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刑事辩护技巧讲座十篇刑事辩护技巧讲座十篇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1:36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1

一、庭前准备和当庭应变的关系

侦查机关将案件移送审查后,公诉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诸如审查案件、提审犯罪嫌疑人、撰写书、排列举证顺序、准备法庭答辩等均是出庭公诉的准备工作。公诉人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应做到对案情了如证据成竹在胸,法条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为当庭灵活应变打下基础。有了庭前准备,庭审时还应根据法庭变化对举证和答辩进行适当调整增强公诉的针对性。面对当庭出现的突况,由于庭前的准备不足或始料未及,此时的灵活应变显得十分重要,而应变发挥的灵活程度除基于平日的内功积累外,还有赖于庭前准备的充分程度,可以说庭前准备是基础,当庭应变是庭前准备基础上的必要灵活,有了这种基础和必要的灵活,才是我们成功出庭的保证。笔者在出庭公诉李某盗窃一案时,不仅对被告人当庭狡辩,而且被告人的辩护人从法庭调查开始即对每起贪污事实提出异议,辩论在调查阶段随即展开。由于公诉人对被告人9次盗窃事实的来龙去脉掌握清楚,相关法理法条熟悉在胸,所以公诉人能够在法庭上灵活淮,随机应变揭露辩方矛盾,并从法律和事实两方面予以驳斥,被告人终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

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关系

与原有庭审方式相比,控辩式庭审强调了控方的举证责任,充许在调查阶段进行分散辩论,这样,法庭调查的顺序先后及充分与否,事关法庭调查能否顺理成章地过流到法庭辩论。如果调查透彻,那么辩论则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事,只需画龙点晴加以扼要阐发,自在达到最佳公诉效果。如果法庭调查零乱无序,事实不清,法庭摩羯座当然显生生硬、无力。如去年秋季“严打“期间,被告人陈氏兄弟等13人涉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伤害、抢劫、聚众斗殴、非法拘禁等数十个罪名,卷宗材料23册,而且每个分罪名中被告人又作案多次,人数多,次数频繁,每次作案成员不固定,时分时合,错综复杂。为当庭本案调查清楚,公诉人根据全案各次犯罪事实的时间程序,分罪名,分次数依次列表对陈某等人作案进行调查,并把每一个罪名作为一个单元,将本案划作9个单元进行分单元举证,这样的法庭调查既针对性强双层次分明。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公诉人的辩论切中要害,引起旁听群众的共鸣,有的被告人当庭落泪,表示认罪服法,最终陈氏两兄弟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罪名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

三、事实证据和辩论技巧的关系

办案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虑,关键是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这是首先要明确的,舍此而言辩论技巧,是在事实证据存在的前提下,如何敢辩、会辩、善辩。有人认为,案件只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辩论显得无关紧要。这种认识不仅妨害公诉力度,且大大影响公诉人辩论技巧的掌握和提高。比较而言,公诉人对辩论技巧不及律师重视,这与传统的出庭观念有很大关生活经验。笔者曾在去年业务培训班上向学员提出“铁证+铁嘴=铁案“的公式,意在强调辩论意识同下据意识同样重要,因为公诉成功与否取决于事实证据同辩论技巧的结合程度,不同的案件性质,不同的事实证据要求公诉人必须掌握和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论辩技巧。如果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则有助于权立公诉机关和公诉人义正辞严的良好形象。

四、公诉人和审判长的关系

审判长负责庭审活动的组织,通过所有诉论参与人的当庭活动,实现对罪的认定和罚的选择。但这一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诉人调查举证的成效。公诉人的法庭举证层次会明、案情透彻、指控有力,为合议庭定罪量刑提供了可能,否则定罪量刑无从下手。而公诉人庭审活动的效果又离不开审判长的当庭组织,二者互相信赖,不可分割,当前审判人员反映的的案子经法庭调查仍然模糊不清,难以下判,究其原因,有的是公诉人庭疓准备不足所致,的人是公诉人与审判长配合不力所造成的,根据笔者的体会,由于提起公诉的案件距开庭尚有一段时日,开庭前有必要“复习“案情,草拟以示证提纲并标明证据所在页码,必要时就示证提纲在开庭前同审判长交换意见,力求法庭调查先后有序,段落分明,使案情透彻明了,证据充分有力。

五、公诉人和被告人及其辩护的关系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2

孙中伟,1977年出生于贵州六盘水,1996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省某市级公安局成为一名刑警。2000年他从公安队伍辞职,由一名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优秀刑警变为一个替被告人进行辩护的律师。如今他已经成为死刑辩护领域的顶尖人物――“死刑辩护第一人”,并将继续为争取被告人的生命权利奋斗。

1983年,孙中伟的一位表姐因为经受不住丈夫长期残酷的家庭暴力,在一次怒不可遏情绪失控情况下将其杀死,当时正好赶上全国第一次“严打”,这位表姐最后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当时尚年幼的孙中伟不明白平时很和气很好心的表姐为什么会被判死刑。生活中,他体会到表姐被枪决给整个家族带来的伤害从没停止过,很多邻居也替正值青春年华善良温和的表姐惋惜。小中伟虽然不太懂事,但在那时心中就有了一个志向,长大后要学法律、做一名律师,帮助像表姐一样的人,他坚定地认为表姐不是恶人,她不该死。

上中学以后,在努力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孙中伟一有机会就通过各种途径阅读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书籍,随着知识的增长,他知道了表姐的案件是刑事案件,就把自己的志向更明确地定为做一名刑事辩护律师。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把所有志愿都填上了法律,最终被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录取。

1996年3月,全国开始第二次“严打”,此时孙中伟即将大学毕业,被安排在公安局预审处实习,参与了很多次“统一行为”,同年8月,他被分配进贵州省某公安局正式工作,做了一名刑警。

孙中伟刚进公安局工作时,当地发生了一起某市委领导家属被杀害案,市委市政府直接督办此案,要求公安局“限期破案”,他也参与了侦查。为了尽快破案,警察们将凡有一点嫌疑的人都传唤到案,对他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刑讯逼供:用“车轮战术”对嫌疑人轮番审讯,不让其睡觉;罚嫌疑人跪在地上,在大热天用高强度灯直射其面部;用电警棍殴打嫌疑人;用铐紧的手铐将嫌疑人吊起。为了防止被刑讯的嫌疑人控告,审讯人员会在《讯问笔录》里加上证明刑讯逼供不存在的内容,《讯问笔录》也不按法律规定给嫌疑人看或念给他们听,嫌疑人只有按手印和签字的份。经拷问后没发现其有问题的嫌疑人就被释放,被释放的人大多数还谢天谢地感激公安机关还其清白。孙中伟亲身感受到被告人在面对国家公检法机关时很弱小,绝大多数人不敢或没办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有些人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他们确实很需要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这次经历加深了孙中伟想要成为刑事辩护律师的渴望。

在公安局的工作中,孙中伟自己主办侦破了多起故意杀人、犯罪、绑架等大案要案,其中最终被判处死刑的人有10多个,共同承办的被判其他刑期的人有200多个。他在公安系统是前途非常看好的青年骨干,多次被评为“破案能手”、“刑侦干将”、“先进个人”。

然而孙中伟在工作取得好成绩受各种褒奖的同时也亲眼目睹和多次体会到了死刑的残酷及罪犯家属的痛苦。经过不断地观察思考,他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很多犯罪背后都是有社会原因的,死刑犯并不都是丧尽天良十恶不赦。死刑会让罪犯家属终生痛苦以至仇恨社会,成为不安定因素,除了表面看起来大快人心之外再无益处。而相反,不判处死刑,罪犯家属和罪犯本人都会感激社会,罪犯已经受到处罚被关押,没有机会再做坏事扰乱社会,并且可以创造一定生产力,对社会有利无害。他越来越迫不及待地想实现做刑事辩护律师、特别是要为死刑犯辩护的愿望。

1999年,孙中伟以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2000年初,他向所在公安局提出辞职,开始了自己的专职律师生涯。孙中伟是所在地整个公安局第一位主动提出辞职的人,当时他的家人、单位领导都很反对,劝他不要因为年轻血气方刚、一时冲动毁了前程。但是,他仍然豪不犹豫辞了职,因为他清楚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无论前面有多少困难,他都不会改变十几年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的理想。

孙中伟做律师第一年,成功地促使三起死刑案件在二审中得到改判。

1、周加万贩卖海洛因1105克一案从死刑改判为死缓。孙中伟介入此案后发现本案中的涉案是经过被告人掺假的,含量极低。他向二审法院提出,要求对本案中的涉案再次进行鉴定,最后鉴定结果纯度仅为2%,最后二审法院将此案由一审的死刑改判为死缓。

2、蒋泽荣故意杀人一案被撤消原判、发回重审。孙中伟介入此案后发现此案一审审判程序严重违法,被告人在一审中竟然没有辩护律师。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为他指定辩护律师。而本案中的一审法院竟然因为被告人在最开始拒绝了一次法院指定的辩护律师后就不再为其指定律师,一审审判程序严重侵害了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他以此为理由向二审法院提出辩护意见,最后二审法院将此案一审的原死刑判决撤消原判、发回重审。

3、李运富抢劫一案从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孙中伟介入此案后发现虽然本案中被告人抢劫作案次数很多,但刚满18周岁,其表面上看是案件中的主犯,仔细分析他是被其他同案被告指使、利用的,应当处于从犯的地位。最后二审法将此案由一审的死刑判决改判为无期徒刑。

一年能够做到使三起死刑案件得到改判,这在律师界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不少律师干了一辈子也没有做成功一起死刑改判。通过一年的实践,孙中伟肯定地认为死刑判决因为可影响因素太多且错综复杂,其中有一定比例案件确实存在可争取被告人生命权利的空间,律师辩护越出色,被告人就会越多一些获得改判的再生希望。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在死刑辩护方面有天赋和技巧,面对经常浮现在自己脑海里的死刑的残酷、罪犯家属的痛苦,孙中伟对自己能够帮助他们有了充分信心。

经过四年律师执业的磨炼与积累,孙中伟已经把死刑辩护作为工作的重点。2004年,民间要求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高层、相关司法部门以及学术界也正在热烈讨论将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法院。孙中伟认定北京将是进行死刑辩护最有优势的地方,并做出离开这块打下了良好事业基础、已经有些名气的地方去北京发展的决定。

2004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这一天,孙中伟拿着简单的行李只身到达北京。找到住处之后,他顾不上看风景就开始去一家又一家的律师事务所应聘,在那个火热的夏天,他已记不清倒底面试过多少家律师事务所都没有找到工作。因为律师需要自己寻找案源,没有案源的律师对于律师事务所没有价值,所有律师事务所都认为刚到北京没有人际关系的孙中伟不可能找到案源。终于,一个在胡同里新成立的很小的律师事务所同意接收他,但接收条件是除了孙中伟意料之中、业内约定俗成的没有基本工资、不给案源外,他每月需要上交一笔数目不小的“管理费”。孙中伟同意了,因为按规定只有找到接收的律师事务所他才可以把律师档案转到北京。

一个多月后,孙中伟顺利地拿到了北京的律师执业证,参加了北京的新执业律师宣誓仪式,虽然没有挣到一分钱,但想到自己终于成为一名“北京律师”,他仍然十分开心。

在这家小事务所,每天常在的律师只有孙中伟一个人,主任和其他律师来事务所一般都是做开发票盖章之类的事,做完就走,没有人帮助他指点他,甚至没有人可以交流。没来北京之前孙中伟总以为北京的律师都很有钱,来到后才知道在北京也有很多律师艰难地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每天都有不少律师从地方来到北京,也有不少人不得不离开这座城市。到北京几个月了,孙中伟一直没有开张,每个月还要交房租、向事务所交“管理费”,他心里压力很大,有些急躁。这段艰难的时光过去之后,他很庆幸甚至佩服自己从来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他一直相信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差,毕竟自己有在当地近四年的刑侦经验和四年的律师执业经验,而且怎么也算得上小有成绩,他觉得自己缺少的只是机会、案源。为了找到案源,孙中伟几乎用尽了所有北漂律师使用的各种手段,他花过不少钱在北京的多家大小报纸上做过广告,也去法院门口“守株待兔”找业务,但只能偶尔接点咨询或文书等几十元或上百元的小活,所收费用连房租的一半都不到,更别提收回付出去的高额广告费了。

孙中伟多少次地问自己:客户在哪里?如何找到自己的案源?他疯狂去寻找有关律师营销方面的书,而当跑遍了北京的王府井、西单图书大厦等各大书店,法律专业书店及图书批发市场,他才发现:原来律师营销在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孙中伟开始对“律师营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心对其进行了系统化思考,形成学术理论并发起学习交流,这使其在国内律师营销领域成了首开先河之人。

通过对“律师营销”的深入研究,他逐渐认识到:“万金油”式全能律师的做法于现今条件下,尤其对于在京执业资历不深的律师来说在北京是行不通的,在北京这个竞争十分激烈残酷的法律服务市场,要想有所作为,律师必须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到“既专且精”。之前他专注于死刑辩护是因为兴趣和愿望,经过对“律师营销”研究之后,他对自己的律师职业生涯做了规划,直接把寻找案源维持生计这一当时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精力的目标放弃,将“成为死刑辩护专家”、“成为死刑辩护领域龙头”作为近几年的奋斗目标。

有了规划,孙中伟的心不再慌乱不再浮躁。为了节省开支,他从开始的合租房搬到了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在这里对死刑方面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研究。

在筹划奋起没有收入的日子里,2005年1月,孙中伟用积蓄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死刑辩护公益性专业网站――北京死刑辩护律师网,他将自己收集到的不少相关文献和资料放在网上,以便于其他同行免费使用,为被告人家属提供咨询渠道。他在网上倡议发起成立了“死刑辩护律师联盟”,起草了《死刑辩护律师宣言》,并编辑他们自己的学术交流刊物――《死刑辩护研究》。由于之前几乎没有律师专门做死刑辩护,死刑辩护网很快受到了高度关注。孙中伟多年来学习的国内外前沿观点,自己写的大量有关死刑的论文,以及通过多次参加死刑方面研讨会而了解的精神和多次死刑辩护成功的宝贵经验在这里极快地发挥出了作用。他在行业内“死刑辩护专家”的地位开始确立。

孙中伟在北京接受的第一起案件也是死刑辩护。案件的被告人在东北,当时已经被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了死刑。被告人的两位家长最初通过网络及电话向他进行咨询,他提出了不同于一审律师的辩护思路并初步得到对方认可。两位家长很快来到北京与他商谈,看完案件的相关证据材料后他提出的大体辩护策略得到了对方进一步信任。当被告人家长再看到孙中伟展示其辩护的死刑改判判决书及辩护词时,他们终于完全打消了对孙中伟“年仅27岁资历可能不够”的质疑。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妻突然向孙中伟下跪,哭着说“孙律师,你要亲自为我们的孩子辩护,他不该死啊,你就是我们要找的好律师,相信你会尽心尽力去辩护”。孙中伟接受了委托,通过几天不眠不休对全案卷宗的深入研究,他终于找到了案件的一个个突破点,想到了多种辩护思路,从多个方面做出了缜密的辩护方案。二审法院充分考虑并采纳了他的辩护意见,最终从一审的死刑改判为有期徒刑12年,所有的人都想不到死刑辩护会如此成功。这位被告人到监狱服刑后经常给孙中伟写信寄贺卡感谢他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向他汇报改造情况并一再表示好好改造。此案后与孙中伟的那位被告人一起关押的罪犯家属也要聘请他做二审辩护律师,几个案子成功改判之后,靠口碑相传,案源不断地向孙中伟涌来。

2005年12月,刚满28岁的孙中伟与另外几位志同道合的优秀律师一起创办了北京市连纵律师事务所,29岁时他成为了国内最年轻的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之一。

2007年1月1日,下放各省多年的死刑复核权终于被收回最高法院,这是孙中伟期盼已久的,因为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法院,则死刑的最终审判首先可以排除地方环境和势力干扰的因素,这就意味着死刑的最终判决一定会较之以前公正,数量会减少。随着死刑复核权的收回,孙中伟也成为最早一批在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复核的律师。

2007年2月1日,世界第三届反死刑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1月31日上午,法国新闻社记者FRanCoiSBoUGon(中文名卜光)先生来到北京市连纵律师事务所就中国的死刑辩护及死刑复核问题对孙中伟进行了专题采访。2月1日下午,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Judith女士、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人物特写》栏目对他进行了特别报道,随后法国多家知名媒体纷纷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孙中伟是第三届世界反死刑大会期间唯一被特别采访报道的中国执业律师,他在死刑辩护理论研究领域及律师实务领域的知名度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

2007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两会”代表热切关注死刑复核的执行情况,为此,《京华时报》特稿部策划了“死刑复核专刊”。当时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法院之后,做过死刑复核案件的律师凤毛麟角,这样主题的专刊缺少律师角度的论点令报社领导焦急而失望,当他们得知法国媒体对孙中伟的报道后十分兴奋,马上派记者对孙中伟进行专题采访,于3月10日以《死刑核准进入实操阶段》一文对他进行了整版报道。《法制日报》也于3月17日以《一位律师亲临的死刑复核程序》一文对他及死刑辩护律师网进行了大篇幅报道。此后国内、以及遍布世界各大洲的众多媒体对他进行了采访,他的死刑辩护实操经验得到广泛传播。

现在孙中伟每天都会耐心回答很多从全国各地打来电话就死刑辩护进行法律咨询的问题,两年多来死刑辩护网也帮助了很多人,到现在点击人次已超过两千万。从祖国的东北长春、哈尔滨到西南的云南昆明、东部的广东上海,都留下了孙中伟死刑辩护改判成功的经典案例,他被媒体及同行公认为“死刑辩护第一人”。

2007年3月,出于他在律师实务界的影响力,北京一所大学法学院特聘他为兼职法学讲师,29岁的孙中伟又多了个“大学讲师”的身份,他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培养更多的法律新人了。

来首都不到三年的时间,不到30岁的孙中伟在北京这座高消费城市买了自己的车和房子。对于年少得志,孙中伟一直保持着很清醒的头脑,不断的成长和历练又让他有了新的目标:号召更多的同行精英加入到死刑辩护队伍中来,并共同学习交流进步,力争扩大死刑辩护律师队伍,提高死刑辩护律师综合实力。因为死刑辩护不同于做其他案件,每个案子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要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一审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得到优秀律师的帮助。

面对到目前阶段的成功,孙中伟总结了一些经验。

1.永远要相信专业素质第一、综合实力第一。不少律师不安于学习,总想走捷径,希望通过广告和找关系让自己很快成功,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营销只能够让当事人认识律师,肯与你接触,但当事人是否决定要聘请你还是要看你自己的专业素质,这不是做生意可以给面子的问题,没有人会拿自由甚至生命做试验。他的成功源于长期来对死刑辩护的深入研究及学习,机会来临时才能够把握得住。

2.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做好规划,学会差别竞争,做某一细分领域的精英,选定方向要坚持。孙中伟选择了一个多数人都不太愿意做的死刑辩护这一冷门,三年前他决心一定要做中国死刑辩护行业的标杆,因为有智慧和韧性,三年后他做到了,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荣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律师选择了金融、证券等热门专业很多年都没有作为的原因之一。

3.不能急功近利。孙中伟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他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而不是最热门最能赚钱的,因为喜欢动力才足,才会主动、甘心地付出努力。切记不要贪多,必须以绝对负责的态度处理每一个案件,当你不特意追求财富,专心做好每一件事的时候,财富反而会偏爱你。

特别要强调的是,培养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是成功的关键和基础,千万不要舍本逐末,只做表面功夫。

背景资料

1.自2002年陕西爆出董伟“枪下留人”案之后,社会各界吁请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再到后来连续曝光的河北聂树斌“冤杀”案、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河南胥敬祥“抢劫”冤案,再一次将死刑复核权的收回问题逼上浪尖。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也极为重视,专门成立班子论证,并取得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2.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应大会新闻发言人的邀请,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中国政府是不是有计划取消死刑?温总理说,中国正在着手进行司法制度的改革,包括上收死刑的核准权到最高人民法院。但是出于我们的国情,我们不能够取消死刑。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也还都有死刑制度,但是我们将用制度来保证死刑判决的慎重和公正。

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有关问题的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过去的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一律予以废止;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各高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依法判决和裁定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依法履行好死刑核准法定职责,准确惩治刑事犯罪,统一死刑适用标准,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

――继续贯彻执行“严打”方针,对于那些罪行极其严重,罪证确实充分,依法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决不手软。

――“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严格掌握和统一死刑适用的标准。

――充分运用死缓制度,注意充分发挥死缓制度既能依法严厉惩罚犯罪又能有效减少死刑执行的作用,可杀可不杀的,一律不杀。注重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

――规范死刑复核案件办理程序,坚决杜绝冤错案件发生。坚持全面审查的原则,合议庭成员必须全部认真阅卷,核准死刑原则上要提讯被告人,认真听取辩护人等各方意见,严格案件审核程序,努力提高复核工作效率,确保审理的每一起死刑复核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3

“带上罪犯嫌疑人老鼠出庭!”大家都视线立即转向大厅出口处:只见两位威武高大的鸭法警押着脚镣手铐的贼头贼脑的鼠眉鼠眼的鼠犯走向前台。

“啊!是他呀?他是我们那儿有名的‘五级钳工’!…”“哎呀!他呀,是个飞檐走壁的一贯‘盗’,家家户户都偷到的家伙!…”“哎哟!原来就是他呀,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偷鸡摸狗,造谣抢骗,是个‘脚底流脓,头顶长疮——怀透顶的东西’!…”“听说这个老鼠犯罪分子是个“二进宫”,这回还是黑猫警长从华夏国购进采用一台高科技的产品“强力粘鼠板”,方才把它抓捕归案…。”听众席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请大家安静!安静!审判惯偷老鼠嫌疑犯现在开始!”熊猫大法官庄严宣布道。这时,白猫检察官站起来公诉其罪状:兹有检察惯偷贯盗屡教不改罪犯老鼠一案,据有关公安局、计生局、城管局、卫生局等部门揭发举报,罪犯老鼠公诉如下罪行:一、不务正业,专门偷盗,偷窃私家大米,破坏国家设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二、不搞计生,多生劣生,生了一百子女,造成子孙千万,肆意破坏生态文明;三、行贿贪官,乱盖违建,买通贪官狐狸,乱建鼠屋千间,严重损坏市容市貌;四、不讲卫生,传播鼠疫,胡吃腐烂食物,身带传染病菌,污染环境伤害健康!

“下面请公安的花猫局长、计生的鸡婆科长、城管的藏獒队长、卫生的白鸽股长出庭作证!”

“法官大人!证据确凿,件件如实!”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罪犯老鼠!你知罪否?”

“我知罪服法!我罪该万死!但我也曾经立过功呀,这次我聘请了花狗律师为本人作辩护。”

此时,花狗律师站起来整整他的西服领带,面向台上地讲到:尊敬的熊猫法官大人!尊敬的川猴陪审员先生!鄙人受我的当事人老鼠先生的委托,在此答辩:白猫检察官以上所罗列之罪状,虽说言之有理,引之有据,但我的当事人其功劳亦不可抹杀:一.我的当事人处在华夏国之民俗中12属相之首位,所谓“子丑寅卯”,子者鼠也,为该华夏民族之命运图腾以及农耕之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我的当事人在米国的微软科技研究开发中,科研有功,功不可没,电脑“鼠标”就是伊的专利;三.我的当事人曾在华夏国的一部爱情影片《老鼠爱大米》里出演男一号,鉴于??奶觳疟硌荩?愕钩汕?贤虻纳倌猩倥?胺鬯俊保?蚨?倩袢?颉鞍滤?奖”的终身荣誉奖!故我请求熊猫大法官和川猴陪审员先生,依据功过分明的法理上,给予我的当事人老鼠予以从轻判决。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4

[关键词]职业技能;法学;教学模式;全方位;互动式

[作者简介]陈群,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75-03

法学教育在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法学教育的具体目标也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发展演变。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法学教育是以培养宽口径、多用途的“通才”为目标的,法学教育性质体现为理论讲座式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往往导致法学教学重视专业理论的讲授,而忽视法律才人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缺乏适应力。这与当今对法律职业专业化、技能化和精英化的要求存在冲突。“公道地说,中国法学院所提供的知识有许多并非法官所需要的,而法官所需要的又非法学院所能提供。”笔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定性为实践性教育,也就是说法学院校应从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角度进行法学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可以尝试全方位互动式教学模式。

一、法学全方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学理念以及教学实践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一定的意义上,教学模式是影响和制约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代社会人文思潮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

法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定位在师生互动式的基础上,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法学的学科性质和法学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而导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殊性。法学专业拥有16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以笔者讲授的刑事诉讼法课程来看,一方面,该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基本理论篇、诉讼制度篇和诉讼程序篇,共24章左右;另一方面,该课程属于程序法,内容操作性特强,而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只有51个标准课时。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标准课时数内使学生由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操作由一无所知到甚为精通,进而掌握刑事诉讼的职业技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效的法学教学模式必须是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互动式模式,而这种互动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全方位的立体式互动。从主体上看,它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虚拟“对手”乃至与司法实践中的当事人等多种主体之间的互动;从空间范围看,这种互动不仅在传统教学课堂内展开,还应在模拟法庭、社会实践场所乃至虚拟空间展开。

在这全方位的互动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在各种互动空间的互动交流。因为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对各种层次互动的效果监控与反馈,科学地把握和调整各类互动的方式与程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法学全方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创新

从提高法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需要出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构和创新法学全方位互动式教学模式。

1、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法学互动式教学模式设计成一个帮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掌握职业技能的创新模式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而完整地掌握理论知识,但它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习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甚至形成了一种观念:法学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司法工作之中,那只能在以后的办案活动中逐步地“历练”这些不属于法学教育的内容。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现实状况下,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抛弃注入式教学,引进启发式教学,使法学教学成为学生自我创新、掌握未来工作技能的过程。

2、加强案例教学在互动式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籍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法律环境,提供进行法律分析的素材和机会。这样,通过大量案例学习法律的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律师技巧的训练,“像律师那样思索”,使其在分析案件、进行辩论、起草法律文书等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实际的法律操作。

现在大部分法学教学中教师都会运用案例配合教学,但依然存在着案例运用的简单化、形式化问题。譬如很多教师喜欢在讲完某一知识点后,从司法考试真题中找出对应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而这些题目往往是较简单的选择题,涉及的也只是某一或几个知识点,并没有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法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这其实只是一种举例说明,并非真正的案例教学。

有效的案例教学必须注意:第一,在案例的收集和选择上,首先要收集典型案例,并且尽量从司法实务中收集案例,使案例具有实践性;其次,对收集的案例要按照部门法的内容进行分类选择,注意其目的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必要时可以对案例进行符合教学要求的修改,再次,案例选择应当有多重或多视角的理论分析,不应当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结论,要重视反对意见。第二,在案例的使用上,可以在前一节课终向学生提供下一节课欲讨论案例的案情,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课上则由学生概括该案的争点,以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的能力,然后由不同的学生分别就争点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当所有的争点都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教师要进行高水平的总结,提示有关法律规则的适用和案件背后的法律原理及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等。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对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切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口头分析的层面上。另外,教师必须本着学生职业技能养成的原则,从实践出发,不仅要讲清楚法律规则的适用,还要说明司法实务中是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的,一定要避免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3、开展诊所式模拟法庭教学

模拟法庭教学和诊所式教学法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目前各高校都有采用,但问

题较多,不少模拟法庭更多地是学生穿上各种制服跑跑龙套,有时整个模拟法庭的庭审过程完全是在老师导演下的一场戏,教学效果不佳。而诊所式教学法由于教学成本较高,目前还尚难在我国高校大力推行。据此,笔者提出构建一种新的符合各高校实际的教学法,即诊所式模拟法庭教学法。

所谓诊所式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模拟法庭案例的选取来源于实践,模拟法庭的教学不限于法庭审理阶段,而是延伸于案件办理的始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的扮演律师、当事人、证人、政府官员及法官、检察官、侦查人员等各种角色,就案件中的问题进行调查、侦查、谈判、辩论、调解以及审理等。该种教学法的实质是扩大模拟法庭的教学范围,摆脱模拟法庭传统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吸收了诊所式教学中的职业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还在于教师完全可以控制场景,可为最理想的教学目的来设计学生的活动。模拟训练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同学们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评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评价自己的表现和其他同学的表现。

具体做法为:第一,模拟法庭案例的选取坚持来源于实践的原则。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可以将基层法院的真实案件引进模拟法庭进行审判,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法院如何审理案件。二是选择教师在从事兼职律师过程中办理的真实案件作为案例。第二。从事诊所式模拟法庭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是兼职律师,且必须是从事过诉讼实务的教师。在接受到案件以后,诊所式模拟法庭教学便开始了,教师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向学生系统介绍会见、事实调查、法律研究、咨询、调解、谈判以及诉讼等全面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进行不同的角色演练,并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就避免了模拟法庭仅仅模拟庭审和诊所式教学仅仅模拟律师的局限。比如,在一个真实的刑事辩护法律援助案件中,承办教师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需要参加诊所式模拟法庭教学的学生,并让学生分别确定自己的角色,写出自己模拟前的准备书。这些角色包括法官、检察官、委托人的辩护人和诉讼人、受害人家属及其诉讼人、证人、刑警等等。接着,教师与角色定位为辩护人的学生将在模拟法庭的接待室里一起接待真实的委托人,对于无法让学生直接参与的内容,如会见被告人、调查取证、真实庭审等,将由指导教师根据案件真实办理的情况,在模拟法庭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模拟完成,这种模拟是全方位的,并且因案件的不同而有区别,可以从刑警去案发现场调查开始,直至受害人家属与其诉讼人的会见、被告人与其辩护人的会见、诉讼人与辩护人对案情的调查、谈判以及案件的庭审等各个环节。在这样的诊所式模拟法庭教学中,由于案件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会非常投入,在模拟法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唇枪舌战的激烈场面,效果会很好。第三,诊所式模拟法庭教学结束后,指导教师可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要求学生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是从现实社会中法官、检察官、公务员、律师等涉及学生就业领域的各行业人才标准出发,考量学生是否具有担当某一角色的实践能力,最终由教师给学生打分并提出改进建议。

4、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建构法学全方位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享来实现教学目标。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电脑和网络中的数字资源,用直观、形象的文字、图形将法学理论和技能外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并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将课堂与法院视频连接,组织学生观摩庭审;又如,可以指导学生定期登陆各大法律网站,获取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真实案例等等,实现全方位教学信息的共享,实现开放式教学。

三、结语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5

[关键词]东京审判;题材;叙述;文化意义

对于影片《东京审判》,当下舆论争议颇大,观点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题材和叙述手法方面分析它的成败得失。毕竟,在两个小时内,在银幕上再现这场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对编、导、演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影片难能可贵的是表现历史的勇气,不足之处无可避免,但显然不是主要的了。

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我们曾有过比较经典的革命战争片如《地道战》、《地雷战》等。但《东京审判》以历史事实为经纬,融纪实性于其中,这点和前者不同。影片尊重历史的真实,虚构的成分则如血肉般注入、溶解其中,艺术地将史实串构并使之生动而且丰满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有一句话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说战争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极端手段。作为战争之延伸的审判,它以战争为对象,但追问的还是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归宿。只有后者才能对战争事实和当事人做出公正、客观而深刻的评价。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军人将胜利置于首位,政治家则将政治利益放在第一。审判就是要追问后者。利益归属和取向决定了战争正义与否:是保护生命还是残害人性?是拯救人类的命运还是践踏幸福和美满?是破坏世界的和平还是维护世界的美好?是满足个别人的私欲还是谋求大众的幸福?是顺应时代潮流还是阻挡历史车轮?审判依据法律程序,对战争事实定性,对战争责任者定罪。因此,从题材来说,这决定了《东京审判》以“审判”为焦点,以澄清侵略事实,审判战犯为中心的艺术选择。前者包括,一是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和战争开始的时间,二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后者包括审判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这当中,前两者是关于犯罪事实的确认,后者是对犯罪人的审判。审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弄清犯罪事实为定罪和量刑提供客观依据,认定罪犯是为了实施法律制裁,两者缺一不可。前后之间的因果联系,将题材有机地组织为一个艺术整体。

先看关于侵略事实的审判。选择的两个题材之间有一种明确的逻辑关系。前者,认定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和开始的时间,以日本方面的田中隆吉和及溥议为证人。田中是日本军人的身份,溥仪曾经是日本人扶持的傀儡皇帝。战争期间,这两人都曾经是日本方面利益的代表,获得侵略者一方的利益,现在倒戈为举证人,非常有力量和说服力。后者,认定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则以被侵略国和受害者一方为举证人。除了各国的见证者和历史照片,重点推出了一个中国人――王德福为具体证人,揭露日本侵略者破坏人类文化,杀害中国平民的罪恶。两个题材之间既互相佐证、补充,又构成一种顺承和因果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上有力地证明了侵略战争的事实和战争对生命的伤害。

再看对罪犯的的审判。两个题材之间也利用一种巧妙的安排来呼应,使得相同题材的表现变化有致,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三个罪犯都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策划者、推动者和执行者。但在给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定罪时,主要着眼于他们对战争受害者的态度。土肥原贤二不屑于辩论,板垣征四郎则写了长达四十八页的辩护词。两人对待法庭审判的方式虽不同,但否认罪行的态度是一样的。他们狡称发动战争是为了拯救东北人民,出发点是热爱与推动“和平”,而非检察官认定的侵略和伤害。在审判东条英机时,他不请证人,不要证据,自我作证,着眼于他对战争行为和性质的自我认识。他称发动战争是根据日本宪法和法律行事,是日本的国策,是日本为了自身安全的自卫战争。作为战时国家的领导人,他愿意自动承当战败责任。他的辩护词,突出表现了他以日本利益为中心,以日本人自居的狂妄心态。在他看来,日本发动战争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没有过错,对战争给世界和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他没有任何反思和忏悔。他说,如果可以假设的话,他还会那样做。三个罪犯的辩护,既暴露了他们对被损害者的冷漠,对被侵略国家的伤害缺乏认识,又反映了他们对犯罪性质的狡赖,对犯罪事实的回避。后者的认识态度,正好印证了战争悲剧的发生,反证了战争发动者的罪行,为前者的行为起到了巧妙的说明和补充作用。

犯罪事实和犯罪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审判获得了清楚的定性,也建立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对犯罪事实的审判是以罪犯和受害者的关系为中心确立的一种施、受对照,使观众在事实面前认识到侵略者的凶残和牺牲者的痛苦与无辜,那么对罪犯的审判则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拷问他们的灵魂世界。前者是对客观事实的澄清,后者是对主观原因的探询。两者结合起来,说明了战争与战争责任者的深刻关系,既解释了战争事实又使审判获得了客观性与公正性。

影片还安排了厅外戏。主要是田芳子一家的生命际遇和小酒馆的生活场景。从田芳子一家来说,战争使有情人被拆散,美好的爱情被摧残,蓬勃的生命被毁灭,热血青年精神崩溃,一家人的悲剧正是战争摧残生命和幸福的生动写照。它和厅内的审判恰成互证关系。通过肖南这个角色,和田芳子建立的感情关系最后幻灭,影片进一步将悲剧延伸到爆发战争的双方国民。小酒馆是厅外不多的体现生命亮色的地方,年轻人在这里载歌载舞,千叶小姐是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的日本人民的代表。她的被杀使这一丝亮色也被抹杀,更加重了影片的悲剧色彩。厅外戏加强了厅内戏,印证了法庭的控诉,强化了审判的意义。它以现实的画面,和审判列举的历史事实相互补充,并形成一种承接关系,形象地反映了战争对现实生命和世界的损害,唤起了更深刻的反思。

从题材方面看,东京审判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既是对已经过去了的战争的审判,将某些政治人物合法地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时它又是影响战后国际政治的大事,是战后不同国际力量间的一场较量和角逐。前者任务是清理历史,反思历史,防患于未然,因为战犯已经被打败,他们的犯罪事实俱在,他们本人已经被囚禁,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和机会。后者则有诸多复杂变数,审判是决定这些变数的一个重要舞台和机会,这同样是影片表现的一个主要方面。基于此,影片安排了审判前戏的法官座位之争和审判结束时的死刑之争。

法官座位之争饱受争议,肯定者认为它体现了民族气节不可侵犯,否定者认为它反映了窝里斗式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和传统的士大夫人格。这看似相反的观点实际上指向一个共同点,即存在于审判之中的国家利益之争。从这场争论可以看出,虽然言语措辞激烈,态度针锋相对,但整个对话充满隐喻和机智,极其俏皮而轻松。整个场景非常富于戏剧性。英美国家看来是惯例的“小”事情,梅汝H却悟出了安排上的某种霸道和不公。这是因为他考虑到了二战虽然结束了,但同是战胜方之间的各个国家并不是团结得如铁板一块,各种国际政治势力之间微妙的对立形势依然会存在,会延续。他是站在国家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场座位之争的。卫勃抬出盟军统帅部的名义要梅汝H服从安排,他凛然正气坚持自己立场的理由也是国家的地位和民众的感情。要知道,二战的胜利是靠盟国之间的团结和共同战斗取得的,战争刚刚结束,盟友之间爆发这种争论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在既得利益者企图淡化问题性质的时候,梅汝H的回答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关于座位公平排序的方法,梅汝H建议采用拳击比赛的称量体重法。这是对战后国际政治现状的隐喻。他断然反驳东京审判是为了合作“愉快”的观点,认为它是一项严肃、沉重的任务。但是他做这些斗争和努力的时候,还是保持了一定的节制,即将事情控制在一个临界范围内,这也是政治需要。卫勃说他是斗士,他否认:“我只是法官!一名中国法官!”在这场论争中,梅汝H的立场隐喻了中国与美英等国的对立,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如果我们联想到战后一系列国际争端,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北约和华约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冲突和较量,也就不难理解战后几十年冷战的格局,在二战结束后迅速确立的严峻事实。

死刑之争同样应作如是观。在影片中,梅汝H选择论争的对象一是法国,一是印度,一是美国。这也是对于历史的合规度性的想象。冷战时期,中国与法国、印度及美国都爆发过争端甚至战争。梅汝H与他们争议,正如他自己说的,并不是要说服他们,而是表明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的态度,不苟同他人的立场。他坚持非严惩不足以平国恨民愤的观点,既是对日本战犯的惩罚,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杀一儆百。片后的字幕,同样强化说明了梅汝H的识见和英明。

因此,从题材来看,座位之争也好,死刑之争也好,并没有游离于审判之外,而是与它们互相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在表现上达到了和谐与同构。我认为,有些人对于题材的异议是因为没有看到它们之间这种有机的联系。

处理题材的重要手段是叙述方式。《东京审判》采用了双线叙述,一条是法庭内的庭审线索,包括法官座次,控、辩方之间的辩论,审理,宣判等内容,一条是法庭外的平民生活线索,包括田芳子一家、肖南、北野雄一和千叶小姐等。这两条线索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互相说明和佐证。

影片全面叙述了庭审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线索。从开始到结束,从事实到罪犯,从定罪到判罚,影片基本上追随事件进程的时间和逻辑顺序。在这条叙述线索上,串连了影片的主要题材,按顺序说来有:法官座位排序;法庭调查;审理内容包括日本侵略中国的性质和开始的时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的罪行,东条英机的罪行;法庭和议,死刑之争。在这条叙述脉上,以控、辩双方的指控和辩护为焦点,附之以控方内部的分歧和矛盾对立,表现了法官的威严,罪犯的狡赖,审判的艰难,判罚的公正,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等等。使用了一些历史镜头,在重大原则问题上遵循历史真实。这使得影片有浓厚的纪实性。在表现这样一件重大历史题材时,影片有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突出了主旋律色彩。

但影片并没有局限于历史纪实。它通过叙述法庭外的平民生活线索,虚构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和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真实和心理真实,控诉了战争的罪行。田芳子一家是影片精心构思的一个重要材料。一家三口人的命运遭际,将战争前和战争后对比,法庭内审判和法庭外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战争与国家的关系,战争与人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田芳子在战争前、战争中和战争后的命运变化,展示了战争对爱情的摧残,对生活的破坏,对命运的改变,对友谊的伤害。战前,她是一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沐浴在理想和爱情的阳光中,但是战争来了。一夜之间,命运被彻底改变,家破人亡,理想破灭,爱情远去,生命涉险。好不容易挺过了战争,却注定无法回到先前的美好和幸福中去。废墟堆中的生活境遇,既反映了她的物质生活条件,又隐喻了她的心灵现实。哥哥从前线回来了,却陷入精神崩溃;妹妹从部队回来,身心俱残;情人重逢,爱情已经不再。哥哥田正夫是战争忏悔者的形象。战时,他是一名日本士兵,在政府的欺骗和煽动下,参与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但是,战争对世界的破坏,战争屠杀中国平民的真相使他震惊,使他深怀负罪之心。而更令他精神崩溃的是,战争机器对人性的扭曲,它使人变成恶魔,善良本性的人变得无比凶残。如今战争虽已结束,但他无法承受战争带给他的这一系列心理冲击和心灵震撼。他诅咒“日本鬼子”,以战争参与者的身份控诉日本侵略者和战争的罪行。如果说田正夫的形象使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中国人的伤害,那么妹妹缨子的故事则进一步说明了战争对日本人民的伤害。缨子蛊惑于战时的宣传,怀着天真浪漫的心态,参加了战时从军服务队,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她,一到部队却变成了日本军人的泄欲工具,身心遭受严重摧残。

影片还通过一家三口的社会关系,展示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真实,对战争进行了更加详尽的揭露和抨击。芳子与肖南既是同学又是昔日的恋人,芳子与北野雄一是同学兼现在的恋人,田正夫与北野弘二在一个部队,北野弘二和北野雄一是亲兄弟,这样平民生活线索中的人物就被有机地串构起来了。芳子和肖南的爱情悲剧将揭露战争罪行的视野扩大到战争双方的人民。影片从田正夫的角度叙述了北野弘二的人格变化,战争把他改变成了一个杀人魔鬼,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可见一斑。北野雄一这个形象,展示了生活在大后方的日本人的心灵扭曲和态度偏见。由于不了解战争事实,他坚持自己的错误态度,仇视中国人民,变得心胸狭隘,妒火中烧。

庭审叙述线索和平民生活叙述线索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如果说前者是正面控诉战争的罪行,后者则是从侧面反映战争的伤害;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描述,后者则是间接证明;如果说前者是面的概括,后者则是点的刻画,如果说前者是审判,是控诉罪行,后者则是证据,是无声的展览事实。前者和后者,虽然反映的角度有区别,但内容上关系密切,不可分离。法庭上审判的战争事实和罪犯,就是改变平民世界的生活秩序和人生命运的力量和原因。这些现实生活的真实,是控诉战争最有说服力的材料。

连接庭审叙述线索和平民生活线索有两个关键性的人物,肖南和田芳子。影片构思了两人是大学同学,异国情人关系,同时兼记者身份,他们既是战争的受害者,亲受战争和生活磨难,对平民生活的悲剧感同身受,又能知晓审判情况。这和北野雄一总是执一面之辞,抱一念之想不同,他们全面了解事实真相,对战争有更加理性的看法和态度,观点更加客观而公正。从过程来说,作为平民的田芳子开始也是被舆论欺骗的一员,不了解战争真相,和北野雄一相似,但在经历了法庭审判,了解到战争的事实和战犯们的罪行后,再加上自己和亲人由于战争造成的伤害,于是对战争有了新的看法。和北野雄一不同,田芳子一家都认识到了战争的罪恶和危害,而影片又以后者的全部牺牲,隐喻真挚善良的日本人民的悲惨下场,更提醒我们对现实问题的严重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上述我们从题材选择和叙述手法的成功两方面对《东京审判》进行了一些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围绕《东京审判》的争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确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认为,作为一部电影,它确实瑕瑜互见。对此,我的分析也拟从这两方面入手。

首先看题材,影片对庭审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侧重和强调,分配了大时量来表现,不厌其烦的讲述审判过程,展现控、辩双方的唇枪舌战,以宏大场景表现法律的尊严和审判的公正,但对于控、辩双方人物的心理刻画几乎没有。从这点来说,影片表现人物的深度不够,人物形象平板而苍白,缺乏刻画人物复杂性的劲笔。在厅外戏中,这种缺陷有所克服,北野雄一和田正夫都刻画得比较成功。但就厅外戏和庭审戏的分重来说,后者才应该更加重要和突出。这样就有些歪打正着,厚此薄彼了。

再就审判内容来说,东京审判,究竟审判什么?东京审判是国家审判,国家与国家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是利益,是赔偿。影片基本上回避了这个问题,而代之以单纯的有罪无罪性质论和死刑与否惩罚论,用政治意识形态的尺度取代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这和当下价值观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影片内容基本上局限在中国部分和中国问题上,而名之日“东京审判”,似乎有些失之过宽。单就现在表现中国问题的审判内容来说,仍然太过单薄。如果说庭审戏是主干,那么厅外戏是补充,影片侧重日本平民生活戏份而缺少中国平民生活材料佐证,题材欠平衡,表达不对称,这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

上述我们提到,就题材分布来说,庭审戏和厅外戏之间逻辑上有密切关系,可以相互印证,但影片在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在具体细节上有很多技术性问题需要加强。现在影片的处理方式,由于构思不到位,使得庭审戏和厅内戏艺术上有些游离,缺乏深刻联系。具体表现在,庭审戏的主角――罪犯和厅外戏的主角――平民一直都在各自说戏,没有被整合起来,战争事实和平民生活之间也没有被具体关联起来。从这点看,影片的题材处理比较粗糙。在庭审戏部分,四个焦点之间建立的主要是法律上的逻辑关系,缺少艺术上的整体构思。四个焦点被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的审判段落,并没有被组织成艺术表现的整体。

在叙述方面,也应作如是观。在逻辑上将法庭审判和平民生活的叙述关联起来是一回事,在艺术上将它们表现出来又是一回事。这一点影片意识到了,但处理起来并不到位。艺术上还是粗糙了些。

总的来说,影片比较忠实地记录了东京审判这一历史事件,这是它的优点,但我以为这同时也是它的缺陷。影片在表现这段历史时过分局限于事实,并将历史人物类型化,并且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归纳为一点,就是局于事而失于人。须知艺术创作不同于历史事件的纪实,纪实事件是历史手笔,而艺术表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中心,要刻画人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艺术并不需要直接叙说历史事件和表象,而是借助于历史的主角――人来表现历史更加深刻生动的一面。人是中心,是焦点。而现在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正好颠了个儿,人物缺乏独立的存在和力量,必须依附在事件里头才能成立。而且,就人物性质来说,好坏美丑善恶泾渭分明,单调乏味,没有性格冲突,缺乏复杂性和立体感。

从创作心态来说,这样的表现方法,与影片自觉定位为主旋律影片有很大关系。中日关系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历史加上现实,诸多症结幽灵般地纠结在新世纪的天空,也困惑着史家和艺术家。影片将东京审判定位为一场没有悬念的审判,战争已经结束,胜负已经判定。由其如此,审判的艰难和复杂才说明了更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艺术家敏锐地去挖掘,去表现。“宝剑赠壮士”,尽管正气凛然,但是,这多少只是对东京审判持简单的是非判断。须知,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大的一次人类自相残杀的行为,东京审判和它稍前的纽伦堡审判应该是人类对战争的一次深刻反省。影片认识到了战争对双方平民都是伤害这一问题,但是,它对战争缺乏自我反思态度,对日本方面的辩解一律采取了单一化负面处理,过于强烈的倾向性势必会遮蔽许多有益的思考。战犯们清一色的都在做狡辩和抗拒,无论囚禁也好,杀掉也罢,痛快则痛快矣,似乎并没有体现出这次审判的人类学目的。影片对待日方和日本人的态度,基本上遵循着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标准,将日本人民和战犯区分开来,将敌人和朋友区分开来,将法律审判和政治追求结合起来,将打击极少数和团结大多数结合起来,将审判战犯和贯彻国家意志结合起来。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6

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年终工作总结旅游部经理年终工作总结班主任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一、组织召开2011年年会

峰会的召开得到了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大、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商标局、国家版权局、安徽省司法厅、安徽省律师协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和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及专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2011年6月1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原知识产权庭副庭长罗东川法官,发表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主题演讲。该部分演讲由本专业委员会执委庞正中律师主持。罗东川法官的演讲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工作以及形成法官、律师职业共同体的一些看法;

二是,在国际大背景下,探讨我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问题;

三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最新进展。

1.律师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作用

对于律师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作用,罗法官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且认为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律师仍大有所为,律师不但应该介入知识产权的纠纷,更应该介入整个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始终。当然,现在的律师队伍中,高素质的、有国际背景的律师还是非常欠缺,因此大家应该通过每一个个案扎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这个前提下,立法司法机关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法律适用保障律师的基本权利。同时,法官和律师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平等的职业共同体的观念,通过律师协会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律师站在法律适用的最前线,因此在制定司法解释的时候,也特别应该听取律师的意见。只有相关的法官和律师都共同努力,知识产权保护的事业才能获得进步。

2.知识产权的发展与国家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知识产权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以增加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作为首要前提,贯彻于战略的每个方面。

一方面要明确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一种私权,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管理,对于整个国家的gdp增长有极大的影响,确立知识产权工作关系国家利益的观念;

另一方面则需要以全球的视角来看待知识产权,了解国际标准。

对此,我国近年来主要取得了这几点经验和教训。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得到国家领导和全社会的重视;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将国内法与加入的一些国际条约相统一;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实行的“双轨制”富有成效,但也是政府的负担;

第四,执法标准的统一尚需要制度完善和各方面协调。

3.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

最后,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进展,罗法官主要谈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第二,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及执法体系,注意各部门的配合;

第三,企业要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第四,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人才;

第四,对于知识产权纠纷,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五,建立知识产权案件的数据库;

第六,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通过证据交换、依法合理确定赔偿额度等制度和方法,切实保障权利人的权利;

第七,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以及在现有情况下完善再审制度;

第八,加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

第九,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诉讼制度以及法院的不同业务庭对于知识产权管辖权的协调;

第十,知识产权领域的不正当竞争以及恶意诉讼的判定及解决。

在演讲结束后,罗法官又就统一商标、著作、专利等的行政管理,商标、专利人参与知识产权诉讼,专利侵权案件司法解释的出台等问题,回答了与会律师的提问。

(二)深入展开对专利法律业务的研究与讨论

按照会议的议程2011年6月16日下午,原北京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程永顺做了专利法律业务的讲座。该部分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十几个方面。

1.专利案件诉讼管辖问题

在专利案件诉讼管辖部分,程法官做了总结。专利、商标、行政案件在XX年专利法修改后对管辖问题,法院做的重新划分,由民五庭和行政庭共同管辖。专利在去年(XX)《专利法》修改的时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两个庭审理同类案件的时候标准不一样。

2.实用新型检索报告问题

在XX年7月1日实行的专利法当中,第57条第二款讲到涉及实用新型专利的,法院可以要求专利权人出具检索报告。这个规定是XX年《专利法》在第二次修改时重要的变化。现在第三次修改专利法提出来进一步要搞外观设计的检索报告,在最高法院理解这条规定的时候,曾经把“可以”两个字,改成“应当”,就是可以出具检索报告,改成应当出具检索报告,很多法院立案的时候,如果实用新型专利,没有检索报告根本不立案等实例案件的介绍。

3.反诉专利权无效侵权诉讼中止的问题

在专利诉讼当中案件多涉及到关于反诉专利权无效,侵权诉讼中止问题,85年、92年和XX年三个司法解释,针对中止不中止这个问题。程法官把解释分了三个阶段,基本上第一个阶段,在讲中止不中止。第一阶段是一律中止。到第二个阶段不中止的多,第三个阶段是回归了法律的原样。

4.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与允诺销售问题

5.专利间接侵权与诉前禁令的问题

关于间接侵权我们国家专利法到现在为止没有间接侵权的明确规定,在有关最高法院的文件当中提到过间接侵权。比如,一些总结和一些讲话当中提到过这些概念。程法官指出,其范围比较宽泛。目前,社会上看到学理上的解释,谈到间接侵权的问题,说法很多。在实务中,北京法院有一个侵权判决,也谈到了间接侵权,明确表示对产品而言怎么样、对方法怎么样。他希望能够进一步的完善这个问题。关于诉前禁令问题,他认为:专利法61条规定了诉前禁令,从立法本意上并不是我国提出来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不应该同意或者允许这个条款写进来。关于诉前禁令的适用,他认为必须提交担保,必须是如果不及时制止,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

6.在先权利与侵权赔偿问题

程法官介绍了专利法修改涉及到在先权利的问题。专利法XX年修改了第23条,增加了防止外观设计与在先权冲突的规定,应当说理论上是一个进步。最高法院发了一个司法解释,把什么叫在先权,在先权包括什么做了一个规定。并就冲突的相关处理办法与大家做了沟通。关于侵权赔偿的问题,他认为在民法通则没有改的情况下,没有间接的赔偿,也没有惩罚性的赔偿。所以,目前从国内的情况看,权利人普遍认为赔偿太低,尤其是外国的权利人认为我们的赔偿太低。

7.诉讼时效、专利权溯及力与重复授权

就诉讼时效、专利权溯及力与重复授权等,如何适用最高法院新的规定,如何理解专利法规定的诉讼时效两年,以及在实践当中如何适用等问题,程法官的发言,使与会的代表受益良多。他还提醒大家注意专利法47条的溯及力条款。这个条在1985年的法条当中是没有的。1985年的专利法第50条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不存在。演讲后,程永顺法官对各位律师提出的问题关一一做出了精彩的回答。

(三)与法官就商标诉讼业务进行了多方位的沟通

原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张广良,应本专业委员会的邀请于2011年6月16日下午就商标诉讼业务和与会的代表作了全方面的沟通。涉及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商标确权、商标侵权判定当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商标侵权抗辩、商标侵权救济问题和确认不侵权著作、商标权之诉等。

在沟通的过程中,张庭长介绍了注册商标的一些实质性条件,比如可视性、显著性和合法性等具体的案例。在商标侵权行为的问题上,从对相同商标的理解、商品用途、功能到对解释什么是类似商品,进行了逐一的分析解释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剖析。就承揽加工者侵权责任、商标更换、平行进口等问题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还就注册商标是否会侵犯另外一个注册商标的权利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关于误认的问题,他指出从商标法基本原理看,商标权所要制止的主要行为就是混淆行为,并根据具体的案例对这一观点阐述。

张庭长简单介绍了商标侵权的抗辩事由。他总结审判实务的经验,商标侵权最重要的抗辩事由是正当使用和商标实施条例第49条的规定。在侵权救济问题上,介绍了停止侵权、赔偿等方面的争议问题,就赔偿的原则、方式、法定赔偿的适用和能否超出50万元等,逐一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就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理解与适用做了讲解。

(四)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审判中的若干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蒋志培就最近颁行的《反不正当竞争司法解释》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就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与出席会议的代表做了沟通并回答了相关的问题。蒋庭长的演讲在2011年6月17日上午进行。他介绍详细地介绍了该解释起草的背景和基本精神。

(五)分享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策略与技巧

2011年6月17日上午,全国律协知产委执行委员会主席李德成律师就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策略与技巧与大家做了分享。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拓,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业务操作,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风险控制以及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创新模式与品牌建设等。

李律师主张要将目前的业务点连成链,并以出版业为例阐述这一观点。他认为可以以自己和本所的核心业务为中心先整合,分别延伸至该业务的上游和下游,然后把本所业务和关联业务连成链,以合作为主,形成共赢的局面。他指出知识产权法律产品应当多元化,并以金融创新电子商务业务为例进行了分析。他把新的律师业务点总结为:金融产品标识商标化、金融产品商标的流程化、金融创新的反模仿设计、金融新产品模仿的风险控制、金融创新电子商务业务的风险控制、电子商务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规则、主营业务与新产品的品牌建设等。

他强调核心业务要不断地创新并精心呵护,并以文化创意与信息网络的交叉为例,指出该业务的交叉领域可以作为律师业务研发的主要点。李律师形象地比喻高新技术的发展像栽树、文化产业的发展像种蘑菇;网络知识产权的核心业务像栽树,与核心业务相关联的业务像种蘑菇。在实务中,他建议大家要关注引起本业务领域行业重视的技术,要看整合不同技术和行业资源的故事,要关注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经营模式,要注意可期待利益不稳定性,要注意安插和应用知识产权成果,要强调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延续性。

李律师建议律师同行要熟悉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的行业模式,在法律的适用与案由的确定问题上要跳出技术之外。善于从各地法院收集并总结判决,针对同类案件进行分析有利于规则的归纳,并应用于指导客户业务,要特别关注可期待利益不牢靠业务模式的风险控制。

在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创新模式与品牌建设问题上,他就如下问题与律师同行们分享了他的经验与策略:信息网络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知识产权安排,网络融合和网吧数字娱乐应用的新型法律需求,版权在线交易平台与娱乐产品在线发行,高新技术知识产权融资方案设计。

(六)加大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研究和业务开拓

2011年6月1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原副庭长罗东川在本次年会上作了关于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演讲。演讲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目前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基本内容,第二部分就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两个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问题做了讲解。

1.中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基本内容

中国在1979年的刑法中就已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为刑事违法行为,但当时我国并没有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也比较淡泊。XX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中把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作为重要的问题,一些工作组成员对于我国的刑事程序不能够有效的用于打击盗版和假冒行为表示关注,特别提出刑事诉讼的现行追诉标准非常高,当时我国承诺降低刑事救济的追诉标准。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主要致力于《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的修改,并没有相应的部门来关注《刑法》的修改。

XX年,中美的知识产权磋商开始密切,美方对我国的刑法中有关知识产权的追诉标准提出了很多要求。在外在压力和我国自身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情况下,促成了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在近年来得到重视和加强。在XX年,我国出台了降低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追诉标准的司法解释。但是,我国的刑事保护、民事保护、行政保护有整体协调的作用,每一种保护都有自己的范围,民事保护和刑事保护有明确的界限和分工,刑法不可能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指导思想不是为了打击犯罪而打击,而是要围绕保护知识产权的大局,保证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社会中的作用,保障创新能力能发挥作用。

关于信息公开方面,罗主任还提到每年最高法院都会选取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公布。在中国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网,可以查询刑事、民事等各种裁判文书。保护知识产权办公室还通过新闻会、网络及时相关的信息。

2.关于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两个司法解释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两个司法解释,都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为了履行入世的承诺,并且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重要措施。XX年的司法解释中主要降低了追诉标准并对刑法知识产权条文中一些术语的规定做出了界定,包括相同商标、使用、明知、假冒他人专利、以盈利为目的、未经他人许可复制发行等概念,解决了实践中由于理解和操作不一致引起的一些分歧。第二个司法解释中加大了刑罚的适用力度,界定了复制发行的概念,并规定了四种不适用缓刑的情况。演讲后,罗主任对各位律师提出的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追诉标准、复制发行概念的立法缘由、互联网复制拷贝行为如何界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个案答复的函的效力等问题一一作答。

(七)进一步了解著作权司法审判信息与行政执法状况

就著作权的司法审判决和著作权的行政执法问题,本次年会邀请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是产权庭副庭长陈锦川和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副司长许超分别就上述问题做了精彩的演讲。

1.著作权司法审判的信息对律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大有助益

2011年6月17日下午,陈庭长先就著作权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和与会的律师代表做了分享。他还特别就侵权构成和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谈到:民法跟我们版权法的关系;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对民法通则的原则和原理的重视;过错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条件;即发侵权的构成与法律适用;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停止侵权问题以及赔偿等民事责任的适用等。陈庭长还结合了一些具体案例,就版权和外观、商标、不正当竞争等交叉的案件进行了分析。这些典型案件的分析对律师实务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2.著作权行政保护与著作权行政执法的相关法律实务

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副司长许超首先就与会代表关心我国对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的法律适用问题回答了提问。他谈到,虽然我国的著作权法在XX年修改以后,仍然没有实用艺术作品这个概念,但是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美术作品的解释来看,包含了实用艺术作品,有独创性构成艺术品就给予保护。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和专利法保护的工业品外观设计是两个独立的保护范围,保护的客体是分离的,但有其相交叉的部分。

许司长介绍了涉外版权的新动向,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美商谈的一些内容,包括已进行的全国政府部门的软件正版化工作、以及美方所关心的提高行政处罚执法透明度的问题。关于正在进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美国方面关心的两高修改司法解释的相关情况以及网络盗版的问题。针对网络盗版,美国提出了几个要求,包括通知移除制度的扩大化;冻结专门进行盗版软件活动的银行账户以及要求网络服务商提供终端客户的信息。我国一一予以回应,表示在现阶段不可能做到以上几点。

关于正在进行的wto诉讼,是与会律师们比较关心的话题,许司长对此简单地做了介绍。美国认为必须经被侵权商标权人同意才可以拍卖被中国海关没收的侵犯商标权的假冒物品,而中国缺少向侵权商标权人征求意见这一步骤,这违反了trips协议。还有关于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规定法律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美国认为这条法令有违trips协议。许司长最后总结,美国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真正关心盗版问题。

许司长的演讲中还介绍如下几个方面引起国内外重视的问题:

(1)XX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予以批准加入《国际互联网条约》,XX年年3月份外交部向产权组织递交了加入书,6月9日这条约已经正式生效。

(2)关于apec论坛峰会中,中美双方关于政府网站保证不被用来提供非法文件的探讨。美方的真正用意在于,要求政府来承担约束终端客户的责任。最后中美双方妥协,约定apec各经济体在国际条约和国内法有规定的情况下保证政府网站保证不被用来提供非法文件。

(3)最新的几个规定,包括去年公安部、国家版权局的关于打击侵犯著作权违反犯罪工作中加强衔接配合的暂行规定,以及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版权局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规定。这些规定促进了形成计算机硬件生产厂商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了盗版系统软件的使用,获得国内外各方好评。

(4)XX年的《行政投诉指南》以及国家版权局开展的一些普法教育,比如“版权进入中学课堂”活动,以及与世界知识产权组合作出版的一些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的书籍。

演讲后,许司长对各位律师提出的关于服装设计的著作权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程序、出版物印数备案、网络服务供应商的责任承担、艺术作品的署名、演绎作品的权利范围等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本次年会出版的两本图书分别为:《商标业务指南》(32万字)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与律师业务》(55字)。经过充分讨论评选出十篇优秀的论文,并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名义颁发了“优秀论文奖”。

为了更好地利用本次年会的成果,还制作了十九张光盘。作为全国律师协会赠送给各地律师协会的礼物,展示了会议成果。本次会议还在召开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增选了名委员,现有委员人,研讨员人,扩大了本专业委员会影响力。

二、召开“《专利法(修改草案送审稿)》征求意见专题讨论会”

2011年3月10日、11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全国律协知产委”)在全国律协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改草案送审稿)》征求意见专题讨论会”。本次会议就专利法的修改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呈送国务院法制办。所涉及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行政权力扩张不符合专利法的私法属性

专利法的性质为私法,大范畴属于民法范围,其中涉及到的专利授权、确权虽然有行政程序的内容,但是并不能改变专利法的基本性质。但专利法修订草案对于专利行政机关的权力规定过多,而专利权主体的民事权利的空间以及司法审判权的空间却过小,这在立法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建议在专利权的保护中,加强司法的力量,偏重从司法审判权的角度进行规定,而不是过分强化行政的准司法权,以避免在保护上的多程序性。

2.缺少加快专利审查的制度设计

专利法的基本功能之一是鼓励发明创造,但一直以来,我国专利申请审批时间过长,严重影响了部分发明人的积极性。虽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为加快审查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现有的专利审查制度下,仍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修订专利法时,建议考虑设计更为合理有效的专利审查机制,在保证专利审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审查流程,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专利体制。

3.在提高专利权稳定性上应有所侧重

目前,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涉诉较多,专利权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垃圾专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建议完善专利授权制度,提高专利的稳定性,突出对发明专利的鼓励和保护;同时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提高发明创造的水平,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专利法的目的。

4.应合理限制专利权的滥用

专利保护的水平不应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近年来,一些专利权人,特别是跨国公司,有滥用专利权打压民族企业的倾向。因此,建议明确滥用专利权的主要类型、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对滥用专利权的行为进行合理规制,既能引导专利权人正确行使权利,也能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5.具体法条的修改意见

三、出席第七届中国律师论坛大会主办分论坛

本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新业务论坛,本专业委员会执委庞正中律师主持、执委主席李德成律师发表了“金融创新中的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精彩演讲。

四、XX年中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论坛在深圳举办

1.围绕大局、打击犯罪、保障创新

打击知识产权刑事犯罪,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为本次论坛的核心和亮点,看到这么多的成果、成就、经验和业绩,我发自内心的为此而高兴,并向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曾经和现在做出重大贡献的各位表示由衷地敬意!既然做的这么多,这么好,为什么我们还会受到那么多的指责、甚至非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打击知识刑事犯罪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成效,不能仅以抓了多少人,判了多少年为标准。况且,因为知识产权犯罪而有几百人被判刑,这个数字也是惊心的!应当把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是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局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作为评判的科学依据。所以也就有了下面这段话:围绕保护知识产权的大局,有效打击知识产权刑事犯罪,保障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促进创新能力的积极发挥。虽然说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是确有利于我们理性地思考,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战略部署和打击策略。

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但是并不等于说抓的人多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就一定上去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要反复强调的问题,要放在这个大局中来考察、分析并慎重决策!如果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看作是一盘下不完的棋的话,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可以是车、可以是马、可以是炮,当然还可能是车、马、炮的集合,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弥漫的销烟下还要有粮草的供应和兵、士的供给!更何况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包括法律制度和非法律制度等多元化的内容组成。既然我们不能过度夸大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作用,当然也就不能用不切合实际的标准,对中国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提出过分的要求。说到过分,知识产权刑事犯罪的“零门槛制度”就是其一!这就所说讲的要有原则的加大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力度。

2.总结问题、完善制度、有力有节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系统而复杂,认真对待客观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完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机制方面的不足。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策略要有力有节,在尊重并保证刑法制度的自足性和社会政策充分性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发挥刑罚的保障功能,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整体提高。相关司法解释大大降低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门槛,在非法经营额、违法所得、盈利目的、蓄意和商业规模等问题的分歧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厘清,并大大减少了争议。对于刑法和著作权法的规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也在通过司法解释最大限度地加以完善,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制度上。这是两码事。

刑事保护制度与所有的制度一样都存在着局限性,我们要有清晰的头脑认清这样一个问题,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法律只能解决法律问题,如果用法律去处理非法律问题,就会引发更多严重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比如,街头卖光盘和卖西瓜,对于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公来讲,可能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过程。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要特别地慎重。规定犯罪并处以刑罚应当遵循“谦抑原则”。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要以充分的社会政策为基础。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尊重并保证刑法制度的自足性。所以说,“零门槛”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制度不可行。

3.抓住重点,形成合力、理性调整

打击知识产权刑事犯罪的手段可以多元化,但是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制度建设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源头上”。各职能部门在工作的配合与工作成果的总结等方面要尽快地形成合力,善于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制度设计,理性地加以调整积极地发挥作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制度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源头上,即便这样做很难,但是有利于“长治久安”!这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其本身有自愈的功能。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一般而言是要出现自身的免疫力不足以抵御病毒的情况下,才考虑借用药物,以维护人体功能的正常。如果不尊重自身的免疫系统的自愈性,就有可能出现抗生素滥用的现象。虽然这个例子不是很恰当,但是有利于我们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多元化和制度的一致性。”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7

工作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工作报告主要是在汇报例行工作或临时工作情况时使用,是报告中常见的一种,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律师年度个人工作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律师工作报告1经过一年的实践,我增长了见识,逐步锻炼成为一名基本能够独立处理日常法律事务的法律工作人员,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律师。现对实习期间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参与办案、积累经验

一年的实习生涯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参与每一件能够接触到的案件当中,在指导律师的指导下及时制作各种法律文书,并于规定期限内提交法庭,协助律师按时参加案件庭审活动,结案后及时整理案卷归档等工作。掌握了最基本的案件处理流程、学会了起早常用的法律文书、了解了如何分析案情、学会了如何与当事人沟通。特别是参加了律协举办的实习律师培训,对我帮助很大,受益匪浅,让我在短期内提升了自己。

二、坚定信仰、追求成功

通过实习期间所从事的具体律师业务,我对律师的职业规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律师的诚信以及对当事人的保密义务尤为重要。诚信做人,认真做事,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全心全意为当事人提供质的法律服务,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的信念,因为一个案件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只能遇到一次,在他们心里,案件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所以律师必须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并全面细致的分析案情,考虑案件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情势不断出现,法律持续更新变化,停滞不前注定是要被淘汰的,律师行业更是如此。对于现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而言,一劳永逸的学习已不复存在,持久高效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非常感谢我所认识的每一位资深律师及每一位共同探讨问题的同仁,是大家的帮助才有了我今天的成长,虽然我在这一行刚刚起步,我正在努力,相信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一名让当事人信任的律师。

律师工作报告2主要经验及做法。

1、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优势,积极做好普法工作。

一年来,本人积极投身于普法工作,根据“五五”普法工作目标和要求,紧紧围绕____管理区应债维稳工作大局,积极应对应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说理释法,耐心解释,努力营造良好法制环境,提高机关和区属企业职工的法律素质,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普法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采用下企业调研、开展普法课和专题法律讲座等多种形普法,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为促进____管理区机关和区属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一是针对____管理区属企业多的特点,重点宣传劳动法。本人多次深入到____公司、

二是宣讲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知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区属企业类型多、安全生产任务重的情况,每半年和节假期前都下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和督促,三年来,所有企业没有发生大的生产安全事故。

三是开展公务员依法行政教育,树立依法、高效、廉洁、责任公务员意识,为单位“争先创优”提供法律服务。

四是开展保密法的宣传教育,加强保密意识。____管理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特别是一些工作秘密要求高。通过开展保密知识竞赛、签订保密责任状等形式进行保密法知识的宣传。

五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法理工作,做好法律服务,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妥善处理信访投诉,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本人对历年来的重点上访案件进行排查,并向领导提出建议,确保排查到位、措施有力、责任明确。同时着重参与了对重点上访人物的稳控工作,为____航展积极的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努力。

3、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切实维护我方权益。

积极倡导“能动司法”,正确处理司法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运用参谋职能,既主动有为,又依法慎为,以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有效担负起“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司法使命。

一是发挥优势,当好参谋。本人及时深入到相对困难的企业中去,为其积极解困,充分发挥自身精通法律法规、熟悉诉讼程序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梳理法律问题,提供意见建议,帮助完善解困方案和措施;

二是依托职能,建言献策。在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针对经济纠纷案件增多、类型变化的实际,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妥善应对经济纠纷,切实防止经济下滑的建议;

三是健全机制,争取主动。主动贴近基层,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对影响面广的大要案和热点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利于从全局统筹的高度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控制负面效应。建议建立群体性纠纷、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机制,完善与当事人调解沟通对接机制。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不全面、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不高的问题。二是思想解放不够、开拓创新发展办法不多的问题。三是工作作风有时漂浮,组织纪律观念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四是对新类型疑难案件的研究和探索不够,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方法不多,法律服务与单位的司法需求尚有差距,便民、惠民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五是涉债信访问题仍很突出,解释劝说工作不细致,缺乏说服力,应对措施还需加强的问题。六是对当事人存在态度欠文明、工作方法简单、公仆形象不佳等现象,有时不注意谨言慎行,特别是在接待当事人过程中表态草率,直接影响了办事效果。这些问题和不足,我将高度重视,认真总结,积筹良策,在明年的工作中,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克服。

律师工作报告311月,我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来到____律师事务所,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时光如梭,而今我的实习生涯已近尾声,在即将踏入执业律师队伍的这一刻,回首过去的一年,我感触颇多。一年前我刚从法学院校毕业进入社会,没有工作过的我,在诸多方面都没有经验。好在这一年内,我的指导律师与事务所其他律师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正是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下,我有了较为明显的成长。

实习刚开始,我以为作为一名正规法学院校的毕业生可以轻松面对各种事情。我的指导律师沈律师为了能让我更快的进入状态,让我分析一下几个民事案件并自己起草诉状,我竟然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时我才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必须踏实学习和积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积极地做好指导律师和其他律师交给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复印材料、装订案卷这样的小事我都仔细认真对待。付出总有回报,经过一年的锻炼,我逐渐掌握了律师办案程序和技巧,在参与办理业务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成熟,对律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参与了不少的诉讼或非诉讼案件办理,有的是帮助指导律师及其他律师接待当事人或者解答咨询,有的是书写起诉状或其他法律文书,有的是调查证据,有的则是协助参与了整个案件的全过程,包括立案、庭审和调解等,这些工作使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在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通过解答当事人咨询、为其提供法律建议等,提高了我沟通交流和分析案情的能力。通过文书写作,使我在提升法律思维养成良好思路方面有所加强。通过立案、申请保全等,加深了我对于案件办理程序的把握。通过参与庭审,使我对律师参与案件审理时的举证、质证、辩论技巧都进行了直观的学习。此外,我还全程参与了一些较为简单的法律援助民事案件的办理,在这些案件中除了开庭等事项,几乎全部是自己在指导律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这不仅对我是全方位的锻炼,也为那些弱势的群众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实习的过程中,指导律师经常提醒我要重视学习和总结。因此,我只要有空闲时间,都要认真搜集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对它们进行学习和解读。我还会在本所范围内或者网上寻找一些疑难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也会向指导律师或其他律师进行讨教。我也对自己参与过的案件有何体会和有何不足及时地进行总结。

我深知,作为一名律师,学习应该是坚持常态化的,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达到“与时俱进”。另外,我也深知实践出真知,一名成功的律师,过硬的理论纵然必不可少,但是娴熟灵活的实践经验更加重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使自己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游刃有余。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认识到,律师这个职业是单纯的,因为律师的首要职责,就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为当事人争取的合法利益。同时律师职业也是复杂的,因为不仅要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当事人,而且要和司法、政府等众多部门打交道。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很多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层面,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律师而言,这些经验无疑是极其鲜活而又深刻的。作为律师,一定要在工作中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也要灵活地面对不同的人群。

在这一年的实习过程中,经过学习和自己的直观体会,我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和遵守执业纪律。律师在进行宣传时,做到规范合法,在案件过程中,要保守当事人及国家的秘密。另外还要注意处理好律师与法官、检察官、警察、仲裁员或他法律职业人员关系。还要时刻不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广大群众。一名律师可以有高超的办案技巧和众多的案源,但如果不遵守执业纪律,没有职业道德观念,那其执业生涯注定不会顺利。因此我认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守职业底线,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要比掌握办案技巧更为重要。

应该说,在这一年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看到了自己还是有不少的缺陷和补足。比如,专业知识不够全面,遇到一些不常见的法律问题甚至会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又比如在参与案件办理过程中,在与当事人或者承办法官的沟通方面做得不够,欠缺积极主动性。另外,对于自己所要进行的各项工作没有指定清晰的计划。这其中有些经过指导律师的指正和自身努力已经有所改观,有些则需要在今后继续改正和完善。

律师这个行业是大有可为的,同时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但是我认为每个人的未来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踏实工作,积极探索,一定可以迎来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最后,在这即将结束实习生活之际,要再次感谢____律师事务所的全体同仁,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进取,全方位完善自己,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律师。

律师工作报告4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作为一名专职执业律师和党员,本年度始终围绕着为社会服务等工作要点,坚持对公平、正义的信仰与追求,不断提高承办案件的质量和水平,展示了年青民革党员的时代风采,树立了当代民革党员对人民无限忠诚,对社会甘于奉献的崭新形象,得到了各级司法机关与业务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得到了业内同仁的广泛赞誉。

一、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日常工作中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法律专业知识,重新制定、建立了律所工作制度,健全了所内各项规章,加强对所内工作人员的管理,将执业风险从源头化解。

2、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职能机关献言献策,充分履行社会责任。

我深知:人民律师为人民是律师工作的基本要求;党员更应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为执政党献言献策,这不仅是权利行使还是放弃的问题,而且是工作作风是否务实的问题。

____年3月底,在省政法委巡视组、省高级法院督查组和市中级法院党组的座谈邀请下,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就自己办理案件中和社会调查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向法院系统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座谈会后不但所提的13条批评和建议全部被采纳,并且促进法院队伍整改,充分发挥了民革律师的职能作用。

针对现实中群众到法院立案难的问题,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在今年8月中旬和10月中旬,主动放弃多起收费可观的案件,与市中级法院及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开展面向群众提供法律帮助的社会活动,带领所内年轻律师走进市中级法院立案庭,为涉法涉诉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工作,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对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点问题,向多家职能部门发出法律意见书,以便促使问题得以解决。

3、踏实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涉法问题。

在本市发生的一起特大拐骗杀害儿童案件中,犯罪分子无力赔偿受害人损失,而受害人家属也因经济困难无力缴纳诉讼费用而无法向其他责任部门主张救济权。通过提供有效法律援助,最终帮助受害人家属解决了问题,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有效帮助,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1.工作视野不够开阔。 2.工作细节考虑不周,工作方法有待提高。3、组织、沟通能力上还有欠缺

总之,为社会、为公众服务是律师和民革党员的永恒工作主题。今后要积极查找自己在执业理念、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努力实现每经办、处理一起法律事务均取得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最后,祝大家在各自岗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为法治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律师工作报告5迎着____年春节的爆竹声,圆满结束了自己执业的第一年度。回顾201__年的工作,我在律所主任及律师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办理法律业务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律所指派及其当事人委托的工作。现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开展各项律师业务情况

(一)在思想品德方面。

本人虽然不是党员律师,但是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坚持国家宪法和法律精神,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并对国家颁布和修改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的学习,跟上法治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对新的刑事诉讼法和刑法修正案(八)的学习。

(二)在政治学习方面。

虽然我很少观看新闻联播,但是通过网络如博客、各类论坛、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我国政府的对策都时时关注,特别是一些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巨大的大案要案。同时,也利用新媒体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三)办理业务方面。

1年来共办理民事案件3件,刑事(辩护)4件,非诉讼案件2件,法律援助案件32件,法律咨询及代收15件。在办理各类案件过程中,我认真分析法律关系,研究法律、法规规章及地方性法规,拟写辩护词和词,整理并制作证据目录,找出案件的争议焦点,通过办理各项案件从中学习和锻炼了业务能力,也从中温故了法律知识。特别是自己办理的第一件建水一家公司的公司确权纠纷案件和第一件州内重大的刑事案件。其他大部分是法律援助案件,有当事人家属经济困难无力委托律师的,也有自己有可能被判处无期以上徒刑的,还有几件是涉及外国人的,通过提供法律援助,让每个当事人都充分行使了法律赋予他们自己权利,彰显了法治的精神。每个案件办理完毕后,我都抽时间将办案心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在总结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平日的法律咨询过程中,大部分是婚姻、赡养、财产分割、合同纠纷等法律问题,对于每个前来咨询的当事人都耐心倾听,认真说理释法,耐心解释,提供良好的法律意见,化解社会矛盾。

二、参加律师协会组织的培训

每年律师协会为律师组织的培训分为网上听课、全州律师现场业务培训和律师自愿的培训,去年我在网上听课主要涉及刑事方面的,现场的三天培训包括刑事和房地产公司业务。通过培训,从中学习了不少专业律师的工作方法和业务知识,为自己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8

知法守法从点点滴滴中的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法制社会。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你们的知识和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希望你们从小立大志,下苦功,将来干大事。

镇领导不仅时刻关心着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也时刻牵挂着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今天,在镇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们齐聚一堂,开展一次法制讲座活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结合我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时。希望通过今天的这个讲座,让同学们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从小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少年。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知识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犯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性质及严重程度。在一些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等案件中,大部分行为人均表示,根本不知道其行为是犯罪行为。这都是平时不学法、不懂法造成的恶果。

其次,学好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受教育权、继承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受法律保护,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有的个别家长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作为学生,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你学了《义务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可以向学校或有关单位报告,求得解决。再比如:某家养的狗咬伤了路过的学生怎么办?如果你学习了《民法通则》等127条后,就知道: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总之,只有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小学生应当学习哪些法律常识

作为在校学生,你们的年龄基本都介于8至13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心理成长,变化最大、也是逆反心理最重要的阶段,用一颗平衡的、正直的心态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走下去,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相反“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走错了一步也许会贻误终身。鉴于你们年龄还小,知识还不够完备,只需要了解并掌握以下几点与你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一)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我们首先应当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知道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当寻求哪些保护。

(二)14至16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16周岁:完全行为能力人。《刑法》规定16周岁为刑事责任年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1条规定14周岁为治安处罚年龄,也就是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的违法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的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以减免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三)、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也是最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群体,应由本人及其监护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伤害的,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周岁以上方能骑自行车上路,18周岁至60周岁允许驾驶机动车辆。《通路交通安全法》还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学生乘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头部、手不要伸出车窗外;②上、下车不要拥挤;③不要强行搭乘机动车;④乘车时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⑥坐在前排的人不要与司机聊天,影响司机安全驾驶……

2、学生行走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靠右侧靠边行走;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玩游戏、打球等;③横穿公路时,要前后观看清楚后,确保安全通行,有横行斑马线或天桥的地方,要走斑观线或天桥,不要闯红灯!④不要向过往车辆抛杂物……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同学们积极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要从小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明事理、辩是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一旦养成了?a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target='_blank'>种植涣枷靶院笠谜词呛懿蝗菀椎模枰ǚ押艽蟮牧ζ虼耍嗌倌暄陀Ω迷谌粘i詈脱爸校Υψ袷毓曳伞⒎ü妗⑸缁峁补娣叮袷厣缁峁拢有闪己玫南肮撸欢霞忧孔晕倚扪晕业鹘凇⒆晕彝晟疲跃醯种莆シǚ缸镄形囊铡?/p>(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案犯李某原是某中学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无人管教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他就自暴自弃,成天泡在网吧里上网玩游戏,并结识了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坠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临牢,被判处七年徒刑。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对于这一点,我给同学们举个案例,这个案例中的作法对同学们很有借鉴作用,一天住在城郊的小女孩娟娟放学后背着书包独自一人往家里赶,罪犯王某看见娟娟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往家赶的样子,王某心想:这个小女孩家可能大人不在家,我就跟着她,待她打开门后我就冲进去抢点东西。于是王某就一直跟着娟娟,走了一段路后娟娟发现后面有个男青年一直跟着她,心里很害怕,在走到自家房子门口时,她心想:如果我现在开门进屋的话,这个坏蛋一定会冲进我家干坏事的,我不能开门。娟娟一直在家门前马路上逛来逛去,王某见娟娟没开门就躲在马路对面等,过了一会儿,娟娟看见隔壁的张阿姨走了过来,就立即凑着张阿姨的耳朵把她遇到的情况告诉了张阿姨,张阿姨叫娟娟去开门,她立即打110报警。在娟娟开门后,王某就冲上前将娟娟逼进一个小房间里反锁起来,并威胁娟娟不准喊叫,他自己就到娟娟父母的房间里翻东西,在王某翻东西时,由于张阿姨报了警,公安人员及时赶到将王某抓获。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到时候后悔就晚了。在学校,大家要多学习一些系统的法律知识,逐步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有效预防违法犯罪,树立守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能正常运行。”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向上。祝老师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领导们事业蒸蒸日上,前程似锦。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各位同学:

你们好!

今天我以法制副校长的身份,给大家上的第一堂法制课,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更是抛砖引玉。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所限,加上时间有限,准备不足,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学法、懂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一、我们应懂得哪些法律常识:

(一)法是如何解释的这个问题,有无数种说法,汉语中的法字。古作。左旁的水字是公平的意思。右旁的来自“神明裁判”故事里的一头刚直的独角神兽。传说当两方打官司时,审判官便把拉出来,它的角去顶撞谁,谁就是不直者,谁就败诉。律字是“均布”既“不偏不倚的意思。由此可知,在我国法律一词的本来含义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公平、公正”,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二)法制,有广义和狭义之解,广义的法制,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法制,指全体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社会主义法制是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几个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都要严格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以确立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实现统治和进行建设所必须的法律秩序。

(三)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宪法和法律,另一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它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就其内容和制定机关而言,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其它法律,基本法律是指刑法、民法、诉讼法律、行政法律、经济法律。其它法律是指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如森林法、商标法、海关法、食品卫生法。

(四)什么是违法与犯罪?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事情发生在20__年5月26日某县城水上花园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是星期日,三位中学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嘻玩,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下,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流,在这里我给同学们出三个思考题:(1)第一步应该怎么做,(2)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犯罪,(3)如果甲构成犯罪,犯什么罪。结果应是(1)尽快送附近医院或是拔打120急救电话,治疗伤者,同时报警。前提是如果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且甲的年龄已满16周岁,首先是甲的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其次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徒刑或拘役。这个案例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受害人的伤势,如果是轻微伤,构成治安违法,如果是轻伤,则是自诉案件,适用刑法。再次就要考虑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所谓刑事责任年龄,就是指对犯罪后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同时《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在这个案件中,如果某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犯罪。因为他是过失伤害,而不是故意伤害,但是某甲的监护人将承担治疗费用和行政处理。这里我特要提醒违法和犯罪不是同一个概念。

首先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禁止做的及不允许做的或是应当做的而不去做的行为。犯罪是指触犯《刑法》,严重危害社会,依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其次根据我们的办案实践,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触犯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犯罪触犯的是《刑法》。

第三,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违法的处罚种类有治安警告、治安罚款、治安拘留。按照《刑法》对犯罪分子处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从以上我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法律常识和案例分析,违法不等于犯罪,犯罪必定违法,无论是违法与犯罪,同学们都不能触犯,要从点滴做起,从遵守校纪、校规入手,做学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禁止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否则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20__年的今天是我们国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四年,同时也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3周年。国家把每年的12月4日(也是现行宪法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从1986年起,我国政府开始普法教育的五年规划。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今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根据上级各部门关于法制宣传的工作部署,要求全体师生都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活动从1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因此,我们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集会进行法制宣讲。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培养守法习惯,争做合法公民》。下面我主要讲三点:

一、法律的重要性。

治理国家离不开法律。我们经常讲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12月4日通过的第四个宪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或者有法不依,将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会混乱不堪,国家就会处于**之中。在十年中,由于法律不完善或者有法不依,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公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法。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自从来到人世间,首先享有的法定的权利是人身权利,以及获得父母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从儿童、少年到青年,我们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备劳动能力时,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达到法定年龄,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服兵役的义务,有登记结婚的权利,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我们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等。

二、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法律很重要,在人们心目中,法律永远是神圣的。法律具有权威性,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制裁违法犯罪,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作为中小学生应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一方面,我们可以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另一方面决不能忘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当今社会,惟有崇尚法律、遵纪守法,才能享有充分的权利,获得真正的自由。在生活中,我们常发现,有一些人,由于缺少法律意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人的行为给家人造成巨大的打击,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对自己而言,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而且违法犯罪的经历会给他一生带来污点,不利于他今后的发展。所以,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分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一个人一旦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社会给他的眼光是蔑视、是厌恶、人们会避之不及。这种人犹如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所以,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三、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守法的好少年、好公民。

根据六五普法规定,青少年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道德水平高、法律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相反,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因此,我们向全体同学提出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自觉遵纪守法,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一日常规管理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2)谨慎交友。禁止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做朋友。之所以提出这一条,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沾染不良习气。所以,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观看淫秽音像制品或淫秽书籍,进入营业性网吧或歌舞厅等。如有以上不良行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悬崖勒马,未时为晚。要知道,“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错误任其发展就会变成大错误,小违纪任其发展就可能变成大违法。世上无后悔药,到时悔之晚矣!

同学们,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伴随我们成长。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自身做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认真学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为自己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能在这里代表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发言,并且很荣幸能在我校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起,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当你头脑发热,准备行动时,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当你受到不良行为侵犯时,能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争取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及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但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小部分人却根本没有这种意识,所以我们看到有人会随手拿走同学的笔、乱扔同学的橡皮、给同学乱起污辱性绰号、为一点点小事动手动脚;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尊重老师;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张口闭嘴都是脏话,无故旷课,进网吧,玩游戏,还故意破坏公物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违纪甚至是违法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不仅有责任和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好习惯,更应懂得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思想,用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公民!从现在开始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我们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升旗制度、两操、集会制度、进出校门制度、请假制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也要学习法律常识,增强安全意识。使自己安心学习、安静学习。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和工作,和谐的校园能使我们精神振奋,人际之间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心情舒畅,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让我们携起手,用和谐凝聚人心,用和谐团结力量,用和谐孕育希望——在和谐中,体验共同成长!

同学们,我们不能也不允许那些不良行为伤害我们美丽的校园、伤害我们幼嫩的心灵,让我们团结起来,帮助那些已有不良行为的同学,人人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为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而共同努力!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希望通过本次学习,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如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将来做一名建设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材。也许,大家认为我所说的都是些大道理,也许大家会觉得讲的都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会通过一下这些话,来告诉大家,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守法其实很简单。

我们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身边常出现一些较严重的违纪现象,如有的同学私自离校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偷窃、故意损毁财物等等……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催人深思。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当你们头脑发热,准备行动时,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当你受到不良行为侵犯时,能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争取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同时还能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那么什么叫遵纪守法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有关纪律,依法办事,严格恪守法律规范就叫遵纪守法。有的同学认为,处处都遵纪守法,那我们就没有自由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有条件的。鸟在空中飞翔,它们是自由的;但如果把鸟放入水中那么它们不仅得不到自由,而且很快就会死掉。人走在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走马路,乱闯红灯,就会被车辆撞倒,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因此,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另外,纪律也在约束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学校有纪律,单位有纪律。当你走进阅览室,里面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偶尔翻书的沙沙声。对于想看书的人来说,这一片多么宝贵的宁静!因为人人都遵守阅览室规则,大家可以享受这静心阅读不受干扰的自由。若有人不守纪律,高声谈笑,大家就觉得很难受,这种自由就消失了,必然要有纪律来约束和制止这种行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大河坝学校一向是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你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地也好,还是我们身边,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的学习氛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近些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自身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别人说,我们去搞点啥,弄点啥,谁家玉米地里的玉米多好多好,我们掰些回来烤着吃,几个伙伴们一吆喝都去了。你们知不知道,其实这种偷东西,法律上来说就是盗窃,就是违法的行为。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由于我们还都是孩子,所以有些时候没有大人想得那么多,比如,他弄坏了我的杯子,我就要找几个人去揍他一顿出出气。其实这些都是很简单常见的违法行为。如果你们一失手,打严重了打成重伤了,假如把人眼睛或是啥打坏了,怎么办?那就是犯罪了,是要被判刑的,受到法律的制裁。三是贪图享受,现在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都越来越好了,很多小朋友都光知道和家里伸手要钱,很少说,我给家里怎么样能减轻点经济负担,怎么样能让父母过的轻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而种下了懒惰,贪婪的祸根。不知道付出,只知道索取。

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当前很多孩子家里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管教也不够,不严。很多学生家里不知道你在学校里表现怎样。父母在外管不到你,爷爷奶奶拿你没办法,就可以偷着出去上网,玩游戏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养成恶习的因素;二是学校和家庭管理的脱节,很多孩子在学校,家里不知道到底去没去上课,在家里,老师不知道到底放学回没回家去,还是去网吧了。所以,很多孩子都在这种空隙里跑去上网,逃课等等,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很多恶习,不可悔改。三是社会消极方面的误导,由于当前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金钱,利益化,使得很多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观念也慢慢淡化,越来越向钱看齐,认钱不认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越来越淡化。

所以,对学生来说,让违法犯罪远离校园,远离自身,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师生的正气。正气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品行,我们的为人、处事,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心。那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使我们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呢,除了好好学习之外,我们还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卫能力呢,有以下三点希望同学们多学习学习: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比如说我们都有上学读书的权力,如果你们的家长不让你们来学校读书了,你就可以说:对不起,国家法律明确保护我们未成年人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这是我的权力,你们必须保证让我上学。这就是我们知道了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我们自己的权力。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假如说:放学后,在门口遇到三五个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向你们勒索钱财怎么办?我们的同学可以一边机制巧妙的和他们周旋,一边可以掩护其他人脱身,跑回去给老师或是我们派出所报信。老师或者是我们就会很快过去帮助你们的,这不是很好嘛,既惩治了违法犯罪又保护了大家,我们还能在团结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3:掌握基本的求生技巧和安全意识:遇到侵害,学会报警。如果遇到坏人打哪个电话呢:110;如果遇到有同学或家人受伤严重呢120;如果遇到火灾呢、119。那我们打了报警电话又如何正确报案呢:拨通报警号码,电话通了以后:是110/120吗,我叫谁谁谁,我在哪个地方遇到了什么事情,将你所看到的情况简明扼要地叙述一遍。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啥发生这个事,什么原因;结果怎么样。这些简单的情况一定要讲清楚,以便于我们的民警或是救援人员迅速准确的找到你、帮助你。同时提醒大家的是报警电话是紧急情况下才使用的,不要随意或是没事了就打报警电话。第二个是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大家都晓得在这里我就不强调了。消防安全特别重要,和我们息息相关,平时我们要做到不玩火、注意野外用火,学会在火灾中逃生,比如说火灾发生后要低着身子,俯身爬行向外逃生,要有秩序的撤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常识,也是关键时刻救命的稻草。

总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这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都要靠你们将来去完成。我们要“尊敬教师,热爱班级,努力为学校和班级做好人好事”。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里刻苦读书,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起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希望你们多学习知识文化,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只有用知识武装了头脑,将来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新世纪的主人,希望你们认真学习,遵纪守法,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立志成才,祖国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9

关键词:沉默权不自我控告纠问式诉讼

沉默权现已成为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在已经或即将对我国生效的一些国际公约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有明确的规定。自1998年10月15日我国正式签署《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之后,沉默权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焦点之一,就是该公约第14条第3款规定“受刑事追诉的人不得被强迫做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者强迫承认有罪”,而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2条虽然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但却没有确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相反,该法第93条还规定了犯罪嫌疑人有如实陈述义务。是否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成为我国法律界、司法界一个竞相争论的问题,随着现在国内理论界已经有不少人呼吁要提升法治的“人文关怀”,确立以人为本的法治原则,可以说,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当然也有不少意见分歧。本文拟从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沉默权与当代中国的刑事诉讼这样三个方面着手对沉默规则作些探究,以阐明对沉默权的一些见解。

一、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

沉默权虽然最初形成于英国法,但其思想渊源却并非来自英国普通法,而是基督教的学说和教义以及欧洲大陆普通法。

12世纪以前,在欧洲大陆和英国,神判是一种主要的审判方法。13世纪初,神判被罗马教会禁止,欧洲大陆的教会法院逐渐转向“纠问制”的诉讼方式,并向世俗法院渗透。英国的世俗法院在神判消失后转而采用陪审团审判,适用普通法;而其教会法院则适用欧洲大陆普通法,采用纠问程序。[1](1)英国的沉默权起源于1639年英国的要李尔本案,李尔本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反对星座法院法官的纠问宣誓,两年后被议会裁决认可,并在1898年的《刑事证据法》中得以确认。[2](2)美国首先移植这一制度,并首创米兰达规则,使刑事沉默权制度在程序上得到了保障。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国是在大革命以后,在英国法的强烈影响下对刑事程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1789年的《人权宣言》中宣告了“无罪推定原则”,和程序法定原则,并在1897年,通过新的法律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确认而德国则是在1848年之后导入法国式的“经过改革的刑事诉讼”,而得到确认却是在1950年,德国经过纳粹统治期间的惨痛教训以及《联邦基本法》关于保障人格尊严的要求,通过增设《刑事诉讼法》来实现的。

二、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沉默权不是一项孤立的权利,而是与侦查、、辩护和审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规则所体现来的权利,这些规则构成了刑事程序中比较全面地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完整制度。然而,沉默权制度究竟包括那些内容?笔者认为,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使沉默权的规则,二是放弃或抵消沉默权的规则,三是沉默权的保障规则

(一)行使沉默权的规则

主张任何权利都有其一定的界限,沉默权也是一项基本人权所以行使沉默权也有一定的限制,那到底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沉默权呢?这就必须首先明确这些界限。

一般认为,限于可能导致负刑事责任者加重其刑罚的事实,即犯罪事实,保持沉默,仅仅是可能导致负民事责任的事实,就不得主张沉默权,这就是可以行使沉默权的事实。

沉默权既然是针对刑事追究而行使的权利,所以行使沉默权的时机应当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才有行使的机会,因此,主要发生在侦查、预审或审查、审判阶段。根据大多数国家的规定,官方在这些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时,被讯问人有权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刑事诉讼中普通的证人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有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诉,也有权拒绝回答。

在以前的纠问式诉讼中,嫌疑人从诉讼一开始到诉讼结束,一直有“如实陈述”的义务,拒绝回答的将受到司法人员的严刑拷打,甚至视为已经供认,所以要确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则所有这些不利后果都必须消除,才能让权利主体真正自由地行使沉默权而不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就是保持沉默的法律效果。综观各国关于沉默权的各种规定,沉默权在法律上产生的后果主要有三种:一是禁止强制陈述。二是禁止不利评论和推论。三是禁止从重判刑。

(二)放弃或抵消沉默权的规则

沉默权是一种法定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主张或放弃这项权利,但是沉默权又不同于别的权利,如果每个嫌疑人和被告人都行使这一权利,任何国家的刑事诉讼都无法正常运作,所以法律允许在具备一定条件时放弃沉默权,这一规则对于及时查明案件事实,特别是对于查获和惩罚引起民众严重关切的重大犯罪分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沉默权的放弃

在何种情形下才算是放弃了沉默权?各国的规定不尽一致,大陆法系国家由于沉默权告知规则不够严格,在告知了沉默权之后或者在法律没有要求必须告知沉默权的情况下,只要嫌疑人和被告人自愿回答提问,就算暂时放弃了这一权利。美国法在1966年联邦最高法院确立“米兰达规则”之后,对于警察讯问期间沉默权的放弃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和手续,按照这些条件和手续放弃沉默权是警察讯问嫌疑人的前提条件:[1]放弃的条件是“明知的、理智的和自愿的”;[2]放弃沉默权的程序,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没有规定一个具体的操作步骤,但是要求警察必须明确询问嫌疑人是否放弃沉默权。

(2)沉默权的抵消

沉默权是用来拒绝提供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究的事实的,如果依法豁免其刑事责任,或者禁止把陈述的事实作为追究陈述人犯罪的证据使用,沉默权的作用就被抵消了,在这种情况下,被调查人就不能再主张沉默权。这种作证豁免制度在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存在。

美国法律规定的作证豁免有两种形态:一是“证据使用豁免”,另一种是“罪行豁免”联邦目前采用的是“证据使用豁免”,但法律并不禁止在联邦系统实行“罪行豁免”。

(三)沉默权的保障规则

沉默权作为以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一项基本人权,由于直接威胁到处于对立面的政府对犯罪的侦破,和对行为人的定罪判刑,加之其他种种原因,极容易受到办案人员的侵犯。因此,对沉默权程序的保障与沉默权本身一样重要,是沉默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沉默权的保障涉及到法律制度的很多方面,然而在已经确立法治原则的国家,沉默权的保障主要是指程序性的保障。综观各国法律,汉字输入技术的保障规则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权利告知规则。包括告知的时间,告知的方式,告知的内容,二、律师帮助规则。包括会见交流权,讯问时律师在场权。三、预防侵权规则。包括严格限制侦查机关对于在押嫌疑人的约束时间和控制力,严格限制讯问的时间、方法和程序。四、侵权救济规则,包括排除证据和上诉。

三、沉默权与当代中国的刑事诉讼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历经了几次修改,虽然一直以来都强调无罪推定原则,但没有真正的把沉默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刑事诉讼权利明文确定下来,相反,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被告人、嫌疑人有“如实陈述”的义务,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公安、司法人员办案、刑讯逼供的不良局面,给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参加国际公约越来越多,特别是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之后,我国是否应该建立沉默权制度以及如何建立沉默权制度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中国现行法对沉默权的态度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从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就明令禁止强制取供,对于违反该规则造成刑讯逼供,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按《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该法同时又规定了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有“如实陈述”的义务,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在实行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的存在,所以在现实中,该条规则屡屡受到公安、司法人员的严重侵犯,使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虽然国内司法界虽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公、检、法三机关都分别出台了带有实施细则性质的具体规定来扭转这种不良局面。其别值得一提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和最高人民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的规定,但是无论是高检或高法的司法解释,其实都是对严禁刑讯逼供规则的进一步细化,这种司法解释与前面一样,不但不能给予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利,相反,倒有“如实回答”一切与案件有关的讯问的义务,而且这已经作为量刑的标准。

为什么我国现行法对于沉默权取反对态度,而且明确肯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义务”?据我理解,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社会原因。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但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力量是执政党;它在处理利益关系上的基本原则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有效的惩罚犯罪,维护社会安全,当然是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之一,不允许个人的任何利益优先于国家惩罚犯罪的需要,更不能容忍已经成为权利约束对象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于国家追究犯罪的任务构成任何威胁。“稳定压倒一切”,是当前我国政府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政治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沉默权这个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与公安司法机关合作,有放纵犯罪之嫌的权利,当然不可能得到承认。

第二,诉讼制度本身的原因。中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刑事政策一贯要求公、检、法必须“忠于事实真相”,要“以事实为根据”。为此,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可以说,追求“客观真实”是贯穿中国刑事诉讼全过程、指导公检法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基本理念,与这种理念相协调的是,中国刑事程序法缺乏“法”的独立性,多少年来一直被视为执行刑事实体法的工具,在司法实践中,法定程序一定程度上不过是公检法机关的办案“手续”,在程序法本身缺乏足够“刚性”的情况下,任何程序上的实质性“权利”,尤其是与查明案件事实、惩罚犯罪的任务有直接冲突的权利如沉默权当然是难以生存的。因此,沉默权在中国的诉讼制度中缺少必要的背景支撑。

第三,文化方面的原因沉默权的本质在于尊重个人的尊严,规定沉默权就意味着允许个人对官方的追诉进行消极抵抗,以捍卫自己的尊严。因为根据这一权利,政府不得要求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协助其实现惩罚犯罪的任务,而中国社会的传统特征是等级和身份,市民法意义的个人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从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与强大的政治权利相比,个人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尊严可言,有的只是官方强加的各种义务,因此,沉默权在我国法律上之所以不被承认,从法律文化上看,实际上是法制的人文关怀不足在刑事程序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既然我国现行法没有沉默权制度,那么,中国是否应当建立沉默权制度?这也是近几年法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赞成意见和反对意见的分歧很大。

“赞成论”者认为,中国应当建立沉默权,其理由因论者不同,各自的表述也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有:(1)建立沉默权有利于遏制长期存在且难以克服的刑讯逼供现象。(2)确立沉默权是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3)我国已经认同某些国际规则或会议倡导的“沉默”制度,因此,需要在《刑事诉讼法》中作出相应的规定。(4)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司法文明程和诉讼文明制度进步的程度,是诉讼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民主和公正的需求。

“反对论”者认为我国不应当建立沉默权制度,沉默权不符合我国国情,至少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引入这一制度的条件,其理由也因论者不同,相互之间也有区别,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在确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与要求其如实陈述的问题上,它们的利益是相当的,立法对次问题的权衡、取舍,应当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司法状况而定。(2)采用沉默权制度不利于打击犯罪,肯定会影响侦查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3)“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一项刑事政策,它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们的“传家宝”,应该理直气壮的继续坚持,而不应有丝毫动摇。(4)沉默权制度侧重的是保护罪犯的人权,是对有罪者的保护,而不利于保障广大公众的权利。犯罪嫌疑人有么有罪要么无罪,如果其无罪,如实供述后只会更快查清案情,惩罚犯罪,根本不会侵犯无罪之人的人权;如果有罪,本来就应该接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不存在侵犯其人权的问题。

本人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越来越完善,保护人权制度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下,我国应当建立沉默制度,这是树立公众对司法制度的信心,维持刑事程序正常运转的现实需求,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人道义观点出发应当确立沉默权,沉默权的存在符合人道主义的要求,犯罪人也是人,作为人,犯罪人也有人格尊严,对于犯罪人的任何非人道对待都是不人道或者反人道的。刑事诉讼追诉过程是国家公共权利的行使过程,它涉及对公民的生杀予夺,应当符合人的本性,体现人道主义的要求,公共权利如强迫被告人自证其罪,无异与强迫被告人自戴枷锁,这显然是反人性的,不符合人道主义。社会发展其最大进步之一就是注重保障人权,运用合理的制度安排防止司法擅断,否定刑讯逼供等残暴、野蛮的司法手段,可以说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承认沉默权是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规律的。

第二,确立沉默权有利于维护公民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是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和隐私权的一种保障和体现。本人认为它体现到刑事诉讼当中,也就是当事人有陈述与不陈述的自由,而陈述与不陈述的自由实际上也即是供述与沉默的自由,也就是沉默权。从权能上看,沉默权不仅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而且是最基本的言论自由,法律不应当强迫被告人必须陈述,而只应当规定被告人有权进行陈述;法律应当禁止一切强迫被告人供述的行为的发生,并且在该行为发生之际宣告该行为取得的证据为非法。既然沉默权属于言论自由范畴,而言论自由作为自然权利又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得到各国立法的承认,那么沉默权也就应当被视为一项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公民享有隐私权,在社会实践中通常指公民享有人格尊严及自由,享有个人生活不受外界干涉的权利,它反映在刑事领域,也就是指被告人对自己犯罪的情况保守秘密的权利,没有义务把自己的隐私透露给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沉默权的确立,可以限制政府侵犯个人的精神领域,它体现了对个人人格的尊重。

第三,确立沉默权有利于维护刑事诉讼的对抗机制,体现了诉讼公正。沉默权的确立可以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力量,赋予其一种对抗国家司法权利的手段。诉讼公正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诉讼双方地位平等,力量均衡。然而在实际的刑事诉讼中,诉讼的双方却是不平等的。控方拥有强大的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已经优于辩护方的地位。沉默权的存在虽然不能从根本改变双方力量不均衡这一事实,但它实际上是给被告人一个抗衡侦查和控诉的权能,加强了被告方的防御力量,使其在辩护的策略和技巧上多了一层选择的余地,从而增强了其与控诉方相抗衡的能力,使诉讼结构趋于合理化。其次,沉默权的确立从法律制度上看,无疑将会极大抑制刑讯逼供等非法行为的发生,防止司法权滥用而侵害公民权利,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司法文明与进步。最后,沉默权制度的确立实施还将彻底改变追诉机关几乎完全依赖口供这一传统,而转向以物证为主的探索路,从而主动提高利用科学证据和科技手段的办案意识,促进追诉工作的进步。

第四,从世界范围来看,民主化是近代以来各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而且已经呈现出国际一体化的趋势,在很多重要规则方面,已经达成国际共识,具体表现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沉默权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正在不断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1996年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国际刑事司法制度民主化的基本趋势对中国发生影响的一个结果,现在法学界已经认识到中国应当顺应国际潮流,针对国内刑事司法制度存在的民主化不够的问题,逐步创造条件建立沉默权制度。

第五,建立沉默权是履行国际义务法义务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加入了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十四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了受刑事追诉的人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而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条约一旦在缔约国生效,缔约国就有义务在其国内保证执行,我国政府既然已经签署加入该公约,就应当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在国内立法或司法实践中贯彻沉默权制度,惟此,才算得上是一个对国际社会和国民负责的政府,才能在国际上树立或者维持一个政治大国守信用、讲法治、重人权的形象。

(三)关于中国沉默权制度的初步设想

基于前述对沉默权规则的合理性论述,结合世界范围内各国普遍确立这一规则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状况,考虑与我国加入国际公约相协调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现实需求,本人认为应当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增设沉默权制度。具体建议为:

1、从观念上看,要进一步转变诉讼观念,奠定沉默权制度的思想基础,坚持“程序法定原则”和“证据法定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解放思想,摒弃“有罪必罚”的陈旧观念、树立“宁可放纵十个,也不冤枉一个”的思想,而对现实条件追究犯罪。

2、从立法规定上看,应对现行《刑事诉讼法》第93条如关陈述义务条款进行全面修改,增加“侦查、审查阶段,办案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时候,应当告知其享有陈述沉默的权利”。

3、从程序保障上看,在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的同时应规定行使该项权利的保障机制,具体为(1)规定讯问前的告知义务。(2)规定讯问中的保障措施。(3)规定证据采纳的排除规则。(4)规定违反该程序所承担的刑事责任。

注释:

刑事辩护技巧讲座篇10

关键词:海关法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43-02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培养海关法律职业人才,我们结合海关法学特色专业点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

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法学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教育目标一直存在着“素质教育说”和“职业教育说”之争,前者强调的是教育的通识性,后者强调的是教育的职业性。

法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大力加强海关法学本科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点建设原则,准确定位海关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坚持以海关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职业人才为目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因海关完税价格审定、税则归类、税率和汇率适用等事项而与海关发生争议的问题在有关涉外企事业中大量存在。海关争议问题的专业性很强,有关法律争议问题,一些进出口企业法务部甚至包括部分法院和检察院工作人员也没有能力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解决,相关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缺乏熟悉海关法律知识的相关人才也很难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海关的执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海关还是与海关相关的涉外进出口企事业、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对通晓法律、海关审价、商品归类、原产地规则、关税征管、加工贸易、行政处罚等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

基于多年海关法学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对海关法律人才需求的反映,我们在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上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完整、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懂法律、懂通关、懂外语并具备自我更新知识和发展的能力;二是在实践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专业思维能力,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在职业伦理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法律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尤其是要注重法律伦理的培养。

二、海关法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1.按照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要求来深化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要从法学专业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保留14门法学核心课程,要求核心课程讲授必须围绕法律规则、法律思维的培养来开展。其次,要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角度出发,优化海关法学特色课程。围绕“海关法”、“国际海关法”、“海关缉私”和“比较海关法”等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增加“海关行政处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美国海关法”等选修类课程,加强海关法学特色专业教材的编写,加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微型课程、举行学习沙龙等形式解决课程与课时之间的矛盾,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先后编写了“海关法学”、“海关缉毒”等10本具有鲜明特色的海关法学系列教材。“比较海关法”、“国际经济法”等4门课程成为上海市重点课程,“走私犯罪研究”、“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8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海关法学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讲授式、研讨式、实践活动式、自主学习式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与非讼处理技巧、谈判技巧等法律实务课程,司法实习、海关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多采用研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式教学,而法理学、法制史等课程,则多采用讲授式教学,通过

系统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系统。

三、海关法学实践教学的强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阻碍自己顺利找到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个人实践能力不高,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自身在解决法律实务问题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着眼于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要求,大力强化海关法学实践教学。

1.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建成模拟法庭和海关缉私实训室等两个实验室,正在建设三个特色案例诊断室(海关知识产权案例库、海关走私案例库、海关行政处罚案例库)。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与海关、公检法、律师事务所、涉外企事业的产学研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为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2.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主要由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院旁听、法律援助、专业辩论赛、法院实习、海关实习、毕业实习等组成。我们比较成熟的做法:一是努力培养出一支“实践型”教师队伍。目前法律系每一位专任教师都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既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又能较好地利用海关、律师事务所基地等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办案和进行法律咨询。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支来自全国海关、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涉外企事业单位等校外专家组成的“智库”队伍,聘请他们为特聘教授,讲授司法实践课程。担任学生实习、论文指导老师,开设前沿讲座等,大大促进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良性互动。二是在坚持传统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法律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如我们非常重视去法院旁听活动,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有关案件的庭审,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和交流,使学生们熟悉诉讼程序,增强他们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再如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积极开展法学专业辩论赛、研究性学习沙龙、上海市模拟法庭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内外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已申报的课题等,并在活动中邀请海关关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现场指导或点评,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2010年我系学生申报结题的“个人企业社会和谐共生——世博通关便利化研究”课题荣获上海市暑假社会实践大赛“最佳项目奖”暨第二届“知行杯”特等奖。

四、海关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于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养成的途径和方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学习与讨论、参加专业实习、参加模拟法庭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是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养成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和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学模式从“师本模式”向“生本模式”转变,从“接受模式”向“探究模式”转变。

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三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是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点,多用于刑法和民法等实体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采取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等形式,通过运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来阐明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从分析个案中进一步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二是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诉讼流程,掌握诉讼技巧,熟悉案件文书制作,提高法庭应变能力和辩论能力,多用于诉讼法等程序法的教学中。三是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适用于探究某些具体行为是否违法、应适用此法或彼法、应如何定罪量刑,或者当法律与道德出现矛盾时应如何解决等争议性法律问题中。一般经过自学、收集材料、研究性学习后,由教师或学生先在课堂上提出基本观点,其他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赞同性的阐述或反对性的批判,教师居中适度引导和进行点评。

五、海关法学课程教学的考核

海关法学课程教学的考核要充分体现出能力培养导向,它包括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和对学生课程考试的考核。

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与督导评教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艺术的考核。

对学生课程考试的考核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主要根据平时作业评定成绩,终结性考核则根据期末考试评定成绩,两项的配分比例要合理。平时作业包括上课笔记、课堂发言、小组学习、课程论文、模拟法庭活动等内容,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提出,原则上考核方式不少于3种,考核次数不少于3次并做好考核记录。学期考试一般采用案例分析和写学期论文方式进行考核,如在学期考试中我们加大案例分析的分量,甚至直接将法院审理的案件卷宗加以整理后作为考试的材料,由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独立写出判决意见。同时我们要求学生至少阅读5篇专业论文,在此基础上写出论文读后感。

参考文献:

[1]田圣斌.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2]奚玮,郝亮.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