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培训制度十篇社会培训制度十篇

社会培训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8:16

社会培训制度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河北省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有效预防火灾,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河北省消防条例》、《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等消防法律法规,结合河北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河北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均应依照本规定开展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第三条各级公*、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安全监管、旅游、文物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能,依法组织和监督管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制定相应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纳入相关工作检查、考评。相关工作情况于每年年底前报至本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依托省、市和区(县)消防安全委员会建立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协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共同做好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第四条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应符合公*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试行)》(公消[2011]213号)要求,主要包括:

(一)消防法律法规

(二)国家消防工作方针、政策;

(三)火灾预防知识;

(四)火灾扑救、人员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五)其他应教育培训的内容。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省、市和区(县)公*机关应履行下列职责,并由公*机关消防机构具体实施:

(一)掌握本地区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

(二)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纳入社区警务室工作职责和派出所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内容;

(三)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监督管理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查处未取得相应资质违规培训等行为;

(四)协调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五)每年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开展一次监督检查;

(六)定期对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和专(兼)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的负责人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第六条省、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中小学校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内容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二)指导和监督学校在课堂教学、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团组织和少先队活动中落实好消防安全教育内容;

(三)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

(四)会同公*机关消防机构,开展消防安全示范校创建活动;

(五)会同公*机关消防机构,督促、指导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消防应急疏散演习和消防安全主题宣传活动。

第七条省、市和区(县)民政部门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减灾规划并组织实施,利用每年“国际减灾日”、“防灾减灾日”等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创建“减灾示范社区”内容,结合救灾、扶贫济困和社会优抚安置、慈善等工作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二)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课程,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定防火安全公约,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发动社区志愿者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

(三)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纳入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内容和相关考评,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内容,指导社会福利机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消防安全疏散演练。

(四)依法在职责范围内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登记和监督管理。

第八条省、市和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内容;

(二)依法在职责范围内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九条省、市和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指导和监督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将消防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纳入建设行业相关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及考核内容。

第十条省、市和区(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娱乐场所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二)推动消防文化建设,开展消防文艺作品创作和演出,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文化下乡活动。

第十一条省、市和区(县)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协调广播影视制作机构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作、播出相关消防安全节目,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指导和监督电影院开展“消防宣传进影院”活动,组织放映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片;

(三)在“送电影下乡”活动中加入消防科普影片。

第十二条省、市和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二)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和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内容,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从业人员上岗和转岗前培训;

(三)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纳入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及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四)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内容并进行考评。

第十三条省、市和区(县)旅游行政部门在重大活动、旅游重点时期应指导和监督相关旅游企业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督促旅行社加强对游客的消防安全教育,并将消防安全条件纳入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相关行业标准,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及考核内容。

第三章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第十四条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制定消防教育培训方案,明确机构和人员,建立消防教育培训档案,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按照下列规定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一)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组织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职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性作业的人员和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从事建筑物、构筑物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监察和建筑消防设施操作与维护等工作的人员应取得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资格;

(三)每年至少组织在岗职工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四)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其他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五)在单位内部显著位置设置消防宣传栏、消防安全警示牌等,利用单位广播、闭路电视、电子屏幕等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六)应将本单位的火灾危险性、防火灭火措施、基本消防设施的操作与维护、灭火器材操作使用方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疏散逃生知识等作为单位职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保证职工做到懂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懂基本消防常识、懂预防火灾措施,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

第十五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一)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

(二)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和开学初、放假前、相关实验课中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三)每学年至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对寄宿学生至少开展两次安全用火用电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

(四)利用校园媒体,聘请消防专业人员讲课,或适时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站、市民防灾馆等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第十六条教育机构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保证课时或者采取学科渗透、专题教育的方式,每学期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小学阶段应重点开展火灾危险及危害性、消防安全标志标识、日常生活防火、火灾报警、火场自救逃生常识等方面的教育。

初中和高中阶段应重点开展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基本知识和灭火器材使用等方面的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应采取游戏、儿歌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幼儿开展消防安全常识教育。

高等学校每学年应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安全专题讲座,在校园网络、广播、校内报刊等开设消防安全教育栏目,对学生进行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知识、火灾自救他救知识和火灾案例教育。

第十七条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消防类专业或者开设消防类课程,培养消防专业人才,面向社会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人民警察训练学校应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开设消防基础理论和消防管理课程,并列入学生必修课程。

师范院校应将消防安全知识列入学生必修内容。

第十八条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一)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

(二)在社区、村庄的公共活动场所和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宣传栏,悬挂消防安全挂图,利用文化活动站、学习室、警务工作站等场所,对居民、村民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三)定期组织志愿消防队、治安联防队和灾害信息员、保安人员等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四)利用社区、乡村广播、视频设备不定时播放消防安全常识,在火灾多发季节、农业收获季节、重大节日和乡村民俗活动期间,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区居民或村民应急疏散演练。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确定至少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具体负责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九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在物业服务工作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单位员工和居民参加的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条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同一建筑物,负责公共消防安全管理的单位应对建筑物内的单位和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一条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医院、客运车站、客运码头、民用机场、公共图书馆和公共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按照下列要求对公众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一)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等处的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标识等;

(二)根据需要编印场所消防安全宣传资料供公众取阅;

(三)每日利用单位广播、视频设备播放消防安全知识。

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单位,应每半年对服务对象开展经常性的用火用电和火场自救逃生安全教育。

第二十二条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单位、大型群众性活动主办单位应在景区、活动场所醒目位置设置疏散路线、消防设施示意图和消防安全警示标识,每日利用广播、视频设备、宣传栏等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导游人员、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应向游客介绍景区消防安全常识和管理要求,相应责任部门应制定介绍内容。

第二十三条在建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一)建设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二)在建设工地醒目位置、施工人员集中住宿场所设置消防安全宣传栏,悬挂消防安全挂图和消防安全警示标识;

(三)对明火作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四)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在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应配合施工单位做好上述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第二十四条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应积极开设消防安全教育栏目,制作节目,对公众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做到每周有消防内容播出。

第二十五条电影放映单位等应积极组织放映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片或消防公益广告,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第二十六条公*、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安全监管、旅游部门管理的培训机构,应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第四章消防安全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在河北省行政区域内举办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面向社会从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的,应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批准,并到省民政部门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第二十八条成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规范的名称和必要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一百万元以上;

(三)有健全的组织章程和培训、考试制度;

(四)具有与培训规模和培训专业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员队伍;

(五)有同时培训二百人以上规模的固定教学场所、训练场地,具有满足技能培训需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和器材;

(六)消防安全专业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前款第(四)项所指专(兼)职教员应具有相应专业资格方可上岗;专职教员应不少于教员总数的二分之一;具有建筑、消防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五年以上消防相关工作经历的教员不少于10人,实操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消防职业资格;消防安全管理、自动消防设施、灭火救援等专业课程应分别配备理论教员和实习操作教员不少于2人。

第二十九条申请成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应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受理申请后,可以征求省公*机关消防机构的意见。

公*机关消防机构应配合对申请成立消防安全培训专业机构的师资条件、场地和设施、设备、器材等进行核查,并出具书面意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有关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规定,并综合公*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书面意见进行评定,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条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规定,开展消防安全专业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开展消防安全专业培训,应认真执行《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试行)》和职业技能标准,落实规定课时和内容,推行小班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将消防安全管理、建筑防火和自动消防设施施工、操作、检测、维护技能作为培训重点,提高实操培训课时比例,定期开展分专业的岗前培训和授课质量评估,对经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培训证书。

消防安全专业培训的收费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依法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管理,监督、指导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依法开展活动。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定期组织质量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监督评估情况。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评估时,可以邀请公*机关消防机构专业人员参加。

第五章奖惩

第三十二条省、市、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奖励。

单位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职工,应给予奖励。

第三十三条公*、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安全监管、旅游、文物等部门不依法履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职责的,上级部门应给予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部门和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根据权限依法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建议有权部门给予处分。

各部门组织有收费要求的消防安全培训,参与经营性消防安全培训机构,指定或变相指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或向消防安全培训机构收取管理费等各种费用的,上级部门应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公*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在协助审查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工作中疏于职守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四条学校未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教育、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其改正,并视情对学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单位违反本规定,构成违反消防管理行为的,由公*机关消防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予以处罚。

社会培训制度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33-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等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社会培训还存在广阔的空间。这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目前,参与社会培训的机构既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培训教育机构,也有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设置的培训教育机构,以及承接社会培训项目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还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据有关数据,我国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机构有3177所,社会培训机构23554所,农村化技术培训机构150955所,基本上形成了多种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培训的大格局。

从职业院校本身来讲,在职业培训方面有其自身优势,如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整个大的社会培训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则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考虑的课题。

目前,职业院校除了承担学校职业教育,也兼顾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已经成为趋势。进入新世纪,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招生难问题,更要求其转换办学思维,扩大教育对象和服务对象,不仅针对适龄的学生,还要面向成人。今后,职业院校要坚定地走好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两条路”,在社会培训方面展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职业院校如何在社会培训市场竞争中展示出优势,还要靠自身实力,即承担社会培训的能力。

中等职业院校在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笔者拟在对天津、淮南、宁夏、包头、广州五地中职示范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中等职业院校参与社会培训的能力。

二、中等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培训能力现状

笔者在2013和2014两年中相继对天津、淮南、宁夏、包头和广州五地的部级示范院校申请单位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这些调研对象都是地方重点院校,也是部级示范校的一期和二期建设单位,从各方面条件来讲,可以成为这类院校中最有实力承担社会培训的代表。

(一)社会培训能力的内涵和构成

目前,对培训服务能力构成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社会培训能力包括建构机制、开发项目、组织队伍、形成基地和共建课程等五个方面的实施能力。笔者认为,社会培训能力就是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并保障高质量完成任务,得到培训对象认可的能力。要具有这种能力,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学校办学理念、社会培训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培训项目开发等。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如下:学校办学理念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等;社会培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组织和人员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及教师的工作量;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水平,以及能承担社会培训工作的实训设备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培训项目开发主要包括培训项目开发的层次、数量和质量,培训项目之下课程、教学和人员等的安排以及培训项目评估。这几个方面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保障社会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培训,体现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综合作用,克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社会培训方面的“短板”,实现职业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的有效衔接,完善其办学职能。

(二)中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能力现状

1.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档中呈现出来的办学理念,属于应然状态;另一方面是实践着的办学理念,属于实然状态。在文档查阅中,发现各学校均提出了明确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规划。各地学校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基本类似。如包头在经过几所学校合并后凝练出“专业提升技能,军训锤炼人格,合作凝聚内涵,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宁夏提出“服务于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学生(成长),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社会(发展),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各学校办学定位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设置和重点专业确定时均能考虑区域生源特征和经济发展结构与水平。各学校也都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但与形成“有序、长效、紧密、有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机制仍有差距,有待于落实和推进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

多数学校是经过几所学校合并、整合后成立的,虽然有成文的办学理念,但有些办学理念深度不够,尤其是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以及服务社会培训方面。“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社会最迫切、最需要的服务形式。中职院校进行的社会培训基本上是在校企合作平台上进行的,这种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

总体上,各院校的实然理念仍然重学历教育,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社会的理念,没有真正重视社会培训工作,没有将其与学历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同考虑,对社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创新要求很低,只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就目前情况看,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有潜能,但准备不足,开发有限

1.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具有潜能

从外在条件来说,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职业培训需求。同时,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政府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提出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调加快推进成人技能培训,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强调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提高职工素质。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决定在2010年到2013年间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开展示范学校建设,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实践中,中职院校的发展着实得到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持。如天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市委要求各职业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将社会培训作为提高办学成效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学历教育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考核,确保取得实际成效。所有这些为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内在条件来说,如前所述,各中职院校具有实训设备、专业建设和师资等优势。首先,各校均建有设备优良的实训基地,且在满足在校学生实训教学需求之外,还可以承担社会培训。其次,各中职院校根据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开设学科,覆盖多个学科门类。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有1500多专业名称,专业点43298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大类达到19种,专业数321个,专业方向921个,对应职业(岗位)1185个。而且各学校专业设置也符合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特点,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社会培训的需求。此外,师资队伍建设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师资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2.准备不足,潜能开发有限

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外条件,但如前分析,从各学校办学理念、培训制度建设、培训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等现有情况看,只能说目前各学校具备承担社会培训任务的潜能,还没有很好地进行现实转化,潜能开发有限。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它是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和灵魂。就调研的几个学校情况分析,其实然的办学理念还围绕学历教育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大教育”的服务理念,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应对社会转型和市场变化以及开拓学校发展空间方面的视野和能力受限。在这种窄化的实然理念之下,培训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培训项目开发的有限性、投入到社会培训任务上师资队伍和实训设备的局限性,都是可以理解的。

承担社会培训,并作为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是中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向。但目前各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的准备不足,且能力有限,说明各中职院校还没有准备好应对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状况和市场的千变万化。

(二)提升中职院校社会培训能力的建议

中职院校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传统学历教育的路径,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把承担社会培训作为学校常规任务,提升社会培训能力。

第一,更新学校办学理念,树立“大教育”的服务理念,教育和服务对象“人人化”。各院校要扎实推进工作计划,落实社会培训服务工作,真正将其与学历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等同考虑,对社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创新提出高要求,在追求培训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其社会效益。

第二,完善社会培训制度建设。各学校应着手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派遣懂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社会培训工作。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摆正社会培训工作的地位,正视社会培训的作用。同时,制定独立的培训规章制度,加大学校形象宣传力度,使社会培训招生、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办理等方面的工作专门化。

第三,拓展学校与行业企业及政府的关系,加大社会培训项目的开发力度。事实表明,目前,校企合作是各校社会培训项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来源。因此,各地学校今后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和联系,建立起合作的长效机制,利用政策优势和机会,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利益相关者的合力,并以此为平台,拓宽培训项目的来源渠道和层次。

第四,统筹实训基地建设,使其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

第五,最关键的是提升师资质量和保障教师数量,在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同时,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完善分配机制,使教师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社会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国芬.中国社会培训教育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学文汇,2015(6):221-222.

[2]廖忠梅.依托大型企业背景培育高职院校培训服务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8(2):35-37.

analysisofthetrainingCompetency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BasedontheSurveyintianjin,Huainan,ningxia,BaotouandGuangzhou

SHaoChang-lan

(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ducation,tianjin300222,China)

社会培训制度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对策

一、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现状

上海社区教育在全国起步较早,并积极开展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探索。2001年,上海市闸北区从全区各学校中选调40余名教师组成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又称“社区教育辅导员”),派往全区八街一镇,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宣传和服务工作。此后,其他区县均陆续组建相关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市民终身教育工作。十余年来,上海市区通过不同形式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活动,着力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基本特征

1培训种类多样

全市各区县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种类繁多,呈多样化趋势。宝山区有集中培训、项目培训、分层培训;崇明县有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综合培训和专题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业务条线培训;嘉定区有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三个一”教学展示活动,以及成人学校校长、教导主任、高级教师、通讯员、统计员、新进教师培训六大类专项培训;普陀区有理论知识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实践课程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青浦区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专题培训和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等。

在理论上,培训可从任务来源、实施层次、员工资历和岗位等多种角度分类。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在目的、性质上,有转岗前的上岗培训和转岗后的岗位培训;在内容上,有理论知识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实践课程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等;在形式上,有面授、网授、观摩、讲座、交流、讨论等;在对象、职务和岗位上,有全体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集中培训、社区学校校长和普通教师的分层培训等;在业务分工上,有社区教育通讯员、统计员、信息员、档案员等培训。

可见,上海各区县基于自身实际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进行了有效探索,培训种类繁多,这为深入开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积累了一定经验。

2培训内容丰富

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内容几乎涵盖了社区教育工作的所有领域,主要有以下六类:(1)社区教育机构办学,主要是街(镇)社区(成人)学校和居(村)委教学点建设,包括社区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教材编写、居民学习需求调研、社区团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2)社区教育师德建设,包括时事政策、形势报告、人文素养、形象礼仪等;(3)社区教育理论科研,包括实验项目、调研报告、论文课题等;(4)社区教育常规业务,包括教学研究、信息通讯、档案统计等;(5)延伸拓展,包括社会交际、心理咨询、艺术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6)时政专题,包括市区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策文件的解读等。

上述培训内容主要以主题为单元,以共性培训为主。经过十余年发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内容日趋丰富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与资源、信息化等培训内容,已形成一定研究成果,可反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课程。

3培训方式多样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长宁区有例会、专题、辅导讲座、交流观摩;奉贤区以专题讲座为主,以观摩交流、网上培训和课题参与研究为辅;黄浦区有课堂授课、参观学习和总结交流;静安区有专题讲座、学习班;普陀区有讲座、讲授、网络、研讨交流;徐汇区有专题报告、大会交流、小组讨论、技能辅导、参观考察;浦东新区有专家报告、专题讨论、交流学习、参观考察等。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多样,充分证明了社区教育的地域性、草根性特征。教师培训方式方法没有绝对统一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各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社区教育发展实际的培训方式方法,开创了外出考察、参观学习、交流观摩、会议讨论、技能竞赛等培训方式。教师普遍对上述培训方式方法较认可,培训效果较明显。

4培训师资多元

目前,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师资具有来源广、结构杂、专业多的特点。来源上,有国家、市、区层面人员;结构上,有专家、教授、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者;专业上,有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

就各区县培训师资而言,崇明县由市、县社区教育专家和行政领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教授等组成;金山区由专家、教授、区领导、区管理者、区名人名家等组成;闵行区由专家和区培训师资等组成;松江区由市社区教育专家,市、区主管部门领导,区终身教育讲师团和社区学院教师等组成;闸北区由国家、市社区教育专家、教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区县社区教育管理干部等组成;徐汇区则有市区领导、高校学者、教授等组成的“徐汇区社区教育专家团”。

多元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较合理、知识结构互补、从业背景多元,这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做出重要贡献,有效推动了社区教育发展。

(二)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经验,但受制于社区教育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国家层面有《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市层面有《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沪教委人[2011]35号),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工作、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到保障机制,保障了中小幼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而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国家和市层面均未有相应制度规定。

此外,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管理方面,尚存在机制不顺现象。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编制多在其转岗前的中小幼学校,其培训多依托所属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或成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并与基础教育教师职务培训相衔接。教师职务培训由其原所在学校的分管校长直接领导,而社区教育培训则由现任区县的教育局、学习(社教)办、社区学院共同进行。其中,社区学院作为培训的实施操作机构,多建立专门的师训部或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进行规划设计、培训实施活动。教师参加职务培训,由原所在学校记录培训情况并向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上报学分;参加社区教育培训,由社区学院负责记录培训情况并向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上报学分。

可见,缺乏统一专门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制度,培训管理机制不顺,是目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存在的基本问题。

2培训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且培训制度缺失,培训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在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教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

就培训课程体系而言,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参加的“社区教育培训”虽然内容繁多,但系统性不强,且有任务布置、参观考察、例行会议等非正规培训充斥其间。此外,基于转岗经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仍需参加普通中小幼教师培训。其中,“师德与素养课程”对社区教育工作有所裨益;而“知识与技能课程”,由于是中小幼学科教育培训,与社区教育工作关联不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参加此类课程的培训实为不妥。因此,急需设计开发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从培训教师管理制度来说,市区尚未形成正式的管理制度。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是,先有培训主题,再量体裁衣,选择培训教师。同时,培训师资分布于全市,由市区根据各自的培训任务临时聘请,虽然机动灵活,但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机整合。可见,对培训师资的管理处于分散、随机、不稳固状态。

培训效果评估是整个培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训效果评估最主要的是学员培训效果评价,即检测学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调查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和投入程度,衡量培训的学习迁移结果。由于社区教育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往往是培训实施过后即结束,缺乏培训效果评估,不能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3缺乏培训动力

通过调研发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缺乏培训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太高”,这在培训实践中亦有相应体现。“动力不足”已成为影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有效开展的一个现实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上述培训制度缺失和培训体系不健全,还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和缺乏培训激励机制有关。

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奖励、淘汰机制,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缺乏责任感,师德素养不足,能力不高。此外,《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职务系列定职、晋职规定》还未真正实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无法进行社区教育教师职称评定,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也是造成教师培训动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深入开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的对策

面对社区教育良好发展形势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迫切需求,开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和能力,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刻不容缓。为此,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寻求对策,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推动社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完善培训制度

建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制度,从制度层面推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化进程,要着重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的历史、现状与区域差异,这是完善培训制度的必要前提;二是在完善培训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与中小幼教师培训的差异性,在充分借鉴中小幼教师培训课程基础上,更要考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效针对社区教育实践需求进行培训课程开发;三是在完善培训制度时,注重整合市区培训优势,智慧共享,共同完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制度。

上海市已制定了《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职务系列定职、晋职规定》,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称专列,与中小幼学校教育教师并列,但需尽快予以实施,以打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生涯通道,这是调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参加培训、实现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制度保证。

(二)健全培训系统

完整的培训系统,离不开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设计与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等五个环节。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社区教育管理指导机构应重视加强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系统的建设,尽快弥补培训环节的不足,充分认识到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质量,需以健全培训环节为基础;第二,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实施机构,应加强对教师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弥补仅凭工作经验开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的不足;第三,总结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实践经验,对其进行梳理、筛选、归纳、提炼,为健全培训系统提供有益帮助;第四,进一步完善由专家、管理指导机构人员和基层一线教师等组成的培训团队建设,为健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系统提供充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激发培训动力

首先,要提高专职教师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社区教育是人本性、人文性最显著的一类教育,是帮助居民提升生命价值、建设精神家园的崇高事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钻研业务,才能真正激发其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其次,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纳入日常、年度考核,并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注重过程管理,将培训的短期效果与长期效益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最后,要不断创新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从根本上使培训扎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这是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动力的有效途径。

(四)重视培训实效

社会培训制度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体系为目标,以完善和健全培训制度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努力提升公务员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为推动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大局原则。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着力培养和提升公务员的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确保区委、区政府各项重大战略决策顺利实施。

2.按需施教原则。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突出公务员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工作需要、公务员成长需要和学科发展实际设置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更好地为公务员健康成长服务、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改革创新原则。遵循培训教育和公务员成长规律,不断推进培训理论、管理方式和培训方法创新,在培训内容上积极选用最新知识、理论、观念,在培训方式上加大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力度,在施教机构选用上逐步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切实增强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依法培训原则。依据《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加强公务员培训制度建设,严格培训管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评估,依法完成培训任务。

二、工作目标和培训内容

(一)工作目标

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务员成长需要,建立培训理念更加开放、培训模式更具活力、培训内容更有实效的公务员培训体系和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科学、规范、有序的培训运行机制。通过培训,使公务员的道德水平、能力素质和作风修养进一步提升,政治鉴别力、贯彻执行力和创新服务力进一步增强,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政府机关建设、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需要。

初任培训参训率达到100%。实行新录用公务员统一初任培训大纲和宣誓制度,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培训情况经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后,记入公务员个人档案,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不能任职定级。

任职培训参训率达到100%。晋升科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原则上要在任职前接受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确因特殊情况,须在任职后1年内完成规定培训,仍未完成的要延长试用期。全区每年举办1-2期任职培训班。

专门业务培训根据公务员承担的职责任务进行。专门业务培训以部门、单位为主组织。部门、单位每年初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报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备案。培训要突出前瞻性、实用性,重点提高公务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培训时间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在职培训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在职培训以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为目的,重点围绕我区转方式调结构和深化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等课题开展。在职培训可采取网络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每人每年累计培训不少于12天,5年内把全区公务员培训一遍。鼓励支持公务员在职学历教育,到年,力争全区公务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比例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二)培训内容

1.思想政治理论。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基本理论和科学素质培训,培育和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廉洁勤政意识。加强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2.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发挥培训先导性作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及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培训,提高公务员分析问题、把握规律、破解难题、做好群众工作和服务大局的能力,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以“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培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能力。结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切实加大廉政教育力度,增强公务员廉洁勤政的意识和抵御腐败的能力。

4.公务员职业道德。根据《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以忠于祖国、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在全体公务员中开展职业道德专题培训,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的必修课程,不断提升公务员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健全和完善公务员行为规范,培育公务员精神,树立公平正义形象,努力使公务员成为新时代、新风尚的楷模。

5.专门业务。根据转方式调结构、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要求,组织好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现代服务业、国防教育、应急处理、信息安全与保密、心理健康等专题培训。

6.基本技能和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对各级机关45岁以下的公务员,继续开展以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公务员实用英语会话、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技能培训。鼓励公务员本着工作需要、学用一致的原则,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

三、实施方法和保障措施

(一)健全公务员培训管理体制。公务员培训实行分类培训、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培训体制。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区公务员培训政策和规划,负责对全区公务员培训进行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质量评估等宏观管理工作。建立公务员培训计划会商制度,强化与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协调、沟通,准确把握公务员培训需求,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

(二)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有关要求,针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使公务员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公务员培训法制化、规范化。完善公务员培训证书登记制度,将公务员接受培训情况如实记入培训证书和个人档案,使公务员培训情况有据可查。

(三)强化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制度。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建立健全在职自学制度,全面落实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把公务员培训经历、学习表现、培训考试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对不组织参加公务员调训计划和培训任务的部门和单位,由公务员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公务员在职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培训的公务员,以及在培训期间违反培训规定和纪律的公务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对公务员培训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不断完善培训方式。制定科学实用的年度培训计划,抓好各类班次脱产集中培训,推广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强化学员的互动参与。采取本地培训、异地培训、依托高校办班等方式,帮助学员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充分利用培训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自主选学,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培训档案,实施登记考核,确保网络自主选学的实效。引导公务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倡导公务员自学和在实践中学习。

(五)积极拓展定向培训。拓宽院校培训渠道,争取与高等院校建立培训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品牌的培训项目,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与交流。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严格审定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和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坚持急用先训,优先安排那些处于重要岗位、具备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公务员。培训项目的设定上,要紧紧围绕我区中心工作,针对我区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根据培训机构的特点和优势,科学确定培训专题和方式。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适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结合国内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确定真正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大力推动培训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促进培训成果的交流运用,让更多的人分享培训成果。

(六)抓好公务员分类培训。坚持务实、管用原则,实施公务员分类培训工程。镇公务员培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开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群众工作等专题;街道公务员培训主要围绕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强依法行政、服务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等方面的培训;区直执法部门一线公务员,培训重点是提高公平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其他公务员重点培训政治理论、专门业务、依法行政、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大力推进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和倾斜,积极利用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等渠道,采取送教上门、流动课堂、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培训。

社会培训制度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指在常规教学活动之外,面向社会、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开展的旨在提高受教育职业素质的教学工作,包括进行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创业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的培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公民意识、职业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意义

1、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肩负的社会责任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职业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转岗培训再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有利于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全国一千多所高职院校,如果每所学校每年面向社会培训人数保证千人规模的话,全国将会有过百万人受益,这对地方经济建设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2、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的需要

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技术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退役士兵安置就业培训中制定了各项惠民政策,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春蕾计划等,这类学员可享受国家“三免一补”政策,即学习期间免培训费、免住宿费、免安置费,享受一定数额生活补贴。www.133229.com国家向承担培训的机构拨付专项经费。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承担这类培训任务,让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3、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需要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也促使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增长。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是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必然要求。

4、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劳动力市场日趋活跃,出现了工厂招工难、农民转移难和城镇就业难的“三难”问题,失业人员职业技能低下,是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智力和人才优势,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岗位要求和劳动者就业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可有效地缓解“三难”问题。

5、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与社会一般培训机构比较,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培训经验更加丰富、教学设施更加完善、教学设备更加先进、实训条件更加良好,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和办学优势。基于职业培训的业余性及培训时间的灵合性,通过有计划地调整培训周期,错开常规教学时段,挖掘资源潜力,保证设备充分运用。

6、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

社会职业培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许多的民办培训机构加入其中,高职院校进入职业培训市场有着天然的品牌优势,在目前较为混乱的培训市场中,可以利用信誉的优势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职业培训基地,成为学校新的经济点,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经济保障。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工作,为社会解决就业压力,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为个人提升自我价值,从而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对象

1、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在岗的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就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职工人数多、生产经营困难的大中型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在岗培训,这是确保地方稳定的关键。

2、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其实现转移就业。学院可根据农民工转移就业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开展技能培训,为其今后继续外出打工创造条件。对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尤其要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培训。

3、对失业人员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于就业转失业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通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和产业调整政策拓展就业范围,重点开发面向城镇社区就业的服务技能类培训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对失业人员中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

,也可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

4、对新增劳动力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开展全日制培训的最好生源,要主动与这些学校联系,根据其专业背景,突出操作技能训练,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5、对退伍军人开展就业安置培训,落实政府退伍军人培训安置政策。通过培训,引导退伍军人转变择业观念,选择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开展。

6、对在校高职学生开展“双证书”培训,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融合。学院还要利用这些培训和鉴定资源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促进就业或岗位的转换,满足社会人员就业和发展需求。

7、对在职职工和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促进企业员工技术水平提升和设备更新换代。根据当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的需求,积极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可将培训班办到企业去。

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现状

1、职业培训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职业培训的认识。在学院日常的工作中,没有把职业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给职业培训正确定位。有的学院甚至只是把职业培训作为创收补充教育经费一种方式。从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责、权、利”结合的管理制度,没有相应人、财、物的支持,使职业培训的开展步履维艰,成效不大。

2、培训面狭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绝对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进行的是按照双证书要求,采取面向在校学生的培训,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定单式培养的学生进行专项技能的培训。而真正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各方面职业培训,面向大量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转岗培训等,还缺乏调查研究,未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与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职业培训相比,优势未能呈现,与普通本科院校职业培训相比,没有鲜明的特色,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占据有利位置,使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成效不明显

3、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在对企业已开展的职业培训中,高职院校往往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只考虑校内培训资源的使用,对企业丰富的培训资源(人力、物力等)没有很好地利用。同时,由于目前相当多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还未提到较高的高度,对职业培训不是十分重视,有些企业仅将目光盯在人才的引进上,不注重提高在职员工的职业素质。

同时,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上存在着培训模式陈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培训大纲和教材不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四、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原则

1、市场导向、按需培训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意识。只有为学员提供满意的培训服务,赢得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订单式与菜单式培训模式。

订单式培训模式是指学院与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和用工协议,由企业提供所需人数、岗位数量及质量标准,学院依据企业需要和学员具体情况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后,将学员输送到协议企业就业;菜单式培训模式则是指学院从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力市场获取用工信息,根据用工信息开设培训项目,以菜单形式向社会公布,供学员选择,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力市场服务部门推荐,企业择优录用。

2、校企合作、学用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员工状况和培训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要赢得企业的信任,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设施、场地和人力资源。要根据职业岗位和个人需求,开发灵活、实用的培训课程和内容,着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要与员工的个人背景和需求相结合。倡导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现教学与培训手段现代化;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基础,开展对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

3、坚持标准、注重质量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必须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规模、拓展专业门类、增强社会声誉,促进社会职业培训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要根据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分类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

定服务。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要建立稳定的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要有配套的督导机构和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对重点课程可实行考培分离。

五、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工作思路

1、成立机构。要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与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联络,建立如阳光工程、春蕾计划、复员退伍军人等培训基地,授予相应的培训资格。努力建成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由学院主要领导分管。

2、配备教师。要从学校教师中选派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担任社会职业培训的授课工作,要聘用企业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学员授课,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懂教育、会管理的专兼结合的职业培训教师队伍。

3、协调资源。要根据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装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要联合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到企业现场进行观摩和实践操作。要与校内各教学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必须有方便使用学院各种教学资源的权力。

4、开发教材。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培训教材。要组织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与企业有关人员密切合作,以“精练实用”为原则,编写出适合企业需要和学员具体实际的培训教材,并在实际培训工作中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5、周密计划。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要利用学院的资源与品牌优势,重点推出一般培训机构难以开办的培训项目;培训之初,不要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即使人数不多、利润不高甚至亏损也要定时开班,其目的是使机构运行起来,逐步形成影响并扩大培训规模。

6、广泛宣传。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关键是要拓宽市场,获得生源,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对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参加方法等进行广泛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动员适合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参加。

7、灵活管理。社会培训具有行业分布广、时间跨度大、需求层次多等特点,因此,在教学管理上,要突破常规,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形式,以确保培训质量。在培训管理中,可采取每门课程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员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课时安排上,要以部分时间制和业余时间学习为主,注意利用晚间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学习,方便学员完成培训。高职院校还可采取送教上门的方法,主动将社会培训工作拓展到农村、企业和社区等,方便不能离岗来校培训学习的学员。

8、改进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要加强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做到讲解与操作、案例分析相结合,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要强调运用感性直观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学员易于接受和消化。

9、考核鉴定。对培训期满的学员,由培训机构组织进行考试考核,并对其思想品德、劳动态度等进行综合评定,考试考核合格者核发培训结业证书,技术专业和工种的结业生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合格者由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相应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要将培训与推荐就业结合起来,解决培训学员的后顾之忧。

10、经费来源。要探索一条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培训经费的新路,多渠道筹措培训资金:(1)向订单式培训合作企业收取培训费用,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2)向地方政府申请,从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培训补贴;(3)对没有企业培训经费和无法申请政府专项基金的,按培训成本向培训学员收取;(4)在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向政府申请专项拨款。

参考文献:

[1]兰春探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的依据[j].镇江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p14-16.

[2]唐锡彤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学习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3年03月03日第九版

[3]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年第25期p23-25.

[4]熊自权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成因[j].经济论坛,2003年第23期p69-90.

社会培训制度篇6

论文摘要: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师资队伍模块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方式模块化的建构谈一点肤浅之见,为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作一浅入探讨。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全社会已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和网络环境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能适应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个人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在形成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围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分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之间的链接,最终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化。它的设计原则就是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以主体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它由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模块组成,同时通过几部分内容模块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化,进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有效性和最终目标。以下就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模块化的方式作出探讨。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政府领导统筹,学院主抓培训,成教指导管理,社区整合协调,群众参与推动,网络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需求导向,全员全面全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模块,是推进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县长、教育局局长要亲自带头,亲历亲行,要建好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三大模块:一是县府—教育局—乡镇—村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块,负责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并对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部署;二是市社区大学—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校—村校为主的培训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计划与管理制度模块,各个管理模块必须制订完善的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规章。如:制订《专项技能培训实施计划》《科技农业培训实施计划》《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培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居民培训卡制度》《考勤点名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由行政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计划制度模块等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可以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模块化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革新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施“能人培训”工程,力求培养选拔出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五强”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全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强劲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措施。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构建人才内选模块。社区学院要制定培训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培训教师。二是构建人才外聘模块。在实际的工作中,争取让有经验的县部、委、办、局的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乡镇村的技能人才,科技致富能手、务工经商、企业经营主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构建人才回聘模块。应当积极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复退军人,高等院校有技能的相关专业教师,虽是本地但在外地有一技之长、发财致富的“能人”任客座教师。通过上述的人才内选、外聘、回聘三个模块,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

三、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和“面向全员,兼顾精英,突出农村”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展开不同内容的培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此外,社区学院和乡镇成校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居民报名参加的培训内容,采用下列五种模块实施:一是分线培训模块,即把企业、科技农业、商业、管理类四条线实行分工培训;二是分项目培训模块,即把分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等分类型、分层次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理念培训模块,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发财致富理念教育,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八荣八耻、安全等教育;四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训模块,即对社区居民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精于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等一系列的教育,促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的分线培训、分项目培训、理念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模块,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促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深层次地开展。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方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需求,着重探索以下三种社区教育模块。

1.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乡镇经济特色,依托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村校,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为重点,探索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根据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积极鼓励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参与进修,依托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二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外来务工人群各项培训。应努力做到内容多样,时间超前,对象广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起集学历证书、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模块。

2.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加强与县公安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机关工委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会计上岗证,电算化会计、单证员,建筑业、矿山四大员,旅馆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危险品货物运输员,浴室服务人员,酒店服务业人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普通话、旅游从业人员,废旧物品协会业主,再就业人员等行业型学习培训;二是专项开展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保健、孕妇保健、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休闲、国家时政等休闲型学习培训;三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健身中心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明修身,文化培训,娱乐修身、健身等活动型学习培训。通过各类型学习培训的开展,把“学习型组织”活动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乡镇要评选出典型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通过开展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力度,探索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3.整合资源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开展社区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应依托县社区学院网站,建立和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访问教育网站。县社区学院网站要具有资源功能、办班报名功能、作业提交功能、教育博客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等,便于社区居民自主上网学习,必要时也可以相对集中上网学习。二是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库。县社区教育网站应设置“视频点播”“教育博客”,建立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资源库、培训管理库,开设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文献、学术活动、专业理论、专项技能、课题研究等),公告信息栏(日常工作的通知、以上各资料库新内容的介绍)等,为社区居民直接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提供便利。三是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应积极利用各乡镇政府、村及中、小学开通的双向视频系统这一平台来开展县内社区居民远程培训。可利用双向视频进行技能培训交流,把双向视频运用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四是采购或印刷文字资料。指把各种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编印成小册子,送发给参训人员,为参训人员提供书面学习资料。

综上所述,即通过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资源整合型社区教育模块的构建,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深入仔细的工作。让我们创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手段和培训手段,与时俱进,致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块,实践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模块化。让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构建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

社会培训制度篇7

第一条为实施龙川县农村信用社“人才立社,科技兴社”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县农村信用社教育培训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高水准的文化和业务素质的员工队伍;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农村信用社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xxx农村信用社系统。

第三条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传播先进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为导向;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全员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全面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发和培训农村信用社各类高素质人才。初步建立和形成高级管理人才、经营管理骨干、市场营销精英、科技开发与创新、窗口服务和安全保卫共六支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员工队伍。

第四条培训教育工作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一)高起点,大思维,全方位,严要求;

(二)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三)统一规划,系统管理。分类指导,分级负责;

第五条教育培训工作按如下基本要求:

(一)员工每年参加培训时间累计应不少于30学时,其中,新员工第一年参加培训时间不低于50学时。

(二)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与结果应纳入年度考核,建立教育培训激励机制。

(三)进一步落实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聘任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第二章教育培训的组织架构

第六条辖内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在联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培训包括一般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岗位业务与技能培训、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培训等。

第七条联社人事教育部是教育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我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负责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并建立和管理员工教育培训档案。

第八条联社其他职能部门是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部门;负

责调研并编报本部门年度培训需求,组织实施年度培训计划以及授课人员的推荐,组织辖属开展专业培训等。

第三章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第九条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是教育培训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包括制订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围绕业务发展与管理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业务创新、业务难点、疑点和热点的培训内容;同时提高员工岗位素质的要求,培训内容要有适当超前意识。

第十条人事教育部门于每年第四季度向各职能部门发出《年度培训需求调查表》(附件1),进行培训需求与整合;各职能部门按照本部门下年度工作计划与工作需求,提出教育培训需求和总体方案;人事教育部门汇总各职能部门的培训需求,综合审理,制订出《年度培训计划》草案后,报联社办公会议,审议后印发实施。培训计划包括:培训课程、培训对象、人数、课时、培训时间、授课老师、费用预算等。

第十一条教育培训对象划分为:

(一)高管人员培训:指联社中层干部及基层社主任,重点是金融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业务(新产品、新工具)的推广。

(二)员工素质培训:指以全体员工为对象的素质教育,重点是普及经济金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计算机和外语等知识。

第十二条教育培训形式分为:

(一)岗前培训:新员工录用前组织业务技能、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

(二)集中培训:组织员工对新的业务操作及内容进行集中培训。

(三)岗位轮换:挑选员工在不同的岗位轮换任职,培养其综合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外派培训:选派部分员工到最具代表性的先进企业或机构考察学习。

第十三条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遵循如下基本规范:

(一)各职能部门(培训主办部门)应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制定单项培训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培训通知、费用预算等。未编入年度培训计划》但确需增加的培训项目,有关职能部门应填写《培训申请表》,提前5个工作日提交人事教育部门审核,并报联社办公会议审批。

(二)培训主办部门将单项培训工作方案送人事教育部门初审、会签后,报联社分管领导审批。

(三)培训各项工作:联系好授课老师、发放上课通知、准备培训教材、布置培训场地;组织学员签到进行考勤制度,受训员工要严格遵守培训班的纪律,培训结束后,出勤统计与登记、录入培训档案、培训评估汇总分析;授课老师及时填写《培训班考勤与考试成绩记录表》(附件2)报人事教育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培训登记与档案管理

(一)参加培训的员工要进行培训证书登记或学习考核登记。培训登记由主办部门负责,学习考核登记按人事管理权限交人事教育部门存档。

(二)培训证书由省联社统一印制《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培训证书》,由

县联社人事教育部门发放和审核。培训证书人手一册,由个人保管。

(三)联社人事教育部门负责管理《学习考核登记表》(附件3)。

(四)《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培训证书》和《学习考核登记表》所记载的内容是员工参加培训的有效证明,作为员工考核以及上岗任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培训组织者、授课老师和员工应积极配合人事教育部门做好培训档案的建立和保存工作。参加学历教育的员工在毕业后,应将成绩表、毕业证书(结业证)复印件报送人事教育部门,同时人事教育部门做好学籍档案的转档工作。

第十五条教育培训经费管理

(一)培训经费按金融企业财务管进规定的比例提留,培训费用按同类规定列支。

(二)培训经费须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教材资料、老师酬金、改善办学条件等与教育培训直接有关的项目,不得挪作它用,更不得组织与教育培训无关的旅游等活动。

第四章附则

社会培训制度篇8

保障和落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并且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主力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为主体的农民工群体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新的城市产业工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以及新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一代农民工群体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都具有根本性的转变,个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职业道德、技术水平都具有明显的提升和改变,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靠体力劳动换取经济收益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之上,能够融入城市、受到他人的认同,进而成为市民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更高更现实的追求。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身份的过渡仍然阻力巨大,在城市中无法平等享有各项权利,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知识层次偏低、技术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职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不能实现从“村民”到“市民”身份上的转变,依然无法融入城市。改革城乡二元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地政府部门主办的教育培训全覆盖,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补贴资金全国统筹、跨省转移,全方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利平等、受教育培训机会平等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规则公平,对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具有人数庞大、涉业广、作用独特、贡献巨大的特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用人企业对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探索阶段产生的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充当的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的角色,更应该是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具有高素质水平的物质创造者。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培训的途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能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由低端产业工人向高端产业工人的转变,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大量有效人力资源。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还是中国共产党关注人权,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求贯彻十七大、十精神,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点首要目标,执政为民、发展为民,贯彻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思想,凝聚人民的知识财富。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将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联系起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切实维护好实现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益。

二、如何落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

(一)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和实施细则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向知识经济型社会、信息网络型社会转型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成长所面临的就业多样化、技术专业化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发展趋势,落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凸显的问题逐渐增多。曾指出,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可见,统筹规划农村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的支持,更依靠于农民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时间不长,针对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法律体系照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待完整,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上的正确经验,完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制度。以美国为例,美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法案已较为完善,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工业化建设所需的劳动力输出的问题上,国家和法律政策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依靠公共财政的强大实力,不断向各州投入教育资金、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组成具有一定先进水平的教育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较为顺利的完成了农业过剩劳动力的正向流动。比如早在1862年就已颁布的《莫雷尔法案》,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教育法》等,由于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政策上的鼓励支持,美国在解决农村劳动力教育培养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进程,使教育服务事业不再局限于学校之内,做到面向人民大众,树立教育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理念,推广和发展了职业教育事业的进程。在吸取了他国的经验,我们也要抓紧制定如《就业机会法》、《终身学习法》等类似的法律法规来规划和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色,修改现有的法律文件,起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产业工人教育培训法》等。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重新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实施和管理办法,使其能够在政府、企业、个人履行教育培训权益义务的同时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并加快农民职业教育监督管理体制的构建,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未来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

(二)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农民工就业企业利润微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心无力。因此,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部门、各机构的积极性,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合力和科学的领导体制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的新生代农民工反映出的问题还处于认识比较薄弱阶段,还没有一套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得以良好实现的规章制度,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教育培训需求却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制定具有长久性、合理性、高效性的全面协调的教育培训政策。其次,要发挥职业院校、社会办学力量,统筹优化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师资力量。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要改变办学机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庞大、打工群体分散、教育培训内容分类多样等特点,如果建立教学质量精良、教育内容涵盖广泛的师资团队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就会增多,从而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成本,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鼓励职业学校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内。在农村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实用法律法规教育;在城市,发挥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化职业技能教育的资源配置,建立院校与农民工就业企业的联合教学与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展“集中课时”或“分散课时”的灵活办学模式,创办“业余班”和“函授班”,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便利条件,进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的落实。

(三)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补贴额度,保障教育培训经费充足到位培训经费不足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人数众多,并且大多来自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有限,从业单位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利润少,教育培训经费极其短缺,教育培训工作很难开展。当前,虽然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领域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但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渐壮大,落实到个人实际享有的津贴补助却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虽然明确了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上有领导和管理责任,但是教育培训费用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支持,必须要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权分责”的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第一,政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导,要继续扩大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此投入列入财政支出的预算当中,并使之制度化,稳定的保障培训资金注入,形成完善的教育培训资金投入机制;第二,充分调用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吸纳社会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来,从市场的人才需要出发,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划,与职业培训院校建立合作机制,采用“委培式”的方法,由企业承担部分相应的教育培训费用,从而缓解培训经费不足、教育培训资金紧张等问题;第三,针对于待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经济情况,鼓励自筹学费进行培训,对于实际经济困难的可考虑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可向政府部门申请全额的培训经费或采用分期、分段的付款方式来支出培训费用。

社会培训制度篇9

为推动全区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能力、择业能力,紧紧围绕“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劳动就业,保持就业稳定”的总体思路,根据《关于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培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市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服务理念,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促就业的方针,紧密结合企业用工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综合运用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的作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培训和服务,全面提升城乡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形成培训与就业互动的长效机制。

二、培训内容及要求

各街、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按照“提高层次、促进就业”的要求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及相关工作。

(一)职业指导培训:各街、镇应针对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进行以就业形势分析、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择业技巧、了解就业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指导培训。职业指导培训掌握在18-48课时。

(二)创业意识培训: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教材-《创办你的企业》。组织城乡劳动力以普及创业基本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帮助潜在的创业者激发创业积极性,挖掘可行的创业构思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创业意识培训培训时间为18-48课时。

(三)创业计划培训: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教材-《创办你的企业》。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以开展创业经营管理知识、项目选择、企业注册、融资、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培训。创业计划培训时间为112课时。

三、组织实施

(一)各街、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在组织培训10日前,应持以下资料办理培训备案手续:

1、职业指导培训:

(1)《培训开班呈报表》;

(2)《培训人员花名册》;

(3)培训人员excel电子表格;

(4)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表(各一份);

(5)参加培训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2、创业意识培训:

(1)《培训开班呈报表》;

(2)《培训人员花名册》;

(3)培训人员excel电子表格;

(4)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表(各一份);

(5)参加培训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

3、创业计划培训:按照济人社号文件执行。

四、培训补贴的来源与标准

开展就业培训所需资金按规定从就业资金中根据实际需要统一安排,培训结束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各街、镇开展培训的人数、班次情况按照以下标准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

(一)职业指导培训:按每人40-60元标准给予补贴。

(二)创业意识培训:按每人50-80元标准给予补贴。

(三)创业计划培训:按照济人社号文件执行。

五、监督与管理

(一)建立就业培训质量监督制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实施培训的单位进行检查和督导。每年对培训实施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督促其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培训资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将加强对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杜绝骗取、套取、挪用培训补贴等行为。违反有关规定的,将停课整改,严重违规的,取消其培训资格;违反规定骗取或冒领培训补贴的予以追回,并将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建立就业培训考核制度。将就业培训工作纳入各街、镇就业目标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内容:指标完成情况、组织机构建设情况、培训人员基础台帐建立及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

(三)建立创业后续服务制度。各街、镇应组织建立相应的创业服务机构,由专家组、志愿服务队提供创业培训后的创业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开业指导等必要的后续服务工作。

社会培训制度篇10

一、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与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统筹做好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本地火力资源开发与吸收外地适用劳动力工作,统筹扩大就业规模与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统筹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和公平的目标,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结合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经过3至5年努力,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体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制度;建立和完善与统筹城乡就业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用工执法监督体系和制度,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5.5万人以上,转移就业4.5万人以上,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稳定在20%以下。

三、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劳动就业工作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工作体制和管理制度。

1.强化各级政府管理劳动保障工作职能,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就业工作,把促进城乡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劳动就业工作属地化改革,加强乡镇(街道)一级政府管理劳动就业工作的职能,结合农村综合改革予以落实。

2.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城镇失业登记办法,对失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探索建立抽样调查制度,准确掌握城镇失业状况。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状况季度调查制度,及时掌握情况,更新数据库,为决策提供依据,增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逐步建立从招聘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录用备案、社会保险缴费申报的完备的招用工程序。严格录用备案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当地县以上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录用备案手续。

(二)加快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1.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工的市场就业机制。彻底消除对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限制,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

2.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提高农村就地就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完善和落实城乡统筹的就业扶持政策,形成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重点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继续实施以全面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抓手,落实政策为重点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对被征地农民,继续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给予享受除税收以外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援助政策。对新生劳动力重点是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纳入当地就业规划,建立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制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完善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减免费为重点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制度,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列为政府年度实事工程,加快培训、加强服务,促进转移就业。

(三)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制度。

1.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社会事业(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的基础作用。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社会事业(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各乡镇通过新设、挂牌、合署等形式,在今年年内必须全部建立社会事业(劳动保障)所和村(社区)的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

积极稳妥发展和规范职业介绍、职业咨询、职业评价、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社会化就业服务组织,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

2.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按照覆盖城乡的要求,调整市场布局,到2007年底前,完成各中心镇市场建设或设置招聘交流场所,形成以市中心市场为龙头、县级市场为骨干、中心镇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努力改善市场设施,提升市场档次;克服体制,整合资源,拓展市场功能,为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地就近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交流服务。

3.加快市公共事务网就业信息子系统建设。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上下联网、信息共享"的原则,形成覆盖市、县(区、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做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2006年实现市与各县(市)联网,2007年底实现全市联网及与省的联网。同时,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4.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统一制定公共就业服务计划,统一设立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统一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服务规范。继续实施以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为对象的“再就业援助行动”、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为对象的“春风行动”、以技能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为对象的“技能岗位对接专项服务”和“就业见习计划”,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全面实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免费服务制度,制订劳动者享受免费服务、政府出资购买就业服务和培训成果的办法,完善职业介绍补贴和再就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减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

努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服务对象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

积极推进地区间劳务交流与合作,有效引导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维护外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制度。

1.完善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形成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培训的格局。统筹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动员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参与劳动力素质培训,培育和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区域性培训中心,构建起县(市、区)、镇(街道)、村三级培训网络。积极推行企业出定单、培训机构出菜单、劳动者点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模式,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整合资金,完善办法,运用财政补贴建立向社会购买培训成果的制度。

2.把农村劳动力的弓l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本地职业培训计划,完善减免费培训制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模。继续对城镇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减免费培训。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经创业培训成功开业的,给予培训机构创业培训补贴。大力开展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加快岗位成才,强化用人单位对职工的岗位培训责任,用人单位会同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由政府按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给予适当培训补贴;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输入地与输出地共同做好转移就业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输出地与输入地合作办学新模式。落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加大技能培训在职业培训中的比重,通过初次技能鉴定,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

(五)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用工执法监督体系和制度。

1.健全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劳动合同制度3年实现全覆盖,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探索加强各类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和调节,健全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等制度,及时调整、合理确定最低月工资标准和小时工资标准,规范分配秩序。加强工时、休息休假、女工及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标准工作,改善和规范企业劳动条件。

2.积极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重点抓建立乡镇、街道一级三方协商机制,在外来民工多的街道、乡镇,建立外来民工管理服务中心。推进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调机制建设,保障农民工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通过工会建立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3.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督,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街道(乡镇)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或兼职人员,保证监察执法需要。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人力资源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将辖区内所有企业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整顿和规范企业用工秩序,严格禁止和纠正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建立健全建筑业和其它特殊行业的工资担保或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完善各级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继续打造“嘉兴无欠薪”城市品牌,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六)积极探索完善与统筹城乡就业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1.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险需求,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将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2006年实现基本全覆盖。

认真落实浙江省政府按照国发[2005]38号文件完善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逐步将本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和已稳定就业的外地农民工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已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中断缴费的农民工,用人单位予以续保。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帐一、统帐二、单建统筹办法,鼓励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实现基本全覆盖。

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将农民工全部纳入范围,并逐步过渡到与城镇职工一样缴费、一样享受。

逐步完善以纳税户为依据、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地税征收办法,努力扩大覆盖面,提高征缴率。

2.进一步完善“土地换社保”的被征地农民安置办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行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相结合,劳动年龄段以上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年龄段以内被征地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即征即保、应保尽保。

进一步完善被征地时建立养老基本生活保障与被征地前已建立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办法、被征地时建立的养老基本生活保障与被征地后接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

3.坚持以参保人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给予补助,地方财政适当补贴扶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探索实行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缴费水平与农民的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待遇水平与个人缴费相挂钩,与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基本承受能力相适应,既有别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又有利于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4.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乡镇、行政村覆盖率保持100%,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员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加率在90%以上。逐步增加各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2010年前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与多层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1.加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的领导。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组织和指导全市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并相应调整充实成员单位,明确职责和任务,落实责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职能。各县(市、区)相应建立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把统筹城乡就业体系和制度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列为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逐步向对乡镇(街道)、社区(村)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延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2.加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促进就业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确保需要。要统筹使用财政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征地调节金(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经费)、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发挥各专项资金最大效能。要简化拨付手续和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加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的协调。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保障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户籍制度、外来人员管理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制度等整个城乡一体化改革各个环节相衔接和联动,以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