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时代的特点十篇信息时代的特点十篇

信息时代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41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1

【关键词】信息化;国有企业;文秘工作;特点;技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39-02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对秘书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能快速通过传统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亦要求其能通过博客、微博等新型渠道获得所需信息。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秘书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紧抓文秘工作特点,以培养自身迅速处理信息和应急能力,并着重自身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以架设好上级领导部门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信息化背景下国企文秘工作特点分析

秘书是国有企业领导进行决策管理和领导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领导工作的开展以及决策、管理等,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秘书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不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具有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国企文秘工作的服务性

国企文秘工作的服务性特点不仅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企文秘工作最显著的特点,亦是国有企业文秘工作的基本属性,具体是指,国有企业秘书工作的本质是为领导提供服务,主要取决于领导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也即指,在国有企业秘书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处理日常事务,如整理会议笔记、文档归类等,还是上级领导要求的临时授意事项,如组织和安排临时会议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上级领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所做的前期服务性工作。

(二)国企文秘工作的综合性

综合性亦是国企文秘工作的显著性特征,归根结底是因为,文秘工作本就是一项较为烦琐的工作,其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扮演着办事员、计划员以及接待员等方面的角色,亦扮演着参谋员等多种角色,以为企业领导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如小到接打电话、草拟稿件等,大道组织活动等,在领导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着领导与下级、其它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性。

(三)国企文明工作的高效性

高效性是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国企文秘工作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信息迅猛发展的21世纪,谁率先掌握了信息,谁就首先获得了商机;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其决策质量和效率则直接关系着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文秘工作必须要保持高效率性,以协助领导者做好决策和领导工作,掌握商业先机,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四)国企文秘工作的辅

辅是国有企业文秘工作的基础特点,究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文秘工作的主要工作作用之一就是为领导决策和管理提供相应的辅助和参谋,以协助领导做出更加理性、全面的决策,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秘书在参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切勿擅离职守,逾越职权,要在自身的权限内为领导者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者是意见。

二、国企文秘工作特点要求下所需的工作技能

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企文秘工作特点的分析,为满足现代化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国有企业秘书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文秘工作技能:

(一)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以起到良好的桥梁沟通作用

国企文秘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推动企业上下级以及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秘书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于其在实际的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应用自身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要点总结和提炼,以保障文稿内容的流畅性和重点的突出性,确保企业内部上下级以及企业之间在正常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能实现纤细的对称性,双方各自的意图都能得到明确的表达,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友好交流,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起到良好的纽带作用

国有企业秘书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作为企业领导的辅助者,其不可避免的要组织一些会议或者是传达一些指示。因此,国有企业秘书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便于起到较好的纽带性作用,既要保障企业管理层的相关决策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传入各职能能部门中,亦要确保各职能部门对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以及工作效果、执行力等相关信息能及时反馈到管理和领导层,并协助领导者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保障企业正常运转过程中各项工作进行的高效性。

(三)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以做好日常事务工作

国有企业秘书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较多的会议文稿整理、发言稿拟写以及统计等相关文字性工作,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技术。因此,国有企业秘书必须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如熟练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以及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以保障其各项日常业务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辅助和服务企业领导者。

(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维持企业良好的秩序

国有企业秘书在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有必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外,有时还必须及时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如组织临时会议、接待临时重要人物等。因此,国有企业秘书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便于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够在现场第一时间内准备相关材料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领导提供及时的参考建议;此外,国有企业秘书还必须具备较为到位的事务处理能力,以便于在处理各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谨慎高效以及精益求精,更好的为企业领导者服务,真正彰显参谋职能。

(五)较高的信息管理能力,以实现对高度密集信息的有效识别

信息的高速发展和高度密集是21世纪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秘书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管理能力,以便于其在日常事务处理的过程中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加工和利用,并整理得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为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为实现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对相关信息的满足和需求,国有企业秘书在日常业务处理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不断强化自身敏锐的现代信息意识,提高自身信息管理能力,以便于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从广泛的企业现象中捕捉到本企业所需的专业信息,为领导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信息;二是加强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选择、预测、处理以及应用五方面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提高文秘工作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国企文秘工作具有服务性、综合性、高效性以及辅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在国企文秘工作的特点要求下,国有企业秘书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自身的各项工作技能,以保障各项事务处理和问题解决的高效性,积极履行其各项工作职能,为企业领导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和辅助,促进企业各项决策的理性化和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陈红.信息化发展时代国有企业文秘工作特点及技能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

[2]梁爽.浅论信息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文秘工作特点[J].企业研究,2013(06).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2

一、信息化时代的军事行动的特点

何谓信息化呢?顾名思义,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工具(计算机)来生产、存储、加工、处理,并能以信息为载体实现“低成本,高效能”的活动过程。信息化发端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开启了信息化时代的大门,并演化和催生出了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产业。信息化成熟于20世纪中期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促成了一场巨大的新军事变革,各国政府都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军事装备,提高武器系统的精确度,建立快速反应的军事编制体制。在信息化的强烈影响和渗透下,现代战争的战争形态、作战理论、作战方法和战争样式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军事手段由机械化转向自动化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各种军事技术应运而生,如精确制导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事通信技术等等,最为典型的是美国C4技术(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inteLLiGenCe),按照作战任务的性质分为战略C4系统和战术C4系统,尤其随着监视和侦察(SureillanceandReconnaissance)进入C4系统,集成为C4)SR系统,并在科索沃战争中首次得到大规模实战运用,对侦察对方情报,把握战争全局,协调部队作战行动,实时信息传递,集中兵力兵器实施精确打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军事作战指挥与控制的信息高速公路,提升了部队反应的自动化水平。

(二)军事人才由通才化转向专业化

信息化时代的战争是高科技的较量,更是专业化技术人才的较量。世界各国的军队都对军官按不同专业实行专业管理,以指导军官的职业发展。1997年4月,美国陆军根据信息战将成为现代战争的主导作战样式这一重要判断,提出军事职业为4个专业领域,即:作战专业领域、信息战专业领域、管理专业领域和作战支援专业领域。这4个专业领域又细分为35个职能领域。信息战专业领域作为新设置的领域,包括六个职能领域,其中有四个是新设置的领域,即信息战参谋军官、战略情报军官、空间战军官和作战模拟军官。在作战支援专业领域中,也新增了4个职能领域,其中,有一个是“Fa53类采办军官”,这类专业军官主要负责开发与采办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装备。

(三)军事编制体制趋于灵活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语言、图象、声音等信息都被转化为数字代码,通过计算机网络,以数字方式进行传递,形成了数字化军事通讯、数字化武器装备和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等。随着信息化革命的深入,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以及军事理论的创新都必然要求改革现有的军队编制。其中,缩小军队规模,提高单元作战效能成为最重要的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的军队规模曾达到了1000多万人。冷战期间,美苏的军队规模仍保持在400万左右,并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冷战结束后,世界军队规模不断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美军的现役兵力已由210万减至136万;俄军由280万减至120万;英军由30.9万减至22万;法军由66万减至54万;德军由60万减至32万。”目前,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缩减陆军师编制,计划将师级作战部队(1.5万到2万)改造成融空降部队和陆战部队为一体,火力与机动力兼备的“战斗群”(5000人)。英国也计划将陆军师编制由1.2万人减至8350人。在各国缩减部队规模的同时,也不断加强部队数字化水平。为了最快获取和共享战场信息,美、英、德、法、日、以色列等国积极改革军事编制,缩小基本作战单元,灵活配置作战力量,组建了各自的数字化部队。一支同等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改造成数字化部队后,战斗力可提高3倍以上。

二、信息化时代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新军事变革中,战争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为取得土地、财富的目标逐步让位于各国家或民族的相对收益,战争的“绝对哲学”让位于“相对获得”,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摧垮敌方意志力,从而获得臣服和现实利益。因此,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根据层次需要,确立战略与战术层面相结合的专业化人才

在战略层面,培养具备全球视野,洞悉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向,熟悉军事活动规律,掌握丰富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能够自主创新,敢于设想、求证与规划统筹的高级军事管理和指挥人才。信息化时代的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军高层领导的“顶层设计”,确定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增加我军青年军官出国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军人福利待遇,形成“结构合理、流动自如、机会均等”的信息化人才体系。

在战术层面,培养熟悉岗位专业技能,具备发散思维,能积极改造武器装备,掌握丰富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并能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自觉提高自己的学习型人才。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也应建造自己的军事统一指挥系统体系,并围绕这一体系培养信息化的专业技术人才。

如日本为了应对信息化时代战争的挑战,在2005—2009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中,防卫厅明确提出了一种新的作战理论—“瘫痪战”,如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等都是“瘫痪战”的重要手段,并把培养开展“瘫痪战”的人才作为日本自卫队末来的发展指针。随着战场日益趋向网络化,瘫痪敌作战网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黑客对北约指挥网络进行攻击,结果导致北约指挥网电脑死机,网络瘫痪几个小时,战机无法起飞执行轰炸任务。

(二)立足于军事任务,培养具备发散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信息化时代的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村”,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空前加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国家利益趋于多样化、隐性化,明确我国的国家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一般利益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军面临的任务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在全球层面,以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根本任务,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和领导,并能形成具备“有效威慑和吓阻”的能力,能对其他核大国形成有效制衡。

在地区性事务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形成“质和量”的绝对优势,能控制局部地区冲突。形成立体综合,快速反应的区域行动能力是我军的重点任务。

在作战单元方面,实现武器装备的精确制导化和单个军人的数字化。现代战争是“点对点”、“线对线”式战争,精确制导武器能满足现代战争有效打击的要求,成为现代化装备采购和进行作战的首选武器。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弹药的消耗量,二战中,消灭一个目标平均需要9000发弹药,到越战时已减少到300发,而现在只需要一枚或数枚“智能”精确制导弹药即可。所以打造数字化军队是我军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3

一、微时代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特点

“微”是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微时代主要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建构的新环境。自微媒体诞生以来受到网民的极大关注,微媒体以其简便快捷的操作,动态实时的互动,灵活丰富的形式等特点迅速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新亮点。

(一)微时代网络组织交互呈现去中心化特点。

区别于传统媒体金字塔形的信息交互结构特点,在微时代互动过程中,去中心化是不同信息互动的新特点。信息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平面内的传递,在由无数个自媒体人组成的环境中,自媒体人本身既可以是信息生产者、接受者,也可以是传递者。参与其中的个体对于参与感的诉求强烈,个人对信息获取的能动性在微时代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释放,个人情感偏好影响信息的传播质量与效率。

(二)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数量大、速度快、辐射广、隐蔽强的特点。具体来讲,微时代的信息因其内容简短,凭借微媒体信息渠道便捷、多样且同步化的特点,使得信息的生产和极大的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呈现出数量大、流动性、全天候、实时性的信息特点。微媒体中的每位参与者是信息网格中的一个节点,参与者与追随者之间形成分众传播模式,基于该模式完成的信息体现出广播的特点,扩散性强,影响范围大。不同的圈子构成了微时代特殊的信息通道网络,基于社交关系衍生出的信息通道具有同质性、排他性和隐蔽性等特点。[2]

(三)微时代信息的等级模糊,真假难辨。传统社会中,主流媒体的信息经受严格的核实和选择,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受认可程度较高,由主流媒体营造的舆论场是构建社会良好风气,影响信息受众的主渠道,虚假低俗等不良信息因缺少信息的畅通渠道而受到抑制。但微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信息生产、和影响的优势正在持续减弱,虚假低俗等不良信息混入信息流中,借助大众对信息先天的猎奇心理这一特点,混淆视听,使得信息真假难辨。

二、微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困境

(一)信息判别更复杂,舆情管控成难题

微媒体空间中的信息具有情感化、海量、简短、零乱等特点,加上信息的不断更新与流动,其间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信息中的情绪弥散。带有个性化和感情色彩的描述使得信息的指向性和映射力度增强,碎片化,片面化的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抬升了信息接受者对有益信息的获取门槛,筛选信息的成本飙升。对于社会个体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在知识和见识尚不成熟的学生党员群体中,部分党员的认知偏差和思想偏离在所难免。连接网络与现实,构建信息追责机制,营造网络舆论氛围是必要的。

(二)基层学生党建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受挑战

传统基层学生党建的教育本身受到挑战,主要体现在相比较于学生对微平台、微信息的较强使用粘性,在对于党建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上的不满意和不积极。党建教育资源因媒体的强大信息渠道支撑变得更加容易获取,教育原本的信息优势逐渐被瓦解。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式、开放性、大规模教育变革,以及移动终端软硬件的飞速发展使得时间空间对教育的限制性越来越小,工业化时代的传授式,面对面,批量化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借助信息技术,生动教育内容,变革教育模式是紧迫必要的。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4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自媒体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自媒体属于一种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平台。信息传播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信息内容通过点对面或点对点的形式,以内容过滤或信息采集的手段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这种信息传递形式和渠道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而自媒体也被称为私媒体或个人媒体。自媒体时代下,人们通过不同自媒体网络平台自由发帖、发表评论,获取别人的观点意见,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由此得出在自媒体时代下个体媒体人均属于自媒体传播的一个载体和门户。现代社会信息网络资源丰富,不同信息内容由不同的媒体人,个人意识形态呈现的空间增大,但是这种信息大爆炸情况下给网络信息过滤工作带来难度。网上信息多、传播快,一些虚假信息或具有煽动公众性质的内容在快速传播中将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大学生是网络使用主力军,在此过程中由于接触的信息资源量大且复杂,因而需要在思想理念上加强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学习,在面对不同网络舆论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做到不盲从、不随意发表无根据言论。

1自媒体舆论的现状研究

1.1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常见的自媒体平台有微博、博客、论坛、百度官方贴吧、微信和多种不同的网络社区。其中微博、微信和各类网站论坛等以图片、视频和文字信息为主要的传播形式,而播客则是以音频、视频为主要的传播形式。这些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平民化、个性化和低门槛、易操作以及传播快、交互性强的特点。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较普及,人们在使用自媒体平台获取不同的信息内容、参与讨论不同的生活话题时,都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人人均可以成为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创造者和使用者,并且更好的完成了“信息旁观者”向“信息当事人”角色的转变。人们利用自媒体平台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生活化、平民化特点突出。

另外在使用自媒体信息传播技术时,成本耗费较低,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传播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宣传和维系,并且还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多层审核,使用门槛较高。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的自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加自由的获取和相关信息,常见的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只要完成简单的注册,人??即可根据平台供应服务商提供的网络模板和空间,在平台上图片、文字、视频和音乐等信息材料,总体入门门槛低、操作简单,可人人应用,这也是自媒体平台用户数量大、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小,在数字科技的应用下,信息传播的实效性明显增强,且与受众的互动性较强,在信息以后,短时间内即可获得大量的点赞、转发和评论,因而具有交互性强和信息传递快的特点。

1.2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普通民众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支持下,完成信息的高度整合和高速传播,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知识联结体系,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的分享和提供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这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途径的改变。自媒体用户数量的增加促进信息共享和传播范围的扩大,但是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也给个人或集体带来名誉或精神上的影响。

网络舆论内容一般也是通过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等信息形式来呈现的,这些符号化的内容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和阅读兴趣,同时有效的缩短了人们的阅读时间,进一步促进舆论信息的广泛传播,实现人们意见、情绪和态度的公开性、综合性表达,具有反映多人意见和情绪的特征。网民利用网络舆论就某一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现公权监督和匡扶正义的作用,但是这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导致负面情绪的广泛传播,影响社会秩序稳定。自媒体信息传播是在一个相对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谣言实行人身攻击或是传播虚假信息,将给社会大众带来严重误导,不当网络舆论侵犯人们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同时,影响司法公正。

1.3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储备人才,也是自媒体时代下自媒体网络平台应用和信息互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由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在基本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上具有一定的平等意识和公平意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性突出,因而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也较强烈。“圈群文化”中关于自媒体核心理念在网络舆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此,需要积极改进网络宣传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根据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规律,规范网络市场,充分激发正能量,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正确的人生理念和集体价值观。

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通过民主、自由和人权等名词的包装,向大学生灌输其政治理念,还有一些组织机构借学术、慈善和救灾扶贫的名义蛊惑大学生,在高校内渗透一些不当的价值观念,影响学生的社会取向。还有一些宗教势力会在高校周边与境外组织勾结,企图拉拢学生,鼓动学生参加具有扰乱社会秩序性质的活动,由于这些工作在实地中开展具有一定局限性,相关组织机构的管理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举报较多,这就促使敌对势力和一些宗教组织通过网络自媒体平台发表一些信息,诱导学生参加其组织活动。高校大学生由于是科技发烧友和网络主力军,因而受网络舆论诱导的影响较大,微信、博客、微博和不同网络论坛上,有一些境外敌对组织通过相关信息和内容的传播西方思想,动摇大学生信念,影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使其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集体荣誉主义精神被弱化。当代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诱导下,自制力或是非辨别能力不足,将导致不良社会思想在校园内的传播,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创建。

2自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2.1自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网络舆论的诱导下容易发生偏离,但同时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由于参与度和活跃度较高,但是生活经验不足,明白是非的能力较弱,因而在面对网络舆论时,其情感、态度、情绪和意见等不够稳定,针对“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观念上造成的冲击,亟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正处于学术研究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时期,学生通过自媒体信息传播获取足够的交流空间,学习、社交范围扩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网络舆论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传播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模式,从扁平化传播转为立体化传播,实现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优势。另外在引导舆论的同时需要适当缩小身份认证带来的心理差距,促使大学生能够自主、自愿的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来,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从而也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感知和信息学习能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的思想和情感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实际教育效果增强。除此之外,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透明性和开放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大便利,尤其是手机媒体的产生,因其双向互动和快捷方便的独特属性,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主的平台,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技术载体。例如通过自媒体活动调查和手机用户调查,能够实现具有高价值追求和高精神理念的社会取向舆情,并且能够在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坚决抵制不良信息舆论的诱导,提高大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对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2.2自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系列的社会性挑战和教育性挑战。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在选择自媒体平台和技术载体的过程中存在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根据统计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拥有QQ账号的比例在100%,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不同自媒体社交平台不断增加,大学生中使用微博和微信的人数和比例明显上升。这些均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宣传、教育平台难以有效抉择的问题,影响思政教育工作开展。

另外,由于使用自媒体平台时,一些使用者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信息内容的审核难度增加。自媒体使用过程中本身就具有门槛低、入门简单的特点,使用者在信息和评论共享过程中受到的约束力较小,大学生又存在使用水平高低的问题,导致对信息的甄选和辨别能力较弱。在信息高频更新和内容快速更新的过程中,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主流社会思想的传播效率难以提高。自媒体使用过程中具有与后现代性相融合的特点,在信息大爆炸过程中大学生的信息阅读和知识学习存在零散化、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特点,这就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难以实现系统化的教育教学。由于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观念和意见复制现象明显,因而人们难以形成独具个人色彩的观点、意见,导致大学生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深度探析的学习精神。

3自媒体时代掌握舆论话语权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3.1创新教育理念

自媒体时代掌握舆论话语权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政教育工程属于一项复杂且系统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自媒体时代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化,属于科技运用的最佳时期,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也应该与时俱进,鼓励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充分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一般是组织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说教的模式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知识属性的政治意味和理论性较强,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性内容,将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消化和应用,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强调书本内容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网络事件或其他社会话题,让学生根据网络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学生的是非价值观予以正确引导。

3.2整合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中需要注意话语表达者和话语使用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不能过分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软知识教育,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完善自己学习、生活和社交等多个不同方面的需求。自媒体时代要更好的实现网络舆论话语权的掌握,学生首先需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针对不同的网络信息和舆论内容,在弄清其是否具备可信性和可验证性的情况下再予以评论和转发。

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不同新闻信息纷杂,一些大学生在浏览后不加思考和判断就完全转发,容易导致谣言的进一步扩散,这种行为既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新闻敏感度和信息甄别能力,同时又说明其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整合不同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理?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对网络舆论话题展开讨论。除此以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案例分析或项目合作的形式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踊跃参与中增强对自媒体时代舆论信息的了解和甄别,并能够通过先进的思想政治内容学习,完善自身在自媒体信息传播下的信息使用和传播行为。

3.3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时代下掌握社会舆论话语权,要有一定的公众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一条信息前需要考虑到事件本身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同方面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有意识的将这一内容要点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对高校大学生能够起到思想上教育引导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规范其言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工作中心,整合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需要提升学生的舆论引导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背后的信息者真实目的难以考量,而当代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应该能够客观、公正的看待某些社会现象,并能够以正确的思想态度去解决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建立起平等、和谐的社交结构和社交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能够保持自己的观念和取向,不盲从他人,不毫无根据的散播未经完全证实的消息,维护网络秩序。

4结语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5

(菏泽学院图书馆,山东菏泽274015)

摘要: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在现代社会各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作为高校图书资源课程建设的重要分支,在当前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挑战与机遇.构建科学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网络课程建设研发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准确性、特色化、学术性及易检索性等特点,明确其目标与定位,提出了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95-0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跨越了时间、空间与距离的障碍,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得所需信息.[1]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建设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此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当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有效信息资源,构建特色化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广大读者提供具有特色的网络图书信息服务.

1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作用

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促进高校图书馆藏特色化建设.互联网盛行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已屡见不鲜,对馆藏特色化要求更趋紧迫,特色成为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要素之一.当然,每个院校所设立的学术研究方向的侧重点各有差异,使得各院校具备自身特色化馆藏特色,重点发展自身特色化信息资源正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所期待的图书优质服务.可见,图书馆特色化成为彰显图书馆自身价值与馆藏品牌的决定性因素,迫使当前高校图书馆努力构建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建设.

其二,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腾飞与互联网的普及,现代化网络图书馆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图书馆,读者不再仅仅是学生与教职员工,而是趋向于多元化群体,使得其传统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此环境下,要想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必须从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中转变,走特色化路线,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特色化科研技术的优势,优化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构建具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读者提供特色优质化的图书服务.我们应当顾全大局,拓展服务范围,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其三,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应当适应现代化学科与科研的需要,根据其科研方向拟定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学科与馆藏体系,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3]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来看,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建设需要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的融合,推动高校整体发展.当然,在此之前需要根据高校的学科特点加以分析,整合信息资源后进行明确的馆藏定位,以特色化学科与传统馆藏融合为基础,发展科学合理的特色化馆藏资源建设体系,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服务,实现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2建设高校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

建设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之前,应当了解其特点,才能使构建定位更明确,构建框架更合理,更符合构建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要求.[4]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信息建设的提供者,建设网络信息资源时,应当具备准确性、特色化、学术性及易检索性等特点.具体而言:其一是准确性,图书信息资源作为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产品,应当保证信息的准确性.[6]通常情况下需要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筛选史料,及时更新原始信息,以满足读者现时需要,保证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正常运行.其二是特色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了网络化进程,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各高校已形成自身特色化优势,每个院校都设立了特色专业或热门专业,以吸收更多的莘莘学子来校就读.基于此,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特色化学科的优势,对特色内容进行网络技术处理,整合各类学科有效资源,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其三是学术性.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学术性.[5]建设高校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当以学生、教职员工及社会读者为服务对象,围绕高校特色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及时获取各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充分利用网络及其他途径了解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及时搜集最新学术性信息,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其四是易检索性.高校图书馆应自建符合学校要求的数据库,而数字化图书馆涵盖的内容广泛,不可能在主页全部列出,读者要查阅所需的信息资源,离不开检索工具,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开发或构建时应设立检索范围,整合有效信息进行分类.读者在需要时,可输入关键字点击检索工具,即可进入文献信息页面进行查阅、下载或购买.当然,对于优秀的检索工具,其检索能力与质量应当符合反应快、途径多、易于操作及关键字相关率高等要求,为读者提供快捷、准确率高、易检索的优质服务.我们应当遵循其准确性、特色化、学术性及易检索性等特点,建设读者满意的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

3明确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与定位

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时,应当明确其目标与定位.其建设目标旨在整合具有结构化的资源系统,构建统一的访问站点与检索通道,以集成化学习、研究、论坛及管理为一体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高效的易检索服务.[7]针对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位,应当根据高校各学科的特色发挥共享平台的优势,过于追求全面或完整,便会适得其反,不易于实现资源共享,反而制约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所以,要想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网络图书馆界获得一定地位,高校图书馆应当立足于特色化馆藏资源、行业与先进技术,充分发挥特色化优势,全力打造富有现代个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4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从资源整合、技术处理及信息推广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其一,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不容忽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作为建设共享平台的重要步骤,在遵循读者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原则的同时还要注重与高校特色化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保证高校科研建设的可持续性.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包括学校内图书馆藏专业化信息资源与社会各单位馆藏资源两个方面.前者,其服务对象为学校内部信息资源整合,涵盖高校各学科纸质与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整合分类,统一建设检索共享平台;后者,其服务对象为社会成员,其馆藏资源涉及面广泛,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各单位馆藏资源相互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互通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其二,针对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先进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如客户端的开发技术、数据库的开发技术以及web数据检索查询技术等,以实现各个相互独立、分散数据库的整合以及应用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跨库检索平台.[8]又如限制用户浏览或检索及信息可构建用户注册平台等.其三,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推广服务至关重要.构建的目的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为读者提供特色的信息资源服务,加大图书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一般而言,各大高校图书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都争相采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其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可采用网站、QQ、mSn、微博、微信及其他推广渠道提升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知名度,增加其点击率、浏览量及注册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高校图书馆采用先进的技术为读者提供使用说明与视频演示,便于新注册的用户操作,引导读者能快速地自主利用特色信息资源.[9]针对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可根据其学科特点及读者需求深入开展短信推送及定题服务活动等.对于老顾客,充分利用短信平台为其推送最新图书信息;针对新开发用户,可利用网络平台、读者浏览中心、老客户论坛,与通信移动终端运营商进行合作等途径推送图书信息;针对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可根据进展与预期科研需要主动推送读者.同时,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个人中心平台,方便读者管理个人资源信息,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信息资源使用情况与个人填写信息,推送相关图书或定制内容,从而提高特色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率,为读者提供满意的图书信息.

5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具有重要作用,旨在促进高校图书馆藏特色化建设,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且具有学术性、准确性、易检索性、特色化等主要特点.基于此,我们要明确其开发的目标与定位,从资源整合、技术处理及信息推广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干冬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5):159-160.

(2)薛克香.U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6):64-65.

(3)李小红.我国985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重点学科的相关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王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06(10):144-145.

(5)宫晓梅.高校图书馆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7):39-41.

(6)贾振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8(06):95-97.

(7)龙国华.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10):123-126.

(8)冯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1):60-61.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6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狂欢;大众娱乐消费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08-0021-02

1基于自媒体时代背景的信息传播概况

1.1自媒体的概念和本质

最早给自媒体进行定义的是美国的两位学者,他们认为“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这也就界定了自媒体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公开性和隐私性的双重特征,其公开性指的是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的分享和传播属于一种透明的过程,其隐私性指的是信息的和传播是由个人决定的和控制的,外人无法进行干涉。大众群体可以自由在平台上传播新闻事实,其中的平台起了很大作用,例如博客、微博、微信的兴起,这些平台所具备的的私人化、自由化、平民化的特征,使大众群体可以随时自主将信息用图、文、声等各种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影响力攀升的速度非常之快。自媒体时代的本质特点就是一种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

1.2自媒体和平台媒体和他媒体的区别

通过对自媒体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在大众提供并分享新闻事实之外,按照参与、主体以及立场的区别,还有为政府或者他人代言的他媒体以及具有中立性质的论坛所酿生的平台媒体。在这三种类型中,系媒体有其显著的自身特点,自媒体的言论自由程度是最大的,而且信息的传递分享没有审查。自媒体的自由性也就意味着其传播力量所具备的的爆发力是最为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下最容易引起一种全民的互动狂欢。自媒体的出现,开启了一个在新的信息技术背景下传媒方式的转变,现阶段还处于自媒体的早起时代,未来的发展会对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带来很大的影响。

1.3自媒体的“节点共享”能促成网络狂欢

大众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自身也会成为一种信息内容,成为一个互动的节点,也会被观注,“节点”不仅意味着参与信息互动的个人,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在传播信息时可以附加套嵌各种主观一体化的信息。每一个用户都是信息和接受的节点,其间的各种互动又会为原来的信息增添更多的内容,不断改变着原始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同时这些信息又都是共享的,用户在提供信息和信息时都会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一种节点,在网络传播平台如微博、微信的带动下,节点迅速扩充,这样显示了自媒体的生命力是无穷的。比如前段时间的“汪峰上头条”等等娱乐新闻,都是在这种自媒体时代的“节点”互动共享的传播下,很快形成了一种网络狂欢。

1.4自媒体时代“网络狂欢”的信息传播特点

自媒体作为一种互联网的酿生产品,随着使用不断深入,其核心功能也随之展现出来,其最大的核心功能就是信息的获取和。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信息可以大范围迅速的获取和传播。同时交流的过程不受时间地点以及信息形式所限制,只要手里有能够信息的数码终端,就可以通过聊天、日志等形式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交流传播,可以使个人观点,可以是时事新闻,也可以是官员政务,当然更多的其实还是娱乐新闻,这其中不乏有娱乐造势的炒作和谣言,但是不论是一种满足倾述的需求还是大众交流的需要,通过自媒体这种形式都能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但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时这一传播过程是在一种“潜传播”状态。白岩松曾在《新闻1+1》中提出,“互联网、手机信息……它不分良莠真假,以分秒计的速度在公众之间没遮拦地传递着。这种全新的传播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明传播’,被有识之士称为‘潜传播’。

自媒体的“潜传播”意味着用户要自行对信息的安全和其他问题进行自我的过滤把关,这也意味着信息内容的真现实性的严肃性就比传统媒体形式有所差距,但是用户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效率却大大提升,特别是当“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的当今时代,“潜传播”便充分显示了其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

2自媒体时代“网络狂欢”的必然性

现阶段的媒体传播中,由于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传播有了广阔的技术支撑和传播空间。一些焦点性的时事政治、娱乐新闻等等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参与讨论,对于一些引起反响比较大的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形成“网络狂欢”,引起一阵热潮。例如以“辽宁号”舰载机试飞期间的“辽宁style”热潮,例如近期“汪峰上头条”热潮,等等,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这么一个能够引起大众观法参与讨论的话题在网络上大范围深层次进行讨论。这不仅仅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模式和形态所致,更是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的结果。

2.1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模式和形态是“网络狂欢”形成的基础

“网络狂欢”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基础就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模式和形态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是一种“核心-边缘”的扩散模式。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是由信息源的中心不断向边缘进行扩散,同时其他节点在传播中心节点的话题时,经过两级传播之后就会形成中心节点,在主观讨论时,其他节点和中心节点的位置也可以互换,这也就是热点话题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形成“网络狂欢”的因由所在,节点之间的沪指互换和互换连接就形成了“核心-边缘”的传信息播模式。其次,信息的传播可以同步互动,和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单向线性不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反馈是即时同步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个话题的“网络狂欢”能够有更长的生命力。再次自媒体时代是一个用户本位时代。传统的权威媒介的效果已经开始逐渐远去,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有了更多的自由行自主性,能够对信息进行删改后再自行传播,反映到网络狂欢上,就是话题虽然有一个中心点,但是每时每刻都会在用户的传播过程张沾染上不同的色彩。同时,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节点连带”和“圈子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狂欢”现象得以不断涌现。

2.2“网络狂欢”是大众娱乐消费的要求

以“汪峰上头条”为代表的“网络狂欢”是自媒体时代大众自发通过进行娱乐消费的一个现象。

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交流平台是大众进行娱乐消费的主要场所,用户可以在主页上分享个人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描述自己的生活细节,也可以抒感或者表达对人或事的看法,等等。用户可以转载也可以原创,可以进行评论也可以转发评论。这些形式的选择无关紧要,关键的是人们都能够对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积极参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于娱乐也便有了更强的需求,需要用娱乐来缓解生活压力,但是户外的大型娱乐活动却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因此网络娱乐便成了一个突破口,在网络里,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欲望,压抑的心理可以得到空前的释放。当这种情形不断聚集时,便开始出现“众声喧哗”的现象。“网络狂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娱乐消费的一个产物,“王峰上头条”等娱乐事件便是这种产物的一个集中体现。

3自媒体时代下“网络狂欢”的特点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狂欢”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有利也有弊。

“网络狂欢”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娱乐方式,首先是通过信息的高效传递提升了信息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这是自媒体时代“网络狂欢”最大的一个功效。“网络狂欢”是大众集体参与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走到一起,以狂欢的话题话题为中心,进行调侃、自嘲、探讨,精神得到放松,情绪得到释放。同时狂欢的不仅仅是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关注,这种关注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有时仅仅是围观信息、评论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因此自媒体时代“网络狂欢”的最大优势特点,就是在对信息进行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解压的作用。

当然,网民自发无组织无限制的“网络狂欢”现象也有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像“汪峰”这样的公众人物,被大众关注追捧的同时,当然也会被人们调侃围观。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但是娱乐也要有度,调侃也要有底线,在网络里,尤其对于娱乐话题,人们的言论基本上是绝对自由的,因此就会有一些人身攻击的话题出现,这就会对话题的当事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当事人的生活状态。对于这一点,需要我们提升自身素养,公众人物可以为娱乐所用,但是在娱乐的同时也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尊重态度,娱乐不等同于愚弄,更不等同于攻击。另外,“网络狂欢”所引起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形成“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中信息传播方式不仅造成了一大批话语弱势群体,同时由于信息传播的自由行,也会酿生很多不良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更重要的是,这种“网络狂欢”会在网民与非网民之间会形成一道鸿沟,这种鸿沟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4结论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媒体传播方式逐渐进入一种“自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体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些受大众喜爱的网络社交平台改变了以往媒体信息的传递先过滤再的模式,这就极大的扩充了信息传递的自由行和互动性。一些娱乐以及其他事件经过网民的传播互动很容易就会行成一种大众的娱乐消费,最终形成一种网络狂欢。“自媒体”和大众娱乐消费是密切关联的,其间的内在联系和利弊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网络狂欢现象要有一定的底线和维度。

参考文献

[1]董森.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刘琼.网络:一个公共话语的狂欢世界[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7

关键词:图书馆;大数据时代;服务创新;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概述

大数据是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多样数据中进行的快速信息获取,它不是定量描述数据量大小的名词,一般产生于邮件、视频、微博、帖子以及页面点击,是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总和。大数据概念首先出自于天文学学科和基因学学科,最后广泛应用开来,将计算机时代不断增长的信息,应用到各行各业,发挥信息的自身价值。大数据具有4个特点,分别为:种类多、速度快、容量大以及价值大,取关键词英语的首写字母,具有4V特点。这些特点表示大数据将给it行业带来质的变革,让形态多样的信息且富有价值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入数据处理、深入分析以及价值挖掘的信息业务发展过程。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强大的数据增长,数据无处不在,世界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世界各地政府也开始关注大数据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问题,促进了大数据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作为信息储存和利用的图书馆,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意味着图书馆要加大限度集成多源数据,并且建立多源数据之间的关联,根据以上目标,还要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其在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目标。其次,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对利用图书馆进行知识挖掘的用户的信息进行了解和探究,挖掘潜在的信息需求,研究阅读者的兴趣爱好,进而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信息资源,在服务体系上进行人性化改革,推动图书馆行业的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中,大数据正在逐渐改变着图书馆,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下是对其影响的具体分析。

1.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影响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数据技术是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因此图书馆信息资源也将逐渐向智能化发展,这就意味着,图书馆的服务结构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人为管理转换为自动化操作、计算机管理,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基本业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新型技术手段,实现图书馆数据分析智能化处理,这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馆员人才队伍要求的素质培养方向将会注重其对数据分析、管理以及应用能力,而非传统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简单整合和管理。基于以上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馆员队伍的层次结构也会更加多样化,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进而影响原有工作人员的职业规划。

2.对图书馆技术体系产生影响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也会面临硬件以及软件等技术的挑战。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主要通过硬件平台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存储和运算,因此图书馆原有的硬件系统需要更新换代,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硬件平台运行的高要求,实现信息服务功能。其次,据调查显示,现有图书馆运用的仍然是web2.0技术基础,采用的仍然为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作为后台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体系的实现。原有的数据系统,很难应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数据的价值,进而对图书馆的效益产生影响。

3.对图书馆业务功能产生影响

大数据不仅对信息资源具有收集、储存的功能,还具有分析总结的功能。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业务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各种载体,如书、报、刊、音视频资源等进行收集、整合和保存,还需要对用户的信息和阅读的频率等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并建立数据库,综合展开分析,才能发挥图书馆时代性的业务功能特点。另外,大数据时代下,抓住有效的数据就能在众多竞争中找到突破点,因此图书馆为了提高本馆的服务特色,必须将图书馆原有基础查阅服务功能转变为对数据的加工和分析服务,了解阅读者的阅读频率和阅读偏重点,从而对原有服务进行拓宽和深化,让阅读者体验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三、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的新方向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将面临增长迅猛的海量复杂的数据处理,在服务功能上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获得长远发展。由此,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的新方向主要有以下方面。

1.服务的智能化发展

图书馆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用户,在大数据时代下,要求图书馆在对用户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智能化程度,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复杂数据的自动化收集和处理基础,实现用户在查找图书时能够自动抽取关键词、智能化抓取数据,进而对用户的搜索需求进行自动分析和预测,最后根据图书馆已有资源给用户提供帮助。这样一来,避免了由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庞大而带来的搜索难度,提高图书馆给用户搜索服务职能的效率。另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还能够将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转化为实际信息需求,扩大了图书馆知识资源的价值范围,同时也让用户实现发现知识、挖掘知识的功能。

2.查询中形成解决方案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给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用户提供知识查找和阅读功能,还需要发挥图书馆对于知识解答的功能,让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简单和方便,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更加容易。这就意味着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在用户进行信息查询和搜索中,对同一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得到用户信息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最佳的选择方式,完成用户的目标。

3.根据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个性化推荐

图书馆的资源非常丰富,馆藏量大,但并不是所有馆藏的信息都能够发挥知识价值,因此大数据时代下,需要图书馆对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推荐与用户阅读特点相关的但平时很难被用户察觉的信息资源。就如同在淘宝过程中,淘宝会根据用户搜索商品或者购买商品的记录情况,通过一些提示语向用户推荐一些相关的商品,“浏览了该商品的人还浏览了以下商品”。这种模式下,意味着图书馆需要对用户进馆的所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处理,才能挖掘出不同用户群体的查阅特点,进而实现个性化推荐,最终提高和拓宽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4.信息的知识价值体现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信息的知识价值体现是图书馆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大数据技术能够让图书馆大量显性的、无序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为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得到不同的服务。也就是说,根据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能够让图书馆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收集功能,并且加强从信息内部结构中深层次的提取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价值。

四、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服务创新和发展的具体建议

大数据时代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笔者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实现图书馆结构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下,要求图书馆结构模式进行转变,从传统的图书资源、电子资源以及机构库等模式,增加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用户日志数据资源的结构模式。实现质变和量变同时发生。图书馆可以根据大数据技术,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网络化整合,对用户进馆信息形成电子化档案,进而将用户信息形成一个特殊数据库,掌握用户的搜索记录,进而通过先进化的软件技术让图书馆信息资源与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匹配,为图书馆特殊化服务提供依据。

2.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转变

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图书馆管理模式需要从管理的信息化转换为管理的数据化。在具体工作中,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并将记录的信息形成业务数据,这样就能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以及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评估,从而确定绩效指标。其次,读者也可以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数据进行阅读,了解工作人员的信息,从而选择合适的服务对象。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也让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客观。

3.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和内容的转变

由于图书馆结构性质的变化,其数据性要求程度越来越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也需要进行转变。这就要求图书馆在给读者提供服务时,要从原来的点对点、面对点、线对点的传统服务模式转换为一体化服务模式,要求图书馆对用户信息进行有效追踪,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现今社会,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给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信息的保存、开发以及利用过程中,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图书馆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保存和分析、如何通过对用户信息的识别和分析找出潜在信息需求、如何在新时代下创新图书馆的服务结构和模式,都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图书馆在应对大数据环境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特点,对原来的服务体系进行重构,进而全面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价值,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茫,周力青,吕艳娥.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01):117―121.

[2]黄春英.探究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J].才智,2014(06):290.

[3]彭文梅.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与发展[J].河北科技图苑,2014(03):14―16.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8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档案转变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00-02

“大数据”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被快速地应用于诸多行业,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它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到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根据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工作的新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新转变,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价值。

一、大数据及其特点概述

(一)大数据提出及发展

2011年麦肯锡首次提出大数据的概念,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下的一个前沿领域》一文中并提出了自己对大数据的认识,他认为大数据已经实现了多个领域的渗透,并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一文出现在公众面前,掀起大数据热潮,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逐步深入化、普及化。

(二)大数据特点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人们对大数据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综合人们既有的研究成果,大数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信息量极其丰富,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单位可以看出,从tB到p再到ZB级,这种增长趋势并没有出现停滞的迹象;信息资源类别多样化,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类别从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图文类型向多样化转变,涵盖音视频、网页资源信息、位置信息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类型;信息资源整合大,随着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大,但通过整合获取的信息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处理速度得到快速提升,处理速度得到了秒级时效。

二、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必要性

(一)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顺应大数据时代必然需求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量庞大,数据信息类型丰富,数据信息的密度却相对偏低,信息处理速度快。大数据时代的这些特点,迫切需要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自身的新发展与提升,否则就难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难以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二)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数据信息服务的时代需求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观念产生了重大转变,社会需要信息供体转变信息供给方式,树立“数据为主”的信息服务观念。高校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以“数据为主”信息服务理念,必须基于社会档案信息服务需要,建立新型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三)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资源类型丰富,高校档案信息服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高校档案信息传统服务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服务面不广,服务缺乏灵活性、便捷性,大大制约了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只有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才能实现由内而外的发展,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影响力。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工作理念滞后

大数据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面临着一个思想理念滞后的问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传统思想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时展需要,必须从传统思想中转变出来,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摆脱惯性思维的影响与束缚,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理念的新发展与新突破,以适应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

(二)档案信息供给力弱

大数据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信息数据资源丰富,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供给能力。目前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存储与分析能力明显不足,突出地表现在检索效率低,高校档案信息不仅查全率效率不高,查准率也明显不高;信息分析能力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档案利用形式传统,基于信息分析与加工的新型信息供给能力有待提升。高校档案工作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与服务能力,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三)档案服务方式单一

高校传统档案服务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封闭式服务为主,服务消极现象严重,缺乏主动性。服务方式的单一化使高校档案工作陷入了“重视信息保管、淡化信息利用”的模式,高校档案管理内容单一,主要以文书的形式存在,造成馆藏资源的单调化,服务对象狭隘,主要服务于高校党政行政机关;档案资源的获取,需要实地借阅,而且审批程序复杂。高校档案服务方式的单一化,大大制约了档案工作效能提升,成榇笫据时代制约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档案信息安全隐患

大数据对高校档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构建开放性的资源服务模式,推动档案资源的共享。在档案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同时,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基于档案信息安全措施难以提供有效保障,尽管高校相继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但是缺乏宏观设计,导致建设标准不统一,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相对滞后,明显滞后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工作安全需求。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转变

(一)转变档案工作理念,提升信息服务意识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服务理念,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管理资源价值。

1.树立开放型服务理念

大数据时代要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根据高校档案工作定位,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归类与整理,树立开放理念,走出传统的思想束缚,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推动高校之间档案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最大化效能。

2.树立个性化服务思想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以爆炸的方式喷涌,这就需要高校档案工作树立个性化服务思想,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巨大,提升了用户信息获取的难度,高校要通过个细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高校档案资源供给的针对性,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

(二)加强档案信息整合,提升信息收集能力

高校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是提升信息收集能力,这是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前提与基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必须将信息整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能优化与提升档案信息收集能力。

1.既有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档案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既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归档,根据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档案资源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完成传统纸质档案资源的电子化归档。电子归档过程中必须强化标准意识,质量意识,从而能够有效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同时要确保档案数据信息的信度,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

2.新型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新型档案信息资源。高校要加强新型信息资源收集,提升信息资源采集的广度与深度,尤其是要突破档案资源以“行政档案资源”为主的档案资源采集思路,融入人物、文化、科研、历史等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还要关注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以更好地提升档案信息收集能力。

(三)借助现代技术支撑,强化信息服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是技术滋生下的产物,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要强化信息服务能力,必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与服务能力升级。

1.规范的数字化处理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规范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处理。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必须将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作为首要任务,对所有档案完成数字化加工,提升档案资源数字化加工的技术含量,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2.升级信息管理系统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提升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校必须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对既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构建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档案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系统的存储、分析能力,并且是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相对的可扩展性,以确保高校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安全措施,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安全是高校n案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必须优化安全措施,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

1.提升安全技术

高校要发挥技术优势,用先进的技术构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高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以安全及时为支撑,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控能力,通过先进的监控技术、密码技术、信息过滤技术等,从技术层面严防安全漏洞。

2.强化制度建设

高校档案第二道安全保障是安全制度,高校要基于大数据时代安全问题,加快安全制度建设,力求全方位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高校档案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总之,高校档案工作转变不仅是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档案工作必须基于大数据时代特点与要求,进一步提升工作主动性,使档案工作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促进高校更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萍,姜叶飞.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兰台世界,2015(11):30-31.

[2]傅笑然.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探析[J].高教学刊,2015(19):128-129.

[3]王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资源共享研究[J].兰台世界,2016(04):75-76.

[4]王书伟.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松姗.综合档案馆政务微博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石洁.面向公众的国家综合档案馆特色馆藏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0.

[7]资蕙.信息公平与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07.

[8]timothyR.Huerta,marka.thompson,ericw.Ford,williamF.Ford.electronichealthrecordimplementationandhospitals’totalfactorproductivity[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13(02).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9

一、微传播的发展现状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都无法离开信息的快速获取和筛选。微时代的独特性质让其拥有了如今数目庞大的受众群。每一天我们都要从众多报道中选取对自身有用的新闻并加以处理,形成对自身有益的信息。

(一)微传播和微报道的崛起

微传播是向特定用户进行一对一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受众明确、需求清晰、有较强针对性的精确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相比较,其传播内容更精确,传播方式更简便,传播渠道更精细,传播对象更精准,其本质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口碑传播,而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直接面对受众。

这种特点让微传播的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更具备影响力,或者说,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微传播的使用中来。我们之所以将现在微传播的新闻媒体时代称之为“微”时代,便是因为微传播具备其他媒体不能具有的广泛的受众群,这种坚实和广阔的基础为其向更深远的新闻媒介发展提供了条件。

微传播和微报道作为一种文明碎片的集合体,它聚集了大量人群的意志和观点。而这些观点在众多的信息传播中会形成一定的舆论倾向,再加上作为传播媒介的微博、微信、平板客户端等,从而引导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甚至是改变最最终结果。

(二)微特色让微传播和微报道具有强大影响力

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微传播和微报道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一股大势。微时代的到来必将快速的成为现实。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并从中获得真正的发展呢,就是我们现在急需思考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理解微传播的核心特征。

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借用短小却精简的词语和快速的信息速度,广大的受众数量,来获得足够的信息资源和受众资源。可以说,微传播的微的特点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十分相符,也因此吸引了广大的人群的注意力。微传播集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将微博打造成为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首先,是“微内容”。它所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即可以是十分简短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表情符号、或者是一段精彩的小视频、或者是一张美轮美奂的图片。而以微博为代表的140个字成为了人们在浏览和接受信息时候的内涵的体现。

其次,是“微动作”。它的传播体验是“微动作”,这个指的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手机或电脑按键的简单操作,还有鼠标点击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浏览、转载、评论、投票等功能。很多热点新闻和重点关注就是在这转发、评论中引发公众关注的。

再次,是“微媒介”。它的传播渠道或者说传播载体是“微媒介”,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多功能电子阅览器等传播介质,可以将信息以秒为单位快速的传输,越来越多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转发评论信息。

最后,“微受众”。其传播对象是“微受众”,由于现在的受众都趋向于一种个性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并且不同的受众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不像以前的“大众”概念那样对受众进行统一灌输信息,不分类别的传播知识。现在需要人们从“微传播”的特性出发给受众重新进行定义,既类别细分化、需求个性化的“小众”型传播对象。

二、微报道的发展

微报道的兴起,一个重要的影响原因,便是手机、电脑等信息传播平台的快速更新。及其快速的信息传递,将以往需要一天甚至几天的传播时间缩减为一分钟乃至一瞬间。这样让人恐惧的传播速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可以接受到及时的信息。而跨地域信息传播的实现,也让整个地球缩小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地球村,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接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但在人们享受这般信息交流快感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微传播创造了信息选择的新方式

由于信息量的极具膨胀,人们每天阅读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因此,也要求人们阅读每条信息的时间将

越来越短。为此,人们在阅读信息时便仅仅只会领悟其中的主要信息,而将其他其次的信息省略。

同样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微传播便正式走入人们的视线,并以其短小精悍,阅读简便的特点赢得了大量的受众群。而大量的简短信息传播以各种方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受众沉浸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带一波新的信息,覆盖前一刻发生的信息。人们可以选择各种阅读新闻的方式并且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

(二)微报道将媒体人的工作细致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细致的社会,媒体的信息传播也是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出现,人们需要多样化的媒体融合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尤其是微报道这种独特的媒体传播方式,对现代媒体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特点篇10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网络/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模型……

【正文】

信息交流的交流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信息交流的过程及特点,而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当代信息交流体系

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传统信息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由于社会及科技发展因素的制约,目前,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信息交流而占主体地位,于是形成了由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构成的当代信息交流体系。这种构成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组成,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部,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之间部分取代、部分互补,相互融合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交流体系。

传统非正式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特点比较

附图

对于当代信息交流体系我们仍然可以按照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方式划分,与传统信息交流、网络信息交流相互交叉,形成传统正式交流、传统非正式交流、网络正式交流、网络非正式交流四种方式。在这个交流体系内部,由于网络载体技术优势,导致了当代传统非正式交流大有被网络信息交流取代的趋势:首先网络信息交流完全能够实现传统非正式交流的优点;其次,传统非正式交流的缺点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也可以部分被克服,网络可以跨跃时空,扩大交流范围,并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存储,达到信息积累的目的。目前,在发达国家人际之间或各种团体组织之间的书信往来,95%以上通过e-mail进行,使邮政事业大大衰弱,并纷纷转移服务内容。而在我国,只要计算机网络延伸的地方,这种书信往来基本也被网络交流所取代。

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网络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1]。尽管网络环境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即正式交流的受控环节较多,反馈速度相对较慢,但二者承载信息的物理载体都是虚拟的网络载体;传递信息都是靠网络技术来实现;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都经过各种网站管理及服务器中转;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都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联系起来。鉴于此,本文在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时,对传统非正式交流不再加以分析,而网络信息交流也不作进一步划分。

2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

通过对当代信息交流体系的分析,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与网络交流模式在同一模型中相融合,构成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模型(如图示)。针对该交流模型,作如下几点说明:

附图

(1)网络型文献由网络出版物和传统出版物的网络版构成,网络型文献有的经过出版部门质量控制,有的没有经过质量控制而直接在网上。

(2)独体文献包括传统的印刷体、录音录像制品以及封装的电子出版物。

(3)数据库服务器包括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

(4)网络媒介是指Usenet、e-mail、newsgroup、mailinglist等网络服务器,通过这种网络媒介,可以异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地同时进行信息交流。

(5)网络工具是指Ftp、telent、Gopher、www等信息传输系统;通过网络工具,可以及时、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存贮在世界各地服务器内的信息。

3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通过构建信息交流模型,可以总结出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第一,信息交流体系由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信息交流相融合,多种载体并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承担信息交流的使命。

第二,信息交流过程相对浓缩,各环节的功能界线模糊:信息环节的功能强化,信息组织环节一分为三,信息传递环节的功能相对弱化。

信息载体的变化导致了信息交流过程的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信息的、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四个环节构成。当代信息交流过程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尽管并不能完全改变信息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先后次序,但却使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紧密。在传统的纸型载体时期,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是有着明确而严格分工的,只有在上一环节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环节的工作。而网络载体的虚拟化模糊了信息交流的各环节。信息流程各环节的工作相对集中于出版环节。

在网络环境中,作为信息环节的新闻、出版机构,不仅完全承担起信息的职能,而且还部分地承担起信息交流其它环节,如信息组织、利用、传递等的职能。如《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不仅以网络的方式科技信息,而且还嵌入强大的信息组织与检索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不仅可以对大量的科学信息进行数据库管理,而且还可能提供多角度、多途径、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注册,以远程登录的方式查找文献信息,并通过网络文献传输获取原文服务。一些新闻机构也通过其网站,将各信息在网上,并建有自己站内搜索引擎(也可以使用专门的网络搜索引擎)直接查找有关的信息,在权限内可以下载信息内容。由此可见,信息的出版部门不仅执行了科学信息的职能,同时也执行了其它信息交流环节的职能。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环节的地位有所提升。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组织与检索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主要职能由图书情报部门来承担。在当代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下,这一环节的独立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图书情报部门继续承担组织与检索职能外,信息部门也部分承担起这一职能,一些数据库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各种商业数据库同样也具有信息的组织和检索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环节的功能将被一分为三。[2]

传统的信息传递采取的是“实物送达”,这一职能基本上由发行部门、邮局以及批发商、零售商和图书情报部门共同完成。而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下,网络载体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传递机构部分实现虚拟化,信息传递从理论上可以摆脱实物载体的束缚,实现数字化的网络传递。尽管当代社会信息的传递职能仍然主要由出版机构、邮局、图书馆等部门承担,但网络已使其职能有所弱化。

第三,信息交流的渠道扩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由传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网络信息交流渠道构成,传统的直接交流渠道有所弱化,但却有新兴的网络媒介加以弥补,因此,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总体上是扩大。信息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渠道,也可以综合利用。

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广播、电视等,而且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各种全文数据库、网络报刊、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网络媒介等。

第四,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3]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信息的流量与流速一直是衡量信息交流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在信息交流史上,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由于受信息载体技术滞后的制约,信息交流的效率始终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交流的需要。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的信息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科学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科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则直接导致了社会信息需求的巨大增长。”尽管科技期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纸质载体自身的性能缺陷(载文量少)终究无法使信息交流的效率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网络载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量与流速。通过对网络载体与纸质载体的性能比较,可以看出,网络载体不受信息存贮空间的限制,所以网络出版物不会因文章篇幅的限制,舍弃一些不该舍弃的内容。另外,传统的出版物如图书、期刊等普遍受出版周期长的影响而使信息的流速受到限制。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平均时滞大约在8个月左右,国内科技的平均时滞更长,一般为12个月。以时效性强而著称的科技期刊尚且如此,在时效性方面远远不如期刊的图书的出版时滞就更长了。[4]

而在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中,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方式多样而灵活,既有网络杂志、网络图书,也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网络新闻组、网络会议、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自由选择。即使是一些需要经过质量控制的网络杂志,由于可以实现网络评审,其出版周期也要比传统的出版物短得多。由此可见,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第五,信息的存在形态、传递方式以及信息的中介机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影响信息交流中介机构的组织方式和存在形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载体技术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信息交流的载体主要由纸质载体和网络载体构成,因此信息的存在形态由实物形态与虚拟形态构成,信息交流的中介机构所整理和组织的信息也由实物载体和虚拟的网络载体构成,传递方式由实物传递与网络传递两种方式构成。由于当代信息交流载体的新特性,即网络载体的虚拟化、网络信息的分布式存储、网络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导致信息中介机构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存在两种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第六,信息的与获取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有客观因素如信息载体的容量、信息的质量等等,而且也有主观因素,如受编辑及评审员的偏见及学术权威的影响,某些具有重大价值的信息成果被一些著名学术期刊长期拒之门外,得不到及时发表,而一些错误的东西却在一些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利用互联网络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会谈(iRC)、网络新闻组(newsgroup)、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在网上自己的有关研究成果,也可以建立个人网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在网络服务器中,供其他人随时使用。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信息消费者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消费者只能从出版发行商、零售商、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文献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不仅保持了这些渠道,还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和网络媒介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不仅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七,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传递,使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

注释

1方卿.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4):258-161

2方卿.论网络载体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基本特征.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95-98

3同2

4同2

【参考文献】

1方卿.论网络载体的发展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图书情报知识,2002,(2):13-17

2方卿.论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载体的整合.情报学报,2001,(6):29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