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政策十篇大学生村官政策十篇

大学生村官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45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连市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演化路径

中央、各级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称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所以其相关规定相对概括宏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具体履行政府的职责、义务。各地实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各有不同,名称也有差异。有的称“大学生村官制度”,有的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有的称“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的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等。大连市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相类似的运动有两场一是乡村建设运动,其宗旨是复兴乡村社会,起点是乡村教育,并由知识精英推进,它最直接动因是旧中国农村的落后。二是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兴起缘于20世纪50年代,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都知道后来却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政治运动。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国先后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95年――2001年)――自发探索阶段(2002年――2005年)――全面试验阶段(2005年7月一2008年2月)――普及阶段(2008年3月至今)。伴随全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不断探索,大连市深入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起向纵深方向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县以下农村的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一个乡一名农学类大学生计划”、“乡镇卫生院一院一名医学类本科生计划”,并积极鼓励各区市县积极开展“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而且进一步增加选派到城乡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数量。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探索中日趋成熟。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意义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执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行为准则,系一系列办法、法令、措施、条例的总称。它通常以政府大型规划、法律法规、命令、行政规定、国家领导人口头指示或书面指示具体行动及相关策略等表现形式,是政府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而出台的一项公共政策,通过对政府、市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达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公共政策的以下基本特征:政治性、公益性、整体性、超前性.一项良好的公共政策一定要行得通,而且能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项公共政策实施的意义所在。本文将从政治、社会、经济的是否可行等角度分析大连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的意义。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政治可行性分析是指特定的政策被公民及公民团体理解、认同、支持并在行动上表现出合作的态度,是区分公共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可行性分析的最大不同,也是公共政策可行性分析的首要内容。我们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可行性分析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对政党和媒介在特定政策问题上态度的考量,或支持或反对或中立。大学生村官政策在现阶段得到媒体、学界大量的正面报道,许多优秀大学生村官的事迹见诸广播电视和报端,如大学生村官王淑媛、石磊、刑镭、周晓琳参加十讨论和参与中组部、农业部联合举办经验交流会等事迹,各路媒体给予了更多广泛而正面的报道;尤其是在上述大学生村官参加十这样的政治活动中公民团体理解、认同、支持,而且满怀期待。所以从政治角度上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义重大。批驳或者指出大学生村官政策问题的研究与报道也少量存在,这是事物发展成长的正常规律。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可行性分析包括社会多个方面的综合特征构成因素对特定公共政策态度(认同、接受和提供支持的可能性),是多种可行性分析内容中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伦理道德、传统观念、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普遍的氛围对公共政策的可行性。从实践层面上来讲,这些年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状况显示,各地普遍存在毕业生在“干不了几天就走人”和“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社会对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与应对不够从容。从我国传统观念来看,尤其是站在农民的视角,“大学生”这三个字,意味着天之娇子,大有光宗耀祖的味道,尽管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对于农村出生的学生来说,都希望能够通过高考上大学,想走出农村,改变父辈所给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寻求他们所认为的更大更远的发展。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而言,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往往是摔锅卖铁,用尽家底。从这层意义上讲很多家长是不原意让孩子回到农村的,因为这与他们当初的出发点完全相违背。而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选择大学生村官成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且大学生村官在农民眼中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的。于是这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大连市2011年计划选聘300名大学生到各县市区的行政村就职,实际上有近3000人报名,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录取比例达到10:1。所以对于当大学生村官并非最近的选择,但仍有实际意义。

(三)从经济角度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意义更加切实。所谓经济角度分析,简单的说就是有没足够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讲是指特定的为公共政策占有及使用经济资源(包含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通常认为,政策应该保留一定的余地,当然是在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政策过程保留财力上的支持,并由此决定政策的可行性。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的时代了,政府开始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农民种地不用交公粮不用交农业税。据200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在“三农”方面,农机具购置补贴安排130亿元人民币,增长高达225%倍;农资综合补贴为700多亿元,增长5.6%;良种补贴范围安排154.8亿元,增长25.4%;安排家电下乡补贴200亿元,增长900%倍;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的全面扶贫政策,共安排经费近200亿元,增长17.9%。这些投入对于农村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里奋斗之困难,客观上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在人力资源提供了保障。由实践层面出发,大连市是是京津门户、辽宁省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一个首位度很高、城乡发展很不均衡的地区;同时大连市中国东北地区最南端,大连具有典型东北地区特征。大连建制镇63个,人口大约38万。大连市域地区间发展程度差异大,县域与小城镇经济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低下,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注入的资金数额非常大。

参考文献

[1]大连市人事局.大连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暂行办法[Z].2007―12―11.

[2]鲍计国.大连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32(02).

[3]吕汝泉.离岛地区建立社区大学的实用性研究――以长海县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4][美]保罗・a.萨巴蒂尔,彭宗超,钟开斌等译.政策过程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4.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人民比较关切的社会问题,这两个社会问题就成为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政策背景:

(一)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被认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2012年年末登记失业人数917万。而201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99多万人。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执行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现状

1.大学生村官计划日趋扩大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2.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因地而异

(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北京:月薪2000至3000元,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外地生源的“村官”只要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报考公务员、研究生优先录取等。

重庆:每月至少有1000元工资;年度考核等次为称职以上的将给予3000元的奖励;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将获2万元奖励;公务员选拔时将获优先资格。

河南: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扶贫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专科生500元的生活补贴。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调控力度比较的,但是这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峻。

(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大学生就业难也要解决,但两者的联系与对接是否能够解决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彼此的问题,目前缺乏必要的考量。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选人、管理、退出一系列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计划的政策目标与现实执行的结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与村官如何接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能人尽其才。到农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并不多,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太多联系;其二,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农村政策还不够了解,在处理村民纠纷等问题上能力不够强,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

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惑

整个社会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务员,很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政策跟不上造成的。

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身份认同、工资待遇、管理机制、激励政策等等的缺失与不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和村官计划的政策诱惑,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实际上,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许多大学生把做村官当作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

4.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问题

首先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力度不够,缺乏规范性操作。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培训和激励上有待加强。其次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有着尴尬的身份问题,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必然会让大学生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的发展。它们在两方面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在现实中,这一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制定和执行计划困难;其次是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2.大学生村官行为的短期性

大学生村官在推动阶段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如解决户口、优先录取公务员等。所有这些,在给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让大学生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缺乏长远制度性规划。

3.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项公共政策执行应当具备诸如执行经费、信息资源、权威资源、政策保障多方面的资源的支持。从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的现状来看,其执行经费和政策保障显然是不足的。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作用对象的多层次性也增加了该项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4.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直接相关。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地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条件不成熟;二是基层农村的确需要人才,却缺少安置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物质保障,因此也就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三、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

农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仅靠这项计划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应该更加具体详细,应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

(二)政策上为大学生村官进行准确的身份定位

大学生村官计划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因此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势在必行。个别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合法的选民资格,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村支书的竞争,并在待遇和工作条件上予以保证,以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实施的实效。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管理

1.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加分等政策。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

2.完善相关体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想要长期实施,一定要有长效机制。完善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3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对象范围和条件

三、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程序

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由省里统一安排,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每年选聘工作意见和公告在“安徽大学生‘村官’园地网”和“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严格按照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公示、决定聘用和培训上岗等程序进行。选聘对象确定后,由县(市、区)委组织部与其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聘用关系,聘期一般为3年。

四、大学生“村官”任职规定

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原则上回原籍所在县(市、区)的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兼任村团组织书记或副书记职务。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党员预备期满转正后,可改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表现优秀、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两委”成员。

五、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基本经济待遇2、在村任职期间,以县(市、区)为单位,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直至聘期结束。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以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缴费,由县(市、区)财政承担;个人缴纳部分由负责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在个人补贴中代扣代缴。

3、对大学生“村官”国家助学贷款实行财政代偿。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国家助学贷款和学费,由中央财政代偿和补偿。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金由省财政承担。其中,对任职满2年、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代偿资助贷款本金的60%;任职满3年、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代偿资助全部贷款余额和全部个人自付利息。

六、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六项规定职责

七、大学生“村官”聘期期满后“五条”出路

中组部提出,要通过激励和竞争机制,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并明确大学生“村官”聘期期满后“五条出路”为: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

1、鼓励留村任职工作。对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等方式,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到村任职1年以上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期满留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任职期间继续纳入大学生“村官”名额,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和相应待遇。聘用期满、聘期考核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本人提出续聘申请,经乡镇党委初审,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定,可签订续聘合同继续留村工作,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一个续聘期限为3年,续聘次数原则上为1次。续聘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当年大学生“村官”选聘计划。

4、扶持自主创业。各地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计划,把市场经济、新农村建设、农村实用技能、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作为创业培训的主要内容,定期举办创业专题培训班。各级农业部门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和“阳光培训”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共青团组织优先把大学生“村官”纳入SYB培训范围。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采取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纳入全省“万名农村青年创业信贷扶持计划”,协调省农村信用联社、省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安徽分行等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村官”优先提供创业贷款;依托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专项贴息资金,优先对大学生“村官”申请的创业小额贷款进行贴息。通过开展创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点、举办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召开创业推进会、评选表彰创业先进典型等活动,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后未续聘、创业项目尚在初创阶段的,可在5年内继续享受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政策。

5、支持继续学习深造。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研究生招考,对在村工作表现良好、连续3年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大学生“村官”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现状措施

近几年来本着为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针对这项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继采取行动吸收大学生村官入驻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宝鸡市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2008年招聘的618名村官上升到2012年招聘的1500名村官,其大学生村官的人数在不断上升。随着大学生村官参加服务基层的人数的不断增多,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及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村官们的生活、思想以及工作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详细的数据结果分析。

一、宝鸡市大学生村官调查综述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宝鸡实行至今已有5年,其间聘期已满的也有三四届。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现状怎样?届满期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需要解决的政策是什么?为了解这些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电子邮件问卷的形式,选取了宝鸡市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1、大学生村官的文化水平

所调查的60名大学生村官中,78.4%的被调查者是大学本科,16.7%的被调查者是大学专科,同时还有很小部分比例的研究生。因此可以得出,宝鸡市大学生村官的文化水平的程度相比其他地区还是相对较高的,同时高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的比例仍会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从事村官的目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60名宝鸡市大学生村官中,有41.7%的大学生村官是迫于工作压力选择村官,30%的大学生是为以后考公务员做准备,为自己将来参加公务员录取减少阻力,还有23.3%的人是为了服务农村,只有很少一部分比例是听从父母意见参与大学生村官的任职。

3、工作环境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60名大学生村官中,20%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条件极差,同时他们对目前的工作待遇和工资待遇较不满意,28.3%的村官对当前的工作待遇和工资待遇反应一般,51.7%的人对当前的工资待遇是极其不满意。

4、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情况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对当地情况的不了解,约有30%的村官感觉在从事工作后压力较大;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大约有40%的村官对当前所从事的村官工作兴趣缺乏;另有不到5%的村官由于与当地村干部不和谐导致工作很难开展。同时40%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反应冷淡,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得到村民的欢迎。

5、任期结束后的发展方向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75%的大学生村官的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定在了回城市找工作和考公务员,13.3%的村官选择继续担任村干部,10%的村官选择在当地找工作,不到1%的村官选择在当地自主创业,还有大约10%的人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处于迷茫状态。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模糊

据调查的资料显示,很大部分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定位很模糊,对从事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位所应该担当的责任模糊。同时,有些村干部不接纳大学生村官,不让其参与村里的重大事情决策,大学生村官所担任的职务都是一些虚职,使得大学生村官处在极其尴尬的境地,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时时有被调离所任村,在乡镇办公室从事一些与其任职不相关的工作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2、大学生村官在职培训较少

针对大学生村官,政府在实行选聘、任用、考核、激励、保障等政策的同时很多地区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对于初出大学校门的村官们来说,这无疑是给他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即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偶尔对农民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应对其他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

3、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较低

虽然国家给予了大学生村官政策较多的政策支持,但是面对如今的物价飞涨,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较低给生活上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农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政府的相关物质保障政策的实施也没有完全落实,使得大学生村官承受生活压力相对较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考核机制,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近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参加过一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同时,村里干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因为没有很好地放权,所以其工作层层受阻,因此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也就不是很客观和理性的,缺少一定的公平和公正。

5、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在进行选拔之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政策方面还是开展农村工作,都因地方政府给予大学生村官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得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总会受到很大阻力。财政资金支持不够、政策不够完善等,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措施

1、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定位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组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13-04

1大学生村官领导农村组织化的必要性

2010年,日本内阁府8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GDp为1.288万亿美元,低于中国同期的1.337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令全球瞩目和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奇迹。然而,伴随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迎来更多保持冷静的呼吁。成绩面前问题也不可否认,这之中农村的凋敝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1扩大到2007年的3.33∶1。伴随繁荣兴旺的大城市的是农村的凋敝、没落,农村出现相对甚至绝对贫困化的倾向。农村发展的滞后状态无疑会严重制约我国的长远发展。为实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必须有效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农村增收乏力的问题,也唯有这样才能为经济乃至社会、国家的健康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

为解决上述问题,诸多学者、专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本文立足于精英理论,首先试图从理论上探讨大学生村官改善农村状况的可能性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

1.1乡村精英与大学生村官

在现实层面,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已经成为牵动社会的热点事件。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中少见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具有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大学生村官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他们可以较快地掌握技能,对市场信息敏锐度高,接受科技知识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相对于普通村民,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在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对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大学生村官对于人口流失、发展滞后的农村来说是重要的智力资源,他们毫无疑问可以被视作乡村精英。

1.2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1)发挥知识优势,推广传播新知识、新技术。例如,为村庄制定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规划,传播互联网应用技术和农业新技术,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寻找新的致富道路。

(2)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为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建设提供良好的干部储备。大学生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新型理念、新型管理和新型科技知识的新型干部,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必然会引领农村的新风气。此外,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是了解国情、深入群众的好机会。接受历练的大学生村官有望成为国家建设的优良人才储备。

(3)探索农村发展道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本课题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创办、参与农业合作组织是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此外,大学生村官还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合理、合法的利益表达,既能维护农民的利益又能维护农村的稳定。

2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组织化的现状

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组织化的潜在作用很大,但现实中这种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本课题组成员走访了湖北、河南、山东等地村官,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在全国各地都有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办合作社等方式带领农民致富的案例,虽然这些都促进了农村的组织化,但经过调查发现,他们大都是自发的,在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行动(他们自身并未意识到此过程属于组织化)来带动农村发展。

可以说,目前大学生村官自发办合作社、创业,在农村已初步取得了成效。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术、文化得到发挥,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农村扎根,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农村那种分散经营、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的情况,整合农村资源,组织化生产,使农村有更好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但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和湖北省鄂州华容区的村官访谈中,笔者发现部分村官扮演着一种跟班打杂的角色,对于自身作用以及今后工作发展并没有更高的定位。

3对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村组织化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客观原因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发展差异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经济、社会和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大,这种差异既表现为静态上的差距,也表现为动态发展上的差距。因而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带领当地农民通过高效组织化的方式实现自主致富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3.1.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组织化中作用的发挥。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一个地方所选拔的大学生村官的素质和能力,而村官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决定其在农村组织化中作用的发挥。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报的人就多,从而该地就可以在选择中挑选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而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地方鲜有或者根本没有大学生愿意去。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一直患有“人才饥渴症”,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根本吸引不到人才。其次,经济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展以及能力的发挥。在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的地方,本身很难实现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即使拥有技术和信息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很难发挥作用。在拥有较好经济基础的村庄,村民们凝聚力相对较强,大学生村官创办合作组织或者自主创业条件比较适合,因而更能充分发挥作用。加上随着选聘大学生村官人数的逐年增多,农村剩余富裕村庄锐减,这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挑战更加严峻。

3.1.2地理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是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组织化作用的前提。大学生村官较之普通村干部的优势就在于大学生的思维开拓。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后,在考察该地的地理环境之后,可以充分利用该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制订出有利于该地发展的经济计划。首任大学生村官葛靖,现任咸宁市嘉鱼县官桥村村主任助理,兼任湖北省网络团委咸宁团支部书记,上任之后,他在考察了当地的环境与气候之后,带领官桥村村民做的第一批项目是吊冬瓜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后,他又请了“智敏公司”公司创办人师智敏老师对当地的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测量的结果,土窑一带土壤呈碱性,适合种植水蜜桃,其他的地块都适合种植杨梅。他的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他开始带领村民研制杨梅酒,市场前景看好。葛靖告诉我们,这些特色只属于官桥村,因为其他的地方没有这样的地理环境,如果将吊冬瓜、杨梅的生产放在别的地方,不一定会取得成功。很多大学生村官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与当地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3.1.3国家政策

大学生村官政策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政策中没有大学生村官的前途问题的相关规定。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任期是三年,但是对于三年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这也同时使得处于婚育年龄的大学生村官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之前关于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也在2010年9月被取消,这使得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发展问题更加令人担忧。②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偏低,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现在有的地方大学生村官的月工资不足1000元,普遍低于当前的平均工资水平,使得很多地方出现“人心不稳,能人难留”的问题。③国家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缺乏动力。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只有三年,而国家又没有明确他们任职期满后的去向,2010年又取消了大学生村官考取国家公务员的加分政策,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保障而没有信心实施自己的工作计划。④大学生村官的“定位”不明确,国家没有大学生村官升任村干部等的相关政策,相对于普通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显得“尴尬”,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不便。

3.2主观原因

本文旨在根据各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环境、人际交往模式两方面主观软条件,分析大学生村官在引导各地农村组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2.1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方式

地域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的形成与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制度变迁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国家让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各地多个乡镇锻炼,不同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虽然大多数是就生源地分配到相应的村镇工作,虽然他们的家乡与所服务的村镇在地理位置上距离较近,但是有的大学生并不熟悉当地特殊的地域文化情况,以至于他们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都无法融入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更不用说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积极引导作用了。

从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由地域文化的发展支撑并影响着,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决定着地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在当地农民基于原有的共同价值观念采取传统的方式去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首要任务应是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中去,利用农民相互间内在的聚合性,科学引导合作过程,减少与当地农民交往、农民之间交往的摩擦和费用,从而体现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效益。例如,课题组在湖北省武汉市华容镇凉亭村调研过程中就意识到,当地的葡萄生产合作社是以当地农民对个别具备领导力的农民的信任为基石,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民间生产组织,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要想在已有的农村合作组织中发挥作用,首要任务就是要向那些具备领导力的农民学习,根据他们掌握的已有信息,与他们一道与普通农户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无法或者难以解决的培养新技术、开拓市场等问题。

3.2.2人际交往模式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交往都属于社会交换。在人际交往发生时,作为社会人的行动者会受到制度规范、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在中国农村中,存在着利他型、利己型与合作型三种人际交往模式。利他型交往模式是指行动者双方都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它以亲密的角色关系为基础,如近亲、密友等角色关系以及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亲密关系。行动者若考虑到这种关系,其行为会受到某种情感因素的支配而表现出大度、慷慨的奉献精神。行动者不去估价或计较特定场合下这种角色互动所付出交换的价值。这在比较封闭的中西部农村熟人社会中比较容易见到,但是本课题组由于经费有限,未能就中西部农村熟人社会的此种现象进行过多的样本抽样分析,不过从湖北、湖南一些村镇中的部分组织化生产过程中可以看出,部分村民参与到生产合作组织的原因是基于亲缘关系或亲密关系,这一现象较普遍存在。

利己型交往模式的一个典型特点是行动者间不具有亲密性,角色关系相对疏远,并且行动者不关心该行为的长期影响,他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即时得到的价值。这一特点在诸多经济发展属于中等水平的中西部、华东地区农村中较为常见。在本课题组调查案例中,湖北省嘉鱼县的大学生村官在继续发展完善该地区组织化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突出问题就是广大农民急切渴望分刮既得利益,并没有为该生产组织的长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考虑,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果今年葡萄贵,大家就都想着种葡萄,并没有考虑到明年的销售与市场情况。大学生村官在担任管理该组织运行的监督执行者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以一己之力改变众多农户的想法,不敢也无法撼动农户对既得利益的追求。

合作型交往模式指的是交换行为中的行动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要顾及到对方的利益,并视满足对方的要求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前提。此类关系属于互利型,这种关系是一种不需要亲缘关系作为基础、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合作型交换是一种比较合乎理性的交换行为,这类交换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取决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二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性。社会控制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公平”、“正义”等原则的真正贯彻。这一人际交往模式较之前两种都更加理性也更难操作,就目前而言,本课题组调研地区都尚未出现完全的合作型交往模式。不过浙东地区的农村农户的思想理论境界较之其他地区的农户要更接近合作型交往模式的境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在村镇中引导农户实现合作型交往模式也是一个挑战。

因而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村官应该掌握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组织化发动方式。对于农村组织化的发展,必须明确的首要一点就是大学生村官的最终目的其实是帮助当地经济发展,满足当地农民利益需求。因此,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组织化,本着这一点终极目的,奋斗的方向才是正确的。

4制度性设计

前文所提及的建议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如下:

4.1结合中国特点,借鉴域外经验

4.1.1域外经验概况与优势

如今,我国已全面履行《国际世贸组织条约》,农产品市场已直接在国外大规模、低成本农成品竞争压力之下。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农业发展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与组织化。面对国际农业竞争压力,在推进中国农村组织化、农民组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农业经济中的组织化经验,从而推进结合了我国特点的农业组织化道路。

在域外经验选择上我们参考了瑞典、丹麦、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的农业组织化经验。在作出对比论证后我们认为瑞典、丹麦的农业组织化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瑞典的各类合作社,特别是涉及农业领域的合作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合作社之间大规模兼并,导致合作社数量急剧减少,规模迅速扩大。一个产业一个合作社,是合作社发展的趋势之一。丹麦的合作社主要出现在农业的产前和产后的环节上。20世纪60年代之前,合作社的数量多,但规模小;如今是数量少,规模大。农业合作社数量的减少、规模的增大有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提高农业经济组织的经营能力与竞争能力。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收益主要在于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厂商、农户与政府进行交易时,最有效地降低其交易费用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组织的规模对于降低农业交易中的成本具有显著而直接的效用。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收益还体现在谈判能力的提高上,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一个比较强势的整体参与谈判时,可以改变以往只能作为价格被动接受者这一不公平的角色而增加讨价还价的能力。农业组织的建立、规模的扩大在丹麦与瑞典的实践过程证明了农业组织在降低农业经营中的交易费用,提高农民或者说是代表农民的经济合作组织在交易谈判中的地位。瑞典与丹麦的农业合作组织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农业生产能力、农业效益、农民收益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与提高。这一切与农业组织所取得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

4.1.2大学生村官促进农业组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农业、农村中合作社规模往往较小,仅限于村或乡的范围内,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农业的组织化往往因为某些因素而难以实现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当前,国家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推进农业组织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通过整合一定地区范围内(可试行县区一级)的大学生村官资源,将农业组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利用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术与眼光,在促进农业组织化过程中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开辟适合自己农业发展的道路。在推进农业组织化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农业的效益,同时打出“一县一品”的品牌效应。

在大学生村官推进农业组织化的工作中,在县域范围内整合资源,通过典型带动与辐射效应,发挥骨干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统筹县域经济中的资源优势。通过一定的平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集群效应,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组织规模的扩大,同时提高农业收入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4.2拓展农业组织化的载体,增强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说过农业的“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适度规模经营与生产社会化需要都要求农业经营进行适度的组织化。在组织化的过程中,载体的选择作为对农民积极参与组织化的诱导有着显著的影响。“我国农业微观基础组织创新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农业车间、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经济联合体、农业企业集团、‘统一经营、分户管理’的农业经济实体、农民专业协会、社会化服务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利益的中介经济组织11种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农业微观组织中大部分仍在发挥着固有的组织化作用,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对于发挥原有的农村微观组织作用有着潜在的巨大作用。

在上述的多种农业组织形式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是关键,如何在组织化进程中发挥这些微观组织的作用,同时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销售引进这些组织,从而实现农业竞争力的提高与农业效益、收益的提升是摆在农村组织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大学生村官的自身特点为这一障碍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大学生村官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自身具有高学历、高素质以及广阔的视野。尤其是一些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在农业技术运用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推进农业组织化过程中可以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在上文论述的种种农业微观组织中对于经营管理人才、销售人才以及法律人才都有着较大的需求,需要结合大学生村官自身优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相关企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发挥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的联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相关组织的发展。

4.3缩小入口,扩大出口

大学生村官政策要切实有效地实现发展农村的目标就必须严格把控入口。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设想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在大学生村官合同到期后出路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实在有改变这一设想的必要。适当减少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数量,严格控制大学生村官的质量。例如,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需求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村官,使得大学生村官能够有用武之地。走村官职业化之路,形成长效机制,绝不能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目的选聘大学生村官。

扩大出口即是积极为任期结束的大学生村官寻找出路。扩大出口仅仅停留在宣传教育、鼓励大学生村官改变观念上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根据这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本课题组认为解决问题的一个较好思路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创办、参与农业合作组织。这既可以有效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知识、信息方面的优势,为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更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真正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扎根于、造福于农村。这一设想的实现有赖于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职责定位。我们认为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于专职技术人员、组织人员或销售人员,将大学生村官与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结合是一个有意义的设想。

4.4推行大学生村官“两栖型工作方法”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名为“村官”的大学生村官只有很少的时间待在村里。乡镇政府以各种名义将本该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机关,甚至县级机关也会借调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实际上从事的工作与村官有一定距离。大学生村官作为外来者,原本就与村民们在文化水平、生活背景上有很大差别,如果不能与村干部、村民充分接触,很难了解所在村庄的情况,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是谈不上。

若想解决大学生村官长期被借调的难题,仅仅通过上级组织部门强制命令的方式并不可行,因为乡镇政府会玩捉迷藏,该方式只治标而不治本。只能通过组织部门的制度设计,尽量增加大学生村官的下村的时间,确保大学生村官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留在村里。而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确保大学生村官留在村里而是让他们深入村庄、了解民情,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作用。推行大学生村官“两栖型”工作方法是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静,温都拉.论大学生村官发展困境及出路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2]程恩富,顾钰民,方家良,等.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政策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解读

1政策回顾

大学生村官,是近两年比较关注的词汇,并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但是,这个政策从部分地区试行到具体在全国推行,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阶段,大学生村官政策在中国的实施,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至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必要性分析

有人认为,村官必须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的疾苦有相当多的了解,对农村的发展,有足够的构思,能够被村民所信赖。而大学生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并不可取。

表面上来看,这样的观点似乎合情合理,但却失之偏颇。固然,大学生有诸如不熟悉农村工作之类的不足,但是从农村现实的需要来看,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将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转移向城市,留在农村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等原因,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急需新鲜血液来补充。就中国的基本情况来看,全国广大农村村干部中,年龄老龄化严重,村内主要领导人年龄超过40岁的比例超过了50%,有正式大专院校教育背景的更是少之又少,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部分地区也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开展了“双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共富能力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两推一选”、选派大学生当村官等一系列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只有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可以比较圆满地解决村干部来源匮乏的难题。

其次,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拓展选人用人渠道的需要。长期以来,村级组织都是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重要阵地,有很多干部就是从村干部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年纪轻、文化层次高,悟性好、接受能力比较强,经过农村工作艰苦环境、复杂矛盾的磨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成长为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农村干部,可以说是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由于出色的表现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农村情况的熟悉,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是乡镇一级)在补充人员的时候,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些大学生村官。而从较早实行这一政策的江苏省的大学生村官中,几乎一半人进入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储备干部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再次,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70%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还有近60万毕业生未能在当年就业。与此同时,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各类建设人才,到处抛出橄榄枝却无人问津。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拔大学生村官不但可以缓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树立大学生就业的新观念,逐渐把大学生就业的眼光引向广阔的农村舞台,为解决当前的社会就业矛盾开辟一条新路。

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思考

1“大学生村官”应为理性下的选择。

在当前严酷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似乎已成为学生的现实选择。这种选择也许是出于充满激情的冲动,但更多的只是权宜之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相对优厚的待遇和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有限的职位成为“香饽饽”,各种专业的毕业生争相参与到竞争中去。然而,在真正投身农村之后,很多大学生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他们普遍认为农村工作中人际关系太复杂,在工作中提出的建议不能被接受,觉得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时,农村文化水平的相对匮乏使他们颇感精神上的孤独。他们中很多人,在释放完激情后,带着所期望的优待政策重新踏上城市的旅途,寻找真正想要的生活。

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们的迷茫,最主要的是价值判断上的问题。他们当中众多人的选择,并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如果在最初选择时能理性一些,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价值需求,而不是随波逐流、迫名图利,或许能够避免不适和迷茫,对社会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而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选择上,外界人士和部门也同样存在着一些曲解,有些人片面的认为找到了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平台。那么实际情况果真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吗,我们看一组数据,据统计,全国共有行政村约68万个,而近五年(2005年至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总计为2500万左右,即使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配备,也只能解决其中的2.7%,可谓杯水车薪。

因此,大学村官,不管是个人还是招聘主体地方政府部门,都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使大学生村官真正能发挥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与现实层面都遇到了困难。首先,在法律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不是本村村民,在村委会选举中不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基于法律规定的这一限制,一般来说,这些大学生村官只在农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而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则引起许多人质疑,因为村委会组织法没有这一职位的规定。根据依法自治原则,“主任助理”名不正言不顺。其次,在现实层面,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在多数村民看来,大学生村官是“飞鸽牌”干部,“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可能离开,给予他们实权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因此,大学生服务农村多是以“助理”相待却并没有实权,每天的工作也就集中在为领导打打字、写写报告,教领导使用电脑,帮办公室整理整理文件、档案这样一些琐碎之事上,这样其实并没有在实质上推进农村建设的进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真正能长期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去,不仅要使村村有大学生,而且更要使村村有参与本村政治组织建设的大学生。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决策之困。

首先,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慎重对待,并灵活制定相应的政策。个别地方政府把它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其次,决策方案不健全。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有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的安置问题,制定出的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该规定本身就与最新的公务员法相冲突。

三、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献言

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权利保障制度。要保证大学生村官职位的稳定,确保他们在挂职期间职位不会出现变更。通过继续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规范转移支付的程序,同时也需要完善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的有关政策,提高大学生的物质待遇,政府也要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完善的选拔体制,耍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又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严肃、严格的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另外,各级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7

1.1再就业政策不够完善

1.1.1再就业政策停留在指导层面,执行与落实方面有待提高

为了指导各地做好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工作,中组部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然而《意见》对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就如何实现这五条出路的畅通,保证这五条出路的合理比例和结构方面,没有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案。

1.1.2再就业政策朝令夕改,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

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与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对政策进行适时调整无可厚非,但如果缺乏全局观念与战略眼光,轻易调整已被利益相关者普遍认可的政策,势必扰乱人心。例如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的相关政策,在一期大学生村官尚未期满之间,由加分政策调整为定向招录。政策的不稳定,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调查发现近70%以上大学生村官对前途感到忧虑。

1.2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1.2.1留任村干部成为冷门选择

第一,留任村干部门槛高、难度大。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血缘和邻里关系错综复杂,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持不信任态度,导致大学生村官选举难当选、工作难开展。第二,选聘标准与农村发展需要脱节。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专业的人才,但当前选聘标准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基层无用武之地,难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第三,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开发缺乏系统规划,使得大学生村官对职业生涯道路难以形成准确的认识。这种机制下,难以培养出新农村建设及党政机关后备人才。另外考评机制执行力度不够,考评结果受到人际关系的严重影响,缺乏公平、公正的考评方式挫伤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第四,社会需求与个人动机不统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旨在为农村输送人才,支持新农村建设,而部分大学生村官把村官经历当成跳板,目的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给自己的未来正规稳定就业而铺路。双方价值主体分别持有不同的价值诉求,难免造成社会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1.2.2公务员录取名额有限

通过对桂林市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近70%的大学生村官的目标是考录公务员。然而国家行政机构臃肿,行政人员饱和,难以提供更多的行政编制名额,导致过高的公务员考试淘汰率,这一渠道并不畅通。

1.2.3自主创业成功率低

首先,创业扶持政策宣传不到位,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大学生村官对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与调整、具体条款与程序都不了解。其次,资金短缺是大学生村官创业短板,创业技能低下也是大学生村官创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匮乏,创业板块更是一片空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项目的选择对创业的成效更是影响显著,但大学生村官知识构成及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对创业项目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评估。

1.2.4自主择业缺乏竞争力

一方面,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大学生村官易于获取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招考信息,而企业的招聘信息相对匮乏,只能通过个人方式搜集,但农村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工作内容相对繁琐,搜集信息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数不多的培训侧重于理论政策,忽略实际操作,针对性不强。由于专业知识的遗忘,与应届毕业生相比缺少竞争力。

1.2.5继续深造少人问津

继续深造虽然有加分政策,但优惠并不突出,同时考虑到毕业后又要重新面临就业问题,所以并不被大学生村官所接受。另外由于专业知识的淡忘以及年龄的问题,更少有人考虑继续深造。

2对策与建议

2.1深入基层,认真调研,不断完善再就业政策

(1)对再就业政策进行细分,形成纲举目张的结构体系。再就业不能仅停留在政策指导层面,必须在对大学生村官再就业艰巨性形成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对政策给出的各个渠道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在保障各个渠道畅通的基础上,对再就业流向比例与结构进行宏观掌控。

(2)树立全局观念,以前瞻性眼光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长远规划。政策制定前,要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变化进行前瞻性预测,确保政策的先进性,避免政策频繁变更,扰乱人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防止因政府朝令夕改带来的公信力下降,影响政府权威,妨碍国家战略决策的实行。

2.2整合再就业资源,趋利避害,确保再就业渠道畅通

2.2.1通过机制调整,吸引更多大学生扎根农村,支持新农村建设

第一,完善选拔机制,坚持本土化服务。立志服务农村的有志青年回村支农,利用当地宗族血缘和邻里关系,有利于获得大家的支持,便于工作的开展以及通过选举实现扎根农村。

第二,进行农村人才需求分析,政府主导下,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主动权。大学生村官的招聘标准必须与农村发展需要统一,通过进行农村人才需求分析,制定农村人才招聘标准,针对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定向招聘,基层农村组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可适当发挥自,因地制宜,自主选择,保证大学生村官在建设农村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第三,开发科学合理的培育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培育机制既要考虑到大学生村官当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又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并把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育工作纳入对乡村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中。多维度、多方式的考核,在保证客观的基础上,与今后的晋升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及扎根农村的热情。

第四,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发挥政府导向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择业观,服务农村,实现个人动机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2.2.2合理控制选聘数量

一方面,地方政府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期满编制安置能力,合理确定大学生村官选聘数量;另一方面,预留一定公务员编制名额,针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提高其转岗就业满意度。

2.2.3通过政策倾斜与制度保证,优化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

首先,推行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问责制度,健全配套服务体系。保证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政策的充分宣传,做好相关解释工作,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创业障碍。健全相关配套服务体系,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实现一站式服务,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道路扫清障碍。

其次,借助多方资源,努力促成大学生村官创业梦想。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创业实践培训基地,借助信贷机构,弥补资金短板;借助创业培训,提高风险预警与规避能力、项目选择与评估能力;借助创业项目信息中心,拓宽项目选择范围,发展起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项目,带动农村就业、促进农村发展。

2.2.4关注市场动态,提高自主择业竞争力

第一,畅通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相关部门安排专人及时就业信息,并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大学生村官也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努力收集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定时安排大学生村官再就业专场招聘会,为其自主择业提供更多机会。

第二,加强自主择业技能培训。政府应对大学生村官的在职情况全程跟踪,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相应培训,不断提高其自身能力。不仅要进行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还要针对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再就业的方向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可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合同期满后,符合条件者直接上岗。

2.2.5强化继续深造优惠政策

强化继续深造优惠政策主要有三条途径:扩大加分幅度、减免学费杂费、毕业后一定期限内享受大学生村官相关优惠待遇。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此三条途径修改利用,使继续深造成为大学生村官切实可行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8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国家确实对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做了很好的安排,但政策落实中的差异性,不能保证村官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人心不稳,事业如何稳。大学生村官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因此,我们认为,给予大学生村官合理的身份定位与待遇,保持他们在目前岗位上的相对稳定,比流得动更有价值。

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大学生村官制度不仅是全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新农村建设“留住能人、引进能人”的需求下催生的一项制度安排,更是国家人才成长、培养机制的一种新探索,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培养党政后备干部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自该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有13万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

为什么说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呢?首先这个制度的影响足够广泛和重要,它牵连着大学生村官本人、家庭及社会就业观的改变。长期以来,跳出农门是八亿农村人一直不断追逐的梦想,孩子上完大学再回农村,简直是奇耻大辱的观念,一度在乡村盛行。然而,大学生村官在政府的制度推进下,形成了事实,这个事实一度撼动了几千年来文人入仕的观念。

大学生村官是乡村经验,更因为它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人才培养和流动的新想法和新实践,在国外也没有从上到下系统推进的类似工作。人往高处走,这句谚语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现在大学生村官制度开启了“人往低处走”的大局。

逻辑起点与现实困境

基层社会建设人才的刚性需求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首先缓解了紧张的就业局面,其次是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要。但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村官制度中存在的隐性问题:作为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大学生村官能否切合乡村社会的政治环境?乡村社会的大环境能否接纳这群村官?这主要涉及国家政策与基层政策的衔接问题。从实地调研和检索全国村官问题的文献来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意愿、村官意愿、基层意愿的不统一,没有形成三方利益的制衡,三方价值主体分别持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国家与地方的制度衔接出现了断裂。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并不具有明显内在的创造性特征,更多的是行政权力自治政策的输入、外在制度设计的产物,这使得大学生村官更多地成为外在制度的执行者。这种角色的错位带来功能的冲突,最终导致大学生村官服务功能的弱化、虚化,进而影响该制度的长期性、有效性。

制度嵌入的安排不足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首先是身份困局。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他们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也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村官任期未满就报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招聘是由两方面原因所致:待遇太低和未来的出路不明朗。第二,政策困局。有些地方将招聘的大学生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这显然是与当前法律是相违背的。况且,大学生村官遇到了身份转换的政策矛盾性,中组部提出5年内选派10万村官,为我国未来的基层干部队伍贮备人才,但中编办却又规定5年内不进人。第三,出路困局。村官留村任职的可能性不大,参选需是本地人的规定是不可逾越的;考录公务员和继续深造也很令人迷茫,毕竟繁杂的事务使村官们几无精力去准备考试。自主创业和另行择业更大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制度内生:尊重现实与制度接纳

尊重物质需要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人文关怀的基础。物质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政府按照规定给予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一般在2000元左右,这种工资水平目前解决不了长期的发展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与所在村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一般吃住都在镇、村里,与五彩斑斓的大学生精神生活形成了极大反差,基层政府应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宣扬他们在基层的奉献精神,在精神层面有成就感,激发其创业心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地方一般都是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当地政府与村两委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地方优势,让他们有发展空间。

根本上,从法律上对接和制度上接纳,才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合法性认同的保障。首先要考虑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合法性,即对村民自治制度、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进行修补,推进村级干部的养成制度,使其纳入基层人才的政治生活中。第二,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必须整合上与下的相关环节,这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人才成长战略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后盾支持;中观层面的各省市对大学生村官的地方支持;微观层面的农村基层人才系统对大学生村官的组织支持。第三,建立一套可行的、合理的保障体系是关系大学生村官计划长久的稳定阀,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比出台什么政策都管用。

促进基层人才系统的吸纳,是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根本着力点。进一步调整国家人事安排制度。完善公务员招考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基层特殊人才特用制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人才的准入率。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农村发展人才的刚性需求,建议在公务员招考制度方面,定向招考强化基层大学生基层经历,让他们享受“报考范围更宽、竞争程度降低、招录几率增大”的优惠。同时,政策的出台应着眼长远,避免朝令夕改,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9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维持在800元/月阁下的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中组部提出的按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水平确定的补贴标准,相当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反映,其所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没有"三金"待遇,并没有按照当初考取村官时出台的政策给予兑现。经济待遇过低,对许多已成家育子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随着当今物价水平的上涨,加上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额外花销,早已不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在离职的大学生村官中,因待遇过低而辞职的占九成,通过网络、媒体和德律风投诉等各种渠道反映大学生村官待遇题目的占到100%。

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比还流浪在社会上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算"幸运儿",至少他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也是光明的,他们有盼头、有奔头、有想头。但笔者认为他们的待遇还是很差,由于现实中他们的工作都已经延伸到乡镇了,他们比很多公务员还累,然而他们所得到的也就是财政拨款给村官应得的那点基本生活费,乡镇有知己的领导还能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我看有很多就没有把他们"捡到篮子里",总认为年轻人应该吃苦,人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而村官呢,他们敢怒不敢言!只由于以后的推荐、稽核、考察、评比都还要靠乡镇"父母官"帮忙美言几句!

二、前途政策≠实际就业,自主就业成摆设

三、77%的村官称曾被借调到乡镇,甚至1/3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在岗现象

不知什么原因,近年来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职员流动的随便性相当大,"借调风"盛行,"借用"一词成了时尚,县属部门差人,找乡镇借、大镇差人找小乡借、条件好的乡镇差人找边远地区借……如此种种。凡借之人没一个还回原单位的,因此乡镇都显得人手紧缺。于是大学生村官也成了"借用品",据调查了解有99%的村官没有专用,美其名曰把他们安排在一个村,其本质就在负责乡政府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的工作。因为大学生听使唤,他们刚步入社会,又有激情又听话,电脑也熟,只要给事做,待遇也不谈。有的村官一年就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所在村里的工作了,一年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

四、稽核合格均享受加分政策,在岗村官称"不公正"

在各省地市级和县级事业单位招考考试中,基本上每个地区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均享有地市级加5分,县级加10分的加分政策。这一政策遭到大部分在岗的大学生村官的反对,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许多长期不在岗且一直在领取补贴的大学生村官在享有同样的照顾政策,这无疑对一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形成竞争压力,制成非常不公平的待遇。"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大锅饭政策对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五、评选先进村官,存在靠关系,走路子现象

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反映,当地政府评选的"优秀村官""先进村官""十佳大学生村官"等优秀村官评选活动,完全是再暗箱操纵。有村官爆料,其地区评选的优秀村官活动,因长期请假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却榜上有名,受到重奖,而长期在岗的工作成绩杰出的大学生村官却得不到表彰。这种暗箱操纵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在农村基层工作优秀村官的积极性,甚至制成一部分村官辞职,人才大量流失。评选优秀村官活动,靠关系,走路子,这种做法是危险的,是不公平的,更是万万弗成取的。

六、创业资金缺乏,优惠政策不够

一部分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愿意在农村创业,但是某些地区乡镇并未真正落实政策资助其在农村创业,而是假借大学生村官的名义申请国家帮扶资金,投资在乡镇企业,大搞形象工程建设,国家的优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村官身上,制成他们创业激情受挫,进而制成他们对自主创业的迷茫。当地乡镇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反而引起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反感情绪,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也变成一纸空文。

七、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把大学生村官当"临时工"用

绝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重视度不够,不重视后续培养,只管"拿来"用。有些乡镇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当"临时工"使用,只要大学生村官能做的工作,尽量压倒他们身上,美其名曰"免费的临时工",乡镇财政也无需负担他们的补贴。许多被借调的大学生村官称大都任务繁重,事情繁琐,有的大学生村官除干村里的工作外,还承担乡镇的打字员、通讯员、计生员、农保信息员和人口普查员等多种职务,身兼数职,一个人干多个人的工作量,沉重的工作压得他们透不过气,许多大学生村官自嘲自己的工作是"牛马工作",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被累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而相比某些乡镇干部,整日清闲得忙于觥筹交错的腐朽生活中。这种"临时工"的用法,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既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又违背中央政策的初衷,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一种损伤。

大学生村官政策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型城镇化;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与现状

大学生村官一般指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在农村担任职务的称呼),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大学生村官一般通过考试向社会招聘,聘用后毕业生与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签订《劳动合同》,任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因此,大学生村官不是“官”,而是建立在《劳动合同法》上的劳动关系,具体工作是以书记助理或村长助理的职务对农村管理予以一定协助。如要真正成为“村官”,必须要按照《选举法》,在具备被选举资格的前提下,通过当地村民正式选举进入“两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官”1。

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从工作职务上看,大学生村官初到行政村时,党员担任的是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非党员担任的是村主任助理。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身兼数职型。由于缺少人手加之大学生村官的高学历,一般情况下重点、难点工作都让大学生村官参与,甚至“挑大梁”,包括党务、计划生育、会计财务、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工作都有涉及而成为“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这样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涉猎了各方面知识,能够快速熟悉农村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不能深入的做好一些系统工作。2、没事可做型。与身兼数职型相反,一些大学生村官抱着满腔热情进入农村,可变成了“打字员”、“送报员”,往往不安排给其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无事可做,也有的村官充分利用时间学习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知识,为服务期满后打下基础。3、专业和工作相匹配。有的村可能有与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相关的业务,充分利用人才,发挥其所学知识,将其安排到岗位上学习锻炼,也创新了该地区发展,往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4、专业和工作不匹配。这其中突出问题是农村普遍需要学习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指导农业生产,然而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所学农业专业的比较少,部分大学生村官因对农务一窍不通,进而无事可做,或者从事其他事务性工作。

大学生村官制度其意义在于:其一,改变了农村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打破了农村发展对有知识人才的需要,为农村带来了知识,促进了思想转变,与时期青年“上山下乡”不同,从“要我下”转变为“我要下”,大学生村官考试热度持续增加2;其二,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在农村干部普遍年龄大、知识低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接受事物快,为提高办事效率,成为农村工作的“新生牛犊”;其三,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的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当地农产品和农村文化进行宣传,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产业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关于选拔、培养、管理等机制问题,2007年安徽凤阳曾辞退两名“大学生村官”,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无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积极作用,但现实中执行情况仍与大学生制度之间存在偏差,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是身份模糊,缺少法律地位。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是其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民,也不是干部或公务员,其要获得“村官”中“官”的身份必须参加选举。由于缺少明确的角色定位,导致工作职责不统一甚至不明确,其唯一“负责机制“既是考核合格与否,既是辞退也不会有其他连带责任,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的。

二是待遇较低,生活保障较少。大学生村官待遇低,经济落后地区可能会更低,全国各地标准不同。一般情况下,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2012年辽宁省为例,“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贴5000元,省财政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不含大连市),不足部分由市、县(市、区)财政承担,贫困县原则上不承担。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央财政按人均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按此政策,大学生村官年薪为15000元,平均每月为1250元/月,还要扣除社保等费用,其可支配收入很少。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也不一。这种缺少合理、公平的待遇标准,也会给大学生村官在心理上造成失落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