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十篇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十篇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41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1

至目前为止,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市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单位共有各类档案200余万卷。在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中,市政府成立了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司”),授权经营管理市属工业系统的国有(集体)资产。据工司的统计,其所属纺织、丝绸、工艺、轻工、医药、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系统及4大企业集团,共有库藏档案124万卷。这些档案作为企业改制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凝聚着苏州近现代工业历史和文化的卷帙浩繁的企业档案,关乎着退休职工诸多权益的个人档案,联系着改制后企业发展腾飞再生的企业档案,何去何从,没有先例,没有管理的经验和模式。庞大的档案数量,不是一个地市级国家档案馆所能承受得了的。

2004年2月,坐落于苏州古城文化园林博览区的苏州市工投档案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占地23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工司分三期,投入2000万元进行改造。中心准备对工司下属308户改制企业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现中心已接收60余万卷企业档案,预计到今年年底全部124万卷档案接收进馆。

工投档案管理中心的诞生,在企业档案管理上是一个创举,对于档案管理中心建立的可行性,档案管理中心的定位,以及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整合,档案资源利用和档案管理中心运作与发展等问题,值得实践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档案学界思考。

缘起:企业改制

在思考和探讨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可行性问题时,首先要了解目前国企改革中改制企业和改制企业档案的概况。本文所指改制企业是指原有国有(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中按照“国有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清理到位,整体改制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到位一基本的原则进行的,从而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通过改革,原有国有(集体)企业实行破产关闭、公开转让、深化改制三种类型的国企改制。改制企业档案是指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前原来属于国家所有的那些企业档案和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档案。

改制企业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国有资产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苏州近现代工业历史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是苏州工业企业文化的积淀,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是研究探寻地方民族工业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重要素材,是苏州工业发展历程不可再生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是为了对改制前、改制中及改制后企业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保证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完整、齐全、安全,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和档案的散失,便于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有利于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管理。

《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资产转让时,转让有关档案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按照国家档案局等四部委局1998年3月5日颁布的《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产权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档案是国有企业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宝贵财富,是企业资产的依据和凭证,属国家所有”。《暂行办法》第六章明确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对档案处置工作的职责,明确了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主管部门负有档案处置的组织管理职能。应当说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是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的。

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档案法》和《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工作的意见》,并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下发,明确有关主管部门对改制企业单位档案进行接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苏州市政府对全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了工司,对原有国有资产管理单位纺织、丝绸、工艺、轻工、化建、医药等6个行业系统及4大企业集团进行授权经营管理。那么理所当然对6个行业系统及4大集团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些企业档案也是工司经营管理全部国有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在全面推开国企改革初期的2002年9月,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与刚成立的市政府改制办联系,由于当时改制办忙于应付错综复杂的国企改革问题,对在改制过程中档案的处置问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使得档案处置问题耽搁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如清产核资,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职工工龄,债权债务,劳动福利等问题的出现,凸现出企业档案不可或缺的作用时,改制办主动与档案部门联系,坐下来商量对档案处置的有关事宜。同时由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批示并指示一定要妥善处置好改革中企业档案的问题,并把档案处置工作与企业改制工作同步进行,企业改制会办书中明确档案处置结果。全市工业系统的档案处置问题,随着工司的成立,摆上了领导议事日程,124万卷的企业档案找到了归宿,其他主管部门也把档案处置工作抓了起来。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属工业企业要求全部退出国有序列,很多工业企业在改制前已处于破产、关闭、停产、严重亏损等状态。以工司为例,下属原有国有、集体企业370家,其中破产、关闭企业252家,虽然资产处置完毕,但企业档案却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档案如果没有一个妥善保管的地方,将面临大面积的散失和破坏。工司在市档案局和市国资委的支持下,于2004年2月成立了工投档案管理中心,并在原锦绣丝织厂厂址挂牌。工司及时注入巨额资金,根据档案馆建筑要求进行改造,安装了密集架、防火报警设备等,分三期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一、二期的改造任务,档案硬件设施基本到位。同时工司领导及时配备中心领导班子,选派了10多位在各企业中担任厂级领导的同志充实到中心,并聘用了20多位原各企业的档案人员对企业档案进行整理。目前中心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档案管理中心建立和运作所需的人、财、物等各

项条件基本到位。

目的:抢救和整合企业档案资源

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档案资源是指过去和现在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产生的具有国家和社会保存价值的档案。改制企业档案是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原有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之前,国家所拥有的企业档案或改制过程中形成的应由国家拥有的档案资源的总称。由于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档案资源应由国家管理,那么改制企业档案资源也理应由国家管理。国家如何来管理,主要要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笔者认为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是指在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改制前应届国家拥有的国有企业档案和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并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全部档案,通过整理、协调,重新组合,使之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整合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档案管理中心在整合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过程中首先要按照行业进行区分,然后每个行业再以每个企业来整理,对每个企业所形成的档案分门别类的整理,在整理过程中要保持每个企业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有机联系,保证档案资源整合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有用性原则,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档案的价值取向,鉴别档案的有用性,对地方工业的发展、弘扬企业文化、研究工业历史,具有潜在科技信息价值,对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传承人类文明等内容有价值的档案要保留下来。三是社会性原则。在整合过程中要注意档案资源社会功能的整合作用,对一些涉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构筑企业文化、百姓休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档案要及时整理、组合,满足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四是共享性原则。整合的档案资源不仅是内容上的有用性,而且要注重形式上的“可用性”。随着政务信息的公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整合促使一部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成为现行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充分挖掘改制企业档案中科技信息含量,为企业科技进步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苏州市通过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档案资源板块。

一是建立地方民族工业历史资源板块:改制企业档案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区民族工业的演变历史,苏州市属企业在各个历史阶段曾经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为苏州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奇迹。从百年老厂苏纶纺织厂、鸿生火柴厂到苏州四大绸厂;从苏州悠久的工艺美术、苏绣到20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州的小三件(登月手表、飞鹿自行车、凤凰缝纫机)、四大名旦(孔雀电视机、香雪海电冰箱、长城电扇、春花吸尘器)等等,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把这些企业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档案资源板块,集中保留和记录下来,对研究和展示地方民族工业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建立企业文化资源板块:企业档案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各类企业文化,各个企业都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史,每个发展时期都制定了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精神,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苏州的一些老字号,百年老厂,工艺美术等企业都与吴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内涵和有机联系,如苏州丝绸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丝绸、印染以及苏州刺绣等各种图案、标本、样色、花样等与吴文化有着不可割断的情结和影响。整合这一档案资源板块对提升地方民族工业水平,弘扬企业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建立和谐社会资源板块:档案管理中心到目前为止,已接收企业职工档案、退休人员档案、死亡职工档案和无主人员档案24万卷,在解决职工安置、人员分流、养老保险、工龄计算、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档案管理中心不完全统计,2006年1~3月份查阅档案2000多人次,调阅案卷5000多卷,其中80%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所以说对职工和退休人员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化解百姓矛盾,解决百姓切身利益,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创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服务,所以说对这一板块档案资源的整合是必要的、及时的。

模式: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建立档案管理中心的目的:一是为了将改制过程中企业档案资源保留下来;二是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资源,三是这些档案资源为将来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中心在建立之后,加大了各项管理力度,建章立制,培训人才,加强档案管理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步伐,形成了管理中心特有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1.走“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

所谓“集约化管理”,就是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协作,对档案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档案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所谓“市场化运作”,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市场杠杆的作用,运行、操作档案管理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由于档案管理中心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前期资金大量投入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回报的期望值。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不能弥补经济效益的缺损,所以在管好、用好这些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同时,及时考虑档案管理中心今后的生存和运作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2.档案管理中心建立后,可逐渐建立若干下属中心

一是保管利用中心。保管利用工作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档案工作部门必须具备的功能。档案管理中心建立的目的主要在于保管和利用产权制度改革中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目前中心的最大财富就在于占有和拥有庞大的档案资源――124万卷企业历史档案,这是中心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把档案管理中心建成档案资源保管利用中心是中心运作最基本的和必须建立的方式之一。

二是历史研究中心。苏州民族工业是江苏民族工业的发祥地。随着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苏州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苏商经营理念,这些苏商理念在哪里,就在档案管理中心。如何对历史进行研究总结,从中找出和总结出苏商精神和理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同时对第二次修志编史工作来讲,对档案资源的占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立历史研究中心也是获取社会效益所必需的运作方式。

三是中介咨询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中心的优势,做大做强。目前中心的库容量在200万卷左右,按工司改制企业档案124万卷的量来计算,还能容纳大量档案。争取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在财政部门协调下,运用市场运作,对除工司以外的改制企事业档案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纳入档案管理中心,避免多头投资,浪费财力、人力、物力,确保档案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中介咨询的形式开展档案整理、档案寄存、档案培训等服务,为中心市场化运作探索一条新路子。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2

一、继续深化租赁、承包企业的改制工作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标志,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我县在乡村集体企业改制中一直把产权明晰作为改制的重要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因为土地使用手续办理问题、债务问趣、企业发展前景问题等原因采职了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经营权出让、变卖等暂时性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在阶段性复活企业、盘活资产、增加乡村集体和个人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未真正触及到企业产权改制。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把这类企业的改革作为乡村集体企业改制的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明晰产权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机制问题。对于砖瓦厂、采石场、预制厂等,可采职地面财产权和经营权出让,土地资源货币化经营的思路,把产权逐步明晰化;对于规模小、设备落后、产品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不佳的加工、制造类企业,要从长远出发,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大胆采用兼并、零资产出售、产权招商、债随资走、整体出让、拍卖等办法,转让给有能力的经营者和法人,使共尽可能在繁荣当地经济,解决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作用。对于集体资产没有退出到位的,要在征得群众同意的前提下,促共逐步有序退出。

二、加大力度,尽快改制严重亏损、资不抵债、长期停产、半停产企业

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集体企业机制方面的弊端等历史原因,形成了不少严重亏损、资不抵债、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乡村集体企业,有的甚至名存实亡,造成土地、设备等资源长期闲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此类企业的改制作为深化、完善乡村集体企业改制的重中之重,在摸清底子,分类排队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一企一策的办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加以改制。可以用债随资走或剥离债务的办法让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也可以用产权招商,以存量换增量;可以分拆转让,分块搞活,也可以以优质资产折价整体拍卖;对于债务过大,无法激活的,可以采职依法破产还债,甩掉旧包袱,催生新企业。

三、积极引导、督促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一是建立严格的“三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会”制度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改制成果和企业的兴衰。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对乡村内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三会”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审查企业“三会”制度制定是否科学,检查企业“三会”制度执行是否到位。要通过开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示范企业建设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典型引路,引导改制企业建立井严格执行“三会”制度。

二是建立三权分立、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管理机制。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董事会决策、总经理执行、监事会监督,三套机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引导督促改制企业,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严格按照要求,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要监督督促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行事,彻底根除政企不分、以政代企、个人说了算等种种弊端,从管理体制入手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巩固深化改革成果。

三是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企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决策制度、用人制度、资金和资产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环节的各项管理制度、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特点和需要,坚持简便、易懂、有效的原则,指导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逐步形成自主快速的决策机制,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机制,酬效挂钩的分配机制和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四、按照股权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的思路组建新企业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创业群体的不断扩大,新办乡村集体企业越来越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在指导企业创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新办企业产权归属问题,严禁新办产权虚位的所谓集体企业。要引导督促合伙企业、合资企业一步到位办成股份制企业,对土地使用权入股、实物入股、专利技木及知识产权入股的,要折算成货币形式,明确占股比例。要及时引导规模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家族式私营企业明晰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为企业做大做强打好基础。

五、加强企业改制后集体资产的管理

为防止乡村企业改制后从原企业退出的集体资产流失,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或办法,坚决杜绝资产和收益的流失,确保集体资产不受损失。

六、加强改制企业的档案管理

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重新调整有关群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变革,建立和保管好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档案,对于如实记载企业的沿革、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督促所有改制企业把全部与改制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改制决议、改制方案、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报告、产权界定和划股配股方案及结果、企业章程,村民或职工大会、股东会形成的相关决议和通过形式、记录、签字签章、企业债权债务变化转移的相关协议等资料,全部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形成目录,装订戌册,并由整理装订人签名、盖章后交企业负责档案管理的部门作为永久性档案妥善保管。对失灭或消亡企业的档案,主管部门要指定移交单位进行保管,确保安全、真实、有效。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3

1.企业重组改制后,原有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随着企业重组改制,一方面,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转换,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自,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在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和企业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的需要,客观上要求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调整和选择档案机构设置、实体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企业档案管理模式逐渐多元化。

2.企业重组改制后档案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国国有企业的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归企业所有与归国家所有是一致的。企业重组改制后,随着企业的倒闭、兼并、拍卖、转让、承包、租赁以及股份制改革等,出现了国有、国有控股、集体所有或全民、集体共有,还有合资合作双方所有、集体与私营所有,甚至私人所有等多种企业经营形式,企业不再是单一的国有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国有企业档案所有权及其处置问题。非国有企业档案属于企业法人所有,国有企业档案虽仍属国家所有,但也有一个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自主管理权相统一的问题,如何处置好企业重组改制前后档案的归属,确保企业档案的完整、准确,防止档案的流失和损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企业档案的结构、成分与内容发生了变化

企业重组改制,使国有企业在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企业档案的内容构成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档案工作。随着企业活动的增多、企业职能增加及政企分开、企业改制的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产生的新的企业档案内容不断增加。如新产生了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企业股份、债券等方面的档案;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新类型档案;重组改制后,企业将直面市场,参与竞争,企业不仅要抓好生产,而且要下大力气抓经营管理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因此企业经营管理档案的比重逐步增多;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经济纠纷、劳动用工和劳动仲裁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及各种经济技术协议、合同等材料越来越多。

4.企业对档案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企业重组改制后,将直接走向国际、国内市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战胜对手,占领市场,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强,从某一方面说,市场的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档案部门能快速、准确地提供系统的、综合的档案信息作为决策时的依据和参考。另外,企业利用档案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技术改造,国有资产评估、产权转让,解决经济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都需要频繁利用档案,档案的原始凭证作用将会越发显得突出。

二、如何应对企业重组改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因企制宜,建立灵活多样的档案管理机制。在坚持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前提下,要允许不同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形式的多样化。只要符合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大的原则,对国有独资、国家控股和相对控股及其他多样化产权模式的企业可以采取分门别类的档案管理模式,因企制宜,灵活多样地决定档案管理的具体办法。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自主设置合理的、最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机构,力争实现低投入,高效益,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积极尝试探索新形式的档案管理模式,满足不同企业档案管理需求。建立档案中介机构,如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档案托管或寄存中心,将分散在各企业的档案管理设施和档案专业人员集中起来,有偿为企业管理档案。企业通过交纳一部分费用,将自己的档案交到企业档案托管或寄存机构保管,双方签订合同,档案所有权属于企业,由托管机构负责整理、编目、检索和提供利用等工作甚至还可以受托代企业有偿转让科技档案信息及其编研成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档案得到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

2.以法律手段管理企业档案工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档案工作将逐步由行政干预向依法治档转变。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以“法”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档案法》是我国档案工作的最根本法律,《档案法》的许多条款中都明确了企业在档案工作方面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等,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法律武器,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学习、宣传、贯彻《档案法》,通过深入贯彻学习,提高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企业法人的档案法治意识,使企业领导者和广大职工熟悉和掌握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把做好档案工作当做一种自觉的法律行为,并从严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维护企业档案工作的正常秩序,使企业档案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加强企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及标准体系建设,监督其在企业的实施,规范企业自主管理档案工作。针对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充实、完善企业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针对企业在改组、改造、改制过程中档案结构、内容及成分的变化,及时修订、补充企业档案的归档范围、分类方法和归档制度,来规范和保证新类型档案的及时归档;针对档案在借阅利用、保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修改档案的借阅、保密制度,防止企业档案的损毁、丢失和泄密;针对企业档案所有制的变化情况,及时制定企业档案的有偿使用和转让规定,以维护企业档案的所有权、占有权和收益权,避免档案的随意转让和无偿使用,致使国有资产的流失给企业和国家造成损失。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档案所有权并做好企业重组改制前后形成档案的交接,防止档案损毁、流失。企业档案所有权及其处置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利益,而且也关系着合作方的利益和积极性。针对企业改制过程中档案所有权出现的新变化,1998年,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体改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国资局等部门联合了《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对档案的处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国有企业被国有企业兼并、收购的原有企业的档案归属于兼并方、收购方,国有企业被非国有企业兼并收购的,国有企业依法破产的,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移交企业主管部门或寄存所在地国家档案馆,其他档案则可随资产、设备等实物实行分流;二是国有企业被承包、租赁的,在承包、租赁期间形成的档案,由承包者、租赁者负责管理,期满后移交原企业档案部门;三是国有企业以其全部资产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档案归属股份制企业管理,改制前后的档案分立全宗,部分改制的,档案应分别处置;四是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的,在合资、合作的前后形成的档案分立全宗,合资合作前的档案全宗委托有控股权的中方保存,其中基建、设备档案随资产移交给隶属的合资合作企业。合资合作期满,终止合同,合资合作后的档案全宗交由中方保存。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4

关键词:产权;厂办大集体;改革

一、集体经济发展和厂办大集体溯源

(一)我国集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集体经济最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建立,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有组织地从一人一户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称为合作经济。1954年《宪法》第七条将合作经济定义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

1982年《宪法》第八条:“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2004年修正的《宪法》第八条中,继续沿用了1982年宪法中关于城镇集体企业经济形式的定义。

至此,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合作经济,是否完全等同,业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对于“劳动者集体所有”这种描述应理解为“抽象的单独体所有”,还是“具体的复数人所有”。就个人观点而言,两者差别主要还在于是否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合作经济若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真正体现了“共同共有”,应理解为“具体的复数人所有”。而我国集体企业的“劳动者集体所有”,大多渗透着大量公有经济成分,应理解为“抽象的单独体所有”,产权是虚化的。而这一认识将直接影响集体企业资产量化、分配的问题。

(二)厂办大集体企业

本文要重点认识和讨论的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集体所制经济体,称之为厂办大集体。

20世纪70年代末,大批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返城,给全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80~1985年,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约为3700万人,而当时实际在职职工已经超过1亿人,且冗员严重。因此,多渠道、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当时的主要工作。

1980年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肯定了当时已出现的“国营企业利用自己的条件,采取全民办集体的形式,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的方式,指出这类企业借助于国营企业的技术和领导力量,利用了工厂的物质基础,增加了商品供应,改进了生活服务,成为解决回城知识青年和职工子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后,“在国营企业扶植下,创办集体企业”,也就是厂办大集体的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二、厂办大集体产权分析

现在谈到厂办大集体企业,总免不了开篇立论的几句话:产权不清、机制不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那么应该如何分析和理解产权不清的问题?

产权清晰是资本所有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条件。但厂办大集体投资主体模糊,大量占用国有资产,公有经济与个人投资产权交叉。因此各种观点和认知林林种种。

第一,经常有人说“集体企业是集体投资”,但具体地考察,就会发现厂办大集体企业的集体投资尤其虚幻,有主办厂投入、有职工集资、企业贷款,当然还包括企业自己的积累等,因此根本找不到确切的集体投资人,没有哪一位集体企业职工能够说出企业的资产到底来源于哪里。

第二,相当一部份人认定为“主办企业投资”,若按此观点,主办企业应该对该企业的投资收益以及所形成的资产债务有所关联。但事实上厂办大集体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主经营,其利润与负债与主办企业没有交集。

第三,严重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其产权界定更加困难。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一家集体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过350%,属严重资不抵债,但企业依然照常生产经营。从经济层面上分析,是债权人支撑这类企业的运营,有人说债权人才是这家企业的“幕后老板”,但在理论界,这样的认知几乎没有可行性。

第四,企业产权交叉情况严重。集体企业长期无偿占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包括:生产场地、厂房、设备等,虽主办企业当初的扶持资金无法追溯,但也造成了国有资产在集体企业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大集体企业资产被主办企业平调、挪用、侵占的现象也存在。近年来,各种改革创新又催生了集体企业中有职工个人或社会投资的部分。

第五,国务院“18号文件”第14条、15条明确说明:厂办大集体净资产如有剩余,剩余部分作为主办国有企业持有改制企业的股权,也可向员工和外部投资者转让,转让收益归主办国有企业所有;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由此,集体企业的剩余净资产是归属主办企业的,若集体企业亏损,则由主办企业托底。

分析厂办大集体企业的产权发现,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于经营的成果或者造成的损失,是不归属于集体企业自己的。造成集体企业“不积累”的短期行为,也是导致其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厂办大集体企业产权的分析,可以对前文职工关心的问题作以下回答:集体企业职工不是企业的产权人,将集体企业净资产量化给集体企业职工是没有依据的。

三、关于厂办大集体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历程,包括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兼并重组、债转股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但在这一阶段的改革政策都没有触及到厂办大集体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厂办大集体企业,在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扶持政策的情况下,就被抛向了市场。不到10年的时间,关停企业超过60%,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保、医保等欠费严重,已引起了大范围的社会矛盾。

2003年10月,国务院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的改革要求。从2005年之后的5年多,经过东北试点改革探索,201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法〔2011〕18号),以妥善安置职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揭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序幕。

四、探索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明晰产权的原则

对于厂办大集体的资产,由于其来源复杂多样,造成产权关系模糊不清。目前,在追溯国企主办厂当年建立和后续对厂办集体企业的扶持方式上,总结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性扶持,另一种是经济性扶持。本文作出这样的认定:凡是主办厂实施的社会行政性扶持行为,包括减免的债务、给予的配套产品资格及优惠的利润空间,贷款担保,技术和人员支持等,均不界定为投资行为。对由此产生的经济积累,不作为产权范畴。对经济性扶持行为则是要做具体分析:例如援建的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受灾捐赠等,凡不属投资行为的资产则不享有产权。对于交叉重叠,确实难以准确界定的资产,应从是否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认识。对于集体企业占用、改造主办企业生产线,实施批量产品制造,是利润主要来源的,虽然难以准确界定资产归属,但不能排除主办企业拥有这项固定资产的产权。

除此之外的债务、职工集资款、所欠职工的各项费用,都不应理解为享有集体企业资产的产权。

(二)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服务

国务院“18号文件”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在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中的要求:改革方案由国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审批,报财政部备案。重庆市206号文件也明确指出:中央在渝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改革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由市经济信息委指导,报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审批,财政部备案。由此,可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政府各部委的职能与作用。

厂办大集体企业多数都面临关闭破产,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承担改革成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关闭、破产的厂办大集体,无法通过资产变现补缴基本养老保险欠费用的,应为支持核销提供渠道。对企业欠职工费用,政府应优先帮助企业清偿,维护改革稳定。对企业外债,引导债权人采取债务打折、债转股等办法加以解决,帮助企业更快完成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对相当一部份大年龄的职工,建议参照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条件,在现有政策上有所突破,尽可能地将更多的职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这一点,目前没有政策支持,职工反响较大)。

(三)主办企业加强引导

在与厂办集体企业的交谈中,将主办企业戏噱的称为“无冕监护人”,从当年集体企业创立审批、初期厂长(经理)任命、党群组织的管理,到目前改革阶段方案草拟、审核、组织监督集体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向政府部门上报各项改革方案等都是主办企业必须做好的工作。

1.改革方式选择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还可考虑人员规模,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

2.组织团队研究政策,开展培训,做好调研基础工作。选择和聘请咨询、评估、审计、法律等中介机构。作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

3.匡算改革成本,编制或审核改革方案、人员安置方案、资产和债务处置方案。方案必须以政策和法律为依据,不可单纯为提高集体企业职工利益而突破政策和法律的界限。

4.方案沟通,组织监督集体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特别做好沟通工作,包括与中介机构、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工会和职工代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沟通工作是提高改革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5.方案报批,实施。正式方案要按主办企业的管理权属逐级上报审批。实施工作包括向职工兑现补偿,集体企业注销或改制变更登记,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等等。

6.申报财政补贴,国有企业权益核销。

(四)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在破产关闭和改制重组过程中,一定要严防集体资产流失,在具体操作层面,应重点做好集体资产清查、评估、交易。

1.要坚持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资产评估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来从事这一工作。

2.在资产的清查与核实中要防止出现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的现象。资产清查要求做到账物相符。资产评估要防止漏评、低评,尤其不能忽略无形资产的价值。

3.是要建立集体资产运营与监督管理机制,所有资产的交易均应进入政府的联交所,按流程完成,交易过程主办企业、集体企业职工代表、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监督的体系。

(五)多渠道筹集改制资金

目前重庆市国有央企的厂办大集体改革仍处于停滞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资金缺乏。“18号文件”虽然明确了中央财政的改革补贴费用,但集体企业和主办国有企业仍然面临高额的经济补偿金,其中较大部份资金仍需集体企业或主办企业先行支付。特别对主办企业而言,大量的抽调资金,将影响主办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

当然,在近年来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平台,对土地进行收储;对地处城市中心地段的集体企业采取“退城进园,整体搬迁”的策略,以空间换资金。

2.借鉴国企化解金融债务的经验,对厂办大集体企业金融债务进行打包回购或债务打折的方式,降低企业债务,吸引社会投资者和资金参与企业改革。

3.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向银行借款的办法,短期补充改革成本缺口。

4.应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弥补改革资金的不足。

五、结语

用国企业改革的经验来审视厂办大集体改革,一是全面理解和把握厂办大集体改革的目标,新的法人实体必须是“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二是坚持因企制宜,多形式改制的原则。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改制形式,不搞一步走,一刀切。有的企业集团提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这也是合理的。三是树立边改革、边完善、边规范的意识。改革措施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不能一劳永逸,对改制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完善,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奎.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济,2005(05).

[2]张春凤,贾婧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难点及解决思路[J].经济纵横,2009(03).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5

关于"寄存"档案,在《档案法》中第十六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前款所列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或者出卖。"也就是说,不属于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单位和公民,其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可以以"寄存"的形式存放在档案馆。"寄存"作为档案移送档案馆的一种方式固定下来,但档案馆是否适合寄存改制企业的档案?如果盲目寄存这些档案,又会给档案馆带来怎样的隐患?

隐患一、档案数量多,占用空间大。从改制企业来看:以我区实际为例,共有改制企业319家(不包括乡镇企业),其中国有企业60家;集体企业259家,1999年6月前已改制企业204家。从档案情况看:部分已改制企业档案仍属遗留问题,集体和乡镇企业资产产权变动时,档案的处置如果参照《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执行,那么就会出现档案数量大,质量差的现象。从实际状况看:企业主管部门档案机构面临人员缺乏、库房紧张的现状,不易承担起接收或寄存档案的负荷,这项工作最终将落在档案馆。面对这种状况,档案馆如果无选择地对改制企业档案加以接收或寄存,几十年后,当出现库满为患、爆发库容量危机时,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寄存的档案呢?是置之不顾,还是退还企业?

隐患二、妨碍馆藏优化建设。丰富馆藏是档案馆的首要任务,它包含两条内容:1、数量充分,质量优化。2、成分充实,结构合理。改制企业的档案多数在改制前没有进行达标或目标管理认定,档案属于自由整理状态,质量较差,企业又往往在改制结束时提出寄存要求,仓促进行;档案馆对寄存档案没有相关的规定,缺乏约束力,导致一些没有保存价值或者重复的档案充塞馆内。此外,按《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的规定:产权变动后,基建档案、设备档案随其实体归属;产品、科研档案(含专利、商标、专业技术等)按有关政策法规办理;会计档案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管理档案由双方商定,可移交接收方,亦可随党群工作、行政管理档案移交企业主管部门或寄存所在地国家档案馆。这样移交或寄存档案馆的档案往往是一种与企业权益、经济技术无关的信息,仅仅是为没有去处的档案设置一个比较放心的落脚点,这种种类单调、载体单一的档案实体,自然无法满足优化馆藏的目标。

隐患三、所有权不明确。《档案法(草案)》的审议报告中说:"档案的所有权问题,可以适用于民法通则关于财产所有权的一般规定",《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寄存是一种暂时存放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些寄存在档案馆的档案依法属于这些改制后的企业所有,企业对其享有一定的权力。因此,不少企业要求以专柜存放,钥匙由企业保管的形式寄存,那么档案馆能否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技术,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编目、提供信息给社会利用?是否有权对这些档案进行鉴定和销毁?还是仅仅为其提供一个存放的空间。

隐患四、寄存费用难以确定。《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过程中,档案的整理、鉴定、移交、寄存等工作所需费用,企业或接收单位支付,破权变动档案处置暂?产企业由破产费用中支付。需要向地方国家档案馆寄存档案的,由原企业支付,破产企业由破产费用中支付一次性寄存保管费。但这笔寄存费具体该如何算,算到何时止,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隐患五、寄存时间含糊。寄存档案时往往缺乏一定的手续,在档案移档案馆后,企业单位似乎御下一副沉重的担子,对其以后的去向就置之不理,变暂时寄存为长期、永久性存放,档案馆则需要不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管理,这种被动局面难以摆脱。况且对那些倒闭、破产的企业,这种寄存又要持续到何年何月?又有谁来最终处理它们?都是个未知数。

"寄存"档案既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档案馆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方式,作为解决档案安全保管和档案管理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而不是一种被动、无奈的行为。作为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对其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具有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责任,也就是说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馆对改制企业档案的最终流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待企业改制中要求寄存的档案,可以认为是目前状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是改制中档案的过度阶段。为避免以上隐患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一、破产、倒闭企业或转为私营企业的档案不存在寄存。破产、倒闭企业的档案除根据产权变化方式的不同去处置档案外,对暂无去处的档案,必须按要求移交档案馆。转为私营或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出售给中外合资、合作的企业档案,为防止档案散失,也有必要及时移交档案馆。移交档案按进馆要求做到以下三点:(一)把握好完整性,对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二)控制好质量关,要求分类清楚,鉴定准确,装订坚固;(三)造具移交清册,逐卷清点,方能移交。这样可避免以寄存的形式永久保管档案,确保馆藏档案质量。

二、允许连续性的企业档案进行寄存。对企业以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出售产权、负资产转让、兼并形式产生的资产与产权变动,企业有一定的连续性,档案应该以保存在改制后企业为主。由于受保管条件的限制,或者其它一时难以克服的客观因素影响,会导致档案损害的,可以移送档案馆暂时寄存。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6

【关键词】诉讼案;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困境

引言

2011年11月8日,正是证券市场饱受新股增发及欧美债务危机影响,愁云笼罩、风雨飘摇的时刻,一纸不期而来的诉状更将上市公司法拉电子(股票代码:600563)推入了尴尬的境地。当天法拉电子收盘价格17.91元,较前一日收跌7.01%,流通股22500万股,市值约40.2975亿元,控股大股东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法拉发展”)持有流通股比例为37.33%,市值合计为15.0444亿元。

据11月8日当天法拉电子公告称,厦门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以下简称“厦二轻联社”)已对法拉电子控股大股东法拉发展提讼,诉称厦二轻联社为法拉电子控股股东法拉发展全部出资的出资人,要求判令确认厦二轻联社系法拉发展全部出资的出资人;确认法拉发展的全部所有者权益归厦二轻联社所有;确认法拉发展的全部财产系厦二轻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由此,法拉发展作为一家曾经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系列改制过程中产生的变动,为40年后的今天留下了权益归属不确定的“祸根”。

这起针对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标的价值近十五亿的诉讼案,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浪潮席卷下似乎早被公众淡忘许久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究竟是什么性质,它的产权归属又为何那么难以界定,以致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还产生法律纠纷,不得不值得大家深刻思考。

一、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性质与现状

(一)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1年9月9月国务院令第88号)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集体企业”)是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从建国初到现在,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不平凡征程,在这六十年的发展中,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置人员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现状

目前城镇集体企业数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规模以上的集体工业企业产值和数量都在下降,未公布城镇集体企业变化的数据,但对一些行业及省市数据分析表明,9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集体企业数量是呈下降趋势。从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来看,1990年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数为50427家,到1998年底为26118家,减少了48.2%。再以福建省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为例,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⑴城镇集体企业数量逐步减少。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有744家,比2002年减少了352家,数量下降47.3%。再如1996年初泉州地区二轻市属城镇集体企业共有86家,通过关、停、并、转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截止2008年末已减少了41家企业,数量下降47.6%。⑵城镇集体企业总量占比逐步降低。据测算,2007年全省集体经济约实现增加值280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007年规模以上集体工业实现增加值107.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3%,比2002年下降0.5%;拥有资产总额172.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1.7%,比2002年下降2.2%;实现利税总额42.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比2002年下降1.7%。⑶城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2007年全省城镇企业中纯集体企业在岗职工14.8万人,比2002年减少8.39万人,占全部城镇企业从业人员的4.5%,比2002年下降6%。

城镇集体企业数量的减少,有着改制、兼并、出售、破产、终止清盘等各种原因,综合来看,城镇集体企业的减少,五成左右是因为企业改制,其他则是在市场竞争中无力竞争的企业被自然淘汰。

二、法拉发展与厦二轻联社关于产权归属诉讼案例分析

对一些地区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表明,存在着许多阻碍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及发展的困难,其中,城镇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往往陷入产权归属的困境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而前文提及的厦二轻联社与法拉发展关于产权归属诉讼案,法拉电子的产权到底该归厦二轻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还是法拉发展范围内的“小集体”所有?判决结果不仅关系着上市公司价值近十五亿的所有者权益归属,更指引着我国城镇集体企业在改制与发展过程中产权归属的方向,对仍在我国成千上万家城镇集体企业中努力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们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法拉发展与厦二轻联社的渊源及历史沿革

厦二轻联社全称为“厦门二轻集体企业联社”,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厦门手工业联社,系响应建国初中央政府提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广大厦门市手工业者由个体作坊式转变为联合经济实体,建立起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初仅有生产合作社、合作小组153个,社(组)员5800多人。1978年以后,通过规范明确联社与集体企业资产所有权,实行一体化经营,发展重组为“厦门二轻集体企业联社”,目前隶属厦门市经济发展局,拥有资产10亿多,参控股20多家企业,涉及轻工、电子、机械、金融等多行业企业的投资与管理。

法拉发展全称为“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55年的“厦门市竹制社”,系由曾福生等58个个人投资入股,共集股金777.85元;1963年7月经厦门市手工业联社(即厦二轻联社的前身)的社员代表大会批准加入手工业联社成为社员社;1970年经厦门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厦门市电容器厂”,并由手工业联社直属经营,在“社”转“厂”时原社员集资的股金退还给个人,而劳动分红停止分配并转入电容器厂的企业公积金。截止1970年5月31日电容器厂的公积金及其它手工业联社转入财产共计115921.67元转为手工业联社基金,手工业联社自19705月至1973年5月拨付给电容器厂的四项费用、流动资金、设备购置等用于开发经营电容器产品的款项共计558001.74元(厦二轻联社称,当时前述款项作为电容器厂运营的全部资本金,意味着厦门市电容器厂已经变成手工业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同时在1991年时的工商资料显示,厦门电容器厂的经济性质由“全民所有制”变更为“集体所有制”。1994年在创办镀膜厂后“厦门市电容器厂”将企业名称更名为“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经济性质依然明确为“集体所有制”,法人代表也还是创立之初的厂长曾福生。1997至1998年,法拉发展将注册资本从1661万元增加到5500万元,作为主发起人,与其他四家股东合资共1亿元注册成立“法拉电子”。2002年,法拉发展的控股子公司“法拉电子”成功上市。

(二)法拉发展与厦二轻联社的不同观点

厦二轻联社在本次产权诉讼案中作为原告提出以下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的投资,归该联合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以及《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第七条“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属该联合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结合上述事实可以认定被告的全部财产系由原告投资及收益形成,产权应归原告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并根据《手工业合作联社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凡由种种原因划走企业,改变隶属关系(包括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所带走的联社资产,联社有权向被划走的企业追索财产”。

法拉发展却提出了不同意见,1993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可是由于法拉发展总公司前身系成立于1956年的“厦门市竹制社”,由曾福生等58个个人投资入股,并不是依据1993年《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不适用前述规定。“如果按照厦二轻联社陈述的理由,这样的诉求被支持的话,那么在1993年《公司法》实施之前众多已经存在的企业都有控制权生变的可能”,法拉发展发言人如是说。

目前厦二轻联社对法拉发展总公司的诉求更多的是在物权领域的诉求,因为对物的权利主张确实不存在诉讼时效问题,但是,公司的股权是否能被认定为物权,这在目前的法律条文中还属模糊地带,法院最终是否能够支持厦二轻联社的诉求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

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改制中产权归属的困境分析

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范畴,现代意义上的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对各类财产的所有权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流动性、可分性等特点。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

上述法拉电子产权归属的诉讼案,产权归某个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即“大集体”)所有,还是归法拉发展原股东范围内的“小集体”所有,管中略窥,几乎代表了目前普遍存在的集体企业产权归属困境,已经对集体企业的进一步改制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结合国内其他类似的集体产权纠纷案例,我们可以分析集体企业的产权归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负担沉重。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化的时期,作为国有企业伴侣的集体工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有新旧体制转换、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有缺乏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所具备优惠政策的情况,还有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历史包袱沉重的情况,广大集体企业不得不通过资金自筹、工人自招、经营自主、盈亏自负等方式艰难发展求生存。

但由于集体企业与生俱来的基础薄弱,长期缺少国家政策、资金、资源方面的扶持,加上企业自身的厂房、土地、营业执照、法定代表在转制过程中几经变更,几易其手,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大量非正常离职退职人员和正常退休人员无力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等诸多社会保障难题等待解决;并存在着设备陈旧,缺乏技术和人才,产品老化,竞争能力差,经营不景气,改制成本高等困境,这样沉重的负担,导致许多困难集体企业难以进行改制以及进行相关的产权界定,已经极大制约了集体企业进一步发展。

上述厦二轻联社对法拉发展总公司的诉讼案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即便如法拉发展总公司这样改制成功并且控股子公司已经成功上市的集体企业,在其经营发展了55年后依然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其他的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对产权归属进行清晰界定的难度便可想而知了。

(二)集体企业资产的管理机构不明确,产权权益屡受侵害。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四条规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是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但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仍然直接管理和控制城镇集体企业,视集体企业为“二国营”,侵占集体企业产权权益的情况严重。

一是直接控制企业经理人事,由政府或有关部门任命的法定代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九条规定,“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但据2006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统计,集体企业法定代表人55.9%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不少地方出现了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随意更换企业领导人,有的甚至利用掌握的人事权,强制免去带领职工实行企业改制的厂长,另派人取而代之并在工商局办理变更登记等问题,有的地方还出现将集体企业产权转让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经常性开支。

比如“华晟诉讼案”就是主办单位违反《条例》规定,严重侵权的事例。华晟公司是某市石化总厂批准组建的集体企业。华晟在成立时曾与石化总厂有过借款,已还清。石化总厂对华晟公司无产权关系,也无管理权责。1999年初,石化总厂以曾“拨款出资”为由,单方面认定华晟公司的产权归它所有,不经职代会同意,撤换华晟的法定代表人,接管其财务和业务,以后又让华晟公司歇业,但不予安置职工。职工不同意,要求进行产权界定。2000年经财政部鉴定华晟公司资产为集体资产以后,石化总厂仍强行接管其财产和经营业务,冻结其银行帐号,迫使企业停业。从许多集体企业与扶办单位发生纠纷的事例看,一般是初期两者间法律、经济关系不太规范,以后扶办单位往往以此为由,甚至置权威部门的产权界定不顾,通过直接控制企业的人事权、法定代表,侵占集体企业资产。

二是直接控制和处置集体企业资产。一些地区对1998年全国城镇集体经济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结果不承认,规定企业改制必须得到政府或部门批准,不经政府或部门重新界定和批准就不能进行改制。有些地区规定集体资产归国资管理部门,国有控股公司统一管理集体企业及其经营决策和改制,以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等名目,把集体资产转化为它们控制的资产,实际占有。也有以“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或“扶持单位”身份扶办过集体企业的单位,自认是集体企业的上级,是集体资产的所有者,集体资产是“国有集体”,当然有权取得集体资产。因此,相当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支配权实际上掌握在企业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手中,变成了地方部门所有制企业,产生了不少诉讼纠纷。

如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市一批区属集体商业企业联名反映,当前企业改制转型中,有的区政府不尊重集体企业产权性质和权益,将集体资产与国有资产等同对待。有的区甚至公开把集体资产定性为区属国有资产,在产权界定中不遵循有关规定,按国有模式对待集体企业,侵犯集体企业权益。有的在组建企业集团和有限责任公司时取消集体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将集体企业资产无偿并入企业集团。

(三)集体企业资产来源多样,产权关系复杂,难以界定集体资产的利益主体。

城镇集体企业在当前改制过程中存在产权难以界定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资产来源复杂。从企业资产的构成看,有联社资产、有企业几代劳动者劳动积累形成的共有资产、有职工出资的股金及劳动分红转入的增值部分、有银行贷款的、有国有企业划拨财产的,有国家给予利润留存积累的,还有扶办单位拨款出资形成的共有资产等等。譬如前文中提到集体企业“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的资产来源中,既有创始人曾福生等58个个人的投资股金,有劳动分红转入企业公积金的资产,有其它手工业联社转入的资产,有厦二轻联社前身厦门手工业联社拨付用于企业运营资本的款项,还有法拉发展1997年通过企业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入用于增加注册资本的资产,来源众多,关系复杂,要彻底理清理顺这些产权关系是非常有难度的。

2、产权关系模糊,不同类型的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关系演变及利益主体有不同的情况。在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体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产权关系和利益主体是清晰的。“转厂过渡”以后,采取退还股金,停发股息,取消分红,实行财产“归集体”,按照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企业的产权关系就模糊了。

3、企业职工构成复杂,人员变动大。从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构成看,有出资入股的、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招收和调配的(学生、复退军人等)、有从国有企业调入安排的干部、富余职工,还有非正常离职退职而劳动关系仍存的职工等,产权关系要一一落实到个人,显然困难重重。

(四)集体企业关于改制及产权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欠缺。

目前作为城镇集体企业唯一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1年9月9月国务院令第88号)由于制定得较早,其部分内容已明显落后于改革实际。企业改革根据《公司法》要求,在组织形式、产权主体、集体资产出资人、股权安排、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和对劳动者经济补偿、经营者激励机制等方面又出现新情况,突破了《条例》的内容,但《条例》至今未作修改,国家也未制定新的城镇集体经济法律、法规。近年来有的地方陆续出台了一批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文件,但由于缺乏全国性集体企业改革配套政策,造成集体企业改制缺乏政策指导,改制程序不规范。对符合集体经济特点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集体企业也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国家有关集体企业改制的政策法规滞后,严重影响集体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

有关政策无法享受,譬如国有企业破产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文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而集体企业破产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九章中“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又如国有企业破产兼并与集体企业主要的政策差异,一是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则首先用于归还债务;二是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兜底,集体企业破产财政不管;三是国有企业依据“关于停产整顿、被兼并、解散和破产企业贷款停减缓利息处理问题的通知”等规定,银行债务可相应享受停息挂帐,还本免息等优惠,集体企业则不能享受。《中小企业促进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所规定的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平等对待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集体企业难以落实,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五)集体企业职工权益缺乏保障。

集体企业职工是企业乃至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对待职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已退休职工的权益确认问题特别重要。集体企业长期实行“低工资、高积累”,集体共有资产是企业几代人的劳动积累。以劳动积累回报职工又是集体经济重要的分配形式。集体共有资产的权益理应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分享。

集体企业职工权益缺乏保障表现在:一是城镇集体经济曾长时期受计划体制思想影响,致使一些地方领导中仍然存在着集体经济是过渡经济的认识,这种认识造成了相当部分城镇集体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支配权掌握在企业主管者手里,出现了任意侵吞集体企业资产及职工权益的现象。二是集体企业的改制方向不明确,改制时又往往不公平、不透明,高值低估,将企业转让给私营业主,导致协议不履行,资金不到位,改制操作不规范,侵犯了集体企业职工的权益,伤害职工改制的积极性。三是不合理地干预职工改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八、九条规定,“集体企业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依照法律、法规和集体企业章程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集体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但某些地区,采用向本企业职工出售企业资产的改制方法,职工出不起钱,就丧失购买的机会;或者采取出资买断职工工龄的做法,这样做,违背《条例》规定,经营者通过低价获得较大比例的集体资产,还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导致广大集体企业职工心理不平衡,进行上访告状甚至暴力抗议,极易引起社会治安不稳定。

四、“法拉电子诉讼案”对解决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中产权归属困境的启示

法拉发展的产权到底该归厦二轻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还是法拉发展范围内的“小集体”所有?厦二轻联社与法拉发展关于产权归属的诉讼案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前述评议,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政府需要着力健全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机构,对集体企业的改制发展提供有力的宏观指导。

我国城镇集体经济发展至今,已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曲折的路程,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各地区管理集体经济的政府有关部门历经更迭,普遍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更何谈出台实施有效的宏观指导政策。因而,当前迫切需要政府明确集体企业的管理和指导部门,制定深化集体经济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明晰改革方向、目标和途径,推动集体企业改革进程,把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统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进行宏观指导,促进集体经济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

(二)需要统一规范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明晰产权放在首位。依据“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受益”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产权主体,对集体企业产权进行界定和明晰。

首先要承认集体企业成员个人对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要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合情合理地认真清产核资,理清产权属性,积极解决产权关系不清问题。在产权界定中,要充分考虑出资者权益,尽量追溯原始投资者并确认其出资性质;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讲情讲理;要依法维护集体和个人权益,平等对待各方资产。对实难清晰界定的资产,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明确其归属,或采取其他适当方式处置。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九条规定,“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资产的所有者为集体企业劳动群众集体,由集体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明确集体资产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出资人代表,产权关系应以明晰。各级主管机关通过履行“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职能,依法授权对集体企业产权的界定、登记、转让、处置进行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集体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集体企业改制中产权归属纠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矛盾上:一是集体企业股权单一化(集体共有)与股份制企业(改制后)股权多元化的矛盾;二是集体企业职工平均持股与经营者股份比例是否占优的矛盾;三是集体企业表决中全体职工“一人一票制”与股份制企业(改制后)“一股一票制”的矛盾,究竟是以人数还是股数通过表决来决定企业重大事项,实质上还是集体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理顺。

以一家小集体企业起家的法拉发展,它的产权归属问题,似可以积极探索实行管理层收购(mBo)这一方式,这是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有益形式(对企业而言,mBo最大魅力在于能厘清企业产权,实现所有者回归,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譬如2004年同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河北邯郸市铝制品厂,通过出让161万元法人股,由现管理层班子收购并实现控股,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产权制度,集体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法拉发展的管理层可以通过收购集体企业产权,使得集体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并在此过程中,对集体资产进行量化,实现管理层持大股、产权主体人格化(即依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资产状况,把劳动积累形成的资产合理量化给职工,并与职工的岗位责任、工作年限、贡献大小挂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把“共同共有,人人没有”转变为“按份共有”)。资产量化时,对在企业离休、退休、下岗和内退人员的相关权益必须给予保障。

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回顾建国六十多年来,无论多少风风雨雨,多么艰难险阻,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默默地奉献着,希望今天通过这起法拉电子的产权归属纠纷案例,能给广大不断努力探索集体企业产权改制方式的同志更多启示,为我国集体企业顺利走出产权归属困境、建立现代产权体制、在持续发展道路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厦门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股东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收到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的传票的公告(证券代码:600563证券简称:法拉电子编号:临2011-011)[Z].2011(11).

[2]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科学发展集体经济,继续推进企业转型[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2008(12).

[4]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网,1991(9).

[5]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财政部网,1996(12).

[6]杨钢.产权制度改革──城镇集体企业刻不容缓的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1998(03).

[7]石长沙.集体企业改制的法律分析[J].四川大学,2006(09).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7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针对厂办大集体实际情况,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厂办大集体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推进改革与谋划企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改革使厂办大集体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赋予企业新的活力,实现企业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三)坚持规范操作。依法依规,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落实相关责任,切实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企业改革和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充分考虑职工的意见,多种途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

二、改革范围

(五)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劳动服务公司,或以其他形式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向主办国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三、改革目标

(六)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任务,即年全面启动,年全面推开,年基本完成。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年底前完成全部改革任务。

四、改革方式

(七)重组改制。对部分净资产较多、主业比较突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重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对资产质量较好、生产经营正常的厂办大集体,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经贸企改〔〕85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充满活力的法人实体。

(八)关闭破产。对不具备重组改制条件或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厂办大集体,可解散注销或依法破产。

五、资产、债权、债务处理

(九)厂办大集体长期使用的主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无偿划拨给厂办大集体,可以用于安置职工。对厂办大集体改制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以及土地、房产、车辆过户等各项税费,符合国家现行减免规定的,经批准可给予减免。

(十)对厂办大集体使用的主办国有企业的行政划拨土地,经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可将土地使用权与主办国有企业分割后以划拨方式确定给厂办大集体。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条件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土地出让收益可用于支付改制成本。

(十一)对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的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进行轧差处理。轧差后主办国有企业欠厂办大集体的债务,由主办国有企业偿还;轧差后厂办大集体欠主办国有企业的债务,在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由主办国有企业予以豁免。

(十二)对厂办大集体拖欠职工的工资等债务,要合理认定,制定债务清偿计划,通过资产变现等多种方式积极筹集资金并制定支付办法。

六、职工安置和劳动关系处理

(十三)厂办大集体改制、关闭或破产的,依法妥善处理与在职集体职工的劳动关系。与在职集体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要依法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十四)对在主办国有企业工作10年以上、已经与主办国有企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主办国有企业要与其进行协商,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按照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的安置政策予以安置。

(十五)对在厂办大集体工作或服务的主办国有企业职工,已与厂办大集体签订劳动合同的,可按照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安置政策予以安置;未与厂办大集体签订劳动合同的,由主办国有企业妥善安置。

(十六)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或工龄已满30年、再就业有困难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可实行企业内部退养,发放基本生活费,并按规定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内部退养人员基本生活费标准和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一次性核定,办理退休手续前不再变动。

(十七)对再就业有困难且距内部退养年龄不足3年(含3年)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在解除劳动关系时,经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签订社会保险缴费协议,由企业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代替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缴费方式、缴费期限等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

(十八)厂办大集体可用净资产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净资产如有剩余,剩余部分作为主办国有企业持有改制企业的股权,也可向改制企业的员工或外部投资者转让,转让收益归主办国有企业所有。

(十九)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中央财政补助50%;对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军工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中央财政补助100%。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安置厂办大集体职工。

(二十)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步伐,争取中央财政奖励。中央财政将按照“奖补结合”的原则,提高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在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80%;在2012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70%;在2013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60%;年及以后完成改革的不予奖励。扣除中央财政补助后的差额部分,由省、市、县级财政和主办国有企业共同承担。市级财政补助(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二十一)厂办大集体改革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可统筹用于安置厂办大集体职工,资金按财政部门规定进行管理,原则上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分年度进行结算。各县(市、区)要按照申请财政补助资金的要求,将经审核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市政府批复文件、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及有关材料,一并报市财政局,便于及时申请财政补助资金。

七、社会保障政策

(二十二)厂办大集体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就业扶持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按规定接续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符合条件的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二十三)厂办大集体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前,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应按规定补缴。个人欠缴部分由个人补齐;企业欠缴部分,经有关部门认定后,明确资金来源,制定补缴计划,分期补缴,但企业缴费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应一次性补齐。对特别困难的厂办大集体,经批准,可以参照国有企业改制中欠费问题解决办法处理,其中滞纳金部分经批准可以免除。关闭、破产的厂办大集体确实无法通过资产变现补缴的基本社会保险欠费及滞纳金,除企业缴费中应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外,可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核销。

(二十四)厂办大集体改革后仍正常存续的,其原参加社会保险的渠道不变。厂办大集体职工解除劳动关系领取经济补偿金以后,按规定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对改制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职工,在按规定补交保险费后,将其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

(二十五)厂办大集体的困难职工,凡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按规定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八、组织实施

(二十六)市政府成立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研究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有关政策,协调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协调中央企业、省属企业驻峡单位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中生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李琳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法院、总工会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财政局,负责对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进行政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审核审批市属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方案,对各县(市、区)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方案提出备案意见,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财政局局长宋东担任、副主任由市财政局副局长翟海燕、市国资办主任刘同会担任。

(二十七)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企业要成立由有关负责人牵头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或本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各县(市、区)政府要协助配合做好本地范围内中央、省属及市属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

(二十八)有关县(市、区)政府和市属企业制定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总体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十九)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由主办国有企业或主管部门(出资人)负责制定,具体内容可参照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般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形式、股权设置及出资方式、资产状况及处置意见、职工安置方案、债务处置方案、改革效果预测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

(三十)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以及资产、负债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要向职工公开,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改革实施方案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其中职工安置方案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核通过并形成决议。

(三十一)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由同级政府或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并按规定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要严格审批制度,凡未按程序批准或决定的,一律不得实施改革。

(三十二)厂办大集体改革职工安置方案须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处理职工劳动关系、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应按规定到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三十三)厂办大集体改革,由主办国有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主办国有企业与厂办大集体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按现行隶属关系由主办国有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主办国有企业已经破产或已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由原主办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十四)厂办大集体改革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履行企业改革的各项工作程序,做细做实企业性质界定、职工身份确认、资产清查、审计评估等各项工作。在处置资产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不得违规操作,防止资产流失,保护所有者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十五)主办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厂办大集体改革后的属地管理交接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厂办大集体职工的组织、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等各类关系,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接收,统一归口管理。

(三十六)厂办大集体在改革中要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听取职工和工会意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发挥企业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做好政策解释和宣传工作。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企业改革二次开发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许多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表层,特别是许多中小型企业仍在发展、改革期,企业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业务数据分类搜集及统计应用仍未形成高度标准化、规范化,同时缺乏对信息化建设及建筑施工各业务专业均熟悉的专业人才,若直接引进基于成熟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设计成型、动辄上百万元的建筑施工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需要在一开始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进行需求调研、业务梳理,而且往往因系统与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一致导致水土不服、举步维艰;另外又因为该类系统缺乏大幅度优化及变更的灵活性,在企业日后的改革中跟不上改革的变化需求,反而成为企业改革的绊脚石。

2013年,陕西宏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信息中心通过提出“梳理业务与方案实施同步进行,业务管理与信息系统同步优化”的创新方式,即“在分层次阶段进行业务情况及需求调研、业务流程梳理的同时,通过自行二次开发设计出各种量身定制的业务功能解决方案,并不断在方案实施的实践中与业务管理同步进行优化”的方式,使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与企业管理改革相互促进、同步优化、逐步完善,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一年内从零开始,以“小步快跑”的理念,迅速实现了集团的机房服务器、局域网、行政办公业务、项目管理业务及项目成本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并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推动各部门业务流程审批及管理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形象化,业务审批职责及操作明确化、具体化,业务管理数据化、网络化及统计分析专业化;积极促进跨部门业务流程的整合及协同,推动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的环环相扣、层层闭合,使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更透明,各业务决策、管理更高效,为集团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图1陕西宏远建设集团协同办公系统登陆界面

一、信息化办公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

为实现企业“梳理业务与方案实施同步进行,业务管理与信息系统同步优化”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合理选择信息化办公系统软件平台是关键的第一步。选择的要点是:

1、企业能自行定制表单、流程:表单和流程管理是业务管理的基本核心,而随着业务管理的不断优化,表单和流程的信息化方案变更是非常频繁的,因此企业必须能够自行定制、修改及优化表单、流程,而不依赖于软件公司的技术服务支持,确保信息化方案能最真实反映企业自身的业务管理理念及需求,并以最快速度将方案试运行及同步优化;

2、企业能自行利用流程表单产生的数据实现基本的统计分析:通过信息化系统定制的表单及流程,使业务管理信息数据化、网络化,并根据设定自动分类、积累,其价值在于利用流程表单产生的数据实现基于二维数据结构的统计分析,提高业务管理的精细化;

3、定制的表单、流程能实现跨部门业务流程的整合及协同,如流程之间的相互触发、数据信息的交互,以便推动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的环环相扣、层层闭合;

4、因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普遍信息化技能水平偏低,要求信息化系统软件必须是容易上手的操作界面及方式。同时要求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及方案定制是基于模块化、图表化的平台,以降低对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软件编程能力需求。

二、通过推行行政办公业务,培养使用信息系统的概念及习惯

有许多企业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时候,急于求成、希望一步到位,要求在建设初期即完成所有业务的信息化方案的制定,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企业推行信息化的初期,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甚至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团队,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概念、所采用的信息化系统的认识仍很模糊;而许多企业此时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业务数据分类搜集及统计应用仍未形成高度标准化、规范化,因此这时候定制出来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方案对企业来说,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而且大部分仅仅是把纸张工作变成电子化而已,未能真正体现信息化建设对业务管理提升促进功能。

因此,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期的关键任务是通过逐步推行一些企业内部各部门通用、操作频繁、流程已相对清晰明确的日常行政办公业务,实现一些基本的统计分析功能;并结合多轮专题培训、跟进优化、跟踪指导,使企业上下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操作,提高信息化使用技能,初步认识信息化系统、协同工作及其便利高效的概念,接受并认可信息化系统建设。如2013年3月,宏远集团技术信息中心首先在集团总部推行如请休假及考勤、费用报销、差旅费报销、付款申请等业务流程,大大减少了各级人员在办理这些业务时拿着单据到各部室找人、等人签字的情况,使信息化建设在建设初期即建立了良好口碑及群众基础。同时培养大家“按信息化系统流程办事”的习惯、建立基于表单及流程管理业务的思想,使各级人员在随后参与更深层次的业务流程与信息化办公系统协同结合、创造管理新模式的企业改革成为可能。另外通过这些过程使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团队对所采用的信息化系统的各种界面、功能及局限,软件的设计思路有深入了解,并能在下一步定制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方案时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软件平台的各种功能。

三、“梳理业务与方案实施同步进行,业务管理与信息系统同步优化”

综合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涉及招投标、合同、资料档案、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物资、设备、收入、成本、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业务。要实现所有业务的全部功能,就要求各业务表单、业务流程、业务数据分类搜集及统计应用已经达到一定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就要求对业务数据、信息的结构、分类方法是明确的;要实现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的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闭合,就要求各表单、流程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数据交互需求是明确的。显然,在推行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初期,要企业先梳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再行整体定制综合项目管理方案是难以实现的。

然而自2013年4月起,宏远集团技术信息中心通过“梳理业务与方案实施同步进行,业务管理与信息系统同步优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上述难题的分散化解,在短短半年内即建设完成并成功推行实施了招投标联系申请及登记、合同审批及登记、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项目人员及专业工种的资质审批、现场质量安全隐患整改发放-回复-验收-评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款及工程费用收支、精细化项目预算-成本-物资-资金管理等业务功能,其该解决方案的核心设计理念包括以下三方面:

图2陕西宏远建设集团项目管理业务示例

(一)、建立工程项目的信息数据档案,作为业务流程的数据信息交互中介平台

传统的综合项目管理实施方案,采取流程与流程直接关联来实现流程的闭合及数据的交互,这就要求在建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时必须严格按照各业务流程的上下游逻辑关系,逐个梳理及定制方案(如先要实现了投标申请流程、才能实现有开标及中标登记、然后是合同会审、合同登记等);也因此在推行一个业务流程时,不仅要求该流程的所有上游流程都已经定制并推行,并且要将所有上游流程的实际业务数据都整理、补充录入系统完毕,该业务流程才能在使用时有相应的流程表单关联或数据进行调用,否则无法投入使用。而业务流程的梳理、信息化方案的定制及优化是往往无法一步到位的,一旦在已经完成上游业务流程定制及大量人力进行数据录入后,在下游业务流程定制时才发现上游业务的流程、数据信息结构、分类存在问题或者有优化空间时,就会出现需要从问题业务流程开始往后重新定制所有流程并重新录入所有相关流程数据的尴尬局面,而且也严重打击了相关业务人员配合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及信息化管理人员对于不断优化业务方案的主动性。

宏远集团技术信息中心在建设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化业务功能的一开始,首先确定有哪些信息、数据是综合项目管理的各核心业务流程都需要用到的、并作为关键信息数据在核心业务流程之间交互的(如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经理、工程合同价格、合同工期、分公司、地区等),迅速组织相关信息数据的首先发起部门(经营部)整理相关信息的清单、与其他部门统一信息数据的分类及编码标准及规范,并完成核对。然后以此清单为依据,在信息系统上建立工程项目的信息数据档案,作为随后定制推行的所有项目管理业务流程的数据信息交互平台(即信息数据写入保存及调用读取的底表),并随着业务流程及数据结构、分类标准的逐个梳理、定制及不断优化,不断将需要跨业务交互的数据信息项目在整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后逐步增加至项目档案的样表中。

这种以项目档案为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数据交互的中介平台,并将同一项目的不同业务流程通过项目档案进行中介关联闭合的方式,使业务的梳理及信息化方案的制定仅仅需要根据流程与项目档案表的数据交互关系的梳理明确来制定,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优先选择核心业务来逐步梳理、定制并推出信息化方案。并且在使用时,可以直接由各业务流程的使用者,在第一次发起某个项目的某个流程表单时,在发现当前表单读取该项目档案中缺少相关数据信息记录时,才进行该项目的相关缺失数据信息整理并填写至该业务表单中,再由该表单写入对应项目的档案中,并在下一次其他业务流程调用时由其他业务人员进行核对确认的方式。若在方案投入使用后,对方案重新定制优化,则仅仅需要在项目档案样表修改或增加数据信息项目,然后在实际使用并调用项目档案数据信息时,再行按需实时补充即可。这样就实现了分散式业务数据的梳理并健全完善各个项目档案上不同业务所需保留利用的交互数据信息,这样就避免了在每个业务推行开始就要求相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数据梳理及整理的尴尬。

(二)、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优势,定制高度信息化的业务表单及流程

在各业务表单及流程的梳理及方案制定时,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的显示方式多元化、流程管理智能化、数据处理自动化等优势,深入定制业务管理功能。比如在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隐患整改业务功能中,宏远集团技术信息中心将传统的现场质量安全隐患整改要求单、隐患整改回复单、隐患整改验收单整合在一张隐患整改单上,确保整改要求、回复、验收各环节的一一对应及闭合;通过图文并茂方式增强隐患整改各阶段信息描述的具体性及针对性;通过预先制定流程判断,使表单根据表单中的项目部信息,将隐患整改自动发放至对应项目现场质量、安全责任人账号,并根据隐患整改信息是否完毕,符合要求自动判断是否允许提交回复;通过预设列表选择的方式进行隐患严重程度、隐含整改落实情况的信息录入,及自动计算项目月检得分,加强了月检评分制度及项目之间比较的客观性及有效性。

图3项目管理业务:隐患整改管理示例

2013年7月,为配合集团试点精细化项目管理需求,宏远集团技术信息中心设计并开发了精细化项目成本管理业务解决方案,该方案同时实现了工程款收入及支付、项目费用付款及报销、项目资金管理、材料工具设备进出场、出入库、使用消耗、及盘点等精细化管理所需的表单审批及登记流程。

图4精细化项目成本管理方案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9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根据新发[2009]X号、新办发[2005]X号文件精神,继续坚持企业改革,“横下一条心,消灭国字号,打倒集体牌”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武汉新X建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十建筑工程公司,于1985年由现法人代表XXX筹资1000元组建成立,2002年正式组建了武汉新X建筑集团有限公司。20余年来,公司在XX区委、区政府和XX街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公司一班人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资质等级为总承包二级施工建筑企业,并具备一级建筑企业的标准,正在申报审批过程。新X建集团为邾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人员情况:公司现有在册职工8人;项目经理31人。

2、资产情况:据武汉市XX区乡镇企业局资产评估报告()提供的评估结果,公司资产总额5448,294.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448,294.30万元,负债总额万元,所在者权益万元。

3、无形资产:公司拥有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证书”,已于2005年9月被建设部公告为“一级建筑企业”。经XX街道办事处与原企业拟定,新X建筑集团公司资质品牌为500万元(人民币)。(含乡镇企业局评估数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改制形式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发展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新发[2000]X号、新办发[2005]XX号文件为依据,以“两个卖断、两个解除”为主要形式,按照“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稳定”的要求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思路,推进公司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企业改变性质,职工转变身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公司机制,调动和激励投资者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国家多创税收,为企业和投资者及员工多增收入,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将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使之更快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兴街富民”和社会发展服务。

2、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企制宜,因企施策,一企一策”的原则,坚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坚持妥善安置职工,保障社会稳定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改制行为,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坚持资产卖断和职工卖断身份标准公开,并由职工代表直接参与决策与监督的原则;坚持妥善处理各类债务、保障债权人利益的原则。企业改制后,企业的注册所在地仍在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道办事处,永不变更。公司现有名称不变,但改制后街道对企业的发展基金予以考虑。要在购买合同中另行约定。

3、改制形式。有形资产全部转让,留给原公司,职工清算,项目经理补偿和改制费用等,街属集体资产全部退出,资质品牌等无形资产归邾城街办事处集体所有,留给新企业使用,原企业名称不变,职工身份全员卖断,改制后的新型企业实行民有民营,承担原企业全部债权债务。

三、资产处置

1、由主管部门及公司联合成立新十建集团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对资金处置进行监督使用。

2、原企业总资产整体转让,分配如下:

(1)计划整体转让费:68万元版权所有

(2)改制支出:

(a)职工身份卖断补偿费:34万元

(B)职工养老统筹:15万元

(C)职工大病医疗补偿:5万元

(D)突出贡献奖励;原法人代表毛赛明:6万元

(e)企业改制费:8万元。

以上合计人民币:68万元。

3、原企业无形资产(品牌、资质等证)归邾城街办事处集体所有,经街办事处和原企业双方拟定为500万元,留给新公司使用(每年使用费5万元),注册和纳税地址为邾城街,如企业擅自离开属地注册和纳税,街办事处将按有关规定对无形资产重新评估,重新确权(因政策改变行政区划属地管理,双方另行约定)。但改制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变动不受此限。

四、主要内容

1、武汉市新X建集团有限公司,原则上优先由原法人代表毛赛明出资购买,再由他组织项目经理、职工参股。

2、积极做好公司改制职工和项目经理的思想工作,充分尊重职代会的决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企业职工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妥善安置,其“卖断”职工身份8人。“卖断”企业原有项目经理31人,解除其劳动关系。补偿标准参照区新发[2000]9号文件规定,即每人基本补偿2000元,另按工龄补偿标准为(500元/每年)进行工龄结算,累计结算付款,并签订解除劳动合同。

4、补偿对象的界定:职工补偿对象以在公司的在册职工,以档案为准,项目经理补偿对象为:有项目经理证和对公司上交税费累计达10万元以上的作为补偿对象。

5、改制后,号召广大项目经理和职工更加团结,更加协调,乘改制的东风进一步发展企业。

五、改制的方法及步骤

对照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好上级给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1、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

2、开好职工代表会,制订企业资产卖断方案和职工身份卖断方案。

3、方案报批。

4、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做好公司股东股权的转换,并报有关部门备案,按新制订的公司章程进行运作。

六、有关事项

1、新企业必须根据和工会章程建立党组织、工会组织及其它群团组织,属地管理参加活动。

2、新企业统计报表按原管理方法执行。

3、原企业职工清算时,应同时解除劳动关系,新企业需要聘用的另行签订协议。

4、新的公司董事会成立后,立即着手制订公司章程及公司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七、需要提请区委、区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篇10

积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改革首先是解决观念问题。在家庭期刊集团启动改制伊始,许多员工对改制不理解,不明白,不支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集团党委感到要取得广大职工对改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首先从转变职工观念着手,统一员工思想认识,这是改制顺利推进的前提。为使职工充分了解改制,理解改制,我们不断地通过各种会议、学习活动宣传改制的具体政策规定,组织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和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集团向广大职工宣讲改制知识,让职工明白改制工作的意义、目的,了解党和国家的改制政策和具体规定,了解企业改制的计划进度和工作目标,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逐步统一到改制政策上来,步调逐步统一到企业改制目标上来,行动逐步统一到企业改制的进程中来。

打破体制藩篱,理顺产权关系,成为独立市场经营主体

产权是改制的核心。如何理顺产权是绝大多数改制单位碰到的最关键、最困难的瓶颈问题。产权关系没有理顺,改制就无法向前推进。对此,我们深有体会。家庭期刊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广东省妇联属于群团组织,这实际上是妇女报刊的普遍产权归属形式。而国内目前对于群团组织下属文化单位在转企改制中的产权关系该如何界定,既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参照模式。为突破这一改制“瓶颈”,我们按照中央和广东省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在广东省文改办和广东省妇联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最终以政府委托授权群团组织管理国有资产的形式,明确了出资人,理顺了产权关系,使集团的改制迈出了实质性的关键步伐。

家庭期刊集团的产权关系是:集团整体转制后,由广东省政府授权广东省妇联暂时对家庭期刊集团国有资产代行出资人权利,并接受广东省财政厅监督。家庭期刊集团依法对出资人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完成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实事求是,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改制工作方案作为企业转制具体操作过程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直接关系到转企改制的成败,关系到改制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改革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集团改制领导小组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法规,多次走访咨询劳动保障、工商、税务、人事、国有资产管理、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并专门请法律、财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机构严格把关,确保转企改制各项工作依法合规进行。

二是做好调查研究,对集团的历史、现状以及人员和资产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把握好出版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单位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设计,确保方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三是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在制定方案时,重视和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做好职工思想工作。

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和谐的改革氛围

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人的问题无疑是难度最大的问题。人员问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在改制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注意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职工在改革中得实惠、有保障,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这一方面,我们注意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职工在改制工作中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确保改制工作中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权。在每一次对改制方案进行了大的修订后,改制领导小组都会将改制方案直接与全体职工见面,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及时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多次与职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职工代表大会积极开展民主质询和民主对话。在一些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上,改制领导小组都优先予以适当倾斜和照顾。集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因此获得了绝大多数职工的理解和认可,改制工作方案和公司章程在集团全体职工大会上以多数票顺利通过,为转制的最终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营造了和谐氛围。

规范操作,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

转企改制,从新闻出版单位自身来说,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闻出版单位的市场身份和法人财产权问题,进而推动内部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因此,在集团实现整体改制后,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的公司制运作,成为了我们的首要工作。首先是依照改制方案和公司章程,着手公司组织架构的改造,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组建了经营班子,并在全集团组织了第一次中层干部公开竞争上岗,所有程序规范操作,所有环节公开透明,得到了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树立了正气,进一步激发了员工队伍的内在活力。

转企改制后,家庭期刊集团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期刊出版行业的特点,实行董事会与公司党委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实行总经理经营目标责任制的编辑、经营两分开的管理体制,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在内部运作机制上,实行经营目标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的现代企业内控管理模式,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