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医学的体会十篇法医学的体会十篇

法医学的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44

法医学的体会篇1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学方法;体会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它是临床二级学科。全科医学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从而预防疾病和维护身体健康。与各门窄而深的专科医学相比,全科医学的范围宽而浅,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性别、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以及各类疾病研究。面对人口老龄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药费用的日益高涨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分化等状况,全科医学应运而生。

一、全科医学教学方法的分析

1.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第一,由于全科医学的涵盖范围广泛,内容烦琐,理论性较强,所以要求教师尽力做到全面精通全科医学的各类教材及目录大纲,在备课和制作ppt的时候要注重合理取舍和归纳。要把握住重点和精髓,把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最重要的部分着重强调,把那些次要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并做出必要的取舍。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将自己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这样课堂教学能够更加形象具体,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还要关注和掌握全科医学的新进展和新动态,讲授一些课堂外的新知识,这也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全科医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在讲课中,教师讲解的内容要涵盖教材要求,并注重一些实际案例的运用和讲解。教师要将时间着重花在重点和难点上,比如诊断、治疗、高血压的分类、临床表现等重要内容。在临床表现中,教师要着重强调突出的重点症状,其他方面简单讲解即可。

2.合理运用教学课件。第一,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新兴媒体软件的功能,针对教学的不同要求,合理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各种不足,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和极强的功能性,能够很好地将一些结构复杂、图文抽象以及晦涩难懂的知识形象具体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二,提纲似的教学课件对学生起着很大的辅导作用。在课堂中,教师永远是主角,课件只是辅导性的。但带有提纲性的课件能够形象地勾勒出知识的要点和重点,避免了知识的烦琐和杂乱无章,也能够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合理运用教学模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全科医学教学模具的应用,充分发挥出模具教学的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全科医学生只能学习接触过的基础病例,而无法深刻理解一些未接触过的病例,这时模具教学就发挥出了作用。模具教学弥补了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在急救训练和一些临床实体教学、有创性临床操作上,更能凸显出模具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将模具引入全科医学的教学当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增强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上的经验和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全科医学教学方法的体会

1.重视理论基础的培训。由于大多数医学生都接受过专科医学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很容易走入专科医学的误区。所以,必须强调全科医学基础教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必要时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为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做好充足的准备。

2.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全科医学的教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教学,还包括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技能操作才是学习全科医学的根本目的,所以必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些操作技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全科医学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3.引导观念转变。全科医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对当事人的“长期负责式照顾”。注重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是它的根本宗旨。学习全科医学的首要原则是要弄清全科医学的宗旨和内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服务观念,培养他们全方位的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连续、全面的照顾和服务。

三、小结

恩格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为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的来对付疾病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系统”。全科医学教育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师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和将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笔者建议应该加大对其的关注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法医学的体会篇2

《中医内科学》教学任务主要是建立和培养学生中医内科临床的思维能力。鉴于《中医内科学》教材部分内容陈旧,加上长期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也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改革《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是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为重点的一整套教学方法。笔者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本校2005级和2006级中西医结合班《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同行探讨。

1激趣引题,深入探究

《中医内科学》的历史沿革部分,主要阐述对疾病认识的发展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导性材料,因而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沿革内容枯燥,部分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因此,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激趣引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对病证认识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讨论并提出各自的观点。如在“中风”一节中,笔者提出“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病证及治疗方面是如何认识的?你们认为最具影响的认识在哪方面?今天看来还有哪些局限性?需要做哪些补充?”等问题。学生积极阅读教材,讨论热烈,大部分学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最后笔者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认识的提高,各时期对中风病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如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多,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主;唐宋以后,中风主要以“内风”立论,成为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对现代治疗中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最后,学生讨论热烈,提出了“内风和外风能否兼夹导致中风病?风为六淫之一,除了大家熟知的中风、中暑之外,是否还有中寒、中湿、中燥和中火?现代医学对中风是如何认识和研究的?”等问题,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的探索热情,为进一步学习、研究中风病打下了基础。

2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病因病机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牵涉到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等相关内容,掌握好这些知识,才有利于从根本上理解病因病机,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打下基础。笔者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该部分的教学中,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在探究中把学、思、疑、问结合起来,做到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习。对于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合作探究,留到下一节

课解决。如在讲解“咳嗽”一节时,部分学生对咳嗽与肝、脾及肾有关不好理解。笔者提醒学生,“能否找出四脏相关的共同物质基础?肺与肝、脾及肾是否存在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联系到“气”,气使得四脏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互相影响,气的病理变化是四脏与咳嗽相联系的共同物质基础,咳嗽是四脏气病理变化的一个方面。通过讲述气的生理及病理特点,结合脏腑与气的关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咳嗽的病机要领,对病因病机的分析能力提高了。

3辨识比较,强化探究

证治分类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对证型的辨识及方药的选择方面,由于症状交叉、重叠较多,要抓住要点,辨识清楚,并不容易。笔者首先对某病证相关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作简要归纳、概括。以病为纲、病证相为目,理清疾病证候主次,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要点。既避免了主次不分,又不至于遗漏主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学会举一反三,分析较复杂的兼夹证型或变证。例如,在讲授“腹痛”的证治分类时,笔者提出:“如何辨识‘寒邪内阻证’和‘中虚脏寒证’引起的腹痛?选方用药上有什么区别?”大部分学生从腹痛的病史、疼痛性质、持续的时间、缓解的方式以及疼痛时伴随的症状等方面加以区分,掌握了这两个证型的辨识要点和处方用药的异同。有同学进一步提出“寒邪内阻和中虚脏寒证能否转化?若既有中虚脏寒又兼有寒邪内阻,可能出现什么症状?又如何治疗?”等问题。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证治分类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深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简化了教学难点,学生从探究中也获得了乐趣。

4实践评价,探究反思

《中医内科学》的病案教学是学生去医院实习之前的“模拟”课,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大量病案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了学生独立思维空间,巩固和扩大了知识面,吸收、内化知识的能力也增强了。笔者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灵活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到医案的教学中,营造一个学生亲身临床的环境。如在感冒病案教学中,首先选用较典型的风寒、风热病案,先要求学生分析病案记录,各自写出病名、证型、治法和处方用药,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各自的治疗方案和依据,之后与名医治疗方法对照,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学生对病案的理解加深了,也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把“死”的医案学“活”了。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气虚感冒、血虚感冒等兼证病案,使学生知常达变,了解临床疾病变化的复杂多变性。笔者体会到,病案的讨论、分析和横向比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基础知识与实际运用融会贯通,为尽早建立起正确的临床思维打下了基础。

5小结

法医学的体会篇3

临床检验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不完全独立的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临床知识涉及面广的专业特点。临床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阶段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阶段医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紧密相结合,使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临床,专业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巩固与提高。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和患者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检验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实习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1]。现将本科室几年来带教实习生的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

1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学生刚刚跨进医院,充满了好奇和兴奋,所以必须让他们充分了解检验科各实验室的简单概况,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注意防止实验室感染,正确处理医疗垃圾及医疗废物。检验科接触的多为临床患者的标本,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能含有高浓度的致病物质或病原微生物,若不注意洗手等消毒措施,很容易造成实验室污染和自身感染,但这些恰恰是刚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岗前教育,强调劳动纪律,明确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实习过程中医院内感染恶性事故的发生。

2制订完善的实习带教计划

根据检验科各专业小组(临床检验组、临床化学组、免疫组、微生物组和血库)的特点,制订学习时间及实习方案。实习生不准随意调科室或减少、延长某个专业的实习时间,严格执行排班安排。各专业组拟定规范的实习带教流程,以课程及实纲为标准,充分考虑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及需要掌握的检验医学进展等内容,如临床化学专业组的一般实习流程为:介绍临床化学的检测项目及结果的临床意义、标本的接收及处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生化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和操作要领、室内质量控制原则、检验过程的分析、检测结果的审核、检验结果报告的打印等。

3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实习生步入成熟的基础[2]。实习生来院之前仅仅学到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动手机会相对很少,只有通过临床实习,不断实践才能掌握相应技能。现在医学检验已发展到了自动化仪器检测取代手工操作的时代,随着自动化分析仪的普及,手工操作机会减少,但这仍是检验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目前,各种体液常规的形态学检验,仍然是人工操作和显微镜检查。例如血液分析大多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仪器对幼稚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细胞等辨认能力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替代镜下分类。针对这些情况,要让实习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习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强化手工操作的同时,同样重视实习生的仪器操作培训。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结果异常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手工方法和仪器操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学习,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3]。

4建立全面质量控制意识

实验室质量管理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样本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检验医学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准备、运送及保存;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包括对测定出的检验结果的合理临床解释及应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检验项目的精确度、准确度,即仪器、试剂、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检验人员的素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更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核心[4]。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质量控制的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应随时对实习生强调质量控制的意义,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控制工作,重视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分析判断标本本身对结果的影响,如脂血、溶血、黄疸标本,在抽取标本时受到的稀释和污染对结果的影响等,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实习生进行质量控制的操作。

5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重点之一。临床实习期间是培养实习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研能力的最佳时期[5]。学生进入检验科实习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研方向,向科室年资高、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资格高的老师请教,辅导完成毕业论文。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6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法医学的体会篇4

【关键词】医学英语;教学方法;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2-02

1医学英语教学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医学英语教学任务由谁来承担,这一问题一直成为各医学院校争论的焦点。医学英语课在有些院校是外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而在有些院校则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基础学习结束之后被移交给医学专业的教师或医生去传授。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随着人才的引进,我院各专业青年骨干教师逐渐增加,不乏有一些良好英语背景(出国学习或国内英语培训)的专业教师。按照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大纲,选择相关专业的材料作为授课内容。由一些中青年教师完成各章节的医学英语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只局限在词汇、翻译和写作等方面,少有涉及听说方面的训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1]。

医学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医学英语听说能力。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而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离开情景,语言交际活动就难以实现[2]。因此,我们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尝试引入情景模拟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a,B,C,D,e情景模拟教学法介绍

当代高等教育正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转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从"教师灌输式"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学互动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答案[3]。但是医学英语需要听,说,读,写等实用性。情景是指交际活动的社会情景,情景模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实物、图片、录音等教学用具,通过对话交流、角色扮演等形式,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生动的语言。

笔者采用2007级5年制,2008级5年制两个班学生就教材中"internalmedicineandtoday'sinternist"一课中HelpwithobtainingnecessaryandprofessionalServices章节进行试点教学,课堂教学为2学时。

将同学分成4组,每组7名同学。各组由一名英语通过六级的学生作为"monitor";其余3名同学模拟成"thepatientwhohasbeenreferredwithapositivebiopsyforamalignant"另外3名同学模拟成"theoncologist/internist"模拟情景是肿瘤医生如何对他的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同医生之间交流的场景。

教学内容包括:1)课前的相关资料查阅,2)课堂上的模拟交流,讨论,3)每一组的"monitor"进行总结"summary"4)课后调查问卷填写。

a)aim:通过分组法,模拟情景,学生课堂目标明确,模拟活动与角色扮演一样都要求学生走出自我。进人到预先设定的角色和环境中。此种方式学生目的明确、准备充分。

B)Background:学生课前要做大量准备,这是一个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既能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又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C)Confrdence:同学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会更加有信心进行交流。医学英语课上,笔者都会鼓励学生,其实医学英语并不难,不要害怕长长的单词,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慢慢积累就会发现许多规律,掌握正确的方法,学起来就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D)Discussion:让学生去阅读有关讨论话题的材料。获取相关信息,在讨论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时要有人负责记录,汇报讨论的内容要点。每个小组中相应的学生起来汇报本组观点。鼓励每名同学发言,为了有效开展小组讨论要做到两点:①根据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和个性来安排小组。②教师要负担起管理和调控职责,及时干预、指导小组讨论。

e)evaluation: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自学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分析情景模拟英语教学法的优点。85%以上的学生同意以上优点,但是,在提高自学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两方面,表示反对比例较大,分别占5.9%和18.7%(如表1所示)。

3应用体会

之前我院医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采用任务式教学,体现在词汇讲解,阅读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几方面。大体等同于公共英语教学(eGp)。甚至医学英语课堂会变成"英汉翻译课"。[4,5]我们知道医学英语依托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6]。对于如何应用eSp理论传授医学英语?笔者尝试应用情景对话,讨论等方式来讲解医学英语的部分章节,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语音和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益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昊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29-30.

[2]高慧.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J].教育探索,2008,6:68-69.

[3]成艳萍,高绍芬,邱服斌.CBi教学理念对医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77-78.

[4]梁忠宝,张宏,朱晓梅.大学医学英语,第一版[m].2007,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法医学的体会篇5

[关键词]公安院校;LBL;pBL;tBL;综合应用

中国分类号:G642.421

法医学是服务于司法实践的一门医学学科,在公安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安院校都开设了法医学课程,但是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没有医学基础,在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医学常识可能成为学生不能理解法医知识的难点;其次,基于现行公务员招考体制,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法医学教学中也面临这个问题;最后,由于公安院校的学生不是从事法医工作的学生,如何启发学生将所学法医学知识运用到本专业公安实践中,对从事法医学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问题,尝试在法医学教学中进行改革,通过综合运用LBL、pBL、t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LBL、pBL、tBL教学模式

1、LBL教学模式简介【1】

LBL教学模式即Lecture-BasedLearning,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此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多数院校早已采用多媒体教学,避免了教师上课做大量的板书,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互联网又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可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病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授课时可以图文并茂,这不但能便于学生的理解,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该方法存在一些弊端,由于是一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所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即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由美国神经病学家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现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特别是医学中被广泛应用[2、3]。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们多种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利用各种知识载体和信息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该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欠扎实。同时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要结合案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得出最佳结论。因此,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约需一周,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目前,我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tBL教学模式

tBL教学模式即team-BasedLearning,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由美国okalahoma大学的michaelsen教授等于2002年提出并逐渐在欧美国家得到应用的[4]。该教学模式侧重于组建学习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在一个团队(或小组)内部以及不同团队之间注重同学间的搭配与组合,例如成绩的好坏、讨论发言积极与否等因素,做到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tBL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该教学法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tBL教学模式的弊端与pBL教学模式较为类似。

二、LBL、pBL、tBL教学模式在法医学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LBL、pBL、tBL教学模式各自有其利弊,因此应该根据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教学目的综合应用,采用综合式教学模式。LBL教学模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在基础阶段的学习还是应以LBL教学模式为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LBL教学模式时,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ppt中应该尽可能大量采用照片、视频等内容,但是要掌握一个度,避免过于花哨,喧宾夺主,针对公安院校学生没有医学基础的情况,可在介绍具体法医知识点之前,先铺垫性的介绍该法医知识点所涉及的医学知识,而不必单独、专门介绍医学基础知识,比如:介绍机械性窒息章节,可以先介绍人体颈部、呼吸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然后再介绍机械性窒息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相关的法医学知识。在提高阶段、拓展阶段的学习应以pBL、tBL教学模式为主,比如:在介绍烧死基本知识点之前,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何鉴别生前烧死和死后焚尸?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边学习烧死的基本知识,一边思考问题,通过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学生自我总结式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不必灌输式教学。采用pBL教学模式时,还可以以案例为线索,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何将法医学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运用,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的,可以采用tBL教学模式,组成一个学习团队,共同探讨综合运用问题,比如:在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介绍尸体检验时,可以几人一组成立一个学习团队,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分别扮演法医、照相、痕迹人员角色,共同探讨在尸体检验时,如何进行尸体照相、尸体指纹捺印等,这样不仅学习尸体检验时涉及的法医学知识,更是结合自己今后要从事的专业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整体的把握了尸体检验时所涉及的刑事科学技术的知识,提高了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而不是孤立的学习某一种知识。

实践证明,通过针对性的运用,综合运用LBL、pBL、tBL教学模式,可以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自身短板对其他知识学习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其他专业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学,2011,5:100-101

[2]Davidt,miflinB.problem-basedlearning:wherearewenow[J].medicalteacher,2008,30(30):742-763

法医学的体会篇6

【关键词】中医药法;特点;问题;对策

中医药法是伴随着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目前,已成功将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越南、泰国以及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呈现出乐观景象。由于各国卫生保健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因此中医药立法也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立法,都有相同之处。[1]

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中医药法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其有别于其他部门立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我国,中医药法就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以调整中医药社会关系、保障人们的中医医疗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与我国其他部门立法相比,我国中医药立法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我国中医药法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中药品种、中医药教育等许多领域,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医药法的特点及我国中医药立法现有的一些问题,并探讨完善我国中医药法的途径和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药法的特点

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中医药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一样,也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但由于它所调整的是中医药医疗及其发展而引发的各类社会关系,从而决定了其必然具有某些自己的特征。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

与其他的部门立法相比,中医药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就调整对象来看,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是中医药社会关系,具体的就是指因中医药教育、认证、医疗、管理、规范、发展而形成的各类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是由许多种社会关系共同构成的,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关系。其次,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决定了中医药法所采纳的调整方法和手段也是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再次,从体系上来看,中医药法律体系是一个较为庞杂的法律体系,该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其他法律部门中的许多调整中医药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及大量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等等,可见,中医药法律体系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二)伦理性

伦理道德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是中医药社会关系,所以,其在对中医药临床医疗活动调节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伦理与道德问题。这就要求中医药法做到以下两点,即:它既要对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则做出评价,同时又要对某些新的伦理道德规则做出评价,以决定是否应予以认同和保护。这样一来,中医药法必须将某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纳入自身的调整体系,并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对那些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加以禁止。因此,中医药法具有浓厚的伦理性。

(三)科技性

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不仅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包括人类与生物圈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中医药法就必须要建立在中医药科学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要遵从基本的中医药科学规律,如中医学理论中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两个特点,对人体的生理有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四部分,以及对疾病、防治的病因、发病、病机学说。[2]中药的基本理论还有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等。[3]这就是中医药法的立法基础。而中医药科学的技术性决定了中医药法必然也具有科技性的特点。表现在:首先,中医药法必须将中医药科学的某些成果作为自身的内容之一,如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中药等术语的解释就明显是中医药科学成果在中医药法中的反映和体现;其次,在中医药法律体系中,拥有大量的中医药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如我国的《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等。

(四)预见性

中医药法是以保护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为目的的,而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中医药法必须正确预测中医药科学技术的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的中医药科技活动作出恰当合理的引导和规制。一方面,中医药法要保障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中医药创新权,另一方面,它又要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权予以必要的约束,对那些可能产生社会危害后果的行为加以严格规制。这就使得中医药法在立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超前立法的原则从而在立法内容上具有极强的预见性。[4]

二.我国中医药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医药立法起步相对较晚,其内容涉及到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教育科研、药品监管、中医药标准等领域,虽然拥有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制定程序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等,然而,就总体来看,我国的中医药立法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

(一)立法步伐滞后,缺乏预见性

立法滞缓是我国各部门立法的一大通弊,在中医药立法领域,这一弊病更加明显和突出。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我国中医药方面的立法不论从数量还是从广度都比起其他部门法去之甚远,直到1982年才由卫生部制定并颁布了《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试行)》。再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建国后相关的法规《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执业中药师资格认定办法〉的通知》却直到1995年初才姗姗而来。这充分暴露了我国中医药立法的滞后性。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5]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医药立法体系还远没有健全,甚至严格一点来说,这些立法还难以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其主要表现在:在我国中医药法律体系中,还没有一部能够承担起“领头羊”作用的基本法,这就使得我国中医药法群龙无首,难以真正成为一个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内部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

(三)内容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立法对中医药科技活动的规制基本上还只是采用行政法律规制一种形式。表现在具体法律制度上是我国尚未建立中医药科技活动的民商事制度和刑事制度;另一方面,某些有必要法律化的伦理道德原则或规则尚未被纳入我国中医药法之中。例如,知情同意原则等,都显然还没有明确成为我国中医药立法的规则,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中医药立法内容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完善我国中医药立法的对策及建议

法律并不总是消极地承认现状,它还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秩序的一种勾画、设计和引导。为此,需要立法者在总结经验、认识现实的过程中,正确把握立法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做出科学的预测。[6]

(一)国外的中医药立法

1.中医药立法在美国

1971年以后中医针灸在美国出现的“针灸热”,使加州的中医针灸展现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景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适时出台了加利福尼亚州针灸条例和针灸执照法。后来加州在1980年通过了《中医行医规范法案》,该法案对中医的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规定了中医师可以使用的行医方式。目前,在美国针灸是以州法律的形式被列为医疗手段,中医药总体上已逐渐为美国卫生行政部门所接受,并被批准为公众合法的医疗保健手段。[7]

2.中医药立法在澳大利亚

2000年5月3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了《ChinesemedicineBill》(中医注册法案),这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中医注册法案。该法律执行后,维多亚利州的中医行业已经逐渐洗脱江湖郎中的习气,改变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医生形象,中医师的执业行为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并且,有多家保险公司承保中医治疗保险,包括诊费和针灸费,治疗者可按比例由保险公司偿付在中医药方面就诊、吃药的费用。中医师有资格使用医生(doctor)的头衔,并被赋予处方权。中医同西医一样,具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8]

3.中医药立法在新加坡

新加坡传统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表了《传统中医药报告书》,对新加坡中医药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2000年国会通过了《中医师法案》,从而确立了中医药在新加坡的法律地位。现在针灸师注册工作已经完成,一些综合性现代医院已设针灸科,新加坡的中医药事业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内将大幅度发展.[9]

(二)我国《中医药法》的立法构想

1.中医药法的名称

关于中医药法的名称,学术界提出了两种主要的选择方案,一种方案是制定传统医药法,其中包括行中医药、民族医药与中西医结合等内容;另一种方案是制定中医药法,非中医药的部分不纳入立法范围。在科学上中医药学可以表述为:“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医学体系。”[10]而西医生物医学的定义是:“以还原性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11]“中西医结合”不是相对独立、成熟的医学体系。它更不能与中医药学与民族医药学相提并列。而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12]它与中医药也不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所以在界定我国的中医药法的范围上,只包括中医、中药两个方面,不应该包括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部分,即采用第二种方案。

2.中医药法的宗旨及基本原则

(1)我国中医药法的宗旨应该是:保护人体健康,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步伐,支撑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以往法律原则总是把人的本位置后,而中医药法则应该把保护人体健康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由于本法的性质决定的,更是由于现代法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只有保护好了就医者的健康,中医药事业才能在全社会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才能更好的进行现代化和国际化。

(2)中医药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中医药法之中,指导中医药法制定、执行、遵守以及解决医患纠纷的基本准则。笔者以为,我国中医药法的原则大致上有:继承与创新并重原则、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原则、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原则、多学科结合原则。具体来说,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两者并重,才能更好的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中医是中药应用的指针和开发的源泉,中药是中医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才能使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药发展;国际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要互相促进;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发展才能博采众长,有所突破。[13]

3.政府在扶持、发展中医药方面的职责

(1)加大投入

集成国家相关计划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形成项目联动机制。比如可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14]

(2)政策扶持

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条款中可以规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及名老中医设立多种形式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相关诊疗服务”;“国家鼓励中医药开发、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依法到境外开展医疗及学术交流活动”。[15]

(3)组织协调

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4.医疗机构

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5.从业人员以及执业规范

从业人员的规范包括考试和注册、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等方面,我国目前的中医师准入基本上能够贯彻《执业医师法》考试和注册的要求。[16]执业规范应该包括诊疗、继续教育、保护患者、完成病历、紧急救治、知情同意、突发事件的灾害防治等方面。

6.中药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由于中药成份的复杂多样性,因此,应该在中药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法律规范上弥补质量控制的不足,充分体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基本原则。可规定,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注册,一般不需要进行临床研究。需要进行临床研究的,化学药品可仅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需要用工艺和标准控制药品质量的中成药和生物制品,应当进行临床试验。对一些可能导致品种质量差异的注册申请,应该规定进行临床研究从而保证申请注册的品种上市后的安全和有效。于中药的特殊的用药历史,以及其活性成份的复杂性,有时仅改变一些工艺条件又不足以改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故需规定,改变剂型或生产工艺时,如果生产工艺无质的改变,可减免药理、毒理和临床的申报资料。

7.教育与科研创新制度

按照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情况,其教育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大学教育模式、继续教育模式、传统师传模式。前两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而后一种有的专家认为已经过时或者不可信,实际上,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中医药教育投入资金的流向上,更反映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我国中医药人才分布不均,水平层次不一,在农村很多地方主要是传统师传模式,即“乡村中医师”、“民间中医师”,所以政府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在这些方面下大工夫,例如立法中可以将“地方政府通过对乡村中医师、民间中医师进行培训,承认其执业资格,保护其执业行为,并创建相应的执业环境。”

关于科研创新制度,需要建立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如立法可以规定,“国家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及其运行机制,通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中医药基础数据库和国际化信息库的建设,促进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创新体系的建立,提高科技支撑能力。”8.保障制度

国家可以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来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在地方政府要严格把关,防止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立法可以规定“国家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9.奖励制度

我国中医药奖励制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奖励范围:学科领域新规律、新事实、新概念的研究成果;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中医证候、诊法、治疗、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医史文献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标准、信息研究成果。(2)申请途径:其途径可以分为申报和推荐两种。申报是指由个人、集体申报。在推荐中应注意推荐人的范围,例如可以规定由以下单位和专家推荐:①、省级中医药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②、中医药学会;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④、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委局及直属单位;⑤、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3)评审: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的二审终审制。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辨,并实行差额评定奖励项目。申报奖励的项目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4)公众监督与争议处理:公示制度,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发现其有作弊行为的,应该规定其应该追究的法律责任。(5)奖金:可以成立国家中医药奖励基金会,采用基金的方式专门管理和发放中医药奖励资金。

10.法律责任

本法的法律责任对象的主要包括: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教育机构、非法行医的个人。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行业自治体系的建立——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引入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具有相同高等教育经历、高超专业技能,执业道德要求较高的专业群体应当实行行业自治,因为行业自治能降低政府管制成本,加强群体自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而要达到上述目的行业协会必须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强制和唯一)和惩戒性,并能在这一基础上做好服务协调、自律和发展工作。[17]

目前我国法律在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定位问题上没有规定中医师强制加入职业组织的规定,这一点将加大社会的管理成本,也对保护外资医疗机构的中医师权益不利,尤其难以做到从道德上管理医师,因此《中医药法》首先在这一点上有所作为,应当明确中医师加入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强制性,有了充分的法律基础,则中医药行业协会组织自律、协调、服务、发展的功能就会更好地体现。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也有待解决,运用行业自治组织,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成熟经验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文章来源:/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0—24页。

[3]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页。

[4]刘长秋,《浅论生命法的特点及我国生命立法的问题与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200020。

[5]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98—100页。

[6]乔克裕:《法理学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7]文章来源:/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8]文章来源:《中医药立法在澳大利亚》,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3月15日。

[9]靳士英:《中医中药在新加坡》,《现代医院杂志》,2002年6月第2卷第3期。

[10]李致重:《中医复兴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9页。

[11]李致重:《中医形上识》,香港奔马出版社,第190页。

[12]文章来源:/news/2005425154513.htm,《中国民族医药简介》,Cmam信息中心,

[13]《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4]文章来源:/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15]文章来源:同上

法医学的体会篇7

关键词:医事立法;迫切性;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尚没有完整的医事法律体系,调整和规范医事领域中的医患行为。有一部分法学家们认为医事领域中的行为属民事法律调整范畴,没有必要单独立法,只需在民事法律中加入一个章节即可。有一部分法学家认为,不需要制定医事法,只需制订医疗损害赔偿法即可。实际上,医疗行为虽然属于民事法律调整范围,但是它的专业性太强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用民法通则调整太原则和模糊,法官因不具备医学的知识,在审判实践中很难操作,有时往往很难体现公平和公正。而单立一部医疗损害赔偿法不能解决现存医患关系的问题。医疗损害赔偿的前提是确定医疗机构的责任,没有医疗行为的法律规范又如何区分对与错呢?是非的标准是什么呢?再者医患关系中,不仅仅只是存在医疗机构的损害赔偿、调整医疗机构的行为,同样还应当有法律规范患者的行为,才能保证医疗行为中正常诊疗秩序和正常的医患关系,确保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正常发展,真正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促进医患关系缓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应当有完整的医事法律体系,对医患关系中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调整,确立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设立医疗行为的规范标准、医疗损害的赔偿项目和标准,对破坏正常诊疗秩序行为的具体处罚项目和标准,从而有效保障医疗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1医务工作的职业特性

人不仅具有生物特征,并且具有社会特性。医师,作为社会上一种以人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行业,被赋予保卫人的健康,防治疾病,增进寿命的崇高使命,这个任务兼有生物学与社会学的意义,这就决定了对职业医师的品质的特殊要求。医务活动的庄严性,不论古今中外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样一种以人的生命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职业,更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和保障,而且由于医疗行业基本上是以独立的脑力劳动为主要形式,更加需要职业的品德修养,强调自我约束(慎独),维护医师这一称号的纯洁和尊严。法制和道德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古今中外,有不少为医业制定的法律制度,有不少为培养高尚情操而设计的医德规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但许多已随社会变革而成为历史。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对于为医业所规定的法制与道德,不应属哪一个阶段所专有[1]。对于那些反映了科学规律性、对我们仍然有用的,以及那些反映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对我们社会不起作用或起相反作用的,应该区别对待给予取舍。近来有关报刊上发表了很多借鉴古代医德的文章,正是反映了对传统医德的批判地继承。30多年来在我国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公费医疗与合作医疗普遍推行,就医率大为提高,医疗设施与医务人员成倍增加,在新情况下出现一些新问题是不足为奇的。特别是十年浩劫破坏了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医界深受其害。显然,当前在庞大而繁杂的新事物面前,单纯以朴素自觉的纪律性来约束已经不够了。在新的客观形势下,要求我们制订新的医事法制,树立新的医德规范,这是针对现实,革新风貌所必需的,也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所必需的。

2医事立法的依据

2.1宪法是医事立法的法律依据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各类部门法的依据。我国宪法中有关维护人民健康和医事卫生的规定,如国家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有关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等规定,这些都是医事立法的重要依据。因此,医事立法必须以宪法的规定为法律依据,也是对宪法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化[1]。

2.2医药卫生方针政策是医事立法的政策依据在我国,党和国家的医药卫生方针政策,是为实现一定历史阶段的卫生工作任务而提出的行为准则。它在医事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医事立法的重要依据。将党和国家的医药卫生方针、政策,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则成为全体公民遵守的行为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医事立法的过程,亦即将经过实践证明了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切实可行的卫生大政方针,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1]。因此,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医事立法的依据。

2.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医事立法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要不要立法?立什么样的法?法的内容包括哪些?最终要取决于该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具体地讲要受到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制约。同样医事立法亦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医事立法植根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才能使医事法所调整的医事法律关系更趋科学化。

3医疗实践的发展决定了医事立法的迫切性

医疗实践更迫切需要尽快出台医疗行为中的各项规范标准的法律规定和条文。医疗行为中的各项诊疗操作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履行职责的行为标准,是实现医疗安全的保证。卫生部已委托中华医学会众多专家对各项疾病的诊疗操作常规进行制订,但在院前急救、整形、医学美容、预防接种等部分内容尚还没有标准和规范,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在这些部分出现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多。当前的局面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难做,不知应如何操作。患者不满意,无法区分对错。法官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判断正误,很难体现公正。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而钻营捞钱,诸如此类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应当加快制定涉及医事领域中各项行为的法律规范。一整套成熟的医疗行为规范标准是促进医事法律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人们的身体康,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保证。也是落实“三个代表”最迫切、最具体的体现。

4加强医事立法,重视医事法律实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1医事立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医事立法的目的和初衷无疑是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从而使双方的交流能够在平等的前提下更加规范而顺利的进行。然而,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医师认为目前的医事立法更为偏重于保护患者权益。这可能是由于患者长期被视为“弱势群体”,因此,无论在立法还是执法过程中,人们在感情上都往往更乐于偏向“弱者”,而使医生在工作中感到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事实上,这既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融洽,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医事立法与执法过程中,主张医事立法与执法的主体及公众都能更加理智,更加客观,使法律的天平不偏不倚,使医患双方的矛盾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4.2青年医师的医事法律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在绝大部分青年医师已经对医事法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运用法律知识判断医疗事故,但对其所带来的巨额赔偿仍在感情上存在一定的顾虚,不能完全接受。这说明青年医师对医事法律的认识仍然不够完整,大部分医师对它的理解仍只停留在法律形式的层面上,而对其相关的法律后果却不能作出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因经,对医事法律的学习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使青年执业医师的法制观念更强,法律知识更为全面[2]。从而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4.3要提高在职医生的法律素养,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既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又是取得良好收效的最佳时机。因此,学校决不能仅仅专注于对学生的专业课进行“严防死守”,对基础法律的普及同样不容忽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工作后的长期发展,更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综合素质更加完备。建议各医学院校在已有法律基础课的基点上更进一步,开设医事法律部分的专门课程,同时提供司法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形式中学到更丰富的法律知识。

4.4加强执业医师的法律学习,医院管理是重要的环节医院在组织在职医生进行法制学习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院方在注重医疗手段的突破和经济效益的收获的同时,更不应忽视了对本院执业医师法律素质的培养。首先,应加大法律法规教育宣传的力度,如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组织医务人员专门学习相关法律文件,以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并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医事法律在维护医院、医生、患者三方权力过程中的作用,使其能更客观地认识医事法律。另外,应制定具体制度规范医疗过程,促使医务人员自觉践行。如严格知情同意程序,规范病历书写等。这才是对医生真正的爱护,对患者真正的负责,也是着眼于本院长足发展的表现。

4.5成为出色的医师,自身法制观念的不断更新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方面立法工作的重视,以及医疗卫生立法工作的开展,作为一名医师,一方面应经常学习相关法律,培养法制观念。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实践中自觉的运用,如科学地论证每一个医疗行为的正当性、规范性,实施侵袭性较大的医疗行为前,要向患者说明告知,并有一定的文字手续,有关医疗文件记录一定要及时、完整、准确、规范、客观和真实,并能反映出病人的配合情况等。与此同时要注重与患者沟通,培养高尚医德,为医疗卫生法的实现提供有效保证。每一位医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跟上法制发展的脚步,把握好时代的脉博,处理好一切可能发生的不利于工作进展的枝枝蔓蔓,使自己的医学事业这棵大树参天更挺拔,进而为祖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健康森林再添新绿,使之生生不息,茂盛蓬勃[3]。总之,医疗行业的服务不同于其它行业,由于面对的是患有疾病的人,因此,服务的标准更好,要求更严。据统计,时下在各种医疗纠纷中,因为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多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医德医风和医事法律不健全等等问题,可见医事法律是多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4]。我们的医师,不仅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法制观点。服务要注重人性化,不能“见病不见人”,更不能“见钱不见人”漠视患者的权利。就无法和患者建立起理解、信任、沟通的关系。患者同样也要遵章守法,不侵犯医院和医生的权利和利益,以及不干扰正常医疗活动。发生纠纷要在法律和相关规定下进行调解和解决,化解矛盾,和谐医患关系才能建立起来,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5]。

参考文献:

[1]姜柏生,田佩.医事法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2.

[2]王萌,李倩.青年医师医事法律观念调查[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3,9(2):127.

[3]郑雪倩.呼吁医事立法,正确调整医患关系[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17(24):13.

法医学的体会篇8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法学方面的人才高度重视,无论是在各级各类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在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对熟知医学、精通法律的复合型人才都极为缺乏。医学法学是医学等自然科学与法学的结合,是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兼具医学、法学的学科特点,并受多个学科发展的影响。目前,我国多所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法学专业,有的院校将该专业命名为卫生法学或医事法学专业,各院校均制定了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但在学科体系构建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一、医学与法学的产生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没有法就不可能有法学。但法学并非和法同步产生,并非一有法就有法学。法学是在法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在人们对法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产生的,具备这样的条件,人们的法律观念、认识和思想才能上升为知识和理论体系。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医事卫生方面的法律规范,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医事的国家之一。1948年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或世卫,wHo),是联合国属下的专门机构,是国际最大的公共卫生组织,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世卫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主要职能包括:促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进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有关事项的教学与训练。

 

二、医学法学学科的构想

 

(一)医学法学的学科定位

 

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调整对象是现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医学法学是调整有关人体生命健康权益保障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医学法学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旨在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是调整卫生行政管理关系、医患关系、规范医疗行为、依法行政、维护医患权利、提高执法水平、医疗技术水平的法律体系。从学科定位来看,应属于法学分支学科下面独立的二级学科,但目前我国专业分类上无此规定。

 

(二)医学法学的学科体系

 

医学法学具有自己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背景及明确的研究方向。医学法学学科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生命法学”、“医疗法学”和“卫生法学”。生命法学主要从生命伦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以生命科技活动为中心,围绕其产生的道德、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是医学、生物工程学等生命科学与法学、伦理学的重叠面上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是涉及基因工程应用乃至人的生命创设、延续和终结等社会关系的法律科学,处于整个学科体系中坐标原点的位置。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一般理论研究,以生命为核心的生命法律问题。(2)生命科技的法律问题。(3)生命科技的伦理问题。(4)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发展中的产生的法律问题,例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基因工程、性别变更、器官移植、安乐死等。

 

医疗法学主要侧重于医疗法律关系主体及医疗行为、职业管理等问题的研究,体现的是横向的平等的医患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医事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医疗机构管理、执业医师法律制度、护士管理法律制度等。(2)医疗行为,包括医疗行为的法律界定、医疗行为的分类、医疗行为合法性等。(3)医疗合同,包括医疗合同的分类、成立、生效、终止等。(4)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5)医疗侵权。(6)医疗技术鉴定。(7)医疗损害责任。

 

卫生法学主要侧重的是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的准入与管理规范,体现的是纵向的国家公权力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问题,调整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法律关系。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卫生立法与实施,包括立法体制、实施的基本形式、违法及法律责任。(2)公共卫生监督,包括公共场所、学校、生活饮用水等卫生法律制度。(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4)国境卫生检疫。(5)疾病控制防治,包括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6)健康相关产品管理,包括:食品安全、药品管理、保健用品、化妆品卫生等法律制度。(7)血液管理。(8)精神卫生。

 

(三)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需求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生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维权的法律意识不断增长,面对医疗纠纷诉讼案件逐年上升的趋势,社会急需既懂医学又懂法律的专门人才来解决目前医疗方面的各种纠纷与争议。国内各院校的医学法学专业围绕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知识结构等内容制定培养标准及实践课程。力争将医学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够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相关政策,掌握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能够顺利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能力,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医学法律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综上,培养医学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为立法部门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人才储备,能够更好的解决医事方面的纠纷和矛盾,促进医我国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三、构建医学法学学科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研究医学法学学科的目的在于完善法学的理论体系,使其成为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医学法学是调整关于人体生命健康权益保障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旨在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构建医学法学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与法律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医事立法,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

 

(二)实践意义

 

从实践意义看,构建医学法学学科为解决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医患关系是最基本的医事法律关系,也是医学法学学科体系中医疗法学重点研究的问题。面对现今层出不穷的医疗诉讼案件以及更为严重的暴力伤医事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维持医疗卫生正常秩序的前提,也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纠纷案件频发,如何公正及时的加以处理有赖于医学法学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综上,医学法学学科的构建有利于研究不断变化的医事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有利于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利于加快医疗案件的处理与审理,有利于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型医事法律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医学法学学科,能够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维护人的尊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进我国法制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法医学的体会篇9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我国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面向未来,中医药教育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教育发展体系,把握中医药教育的战略重点,促进中医药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医药教育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整体卫生保健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50多年来我国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民族医学院3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川,已经基本建立起适应国情和社会需要以及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疾病谱的变化,社会保健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春节团拜会上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新的机遇,勇于应对各种困难和新的挑战。他还要求大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二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中医药教育发展也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医药教育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笔者将自己对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及重点的几点思考求教于大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中医药教育发展概况与趋势

为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曾做过三次大的规划。

第一次,1982年全国中医药教育会议。为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文革”期间被破坏了的中医药教育,1980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了《加强高等中医教育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执行这一文件精神,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通过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办好中医学院》会议文件,明确了未来十年中医学院在布局、规模、专业设置、学制、师资、基地等方面的建设。第二次,1988年全国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在该次会议上,通过了《1988-2000年中医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规模适度、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有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第三次,1997年全国中医药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通过的《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医药教育工作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与办学效益,建设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以上三次大的规划,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之路,即由建立健全办学机构、体制,到建设有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再到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这样一条由外而内、由点及面、逐步深化的发展趋向。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与卫生服务体系、疾病控制体系改革,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中医药教育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此,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依据社会发展的环境和需求,依据中医药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客观地位,未来十至十五年的时间内,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在现有中医药教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以政府为办学主渠道,多种办学主体并存;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医药教育丰富多样;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中医药科学合理内核,自主创新和变革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凸显和巩固。

二、中医药教育发展目标

所谓发展目标就是发展主体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全局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医药教育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结构和布局渐趋合理,办学形式实现多样化。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的不足和弊端也渐渐呈现出来,如培养的人才中医药特色淡化,中医药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中医临床能力不够强等。本着回顾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宗旨,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建立和完善四个体系。

1.健全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中医药学是承载了浓重传统文化气息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指南与保障,只有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纳入到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才能确保中医药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50多年来,中医药政策法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人宪法,确立了我国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规依据,创造了良好的振兴中医的社会环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的建设仍落后于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健全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培育中医药教育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势在必行。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应包括:教育行政体制设置(公办教育、私立教育、师承教育等);教育投资(教育经费的筹集、使用);教育过程(培养目标、人学条件、修业年限,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职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资格、进修、待遇、考核等);教育监督(教育质量的管理与保证)以及中医药保护性立法等。2.完善中医药教育发展体系。中医药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为此,应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医药教育发展,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人为本,实现比较优势可持续性发展。中医教育教学发展体系应包括:适度的办学规模(与社会发展同步),完善的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类型),较高的办学水平(条件、质量、效益),资源配置合理、经费投人持续增长、支撑体系健全。

3建立中医药教育传承与创新体系。中医药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历经数一千年文化积淀,已积累了丰厚的医药学典籍,形成独特的整体观诊疗思维与方法,以及“大医精诚”的医德风貌。为此,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平台,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以创新精神促进中医药教育发展。建立中医教育创新平台,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竟争力的教师队伍,加大中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优化教育结构和科技组织结构,健全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前沿探索和战略性研究,实现中医药教育现代化。

4.加强中医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树立质量是教育生命线的意识,建立中医药教育质量标准,构建中医药教育质星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综合质量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素质、知识与技能的平衡发展。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重点

i.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形成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医药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甲医药教育体系,但在一些方面还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视国家、区域、地方社会发展,建立节约性中医药发展思路,力戒浮躁,力戒盲目进行学校升格、扩大办学规模及单纯进行一专业拓展,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有效整合学校内部资源,走规模、质星、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科学的医、校、研、产结合的办学机制。学校的发展,决不能仅仅立足于本身,而是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教学联合体,根据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口标,建立起立体性的教学网络。利用综合性院校的教育资源,避免中医院校的封闭发展,在保持中医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提高中医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利用教学基地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临床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利用教学基地资源,联合建设教研基地、科研基地,形成双从局面。

3.探索长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与模式,培养学科交叉、墓础厚实的复合型人才。长学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而进行,是一种独立的学制教育组织形式,符合了医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意味着整个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和学术体系将会得到重大的改变,其规模的扩大将会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分化与重组。为此,应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主体意识,深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的临床视野、提高临床能力,探素长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与模式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医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山干中医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医药教育模式,仍将是争论焦点之一。为此,这就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以指导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法医学的体会篇10

【关键词】西方;医学;文化;特点

1引言

医学是一门生命学科,历史以来为人类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西方医学即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视人体解剖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西方医学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一度成为世界医学舞台的主角。西方医学从19世纪初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医学与人文学科具有天然联系,因为医学的对象是人,文化关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从文化角度来讨论医学的基础。当前,人类对科学的迷狂状态,使得人文精神受到挤压,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相对薄弱。昝加禄,昝旺[1]提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育,重科学技术轻文化内涵、重实用功利轻人本情怀的现象,缺乏文化的理性与自觉,尤其缺乏从文化层面去认识医学的高度。因此,本文就西方医学文化为研究对象,帮助人们重视认真其其各方面特点。

2西方医学文化的历史哲学渊源和诊疗特点

医学现象十分复杂,医学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医学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最为原始的两个源头来自两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古希腊人曾将古埃及的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引入欧洲,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医学文化。当时重要的医学文化成就包括较高的解剖学技术和生理知识如证明脑是思维器官、人的一切感觉都是通过脑神经传递、血液循环理论等。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案和著名的医学理论,也说明了希腊医学文化的重要成果。希腊医学在希波克拉底以后,在亚历山大达到顶峰,且不久即开始渗入罗马。罗马对健康和疾病的态度与希腊颇为相似,解剖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古罗马医学的高峰时期,在“神圣的医生”盖伦时代。

从西方医学文化的另一个历史渊源看,西方医学文化也是对希伯来医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希伯来医学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宗教与医学的密切结合。鉴于当时希伯来民族的知识水平,希伯来医学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因素。马月兰[2]指出,西方医学文化是古代希伯来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希伯来医学主要是僧侣医学,经验医学作为补充而存在,《圣经》就是犹太教渗透到希伯来医学文化中的例证。其中,僧侣医学文化意识有这样的基本观念:只有信上帝,精神和肉体才能得到医治和拯救。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在律法书的613条诫命中,与疾病有关的达213条,其中许多犹太教戒律和饮食禁忌对人体有益,可养生保健。沐涛,季惠提出,当时医学主要采用大自然提供的药物疗法,这很类似于我国的中医疗法[3]。可见,希伯来医学文化是在僧侣医学和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的医疗理念对之后乃至现代西方医疗保健仍有重要影响。

从西方医学哲学思想上看,西方人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无限分割的,这是西方自然科学分析法的哲学基础。余谋昌[4]指出,西医立足于笛卡儿哲学,依据机械论思维,认为“人体是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医生的任务是修理失灵的机器”。它按照还原论的方法把人体视作机器,从而将其分割成各种各样的部件。西方医学研究问题,偏重于结构还原、解剖分析和实验比较。西医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

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其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西方人进而认为,生命现象最终可以还原为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于是在医学生理学中逐渐派生出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分支学科[5]。19世纪初,细胞学说被提了出来。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在这些医学思想引导下,西方医学研究非常重视微观实验数据,并一直将人体细化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确定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被誉之为20世纪生物学最伟大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也是还原论、分析法有效性的一项明证。

西方医学在诊疗中的思维模式是分析性思维。人体疾病的发生部位,通过各种现代仪器对身体相应部位进行检查和体液化验来作出准确的判断,作为诊断结果和治疗依据。西方医学在临床治疗中也已直接消除眼见的和实在的人体确定部位病变为目标,并采用有严格标准的药物进行化学治疗,或同时给予物理方法治疗,以排除这个部位器官的故障。因此,西药往往由单一或有限的几种人造化合物组成,药物的有效成份一清二楚,药量准确无误,并以生化、生理和病理的准确实验数据为依据。从西方医学诊疗技术水平看,由于采用各种高技术的诊断设备,西方医学对于器质性病变的观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确定更加准确。西方医学所开发出来急病救护技术和设备也常常能起到极好的临床疗效。长期以来西方医学实践证明,在还原论与分析法的指引下,西方医学文化获得了显著的丰富和发展,在诊疗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人类的身体和人的种种生理与心理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而对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医学界逐步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一个生命有机整体,离开生命整体的任何器官只能是一种物体。同时,社会中的人和生物性的人在医学文化中都应该得到关注。虽然没有任何人体生命现象与细胞和生物大分子无关,但也没有任何人体生命现象不和社会相关。因此,西方医学文化需要超越笛卡尔的观念,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文化,它依据人是生命有机整体和社会有机体的观点,把人的疾病的生物学研究与人的整体及相关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医学研究中,我们应该看到,人既是生物性存在,又是社会性存在,只有全面深刻把握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身心状态,医学才能真正做到养生保健和有效治疗。

3西方医学文化缺陷及发展方向

西方医学在把人越分越细的过程中,人逐步被分解成器官、细胞、分子,而整体的人不见了。为了查清病因及确切致病原理,西方医学病理学研究一贯尽量排除切断不可控因素因素,尽量将病因与机体发病现象放置在在一个单纯可控的孤立环境条件下,通过单因单果的直线思维模式,研究病理过程。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与实际存在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多因多果关联网络远远不符。1980年,德国东方史研究所满晰驳说:学者们应该觉醒,要认识西方医学的基本危机,西方医学已经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匡调元[6]指出,原论与分析法的片面性、西医发病学说的逻辑基础线性因果论、临床上的对抗疗法等方面,也提示了西方医学的局限性,需要在今后注意在医学哲学和临床诊疗中增加整体论与综合法的尝试。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界已开始领悟到,用还原论分析法研究人体,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必须注意吸收其他医学模式优势,对西方医学文化进行整合,在未来医学研究中争取走整体论与综合法的道路。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给人体健康定义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个定义就认知了人体健康的网络支持系统,而不是一个单因单果的问题。北美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威廉?奥斯勒也认为,“人们过分强调科学,容易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与怜悯。现代医学异常发展有可能毁了自身”[7]。可见,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西方医学文化,在继承西方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之后,在实验科学研究长足发展之后,需要在人文研究方面逐步加强,避免在治疗上只看到病看不到人,或是只治病不治人,只治局部不治全身。今天西方医学模式的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是其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重要表现。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在《从存在到演化》[8]一文中说:人类新医学将从东西方文化双向接轨与融合中诞生,就是一种对新的自然哲学与自然观的说明与试探。西方医学文化和中国医学文化趋向接轨的信号,也可能是西方医学文化未来发展趋向。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医学信念也是医学文化发展中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医学由其文化特征带来的文化功能,比如说疗效,法裔德籍自然科学家阿达尔贝特?冯?沙米索(adalbertvonChamisso,1781-1838)早有阐述:“对于需要医学的人来说,医学几乎是一种神奇的魔术,而它的效力总有一部分来自对它的信念。”这段话明确表达一个观点:部分医疗效果来自于人们对医学的信念。这里的“信念”,就是典型的文化因素[9]。因此,西方医学文化在建立医学信念方面也应有所举措。

4结语

综上,西方医学文化从古代希伯来文化中的经典医学模式发展而来,经过近代哲学思想引导,逐渐嬗变为以解剖和实验研究的医学模式,一直将人体细化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以采用各种高技术的诊断设备、对器质性病变的观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确定更加准确、急病救护技术和设备起到极好的临床疗效等优势,为人类医学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对于整体的人和社会的人关注不够,成为西方医学文化的缺陷,有待于在哲学层面和科技层面,进一步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医学创新,中国医学文化在很多方面的优势值得西方医学文化理性借鉴,这也是世界未来新型医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建立医学信念也是医学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昝加禄,昝旺,刘萍.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2010,7(22):167-168.

[2]马月兰.《圣经》中希伯来医学文化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2):56-57.

[3]沐涛,季惠.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7.

[4]余谋昌,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7-12.

[5]叶峻.论生物科学方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6(2):33.

[6]匡调元,试探21世纪西方医学发展趋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6):1-4.

[7]王一方,听大师演讲去[n],健康报,2007,2,16(4).

[8]prigoginei.从存在到演化[J].自然杂志,1980(3):1.

[9]昝加禄,昝旺,医学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