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十篇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十篇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13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1

【关键词】奥数高压环境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4-02

小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来看,就其个体来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与享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其社会来讲,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

一、奥数高压环境的介绍

目前许多小学生处在以奥数为代表的高压环境当中。奥数是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要求解题者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竞赛数学,对学习者有一定的能力、知识、心理素质等要求,不适合在小学教育中普遍性、大众化、规模式推行[2]。奥数的竞赛训练和考试形成了一个应试教育系统,并和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结合起来,在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格局下,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升初”就近入学模式正逐渐被打破,奥数成为重点中学择取学生的重要条件。由此极大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精神处于长期紧张状态,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损害了其身心健康。奥数成绩与学生的升学和择校相关联,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种选拔机制加重了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负荷,事实上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倾向,无形中为小学生的成长制造了一个高压环境。

自奥数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愈加普遍化和规模化以来,就存在奥数“存废”的争论。近年来,这种争论更为激烈,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多次叫停奥数,但是奥数却是年年禁、年年办,从来没有销声匿迹[3]。那么在目前来看奥数教育还不可能完全被取缔,奥数高压环境下的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此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研究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现阶段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并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索不同教育者群体所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多管齐下破解奥数高压下思想政治教育难题。

二、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就目前来看家长、老师和小学生所处的是一个奥数高压环境,另外所处的又是一个奥数变革的时期,即奥数“取缔还是坚持”的存废争论相当激烈、奥数教育模式尚在探索完善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从学生的层面讲,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社会中关于奥数“存废”的讨论也相应的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的简单思维认识下,除了部分数学天赋出众在奥数中有所作为的学生外,大部分小学生都认为奥数不是“好东西”,奥数应该废除,他们学奥数完全是由于家长意愿,许多不考奥数地区的小学生要比他们这些考奥数的学生轻松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显现出更多的复杂性、特殊性与突变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甚至抵触心理。

从教师的层面讲,奥数与教师评价相挂钩,有的教师还处在奥数的利益链中,工作过程中的压力、追求利益的心理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认真履行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义务。相比于这种“无为”的做法,后果更严重的是“错为”,即采取极其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江西进贤二中“安排差生在教室外考试”事件等。教师“为人师表”的社会角色使得学生对教师有着由衷的尊敬与服从,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影响程度更高。所以说,教师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具效力和示范性的,其积极效益大,消极影响也很大。

从家长的层面讲,奥数对家长所造成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孩子的压力,并且,在奥数存废的讨论环境中,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许多家长认为奥数应该废除,开始认识到奥数并不利于自己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但是又在“小升初”机制的压力中,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考试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从而升入重点中学,又不得不迫使自己孩子学习奥数。巨大的压力加上对奥数的“爱与恨”使得许多家长对孩子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家长自己摸索并使用了许多新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却是偏离了教育规律。

三、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有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家长、教师等小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要求却不紧迫不明确。另外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较低,这就加深了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并使得矛盾复杂化。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具体矛盾。

(一)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4]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一般是通过教育者传达给受教育者的。因此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与社会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小学老师等直接教育者在功利主义的巨大影响下不能完整地践行社会要求,更有甚者忽视社会要求,特别是许多小学教师仅仅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无疑减轻了传导的力度,影响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4]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他们的关系是否协调对于教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小升初”中的奥数考核使得教育者家长和教师以及受教育者小学生都处于巨大的压力环境下,一方面学校里学生与教师会产生矛盾,学生会抵触教师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能会不正确,家长与小学生也会产生这种矛盾。

(三)个人经验与教育过程中对之重新评价之间的矛盾

奥数的高压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与方式方法改变。对家长来说,上一辈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压力环境。对教师来讲,以前的教育经验在现在的奥数压力环境下教育实践中也不再有效。

(四)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4]

小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处于萌芽时期,急需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达的各种精神养料来引导其成长,但是奥数的压力环境不仅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还额外增加精神压力和负担,小学生刚刚萌芽的思想缺少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四、奥数高压环境下教育者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家长

首先家长应摆脱教育的家庭化倾向,所谓教育的家庭化倾向就是指家长传输给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其具体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家长期望过高;在实践行为上,家长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这种倾向在中国传统教育观中犹为普遍。奥数的高压环境下,更具功利性和比较性的“小升初”考核方式加剧了这种倾向。现在,小学生受到家庭内外的压力。所以,家长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淡化孩子学习与整个家庭荣誉的关系,从学习乐趣的方向去引导去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真正起到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其次,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是一种变相体罚。家庭外部巨大的奥数压力和家庭内部的溺爱氛围产生冲突,其结果就是孩子思想性格发展的不正确性。另外孩子易把在外面受到的压力转移到溺爱他们的家长身上,从而造成家长孩子间的矛盾,更促成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所以溺爱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避免的,家长可以合理地给孩子减压,时常从教育的效果来反思自己是否溺爱孩子。

再者,奥数的高压环境使得家长在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许多家长就会从许多家庭教育书籍中获取方式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验各种教育方法。这样的结果非但不能使小学生成为书中的那些成功人士,还会造成小学生思想的混乱。由此看来,家长应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二)教师

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需要做的就是避免“绿领巾”等教育事件的发生。教师在施行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前,应该首先考虑责任,做到充分的试验与评估,全面考虑这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另外,小学教师应该处理好工作压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奥数等考核方式对小学教师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能转化到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更不能转嫁到小学生身上。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会合理的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有效地投入到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此外,小学教师还应该正确处理功利取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部分地区的奥数环境中,教育事业存在着一定的利益链条关系。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教师如果身处在一定的利益链中,那么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能会发生扭曲。所以,一方面,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把教书育人的职责放在第一位,淡化利益取向,加强自身自律;另一方面,重视社会对于奥数高压现象的矫治作用。努力形成社会外部的有效制约,如加大媒体曝光程度,加重违规事件惩处力度,提高教育部门的监管强度等,多管齐下遏制奥数高压的愈演愈烈。

(三)大学生家教

在奥数作为“小升初”的考核条件后,许多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家教老师。而在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者就是大学生家教。大学生家教相对于家长、小学教师等教育者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有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因为大学生年龄与小学生相差不大,代沟问题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与大学生家教老师更为亲切,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多更具实际性,大学生家教老师可以从这种交流中发现其家长和教师不能发现的思想问题,对于大学生家教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小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所以,大学生家教可以利用这种亲切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大学生家教拥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并且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大学生家教老师可以在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正确的理念传输给孩子,可以采用较为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

第三,大学生家教老师在小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分别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状况。一方面可以为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孩子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向孩子传达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从而促进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家教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家教过程中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固桥梁。

五、结束语

奥数作为“小升初”的基本考核方式,使得小学生、家长和小学教师都处于一个高压环境之中,在此环境下,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更多的困难,我们应正确认识奥数高压环境,理性看待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科学把握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各方面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实现正确有效的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发展全面的优秀人才。我们相信,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奥数教育最终会与素质教育实现较好的结合,小学生所处的奥数高压环境会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参考文献:

[1][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游安军.关于“奥数”存废的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14:87-92

[3]董冠华.透视“小升初”的“奥数”困境[J].陕西教育,2011,7-8:20.

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接受主体;教学模式

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至今已经过去31个年头。31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能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多样化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不理想。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整体教学思路

接受即教育的实现。一般来说,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知、情、意、行同时发挥作用并形成合力,才可能推动个体由“知”到“行”的转变,进而养成行为习惯并内化为思想品德。如果教育者孤立地从某一个环节进行教育而不兼及其他,则很难推动接受主体思想矛盾运动转化。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从某一开端入手,也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以忽视或放弃其他环节,而应使各个环节同时发挥作用。但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实践受现行评价体系等因素影响,一考定终身单一考察知识掌握的程度,较为重视“知”的环节,重结果轻过程。如此教学,最终结果只能是单一发展了接受主体的阅读、记忆、背诵等知识技能,而情、意、行等有益大学生个体心智发展并有益社会需求的环节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理念

信息时代,知识已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在《善于学习增强本领努力实现“中国梦”》中谈到:“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是接受主体获得知识的重要办法;被动接受或以考试为外驱力的鹦鹉学舌式复述也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但却难以达到教育的本真目的。作者在2014201502学期承担了二学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讲授任务,借着考试形式教师自己决定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平时成绩20分,期中期末各40分的重知识考核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考核理念,确定了过程性评价理念。即唯一标准答案的卷面考试不再是唯一考核形式,确定使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以卷面考试为主要考核办法的终极性评价,相对来说是有缺陷的。一是不公平:有的接受主体因为记忆力强,即使不经常出勤或者出勤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思考、没有任何的贡献,也可以靠着考试前的突击取得不错的成绩;二是不全面:卷面考试单一考察接受主体的知识技能,即使卷面题型中注重了主观、客观试题的比例,仍然主要侧重了“知”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相对而言,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解决“不公平、不全面”的问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接受主体的学习方式或过程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而且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考核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教学与评价如影相随,相辅相成。教学内容一旦确定,就应该考虑如何评价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作者发给上课学生一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主要包括:(1)本门课程的课程计划,注明上课时间、地点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开课周次及时间;(2)作业计划,在各教学内容及开课周次下会布置相应的作业。有课堂辩论、小论文、测验、调研报告、小组展示等。接受主体在开学初已经一目了然这门课的任务,提前会有一个规划,学业压力也会分散在不同的周次;(3)评价表,对上述作业计划如何评定分数辅以相应的评价表,这些评价表格可以帮助接受主体有针对性的准备自己的课业;(4)课程分数构成,出勤10分+课堂表现20分+论文20分+小组展示调研成果20分+测验30分=100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出勤及课堂表现

关注出勤,如果不出勤,在这门课上就不可能学到什么。出勤了但没做跟这门课学习有关的事情也是徒劳无功。如何记录出勤?如何判断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者采用的方法是上课之初,要求每位学生制作自己的专属个性桌牌,唯一硬性要求是字体要足够大,以后每次上课都要摆放在自己面前。同时,上课的时候,作者不再局限于小小三尺讲台宣讲式上课,而选择拿着幻灯片翻页笔在学生中间穿梭。通过与点名相结合的方式很快就能够喊出每个人的名字,不仅考察了出勤情况,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记录学生的思考、反应、讨论、回答情况评定其课堂表现。

(二)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非常贴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距离接受主体自身的生活经历很近,可以根据其经验感受激起写作兴趣。因为很多接受主体写作论文的经验并不多,所以较为注重说清楚问题和论文展开的逻辑联系层面,在字数上并不过多要求。本门课程中,作者布置了几篇论文题目备选。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如何与之对接才能发挥其实效性?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群体作为切口进行探究。因为接受主体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已经较为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积累了很多感性想法,借此写作论文的机会可以较为系统地总结、梳理。在论文写作之前,作者提供了一些查阅、筛选资料的途径和办法。同时接受主体可参考在开课之初发的教学大纲里的论文写作评价表。要求在正式写作之前提交论文写作提纲,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写作顺序,在论文题目和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之间注意整体协作。通过接受主体查阅资料、构思写作提纲并最终付诸写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其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探究其他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基础。

(三)调研与小组展示

在讲到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主体建设、对象分析、环境建设、目标和内容时,作业计划在各要素部分都设计了接受主体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制作调查问卷,并在发放之后回收、筛选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据,写出调研报告并在小组展示环节展示小组成果。同样有一些题目供各小组选择,如: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格魅力塑造问题;大学生上网行为调查与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融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视野下赤峰学院建设问题;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融合••••••。这一部分中,开学之初就要求班长和学习委员按照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小组成员任务差异的异质性要求编排4-6人学习小组。提前几周选择作业计划中的感兴趣的备选题目,要求各小组尽量分散选择,做到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任务都有小组承担。设计调查问卷之前,作者给各小组发放参考样卷,引导各小组根据各自的选题重点、难点设计题目,确定调研对象和发放问卷数量及有效问卷的要求。前期工作做完之后,作者发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往毕业生写作的调研报告毕业论文作为参考,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柱状图、饼图或者表格来分析问卷数据并得出结论进而辅以针对性的意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分析数据,并写作调研报告、展示调研成果,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又有精诚合作。这些事情是大多数学生以前从未经历的,小组成员在讨论、形成思路、付诸实施的过程中相互间思想、情感的碰撞,行为的协作使得接受主体们收获了友谊、知识、兴趣、合作、责任,更收获了团体攻关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测验

作业计划中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除了课堂讨论、论文、调研和小组展示的部分,其余部分作为测验范围。作者打破了以往教师出题的惯例,而是面向接受主体征集题目。要求各学习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教师出题。设计的测验题目要做到数量适中、难度适中(能够在90分钟之内做完),既要有一目了然的客观性试题(比例不能超过40%),也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主观性试题。接到任务后,各小组成员情绪高涨,纷纷翻阅笔记、教材,找出知识点,设计主客观试题。所有小组设计完试题并作出客观题答案、列出主观题思路后将成果贴在教室墙上,各小组依次参观。最后,作者在各小组设计的题目中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试题并标出出题小组作为测验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接受主体教学模式效果及反思

因为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考核办法,接受主体教学模式依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过程都是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考试仅占一小部分。所以上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每一部分的分数都靠自己努力换来,而不是过去临阵磨枪的考前狂背。学期结束时,跟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学到了除了知识之外的东西,鼓励作者今后继续采用并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一直有任务跟着整个学期都很紧张,习惯了以往的压力周期,这种模式有点不太适应,但是客观上还是认可的。尽管有了学生的支持,但是回顾起来,因为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授课,整体的驾驭能力不足,课业的设计、各部分的评价还是不完善,有待在实践教学和时间流逝中继续思考和构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参与、创造教学过程,为课堂做贡献,不再是与己无关的讲堂,而是积极主动、自主规划,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的平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开辟未来、塑造自我?教育者主导型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接受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问题体系,并把教学过程打造成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大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贡献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的教学内容,使接受主体由原有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一种主动的兴趣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爱娣.美国课堂教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64.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3

1.问题

1.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经济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经济收入的有限必然导致教育投入的缩水。尽管国家特别关注教育问题,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但是,对于有些农村学生家长来说,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的经济收入一直呈低水平,对其子女上初中、高中、大学的经济支持度就低。

1.2“读书无用”思想泛滥

近年来,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过去上了大学就包分配、吃国库粮的格局,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统一包分配,而是实行“双向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招录都是“逢进必考”。也就是说,举全家之力供养孩子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得到好的工作,这种现实严重挫伤了农村家长希望孩子读书成才的积极性,使他们滋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1.3思想政治课中考分值比重小

随着中考体制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初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无论是在教师眼中还是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程度降低。例如,2011年临沂市中考,总成绩860分,思想政治课50分,还不到总成绩的6%,分值比重很小。

1.4思想政治课教师力不从心

由于思想政治课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有限的缘故,平时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间安排相对不足。不论是自习时间还是辅导时间,见到的往往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的身影。

同时,有些教师也给学生灌输学习思想政治无用的思想,致使思想政治课学习时间被占用现象时有发生。

1.5学生歧视思想政治课现象严重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受到学生的严重歧视,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即使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做数学题或者学习其他科目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思想政治课学习量很难保证。

2.对策

2.1多种措施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2.1.1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对农村农民经济扶持和帮助力度,为农村子女上学提供可靠经济基础和保障,缩小城乡差距。

2.1.2农村农民积极进取,抓住国家的一切惠民政策,如种粮补贴、生猪养殖贴息贷款等好政策,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努力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为家庭增产创收。

2.1.3积极响应国家的好政策,主动争取国家的各种贴息贷款,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从而使他们各自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

2.2强化教育,杜绝“读书无用”思想

读书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即使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实行统一分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不管在哪行哪业的人都要有较全面的知识。成才不在于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转变教师思想政治课教育观念和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观念

2.3.1转变教师思想政治课教育观念。尽管思想政治课在中考中占有比较小的比重,但是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一样重要。一方面,利用校内的资源,如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来扩大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争取和利用校外现有的资源,如去当地的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等部门,看看他们是如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来维护国家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把课堂知识用来指导社会实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教师讲课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排忧、解惑,才会使学生感到政治课的实际用途。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4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人文精神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in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网上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互联网诱发的数字化及其运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涌现出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数字军事、数字教育等。数字化是网络的一个主要特征。网络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虽然目前仍存在如电视、广播等远距离教学的模拟教学手段,但这些都将迅速被数字化电视、广播等所取代。

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由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索浏览前端平台组成的用于人们教学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数字化将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核心。离开了数字化,现代与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网络教学或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纯粹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它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输快速的通讯网络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的前端平台是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而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则是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可靠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其外延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如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文科学被冷落,正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律背反。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人文精神的散乱化。客观事物形态多样化带来人们主观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是现实世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络世界是一个广裹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无视国界、无视种族、无视地域、无视权威、无视等级的世界。网络文化新观念诱导着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社会,审视周围一切环境,而行为方式也表现为千变万化。网络新观念的特点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时空无限放大或缩小、中心消解的边缘化、信息无终极的流动、将抽象变为现实的虚拟手段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乱,少了一些凝聚,行为就缺少人文精神。

第二,知识资本、数字化技术产业化显得红红火火,人文精神却变得异常冷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特定网民的品格和精神,唤醒他们的心灵良知来支撑自己的一切行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它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加大加强,但人文精神欠缺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数字化技术竞争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越快,往往越是不能很有效地培育人的真善美,反而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或是扼杀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优势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抑制数字化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认真处理好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教育的矛盾,克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劣势,积极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模式,把人文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1.网络的双刃剑作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信息污染等危害人类的不利因素。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字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观之,数字化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的同时必须与高度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即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高度的科学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人文素质,是一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类型。

2.网络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意蕴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文化一般而言是在一定时代一个民族认识人、对待人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以及关于人的学说,这使人文精神带有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特色。但在网络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意蕴、普遍的价值。网络技术第一次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为人文科学的研究,为共享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现实的条件。但是,我们站在网络时代,发掘网络人文精神的时代意蕴,并不否认网络给人文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给人文精神弘扬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网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科学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在“网络世界”的新舞台上,清扫各种思想垃圾,清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以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促进网络人文精神,以网络道德与网络法的建设保障网络人文精神,从一个境界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iZl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空间,没有人文精神支持的网络虚拟空间恐怕要变成虚无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要沉重地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3]

我们要立足于数字化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如果只在网络上生活,人就会被工具化、数字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上网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但如果只讲人文精神,就会忽视隐含在网络里的科学精神,忽视教育手段的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精神融人到网络里面去。f41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把发展信息技术及其集中表现的数字化,作为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新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化,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人文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以及生活更加殷实,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即使是经济更加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等,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所以关键是要把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结合起来。!习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文精神在数字化中的作用,在现代化中实现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时代性和传统性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要把引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要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起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主要途径

第一,对学生网民实现人文关怀。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有效性几乎全依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保持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在许多网络交流比较发达的高校中,流传一种网友现象,其重要程度超过了10年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还要凝重得多。许多网络爱好者认为纯粹的网友之间交流并没有特殊之处,其交往形式和程度几乎雷同物理空间的知己好友。不少网友认为在网络空间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不亚于在现实空间得到的一切,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他们认为在网友圈中更容易得到关怀和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i61

网络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遨游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空间的上网学生,既需要网络技术给他们带来物的福扯,同时也需要获得一种人文的关怀,让他们寻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在网络时代,对上网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主要着眼于提高上网学生的网络素质,使上网学生在思想、技术、道德、法制和心理上有承受、控制网络的能力,能适应虚拟社会并能安全地回到真实社会中来。要教育他们用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来进行网络活动,教育他们既能上网也能下网。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浩大和精妙,看到网络领域人类太多的空白和无知,要教育网民学会谦虚,学会自律。

第二,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文精神应作为检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的就是运用信息多媒体传播人文知识,通过学习者的解读、领悟、思考,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比如电脑网络传播出来的精美画面、音乐、文字、语言、图表等都是代表着一定思想意识观念的物质载体,能使学习者的情感熏陶和体验锻炼得到有效升华,唤醒他们的善意心理良知,变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5

作者简介:谢丽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广州/510300)

*本文系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ZY034)阶段成果。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是相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级授课制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小班化”教学为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级授课因学生人数多带来的困境和局限性,为师生交流互动、平等对话创设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也为实现主体间性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遵循主体性—主体间性等原则基础上实行“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主体间性;交互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小班化”是相对于目前高校“思政课”大班级授课制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目前我国对“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主要集在基础教育领域,“小班化”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较为零散,而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则是更新的提法。近些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重点在于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系。在主体间性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共在的主体,改变了主体-客体单向传输模式,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情感和知识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之上获得思想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然而,主体间性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班级人数多的大班级授课制模式下是难以实现的。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为实现主体间性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思政课”“小班化”教学方法是必然和可行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内涵“小班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美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最为深入、最为典型。“小班化”既是教学方法更是崭新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控制班级的学生人数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这一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班级授课制”[1]。它体现的是教育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充分发展的重视。“思政课”“小班化”教学是对目前高校“思政课”大班级授课制提出的。在大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单向灌输,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活动,师生关系主要是围绕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形成和展开的,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教材和大纲,无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质疑,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存在,学生之间的差别性和主体性都被忽视。“思政课”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活动必须是关注教育对象的教育活动。“思政课”“小班化”教学通过控制班级学生人数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强调的是师生双方的平等、尊重、差异、自主、开放,发出“真的声音”,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与教育对象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从而使“思政课”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教育双方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建、意义生成的过程,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方法之缘起(一)大班级授课制师生交往的缺失呼唤“小班化”教学

在大班级教学中,往往百十个学生在一个大教室上课,即便是十个八个学生缺勤也不会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也会因为学生人数众多、点起名来太费时间而不便过问。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难以实现。教师与那些学业成绩好、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存在较高的互动频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往则相对较少。行为学研究表明,教师视野的最佳覆盖范围是28名学生左右,超过这个范围,教师就会顾此失彼。[2]“小班化”教学为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眼神互动和目光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师生能更好的交流,教师能够使教育资源在学生之间得到合理分配,能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能够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知识与真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做到教学相长。

(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是“成人之课”,其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双方通力合作,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建、相互理解、意义共生的精神教育活动。因此,“思政课”教学活动必须改变那种对待教育对象的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眼光和方式,从“物的世界”的思维方式转向“人的世界”的思维方式,用“人”的方式来研究人、认识人、理解人,使“思政课”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人对人的教育,而不是人对“物”的训练和塑造。[3]杜威也曾告诫我们,“训练不同于教育”,不能只有训练而无教育,训练“只意味着特定技能的获得。天然的才能可以训练得效率更高而不养成新的态度与性情,而后者正是教育的目的”。[4]以“成人”为根本目的“小班化”教学创设了教师更加正视、重视、珍视人的教学环境,能真正做到在思想上以人为目的、在实践中以人为最终归属。受到关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主体性,在尊重教师的基础上,冲破了过去教学过程中“物”的定位。他们能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需要,体现了“思政课”关心人、培养人、完善人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符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5]它不同于只强调单一主体的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客体模式,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置于不平等的地位,过度张扬了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客观需要。这样容易导致教育内容的“假、大、空”,教育目标的整齐划一,教育方式的单向灌输,最终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生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6]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思政课”“小班化”教学为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境和局限性,为师生交流互动、平等对话创设了环境。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更便于了解掌握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社会性需求,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互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其克服了单向度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模式的缺陷,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创造了现实条件。

(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判断“思政课”教育实效不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能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产生认同并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当教师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时,教师能否指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判断、比较、选择。然而,“思政课”在大班级授课制下要获得这一教育实效,远远难于“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为师生交流互动、平等对话创设了环境。在师生的教学交往中,教师能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与他们讨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判断、比较、选择,师生在优化的教学交往中认真思考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思政课”体现了人性、科学性、合理性,也呈现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其效果理所当然要比大班级授课制下所呈现的效果令人欣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的原则“思政课”“小班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创设更利于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交流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政课”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提升,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因此,在“小班化”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主体间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的规定性,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理念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教师主体对学生客体单向的灌输,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调查和探究;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机械的;教师与学生缺少对话和情感、知识交流。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的,体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师生在交往中实现“我”与“你”的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通过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促使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认同。在“思政课”“小班化”教学中应遵循主体性—主体间性转变的原则。由于在“小班化”教学中,班级规模得到控制,这种转变更便于变为现实。

(二)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原则,是指在“思政课”“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对话沟通、情感知识交流的互动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唯我独尊,不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而是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平等的互相尊重的身份与学生交往、交流。较之大班级授课制教学,“小班化”教学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的群体效应,使学生自主学习、多维度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三)情感性原则

没有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知识掌握、思维发展方面有缺陷,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7]“思政课”不仅要灌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更要种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情感的种子。因此,在“思政课”中教师应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情感的驱动,营造一个弥漫着情感基调的场景或氛围,感染学生情绪,唤起学生的相应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移情体验,以激发大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四)趣味适度性原则

“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和德育性。如果大班级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干瘪的理论宣讲,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因此,“思政课”“小班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控制班级规模的优势,适当采用游戏活动,如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具有趣味性与新颖性的材料,运用影、视、听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动静结合、形象生动;使教学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使学生兴趣倍增,疲乏顿消;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当学生进入这种情境时,就不会产生沉闷、压抑、厌倦之感,就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寿松.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J].教育探索,2007(9).

[2]转引自鄂艳.解读我国小班化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

[3]闫艳.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J].理论与改革,2007(10).

[4]转引自陶青.“人的多维关系存在”与小班化教学对“完整人”的诉求: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J].外国教育研究,2009(9).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围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1]。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指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等专业机构及学校等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及其相关的行为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在于“价值估计,”[3]。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否达到,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教育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大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变化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尺度,都是能够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必须进行评估才能进一步反馈和预测。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考评等诸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综合优化。实现综合优化的前提是要真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大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在对大学生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这就需要效果评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还处在一种自然状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进一步研究。一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二是评价方法学生缺乏认同感,常常是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三是量化方式单一,一般就是用考试成绩来量化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在平时成绩中,往往只局限于笼统的定性描述,即使作了定量评价,也很少用统计学、数学语言、计算机作为工具,造成科学性不足,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可行性

   第一,日常行为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质的直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仅有质的方面,而且有量的方面。如某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健康,某个班级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思想政治现象质的表现;而人生价值的大小、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奉献精神的程度都表现了量的差异性。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从质和量的方面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大学生是社会的存在物,其思想政治素质大量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同的思想政治状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提供了十分可行的依据。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量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大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师资、时间、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得教育效果的大小等,都有量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人数、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等都是基本的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实绩则是更重要的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可以通过他的政治立场、学习态度、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课程成绩等若干要素表现出来,并且这些若干要素可以依据一定的客观要求予以量化,从而可以进行量化评估。既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量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完全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第三,现代数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段。过去之所以感到思想现象难以量化,是因为在思想现象中,除了有确定性现象外,还存在不确定性现象,如随机性现象与模糊性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可以采用严密而精确的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对于不确定性思想现象,就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建立起来的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定量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与原则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7

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2]。高中与大学时期是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劳动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和融合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液。通过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1.1是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热点,如何更好地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部署落地落实,需要以推进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为统领,以思政共性内容建设为融合点和着力点,有效搭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平台,才能破解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存在的难点。当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同。然而,我们要看到,各大中小学普遍存在没有开设独立劳动教育课程及缺乏专业劳动教育教师等现象,这些滞后现象阻碍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以劳动教育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动主线,通过坚持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推动劳动教育高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促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1.2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渠道。长期以来,大学和高中思政课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以及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两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各自授课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等并不熟悉,这些因素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实践检验证明,劳动教育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渠道,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授的劳动实践理论转化为内在自我标准,提升自我劳动品质和素养,进而转变为外在自觉行为习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力举措,各级各类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劳动实践教育形式,引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热爱劳动习惯,提升整体育人效果。通过劳动教育连接纽带,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突破,打通两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切实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1.3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学校对学生培养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按照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当前,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在学科融合上下功夫,打通大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的“任督二脉”,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方法,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内涵,推动劳动实践教育创新升级。只有让劳育筑牢学生思想之魂,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才能追求其它方面素质发展。纵观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小学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初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高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到大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3]。不同学习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与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两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解掌握劳动教育知识。

2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现状

2.1劳动教育重视状况与两学段课程建设要求不统一。当下,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在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存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存有偏差、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这是由于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欠缺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长此以往,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高中和大学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受到高考的压力,更注重思政课理论的灌输及学生成绩考核,忽视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健康身心塑造的作用,缺乏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及基本劳动技能。大学思政课教师受到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更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对劳动教育理论讲解及劳动意识引导。同时,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劳动教育衔接存在教育理论滞后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难以满足两学段学生对劳动价值教育的期求。2.2劳动实践教育与两学段课程资源保障不协调。劳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下,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在资源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劳动教学基地匮乏、校外劳动实践场所缺失及家庭劳动实践观念错位等。从学校方面来看,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主要是组织一些校园文明志愿者活动及“三下乡”活动,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参与人数较少。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劳动历史观方面的教育,缺乏对劳动生活观方面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认同,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降低。从家庭方面来看,很多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念错位,一味强调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劳动技能培养,没形成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正确的家庭劳动育人导向有待进一步提升。2.3劳动教育激励评价与两学段课程教学评价不同步。当前,在我国大中小各级学校之中,存在部分学生主体能动性弱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开展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的劳动教育评价,不仅有利于两学段思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调查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单一,很难做出有效的教育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未能引导部分高中生明晰自身劳动主体地位。大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评价激励的作用,仅通过一些零散的课堂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价方式,没能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两学段劳动教育通常被边缘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能及时纠正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

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路径

3.1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两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两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找准两学段思政课教学融合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出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性和多样性。一方面,高中思政课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适当融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注重校内劳动模范人物宣传,最好用身边劳动模范事例激发高中生认清劳动价值、增强劳动使命、勇担劳动任务。同时,劳动教育课堂要拓展至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高中生在家庭多承担家务劳动,参与校内外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劳动本领。另一方面,大学思政课要帮助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大学思政劳动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理清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创新意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体系。3.2搭建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针对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课衔接不充分,要搭建两学段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作用,以学生实际劳动需求为本,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一是,高中与大学要围绕校内劳动实践教育目标,统筹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建立完备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弘扬劳动模范和宣传劳动英雄活动,营造校内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要提升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课教师培养质量。面对两课程思政课教师在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薄弱的现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授课,解读最新的劳动教育理论,助力其理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引导家庭认清劳动教育的主流价值,避免产生错误的劳动阶级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政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各项劳动,帮助孩子掌握各项家庭劳动技能。三是,要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资源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协助,打通家校社劳动教育的阻碍点,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机构组织的一系列志愿活动。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协育,拓宽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3.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根据高中生与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课堂表现及课外实践等情况,建立科学详细的劳动教育过程评价标准。一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主体。针对劳动教育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要改变当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较总结性考核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掌握和课外实践体验为评分标准,欠缺具体实施细则的评价。比如校内志愿活动加分数、班级搞卫生分数及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标准分多少,没有具体的明确分数,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长久投身劳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学生在劳动贡献大小,精心核定劳动教育各环节分数,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每个月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3.4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保障体系。当前,制约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困境,根源在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现阶段思政课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目前思政课的组织形式尚未能够做到大中小各学段的有机联动有关[4]。因此,要创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组织,打破两学段思政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双方思政课教师交流与联系,融通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平台。一方面,打破区域内高中与大学两学段教学隔阂,推动成立区域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团队联盟,并下设两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设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共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师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构建高中与大学学校内部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专题座谈会或论证会的形式,以着力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形成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以期实现劳动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20-02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要想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而理想信念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中共中央于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1],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动摇、模糊的倾向。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尽管党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措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现有教育模式还是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制约着教育成效。

(一)现行辅导员制度有瑕疵

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目前各高校普遍试行辅导员制度,形成了一套辅导员进公寓等管理模式,在短时间内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一是辅导员面对的人数太多,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有的辅导员要负责几个年级,多达几百人,他们也只能应对日常事务,对学生思想状况难以深入了解,在教育中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相当部分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尽管国家对辅导员职务晋升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具体举措,但多数辅导员还是想走上讲台,为此,有的高校明确规定要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取得博士学位,这就使辅导员感到在学校地位矮人一等,不拼命考博也难以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三是由于婚姻家庭等原因,长期进驻公寓就很不现实,无法更多地接触学生。四是由于长期的从事辅导员工作,很多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疲劳,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心思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二)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缺乏深入了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对教师评价考核指标主要放在科研上,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育人上,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自然就不会作深入调查和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学生“三观”问题,但现在部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解的理论内容空洞乏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对学生困惑的问题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导致思政课实效性下滑。加之有的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根据学生思想变化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导致少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下降。

(三)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目前,高校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分工比较明确,但也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不能有效实施资源共享等问题。加之,学校与家庭联系较少,对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进行沟通,致使少数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越积越深,个别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

(四)校园文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但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存在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教育性不强等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影响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上负面的东西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当代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不断侵蚀大学生思想,加之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和优越感较强,原有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单一等原因,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一)社会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深层次的问题也不断出现,社会分配不公、党内少数党员腐败、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引起了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大学的网络普及率非常高,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造成了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大学生处于一个理想信念形成的敏感时期,在认识上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就引起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同时,社会上流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越来越大,少数大学生信奉“钱途”至上,“利想”至上,对老师的正面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热衷于网络上的一些虚假宣传报道,导致理想信念迷失。

(二)少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由于西方外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出现了动摇。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甚至出现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惜牺牲学校集体利益的事情,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三)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的教育和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但现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责不明确,一是没有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讲深讲透,而是只注重知识传授;二是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进行正面回答;三是对学生思想认识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学自然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纠正学生认识偏差;四是部分教师教学艺术水平太差,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不愿学习该门课程,这就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面对着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情况很复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搞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和情况。

(一)明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

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以高校为主阵地,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引导教育学生,在面对多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时候做出正确判断,自觉地按照正确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教育他们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追求,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他们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通过“两课”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讲解,联系学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学生的困惑,打牢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两课”的教学,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根据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质和教育水平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灵魂,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想信念状况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学工作,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学生感兴趣、愿意学的氛围。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求,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教育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积极的心里引导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需要思想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引导。把握准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相结合,使他们主动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循序善诱地疏导他们,这样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五)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不仅需要确立,同时也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应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要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坚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追求的必要载体,也是丰富知识的必要环节[4]。因此,要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9

【关键词】彝族地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5-01

一、研究背景

加强彝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彝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漾濞彝族初中生的培养关系到漾濞地区未来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初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到一线课堂和课后学生生活中做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设计彝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针对彝族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彝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由于漾濞地区彝族自身的特性,因此在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由于地缘、彝族文化历史、语言、自然环境等带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如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漾濞位于滇西,彝族学生的培养关系到边疆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大局、面临特殊的挑战;漾濞彝族初中生都有民族信仰,平时生活过程中都是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坚持多样化。

(二)漾濞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彝族地区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漾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是保持漾濞社会政治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百年大计。加强漾濞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未来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漾濞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优化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相关因分析,要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优化其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面对的围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是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彝族初中生首先是一个社会成员,其生存、成长时刻都离不开社会,思想政治也只能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只能在教育对象同社会环境的交往活动中实现。所以漾濞地区抓好彝族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优化社会环境,为彝族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横向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彝族初中生与家庭之间缺乏盲点的情况,积极探索学校和家庭联合的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家访、书信的方式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反映彝族初中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作为家长,也应该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具体了解清楚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以便在教育时更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双方的相互配合,进行有效沟通,方便更好地发挥学校、家庭德育资源的汇渠合流,形成公教共育的合力。

(三)学校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1.加强民族观教育。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观、关于中国民族工作成就的教育、关于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中的团结、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2.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漾濞地区属于欠发达的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彝族学生基本来自落后的农村,从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民族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哲学素质相对比较差。具体表现为:

(1)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尚未完全达到自觉程度;

(2)在辨证看问题方面缺乏系统性。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校应该加强彝族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给彝族初中生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杨聪,等.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材之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社,2005.

[4]张振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康春英.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6]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7]苏丽蓉.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丝绸之路,2009(16):110.

[8]马木提江.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9]于林平.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10]邓晓琳.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11]甘生龙,孟竞玲.浅析影响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因素[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4):69.

小学数学中的思政教育篇10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中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选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当代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与最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是高校落实“十六号”文件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理论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在此精神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建设,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切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一、“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建立及其社会效应

ms年,在全国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热潮时,哈尔滨理工大学结合理工科学校特色,建立了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网站”(最初名为“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简称“邓论在线”)。十六大之后,网站更名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网站创建至今,已进行了多次改版,栏目功能更加丰富、实用,每天的点击率节节攀升,点击者不仅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每天都有来自法国、菲律宾等国家的点击者。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学生目前都在国家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网站的建设得到了校内外各级领导机关的认可和高度重视。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工作简报详细介绍了网站情况并配发编者按,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同志还对网站做出了重要批示:“哈尔滨理工大学通过创办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创新了高校理论学习的途径,增强了人脑人心的效果,值得各高校借鉴和发扬,((黑龙江日报))可派人采访宜传他们的这种好做法,把学习活动推向新的高潮。”网站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也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先后有《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网站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被推崇为全国大学生首创的学习邓小平理论网站,被誉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

二、拓宽网络教育领域,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不仅激发了全校学生学习和运用网络技术的兴趣,也推动了学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依靠学生建网站,扶持学生管网站,引导学生用网站”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先后建立了以下几类网站:一是以揭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7.31”网站为代表的学生自我教育网站,被团中央誉为“网上永久的爱国主义基地”,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二是以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工作网站为代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教育、引导、服务学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大学生读书网站”、“理工宣传”网站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教育网站,在弘扬先进文化、营造向上氛围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四是以教务处、后勤等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网站为代表的校园教育服务网站,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以学生为中心、服务育人观念覆盖整个校园。这些网站的建立发挥了网络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并在全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网络思想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L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改善了理论学习的形式与途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对于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

网站的建立是用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理论成果唱响了互联网的主旋律,同时是用先进文化占领网上阵地的重要举措,对于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网站能够每天博采众多媒体和杂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宣传报道资料,同时又有历史资料的积淀,改变了原来理论学习内容单一的局限性,增强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网站的建立如灯塔般二十四小时闪烁,改变了过去理论学习的时限性,延伸了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网站的主体是大学生,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师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形式,增强了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网站的建立集先进理论知识、先进网络技术,图、像、声、文为一体,改变了过去理论学习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从而增强了理论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网站的建立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了人脑人心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正如大学生们所说的:以前我们上网多数是玩游戏或聊天,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过团活、上党校了,原来感到枯燥的理论学习现在越来越有趣味了。叹阴评瑙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网不仅使邓刁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人阁亩,更主要的是进人了头脑。”

2.网站发挥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用,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力度,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互联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成为国内外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关注的焦点。然而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和思想五花八门,精华和糟粕同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网站已达27万个,这其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网站只有10几个,而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命名的寥寥无几。《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通过网站这个新载体,利用网络的可视性、趣味性,从全方位、多角度主动占领网上文化阵地,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大学生们的精神支柱。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力度,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加人到理论学习的行列,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网站实现了“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培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的宣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摇篮

正如哈尔滨理工大学赵奇校长指出的那样,“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创建,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最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弘扬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我校运用先进的科技载体进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建立和运行,实现了科学文化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统一、传统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手段的统一、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统一”。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用先进的网络手段,改造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热情,而且增强了人脑人心的效果,激发大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责任。学生们在网站建设实践中提高了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增强了业务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使网站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三个代表”忠实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的大摇篮。

4.网络思想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拓展了专业学习的领域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改善了理论学习的手段,也拓展了专业学习的领域。学生们不仅可以在网上消化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切磋学习经验,还可以在网站实践中边干边学,使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专业教育在第二课堂中得以延伸。如:2001年初,网站没有访问者人数的统计,当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以后,网站建设者虽然没有学过相关知识,却主动去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于2001年5月将统计网站点击人数的计数器添加上来。有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为了建设网站的需要,他们自学了数据库、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编程等课程,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许多同学通过了计算机四级和高级程序员的考试。许多学生从大二、大三起就跟着老师进行课题研究。

5.网络思想教育开阔了德育工作者的视野,增强了网络服务意识和育人功能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广大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究网络育人功能,扩大网络教育阵地,“网上辅导员”、“网上心理咨询室”等专门的“服务网”相继开通,现实与虚拟结合,网上网下呼应。现实生活中不便主动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在虚拟的网上可以更好地展露真实的思想,通过网上师生的交流,解决学生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负担、压力、情绪、情感等问题,维护学生的隐私,引导心理矛盾的化解。另外,“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助学工程”等阵地的开发,把育人融进服务之中,使网络思想教育提高了时效性,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服务意识和育人功能。

6.红色网站的建立,培育了红色队伍,塑造了红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