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媒体的方向十篇新媒体的方向十篇

新媒体的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22

新媒体的方向篇1

据了解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达5.24亿人,市场规模突破9000亿元;2021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在疫情暂未完全消散之前,直播电商将依然保持告诉的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9.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线上购物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受疫情影响,新型的线上购物方式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直播电商。截止2020年底,直播观看人数与网购人数达到5.62亿与7.49亿,在网民群体中的渗透率分别为59.75%与79.68%。作为直播与电商融合的产物,直播电商更易被网民接受。

新形势下的新媒体“直播电商”

“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随着微信、抖音、快手的普及,内容输出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文字、图片输出为主转变到现在的镜头下的口播、视频输出。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发挥自己优势,为无数的人提供了表达自己、宣传自己的途径,进而在这些平台上实现创业甚至是致富梦。

新形势下的创业与就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形势,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低端劳动力被取代,加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所以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保证有序发展。

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就摆到了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新媒体无疑为大众创业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主播、新媒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过去的经济结构下,即使发展速度不放缓,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发展经济行的增长点。而新媒体公司的出现可以孵化主播,不但解决了创业者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培养主播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商业模式升级

由于当前网红经济发展迅速,单纯的创客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园区、基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各地创业园区、基地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进行产业模式升级,而以传统电商为主的物业租赁模式升级为网红直播基地模式就成为了许多创业园区、基地发展的新方向。

网红孵化+直播带货

网红主播资源已成为目前直播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直播基地可以迅速学习吸收外地直播基地的经验,引进专业直播培训团队,快速孵化带货主播。其次,直播基地整合当地高校、供应链中心、平台资源中心等机构资源,并与抖音、快手、淘宝等知名平台进行战略合作,号召更多直播资源的商家加盟或入住孵化基地,共同汇聚优势,为用户带来最实在的、最优惠的直播购物体验。

直播基地赋能经济转型

直播电商与实体经济是不相抵触的。“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新模式不仅让网络平台找到了新赛道,也为各类企业提供了新的销售平台。网红孵化、直播带货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既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也是扩大内需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稳住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困难与机遇并存

2020年新冠疫情强势向中国袭来,对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国家各级政府在直播电商的发展上倾注了很多的努力,政府大力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鼓励“副业创新”。着力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打造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格局。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序发展,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促进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规范健康发展,尤其是政策扶持,各地已经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直播电商+扶贫助农等新模式。直播基地凭借直播资源,平台资源等优势,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优质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同时提供一体化培训、咨询、供应链以及代运营服务。我盟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全盟人社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有效做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2021年初,由兴安盟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亲力打造的兴安盟全产业链双创孵化基地应运而生,该基地位于乌兰浩特市民生大厦负一层,地处中心商圈,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是政府为创业者搭建的公益性创业孵化服务平台。

基地包括哈布尔创客空间及创客公寓两个部分。基地建设以聚焦全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为主线,力争打造兴安文化直播创客大本营。

软硬件齐备助力业态发展

为入驻企业提供“现代、时尚、舒适、开放、共享”的办公环境,提供独立办公室、开放式工位、办公桌椅等基础办公设施。配备网络端口、电话系统、电脑、打印机等完善的配套设施。一方面,对入驻基地的所有创业者及企业提供交流空间、路演空间、创客咖啡、培训教室等创客空间支持;提供专家指导、创业培训等创业智力支持;提供网红直播室、抖音厨房等新业态发展支持。另一方面,为入驻的创业者、创业企业提供创业就业辅导、法律咨询、工商事务等服务;涵盖创业指导、项目推介、项目路演、政策咨询、法律咨询、财务记账、融资服务、网络服务、物业服务、人力资源十项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对入驻基地的创业者实行“六免费三享受”政策,即三年内免房租费、水电费、物业费、办公设施费、网络宽带费、创业培训费;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享受国家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等创业政策。

直播电商特点分析

直播带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播间的优惠力度非常大,直播间商品的价格往往都是要比网上各种活动的优惠价格都要低,消费者可以不用再解读淘宝的各种优惠规则,就可以买到全网价格最低的货,董明珠在抖音上直播翻车却在快手上直播翻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优惠带动销量的例子,因为在快手直播的时候有补贴,消费者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买到商品,因此董明珠在快手直播卖货的成绩便大大提高了;另一个是产品能更直观地展现给消费者,也就是说就是在直播间内,通过网红主播的产品分析,消费者能够更直观的去了解到产品。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销量。所以说,无论什么商品,只要它一进入直播间,似乎都会瞬间被一扫而光。直播带货轻松地打造了各种爆品,只要你的产品是好的,可能在此之前你无法找到好的销路,但是只要一上了直播间,大家都会知道你的品牌,销量也会因此不断上升。通过兴安盟全产业链双创孵化基地创客空间这个平台,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得以展示、推向更大的市场,提升了知名度。

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产品销量,创客空间还在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牧民,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创业者、留学回国学生等致力于主播事业的人群中培养打造一批了解兴安、热爱兴安的主播,提升自己商品的销量,从而提高地方品牌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但与此同时直播带货也存在着一些虚假宣传,例如网红“平荣”(也称“驴嫂”)和他的丈夫在快手直播卖一款叫做“草原鹅”的食品,据说是内蒙古草原放养的,但是粉丝收到货后,发现不过是一只普通饲料养的鸭子;主播“辛巴”在直播时售卖的燕窝明明是含燕窝成分的饮料,却硬说成燕窝。类似的虚假宣传还有很多,很大一部分直播带货的主播根本不清楚直播的规则,直播违禁词层出不穷。虽然我国有相关法律约束这种行为,但如果直播带货不好好正式这个问题,有可能拉低整个行业的口碑。

新媒体的方向篇2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设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91-02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传统的报纸转向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类型很丰富,比如自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传统媒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体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内容可以更加新颖、形式更加丰富,对新闻内容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应该要对不同的媒体的优势进行发挥,将其应用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得到体现。

一、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美术设计的原则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新闻信息的传递应该要实现快速传播,美术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确保时效性和简洁性。时效性是针对新闻这种特殊的文本产生的一个原则,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简洁性也是新闻美术设计应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得新闻的画面更加简洁,不仅需要对新闻画面中的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简化处理,对那些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进行保留,还可以通过对各种处理方式,比如淡化、虚化等手段,使得新闻的简洁性原则可以得到体现。美术编辑应该要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使得受众可以迅速地接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在美术设计的时候,将数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分类组合,使得受众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对新闻的内容有更清晰地了解。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美术设计理念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讲,美术设计是一种宣传的手段,新闻美术设计要求简洁、生动、便于记忆,在各种新闻美术设计中,那种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用语可以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美术设计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得他们对新闻内容有更大的兴趣,就是新闻美术设计的魅力。传统媒体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媒体、自媒体、电子媒体等,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传统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行业中美术设计领域理念也应该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新闻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只是传统的平面设计,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只会让新闻黯然失色。当新闻美术设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美术设计语言的趣味性对于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希望可以加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设计,使得人们可以记住加深对新闻内容的兴趣和印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美术编辑人员应该要加强对新闻美术设计理念的改变,利用一些全新的元素使得新闻美术设计有更强的趣味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接触的外来文化越来越丰富,这些外来文化对于思维的拓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借助新媒体引导新闻美术编辑开拓思维。使得新闻美术编辑可以利用外来文化对新闻美术设计创意进行丰富。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美术设计的方法

(一)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个性设计

新闻中的图片是新闻美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人注目得的作用。一般说来,视频类的新闻具有更强的观看性,但在很多时候,新闻美术设计依旧是以平面设计为主。在新闻美术设计中,图片和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是图片的效果明显强于文字,因此,在一个新闻版面的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中的图片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个性化处理,可以选择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直接展示,也可以选择进行间接展示,新闻中的图片的设计应该要符合新闻的主旨,比如如果是对一则娱乐新闻进行报道,则其图片可以设计得比较大,而且各种图片要尽量与人物相关,文字可以相对较少;再比如如果是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如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进行报道,则应该要加强对图片的合理选择,新闻图片应该符合新闻报道的主旨,加强对环卫工人工作图片的选择和应用,以唤起民众对环卫工人辛勤工作的认知,从而引导民众体谅环卫工人,以自身的行为约束做起,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高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资源的应用,比如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新闻报道,则可以加强对一些抽象的图像的使用,抽象的图片传递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比较新颖的思想,可以和理论性较强的新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在现代的新闻美术设计中,抽象图片变得越来越多,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也越来越强烈。抽象的新闻中的图片元素有两种,一是运用点、线、面构成各种几何形态;二是利用偶然纹样,如纸皱纹样、水化油彩纹样、冰裂纹样、水彩渲染效果等。使用抽象图片设计的新闻美术设计,常会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或理性的、紧密的秩序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失去时效性的新闻就不足以被称作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新闻美术的设计也应该要满足时效性需求,新闻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内容编辑整理成有条理的新闻内容,同时,美术编辑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设计成完整的版面,形成最佳的形象化表达,将新闻内容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一条新闻报道留给美术编辑的时间很短,因此需要美术编辑应该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新闻的美术包装。在新闻美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软件,很多美术设计在电脑客户端上完成之后,还需要一个渲染生成的过程,如果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应用了3DmaX、maYa之类的软件,构建一种比较复杂的三维途径,则渲染生成的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软件本身存在时间缺陷,所以这也是未来美术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电视领域中使用最多的是ViZ技术,ViZ技术的操作原理与ae非线性软件比较相似,能够提供一种实时的渲染生成服务,这种技术是当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新闻美术编辑技术,但是也存在缺陷,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新的美术编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三)加强新闻细节的设计

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很多细节的处理都是提升新闻吸引力的重要过程,其中包括文字处理、色彩处理等。首先,对于色彩的处理,应该要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比较醒目。美术色彩是一则新闻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运用能够对新闻的主题内容进行展示,使得读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新闻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是什么,能够抓住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实现快速地阅读。因此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美术编辑可以根据对多种色彩进行研究和应用。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新闻的性质以及主旨来确定,比如是一则悼念性质的新闻,则应该要使用灰色或者黑色,不能使用鲜艳的色彩,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可以采用加黑、加底纹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可以凸显出来。再比如对于一则以风景为主题的新闻进行报道,则可以选择比较丰富的色彩进行搭配,配合风景图片中的色彩的风格,对文字的颜色进行改变,从而使得新闻更加醒目、显眼。其次,对于新闻的文字的处理,也应该要加强注意。新闻的字体选择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即使是在同一则新闻中,不同的内容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比如对正文采用宋体进行编排,而对相关评论、延伸阅读的内容则可以采用楷体、仿宋等其他字体进行变化,使得延伸的内容可以更加突出,便于读者的区分阅读。

(四)加强多种媒体技术的融合

传统的新闻美术设计一般都是平面设计,虽然当前平面设计依旧是一种主流,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各种新闻的美术设计形式也开始出现。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组合在一起,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也可以满足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新闻进行传播时对内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新闻中文本、图片单一组合的新闻模式,使得各种新闻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感,让人们在观看各种视频新闻时可以接受到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对新闻内容进行传递,需要对新闻的大小、比例等进行设计,比如利用电视媒体进行播放时,则需要采用4:3的标清规则,保持传统新闻的标题、节目预告等内容;在利用网络进行传递时,则要基于大屏显示器,对新闻的分辨率要进行设计,一般保持分辨率在1280*720以上。

新媒体的方向篇3

1、注重改变馆舍,美化阅读环境

2013年牡丹江市图书馆从满足读者的切身需求出发,合理利用经费,在馆舍外楼梯台阶中间及两边增设安全扶手,解决了老年人、残疾人上下楼梯难的问题;现代电子存包柜替换掉老式陈旧的锁式存包柜;电子阅览室换上崭新的液晶电脑,馆内装饰着名人警句、伟人圣像、绿色植物,为读者营造一个高雅、温馨、宁静、富有感染力的读书环境。随着2009年牡丹江市图书馆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少儿阅读大礼包”服务品牌的创办,到今天,已积累了大礼包图书16500册,举办156次活动,服务小读者与日剧增。面对质朴、纯真、求知的孩子们,牡丹江市图书馆克服困难,努力为少儿读者改善阅读环境,打造“小雪花悦读体验大世界”,包括:小雪花借阅中心、小雪花阅读大舞台、小雪花故事会、小雪花亲子阅读乐园。小雪花借阅中心把原来的借阅分开的小空间改造成融借书、阅读、休闲于一体的大空间。图书摆放1.5米以下,七彩的书架,卡通的阅览桌椅,专业的护眼灯。小读者可依自己的喜好,走近七彩的书架,随意取书借阅,找自己喜欢的卡通桌椅,安静、满意、美滋滋地读书。同时针对成年人的公务员考试热、考研热、考证热的需求,牡丹江市图书馆把大开间自学室分设出成人专家自学阅读室、老年休闲活动室、少儿阅读室、初高中生自学室,使各年龄段都有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空间。阅读环境的改善,让读者在图书馆随时随地感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

2、注重改变馆藏资源的藏与用,提升图书馆利用率

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首要任务还是要丰富藏书(包括印刷型、数字型、网络型各类载体的多媒体文献),有藏书才能有书用,有书用才能有读者。中小型图书馆在购书上要合理利用经费,结合已有馆藏资源结构和读者的个性需求,让馆藏资源得到最大化补充。传统的藏书是按图书分类法排列,对于馆员很容易按位索书,对于不懂图书分类法的读者而言,在开架的书库中,没有馆员的帮助,找一本书如同大海捞针。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服务方式导致一到节假日,读者数量剧增,工作人员应接不暇,读者素质参差不齐,阅读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此牡丹江市图书馆在书库最显眼的地方专设热门书架,配合传统节日摆放关于节日的图书,为迎接“十八大”摆放党史知识,学生寒暑假摆放中外名著、经典阅读等用来满足多数泛阅读者。既减轻了馆员的负担,又减少了读者找书滞留的时间,改善了整体的阅读环境。逐步增加特色馆藏,开放地方文献、典藏古籍,改变传统重藏轻用的藏书模式,让读者能够在图书馆查阅到电子屏上没有的资料。通过评选阅读大王、文明读者、十佳协馆员等豉励、引导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同时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探求有效的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努力搭建网络图书馆。延伸物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空间,实现全天侯提供服务,使读者可以在方便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到图书馆周到的服务。提升了图书馆的利用率,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广大读者心中的美丽图书馆。

3、注重改变馆员的社会形象,提升服务能力

馆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整体形象和地位。其一言一行、综合素质的高低、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魅力和灵魂。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员只有通过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紧跟读者需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读者通过馆员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馆员只有用心与读者沟通,用轻声细语引导读者的安静,用细致耐心平息读者的情绪,用微笑服务影响读者的心情。才能更好把握构建“美丽图书馆”的方向,才能把图书馆最美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牡丹江市图书馆为培养一批充满智慧与激情、自强自信、善于学习和交流、能发光发热、有责任心的馆员。建立绩效奖励机制,由读者监督,直接参与评选“业务能手”、“文明服务标兵”,设立“党员先锋岗”,对有特殊贡献,成绩突出的馆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改变了传统承诺多、行动少的服务理念,对读者的咨询不再敷衍了事,主动为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检索和帮助。每月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为馆员“充电”,鼓励馆员撰写学术论文,并为其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为其学习深造创造条件。提高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改变了图书馆建设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的现状,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赢得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尊敬与信任。

4、注重改变活动方式,塑造读者心灵美

有活动才能有活力,有活力才能有读者,有读者才能体现图书馆价值。图书馆本身就是为读者所用,其最美还应体现在能塑造读者的心灵美。面对工作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加大,人们追求心灵清静的愿望更希望在图书馆得以实现。因此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搞活读者活动,不断创新,引导读者积极、健康、向上的阅读心态。让图书馆成为读者业余生活、休闲的心灵驿站。

读者活动策划要积极进取、内容要丰富健康、形式要新颖多变。如果各部门搞活动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简简单单,敷衍了事。对读者不但产生不了正面影响,反而会增加读者的反感。牡丹江市图书馆“少儿阅读大礼包”活动,推出5年来之所以经久不衰,靠的就是不断完善和改变活动方式。让小读者每次参加活动都有新鲜的感觉。“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农民工子女快乐阅读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平等与快乐。“与阅读同行,伴书香成长”图书馆夏令营活动,培养孩子自立与交际能力。少儿阅读大礼包“有奖阅读”活动,吸引少儿有个长久的读书兴趣,鼓励少儿多读书、读好书;以“小手拉大手”牵引全民勤学、勤读、勤思,以“大手拉小手”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少年儿童好的思想品德和阅读习惯,让孩子从书中得到知识和启迪。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品书论道,小雪花故事会,农民工子女快乐阅读,读书夏令营等不断创新,不断改变活动方式。让读者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吸引读者自觉自愿地走进图书馆,吸取图书馆的灵魂。

5、注重改变服务方向,扩大图书馆辐射力

除开展普通借阅、课题检索、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等服务外,还要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电子视听文献阅览、读者讲座、报告会、展览等多种服务方式,拓展图书馆的职能。面对我国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图书馆数量还很少的现状,图书馆有责任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点建设,积极开展流动服务,逐步开展一证通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镇社区、村社农户。满足城乡居民就近看书的需求。

牡丹江市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先后在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大学、武警部队等地建立图书流动站、图书分馆。2013年,我馆在四个城区和县市(海林、东宁、宁安)实施了总分馆制,实现“一卡通行,资源共享”。在数字图书馆设备已全部到位的前提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用“牡丹江市图书馆借书证”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登陆享受“龙江学习平台”、“牡丹江籍艺术家精品坊”等资源。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广泛推出图书馆的各项公益活动,实时公布图书馆最新活动动态。让读者随时都能体会到图书馆的存在,利用到图书馆的资源,能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图书馆是最美的。以此延伸服务的触角,扩大图书馆的社会美誉度。

6、注重转变服务理念,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

新媒体的方向篇4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价值取向

新媒体信息传播时代,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文化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青少年整体占到网民的60.4%。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进而影响到他们价值取向的构建。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且趋向于满足差异化需求的新兴传播方式,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目前主要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源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特征。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新媒体不仅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它在集中了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还具有“去中心化”、草根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跨文化性、族群化等特点,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精英意识模糊化和交往方式工具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他们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增强。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较大变化。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此外,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盲目接收信息,生理和心理出现双重危机。网络虚拟世界的无序性也对传统道德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构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判断均需通过价值取向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就大学生而言,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新媒体的日益兴盛,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物质基础的网络文化,由于提供了全球丰富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的方式,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一些原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变得陈旧,在实践中屡屡受挫,而另一些原来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被普遍否认的价值观念却被冠以“新”、“合时宜”等名而登台亮相,并开始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网络的出现,促使了“地球村”的形成,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浏览全球,视频聊天可以结识全世界的朋友。距离由于网络的存在而变得不再遥远。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他们也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而且,由于网络起源于西方,其价值指向受西方的影响,西方国家也想方设法通过网络给中国青年灌输其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也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二是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紊乱。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各种有害的信息混杂于网络,其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要求存在差别,这大大加剧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难度,易使他们产生价值取向的困惑。在网上。大学生清楚地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自己能够控制许多事物,从而造成虚拟和现实的分离,也造成了他们价值取向现实与虚拟的分离,道德判断力削弱。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模糊起来,原来支持自身价值观念的社会本位价值失去了昔日的权威。个体开始对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社会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致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进而造成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三是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新媒体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上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这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新媒体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导致了物质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之间的失衡,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日趋明显。此外,新媒体的内容多是来自于大众,人人都可以有博客,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政治价值目标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价值观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为取向呈现无政府化。如此种种,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重个人轻群体、重功利轻道德、重时尚轻传统、重索取轻贡献的不良倾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效消除不良影响,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整体上看,新媒体的任何影响都是基于其改变着的传播环境,我们只有从改良新媒体传播环境人手,通过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成长空间和条件。

1、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一是国家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建设,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建设新媒体。新媒体的建设与使用已经成为重大时代课题,重视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时代的要求,应当放在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好位。必须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以科学统筹的意识和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打造中国网站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二是要积极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及传播规律,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和疏导。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严厉打击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三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力量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要加快培养网评队伍,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拥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言论权威的“网络意见领袖”。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利用新媒体主导社会舆论。

新媒体的方向篇5

新兴媒体的成长,源于技术,也源于需求。新兴媒体不仅改变着新闻采集、制作、的方式,也丰富着媒体的功能、媒体的文化,创新着媒体的商业模式,还在引导着受众的阅读需求,改变着媒体与受众的传统关系模式。正是因为这样,新兴媒体得以快速发展,并以超乎想象的力度从传统媒体阵营中抢受众、抢客户、抢未来。

传统媒体正在走转型之路。对于许多传统媒体机构来说,这种转型的选择,并不是来自于自身创新的认知与成长的觉悟,而是来自于新媒体带来的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其转型的路径选择,现在常讲的就是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种思路、方法;而融合媒体,则是一种集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在研究媒体融合的推进时,有一个问题值得从战略和策略层面都加以关注,那就是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文化融合。目的不只在于构建起融合媒体发展的文化支撑,更在于要用融合文化来履行媒体承担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责任。

融合媒体,需要文化支撑

我们把媒体形态区分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融合媒体,其实只是一种过渡性区分。从媒介形态演进、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媒体形态将是一种融合媒体的形态;而未来融合媒体形态的形成,将会表现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目前意义上的新兴媒体,相对于融合媒体来说都是一种过渡性媒体。在未来融合媒体形态中,既会具有传统媒体的痕迹,也会具有新兴媒体的痕迹。

顺着这样的思路来看,在由过渡性媒体向融合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都面临着调整与创新。一方面,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因为传播技术、受众需求、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转型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传统媒体的转型,并不是一味“向新”,而是更多“向融”。“向新”,是说传统媒体在转型发展中,需要在新闻制作与方式、受众关系的构建、商业模式的创新、媒体功能的丰富与延伸等方面向新兴媒体学习,这是转型发展需要做好的功课;“向融”,是说传统媒体通过学习新兴媒体,将自身传统中优秀的媒体基困和元素与之融合,达到融合媒体的目标。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媒体的“向新”是手段,“向融”才是目的。

另一方面,对于新兴媒体来说,其成长目标与传统媒体是一致的,那就是走向融合媒体。梳理新兴媒体近几年的快速成长之路,“跑马圈地”与“野蛮生长”是两个贴切的词汇。正因为这样,在快速成长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新兴媒体在诸多方面的超前性、领先性并没有、也不能够掩盖其诸多方面的先天不足以及与传统媒体的差距。媒体形态的不完整、商业模式的不稳定以及采编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使新兴媒体的“先发展、再完善,先成长、再治理”成为必然。其中,也包括了向传统媒体学习。

聚焦于融合媒体这一共同的目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人才、技术、观念、模式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之外,更需要在上述框架下的融合媒体文化的建构。这种文化,既包括对传统媒体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包括对新兴媒体创新文化的吸取。建构的着力点表现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对内,需要创造一种融人技术元素的“良性技术文化”,让技术成为融合媒体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另一个是对外,践行媒体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责任,积极参与和引导大众文化的建构。

创造“良性技术文化”的氛围

在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中,技术部门往往是非核心部门,或者被作为支撑性或者辅部门来对待。在新闻生产这一媒体关键领域,技术部门或人员并不会得到特别重视,技术部门也往往不会参与新闻的策划与制作。

在新兴媒体的组织架构中,则呈现出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局面。技术部门成为媒体整体运营中的重要机构,技术团队不仅会参与新闻产品开发、制作,甚至会占据主导的位置,其职责与作用超过了传统的采编人员

从融合媒体的需求来看,上述两种状况都存在“失衡”。前者,没有充分发挥好技术对于媒体新闻采集、等的作用;后者,则放大了这种作用。从融合媒体文化建构的角度,二者都需要调适,从而创造一种“良性技术文化”的氛围。

在融合媒体形态下,技术对于媒体的作用较以往更加重要。技术不只是新闻采集、制作、的工具,技术本身就会成为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不同技术的开发、选择与应用,会影响到融合新闻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到新闻价值的实现。在融合新闻的生产与中,技术与内容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与之相适应,在融合新闻的制作团队中,技术团队就是不可或缺的。融合新闻的创意、策划、采集、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技术人员的参与,也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来支撑。这里涉及在整体的新闻链条上,如何平衡采编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关系。

在融合媒体内部创造一种“良性技术文化”,核心目的正是为了平衡采编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关系。传统媒体走向融俞媒体,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新闻模式与某些技术进行嫁接就可实现,而是需要真正树立起一种技术思维,按技术与新闻的有效逻辑行事,将技术价值融入到新闻价值之中;新兴媒体走向融合媒体,则需要在已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更加注重非技术因素对于新闻采编与呈观的作用,赋予技术更加丰寓的内涵,让技术变得生动而具有感染力。

其实,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技术本身也可构成为一种文化。人类的很多文化行为,都已经托付于技术、依赖于技术。在融合媒体生态下,技术原则将会成为新闻的基本原则之一。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增强新闻的影响力、感染力,提升传播效果、受众黏性等,都与技术的选择与使用相关。因此,一个“良性技术文化”氖同的创造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样有助于在实现技术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实现技术的文化性价值。以“议程设置”提升阅读价值

媒体文化,不等同于媒体的报道方式或编排风格;媒体文化,在更深的层而上,体现为媒体的新闻态度,以及对于社会于民众的价值引导。

互联网的快速大众化普及,正在改变着信息传播和知识传递的方式,也孕育着文化的新的生成和成长机制。通过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文化已表现出一种“断代式成长”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内容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导致了思想碎片化,也导致了通过互联网世界呈现出来的文化走向了碎片化。所谓新文化的暴发、成长,已让人们看不到原有的文化底蕴,也看不到文化应当具有的体系化和理性化,文化传承与成长所依存的诸多元素正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文化创新也正变得极为奢侈。

“断代式成长”的另一个表现,是“互联网一代”对于文化的缺失。“互联网一代”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年龄的概念,而是一个时间周期的概念,包括年轻人,也包括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文化的缺失,重要一点来自于现代媒体环境下人们阅读的改变。一是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来阅读信息和知识,而且阅读时间随意性很强,阅读兴趣从深阅读到浅阅读,阅读已不再是信息获取、知识积累和文化创造的一种方式,而是成为一种休闲、一种调节、一种情调。二是阅读心态。阅读的知识性减弱,甚至功利性也在减弱,与之相反,阅读的娱乐性、游戏性增强。三是阅读效果。阅读不具有连续性、积累性,而是随意、随机,因为话题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往往会一边阅读一边忘记。

对于媒体而言,对社会和民众的价值引导,体现为多个方面。就阅读而言,媒体可以做的是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提升受众阅读的价值。现在国家强调全民阅读,并不是大家都不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全民阅读,呼唤的是以往那种对于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承具有价值意义的阅读。

在融合媒体形态下,这样的阅读价值议程设置更容易实现。用互联网思维,尊重受众的阅读时间、阅读习性,通过议程设置给受众提供一种阅读价值导读,帮助受众建构阅读的价值,并将之引导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两个关键性元素上,一个是思想性,一个是创造性。

三种方式引导大众文化的建构

媒体文化,具有媒体的行业特征;媒体文化,又是社会文化或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大众文化具有相通性;媒体文化,还会因为其“舆论工具”的角色,对大众文化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媒体生态环境下,一家媒体的成长周期较以往更短,受众对于一家媒体的选择,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而且模仿性、跟随性、从众性很强,因此,选择受众比受众选择更加重要。融合媒体,因为技术的支撑,具有了选择受众的定向性、准确性保障,同时也就具有了对于大众文化建构的引导便利性。

现代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媒体与受众交流、互动的方式。融合媒体形态下,媒体受众关系将会因为交流渠道的通畅而变得更加紧密;借助于平台上的“互动圈子”,媒体还可以与受众形成独特的文化圈层。这也使得媒体在大众文化建构的引导上具有了更强的影响力。

一是引导性建构。融合媒体依托自己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建立起一种大众文化的公共框架,并有效到达受众群体;

新媒体的方向篇6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困境;转向

新闻专业主义不仅仅指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更代表着一种系统化的职业规划及完整的工作模式。在当前新技术、新媒体相继出现的背景下,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增多,给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媒体己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使得新闻专业主义逐渐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因此,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显得十分紧迫。

1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困境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当前的形式下出现的新型新闻传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陷入到了发展的困境,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出现了权力扩散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的媒体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当中,导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新闻的产生及传播过程中,使得新闻产生以及传播的权利逐渐出现了扩散的趋势,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垄断。如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之下,有专业化的新闻运作方式,把新闻的产生及发行等环节融为一体,这就是专业化的新闻网站。也有类专业化的新闻运作方式,把新闻的产生日常化,稳定了新闻发行的方式。还有个体化的新闻运作方式,包括个人微博等,这类运作方式主要是以社会群众的兴趣为核心。除了这些,还有一部分更为松散的新闻运作模式,主要是人们利用论坛、贴吧等途径进行新闻的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存在的职业新闻机构及非职业化的新闻机构,共同形成了当前新的传媒形态,突破了以往的新闻生产、传播垄断的运作模式,使得专业新闻机构的权利逐渐扩散。

1.2新闻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了危机

一般来说,新闻工作人员都是需要经过高等院校专业化的培训才能够加入到新闻行业当中,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当中,新闻工作人员在新闻行业当中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然而,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任何人都能够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既能够扮演传播者,也能够扮演接受者,使得正规的新闻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了危机。并且,参与到新闻领域的大部分人往往是一些缺乏专业化培训及专业知识的业余新闻爱好者,新传媒语境为这些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利用新型设备,如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作为新闻采制的工具,随时随地地记录身边所发生的新闻,并在后期进行剪辑处理,从而传播到互联网上,扩大了新闻生产的范围。同时,也使得正规专业新闻工作人员的身份呈现出瓦解的趋势。

1.3新闻价值呈现出泛化的趋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通群众都能够参与到新闻的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导致新闻的质量及价值出现了危机。在新闻的传播过程当中,由于传播者缺乏专业性知识,使得新闻在制作及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主观性,带有个人的情绪,不能确保新闻的公正性及客观性,这对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传播,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但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新闻的概念缺乏科学性的认知,使得一些故事或者信息都归入到了新闻当中,导致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体现出新闻该有的价值。

1.4新闻的伦理出现了危机

新媒体的出现为所有人提供了新闻参与的机会,满足了人民的新闻知情权、表达权及监督权等,但是由于非新闻专业人员的参与,导致新闻专业正逐渐背离基本的新闻伦理。一般来说,新闻伦理要求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新闻的事实需要是真实、客观的,所代表的观点需要中立,不倾向于任何一方面。然而,在当前新媒体的语境下,新闻参与人群的范围逐渐扩大,非职业新闻人员在制作新闻时往往带有自己的喜好及个人立场,对于新闻接受者容易造成误导,使得新闻出现失真的现象,造成新闻伦理出现危机,最终使得新闻逐渐成为了一种娱乐性的手段。

2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

2.1传媒机构的转向

正规专业的新闻机构在新媒体语境下,需要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的优越性,逐渐废除以往较为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多种新闻传播媒体的优势,重新构建自身机构,实现传统新闻传媒的转向。这就要求传媒机构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做到:首先,实现内容的融合,即整合非职业新闻中的有效信息,融合自身的优势,建立强势的新闻矩阵;其次,实现形式的融合,即在转向的过程中,传统新闻机构要打破以往以文字或者声音为主的报道传播模式,构建起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新闻传播方式;最后,实现媒体组织的融合,即传媒机构在转向的过程中,需要丰富新闻生产及传播渠道,与多种类型的媒体机构建立联盟关系,整合、优化配置新闻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新闻生产及传播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提升新闻的质量。

2.2新闻工作人员身份的转向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新闻的内容也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普通民众的参与,使得新闻的种类繁多。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工作人员需要转变自身的身份,不仅要制做好新闻,传播好新闻,也需要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引导,做好新闻领域的“意见领袖”,提取有用的新闻信息,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同时,也要深入解读新闻信息,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广大群众互动交流,激发起群众对于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引导群众讨论热点新闻,让群众能够更好地利用新闻信息。

2.3新闻价值及其伦理的转向

对于新闻价值的转向需要立足于生产高质量的新闻方面,与社会公众实现互动交流,利用新技术,设置新闻交互的平台,并且在新闻制作时,要利用高端化的新闻内容及表现形式,注重新闻的真实性,为社会公众展现出精彩的新闻,满足社会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从而体现出新闻的自身价值。

对新闻伦理的重建转向需要借助新闻职业媒体的力量,充分发挥职业媒体的表率作用,引导并建立良好的新闻理性,同时也要结合职业新闻媒体外部的力量,建立社会公众对新闻伦理的认同感,使其能够在新闻制作及传播的过程中自觉遵守及维护新闻伦理,提高新闻的真实可靠性。

新媒体的方向篇7

转型:“全媒体是南方报业转型的具体形式和载体”

中国记者: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介形态的涌现,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南方报业是如何定位自身的转型之路的?

杨兴锋:新媒体依靠它庞大的用户群,这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对传统平面媒体冲击影响的程度,目前还难以估量,但新媒体的舆情影响力上升之快令人震惊。比如,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中,传统媒体几乎还来不及反应,“微博”早已主导前半段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焦点。

新媒体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传统的传媒业务发展在减速,即使是曾经强势的市场化媒体零售也已经开始下降,转型是传统媒体的必由之路。我国传媒业市场正逐步从传统的报刊、广电、户外“三分天下”的传媒业发展格局,转变为报刊、广电、户外和渠道、网络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五强竞争”的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内领先的平面传媒集团,南方报业必须居安思危,充分利用时代机遇,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在深刻分析传媒业发展趋势以及南方报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全媒体作为南方报业转型的具体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新媒体,向全媒体集团转型,并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我们在两年前就提出向全媒体转型。刚开始大家心里还没有底,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都还未定,只是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我们在这两年的战略发展研讨会上,集中主题来探讨战略转型。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渐渐地心里有底了。

应该说,实现从传统平面媒体集团向全媒体集团的转型,是南方报业基于对传媒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及在此趋势下对党报集团责任和使命进行深入思考后的必然之举。由于运作及时,南方报业在转型过程中没有出现拐点现象。

聚合:“走出一条与裂变式发展模式相关但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记者:在转型过程中,南方报业制定了哪些具体战略和目标?

杨兴锋:在指导思想方面,我们提出转型的必要性,在探索如何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提出聚合战略,希望走出一条与裂变式发展模式相关但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以获得更好更优的发展动能和效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报业积极因应形势的发展,实施“龙生龙,凤生凤”的多品牌发展战略,打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子品牌媒体。这种裂变式发展模式,是南方报业在相对单一、熟悉的平面媒体领域进行耕耘与拓展,对旗下媒体所拥有的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复制与共享,是一种内生发展与差异性发展模式,是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品牌发展的实践结晶和宝贵财富,今后还要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发扬光大。

但是不能不看到,这种模式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滚动发展,存在盈利模式单一和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利用外部资源加快自身发展方面相对不足。同时面临如何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覆盖面、巩固和扩大舆论阵地、继续掌控舆论主导权等问题。

要在数字化时代相对陌生的业务领域进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拓展,南方报业旗下原有单个媒体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原有的裂变式发展模式不能够保证南方报业在“大传媒时代”以比对手更快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顺应形势转变战略理念,大力实施聚合战略,实现向全媒体的转型,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媒体聚合战略,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旗下不同媒体形态的聚合、不同媒体品牌的聚合以及不同业务单元的聚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南方报业打造成为数字化时代国内实力最强、成长性最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界的传媒集团,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

数字化时代的媒体拓展,既包括在原有平面媒体领域的继续拓展,目标是成为在本区域和国内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平面媒体集团;也包括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领域的拓展,目标是成为拥有国内最具活力的新媒体的传媒集团;还包括在相关多元化领域的拓展,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传媒集团。

通过扩张和聚合,我们的目的是要在继续深耕平面媒体的同时,实现从规模经济向影响力经济的战略转型,通过发挥品牌传播优势,尝试多渠道跨行业的延伸业务,拓展信息、印务、物流、地产等相关多元化产业。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争当“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全媒体信息服务集团”的长期战略目标,并提出了“用五到八年的时间,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成资产超百亿、销售超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传媒集团”的中期战略目标。实践:

“打造具有南方报业特色、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六条产品线”

中国记者:在操作阶段,南方报业是如何把握转型的着力点的?

杨兴锋:转型就是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优势、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和公信力优势基础上,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制造与新技术、新渠道信息的速度和宽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新闻信息统一采集、加工、编辑,跨媒介、跨媒体多次,实现多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运营。全媒体之“全”,是产品之全,介质之全,终端之全。

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好现代传播技术的渠道和平台,传播其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以南都为例,事实上,我们多年以来一直在珠三角之外限制它的发行量,而在报纸没有发行到的区域,它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有赖于它的全媒体转型。

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在技术上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是可以研究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盈利模式。发展全媒体可以有很多新的业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转型一定要在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找到感觉,这是我们在转型中抓的重点之一。

中国记者: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具体体现这些构想呢?

杨兴锋:近年来我们向全媒体转型成效卓著。在具体实践方面,我们做了许多尝试。

经过几代南方报人的努力,南方日报社已经由一份省委机关报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2报9刊5网站1出版社”的传媒军团,其中有多家处于全国领跑地位、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品牌。除了在传统媒体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巩固提升,我们在新兴媒体包括网络、户外、移动媒体的影响力也不断显现。在组建阳完善复合媒体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我们打造具有南方报业特色、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六条产品线,分别是:平面媒体、互联网媒体、手机移动媒体、广播电视、户外LeD、电子阅报栏。

《南方日报》是集团的旗舰,经过2002年以来的连续八次改版,已经成长为一张新型党委机关报。去年8月第八次改版亮出了全媒体转型的旗帜,以全媒体转型为重点和突破口,在继续深耕平面媒体的同时,将传

统媒体的高度、深度、信度,与新媒体的速度、宽度、互动度相结合。

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改版当天南方报网同时改版,推出即时新闻栏目“南方播报”,强调做有南方特色的即时新闻;二是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开通政务手机报,力推政经类即时新闻;三是成立全媒体突击队,负责即时新闻的采写编发,探索全媒体流程再造的路径和模式,促进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四是规范官方微博,整合报纸各个栏目板块的优势资源,扩大在微博世界的影响力。

互联网方面,在已有南方网、南方报网、奥一网的基础上,2010年,我们成功控股凯迪社区网;2011年,我们又与腾讯公司合作打造了广东城市生活门户网站――大粤网。大粤网充分利用南方报业的强大品牌优势和采编资源,以及腾讯在华南地区5400万的用户基础,上线以来流量突飞猛进,雄踞华南区域门户第一位。

我们的户外LeD联播网、电子阅报栏项目等正在加快推进。其中,“南方报业户外LieD联播网”是广东省文化产业基金重点扶持项目之一,将成为珠三角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成长性最好的LeD商业信息传播平台和广东新的文化品牌。

“南方报业电子阅报系统”是广东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规划首期在珠三角各城市建立2000台终端,用3年时间,在全省形成约1万台的覆盖规模,建成最贴近民众生活的新媒体。

中国记者:其它子报系在全媒体转型方面还做了哪些探索?

杨兴锋:集团旗下各媒体都开发了一系列适合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新闻产品,有力提升了舆论引导的辐射力和传播力,拓展了舆论引导覆盖面。应该说,各子报系都有不同的转型路径和方式。

《南方周末》主攻智能移动平台,先后推出南周阅读器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是第一个跻身ipad球新闻资讯应用前10名的中文媒体。目前《南方周末》的全媒体业务已覆盖超过1200万主流人群(含130万报纸读者、150万网站注册会员、380万移动终端用户和600万SnS平台受众),全媒体影响力在国内平面媒体中遥遥领先。由于在社会化应用方面表现出色,《南方周末》荣获了“2011亚洲数字媒体大奖”最佳社会化媒体银奖,是内地媒体首次在这项评比中获奖。

《21世纪经济报道》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利用专业资讯优势,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家移动互联网中文财经电台,创办2l世纪网和俱乐部,提供类似美国企业会员制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特别增加周末的实用理财内容。

《南方都市报》形成了由南都报系数字化改造而延伸出的3D报纸、数字报精华版、邮件版南都新闻、彩信版南都手机报、iphone+ipad客户端、“南都视点・LeC联播网”、“南都视点・直播广东”广播节目、南都官方微博群等传播媒介群。2011年,南都又在终端上取得新突破,结合显示器和电子纸屏,同时了社会化阅读形式的电子报纸――南都daily。在尚待重点开发的资讯产品方面,《南方都市报》与中国移动《12580生活播报》合作,于2010年8月在广东区域推出南都生活资讯产品“南都视点・12580生活播报”。去年底,美国苹果公司各国市场2011年的销量(下载量)排行榜(因为苹果公司在业界的巨大影响力,这一排行榜被看作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在中国区榜单,南都的新闻客户端排名ipad报刊杂志类应用第一位。

探索:“鼓励大家创新”

中国记者:在集团层面,主要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来保障转型中的创新和新项目的发展?

杨兴锋:在新的媒体传播格局下,复合传播带来的将是复合运营,未来媒体的生存与竞争,最终也必然落到媒体综合运营能力上,落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综合实现上。集团层面为全媒体转型做了这样几项工作:

1.积极引导

两年来,从我们的年度战略研讨会,到平时的大会小会,不断强调战略转型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强调全媒体是必由之路,强调在理念上从“内容提供商”转变为“全媒体信息服务商”。为了向读者和受众提供高质量、多层次与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南方报业积极转型为“信息服务商”,不仅高度重视内容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而且高度重视渠道的选择、建设,以及高效的信息服务。

2.建立平台

我们提出要建设十项工程,打造全媒体一体化平台,为全媒体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建立多媒体数据库、资源库,等等。

3.推广典型

《南方都市报》由一张报纸成长为一个全媒体集群,这个实践告诉我们:由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应该做,可以做,也能做到。作为集团全媒体转型的试点,《南方都市报》较好地处理好了这几大关系:首先做强做大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通过实施南都跨区域办报这个基础战略来确保南都在传统报刊行业的龙头地位;通过优先做好跨媒体集成这个核心战略、跨行业拓展这个升级战略,力图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最终构建起南都“全媒体集群”,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继而实现全方位的运营能力。

4.鼓励创新

集团设立了创新孵化基金,第一期先拿出500万。如果有人提出新的业态项目,经过专家评价可行后,我们就拔出创新孵化基金扶持项目的启动,有眉目时就加大投入。

去年已经扶持的四五个项目都不错,主要是靠媒体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内容创造力,向不同的渠道拓展。这个创新孵化基金上不封顶。

思考:“谨慎观察、适度投入、探索模式”

中国记者:两年来的转型实践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总结呢?

杨兴锋:前些天我们将两年来转型的这些思考和探索总结为:“谨慎观察、适度投入、探索模式”。

集团办公室最近牵头对集团的全媒体转型进行调研,将新媒体收入与总收入做了个比较。我们发现由于转型所带来的增值业务,仅南都就至少增加了5000万的收入。还有户外LeD的创收,形成规模以后,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中国记者:如何考核和评价这些新业态和拓展的影响力呢?

杨兴锋:我们现在也在思考怎样建立全媒体时代新的衡量标准、评估标准。过去我们只考核发行量、广告额,现在看一个媒体的影响力远不止这些。如何进行全媒体评价呢?怎样在新闻的采集、传输、处理的一体化数字平台上评价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运营的成效呢?

可以肯定的是,将来评价一个纸媒的影响力不仅要看传统的发行和广告数据,还需要看其全媒体的评价指数。我们正在尝试建立一个这样的指数。将来评价一个纸媒的影响力,就看这个全媒体评价指数。

中国记者:转型走到目前阶段,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是什么?

杨兴锋:向全媒体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环环配套,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机制。

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队伍中既要有精通媒体内容生产、信息加工的人才,又要有了解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和传播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有善于从传媒产业的新发展中寻找市场商机、探求新的盈利模式的人才。

必须高度重视向全媒体转型的体制机制建设,包括面向全媒体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重建,利于聚合战略推进的利益分配和业绩考核机制创新,以及从传统事业体制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体制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等等。

为较好地发挥集团新媒体资源的聚合效应和协同效应,我们最近成立了广东南方报业新媒体有限公司,把它定位为集团新媒体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利用平台、新媒体业务投资控股平台、新媒体资产管理和技术研发平台、新媒体业务拓展和培育平台,将重点研究网站内容业务的整合以及电子商务的可行模式、户外电子媒体板块和移动互联网板块。

新媒体的方向篇8

关键词:大众传播舆论导向功能影响

一、报媒和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和真实性对舆论导向的影响

(一)及时性

网络的发展,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于传统纸媒——报纸的冲击是相当大的。新媒体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兴通讯工具即时上传,并广泛传播。信息传递的迅速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价值。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因此对报纸传递信息的及时性进行否定,甚至认为其存在的必要性。因为现在,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报媒大多以日报的形式出现。一般重大的新闻和重要信息都会在事件发生第二天进行报道。只要在报纸当夜印刷之前发生的重要新闻,基本都能够在第二天见报。

在特殊情况下,报纸还可以采取增刊、特刊的形式增补传播特别重要的信息。

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报纸运营机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不间断和迅速,及时使大众知晓相关消息,从而影响舆论导向。几个小时的传播时间的差距并不能削弱信息的价值。同时,对于偏远和落后地区来讲,报纸仍然是其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一些具有影响的周报如《南方周末》,则注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矛盾冲突激烈的方面,以深度调查或翔实的数据和事实引发读者思考。虽然是周报,但是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上具有延续性,所以,相对来说,周报的信息传递仍然是及时的。

报纸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能够保证第一时间对舆论导向起到影响,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

(二)广泛性

我们需要意识到,新媒体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它依赖于现代通讯,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年龄阶层的社会群体逐渐开始成为社会的主体。这也意味着,新媒体的受众是有着局限性的。新媒体的使用者和受众多数为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媒体工作者和其他一些在物质上有条件的人。而对作为当下社会主体的中年工作者(如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者、企业领导层)、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除外)、老年人来说,报纸仍然是其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这是因为报纸不需要使用高科技产品的能力,且成品低廉,可以配送到家门口等诸多优势。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人由于生活习惯,选择每天读报,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报纸传播的广泛性不仅体现在其受众上,还体现在其内容的广泛性上。

新媒体如博客、微博受限于篇幅,往往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且对事件的阐述不够详细,信息量较少。只起到了“告知”的作用。但是报纸有较多的版面,内容很多,文章篇幅可以很长。对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当事各方的言辞、旁观者的意见和议论都有体现,从而能够满足读者对事件详细了解的欲望。通过细节重现事件现场,报纸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舆论的导向。

报纸在选择突出某个新闻的方式上也有广泛性。

通常新媒体只是一个页面一条新闻,由于信息总量大,更新快,很容易将一些大众关注的问题湮没。同时新媒体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某些人不想看到的新闻,可以通过金钱和关系使得各大媒体以屏蔽关键词、删除文章和灌水使帖子沉底的方式来控制其传播的范围。

而报纸可以选择将极其重要和大众关注的问题放在头版,或者显要位置;或者以通版、特别报道、特刊、增刊等大篇幅文字调查的形式来突出重点,使人一目了然。由于重点突出,内容详实,报纸也更容易在控制舆论的方面占得先机。而发出去的报纸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无法收回的。因而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钱交易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干扰。

报媒和新媒体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能够保证相关部门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

(三)真实性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为个人。因而其所的信息有很强的主观性。同时由于我国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够完善,造成了为了博人眼球或是打击报复、诽谤等不正当目的而使假新闻、假消息层出不穷的现象。同时作为传播主体的网民又有盲目性,往往缺乏求证信息真实性的意识而使得假消息、假新闻大肆扩散,造成对个人名誉的损害或社会的不稳定。

但是,报纸的发行部门是取得国家相关资质的正规媒体部门,是作为一个受约束的自然人而存在的。同时报纸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对的新闻消息负有责任,从而从机制上保证了消息的权威性。虽然报纸也会偶现假新闻,但最终都得到了处罚,受到严格的监督。

真实性使得报媒的舆论导向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舆论由于受到干扰而成为被人居心利用的工具。

二、报媒与新媒体呈现方式对舆论导向的影响

新媒体与报媒呈现信息的主要方式都为文字,有时为了增强真实性会添加图片。虽然两者呈现方式大致相同,但是仍有区别。

新媒体的文字篇幅较少,从而易造成片面理解和歧义。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如pS的发展和信息全球化,往往造成“眼见未必为实”和“张冠李戴”的现象,误导舆论。例如,明明是a做的事情,将图片中a的形象替换成B,就造成了事实上事件行为主体的变换;或者,往往a事件发生现场的图片却被配以B事件发生时文字,从而改变事件的性质。这样的例子在我国拉萨“3·14”烧暴力犯罪事件等外媒所关注的所谓问题时显现得特别明显。明明我国政府和警察保持克制,可外媒却套用亚洲他国的政府暴力正压的图片来污蔑我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破坏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使得世界舆论朝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而作为传统报纸的媒体,这种问题出现的情况则极少。一方面由于报纸发行主体的特殊,另一方面,报纸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图片往往是专门的摄影记者在现场拍摄,避免了“张冠李戴”和对图片进行特殊处理的情况,从而真实地传达信息,有力而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

报纸相比新媒体,可以对重要事件进行跟踪连续报道,可以采取“头版头条”和专题报道等方式引起关注和讨论;同时还采取和新媒体发表评论类似的读者来信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讨论。就表现方式来说,报纸呈现的方式借助本身的载体而多样化;而新媒体可以通过附加视频的方式进行补充。

两者在通过文字报道影响舆论导向方面也存在着共性。

众所周知,作为影响舆论导向的主要方式——文字报道,是可以通过利用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避免或弱化表达一些作者不愿传播的信息。

虽然新闻以真实性为生命的第一要素,但是这种真实性是可选择的真实性。即对于一个事实的陈述过程中,不管是传统报媒还是新媒体可以呈现想要呈现的事实,而对另一部分不想呈现的事实采取回避或在文章中弱化的方式来表达。或者,在表达事实的过程中,引用权威人士或者旁观者的议论,起到植入作者意图的目的,从而使得报道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也被称为“软文”。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从吸引眼球,为报媒和新媒体的自身利益出发,另一方面则是控制了舆论导向向作者希望的方向发展。

三、特别种类报媒和特别新媒体对舆论导向的影响

(一)报媒

我国一些特别的报纸,如《人民日报》、各地政府宣传部主管的日报,对舆论导向有着指令性作用。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报纸主办方本身的权威性所导致。

“政治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1],作为党和政府传达指导思想,宣布大政方针以及和大众交流信息的平台,其所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无可比拟的真实性。同时报纸的社论不仅代表着报纸本身的态度,还表达了党和政府的意见和态度,是政治动向的风向标。往往《人民日报》的社论就奠定了全国媒体的言论基调,从而对全国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对新媒体的舆论导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些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兴亡的关键问题上,《人民日报》一定会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二)新媒体

新媒体方面的领导者主要是一些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这些门户网站处于新媒体中的领跑者地位,因而的信息和新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博客、微博等传播手段不同,这些媒体其实与传统的报媒作用是相对一致的。但是这些门户网站利用网络传播的迅速和其影响力,能够迅速报道新闻的最新动态,全天候最新信息。通过在网站首页新闻消息,它们能够迅速引起各方关注。

同时,它可以利用旗下的博客、微博等传播手段,迅速获得信息来源,从而引起各方关注。也是这些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点,成为传统媒体在保持原有纸媒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网站,或者发展邮件和手机报推送功能,或者开发相应移动通讯终端软件的动因;传统媒体以期通过现代技术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因此,这些新媒体中的佼佼者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

四、总结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报媒和新媒体无论是在传播方式还是在合作方面都在不断地融合,有所区别,但也有所趋同,共同对现代社会的舆论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我们在研究媒体对舆论导向研究的时候,不能够片面或将两者割裂开来看待,而是要寻找其之间的共性和特点,从而达到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目的。

新媒体的方向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闻媒体;就业方向

一、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新闻专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开始只是在一些本科院校开设。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些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新闻传播专业。2006年教育部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名称,将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更名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与本科层次的新闻学、传播学进行区分,办学理念上要求更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广泛,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网络公司等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节目制作、媒体经营等工作。也可在各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公关、现代文秘等工作。

传统的传媒行业(报社、电视台等)曾经是新闻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但是随着传媒行业的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下降的趋势。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进入传统媒体并非易事,更何况在学历上并没有优势的高职学生。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期才能适应。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不能适应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他们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同时,他们更喜欢实践性强的课程,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践课程,很难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闻传媒人才。

二、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媒业在整体规模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类传媒机构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质的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传媒人才特别是网络新闻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以河北省为例,到2010年11月河北省共有正式出版期刊100家,报纸97家。省市级广播、电视频道也进行了专业化改革。除此之外,河北的网络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河北省新闻从业人员有19.72%在电视台工作,8.03%在广播电台工作,7.69%在报社工作,42.17%在期刊工作,在网站工作的比例则高达22.39%,并且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

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很多网络新闻传播单位的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新闻的专业教育,从业人员中存在着业务水平较差、写作编辑能力不强等问题。快速发展的新闻传媒业急需大量的具备采、写、编、播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人才充实到新闻从业者的队伍中来。尤其是既懂新闻理论又懂网络操作,既懂传统媒介又懂新媒介,既懂经营又懂业务的技能型新闻人才更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三、重新定位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通过以上两点的论述,可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急需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重新的定位,定位的原则是要适应当今传媒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调查,以下工作岗位是适合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未来的人才培养定位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

网络新闻与编辑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各类网站从事信息采写、编辑与网站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基准,密切关注多媒体时代相关行业的前沿动态,主动适应新闻媒体和网络行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软件等等.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职业待遇:全国网络编辑平均月薪可达到2000元左右,不同城市略有差距。站点越小工资越少,大型的门户网站的编辑月薪可达到5000元以上;频道主编可达到8000元以上。

2、新媒体传播方向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国外发达国家;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新媒体的终端已经非常普及。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需要很多具备新闻素质,有一定采编能力的新闻专业方面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信息生产机制,同时也引起了新闻传播教育的革命,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不再把培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方向,而是培养一种泛媒体人才,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这种教育设置的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引发了新闻传播教学理念的革命与创新,创办新媒体传播与信息网络专业成为时代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必然,高校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起点。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方向,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毛艳青李倩《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都市家教》2011年第5期

[2]王瑜《从社会需求看高职新闻采编专业设置》《新一代》2012年第11期

新媒体的方向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创意; 交互方式; 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可触媒体小组领导人石井裕博士说:“我们身处在海陆交界处,一边是原子的陆地,另一边是比特的海洋,我们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双重公民。如何使这两个身份相互协调,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在创意表现方面也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技术是数字媒体发展的基础,创意是数字媒体艺术的灵魂,交互方式是技术与创意的融合。

1 数字媒体的特性

  数字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变化。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创作的新手段。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媒体创作从诉说走向对话,媒体传播也从被动走向互动。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主动性、交互性、融合性的特点。

2 交互方式的改变对数字媒体的创意表现的影响

数字媒体的独特交互性事依赖于数字媒体技术而产生的,它是指用户在使用、操作数字媒体产品时的行为模式。新的技术带来了交互方式的革新,这种革新主要表现在交互空间、交互界面和交互对象三方面。数字媒体创作人员通过交互方式的改变把创意表现出来,使用户或者受众获得全新的体验。

随着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可以创造一个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行进漫游、对话等动作,从而与对象进行交互。从真实到虚拟数字媒体创意表现所在的空间概念改变了。人们不仅生活在真实世界中,而且也可以虚拟世界中相遇、交流。如日本著名艺术家藤幡正树创造的作品《全球内部计划》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关系,这是一个联网多用户的虚拟环境,人们在这个环境中交换信息,了解彼此。这个通讯媒体的设计,示范了人类如何采用新方式相互联系。在数字媒体创意表现中,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三重身份,就是真实的我,虚拟的我,在真实世界中虚拟的我。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对“真实的我”的影响进行操作,会对“虚拟的我”产生影响。通过数字媒体,人们不断的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切换生活状态。增强现实的出现更让真实与虚拟这两个时空概念产生交叉,错位。通过让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进行交互,数字媒体的创意在空间表达上将更丰富,更有趣。

在数字媒体作品中,最典型,最基本的交互方式是以显示器、鼠标和键盘组成的。早期的数字媒体创意表现也主要是利用键盘和鼠标的输入以及显示器的输出来呈现的。这种通过点击为交互方式的人机界面到目前为止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它限定了人在数字媒体中的活动范围,人们无法离开桌面,无法活动身体。人们无法通过这种交互方式充分的将数字信息系统融入到主观生活中。随着数字技术和人机界面的发展,这种以为点击为交互方式的人机界面系统正逐渐向以触摸、姿势、知觉等为交互方式的界面系统转变。因为这种交互界面的改变,数字媒体创意表现的媒介也改变了,突破了仅仅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局限。多点触摸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媒体创意表现的媒介不再局限在pC机,而是扩展到更广泛的移动终端和触摸屏设备。利用新型动作感应技术,数字媒体可以通过人的动作、姿势来实现交互。如微软正在推行的“natal”计划,用户可以用头、手、足、躯干来控制游戏中的角色,更可以多人协同完成游戏,从而更酣畅地投身于虚拟世界。数字媒体创意表现的媒介变成了交互图像、人身体的动作和语言,使得人的身体也参与到游戏中,游戏者之间交流毫无隔膜。这种交互方式,让数字媒体的创意表现重新关注身体的感受力和感知力,让活动和知觉重新成为传递和获取信息的来源。如黄心健的作品《平淡之味》,以呼吸作为交互界面,用户通过吹气让青瓷上的雨滴、云雾和落花鲜活起来。因为交互方式的改变,数字媒体创意表现将突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以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

虽然数字媒体艺术依赖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技术等高技术的发展,但这些技术一度将人类困在孤独与封闭中,人们通过与数字产品与机器交流,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机会。过分的关注技术弱化了数字创意中的情感的表现,为此交互方式势必要打破单纯的人机交互模式,向人人交互进行转化。随之数字媒体创意表现将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如索纳·斯尼比的作品《接近》,多位观众走在一个方形地台上,其中最接近的两个人之间会自动呈现箭头的两条弧线,其余人是单向箭头,当观众增多,图像会变的复杂,参与者通过自身的移动,身体交错等方式变换图像。这件作品的数字媒体创意表现不再采用单用户的交互装置,而是利用的交互式多用户装置来实现人与人之间更主动更直接的群体交互。交互式多用户装置是以人与人之间动态交互和情感交流作为多媒体界面,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等交互行为动态的调节数字媒体创意表现得效果,让参与者之间展开群体交互。随之数字媒体创意表现将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创造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3 交互方式的发展对创意表现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