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十篇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十篇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36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1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这样,人们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知识范围被急剧扩大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整合性。因而,现今的学校已不在局限于担负继承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使命,而是希望成为引起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完成一种新文化的建构。

于是,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已不再仅仅是将为个体提供哪些系统的人类科学文化的遗产,更要考虑的是个体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设法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作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儿童能力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三个主要领域:个人能力的成长;社会参与能力的成长;处理环境的各种要求和作用能力的成长的整合角度来看,我们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不是使个体完成(也无法完成)全部的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积累,而是力图使个体形成全面的和基础的素质结构,以便将来能在社会的科学技术与政治情报的激流中不断地自我扩充知识内容,调整科学文化结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于是,我们的学科教育已经开始大大地超越了经验与技能传递的范围。学生在取得经验认知的同时,探求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形成社会认识的正确价值观念,提高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与能力,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业已成为社会对个体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学习的认知对象(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能运用,同时也是——发展科学地对社会探求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这就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部本质内涵。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不难概括出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潜能”、“加强情感体验”。

一、注重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多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积累。于是,我们自上而下地人为地从文化中编选主题、语言和材料,学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学术性文化——社会精英们谙熟的知识与经验。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技术和观念地传授,努力的将这些文化堆积起来。这样,教育就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自我积累与发展过程。学生只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储存起来,并不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这种认知的积累好比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砌一堵墙,知识砖块叠砌越高,个体与社会的割裂似乎就越严重。学生即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却因为各知识都随相应不同的传递通道而存入大脑不同的“储蓄箱”中,而存储的知识又是面对着教师人为编制的与“储蓄箱”中相应的知识对应的各种特定的问题情景,因而无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与重组中建构新的文化,也就难以面对来自复杂社会各种无法预见问题的挑战。要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对学习对象赋以更多更强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即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一切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渗透知识的价值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不失时机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发展,即知识本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轨迹,从发展中认识社会。

第二,价值,即知识本身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的价值,从价值中认识知识。

第三,方法,即从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中探求知识,掌握认识的一般方法。

例如:我们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适时地将知识放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圆形的”这一实践背景下,利用简单的知识历史归纳“圆”的物理特征和几何特征甚至美学特征。这样,学生不仅能独立概括出“圆”的基本特征,而且了解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

2.将认知过程与对社会的探求过程联系起来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合理地运用材料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参与社会的兴趣。其价值的功能就在于在关注和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的价值、思想、方法与技术。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联/:请记住我站域名/系,即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第二,关注,即关注知识本身内涵同时关注知识的社会性价值。

第三,技术,即将数学认识方法当作科学技术来认识与掌握。

例如:我们在教学四年级“负整数认识”这节课时(上海版),有意将学习材料放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背景下呈现给学生,以此作为探究知识的起点,因而不仅认识了知识的本质,而且强化了知识的社会性。

二、培养科学精神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三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融合

所谓“三生教育”,即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三种基础性教育事业理念的缩略化总称,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实现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目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思想理念指导要素。语文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工作课程内容构成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将“三生教育”思想指导理念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工作相结合,对于切实提升我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具备深切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展开简要阐释。

1“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

1.1“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助恰当有效的教学实践形式,帮助学生群体切实实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珍爱生命等具备基本性特征的思想观念认知基础,促进学生自身以积极化的具备充分正能量特征的行为模式,发展自身的专有化生命体验行为,扎实促进自身的生命体验质量水平,实现幅度显著的优化提升,继而实现最优化的生命价值状态和生命意义状态目标。

1.2“生存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存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由实施形式恰当的教学工作开展手段,引导和助力学生初步学习掌握基础性的生存知识理念,具备基本生存技能应用项目的实践活动能力,在养成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环境保护理念的实践背景下,实现对人类基本性生存发展演进规律的清晰化和准确化把握,切实提升自身在特定社会历史实践环境条件背景之下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性创造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生存思想观念。

1.3“生活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活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由恰当的教学工作开展方法,指导学生实现对基本生活理念要素和生活常识要素的认知和理解,实现对具体生活活动过程的实践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获取带有充分个体化特征的生活体验,建构和发展具体的生活性认知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督导中小学生个体顺次形成基于个人层次、家庭层次、团体层次、民族层次、国家层次,以及人类共同体层次的生存实践发展目标。

2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思路

从实践性分析视角角度阐释,“三生教育”基本理念的提出,以及在具体化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应用,有效实现了对“生命价值”以及“生命存在和发展形态”等思想理念要素范畴的深度关注,并较为清晰地揭示了“人”作为宇宙中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形式,在生命体验过程的形成演进过程中,所具体展现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以及行为模式演化表现水平。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日常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三生教育”基本指导理念在具体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的融合性应用,应当关注生命实践要素,以及生存本领培养和提升要素的具体表现价值。比如语文教师在开展以《描写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本班学生实地参与植树造林或者是花卉种植实践活动,促使小学生通过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项目,清晰认识“树木”和“花卉”等植物品类,作为具备异质存在特征的“生命形态”,与人类在存在形态层次的差别。语文教师还可以督导本班学生,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某种花卉类植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开展持续性的生活状态和行为表现特征观察过程,初步揭示特定花卉植物的周期性生命发展演化特征,并诱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写特定花卉植物对象的周期性生命形态特征发展演化规律,具体总结其彰显和涵盖的具象化生命品格。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的课堂讲评环节,教师可以在全面点评本班学生的习作文章基础上,借由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引入和展示若干种具备优秀生命品格的植物类型,其中涉及了胡杨、梅花、绶草等等,在开阔学生的观念认知视野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现对生命品格认知水平的显著优化提升。事实上,实现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与“三生教育”指导理念的相互结合,应当在帮助中小学生真切认识生命形态和生命品格特征的基础上,扎实促进中小学生自身生存行为实践能力的优化提升,推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长期有序发展。

3结语

针对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本文从“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以及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思路两个基本角度展开了简要分析,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伯忠.论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语文建设,2015,(24).

[2]訾小广.怎样把情感教育融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卜繁燕.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能力教育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实施——以屈原《橘颂》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郭胜.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13,(2).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2—0156—02

2005年,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自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龄在20年以内,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8.38%和87.65%;而教龄在20年以上,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1.62%和12.35%。其中,本科学历达到94.3%,硕士学历达到16%。很显然,中职教师主要以学历层次较高的中青年教师为主〔1〕。

另据综合研究表明,大多数中职教师虽然年富力强,素质较高,但普遍压力较大,工作动力不足,而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现在中国各类中职学生在校总数已达到2012.3万人,其中2012年就招生761万,毕业生673.6万人〔2〕。中职学生总数规模已接近了在校高中生总数,其中每年招生规模已超高考录取人数。面对这样一支庞大的社会未来职业工作者的人群,如何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教育和教学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中职学生的教育者——中职教师。

培养高水平的中职教师有很多渠道和方法,但为中职教师创建胜任特征模型,并以此来选拔和招聘以及培养中职教师不失为一种有效、快速的措施和策略。

一、胜任特征模型及其研究历史

关于胜任特征及模型有各种各样的定义。综合各种说法,笔者认为胜任特征是指在组织中,能够将其成员工作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的、潜在的特征。它有3个特点:其一,深层次性,其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方面的特征,而它是人格中深层的、稳定的、本质的部分。比如自我概念、价值观、动机、人格特质等;其二,预测性,某个胜任特征能预测员工在某一工作岗位上未来的绩效;其三,效标性,胜任特征是优秀员工,通常为组织中绩效前10%的员工的心理特征〔3〕。胜任特征模型是某一职位应具备的所有胜任特征的有机集合〔4〕。

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初taylor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首次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

目前,关于胜任特征模型有以下4种观点:

(一)mcClelland的冰山模型

mcClelland1973年在其《测量胜任特征而不是智力》一文中,提出了冰山模型〔5〕。

mcClelland认为决定一个人工作绩效水平高低主要是冰山海平面下面的内隐的深藏的部分。

(二)Boyatzis的圆葱模型

Boyatzis在1982年提出了圆葱模型。

Boyatzis认为这3层中的内层和中层都是胜任特征,越是内层对人的职业发展驱动越大。

(三)Spencer通用胜任特征模型

Spencer在1993年提出了适合所有职业的胜任特征模型,见表1〔6〕。

Spencer认为,所有的职位绩效优秀者都应具备上述6个分类的20个特征。而每个专门领域专门的职位还应具有自己的专业胜任特征模型。

二、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构建的方法

(一)文献法

关于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国外近些年才开始,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廖若晨星。笔者所检索到与中职教师胜任特征相关的文献不过十余篇,可作为本研究的文献支撑。

(二)调查法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中国社会、文化等因素,本研究在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对多所职业学校进行调查并对上百名优秀中职教师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

(三)法规法

本研究同时也调查和研究了国家的相关文件,对与本文题目相关的规定进行了综合探讨。主要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特别是教育部刚刚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简称“专业标准”)。

在“专业标准”中,强调中职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一样,要具备4个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中,“师德为先,学生为本”主要以教师的人格特质为主要表现,“能力为重”主要以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倾向为表现,“终身学习”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主要表现。本文试从这3个方面进行中职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三、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构想

(一)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在“理念”中表现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本质的、具有倾向性的综合心理特征〔7〕。中职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一样,其工作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所以教师的人格水平最重要。对许多优秀中职教师进行Cattell16pF测试,大多都有类似的或共同的人格特征。通过对大多数优秀教师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人格结构如表2所示。

表2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人格结构

在次级人格特质方面,心理健康分数应在22分以上,从事专业成就人格因素在67分以上,创造力人格因素在70分以上,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人格因素应在22分以上。

(二)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以能力为重”。

1959年,Holland系统提出了“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兴趣就是人格的体现,因而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现实型(R)、调研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6种。

中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与人打交道,而其教育对象的未来职业倾向不但要与人打交道,还要与事物打交道,所以其职业能力类型应主要表现为与人打交道(Se)、与事打交道(C)、与物打交道(R),因而其胜任特征的能力应为SeCR型。具体见图1。

图1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能力结构

(三)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体现了中职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也是个体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中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而中职教师则应以专业知识和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为主。

专业知识主要以相关专业学科的理论、原理以及与实践关系为主。职业知识主要以职业规范、职业工作方式、职业条件、职业操作过程为主。职业技能则主要职业技术等级以及职业能力水平为主。另外,中职教师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还需要对学生管理、团队组建、构建人际关系的相应管理知识。这4者是中职教师知识的核心。其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可由图2表示。

图2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知识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应以基础知识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职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为两翼,以职业技能为先锋的结构。这需要通过不断的终身学习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冯胜清.对中职教师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河南教育.201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

〔3〕〔4〕孙远刚,杨文军.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构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5〕郑日昌,时勘,萧鸣政.人才测评师培训教程〔m〕.2006.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就近入学;学区房;教育资源资本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78

面对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我国房地产价格整体增速开始相应回落。但无论商品房市场如何波动,北京市学区房房价却仍然呈现坚挺的增长态势。而这一问题的由来,却起源于国家对于教育公平这一目标的追求。实现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我国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分布状况和各式各样的不公平择校行为始终存在。为了保障教育公平,我国出台了“就近入学”的学区政策,旨在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保障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但以“就近入学”为宗旨的学区政策却导致了“以房择校”现象的出现,使原来的择校费用开始体现在学区房价上,导致了学区房房价的快速上涨。而由于北京小学教育资源两极分化的严重性、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以及在地理上的分布不均,这种教育资源对房价的拉动作用较全国其他地区便表现更加显著。

总结以上背景,可见无论从教育部门的政策设定还是从个人投资的角度考虑,具体得出小学教育资源对房价的量化评估结果都极具现实意义:从个人投资角度,学区房投资对一般家庭而言影响、开销巨大,家庭必须充分考虑教育资源在商品房中的溢价是否合理,避免决策失误;从政府决策层面,量化教育资源对周边房价的影响也能更有效地评估学区政策对周边经济的影响,设计更加公平科学的公共政策。

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着重对国内外研究教育资源资本化现象的文献进行评述;第三部分将对本文使用的数据、变量和模型设置进行简要介绍;在第四部分,为本文的实证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五部分则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文献综述

之前大量文献主要是从公共品角度研究了教育资源对房价的影响。tiebout(1956)认为居民对于居住地点的选择受到公共品供给的深刻影响,指出居民有选择公共服务较好的地区居住并为此支付相应价格的倾向,这种机制的存在使得拥有财富的阶层能够利用搬迁来占据更优质的公共资源。

而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公共品,由于其具有稀缺性、排他性并且在各地分布不均等性质,使得自身容易被资本化,即将自身价值体现在房价中,对周边住宅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Black(1999)通过大量文献总结指出,学校质量越高,其附近的房价就越高,家长们愿意为了孩子能进入高质量的学校而支付更高的房价。

oates(1969)构建了特征价格模型对tiebout的理论进行了验证,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共支出与房地产市场价格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在oates的基础上,很多欧美国家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验证公共品中的学校质量、数量或可达性等因素与住宅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计入模型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建筑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和时间因素,尽管模型和变量设置有差异,但普遍证实了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会影响学区内的住宅价格。

而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教育资源资本化的问题。梁若冰、汤韵(2008)利用35个中国大中型城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住房价格与地方公共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发现教育资源和房价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冯皓、陆铭(2010)利用上海52个区域的优质高中分布和房价数据,以两个批次“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政府命名过程为控制变量,发现优质教育资源对房价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冯皓、陆铭选取的是高中样本,而高中的入学采用的标准是“以中考成绩参考、考生自主选择”,以示范性高中为研究对象可能会低估教育资本化程度。张浩、李仲飞、邓柏峻(2014)基于北上广深51个行政区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教育资本化问题,发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加会显著提{所在区域的房价。温海珍、杨尚、秦伏中(2013)利用杭州市六城区住宅小区的微观数据研究了教育资源对住宅的资本化效应,其中教育资源被设置为五个特征变量,即小学质量、初中质量、幼儿园数目、邻近高中、邻近大学。该研究发现各类教育资源设施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情况有所差异,但都正资本化周边住宅,并认为这源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以及购房者对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的投资热情。

鉴于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本文将利用特征价格模型研究小区所对口的小学教育资源对其平均房价的影响,对北京市教育资源资本化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

2数据和模型说明

21数据和变量说明

本文选择了北京市东城区为主要的研究区域,重点从小区层面进行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选择东城区作为研究区域的原因在于作为北京市主要行政区之一,东城区既最早就在学区制度规划范围之内,又属于北京老城区,拥有相对较完善的公共资源配套和较成熟的市政规划。在东城区中商品房交易市场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相比北京市其他地区更为成熟,并且各种公共品资本化程度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淀。所以,选择东城区作为主要研究区域更能反映学区制度的影响和教育资源资本化的程度大小。

本文中各个小区的相关数据是从国内商品房交易的门户网站搜房网上进行收集,而相关区位特征则利用百度地图进行补齐和验证。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之后,一共得到了280个小区的微观数据,每个小区样本对应1个因变量和15自变量指标,这些自变量指标又根据其影响房价的途径不同分为教育特征、区位特征、建筑特征和邻里特征四类。而具体变量的分类和量化指标如表1所示。

在教育特征中,由于文中只研究公立小学,在确定各小区对应的小学后,设置虚拟变量。若小区对口的是“市重点”小学,则“市重点”字段记录为“1”,否则为“0”;对“区重点”的处理方式亦然。由于学区制度的存在,每个小区的适龄儿童须在划定的小学完成义务教育。但受目前教育资源发展状况的限制,各学区的教育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甚至差距较大,对子女高中、大学升学率有着较大影响。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已变得越来越高,让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到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就将反映到房价上。

由于进入高中及大学入读不受学区制度或其他区位行政制度的严格限制,它们对房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距离可达性和正外部性方面上。一方面,邻近这些学校意味着子女上学通勤时间少、安全性高、不用寄宿,也便利家长接送孩子、与老师沟通交流,这主要体现在对高中的距离可达性上;另一方面,邻近学校能提升小区的人文氛围,提供相应的运动设施并改善绿化环境,而部分学生选择租住周边住宅也对小区房价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而这主要体现在大学层面。由于重点大学(即985/211大学)的正外部性较普通大学更加显著,所以还加入了“是否邻近重点大学”这一变量,若小区周边1千米内有大学或重点大学,对应的虚拟变量则记为“1”,否则为“0”。在区位特征中,鉴于北京市巨大的城市规模以及各行政区已基本形成独立完善的公共设施配套,本文选取到市中心的距离(到故宫的距离)和到副市中心的距离(到区政府的距离)两项作为影响房价的区位特征变量。对于建筑特征,文章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北京市具体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将小区房龄、有无电梯、有无停车位等作为影响居住的舒适程度、房价高低的建筑特征变量。

邻里特征是指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完善的周边配套设施等特点,它们能给消费者带来很多便利,降低生活、交通的时间成本,让消费者身心愉悦,对房价有着良好的正向推动作用。本文邻里特征中所用指数采用了搜房网上对于小区周边医疗、交通和商业情况的综合评分。

22模型设定

参照特征价格模型常用方程形式,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采用对数形式建立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小区平均单位房价的对数形式为因变量,自变量中则包含连续变量、非连续变量和虚拟变量等。具体函数形式如下。

上式中,p为单位价格,edui为教育资源变量,Xk为相应控制变量;β0、βi、βk为待估计的系数;ε为误差项。

23数据处理和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部分样本存在特征值残缺的问题。对于这一部分样本,本文又重新进行了残缺特征值的搜寻、补充工作,之后再对于仍存在特征值残缺的样本予以删除,最后得到有效学区房样本280个。表2是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具体统计性指标包括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极小值和极大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章使用的280个小区样本中,均价分布区间为35221元每平方米到150666元每平方米,平均值为77407元每平方米,而且标准差较大,这些都说明房价数据存在较大变异,与北京市目前的房价分化情况相符合。对口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数目占总样本数的43%左右,而市重点小学的占比更少,说明北京市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现象。因这些样本都分布在东城区一带,所以距离故宫的平均直线距离为368千米,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在对各个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后发现,交通指数、商业指数和医疗指数存在较大共线性。这说明交通区位较好的小区周围一般也有着较好的商业设施和医疗设施配置。在基础回归方程中将只代入一个指数进行回归。

3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最小回归二乘法来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具体操作为:在Stata14中选择相应变量依次进入模型参与回归。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东城区小区教育资源对房价的影响,所以首先代入了市重点、区重点等几个代表小学质量的虚拟变量和其他教育特征变量,结果如(1)列所示:在只控制了相关教育特征变量的情况下,与普通小区相比,若将对口小学改换为区重点,将使得房价提升约19%(以下“使房价提升”“对房价的贡献”都是指,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该变量提升一个单位所带来的原房价涨幅),而市重点则将使房价提升21%。在没有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市重点、区重点小学对房价的贡献都是正向且显著的。

在方程中加入区位特征之后,回归结果如(2)所示:市重点对房价的贡献变为了18%,但区重点的影响明显下降为11%,同时两个变量都是显著的;在区位特征中,到故宫的距离、到区政府的距离都对房价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后者影响较前者更大,这说明文章之前的推断基本正确,即东城区的各种公共设施已较为完备且各个小区距市中心普遍较近,靠近市中心的便利性不再是购房者判定各小区差距主要的因素。

第(3)(4)列分e显示的是在加入了建筑特征、邻里特征之后的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发现,在控制了所有控制变量之后,市重点对房价的贡献为13%,而区重点小区对于房价的贡献为9%,他们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的。在控制变量中,是否邻近重点大学、到区政府的距离、绿化率、物业费以及交通指数等变量对于房价都有着显著影响。

在对所有变量进行ViF检验后,发现小学教育资源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共线性不明显。而在加入所有变量之后R-Squared达到了683%,说明本文所选择的变量能解释68%左右的因变量变化,拟合程度较好。

4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特征价格模型,从东城区的小区层面微观数据入手,在控制了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和建筑特征等变量的情况下,发现对口区重点小学、市重点小学对学区房房价的贡献分别达到了9%和13%左右。说明居民对于重点小学有着明显的偏好,愿意为了获得稀缺教育资源而付出更高的房价,小学教育资源资本化的现象十分显著。

这一结果验证了以“就近入学”规则为主的政策安排只是将原来不规范的择校费以学区房高房价的形式体现,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相比于传统的择校形式,“以房择校”导致了空间上的“群分居住效应”,即高房价不仅会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教育差距拉大,还在空间意义上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从而会进一步导致其他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均,阻碍社会的公平和进步。从中也可以看出,简单的“就近入学”政策亟待调整。

由于本文设定的模型不够精确以及数据可得性等问题的存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能有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导致对于优质教育资源资本化程度的估计存在偏误。但总结以上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的结论:北京市小学教育资源对房价的影响确实存在而且较为严重,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的今天,这一现象正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近年来,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区制所带来的“以房择校”等问题,开始因地制宜地对学区制度进行改革,具体采用合并办校等方式增加个别学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大力促进各学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文章发现相对于其他城区,海淀区教委针对自身教育资源分布的特点,已经在2016年推出了更为明确的深化教育改革的整体方案,并于2016年新生入学前集中调整和合并了近20所薄弱校,旨在提高教育资源质量来为区内适龄儿童提供更多优质学位。从政策操作层面来看,这项改革包括由名校承办普通小学、将普通小学并入重点小学作为其分校等措施,以期发挥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提高普通小学的教育质量。按照海淀区教育改革方案,在合并办校之后,会通过校区间调配优秀教师队伍、区及教委领导担任校长等方式为薄弱校提供更大的支持,促进学区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不过,对于这项改革措施能否提升被合并薄弱校的教育水平、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义务教育资源虽作为一种公共品存在,但由于其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衡性,这使得义务教育资源通过其分配制度作用于周边经济的程度远甚于其他公共品,进而造成了公平分配被逐u扭曲和投资炒作的现实。在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的背景下,政府应针对义务教育资源的资本化特点建立有效的公共资源分配和使用机制,在补充、均衡义务教育资源以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同时,也要对相关金融炒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抑制,避免教育资源的资本化程度泡沫式膨胀,保障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参考文献:

[1]tieboutCmapuretheoryofLocalexpenditur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6,6(45):416-424

[2]BlackSeDoBetterSchoolsmatter?parentalValuationofelementaryeducation[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1999,114(2):577-599

[3]oateswetheeffectsofpropertytaxesandLocalpublicSpendingonpropertyValues∶anempiricalStudyoftaxCapitalizationandthetieboutHypothesi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9,7(76):957-971

[4]梁若冰,汤韵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的tiebout模型:基于中国城市房价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8(10):71-83

[5]冯皓,陆铭通过买房而择校:教育影响房价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2010(12):89-104

[6]张浩,李仲飞,邓柏峻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与房价――我国教育资本化现象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4(5):193-206

[7]温海珍,杨尚,秦伏中城市教育资源配套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基于资本化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34-40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5

基金项目:200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sjyy009)。

作者简介:卢三妹(1971-),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心理。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Bei)相结合,初步建立了我国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尊重他人、公平公正、情绪健康、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爱岗敬业、责任心14项胜任特征,并将其划分为关爱与沟通、专业素质、个人特质、专业提升、职业偏好5大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群。发现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与其他岗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包含了一些独特的胜任特征,通用型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体育教师。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2-0083-06

astudyoftheconstructionofaphysicaleducationteachercompetencymodel

LUSan-mei,ZHUShi-yan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SouthChinaagriculture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abstract:Bycombiningquestionnairesurveywithbehavioreventinterview(Bei),theauthorspreliminarilyestablishedaChinesephysicaleducationteachercompetencymodel,whichincludessuch14competencecharacteristicsasfriendlinessandpatience,communicationskills,activeattentionandencouragement,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skills,teachingmethodsandmeans,specializedknowledgeandskills,skillshowingability,respectingothers,fairnessandjustice,emotionalhealth,awarenessofinnovation,awarenessoflifetimelearning,postfondnessandcareerdevotion,andsenseofresponsibility,andsortedthesecharacteristicsintosuch5physicaleducationteachercompetencecharacteristicgroupsascaringandcommunication,professionalmakings,individualtraits,professionalenhancement,andoccupationalpreference.theauthorsfoundthatascomparedwithotherpostcompetencymodels,thisphysicaleducationteachercompetencymodelcontainssomeuniquecompetencecharacteristics,andthatgeneralteachercompetencymodelsarenotcompletelyapplicableto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teacher;competencymodel

胜任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泰勒关于“时间-动作”的研究[1]。而真正引起人们重视是从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2]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论文,提出用胜任力(胜任特征)测试来代替传统的测试方法开始的。文中指出:传统的运用智力测试、能力测试等都不能预测复杂工作和高层职位工作的绩效;他们发现了从根本影响个人绩效的可以称为胜任特征的指标,例如人际关系、成就动机、团队影响力等;同时提出进行胜任特征有效测验的6个原则;提出了根据人们正从事的具体工作来评估其能力大小的方法,即胜任力测评方法。此文的发表,掀起了各行各业对胜任力的研究热潮。目前,在企业与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关胜任力理论和模型的使用越来越多,并已经从当初识别培训需求的一个辅助工具,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目标明确的开发性活动[3]。

由于有关胜任力的研究历史还很短暂,至今也没有一个被业界所普遍承认的权威性定义。在我国,研究者普遍都比较支持Spencer[4]在1993年提出的有关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较常用的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5]。

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国内关于体育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文献只有几篇。潘高峰[6]借助已有的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指出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低于教师整体水平,已有模型对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建议建立体育教师的胜任力模型。

张长城[7]采用文献与问卷调查方法确定了中学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由综合能力特征、个性特征和必备知识3个维度构成。

周小敏[8]采用文献与问卷调查方法,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可包括自我认知、个人特质及成就特征3个维度,共13个条目,确立了胜任特征各指标评价权重。

祝大鹏[9]采用文献和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认为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9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高校体育教师信任力模型。

还有几位学者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体育教师胜任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果胜任特征只是经验总结或综述他人经验得来,并非通过科学设计,经过实证研究获得,会使得研究结果缺乏科学论证支持[10-12]。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关于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非常匮乏,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亟需更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有研究都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等简单方法收集相关特征因素建构模型,缺乏行为事件访谈(Bei)等从教师的行为中挖掘胜任力特征的质性研究,而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与绩效相关联且可信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的方法[13]。大部分已有研究没有与工作绩效相结合,没有反映出优秀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整合型建模是胜任特征建模的新趋势[5]。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收集胜任力要素,希望建构更全面更合理的模型,对体育教师选聘、安置、绩效评估、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问卷调查、核检表初步建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第1,通过文献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词汇:对体育教师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收集到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词289个。调查对象共300名,其中包括广州3所高校、3所中学、3所小学的体育教师100名,3所高校学生200名,共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6.7%。

第2,编制《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通过大量文献和咨询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领域专家,对289个体育胜任特征词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到70个描述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的词,并据此编制《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

第3,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调查对象共1200名,其中体育教师400名,涵盖男女教师、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大城市和乡镇教师;大学生800名,包括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092份,有效率为91%。

2)通过行为事件访谈(Bei)建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第1,优秀绩效教师和普通绩效教师的界定。由体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根据要求确定优秀绩效教师的标准:(1)连续从事5年以上的体育教学工作;(2)近5年连续2次或非连续2次以上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或获得其它荣誉称号;(3)学校体育教师中、小学不少于5人,高校不少于20人;(4)完全满足以上3条的或者曾经荣获省市级、部级优秀教师或其它荣誉称号。低于此标准的教师视为普通绩效者。

第2,预访谈以及《体育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初稿的编写。预访谈旨在对关键事件访谈法进行练习,如实施访谈的技术、对录音文本进行编码等。选择2名优秀绩效和3名普通绩效体育教师进行预访谈,并编写《体育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初稿。编码词典包括胜任力名称、定义、行为指标以及水平等级等。

第3,确定正式受访者。根据专家组确定的标准,确定正式受访者24名(优秀绩效组12名,普通绩效组12名)。包括男教师12名,女教师12名,平均年龄34.11岁;平均教龄12.83年(优秀组14.21年,普通组11.45年);硕士9人,本科12人,大专3人。受访者分属于哪个组事先要保密,属单盲设计。

第4,行为事件访谈的实施。要求受访者分别讲述在教学工作中3件成功和3件遗憾的事件并进行录音。内容主要包括引起事件的原因、牵涉到哪些人、当时的想法和感觉如何、在当时的情境中想完成什么、实际上又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等等。每人的访谈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

第5,把访谈录音转录为文本。对录音经过转录、整理得出共计14.1万多字的24份访谈文本。

第6,对胜任特征进行编码。依据预研究中形成的《体育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分别找出每个事件中出现的胜任特征的行为指标,并进行归类和编码。

第7,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处理。

第8,建构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建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2结果与分析

2.1胜任特征核检表频次分析

运用自编的包括70项胜任特征的《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请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从核检表中选出教师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20项胜任特征,频次统计结果,教师:(1)教学方法与手段、(2)组织管理能力、(3)爱岗敬业、(4)语言表达能力、(5)专业知识与技能、(6)技能展示能力、(7)终身学习意识、(8)创新意识、(9)沟通技能、(10)问题解决能力、(11)责任心、(12)公平公正、(13)情绪健康、(14)亲切耐心、(15)尊重他人、(16)团队合作与建设、(17)科研技能、(18)思想与行为引导、(19)积极关注与鼓励、(20)反思性思维。学生:(1)爱岗敬业、(2)亲切耐心、(3)组织管理能力、(4)教学方法与手段、(5)技能展示能力、(6)公平公正、(7)尊重他人、(8)积极关注与鼓励、(9)沟通技能、(10)情绪健康、(11)责任心、(12)平易近人、(13)专业知识与技能、(14)乐观与幽默、(15)创新意识、(16)宽容随和、(17)语言表达能力、(18)诚实守信、(19)思想与行为引导、(20)终身学习意识。

综合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初步认为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管理能力、爱岗敬业、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沟通技能、问题解决能力、责任心、公平公正、情绪健康、亲切耐心、尊重他人、团队合作与建设、乐观与幽默、思想与行为引导、积极关注与鼓励、反思性思维20项胜任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的胜任特征很多时候是受访者认为“应该需要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会去用之”;而核检表法只能在现有的结构要素中选择,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以此建构的模型显然有其局限性、不稳定性和不合理性[14]。行为事件访谈法是采用开放式的访谈,让受访者回顾在工作中发生的成功与失败的事件,通过分析访谈内容确定受访者所表现出来的胜任特征,可以较好弥补问卷调查法的缺陷。因此,我们将利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进一步分析,以上20项特征将作为接下来的行为事件访谈中编码词典的基础。

2.2行为事件访谈结果分析

通常用于行为事件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指标有频次、等级分数、最高分数和总分数等。本研究对预编码的20项胜任特征采用上述4个分析指标,对优秀绩效与普通绩效组体育教师的访谈结果做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3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以问卷调查和核检表法初步确定的20项胜任特征为基础,对行为事件访谈结果所做的差异检验分析可见,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与建设、乐观与幽默、思想与行为引导、反思性思维6项胜任特征在频次、等级分数、最高分数和总分数4项指标比较中,优秀绩效与普通绩效组教师间差异均不显著,在最终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中可以舍弃,筛选出差异显著的14项胜任特征作为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这14项胜任特征为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尊重他人、公平公正、情绪健康、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爱岗敬业、责任心。

对14个胜任特征采用组间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按照一定的分类要求将它们划分为5类胜任特征群,依次为关爱与沟通(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专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个人特质(尊重他人、公平公正、情绪健康)、专业提升(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职业偏好(爱岗敬业、责任心)。这些胜任特征群和它们次一级的具体胜任特征,和修订完善后的《体育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中胜任特征的定义、行为指标描述以及水平等级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3讨论

3.1关于建模方法的运用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行为事件访谈法,是目前建模过程中得到公认且最有效的方法,该法可以通过开放灵活的追问,全面详细地收集信息,可是数据的收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较难收集到足够的样本;问卷调查法,以简单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而且可以很好地进行定量分析,但是这种方法却不能为被调查者提供一种灵活回答的空间,会使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特尔菲-专家评价法,是专家小组的多轮评定,既保证了数据收集的科学严谨性,又使得组织者能够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但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类方法的广泛应用[15]。部分学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建模[14,16-17],这样,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就更加科学、全面,弥补了单一方法的不足。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行为事件访谈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群体的问卷调查,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弥补行为事件访谈法样本量小的缺陷,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运用,也弥补了问卷调查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的缺陷。综合型建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2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关键问题

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第一个前提条件是应该建立一个胜任力编码词典[13],本研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群体收集相关的胜任特征,并筛选出一定量的重要胜任特征作为胜任力编码词典的内容,为行为事件访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的3个关键技术是:效标样本的选择、研究者的要求以及行为事件访谈法技术信效度的保证[14]。在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模时,不管研究过程和内容如何,访谈过程和编码过程这两个环节都是决定胜任力建模成败的关键[18]。本研究中,为了保证访谈的质量,严格挑选思维敏捷、分析与归纳能力强的研究者主持访谈,并且经过反复培训与练习。在受访者选取上,首先成立了专家小组确定体育教师绩效优劣的标准,然后按标准取样,并尽量选取善于言谈的受访者。关于胜任特征统计指标,Hay公司的研究提出采用频次、等级分数、最高分数3个统计分析指标,其中平均等级分最优[4],这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证实[18-19]。还有学者增加了特征总分进行分析,认为4个指标综合运用来确定胜任特征的方法是可取和合理的[14],本研究也认为把4个指标综合运用来确定胜任特征更为合理。

3.3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与其他学者建构的通用教师胜任力模型[5,18]以及其他职位胜任力模型[19-21]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见表3)。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含了一些独特的胜任特征,如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技能展示能力、公平公正、情绪健康等。与其他文化课比较,体育课是即时表现、即时评价,与学生手把手零距离接触的课程,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情绪健康等对学生关爱与沟通的特征最为重要;体育课由始至终都处于运动的过程,是完全开放和闲散的,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上课出彩与否的条件;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力和脑力、肌肉活动和大脑活动同时具备、同时表现的,技能展示是直接刺激和吸引学生的因素,是传递知识的桥梁;体育课是非试卷的即时评价,主观成分比例较大,所以,公平公正是优秀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胜任特征。

4结论

1)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相结合,通过量和质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建构了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尊重他人、公平公正、情绪健康、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爱岗敬业、责任心14项胜任特征;并将其划分为关爱与沟通、专业素质、个人特质、专业提升、职业偏好体育教师5大胜任特征群。上述特征在优秀绩效与普通绩效体育教师组间均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该模型能够甄别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

2)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模时,本研究认为把频次、等级分数、最高分数和总分数4个统计分析指标综合运用来确定胜任特征更为可取和合理。

3)体育教师与其他岗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包含了一些独特的胜任特征,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管理能力、技能展示能力、沟通技能、亲切耐心、积极关注与鼓励、公平公正、情绪健康等。体育教师与其他领域的胜任力模型差异很大,通用型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体育教师。

4)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所建构的胜任力模型更加合理、科学。综合型建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2]DavidC.mcClelland.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psy,1973(28):1-14.

[3]matthewmanJim.trendsanddevelopmentsintheuseofcompetencyframeworks[J].Competency:theJournalofperformancethroughpeople,1996(4):1.

[4]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

[5]牛端.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潘高峰.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张长城.福建省中学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及其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8-80.

[8]周小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及指标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94-95.

[9]祝大鹏.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建构[J].体育学刊,2010,17(11):63-67.

[10]方配素,徐淑斐.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胜任素质的构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0):118-119.

[11]黄瑞霞.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2):41-42.

[12]刘哲.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胜任特征[J].内江科技,2010(1):68-69.

[13]刘泽文.胜任力建模――人才选拔与考核实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4]童成寿.熟手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测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宋倩.论国内胜任力模型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8-30.

[16]李英武.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118.

[17]陈万思.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企业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40-42.

[18]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9]时勘.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评价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2,34(3):306-311.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儿童心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8-02

音乐是一门表演性艺术,它能给人们带来听觉的盛宴,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心灵,让人们在体验美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音乐教育又不可盲目而为,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化开展的过程,需要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相连,继而采取与之相符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因此,作者重点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儿童心理的特征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这是人的成长使然。作者根据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特征及其变化,具体可归述为以下几点:

(一)思维特征

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又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一般情况下,年纪较小的学生还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于直观、外部特征感知层面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词汇,并能通过一定数量关系的词句表达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有所深化。除此之外,大多数儿童的思维活性非常强,他们往往不能将注意力稳定、持久地集中在某项事物上。对某种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小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关注它的静态发展和动态发展。而对于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小学生则不会感兴趣,此时他们的注意力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易长时间地定格在理论教学上。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范围有限,所以不宜设置过高的教学要求和过重的教学任务,要注意音乐教育与小学生思维特征的融合。

(二)情感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的情感日渐变得丰富、深刻、稳定。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掌控自己一部分的情感,但是情感波动时有出现。例如,小学生在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扬时,常常会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高,而当他们受到批评时则会表现出低落的情绪。此时小学生在经历了爱憎分明的情感体验之后,他们在面对具体事物或人物会流露出相应的爱憎情感,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丰富,小学生的情感日渐趋于稳定,自我意识和道德情感逐渐养成,他们渴望获得父母、老师以及同学的尊重和认可。直至此时,小学生的好恶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更多地付诸于行动当中。譬如,他们对英雄人物的热爱不再单纯地存贮于心里,他们可以将这种精神意志融入到实际行动之中,通过这些先进人物或事例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帮助他人,此时他们的爱已可延展到教师、同学乃至祖国、人民身上。

(三)性格特征

小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得都很快,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活泼的性格,但是同时由于他们的性格不成熟、自制能力差,所以遇到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件时容易产生冲动甚至过激行为。另外,他们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自身的自控性以及持久性较差,基本都是在外界压力的催动下才行动。这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小学生的初始学习劲头很足,但却常常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将这种劲头保持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依靠自己完成教师预留的学习任务,即使遇到某些课业难题时,他们有时也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鼓励自己不放弃、不分心,直至问题解决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性格的养成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莫大的关联,因此,三者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以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从小学音乐教育的合唱教育、器乐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唱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心理的培养

任何一种形式的表演艺术,都会经历创作以及二次创作,只有这样,艺术才能长存于世并流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教育就是一个音乐再创造的过程。音乐曲谱寄托了作曲家的思想情怀、精神意志,是作曲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创造出来的,我们要想将其化为一种流动的情感艺术并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必须要依靠演绎者再度创造才能实现。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述说的那样,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应结合本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受教学生引入到音乐艺术再创作的情境当中,深度挖掘音乐词曲中所潜藏的台词并加以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利用不同的情感、情绪进行合唱演绎。在此之前,音乐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歌曲旋律的高音、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曲谱风格等要素,掌握作曲家的创造背景、环境和立意,深刻理解该词曲所蕴含的思想和内涵,以此为基础,音乐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他们领会这些内容,继此之后,音乐教师做出一些演唱艺术上的处理,例如音色、音调、谈吐气息、咬文嚼字甚至演出服饰等,让学生的创造心理在核查那个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器乐练习中加强对小学生坚毅、协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

器乐练习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必备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器乐知识和器乐应用能力,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和方式,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成,需要音乐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借助一些载体,开展一些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形成小学生坚毅、协作等优异的精神品格,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器乐这一教学载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器乐演奏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培育他们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他们高质的精神品格。具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多样的器乐比赛或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声部、多器乐的演奏教学、指导,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器乐训练中在学生之间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个人演奏和合作演奏两种不同状态下器乐美感传达的差异,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演绎出的旋律才是最美妙的,只有凝聚了众人之力的演奏才是最具震撼效果的,从而刺激他们自觉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应时常为学生设一些教学情景,譬如,组织学生欣赏名人名家的演出影像,向学生传播他们的成长经历,告知学生每一位成功演唱家背后付出的艰辛,让学生们懂得只有刻苦训练、百折不挠地付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反之,假如只依靠自己与生俱来的才华,而不愿付出,害怕成功历程中的艰辛,缺乏坚毅的精神思想,那么自己与成功也会越行越远。

(三)音乐实践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

正是因为人类个性差异的存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而,小学音乐实践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能力直接关联在一起,最终影响了活动的效率和成果。根据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在争取名誉面前,他们大多都具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个性心理,时常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音乐歌唱比赛、音乐文艺演出等,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教育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功能,引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小学生的有效行为。例如,学校可开展音乐艺术节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类技艺能力比赛,相关教师鼓励并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择取相应的竞赛项目,联合学生共同对表演者进行评奖,给予获奖学生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个性平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荣誉感的渴求,并以此来激励其他同学的行为。通过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活跃学生学习氛围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我欣赏、品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并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由于作者的个人能力有限,有关儿童心理以及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儿童心理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阶段自身音乐教育的实际,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更多的音乐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音乐教育上来,从而让学生在增长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教育信念;幼儿教师

信念是个体对人、自然和社会基本的认识、理解以及假设的确信。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活动甚至创造未来的一种心理动力[1]。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会对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人或事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观点和理想都可以成为其教育的信念。只有当教师的种种思想、观念、理想与自身的经验、认知、情感发生共鸣并为教师本身所确信和坚信,进而内化为其精神追求时,才可称为教育信念。鉴于此,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景、经历等实践中对教学工作、自身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因素所形成的信以为真的观点[2]。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实施的主体,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内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价值取向当中,指导和支配着教师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各个环节中的选择和决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应试教育制度的逐渐深入,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面临着严峻考验。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认知类信念、教学活动信念、自我感知与评价观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在幼儿教育非义务性、市场化、形式化的背景下逐渐产生动摇。同时,幼儿教师自身的自我建构和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也使其教育信念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1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基本特征

1.1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具有一定的整合性:无论从中文的字面含义、英文对应词汇的用场还是从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来看,“整合”一词都被一般性地理解为:按照统一标准,实施数据集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有交叉的工作流彼此衔接,通过一体化的举措而实现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换句话说,整合的精髓就是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整体。教师在自己人生经历和教学生活中拥有许许多多的信念,这些信念相互接纳、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协调统一,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3]。这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以“簇”的方式储存的个人信息库若要保持稳定且高效地引导教师的实践行为便需要各方面信念间的整合和各方面信念内部的整合:一方面,各方面信念间的整合,即信念系统的整合。虽然已有文献对教师信念基本结构的观点尚未统一,但关于教育者自身的信念、关于教育教学的信念和关于受教育者的信念等是教师们普遍拥有的信念。这三方面的信念不仅有针对性地引导着教师某一方面的行为,而且相互影响与改变,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层次结构,提高了教师信念引导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各方面信念内部的整合。无论是关于教师自身的信念,还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信念都不是分散而凌乱的。每一方面信念内部的逻辑关系也有助于教师单个信念的形成、巩固与完善,以全面地引导、监督和规范教师的实践行为。

1.2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体现开放性的特征:“开放”的原意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后被引申为认识或接受外来事物,关注外部世界。教师信念是教师知识和观念的一部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取向或假定。根据已有文献,教师的教育信念来源于很多方面。教学经验、教育理想、生态环境、学校文化、学校同事等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信念的形成与转变。然而,信念的转变是教师的主动行为,只有教师愿意关注外部世界的种种变化,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信念才会随着转变消极信念意识的产生和冲突的发生而发展、转变与完善。教师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是其教育信念开放性的表现:一方面,终生学习的观念使教师时刻处于继续学习的状态中。教师只有开放性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将其内化到自身的观念中,成为其教育信念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随着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工作环境、任务的不断变化,教师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环境、自我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也逐步发生变化,原有的信念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面临冲突。这也需要教师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开放性地接纳实践的变化,调整和转变消极的教育信念,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3教育教学的信念是教师信念系统的中心:信念系统是教师信念的存在方式。“它是个体持有的一套相互一致、相互强化或者相互支持的信念和证据所组成的系统,既有认知性的也包括情感性的”[4]。原子物理学中的原子聚散学说不仅使“教师信念”的研究者们发现信念系统的存在,也使其形成了每个人的信念系统中都包含了无数信念的观点,发现了教师信念是以“中心-边缘”的方式聚合在一起的簇状结构这一本质。他们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基本信念和派生信念两大部分。每种信念的重要性不同,对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中心的教育信念是最强烈的信念,它一旦发生改变会导致其他方面的教育信念发生改变,且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师教育信念系统的变化[5]。对教师而言,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的实践行为,也影响着教师对学生、自身角色、环境创设以及人际关系等其他方面信念的形成与转变。因此,教育教学的信念是教师信念系统的中心。幼儿教师关于幼儿的信念、关于教师角色的信念、关于环境创设的信念以及关于人际关系的信念等不仅被教师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教育教学信念的影响与制约。

1.4个人宣称信念与隐蔽行动信念存在潜在冲突:“由于支配任意行为的信念都是多元而复杂的,以至于很容易使人误解为信念与行为的不一致。然而,之所以会出现‘个人行为’与‘所持信念’间的矛盾是因为一个人同时持有许多不同心理重要性的信念,且这些信念在不同的情境中占据着不同的主导地位。其实质并非‘信念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而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信念间的分离,即个人宣称信念与隐蔽行动信念的不一致”[6]。根据已有研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理论的影响,即外显的“倡导理论”和内隐的“运用理论”。外显的“倡导理论”是教师所认同的信念,它存在于意识水平,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内隐的“运用理论”是教师行动中的信念。这种知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中。它虽直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却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7]。外显的“倡导理论”即个人宣称信念,是指被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陈述的理念,是被研究对象意识到的信念。而内隐的“运用理论”即隐蔽行动信念,是指在被研究者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体现出的教育信念,通常不被研究对象意识到。个人宣称信念与隐蔽行动信念的潜在冲突是对教师教育信念及教学行为不一致的有力解释。

2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因素

2.1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育信念的主要来源: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8],是“个体知识向智慧转化的中介,也是生成信念、提升教养的中介”[9]。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和教师自我知识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它们在实践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使教师定位于自己的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行动[10]。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与先前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和思考,再通过同化和顺应使其成为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形成个体独特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教师正是通过对这些实践性知识的反复运用和思考明晰自身对学生、教育教学、学科课程、自身角色等的种种观点和看法,在不断地验证中形成和发展自身的教育信念,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教育信念系统,为后继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启迪和参考。因此,正确而合理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影响着教师各方面教育信念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2.2幼儿园文化是完善教师信念的内在动力:信念既是现实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某种内化,也是群体性文化因素的选择性积淀。阿布鲁、毕晓普和庞佩尤(abreu,Bishop和pompeu)的研究表明,“信念植根于一个非常基本的层面,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信念是由所在的社会文化决定的”[11]。任何观念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会在无形中参与到信念的形成和转变过程中来,使教育信念体现出时代性和个人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孕育教师信念的主要温床”[12]。由教师的假设、价值观和做事方式等组成的整体联动的隐性或显性的学校文化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信念的形成,也推动着教师群体文化和共同愿景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教师教育信念的发展和转变。幼儿教师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幼儿园,幼儿园隐性的文化贯穿于幼儿教师教育信念形成、发展和转变的始终,对教师教育系统的调整或重建具有引导、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幼儿园文化是完善教师信念的内在动力。

2.3性格特征赋予教师教育信念个人化色彩:性格特征是影响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举止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等方面的本质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等几个方面[13]。性格特征作为人类行动的指南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处事方法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个体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认识、理解和假设,赋予其个人化的色彩。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专业成长历程中形成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以“簇”的方式储存的具有个人化和情景化的个人信息库,而教师教育信念的个人化色彩正是受到教师自身性格特征的影响而逐渐凸显的。因此,教师的性格特征也是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主要因素之一。

首先,态度特征对信念的影响。个人与社会、集体、个人的关系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等是性格态度特征的主要表现。小雨老师为人热情,喜好交友。这一性格促使她常常主动与家长和同事进行交流,并逐渐形成“家长和老师是合作伙伴”、“同事即‘战友’”的信念。而对工作兢兢业业却不爱张扬的个性也使其逐渐巩固了“领导毕竟是领导”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尽量服从领导的安排,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其次,意志特征对信念的影响。意志特征即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特征。小雨老师关于自身专业发展的信念—“我离‘骨干教师’还有些差距”正是受到自身积极上进等意志特征的影响。她不仅自觉主动地反思自身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自觉控制其继续学习的行为。

第三,情绪特征对信念的影响。一个人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就是他性格的情绪特征。小雨老师对学前儿童始终持有一种由衷的欣赏和热爱。这种爱不仅促使她形成并巩固了自身的幼儿观,而且还间接影响着其对自身角色和任务的定位,影响着关于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的观念。

最后,理智特征对信念的影响。性格的理智性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点。在小雨老师的教育信念系统中,大部分的信念均来源于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如“‘环境’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生活化’是环境创设的主要内容”、“家长和老师是合作伙伴”等都是经过她本人对教育理论的认识、了解、认同和逐步内化而形成的较为理智的看法。

2.4家长因素是教师信念存在潜在冲突的根本原因:家长是幼儿园教育获得广泛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桥梁,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和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否则“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4]。因此,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成为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成为影响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关键因素。积极和谐的家园关系不仅有利于为教师营造舒适的心理氛围,尽职尽责地完成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主动对内隐的应用理论进行反思,有意识地将外显的倡导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相反,不和谐的家园关系则将迫使教师在实践中过多地迎合家长的要求,令原有的教育信念停留在意识水平,加重了个人宣称信念与隐蔽行动信念的潜在冲突。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25

[2]pajaresF.teachers’BeliefsandeducationalResearch:CleaningupamessyConstruct[J].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1992,62(3):307-332

[3]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36-39

[4]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林一钢.教师信念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79-84

[6]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严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信念体系—从概念建构到情境效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2):61-65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1):10-14

[9]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274

[10]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5

[11]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汉中市中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特征

活跃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是教育战线的基石。然而其身体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在众多增进健康的措施中,参与体育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为此,本文对目前影响汉中市中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出汉中市中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提出了今后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汉中市中小学教师。对汉中市11县区的高中、初中、小学各随机抽取共30所学校,每个学校发放20份调查问卷,共计600份并随机进行现场访谈,为了解和掌握汉中市中小学教师体育活动基本情况获取了大量详实资料。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汉中市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状况

2.1.1汉中市中小学教师生活方式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为120.2分钟,这与全国城乡居民的家务劳动时间的平均值相比,稍多一些,但是男女之间却有着较大的差距。女性约为161.2分钟,而男性只有59.5分钟,这也正是女性为何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原因之一。中小学教师的平均睡眠时间是6.42小时,低于正常睡眠时间7―8小时,但男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工作平均时间是9.14小时,高于8小时,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2.1.2汉中市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

在调查对象中,有328人在不同程度上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患病率高达63.8%,只有186人无慢性疾病。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1.3汉中市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理念

对“没病就是健康”的提法,汉中市中小学教师中有11.2%认为完全正确,有63.1%认为部分正确,有18.2%认为是错误的,有7.5%回答说不清楚其中大部分被调查中忽视了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健康内容。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2.2汉中市中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

2.2.1体育活动的方式以直接参与为主

体育活动的参与方式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主动参与也叫直接参与,是指人们参加运动训练、体育锻炼、身体娱乐的实践活动。被动参与也叫间接参与,是指人们并不直接参加体育活动而受体育竞赛的吸引,观看他人竞技的一种参与形式。在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里,主要以直接参与为主。在调查对象中,有212人选择直接参与,占调查率的41%。间接参与方式占调查率的59%。从参与方式的选择上来看,直接参与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直接而有效的。但是间接参与方式却可以促进人们对体育的直接参与,是直接参与的一种直接推动力。

2.2.2体育活动的时间短和强度低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汉中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度都较低,如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的只占35.2%,这与参与锻炼的群体特点有关,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因此参与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就会减少。

2.2.3体育活动项目“单一”化

体育活动项目除受人的主观愿望(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支配外,还受到场地、器材、时间、天气及身体状况和便于日常化开展等客观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调查表明:散步、跑步是汉中市中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这种运动方式简便、易行、方便、安全,是一项经常性和持久性的大众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基本特点。另外,体育锻炼方式是以经济发展实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的,同时也受到群体的传统消费习惯、消费意识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汉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一直相对较低,所以汉中市中小学教师的体育锻炼项目内容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

2.2.4体育活动时间“季节”化

汉中市中小学教师体育活动时间有着明显的“季节”化特征,所谓的“季节”并不是随着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形成的锻炼时间特征,而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来说,中小学教师在每年的寒暑假中,空闲时间充裕,就能较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与亲朋好友及家人一同散步、旅游,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他们的锻炼时间,所以“季节”化是中小学教师体育活动方式的又一特点。

3.建议

3.1学校领导应重视本校教师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加大开展体育锻炼意义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身体健康的真正意义,使中小学教师正确理解身体健康的基本概念,提高对体育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这个浓厚的体育环境中树立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3.2强化教师自身的保健意识。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变不合理的作息制度,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医疗卫生部门定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身体素质和机能测试,客观评价体质水平,改变“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是应对如今高节奏、高负荷现代生活的必要条件。

3.3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教师,建立体育辅导站,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咨询和辅导,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同时,政府部门还要适当地提高中高级知识分子的经济待遇,减轻其繁重的生活负担,使其具备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

3.4家庭和单位的成员也应积极地引导中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对体育的主动参与,使其在与家人、朋友的共同参与中能够充分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9

群体特征培养目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理念革新2000年以来,伴随多次高等院校扩招进程,我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最大和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然而,扩招后的高等教育存在的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道德素质水平滑坡、创造能力和分数倒挂、心理素质差、恶性事件相关率升高、就业困难等问题一直在拷问着现代大学教育。虽然扩招前的大学教育也许在这些问题方面表现的并不突出,但也同样存在着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悖论,难以解答钱学森先生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本文从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大学教育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从另一个层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的基础教育理念革新提出一些新的有意义的建议。

一、大学教育培养目标

传统的大学教育倾向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对培养对象的基本要求简单明确: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现代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五花八门,但概括起来讲,基本包括以下两个基本培养目标和三个拔高目标:

1.执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富有专业创造力。这是作为一个大学培养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投身大学生活的最初目的。大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本职工作,也是学生赖以生存的执业能力培养过程。

2.社会生存的必需素养。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高等学校肩负的另一基本要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这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和处世态度要求。

3.职业素质的提升。有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能力。这是对大学生智力和心理要素的拔高要求,是杰出人才所应必备的较高层次的职业素质要求,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消除压力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是决定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

4.社会属性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社交能力。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发展的高度,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接触职业生涯中重要人群的必备素质。

5.个人品质的提升。有积极的兴趣爱好、多才多艺。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出众的才艺技能是当前大学教育对个人品质的拔高要求,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和关注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于大学生就业和创造长远发展机遇、扩大发展空间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大学生群体特征

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时刻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心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接触和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最快的群体,有着独特的视角和适应性优势。当然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年龄阅历所限,他们还必然有着不成熟的表现和角色的局限性。现代大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

1.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相对独立性并存。大学生作为离开家庭、首次独自生活学习的特殊群体,往往主动要求生活上的独立性,努力为自己营造独立的空间;同时,初离家庭的感触,也使得他们对集体有强烈的依赖感,追求从集体活动中发现自身价值,而且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2.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与现实冲动性并存。2010年之后的大学生正式进入“90后”时代,独生子女占到绝大多数,自小的生活习惯和家庭培养,形成了个性化的意识,也促使他们刚刚接触社会时对现实的看法特立独行,容易因某些新出现的事物而发生情况和行为的冲动,做出不成熟的举动。

3.自由意识强化与自制力薄弱并存。大学生所处年龄的特性,决定了他们自我控制力薄弱,社会、环境中充斥的娱乐、浮躁因素往往会诱导他们勿视学业,而走向负面发展方向。

4.强烈的道德要求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存。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成形的重要时期,对社会负面因素的接触和反思,促使他们对社会、对环境有着强烈的道德和法制要求,但却往往无法认清和改进自身的缺点,对其他因素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定义,却难以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调整自身的定位。

这些相互矛盾,却并存于同一个体的特征是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大学生全面崇尚个人对美好事务的追求和对丑恶现象的痛恨,希望将自己塑造成有能力、有魅力的人,并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改造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美好;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又难以依靠个人的意志严格要求自己,在对社会反思的同时,却不能对个人行为进行反思;此外,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个人能力与个人追求之间的距离,往往无法依靠个人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艺术主张,而形成新的思想问题。

三、大学教育对基础教育理念革新的要求

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现象。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意识、理念和培养体制的完全分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从大学生群体特点和培养要求出发来推进基础教育理念革新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基础教育中的人格和人才培养意识革新。人格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明显的后天环境特征。基础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现阶段一般停留在学习绩的单方面要求上,这与社会的需求,甚至与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只有基础教育教师以开放的思想包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全方位的角度来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才能保证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社会需求的人才。

2.基础教育中的持续教育理念革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大学生,在现今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这样的培养要求已经远远脱离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继续以如此浅短的目光来兴办基础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往往将受到教育的短视影响,而很难有突破性进展,也将影响到未来社会对创新性人才需求的基础支撑。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对于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日常学习中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积极效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优秀的学习态度,推动小学生全面提升科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因此,应当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格外重视数学兴趣的培养,采取科学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模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提出相关策略。

一、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建立积极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教师数理其兴趣培养的理念,这一理念首先能够落实在建立积极师生互动上,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过去我国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而现代教育理念则要求师生进行平等自由的沟通交流,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本身的人性,尤其对于低龄学生而言,成功的教育是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令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激发其对于知识和学习的热情,进而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存在着某些矛盾之处,例如理论上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加大师生互动环节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从小学数学教育从业者的角度而言,需要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这些培养都是建立在对于学生数学兴趣提升的基础上的,进行高效的学习兴趣培养才能够保障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就感。[1]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操作中,教师在操作中很难掌握师生互动的“度”,过于松散的互动不利于课堂纪律和效率的提升,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因此笔者提出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二、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小学生作为一个学生群体,具有比较明确的心理特征,当前,我国小学生主要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同时定力较弱,对于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接受度较弱,如果小学生能够在这个阶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在日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会培养其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的阻力就会小很多。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进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里变化以及爱好兴趣变化,时时刻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实现亦师亦友的状态,这一状态能够令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由此可见,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选取合适的交流模式,开拓更多沟通渠道,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进行培养,基于这样的学生心里特征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进而提升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通过建立轻松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是比较刻板而传统的,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的传播而学生被动进行接受的过程,这种机械式的知识教学模式令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令学生本身处于较为消极和不够主动的学习状态当中,没有将学习数学作为一个主观能动性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就普遍将数学学习认为是一个过于消极的活动,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最终恶性循环导致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想要对于这种现象进行改变,就必须通过建立起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环境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建立轻松学习氛围,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热情轻松的教学,讲究科学并且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简洁精准的教学语言进行授课,保持小学生对于数学、对于课堂、对于知识的关注,小学教师对于轻松学习氛围建立的意义重大。

四、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受到忽视,数学教师将自身讲授和教材讲解放在比较明确的位置上,而对于学生主体状态比较忽视,教师将学生能够储备基本知识作为自身的任务,以此为目标对于数学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有所忽略,也忽视了对于学生本身潜力的发掘和能动性的激发,也很难提出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了。学生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环境形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主题,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潜力的激发,将学生放在合理的主题位置上,对于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开发学生的数学能力,积极培育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环节,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并且发挥出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这一理念必须渗透于每个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当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笔者通过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建立轻松学习氛围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四个角度入手,分别分析其对于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意义,目的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能够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长远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