成既有规划所确定的工程性和制度性的建设任务,但它也未必能够完整实现上述理想目标。在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如下两大类型的风险:一是各个子系统正常运作的风险,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风险;二是衍生出新的城市问题的风险,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风险。

4.1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风险

与现有信息技术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设备网络防护、系统自身加固、应用代码检查、关键设备冗余等方面具有明显进步,但它仍然不能规避所有潜在风险。首先,为了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城布置各种类型的智能设备,形成类生物的“神经系统”,但无论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超级计算机,还是作为神经末梢的RFiD芯片,都可能因自然灾害以及各种人为破坏而失效,造成部分物体信息无法被感知,处理信息无法传递,甚至造成全城“脑死亡”。其次,智慧城市的软件系统由物联网智能物体软件、云计算中心、应用层共平台、个性化服务与应用等软件所组成,在任何单一软件都不可能规避所有漏洞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软件系统也无法避免黑客和病毒对所有可能漏洞的攻击,这些可能的漏洞和非法行为将威胁智慧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

4.2经济风险

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风险首先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风险。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形成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产业结构,但大部分城市短期内难以完成这种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信息产业发展会挤占其他产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使得其他产业发展受限,最终影响城市整体经济效能。其次是产业布局调整风险。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智慧城市建设所推进的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将会造成资金、技术、人才、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向少数发达的中心城市高度聚集。能否获得各种有限资源,以保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取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对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4.3社会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会快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公共空间、社会组织、个人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后果通常是以动态方式存在的,受到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中的各行为主体能否适应这种社会后果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重视的社会风险因素。在“技术万能论”深受质疑的当今时代,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敏锐而普遍的风险忧患意识,其实这也是一种主观负面的社会风险,因为“风险管理的真正难点在于对主观态度和认知的把握与控制,而不是管理风险的客观方面”[12]。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还体现为市民对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的增长。美国技术哲学家芒福德从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角度对“巨技术”系统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人类在利用计算机智能和全球即时通讯等新的“巨技术(megatechnology)”建造了一个统一的、全封闭的架构的同时却使自己成为被动的、为机器服务的动物,“如果这种过程持续下去,人的固有的功能或者将与机器相融合,或者为了非人性化的集体组织的利益而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13]。智慧城市实质是一个汇聚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复杂“巨技术”系统,生存于智慧城市的人一方面很容易享受到智能信息系统提供的便捷服务,另一方面又将逐步形成和加深对各种技术系统的依赖性而无法摆脱主体性丧失的困扰。另外,在智慧城市里,人们在充分感知周边事物信息的同时,自己的信息也随时被感知,任何人都在“看”与“被看”中生活。大量信息被汇聚一起并被授权某一部分人管理,这些信息随时都可能被泄露,信息委托风险也由此产生。目前关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对个人隐私权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14,15]已经开展,但其能否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仍是一个未知数。

4.4政治风险

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是城市改革发展的方向,人们希望城市政府的职能能够被限定在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政府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及时快速地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商务活动等多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解决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问题。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转,或者充分实现智慧城市目标,政府职能又不得不加强。智慧城市既可加强城市社会的自治能力,又可刺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扩张。例如,泛在、智能感知的物联网技术因可能沦为极权政治的新控制工具,正受到欧美社会的质疑[16]。另外,对于很多城市(和国家)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都要从其他城市(和国家)购买,这就很可能造成其他城市(和国家)对自身的技术控制,甚至可能造成各种重大信息泄露,直接危害城市(和国家)利益。

4.5文化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文化传播的领域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复杂。这一方面对于推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会增强个人主义趋势,改变传统的隐私、人权等观念,使社会舆情监管的难度加大。进而言之,智慧城市既可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大集散地,又可成为文化观念激烈碰撞的场所,强势文化很可能凭借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逐步否定和取代弱势文化,使城市原有的多元化的文化特色丧失。

4.6生态风险

智慧城市的开发、运营和维护,需要大规模耗费一次性使用的电子标签和传感元件等,由此将产生海量的电子垃圾,而ZigBee、wimaX、蓝牙等无线网络技术设备大范围使用将带来电磁辐射等新型污染问题。这些已经发现或潜存的环境破坏问题,将严重威胁城市生态。

5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5.1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

首先,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者应以市民、政府、企业等为主体进行需求分析,充分论证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满足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是否能够为政府实施行政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条件,是否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规划者应该深刻把握智慧城市的要义,充分动员各种力量参与规划的设计讨论,吸引民智与民资支持,引导并创造社会各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全面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使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受各方信任和支持的共同愿景。其次,规划者应以城市整体效益作为智慧城市设计的视角,以城市现有资源作为约束条件,站在客观立场上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和成本,优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有限投资获得效益最大化。然后,规划者应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历史、制度、区域等自身特征,寻求一条符合城市现有发展条件的特色化建设道路,为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竞争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最后,规划者应构建一个让智慧城市规划可持续改进的机制,可以从探索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反馈机制、市民参与规划修正、检讨和监督的民主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

5.2保证充足的要素投入,科学管理

首先,搭建一个支持创新的智慧平台,积极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的研发力量,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结合的创新体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点应用业务等领域的突破,同时,“积极整合跨行业iCt资源,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中的大型应用集成能力”[17],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和企业的良性合作机制。其次,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构建良好的人才结构,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用新理念、新原则、新体制、新机制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18],重视以开展职业品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为主的职业教育。再次,构建良好的融资渠道,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用,突显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商业价值和机会,实现投资与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另外,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坚持“标准统一和法规完善先行”策略[1],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民和企业充分参与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保证多主体利益之间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城市各主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实施。

5.3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社会建设

其一,要实现关键信息安全技术的突破,加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容灾能力,同时,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在自主、可信、可控的基础上,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来提高自主防控能力。其二,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并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其三,积极构建智慧城市建设风险评估的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技术项目决策的民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自主性;积极推进信息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完善维护智慧城市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体系;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保护的技术研究和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障市民的基本权利。其四,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政府改革,严格约束政府职能,并利用智慧城市提供的强大自我管理能力,构建一个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的城市公民社会。其五,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积极倡导文化平等和尊重,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在保障市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其六,要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能耗和节能的风险效益分析研究,对电子垃圾、电磁辐射等污染问题,要及早建立一整套监控、处置的应对制度,尽可能规避智慧城市建设的生态风险。

6结语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来,学者与公众对于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讨论都不断升温,生态化与信息化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门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自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City)”这一创新构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时开始,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大多数仅仅着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断注重生态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进生态化的发展才是必然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态化的因子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意义。

目前,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去重新认知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优化,构建一种融合进生态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连接起来,真正做到服务全民。

由于以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1相关概念解析

当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从生态发展的视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就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进行解析。

1.1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旨在建立一种尽可能减小对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废热、废气和废水排放量的城市。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开始便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主要具备以下若干

特点。

1)高效性。着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多层次地使用各类材料与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顺畅,方便迅捷,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方面,各行业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2)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资源,使环境资源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下以及未来几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确保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城市经济。

3)区域性。生态城市基于区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对城乡的整合,互异共存的城市之间唯有通过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的建立。

4)结构合理。生态城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上,交通设施、土地使用、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都应包含在内。

5)关系协调。生态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城乡统筹,资源利用和更新,环境胁迫与其承载能力相协调等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关注于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致力于营造城市的良好生态。

1.2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综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无缝连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项功能系统,在自感知的同时实现自适应与自优化,从而最终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活动、公共安全、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实现的愿望。因此,各层次的人皆可通过数字包容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综合整合。“利用已经联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将人与物及其相关信息串联成一个综合网络,并且通过实时感测城市各项核心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传感、无线、通信、智能网络等各类技术,综合整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系统。

3)智能协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这些能力来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内生发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内在驱动能力来实现发展与不断创新,借助这种能力,城市才得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和改进。而智慧城市的驱动能力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生态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确保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能够时刻受到环境的承载能力的约束。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着力于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种需求做出响应。

2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将和谐性作为其核心内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虽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关生态化的字眼,如“绿色”、“环保”、“优质生态”,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焦点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方面,却始终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的思想。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种愿景,它更是一种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虽然智慧城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但倘若智慧技术无法结合更加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内涵,尝试讨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2.1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为首要驱动力的基础上,加入各项生态技术因子的应用,从而帮助实现城市的生态转型以及高效运转。再借助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全面引入系统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经济学等知识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与决策、生产和消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方面的潜力,并最终将城市打造为生态化、信息化并重,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要致力于吸取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优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使城市整体综合功能不断优化、资源与能源更加清洁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舒适。

2.2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

对于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来说,与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样,其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发展基础及自身优势。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可以主要总结为技术、资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点。

1)技术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讨论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态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通过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来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发展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

2)资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那么城市在规划和基础建设中引进生态智慧的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全面规划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系统设置警务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支付、应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招商引资建设各种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布局,那么对于城市未来的运转与管理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势必会面临城市建设方式的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政策调整与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发展形态,配合全新的智慧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思路、规划理念、产业特点、经济体量等方面的考虑。只有能够敢于打破原本体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创新精神,才易于引进生态型智慧城市。

对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规划中引入绿色、生态、智能、人文理念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整体规划布局、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市民素质形成、品牌文化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等关系,必能在与周边区域新城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区域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为医疗、食品、交通、水、电力、应急系统等方面,以及如何应用智慧技术来完善各方面的运转。而融入了生态思想的智慧城市将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三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3.1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相较于传统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其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着高质量的城市化的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营必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关注到了这些方面。

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被过量地排放,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产生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从碳的排放的角度来看,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势必要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从城市生活与生产经营两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生态化,将低碳的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2城市服务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应用范围,而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进一步考虑智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结合,使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医疗服务方面,较大范围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日渐成熟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来实现,主要包括建立远程医疗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电子病历系统等,以远程的方式通过对有关临床治疗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来协助医师准确地诊断并治疗患者的病情,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及时、完善的医疗服务,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交通状况可以通过利用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及导航系统等的传输与互联进行监控,同时科学地自动建模并进行预测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与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地对交通状况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缓解交通方面的压力或突发状况,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导,从而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安全监管方面,公安机关等部门在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击及预防犯罪的效率,进而为人们创造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3.3产业生态化

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来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生态化指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将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都有全新的要求。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态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融入环保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降低噪声、废物垃圾、污浊空气、工业废水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材料,发展并壮大资源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实现。

从新兴技术产业角度来说,致力于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成为了关键。它一方面能够使得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相关技术型人员的就业市场。此外,通过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及信息源,帮助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高效灵活,也使人们获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关于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首先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其次是合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来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能够将食品运输与保鲜等环节削减,因此能够降低食物生产的价格及成本,从而便利快捷地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

另外,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阳能这类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来降低碳排放的尝试已卓有成效,我国也应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价值

与早前的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代替了经济优先的传统,通过智慧技术的手段与环境友好的理念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之所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会对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树立公众生态价值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带来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树立公众对于生态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将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关联,例如,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通过对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对相应制度的调整来进一步树立公众的生态价值观。

4.2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并且通过利用各类城市智慧技术进行更好地落实。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将生态化的理念融入,科学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数量与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同时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与多样化的手段来最终实现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实力与影响力。

4.3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还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样貌。对于生态型的智慧城市来说,就要率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引导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低碳的产业,从而抑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化发展。

4.4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经济优先发展,因此人们容易产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的误解,相应地,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而在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能够更有效更切实地引导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同时通过鼓励人们更多地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资源,使能源结构向更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另外,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5结束语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废气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节能,通过安装高效设备,引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对于生态发展型的智慧城市还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的筛选,防止陷入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惠及于民。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让社会鸿沟加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并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更多、更优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城市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将它落到实处,就要一点点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节能的城市、环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的特点(eB/oL).2008.10,http://.

[2]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3]R.G.Hollands.“willtheRealSmartCitypleaseStandUp?intelligent,progressive,orentrepreneurial?”.City12:3(2008).

[4]andreaCaragliu,ChiaraDelBo,peternijkamp.SmartCitiesineurope[C].3ndCentraleuropeanConferenceinRegionalScience,2009.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服务外包;云计算

[Doi]10.13939/ki.zgsc.2015.51.2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人,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了很多城市问题。如何实现城市的有效管理、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探求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概念的出现,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愿景,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了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例如,RudolfGiffinger(2007)和Forrester(2010)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使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更智能,实现智慧经济、智慧人民、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1]国内学者在公共服务的发展基础(焦明连,2011)、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宋正娜等,2010)和发展机制(周春山等,2011)等研究的基础上,吴克昌(2014)提出了合作式、一体化、全触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此外还有学者从智慧交通(张轮等,2014)、智慧环境(杨学军等,2014)、智慧食品(张亮等,2014)等领域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研究总体上偏向宏观探讨和具体领域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研究尚显欠缺。因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1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必要性分析

智慧城市通过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了城市的功能、结构、形象和特色等一系列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欢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披露,目前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47%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要明确其定位,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有限的政府才是管理高效的政府。[2]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度安排,它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给中,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和优化配置,智慧城市建设中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高科技产业日益发达,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系列专业的服务;二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塑传统产业结构,将城市公共服务变得智能化、服务化、人性化;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巨大,为了减少政府投资,盘活资本存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相关领域无疑是最佳选择。

2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公共服务外包需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3]若市场环境滞后于政府管理、或者政府转型滞后于市场发展,它的功能将会是有限的。

2.1公共服务外包规模较小、领域狭窄

我国政府很早就开始进行公共服务外包,外包范围一般为社区民生服务、行业、社会公益服务、城市基础事务等领域,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公共服务外包限制在特定领域无疑会影响新时期的外包和城市建设。

2.2公共服务外包侧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忽略运营维护

政府的优势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揽信息基础的运行和维护既分散了政府的精力也不是政府的强项。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能只注重信息基础的建设,对后期运行、维护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对策与建议

公共服务外包这一制度本身具有多重优越性,在各地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要完全发挥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还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第一,以完善社会民生应用为公共服务外包的核心。201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智慧城市建设首要的是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社会民生,这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应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应充分利用服务外包,以完善社会民生应用为核心,大力加强供电、供水、供热、垃圾处理及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设施,医疗,旅游、健康养老等民生应用上的外包和投入。第二,以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公共服务外包的抓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而信息技术并不能直接为城市服务,需要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来实现。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一直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拥有专业的技术、全面的资源。智慧城市建设中它们能够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不仅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而且拥有优良的社会适应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运行的神经中枢,在建设时政府应充分利用我国技术型企业的优势,将这部分项目外包出去,既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又可以节约资金、提高项目效益。第三,以推广智慧应用为公共服务外包的落脚点。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落脚点,直接关联市民日常生活,主要包括网格化管理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社会保障卡等。[4]一是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智慧城市应用。荷兰阿姆斯特丹为了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将政府数据和社会媒体数据开放给数据开发者,鼓励其开发智慧化应用,提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短期内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就开发出来,极大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二是通过公共服务外包,加速推广智慧应用。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相对成熟的智慧应用平台,例如阿里云平台,用户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完成生活缴费。智慧应用的推广如果外包给这样的企业和组织,能快速实现智慧应用与市民生活对接,节约政府推广成本,进一步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的了解度、满意度和支持度。第四,以优化社会环境为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保障。首先,要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大学和研究所培养不同层次的服务外包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已经从业的服务外包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加大海外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其次,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自主创新,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最后,充分保障市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外包的公共服务是否满足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服务的最终受益者———社会民众无疑最有发言权,当民众反映外包的公共服务质量不达标时,不仅要应追究供应商的责任,还要追究管理方的责任。[5]

参考文献:

[1]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研究评述与展望[J].管理现代化,2013(6).

[2]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

[3]赵全军.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4).

[4]石伟伟,杨桂菊,肖开能.智慧城市的理论与落地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是把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这些信息网通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数据当作城市重点要素,从而达到技术和产业以及服务于管理,还有生活方面的智能化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这三者的共同发展。还包含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功能,智慧政务指的是政府应用信息通信这项技术,完善组织构造和运行制度,解决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促使管理和服务都能够网络化,从而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下面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能够发现,智慧城市构建主要包含六种主要的内容,重点包含云计算数据核心和基础通信与终端以及运用系统,还有物联网和业务支持平台。

(一)云计算数据核心

云计算数据核心属于承载和智慧化的运用,组成多个支持功能的中心基本设施,一方面承载多种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的数据,最主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组成智慧化运用的重点能力。

(二)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包含宽带连接和承载,还有传输这些有限宽带网络。例如,4G蜂窝和通信网络,还有无线wifi全覆盖。

(三)终端

这里所说的终端包含电话和电视以及物联网等终端等。

(四)业务支持平台

支持多种智慧化运用的业务,包含订单和用户以及服务方面的管理,还有多种基础能力支持,例如,数据库和基础管理运用系统等等。

(五)物联网

物联网传送和聚集,还有信息收集和保存以及预处理这些系统。

(六)经典应用系统

经典应用系统重点包含多种应用系统,例如,管理和一卡通以及监控和三网融合这些应用,还有智能物流。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将云计算数据核心当做重点,由物联网当作触角,由wifi和4g无线全覆盖和掼蛋通信当做快速信息路径,建设智慧城市区域。智慧城市当中基本设备的继承重点分成基本设备层和感知层以及网络层,还有平台层和实际运用层。将感应器放到电网和铁路以及桥梁和隧道,还有公路与供水等多种物体当中,同时被泛在连接,构成物联网物联网。利用感知层,把不一样环境下感应器汇聚到智慧城市信息处理构成架构,依靠公共通信网络,由数据行当作中心,经过多连接终端,完成泛在接入,面对服务端到端体系架构。

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在经营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当中,存在几个重点要素,分别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经营方和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云计算个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方,保证智慧城市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上面这四个重点,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商家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商家,可以思维一体,一起促进集中化和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和创新型的智慧城市良好生态环境。

(一)政府

政府属于智慧城市带头机构,一定要拥有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用还有服务进程进行暗度管理以及改进和综合多想应用,构成城市整体有序发展的合力。

(二)经营方与服务方

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社会信息化运用不断深入发展,信息通信服务想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要对应用方面加以创新,使运营更加稳定,提升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质量,做到资源上的共享,对于智慧城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一定要拥有有力地智慧城市经营和服务方,实际上也是智慧城市的实施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头实施,总体规划,确保运营的安全程度和服务质量,还有服务延伸和需要采集这些。

(三)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

重点注重于投资规模化建设,改进运营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按照制度做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以及监督管理方式。

(四)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

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还有共享性的云计算运用服务以及行业运用服务。

(五)多方面协同

政府方面一定要提高多种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同,构成政策体系,智慧城市正常进行关系到多个行业,各个主管部门必要制定相应的行标和规定,不断加强其协同性。目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之间的融合。

(六)技术人才

云计算行业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快速的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促使云计算工作在进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相应的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限制云计算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应该培养更多云计算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七)安全模式与用户惯性

云计算安全方面的问题属于云计是商业发展当中核心的问题,因为云是对外不透明,其服务提供在业务方面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说明,怎样在内部it支持中为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数据分离这是对于云计算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并且用户习惯还不是十分成熟,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和资源以及能源,还有城市运转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以往基本设施以及城市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与计算这些新的信息通讯技术当作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应上面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且智慧城市拥有智慧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根本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智慧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吴新龙杨定功单位:天津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顾成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空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