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传统教育十篇幼儿传统教育十篇

幼儿传统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9:12

幼儿传统教育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原则;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讲究自然,防止生硬刻板。选择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能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好素材。比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建筑、陶瓷等。要讲究“因势利导”,形成正确启蒙,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亲子教育,共塑儿童完美性格。

二、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形象教学法

幼儿的思维方式,0-3岁是直观行动思维,3-7岁是具体形象思维,7岁以上才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面对幼儿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选用图画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就是利用图示、图文等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行教学的方法。

2.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分角色对故事进行模拟表演,再现情景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

3.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幼儿通过阅读、游戏、学具操作、实验等来实现认知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4.叙事教学法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是近年来主要运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叙述是人们认知和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讲故事、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质。叙事教学法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经典诵读,甚至是某些古诗的教学。这种讲述式教学不但让幼儿获取认知,启发心智,还实现了道德教育。[3]

三、学前儿童古典文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为根据确定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为以下几方面:古典文学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节庆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本文着重探讨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教育。

1.幼儿古诗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得到情怀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进而丰富和厚实幼儿的文学积淀。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对于幼儿来说,很多古诗他们都不能准确理解其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符合幼儿近期的发展和长远发展。从诗歌的形式上多选择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绝句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容易诵读和记忆。大班的幼儿可以学习一些律诗。从内容上来说,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如描写景、物的:《蜂》、《咏鹅》、《咏柳》、《风》、《梅花》、《望庐山瀑布》等;反映幼儿生活的:《村居》、《所见》、《小儿垂钓》等;与季节相关的:《春晓》、《咏柳》、《清明》、《小池》、《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雪》等。这些古诗语义浅显、用字自然、画面清新、意境美妙、感染力强。当然,在情景交融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之后,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幼儿感知一些浅显的道理。如《悯农》的学习让幼儿知道珍惜粮食,《观书有感》启示读书的重要性,让幼儿感知《赠汪伦》中朋友之间的友谊,《游子吟》中伟大的母爱,《示儿》中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强盛的时期,记诵大量的古诗呢?对倾向于写景抒情的诗歌,可采用形象教学法,以画面作为教学背景,把幼儿带入情景中,同时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用声及画吸引幼儿的听觉和视觉来学习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而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郊的《游子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绅《悯农》等诗歌,有明显的故事性,那么我们可以用故事法来进行教学。甚至还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这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2、幼儿经典诵读

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以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但由于“五四”时期的民族科学启蒙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我们失落了经典。朱自清和闻一多两位老先生对经典失落非常担忧,朱自清1941年曾写过一本《经典常谈》[4],在序中他提出“经典的废止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从幼儿诵读经典开始,民族的核心价值须在经典的传承中得以体现。自1994年,王财贵在台湾推广“儿童诵读经典”教育运动后,在全球华人地区掀起了“儿童读经”风潮。1998年北京成立了圣陶实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以期实现“必有大木出于深林,可望绝学继于诸子”。诵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经典对幼儿思想启蒙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曾在论文《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5]中阐述过“蒙以养正圣功也”等意义: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培养倾听,锻炼表达;感受韵味,提升美感。中国历来重视“蒙学”,提倡幼儿读经。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代表性的、历代广泛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近年来随着读经热的掀起,蒙学读物相继出版,特别是2012年4月由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洁主编,十余位古籍专家、古典文献学者精心编撰,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传统的读经方式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现在某些学堂甚至还要穿汉服,跪着诵读。所以有学者提出对儿童诵读经典的质疑,认为是违反科学的复古倒退“闹剧”。[6]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价值不容置否,主要在于教育方法问题。不能让幼儿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经典,不能一味遵守那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能违背教育的初衷,要立足于幼儿本身,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和口授法,这三种方法在诵读经典中仍然可行并行之有效,除此之外,情境法也很重要。

3.神话传说与幼儿教育

人类最早的故事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符合幼儿阅读的心理期待。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传说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与幼儿的思维方式一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打破时空的限制上天入地,神话传说是符合儿童思维的文学样式。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把握世界,神话传说是开启儿童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对世界的形成及自己的诞生充满着好奇,总有许多的为什么,给幼儿讲解“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就是用幼儿的眼光回答了幼儿的提问;给幼儿讲述远古祖先或英雄人物与自然作斗争的神话传说,有助于培养幼儿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机智灵活的品质。教师在讲述神话传说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的神话,对神魔鬼怪的描述要注意幼儿心理的承受力,不能使幼儿产生恐惧感,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时可以让幼儿想象“宝莲灯”的样子和它的功能,大班的幼儿还可以试着画一个宝莲灯,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样的神话传说教学设计,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通过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懂得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4、寓言故事与幼儿教育

幼儿传统教育篇2

关键词:传统国学;幼儿德育;道德规范

幼儿时期的教育都属于启蒙教育,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行为和道德的规范是最好的时机。在我国传统国学启蒙思想别重视幼儿时期的教育,本文就传统国学教育对幼儿德育的作用做出探析。

一、传统国学教育对幼儿德育的作用

1.帮助幼儿理解道德内涵

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幼儿的行为往往是放任自由的,幼儿只有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才能慢慢懂得道德的含义。而传统国学教育中大部分是文字性教育,在这种文字性国学经典教育中有助于幼儿理解道德的内涵,达到对幼儿道德的启蒙作用。

国学经典中的道德教育并不只是理论的铺列,更多的是事迹的记述。这种记述能够让幼儿对道德有更加具体的认识并提升幼儿对于道德的判断能力。

2.提升幼儿道德情感感受力

幼儿的自我道德约束能力是一种由内而发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且受到幼儿自身情绪的影响。在传统国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多内容是对于人内心想法的约束或者强调自省的重要性。这种传统国学教育过程能够从幼儿的内心提升幼儿道德情感的感受能力,只有道德感受能力提升才能具有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国学教育正是提升幼儿道德情感感受力的过程。

3.细化道德规范

在传统国学教育中,很多教育内容对道德要求的具体行为做出了详尽的描述,这种详尽的道德行为描写能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从而在生活中具有自觉性。

例如,《弟子规》的学习内容对幼年时期的道德行为做出比较全面的行为约束,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够很好地影响幼儿时期的自觉性,因为此时的幼儿对于规则有一定的依赖性。

二、避免传统教育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知识并不适合幼儿时期的学习。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幼儿所学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同时应该认识到传统国学和现代科学并不矛盾,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传统国学教育对幼儿德育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多种手段对国学知识进行教育才能实现幼儿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幼儿传统教育篇3

关键词:山西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宏大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它既是既往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当下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当前,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已经将文化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正努力实施主支流文化兼容互补、综合创新的文化策略。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创造的主要途径,理应担当起时代赋予发展文化的重任。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华夏文明的摇篮”之美称。如何在弘扬和传承山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经验,发展和创新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开发本土课程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值得深思和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太原理工大中区幼儿园一直本着“传承、比较、融合、发展中华文化,结合山西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形成以山西传统文化为中心,其他省市呈发散状分布的蛛网式教育,使幼儿教育全面化、深入化,办成有特色的新生代幼儿园。

一、选取适当教学内容,传承山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的一节课。它既要有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有多渠道、多方法、有机渗透的“隐性课程”。

山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歌舞、服饰、节日、工艺、运动、饮食、建筑、美德,等等。我们将山西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如:小班幼儿3―4岁,年龄偏小,他们对吃的感兴趣,于是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是与其有关的民间小吃、民族食品等。山西有首民谣是这么唱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滢滢……”既形象生动又便于记忆,中班幼儿4―5岁,他们好动爱玩,喜欢爬山玩水,因此可以进行平遥古城、太山、晋祠、五台山等人文教育。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累,对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兴趣,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对其进行山西晋商文化教育。

二、寓山西传统文化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把环境创设看作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墙饰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能从情感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感。将山西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墙饰中,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知识,使他们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认识山西传统文化。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必须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以浓烈的气氛渲染,他们才会去感受、想象和发扬、创造。

1.创设传统文化环境。从幼儿园的大门口护栏展板、建筑墙群到活动室;从楼道墙壁、天顶到任何角落,到处都张贴着山西名胜古迹、晋剧脸谱、特产的宣传资料、文字彩图等大型展板。有趣的是景点的对应处还张贴着幼儿游览过此地的照片,这种互动的形式别出心裁,教育效果显著。

2.每班选取一个主题,创设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节日花灯”“晋剧脸谱戏曲服饰表演”“布老虎展”“剪纸文化”“山西花馍文化”等,使幼儿时时感受传统文化,以便学习、观赏。

三、以游戏的形式感受山西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教学。

1.每次教学都以旅游的形式开始。幼儿在游戏中放松、愉悦、自主地学习,并且从中学习旅游安全小常识。定期请旅游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发一些旅游小册子、带队小红旗、旅游帽等,通过导游端庄的仪表、专业的讲解,增强旅游教学的真实性。

2.尽量进行实物教学。如对小班幼儿进行民间小吃教学时,可以边唱民谣边请幼儿品尝;进行民间社火教学时可将旱船、大头娃娃等道具借来让幼儿亲身体验玩耍;还有花馍、剪纸教学可以边讲解边请幼儿操作。

3.发挥幼儿自身潜能。幼儿的模仿能力与生俱来,最初的模仿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加深,而后幼儿就开始创新发展。鼓励幼儿当老师去影响教育身边的人,既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所学知识,又为幼儿园美名。

4.发挥家长才能。有的家长多才多艺,邀请他们参与教学和孩子互动,共享资源。

四、感知民族艺术,学习与传承民间技艺。

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开展教研活动。首先,进行说课活动,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山西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经过交流研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其次,公开课教学是非常有效快速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围绕山西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传统古老的教育形式有质的飞跃,选材五花八门,如砚台文化,配着优雅的古筝琴声,好似来到高山流水的仙境,毛笔一挥,一个字“雅”,内容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给幼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评课活动中采用2+1即2个优点1个不足点的方法,实现闪光点资源共享化,不足点完善化。活动结束进行书面材料总结,包括活动的意义、感想、效果评价,并且要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亲历传统文化节日,感受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流传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是民族精神、道德、情感、习惯等的重要载体。在中秋节我们组织幼儿一起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幼儿亲手制作月饼并品尝。端午节让幼儿走进屈原,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诗文,既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又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动手包粽子插艾草,既学习相关技能技巧又增近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很好的寓意,从而真正让幼儿领悟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六、山西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家庭教育。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任务,还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发动家长和幼儿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工艺品;鼓励家长给幼儿讲故事、念童谣;进行玩跳皮筋、耍骨头、放风筝等游戏;带幼儿观看老艺人的面塑、皮影戏等绝活表演;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游览公园、旅游景点等,让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家长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即弘扬山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都将促使我们一如既往地把这项研究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使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了解山西,了解中国,了解全世界。

幼儿传统教育篇4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民俗教育;同文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15-02

1引言

牌头镇地处诸暨南部,自明清以来,地方有识之士兴教办学,教化南乡子弟,人才辈出,形成了独特的同文教育文化。时至今日,全镇中心幼儿园、镇小、镇中、高中结成教育联盟,共同打造“同文教育品牌”。围绕建设“阳光同文(幼儿园)――活力同文(小学)――尚德同文(初中)――品质同文(高中)”的特色发展思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同文办学文化。2009年幼儿园被评为诸暨市传统民俗教育特色幼儿园,民俗传统文化更多面地被幼儿所感知,走入幼儿学习生活。传统民俗教育的开发和利用为幼儿课程建设的一部分,融入了幼儿教学,促进形成了幼儿园教学特色。实践中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古为今用,从当代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维度改编创新传统民俗教育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展传统民俗教育传承与创新视域融合架构活动,充分发掘传统民俗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现代教育活力元素,致力实现传统民俗教育创新运用于幼儿园课程建设,丰富幼儿园教学内容。

2三个板块:构建“同文新芽”课程

以幼儿活动为中心,以同文教育为背景,以传统文化为线索,以游戏互动为载体,以“同行・同言・同乐”为行为主轴,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了民俗教育创新课程方案“同文新芽”。

第一板块:集体教学创新让教学回归幼儿充分挖掘优秀、健康、向上和正面反映生活的以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体育游戏“金三角”载体为主的幼儿园传统民俗教育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内容、范围、进程等,设计并实施教育教学方案,形成一系列幼儿园传统民俗集体教学游戏创新活动。此系列中汇集的许多创新民间集体教学游戏活动方案,体现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力求使理念具体化,成为幼儿教师们便于掌握的、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在参考和借鉴这些方案的过程可基于自己的课程设想和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选择和应用。

第二板块:民间游戏创新让游戏贴近生活从原有的游戏素材中筛选、分类、汇总,整理出一系列游戏素材,发掘创新元素,研究每个游戏新的价值、玩法、规则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全体教师的自我探索、交流分享、归纳总结,汇编成小、中、大各年段创新游戏方案。一类是以发展身体动作为主的体育类游戏,如跳橡皮筋、系手绢等,在户外活动中实施;一类是以发展幼儿智力动手动脑为主的益智类游戏,如玩花线、翻洋片等,在区域活动中实施;还有一类是伴有儿歌的以一唱一和或一问一答为主要形式的语言娱乐游戏,如《打大麦》《金锁银锁》等,利用幼儿自由游戏活动时间,灵活组织。促进幼儿主动发展,让传统游戏焕发出新的光彩。

第三板块: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传统民俗节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以节日民俗文化为基点,以快乐体验和自主发展为理念,以爱的情感交流为落脚点,赋予传统民俗节日舞台化创新,创新汇编了一套“同文儿童节”活动方案,旨在建构一种形式创新、资源整合、过程优化的园本民俗节日创新模式。

3多维度、全视角的课程实践

把现有一日课程内容用一种新的视角呈现出来,使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俗传统创新教育的开展在同一过程中综合进行,改造“老房子”,建构“新房子”。

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的过程就是把教育意图客体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把教育目的内容具体化贯穿融会到所要创设的环境中去。因此,以“同言・同行・同乐”为纬线,以动态的民俗教育创新活动内容为经线,形成相适应的课程实施环境,幼儿园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显现出圆融和谐的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现代活力,幼儿与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在互动中使环境和课程得到不断丰富。

在户外活动中实施以发展身体动作为主的体育类游戏创新。幼儿园早操音乐选择上,小班选择童谣《拉大锯》和《圆圈舞》对接,中大班选择《斗牛舞》和《圆圈操》对接。在晨间活动中,主要选择一些小型的一般幼儿可以独立完成的个人游戏,如斗鸡、跳绳、踩高跷、跳竹竿、滚铁环,户外体育游戏有跳跃类的跳房子、跳皮筋,创新探索有奔跑类的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有综合益智类的打陀螺、打掸子,有杂技类梅花桩,有集体类“荷花荷花几月开”“城门城门几丈高”等多种经过整合创新的游戏活动。

贯穿在自由活动中一唱一和或一问一答为主要形式的语言娱乐游戏创新内容很适合在幼儿零散时段的自由活动中。在操作中主要把握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精选。精选贴近孩子生活、富有情趣、朗朗上口并富有韵律感的,如《小老鼠上灯台》;精选有关季节转换和民间节日以及地方性语言的,如《九九歌》;精选有生动教育意义的,如《小乌鸦爱妈妈》;精选能与游戏相结合的,如《金锁银锁》。第二环节是演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采用游戏互动、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幼儿兴趣。第三环节是创编,如猜中指、踢踢板板等语言游戏玩出新花样。

在实施活动中动态重构整理汇编小、中、大各年段一系列传统民俗教育内容,古为今用,σ咽占运用的传统民俗教育内容从当代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维度有针对性进行进一步的改编嫁接。如诸暨有越剧《九斤姑娘》《红楼梦》等好听的地方戏,而《拉大锯》是一首传统的民间童谣,一直在我园幼儿生活中传诵,将童谣谱上越剧的旋律,幼儿不仅可以吟诵,而且可以歌唱。童谣最后一句是“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看什么戏呢?小朋友一问一答地在进行:“台上演的是什么戏,那是宝玉黛玉红楼梦;台上演的是什么戏,那是张生莺莺西厢记……”顺应《拉大锯》中看戏的内容,正好将我们这些诸暨的地方戏越剧编进去,将越剧的传统剧目巧妙地进行嫁接,幼儿既演唱又表演,自然产生了越歌表演活动《大家一起去看戏》。

在区域活动中同构寻找和筛选有益于发展幼儿智力、动手动脑为主的益智类游戏,同区域活动有机整合起来,积累总结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方案和组织指导方式。在建构区域活动方案的时候,以主题目标为大目标,教师紧紧把握主题活动研究的线索,制定各区角具体活动小目标,使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配合,班班有特点。

通过节日活动延展开展“追随儿童・同星绽放”同文儿童节活动,以节日民俗文化为基点,以快乐体验和自主发展为理念,使传统民俗文化通过节日活动延展。幼儿园同文儿童节旨在建构一种形式创新、资源整合、过程优化的园本民俗节日创新模式。包括以关爱、祝福、迎新的庆生折纸节,以孝敬、团聚、感恩为主题的重阳民游节,以团圆、喜庆、祝福为主题的闹元宵猜谜节,以友爱、包容、和谐为主题的端午守擂节。

研修专题活动,助推课程发展课程发展幼儿园倡导的专题研讨活动,也有效推动了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如“让民间游戏在区域活动中绽放光彩”专题研修活动,教师们从中汲取了营养,教师观发生了全面的变化,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扩展了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而使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积极参与建设具有民俗特色的区域游戏教育资源,与幼儿、与课程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在多元评价中验证为更好促进幼儿发展,科学建设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幼儿园基于课程实施效果,编制了“儿童发展评价量表”,评估的范畴包括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体能发展、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和美感发展,评估表列出了传统民俗教育过程中须予以重视的发展项目以及每个项目的表现指标。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方法多元等多元角度展开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4园本课程与幼儿成长相得益彰

在保持传统民俗教育特有的风格基础上,秉持“传统文化教育是创新而不是复古”的理念,倡导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引导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人性的光辉和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指导作用,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格养成充分整合,赋予传统民俗教育新的价值,使课程完整体现了儿童的人格。本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推动了幼儿园文化和特色建设,成为教育教学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程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双重价值相得益彰。

5结语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实丰富的幼儿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建构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课程,本身即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幼儿的健康成长显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时展不会也不能淹没传统文化的光芒,而且还会更加凸显出其对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优秀民俗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值得予以重视,不断发掘、探索,并创新应用于教学实践,使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释放出现代活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儿园课程图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丽.学前儿童课程一种创造性游戏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上海市教育委t会教学研究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幼儿传统教育篇5

关键词:礼仪之邦;美德;幼儿;礼仪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人在礼仪方面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曾经是世界各国的典范。礼仪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标尺,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

《汉书・贾谊传》中说道:“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古人对礼仪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如今,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渗透礼仪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塑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幼儿教育暴露出诸多问题,幼儿表现傲慢、自私、没礼貌、乱扔垃圾、不尊重长辈等。所以,幼儿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除了幼儿园担负的教育任务外,家庭成员的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外,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存在不良习惯或者错误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幼儿礼仪教育要坚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幼儿园可向家长传递文明礼仪的知识,督促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教师要与家庭保持及时的联系,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同时,教师也应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推动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环境和及时的礼仪教育。

二、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举

礼仪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教育。幼儿礼仪教育是知、情、行三者的结合。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领会礼仪的含义。例如,在幼儿用餐时,在分发勺子和筷子时发现不够,幼儿教师可以请幼儿去询问食堂阿姨还有没有多余的餐具。当然,幼儿礼仪实践不应仅局限于幼儿园,还应该走向社会。例如,幼儿教师组织超市购物的活动,让幼儿独立购物,在购物中引导幼儿去有礼貌地向他人询问等。总之,幼儿礼仪教育要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

三、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统筹兼顾

环境塑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礼仪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创造整洁、和谐的幼儿环境,坚持有规律的生活行为,人与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通过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来对幼儿礼仪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例如,保持幼儿园教室、桌椅、楼梯等整洁、优美;在幼儿园的宣传栏和门口张贴“你好、谢谢、再见”等文明标语,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无声地传递礼仪教育。同时,幼儿教师的行为也属于幼儿环境的一部分,幼儿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实践。这就需要礼仪教育和环境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氛围,让礼仪教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幼儿学会善良、正直、谦逊、合作等品质,培养幼儿形成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幼儿传统教育篇6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情感对幼儿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个人的成长,就是阳光,就是甘露。但是,幼儿的情感并不完全是自发的。

因此,我园在《在传统节日里寻找民族情感的生长》实验课题研究中,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通过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发展健康的情感。我园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良德育资源,对幼儿进行节日启蒙教育,从而增强幼儿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兴趣,让其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培养幼儿敬老、友爱、善良、勤劳、勇敢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二、有利于幼儿的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幼儿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较为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大多数幼儿在家里养成独占心理,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那些习惯于“惟我独尊”的独生子女,缺乏合作能力,容易被孤立冷落,从而容易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幼儿的交往与合作是满足幼儿的归宿感、自尊心等心理需要方面所不可缺少的。在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动手尝试,同伴之间互相商量、讨论。例如,在节前,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活动室,在班级中陈列、悬挂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制作的、与节日有关的物品;在节庆、区域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调查、交流、制作、讨论等活动,一起协商布置主题游戏区和主题表演区。在这些过程中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了,交往合作的成功,又会大大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在于从小训练手的灵巧性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而且由于动手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紧密相连,通过手的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积极思维,从而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动手试一试,激发其的兴趣,鼓励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制作“冬至”汤圆时,我们给幼儿提供冷水和热水,让幼儿比较用哪种水做出的汤圆好看又好吃。幼儿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食物的变化规律,不仅记得牢,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传统教育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作为幼儿教师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营造传统文化环境

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让他们对某事物感兴趣就必须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以浓烈的气氛渲染,他们才会去感受、想象和发扬、创造。首先必须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能与之亲近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其次依据教学活动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使幼儿身临其境;创设多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农家院”“戏曲服饰表演”“传统小吃坊”,使幼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专门性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是教师按计划专门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学习活动,它的种类丰富,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教学来说,它的教育价值也是不同的。

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开展主题教学活动。通过音乐《闹龙宫》,了解京剧是中国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泥工《捏面人真好玩》等活动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经验,同时还能丰富各类游戏活动内涵,使各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自主、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小巫.给孩子自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

幼儿传统教育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终身教育回族民族文化传承理念

同志曾经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回族人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个性气质,铸造了这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回族人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知道:对于一个重视文化传承的民族来说,教育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教育从娃娃抓起又是这个民族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前提。不可否认,回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传承的民族。回族的民族文化“大体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孕育,元至明代中期的转化,明清之际区域形成稳定三个阶段”。回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历史悠久、内涵深刻,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从事民族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深知传承民族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文只就回族传统文化在回族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传承问题做粗浅探究,旨在为弘扬民族文化尽绵薄之力。

在中国,幼儿园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幼儿园,回族幼儿达到在册幼儿50%以上。我园始终坚持以“适应发展、服务社会、与时俱进”为办园宗旨;以“爱心、细心、耐心、尽心”为保教理念;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全方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家长、服务于幼儿,是一所既具有现代化保教设备,又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儿童乐园,被呼和浩特市民委、呼和浩特市教育局联合授予“呼和浩特市民族校(园)内部管理aaaaa单位”称号。

人们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幼儿园在长效发展过程中,广大教职工依然感到不足,大家普遍认为:一所民族幼儿园,只拥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元素还不够,怎样把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幼儿园形成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让所有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促进孩子们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各民族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学习游戏的乐园、温馨快乐的家园,这才是我们民族幼儿园应有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园整体的文化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发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朝着“思想引领、文化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思路前进,从而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作为民族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载着家长的重托,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回族后代、传承回族文化的重任。那么,回族幼儿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既能彰显民族特色,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主流文化当中,又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发符合时代需求较为先进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呢?这是包括笔者在内所有从事回族幼儿教育的老师们始终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为之实践、探索的课题。我们认为:要想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中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前提:教师首先要了解回族文化的基本含义和本质;了解回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关系以及在幼儿园传承回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园隶属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教育局,是改革开放后绽放的一朵民族教育奇葩,它地处呼和浩特市旧城回族聚居区——伊斯兰景观街附近。这里矗立着七座清真寺,道路两旁的建筑风格颇具阿拉伯情调,是呼和浩特有名的景观大街。这里居住着近两万回族穆斯林,民族文化建设已成为回族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重点发展的地位,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了民族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呼和浩特市以及回民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已经走在时代的前面,目前,回民区现有的两所回族幼儿园都已晋升为内蒙古自治区示范幼儿园,为回族幼儿接受早期教育提供了现代、舒适、温馨的平台。

众所周知:回族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过去最早的“蕃坊”教育,到后来的“经堂”教育,以及现代的学校教育,回族人的教育史源远流长。传统的回族教育是以《古兰经》、圣训为主要内容、以宗教文化传承为目的,与汉民族的教育有一定区别。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回族人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大回族家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就是生产力,如果一个回族孩子从小不接受良好的国民教育,将来就无法胜任现代化的工作岗位,更无法实现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从我们幼儿园目前回族幼儿入园情况看,年轻的回族家长普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不失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大前提下,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优越的公办幼儿园学习。年轻的家长们普遍关心幼儿园教什么怎么教,只要幼儿园有育儿知识讲座或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他们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按时参加,有的家庭甚至会全家出动。

近年来,通过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仔细分析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民族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全面接受主流文化教育,同时也要继承、学习、领悟、理解、尊重优秀的本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健康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笔者想,一所民族幼儿园要想“创造富有生命气息的教育生活”,课程的设置上就应最大限度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换言之,幼儿园必须将民族文化融入园本课程。这样,既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需求,又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发展、认知、经验、游戏的平台,使他们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同时,继承、学习和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懂得交往,勇于创新,进而达到健身、健心、健脑、动手、动口的目的,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文化不同于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某种共同的习性,包括思想、理念、行为、风俗和习惯;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都有强烈保存民族文化的要求,回族也不例外。如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为各民族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成为民族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历史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幼儿抓起,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民族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知道,民族文化是表现民族自我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那么,说到此,究竟什么是回族文化?有学者这样形容回族文化:“她吸纳了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又承载着世界性的大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大古老而伟大的东方文明之河交汇,共同哺育了回族人民,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回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回族的民族精神血脉中始终流淌着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共通因子,传承着两大文明中具有文明底色的基质。”(《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由此可见,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它更多地吸收了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这是回族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什么说回族的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密不可分呢?最主要原因是回族的先民是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是回族人与生俱来的信仰,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作为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绵延至今,它几乎渗透到回族人的一切生活当中。有专家指出:“回族如果抽去伊斯兰文化就会失去独立民族存在的根据”。

笔者出身回族之家,自然了解回族人的民族文化起源,既然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民族属性和特点,那么,她自然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传承下去。

怎样传承回族文化?当然离不开家长,更离不开我们教育机构。

无论什么民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开始了尽心尽职的家庭教育,肩负起了“传道、授业、解惑、释疑”第一师者的重任。就回族家长教育孩子的内容而言,家庭教育自然要体现回族的伦理道德,体现伊斯兰教的行为准则。比如:孩子出生后第三天或第七天,家长就会请阿訇为孩子起一个意义非凡的“经名”。“经名”不同于我们的姓名,宗教学者普遍认为:“经名”是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内涵。为呱呱坠地的婴儿取“经名”,在回族人看来,就是为日后的伊斯兰文化传承奠定基础,因为大多的“经名”源于先贤先圣、圣母圣妻的名字,记住了“经名”也就意味着记住了自己是个回族人。我们幼儿园的回族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经名”,但绝大多数平时不使用,久而久之有的小朋友就忘记了自己好听的“经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现在,有些家长干脆在孩子的姓名前面直接加上了“经名”,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叫起来顺口也很好听。

说到回族人的“经名”,不得不提一种社会现象,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开设英语课。上课伊始,英语老师都会给每个幼儿起一个英文名字,比如Jack、Luck等,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都要直呼孩子们的英文名字。习惯成自然,三年过后,小朋友们没有一个会忘记自己的英文名字,有的小朋友甚至把这个英文名字一直带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问:回族幼儿园的老师上课时,为什么不直呼孩子们好听的经名呢?我们不妨试一试。

我们都知道,幼儿阶段的文化体验将影响到一生的文化观念。回族人十分强调的一个词叫“伊玛尼”,伊玛尼是阿拉伯语,翻译成汉语就是“信仰”的意思。宋庆龄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能没有信仰。回族人的信仰内涵深刻,是回族人的立命之本,回族小孩儿从小就会背诵“清真言”和“作证言”,因为“清真言”和“作证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作为从事回族教育工作的老师,要想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研究回族的发展史;研究回族的;回族的生活习俗,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文化的精华整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正是回族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传统家庭中的回族幼儿很小就会给客人道“色俩目”(“色俩目”就是用阿拉伯文问好祝安)。记得从我记忆开始,我的父母就向我传授、讲解伊斯兰常识,督促、培养我的穆斯林生活习俗。这种耳濡目染的引导,使伊斯兰文化在我的内心深处深深地扎下根来,我懂得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每到宗教节日和重大活动,我们都会跟着家长一同参加,不知不觉中,伊斯兰文化就成了我们回族孩子不可或缺的成长需求。既然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不可分离,那么,回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传承着伊斯兰文化的内涵。我们经常强调民族中小学、幼儿园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活。那么,这个特色是什么?她的生命力又何在?笔者粗浅地认为,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只有走多元文化在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凸显与传承之路,才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活。诚然,一个不懂得欣赏、传承祖先留下优秀文化的民族,是无法办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的。

一个民族的特色很大程度体现在它的生活习俗方面,而回族的好多习俗又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比如,回族的沐浴方式、饮食习惯都是健康的,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非典过后,许多学者纷纷研究回族人用流动水沐浴的卫生习惯;回族人只食反刍动物的饮食习惯,认为只有回族人的沐浴习惯、饮食习惯才是最科学的。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对醉酒驾车的惩罚非常严,立法机关专门出台了法律。在此,我们不得不赞扬回族人不饮酒不吸烟的生活习俗。

有时候,我们一提到回族文化,好多人马上狭隘地与回族的宗教活动联系到一起,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这些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文化。没有一种文化不与其民族和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宗教成为界定世界主要文化体系和发展倾向的重要标志,成为文化创先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广阔空间(《论中国回族及其文化》李振中)”。有的教师强调找不到回族文化的教育资源,我们不妨读一读《圣训》,《圣训》中的有些观点与儒家思想一拍即合,非常适合开展教育活动。这里,我可以引用几段圣训:“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智慧是最宝贵的财富;骄傲是最令人难受的孤独”、“求学从摇篮到坟墓”、“引人行善如同自己行善,诱人作恶如同自己作恶”、“劣性是凶兆,品质败坏者是最恶劣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并不是没有资源可利用,而是我们没有效挖掘、利用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另外,我们在整合民族教育资源时,是不是应当考虑一下回族人对阿拉伯语言学习的渴望,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回族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虽然丢弃了自己的母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但在其宗教活动中始终使用母语;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保留阿拉伯语、波斯语的部分词汇。一方面回族人诵读《古兰经》时完全用阿拉伯语;另一方面回族人之间的口语交流中频繁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称谓,比如,我们称呼有知识的人叫“尔林”,称呼灵魂为“罗罕”,称呼魔鬼为“依不力斯”,称呼死人为“买提”等。我们不能因为回族人通用汉语就忽视了回族人对阿拉伯语学习的心理需求。目前,我们的回族教育机构并没有开设阿拉伯语课程,这样,想学习阿拉伯语的回族人只有退休后,到清真寺举办的学习班去学习,这时候,人上了年纪记忆减退,学起来非常吃力。往年,我们幼儿园接待过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客人,不仅我们的孩子与客人无法交流,就连我们的老师也无法与客人沟通,使我们感到非常尴尬。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流,为了相互了解,为了加深友谊,作为多元文化的传承者,回族幼儿园、回族中小学开设阿拉伯语课程还是必要的,它符合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要求。

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改革已进行了好几年,将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少数民族幼儿园实现园本化和民族化统一的必然。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选择一些与我们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民俗等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比如,回族的服饰。回族服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穿上回族服装才能彰显本民族的魅力。一节欣赏我们回族人的服饰活动课,定会激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探究;激发孩子们对本民族的热爱。还有,不可回避,回族人每年都要封一个月的斋。斋戒的目的在于磨炼人们的意志(现代医学认为适当斋戒有助于清除肠道的垃圾),使富人能够体验穷人挨饿的痛苦,从而激发他们慷慨施舍。每到斋月,回族人有自觉自愿地慰问长辈、亲戚、朋友以及非亲非故的穷人的习惯,它已成为回族人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这一优良传统就是回回民族的一项优秀教育资源,应当加以利用。这时候,幼儿园正好适时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可以问一下小朋友:你一整天不吃不喝行吗?小朋友肯定回答说不行。我们接着继续问:爸爸妈妈一整天不吃不喝行吗?大多数小朋友也会说不行。于是,我们就告诉小朋友我们回族人封斋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可以给小朋友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小朋友回家后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情,比如:开斋前,为父母准备一盆洗脸水;为爷爷奶奶送一个苹果等,等到第二天老师再组织一节封斋主题活动,让小朋友汇报昨天的事情,我想,这样的活动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应该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来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如回族人精湛的茶艺、回族人高超的武艺等。通过家长的表演,让回族幼儿深刻感受回族的优秀文化。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走出课堂、走进回族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累真实鲜活的生活经验,了解民族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小朋友们对本民族的风土人情产生兴趣,引萌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鼓励孩子们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乐于表现自己。

幼儿传统教育篇9

关键词:幼儿;传统节日教育;价;路径

当前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蕴含于西方节日的西方文化正在不断渗透,人们对于洋节的追捧热情迅速高涨,甚至大大超过了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熟悉程度,这对儿童的言行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影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需要传统文化的润泽。寻找幼儿传统节日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不但有利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的恶意渗透,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民族精神的热爱与内化吸收,从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幼儿园关注是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关

键因素

首先,幼儿园应精心组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节庆活动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可以以节庆活动为载体,针对幼儿特点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以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意愿。在组织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园应该组织教师从适应幼儿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出发,通过耐心讲解、情景再现、参与互动等方式,让幼儿参入其中亲身体验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同时,为了达到预期活动效果,幼儿园还要重视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应立足幼儿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不断创造新鲜多样的节庆活动形式,从而达到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幼儿园可以充分挖掘幼儿教师多才多艺的优势和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组织开发一些美观可爱、富有趣味的手工节庆产品,创作一些朗朗上口、简短易记的节庆用语,制作一些安全、卫生、健康的节日特色食品。这样既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热情,又为幼儿增添节日趣味。其次,幼儿园应注意日常的熏陶渗透教育。日常熏陶渗透教育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正常教学活动之外进行隐性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目的在于在通过这种隐性的熏陶渗透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和体验。幼儿正处于学习关键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形成期,他们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专注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对其开展的教育应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幼儿园的文化环境对幼儿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渗透作用。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强调儿童教育过程中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他指出“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1]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的确,环境是会说话的智者、是隐形的课程,幼儿园的日常活动教室、户外活动场地、整体布局等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长期的和间接的。幼儿园通过用心创设的环境,让幼儿浸染于布置着传统节日文化艺术教育内容的物质环境中,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艺术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吸收。

二、社会支持是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有力保障

首先,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教育部等部门先后下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关于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应该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活动之中。国家大政方针为幼儿传统节日德育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国家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号召开展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开发研究工作,组织相关力量认真梳理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深入分析传统节日在当代幼儿教育中意义和措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文化,这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大众传媒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其影响日益扩大。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体已成为包括儿童在内的当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基于幼儿富有好奇心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对幼儿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宣传导向作用。媒体要把儿童作为传统节日宣传的重要受众,精心制作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广告和节目,在节日期间还可以针对性地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趣味性节目、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传统节日。电视媒体要发挥善于节庆策划的优势,精心组织节庆文艺晚会,在少儿频道安排播出适合儿童观看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动漫作品,丰富节日荧屏,打造节日宣传教育平台。总之,大众传媒做好积极营造尊重、热爱和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和舆论宣传工作,对于幼儿传统节日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导向意义。

三、家庭参与是幼儿传统节日教育文化价值实现的必要支撑

教育是一个应该囊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在内的完整体系。“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同样需要父母和社区的支持与协助。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萌芽期,其语言、行为、情感特征等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父母若能在这一时期与教师一同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和丰富的学习环境,将使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得以正常发挥。”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幼儿园乃至社会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强化与延续,是幼儿传统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尤其要注意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方法的选择。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是其最初的模仿甚至崇拜对象,儿童的许多语言、行为、习惯可说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模仿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家庭参与是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儿童爱模仿的特性凸显了家长在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优势,家长可以充分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家长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家庭参与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如果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不能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对传统节庆文化教育价值的认识的肤浅甚至片面,那么家庭参与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起到反面效果。因此,做好家庭参与工作就要求幼儿家长首先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学习熟悉节日风俗和内涵,提高自身的节日文化素养。

此外,家长在准备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时,还应特别注意摸索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家长与幼儿朝夕相处,应该是最熟悉幼儿的人,可以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性格特点,用适合自己孩子的语言方式系统地或选择性地向幼儿讲授传统节日的来源、节庆用具、节日用语、节日精神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基于幼儿时期的专注力记忆力特点,家长应反复地进行这样的言传身教,适时适度的开展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的实现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幼儿传统教育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重要性

【分类号】G612

据“人民网”消息:2016年5月27日,北京皮影剧团到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幼儿园演出,演了《龟与鹤》、《小马过河》和《长腿的鸡蛋》三出儿童剧,共有350名小朋友观看了演出。负责导教工作的王颖副园长说:“希望让孩子们这次接触过皮影后,以后开展一些相关的简易手工课程。包括皮影这种灯光影像的表演形式,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的。”

在我国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的系统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其中课程问题,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师资问题尤其突出。

曾几何时,当我们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机器猫和“哈利・波特”长大时,禁不住要问:一味“偏食”的中国孩子,如果没有了中国文化的滋养,该如何承担起中华文明的传承和繁衍?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让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要让孩子的人生观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那样,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而传统文化正是对这一贪婪的弥补!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很多的父母忘记了,教育首先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和完整的健康的人格。只有孩子真正独立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了学习成绩,过于严格的家庭式管理,虽然能调教出俯首帖耳的乖孩子,就算短时间内小有成就,可长远看来,对心理发展照成的欠缺也可能出现副作用。而适当的,有目的的,让孩子就受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熏陶孩子幼小的心灵,在精华与糟粕之间,真正的有所收获。

“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时期,是形成一个人道德品德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段所受到的教育将对人一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道德的心理结构又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部分。对幼儿进行道德品德教育是建立在了解幼儿品德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幼儿道德品德的特点及发展水平。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对幼儿道德品德发展具有不可抹杀的作用,它存在于幼儿生活,活动的环境中,为幼儿品德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性刺激,在此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梁启超不仅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女儿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同时,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从“开民智”、“养新民”的愿望出发,将教育视为中国起死回生的良药。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儿童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给光绪帝上的《变法通议》中,他还专门写了《论幼学》一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可见,儿童教育在他的改革思想和教育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他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出于对传统官方教育只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的批判,梁启超尤其强调小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好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富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首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榜样。《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让孩子懂得谦让、智慧、勇敢的美好品德。而讲《农夫救蛇》的故事,可以让幼儿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是对的,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意识,在孩子真正懂得独立思考前,应再加上一句:“帮人之心不可无”。其次,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提供了道德行为的认知。《屈原之离骚》――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苏武》――牧羊北海草,心存汉社稷,可以让幼儿知道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的意识,有国才能有家,从小要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第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的道德行为练习提供了境界和机会。幼儿的道德行为不稳定,道德行为需要经过反复学习与实践,使之持久稳定,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比如我们民间的剪纸,泥人张技能可以锻炼我们幼儿的眼手协调,注意力集中,意志坚强,动手操作的能力;而我们传统的舞蹈,琴棋书画又可以锻炼幼儿的形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