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循环经济十篇城市循环经济十篇

城市循环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17

城市循环经济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是从2003年起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由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一,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中,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消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吉安——井冈山线、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和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和一系列井冈山斗争的雕塑、诗词,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

(4)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l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立300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t。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2.2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到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全国人大已经通过并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

2.3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0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2.4推行住宅生态化

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发展渐入人心。生态住宅应符合以下三大主题的住宅,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相协调与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环境。作为生态住宅的主要着眼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系统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在建设部的《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征求稿意见中,对能源、燃气的优化、室内外公用场所等环节都有了相应的规定。

2.5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

据统计,美国20世纪90年代,用于环保投资额就占工业总产值的12%;英国电力公司计划耗用70亿美元的防治费用以达到欧共体So2排放指标;我国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必然是各大中型企业考虑的问题,所以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增加补充考虑绿色资产、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绿色利润等诸多问题,特别在编制会计报表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在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企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罚款等情况。

总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程胜高,周妍,汪平.创建新型生态城市的探索——以黄石市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3(9)

3马文银.城市生态住宅评价及规划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

4张旭.对建立现代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3(10)

城市循环经济篇2

【关键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循环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是前所未有的,21世纪的主要危机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并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今社会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循环经济”也应运而生。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传统经济形式下的环境污染和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已严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存量也随之减少。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仍采取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来推动工业化,运用末端治理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会由于资源枯竭导致我国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二、现实的困窘

1、世界资源走向枯竭

人类利用的各种元素几乎遍布整个元素周期表,矿物能源和非矿物能源开采、利用量很大,且其开采利用的数量仍在快速增长。若各国仍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继续消耗资源,预计地球主要自然资源将在2075年全部耗尽。此外,人口膨胀、粮食不足以及“大城市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会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席卷全球

在全球范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则以每年0.4%的速度增长,导致“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硫每年约有1.5亿吨排入大气,致使全球频繁出现酸雨;飘尘正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臭氧层变薄,出现空洞现象,降低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农药、石油和重金属的排放或泄漏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平衡;噪声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公害。

3、生态失衡日趋严重

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平衡。由于滥砍滥伐,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每年递减2000万公顷,全世界森林面积已从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20世纪末的18亿公顷。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有2100万公顷土地慢慢沙漠化,每年有500万公顷土地被工业、交通及其它建设占用。生态环境日趋失衡,导致众多物种濒临灭绝,珍稀动物日渐稀少,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4、固体废弃物增长迅速

工业化后期,以发达国家为首的一些国家由于长期积累,出现大量废旧物质,如废钢铁、老旧汽车、废家电、废纸张等,有些甚至“堆积成山”。实际上,上述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也正是由于这些废弃物,才使回收利用有存在意义。在大量废旧物资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再利用,再投入少量的矿产资源可以生产出新的产品,这样能够实现产品报废和更新的动态平衡。

三、循环城市建设

城市作为资源吸纳与排放的集聚地,构建循环型城市必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使用城市土地资源构建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优美的生态景观,用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水平和城市功能,构建“资源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城市。

从生态角度看,垃圾是污染源,但从资源角度看,垃圾却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建立循环型城市过程中,应有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进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目前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主要包括焚烧发电、填埋、堆肥三种方式。焚烧发电是垃圾先经过预热、干燥、粉碎三道工序,然后进行高温焚烧,利用其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并且可以大幅度减小垃圾体积,但焚烧温度较低时,会产生严重污染大气的二恶英。填埋虽然成本最低,但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占用过的土地无法二次利用。堆肥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使垃圾加速分解,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则是很好的燃料,但垃圾种类受限制,且处理速度慢、容积大。综上所述,这三种处理方式或是浪费了土地资源,或是污染了大气污染,都造成了环境的二次破坏。

希望相关政府能建立起完善的机制,进行有效规划,长期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多方位利用产业化,彻底解决垃圾问题。循环经济试验区可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首先,通过宣传手段提高市民对垃圾类别的理解,认识到垃圾分类投放的重要性,使居民能自觉将生活垃圾做到分袋、按类投放;其次,健全城市垃圾回收设施,以颜色为区别形式,在城市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电池设专用回收箱专门回收。最后,将有回收价值的资源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实现循环再利用,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也可以实现单独处置。

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应从源头控制垃圾产生,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消费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节约资源并实现循环利用,避免垃圾产生,促使城市生活垃圾达到减量化,努力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多方共赢的新型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手段.冯会会,苗红,薛冰,耿涌,张伟伟.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11).

[2]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的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评价.穆瑞欣,陈晓红,游达明.系统工程,2010(01).

[3]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践――以鄂尔多斯市为例.白亚楠,刘伟.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4]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郝利花,谢合明,黄敏,卢明湘,姚世斌.改革与战略,2009(09).

城市循环经济篇3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根据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武汉市2010年2月提出大力推进实施“在新一轮国家战略中大跨越大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问题的研究,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就武汉城市圈而言,建设“两型”社会已经有近四年的时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循环经济发展领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结合本地发展的实际状况,找出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宝贵经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促进该地区循环经济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一、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关于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介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政策支持,涵盖了中央、湖北省及武汉市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二是成就取得,介绍了武汉城市圈政府部门关于循环经济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政策支持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通知指出“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而循环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2008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方案在第二部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中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财税金融等多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008年底,武汉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要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并提出探索建立不同层面的特色循环经济体系,探索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探索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等具体措施。

(二)成就取得

回顾近四年的建设,武汉城市圈依托东西湖区、青山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探索跨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了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方案,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形成了钢渣利用、磁性材料、粉煤灰利用、中水回用、工业余热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全面启动了黄石、大冶、潜江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建成了武汉城市圈废电池回收网络。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武汉市为例,截至“十一五”期末,武汉市主城区建成11处污水处理厂,远城区区区都有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长山口和汉口北两座垃圾焚烧厂投入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实施“城市清洁空气”工程,完成燃煤锅炉的改燃、拆除978台。加大扬尘污染整治力度,对大型建设工地采取自动监控措施。设置废旧电池超市回收点200个、回收箱8000多个,平均每天收取废旧电池0.5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6%。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和农村饮用水源安全环境保护,加强矿区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修复。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4.83万吨和11.89万吨,较2005年分别削减11.98%和15.4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2%,较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4天,优良率达到77.8%,较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二、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相比,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的发展的相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界定不严

目前武汉城市圈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统计层面,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文件上关于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分歧,湖北省人民政府从文件上来看,仅仅将循环经济看作资源节约的手段,而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文件则将循环经济看作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手段,省市之间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文件忽略了循环经济的环境保护功能。从德国、日本等循环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经验来看,这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从废弃物的处理,即末端治理开始的,而废弃物的处理本身就是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因此,环境保护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省市政府应该统一思想,明确循环经济的概念,这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社会层面尚待完善

循环经济包括三个循环,即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目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的发展虽然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但在实践层面上仅仅停留在小循环、中循环的层面,对于大循环,即社会层面的循环,虽然建成了武汉城市圈废电池回收网络,但总体来看,涉及较少。社会层面的循环,主要指的是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将消费者纳入到循环经济建设的范畴中,实现全社会的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这一点德国的DSD系统、押金返还制度与日本的资源回收奖励制度都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三)政策手段相对不足

尽管相关部门从财政和金融领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但还是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层面。如政府采购政策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尽管财政部门提出加大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大多仅限于生产领域,而消费领域,尤其是政府采购领域,如何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相关标准,加大循环经济产品的采购力度,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具体涉及。政策的不足不仅体现有政策的不到位上,还体现在一些现有政策相对保守上。试验区可以做些大胆的尝试,《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中谈及的发行水债券虽然是个不错的提议,但我们可以做些更大胆的尝试,如发行环保等,这样,一方面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四)法律体系亟待健全

当前,武汉城市圈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问题尚在起步阶段。就这一问题而言可以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日本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基础层次,其法律有《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第二层次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分别《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公共清洁法》;第三层次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相比日本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而言,建立健全武汉城市圈的法律体系任重而道远。

三、促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借鉴德国、日本等循环经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验,武汉城市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与发展本地的循环经济。

(一)将环保纳入到循环经济体系

在发达国家,资源问题基本上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进行调节,一般不涉及到资源节约的问题。环境保护则是政府循环经济工作的主要方面,可以这么说,政府的循环经济实践基本上都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发展起来的。从日本与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来看,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而所采取的方法都是通过将废弃物资源化的处理和循环利用,以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因此,他们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环境保护、污染预防为目标导向的循环经济,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循环”则仅仅只是一种技术路径。目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过程中,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循环经济仅仅归为资源节约的范围,小而言之有些以偏盖全,大而言之有些本末倒置,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因此,省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该统一思想,共同将环保纳入到循环经济体系。

(二)加强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建设

所谓“循环型社会”指的就是资源消耗最小、环境负担最小的社会,即在整个社会层面实现大循环。在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上,一方面通过建立城市生活垃圾,特种废旧产品和城市水回收利用系统,提高社会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通过绿色消费、资源回收与绿色生产的衔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回路。就目前的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而言,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建成了武汉城市圈废电池回收网络,但就整体而言,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

(三)尝试发行环保筹措资金

环保是指一国政府为了保护资源与环境而通过筹集社会资金,按照规则设计发行的印有号码、图形或者文字供人们自愿购买并且按其特点规则取得相应中奖权利的凭证。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投资渠道较单一,缺乏经济利益驱动机制,这样一方面造成循环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而另一方面又使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额不断增加,大量的社会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而以公益性质在筹资方面具有其他融资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目前我国应发行环保,把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政策创新,更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发展。

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借鉴体育和福利的相关经验,通过试点建立健全环保立法,改革环保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为拓宽循环经济的融资渠道。

(四)加大政府采购循环产品力度

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与循环经济产品的购买密切联系。先有循环经济产品的购买,后有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反过来,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又能促进循环经济产品的购买。因此,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部门应在《政府采购法》的框架下,在支持循环经济产品研发,规范循环经济市场标准的同时,通过制定采购标准、罗列采购清单,完善招投标制度,公共采购信息等具体措施,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增加循环经济产品的种类,提高采购品中循环经济产品的比例,加大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的力度。

(五)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武汉城市圈政府部门可以国家规定的立法权限内,借鉴日本关于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武汉城市圈的循环经济立法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法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法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第四个层次是各政府工作部门结合上级单位的具体措施。四个层次共同形成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左铁墉,冯之浚.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左铁墉,冯之浚.日本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欧汉文.循环经济与财税政策――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概况及启示[J].财政研究,2006,3

[6]国家发改委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研究,2005.4

[7]刘杨,周奔.关于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探讨[J].产业经济,2008,9

[8]冯璐,黄东升等.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生[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9]陈宝玉.加快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9,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城市循环经济篇4

我国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这些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上至国家下至县级单位,各级政府都以持续发展为战略指导思想。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正成为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最终选择。就一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言,正确地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科学地确定它的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有效地引导它的空间拓展和产业发展,在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持续维系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景观环境等,至关重要。

在我国,80年代末开始实行“城考”制度,90年代初推广实行生态示范区,到1997年开始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而最近又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生态省的目标。目前,国内一些主要的城市以及部分省份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贵阳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的试点。深圳、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杭州、绍兴、佛山、厦门、青岛等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又把海南、吉林、黑龙江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生态省,这一系列举措把城市作为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考评单位。而在循环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评价体系和经济评价指标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因此,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面向循环经济的城市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模型,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城市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模型的基本原则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模型的目的是可以凭借选定的指标通过模型对体现循环经济水平的状况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因此对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

指标的选择要能够正确体现出城市循环经济的水平,模型的建立要有科学理论依据。

(二)系统性

在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上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其可以从不同层面正确反映城市的循环经济水平。

(三)可操作性

模型的建立要以可以实际运用为基本原则,尽量避免过于繁琐,冗长,使设计出来的评价模型在现实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城市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模型指标体系选取

循环经济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面向城市的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应在“3R”的基础上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指标

用以衡量该城市的经济水平,目标是促进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稳步的发展,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GDp年增长率、绿色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产值利税率。

(二)环境指标

可以对该城市的环境水平做出评价的指标,目标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资源合理消耗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控制环境污染,包括环境投资占产值比例,垃圾及废弃物产业化比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垃圾分类处理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垃圾回收及综合利用率,单位GDp污水排放量。单位GDp污水减少率,饮用水达标程度,工业废气综合利用率,烟囱控制区达标率,油烟达标排放率,通过卫iSo14000认证比率。

(三)资源指标

衡量该城市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目标是促进资源消耗减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利用废弃物的能力,提高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土地面积产值,水资源利用率,节水设备使用率,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利用率,清洁能源比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率,废弃物质回收完善率,废弃物质再次利用率,废弃物质再次利用提高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四)社会指标

该城市对有益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包括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率,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创新投入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创新集成能力,生态环境改善潜力,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城市就业率,就业人数增加率,社会管理水平,管理部门办事效率。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建立,有利于城市管理部门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状况,使其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城市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模型建立

在充分遵循“3R”原则的基础上把这个指标体系划分成四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包含若干具体指标详见图1)。指标层的各指标,采用邀请专家组打分评价的方法,打分值,1,2,…,n第n个准则层,;j=1,2,…,m.(m该准则层对应的指标层的指标个数)。

最终得分R被划分成四个等级(与R等级标准相同);(1)0≤R

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将评价系统分成有序的层次结构,由专家对所列出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利用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出各指标因素的权重。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指标层的每一个因素相连)

(注:定量指标设置参照《循环经济的量度指标体系探讨》朱冬元,刘纯志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二期)

(二)确定指标权重

设评价目标为a,评价指标集i为准则层的个数;,第i个准则层有n个指标即第i个准则层中指标层中的指标因素个数),对于准则层和指标层,分别讨论它们对于上一层的权重。

ui中的因素对于ui各权重的分配满足条件;对于评价集u而言,每一个准则层因素的权重分配B=(B1,B2,...,B1)满足条件B1+B2+...+Bn=1。

对各权重的确定采层次分析法。根据递阶结构模型,邀请专家进行分析,确定判断矩阵p(a-F),如表1:

式中fij表示对于a而言,Fi对F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现

fij的取值如表2:

求出其特征向量B=(B1,B2,B3,B4),同理可以得出指标层对于各自的准则层的权重。求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并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n为矩阵阶数;Ri值可以通过查表获得。当CR

(三)综合评价

城市循环经济水平的评价分值

式中:rij为指标的得分值;bij为该指标对应于其准则层的权重;B1为准则层的权重;m为专家组的专家人数。

参考文献

[1]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龙子泉,陆菊春.管理运筹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3]余全智,杨晋浩.数学建模[m]高等教育出版社.

[4]孟赤兵[m]循环经济要览[m]航空工业出版社.

[5]李健,邱立成,安小会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翻译[m]

[6]王良健.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2)

[7]吐欢政,张旭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近期讨论综述[J]统计研究,2006,(2)

城市循环经济篇5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资源型城市依托资源型产业兴起,资源的丰度决定了城市资源型主导产业时间的长短。源于生命周期,资源枯竭会导致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如果不妥善处理,将最终导致整个城市经济的衰退。因此城市积极进行产业及资本结构调整,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尤为重要。

1.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要结合自身特点,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以开拓资源行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优化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培育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产业,将资源的生产、消耗与消费、废物排放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在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形成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在区域和整个社会形成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即通过建设具有关联性的产业体系,达成循环经济的“企业―企业间―区域或社会”的系统性框架[1],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最低程度地减少企业和社会生产、消费的负外部性。

2.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设计

构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需根据城市的资源状况及实际分布情况,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按照煤炭资源经济结构与物流、能量流、信息流情况,设计循环经济产业链,其典型构成如图1所示,结合城市的生态背景开展产业链的技术关联与耦合[2]。

(1)纵向产业链。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主导产业链纵向延伸方式有:“煤炭―电力―(居民、工业等)市场”、“煤炭―电力―焦炭―市场”、“煤炭―分选―市场”、“煤炭―运输―市场”等。综合起来,纵向主导产业链为:“煤炭―分选―电力―焦炭―运输―市场”。

(2)横向耦合共生产业链。根据已确定的纵向主导产业链,按照“加环”、“解链”设计,使各种副产品及次级资源得以实现循环利用。在主导产业链的基础上,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热)电厂―发电”、“粉煤灰(灰渣、矸石)―建材―建材产品”、“煤矸石―修复(充填)复垦―土地资源―工(农、林、商)用地”、“矿井水(生活污水)―水(深度)处理―水回用(选煤、发电)等四条耦合共生产业链。

通过产业链的纵、横向耦合,各种在业务上有关联的产业链聚集在一起,按照顺序形成纵横交错、高效率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网络立体结构。

3.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资源型产业辐射的领域广泛,涉及城市的很多行业,如建材、运输、电力、煤化工、环保、制造、冶金、伴生物加工、资源深加工、商业、文教、卫生等。资源产业辐射网络中涉及到的相关产业或企业节点中,规模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建立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时,剔除受辐射强度弱、规模小的领域,以煤炭资源城市为例,只挑选以煤炭为中心的电力、环保、农业等规模大、受辐射程度强的领域作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节点建立产业网络体系[3],分两个层次对这个体系进行分析(见图1)。

(1)主要层次。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煤―环保―电力―农业为骨干的循环产业体系是主体。煤炭为电力提供燃料,电力为煤炭、环保、商业、加工业提供电能,为农业、种植、养殖业提供电能的同时将余热提供给农业、制造业用于烘干、恒温控制等。煤炭生产中产生的煤矸石经环保处理后供电厂做燃料,供塌陷区做土地复垦原料,塌陷区供种植、养殖等用途;处理后的煤泥供电厂发电;处理后的水供制造业、电厂、居民生活、商业、农业养殖业等使用;农业为加工业提供原料、加工业为农业提供肥料、饲料,为商业提供商品等。这些产业构成的循环体系环环相扣,产品、副产品、废弃物相互之间循环使用,变废为宝,既治理了环境,又为企业、社会提供了效益。

(2)中间层次。中间层次的循环蕴含在主要层次的大循环中,在大循环中因规模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其中煤―环保―电循环是大循环的核心,决定了其他循环体系的正常发展。在折购网循环中,煤炭生产需要环保,环保为电厂通过燃料和水,电厂为煤炭生产提供电能,煤炭生产为环保提供水及煤矸石等,这样构成了一个循环主体;煤―环保―农业―加工业―商业这个循环是以环保为主形成,煤炭为环保提供矿井水、洗煤水、伴生矿物、煤矸石等环保为农业提供水、种植、养殖的空间;煤―电―农业―加工业―商业―(居民)劳动力是依托电厂副产品综合利用而设计,主要循环是煤为电厂提供燃料,电厂为农业、加工业、商业提供电能,将余热提供给农业、加工业做热能使用,农业为加工业提供原材料,加工业为商业提供货源,商业为居民提供生活用品,居民为煤炭、电力等各行业提供劳动力。

4.结语

资源型城市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网络体系,一方面需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加快实施资源型城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城市需致力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延伸,依托产业链上的节点产业,建立产业链延伸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6.

[2]丁日佳,朱亚平.矿区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653.

[3]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9-63.

城市循环经济篇6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将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内在联动机制的一体化经济圈,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隆起带,赢得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资源依赖等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提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城市圈新区。

一、武汉城市圈新区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是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2007年,武汉城市圈以其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和52.5%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0.7%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三次产业分别为45.7%、60.4%和67.0%,见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1.一些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要素聚集趋势明显

从集群个数看,全省一半的产业集群集中在武汉城市圈。2007年武汉城市圈9市共集聚产业集群101个,占全省产业集群总数的49%。从规模看,全省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多数坐落在武汉城市圈。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5个产业集群有3个坐落在武汉城市圈,分别是武汉钢铁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700多亿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363亿元;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电子产业园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年销售额209亿元,随着富士康项目的建成投产,带动100多个配套企业聚集,年总销售收入将达1000亿元。

2.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仍有明显不足

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07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4.6∶43.9,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又相对偏低,一直在44%左右徘徊,没有大的突破,而同期全国工业上升势头明显,比全国低13.8个。二是工业发展对传统产业依赖性较强。传统经济比重重,新型经济比重轻,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缺少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企业是城市圈制造业发展软肋。三是产品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附加值率低,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自主技术创新水平偏低,创新成果转化率也偏低等。

二、循环经济是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1.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即为代表。上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为环境而设计”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能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意味着在社会生产消费的物质层面上考虑对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变革。伴随着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循环经济建设发展的制度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循环经济的概念中,一个隐含着必不可少的有机内容就是围绕“绿色”市场的培育发展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体系形态,是当今人类发展观处于巨大转折过程中,对传统经济模式发出的变革挑战,既不等同于传统方式下的经济发展,也有别于通常意义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可持续“经济”,或者说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把循环经济的实质表达为新型工业化,进而将其核心内容归结为以产业结构重组转型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化建设,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

2.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法律保障

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新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引导单位和个人节约和合理使用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着力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循环经济促进法顺利通过,确立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即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设立重点监管制度和强化经济措施等六项制度促进循环经济,为各部委、各地区地区制定循环经济的发展措施提高了有力的保障。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型的物质变换方式,它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革命,它必将引起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三、推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实现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既面临着科技大发展、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

1.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三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利用经济杠杆推动。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到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既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要把武汉城市圈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将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利用科教资源和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二是积极策划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全力推进企业上市;三是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实现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灯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发挥比较优势,依托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群和优势产业链,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大突破口,着力解决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促进城市圈内部产业的互通融合。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应对思路。实现以较小的废物排放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可能的。这也许需要通过对废物排放从低增长到零增长到负增长这样三个阶段的连续努力来达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将环保的理念变成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教学内容。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将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构建生态水网,发展水经济,彰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

4.倡导绿色消费

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选择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倡导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倡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重点放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将社会监督的重点放在食品、化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三个方面上。加强商业宣传,使“绿色消费”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倡导“绿色消费”不仅仅消费者的权利,而且是消费者的义务,努力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树立社会文明消费新风尚。

四、结束语

紧抓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机遇,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

城市循环经济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背景;城市土地管理;问题;建议

城市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使城市不断进行扩张和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激增,城市对于土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对土地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土地使用现状。本文主要针对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土地管理展开论述。

1循环经济概述

1.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作为参与者,借助当今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对产品进行生产、使用、废弃等过程,来使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使自然资源在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还实现了循环重复使用的目标,这样就避免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经济发展向生态型方向靠拢,这就是循环经济的内涵[1]。当今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口的激增,使得地球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快速的消耗,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使得资源在大量消耗的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循环经济应运而生,使人们在这种经济观念下,对于自然资源使用和经济发展方面有了很好的认识,能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内容就是在使用自然资源进行经济生产活动时,要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其产生的废物能得到二次或多次利用,这样就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循环重复利用和废物减少的目标,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经济方面讲,就是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高质量、高价值的产品。总之,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有机结合,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得以实现。

1.2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原则有三种,简称3R原则,是因为这三种原则的英文形式中首字母都是R,它们分别是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从原则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内涵。减量化原则,就是对原来的资源使用量进行减少,加强技术的使用和对各方面的调整,使产品生产只使用有限的资源,就能实现高质量生产、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目标。再使用原则就是使产品在保持原有性能的基础上,能最大程度地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使其的使用周期比预想的长。再循环原则就是产品在被废弃后,能回炉改造成新的产品,这样就实现了资源的循环使用。

2目前我国城市用地现状

2.1城市扩张占用耕地多,存量土地粗放利用

城市向外扩张,城市才会有发展的余地。近年来,我国城市市辖区的面积正呈逐年增长的模式,城市建成区范围也在增大,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经超过国家定额。这些城市扩张会占用大量的耕地,但是在扩张后,却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利用,有一部分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此外,被粗放低效利用的土地在城市土地中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2.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虽然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在目前,国内的工业发展形势还是很迅猛的,工业发展就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而其他第二、第三产业用地则自然减少,所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一点都不合理,这样的后果就是会延伸出住房紧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交通紧张等问题[2]。并且在城市中心区,很少有服务型产业分布,这一点和国外恰恰相反,且优势地位所分布的大多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业分布也十分密集。这种结构没有将土地所在区位的优势体现出来,使土地利用不合理同时,也没有使土地利用率达到最大。

2.3开发区数量增多,且用地粗放

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各种开发区层出不穷,开发区的数量虽然相比之前要多,但是用地粗放,对其投入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所以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一些开发商在将这些开发区的地皮使用权拿到手后,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建设,这种土地搁置问题,使得土地资源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得到利用,就造成了土地浪费问题,这一点都不符合循环经济观[3]。

3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土地管理建议

3.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从源头控制用量

在循环经济的原则中,减量化原则也是输入端原则,就是从源头上控制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土地资源的利用,也要遵循减量化原则,从提供土地资源的源头进行控制,使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以此,在增加土地价值的同时,还使用地者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源头控制中,相关的政府部门起着决定作用,政府要提高土地使用批准的门槛,在土地利用规划上严格管理,从而对城市土地进行宏观管理,首先要确立土地规划相关方面的法律,在进行土地管理时,要严格依法执法,杜绝开发商行贿批地的行为,以此来控制城市扩张速度,使城市发展规模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此外,还应关注土地用途问题,杜绝大面积的占用耕地行为,旧城区的土地用途要遵循相关法律,以用途分区为依据。

3.2存量土地内涵挖潜,防止建设用地增加

此建议遵循的是循环经济中的可利用原则,就是对土地进行多次利用,使其的使用周期得到延长。为了适应更多的人群,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土地规模已经不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所以城市要向外进行扩张,但是扩张的土地是有限的,所以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长期以往,还是会出现土地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城市要从内部解决此问题,对城市中的存量土地进行有效的挖潜,将浪费的土地资源全部利用起来。所谓的存量土地是指处于优势区位,却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而又分布不集中比较零散的土地,要加强对其的利用,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土地置换或者土地规划的方式来使其的用途得以明确,将其与周围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功能的配置,使其的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总之就是使城市土地的使用空间增大,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重复使用[4]。

3.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循环使用

此建议遵循的是循环经济中的再循环原则,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使土地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得以多用途使用,也就是使其可以循环使用。在土地进行下一用途的使用时,要查看土地的质量问题,根据土地质量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用途,比如耕地在质量达不到种植标准要求后,可用作质量要求相对比较低的建设用地。从根本上讲,土地的可循环利用的前提就是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所以城市应该将商业区,居民居住区与工业区,还有农业区的用地结构合理安排好。

4结束语

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土地管理遵循三个重要原则,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节省了用地成本的增加,还保护了环境,相关人员要遵循三个原则,对城市土地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使城市土地使用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郑晓俐,乐晶.循环经济下的城市土地管理[J].池州学院学报,2010(04):38-40.

[2]鲁佩琛.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7(03):234.

[3]胡国军.“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国际研讨会”图片报导[J].上海国土资源,2016(04):2-3.

城市循环经济篇8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致力于建设一种“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合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核心,追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①面对日趋增强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刚性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循环经济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

平顶山市依煤而兴,煤炭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全市现代化工业的蓬勃兴起,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备,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②但随着资源的减少,生态的退化,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转型刻不容缓。如何实现煤炭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是最佳的选择。

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弥补自然资源结构性缺陷的必然选择。平顶山市目前已知矿产资源57种,除煤和盐外,其余矿产储量优势不明显,呈现出自然资源结构性缺陷。一是人地矛盾突出。采煤使地表塌陷、农田受损;采选产生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堆积占用大量耕地;城市空间布局受煤炭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城市聚合度低,土地浪费严重。二是水资源短缺。目前平顶山市拥有的水资源总量为18.34×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72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8%,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人均500m3严重缺水线。三是其他矿产相对缺失或开发不足,产业结构单一。这种资源结构性缺陷已经成为该市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循环和再生利用,是实现该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减轻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目前,平顶山市生态环境相对较差,污染严重。一是水环境质量差,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8%,与全国和河南省内的先进城市(上海市70%、洛阳市66%)相比差距明显。二是大气环境质量差,大气月平均降尘量为11.54t/km2,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为224d,较全省平均水平低45d。三是工业固体废弃物问题突出。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2000年以来,平顶山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强化管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耗显著下降,但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价值数十亿元的工业废渣尚无有效开发利用。二是圈占耕地现象严重,利用程度低,耕地面积锐减。实践证明,降低物耗、能耗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

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基础条件分析

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平顶山市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许多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废弃资源开始得到有效利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成为企业寻求经济新的增长点关注的对象。目前,平顶山市已有33户企业对废弃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涉及电力、建材、轻工、化工等行业的16种综合利用产品。

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平顶山市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度地带,山区、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多样,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2005年以来,该市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先后投资1172万元建造沼气池,实施坡改梯和旱地微积水工程,开发荒山,修建水渠等。

发展循环经济的软环境日趋改善。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先后颁布《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平顶山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的规定和实施细则。二是公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热情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已基本具备了全面实施的思想基础。

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考察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模式50年来的变化,基本上采取的是以煤炭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经济发展的单核增长模式。③煤炭采掘过快,深度加工工业、辅助配套工业跟不上,区内其他资源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整体经济发展为“物质单项流动―线型经济”模式。为避免煤枯城衰的悲剧发生,平顶山市的发展必须选择循环经济模式。

洁净煤发展模式。洁净煤生产是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选模式。洁净煤发展模式就是根据煤炭产品的生命周期,整合煤炭开采、加工、利用及排放物再利用的各个阶段,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洁净煤发展模式:源头――清洁开采,过程――清洁洗选加工,末端――伴生资源和排放物的循环再利用。

煤、盐“联姻”多维多链发展模式。平顶山市煤、盐资源丰富,以盐化、煤化为主线,加大煤焦油、粗苯的精深加工和环已烷、已二酸、已二胺等尼龙66盐中间产品的开发利用,发展甲醇、二甲醚、合成氨、尿素等煤制气产品与纯碱、烧碱、pVC树脂等盐化工产品,推进原料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建立煤、盐“联姻”的煤化、焦化、盐化等多维多链的循环生产模式。

循环型绿色种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农业,建立农业生态区和绿色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造生态乡镇、生态农业示范村、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在西部山区以中药材、水果、柞蚕等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建立以辛荑、山茱萸为主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猕猴桃为主品的水果生产基地,以核桃、板栗为主品的坚果生产基地,以柞蚕养殖为主品的柞蚕生产基地。中部丘陵区以杂粮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建立以大豆、玉米为主品的粗粮生产基地。东部平原区以精粮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建立沿沙河谷地以优质稻为主品的大米生产基地。三是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通过环城防护林、通道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打造碧水、青山、绿地、蓝天、环境优美的生态平顶山。

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经营与消费的理念。实施循环经济,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和广大公众的参与。加大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的力度,一是要在企业文化中融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的观念,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二是要加大公众参与力度,鼓励家庭自觉消费环保产品,实施垃圾分类,让公众进入“绿色消费”。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循环经济的先进性在于它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而环境效益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是全社会的共有。市场调节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政府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在落实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多渠道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地方性法规,明确循环型社会内涵,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二是明确资源有效利用的规定,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三是贯彻“预防为主”和“3R”原则,制定规范改进废弃物处理的有关法规,强化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法规政策和相应的鼓励政策等。

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新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是发展不竭的动力。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必须进行资源再生技术、资源替代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新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源头和过程之中,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两优、多链”生态产业体系。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社会经济“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即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围绕这一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两优、多链”的生态产业体系。“两优”即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的机电制造业和煤盐现代化工业为支撑的新的工业体系,对“三高两超”(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超标排放、超总量排放)的企业要严格限制。“多链”就是完善和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等重点循环经济性产业链。实施清洁生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业。(作者单位分别为:平顶山教育学院;平顶山学院;本文为2009年度河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中原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2400420032)

注释

城市循环经济篇9

第一,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基础较好。大足素有“五金之乡”,龙水五金市场废旧金属年回收处理规模达数百万吨,年销售再生钢50万吨,足航五金、高精铸造中心、上依红车桥铸件双腾铸造年耗费旧钢铁量达100万—200万吨。双桥经开区是全市唯一集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理和高性能密封铅酸蓄电池生产的涉铅全产业链专业化示范基地。2013年1月,大足双桥经开区申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市级试点园区取得成功。该产业园已启动首期邮亭核心区3平方公里建设,主要规划废旧金属、机电产品、电子产品、汽车等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园区得到了重庆黄奇帆市长的充分肯定,并亲自批示:“支持,抉择合理,市政府全方位支持”。第二,配套产业体系日趋成熟。以再生资源为依托,大足区形成废旧金属回收冶炼、压延加工,日用五金、建筑五金、汽摩零配件、模具、钢铁制品加工及钢结构制造等较为完整的精品钢及制成品产业链,形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地方特色的五金产品专业市场。大足的制造业已由传统的刀、剪、农用工具,发展到“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船舶五金、汽摩配件、综合五金”等六大门类、4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产品辐射全国各地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益于再生资源产业的支撑,吸引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如江苏旋力、足航金属、长兴板簧等企业入驻双桥经开区。第三,交通便利,区位明显。大足双桥经开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距在建的重庆三环高速3公里、成渝高速复线7公里,南泸高速4公里、成渝客运专线1公里,大足城区距重庆内环仅40分钟车程。目前,经过大足的物流企业也在增多,有普洛斯物流、汽博中心、渝西汽贸商业广场、渝西汽摩配件市场等区级重点商贸物流项目7个,面积将达143万平方米。其中,普洛斯物流基地一期和龙水仓储物流中心一期专业仓储物流设施面积将达19万平方米。未来三年,大足还将建设区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综合超市、专业专卖店、休闲运动中心与现代娱乐中心等商业面积将新增160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267万平方米。第四,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足区是人口大区,户籍人口接近100万人。从唐宋至今,千年的五金文化积淀已经培育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生产力队伍。大足区已有五所高校,分别是:重庆电信职业学院(经开区)、重庆正大软件职业学院(经开区)、重庆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发展职业学院(大足)、重庆物流工程职业学院(大足)、重庆服装工程职业学院,大足区有区职教中心和职业培训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重庆大足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观念较落后,公共基础设施需完善。有部分人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而没有理解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与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画等号,把进口废旧物资等同于“洋垃圾”。在项目引进、基础设施等方面不足,可以参照学习如苏州工业园区由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成,成立14年来,规划先行,注重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从企业、产业、区域、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提出了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规模小,竞争压力较大。虽然大足区有一定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废旧钢铁回收交易有较长历史,但总体上缺乏统一管理,产业规模也需壮大,产业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混杂,存在楼下生产、楼上生活现象。生产经营散乱,发展的理念意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亟待提高。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城市矿产”发展趋势迅猛,如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和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湖南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园是一个集废品回收、综合利用、再生原料批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开发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市场,每年集约化处理全国各地的废旧物资100多万吨,年加工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等原材料50万吨以上,相当于每年为国家建起了一座千万吨“不需要开采的矿山”。与大足相邻的永川、四川内江,已建成两个国家“城市矿示范基地”,循环经济发展迅速,而作为传统“五金之乡”的大足还存在明显差距。第三,经济增长的同时,地方环境问题突出。具体表现水质越来越差,城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空气污染程度在增加;龙水镇是全国著名的“小五金之乡”,小五金是大足区的支柱性产业,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由于电镀业重金属与生活垃圾的严重污染,使得清澈见底的濑溪河成了“龙须沟”,15万市民的饮用水受到威胁,群众怨气很大。如重庆大足红蝶锶业有限公司空气及水污染等问题。环境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污染、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重庆大足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对策

城市循环经济篇10

关键词:市政规划循环经济

正文:

1、市政规划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的膨胀,全球经济体的不断扩张和生活方式的粗放、无节制,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二氧化碳高排放、自然资源短缺、土地资源趋于饱和,能源生产和保障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两种情形下,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对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更应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更为低碳、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发展城市。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造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市政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它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水源、能源、环境及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它所遵循的一般原则是保障供应和处理废物,即为城市居民提供水、电气、热等同时妥善处理雨水.污水、垃圾、粪便等弃物。在保障供应方面通常依靠开源的方法而处理废物则采用达标排放的方式。从本职而言,市政系统是直接体现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同时也是集中体现城市碳排放轨迹的系统。从城市的能源输入,经过城市交通组织、建筑设计到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过程,再到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输出,市场系统集中反映了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的过程。因此,在市政规划中推动循环经济理念,不仅可以成为节约能源、资源的有力抓手,而且也将对低碳城市建设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2、市政规划适用循环经济的可能性

尽管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废物资源化,属于“废物经济”或“垃圾经济“的范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例如,一个家庭的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一幢办公大楼的节能、太阳能利用、中水利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的节约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居住区的雨洪利用等节能设计标准等。同样,循环经济的概念也适用于市政规划。市政规划虽是一种精神产品,但也可以参照物质生产过程来描述即资源―消费―弃物。这里的资源是指市政规划中通过各种市政管道为居民提供的水、电、气、热等弃物是经过污水处理厂、粪便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水和固体物;如果将弃物再利用变为资源.就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的概念。其实在目前的市政规划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略有反映,如中水利用规划和雨洪利用规划等.但缺乏深度和广度。

循环经济理念用于市政规划所产生的效益循环经济的概念能否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市政规划,关键在于对“弃物”再利用的工程技术。按照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完全实现对“弃物”的再利用。如垃圾焚烧发电、粪便生产沼气、常温热能的利用等等均得到实际应用。所以说,当前的问题已不是循环经济的概念适不适用于市政规划,而是市政规划的理念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洗礼。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思考市政规划中的问题可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考虑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提供的水源和能源,是为了满足其生活用水、用气、照明、电器用电、采暖用热等等。同时,为了保持人的居住环境卫生,还要对人消耗资源后所排出的污水、粪便和垃圾进行处理,会发现垃圾可用于发电,粪便可生产沼气.污水不仅可以提供热量用于采暖,而且可制成中水用于冲厕。这样可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其次从实际出发,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可分析现有市政领域可再利用的资源。发电厂冷却循环水可为建筑提供采暖用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改为焚烧发电。因此,把循环经济理念用于市政规划,不仅限于理论层面在实际工程中也会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3、推动循环经济市政规划面临的变革

当循环经济的理念溶入市政规划时,将在知识层面、研究重点和规划的必要性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市政规划专业较多、专业性较强,以往规划是条块分割,融合不够今后则要求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如做燃气规划的要知道沼气方面的知识;而从事供热规划的不仅要了解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还要具备新能源方面的知识.如太阳能等。

其次,更加注重资源的研究循环经济本质是3R原则,所以按此原则进行市政规划时,应对规划区域内的可利用资源进行研究除常规资源外,更要充分挖掘弃物的资源化潜力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常规资源的减量化。

第三,市政规划的重要意义将更加突出。常规能源的使用,基本不受地域的限制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可以达到使用的目的但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地域的严格限制如污水热能的利用要求用户靠近污水处理厂或流量在(万吨时以上污水管线的附近),同样,发电厂余热利用也要求用户在其周围5公里以内。因此这就要求市政规划必须先于地区开发建设确定其使用再生能源的种类,方式和范围,这样,才能确保城市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否则.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将失去对再生能源利用的机会。市政规划应着眼于“生产-回收-在生产”的循环模式,视节约、替代、优化、修复等关键理念,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特别是要建立必须的指标,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等,在循环利用方面应考虑中水回用率、垃圾回收利用率、雨水收集利用率。

第四、实施开源节流计划,构建清洁多元的能源供应系统,建立节约能源的长效机制。开发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开再生能源,还包括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规划要选择现有成熟技术,重点开发本地优势可再生能源,以形成多元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同时,逐步从传统的“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考虑需求侧的减排潜力,实现对需求侧需求增长的控制,如使用节能器具补偿等,实现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