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十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十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1:55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1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安全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指保持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而进行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及学前教育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化,毫无疑问,学前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日常健康行为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幼儿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1.自理能力培养

《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蛊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例: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裤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帮忙,于是笔者想到用儿歌激发幼儿自己穿衣、裤的兴趣:“小朋友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出了山洞真高兴。”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完成了穿衣、裤的动作,这样把游戏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又高兴学得又快。

2.争当健康宝宝

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儿童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要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一些饮食制作及营养价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孩子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于是笔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艺术化”后介绍给孩子们。例如:我们班有的小朋友坚持不吃水果,笔者就把橘子剥开,告诉他你看橘子多么像小船呀!让小船划进他们的海洋吧!这种方法不仅让他开心的吃完橘子,其他小朋友也纷纷效仿。为了帮助幼儿改进偏食的毛病,笔者还设计了“争当健康宝宝”的主题活动,看看哪个宝宝的脸色最好、身体最棒,让幼儿了解饮食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

二、安全常识教育

根据《纲要》提出的密切结合健康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要求,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提供剪子、小刀等工具时,知道幼儿怎样正确使用,并告诉幼儿工具的可伤害性。组织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安全出口、禁止吸烟、行人止步、危险等。我们还组织幼儿进行“安全疏散演习”活动,让幼儿了解最近的求生路线。带领幼儿体验交通警察的工作,认识斑马线,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等许多生动、直观的活动。将幼儿的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三、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为此《纲要》特别强调“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在对个体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儿童个体也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常常会在一生中留下印记。不少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成人,究其原因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如在冷漠、甚至虐待中长大的儿童,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孤僻或暴躁,富于攻击性,被溺爱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爱劳动等。而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够形成许多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如:爱清洁、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等。现在,幼儿健康教育被视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许多家庭过分溺爱。造成部分幼儿冷酷、缺乏同情心,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知道应该关心帮助他人,于是笔者制定了几个爱心教育活动:

1.通过关心爱护动植物培养爱心

笔者班级的动植物角养了金鱼和许多花,孩子们在给小动物按时喂食和为花浇水、施肥并做观察日记等操作活动,萌发了爱心和责任感。

2.每周进行一次周小聚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大班孩子能亲身体验到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的乐趣,而小班的幼儿也在大哥哥、大姐姐身上学到许多生活经验,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同伴关系,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

3.利用文艺作品来培养幼儿的爱心

引导幼儿欣赏、理解优秀文学作品,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分享等良好的情感。如儿歌《弟弟摔倒我扶起》、《学习雷锋叔叔的故事》,作品中处处都体现了帮助弱者、富有爱心的情感。

4.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

笔者班级有的小朋友刚来园时性格特别孤僻,不合群,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体质弱爱生病。他的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在家和家人也很少交流,生活圈比较窄。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造成他性格自闭,对别人不信任,胆小、不喜欢与别人交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针对他的这种现象,笔者先从亲近他开始。把他拉到身边问他:你的衣服很漂亮,是妈妈买的吗?从一些简单的生活话题开始,他开始和笔者聊天,并产生信赖感,每次和他聊天笔者都会鼓励他,比如:“你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表现真好,谢谢你!下次还帮老师好吗?”孩子在表扬和鼓励下特别高兴,慢慢地开始主动说话,告诉笔者他看到和听到的事情,性格也变的开朗了。由于他喜欢看书,知道许多兵器方面的知识,因此,笔者经常让他给其他小朋友介绍他了解的兵器,其他小朋友特别爱听,对他特崇拜,从他的眼神中笔者看到了自信和骄傲。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扩大他的活动范围,笔者经常让他去其他班级取教具和教学用品,这样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陌生人说话的勇气。三年过去了,孩子的进步特别快,时常能听到他开心的笑声,体育活动中看到了他矫健的身影,家长对教师的辛勤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情绪,笔者组织了“心情预报墙”活动,让每个幼儿把自己的心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释放自己的机会和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预报墙”及时的了解和帮助幼儿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都能快乐、健康的生活。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从理念到行为真正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才能真正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2

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以教师拟定的教学内容为基本探究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采取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难尝试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课堂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高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时,选择要探究的心理问题,创设特定的心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方面观察日常表现,搜索记忆,反思自我。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所起的作用是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

2.1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只在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于心理健康课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由学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因此,他们缺乏专业的训练,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以往经验来开展教学,甚至部分教师能对照心理健康教材念完就已经很不错了。

2.2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根深蒂固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教学手段上主要还是粉笔加黑板,条件好的采用多媒体教室。但在教学方法却没有多大改进,因教师不专业,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不管是黑板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不互动,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去参与、去体验。

2.3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很多高校为了体现与时俱进,通通采用多媒体替代黑板加粉笔上课。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过分依赖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认为信息量越大学生学习效果越好,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信息轰炸,使学生忙于抄笔记而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

2.4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区分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但基本上都离不开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而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在于教会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偏重于知识型的考核内容仅仅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定,而无法获知他解决自身问题的情况。

3探究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探究式教学,新颖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迅速地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我们教大学生自我意识章节,讲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置如下情景,画面一是李白狂放吟诗神态,然后是深得皇帝宠信的轻狂,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大舅子磨墨,让大内总管给他洗脚等情节,最后皇帝大怒,把他贬出京城,他扬天长叹怀才不遇。画面二是陶潜在和官员喝酒吃饭中间,官员对其提出一些意见,他愤然拍桌离去,然后种菊东篱下,慷叹自己怀才不遇。从上面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3.2引导讨论,合作探究

选定好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搜集有关的资料,对问题进行检索和查阅,积极思考,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指导学生要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可以采取同桌、小组、全班集体探究相结合的形式,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推动问题的解决。例如上面情景可能引出几个问题,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检索和讨论,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监督、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3.3总结并升华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3

〔关键词〕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是反映新生儿病情变化与医疗护理活动全过程的客观记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指标、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效果、健康教育等组成部分[1]。为深化产科专科护理的发展,本院产科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广东省临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妇产科护理指南》,设计出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思维,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本院产科自然分娩的6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其中,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9.2±0.8)岁;文化程度:36例小学,65例初中,93例高中,106例大专及以上。两组产妇均无高危因素。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异常情况记录于产科护理记录单中,观察组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具体如下。

1.2.1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样式

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制成表格式,记录项目包括母亲姓名、新生儿出生日期、病区、床号、住院号、日期、时间、体温、心率、呼吸、体质量、皮测胆红素值、反应、面色、哭声、吸吮力、脐部、臀部情况、大小便次数、喂哺方式与次数、健康教育、特殊情况记录等。

1.2.2记录要求

记录书写频率为新生儿出生24h内,按照常规生命体征监测频次进行观察记录,24h后如无特殊情况,每班观察记录1次,有特殊随时记录。除表格中的观察项目外,严格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医嘱对其他指标进行监测,如产瘤、血糖等,在表格空白栏填写项目并文字描述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其中,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及笔试法评估,优:产妇出院前,能熟练掌握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笔试成绩≥90分;良:能掌握大部分知识及技能,偶尔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80~89分;中:能基本掌握知识及技能,有时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60~79分;差:能掌握少部分知识及技能,经常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60分[3,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较

观察组护理知识掌握熟练度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

观察组:心率为(138.50±4.92)次/min,呼吸频率为(39.5±4.9)次/min,氧饱和度为(98.6±1.2)%;对照组:心率为(149.8±7.9)次/min,呼吸频率为(46.6±5.1)次/min,氧饱和度为(95.2±2.5)%;观察组新生儿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以往产科实施母婴护理,护士对新生儿进行监测的内容及频次欠缺细化,工作思维得不到整体培养。本院自2014年4月以来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具备以下优势。

3.1深化专科发展,培养护士的整体护理思维

护士每天按照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对新生儿病情进行规范的监测和记录,能有效提高护士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能力,规范护士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同时有效地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5],有利于产科专科的发展。

3.2提高护理记录书写的完整性及准确度

使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后,可对产科新生儿观察、护理模式进行严格规范,进而大大降低记录单书写错误发生率,提高准确度[6]。

3.3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过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使护士充分掌握新生儿观察及护理知识,为产妇及新生儿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保障新生儿出生质量,改善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同时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另外,通过对产妇加强宣教,也使其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护理知识与技能掌握熟练度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促进产科专科护理的发展,有效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蒋红,沈君,孙超峰.母婴同室中新生儿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杂志,2010,27(20):1596

〔2〕杨兰兰,王玉霞.产妇及新生儿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11):1091-1094

〔3〕宣春梅.优质护理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14):251

〔4〕张芳.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429-7430

〔5〕杜海燕,吴涛,安桓奇,等.全自动配血系统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7):504-505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4

这一系列非正常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现在的孩子们怎么了?”人们不断发出这样的疑问。其实,这一切的发生都与他们的不健康心理有着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认识到了“教师应当是心理老师”。现代教育中的老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引导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当前青少年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却失去了求知的欲望。有些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的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了兴趣,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班集生活产生了厌倦;有些学生由于是留守儿童,当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时,又无法与家中的爷爷、奶奶交流,长期下来,就产生了自卑心理,对学习生活产生了畏惧心理,因而选择逃避学习。

2.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当学生遇到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遇到外界诱惑时,容易失去自我,为诱惑所左右;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严重者还有可能自杀。

3.性格缺陷,具体表现为:①自私、狭隘;②自大自负;③自卑、懦弱。这部分学生大多不合群,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并表现出极端心理,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归结为:①农村家长的素质亟待提高,他们缺乏耐心,缺少交流的方法,导致孩子对其封闭自己的内心。②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对孩子缺少关爱,却多了许多溺爱,导致其产生了不健康人格。③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分享,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回报。④“读书无用论”使农村家长不重视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正确地引导其确立奋斗目标,这使一部分学生陷入了迷茫。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

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②换位原则。这些原则是老师展开心理疏导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个原则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其次,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这包括尊重其人格、想法、成绩(哪怕成绩不理想),此外,还要尊重其隐私。

教师在对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引导时,应做到真诚、真挚,不能当众批判、严加训斥,更不能冷嘲热讽。教师自己应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第三,有的放矢,注重方式方法。针对中学生智力正常,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智力不能正常发挥的状况,教师应适时恰当地激发学生发挥其潜在的智慧能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正如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就是“经常地不断刺激他干好事的神经,使其兴奋不止,而不搭理他干坏事的神经,使其懒惰、颓废。”

针对学生意志力薄弱、易退缩的现象,教师必须明确“坚强的意志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意志训练,因此,教师可试着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当我遇到困难时”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并确立解决方案,使之在遇到困难时有“路”可走。

针对学生“自制力”薄弱的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处理好欲望和信念、需要和能力、行为和思想的矛盾,使之统一起来。

第四,重视“周记”的作用。要了解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走进他们的内心,就不可小视“周记”的作用,这种笔谈比面谈更令学生放松,且更有效。在开学初,笔者就让每个学生写周记,内容可回首过去,可展望未来,也可直面自己,解读老师。

例如,班上有一名在初一时调皮的学生(捣乱、说谎……),他在周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自己在初一犯了不少错误,我也想改……”笔者抓住这句话,在其周记本中写下了两三百字的感受,大体意思是“老师一拿到分班名单,就有人告诫我,说你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因此,我对你一直充满着戒备。可今天,老师看到你的周记,老师脸红了――这是个多么诚实的孩子啊!一个敢直面自己过错的孩子怎么会是一个坏孩子呢?我真诚地对你说一声:对不起!”就这样短短的二三百字,那个孩子看后,上课坐得端正了,回答问题积极了,作业也认真了。在随后的“周记”上,他写下了:“老师,我想把我初一犯的错全和你谈谈,好吗?”这样的话,让笔者欣慰了:他已真诚地向笔者敞开了心扉。

现在,“周记”上的交流已成为笔者和孩子们之间的心灵对话。当然,对于孩子们在周记上所反映的现象,笔者也尊重他们的意见,没有在班上公开。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5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46-0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天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实数的健康教育内容。”其目的是让学校重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根据南方多雨的情况一直采用在室内分散授课的方式,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只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过程就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一、丰实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效果

健康教育知识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也必须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教学内容,如果课前不做充分的准备也很难了解的非常全面。为了能教好学生,就需要体育教师学习、丰富与完善新的健康教育知识,形成并建构扎实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教师学习的途径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当今这样的网络时代,许多健康教育知识都能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得,这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试想如果教师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就走进课堂,对教学内容自己都搞不清楚,只是照本宣科地对照课本念一遍,其效果可想而知,且按照书本内容讲授与运用口头语言讲授效果也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充分准备,并熟记于心。备课时要明确应该传授哪些健康教育知识、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等,对于要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要形成知识点,且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如在教授《运动中的安全》[1]一课时,教师从以下知识点去备课、上课:自我监督-准备活动-运动中如何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整理活动-在不同的季节从事锻炼-安全使用场地和器材。根据这六个知识点去准备与讲授,教师只要稍作梳理与扩充完全能脱稿上课,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还可以列举事例或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效果也更好。

二、转变授课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还需要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实施,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常常采用讲座、课堂讲解与提问或自主学习的传授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使用忽略了健康教育知识本身的价值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成了“一言堂”或“自习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其实,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常用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课堂讲解与提问,还有参与式讨论与辩论、小型课题的实验研究、案例教学、健康咨询、讲座、参观以及其他各种集体性活动等,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课时就模仿了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词典》节目,并对节目形式进行适当改造,让学生形成智囊团对问题进行回答,以加分的形式让小组闯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为本组建言献策,每个小组也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课堂氛围热烈、高涨。总之,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能过于单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并深入到生活与学习中,为学生的健康生活与学习服务。

三、扩充教学内容,满足正当需要

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较为丰富多样,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方面,列入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的膳食等内容;心理健康方面,列入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防治、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等内容;社会适应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能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与义务,并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但这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笔者曾做过一些调查,要求学生列出需要增加哪些健康教育知识,有的学生提出再增加些与体育锻炼方面有关的注意常识,有学生提出增加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专题,如医学常识、卫生知识、运动安全等,还有学生提出增加些与学习方面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等。总之,尽管体育课本围绕健康列出不同年级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但这些内容完全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调查研究与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再增加些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实施过程

要真正上出高效的健康教育课,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思考与总结,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影响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瓶颈。如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发现不少学生并不重视健康教育的学习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讲边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教师发现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全部停下来,并规定上课时不允许做作业,应专心听讲,可以将认为重要的知识记在体育课本教学内容的空白处。在以后的课中,每上完一次课都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解决?等等。笔者的教学方式也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上几节课以后就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在偷看课外书,有的在下面窃窃私语,总结发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连几节课都采用了讲授的形式,这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致使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转变教学方式围绕课堂的主题采用讨论的形式与学生互动,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遇到问题及时总结、及时处理,才能上出高效的健康教育课。

五、抓实课程评价,实现评价多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从重视程度、理念转变到授课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也不难发现仍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学习评价就是一个方面。有很多老师图省事、怕费时间,学习后无评价,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也不管不问,导致健康教育知识传授走过场,这也是导致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健康教育知识传授不仅要注重过程实施与管理,也应注重结果评价,结果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评价方面建议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和分析对照等方式了解活动的进程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向如期进行,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结果评价方面采取的考核方式要能客观反映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意识的树立、健康行为的养成等各个方面,这种多元评价能基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

六、结合教学实践,实现全面渗透

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传授大多利用雨天在室内进行,这种做法其优势在于能根据某一主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利于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但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与平时的实践课结合起来会更加有效,这就需要实践课的相关性与健康教育知识内容联系紧密,如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并能指导实践,其效果要比单纯的理论学习好的多。某教师在耐久跑教学中将《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课的“脉率的测定方法”运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跑前让学生测量安静时的脉率,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让学生测量最高脉率,在跑后测量一分钟内的心率,这样让学生计算出自己适宜的运动脉率和心脏恢复率,同时在测量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按照教师的要求“愉快的”完成了耐久跑的教学任务,而且学会了如何测量运动脉率,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运动脉率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以指导今后更加科学的体育锻炼。这种“边学习,边实践”的做法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在健康教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本学期所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是否能与实践课内容进行整合,让健康教育知识指导实践或让学生去检验理论知识的可行性,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7

[关键词]关注老年群体;健康宣教

[中图分类号]R15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308-01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因此,关注老年群体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笔者有幸在我市教育系统退休协会老年大学开展《西医保健》课程的健康教育,每周一次的课程坚持了近一年,现将宣教总结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1选:做好授课准备。要想上好课,必须做好充分的授课前准备。

首先要了解讲座对象,评估教育需求。我的健康宣教受众人群是我市中小学校的退休教师,他们具有高涵养、高理解力同时非常渴求“养生保健”等健康主题的探讨。其次是确定主题和内容,根据教学计划、教育对象需要和接受能力确定课题内容的深度。依托浙江老年大学出版《医学保健》为宣教基本教材,以106周岁雷洁琼先生长寿之道引申“健康与长寿”的首次主题、以“民以食为天”为第一要务开展老年营养学保健饮食、以季节性变化指导保健养生主题(如:初春谨防呼吸道疾病、节气美食立夏篇、秋季老人锻炼身体注意事项、冬季养生法等)、以老年人该‘储蓄’什么展开老年心理卫生问题的探讨等。经过精心挑选,课题得到受众群体的一致认可。

2讲:进行健康宣教。要想上好课,必须做好授课环节构思。具体做法如下:

2.1站:采用站姿讲课方式。站姿一方面能保持讲课者自身兴奋状态,更能够运用手势、目光、表情等非语言技巧的辅助沟通手段保持与受众人群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能及时通过观察受众群体的情绪状态来获得对健康宣教信息效果的反馈,如他们的眼睛是否追随你的身影在转、他们的思维是否紧随你的提问在反应等。

2.2讲:采用简明生动语言。健康宣教以讲为主,要使受众人群接受宣教内容,宣教者语言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普通话表达要准确,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清楚;二是尽可能采用人群熟悉的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事件作形象化的比喻来讲解,有利理解接受;三是涉及医学知识和专业术语,根据内容各部分联系,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抓重点讲透彻、讲明白,同时配合板书的图解等,能够起到很好的解释;四是适当结合当地语言或谚语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如:初春的气候乍暖还寒应当注意衣着方面,可以引用‘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等)。根据内容,还可以选择地方语言以互动的方式让受众人群多参与,利于健康知识学习的交流和提高。

2.3写:采用黑板粉笔板书。传统板书方式一方面更能得到退休教师这特殊群体的共鸣和接受,在讲解分析过程板书借助文字、图解等系统反映讲解的内容,从反馈效果看确实优于时兴的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受众人群记录下内容的重点,在《西医保健》课程班,每个人都有一份听课本而且都记录得认真、清楚。写,笔者还有一个体会:板书的字迹尽可能写得大写得工整,符合老年受众群体的视觉需求。

2.4练:采用健康行为指导。健康行为指导是指通过具体的示范指导,帮助教育对象形成健康态度、作出行为决策,学习和掌握新的行为方式。如:正确的洗手方法、腹式呼吸的练习方法等。示范之前应首先简要说明所要示范的内容,强调技能训练的作用和意义;其次是做准确的示范动作,即完整地演示一遍操作过程。要面对他们,让每一个人都能直接看到示范动作,速度不要过快、边做边讲解,每一步骤都要讲明要领;最后让每位受众人群都有练习机会。练习的过程中尽量将操作动作分解开,边示范边让他们跟随模仿,及时观察练习动作、鼓励提问。有不懂的地方,及时重复并且加强练习的机会,观察操作是否正确,及时以指导和帮助,直到掌握为止。

从健康行为指导反馈情况看,受众群体非常喜欢,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建议多增加这样的学习机会,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使群体得到更多的收益。

在近一年和老年朋友一起学习健康知识的过程中,让笔者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拥有健康”是平民百姓最需求的,而作为健康知识的宣教和传播者,我们只有秉承“用心做健康教育、用爱为群众服务”的理念,才能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将健康宣传教育这一份事业越做越大,让更多人拥有实实在在的健康和幸福。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语文;教育

近年来,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学心理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这样一个观点。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格,使学生更全面、主动、和谐地健康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就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拟就此问题做些探讨研究。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育人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气氛处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是表现出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做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够,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这就表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他们身心发展急剧,情绪波动大,遇到问题容易产生挫折感,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性格、自我认知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倾诉,与他们平等交流,指导他们的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生活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打消学生的顾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乐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在这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与心理,及时给予引导教育,工作效果自然更好更明显了。所以,营造一个积极、互相信任、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深入研究教材,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程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立足于教材,构建教学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的篇章,众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许多心理教育材料,或显性或隐形的都渗透着对学生行为规范、思想感情、人格要求的教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掘这一资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去深入领会课文的典型人物和思想意义,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弱点与人格缺陷,我们先通过对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分析评价,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深入讨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主人公的悲剧是由于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所致,然而,为了偿还债务,玛蒂尔德经历了十年的艰辛,在厄运面前她表现出的勤劳坚强、勇敢果断又值得赞美。之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谈感受,取长补短。这样下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还使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又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文章通过描写作者与朋友在秋夜泛舟江上,观赏江景月色,饮酒诵诗,谈论人生哲理,表达了苏轼在人生的失意与挫折面前旷达的胸怀。结合对苏轼的人生经历的讲述,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路上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应该沉着面对,处变不惊,从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思想。

通过介绍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树立榜样。语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为后世所景仰。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作者时,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全面、立体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思想意义,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发愤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鲁迅弃医从文,面对反对政府的迫害毫不畏惧,用笔和文字作武器与敌人作斗争;史铁生双腿残疾却顽强求索,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教育的生动材料,让学生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

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用饱含感情的话语、抑扬顿挫的语调,运用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事例,创造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在新课开始时设计别具一格的导语,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乃至提高课堂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注意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满怀激情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通过满怀激情的朗读,诗中壮丽的图景和豪迈的情怀很快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把学生带入了诗中的境界。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时期的学生喜欢探索新的东西,希望尝试新的体验,求知欲旺盛,但是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式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敏锐地把握心理教育契机,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诸如口语交际、辩论、演讲等活动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才能,这其中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活动的过程、参与程度和结果呈发展变化,有所体验和感悟。

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能倾诉情感、展示才识。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作三分钟的演讲。

可分别以“理解、尊重、宽容、挫折、乐观、竞争、自信、自卑、嫉妒”等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演讲,学生们或进行道理阐述,或运用正反事例进行论证。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的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如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共同感受,加深印象。它涉及的内容可以是朗诵、影视欣赏、作文互动等。多媒体电脑教学的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手段更加多样。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为学生喜闻乐见。

由于学生对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因而有很多心理郁结。这时,学生就有了倾诉与宣泄感情的需要,写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之一。作文心理学告诉我们:文章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然后才是语言的成熟。课堂上,通过把学生常想常关注的问题纳入作文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一方面即可满足学生倾诉的需要,解决心结;另一方面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和事。

通过写作,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这些人和事,从中领会拼搏、抗争、关爱、感恩等众多元素对他们自身人格的启迪。因此,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积郁的情感不仅得到了宣泄,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

课外,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或周记,让学生写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对一些人和事真实的想法和真切的感受。在其中,学生拥有了倾诉的对象,减少了孤独与无助感,教师借此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通过笔谈来沟通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更深入地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疏导与教育工作,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周记或日记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魏书生老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他不是对学生作简单的批评教育,而是让学生写日记,也叫“心理病例”,剖析自己的思想,寻找错误的根源,挖掘心灵中的美,用美去战胜错误。学生通过这些心灵对话,进行自我教育。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手段。如组织学生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书法比赛、记者采访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现实,感受时代气息,了解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也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品、相声、舞蹈、课本剧等,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表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列出书目,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班级中,可订阅《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杂志,让学生感受当代较为出色的作品;在寒假和暑假,向学生开具“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阅读兴趣。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教师还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能收到实效,学会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

心理学上有一条“就近吸引”原则,是说人们容易对身边事情感兴趣。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依仗语文为信息传递工具。有生活就有语文,两者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9

一、重点学生重点爱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这样的特殊学生,他们或张扬、或深沉、或有这样那样不同寻常的表现,成为我们眼中所谓的“重点生”。对重点学生必须认真对待,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把他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新生刚入学时,一个学生总带有傲视群雄的架势,不久他就与学生会检查人员发生了矛盾。当时他很激动,但被打了一巴掌后没有还手,因此没有引起恶性的打架事件。事后我组织班会分析这件事并对他的做法进行了“放大表扬”。老师给了他一点特殊的“爱”,让他把自己的不良想法磨灭掉,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这种适当的“放大表扬”也让他和所有学生受到教育。

二、特殊群体特殊爱

有一年,一个宿舍成了全班的焦点,出现了重点生“聚群”现象。笔者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法。在他们犯错误后,拿他们自己宿舍表现好点的同学当典型,让他们学习身边的同学。这些学生从侧面将老师的“表扬”信息传递给那些同学,使他们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这种“树典型、巧隔离”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个宿舍在纪律、内务、卫生等各方面都在全班前列,还被学校命名为“文明宿舍”。

重点生本身爱“聚群”,一旦形成群体就很难管理。拆散重点生群体,不是简单地调宿舍、调座位。笔者的方法是在最初的群体里找到边缘生,树典型,勤表扬。

三、培养学生爱学习

1.营造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并在教室张贴劝学励志的文章。起初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坚持定期更换,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关注的习惯。每次更换新内容都会引起大家的一番议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时间长了就成了引领班级健康舆论的主要途径。

2.尝试每日格言

全班每个学生都轮流在黑板上写自己最喜欢的格言,每日更换,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在册。同学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健康的书籍,摘抄格言名句,展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其中一个学生提出的“今天想学习,明天享生活”,被公认为班级宣言。

3.组织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达到目标后认识到努力是有效的,让他们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感到努力是不够的,鞭策自己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良性循环。

4.开展有目的、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看书看报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增强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逐步使学生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学习及有意义的活动上。

为了解决部分学生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看网络小说问题,笔者借召开故事会的形式,要求他们讲出书名、作者及作者简介、故事梗概和自己的感想。故事会出乎意料,学生上台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使全班同学都很受教育。由此,笔者把故事会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活动,使不分时间、地点看网络小说的不良风气转变为增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益活动。但同时明确要求上课期间不允许看的要求,全班学生都执行得非常好。

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开展文体活动,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培养学生爱生活

1.蓝领绅士教育

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蓝领不是野蛮、粗鲁、没文化的代名词。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行为不文明、语言不文明等现象,专门召开了“做个蓝领绅士”主题班会,和同学一起表演他们的日常行为,气氛很活跃。这次班会后,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

2.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增加了传统教育内容。在黑板报上抄写“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并在班会上组织学习。让学生能够懂得尊敬长辈,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与人相处。

3.心理健康教育

开学初期,组织趣味心理测试,初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测试可以知道谁是相对易怒的,谁是相对孤僻的等等。笔者要求学生们写心灵笔记,让学生有一个宣泄情绪机会和相互了解的平台,班主任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及心理变化,发现他的人性弱点,适时给予个别指导。

4.理财聚财教育

让学生学会理财,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费。在主题班会上,老师让学生每人写一张自己生活费的纸条,不记名的“晒消费”,让每个人提看法。还让在外打工的同学谈感受,使学生们从身边的同学那里体会挣钱的辛苦,从而知道珍惜父母的辛苦钱。

5.自主管理教育

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在开学时班主任让学生根据校规校纪制定班规,即班级公约。在此基础上设立“值日班长”,对班级卫生、文明用语、文明着装以及节水、节电等进行管理。班主任只做监督和信息整理工作。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笔记篇10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教学

我校根据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决定从2011级学生开始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一周完成2课时,共16课时,且要求本专科的大一新生都必须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学习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并不感兴趣,课堂氛围差,知识点和概念的死记硬背成了学生应付性修完该课程的学分唯一方法,根本达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因此,笔者在给2014级学生授课时进行尝试体验式教学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团体辅导技术,通过团体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形成积极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1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辅导”源于欧美,也常被解释为“团体心理咨询”,它的英文翻译是“groupcounseling”。在最开始的时候团体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式,它指的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互,引导个体在团体交往中进行查看、体会、学习、自我认知、自我肯定,改进和他人关系,掌握新的行为方法与态度,促进自我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技术是指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运用团体咨询理论,创设团体情境,通过游戏、行为训练、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脑力激荡等方法,实现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个体通过参与、模仿而改变认知、态度和行为。心理健康课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到传统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令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班级的人际互动中去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感受性、促进学生的感悟、加快学生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2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团体成员在辅导中必须遵守下面几点原则:

2.1尊重与理解的原则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是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团体成员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有利于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能顺利开展活动。

2.2问题一致性原则

针对团体成员的共有问题进行辅导符合所有团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在拥有相同需要解决问题的境况下,团体成员更容易形成一起分享、互相帮助的心理氛围,从而一起完成团体目标。

2.3主体明确的原则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互动。

2.4保密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保密。在团体运作过程中,要求辅导教师和团体成员必须尊重个人隐私,所有的信息只限于团体成员内部交流,不得向其他人员泄露。

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团体辅导教学应用实例

3.1团体辅导名称

知情绪、懂心情―依据情绪管理理论和情绪aBC理论开展团辅活动

3.2团体辅导目标

(1)活跃气氛,建立融洽的团体关系。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特点和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的意义。

(3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管理情绪,构建愉悦心情。

3.3团体辅导方案

3.3.1暖场

目的:促进成员相互认识,建立团队。

内容:

(1)热身歌曲唱。

方法: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在教师的领唱下,让学生们一起演唱歌曲《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吧》。

要求:全体学生大声唱,同时根据歌词内容做肢体表演。

(2)名字接龙自我介绍。

方法:让每个学生给自己取个小名,并且在名字前面加上形容词,然后进行逐个自我介绍。

要求:后一个介绍的学生必须带上前面学生的名字。比如:我是坐在美丽大方的小丽旁边的胖胖的小王。。。。。。

3.3.2主要活动

目的: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以及因情绪状态产生的影响。

内容:

(1)冥想训练。

方法:让学生选择最舒适的坐姿并放松肌肉,播放轻柔的纯音乐,让全体学生回忆最近一段时间中发生的生活事件,同时关注在每个事件中自身情绪上的不同变化。

(2)回忆笔记。(下转第61页)(上接第47页)

方法:让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且将答案填入下划线处。

a.近期让我感觉高兴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起这些事,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近期让我感觉不高兴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起这些事,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心情愉悦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心情糟糕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我的情绪状态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3集体交流、讨论

让学生集体讨论三个问题:今天产生过哪些情绪?这些情绪体验对生活、行为、健康的影响是什么?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3.3.4教师讲诉与情绪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进行思考点评

(1)故事《情绪链条》。

(2)故事《神奇的发卡》。

3.3.5个人反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的主人是自己,积极构建正确的情绪管理模式。

3.3.6收尾

(1)学生分别分享收获和体会。

(2)教师小结。

(3)家庭作业:学会管理情绪、微笑每一天。

(4)活动反思。

此次团体活动让学生们愉快的感受到了团体辅导员的氛围,同时掌握了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w会自我调整、教育和管理。由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应用团体辅导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尽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极个别学生参与性比较差,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投入活动中体验、分享、感悟、升华、成长。学生们纷纷在课后表达对活动的认可以及活动之后发现自己能更好地管理情绪。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但是,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不周全的方面,比如只能解决共性的问题等。因此需要广大心理健康课教师在课程需要时适度引入团体辅导技术,也不要忽略个别特殊性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姜相志,邹庆华.“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5-05.

[2]苏碧洋.心育路上师生共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儿童发展研究,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