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教学内容十篇传统教学内容十篇

传统教学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19

传统教学内容篇1

一、职业中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人生观教育于政治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职业中学政治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业中学政治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转贴于 4.遵纪守法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如何加强职业学校政治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笔者试就职业学校政治教学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职业中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人生观教育于政治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职业中学政治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业中学政治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

传统教学内容篇2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文化传统;内容设置;教育目的

abstract: Culturaltraditionhasitsdefinitesystematicscopeandvalueorientation,embodyingspecificnationalpsychologyandexperience.Culturaltraditionhasastronginfluenceonthedesignofmathematicscurriculum.First,theChinesewayofmathematicseducationhasbeencompletelyusingthewesternmodelswhileunconsciouslyapplyingitstraditionalculturaloutlookofmathematicsintheculturalpsychology.Second,Chineseculturaltraditionstressesmoralspirit,andtheintegrationofmorality,andalsoitstressesthepenetrationofmoralityintoinalltheculture.weshouldtakeseriouslyconsiderationoftheaboveproblemsintheofferingofthecontentandobjectivesofmathematicscurriculuminourcountry.

Keywords: mathematicscurriculumreform;culturaltradition;contentoffering;educationalobjective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观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数学是一种文化才有所认识。著名数学家丁石孙先生曾指出:“我们长期以来……不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1]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是在继承本国数学传统基础上对国外数学的借鉴或移植,即学习借鉴国外中学教育的体制、方法和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摸索创建中国数学教育体系。从整体上看,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种持久、宏大的跨文化交流。赵功、王瑜先生指出,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范围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2]

一、文化传统视角下的数学课程内容设置

伴随课程改革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深度问题。伴随这个问题出现了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调整。1950年,提出“不易为学生接受的材料,应精简或删除”,精简旧的、用处不大的知识,增加一些实用的材料。1960年,提出“数学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客观过程”,增加现代数学知识,增加近现代科技上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1983年高中数学设置甲、乙两种教材,以分开难度。1986年国家教委按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明确具体“三原则”将高中部分数学内容作为选学内容,理论要求降低。1987、1988、1990三年都提出在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方面要适当。1996年提出去掉偏、难、怪题。

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在设置上始终是理论有余,应用不足。然而,从中国文化传统看,我国的数学课程内容设置并非是重理论轻应用,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也并非是理论过了而需极力加强应用。

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倾向于实际的。中国的数学文化是处于物态文化层的。中国数学教育的技艺型应用的文化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至今是我们数学教育的一种潜在追求。从1920年至今,中国近百年数学教育都表现出将数学和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技法的倾向;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近现代数学;中国的百年历史中没有形成西方那样具有数学教育理念的科学共同体,也没有形成具有数学理性教育观念的中国数学家群体。[3]严格来说,中国数学教育一直是一个技艺取向,并由此形成了从事教育技法研究的群体。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数学作为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技艺型应用价值观念并没有改变。

由于中国传统的数学思维是由工具化的数学思维发展出来的,是应用型的数学,所以它未能与中国人学全然向上并达到最高点的内容一致,也未能将中国人学时空容量全部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单墫先生指出:正是由于过分强调实用,许多数学在中国没有产生;也正是由于过分强调实用,成为中国近代数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4]北京大学任职十多年的校长蒋梦麟先生在其名著《西潮》中指出,在中国发明常止于实际的用途,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在原理原则上探讨,也不像现代欧洲人那样从个别的发现中归纳出普遍的定律;科学在中国停滞不进,就因为我们太重实际了。

相反,西方数学思维是向上走的,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能及时将其精神发展中发现的新的时空现象纳入数学体系之中,从而具有比中国数学更大的时空容量。

西方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理论上升到一定的水平,真正意义的应用才会出现;否则应用只会流于形式以致永远不会实现。历史也证明:理论是应用的基础,适当地采用拿来主义是正确的。当然不能急于求成而一味拿来为我所用,我们需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论基础,否则一切只是空中楼阁。

西方先进国家之所以有如此空前的数学应用,是因为他们有比我们深厚得多的理论数学的历史。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盲目学习西方先进国家。

然而,从清王朝的灭亡、民国的建立至今天的近百年历史中,中国数学教育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数学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的数学文化价值观与完全西化的数学教育方式交织在一起。中国数学教育内容、方法一下子完全西化了。然而形式上虽然完全运用了西方数学教育模式,文化心理上却不自觉地运用着中国传统的数学文化观。这应是我国数学课程在内容设置时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这一矛盾是会解决的。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改造,随着心态文化层中理性部分的变异造成的影响,作为“潜意识”或“集体意识”的文化层次结构也在演化和重建。中国的数学文化会从物态文化提升到心态文化,使之与数学教育形式相一致的。

 

另外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不少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学生在基本技能运用、常规问题解决方面比西方学生强,而在视觉和图像表征、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方面不如西方。[5]这并不能说明东亚重理论轻应用,西方重应用。东亚的理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科学发芽生长的理论,是间接应用型的理论;西方的应用是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作后盾的,这个理论的基础并不是在数学课程中加入定理、命题、公式,而是世纪理性的沉淀。只有这种为真理而真理的文化传统,才会有美国两名中学生用简便新颖方法再度证明线段可以任意等分这一古老的几何定理。这个定理公元前300年由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里得提出并证明之后,很少有人再用其他方法方证明它。这种事情很难在中国出现,因为从我们实用的观点来看,证明它没有什么用处。然而一切重大发现与结果都是在平凡的理论工作中产生的。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理论深度不足以孕育出创造性的科学之花。

总之,我们的数学理论知识还很不足,我们不能因强调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削弱数学理论知识。在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不需要一味在内容的深、广度上徘徊,因为真正的症结不在于此。理论的缺乏是应用不能很好落实的根源。我们已经学的还不够,需要学的还很多。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在增加近现代数学知识的同时,不应删掉古老的基础知识。

二、文化传统视角下的数学教育目的

上世纪90年代末,素质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延续至今,培养学生创造力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我们文化传统的重实用轻理论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创造性的缺乏。数学是一门需要创造性的学科,“仅仅把数学看作一种探求的方法,就如同把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看作是画布上颜料的组合一样”。[6]事实上,在预测能被证明的内容时和构思证明的方法一样,数学家们都利用了高度的直觉和想象。古希腊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推理和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因此,那个时代具有很难为后世超越的创造性成果:优美文

学、极端理性化哲学以及理想化的建筑与雕刻。近现代数学也是在古希腊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西方近现代数学得益于他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史上,罗马人由于只注重实用而导致了创造性的缺乏,他们没有发展其祖先的知识,他们所有的进步都局限于工程技术的细枝末节。他们并不是那种能提出新观点的梦想家,这些新观点能给人以更好的主宰自然界的力量(an怀特海)。注重实用的罗马帝国最突出的特征也许就是麻木不仁,罗马人几乎没有真正的独创精神(m克莱茵)。

另外,中庸的民族心理即培养“完人”“圣人”的客观标准也是我国忽略个性、创造性的原因之一。

我们提倡对数学美(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7])的欣赏。数学美的存在是肯定的。1940年美国著名数学家GH哈代说:“数学美可能很难定义,但她的确是一种真实的美。”这种由衷的感叹,我们能体会到吗?不能!我们体会不到毕达哥拉斯“美就是和谐”的感叹,柏拉图“美在理式”的“至善至美”,哈代“漂亮定理中美学特征的简单性、意外性、必然性与有机性”,更体会不到哈尔曼韦尔的“我为真和美而工作,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宁愿舍真而求美”的气概。因为数学美是深藏于理性之中的。

基于对数学内在品质培养的目的,数学教学大纲的最后一条规定“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这个问题得从数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说起。关于数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梁贯成先生在《中国传统的数学观和教育观对新世纪数学教育的启示》中认为,数学在中国从来不是一门受到高度重视的学问。在古代中国,数学从来没有被当做一门重要的学问,低级官员为了在为官时用到计算而学习数学,商人为了记账而学习数学,算命先生为了通过计算来算命而学习数学。[8]职业数学家只有两种前途,要么在政府部门担任吏官,要么成为算命先生。[9]

而在希腊文化传统中,数学被视为一种思想流派,是一门受人高度尊敬的学科,柏拉图学院大门上就写着“不懂几何者莫入”。虽然希腊人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但还是蔑视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这个学问应该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应该劝说那些在城邦中身居要职的人学习算术,而且要他们不是马马虎虎地学,而是深入下来,直到用自己的纯粹理性看到了数的本质,要他们学习算术不是为了做买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为追求,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中国文化强调文化中的德性精神,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以及寓德于一切文化之中。

针对这一点,正在进行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出现了对学习数学内在品质的要求:(1)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2)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希望能够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张乃达.数学文化教育特征初探[J].中学数学,2002,(7):1—4.

[2]赵功,王瑜.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8):12—16.

[3]王宪昌,刘银萍.也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兼与张楚延先生、黄秦安先生商榷[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36—39.

[4]杨骞,涂荣豹.数学教育的价值与数学教育改革[J].学科教育,2003,(2):5—8.

[5]乔连全,汤服成.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数学教育东西方比较研究──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研究动态介绍[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77—80.

[6]〔美〕m?克莱因.数学文化是与非的观念[a].孙小礼.数学与文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

[7]吴开朗.数学美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序二.

传统教学内容篇3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传统教学内容篇4

贾钢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而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和向导性的作用。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

多年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直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与世界优秀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贯穿于课程、教材体系中,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不仅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之间缺少相互联系,就连某个课程之中也少见有计划的系统的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可以更好地保障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中华基因”的传承,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品质与人文素养,促进课程的融合和交流,突出课程、教材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教师》:在今年教师节时提到,对语文课程,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贾钢成:多年来,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始终站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变化的需求,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尽职尽责地传承着中华文化经典。

尝试在不同的地区、时间、课程、学段等进行传统经典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些改革研究或探索试验会在某种程度或一定范围内改变、调整传统篇目的位置,或者是一定程度削弱或降低传统经典内容的地位,这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流方向,不会动摇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在现行课程教材中的地位,我们不应过分焦虑与担忧。

“很不赞成”的明确态度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信心,必将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充分发展的空间,使之得以借此机会进入发展的时空隧道,为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教师》:您认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贾钢成: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一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和第一主角,是中流砥柱。

首先,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工具,没有语文这一工具,文化传承很难进行下去。简单地说,语文的基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文学习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天成,构成一体,根本不能割裂。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语文课程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没有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就截断了根脉,就是无源之水。

其次,语文课程是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学校师生俯仰之间,手到拈来,方便快捷,且易于被学生接受与消化。

再次,语文课程是多样性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学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学习理解世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中国教师》:在当前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设计中,您觉得它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如何,这一比重对学科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

贾钢成: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当前语文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选用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大概是10%~15%,但课程和教材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就比较多了。比如,现代文学作品中会涉及一些历史事件、人文故事、时代变迁等,而且语言学习本身就会传递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如古今词语的语义发展变化、成语故事、民俗谚语等,还有课外活动、实践活动及综合学习活动等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比较多。整体而言,语文课程和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不会少于一半。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支撑起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片天空。

当然,就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材而言,发现和发掘语文课程和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坚持科学系统的选择和恰当灵活的运用是重点,不能只是贴标签,简单的“一刀切”。

《中国教师》:就教材的编写而言,您认为在设计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才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贾钢成: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或者说是一线的教研员,我对教材编写没有深入的思考,也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谈一点看法。

第一,从教学目的看,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要与语文教学的目的相融合。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当前传统文化经典中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篇目众多,意义也很丰富,但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符合学段目标,适合其主题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与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样具有生动性和适应性。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颖、快捷、生动、精练,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更丰富有趣,精彩精练,要让教师和学生有选择的可能。因此,课程、教材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第三,从语文学习内容看,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相一致,和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一致。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选用苏轼的两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这是与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相一致的,让引导发现和理解时间先后顺序到空间位置顺序的语文学习过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结合得自然密切,浑然一体。

第四,从语文素养的养成结果看,传统文化教育要与语文学习过程、语文素养养成过程相一致。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起始于学生生活,发展于学生生活。语文课程、教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必然要依存于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一定会向学生的课外生活延伸和拓展,将语文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与学生业余读书学习、文化交流展示、表演创作等活动紧密关联起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积累、浸润等潜在影响作用。

《中国教师》:现在许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您认为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这些课程中应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贾钢成:我认为小学阶段的选修课或者校本课程应该是以活动为主的综合型课程。这些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一定要在一些综合活动中进行,可以设立传统艺术节,如传统节日、传统技艺(国画、国乐)、传统服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展示。此外,也可以开展相关读书交流活动,如古诗文诵读、古典剧目表演等,抑或是开展古今文化作品对比、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展示等。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校进行单一的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形式一定要活泼,避免强迫,尤其是要力戒轻内容、重形式,要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为主开展活动。

这一方面,我认为鞍山东长甸小学就做得不错。该小学是鞍山市铁东区的一所普通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他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会广泛征求学生与家长的建议,并将每周五下午1:30至3:20设定为校本课程学习时间,先后开设了踏歌起舞、音乐之声、乐器、国色香绣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此外,他们还会积极借助家长资源与社会资源,组建家长助教志愿队,也得到了专家的引领与帮助,借助校本课程传播本地文化与传统文化。

《中国教师》:您认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采取哪些措施?

贾钢成: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应将已经选入的传统教育经典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与上课,认真做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要注意发现和利用其有效的传统教育内容,自然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此外,我们也要积极引导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具体到教学方式,我们强调语文课堂进行传统经典教育时要轻理解、重记忆,倡导快乐诵读。轻理解,就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感受和理解,不过分强调背景、意境,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体会经典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内涵。我们要提倡在快乐诵读中打上烙印,在快乐活动中形成记忆。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强调要在多种学习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教学内容篇5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融合传统文化

引言

近年来,在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英语课本中包含很多西方的风土文化,而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介绍是少之又少,导致高校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缺失,不利于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效的英语教学中去,提高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让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提升他们跨文化的人际交往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运用策略。

一、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担负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使命。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很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可以充分利用英语的教学资源,让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且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激发高校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2.融合中西文化,培养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当前,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有关于西方的文化,所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高效的英语教学中去,可以将中西文化很好地相互融合,让高校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综合了解中西文化知识,可以有效的培养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高校学生在掌握西方文化和英语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将英语知识更好的运用到中国的文化交往中去,吸取两种文化的精华,提升高校的文化修养。

二、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更新英语教学内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选用英语教学材料时,只注重教材内容中英语知识点的全面性,忽视了对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筛选,所以高校英语教学选用的英语教学材料大多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内容,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因此,高校要提高对选择英语教学材料内容的重视力度,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使英语教材中的内容中西文化平衡,让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充分借鉴中西文化的语言优势,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有效的培养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2.提高高校老师的文化素养,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文化渗透。想要提高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效果,不但要选择合适的英语教学材料,同时,还要提高高校英语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内容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英语老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课堂渗透也比较少,浪费了英语课堂教学资源,导致高校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低下,影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高校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利用英语教学资源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增加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英语知识教授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传统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对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老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英语教学,丰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充分的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去,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适时、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例如,老师可以在高校学生上课疲劳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电影,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总而言之,高校教学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担负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培养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因此,高校要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更新英语教学内容,提升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增加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彭燕.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入探讨[J].校园英语,2016,04:8-9.

传统教学内容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文化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特点,其内容除了儒家文化相关内容外,还包含有诸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期,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渗透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但是很多学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造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薄弱,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传承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都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教育,在学生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促进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之后,可以为学生们讲解柳宗元的坎坷身世,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向学生们表达柳宗元那种无所畏惧,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如何正确面对逆境和挫折,进而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和注重人文素质的内容,有利于新时期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在小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的积累可以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教学《离骚》相关内容过程中,通过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讲解,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屈原献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促进小学生形观念和个人素养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个人内涵修养的初期,诗词、历史、文学等都能够为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措施

(一)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需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比如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设置传统文化专栏,尤其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全面系统引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典故诗文,进而能够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有效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为了更好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在小学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阶段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通过扩大小学生的识字量可以让小学生们更好阅读理解和写作传统文化,可以将一些传统文化的教材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不仅让小学生学习到了生字,而且还可以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模仿的榜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确保传统文化的基本功扎实可靠,比如用毛笔写字的练习,这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教学生写字时,要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让传统的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才能更好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结合具体教学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语文教材可以在课本的有限文章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最大化地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由于语文教材具有简单易懂等特点,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美德,对于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美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程序精心选择的,教材的课文内容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就是一部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在教授小学课文《孔子拜师》文章时,可以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礼仪、称谓及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课后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确保对知识的系统全面掌握。在课堂中进传统文化的渗透,要结合语文课堂的具体实际,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更好提高教学效率,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集中表现在传统节日中,如中秋赏月、春节团聚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传统节日,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比如结合具体节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对联、猜灯谜以及编中国结等相关的风俗民俗活动,让学生搜集相关民间传说故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并且传统节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机会,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进传统文化的渗透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在中秋节可以组织全体学生朗读李自的《月下独酌》等相关诗词,开展一次专题文化课,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有些知识往往深奥难懂,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更是有难度,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比如《忆江南》这首词,可以通多音视频方式将江南春景再现,并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让学生真实的理解文化内涵。

(四)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根据这一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将传统文化延伸到课外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中品读鉴赏传统文化。同时小学阶段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更好留住民族传统之根,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不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特定内容,而要充分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挖掘社会资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而让学生们接受一堂生动形象的传统文化课,让学生们受到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系列活动,通过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扩大传统文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论语十则》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孩子以小组的形式上网搜索《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可以结合传统时令文化,为学生讲解相关诗词,再如在学习母亲河的课文时,可以开展关于长江黄河等相关的诗歌吟唱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小学生们对经典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显著意义,对于促进小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所以为了更好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文化渗透需要语文教师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具体教学现状,以学生发展特点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初中历吏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05):59.

[2]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4):19-21

[3]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考试周刊,2013,(75):32-33

传统教学内容篇7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11-01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方面同时还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不管改革,发扬传统民族体育,把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改革对象。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全面性、教导性、示范性等特点,通过教学的方式,并且开展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喜爱民族体育优秀文化。到目前为止,我国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学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其中,我国高校主要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跳绳、踢毽子、铅球等等,现如今,全球各国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让人们熟知,例如日本高校已经把日本的传统舞蹈、柔道等教学内容并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韩国是跆拳道,泰国是拳击等等,都在形成自己国家的体育教学特色。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普遍以外国现代体育内容为主,大部分都是竞技体育项目,学生对内涵深厚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无所知,导致民族传统优秀体育文化项目很难受到学生的青睐。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民族体育教学的开展范围还不够广泛,研究深度还达不到整体水平,主要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仅仅以武术为主,剩余很多民族体育项目完全难以进入各大高校,导致教学与社会脱轨。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的同时,高校对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的高校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开展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为学生培育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氛围。

二、制约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的因素分析

制约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的因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他们只适用于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原因就是,竞技体育项目危险系数低,动作简单,不需要动用太多的体育设施。此外,很多的体育教师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仅仅只能作为课间的娱乐游戏,这类运动虽然深受同学的喜爱,娱乐性强,但是对于设置在正规学校,是否能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身体素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教材

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教材内容各不相同,有些高校甚至没有书本教材。教师只能依靠自身所学的项目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授,不能保证其动作的准确性,有的教师对民族体育的来源发展、器具的使用等等都还不了解,这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下降,同时也由于教材的缺乏,导致教师传授内容时,学生没有理论知识,实践时不知如何开展,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局限于传统模式,忽略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对传统教学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不能完全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对其产生的健身方法无一所知。

三、对策

1、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一步,各个高校领导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教育事业的重视,要转变观念意识,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在针对高校存在的重视现在体育,忽略民族体育的现象,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新观念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高校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教育改革、通才教育的需要,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作用。

2、选择适合自身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还应多次调整教学内容,全方位开发教学资源。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进行合理结合,技术类内容与文化类内容相结合,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师资力量以及经济情况来开展课程,形成富有自身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教学新模式。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有目标的对学生教授各类技术,合理的进行动作训练,进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且利用现代数字化的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具体形象的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民族传统教育的健身方式以及各个地区的不同体育文化让学生充分了解。把现代教学模式与传统健身结合起来教学,存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弘扬。

4、建立科学的多维的教学评价体系

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分析,传统的评定方法适用于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再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有效的反映情况。

5、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高校应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团队的整体文化水平,通过开设短期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补习,同时高校还要聘用少数民族体育教师到学校任职。

参考文献:

传统教学内容篇8

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诸子百家到宗教哲学,从中国戏剧到中国武术,从汉字文化到传统中医,从中国节日到中国建筑,从琴棋书画到饮食起居,从生老病死到衣冠服饰,从传统文学到地域文化,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如果这些内容都要在语文教材里体现,那么语文教材就成了文化读本。即使专门编写一套传统文化的教材,也绝对是一套博大丰富的皇皇巨著。学生的语文课其他什么都不学习,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也未必能够学完,而且不容怀疑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绝不都是精华,并不都需要学习继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阐明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时也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否则就成了“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而传统文化中,即使有些不是糟粕,也未必都适合中小学生学习。那么,应该怎么精选呢?我们觉得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必须继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健康发展;二是对学生的成长能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三是符合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所需;四是和语文学科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要渗透在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之中。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自身的课程目标,也有自身的课程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学习本来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又是和语文课程相对立的独立内容。从前者的立场看,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价值的一个方面。我们始终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必须体现在工具价值或者说学科价值实现的过程之中。从后一个立场看,传统文化更应该渗透在语文课程内容之中,而不应该是独立于语文的“他者存在”,更不能是喧宾夺主的外侵式内容。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最基本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渗透在语文教材的各类文本内容和陈述性知识之中,二是渗透在程序性的知识和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我们以为后者更是重点。语文的基本学习活动是听说读写,除此还有许多综合性、实践性的探究学习活动。传统文化的学习渗透在这些学习活动之中,尤其能够达到相得益彰、一石数鸟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如果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和语文课程内容两相隔离,很可能成为一种“文化说教”,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从小学到高中应该为一种塔式分布。

传统教学内容篇9

关键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7-01

1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能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课题和项目时能够去很好的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海,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素材和文献,并与市场相关成功范例进行结合应用,既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具体,无法得心应手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内涵进行发掘应用,既而使得设计的项目作品内容平庸,效果不佳。这些作品项目的质量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不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是在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不断感染熏陶既而加深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的感受。然而目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和认同感日渐下降,而对国外其他地方的文化更加感兴趣。目前学生不少对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的文化更加喜欢甚至崇拜,而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日益疏远淡化。

1.2学生的创造力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内地设计师以及港澳台设计师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平面设计的告示、海报、包装等项目设计上,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弘扬和发展。然而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设计主体,但是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比较循规蹈矩,流于形式,创新能力比较差。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设计项目和作品都限于模仿的趋势,由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一些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入,使得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往往进入一种模式困境,既而设计的作品会和之前优秀的作品比较近似,模仿痕迹比较多,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局限于教学内容中优秀的作品而使得自己的作品难以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应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充分掌握,在具备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传道解惑,使得学生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拓展。

2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善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善。

(1)制定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授课内容方案,在我们国家设计历史内容里重点教授来自原始社会的人们如何同现代的人们比较息息相关的生活工具的设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内容。所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体会和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都有着不少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课程内容,目标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方面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培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然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渐渐淡忘,印象也渐渐模糊,这就说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授课内容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自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对学生以后的平面设计作品起到影响。这些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历史内容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教课中也通常是照本宣科,无法引人入胜。所以目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改进当前传统死板的教课方法和教课内容,使用不同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题材、元素和平面设计机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2)教学内容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中老师应当有重点的对一些教学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一些具体设计环节主题的内容中,总课题应当以图像为主进行讲授,将图像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发掘体现出来。如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应当从字的具体意思同传统历史进行联系讲解,使得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中发挥出其创新、动手、分析能力,进而更加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素养,并应用在今后平面设计中。

3结语

经过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提高加强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素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和自身特色的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传统教学内容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小学教育必要性教育方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发展是在继承先前的文明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发展也是在继承前人创造的文明基础上而发展至今的。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引导其学习认识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其爱国情感。同时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着的精神内涵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

一.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延续中华文明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文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技术早在汉朝时期就已文明海外,使得邻邦国家来学习。然而曾经的文明与辉煌由于种种原因,流传到至今面临着中断的危险。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成长在文化多元时代,这使得其从小便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每年的12月24前后校园里的橙子和苹果特别受欢迎,因为这天是孩子们喜欢过的洋节---平安夜。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青少年对于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却知之甚少。

基于以上考虑,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学龄段的孩子从小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势在必行。不能让我们的文明在孩子的头脑与记忆中只是一片模糊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与发扬下去。

2.是提高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需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国内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更为混乱,价值取向更为迷茫。在加上社会上一些良莠不齐思想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因而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有利于弘扬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多种价值观存在,在多种价值观众必有一种价值观为多数民众所认可,成为一个社会中所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规范,这就是核心价值观,顺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理念,更是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因而为了让青少年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让其了解与认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兴起,各地纷纷编制适合本地的国学教材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实践与积累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精髓,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代哲学思想、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制度等。但是目前中小学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单一的经典内容,因而在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只选取一些古代经典文献,而在经典文献的选取上,有多以《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教育的内容为主。忽视其他内容,比如传统民俗礼仪,传统的艺术鉴赏等。

2.传统文化教育师存在的问题。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基因的教育,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火热的进行,但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师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存在200万的缺口。一方面传统文化专任教师缺乏,虽然一些学校有传统文化教师,但大多数都是由语文教师担任。但由于两者教育的目的不一致,因而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老师的国学素养也令人担忧。在学者顾青、吴魏对一些学校做的调查问卷显示“63%的老师无法正确回答出四书五经的名字、74%的老师没有读过论语.....”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的现状,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结果远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提升国学教师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与课程不统一。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增设科目;二是融入相关课程。前一种途径即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课程,并编制相关教材,并由专门教师教授。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要求教师国学背景知识深厚,但若把握不好度,则是变成单纯的灌输教育。第二种模式是指将传统文化融入相关学校课程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逐步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求任课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也应有相应的文化知识,还要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目前对于采用何种方式,仍没有统一的标准,两种模式都有使用。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教材的选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涉及让中小学生接受和传承哪些传统文化,因而要慎重。目前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弟子规》、《三字经》等为主的蒙学教材。传统经典类和选编类。

三.提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1.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历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多彩纷繁,不仅有使人深思的哲学思想。也包括使用至今,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汉字、四大发明等等。因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选取也要全面。既要包括以诗词为主的古代文学,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也应包括古代艺术、古代风俗礼仪和古代技艺。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于中小学的影响不同。因而中小学传统文化管理者和教育者首先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要能区分出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愚孝等糟粕思想,要坚决抛弃。

2.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充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缺口。解决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紧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设立国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即设立国学教师资格证制度。设立国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从制度上解决传统文化师资短缺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国学教师资格证在设计和操作上,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报考人员上,应适当的扩大报考人员群体既可以包括应往届毕业生,也可以包括在职教师。第二,加强对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目前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实施状况不统一,既有单独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也包括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学校已有课程。情况参差不齐,但共同的问题是教师国学知识缺乏。因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在教师进修方面,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帮助相关学科教师,比如地理、历史、思品和语文教师,挖掘本学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让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国学素养。

3.丰富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全国25个省区,共500册的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经研发完毕。也即前面提出的选编类,并不是一本经典的内容全部包括,而是选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与此同时,在专家调研的基础上,为各省加入了符合当地特色的内容。该教材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阶段,并兼顾了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这使得传统文化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统一,但是对于如何开设,是单设课程,还是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尚不统一。笔者以为在国家统一规定教材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开设相关课程,将单一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一方面,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增设专门传统文化课程,但此类课程的开设不能做量的评价,也不应纳入考试体系。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利用语文课进行诗词的鉴赏,利用思品课进行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等。对传统文化教材中的内容,由于时代变迁,有的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因而需要要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作出符合时展要求的解释。

4.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因而利用传统节日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增进青少年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计较热衷于过西方的感恩节、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受到年轻群体的忽视,因而利用节日热别是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和习俗教育对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但利用传统节日教育既要注意节日的精神内涵,也要尝试将传统节日与时代因素相结合,将传统节日中不适于今天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在这一天除了传统的知识普及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也要从天文学的角度对去进行解读。比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更要告诉学生屈原的爱国故事进而引导学生要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爱国精神进行现代解读。同时要避免方式的单一化,要注意方式的灵活多样,利于学生接受。比如角色扮演、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朗诵等方式。

参考文献

[1]廖婧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J].教育探究,2015(5).

[2]胡晓丽.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模式与原则[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7.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