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十篇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十篇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58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机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难题。2010年、2011年分别有超过650万和660万的毕业生进入就业阶段,而2012年已达到680万人,形成毕业生就业的高峰阶段。为助推毕业生就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中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和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011年江苏省共选聘了3827名大学生“村官”,他们来自全国330所高校(省内高校49所,省外高校281所)[1]。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和未来工作取向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提供方向,而且可以为我国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笔者对南京师范大学近5年的部分村官进行调查走访,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机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1.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现状

近年来,虽然各级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的问题逐渐凸显。

(1)地理区域性供求失调

从全国整体上看,京、津、沪和东部沿海城市仍然是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流向的首选,体现在江苏省内的具体情况便是大量的人才涌入苏南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而一些偏远地区,急需人才的基层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少有人问津。许多毕业生宁愿选择去东部沿海省、市从事专业不对口、技术含量要求较低的工作,也不愿去偏远县城从事社会保障周全且专业对口的工作,更不愿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条件相对艰苦的家乡就业。于是便出现了一面是大学生宁愿待业也不愿意下基层农村就业;另一面则是农村对于大学生的求才若渴。据报道,在一次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的专项调查中,竟无一人把农村基层就业作为自己就业的第一意向,即便是第二、三个意向的人数也寥寥无几。长此以往,经济发达地区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大学生“村官”投入甚多,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其无力承担优待政策的经济压力,不仅无法吸引优秀人才,而且会造成已有的大学生“村官”的流失,使得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效用难以保持。

(2)知识结构与农村实际失调

大学生“村官”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前或上任初期都壮志雄心,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有闯劲,有干劲,将“为官一日,造福一方”作为自己的博怀。然而,在面对实际工作时,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调研显示,73%的大学生“村官”反映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力、经验、阅历有限,对农村政策法规不熟悉;此外,超过6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对农村不了解,没有掌握在农村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2]。

(3)传统观念与就业现状的失调

大学生“村官”基层就业承受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压力;二是自身心理承受力。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是国家干部,一些热门行业和大中城市、发达地区的一些事业单位或者条件待遇优越的行业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集中地。而对农业仍然抱有轻视的思想,认为学农低人一等,干农业没前途,认为进入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大学生“村官”自身注重效益与竞争,与农村基层干部之间存在工作观念的冲突,往往造成大学生“村官”受到排挤。而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对于基层就业环境差,缺乏良好的发展空间,担心到了基层,自身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都给了大学生“村官”巨大的心理压力。

2.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与制度的限制

在村官制度实施五年后,各项相关制度不断健全,保障着大学生村官的利益,但大学生村官仍然面临着法律与制度上的脱节与限制。例如:大学生村官留任村委会有组织法、选举法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江苏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法》规定,担任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招聘的大学生不经过村民选举不能合法地成为村干部。而且村委会干部只能是本村人,而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只有绝少数恰巧在户籍所在村任职。所以在目前法律制度下,大学生村官不可能长期担任村委会干部。再者,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连续签订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没有特殊情况,用人单位应与职工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在此法律规定下,多数基层政府面对续聘大学生村官时,不得不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大学生“村官”目前还是新生事物,因此各地在管理中各行其是,所采用的方法、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千差万别,政策随意性强,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3]。一些地方承诺的报考公务员优先、可提拔乡镇副职等,在《公务员法》和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下很难兑现。因此,对优秀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2)农村社会实际情况的不利因素

社会长期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作用存在疑问,尤其在农村,对大学生村官有不信任、不放心的顾虑,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经验,难以承担重大任务,在工作分配上,大多都局限在跑跑腿、打打杂等机械性活动中,使大学生“村官”难以真正接触基层事务、丧失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次,大学生“村官”基层就业还受到工作环境复杂、基层组织管理混乱的影响,各个农村都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培养着自己的干部队伍和后备干部的培养计划,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无疑是对于农村自身人才选拔和培养形成了冲击,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再次,大学生村官的收入待遇多为补贴性质,而且数量有限,加上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方乡、镇能给予的补助难以保证,与大学生收入期望值差距较大,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

(3)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农村知识的缺失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其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均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我国的教育整体上还属于知识灌输式教育,对于实践性课程设置偏少,存在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现象,加上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未能与时俱进,这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很难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农村基层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对于大学生“村官”在校所学知识的工作实用性调查中,感觉用得上的只有17%,选择用不上的所占比例为38%,靠实际积累的达45%。这一结果充分显示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对大学生“村官”的在校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而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需要到农村通过实践来弥补,在没有专业的课程辅导的条件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自学与研究,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4)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不高

在2011年江苏省选聘的3827名大学生“村官”中,“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841人;有81.3%获得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从整体上看,整体素质较好,结构比较合理,很多都是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人才,但是相对于农村实际的需求,他们不管从毕业的院校还是所学的专业,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增长迅猛、社会有效需求增长有限、供求矛盾突出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村官大多把三年村官工作作为一个过渡或者缓冲,任期满后,仍然是寻找机关事业单位或是进大企业就业,并不把继续留任作为自己出路的选择。加上涉农专业人员比例不高,很多大学生“村官”因专业不对口,无法施展才华,在农村基层工作上基本是零起步。此外,大学生“村官”很多是独生子女,有近半数来自城市,即使生活在农村,也有很多人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不了解农村情况,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农村知识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运用,少数村官的自我料理能力比较差,加上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大学生“村官”难以在农村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3.大学生“村官”农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不仅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建设,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使其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不断完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真正找到用武之地,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真正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大学生“村官”。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扎根农村,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与农有关的、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宣传,营造大学生热烈响应到基层服务的氛围。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改变原有的陈旧、落后的就业观。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明白国情和农村的落后状况,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服务“三农”的热情和责任感。最后,要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积极意义,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有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是从制度上解决乡村干部人才匮乏和党政干部来源单一问题[4]。从而能够改变一部分人对于大学生“村官”能力存在怀疑的传统观念,取得社会对于大学生“村官”支持与帮助。

(2)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与地位

大学生“村官”是以聘任制的性质与当地签订合作协议,在实际工作中,也大多担任助理、秘书的角色,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村官”在身份上既不是村民,也不是处理村中事务的村官,导致大学生“村官”制度无法在农村基层事务中制度化的开展。因此,需要突破劳动合同法的规避,不应该拘泥于规避法律的工作思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设置能够保护劳动者,可以通过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进行优胜劣汰,最终让愿意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另外,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法律规定必须完善,保证“大学生村官”合法的选民地位,让其能够参与到村委会主任或支书等“实”职的竞争。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

(3)完善选拔培养流动大学生村官机制

首先在选拔时,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大学生村官选聘条件,要以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有利于发展村镇工业的专业,避免用非所学,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学以致用。其次在培养中,要注重村官实际技能的培养,不仅要有明确的职务,更要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大学生村官成为“摆设”、“花瓶”和“看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大学生的作用,体现他们的价值。在成熟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个性化、差别化培养,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对培养中发现的优秀人才,加强思想引导,鼓励扎根基层,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最后,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切实畅通的流动渠道,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确立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充实事业单位等制度,为大学生村官打消思想顾虑。

(4)提高待遇保障大学生“村官”生活

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不高,有地区甚至连基本补贴都无法保证,这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首先,各级政府应对于大学生“村官”待遇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实情,逐步建立起按人口、地域、业绩等相关因素结合的分类工资制度,增加其工资。其次,对于欠发达地区应加大补助力度,以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与生活。最后,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农村实际资源积极创业,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致富。

参考文献

[1]郁芬.3827名新聘大学生“村官”上任--任前培训扎根基层的思想和能力[n].新华日报,2011-08-30

[2]任明超.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n].中国青年报.2006-03-01.

[3]李华忠,杨桓.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89-93.

[4]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南京市大学生村官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4):107.

资助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J11210)。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产生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后海南省、浙江省等地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至2008年2月底,全国范围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已发展至28个,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此,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大学生“村官”计划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推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但是,作为目前还未成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对现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加以研究。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性

引进大学生“村官”不仅为当地的农村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大学生“村官”也利用了农村这个平台不断锻炼自我,实现其自身价值。

1.有利于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就其知识量方面,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干部相比存在优势,大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能帮助村民解决较多的科学、法律等方面问题,并且年轻有活力,能够较好的带动工作氛围,具有农村管理新理念和创业精神。大学生“村官”计划将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基层组织中,使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

2.有利于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大学生“村官”恰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角色,向村民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促进着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的提高。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期间,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公文写作上也有所改善。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虽然在提高农村村官素质,带动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仍存在问题。

1.行为短期性,不利留住人才。大学生“村官”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考公务员及考研加分等。所有这些优惠政策,在给大学生“村官”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目前,所谓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既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也不是其他职员或是农民,还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无论是承诺三年“锻炼”以后考研加分,还是准允作为将来“提干”的一项参考,都只是政策而没有明确指出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前途暗淡使得大学生“村官”离开农村,将不利于改变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的现状,不利于留住人才进行新农村建设。

2.不熟悉农村工作,与村民交流少。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了解较少,和村民交流也少。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自农村,但对农村工作不熟悉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借调现象严重,许多大学生“村官”从一开始就被乡政府借调去,几乎从没有到被分配的村子去,也没有和村民接触。村民不知道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也不知道村民的情况,这是导致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及和村民交流少的根源所在。

3.考核形式化,考核标准无针对性。我们在了解了大学生“村官”每年一度的考核机制后得知只是流于形式。本应是严肃的绩效考核随意性太强,考核制度本应是与奖惩,是与大学生“村官”前途相关联的大事,可在实际中却只是一种形式。同时,大学生“村官”每年一度的考核,是根据公务员的考核标准,考核成绩记入档案。大学生“村官”不是公务员,既然不是公务员为什么要拿公务员的考核标准来考核大学生“村官”?这样的考核机制显然不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诸多问题,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在广阔农村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各种待遇,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村官”这条路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保留城市户籍、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等。要想让大学生“村官”具有长期性,一要从计划上取消或是延长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时间规定;二是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将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做“村官”的后顾之忧,用工资待遇及优惠政策来留住人才,从而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让大学生“村官”真正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2.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

要转变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村子的现状,必须要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的乡土化、本土化,一是要让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扎根农村,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的交流,同时大学生“村官”要熟悉农村的事务,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二是让那些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子担任村官,这样更容易融入农村,对于工作开展也更为有利。

3.完善选拔标准,使人尽其能

新农村建设急需农林、畜牧、栽培、兽医、旅游专业的人才,而当前的招聘考试更多是倾向于一个门槛,进入门槛后大学生发展的好坏就没有太多人进行关注理会。大量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专业知识用不上,对此应在选拔上把好关,要选拔那些所学专业能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作用的人才,对于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大学生,要把他们充分利用起来,防止人才闲置,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颇具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它在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积极意义和成效有目共睹。但制度创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推行数年来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应当及时修正和调整,从而在各方面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使之成为具有长效机制的一项创新计划。

【参考文献】

[1]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3

许树洪苏小菱刘守赞

[摘要]该研究以问卷为主、实地调查为辅,针对大学生村官、镇村干部、村民设计了三种问卷,内容包括生活、工作、相关政策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选拔制度改革等对策与建议,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对策与建议

[作者简介]许树洪(1966-),男,浙江东阳人,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苏小菱(1980-),女,浙江长兴人,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守赞(1979-),男,河北衡水人,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临安311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090783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一些省市1995年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2005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①02008年4月中组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至此,大学生村官计划由省区试点开始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国31个省市和生产建设兵团已选聘7.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远远超出原定一年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的计划③。为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随着大学生村官的普及,他们工作如何、待遇怎样、发展归宿、百姓评价等问题已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也是本次调研的初衷。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二、大学生村官实施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分析2.报考动机。大学生报考“村官”的动机多种多样,关于报考“村官”原因,有82.7%是为积累经验,43.1%是为缓解就业压力,38.%是因优惠政策吸引,支持新农村建设只有27.3%。4.工作情况。从职位看,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也有任团支书、出纳等职,主要是协助村委会工作,包括政策宣传、科技信息传播、文秘工作等。有41%的人有借用到乡镇工作的经历。近9%的村干部对他们的意见、建议能够重视和支持,八成以上的村干部对他们的工作满意。他们与当地村干部相比,具有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能够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新观念,有朝气与活力、头脑灵活、获取信息能力强等优势。关于工作主要困难,受访的大学生村官有53.1%认为农村关系复杂,52.2%认为资金缺乏,42.9%认为缺乏实用技术,38.1%认为能力、经验、阅历不够.35.3%认为缺少项目支持等,这些因素有客观上的困难,也有自身的原因,与农村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5.未来打算。调查显示,合同期内大学生村官顾虑最多的是出路问题占77.2%,能否发挥作用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各占35.5%。关于合同期满后打算,有70.8%准备考公务员和进事业单位,愿续聘的只占25.3%.选择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仅占20%左右。关于再就业地点选择,没考虑的占38%,选择返城和留农村的各占28.5%。大多数村官合同期满后想进机关事业单位,但是真正能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只有少部分,许多人把“村官”当做临时性、过渡性岗位。

(二)镇、村干部调查部分2.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干部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和实用技术,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其中,83%的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期可行。关于选拔标准,66%的干部把综合能力作为首选,其次是专业知识背景和思想政治素质;关于考核管理,52%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考核严格、规范,61%的人认为考核应以工作实绩为主。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情况评价见表3。

(三)村民调查部分2.村民对大学村官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社会角色;角色扮演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等省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启了实行中国大学生“村官”的第一步。此后其他省市纷纷仿效,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得到了全面推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输入一大批年轻人才队伍,而且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已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被舆论热评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

在我国特有的二元制结构社会下,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大学生“村官”在转型中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如何定位自己在农村的角色?他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与村民和村干部对其定位有什么差异?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给自己明确定位?这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一)个案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官”为个案进行研究。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部,人口约915845人,土地面积1485.5平方公里,是南京市11个市辖区之一。南京市从1999年首次面向社会招聘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村级组织中工作。近年来,2009年江苏省省市联动招聘大学生村官710名,其中六合区271名。2010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511名,其中六合区270名。2011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140名,其中六合区40名。2013年,六合区共有在职大学生“村官”一百余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笔者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解读,以中央颁布的相关政策及南京市的具体法规为重点来分析国家对这一群体的规定和期待。然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中抽取了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运用滚雪球的方法从六合区在职的一百余名大学生“村官”中选取了15位大学生“村官”,笔者也访谈了大学生“村官”所服务农村的17位当地村民、5位村干部。本次调研主要从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前期的准备情况、日常的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度、自我认识及他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三)资料的整理

本文以英文CaSe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个案,以数字表示序号,如个案C1,个案C2,以此类推对个案进行简单编码。

三、大学生“村官”角色分析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基层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多样性。从对文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差异性。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本文将从政府视域、村干部、村民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四个角度来呈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一)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从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来看,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要求大学生“村官”真正的深入农村,更深一步地了解国情,发挥自己优势,协助当地村委科技兴农;有效地灌输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民主的发展观念,影响并带动农村干部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农民。同时在农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引导农民合法合理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缓和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有效地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综合看来,从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是: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科技推广员、基层普法员等多重角色。

(二)村干部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定位主要集中在:利用广泛的学识扩展村两委班子事业;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引进高校科研推动农村科技发展;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引来资金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和专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四个方面。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在科技、管理及发展方面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村干部又觉得刚到村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对村民不够了解,在决策方面并不任由他们做主导。

(三)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中国农民自古有“无事不进衙门”的传统,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事情需要找村干部,一般不会去村委会,更不会关心村委会的干部。因此,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并不关心大学生“村官”,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村有无大学生“村官”。此外,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与普通村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当我们解释大学生“村官”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时,大部分村民表示: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学生“村官”应该给村民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加农业产出,在社会服务上,应该多给村民讲解法律及一些社会知识。调查发现,在村民眼中,大学生“村官”更趋近于一个先进传播者角色。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对村官角色的理解

刚从大学走出来大学生“村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抱有很强的期待,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在定义自己的角色:(1)先进传播者。农村首先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思想保守,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传不到,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他们自己的特长带给农村一些有用的知识,教给农民一些实用的技术;(2)村干部的一员。大部分大学“村官”表示,作为大学生“村官”,多少具有官的特点,怀有先进思想的他们能够在村两委的决策上有一定的发言权;(3)农村文化活跃者。农村的生活不仅封闭而且单调,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四、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尚未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被称为“象牙塔里的骄子”,而村官大多是由具备一定群众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农民担任。大学生“村官”与外在主体发生互动,并力图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得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与角色的支持。如果外在主体的反应与自己的身份标准不相匹配,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身份确认就可能出现模糊甚至偏差,经受挫败、疏离之感。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输出进行调适。“人的‘次级社会化’过程‘否定’了先前社会化的成绩,要求对行为进行彻底重构,继而要求新的技能和知识”。高校毕业生一般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了解,到村任职后很可能需要进行角色的主体性重构。在角色适应的过程中,自身的诸如素质、追求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角色失调。[3]

角色失调是指个体在扮演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者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的情况。具体来讲,角色失调主要分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等四种情况。[1]119

(一)角色冲突问题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多重角色集于一身,这主要是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109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角色的扮演和实施中,在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矛盾、抵触和对立,从而影响了角色的顺利进行。[1]119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中的一员,避免不了要和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和他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村民以及村干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以及村干部的关系并没有预想的好。

C2:我刚来村里时,由于语言障碍,和当地人沟通很困难,并且有村民认为我在农村呆两年就离开,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来找我。此外,村干部对我总是有一些疑虑和担心,所以在带我时积极性很低。

在该个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由于不熟悉环境,不熟悉方言,自身比较内向和牵扯多重利益等原因,他们和当地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关系和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有一部分成家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兼顾村务和家务,表示压力很大。

C5:我已经结婚两年了,现在有一个1周岁的儿子。我的老公也在六合区政府上班,所以我们两人很少有时间共同陪儿子,儿子出生不久就被送回外婆家,我们夫妻俩只有在周末才会开车回老家陪孩子几个小时。看到儿子慢慢长大,我却不在他身边,心理很内疚。

在此例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很繁琐,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工作和家庭,他们只能兼顾其一。作为“村官”,他们比较称职;但作为父母,他们也无能为力。在部分大学生“村官”身上,出现了角色紧张现象。

(二)角色不清问题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者角色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某一角色或者自己承担的角色没有清楚的认识,不明白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也不知道这一角色是干什么的状况。[1]120调查中笔者发现,角色不清在大学生“村官”中表现明显,部分村官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并没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C6:在刚来村里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我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在开始的半年里,村支书几乎没给我安排过什么任务。一开始我做一些文案,下农户进行政策宣传,帮忙解决纠纷等。可是,我自己感觉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其实,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对于自己的职位迷茫很正常,因为还没有完全熟悉和融入到当地。所访谈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岗位上的角色就是给村里提供新技术,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村官具体定位也是不明确的,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地位模糊。

(三)角色中断问题

大学生“村官”出现角色中断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和村官这两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角色中断指的是人们在自己前后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状,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之前并没有为这一角色做好准备。[1]120

C12: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很沮丧,甚至崩溃。因为这里的环境太糟糕了,语言不通,不合群,不被领导和村民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其自身在角色的转变上没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选择大学生“村官”作为其职业发展,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缺乏专业的辅导和培训,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和适应。然而,高校毕业生在来到村官这个岗位上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角色转变的困难,导致其在村官的工作中出现角色中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问题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看似每天按时工作,但从和他们的谈话中,笔者发现他们只是应付生活。角色失败是所有的角色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状况,它是指角色扮演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成功扮演好这一角色,不得不选择放弃。[2]121

C15:我不觉得大学生“村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每天百无聊赖的去应付各种琐事。我有同事只不过做了一年半就去考公务员了,有很多人劝我也另谋出路。先干着,以后再说。

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出路不明显、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缺乏。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并没有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己的终身职业,仅是一个跳板和过渡期,所以对于期满后的归属他们是非常看重的,国家政府也有考虑但在实际的落实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笔者在分析后认为,出现角色失调的具体原因很多,不外乎个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这两种。一个人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既然不完全就是他本人,那么与之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1]117在笔者看来,大学生“村官”出现上述的问题,不管是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还是角色中断与角色失败,都对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心理、工作、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副作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文在探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村干部、村民以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定位。并着重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甚至是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进行一些明确和引导。

第一,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权益保障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第二,村干部与村民层面要积极配合村官工作,要对大学生“村官”充满信心和希望,要不断尝试着去接纳他们,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要进一步去提高个人素质,对自身的身份的转变做好充分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5

【摘要】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及政治学层面的理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区分绩效优秀与一般大学生村官的胜任特征模型更是一项空缺。本文的调查范围为北京部分区县、江苏四市的大学生村官,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因子分析、t检验等方法,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结构和内容效度。最终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积极动机、意志品质和岗位角色认同三个维度的七个要素,且不同性别、任职村类型、任期的被试对在胜任特征的维度表现有所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行为事件访谈因子分析

1文献回溯

1.1大学生“村官”现状与研究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为广大农村的改革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蓬勃生机,但由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局限性,缺少实践经验,特别是农村实践和农业知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取得较大成果。更有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把当“村官”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为以后当公务员等寻条捷径。怀着这样动机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难以全心全意,国家希望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初衷在实践中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如何制定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村官”素质模型便是意义重大。

现有研究基本是从宏观层面上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的发散性思考、对实践情况的初步调查,而对于大学生村官本身素质要求,大学生村官能否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的生力军的内因条件和发挥作用的效应鲜有研究,胜任力模型是区分绩效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与一般者的有力模型。虽然胜任力模型是一项较为成熟、研究成果较多、涉及岗位、角色广泛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研究,但是对于基层、政府等非营利性机构工作人员的胜任力研究比较缺乏,大学生村官也是胜任力模型空缺的一项研究内容。

1.2胜任特征模型

胜任特征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以mcclelland1为代表,美国管理协会定义胜任力为能够区分绩效优秀与一般者的知识,动机,特质,自我意向,社会角色以及与工作有关的技能(hayes,1979)。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一般方法有行为事件访谈法、职能分析法、情景法、绩效法等,其中行为事件访谈法较常用,这种方法通过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要求被访谈者列出他们在工作中发生的成功事件和不成功事件,访谈者通过分析访谈记录,了解各种胜任特征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及相关程度统计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两组的差异特征,然后根据显著性差异特征,建立绩效优秀者胜任特征模型。

2模型建立

2.1模型初步建立

为了了解实际的大学生村官表现优秀者和一般者,本研究运用本结构化的访谈形式,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对于被访大学生村官进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在江苏、北京两地分别选取大学生村官,其中优秀组为10人,访谈资料全部有效,普通组10人,有效访谈资料8份。为保证在样本抽取关键环节的严密准确性,优秀组以“是否在任期获得县级及以上政府公开表彰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为基本判断标准。通过质化资料处理,依据频数确定的初步的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的初步模型有以下10个要素:主动学习精神、岗位认同度、积极寻求外部支持、耐挫折性、吃苦耐劳、成败是非评价以百姓为中心、自信敢为、尽心尽力、改变农村的目标明确。

2.2模型的构念效度验证

本文采取验证“构念效度”的方法,即编制相关胜任力特质量表作为评价工具,以回收的问卷结果检验提取的胜任特征要素是否能区分优秀和一般组的大学生村官。

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曾经担任过和现在正在担任村官的毕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的地域分布在北京市平谷区、顺义区、通州区、丰台区等9个主要区县,以及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州市、淮安市、宿迁市四个2007年江苏省选首批大学生村官所在地。其中北京地区优秀组33人,一般组23人,江苏地区优秀组18人,一般组28人,共计发放问卷102份,严格控制问卷有效程度,确定回收有效问卷96份,其中优秀组问卷48份,一般组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1%。

3数据处理与分析

3.1数据处理工具

采用excel、spss13.0forwindows作为数据存储、整理和分析的工具。

3.2结果分析

3.2.1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本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746,因而可以进行困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根据特征根大于l的原则抽取3个公因子,根据项目负荷大于0.40的原则选择项目,共保留个10项。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因子负荷矩阵图可知,3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57.279%,一般认为,只要方差解释率达55%即可接受结果。因此本文的三因子是比较理想的结构。其中,因子一命名为,包括自信敢为、以民为主、尽心尽力、积极寻求外部支持,方差解释量为23.535%,因子一反映以老百姓利益至上、是非成败由百姓评价的价值观,以及对自身能力和想法的信心,尽最大努力做能为百姓谋福祉的事情,因此命名为“积极动机”;因子二包括改变农村目标明确、耐挫折性、吃苦耐劳,方差解释量为18.540%,因子二反映一心在农村有所作为,不怕农村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的不如意,经受工作、生活上的打击、挫折也能一如既往坚持工作方向,因此命名为“意志品质”;因子三包括岗位认同、反功利性导向、主动学习精神,方差解释量为15.204%,因子三反映对大学生村官本身价值、岗位角色的自我认同,对这一岗位的职责和定位有清晰认识,能够知道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优势和可用资源,即自身科学文化思想境界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够利用一切求知途径补充自身知识技能,坚定为百姓造福信念,不急功近利,不只注重短期出结果的工作,因此命名为“岗位角色端正”。

3.2.2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分析

衡量一个问卷的优劣主要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来评价,本次调查问卷的信度用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α)来检验,效度的主要指标为问卷的结构效度.即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1)信度分析

问卷的总体系数为0.850,一般认为问卷的信度大于0.70以上为可接受(devellis,1991;gay,1992),因而本次调查问卷是可信的。

2)效度分析

本文的效度分析主要有探索性因子分析和t检验,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的三个因子解释了全部方差变异的57.279%,这一结果反映本次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由表知,根据t检验的结果判断,p值小于0.05的认为是拒绝“两组平均数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假设,即认为优秀组和一般组在这一要素上有显著差异,也即认为该要素特征可以显著区分优秀组和一般组。因此,由t检验结果知,所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优秀组与一般组在吃苦耐劳、岗位认同、主动学习精神、以民为主、自信敢为、尽心尽力和耐挫折性七个特征上有显著差异,从两组数据的均值看出,优秀组大学生村官比之一般组大学生村官在这些方面的得分都较高。而在改变农村目标明确、反功利性导向、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三个特征上无显著差异,在最终建模时考虑舍去。

4结论

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构效度和t检验的内容效度分析可得,最终采用的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模型分为三个维度:积极动机,包括自信敢为、以民为主、尽心尽力;意志品质,包括耐挫折性、吃苦耐劳;岗位角色端正,包括岗位认同、主动学习精神。研究不足之处,由于大学生村官群体的特殊性,分布较为分散,且绩效优秀者的数量较少,限制了样本的数量。且北京和江苏地区在全国来讲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对于其他经济情况发展相差较大的地区,胜任特征模型的普遍适用性有待作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

[2]spencerl.m&spencers.m,compelenceatwork:modelsforsuperperformence,johnviley&sans.inc,1993221-226.

[3],:《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青年研究》,2007年第9期.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6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自1995年初步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现以扬州市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村官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问题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030-02

引言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政策自1995年初步实施以来,先后经历了“基层探索阶段(1995―2006年)、重点突破阶段(2006―2008年)和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至今)”[1]。大学生村官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为农村带来新思想、新风气、新技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在大学生村官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对扬州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针对目前存在的有关大学生村官的问题,研究总结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一、关于扬州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一)研究方法

为了详细了解大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我们于2010年10月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这次调查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单位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访谈;二是运用问卷法调查了一些大学生村官和当地的村民,从大学生村官自身以及村民这两个角度调查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

1.访谈法:主要对以八里镇为代表的团委进行了访谈,并与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交谈,获得了不少一手的资料。

2.问卷法:以扬州市所有大学生村官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7位大学生村官发放了问卷。构成状况:(1)性别:男性13人,占48.15%;女性14人,占51.85%。(2)政治面貌:中共党员22人,占81.48%;共青团员5人,占18.52%人。(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19人,占70.37%;硕士生8人,占29.63%。(4)生源地:本省内25人,占92.59%;省外2人,占7.41%。

另运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0名村民实发了问卷,实收190份,回收率95%。

(二)结论分析和讨论

1.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困境

(1)大学生村官的利益价值取向有偏差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出台的。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大学生将成为大学生村官作为谋取以后更好发展的一个跳板。在对扬州市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中,三年期满后愿意留在原来岗位上的只有三成。分析其中的原因,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的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目前的收入很难买房,无法在工作的城市安家。如表1所示,81.48%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满意。很多大学生选择做大学生村官是为了三年期满后国家承诺的优先录取公务员和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

(2)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

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如表2所示,74.07%的大学生村官是靠着实际经验的积累来工作的,并未用到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技术性人才,如来自农业种养殖、法律、会计、电子信息等专业,这类技术性人才有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科技,帮助农民转变陈旧的思想,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类是管理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引进新的管理思想,更好地协助村干部做好管理工作。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是文科专业出身,他们的才能无法发挥,只能靠实际经验的累积。

(3)大学生村官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缺乏持续性培训,无法汲取新的知识,不懂的东西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不利于他们工作上的发展。在我们与大学生村官交谈中发现,许多大学生村官希望党委政府能够加强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去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以及最新的农业政策。第二,虽然国家政策规定了大学生村官三年任期满后可以优先录取公务员或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但事实上,农村工作琐碎事务繁忙,大学生村官很少有时间去进行公务员或考研的复习工作,所以,真正去参加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时竞争力不强。

2.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局限

(1)大学生村官角色尴尬

从2005年中央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到2009年中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2],他们既不是公务员也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而且,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是由政府统一招聘后再分派到各个基层的。因此,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他们一般担任村党委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3]。而且因户籍限制,大学生村官也没有资格参与村委会的选举。正是由于如此尴尬的身份,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很难被村干部以及村民认可。据我们调查统计,如表3所示,51.81%的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是偶尔被采纳的,29.63%的大学生村官根本没有提意见和建议的机会。

(2)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不到位

在我们向村民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村民根本未听说过大学生村官,部分村民即使知道大学生村官这个称呼,也不了解他们是做什么的。所以,我们的问卷发放过程困难重重,收效甚微。在对扬州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发现(如表4所示),48.15%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对他们的反应一般。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宣传太少。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互动也很少,以致村民并不熟悉他们的工作。

二、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高校和政府建立起合作机制

大学生村官在高校里很少接触到有关农村的知识,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村官则在工作时才会接触到农村生活,工作后的生活难免会困难重重。笔者建议高校在大三下学期之时可以专门开展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组织有意向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学生学习相关的农村政策,培养农村工作的能力,并邀请往届的大学生村官来传授工作经验。同时与政府合作,在大三暑假实习期间,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提前让他们熟悉农村工作的流程。而大学生村官工作后,也应欢迎他们不时回高校学习。

(二)建立一对一培训帮扶机制

许多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在我们的访谈中,就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生活不熟悉。因此,应建立起一名老干部带一名大学生村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不仅要在工作中给大学生授业解惑,帮助他们熟悉农村生活,还要在生活中开导他们,让他们保持愉悦而积极的工作态度,保持心理的健康。要求老一辈干部们做好他们的生活导师、工作导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并且,为了防止老干部敷衍的行为,笔者建议将新的大学生村官的业绩与老干部的福利挂钩,既是给对方的激励,也是给对方的约束。

(三)在政策上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

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进行,也会对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要么加入公务员编制,要么加入事业编制。二是可以根据大学生村官在任期间的业绩,将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编入事业编制,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大学生村官角色尴尬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一种激励。

(四)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

前文中提到,大多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这个概念很模糊。乡政府应该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通过电视台、乡村广播、开大会、出板报等形式让村民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另外,大学生村官也应该积极定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从对村民的基本情况了解开始到组织各种活动,为村民办实事,获得村民的认可和信赖。”[4]

(五)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保障机制

很多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满了之后,就会选择去考公务员或者谋求其他更高的发展。空缺出来的岗位只好再招聘大学生村官,然后新的村官上任之后又要重新熟悉工作环境,大大降低了农村的工作效率。因此,如何在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留住他,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第一,要在工资福利上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生活需求;第二,他们离开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工作没有稳定性,身份没有归属感,所以出台政策将他们纳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并且允许他们参与村委会选举,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

结语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了新思想、新风气、新技术,提高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正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更要直面其中出现的问题,并尽快解决。我们相信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会得以解决,大学生村官政策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philosoph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3,2010.

[2]马威理.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途径探析――基于制度嵌入性的视阈[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434-438.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7

一、县女大学生村官概况

自2009年以来,县连续3年共选聘了23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其中女大学生20名,占总数的87%。23名大学生村官中,绝大部分来自县,只有4人来自本市县外,均属省选聘到村任职的。

1、年龄结构。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21-25岁的16人,占80%;26-30岁的4人,占20%;平均年龄24岁,最大年龄27岁,最小的22岁,是一个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为主体的、充满着活力与朝气的年轻群体。

2、文化层次。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本科学历的有16人,占总数的80%;大专学历的3人,占15%;研究生1人,占5%。其中,有不少女大学生毕业于省重点院校,如安大、安师大、理工大学,所学专业较为广泛,包括社会工作、新闻、教育、语言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金融、行政管理、会计等专业,她们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强,思想观念新,视野宽阔。

3、政治面貌。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有13名中共党员,占总数的65%,女大学生村干部整体政治素质较高。

4、任职情况。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副书记2人,书记助理4人;副主任1人,主任助理12人,主任助理及村支委1人。

5、婚姻状况。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已婚2人,未婚18名,分别占10%和90%,大部分村官对婚姻持谨慎观望态度。

6、薪酬及居住情况。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月工资均为2400元左右。女大学生村官居住情况各异,有回自家的、有回所在地乡镇集中居住的,也有在任职地租房的。

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扎实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

1、制定《大学生村官日常行为管理办法》。为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县多次修改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行为管理办法》,重点突出五个方面内容,规范其日常行为。一是“驻”。大学生村官聘期内在村工作每月不少于22天。二是“学”。县选聘办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乡镇党委每半年至少安排一次大学生村官培训,大学生村官每半年撰写一份与工作相关的调研报告。三是“管”。大学生村官每年初与乡镇党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连同本人公开承诺事项一并向社会公示。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台帐,一人一档,并实行台帐动态管理。四是“查”。乡镇党委每两个月到村检查指导一次、每月检查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县选聘办每季度至少到村检查指导一次、每季度检查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五是“评”。县选聘办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大学生村官向任职村的村“两委”、村民和党员代表、乡镇党委述职,接受他们评议和监督。

2、兑现政策,抓好待遇落实。为确保选聘生“四项待遇”能早日落实,从市选聘办下发选聘确定名单后,我县第一时间要求选聘生提供相关材料,积极会同财政局、人社局、保险公司等部门,按照选聘生相关政策要求,为选聘生核定了工资,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积极会商财政部门落实相关选聘工作经费、协调资金,确保在中央、省里资金到位前,能够提前兑现安置费、工资待遇,让选聘生工作能够安心。

3、加强领导,抓好后勤保障。在选聘生到村任职前,及时要求各乡镇分管领导亲自过问选聘生的住宿和饮食安排,各乡镇、开发区为选聘生安排了日常工作、生活用品。县委组织部分管领导、选聘办主任还逐村查看选聘生的住宿情况,并要求乡镇村针对女同志较多的实际情况,要对人身住宿安全隐患进行仔细排查,住宿要避免安排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确保选聘生人身安全。

三、女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

1、任职情况。(1)认真酝酿,拟定选聘村。县选聘办从选聘工作全覆盖、选聘生作用能发挥的角度出发,重点选择了工作基础较好,能全面锻炼选聘生的村作为选聘村候选对象,通过选聘工作联席会议认真会商讨论确定选聘村。(2)、全面考量,抓好人村对接。从市选聘办下发选聘确定名单后,该县首先组织人员和选聘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考察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其次,认真征求他们的个人意见,按照“大学生‘村官’不安排在其家庭所在村任职”的原则,再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及时做好人村对接。

2、工作现状

(1)工作环境较好。女大学生入村后,县各级党委、政府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措并举,力推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如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农村党员培训计划,不折不扣落实村官的各项待遇和保障,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按月打卡发放,并统一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险,同时,推行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通过给位子、压担子、树靶子、搭梯子,使大学生村官的潜能激发到了最佳状态。组织部门还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村官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同时,村干部、村民都对大学生村官寄予厚望,对她们开展工作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

(2)工作内容广泛。根据各村实际,涉及内容很广。如新发镇新发村大学生村官夏璇:关心留守儿童山岗组刘燕、陈家组付建云的生活、学习情况;协调几户做好桃花塘、山塘的开挖工作;对困难党员王传中采取“一对一”帮扶;

利用大兴水利的有利契机,争取一个水利扶持项目;认真做好远程教育站点播放,对农民在养殖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从网络或其他途径找到视频或图书资料,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等。侧重于让女大学生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学边干,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具有耐心、细腻、细致、负责,能常常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依法办事,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等特点而安排的。

(3)工作优劣势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优势和劣势较为明显。

优势:由于女大学生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与群众接触时比男同志更具有亲和力,更能做村民的贴心人,真正能做到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在改善农村人际关系,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倡导文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劣势:在调查中,不难发现,与男大学生村官相比,女大学生村官工作思路不够开阔,胆量、体力相对较弱,缺乏魄力与闯劲,特别是在新农村规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中心工作上缺乏对基层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

3、思想认识状况

在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时,大部分女大学生都有比较理性的思考。就“报考村官是基于下列哪些原因?”大多数认为是正常职业选择。她们或出身农村,熟悉农村生活,希望能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或生在城市,对新农村建设有兴趣、有见地,愿意到农村施展才华和发挥本领,大都对农村工作充满了激情,有为农村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并且做好克服农村苦、条件差的心理准备。在任职村官这一职业后,大部分能“在其位,谋其政”。女大学生们普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到的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发展新理念、致富的信息等输送给当地群众,增强农民致富的信息。在协助村主任调解百姓间纠纷、普及法律科普知识、搞好当地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谈到她们的心得体会时,女村官们都有共同感慨。似乎每一个基层工作的同志都经历过迷茫、彷徨,但对自己选择当村官,大多数认为生活充实而丰富,从没后悔过。

四、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虽然党政部门对引导“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村官”这个特殊岗位作了大量工作。但据调查了解,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学习及生活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身认识的不到位。部分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据调查,40%以上的人认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27.6%对农村以后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

二是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实际脱节。从调查看,女大学生村干部在校所学专业包括法律、教育、财会、医学、经济管理、新闻、英语、信息管理、金融、中文等多方面,总体上看,文科居多,而深受基层欢迎的涉农专业偏少。

三是普遍缺乏基层特别是农村工作经验。大部分女大学生是从校园直接到农村基层任职,有的甚至从未在农村生活过,同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性别歧视影响,部分地方负责人为了自身利益受损而排斥“外姓人”,而且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为了自身名誉,他们大多不会让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村官在身旁,造成女大学生村官想法建议不被重视和采纳,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重视、不放心、不信任”心态,31%的人每天只干一些琐事,放不开手脚,46.5%的女大学生自认为在农村工作能发挥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大。

四是乡镇干部的担忧——大学生村官能否长久。由于大部分女大学生村官自身思想上认识的不到位,未能做到真正热爱农村、融入农村并扎根农村。同时由于年轻,刚刚踏上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每年国家、省市的公务员考试,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从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打算报考国家公务员或参加报考研究生。从个人情感上来讲,应该鼓励和支持她们,但从农村工作的延续性来看,村官的更换频繁是不利的。

五是村里干部和群众的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大多数村民对女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问,认为女大学生只晓得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同时又缺乏自愿服务热情,遇到一个难题,如随便一个邻里纠纷就可能使其完全乱了阵脚,很难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引路人。

六是女大学生的担忧——三年后能否有个好出路。女大学生村官担心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如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政府能真正兑现多少承诺?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的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她们担忧三年后政府的有关承诺能否予以兑现,即表现优秀的,可按照程序优先推荐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县直一般事业单位缺编时优先考虑补编;表现特别突出的,经组织考察,优先考虑提拔重用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大学生当村官就极有可能成为“作秀”工程。

五、对策及建议

女大学生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指出:“我们应当缜密的研究新的幼芽,要仔细地对待它们,尽力帮助他们成长,并‘照管’这些嫩弱的幼芽。”要使女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成为一种职业性常态,就必须找准女大学生作用发挥的自身规律,抓住各方面担忧问题的交织点和结合点,不断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1、党委政府要创新基层干部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成长机制

大学生村官涉及面很广,影响也很大,能较为敏感地触动着社会的各种神经。我们认为,对待女大学生村干部,要当后备干部来培养,要当女性人才来使用,要当自家儿女来关爱。一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长期创业基层的管理模式,要把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作为优化和变革基层管理的新举措,做到科学、规范、合理。二是要建立长效合理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提升女大学生村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女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鼓励、支持她们在职进行各类培训和学历深造,在扶持和培养大学生村官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根据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和途径。三是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成长待遇激励机制。积极搭建女大学生村官成长服务平台,为优秀学生村官提供向上晋升的渠道。对能力强的、成绩突出的,要按照承诺,该提拔的提拔,该重用的重用,该留任的留任。只有各种承诺兑现了,各种待遇落实了,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人才流动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才能“食之尽其才”。

2、妇联组织要加大服务力度,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村官良性发展的环境

女大学生村官是基层妇联干部队伍的生力军,也是妇女干部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女大学生村官,妇联要做到“鸣之通其意”,更多的服务好、保护好,发展好这支新生力量。一是加大对优秀女大学生村干部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善于发现优秀女大学生村干部典型,并通过巡回报告、经验交流、评选表彰等方式,将女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推广。二是积极为女大学生村官搭建教育培训和信息交流平台,如举办培训班、演讲赛、座谈会、联谊会,让她们在平等交流的对话氛围中,把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讲出来,把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讲出来,不仅可以满足女大学生村官的倾诉需求,而且可以推动和促进工作。三是要积搭建女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平台。结合“女大学生导师行动”,积极引导女大学生村干部对创业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要引导她们立足“村官”的岗位和职责,创好事业;另一方面,引导有条件的女大学生村干部创办实业,带头致富,并带领基层群众共同致富。同时从资金、项目、场地、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对于有能力的,可鼓励她们牵头创办“妇”字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四是加大对女大学生村干部参政议政的推动力度。要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加大宣传推荐力度,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村干部在“两委”的参选率和选中率,推动落实上级有关部门“村‘两委’中至少各有一名女性”的目标要求,并通过女大学生村干部带动基层女性更好地参政议政。

3、女大学生村官要转变观念,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就女大学生自身而言:

一是要作好到农村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树立起服务农村的热情与责任感,背负起兴农富农的历史使命,形成一种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

二是要做好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储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关注“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掌握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发展动态。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8

论文摘要:在分析指出当前选聘大学生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模式取得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的基拙上,提出了大学生下乡服务农村的新模式—担任农村社工。并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指出后者效果更好,也更符合农民的需求。进而提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要实现从“村官”到社工的转变。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

一、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及工作职能

(一)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

2009年中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身份不是公务员,而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他们是经选聘到村任职,也不符合严格意义上村官的产生程序,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大多被任命为支书(主任)助理,所以被称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大学生当“村官”,从地方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无疑来自新农村建设、基层政权巩固、就业压力缓冲等多重现实需求,但是国家更多地是基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的结构,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的战略思考,希望大学生“村官’乡成长为能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们被看做“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职能

不同于“三支一扶”工程选拔的到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使命具有战略性,中央并没有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他们的具体工作,而是要求乡镇党委和村“两委”给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工作任务。在“压力型”的目标任务体制下,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和完成上级各项考核的压力,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他们就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根据各地陆续出台的大学生“村官”管理细则和考核方法中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的规定,结合近年各地有关的调研报告,可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任务一般包括两类:一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经济型工作;二是完成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维稳等各项考核任务和宜传教育、办公办会等行政文秘型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工作效果分析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优化了村级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由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选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工作开展时间还不长,又缺乏国内外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整个工程发展迅速,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致富方面的贡献都较为有限,大学生“村官”产生很大压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86.5%的村民希望“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上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自身起到了较大作用,有40%的人认为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经济建设领头人,但是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人都难以承担这个重任。首先,受到身份和任期限制。大学生“村官”非官非民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无法拥有村庄发展的决策权和决定权,大学生“村官”任期一般只有三年,农业生产的特点也决定了三年时间难做长远规划。其次,受到专业和农业发展规律的约束。很多大学生“村官”从未接触过农业生产,不得不在田头现学农业生产技术,学无所用现象比较突出。再次,受到乡村复杂的关系和资源困境的限制。现在许多村庄不光村级组织负债累累,而且关系复杂,大学生“村官”无法从村庄获得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不谙世事的大学生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很难从外部获得社会资源,在这样缺乏支持的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开展创业和引领村庄经济建设时往往力不从心。

第二,琐碎的行政文秘工作造成职业懈怠,大学生“村官”无法产生成就感。除了协助村领导完成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旧常主要工作大多是一些是党建、维稳、宣教和应付各项达标检查工作。虽然这些工作名目繁多,但是具体任务主要是办公办会和各种文字材料准备工作。调查显示近半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打杂人员”,“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全部。

第三,由于岗位职能设计不合理,有些大学生“村官”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却整天忙于个人的创业,没有起到“村官”的任何作用,引发了农民的非议;有些大学生“村官夕,又处于无事可做的状况。民进宁波市委的调查显示,由于对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设置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一些大学生“村官”处于空闲状态,甚至存在严重的脱岗状态。四川省近10年间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流失率也超过70%。

三、社会服务工作者—大学生下乡的新的工作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在福利社会化的背景下,让更多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服务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工作,才是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可行之路。早在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进步时代”和“新政”时期,配合当时美国社会关注失业农民以及其他农民生活困境,政府采取了应对农村危机和农村各种问题的政策举措,社会工作者即在各个层面上扮演相当活跃的角色。他们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手法开展各种服务行动,发挥了社会工作帮助农民群体改善处境、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并促进城市和乡村更加协调发展的功能。我国台湾地区在1977年也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职责是融人当地村庄社区,发展社会团体,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的台湾,担任社工的大学生身影无处不在,作为一种社会保健力量,他们“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人不利处境之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之健康与成长,他们在台湾变身福利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工农村社会工作重点包括原住民群体服务、弱势家庭服务、城中村服务、农村独居老人及身心障碍者的扶助等,还有乡村儿童托育、学生课后照顾、农民职业训练、农村社区志愿服务、联合劝募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具体提供哪些服务要根据当地农村情况和农民的需要,再由非营利机构招聘专业大学生社工人才来完成服务。

近年来,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而社会问题解决不好,就无法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事实证明,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难以胜任。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万载与江西有关大学合作建立了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从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有关教师的督导下,到万载开展社会工作。该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级社会工作协会,采用“1十3”模式,即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社会工作模式,使社会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地开展。并按照1500:1的比例,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村委。在大学生社工的带领下,积极开展辅导留守儿童功课、农民合作组织辅导、优化“农家乐”项目、拯救断流的村落文化、整治村庄环境等社会工作,在“助人自助夕,的原则下,万载社工积极进行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系列社工活动,在全县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新风尚,社会日趋和谐。江西师大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还作为督导员和指导员,培养当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事实证明,担任“社工”的大学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们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农村需要这样的大学生,同样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这些下乡大学生也展示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四、大学生“村官”工作模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才资源,他们主要担任经济行政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每新增一单位的这种人才资源,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我们把这种边际效用分别称之为经济行政效用和社会服务效用。假设每增加r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就可以获得y单位的经济行政效用,或者获得x单位的社会效用,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得出:一方面,从经济行政效用的角度看,如果投人Y单位大学生“村官”资源,取得的经济行政效用x的效率可能要远远低于取得社会服务效用y的效率;另一方面,从消费者选择角度分析,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资源被国家用一定的预算资金购买,投放到农村,为农民生产公共物品和服务。在这种购买关系中,除了要关注生产效率,更应该关注消费者—农民的需求与选择问题。根据需求理论,理性的消费者会在预算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使他们满足最大化的商品。如图,当只有两种商品x(经济行政效用)和y(社会效用)时,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成:使u(x>y)最大化。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9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制度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81-02

大学生村官是近年来各地为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出台的一项新兴的导向性的政策。与国家政策基本同步,威海市于2009年起开始进行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期间有成绩和经验,也有问题和困惑。目前,就大学生担任村官这一现象,社会上的评论也是优劣不等。要分析大学生村官这一现象,首先我们就需要了解这一现象的相关背景及其现状。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新农村建设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受聘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其年纪轻、有知识、观念新、干劲足等优势,及时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新信息,积极发展新项目,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和谐农村的维护者。一些大学生村官经过在农村几年的摸爬滚打,逐步成长为农村基层的骨干力量;也有一些大学生村官考选了市、县、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从源头上优化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结构。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分析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1)大学生村官层面:动机多样。据2012年对威海市300多名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6.5%是要"投向基层、服务农村";66.9%表示是"看好政策优惠,为将来参加公考打基础";22.4%是因为"社会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多数大学生将"村官"仅作为一种就业选择,而不是事业追求,不但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也引起基层百姓的反感与失望。

(2)农村干部层面:心存疑虑。镇村干部普遍认为大学生村官存在着"能力不足"、"短期行为"等问题,因此在村官工作和创业中缺乏鼓励支持,不给他们真正干事的机会和权力。

(3)农村群众层面:不抱期望。大多数村民认为大学村官学生气十足,只懂理论,缺乏实践,随便一个邻里纠纷就可能使其乱了阵脚,对他们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心存疑问。因此,对大学村官期望不高,热情不大。

2.人员结构比例有待优化

(1)性别构成"阴盛阳衰"。调查显示,近年来威海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女性村官约占70%。而农村环境更多需要吃苦耐劳的能力、旺盛的精力与强健的体魄的要求,女性生理特质导致其在现实工作中,普遍存在开拓性不强、艰难险阻工作难以担当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形象。

(2)专业构成"外行"居多。农村工作专业性需求较强,但近几年威海市选聘大学生村官,农林水等农学专业仅占10%左右。专业知识不对口使不少村官难以找到开展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影响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3.能力作风有待提升

(1)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欠缺。从目前大学生村官知识构成来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实际能力不足。

(2)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为应届生,社会工作经验普遍不足或缺乏,加之有的大学生村官或自我意识过强、或角色定位不准、或办事方法单一,容易造成群众的误解和反感,给开展工作带来一些阻力。

(3)作风漂浮不扎实。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不高,却派头十足,稍事工作,就翘尾巴;有的不深入调查就乱发言论,人为制造矛盾,影响班子团结;有的工作热情不高,消极被动,安不下心;有的不在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上下功夫,而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登高升迁搭梯子、找路子。

4.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1)随意借调现象普遍。"临时性"思想使得绝大部分村官被上级组织借调,从事文字档案等日杂、勤务工作,在本村工作的时间相对较少,不能深入了解农村、农民的情况,很难真正深入村民的生活。

(2)工作职责不确定。很多村干部仅将大学生村官视为上级相关部门下派到农村的实习人员,在管理使用上敷衍,不定岗定责。据调查,目前多数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会议记录等日常服务性事务,或为村两委的"跑堂腿",参与村务、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不多。

5.任满出路有待明确

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上的干部,也不是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尴尬身份使得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对服务期满后的出路感到迷茫。中组部虽曾明确提出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但这只是方向性的,缺乏可操作的规定和相关制度跟进。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强烈的身份危机感。对三年聘用期满如何分流,忧虑较多,已有形成新的不稳定源的苗头。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先,舆论引导社会对选聘大学生村官意义的认识。通过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评选优秀大学生村官活动等,宣传政策、表彰典型,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吸引力和舆论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大学生村官成长、培育大学生村官成才的大格局。

其次,制度引导基层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制定制度让各级干部接纳大学生村官,并给予工作生活上的支持。思想上不歧视,工作上不轻视,生活上不忽视,给他们多压担子、多交任务,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在发展理念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共振。

再次,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充分认识到基层工作是青年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重要舞台,正确定位,真正做到感情上融入、工作上融洽、生活上融合,先当好"村民",后做好"村官",发挥聪明才智,扎根广阔农村,努力建功立业。

(二)健全准入机制,从源头上保证质量

一是限定性别比例。建议细化考选资格和条件,按男女1:1比例录取,这样既能避免歧视女性嫌疑,又有利于农村工作开展。

二是优化专业结构。选聘大学生村官可优先考虑涉农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考生,确保符合农业、农村、农民所需,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三是侧重本土人才。尽量做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把本地区甚至是本村真正想干事、能干事、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到村官队伍中来。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也有利于村务工作的开展,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四是实行双向选择。切实做好镇村两级人才需求调查摸底工作,根据实际状况,重点从具有本地户籍、涉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进行择优选聘,实行供需双方对接,既解决大学生村官环境陌生、专业疏离的困境,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才断层、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

(三)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升能力素质

一是技能培训。立足农村产业现状科发展需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骨干,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其综合能力,放大大学生村官的乘数效应,使农村成为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验场"、"丰收地"。

二是实践锻炼。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中所提出的新见解、新思路,并尽可能让他们"说了算",放手干。甚至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适当安排些"硬任务"、"头疼事",让他们在实践的磨练中增长才干,树立威望,快速成长为合格的新农村建设带着人。

(四)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一是推行绩效考核。对大学生村官制定共性责任目标,考评实行日常积分制管理,对突破性、创新性工作实行加分制,完善"两述两评一挂钩"(向村党组织、乡镇党委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考评,与任期考核挂钩)的绩效考核办法,注重考核结果运用,严格"公开考评、有序竞争、择优选任"选任程序,树立起"能者上、庸者让,过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

二是提高经济待遇。合理的待遇制度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普遍不满意。同时,固定工资报酬制度很难真实体现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的优与劣。因此,通过设立年终考核奖、加入工具补贴等措施,建立起更加灵活的工资考核制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拓展前途出路。探索出台《大学生村官选任管理办法》,通过组织程序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村镇干部、推荐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的热情,使他们工作有劲头、事业有干头、前程有奔头。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直接转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出路问题,促使大学生村官放手、放心在农村建功立业。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