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铁路安全管理制度十篇铁路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7:51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设备;安全管理;供电系统;操作安全管理;防雷安全管理

在各分公司、项目部安全管理意识增加中,应做好落实“安全生产法”,夯实安全管理工作基础。为此,必须认真执行各项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在电气化铁路设备安全管理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设备的涌现,也为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作为电气化铁路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不仅可以对管理水平进行有效提升,还可以为单位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必须对管理中各个环节及各个部门进行全方位地管控,确保安全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电气化铁路设备供电系统安全管理

保证铁路运输通畅及优质不间断向电力机车进行动力提供是牵引供电系统的主要任务,作为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设备,接触网设备维修不仅是保证电气化铁路运输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还起到节约铁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方式。如武汉供电段2006年全段发生牵引供电类故障的主要有30件,其中29件为接触网故障,只有1件为变电故障,故障总停时1101分。接触网故障中29件,供电总中断时长为1089分,每件平均停时37.6分。由此可见,供电系统故障中接触网故障是其主要故障因素。如故障出现在电气化牵引供电系统中将对整个列车运行的安全性造成极大影响,进而扰乱电气化铁路的运输秩序,如高速电气化铁路行驶速度大于200Km/h,其出现任何故障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给国家、企业及人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必须完善电气化铁路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对电气牵引供电系统安全管理加以重视,确保电气化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电气化铁路设备操作安全管理

严格遵循国铁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并与铁运公司具体情况相结合,加强电气化设备安全管理,是确保电气化铁路沿线相关人员电气化安全与避免触电伤亡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应遵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行安全管理,要求电气化铁路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此方针规定。如管理不到位,违章操作,如出现安全事故,应遵循《铁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则》对相应站段、科室等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进行安全监察部门的设置,对电气化设备操作规章与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宣传,在加大设备安全管理力度的同时,加大电气化铁路设备操作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准入标准,确保其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在电气化铁路设备操作中,专业人员必须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劳动保护用品及生产用具的正确佩戴及使用,必须选用专人对绝缘防护用品与生产用具加以保管,应用前期严格遵循相关检验检测制度对其质量进行详细检查,一般情况下,半年检查一次,并进行档案的建立,确保记录信息的真实性。

3铁路信号电气化设备防雷安全管理

直击雷、感应雷及传导雷是铁路信号电气化设备遭遇雷击与过电流的主要类型。电气化设备自身电磁兼容性必须与相关规定要求相符合,综合整治铁路信号防雷的选用为通过等电位接连,促使过电压最快速度地向大地泄漏,进而对设备进行保护。选用法拉第笼的方式对信号机械室建筑物进行电磁屏蔽,屋顶避雷网、避雷带、引下线及接地系统是法拉第笼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提高防雷安全管理水平,应在信号机房建筑物一侧每隔2到3米,选用裸铜线,其面积为50平方毫米,连接环形接地装置,分别在两端进行两次连接,在贯通地线设置区段,站内各种室外信号设备的各种地线应就近连接贯通地线。

4完善电气化铁路设备安全管理体系

(1)各单位、项目部应对电气化铁路设备安全管理进行充分认识与了解,在思想认识与责任意识提高的同时,应对设备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加以规范。同时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小组的建立,加强组织领导及相关责任落实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电气化铁路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中,应与企业实际情况充分结合,针对各种设备使用情况,进行铁路设备检验验收、操作使用、检查维修、应急处理等制度的制定。在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电气化铁路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的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2)为确保电气化铁路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应加强信息化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如生产信息日报系统、设备缺陷收集系统与安全问题库的管理系统等,进而达到设备管理安全性提升的目的。为确保电气化铁路设备的正常运行,可以选用远动视频设备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进行接地电阻测试仪、红外测温仪及红外成像仪等检测工具的设置,对设备的检测水平与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3)为确保电气化铁路设备的安全性,应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为此必须确保相关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树立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管理制度进行充分完善。首先,在安全管理中人员监督检查行为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在人员考核中,应按照相关标准,定期对人员实施考核,这样可以对人员的责任心进行有效提升,在预防设备问题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次,在确保系统运行安全性及稳定性中人员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可以提高设备运行检测质量,在相关培训计划制定中,必须做好专题培训和综合培训,全面检测系统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电气化铁路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气化铁路设备管理中安全管理尤为重要,是单位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电气化铁路设备管理中其安全管理效果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及交通运行的安全性。通过安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交通的安全运行。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2

1.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的技术管理方案,安全管理有效性较弱,不能从细节入手,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此外,由于安全管理体制相对简单和笼统,形式化较为严重,使得管理团队对于安全管理方式方法的把握不到位,因此会出现管理团队束手无措的尴尬局面。此外,铁路安全管理体制只是形式上的制度,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处理相对滞后,因此,难以形成严格化的、系统化的专业信息交流与互动。此外,安全管理的执行力不够顺畅,往往是上级要求和重视的情况下,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才得以贯彻和执行,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不能将安全管理观念深入到各个环节中。

2.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专业化程度较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将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成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铁路运输管理的行政化体制下,运输安全管理团队人员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影响着铁路运输安全和铁路货运管理的水平,由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技术不够强,再加上缺乏长期有效的、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得管理团队整体的专业化程度受到限制,不能较好的开展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活动,对铁路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

3.铁路通信工程建设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铁路事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日渐深入。铁路通信在铁路正常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保障性的作用,是铁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是保持铁路各管理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互动,保持信息联动,保证铁路平稳运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伴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为了确保列车的平稳运行,提高列车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互动,提高列车控制系统性能,进一步实现有效的人机控制,亟待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完善、技术构成更加先进的铁路通信网络。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活动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施工过程中注重技术的管理和创新,在传统的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大幅度的飞跃,促进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实现铁路通信的快速升级,从而使铁路通信网络在国民经济中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前铁路速度不断提升和运载量增大的特点,铁路通信工程必须作为一项重要手段。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我国铁路通信工程施工的发展现状出发,在对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4.铁路运输监管体系不健全。铁路运输监管体系不健全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另一个因素。监管体系不健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监管体系的持续性不强和监管体系的执行力度不够。铁路运输管理条例中不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在通过分析监管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铁路运输监管体系未能实现微观的安全监控的目标,只是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和调控,执行力不够。此外,铁路运输公司未能建立起长效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运输监管体系,因此,监管体制执行的持续性不强,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一定的隐患。

二、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1.增强市场适应性。增强市场的适应性,加强市场化改革是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和核心工作。当前,我国铁路市场自2008年以来盈利额不断下降,2013年一季度净亏损为68.76亿元,铁路行业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铁路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而作为铁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货运运输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当前我国的铁路货运运输以大宗货物为主,其中煤炭的运输量占据首位,然而大量货物的运输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只能寻求其他的方式加以运输,因此急需加强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首先应从货运价格改革入手,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运输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铁路货运定价,适当提高铁路货物运输的价格。此外,要促进货运流程的改革,以充分提高货运运量,实现多式联运的方式,从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要进一步深化“实货制”运输方式改革,加强营销力度,简化货运受理方式,为铁路货运范围和效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坚持以“服务型”导向为依据。当前我国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以“服务型”为导向,让更多的货主感受到实惠和利益,增强货主的安全感。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坚持服务型的原则,使得货物运输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从货物运输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货主提高便捷、实用、精简的货物办理流程,进一步降低货物运输办理门槛,让更多的货主选择铁路货物运输。此外,铁路货物运输要充分尊重和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增强运输的灵活性,从货运运输的需求出发,调整货物运输的运输方式和管理方式,为货主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要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要以最简单、最全面、最快捷的方式办理货物运输,为货主提供最大的便利,增强货主的满意度。

三、结语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交流、人员流动性加大等,对铁路运输的依赖越来越大。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和运输体系的重要作用也凸显了铁路运输安全性的重要性。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具有它独特的特点。

一、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特点

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内部的安全保障,同时也包括外部的安全保障。铁路运输的内部安全,具体是指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信息等部门之间的运输组织、安全管理、协调联动等安全管理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运输、机务、电务、车辆,包括车务的运输组织的龙头、机务操作运行、车辆的检修维护等的安全管理。其次是铁路运输的外部安全,它的外部安全涉及到铁路沿线的治安环境、铁路建设与运营同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协调等。内部管理需要非常严格的制度和统一的行业规范,外部的安全管理则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因此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是一项既严格又多联动的管理,复杂性、严格性、联动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二、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铁路的安全管理问题从铁路产生之后就伴随而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传统的铁路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变革当中,也延伸出了关于铁路安全管理的新问题、新属性、新状况。

1、铁路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铁路法》是一套保障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的基本法规,还有其他一些安全管理条例和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对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但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和高铁等新技术的引入,铁路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出现了新的形态,当然也滋生出了新的问题。一些原有铁路法规和规章制度不适应现代铁路运输安全的问题也不断地显露出来。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但修改的内容远赶不上形势的变化,当铁路运输出现新的安全管理问题时,就会突出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的短板,甚至空白。

此外,即便有些规则确实存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简单的行文,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上,往往由于过于繁琐、不易操作。各系统、各部门安全管理的相对独立、相互协调的欠缺同铁路运输的大联动机的特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各系统部门之间联动的机制和预案,防止管理结合部漏洞的出现,这也是目前铁路安全管理的一个短板。

2、铁路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关于铁路安全方面的相关条文规则,具体还必须由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落实。然而在目前我国铁路管理的人员现状来看,虽然管理部门比较齐全,管理人员配备也比较完整,看似管理成效比较明显,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而现阶段的管理人员中综合管理人员较多,反而造成了懂业务、会管理的业务技术干部缺乏,造成业务管理干部经常是一人兼多职,精力旁顾,不利于安全的专业管理、系统管理。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运用,没有实际的铁路现场经验的综合管理人员,管理形式和管理方式多是从管理学上理论所得或者是一些经验借鉴,现场管理更加力不从心,造成铁路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相对滞后。

三、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落实铁路运输安全,建立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协调机制是重要的出路。其中内部管理机制是主要矛盾,外部协调机制是次要矛盾。

1、落实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内部机制

1.1强化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

无论在铁路运输生产组织还是在铁路建设上,都要不断强化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人的因素是影响运输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安全思想和意识是安全行为的基础。对现场作业人员加强培训的同时,也要对铁路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培养他们在树立“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的同时有安全管理的业务技能。一切从安全出发,一切为了安全。

其实纵观国内外的铁路安全事故,90%以上是由于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作业标准、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形势不稳定。

1.2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制度

在铁路运输生产组织和铁路建设中,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铁路安全运行机制和制度,还有很多可供参考的国外行业标准。这些制度是值得管理人员深刻学习和反思的。当然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是不断向前发展和推进的,管理人员在落实完善原有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形式和发展要求,不断创新管理体系和机制,出台新的管理规则。

同时针对安全管理,要落实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系统负责、专业负责、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制度,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处。

1.3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从哲学层面上来讲,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到铁路安全管理中,作为管理者的人员,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对安全管理的认知和认识,不管创造创新安全管理方式。铁路部门也应该在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方面下功夫,根据新的形式,新的技术的应用,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管理人员新的安全管理规则和管理意识,提高安全处置能力,并通过培训让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规范化,常态化。

1.4不断更新完善铁路安全运输技术

铁路安全运输的技术要不断更新完善,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设备控制安全风险的功能,新技术、新设备在投入使用后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保养和维护。努力提高设备的有效性,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同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设备功能。

2、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外部协调机制

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机制也包括外部协调机制,因为铁路安全运输涉及到铁路沿线的治安环境、铁路建设与运营同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协调。这就要求铁路部门要协调处理好同这些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为铁路运输生产营造一个安全、有效、和谐的外部环境。

结束语

总之,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加强铁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铁路安全的复杂性、联动性等特点,根据现行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完善强化铁路安全运输的内部联动机制、协调处理好外部机制,只有内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输和运输安全。

参考文献

[1]谷鸿溪,张建伟,铁路安全管理与安全工程/安全文化[J],中国安全科学报,1995(04).

[2]严钦海,郑国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07).

[3]蒋运华,董友明,铁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过程控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年05期.

[4]李睿,佘廉,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年05期.

[6]卓宇,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安全风险管理;铁路;工务部门;应用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铁路工务部门的相关设备和技术的安全性能也越来越高,但是铁路部门的安全问题却并没有减少。同时,近年来,无论是铁路货运还是客运都经过了几次大提速。特别是自从温州动车事故后,铁路安全风险管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铁路运营的安全性,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全面彻底的实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提升全体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意识紧迫,铁路部门要在铁路运营维护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全面展开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使科学化合理化的安全风险管理更好的应用到铁路运输行业。

1风险识别

工务部门要及时对路桥设备进行养护,对线路状况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同时,对铁路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要严格执行;对一线员工的安全风险管理意思要多培训,多监督,遇到违规操作及时惩处,防止铁路风险事故的发生。

要想做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就必须分析铁路工务安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铁路工务安全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涉及范围,从铁路运营系统来说包括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因素;铁路技术分类上又包括机务、电务和车务等等;若充分考虑我国的铁路发展环境还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管理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铁路工务安全的风险管理既要考虑内部原因也要考虑外部原因。相关安全问题所涉及的因素种类繁多,风险识别的难度可想而知。

铁路工务部门要从系统自身出发,通过专业知识指导和时间经验结合按照风险级别分解的方式来实现风险管理的应用。通常,风险数据分析、风险事故调查、专家会诊和论证等方式都是铁路工务部门风险识别的有效手段。最好从多维角度认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建立风险数据库,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安全风险识别。

2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的分解

为了做好铁路工务部门的安全风险识别,铁路部门要根据铁路安全的各个方面实施安全风险的分解。相关风险分解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1)管理层面:铁路系统的管理分为三个级别即班组管理、车间管理、工务段管理。风险分解在管理层面的工作是要从这三个管理级别入手,分析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因素,并将其归入风险管理之中。

(2)人员系统因素:通常铁路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和铁路系统内部人员管理、设备运行及作业方法混乱相关的。为了避免铁路安全风险的发生就需要严格分析调整相关系统和谐运作的机制,才能为铁路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3)环境因素:由于铁路运行自身特点,其受自然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安全风险管理中,铁路工务部门要加强各种自然或人为的不利环境对铁路安全的影响。做好路线安全例行检查工作和自然灾害等预防工作意识。

3铁路工务系统风险清单的建立

铁路工务系统通过风险分解和三维分析后要建立风险管理清单。风险清单的建立有很多内容,本文只对人员因素、设备质量因素和作业方法因素及管理因素简单作一示例。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需要做改进。

(1)人员方面:安全意识差、做事求省事省力、不遵安全规范、生理缺陷。

解决对策:严格"先培训后上岗"制度,职工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重视现场教育和实际操作,经常开展达标评比活动、狠抓口常教育,班组长抓好班前10min的安全交底,考核与奖励相结合。

(2)设备方面:钢轨及配件病害,轨距高低水平超限边坡病害、道口隐患,桥梁、路基、隧道、标志及涵渠设各、养路机械及生产机具等。

解决对策:建立设各病害档案,日常检查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检查汇报制度,对设各病害及时整治;养路机械设各定期检修技术状态良好;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或经过专门的技术业务培训。

(3)管理方面:管理计划混乱、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跟不上、安全检查不彻底、安全信息不畅通、安全资金投入不足

解决对策:建立近期及中长期管理计划,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管理和处理系统,及时准确收集、加工、存储、传递相关安全信息,安全费用专款专用。

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清单要不断改进和修正,没有最优只有更优。

4加大安全风险管理投入

在铁路工务部门的安全风险管理中,安全管理不仅仅是一种对风险法防范工作,而应当作为一种重要战略投资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有效发挥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适应铁路发展的最新需求。在铁路运营过程中铁路部门管理者要积极将安全风险的管理纳入到铁路自身运营成本中去。同时,加派专人负责相关工作。相关执行人员不但要对铁路工务安全规章制度了如指掌,也要长期调查,核算安全管理投资的潜在投入与收益比。

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为支撑的。铁路部门不加强相关安全设施和安全风险管理人员的投入就不可能在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上做好铁路安全防护、灾害预防和预警工作。

另一方面,还要完善安全信息管理体制机制,明确铁路各部门工作人员安全职责。收集安全风险信息,并不断补充相关安全管理清单和条例。铁路部门要建立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部门,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派遣专门人员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处理措施。

5结语

加强铁路工务部门的安全风险管理是实现一个科学安全持续发展的铁路交通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自从温州动车事故后,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问题不断凸显。为了更好的提升铁路运营的安全性,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彻底的实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本文笔者多年在铁路工务部门的一线工作,通过铁路风险识别、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的分解、铁路工务系统风险清单的建立及加大安全风险管理投入四个方面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的介绍。希望提出一些对铁路工务部门安全风险管理有借鉴意义的意见与建议,给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铁路运输;管理方法;措施

铁路运输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并且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铁路职工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环节,对职工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前提,而抓好调车作业安全则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

1.调车作业安全难以控制

调车工作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列车正常周转、运行,顺利完成运输任务,因此调车作业安全是铁路安全中的重难点。影响调车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人为因素,包括职工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安全意识。②现场作业操作卡控,即职工现场作业是由管理者加强作业标准执行力度;③现场条件,包括作业地形、天气、时间。调车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调车作业多工种协同完成,中间衔接问题大。②位于中间站,技术设备受到限制。③时间紧张,作业量较大,作业对象复杂,强度大,存在的困难较大[1]。

2.安全管理中,对个体职工的安全行为与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纵观大多数安全事故发生原因都是由于个体职工不规范行为造成的,职工安全意识的薄弱直接导致不规范作业。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体安全意识,在铁路运输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在处理群体安全意识和个体安全意识上偏重于前者。

3.安全管理的动力机制弱化

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弱化了企业的经济性和积极性。政府强调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企业的经济行为与目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企业被动开展安全工作,收效甚微。

4.安全管理理念陈旧呆板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侧重于事后管理,淡化了预防为主,事先排除安全隐患的原则;“只要不出事就是安全”的理念根深蒂固;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备,而相应的操作技术、安全意识更新缓慢[2]。

5.安全管理手段方法落后

铁路运输依然采取突击式检查,指派工作组、检查组到基层检查的工作方式,而在市场经济中,铁路改革、运输设备、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管理手段显然跟不上安全需求。

6.不良的工作作风

部分干部工作不踏实,作风漂浮,责任心不强。事故前懈怠工作,事故后互相推诿责任。

7.安全的保障综合体系尚未建成

部门之间管理责任界定不清,职责交接不清。监督检查不规范,检查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部门岗位之间衔接不完善,影响安全以及工作效率。事故后整改效果较差,事故原因分析停留表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8.难以预测的自然情况或自然灾害

铁路运输属于全天候、开放性的作业,安全因素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天气、地形、河流以及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3]。

二、具体防范措施

1.注重员工个人培养机制

从教育着手,强化职工遵章守纪自觉性。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安全意识培训。提高操作能力及安全意识。重视员工的个体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绪管理能力等,将安全工作与兴趣结合起来。提升员工个人素质,从思想到行动上,纠正工作作风。

2.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对遵守安全规范的操作职工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将各个岗位职工的考核结果与其收入、升迁相关联。

3.更新安全管理理念

不断向各行各业学习可取之处,从企业管理水平高度和整体素质来认识安全问题。预防为主,重视安全隐患。充分利用安全事故的价值,做到防患于未然[4]。

4.推出安全风险管理,实现过程控制、超前控制

超前预测隐患或者自然灾害,制定出应急方案。最大程度减少不可控因素带来的损失。

5.健全和完善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推行各层次安全负责制,理清部门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管理漏洞。建立事故追究到底责任制度,对隐瞒事故不报者进行相应惩处。完善预测机制,检测评价铁路运输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作业行为、应急方案、预控对策。

6.完善安全管理手段

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思想手段相结合的模式。经济手段是在职工的个人思想觉悟与个人素质无法达到标准要求时,采用利益分配模式,以外在激励达到铁路运输安全目的。行政手段是依靠领导机关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干预职工行为,带有权威性、强制性,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制度。思想手段是管理运输安全中最常用的工作手段,善于针对新的问题考虑新的对策,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工作,教育职工将本职工作与铁路运输安全结合起来,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性。

三、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关键

1.设备对安全的影响

铁路设备包括运输基础设备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设备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一方面加大了管理难度,因此要求我们不断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升操能力;另一方面,设备的科学性增加,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增加了其安全性。

2.制度对安全的影响

安全管理制度会影响到铁路运输安全,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预测机制的完善会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度,及时惩处和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制度上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矫正诱发事故发生的因素,保证铁路运输秩序以及运输安全。

3.人员对安全的影响

目前铁路技术设备稳定性不高,时有故障发生,某些情况下需要人工操作,如果职工疏忽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一线铁路职工必须是高文化、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一线铁路职工总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存在着违规操作、习惯性作业、业务技能差、侥幸心理等,对铁路安全运输产生不利影响。设备、制度、人员这三者的协调与稳定衔接是铁路安全运输的基本保证。设备是前提,制度是保证,人员是环节。

四、人身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要求

1.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要求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理解和尊重职工,尤其是一线铁路职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工作条件,多一些人情味,充分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充分挖掘职工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倾听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人性化管理并不等同于人情化管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人情化管理会滋生懒惰、违规操作等不良后果,人性化管理则会提升职工积极性、增加职工的凝聚力。

2.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要求对每个岗位做出明确的职责规定,按照职位权力的大小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因事设人,管理者拥有执行自己职能的权力,但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制度化管理具有指导性、约束性、鞭策性、激励性,更为重要的是其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为铁路安全运输提供了重要保证。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并不是非此即彼。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铁路运输安全性。

3.加强职工培训,减少“三违”现象

“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从思想上杜绝侥幸心理和省能心理,全方位监督监测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强化职工技能,避免不熟悉操作、经验型操作,提高业务熟悉度和安全生产技能,可有效减少“三违”现象。

五、结束语

铁路运输安全作为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对社会经济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铁路事故往往是人、机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铁路安全管理应当全面系统,注重事前管理预防,而不是事后救援。在铁路安全管理中,应综合多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安全管理是一个无止境的不断探讨的课题,只有坚持预防隐患、安全第一的原则,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培养出一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包括管理者和基层工作人员),铁路运输才会安全高效。由于铁路运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也一直处于变化状态,所以对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只有这样,铁路运输安全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兴坤.刍议如何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244-244.

[2]张权军.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主要问题与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9):494-495.

[3]马俊.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理性认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5):3459-3460.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铁路运输;管理方法;措施

铁路运输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并且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铁路职工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环节,对职工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前提,而抓好调车作业安全则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

1.调车作业安全难以控制

调车工作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列车正常周转、运行,顺利完成运输任务,因此调车作业安全是铁路安全中的重难点。影响调车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人为因素,包括职工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安全意识。②现场作业操作卡控,即职工现场作业是由管理者加强作业标准执行力度;③现场条件,包括作业地形、天气、时间。调车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调车作业多工种协同完成,中间衔接问题大。②位于中间站,技术设备受到限制。③时间紧张,作业量较大,作业对象复杂,强度大,存在的困难较大[1]。

2.安全管理中,对个体职工的安全行为与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纵观大多数安全事故发生原因都是由于个体职工不规范行为造成的,职工安全意识的薄弱直接导致不规范作业。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体安全意识,在铁路运输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在处理群体安全意识和个体安全意识上偏重于前者。

3.安全管理的动力机制弱化

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弱化了企业的经济性和积极性。政府强调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企业的经济行为与目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企业被动开展安全工作,收效甚微。

4.安全管理理念陈旧呆板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侧重于事后管理,淡化了预防为主,事先排除安全隐患的原则;“只要不出事就是安全”的理念根深蒂固;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备,而相应的操作技术、安全意识更新缓慢[2]。

5.安全管理手段方法落后

铁路运输依然采取突击式检查,指派工作组、检查组到基层检查的工作方式,而在市场经济中,铁路改革、运输设备、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管理手段显然跟不上安全需求。

6.不良的工作作风

部分干部工作不踏实,作风漂浮,责任心不强。事故前懈怠工作,事故后互相推诿责任。

7.安全的保障综合体系尚未建成

部门之间管理责任界定不清,职责交接不清。监督检查不规范,检查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部门岗位之间衔接不完善,影响安全以及工作效率。事故后整改效果较差,事故原因分析停留表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8.难以预测的自然情况或自然灾害

铁路运输属于全天候、开放性的作业,安全因素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天气、地形、河流以及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3]。

二、具体防范措施

1.注重员工个人培养机制

从教育着手,强化职工遵章守纪自觉性。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安全意识培训。提高操作能力及安全意识。重视员工的个体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绪管理能力等,将安全工作与兴趣结合起来。提升员工个人素质,从思想到行动上,纠正工作作风。

2.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对遵守安全规范的操作职工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将各个岗位职工的考核结果与其收入、升迁相关联。

3.更新安全管理理念

不断向各行各业学习可取之处,从企业管理水平高度和整体素质来认识安全问题。预防为主,重视安全隐患。充分利用安全事故的价值,做到防患于未然[4]。

4.推出安全风险管理,实现过程控制、超前控制

超前预测隐患或者自然灾害,制定出应急方案。最大程度减少不可控因素带来的损失。

5.健全和完善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推行各层次安全负责制,理清部门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管理漏洞。建立事故追究到底责任制度,对隐瞒事故不报者进行相应惩处。完善预测机制,检测评价铁路运输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作业行为、应急方案、预控对策。

6.完善安全管理手段

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思想手段相结合的模式。经济手段是在职工的个人思想觉悟与个人素质无法达到标准要求时,采用利益分配模式,以外在激励达到铁路运输安全目的。行政手段是依靠领导机关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干预职工行为,带有权威性、强制性,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制度。思想手段是管理运输安全中最常用的工作手段,善于针对新的问题考虑新的对策,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工作,教育职工将本职工作与铁路运输安全结合起来,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性。

三、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关键

1.设备对安全的影响

铁路设备包括运输基础设备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设备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一方面加大了管理难度,因此要求我们不断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升操能力;另一方面,设备的科学性增加,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增加了其安全性。

2.制度对安全的影响

安全管理制度会影响到铁路运输安全,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预测机制的完善会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度,及时惩处和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制度上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矫正诱发事故发生的因素,保证铁路运输秩序以及运输安全。

3.人员对安全的影响

目前铁路技术设备稳定性不高,时有故障发生,某些情况下需要人工操作,如果职工疏忽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一线铁路职工必须是高文化、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一线铁路职工总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存在着违规操作、习惯性作业、业务技能差、侥幸心理等,对铁路安全运输产生不利影响。设备、制度、人员这三者的协调与稳定衔接是铁路安全运输的基本保证。设备是前提,制度是保证,人员是环节。

四、人身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要求

1.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要求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理解和尊重职工,尤其是一线铁路职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工作条件,多一些人情味,充分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充分挖掘职工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倾听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人性化管理并不等同于人情化管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人情化管理会滋生懒惰、违规操作等不良后果,人性化管理则会提升职工积极性、增加职工的凝聚力。

2.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要求对每个岗位做出明确的职责规定,按照职位权力的大小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因事设人,管理者拥有执行自己职能的权力,但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制度化管理具有指导性、约束性、鞭策性、激励性,更为重要的是其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为铁路安全运输提供了重要保证。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并不是非此即彼。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铁路运输安全性。

3.加强职工培训,减少“三违”现象

“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从思想上杜绝侥幸心理和省能心理,全方位监督监测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强化职工技能,避免不熟悉操作、经验型操作,提高业务熟悉度和安全生产技能,可有效减少“三违”现象。

五、结束语

铁路运输安全作为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对社会经济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铁路事故往往是人、机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铁路安全管理应当全面系统,注重事前管理预防,而不是事后救援。在铁路安全管理中,应综合多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安全管理是一个无止境的不断探讨的课题,只有坚持预防隐患、安全第一的原则,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培养出一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包括管理者和基层工作人员),铁路运输才会安全高效。由于铁路运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也一直处于变化状态,所以对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只有这样,铁路运输安全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兴坤.刍议如何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244-244.

[2] 张权军.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主要问题与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9):494-495.

[3] 马俊.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理性认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5):3459-3460.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运输市场竞争

铁路运输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点首先要保证运输的安全性,提前做好各项工作,做好检查工作,确保运输的安全。目前现阶段,铁路运输安全工作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运输中的安全事故也随之发生,这一现象表示了安全管理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如:根据互联网资料显示在2009年期间就有4起列车事故的发生这一事故的发生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由于此现象,建议在之后的管理工作中做好对其运输管理的重要性,确保其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一、铁路运输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运输的安全性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条件的丰富,各地区间的往来以及交流更加频繁,由于铁路运输具有高速、运力大、单位成本低、污染小等特点,是一些大型的商品运输最便捷最安全的选择。自从上个年代开始,铁路的运营发展已经在我国经历了五次的提速,可见运输的速度也是飞快的发展提升,铁路是最主要的客运方式,运营速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铁路运输事故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技术设备因素等的交互作用。1.尚未构建起规范的、与时俱进的管理体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的设备也在不断的优化以及创新,运输的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铁路的安全管理并没有随着设备的优化而加强管理,对于各种突发事件以及问题没有做好具体的制度管理,没有提前检查与防范,导致了许多隐患的发生。而有的地区,没有认识到运输管理安全主要的工作重心在于定期的检查以及宣传的重要性,没有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只是停留在事故发生后的分析以及定位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没有落实市级工作的核心。此外,管理机制与措施也比较落后,没有办法满足当前运输管理的生产安全的需要。2.铁路设备故障因素近几年,我国对于铁路方面的重要核心在于不断的投入生产力,加快了对铁路的改造更新换代,但是铁路的安全问题并没有有效的相应解决措施,运输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在运输期间的高峰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客运的问题,客运站并没有发挥其应尽的职责,导致旅客长时间的在车站停留而造成情绪不好的问题,给现场的管理以及维修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对运输的管理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3.火车晚点问题频发在列车行使中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导致晚点,尤其是列车的中间站停留时间过长等问题突出。列车晚点引发了乘客的不满,进而也会对乘客的安全问题造成一定的威胁。4.对新问题的应对不足近几年,我国的铁路事业飞速发展,因提速引发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需要是在关键的时间内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如果不去解决会对乘客的安全产生影响。5.铁路运输能力在运输高峰期间无法满足要求主要的运输高峰期是春运以及双十一等节日,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此期间铁路运输具有十分明确的方向性流向以及严格的时间要求,因为在春运期间一般会超出预想的售票量。由于人流量过多,客运的秩序维护和工作部署都会出现不确定性。

三、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1.提升铁路运输调度水平在铁路运输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铁路运输的调动工作。由于一直以来铁路运输的需求不平衡的原因,所以很多线路始终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会造成铁路运输紧张情况加剧。所以,要提高铁路调度的水平,首先,要增强铁路建设的措施以及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其次,采用专业化的团队进行运输调度管理,保证在铁路运输中及时收集线路运行时的各类信息,有效的提升调度管理的应急能力,加强控制管理的水平,以确保实现铁路运输的快速运转。2.强化人才管理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人才管理机制的优化:第一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第二进行企业内部的调整,做到政企分离,使企业管理更加的精细化。对员工的整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监督员工做好自身的工作,加强铁路整体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心,重视铁路运输管理的安全性,实施现代化管理机制,激发员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提高安全意识,减少人为损失。3.切实强化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报铁路运输都是处于自然环境中,有时候一些恶劣的天气也会直接影响到运输的安全性。自然天气的灾害往往是所料未及的,也是铁路运输中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因此要尽可能的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应对。目前,逐渐被应用的措施:比如报警系统以及对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检测每天的环境变化及时预警,从而使各个部门做好相应的防御措施。4.构建铁路交通灾害预警系统在铁路运输中只要事故发生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甚至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其与社会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一旦发生铁路事故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响,会对铁路事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损害铁路系统的社会形象。根据我国目前的铁路管理措施以及技术创新水平来看,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事故的发生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不断地努力创新科技管理手段,构建报警系统以及实时监控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其损失。总体来讲,要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主要还是要完善自身组织机制,提升管理手段,构建一种“免疫系统”来有效地应对运输中各类事故的发生。依靠科学方法分析灾害成因,采取系统模型与运行方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预控方法,实现铁路运输的安全运营。构建铁路安全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防御事故的发生。因此,首先要分析铁路生产的特点,对人、环境、设备、管理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精细地研究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借鉴其他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总结探索,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出事故发生之前的具体征兆,进而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措施防御事故的发生。铁路运输部门可以借助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优势互补,共同谋求解决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保障铁路运输的健康发展。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8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当前,铁路工作引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铁路继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彰显了铁路对待安全工作的积极态度。

20xx年,铁路运输安全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深刻吸取“7?23”事故教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确保高铁、客车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继续强化安全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理。铁路要实现持续、稳定的科学化发展,安全是必要的前提。

在目前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思路,铁路将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暨20xxx年,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理。铁路各级部门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风险制度,适度拉大安全风险奖励机制,把安全风险责任落实细化到班组和岗位上,增强全路广大职工保安全的风险意识,形成全员共保安全的良性循环。

那么,安全风险管理的举措好在哪里?

好就好在它尊重铁路安全生产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铁路发展也要讲究科学。铁路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蹴而就达到铁路大发展的目的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高铁的发展过于快速,人员素质、行车设备等短板效应已日益显现,给铁路安全、持续、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尊重铁路安全生产规律,确立安全风险管理的新思路,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从而实现运输安全的长治久安。

近期,为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开展了安全风险大家谈活动,经过大中修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重点风险源排查,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并认真学习了段有关“安全风险管理”的文件精神,深刻领会了通过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增强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构建安全风险的防控体系,达到强化安全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确保铁路安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通过此次活动和有关文件精神的认真学习,要不断强化全员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开展安全风险控制活动,用风险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实践。针对近期天气异常、设备变化大的实际,准确研判安全风险点,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安全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全力确保运输安全万无一失。

此次“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把“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和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思想深处,明确了两个认识,即:安全风险可以砸了自己的“饭碗”;风险管理可以保住自己的“饭碗”。通过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为确保安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确保风险点判定准确,段里分别对线路工、桥梁工、道口工、探伤工、焊接工等主要行车岗位安全风险卡和管理人员风险职责,做到“一人一卡,一岗一卡”,要求上岗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风险卡中安全风险点和控制措施。

以月度安全考核制度为有效手段,狠抓安全基础管理。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月度安全考核,提高段实行的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对现场的控制,通过月度安全考核这一有力的管理抓手,激发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各项作业标准,达到对安全关键环节、关键作业、关键人员的有效控制,不断减少违章问题的发生,逐步消灭违章。

实行安全风险管理,目的是消除一切风险,是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优化,有利于安全基础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措施的落实。现在铁路人逐渐放下“铁老大”的架子,服务质量提升了,更要重视安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制度上健全完善,从行动上付诸实施,切切实实落实安全风险管理。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9

1准入概述

市场准入制度,特指市场经营主体进入特殊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一般条件和程序规则,由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和其他类型经济组织特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准许其进入某种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贸易技术壁垒,不同的国家、不同行业采用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尽相同。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采用的市场准入制度也趋于国际化、标准化。就铁路物资市场准入而言,除了铁路运输关键安全设备进行行政许可外,第三方标准化强制认证(CCC和CRCC认证)将成为物资进入铁路市场的安全合格认证的通用方式。

2国家准入的具体方式

2.1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源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对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等重要工业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根据国家统一制定并公布的《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目录》,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类发证产品审查部及各类发证产品检验机构,共同完成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受理、审查、产品质量检验,以及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书》,并在相关网站以《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名录》的形式,用户可以进行检索、查询。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一般不超过5年。任何企业、单位和个人,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目录》中的产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该产品的,视为无证生产。

2.2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通过制定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和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对列入《目录》中的产品实施强制性的检测和审核。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没有获得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没有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不得出厂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推动国家各种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贯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促进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政府利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为产品市场准入的手段,正在成为国际通行的作法。

2.2.1发达国家强制性认证制度。以欧盟Ce认证为代表,还有美国的UL认证、日本的pSe认证、加拿大的CSa认证和俄罗斯的GoSt认证等。wto框架内,由于各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为保护本国民众的人身安全,普遍采用通过制定技术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手段对进入本国市场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控制,形成“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是wto允许的行为,具有公开、公平的特性。

2.2.2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英文名称为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其英文缩写为“CCC”,故又简称“3C”认证。其主要特点是:国家公布统一目录,确定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和实施程序,制定统一的标志标识,规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必须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并加施认证标志后,方能出厂、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3C”认证从2003年5月起全面实施,原有的产品安全认证“长城CCee认证”和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CCiB”认证同期废止。目前,实施“3C”认证的产品和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原则上不再交叉;对低压电器等17种与强制性产品认证有关的产品,不再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

2.3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

特种设备管理是目前我国市场准入的一种管理方式,即tS认证。特种设备包括涉及生命安全及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厂内机动车辆。国家质检总局对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检验检测相关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经评定合格的单位给予从业许可,授予使用tS认证标志的管理行为。

2.4自愿性认证

自愿性认证不同于强制性认证,它不影响市场准入,企业自愿决定是否申请认证。自愿性认证的价值在于:自愿性认证在多数情况下是针对更高质量的产品,对于提高企业品牌信用具有简便且易于识别的作用,会使产品在消费者和买家心目中更为安全可靠。目前,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为代表,我国开展的自愿性产品认证业务有:CQC标志认证,以加施CQC标志的方式表明产品符合相关的质量、安全、性能、电磁兼容等认证要求;资源节约产品认证,以加施“节”标志的方式表明产品符合相关的节能、节水等认证要求;环保产品认证,以加施“中国环保产品认证”标志的方式表明产品符合相关环保认证的要求等。

3铁路产品准入规定和要求

依据2004年的《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第三十八至第四十条条款相关规定,产品进入铁路市场的准入依据有:国家CCC认证、行政许可、CRCC认证,以及铁道部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的产品生产资质及铁路局认证的产品生产资质等。

3.1国家CCC认证

铁路使用的通用产品,凡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目录的,按国家CCC认证有关规定执行,一般不再进行铁路产品认证。

3.2行政许可

依法列入国家或铁道部行政许可项目的产品设备或企业,必须取得行政许可证书。国家行政许可主要指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铁路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主要包括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认定及铁路工业产品制造特许证核发。

3.2.1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认定。根据《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认定办法》,对铁路运输安全设备实施生产认定管理。铁道部制定该类铁路运输安全设备产品目录,并统一公布,根据需要适时对目录范围进行调整;对目录范围内的产品,铁道部制定相应的生产企业认定实施细则;认定证书由铁道部统一审核、颁发,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名录在铁道部政府网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行政许可决定公告》的形式每年4期定期公布,认定证书注明有效期限。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认定目录涵盖工务、电务、牵引供电3个专业。

3.2.2铁路工业产品制造特许证核发。为加强铁路工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铁道部依据《铁路工业产品制造特许证管理办法》,对铁路工业产品实施制造特许证核发管理。制造特许证是对企业生产资格的许可,列入目录的铁路产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制造特许证。铁道部行政许可管理机构(铁道部政策法规司行政许可管理处)负责受理制造特许证的申请和送达行政许可决定,铁道部科学技术司负责审查;制造特许证在铁道部政府网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行政许可决定公告》的形式每年4期定期公布。按照关于《铁路工业产品制造特许证管理办法》的通知,铁路工业产品制造特许证管理目录涵盖工务、机车、车辆、电务、车务5个专业,共计7类产品。

3.3CRCC认证

《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直接关系铁路运输安全的铁路专用设备、器材、工具和安全检测设备,实行产品强制认证制度,认证机构为中铁铁路产品认证中心(英文名称为ChinaRailwayproductCertificationCenter,缩写为CRCC),简称为CRCC认证。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督管理铁路产品认证工作,分批公布《实施认证的铁路产品目录》(简称《目录》)。凡列入《目录》的铁路重要产品,以产品认证为准入方式,未获得铁路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律不得在铁路销售、使用。中铁铁路产品认证中心独立对铁路产品进行第三方评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铁路产品认证工作的具体程序和产品认证实施细则;受理认证申请并实施产品认证;负责办理批准认证,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以及注销、暂停、撤销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对认证的产品及企业实施监督和检查。认证证书由中铁认证中心印制并统一编号,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使用有效期为4年。目前,已的7批实施认证的铁路产品目录按产品类别分为铁路机车零部件、柴油机及零部件、铁路机车电气装置、铁路车辆零部件、铁路车辆电器部件、铁路信号设备、铁路通信设备、铁路线上构件、配件、铁路线路养护机具、铁路运输包装及装备等10余个类别。

3.4铁道部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的产品生产资质

在铁道部多年的管理过程中,各专业、技术主管部门颁发过一些资质管理文件(电报),或含有以下关键词:定点生产厂、允许批量生产、允许装车等,一般也作为铁路产品的生产资质。例如:《关于公布某配件第X批定点生产单位的通知》,《关于公布某厂协配件定点生产单位的通知》,《关于同意某家工厂定点生产某产品的通知》,《关于批准某厂批量生产某产品的通知》。

4各铁路局物资准入管理现状及发展

4.1各铁路局的常用做法

为加强铁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各铁路局相继建立健全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规定了各局物资市场准入管理组织结构、准入厂家及其产品必须具备的资格和条件,以及《准入证》的申请、审核、发放及管理流程,其实质是加强对供应商资格(资质)的管理。这种资格(资质)范围很广,包括法人资格、注册资金规模、产品生产能力、相关品种的特别许可(行政许可、相关强制认证等)、铁路产品标识代码(铁道部相关文电及铁标要求)、社会信誉、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其中,对符合铁道部产品生产资质管理的物资供应商,直接列入供应商目录管理。对其他物资产品设备的供应商,由铁路局负责制定审查标准和审查办法,进行供应商准入管理或认证(鉴定)管理。对审查合格的企业,发放《物资市场准入证》,并建立准入厂商管理档案。

4.2准入证的应用和评价

《物资市场准入证》实行年审制度,准入证实行有效期限制。铁路局进行招邀标邀请时,必须是准入范围内厂家及产品。对供应厂商供应产品期间发生的质量问题,或受到铁道部、路局有关部门质量不合格通报,以及使用单位对产品质量有不良反映的,视不同情况实施准入资格清除、产品停用和产品召回等制度。各铁路局实施市场准入管理,能在短时间内、较大广度上高质量地提前获取合格的潜在供应厂商信息,有利于提高采购效率、确保源头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并为客观、科学、系统地进行供应商评价建立了基础。存在的问题是,各铁路局对已有准入资质的厂商再进行准入审查,使部分铁路产品存在重复认证审核现象,加剧了准入企业的负担。

4.3铁道部关于物资准入管理的发展要求

2010年底,铁道部《关于加强和规范铁路物资管理的意见》对物资准入要求如下:一是建立健全铁路物资供应市场管理制度。铁道部政策法规司、科学技术司、运输局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制定铁路产品准入制度,公布准入产品目录,并组织对铁路物资供应商准入资格进行审查。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形式规避准入审查,直接指定供货厂商。部属各单位根据铁道部公布的相关准入信息,实施物资采购,不得擅自扩大或减少供应商数量。二是相关产品资质及市场准入信息由铁道部及时。包括资质管理的依据文件、准入条件、审查结果、监督检查通报、相关考核评价办法、考评结果及调整处理决定等。经铁道部审查合格的企业及产品设备目录,统一在铁道部政府网和办公网上公布。三是铁道部财务司负责将部内各部门批准的产品资质和市场准入信息在统一信息平台公布。四是对符合铁路物资准入条件的物资供应商实行目录管理。铁道部相关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的准入供应商分类资质管理目录。

各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或者排斥符合条件的物资供应商进入铁路市场。五是建立铁路物资供应商考核评价制度。有关管理部门要依据各类专业物资需求及使用特点,研究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指标和考评办法,通过抽查、年检、用户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物资质量、合同履约、售后服务、诚信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造成直接不良后果或不良影响的供应商,应建立不良记录档案,并依法追究违约责任。造成严重影响的准入供应商应取消其准入资格,并将其与非准入管理范围的不合格供应商一并列入不合格厂商名单,限制进入铁路市场。

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科学。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管理部门一种广泛运用和研究的重要战略,文化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最持久、最顽强、最能发挥作用的力量,也是企业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力。

对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可简单表述为: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最大可能的激发铁路职工的内在动力,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充分营造安全、舒适、高效的铁路人文环境和运输生产条件,增加铁路企业安全生产的和谐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铁路企业点多线长、生产任务繁忙、安全责任重大,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基于铁路安全生产的这一基本特点,自上而下得到铁路企业全体职工认可、接受和实践的安全核心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从业行为的总称,体现在每位职工、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对安全生产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和管理程度。它包括铁路企业安全理念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等。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旋律,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各项管理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基础建设,只有逐步培养职工树立安全文化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意识,铁路企业的运输生产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工作实处、落到职工心中。

1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脉,是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产业,铁路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抓好铁路企业的安全生产,是铁路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第一要务。

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铁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对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铁老大”形象正在逐步地洗新革面、脱胎换骨。这种刮骨疗伤的阵痛时时冲击着每位铁路职工,顺应潮流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能够在铁路发展的低谷中裂变重生。

长期以来,铁路安全生产形成了一整套固有的、内在的管理规章、管理体系,伴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铁路企业必须快速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软硬件投入,安全文化建设的软着陆恰恰体现了铁路安全生产的核心管理与铁路职工队伍的基础稳定。因此,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现实性日显突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关系着铁路改革发展的生死存亡、关系着铁路职工的长治久安。

2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法律是一种震慑与约束,而文化是一种引导与提升。对铁路而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出发,建立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氛围。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

面对铁路硬件设施的高速发展,铁路人安全文化建设的“软件机制”现状如何呢?运行状态良好吗?

呈然,铁路企业一谈到安全生产,依然觉得是一种“三如”状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正是这种对安全生产如临大敌的高强、高压状态,导致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始终介于法制与文化的中间地带,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文化建设来促安全、保安全,让职工在享有和谐文化的工作氛围中身心愉悦去稳固安全。如果安全文化建设脱开“三平”状态,即平和、平等、平静,那么职工的心情难舒畅、工作的气氛难融恰、生产的安全难保障。

铁路半军事化的管理让铁路职工多年来顺从接受着我说你听、你干我看的强管、强压管理模式,铁路企业更多的是缺乏一种自主创新力、缺乏一种自我提升力,被动管理还是主动上手是成年人对企业管理模式、安全文化氛围的一种最本质的反映,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相比较,安全文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就会融合显现在其中,或者也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引导着职工的行为与生产。

3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触及到一个必须谈到的问题,即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在哪里?企业安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个分支,它的功能与人类文化的功能基本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企业安全文化更多、更强烈地打上了企业的痕迹与烙印。

铁路企业安全文化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3.1凝聚功能

文化不是制度而是日积月累在职工心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心理契约,但企业文化往往又会通过制度的落实来体现与表达。铁路企业的安全文化通过不同层次的文化展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的思想,或者通过制度来规范职工的行为,教育职工爱岗敬业是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素,通过广泛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传授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牢固树立“主人翁”的工作意识,开阔职工的思想境界,保证职工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

3.2约束功能

对企业来讲合适的人比优秀的人更加有用。只有对铁路企业文化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对职工才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即企业安全文化为职工所接受,使职工自觉克服不良的陋习,养成良好的安全标准化作业习惯。安全规程、安全规范、安全规章等一系列安全制度,都是一种带有严格约束性与规范性的企业安全文化,是职工共同遵守和服从的行为准则。它用严格、准确、简洁的语言告诉职工在一定的情况下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是安全的,怎样做是违章的。这种约束力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稳步前行的基础定力与制胜法宝。

3.3辐射功能

蒙牛法则中有一段这样的比喻:“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制度和行为的长期积淀,一开始,由制度决策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等大家都改变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了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职工是社会的一员,铁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不单单是运输服务于社会,企业职工与社会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联系,铁路企业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就会突破企业的界限,对社会产生影响,进而又会反作用于铁路企业。

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无形的文化力会穿透企业的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其辐射力的影响关系着职工队伍的稳定、关系着铁路企业的发展与兴衰、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4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安全文化就是一种生产力,安全文化建设是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经济效益。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抓源头,教育为本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必须多管齐下在安全学习和安全教育的途径上下功夫,铁路企业安全文化教育要适应铁路发展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方式,使安全学习和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学文化,事事讲规章,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工作境界。绝大多数的事故、违章都是安全意识淡薄带来的结果,头脑里“我要安全”的这根“上弦”没有绷紧,自然“下弦”――各种危险行为就会时时出现,很难弹奏出安全文化的和谐音符。

4.2抓管理,以人为本

有道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和最大的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每位职工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脉。企业的利益是以企业的安全为保障。

首先,以人为就是要求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心,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克服侥幸心理,消除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各项管理制度的决策与制定要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贯穿“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理念,真正做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职工是否满意、是否得利、是否安康稳定为标准,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多赢局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企业抓安全生产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员工人身安全与企业的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等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应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安全。

安全文化就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管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

4.3抓落实,诚信为本

企业安全文化是全体职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事故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设备的不安全因素、人员误操作等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外,还存在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不到位的这一致命因素。因此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除了职工内在的驱动外,还要靠规章制度的落实来约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