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约循环利用十篇节约循环利用十篇

节约循环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1:10

节约循环利用篇1

关键词:高校;资源;循环利用;对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网(),2006年3月16日)。将资源节约及其循环利用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章程中,这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一直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国内学者对于此课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构建资源节约型校园的课题讨论也一直在进行。作为科研、教育和社会服务基地的高校,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社区,也是自由能源消费的大户。建立节约型校园、促进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也是高校完成其社会责任,发挥积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实践,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实践情况进行了调研,借鉴其经验,总结分析目前高等学校在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二、安徽省部分高校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现状调查情况

访谈和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安徽省合肥市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三联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管理委员会及学生群体组织,并对其部分资源的节约及循环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高等学校的在校本科生发放问卷900份,有效问卷844份。问卷调查的方向具体有废旧衣物处理方面、电力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电子产品再利用方面、水资源和粮食资源节约方面、固体废弃物和图书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相关内容。问卷的内容全面,划分细致,贴近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能够直观明确地看到学生们在资源利用情况和节约、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意识。其中就水资源节约情况的调研结果如下:

此表是针对安徽省高校本科生的调研,由图1可以看出,44.6%的同学认为所在高校水资源浪费很严重,45.6%的同学认为浪费情况一般,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意识到水资源浪费的紧迫性,既然有人认为浪费严重就更应该使他们参与到节水行动中去,对宝贵而不可再生的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问题分析

(一)资源节约行动落实难,大学生参与率低

通过调查分析,约有40.20%的高校大学生将旧衣物扔掉,有44.12%选择将其送人;约有34.80%的高校大学生在校园就餐剩余多,有12.75%没有剩余饭菜;约有44.61%的高校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有7.35%认为不严重。约有29.9%的高校设有固定的废旧衣物处理机构,69.12%没有设置相关机构。由于相应的激励与奖惩机制不完善,作为高校主要资源消费群体的大学生也仅是“响应”国家号召,“宣传”节约理念,并未真正履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此外,尽管高校众多学生组织积极倡导建设节约型校园,或进一步举办了各种宣传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仅仅作为节约行动的“代言人”,其自身也没有更多地节约和循环使用资源的实际行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仅仅停留于理念的宣传上。意识上的薄弱导致大学生对此类现象的关注度不够,所表现的诸多节约和循环利用方面的行为或是为经济利益所驱使,或是为达成学校或院系强制下达的指标,缺乏自觉主动的行为约束意识。

(二)高校偏重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涉及较少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通过实地调研合肥地区几所代表高校发现,各高校后勤部门在开展环保工作时,都把重点投放在学校资源的节约上。但是,对于其资源的循环利用,各高校涉及的相关措施少之又少。通过对安徽大学的调研,该校学生增加近7000人,教育仪器办公设备投资增加近两千万。但是如此大的用电用水规模,该校用水情况从2005年的317万吨,到2006年的306万吨,到2007年的306万吨,到2008年的306万吨,到2009年的310万吨,到2010年的302万吨;用水量从2005年每平方米5.99吨到2010年的每平方米3.48吨。可见高校节水措施成果显著。但是调查发现,在固体废弃物、废旧衣物、废旧数码产品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高校却没有很好的重视,只是寄希望于高校社团,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三)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部分资源并没有得到关注

目前,高校较为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主要是在如水、电、固体废弃物等,在该方面的回收处理机制较为完善,同学们的节约意识普遍强烈。然而,随着国家对“节约型校园”的积极倡导,节约的内涵更为丰富,渠道更加多样。高校着重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在实现多项服务的全环节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尚未被认知的新资源,而这类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将会带动整个高校资源的协同开发,推进高校整体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的构建。我们发现,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一些资源常被忽视。如办学规模扩大或新校区建设带来的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粮食的浪费现象以及部分可再利用物品,如书籍、数码产品、生活用品等的循环使用还未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缺乏相应的处理方案。特别是数码产品,如今数码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快,所带来的废旧产品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加重。

四、对策建议

节约循环利用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首先在国外出现,最初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上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到20世纪末,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其核心就是3R原则。

(一)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

要求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属于输入端方法。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二)产品的再利用(Reuse)原则

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属于过程性方法。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饮料瓶和包装物,目的就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三)废弃物资源化(Recycle)原则

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属于输出端方法。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再循环。在生产中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利用高科技,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式直线生产流程的线性过程,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而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是相对的,以物质为特征(叶文虎,2002),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生产过程。通过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达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王金南,2002)。循环经济模式适用于工、农、商业等生产和消费领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它不光适合经济领域,还可以在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给人口控制、疾病防治、城市建设、交通控制、防灾抗灾等社会管理活动带来启示。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在考虑自然时,不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具有全新的内涵。

(一)尊重生态规律,确立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力图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但必须尊重生态规律,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自然生态环境应当作为社会共有财产进行定价,使生产者按照费用最小化的原则节约使用。新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确立新的经济观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和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经济活动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不仅包括少用资源,降低消耗,而且包括资源的综合使用,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化率。因此,与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经济相反,循环经济以低消耗、高效率、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是对传统的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根本变革,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形成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确立新的生产观

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则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依据生态规律,通过工业或产业之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依靠技术系统,在相关企业间构建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圈,大幅度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形成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使尽可能多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尽可能实现物尽其用,达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倡导绿色消费,确立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消费的观念。强化节约意识,鼓励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循环经济既是实现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又是一种具体的经济形态。在现实中,政府所制订的政策、制度和规范是引导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纵观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法律体制的建设,政策的引导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国梅,200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和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的环保化和治理污染的产业化。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负有引导责任,制定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行动计划和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石油替代产品开发的财税、价格、投资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编制各项发展规划,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环节,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建设节水型城市。

完善环境法制,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和配套环境法律的制订进程。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

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层面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的社会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循环经济论纲[J].中国发展,2002,(2).

节约循环利用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四)主要指标。力争到2010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注:上述有关指标将根据“*”规划作相应调整)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

(五)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六)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

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统计局、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

(九)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贸)、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

(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四、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十一)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二)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十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十四)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发展改革委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

(十七)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适时出台燃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

六、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十八)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十九)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十)依法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

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确定一位领导同志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二十二)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节约循环利用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主体;动力机制;经济利益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影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因而与企业、消费者和各级政府密切相关。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成员或主体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些主体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自觉发挥各自的职能并相互协作。这样,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才能顺畅运转起来。然而,在现行的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实现。事实上,当消费者还没有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时,不会购买再生利用产品,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样,当循环产业无利可图或资源能源监督都未能形成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也不会转变增长方式,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明确循环经济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就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一、循环经济主体的职能

企业、消费者、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这三个主体通过各自不同的职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费者,又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消耗;向市场提供能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再使用、再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产业;对企业自身排放的废弃物实施再利用和适当处置;构建企业间的废弃物和副产物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消费者是包括循环型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其职能应为:自觉控制容器包装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遵守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等制度,以促进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购买环境负荷少的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务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费方式。政府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者和推动者。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因而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发展起来,而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为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和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导和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为建立国家和地区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创造条件;作为集团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绿色采购行为直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为企业和居民做出表率。

为使循环型经济系统顺利运转起来,企业、消费者、政府这三个主体必须通过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互为条件的整体。首先,企业和消费者要通过市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企业要制造节约资源的环境负荷小的产品,消费者也要实行绿色采购,优先购买此类产品。在这里,企业把保护环境纳入经营宗旨和消费者确立绿色消费理念是二者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条件。其次,要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中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废弃物和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废弃物排放企业与废弃物回收、运输、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所谓静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上述各类企业都是循环经济系统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相互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系统整体就无法顺利运行。再次,要建立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运用适当的政策手段,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也应通过确立环保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适应政策的变化,以求减少政策执行阻力,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此外,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各相关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保证政府制定的目标、规划、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

二、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

为保证循环经济主体实现各自的职能,必须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则是通过经济主体价值取向这种内在力量,使其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一)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指当某种制度能使经济主体获得预期的最大利益时,就会使其积极作为,以适应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只有当它使企业有利可图时,企业才会积极推动或适应其发展,从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如,当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产品和循环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循环型产业成为一种巨大的商机时,企业就会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推动它的发展;当资源循环技术日趋完善,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时,企业就会从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对企业主体主要表现为追求循环经济中潜在的最大利润,对消费者则主要表现为以较低价格获得预期需求的满足。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常决定于对商品效用与价格的比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会选购价格较低的商品。当循环型商品与原有同类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价格低于或仅略高于原有同类商品时,就会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可见,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这种以低成本获取需求满足的利益诱导,会开拓和扩大循环型产品市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指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赋予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在循环经济运行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这种运行成本在内部转化为各主体的成本,从而形成由环境责任约束而产生的动力机制。如,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企业承担管理、处置废弃产品的经济责任,使由此发生的成本内部化为生产企业的成本。这样,会激发企业积极开发产品回收处置系统,努力降低回收处置成本,并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各环节努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使产品报废后便于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样,当生活垃圾由政府统一处理时,消费者没有成本意识,也不会主动进行垃圾减量化,而当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使生活垃圾处理的经济责任由消费者承担时,由于消费者有了成本意识,就会产生回收再利用资源、减少垃圾排放的内在动力。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关键性作用,如果政府的决策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则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形式赋予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并建立和

实施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法定责任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形成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约束力。这种环境责任的约束力就会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人们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持人类持续生存能力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自觉推动循环经济的动力。在循环经济主体中,绿色消费者是在绿色价值观影响下最先涌现出来的循环经济主体。这里所谓的绿色消费不仅指消费者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还包括选择环境负荷少的节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产品。因此,绿色消费不仅在于倡导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还在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因而出现了日益扩大的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在一定经营理念支配下进行的。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以追求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利润为唯一出发点,不考虑自身环境行为后果。也就是说,企业经营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社会生态效益。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者群体日益扩大,政府有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国际公约中的环境法规也日益严格。在上述背景下,企业的环境行为逐渐成为其获利乃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循环型产业正在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已成为自身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政府的全部执政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执政理念是政府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执政活动的动力所在。为保证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除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对政府的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外,还必须确立对政府的绿色价值观的影响机制,通过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形成政府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

三、构建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措施

(一)运用经济措施构建循环经济的利益诱导机制。运用经济措施保证企业和消费者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是构建其动力机制的关键所在。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使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明确其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促进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使企业产生珍惜环境和资源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企业致力于资源能源的减量化和再循环。第二,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包括制定税收政策,对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税,对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制订财政政策,政府投资兴建大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公益性项目,强化政府主体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从排污收费建立的生态环境基金中给予支持。实施政府的绿色采购政策,要求政府必须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制订金融政策,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通过银行的优惠贷款或运用证券和债券等融资手段给以支持。第三,制订鼓励消费者参与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押金返还制度,鼓励消费者回收饮料容器、电池等可再利用和危害环境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建立生活垃圾排放收费制度,促使消费者避免过度的饮食消费,减少生活垃圾排放;建立罚金制度,推动消费者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节约循环利用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08-03

在党和政府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以来,节约经济、循环经济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循环经济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且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节约、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层面。由于循环经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探讨循环经济既应在宏观上深化认识,还应关注微观层面的内容;既要关注资源的节约与循环,也应转变相应的效益观和经济增长模式。此外,循环经济还必须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理念,在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环节落实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标方能得以实现。

一、循环经济的多维视角

无疑,循环经济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首先是由资源问题的凸显性决定的。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能源总量并不高的国度。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不受资源制约,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时下,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之间的供需矛盾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缓解,环境和资源将承载发展带来的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是施加给生产、生活的压力,也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压力。这种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随着资源总量的日益减少而变得日益突出。循环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向前台的。“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社会发展效益,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1]

1.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的经济观念、资源利用模式的重大变革。和实现节约经济目标、建构节约型社会一样,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侧重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的。其中不仅包括了对循环经济的正确解读,而且应使国人认知循环经济是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既涉及国家利益,也涉及个人利益。二是具体实践操作环节的落实,即如何推广、创新各种循环经济的技术等。尤其应当重视的是,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节约与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目的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次巨大变革。”[2]这种变革一方面改变着传统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也势必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促进多层面的社会变革。

2.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并行不悖。首先,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目标及其实现已经体现出了“人本经济”的要求,即人在这个系统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循环经济理念及其落实的积极后果应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所要实现的效益目标既是当代的,也是长远的。或者说,循环经济既应满足当代人的欲望、需求,也要顾及不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所谓“代际公平”,实际上体现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各种经济理念的提出,各种经济模式的出台,都应考虑到人的各种利益和需求。推进循环经济的出发点、立足点依然是以人为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但前提是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利用的可循环性等。生产者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需要将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发展目标;不仅要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循环经济的建构进一步改善生存条件。

3.循环经济是一个涵盖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例如,在解决了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后,许多相关技术层面的问题也需要与之配套;某种意义上讲,循环经济也是节约经济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节约意识。推进循环经济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循环消费,即我们不仅倡导产生实现“绿色”和循环,也应倡导人们消费过程中的“绿色”和循环。如果说宏观的循环经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循环消费则直接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消费理念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应有“循环消费”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如在个人消费时,既顾及到消费行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到废弃物品的资源化问题;既满足个人欲望和需求,也关心对环境能否造成负面影响。建构这些意识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并与日常行为相连接,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循环经济目标的落实。对生产企业而言,则不仅需要对资源实现“绿色”利用,而且应尽最大可能对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如所谓“三废”的回收利用等。从资源消费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我们认为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消费行为、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意识;二是消费行为、生产过程中节约意识。从宏观资源角度上看,个人或群体的消费行为也属于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消费行为,都涉及对资源的使用,因此消费行为必须纳入循环经济的视野,在倡导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时,还应强调消费行为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如在消费时有意识地考虑到资源的回收、利用;选择消费方式时,以资源的节约和可再利用、再回收为基点等。

4.循环经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联系在一起,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也就是说,以循环经济的多维视角考察,循环经济不仅关涉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而且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人们常常从微观视角强调企业应节能降耗。但循环经济并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为,而且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使国人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全民参与的经济。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循环经济的微观视角在于个体行为人的各种经济行为。无可置否,时下国人的节约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漠视资源、环境等与个人休戚相关的问题。因此,有计划地开展节约经济、循环经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论及节约经济时人们见仁见智,但归根结底一定是资源的节约。人永远是资源消费的主体,对人的日常行为应当有资源意识的诉求尽在情理之中。

实践中,资源的“再利用”、“可再利用”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我们的生产企业资源“再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也是现实。日常生活中,许多商品、产品的包装不仅可以再次利用,有些甚至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可重复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我国――一个人均占有资源并不高的国度里重复利用率并不高,废弃物转化率也比较低,这些问题一直为舆论、媒体所普遍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难点,而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资源意识阙如,节约意识的淡漠。比如,各种垃圾的分类处理,以便资源重复利用,本是一个不需要过多深入说明的简单问题,但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社区却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中,大多数人还意识不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公众参与意识比较薄弱。现实告诉我们,循环经济需要营造相应的环境氛围,宣传教育肩负着“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提倡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鼓励优先购买绿色产品和循环再利用产品,拉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公民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水的循环利用及垃圾的分类,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艰巨任务[3]。循环经济的建构需要国人真正树立节约意识、“循环意识”。

针对传统工业化时代工业发展“两高一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发展经营模式,循环经济突出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表现为“两低一高”――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符合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运营模式。“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建立循环经济和社会体系,其核心是实现资源包括二次(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使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一样兴旺起来,以寻求一条与地球储备相协调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以及废弃物有效利用的途径,这是21世纪发展的战略问题。”[3]实际操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所遵循原则即是人们反复强调的3R原则[3]。一些学者论及循环经济时,侧重强调节约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强调循环经济的特征在于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无疑,此处提到的“三化”的确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内容。但我们也认为,除了“三化”之外,我们还应在“循环”二字上多动脑筋,使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循环”,如资源的节约与重复利用等。此外,循环经济还应有更深层次内涵,不仅应对资源合理利用,而且还应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实现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三化”只是核心内容,不是全部内容。

提及“两高一低”不仅是循环经济的要求,还涉及经济增长模式问题。显然,节约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已经否定了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进而通过循环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援引国家发改委马凯主任的话说,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4]。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为人们所认同,新的经济形态必定对增长模式产生新的诉求。所谓“循环”指的是,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单程经济”,而是一种反馈式的、循环式的经济运营模式。当然,涉及发展、效益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资源的“零消耗”。这便是循环经济所涵盖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鉴于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有学者建议“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5]。也有学者建议,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这种认识一方面强调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旨在说明循环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使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循环经济需要规范和指导。结合中国国情,以及中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生产经营者对价值、利润追求的现实,通过立法、法律手段解决循环经济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生产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指标时,数量、数字的首要地位似乎无可动摇,相对却不关心排出多少废弃物,甚至不考虑对环境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不采取硬性的规定,这样的生产经营者对任何循环经济都是漠不关心的。循环经济强调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是受到各种限制的,追求的目标是越少越好,最佳状态是“零排放”。无疑“零排放”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过程中,必须通过法制法规规范生产经营者的生产行为,并使其各种生产行为受制于循环经济的要求,使生产经营者牢固树立资源、环境观念。因此,建构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制,更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法律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恰在于此。

发展循环经济还应改变生产经营者的效益观。传统的生产经营者效益观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即侧重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各种社会生产不仅要顾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应强调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不能让传统的效益观阻滞循环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循环经济是一种涉及生产各个环节的综合的经济系统。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生产经营者的效益观,或者说我们应确立新的效益观。对生产经营者业绩的评估,既关注其对资源的占有、损耗,也关注其对环境的损耗。环境效益、环境评估应成为各种社会生产的重要评估标准。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效益,如果离开了环境效益都是不可取的效益。有学者特别强调,环境经营是“循环经济的核心”[6]。因此,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应适时转变经济效益观念、环境观念,尤其应当认识到,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经济、清洁经济,因此,应设计、推广新的清洁生产、消费模式。学术界、理论界的各种论述已经揭示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既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其涵盖领域必定是宽泛的,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社会生活,也应关注农业,即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循环经济。比较而言,人们在讨论循环经济时,对工业关注相对较多,涉及农业较少。在循环经济框架内的循环农业的基础是生态农业。在许多地区,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步告别“石油农业”(最典型的是无农药农业),形成所谓“立体农业”。这种“养、种、植”一体化、相互综合利用的、链条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农业循环经济。当然,因为国情原因(如土地经营分散等),这种有了成型经验的生态农业的推广还需要时间。但以此为起点,建成生态村、生态区、生态县还是可行的。此外,循环经济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缓解资源约束的压力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因此,离开了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至少是不完善的。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目标建构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结合节约经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更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建立硬性的约束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用“看得见的手”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生产部门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创造优化的制度环境。循环经济对规模经济有相应的诉求,“规模经济是企业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的重要手段,没有规模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循环利用资源只有当规模足够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推行循环经济就没有生命力。”[7]

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主流,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优化模式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总量并不高的国度里,如何调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而落实循环经济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为社会发展所证实。

参考文献:

[1]宋殿清.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110-112.

[2]黄慧筹.循环经济与价值转化工程[J].生产力研究,2006,(9):11-13.

[3]丁秋更.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9):221-222.

[4]川化编辑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川化,2006,(1):1-4.

[5]徐志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J].天府新论,2005,(6):104-106.

节约循环利用篇6

一、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把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作为全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重点,围绕“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主题,采取有效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和舆论监督,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活动。提倡建设节能型社会,在全社会开展“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的活动,要求省直机关和各市经贸系统起带头表率作用。

做好资源节约培训工作,将资源节约教育贯穿于各个层次的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制定培训规划,加强节约教育,不断提高资源节约的技术服务水平和执法监督水平。

二、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

按照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从体制、政策、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低资源消耗、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和产品,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依法坚决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生产线。要围绕节约能源来开展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及装备。

启动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搞好节能、节水产品认证,提高产品能效水平,引导用户和消费者选购节能、节水型产品。建立并完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依照《广东省清洁生产联合行动》提出的“实现三个100,建立一套机制”目标要求,加大政策、措施配套,引导企业重视清洁生产,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继续抓好队伍建设,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宣讲班赴21个地级市宣传工作,抓好清洁生产企业审核认定工作,表彰清洁生产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单位,开展“3个一”工程(即一个企业一年完成一项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事项),举办一期清洁生产技术交流会。

四、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筹备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和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我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一般机制的综合法、有关促进绿色购买的法规,建立个别废弃物回收利用专门法等;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毒化工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利用标识制度等,使我省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思路指导“*”规划的编制;把循环经济发展与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局面;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和核算制度;继续搞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以企业、园区、全社会三个层次,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来规划建设全省循环经济体系。

从投资、价格、资金、技术方面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从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支持等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的鼓励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

规范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以循环经济指导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按专业化、市场化要求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推进园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协调工作机制。促进我省成立由省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广东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及相应的机构,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

五、全面开展政府节能计划

加强政府机构节能,有效地节约能源、降低政府行政费用开支。通过政府机构的示范表率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普及节能产品和设备,全面提升全社会的节能水平。

全面开展政府机构能耗状况调查,研究制定政府机构节能政策,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机构节能机制,并组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六、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宏观指导

各市、各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重大项目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指导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列为重要内容;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分别制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节水、节约土地等专项规划;各市制定本地区资源节约活动方案,明确*-*年的资源节约目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扶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节约循环利用篇7

关键词: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循环经济的理念进入我国以来,各地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1]对解决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农业的内涵

郭铁民等(2004)[2]将“循环农业”定义为“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树文(2008)[3]指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把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农业发展的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系统的应用。

据环保部门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3.71%,工业“三废”污染占18.63%,生活垃圾污染占36.5%。[4]耕地减少、土质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2.1节约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

循环农业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利用,大力推行“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人。在具体实施中,农村种养业、乡村企业、建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缓释肥技术,由通用复合肥向专用配方肥转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要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机播等节种技术;节约农业用电;选购、创新、设计、制造节约汽油、柴油的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推广省柴灶、节煤炉等先进技术;杜绝在粮食收割、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的损耗浪费;采用科学养殖方法,提高畜禽养殖业肉料比;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5]

2.2变废为宝

循环农业以“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作为基本运作机制,采用高新技术循环利用农村各类农林牧渔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及其加工后的废弃物再利用的潜力,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浙江省是全国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省份之一,循环农业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畜禽粪便污水产生量为6878多万吨,其中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235万吨,通过户用沼气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120万吨,有机肥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0万吨,农民自发堆制堆肥和水产养殖的鱼塘基肥约220.0万吨,合计已利用3605万吨左右,占畜禽粪便污水总量的52.4%。全省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约为560万吨。油菜饼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酒糟通常直接用作家畜饲料,稻壳和玉米芯是很好的食用菌基料,合计已利用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272万吨,约占农产品加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9%。[1]

2.3提高资源产出率

循环农业一方面降耗,另一方面提效。通过改良技术、装备、劳动力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加以再次利用、大大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实现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3.循环农业的环境效益

循环农业提倡保护性耕作、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尽量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的天然肥料,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农用化学品,增加土壤有机质成分,再生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废弃物,净化生活污废水,对农业环境污染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环境效益已取得很多有益成果。例如,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等,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指导农作物的施肥、灌溉、除虫等生产管理过程,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英国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有效保护土质和生态环境。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6]

4.结束语

要持续发展农业,就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循环农业模式既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农业的环境效益,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具有传统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7]循环农业的提出和应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将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咏梅,黄宝连,米松.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势、约束及思路――来自浙江循环农业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1(7):103-107.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5):83-87.

[3]王树文.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25-27.

[4]郭书田.循环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9):17-18.

[5]季昆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1(3):9-12.

节约循环利用篇8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部部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八大“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八大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节约循环利用篇9

7月初,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切实加强资源节约,提出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尽量减少电梯使用,坚决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具体要求。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正在建立和完善资源消耗年度统计报告制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消耗定额,积极推行资源节约型的政府采购工作,广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研究降低公务用车能耗的具体措施。

水利部制订了部机关大院年节能实施方案,对包括水、电、办公用品等方面的节约都作了详细规定。记者发现,在水利部机关大院,浇灌草坪的水是从附近的喷泉池里抽取上来的。喷泉池的水以前每两周换一次,换下来的水直接入地,现在,部机关服务局利用水泵把水引出来浇花、养护草坪,省了不少水。国家林业局则规定,机关所有部门人员在复印文件和材料时,坚持纸张两面复印,打印文件草稿时也是两面打印。“举手之劳,省下的就是宝贵资源。我们务林人对这一点感受尤其深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

一些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富有特色的节能措施。北京市政府机构力争今年全年节能8%以上,通过选定10家单位进行试点,为在政府机构实行能耗、水耗定额管理提供经验。目前,上海市相关部门正联合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对人民大厦以及17个区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进行用能设备诊断评估,包括水、电、煤气、风机、锅炉等。

节约要有系统思路与连环举措

各级政府除了做好自身的节约工作外,还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做好节约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节约标准,推广节约技术。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向记者透露,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联合开展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工作,预计将在明年进行试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表示,我国将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发改委将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员会研究组织起草循环经济促进法。另外,我国将进一步修订节约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措施和办法正在制订中。

标准是从源头控制能耗的技术措施和政策手段。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张延华最近指出,国家标准委正和相关部门加紧制订《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一大批产品能效标准和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地修订、制定中。力争用3~5年时间,在我国建成适合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需要的节能和环保标准体系。从7月1日起,旨在控制汽车油耗、节约石油能源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开始实施。

据了解,最新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10大重点节能工程,今年将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

除了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完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强调:“出台相应的经济、财税激励政策,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我国对于节能的财税激励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有“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即对北方节能建筑给予零税率的优惠。目前,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财税政策作为建设节约社会的保障措施,将会有重大突破。据了解,国务院相关部门正着手研究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适时开征燃气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研究制定低能耗、低污染车辆的财税政策等。

刚刚通过的《北京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规划纲要和年行动计划》,标志着北京循环经济全面启动。同时,北京市今年计划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加强节能执法。北京市还确定了包括大型公共建筑、政府部门和高耗能企业在内的50个试点单位,计划通过招标能源管理公司,对这50家单位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改造,以达到更加经济的能源使用效果。另外,北京市还在积极制订和出台建筑节能标准,使建筑节能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最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始对《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一审,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规定是采取措施限制企业对产品的过度包装,促进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另外,上海绿色电力认购营销已正式启动,宝钢股份、上海烟草、松下电器等12家企业自愿认购了上海地区利用风力生产的部分绿色电力。上海是我国率先探索实施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进行尝试、探索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之路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最大的节约,也最有利于资源利用效果的提高。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的转化,为此,国家应该大大提高能源、资源消耗的门槛,停止和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引导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呢?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表示:“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过低是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

楼继伟认为,要通过调整完善税收政策来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首先,落实好现有的税收政策。其二,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包括利用“三废”等取得的收入,给予适当的减免税优惠;在推进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改革中,将引进一些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保护环境。

同时,国家财政部还将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等。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拟定“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指标,并且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到年,我国力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表示。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将力争重点行业资源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及资源节约型的城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指标为:到年,要力争使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15种重要资源的GDp产出率比年提高30%;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要下降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0%;再生铜、铅、铝占产量的比重要分别达到40%、30%和3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要提高60%。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大力节能、节水、节材,减少资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避免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加强开源、节约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等6家中央企业以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率先取得了综合能耗、主要产品单耗全部下降的显著成效。

具有80多年历史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炼钢转炉工序首次连续3个月实现负能炼钢,开创了余热利用的崭新局面。按可比能耗计算,仅今年一季度就节能9.12万吨标煤,间接创造效益7700万元。去年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8.2%。

此外,我国企业也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发展之路。这是因为,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赢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综合优势。从防范经营风险的角度看,有利于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损失。特别是在环保方面,企业一旦造成污染,不但会面临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而且必将极大地损害企业的声誉。从克服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角度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耗相对减少的基础上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消除上述制约,把企业变成生态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然资源—精细化生产模式—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绿色产品”的循环,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培养忧患意识使节约成为“举手之劳”

建设节约型社会,普通百姓能做些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节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在我国,尤其是在城市里,相当一部分家庭还处在“干打雷不下雨”的阶段。家用桑拿浴房、电采暖、用大理石或花岗岩装饰墙面……炫耀性消费像病菌一样蔓延。专家指出,这些奢华消费方式,代表着某些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误读。“节约的生活一样是有质量的生活,而且节约下来的生活成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

apeC专家、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小岛道一认为,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更应该注重引导民众从身边的“循环经济”做起。循环经济只有通过大众,才能贯彻到实际的行动中。

据介绍,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3000双~4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比较之下,在同样使用筷子的韩国,使用的是钢制筷子,目的就是节约资源。在欧美等国家,虽然使用刀叉,却很少使用一次性刀叉。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废旧物资达400公斤。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就约23亿个,达1.87万吨,扔掉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达1320吨。如果消费者不分拣垃圾,回收者的成本就会增高,影响回收率。

专家们提出,当前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为一项基本国策,从战略的高度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用最少的物质消耗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

节约循环利用篇10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__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__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__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__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今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使我国步入依法实施清洁生产的新阶段。四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包括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五是有关部门在一些省市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六是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二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第三,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第四,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