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深化教育改革方案十篇深化教育改革方案十篇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30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1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背景与基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这一转型反映在教育领域,既构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背景,又对人才培养和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当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到新课程实验阶段,即新课程成为新的宏观教育背景时,我们重新解读这段话,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展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内容,到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都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学校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战略,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了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现学生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学校必须办出各自的特色。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六年间,我区作为全省第一个素质教育实验区,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方面,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

程“三大课程”体系的实施方面,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在借鉴行知思想、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培养出一批批合格加特长的小学毕业生,造就出一批批具有改革意识、勇于开拓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优秀教师。在省、市、区各级素质教育现场会、创新教育现场会、学陶师陶现场会上和相关活动中,全区各小学均展示了自己一个甚至多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项目,产生出一大批学校特色的雏形。这些具有**区特色的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厚底蕴和创特色、创品牌的浓郁氛围,给我们今天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校本环境。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理念与目标

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我们有新颖的理念:创建特色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个神圣使命。一方面,在当前新的历史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社会、公众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政府是教育的管理者,学校与学校之间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就成为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学校只有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办学,才会有生机,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创新人才。而另一方面,教育本身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尤其在深化之中的教育改革,我们对它的规律还知之甚少,尚需学校和和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其规律,改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尝试全新的办学模式。

特色学校的创建还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强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突出学校个性,提升学校品位,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传统,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打造知名教育品牌。在此基础上,用三年半左右时间,逐步形成**区的立体教育、品牌教育、强势教育,整合和凸现以课程改革为主轴的学校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家庭教育、已扩张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社区教育的三大优势,全面拓展**教育新的发展空间,使全区30%的学校争创省级特色学校,60%的学校争创市级特色学校,使**区真正成为教育强优区、教育特色区。

为此,支撑和引领我们的理念及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实践精神为支撑,推动各类学校的特色建设,确保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有序地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

三、创建特色学校的策略与措施

我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是:纵向“三个阶段”、横向“三步推进”。

(一)纵向“三个阶段”,即区级层面整体实施时间划分:

准备阶段(2004年7月—2004年12月)

1、成立特色创建组织机构;

2、进行特色创建宣传动员、调研论证工作;

3、拟定区校两级特色创建方案及区级评估细则;

4、与安师大教科院和芜湖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给各校聘请科研副校长,通过专家引领,开展全区各校(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5、审核认定各校(园)特色创建方案。

实施阶段(*年1月—*年12月)

1、定期举办特色创建论坛,研究特色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2、每年举办体艺节、科技节、素质教育开放周、特色教育现场会进行交流展示,推动全区特色教育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3、开始对申报区级特色教育星级校(园)进行评估命名。

4、进行创建工作阶段性调研、总结和表彰。

总结提高阶段(*年1月—*年6月)

1、总结特色教育经验,推广特色教育成果;

2、继续对申报区级特色教育星级校(园)进行评估命名;

3、召开区特色教育经验总结交流表彰会;

4、吸收转化特色教育成果,辐射推广特色教育经验,进一步提升特色教育层次,进一步均衡特色教育发展,形成符合区情,突具特色的特色教育工作模式。

(二)横向“三步推进”,即各校(园)分层实施具体要求:

我区特色学校的建设,将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步推进。所谓特色项目,是指学校形成的单项性特色,这是特色建设的初级阶段。所谓学校特色,是指学校经过单项特色的拓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这是特色建设的中级阶段。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学生学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这是特色建设的高级阶段。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各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学校传统的积淀中定位特色建设的新起点,寻求适合本校发展的新优势。

从现在起,区境内各小学都要开展此项创建工作,凡申报各级各类称号的单位,必须先通过“**区特色项目学校”的评估验收。

为此,支撑和引领我们的理念及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实践精神为支撑,推动各类学校的特色建设,确保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有序地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

三、创建特色学校的策略与措施

我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是:纵向“三个阶段”、横向“三步推进”。

(一)纵向“三个阶段”,即区级层面整体实施时间划分:

准备阶段(2004年7月—2004年12月)

1、成立特色创建组织机构;

2、进行特色创建宣传动员、调研论证工作;

3、拟定区校两级特色创建方案及区级评估细则;

4、与安师大教科院和芜湖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给各校聘请科研副校长,通过专家引领,开展全区各校(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5、审核认定各校(园)特色创建方案。

实施阶段(*年1月—*年12)

(六)方案评估要求

1、各校在学期初认真进行规划(方案)的制定

各校制定规划(方案)时,应在确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步制定好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可由“背景”“目标”“可行性论证”三部分组成:

“背景”包括学校的传统优势,所在区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特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的差距等。

“目标”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要求,分步制定具体目标。

“可行性论证”主要应写学校特色建设的可行性,围绕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领导、特色教师现状及其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等。

2、区教育局在年内严格进行规划(方案)的审定

特色学校的创建具有严肃性,而规划(方案)的制定又具有导向性,它是创建工程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创建的质量和进度。为此,各校制定的创建规划(方案)须经区特色学校创建指导小组审定后才能附诸实施。

3、校、区两级积极稳妥地进行申报与评估

(1)评估方案的制定。为了便于操作,我局参照省教育厅有关评估标准拟定了《**区特色学校评估标准》,并由教育科牵头,会同区教育局有关职能科室,根据各校递交的创建规划(方案),在逐校确认的基础上,开展实施工作。

(2)评估方案的实施。各校要处理好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稳定与创新的关系,要在精心策划、运用资源、建设队伍,创出特色等环节上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因地制宜,确定项目,配套制度,狠抓关键,促进发展”的32字实施方针。

(3)评估前的申报。由于各校的基础和客观条件存在差距,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不可能一致。为此,评估将遵循“积极稳妥,保证质量,成熟一个,评估一个”的16字评估原则进行。各校应根据创建的达成度,提前两个月提出评估申报,并附创建专题总结。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2

1.抓住高考改革的“牛鼻子”,对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导向”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2013年,教育部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确立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高考改革,确立了“3+3”的高考新方案,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环境指日可待。当然,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干预主要是依靠多样化的评估与督导实现的,而非依赖单一的高考制度变革,用高考给学生松绑是大势所趋。应该说,多一把改革的尺子,基础教育就能多一份改革的活力,多一片自主发展、自由创作的天地。

2.依托课程改革的“轴心骨”,借此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船。

新世纪之初,我国学者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为基础教育全局改革的抓手——推动国家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着力推进“三维”课程目标、三级课程体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教学评价改革,由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新课程体制下,学校的课程权利、教师的课改创意、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了保证,僵化的旧课程体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矫治。

3.利用教师专业的“助推器”,引导改革走向实践、改出实效、落到实处。

目前,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的教师标准建设,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启动全新的教师资格认定方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实施大制度化的以“国培”领先的“三级培训”活动,试图以此把新课程理念植入教育实践的体内与教师的观念系统中去。

4.回归教育改革的“社会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不可能被控制在学校空间内,因为每一个基础教育机构都是社会的细胞,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一次社会化行动,都会引发社会大系统的微调与重构。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引发的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城镇化集中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家长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失语”现象、名牌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锐减问题等,都促使国家突出改革的社会性与协同性,努力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与社会相融合、相共生的社会机构,而非普通的知识文化传授场所。尽管如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较为突出,需要研究者在深入社会调研、广泛吸取异国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思考“深改”内涵,以此为国家后续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谋与建议,力促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少走弯路、直击主题、迎难而上。

二、从美国学校改革方案效能评价体系看基础教育“深改”的要素

美国历史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大都是由教育基金会或民间教育协会组织发起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富布莱克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都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始作俑者。这些改革大都建立在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大规模调研、分析与理论架构基础上,且都有一名关键“教育人物”的领衔与主导。基础教育改革是复杂的,如何科学评价改革的成效、成败、得失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为棘手的莫过于评价框架蓝图的研发了。英国研究者夏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效能评估体系,它对我国基础教育“深改”观的确立而言颇具启示意义。夏普认为,完整的学校改革方案效能评估必须至少考虑“4板块26条指标”,这就构成了一个“8855”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全面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夏普还依据这一理论框架设定出了量化指标体系,并在全面评估美国历史上的六个学校改革方案基础上析取出了五个失败方案,即兰卡斯特方案(Lancastrianplan,1806)、年龄分段方案(age-gradedplan,1848)、盖里方案(Garyplan,1906)、特朗普方案(trumpplan,1959)和基础学校联盟方案(即CeS,1984)和一个成功学校改革方案,即学校发展方案(即SDp,1968)。从这一评价框架来看,名副其实的基础教育“深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核心要素,即改革思想、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

(一)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建立在深邃的改革思想体系之上

改革思想是完善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元素,它的形成需要改革者充分考虑四个因素,即研究支撑、基本假设、教师地位与学校态度。改革思想首先来自研究,包括对过去类似改革活动的研究与当下教育研究活动,这些研究活动及其结论能够提高改革成功的机率。所谓教育改革思想,其实就是改革者对基础教育活动的基本观念与价值体系,它们主要来自改革者对那些所谓不言自明、铁定如山式的教育假设的质疑,来自他们在美好基础教育蓝图指导下对即将要发生的教育变革的把握与预测。例如,夏普把尤金•郎(eugeneLang)的五个假设(Lang'sFiveassumptions),即变革不可能来自学校外部,改革必须考虑父母与社区资源,必须调动学生与家庭的积极性,必定会改变学校现在的态度与权力关系,学校与非学校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等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源泉,其内在合理性不言自明。稳妥基础教育改革一定要将教师置于改革领导者的地位,聆听他们的建议,让他们担负起改革主心骨的角色,教师的支持、素质、观念是学校改革、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点。正如萨拉索塔所言,“如果教师会跟随改革,那是因为整个改革方案的意识形态符合教育学生的利益。”在改革中,学校有可能不支持改革,极有可能敷衍改革,致使改革蓝图在实践中被架空。完善的教育改革思想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态度,学校在改革中的实质性参与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命线;如果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不发生根本变化,改革根本不可能发生并走向深入。所以,稳健的基础教育“深改”思想系统应该具有研究的视野、科学的理念以及教师、学校作为改革主体的参与,全面考虑这四个因素才可能提出科学、可行、完善的教育改革蓝图,为整个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思想蓝图支持。

(二)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强调“教与学”这个主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学,创建有效课堂,促使学生全体、全人、个性化发展是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夏普的研究中,教师对“有效课堂”的定义剖析成为评价教育改革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萨拉索塔指出:有效课堂基于“有效学习”,这种学习形态不仅关注“全部孩子发展”,而且还要实现学生各方面,即“认知、情感、情绪、动机与态度”的平衡发展。在美国初期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倡导教师中心式的改革,习惯了用工业主义思维去理解教育,进而把学生视为任由教育机器去模塑的“原材料”,把教学活动理解为“知识灌输”过程,而在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方案关注商业主义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开始倡导学生中心式教学,推崇个性化学习、“做中学”与工作课程(work),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社会底层学生的特殊关注、对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预期、家长与社区的参与等成为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全新关注点。学习是“社会——个人间的一场交易”,“知识通过‘做’来获得,没有被动的接受性”,所以,美国基础教育应质疑的是“:谁在学习什么和向谁学习,在可观察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什么‘学习’概念?”这一质疑切中了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学习问题,因为“改革包含的哲学理念是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在完善的教学改革中,完整、有效、主动的学习活动才是整个教育“深改”最终生效的基石。

(三)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关注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

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教师的教学专业则是支持这一改革的“炉底石”,任何无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必然是空洞而又虚幻的。“教学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与观念、义务,包括个人的与人际相融合的合金艺术”,所以,“伟大的教师是伟大的艺术家,就像其他艺术家一样稀罕”。撑起教学活动大厦的正是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准。因之,教师的教学专业资质不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教学活动大厦的支柱与基石,我国基础教育“深改”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培训与教育观念更新角度做好“深改”的大文章。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出,“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基础教育改革不仅要建立教师的学术休假制度与在职专业培训,还要“与培养未来雇员的成熟教师及学校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要探究“遴选出允许学生去学习、成长、成熟的优秀教师的方法”,进而双管齐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育观念更新方面,改革者不仅要帮助教师建立有效教学的观念,还要引导他们“遗忘”旧教育观念,甚至要改变教师的日常工作表,促使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四)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彻底变革学校系统

基础教育“深改”的基本单元是学校改革,学校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受力面,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聚力点与生力点。无疑,变革学校系统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的学校政策,变革的直接对象是学校的官僚体制。学校政策的形成主要涉及三个因素:政府介入改革的深度、政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学校的内部结构。一般来说,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它从经济、政策、权力角度为改革保驾护航,确保有力度的改革顺利展开。就美国而言,政府支持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基础教育是美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工具,在冷战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变式例证;其二,基础教育承担着国民社会化、美国化的重任,因为“社会化是一个在哪里你能够变成为其他人想让你变成的人的地方。”在学校政策形成中无疑会带上制定者的烙印,会无形中发生制定者自身的“利益输送”现象,基础教育的“改革计划必须认识到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威胁,并在不与改革哲学基础妥协的情况下整合他们的要求。”在改革中如何有效回避政策制定者的教育态度、教育常识对教育政策的微妙影响,是催生完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现实要求。当然,教育政策只是变革学校系统的外因,基础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学校自身的觉醒,是学校放弃官僚结构,走向平衡的新结构。美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表明“:学校官僚机构是禁止协作、窒息学生与教师权力的工具”,因此,学校的“许多基础改革必须包括重建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内容……(在学校中)建立平衡的结构”。应该说,在当下基础教育“深改”中,我们一定要打破重视宏观改革而轻视细节改革,只顾改革前景而不顾改革后效,只管体制改革而不管学校变革等误区,努力克服重蹈覆辙的低效改革循环,努力创建持续增效的改革“增循环”。

三、基础教育“深改”的关键品质探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可谓轰轰烈烈,而一进入实践领域则只是“小波微澜”,甚至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中“风平浪静”,改革的声音对他们而言就是“耳边风”,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办学方式依然横行,旧的基础教育文化依旧在教育事业的底层中运转。在这种改革环境中,新型课堂、新型学校、新型教师几乎只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浮油”而已,我国基础教育机体的筋骨并未被彻底撼动。甚至就连看似简单的中小学“减负”问题,我们也要把它当作“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问题来对待。作为真正有实效的基础教育改革,它一定是一场“全面、深刻、长效”的“深改”工程,一定是触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灵魂、根基的改革。我们认为,良性、深入、实效的基础教育深改应该具备以下五个关键品质:

(一)聚焦性:基础教育“深改”的实质是学校改革

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是围绕重点、以点带面、牵动全局式的改革。任何改革尽管需要面面俱到,但在具体实施中肯定只有少数几个枢纽链环,如我国当下的高考改革、美国的学校改革、英国的教学改革等。以此为支点、运用改革的“杠杆原理”来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局,才是实现成功改革的应有策略。改革需要聚光灯,基础教育改革的聚焦点是所有教育问题的集结点,是关联改革对象所有方面与链环的线索。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改革是公立学校改革,学校才是改革的基本单元,学校的社会关系、教师教学、权力结构等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缩影,立足于学校改进的改革才是有聚焦点的基础教育改革。这一改革思维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其合理性昭然若揭:一方面,基础教育“深改”绝非简单的国家工程,它只有落实在每一所学校中才可能真正见效,学校改革成效是基础教育改革效能的直接监测点;另一方面,立足学校的基础“深改”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改革,只有这种改革才可能准确对接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连锁性:基础教育“深改”是一次联动性实践

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是能波及、牵涉、关联基础教育事业全局的改革,因为每一点教育改革行动都需要社会有机体的呵护配合与连锁性反应才能完成。从某种角度来看,改革是一个正向能量的传递、传动过程,这一能量能否有效抵达社会系统的末梢环节才是批判改革深度与实效的核心指标。在这里,郎的学校改革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全面的学校改革一定是“连锁性”、“传动型”的,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外因——学校近邻(家长与社区)——师生调动——学校结构”联动式变革。正如其所言,学校与非学校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学生能够从个人、教育、社会等方面感受到学校与非学校世界之间的非连续性。”基础教育“深改”的全程理应是:始于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家长与社区资源,调动师生改革积极性,最终变革学校内部的文化与权力体系。鉴于此,在后续基础教育“深改”中,把握好改革的枢纽链环,保证改革力量的有效传递非常重要。应该说,国家、学校都只是基础教育改革力量的传递者与媒介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尤为重要。进一步讲,国家要做好社会要求与学校改革之间的媒人角色,其主要职能就是准确表达社会期待,并借助政策的纽带将之传达给学校;学校要做好政府、社会、社区与学生之间的媒人,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必要与社会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力量传递的最终目标是要利用学校的重建、政府角色的调整来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真正发挥学校、学生作为改革终端主体的能动性。

(三)深刻性:基础教育“深改”需要深度的理念与方式变革

好的改革追求的不仅是见效,更要见“真效”、见“深效”,追求一种有深度的教育改革形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之一。当前,我国理解的基础教育“深改”主要追求的是体制机制意义上的“深效”,其标的是要解开基础教育利益链环上的“死结”,为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解套,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上的变革。而在美国,他们所理解的“深效”更多是深层的教学理念变革与学习方式变革。在约翰•夏普看来,基础教育“深改”的阻力主要来自中小学教师、政策制定者、研究者思维深处固结的一些隐性共识、正统理念与缄默意识。与之相应,深度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需要新理念、新体制、新文化的创造与引入,更需要教师去“忘掉”旧理念,需要研究者去反省隐性改革共识,需要政策制定者去放弃心灵深处沉睡的种种顾虑与纠结。应该说,只要把这些改革意念、杂念统统革置换掉,一种全新的学校范式才能在基础教育中着陆、生根,国家才可能迎来真正有深度的基础教育改革。

(四)长效性: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关注学校经历改革洗礼后最终沉积下来的东西

在当前,许多学者潜意识地把基础教育改革理解成为一场“风暴”,一场“龙卷风”,理解成为一种立竿见影的变革行动。其实,这恰恰是对教育改革规律的无视,是对基础教育“深改”真意的误读。有效的教育改革总是渗透性、沉淀性、慢效性的,尽管学校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洗礼与冲刷,但在学校中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都只是改革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光点。指望所有的教育改革举措都能够在基础教育机体中生长起来,那只是一种痴心妄想。夏普在反思美国历史上的五次失败学校改革,即兰卡斯特方案(Lancastrianplan,1806)、年龄分段方案(age-gradedplan,1848)、盖里方案(Garyplan,1906)、特朗普方案(trumpplan,1959)和基础学校联盟方案(即CeS,1984)与一次成功学校改革,即一学校发展方案(即SDp,1968)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哪怕是失败的基础教育改革,其中那些真正有效的成分也会在基础教育文化中生存下来——这就是一场基础教育改革的“终效(”即最终效果)。正如其所言,“道尔顿计划(theDaltonplan),推行个性化教育,尽管失败了,但却被广泛吸收,兰卡斯特计划(Lancastrianplan)、特朗普计划(trumpplan)、盖里计划(Garyplan)成为美国教育的基础。”真正长效的学校改革一定是渐进式的,是在改革洗礼中被基础教育实践所认可、所吸纳、所存留下来的真正有效改革举措的文化积累与隐性沉淀。

(五)公平性:基础教育“深改”是一项社会平衡工程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3

20xx年深圳积分入学最新政策去年中小幼儿园新增4.8万多个学位

深圳教育在20xx年做了哪些工作?是否完成市民期待?市教育局副局长范坤介绍,20xx年,深圳教育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学位规模持续扩大,去年深圳中小学幼儿园新增了4.8万多个学位,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在校、在园学生人数达到188万人,同比增长7.4%。其中,20xx年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新改扩建3所普通高中,新增普通高中学位5700个,另有4所普通高中正在加紧施工。二是教育改革有所新的突破、三是教育质量有新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方面,20xx年深圳取得新的突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得筹建,中山大学。深圳签约落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首批招收31名博士生,一批特色学院签订办学协议。现代城市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

基础教育的深圳标准也初步建立,深圳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计划,启动100个实验项目。针对城市创新特质,大力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对100个中小学创客工作室、200个优秀科技特色社团、800个学生创意小课题进行资助。同时高考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19.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省第一。继续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开发了200多门精品课程。

在学前教育方面,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实施,财政专项投入8.13亿元,继续发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全年新增普惠性幼儿园234所,累计建成843所,约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56%。创建首批60所示范幼儿园。

在民办教育方面,引导、支持与鼓励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目前深圳市民办学校238所,占全市基础教育总量的36%。20xx年秋季开学后,深圳市对民办教育财政支出达9.2亿元,按每个班10万元标准发放民办中小学设备设施专项补助经费。此外,2.4万多名民办中小学专任教师享受到每人每年1300元的继续教育补贴,全年民办教育专项投入达19.5亿元。

此外,20xx年深圳还在100所学校里开设四点半活动试点,300多所学校体育场馆实现向市民开放,实施教师队伍建设10大行动,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等。

基础教育将着力扩优提质20xx年11月,《深圳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20xx20xx年)》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实施,深圳是唯一获国家备案的副省级城市。根据改革方案,到20xx年,将建立结构合理、公平优质、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形成深圳教育发展新格局、教育改革新优势和教育质量新品牌,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新路径。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4

高考不分文理对现在的中小学生有何影响?下面采访省教育厅权威解读

14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2019年入学高一学生实行新方案

东莞时间网讯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就全面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3日,记者就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采访了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

1、改革亮点

体现广东特色,分项目分步骤推进改革

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亮点和特点?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高考改革的五大任务和23条具体措施。我省改革方案体现了广东特色,如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等都是我省的改革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分类考试制度等,有效地引导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省改革方案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项目、分步骤稳步推进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2019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2019年的调整和优化二本招生录取批次,2019年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等改革内容,既有已启动的单项考试招生改革,也有未来改革的任务和路线图。

2、中小学招生

实行学区制度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问:如何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招生制度进行了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对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录取高中阶段学校新生;全省统一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

具体改革办法由各地市制定。

3、学业水平考试

14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次数是多少?

省教育厅: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均列入学考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等14门。学考分散安排在各学期进行,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为最终结果。

从2019年开始,我省学考就已提供1年2次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学考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学考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4、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制定方案实行631录取模式

问:怎样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基于高考基础上综合评价录取是指什么?

省教育厅: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我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一是规范评价内容,确保全面真实。如实记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活动和表现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充分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和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及突出表现。三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记录和评价程序,建立公示、申诉和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确保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

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2019年,我省在南方科技大学试点进行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生改革,即在学校录取的标准中,高考成绩占60%,学校测试占30%,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占10%,简称631录取模式。

5、改革衔接

今明两年入学高中生仍执行现方案

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什么时候启动?从现在到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期间,我省高考实行什么方案?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明确我省2019年出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综合改革具体方案将在2019年制定并公布。

我省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即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实行新的高考方案,现在在读的高中学生以及2019年、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仍执行目前的高考方案,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不变,从2019年起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卷。

在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前,这几年过渡期,各中学和考生要按照目前的高考方案要求安排好教学和备考工作。

6、考试科目

不分文理科,学业水平、外语可考两次

问: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否分文理科?考试科目如何组成?哪些科目提供一年多考?

省教育厅:考试科目设置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意见》对此已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实行3+3考试模式,也就是普通本科院校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每科满分150分。考生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科目成绩组成。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组合上不分文、理科。

为减轻考生集中应考的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统一高考的外语科目,将创造条件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参加考试,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使用。

7、高考录取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从**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年**月**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学校发展;高效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47-04

学校如何才能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常常苦苦思索,反复探寻以求其解,这个题目到底是无解,还是难解,我想答案显而易见,不仅有解,而且还是一题多解。生源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提升等都可能是答案,但我以为在当前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校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最佳答案。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因此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就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进而高效课堂,并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特色道路。

溯源近十多年的课改,不难发现,江苏省泰兴的洋思初中、溧水的东庐初中、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等学校,早期均质量薄弱、甚至濒临撤并。然而,通过校长力排众议,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它们均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内涵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质量,走出了困境,而且将学校打造为全省、全国的知名学校。更有山东省昌乐二中、河北省衡水中学、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等一些原来基础就不错的学校,依托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锦上添花,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成功的案例向我们昭示:教学改革才是推进学校质量创新发展的唯一通路。因此,作为校长应加强教学改革的领导力与创新力,立足于高效课堂的建构;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从而及早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效课堂基本特征,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实践中的盲目往往源自认识上的模糊。何为高效课堂,其基本内涵是什么?一线的教师和课改专家见仁见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专家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而难忘的课堂[1]。也有学者认为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只不过是较好地补充了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它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并进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据此还列出了高效课堂的特点、中心、基本点等22条特征[2]。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则认为,从专业角度看,高效课堂其实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它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种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其特征或表现可以有许多,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当然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个性化思维的形成及其能力的提高。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较少的投入,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高效课堂教学,立足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就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习过程现在正趋于代替教学过程”;“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些论述不仅准确地预见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科学地揭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其走向。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明确指出,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应当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所以真正的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真正的效果和效益是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3]。只有直抵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并紧紧围绕核心而开展的教学改革,才会促进教学发生根本性变革,也才是符合教育本质和规律,并取得成功的改革。

纵观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案例,它们都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溧水东庐初中的“讲学稿”,都十分强调“学”,强调把“教的课堂”转为“学的课堂”。因此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教学的目标由过去的“学会”转变成“会学”,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

从课堂改革的现实生态看,很多学校一改原来的“满堂灌”甚至“满天灌”的现象,一度曾经限制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为不超过10分钟。于是有的地方提出“30+15”或“35+10”等课堂教与学的时间分割模式,更有山东省的杜郎口初中在学习洋思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革,把老师课堂上传统用于教授的讲台撤掉,让学生走上黑板当起了小先生,成为继洋思初中之后又一个教改典型。从本质上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连自主学习能力都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又从何谈起?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1.准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著名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曾说,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外部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内部基本规律。正确认识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准确运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角度看,有两条规律比较常见:

规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现行教材的内容相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或基础比较容易,而中学生处于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要落实先学后教,必须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来确定教的起点。只有建立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薄弱环节,才能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原先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不断转化,实现其不断发展。这一规律适用于知识容量少,难度小的课程或课题,对思维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规律之二:边教边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应实施边教边学,以教导学。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方面,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其实,在新知识比较难,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时,可以采取边教边学或先教后学,但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学习方法的示范,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培养其能力。从教与学的先后关系上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灵活运用,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换句话说,不存在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适合的教法。

2.科学运用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课改成功的案例看,初中居多,也最为典型。不少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回校以后机械效仿,常常难以奏效,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思维要求较高,与初中的差异较大,所以不能机械模仿,全部要求学生由自己独立学习。因为对于大量的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的推导,学生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很多思维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全部由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可能会超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此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可能会产生“邯郸学步”的后果。

四、找准载体,规范流程,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1.科学把握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

前苏联教育理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最优化理论”。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教学过程如何最优化,必须找准载体,并明确操作的流程。纵观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载体或学习支架。从课改典型学校的比较研究看出,一般的学习载体或支架就是所谓的“导学案”、“学案”、“讲学稿”、“讲学案”,或“活动单”等。这些称谓不同,形式类似的学习方案,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老师在此学习支架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前置活动,落实自主预习环节;通过课上释疑解惑,既提高了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价值体现在三个“突出”上:

一是突出学习三大基本环节。这些“学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编写,突出学前、学中、学后三个环节,突出学前对学习目标的把握,符合学习规律。

二是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它们都强调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和探究,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肯学、乐学,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行为。

三是突出预习前置的检查。“导学案”强调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检查,对于已经掌握的不再教,提高了效率;采用“导学案”后,由于课前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来进行练习,从而有效克服了“上课只讲,课后才练”的弱点,更使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大大提高。比如,江苏镇江一中的“问题导学”模式,让问题成为引导的线索,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尽管每个学校高效学习的“载体”内涵有异,操作上也不尽相同,但其导学的价值不能否认。因此,这些草根式的“导学案”,应该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

2.切实明确自主学习培养的操作流程

明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规范化操作程序加以规范,是顺利达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由于各校的生源、师资水平不均衡,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体的流程也不一样,在实施中会因教情与学情差异而各有侧重,但必须坚持和强化两个方面,即:导学案的编制通常是先明确主备人重点备,然后集体讨论形成讨论后的统一导学案(简称统案),再交由上课人,根据其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复备,即二次备课,形成个案才能印发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突出过程指导,一般学习过程分成预学、探究和训练三个部分,这方面以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最为典型。明确了基本的流程,课堂的大体框架就清楚了,至于如何具体操作,则由各校视具体情况而定。

五、通过行政推动,活动促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1.行政推动,落实高效课堂要求

事实上,高效课堂改革的前提是教学思想的变化。高效课堂倡导“学生学”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着眼于方法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即“教”是为了“不教”,“教”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学生“会学”。高效课堂突出学习内容的当堂训练和反馈矫正。要落实高效课堂的上述要求,则必须强化行政推动的作用,通过建立高效课堂的管理制度,明确高效课堂实施的基本原则,落实当堂练习、当堂巩固、及时反馈和矫正,这样才能真正把教学质量的操纵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优化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突出导向

学校管理者引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建立与校情相适应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想范式。这不仅是学校改革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也反映出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要实现高效课堂改革的目标,必须建立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通过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自主改进和约束自我教学行为,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不是一张表格的简单变化,要发挥真正的导向作用,则可以利用活动促动的策略,采取优秀课评比、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学习、了解课堂评价标准的变化,并通过示范引导、现场观摩学习、赛课评比等活动来促动,推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拉动学校课堂改革这列“火车”的速度,从而把纸上的标准变成老师心中的标准,进而转化为教师实际的、自觉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教育是一种坚守。课改其实也是一种坚守,不能因为具体操作中的挫折就怀疑动摇我们的信念和决心。事实上,尽管我们满怀信心,理念新颖,路径明晰,但改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其中新旧观点的碰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阻碍,传统做法的巨大惯性都有可能使其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因此,作为校长首先必须坚定信念,做改革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坚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会通过改革来解决;同时更应做实每一个环节,通过观念引导、典型带动、活动促动、交流互动、评比推动等多样化方式,促使课堂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从而探索出适合校情、富有个性、内涵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走上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2010.8.20在全省四星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6.

[3]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J].人民教育,2010.23.

SchoolDevelopmentandefficientClassroomteachingReform

JianGGun-he

(SeniorHighSchoolattachedtonanjingaviationUniversity,nanjing210001,China)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7

2月26日下午,省教育厅召开了年度教育工作会,我省高考改革的“时间表”在会上晒了出来:2017年推进中考与高考领域综合改革,今年高考改革配套文件也将制定。

“去年,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经教育部审核后备案。”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介绍,今年,省教育厅将提请省政府印发《改革方案》,并制定好相关配套文件。

目前,我省的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6年,省教育厅还要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2017年推进中考与高考领域综合改革;到2020年,我省要基本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今年我省将持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通过撤销、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到2020年将全省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左右。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遴选10所以上院校(企业)开展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持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4-5所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今年,我省将开展“全面改薄”中期督导检查验收。2018年前,我省要全面消除薄弱学校,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8

论文摘要:高校套共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观念,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努力下,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师专业优化组合建立教举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城;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姗加科学检侧机构.从而使公共体育课更好地体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本文从课堂具体情况看手,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针对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深人到体育系统,“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思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如今,全国各实验点都在尝试体育改革,针对全国大学生体质较差的现状,现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及发展前景。

1研究目的

1.1目前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较差,比欧美差之甚远,在亚洲还逊于日本.据有关的体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20岁青少年的背肌力、垂直跳,l0m2往返跑、手球掷远、5分钟跑五项素质指标的水平明显低于日本同龄青少年儿童,为使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有所改善,必须进行体育改革.

1.2学校教育深层次的改革要求学校体育必须进行改革

体育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理状况和全体学生的状况,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为素质教育服务,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

2研究方法

(1)系统理论法根据系统理论,设计改革方案,研究分析改革结果及特点,

(2)问卷调查分析法.抽样调查周口师专各系一、二、三年级不同专业男女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自身特长.

(3)阶段实验法.将改革方案在个别班级实施,间断测试身体各机能指标及专项学习情况,找出其中关系并进一步改进.

3结果与分析

3.1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观的教育,消除快乐体育即不讲原则、自由散漫的思想

从传授教育知识和技能为主,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牢固掌握一、二项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2具体改革方案

(1)学生人学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身体健康检查结果,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分组.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具有针对性,期末体育成绩评估才有据可依.

(2)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技术全面,而且课堂组织严密,语言生动、风趣,掌握多种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比如游戏法、比赛法、配乐法、影视法、开放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偷快的气氛中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3)学校和政府对学校体育要给予重视,学生的健康状况要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医疗保障要跟上.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4)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育专业特长优化组合建立教学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域;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增加科学检测机构.

3.3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调查、分析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实践,分别对一、二、三年级阶段10个系不同专业男女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赞成该教学改革方案的学生比率达100%,因体育设施器材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活动需求的比率是26.3%、学生的课堂练习综合密度比原来增加了30%.经分析证明该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是科学地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案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所需求的体育活动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而且都喜欢参加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中央提出的响亮口号,这说明党和政府比较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为体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9

>>沪浙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新探索选择与被选择:沪浙高考改革新思考浙沪媒体调研:融合变局中广播的出路浙籍在沪民营企业“反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浙、沪、苏省级教育电视的媒介镜像与理性审察金融危机下苏\浙\粤\沪外向型经济的实证分析在苏浙沪港澳传媒论坛首届年会上的致辞陈云对苏浙沪地区传统字号的调查和保护鲁沪苏浙粤服务业集聚的比较研究沪苏浙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经验及启示关于沪、苏、浙、粤四省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杭州市教育局举办京浙沪苏四地幼教改革信息交流讲座等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的比较研究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研究苏浙沪“户籍之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阻力及突破策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困境与出路走了样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饱受质疑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的作用和功能切实保障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贯彻落实浙沪:公路变换大王旗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

[6]关于印发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的通知[eB/oL]..

[7]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8]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

[9]江兰.江苏省现行“3+2”高考改革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此小学教学工作计划中,将继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X年工作思路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校本教研为动力,以科学管理为保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支撑,整体视导,分段活动,协作教研,突出重点,创新教研思路和方式,构建我校特色教研体系,进一步提高我校基础教育实施水平。

二、任务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枣庄、滕州两级市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优化机制,明确措施,培植典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创我校素质教育新局面。

1.践行科学质量观,科学、规范、高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新跨越。

2.继续开展新课程系列课达标活动,不断完善各学科深化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实施意见,全面、科学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功发展,构建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新体系。

3.坚持常规为本,继续深入开展“学、查、纠”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规范化、高效化水平,不断强化高效课堂建模工作,创造课堂教学新效能。

4.树典型、抓示范、促交流,大力培植一批名教师、名班主任、名学科和更多的名学生,创建品牌发展新机制。

5.借助教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投入力度,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书香校园、环境育人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努力使隐性课程开发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6.科学认真落实市局、教委新制定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努力为广大教师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激励体系。

7.做好“骨干、明星、标兵、能手”教师的管理提高示范工作,使其示范带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也使其业务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

1.继续积极开展办学基本规范落实年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x年是全省规范办学行为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积极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等文件要求,规范管理,摒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做法,建立健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规章制度,把时间、健康、能力还给孩子,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

2.贯彻落实《XX市中小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学科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强省、市级“教学工作示范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教研管理评价、质量评价等相关机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3.增强质量意识,科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向教学一线大力倾斜,一切服从服务于教学需要。实行“高立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运行模式。创建落实教学工作责任制的有效体系,增强目标引领作用。

4.积极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学校新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考试诊断、导向功能。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实绩考核工作,并加大考核结果在评先树优和职称评聘方面的权重。

(二)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做到总课程表、教室课程表和教师授课表三表一致,严格按课程表上课。国家课程方案是一个保障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方案,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素质教育就有了基本保障。继续学习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切实把国家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加强对音、体、美、微机教师的培训,同时加大对音、体、美、微机、英语学科的质量监测和乐考调研。

组织开展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绘画、书法、学生手抄报、文艺汇演、运动会等),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6.继续开展“新课程达标课活动”。组织好第四批课改达标验收和第三批“课改标兵”评选,力求课程改革取得新的成效。该活动时间顺延到2010年底结束。

(三)聚焦课堂,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建模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7.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主渠道、主阵地、最关键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评价教师综合素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主要内容

改革备课形式。传统的备课模式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完成一份或几份全册教材的备课,“各自为政”,耗时费力,使老师疲于备课,致使每周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不高。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备课形式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也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创新点、知识延伸点。实行单元备课负责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教研组长的分工,主备人提前一周写出本单元的教案初稿,教研会上,大家就这一单元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研讨,然后由主备人执笔修改完成通过教案,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处理方法,突出教师的个性与特色。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十年教龄以下的的教师要写出详实的书面教案,带多门课程的教师可选取一门主要课程写详案,其余的课程可按十年教龄以上教师的要求进行简案备课。十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可自主选择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教案表达方式,如制作卡片,也可以在教材上增、减、调、换、圈、点、批、注等,形成有文字记录的实用的简案,但每学期必须写出10篇精品书面教案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

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制度,强化以教研室统领的学科教研组备课研讨活动。制定学科教研组活动计划,定时间、地点、主持人、活动内容及形式。教研员、校长、主任分包参与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学科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的出勤情况及参与活动质量都将纳入本人的年度工作考核量化。以求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8.立足实际,切实搞好课堂教学建模工作。一方面积极借鉴、吸收外地先进课堂模式,如:语文的“双主线”教学模式,数学的“三五四”教学策略,“310”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听课视导”制度,有计划地到学校进行听课调研,发现和培植典型,总结和推广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深化“达标课”活动,加强研究,搞好与课堂教学建模工作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9.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打造高效精品课堂。课堂应增强目标引领意识,真正达到“低耗高效、减负增效”,实现“当堂清”目的。

(四)强化常规管理,探索教学管理建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教学常规是教学的基本章法,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永恒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必须扎扎实实地把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管理者要做到常抓常新,教师们要常做常新。

10.深入开展“学、查、纠”活动,进一步提高规范、高效落实教学常规的水平。各学校要根据《关于开展“学、查、纠”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X教发〔2006〕5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查、纠”活动,真正将集体备课、样案教学、听课评课、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落实到位。常规检查每学期要进行两次,教导主任每周对教师的备课实行超周检查签字制度。为规范课业设置批改,教导主任每月对学生的各类课业进行检查一次,确保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11.精心做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建模工作,促进学生持续学力发展。“习惯决定命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创建良好班风、学风、考风,直接关系教学质量,风气也是教学质量。要因地制宜,将培养学习习惯的内容具体化、系统化。在班主任和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培养学生习惯建模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学力水平,促进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五)优化校本研究,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2.大力推行教师的行动研究,立足岗位促专业发展。每位教师都是名副其实的行动研究者,只有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完全参与者,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才能落到实处,得到有效推动。行动研究主要指,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各项问题研究,如教学案例、学案导学、教学反思、集体备课、试卷分析、教学常规每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不断地带着问题去实践、反思、验证等等。立足实践,边学习、边研究、边积累,教师专业得以发展,校本研究得以深化,教育质量就能大幅度提高。

13.组织好四项活动,建立打造教师业务成长的有效机制。①理论学习活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也是第三批市镇级课改标兵教师理论考试必考内容。②两类“四课”活动。创设机制和平台,开展教师全员“听课、评课、说课、磨课”活动和教师执教“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课、学标课”活动。③读书活动。建章立制,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六)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打造教育名优品牌,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14.加强对名师培养力度,促其成为新课改的引领者。完善教学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评选、管理、考核制度,对评选出来的明星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并组织他们进行讲座或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今年九月份将开展第三批课改标兵评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