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产市场需求十篇水产市场需求十篇

水产市场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09

水产市场需求篇1

一般而论,行业发展规模与前景取决于行业的市场需求力度和发展趋势。包装作为企业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衍生出服务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新型行业—包装工业,其行业总产值已占国内总产值的1.4%左右,在国民经济38个行业中排行19位。正确分析、评估中国包装工业的市场状况,研究其市场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于预测包装工业的发展前景,规划包装工业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是包装工业经济理论的基础性课题。

1包装工业市场的基本界定

广义而言,来自物质生产部门的以促进市场交换为目的的包装需求形成包装工业的行业总需求,由这一行业总需求衍生出包括包装设计、包装制品加工、包装过程、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等领域的结构性需求,引导包装工业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依据《中国包装年鉴》统计指标,包装工业总产值由包装四大制品、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及其他杂项构成.包装制品和包装印刷业市场源于包装工业外的包装需求,而包装机械的大部分及包装材料的市场需求属于因包装加工业需要而产生的包装工业内生市场.因此,决定包装工业市场规模与发展前景的基本因素是包装制品与包装印刷业的市场需求大小。包装工业市场属于产业市场范畴。包装市场有其基本特征:第一,市场需求直接受制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度关联;第二,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度低,市场分布于各行业,包装系数与产业序列正相关;第三,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消费模式转换等因素,包装产品更新快,市场生命周期短;第四,与一般产业市场不同,由于包装制品替代性较强,包装促销功能受市场状况影响大,故包装市场需求弹性较大。

2包装工业市场基本因素分析

包装是市场交换的产物,其市场的基本原动力是为商品的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服务。由此基本点展开分析包装工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包装工业市场有其自身运动规律。

2.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决定包装市场总体的基本水平包装作为商品市场交换的基本必需环节,奠定了包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产业结构链衍生出的包装需求便直接与国民经济水平正相关,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表1所示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包装工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高度相关,数理统计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97,以线性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如下方程:Y=一77.063十0.02796X(l)式中:Y为包装工业总产值,X为国民生产总值。

2.2居民收人水准与消费模式影响包装市场的总里水平与市场结构包装的实质是一种服务,包装的价值属于服务价值的范畴,包装的功能是一种物化的服务功能,这是由包装本身固有的性质所决定的:包装的需求来自于保护商品、方便流通、促进商品交换的需要,包装的市场基础在于流通领域;包装的最终效果具有无形性,对于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具有物质产品的确定性;从促进销售的角度看,包装的价值体现突出了由包装设计产生的包装功能价值,充分显示了以活劳动为主的服务特征。居民收入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对服务的需求水平。由恩格尔定律易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必需费用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逐步下降,用于购买服务性产品的支出逐步上升,对服务的需求从总量到水平都会快速提高。包装作为流通领域的一种基本需求,必然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准的提高呈现强劲成长态势,这是现代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劳动率水平迅速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必然结果。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率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渐渐提高,生产成本节节下降,而流通成本反而年年上升并推动物价不断上涨的历史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不断上涨的流通成本中,包装费用占据了相当的比重,销售包装费用一般占零售价的30%一70写,工业包装约占10%“’.居民收入的高低影响甚至改变居民的消费模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对自身安全、生活舒适便利、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便会逐步出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的剩余购买力转向高层次需求,消费模式必然发生改变,消费的便利往往在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消费模式的改变,将引起包装市场结构的改变,以便利性、促销性为特征的销售包装需求在包装需求总量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包装市场需求弹性亦会增大。

2.3国民经济市场化与居民生活社会化的程度对中国包装工业的市场扩展影响深远观察表1包装产业指数栏数据可以发现,1989年以前指数在1.80%左右波动,1990年以后指数跳升2.60%左右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9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活跃的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微观经济的市场化行为和居民生活随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社会化趋向大大提升了对包装的数量与水准的需求,使包装工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以相当敏捷地反映国民经济市场化与居民生活社会化的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包装市场的需求层次。表2所示内容反映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关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人均国民生产总同向变化。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也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步提高,据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知,1980一1984年第三产业约占20%左右,1985一1988年为25%,而1989一1992年达到28%的水平。对表1统计数据重新处理,也可以得到定量分析结论:以1989年为界,对198。一1989年包装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作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R一0.997,得回归方程如下:Y=一0.296+0.01768X(2)又对1990一1992年统计数据作回归分析,得R=0.9”,有回归方程如下:Y=一49.872+0.02866X(3)各参数意义同前。比较方程(1)、(2)的参数B不难发现,1989年以前参数为0.01768,综合反映了中国包装市场在较低水平上增长,具有新型行业刚导入市场成长的性质。1990年以后,参数为。.02866,反映了包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不能不归功于90年代的经济快速成长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转轨。

2.4我国外贸出口的强劲增长牵引包装工业向高水准方向发展事实上我国的外贸出口是引起包装行业从80年代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最初原动力,包装行业是在“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严峻形势下启动、发展起来的。外贸出口对包装市场的作用从理论实质上讲,是市场换位效应的结果。我国出口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包装的要求远高于国内市场,市场需求差异形成巨大的市场推动力,对包装市场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第一,促进了包装市场总量的扩大;第二,形成高水准的包装市场需求分量,促使包装市场结构逐步高位化,提升包装品位,使包装市场由以制品为主向以设计、创意为主转化;第三,对国内包装市场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我国的包装水准逐步达到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程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情况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迅速增长,到1994年已占约25%的比例,而外贸出口中约40%的比重需要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包装,外贸出口对我国包装市场的作用由此可见。方程(2)、(3)中的参数B的差异(0.02866~。.01768~。.01098)中外贸增长的因素必然占了相当的比重。

2.5环境保护、资源约束、降低包装成本等因素将对包装市场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环保意识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有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城市固态垃圾中家庭垃圾约占“写,且其中包装废弃物约占1/4~1/3,商业垃圾(主要为运输包装品)约为27%,包装垃圾已占城市固态垃圾总量的1/3;我国城市垃圾年产约二亿吨,包装垃圾约占1/10资撅短缺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我国的资源短缺是存量不足与利用率低下的综合效应.包装用各类资源都是我国普遍短缺的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使用成本高昂.包装成本上升是流通成本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这一,降低包装费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消费市场对过度包装的反感已对包装发展方向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如何在保证包装的经济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包装成本是包装界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上述因素将引起包装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包装市场将向生态性、多样性、循环性、高效性的良性结构作长远性转化。

3中国包装市场展望

(l)以10%增长率估计Gnp增长,则2000年将达到51524亿元,以方程(l)估量包装市场总量为1364亿元,以方程(3)估计则为1427亿元;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100。美元,国民消费水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包装市场需求必然跃上新台阶,因此,包装市场总量应为1400~16。。亿元水准.

(2)到世纪末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将有大幅度上升,国民经挤市场化程度更加完善,专业分工更加复杂,对服务的需求有更新的要求,因此,包装市场结构会发生变化,销售包装在其总量中的比重将比现在上升。

(3)随着环保工作的日益迫切,绿色包装会形成新的需求热点,资源约束与成本约束会促使运翰包装向集约化、标准化、循环使用等方向发展,以达到高效包装的目的.

水产市场需求篇2

关注市场需求变化

在玉立电器市场部经理朱雷看来,厨卫行业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的消费形式:一是新房装修的置业性需求;二是老房子改造所带来的改善性需求;三是工程类项目,如保障房、精装房、公租房,还有单位的集体住房带来的配套需求。在现有的社会资源下,每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探索和挖掘更多新的增长点。

适时调整企业策略

市场在变化,需求点也在变化。朱雷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只有调整企业的策略,才能找到并抓住新的增长点。这次房地产调控虽然是寒冬,同时也是对厨电企业的一次历练,有效的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开拓意识,很显然依靠单一模式、单一优势、单一渠道很难再适应这个市场了,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各类型市场的消费需求,量体裁衣地开发产品;其次要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和购物便利性,来确定我们的销售渠道。

在过寒冬的时候每个企业都应该把检测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苦练内功,调整好定位和未来的规划。比如在销量上,保障性住房大有可为,就要针对保障性住房市场,适当地改变一下企业的市场定价、渠道规划、产品创新、营销推广等策略。

而对于现阶段把目光主要放在二三线城市的比克来说,显然已经意识到这种调整的必要性。比克总经理周卫红告诉记者,现阶段,比克更多地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会议营销的模式展开推广,受到房地产调控的影响相对就比较小。另外,在销售渠道方面,比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驻电子商务领域。玉立也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提上了企业的战略规划层面,加大了对电子商务渠道的开发力度,对电子商务渠道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他们都希望通过优质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加上好的渠道,为消费者带来便捷而性价比高的生活体验和购物体验。

深入研究消费特征

既然更新换代已经成为商机,对于这样的消费需求,我们该怎么样把握呢?我觉得最根本地应该从研究消费需求和特点着手,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这个市场。

朱雷从事厨电行业操盘多年,在他看来,房地产调控虽然抑制了建材电器类消费需求,但三四级市场在此番调控中受到影响还比较小,主要对大中城市有所限购,中小城市(三四线城市)受房地产的调控影响并不直接,所以新房装修的用户仍然将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在大中型城市改善性需求上占比较高。这部分人在消费能力,文化层次,接受度等方面会比较理性,可能更加注重品牌、品质和产品的实际利益,所以我们要用优良的品质和细节来征服这部分销费者,同时要保证最优益的性价比让消费者认可并接受。

根据消费需求不同,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意识更高,他们会去专业的电器卖场去购买厨电,或者网上购买。而三四级市场可能会存在消费意识落后于消费水平的情况,他们也能买得起高档的产品,但是意识不到,所以更多是倾向于朋友推荐,倾向于专卖店,所以我们在一二线城市以专业的电器卖场为主,三四线城市以专卖店为主。

推广上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特点,去推广不同的产品。原有的产品营销逐步转到市场营销,以前我们需要告诉消费者的是吸油烟机有什么好处,而现在需要传递给他们的应该是你的吸油烟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

周卫红认为,即热式电热水器行业抓住更新换代的改善性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原来传统热水器市场的一个更新换代,第二方面是对原来即热式产品的更新换代,第三是找到更新换代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在产品上不断创新。

做好更新换代市场

基于更新换代的需求,厨卫制造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通过优良的品质和产品细节来征服消费者,通过对这些消费者购物习惯的研究,通过更接近他们的渠道,来推广产品。

比克总经理周卫红认为,抓更新换代市场,应该先从产品更新换代着手。即热式电热水器本身在热水器市场占有率比较低,但是随着人们对产品需求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如果能够在产品创新方面持续提升,抓住消费提升的机会,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未来还将迎来可持续的稳步增长。

他认为,传统热水器的改善性消费者,都希望热水器能便捷提供舒适的热水,外观更美观小巧。对于原来即热式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来说,就需要在产品的实用性和舒适度上做文章。前些年,由于用电环境所限,很多厂家主要推7500w的产品,出水量不够,冬天使用效果差。而比克的产品都是恒温系列产品,大流量8800w的产品可供全天候的使用,模块化的设计,更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满足他们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诉求。此外,针对老旧小区,比克研发出新的迷你式热水器产品,功率和体积都比较小,对于安装的限制也比较小,能量却很大,既不占地方,又很实用。这个产品安装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设计了一些独特的功能,比如语音功能,更好地满足更新换代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这个迷你热水器因为它单价相对比较低,比较容易适应保障性住房市场的中低端消费需求。针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化特点,比克推出的“洗手宝”产品,外形小巧,安全耐用,适合切入改善性需求的市场。

水产市场需求篇3

(一)根据居民居住水平调控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其主要调控措施都是根据人均住宅面积、住房成套率、住宅居住密度等相应统计数据来进行的,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目标在于更好地使我国的住宅建设与我国的人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除此之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其对人均居住面积为城镇住宅面积总和与城镇居民总数之比也十分注重,即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为了更好地使房地产行业发展与人民的实际购买能力相适应。

(二)根据住宅市场现状调控

根据住宅市场现状调控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其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实际销售面积、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住宅出租面积、住宅平均出租价格、公房出租率、住宅空置面积、住宅空置率、住宅消费价格指数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关系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指标进行调控,我国可以更好地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修正,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房产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三)根据住根据宅供给数量调控

根据住根据宅供给数量调控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房地产市场调控本身需要能够更好地反映我国的住宅建设投入的指标,在这之中需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房地产业平均从业人员数、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住宅建设投资完成额、住宅建设投资完成额增长率、住宅建设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比重、住宅建设新增固定资产等指标进行清晰的了解,即这些指标决定着房地产行业能够给我国每年提供的住宅数量,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控在实际上调控了我国的实际住宅供给数量,也就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有效的调整。

二、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房地产信息统计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房地产信息统计的进行能够促进其行业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以下从反映住宅消费潜在需求、反映居民住宅有效需求、以经济数据为统计前提等方面出发,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房地产信息统计进行了分析。

(一)反映住宅消费潜在需求

反映住宅消费潜在需求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房地产信息统计的基础和前提。众所周知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城镇居民住宅消费潜在需求主要受到城镇人口、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城市化水平及、住宅折旧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房地产信息统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反映住宅消费潜在需求,这需要工作人员对企业所在的该市的人口情况和相应的城市化发展现状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使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房地产信息统计来反映住宅消费潜在需求,最终促进房地产信息统计的有效性、可靠性合理提升。

(二)反映居民住宅有效需求

反映居民住宅有效需求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房地产信息统计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现今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消费有效需求的主要原因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较慢、住宅价格相对较高、城镇居民储蓄水平及结构较低、金融行业支持力度不够、政府住宅政策限制等因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房地产信息统计就需要在这些因素的前提下更好地反映居民住宅的有效需求,从而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统计信息,这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房地产企业更好地应对房地产市场调控。

(三)以经济数据为统计前提

以经济数据为统计前提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房地产信息统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对于我国房地产企业而言,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房地产信息统计的重要内容,并且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需要根据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经常性转移支等数据的统计来进行,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扣除后剩下的就是城镇居民的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除此之外,在房地产信息统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对房价收入比进行合理的统计,通常来说房价收入比是指购买一套中等水平住宅的市场价格与中等水平的居民家庭收入的比值,这一统计数据可以极为有效的反映城镇居民购买住宅的基本支付能力。另外,通过恩格尔系数、房地产企业负债比等重要信息与数据的统计也可以为房地产市场调控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更好地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水产市场需求篇4

 

关键词:文化市场文化消费市场体系

当前,河南文化市场活力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不足,文化消费需求制约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首先是文化消费水平低。2005年,河南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用品的支出仅为209元,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仅为175元,文化被低水平的消费,消费档次偏低。其次是消费结构不够合理。2004年,河南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文化娱乐消费所占比重6.1%,处于较低水平,低于全国6.60%的平均水平,居19位,与第一位的北京相比低3.24个百分点。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河南等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湖北(5.92%)、安徽(4.56%)。居民文化消费不足有观念性的原因,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有文化消费方式的升级和换代的原因,现在家庭电视和激光视盘等文娱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增高,居民主要靠看电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免费文化消费方式,虽然会推动对耐用文娱消费品的消费,但难以形成对文化服务的广泛强烈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供给不足,供求矛盾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样制约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在文化和文化相关服务的供给上,又表现为供给不足,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需要,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滞后。河南尚未构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对比汹涌的文化需求大潮,河南文化产业的有效供应力和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就显得严重不足。这种状况显然与本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相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在不断提高,文化服务却没有跟上文化需求。这是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关键原因之一。其实,河南文化消费的潜力很大,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适应不了市场需求,与居民的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再加上消费引导的缺乏,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启动。河南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部门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其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文化服务的规模、种类和质量不适应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潜在的服务需求更不可能被开发出来。例如,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地方戏曲创新能力较差,剧目不能推陈出新,很难吸引年轻观众看戏;民族文化产业创意不够、适销对路的高精尖产品不多等等。再如伴随上网人数和中文网站的“爆炸式”增长,网络内容信息相对贫乏的状况日益凸现,网络文学缺乏创新,优秀原创作品如凤毛麟角,大量重复、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充斥网络浪费着网络资源。这样的内容产业很难满足消费者需求。

从环节上来分,文化产品市场包括文化产品的供给、流通和消费三大市场。着力激活文化市场,必须以构筑和完善供给、流通和消费三大文化市场体系为基础,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市场意识,打破按部门、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大文化发展新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一、完善供给市场

要繁荣和发展河南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基地、文化园区解决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和其他领域的投资一样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也有风险。投资生产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同样会没有市场。所以,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必须根据对河南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和供给能力的准确分析预测,通过行业协会的沟通,集聚资本、人才和技术,进行文化产品的供给创新,研制有效吸引消费欲望的新文化产品。要多生产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品要做到传统与创新、高雅与通俗、自娱性与公益性、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用传统文化项目和相关文化消费设施来建设功能区域,突破单体企业、局部景点、简单观光的思想局限,用文化厚度延长外来消费群体的消费时间,全面加大文化的增值服务。在供给创新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了无新意的文化产品的一哄而起、一窝蜂的混乱局面。在产品生产动作上,要注重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降低成本,讲求效益。

二、完善流通市场

主要以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推广普及为代表的应用性或“中介型”再创造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它是将科学理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创新成果推向社会,通过对公众进行宣传普及或制定相应政策等加以实施,进一步实现和检验原创型文化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对其作出丰富和发展。在发展涉外文化产业方面,既要有自己的品牌,也要有自己的中介机构。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经纪、、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推行知识产权、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和扶持河南省演出业协会、河南省音像制品分销商会、河南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文化中介组织在管理、协调、组织、监督方面的作用。统一文化市场管理,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改造传统业态和网络,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我省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会展业,打造文化交流和贸易平台。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应选择文化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建立若干个大型中心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文化产品供应枢纽建设速度,铺设分布国内国际主要目标市场的经销网络。要打造外向型文化产业,真正规模化地“走出去”,有适度单品数量的文化产品物流仓储枢纽是必要的硬件条件。兴起于本地消费,扩展于外地、外国消费,对上是数千家生产制作者,对下是数万个销售网点,进一步还会有境外目标市场的供应,现实和将来的需要使供应枢纽地位日显重要,该机构与河南文化资源信息系统相连,有现代网络设备支持的后台定单处理系统;有针对目标市场的习惯和规则,对文化产品进行加工装潢的车间;有高标准物流配送的能力。供应枢纽既是对上游和下游产业的服务机构,又是令文化产品提高适销性、实现增值的产业部门。

水产市场需求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2

一、引言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制,其供求均衡问题一直以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2011年中央政府的“三农”政策就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推动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出,政府针对“三农”问题的金融扶持政策落脚点,突出表现在加大信贷资金供给、增加涉农贷款比重、降低农村贷款利率、丰富小额信贷产品等几个方面。这也反映出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失衡,信贷供需是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所在。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王芳围绕广义的“农村金融”,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成败在于能否有效满足微观金融需求,而现代金融需求需要通过政府提高农民收入来培育[1]。朱锋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制约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实现还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2]。郭兴平从需求、供给及市场均衡的角度,认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高、金融机构与农户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使得供给无法满足需求,而适当的政府干预和服务模式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不足问题[3]。

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本文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将研究范围放在正规金融中的信贷供需上,结合国内农村正规金融的信贷需求和供给曲线特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交易费用高和制度变迁导致供给参与者减少这两种因素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信贷供需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情况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发育的,整个社会物质基础还不丰富,资金严重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市场仅仅成了筹集资金的场所,金融工具也仅仅是筹集资金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育不良,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服务供给抑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国农村金融市场;从空间结构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失衡、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从具体层面而言,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二,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是政府在改革中依法建立的、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地位的公开市场,它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并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民间融资活动,是适应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需求所具有的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形成的,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

第三,市场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从东向西推进的,而且是先有自发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后有正规的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先有短期的资金市场,后有长期的资金市场;先有单项金融工具,后有多项金融工具,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的格局。

第四,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于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工商业,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区域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区域,从而使得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

(二)需求主体及其需求曲线

农村金融市场一开始就以服务农村而存在,其需求主体自然就是农村的经济组织,即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作为农村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范围广、规模大,已成为主要的需求主体,但是农户的收入水平却比较低。较低的收入影响农户的资金投人和收益水平,资金借贷已成为农户投资来源的重要手段。农村企业主要包括资源型企业、乡镇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国农村生产力普遍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的大环境下,这些农村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覆盖面方面,影响都相对较小。因此,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仍以农户为主,农户的需求基本确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曲线。

水产市场需求篇6

一、市场营销理论和管理的演化

市场营销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整体的理论研究发展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是市场营销学的初创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市场营销学发展中,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还处在最初的建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营销管理工作还处在初期,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工作的认识多半是从管理经验中得来,对于营销理论的应用还比较少。

(二)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在1931年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市场营销理论开始真正建立并发展起来,二战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资本主义社会和市场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重视程度有所上升,在过去,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有局限性,无论是研究的内容还是所涉及到的领域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和影响。这一时期,在营销管理工作方面,营销管理人员已经开始了解并试着在管理工作中应用相关的理论,整体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出现萌芽和发展。

(三)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在二战以后到60年代末期这段时间,在这个时期内,市场营销的理论发展开始进入了高潮期,最主要的表现是,这一时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提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构成,消费者是市场营销活动需要面对的对象,市场营销这种行为最终是实现消费者购买行为,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认知能力,是需要市场营销人员进行推广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消费者中心的观念兴起,成为市场营销理论丰富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市场营销的整体理论发展来说,这种营销思想和目标的转变是营销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在这一时期的营销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开始重视从管理经验中总结理论,将自己在营销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和市场营销相关的理论相结合,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丰富营销理论的建设。

(四)第四阶段。第四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发展又称为市场营销的完善阶段,70年代以后,整体的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平稳,虽然经历了一些短暂的经济危机,但是对于整体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是逐渐的化解掉,因此,市场营销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完善阶段。

二、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化

(一)从片面封闭市场观到全面开放市场观.在营销的过程中,市场是十分重要的观念。市场指的是商品进行交换的场地,同时也包含交换关系、供求水平等;是有形的市场,也是无形的市场,例如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等;是集中市场也是分散市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开放的市场观转变了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加深了对市场功能的认识水平。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应该扩大市场的区域,提高交换活动的数量,强化交换网络和交换关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满足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创新交易方式。在工业经济中,应该重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品牌形象和生产过程,通过发达的网络,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将开发市场、管理生产等多个环境进行融合,使企业能够提高自身经营水平,。对市场的时机进行敏锐把握,提高自身应变水平。在传统消费过程中,很容易限制传播信息的时间和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信息的容量、范围和传播等具有广泛和快捷等特征,导致市场不能够便捷的感受其自身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应该跟随市场的变化,在营销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系统,对市场信息进行利用,进行自主决策和预测,提高合作过程中的伙伴关系,加强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共同对新产品进行开发。重视创新水平,将其作为营销活动的重要目标,主要包含对市场、产品、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在面向消费市场之后,实现优势的互补,适应市场虚拟化的特征,寻找合作伙伴,在项目完成之后,突破地理位置限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成本,避免单独竞争,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从静态需求观到动态需求观.在动态消费观中,应该重视需求弹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重视需求价格的弹性。很多商品,都能够随着价格变化产生需求量的变化;第二,重视需求价值的弹性。相同的产品,会在不同社会群众中产生多重价值,导致需求差异。例如,在流行病爆发的时期,即使在平时需求较少的商品,也会具有很大需求;第三,重视需求认知的弹性。相同的商品在多种时期会导致社会群众认知水平的变化,使需求产生变化,认知变化主要包含以下两种,一种是对商品自身价值的认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以往人们需求较少的减肥食品、野菜等受到社会群众的需要,同时,很多药品,例如苏丹红等,则需求水平降低。另一个是对非价值的认知,例如使用习惯和使用方式等,能够产生需求量变化,例如,随着人们对牙齿健康的关注水平,牙膏、牙刷等更换频率增加,使其需求量提高;第四,重视开发功能的弹性。这是指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研发了新功能,使用新功能对原有功能进行替代,使需求量产生变化;在创新的过程中,对社会和经济创新的规律进行总结,使用动态分析的方式,对市场进行分析和认识,实现营销创新,充分挖掘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从适应满足对待需求观到创造引导对待需求观。将以往营销过程中的生产导向不断向市场导向转变,提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相适应,明确顾客需求,实现营销的功能和任务。企业通过营销策略的实施,对消费潮流进行引导,创造企业价值,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生活方式,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水平。企业作为市场的领导者,不应该被动、消极的满足市场需求,应该对顾客的未来需求进行预测,了解潜在要求,引导顾客产生企业需求的消费观,建立完善的消费方式,开发新产品,使消费层次和质量得到提高。在销售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和顾客进行网络沟通,增加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实际距离,但是减少心理距离,将网上销售和网上订货落到实处。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其个性化特征,提高市场的差异性水平,为顾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销售,重视其个体性需求。网络消费导致企业和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接触,避免中间费用过大的现象,同时,在网络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信息优势,重视和中间商进行沟通。在一些发达国家之中,很多企业将生产和销售融为一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减少流通成本,为直销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直销在销售中的重要性。企业通过互联网得到相关数据,进行开发工作,减少开发过程中的时间,重视对产品风险进行控制。开发产品的过程也是企业劳动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应该减少开发周期,重视市场介入水平,避免产生垄断等现象,提高其时效性,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在新时代之中,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值不断增加,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有新型化和功能化的特征。同时,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能源消耗水平提高,因此,应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产品的环保性和节能性。

水产市场需求篇7

一、我市水泥行业现状

我市水泥行业起步于70年代,到80年代全市先后建成8家水泥生产企业,总计生产能力只有50万吨。“九五”期间进行了第一轮整合改造,生产企业由8家减为5家,但生产技术和设备仍是落后的机立窑,“九五”期末实际生产量仅为65万吨。20__年富阳登城尖峰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市水泥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结构调整期。目前,浙江三狮、杭州钱潮水泥公司投资的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浙江光宇集团投资的两条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至此,全市熟料生产规模达到600万吨,加上机立窑改造的粉磨企业,全市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

二、我市水泥行业面临的形势

1、在总量扩大之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20__年以来,我省先后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70条,生产能力5500万吨,在建生产线10条,加上原有的机立窑,全省总生产能力将超过1亿吨。而20__年全省水泥实际需求量为8000万吨左右,富余生产能力约20__万吨。预计我市“十一五”期间年水泥需求总量约在800万吨左右,全市每年将有200多万吨水泥需要寻求外埠销售市场。但是,由于各地水泥生产能力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致使供求关系失衡,水泥市场出现激烈竞争。在建德、桐庐等周边市场已经被安徽海螺、浙江三狮等企业占领的情况下,我市水泥企业只得与山东、安徽、江苏和省内的其他水泥企业争夺浙东水泥市场。但是,水泥销售受辐射半径制约严重。与竞争对手相比,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在运输上处于劣势,只有运价高、运量小的公路运输一种方式,运输成本大,如我市某企业销往天台等地的水泥每吨增加销售成本25元左右。

2、在供求关系失衡之下压价倾销不可避免。近三年我市水泥销售市场经历了较大的起伏,但仍处在企业盈利空间内。20__年至20__年每年10月的水泥出厂价分别为230元/吨、380元/吨、220元/吨,期间全市年水泥总产量分别为65万吨、90万吨、170万吨。从20__年第二季度开始,为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水泥生产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各地水泥企业纷纷采取压价销售或赊账铺底销售等措施,导致市场价格急速下滑,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如我市某企业为打开杭州市场,垫资进行铺底销售,导致亏损3000余万元。随着水泥企业采取的各种压价销售措施,使得水泥市场秩序无律可循,资金风险加大,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利润急剧下降。

3、在生产规模扩大之下能源和环保压力加重。水泥生产能源消耗高、运输量大、废气粉尘排放多。我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4条生产线每年需耗电8亿瓦、原煤200万吨左右,比调整前增加消耗100余倍。在当前原、燃材料紧张的情况下,如果运输等配套设施不能跟上,将进一步加剧原、燃材料的供需矛盾紧张。据测算,我市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总运量大约在2080万吨左右,按每辆汽车装载40吨计算,每天需要有1440辆车次来完成运输任务,巨大的运量将加剧我市公路运输负担。从环保方面分析,虽然新型干法水泥比机立窑在废气和粉尘排放上大为减少,但仍有一定程度的排放。同时在运输和开采矿山过程中,也会造成废气和粉尘污染,加上开采矿山破坏植被,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问题。

三、对我市水泥行业发展的建议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若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调控,可能会使我市部分水泥企业陷入新一轮的困境。为使我市水泥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控制水泥粉磨总量。我市已批准的年水泥粉磨总量已达400万吨。而现阶段我市年水泥消耗总量为150万吨左右,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水泥消耗在150—200万吨左右,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本地需求量。水泥在粉磨过程中按质量要求可添加30的混合材料,并可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水泥销售收入越大退税额就越大,导致水泥销售收入与当地财政收入不成正比。如果我市现有的水泥熟料全部粉磨成水泥,虽增加了我市工业产值,却相对减少了财政收入。外埠投资者在享受了政策的优惠后,把应当当地的税收转化成利益带走。因此,必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控制水泥粉磨总量。

水产市场需求篇8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调节为垂础和主导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其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里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各种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国民收人分配,调动劳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均衡地运行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它要求水利建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束搏,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机制,这就为水利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经济发展对水利产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为水利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生产、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没有自主安排生产的自由,生产活动成为政府行政命令在企业的一种经济表现。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水利是根本不可能当作产业发展的。而市场经济则要求一切生产经营部门按照社会满求寻求自身的发展。这是不依任何人的愈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经济运行转上产业化轨道就必然带动水利产业化,在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保护下,水利基础产业地位将得以最终确立和巩固。

第二,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分化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调节社会供需,促使生产者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因此,市场经济是途径措施一种最为讲求投人产出的高效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产业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事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讲投入产出,不讲经济效益。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现状,引人竞争机制,实现以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目的。市场经济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始终通过价格体系调节生产和发展经济。价格因素介人水利行业,无疑会刺激它内部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正是在这一要素组合过程中,水利业实现了产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需要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法律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产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规范产业活动和加快产业化步伐。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水利产业化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水利产业建立与它配套、适应的新机制,要按产业要求进行运作,讲求投人产出,讲求经济效益,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把工程水推向市场,实现投入产出补偿的过程。

二、水利产业化的现状

普遍而言,全国已有不少省、市、县的水利部门在水费征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即根据《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了水费的改革和征收。有些省、市政府还颁布了一些相应的‘冰利工程供水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之类的文件,使水费的收取率逐年有所增加。尽管如此,但要使水利成为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第二,水利产业化的进程较为缓慢;第三,水利产业发展不平衡,有些县市步伐大,规模大,而有些县市则与此相反;第四,水利产业化尚未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现有的一些改革,多是就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作一些调整和改变,没有把水利行业看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通过制定系统的产业政策来促使整个产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看来,全国的水利产业化只能说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开端而已。

三、水利产业化的目标体系

当前.大力推进水利产业化就必须确定符合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产业化目标。根据现阶段水利产业存在的问题,全国产业化的月标应是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种体系。

(一)水资源产权管理体系

产权管理主要反映国家在水利产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水利产业管理方面,当前最主要是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三权混淆不分。实际工作中,则往往以行政权、经营权管理去代替资产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由此受到“多元的”条块分割,国家作为国有水资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权益纠纷频繁卜断。建立水资源产权管理体系主要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宪法》、(水法》规定,水资源属国家所有。这就是说,水资源是巨大的国有资产,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产权管理就是要加强和保障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防止国家的合法资产权益受到侵害。产权管理的重点是改变国家对国有水资源资产所有权管理的软弱无力,杜绝各种国有水资源资产产权非法和不规范交易的现象。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国家对水资源产权的宏观调控和管虱加强国家对水资源产权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水资源法规,界定水资源的权属、水资源和国土资源所有权的关系以及国家在水行政中的指导作用等关键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水事活动准则及法制化程度,制定水资源利用的基本经济政策,建立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这个体制应当在水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制订、水资源情报收集与分析、水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协调和水资源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协调处理能力。

(二)水利产业化管理体系

建立水利产业化管理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基础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需要。从水利产业的角度来讲,新建立的水利产业化管理体系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取向,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是行政性管理与产权管理、经济管理与技术性管理要实现有机统一;其次,要保证国家所有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要确保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落实所有权和经营权;再次,要有利于提高单位水资源资产的效益。主要是要明确水资源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促使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四,要有利于兼顾中央、地方、不同所有制企业等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协调统一;最后,要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商品水交易市场体系

水利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工程水推向市场。因此,建立商品水交易市场体系是水利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即产权属于国家。国家只履行按计划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职责,它与经营者(其中包括有经营权的国有企业)是一种租赁关系,不能构成商品水交易市场的主体。所以在新建立的商品水交易市场中,卖方是从国家获得一定年限内的特许使用权和经营权的企业(业主),属交易行为主体。除此之外,其他受控于业主计划所需、为业主服务的水资源勘察企业或设计、施工企业等,由于不具备使用权和经营权,因而都不是行为主体;买方是广大的水需求者,它与卖方(业主)完全是买卖关系,没有它,就没有市场.因而买方则成为商品市场行为的另一主体。要完善市场的发育,关键在于处理好二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四)水利产业投资体系

按照水利产业化的要求,水利工程和属国家的投人,主要应通过投入的补偿,以水养水,滚动发展,实现水利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并通过良性循环保持持续投人。此外,也要加快改革现有国家投资为主的模式,广泛吸收企业、集体和个人资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投人新机制,扩大资金的投人t。

(五)水价格和收费体系

水价格和收费体系一方面要确定各种收费的标准,另方面要确定收费的范圈。主要收费项目应包括水费、防洪排涝费等。水费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调整提高,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防洪排涝费则要依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确定。《六)水利产业服务体系为保证商品水及时推人市场,满足各方面者的孺要,尽快发挥工程效益,国家或代表国家管理水资源的水行政部门,除加强水资源保护外,还应鼓励社会建立和健全水利产业服务体系,主要是建立水利产业服务实体,实行有偿服务。同时,也可以由经曹单位采取一条龙的办法进行服务。

四、水利产业化的途径和措施

(一)水利产业化的途径

实现水利产业化,根本的途径是把水作为一种商品推向市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水运行机制,实行水资源生产商品化。水资饵生产的商品化,就是要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借助于市场,形成水资海产品的价格,以促进水利产业的发展。在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中,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产业化道路。即一方面,要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水资娜相对不足以及现阶段水资源消耗又处于增长时期的特点,合理确定水利产业化的规模、步伐;另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始终坚持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利益,谋求各种利益的高度统一。

(二)推进水利产业化的措施

水利产业化是一种全新的实践和探索。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水利产业化的进程,其措施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要转变思想认识,树立产业观念,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只有把它作为一种产业,人们才会按照产业部门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革和发展,而一且人们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水利产业的发展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大力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水利产业化。相对旧的状态而言,水利产业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革需要打破许多旧规定、旧框框,建立一系列新的规定、规章和法规。这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过程,需从管理体制、开发利用体制、保护体制等各方面,按市场规律、产业化的要求进行改革,以改革促进水利产业化的进程,使其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

第三,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时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产业运行新机制。水利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全新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旧的体制因此正迅速解体,为水利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因素和条件。因此,需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产业自己的新机制。

水产市场需求篇9

本土定价权――意味着对境内上市的本土资产的准确定价以及对境外定价的引导作用。从同时在境内外上市的部分股票历史走势得出的经验是,当宏观背景向好时,境内投资者应该具有比境外投资者更高的信心,也应当给予境内资产更高的定价水平,这是本土定价权的外在表现。

定价权意义重大

本土定价权问题在2005年初曾一度被市场激烈争辩过。本土定价权并不必然意味着本土公司的高市盈率,所谓的本土定价权不应是为高价融资进行辩护,更不应是为相关利益集团避免进一步的损失提供理由,而应是决定与资产回报率相当的定价水平。在全流通与国际化背景下,a股市场原本偏高的定价水平将不可避免形成下降趋势,但这决不意味着本土定价权的丧失。

2005年市场的运行趋势验证了上述观点,股改促使a股市场残存的估值压力急剧释放,直至最后完全实现国际化接轨。而后,股改形成的对价支持、信息披露的价值挖掘效应和公司治理改善预期支持a股定价水平开始温和反弹。

中国经济正处于长周期繁荣阶段开始后的强势调整中,并有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趋势增长率以上的扩张状态运行,企业利润也将保持持续温和向好的趋势。

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前景日益清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估值近年来一直在逐步上升,表现为2003年以来H股的持续大幅上涨和估值提高。近期雪津啤酒、广发银行、华新水泥、莱钢股份等几宗外资收购案件更折射出国际产业资本对于中国资产的高估值。然而,最近一段时期以来,a股定价表现为简单追随境外定价、却又低于境外定价的尴尬局面。许多大盘蓝筹公司(在考虑股改对价后)的境内定价相当幅度上低于境外定价,而这些公司正是构成a股市场的中流砥柱,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段时期里国内投资者真正放弃了对本土资产的定价权。

“两会”上,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表明决策层开始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作用,并有意将a股市场建立成为国内公司上市的主导市场。这意味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新公司将陆续在a股市场融资与上市。

在股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之后,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a股市场即将迎来其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一大背景下,重新认识a股定价水平偏低的本质原因、探讨如何实现本土定价权就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

供需曲线失常抑制定价

a股市场目前失常的资产供需曲线是造成定价偏低的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股票资产的需求和供给曲线都应当是凹型的,即资产需求对于价格的弹性较大而资产供给对于价格的弹性较小。当股票资产的估值处于合理水平或均衡状态时,市场应当具有相当的深度,即资产需求对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将非常敏感,短期的估值偏低将能吸引足够多的套利资金介入并使资产定价迅速恢复均衡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资产供给对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并不敏感,至少短期内的定价偏高无法导致足够多的供给。

然而,a股市场目前的股票资产需求和供给曲线看起来都是凸型的,即资产需求对于价格的弹性较小而资产供给对于价格的弹性较大。

首先是资产需求短期内存在瓶颈。在经历多年的下跌后,盈利效应的缺乏使境内投资者购买股票资产的意愿受到严重抑制,虽然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保、保险等资金入市,同时稳定地放开QFii、鼓励公募基金发展,并考虑推动私募基金合法化进程,但这些政策看起来收效甚微,场外资金在面临扩容的不确定性时同样缺乏入市意愿。这种状况意味着短期内市场的整体资金存在瓶颈,市场因此缺乏足够的深度,即使定价处于偏低水平也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场外买盘进入。

另一方面,潜在的资产供给量相当巨大。即使不考虑融资的恢复,相对于目前不足1万亿的流通市值而言,非流通解禁就意味着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将在三年左右的时间扩大到3万亿以上。同时,非流通股可能按照历史成本衡量其股权价值的高低,高额的账面收益将使其始终具有强烈的变现意愿,因而偏低的定价水平难以大幅减少潜在资产的供给。

正是这种失常的资产供需曲线导致了投资者的谨慎预期和偏低的定价水平。

扩容是吸引资金的根本之道

如何改善目前a股市场资产供需曲线失常的局面?增加资金供给、限制非流通股上市速度之类的措施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也确实有助于增加资产需求的弹性、降低资产供给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a股市场定价。但应该看到,这些政策只能改变资产供需曲线的斜率而非朝向,且具有相当强的短期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管理层近期已经在这两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收到明显成效。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扩容却普遍不抱乐观态度。相当多的投资者仍然对新老划断和恢复ipo形成的潜在扩容压力心存疑虑,推进QDii及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可能导致的资金分流压力则构成另一种担忧,并且因此认为扩容与国际化压制了a股市场定价水平。恰恰相反,限制扩容和国际化进程正是导致a股市场定价偏低的关键原因。加快a股市场的扩容及国际化速度,才是吸引资金入市、提高a股市场定价、重拾本土定价权的根本措施。

资产多样化可以带来市场整体定价水平的上升。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假定存在两种资产,每股盈利均为1元且全部分红,增长率为零;预期收益率为10%,均方差也相同,但两者完全负相关。假如只有一种资产上市(或分别在相互分割的两个市场上市),且该市场只有这一种资产,则其定价将为10元。但若两种资产同时在一个市场上市,则通过构建相同持股比例的组合,将可实现10%的无风险收益率;如果资本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为5%,则套利资金的存在将推高这两类资产的至20元。

现实中当然无法寻找完全负相关的资产,但很显然,增加资产品种乃至放开对外投资的限制可以实现资产的多样化与风险的降低,投资者将能够得以在相同的风险条件下构建预期收益率更高的组合,从而增强股票资产对于债券资产的收益吸引力,这将带来对股票资产需求的增加,最终提高股票市场的整体定价。

就a股市场而言,目前的上市公司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不强。中国企业利润的三个长期流动方向分别是资源、技术和服务。然而,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强于a股公司,目前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总市值与利润总额均远超境内上市的公司。

从结构上看,境外上市公司70%以上的市值和利润由能源、金融、通信这三个垄断性最强、利润最丰厚的行业构成,而境内公司这三个行业的市值和利润占比仅约30%,反而是基础原材料行业利润占比超过30%,其中钢铁等竞争激烈的行业又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中国最大的资源公司、分别代表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的中国石油、神华集团、中国铝业均未在a股市场上市;最大的服务业公司、分别代表银行、保险、电信的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移动同样未在a股市场上市。

这种结构性差异必然导致a股上市公司无法充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受益者,然而投资者同时却要承担因资源短缺与垄断导致的额外的系统性风险。例如,油价上涨对多数制造业公司盈利构成威胁,但a股市场却缺乏中国石油这样能够从高油价中受益的公司,从而具有更高的系统性风险。

换而言之,优质资产不足导致a股投资者无法构建可充分分享经济成长、分散风险的有效投资组合。另外,在封闭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也无法利用境外资产构建更有效的投资组合。因此,境内投资者在承担同等程度风险的前提下必须对本土资产要求更高的预期回报率,从而导致了境内资产定价低于境外资产的现状。

限制扩容与市场分割事实上是导致a股市场丧失本土定价权的根本原因,恢复新股上市、加快国际化进程将有利于投资者构建收益率更高的投资组合,从而吸引资金入市并最终提升市场整体估值。也只有在境内资产具备足够大的规模与足够强的代表性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望实现对本土公司的定价权。

潜在需求消饵扩容压力

将a股市场建立成为国内公司上市的主要市场,不仅是决策层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也意味着将有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公司陆续在a股市场融资与上市。如果要与中国目前超过1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匹配,a股市场总市值规模在未来五至十年之内膨胀到10万亿元左右也不为过。

相对于目前约1万多亿元的流通市值而言,这种几乎趋于无限大的扩容规模是否将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回答是“不”!就像高投资率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非中国经济无法承受之重一样,同样,大规模的扩容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市场完全能够承受未来的扩容压力而不会重现几年前大幅下跌的局面。

必须看到,中国对于股票资产的潜在需求同样也几乎趋于无限大。目前全球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总市值相对于经济总量的比率)为87.66%,而a股市场仅为18.8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最低。相对于约2万亿元的非流通市值而言,我们有18万亿元的GDp总量,有接近15万亿元的居民存款目前仍长期在银行账户上赚取微薄的利息,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由此不难想见中国资本市场具备消化存量资产的巨大潜力。估算每年可能有多大规模的非流通股解禁上市没有实质性意义,只要这些非流通股不是集中上市,相对于巨大的潜在需求而言,对于a股市场的冲击都应当是有限的,完全可以被逐步消化。

对于增量资产而言,从历史上看a股市场也具有相当强的消化融资压力的能力。1996~2005年十年期间平均融资额超过800亿元,2000年更是创下了1527亿元(含519亿元配股与增发)的融资额高峰,占总市值比重的年均值超过2%,占GDp比重的年均值为0.71%,在世界主要市场中均位居前列。

a股市场已经因股改而暂停融资接近一年,就像2003年以来对汽车和住房的需求在受到长期压抑之后出现爆发式增长一样,不难想象一旦股市步入良性循环,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在受到长期压抑之后同样有望出现爆发式增长。过剩永远只是一种静态现象,就像经济总需求的增长将在长期内消化任何短期过剩的产能一样,对金融资产持续增长的需求从长期看将能消化任何规模的扩容压力。甚至于扩容预期的明朗即可构成a股市场爆发的导火索。

水产市场需求篇10

一是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我国居民原先对产品数量的需求正逐渐向对质量的需求过度。质量追求是未来消费结构变化的长期特征。在产品个性化需求方面越来越多,如住宅越来越注重舒适和美观,食品越来越注重绿色和安全,产品越来越注重多功能和高档化。二是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在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是必然趋势。在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保障之后,居民消费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比例必然会扩大,另外,娱乐休闲与旅游等相关文化娱乐产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居民丰富精神文化的必然需要,精神生活消费的多种性和多层次性以及文化消费的增加,也是我国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方式。三是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的转变。在生存资源得到质和量的满足之后,我国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更多地关注跟自身发展相关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对健身医疗保健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同时追求快捷交通和对称信息,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居民发展需求所带来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内容。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对市场消费的影响

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围绕市场识别和市场评估两个方面进行市场营销机会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领域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科学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确保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否有效识别和寻求市场营销机会,对于增强企业市场发展能力具有关键作用。顾客作为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主导者,其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应当牢牢把握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制定营销方案,切实迎合居民消费需求,依靠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持续发展水平,并将其作为企业市场营销机会分析的最根本出发点。围绕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进行市场分析,主要是从现存市场营销机会进行分析和从未来市场营销机会进行分析两个方面。本文将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与市场影响相关率变量记为F,市场消费发展比率变量为C。根据增长效应理论,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对于市场消费发展的影响存在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在构建模型时不仅包含市场消费发展比率的一次项,还纳入二次项,如模型(1)所示:C=α+F*β1+F*β2+εt(1)模型(1)中,α、β1、β2为参数,εt为随机误差项。一方面为了有效防止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线性关系,提升回归结果,需要对样本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发现,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能够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与市场影响之间的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提升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市场消费的发展速度,增强市场活力。

现存市场营销机会分析

进行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和识别时,一般会按照营销手段和营销对象来进行,并将其转化为对于市场和产品结构的分析,实现市场产品结构的识别和分析,确保产品市场机会这一市场营销机构的核心地位。应当从供需现状来对营销机会进行分析。市场出清是市场营销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市场出清这一理想状态往往难以实现,因此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围绕居民消费这一消费市场,应当重点从结构、数量以及层次这三个方面来对市场供需缺口进行分析,并通过缺口分析进一步寻求市场营销的机会。当前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渐从大众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对于同一产品个性化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尽管供需总量平衡,但是结构不平衡仍然会留下比较大的市场营销空间,对供需结构差异进行分析也能够从中发现市场营销的机会。围绕高中低三个市场需求层次,分层次分析需求状况,并有效查找需求空档,生产产品进行填补。重点关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一般来讲,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快,同时产品具有层次,差异也比较明显,城镇居民在消费上更注重个人偏好和高档层次消费。除此之外,还应当围绕市场细分进一步寻求营销空间,按照消费者需求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根据不同产品需求的消费者所构成的目标市场,进行个性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围绕消费者生活方式、个性特点、购买行为、时效选择、购买方式,重点做好目标市场的规划,通过细分消费市场,进一步挖掘被忽视的市场机会。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吃穿用”的消费比例逐步下降,交通、娱乐、通信、体育等消费需求比例不断上升,正是基于这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细分出许多新的目标市场。细分虚拟产品和实体产品,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享受产品和食用产品,投资产品和消费产品这些不同的消费,有助于为产品营销提供更好的机会。对于同一类产品,也可以结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和营销。通过差异化的市场细分,进一步增强营销的针对性,挖掘市场营销机会,对于增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和水平,提高市场产品占有比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市场营销机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