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美德教育总结十篇小学美德教育总结十篇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06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隐含儒家与现行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孝、慈、敬、恭伦理道德教育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礼、天地君亲师、忠尊师爱生教育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仁、协作、和谐、团结友爱教育平等、博爱意识

立志勤学智、毅、敏、学、思前途理想教育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砺志挫折(吃苦)教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礼仪、温、良、恭文明礼貌教育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诚、信、守诺诚信教育信誉、承诺意识

严己宽人宽恕、公正、克己修养教育自责自律意识

人贵有耻行己有耻、知耻近乎知耻教育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义、勇、无畏情感教育惩恶、扬善意识

整洁健身正心、修己、养生、健身教育生态、环保意识

求索创新勇毅、求索创新教育创造、竞争意识

勤劳节俭节约、勤劳、戒奢、艰苦奋斗教育效率、效益意识

见利思义利益、义然后利、义义利教育法制、道义意识

敬业尽责鞠躬尽瘁、一饭三吐敬业教育事业、现任意识

清正廉洁廉、忘私、正直反腐教育廉洁意识

爱国爱民仁、忠、爱人、保民爱国主义教育卫国、为民意、利国、治国识

天下为公义、公、老吾老、幼共生(为公)教育全球、整体意识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班团队可根据18个德目教育需要,以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应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使孩子在懂事时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乃至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进行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发动各行业、各企业、各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市(乡)规民约,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的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明道德的大的环境,既是中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开展好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及一定条件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组织、实施、运作的一种程序和方式,体现了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反映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即稳定性、规范性、操作性及有效性。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

1.系统讲授模式就是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系统讲授模式,一般是“四段型”结构。

引题入境明理导行

低年级:──────────────────

讲故事指导观图答问题指导行动

学知激情明理导行

中年级:──────────────────

知善德学美德懂美德行善德

说说讲讲议议做做

高年级:──────────────────

说指导语讲故事挖掘内涵导向践行

这是不同年段教师按着知、情、意、行的逻辑线索探索学知——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运行模式。

2.学科渗透模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个环节。

还可以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3.主题活动模式即要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有主题。将传统美德德目作为专题,要求有方案、有内容、有地点、有教师、有总结。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中队会、故事会、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活动、各种文艺演出等。运用这种方法,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方法的结合。

运用主题活动方法要注重主题实践训练方法的应用。对学生行为训练渠道很多,可通过教学形式,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如各实验学校采用的贯彻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与社会自愿者行动、学习雷锋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多次性,可使学生逐渐形成美德行为习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应注意反复、长期训练,而且还应注意要求适当。对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出基本要求。经过一定训练之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避免一锅煮、低层次地循环往复。

4.内容结合模式即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结合进行。如,吉林市实施“3个三”的结合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爱国主义、传美教育、养成教育三结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渠道结合;在研究队伍上坚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三结合。

5.工程系列模式就是将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系列运作。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提出一二三四五系列工程:一是指制订总体育人目标;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学科渗透、活动贯穿;三是指三个原则,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四是四化,即职责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措施系列化、综合网络化;五是指五个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更正管理与灌输诱导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常规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不懈抓与全员抓结合。

另外,还有辽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二三四”模式,哈尔滨南岗区分部小学提出的“四体系”等。

6.环节合取模式即按一定逻辑将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据、内容、做法、管理等环节合取的方式。其特点是新颖好记、简便明了。

如,吉林丰满区将“4个以”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做法合取为“四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直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活动为主体,灵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德育基地为主阵地,践行传统美德教育;以三结合为网络,全方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7.环境陶冶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其形式有:(1)自然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如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又如净化家庭环境,使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与育人衔接起来。(2)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即利用良好家风、校风、社风来直接影响感染学生美德形成的形式。

环境陶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对环境的设计、优化、营建,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综合运行模式所谓综合运行模式,就是综合运用传统美德教育各种方式方法,其特点是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比较强。如,吉林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总体规划,以点带面,科研先导,政府推广。

以上这些运行模式,有综合性的、有专项性的,有的从管理方面构建、有的从内容方面构建、有的从方法方面构建。提出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到结合实际,突出特点,明确好记。

实验研究认为,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应注重三个问题:

一是对模式要有正确认识。没有模式不行,但有了模式,不要模式化。模式化就要僵化,僵化就要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要从当前、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效、高效、长效的原则。要结合实际去研究、探索,不要照抄照搬。教无定法,关键得法,对模式来说也是这样。

三是构建模式运用语言缩略、逻辑合取,一定要注重明确、简便、规范、通用。

五、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根据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建立的一种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和运行的保证制度。构建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内容架构机制、组织网络机制、制约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主题活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向,具有凝聚、团结的力量。建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应建构目标导向机制。为此,课题组制定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总目标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高度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建构目标导向机制,应符合、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目标不仅应具有导向性,还应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2.内容架构机制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这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机制,具有指导、规范、长效的依据作用。课题组主要用构建德目体系与编写实验用书去保证传统美德教育健康、规范、有效地运作。有的地区结合本民族的实际编写参考资料,丰富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3.组织网络机制这既是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关键。建立组织网络机制应包括: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即由县(区)主管领导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

二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地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4.制约完善机制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对规划、组织、评比、总结各环节作好明确规定,便于参与,便于检查。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即对各层级、各岗位的人员要明确责任,以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判断、激励、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为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搞好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主题活动机制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就是以课题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1)活动要有鲜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选材要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形式要新颖创新,可参与、可收获;(4)组织要有实效性,在过程中育人。

6.队伍建设机制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与示范作用。这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7.社会参与机制即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就一个县(区)的区域来看,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起码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

以上机制是一个保障体系,每个机制在整体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与发挥每一机制的作用,应当统筹运作,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效益。

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励志天下)

1.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2.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实验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3.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2

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奋斗故事,还蕴藏着一些数学史料,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拼搏精神的积极内容。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引申这些内容,以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像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的坚强意志和献身祖国的精神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能启迪他们的思想,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增强他们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促使其形成刚毅和自强的个性。又如,教学“十进制记数法”,介绍我国从商朝就开始使用了这种先进记数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种记数法的国家。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悠久文明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教学百分数三类应用题之后,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国民收入、进出口总额、发电量、棉花产量、粮食总产量、职工平均工资等数据设计成一张表格,让学填写,使学生通过计算增长率,具体地体会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强调学习目的性的德育教育

教育学指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学习目的性越明显,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心理学认为:“学习上的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学习目的和它的社会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需要所产生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民族的昌盛、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的迅猛发展。数学的应用如此之广,数学的作用如此之大,足可见数学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他们有历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使他们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在的学习联系起来,为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题材进行德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量补充含有德育因素的题材进行教育。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补充了“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3510000克,合多少千克?”的问题。学生算出合3510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350左右的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又如教学“年、月、日”时,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的纪念日:“国庆节”、“八一”建军节、“七一”党的生日、“五四”青年节、“植树节”......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只要教师树立德育意识,将数学知识中德育因素挖掘出来,适时、适度,点点滴滴的渗透,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善于挖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六、要善于结合概念学习和知识应用来渗透教育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3

—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汇报材料

湖南省新邵八中座落于新邵县城的栗山之麓,资水之滨,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晋升为邵阳市示范性高级中学,11月通过了省专家评估团的评估,即将跻身于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行列。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已经开始将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还成立了青少年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如今,学校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已进入序列化实施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下面就我校开展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作如下介绍。

一、把传统美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来

“传美”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江--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可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校历来对此也是十分重视。

“传美“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新邵八中是有着50余年的历史和雄厚的师资,通过对学生基本素质情况的调查、论证和分析,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建立起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营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和新风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落实“传美”教育,首要一条就是: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将“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1、围绕“三个一切”,体现三“全”的学校“传美”教育模式

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和“为生命奠基”育人理念,并以此作为全体教职工的“教育铭”。就是以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渠道完善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材。

2、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学校成立了德育领导机构,从校党支部——主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环环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此外,又以政教处为枢纽形成辐射,构成从教科处、教务处——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任课老师;从总务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从校团委——年级团支部——各班团支部;从学生会——学生值周班的校园德育网络体系,使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循序渐进,逐级推开。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国情教育和扶贫助学活动相结合。例如,从97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结合香港回归、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共和国五十年庆典、澳门回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等国家大事,丰富“传美”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认识所处时代的特征,明确肩负的重任,从而以实际行动为校争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各部门协作,抓好传统美德教育的落实

首先,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抓学校“传美”育的管理和德育基地的落实。市松坡公园、张干故居、县拘留所、敬老院分别是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此外,通过对新生的强化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索攻坚的美德,激发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通过“三月文明礼貌月”、“五四”青年节、“九九”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送温暖,培养学生敬老养老的品德。

其二,校团委与政教处抓传统美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依据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特点及德育工作要求,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各年级、班级将“学”与“创”结合。“学”,既以英模、劳模为榜样,又以优秀同学、伙伴为目标。“创”既争创文明班、先进班,同时掀起创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的活动,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其三,教科处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反复宣传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时代意义,从而推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

其四,总务处抓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创设。几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上下工夫。在校园内,匠心独具地设计每一处“道德”教育点:校舍、教室、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井然有序;草地、花圃、石凳、错落其间;“天道酬勤、志存高远、温故知新、明理、慎独、知行、足下起”等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这种隐性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时时影响着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对教育者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再教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传美”教

育与心理教育结合

所谓的心理教育,就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将传美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传美教育效果。

1、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分析,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有的放矢。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大,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因而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依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主题、确定目标,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如:对高一新生注重尊师敬长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而对高二、高三学生,围绕爱国爱家的主题,激励学生自觉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攻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即保证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序、合理,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步骤地熔铸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3、重视心理咨询与教育成效的关系,变“堵”为“导”,加强对学生前途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为此,学校专门专门开辟了“心理咨询交谈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从而,开辟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

(三)“传美”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的教育方法,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促进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学的结合。

1、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多媒体电教为导体,优化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我校先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法,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大大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道德”教育的形式更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学生喜闻乐见。

(四)“传美”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结合,改革班会课模式

我国中学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的骨干和得力助手。因此,学校“传美”教育在方法和形式上,应选择好载体,立足于班级,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优势。

在具体做法上,我校首先以“学”、“看”、“听”、“讲”四途径,着重从感知上探索传统美德教育的模式。

1、学:作为教育者,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觉学习,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作为教育者,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传美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知明理导行;再者,就是所“学”内容也应富有时代气息。如《时代的楷模——李向群的故事》《永远的小平》《敬老养老故事》、《诚信故事》就是当前“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2、看:眼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窗户。有选择地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去感知,有利于推进学校“道德”教育进程。”、“百年恩来”、“邓--”、“背起父亲上学”等优秀影视片,使学生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净化。

3、听:即听报告、听讲座。如:人与自然、鸟类与环境、中华民族礼仪等专题讲座,“师德标兵”报告会、校法制教育课、“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专场法制报告会等。

4、讲:就是借助辩论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道德”教育与学校团队工作的结合

学校团委、学生会是学校的重要基层组织单位,是积极、活跃、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校基层组织的教育优势,多渠道的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1、做:即根据中学生好动,易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生理特点,以班队为核心组织学生从小事开始,从身边做起。如:“六个一”活动,要求人人会讲一个“传美”故事,会唱一首弘扬美德的歌曲,会说一句文明礼貌用语,克服一个困难,改掉一个缺点,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等。

2、写:学校团队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媒介,有选择地利用我国不同纪念日的教育功能,发动学生创作“爱祖国、爱家乡”的书画作品及宣传英模事迹的版报、小论文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笔墨描绘美好愿望。这些活动,在弘扬革命传统、传播爱国主义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创:学校以团队为组织单位,以创建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为契机,使传统美德自然渗透于日常活动之中。

4、评:引入评价机制,将道德教育与班级五项达标创优活动结合,调动学生集体协作、争创美德的积极性。通过评选优秀团干、团员,文明标兵、小明星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有了动力和方向。

三、取得的基本成果

我校在推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初步探索了传统美德教育与青少年心理、行为规范养成之间的关系和新形势下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

2、探索了道德学校教育模式,建立起有效的学校教育运行机制;

3、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传统美德教师队伍;

4、学生的道德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推出了以传统美德为内容,以学生小作文为体裁的专集。

5、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较高的文明水准。行为规范合格率达100%操行优良率大于95%,后进生转化率为82.8%;犯罪率为零。学校组织参加的市级各项活动均获佳绩。

6、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家长委员会制度健全;校外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接受教育,扩展了道德教育的范围。学校还不定期举行了诸如“三十公里远足活动”等活动,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令学生受益良多。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4

经过上学期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认识,我教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上学和努力学习的意识了,不再是整天就想着玩的小孩子了、不过在新的学期中我还是会继续的努力教导他们的,不让他们把积累学习的经验忘光。

当一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学任务相比之下比较轻。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认为教学不是最重要的,教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读书如何读书、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第一年上学,思想和行为意识还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只有在这阶段老师的不断领导和教诲,将他们的学习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根据我的思路和学生这阶段的发展需求制定了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德育纲要》为依据,以“三个代表”精神和教育法规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基本内容,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加强“三结合”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要点

(一)抓好“三个”结合教育

1、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坐好家访工作,提倡上门家访。

2、办新生家长学校,提出学生在家、学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学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

3、合校内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了解校外的变化,感受真实的生活。

(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1、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当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迫切,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为什么爱国,更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爱国,爱国首先从爱父母、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做起。

2、组织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报纸、电视、网络等)收集、了解爱国主义的实例。

3、坚持周一升旗仪式,努力在学校的指导下提高班级的升旗效果,让学会真正的明白升旗的意义。

4、围绕学生“知识+能力+魄力”的育人目标和适时的办学目标,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教师节、国庆节、劳动节等适时地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加强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是学校乃至班级德育工作的基础,要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要求》,开创我校的德育特色。围绕“知识、能力、魄力”的培养目标,实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育人工程。

2、把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设想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任课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让学生由内心向外形成好的品质。

(2)语文课要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感受到用词造句的语言美、人物塑造的形象美、表情达意的情感美,环境场合的意境美。

(3)数学课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够活学活用。

班主任工作,可说酸甜苦辣样样滋味皆在其中。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了。我总想,只要每个班主任能够以爱心、细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相信这学期,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拥有更美好的下学期记忆。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二】

对于刚刚接触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思想首先教育的重要程度远大于知识教育。因为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工作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制定本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学生小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教师工作的小助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他们当好班级的小主人,班级集体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建立小干部例会制,每个月组织学生干部开一次例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辅导和总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

二、开展德育系列活动

1.充分利用晨会、班会的时间强调《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将在班级设立“值日班长”,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班主任每天在放学前进行一日总结,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2.加强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3.深化爱国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狠抓养成教育。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从守纪律、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等基础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5.开展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6、抓好主题教育。根据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又要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行为规范宣传周”活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开展“学习革命先烈,争做党的好孩子”活动、心理健康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勤奋学习和国防教育活动等。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美化班级环境。班级环境做到美化、教育化,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我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并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5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6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4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教育体制也日趋完善,尤其是小学的体育教学。体育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形体美、战术美、技术美、心灵美以及精神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主要综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上阐述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小学体育特点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主要强调以实践为主,一般都在户外进行,因此小学老师在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自然环境之中,这就要求学生要适应天气的多变性,必须要适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从总体上来讲,体育实践教学考验学生的环境适应力。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学生们暴露的学习态度、兴趣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必须要充分结合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从体育的整体特点上来看,体育项目众多,包括体操、球类、游泳等方面,这就要求小学生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小学生在进行长跑的过程中,小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力,才能实现最后的目的。在一些集体性很强的项目上,如篮球、足球以及接力跑等活动中,小学生之间必须要培养足够的默契,积极提高团结协作意识,从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2在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多,二是范围广,三是思想性强。在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从而在体育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充分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深刻挖掘德育教育的内涵,综合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因素,从而制定有计划、有目的以及有针对性的实践方针。其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相关的人文教育来进行,例如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史以及中国的奥运会故事等,从而使学生能够整体了解以及把握我国的体育发展历史,感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从而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塑造小学生的人格,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小学体育游戏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小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启蒙阶段,不能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进行,因此要强化游戏的作用,在游戏中贯穿德育教育,从而让小学生感受体育的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青蛙跳这种小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让学生模仿青蛙跳,锻炼跳跃动作,从而增强小学生下肢的力量以及模仿能力。同时在模仿的训练中还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教师示范动物的动作后,把小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要模仿各种动物形象,最终老师进行总体的评价,及时纠正小学生的不当动作,从而活跃整个教学课堂。其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竞争游戏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团结意识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思想品质。如在进行接力棒游戏时,教师先讲解游戏规则,通过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实践。第一,通过行走的方式完成交接;第二,通过跑步的方式完成交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认真观察学生的动作,从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4在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合理地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在各个环节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促使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队形的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同时通过组织学生保养运动场所以及相关的运动器材,从而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以及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5在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小学生处在成长的启蒙阶段,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变化,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评价中要不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体育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小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进行表扬、鼓励的手段,从而促进小学生的上进。其次,在体育运动阶段,当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用语言以及行动来鼓励,使其能够跨越心理障碍,从而顺利完成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对小学生进行鼓励,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以及荣誉感。当对小学生出现难以跨越的心理以及行为时,如果进行批评,可能会造成小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例如某些小学生在进行小游戏的过程中,由于纪律观念差,从而无法融合到集体之中,因此教学要适当转变教学方法,适时赞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指出同学间的信任以及支持,避免学生出现自卑以及孤独的心理。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要想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根据小学体育特点从而渗透德育教育。同时,在小学体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以及游戏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香.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浅谈[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2).

[2]李秋红.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7).

[3]曹彤.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02).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7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8

德育概念泛化的实质是政治化。因此,对于德育概念界定的广义和狭义的争论,实质上是一个如何看待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地位和关系的问题。直到今天,许多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肯定学校德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其实是害怕一个并不存在的“风险”:被人扣上否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及其重要性的帽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是在思想方法上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换问题长期以来未能澄清。本文拟以历史、比较和问题的角度讨论这一命题。

比较的角度: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共识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immanuelKant)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为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更是更明确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几乎无限地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JohnDewey)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德育学家里可纳(thomasLickona)也曾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基础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命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是一个长期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美国教育学者曾指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如何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RrnestL.Boyer)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并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做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用。至1990年,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按照他们的思想,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依据这一目的,教育家们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课程的教材。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强调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个人才能的发展等等。

在亚洲,1987年成立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为后援的“亚洲国家道德教育研究会”,其宗旨也是寻找“普遍的道德价值”,用于改进参与国的道德教育。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文化因素,东亚国家一直是普遍和突出强调道德教育的区域。以日本为例,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中,直接施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就有道德课和特别活动时间两种形式。其中,小学、初中道德课,是每学年35课时,特别活动时间,是每学年35~70课时不等;高中课程中,道德教育纳入公民课,占全部课时的1/3。此外,日本等国的教育界,也同样关注间接的道德教育和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强调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总之,从全球视野来看,随着道德危机的加深、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以及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的反思深入,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

问题的角度:一个急需落实的课题

如前所述,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德育,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以中学教育为例,从实践的角度看上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德育目标定位失当――“无根的德育”。尽管我们早已承认,我们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这个基础上,使其中一部分先进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际进程中,这一分层目标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既表现为学校德育的过分政治化,对中小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也表现在德育教育课程本身的要求偏高,其结果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和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第二,德育课程安排欠妥――“缺德的德育”。由于在目标定位上的混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这一点,中学德育表现得特别突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号称“德育的主渠道”,但是,现行的思想政治课从1988年开始,就已经没有直接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一个理由是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已经在小学的品德教育中有了足够的强调,故中学阶段,不再需要道德教育的课程。事实上,这个理由完全站不住脚。原因是,小学生和中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不同,小学阶段不能进行的复杂道德课程的教育,必须放在中学完成。这一点,在日本和美国等国的道德教育课程中,已有可资借鉴的经验。日本小学直到高中都有程度不同的道德教育课程。前面谈到的,美国的品德教育课程中,从幼儿园、小学直到高中阶段,都有道德教育课程,分别称之为“幸福生活”“你与我”“公民的品德”和“自我决定”。高中的“自我决定”,每周课时3~4节。道德教育也应该采用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在不同学段都有适当的安排。

第三,德育方法运用简单――“灌输的德育”。德育实效不高,一直是近年中国教育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灌输”的德育模式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内容。一方面,我们不顾学生发展的实际,将成人社会,想当然认为“重要”和“符合学生实际”而强加于学校德育。另一方面,许多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关心且必须解决的道德问题,如在中学阶段的早恋问题、青春期中的道德课题、问题、网络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公民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全球伦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教育等等,根本没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其结果,当然只能采取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

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很坏的后果,主要表现为:

第一,概念混乱与学科困惑。由于总体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校德育,尤其是中小学德育的定位不切实际。中小学德育的基础是什么,应当包括什么内容,不应当包括什么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基本的澄清。其结果是,何为德育,何为德育问题模糊不清,造成许多学科逻辑上的混乱,德育学,已经成为一种研究对象可以任意确定的莫名其妙的“科学”。

第二,定性不当与误判误诊。一些根本不能作价值判断的内容,例如心理健康与咨询的一些内容,已经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其结果是,一方面挤压了本来就不多的道德教育课时,另一方面又败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发展。又如,许多政治教育课题取代道德教育之后,也势必将政治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形成和加剧了教师的误判、误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根基缺失与后患隐忧。过度泛化和政治化的学校德育的最大问题是,不仅仅影响必要的道德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等本身也没有积极影响。原因是,基本人格、基本价值、基本行为规范没有建立,或者基础不够稳固的条件下,任何远大理想教育都失去起码的基础。此外,过度政治化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急于让一些不具稳定性的政策内容“进入课堂”,其结果是,课题、教材的过频变动,丧失课程的严肃性和教育的声誉。因此,德育的后患与隐忧,属于全部学校教育,而不仅仅是道德教育。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但是,最主要的是,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原因:一是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没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二是在德育观念上,我们没有破除过分的“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意识。按照中共中央的判断,目前的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全体公民和青少年学生的要求,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实际。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根本途径是有效的经济建设。因此,国家的工作重点应当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小学学生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重点,也当然应该相应转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上来。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9

一、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多途径、广宣传,营造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浓厚氛围。

活动伊始,张建强校长专门对此项工作做出明确要求,政教葛文东校长召集相关人员布置落实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的相关事宜,明确责任,措施到位。自2月x日始,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园横幅、校园广播、电子屏等平台,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让师生充分认识到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积极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感,举行朱阳二小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明确活动内容及实施进程,让全校师生遵照实行。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的氛围浓厚。

二、形式新颖、贴近实际,全方位、多侧面,展现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丰富内涵。

在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时,非常注重创新德育教育形式:开展“明礼诚信、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仪

式,设立校园文明礼仪监督岗等切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开展“热爱集体、乐于助人”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视频》、组织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我爱我班”活动,把学雷锋教育与热爱校园的教育结合起来,让每个同学自己成为小雷锋、爱护校园的小主人。挖掘德育教育内涵:在“感动三月x日”主题活动中,播放《感恩的心》既教育师生又教育学校周边的家长;布置爱心作业“节日我来洗碗筷”、“我给母亲送贺卡”,既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教育他们懂得感恩,又给家长提供一种教育孩子的范本。通过贴近学生实际,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形式,如开展绿、洁、美活动,在实践中教育孩子爱惜每一片绿叶、保护每一寸绿地,不攀树摘花,不践踏绿地,不破坏绿化设施,不乱扔食品、果皮纸屑。注重引导鼓励家庭,社会参与到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中来:如开展“建设美丽朱阳,创建美丽校园,做环保行动使者”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让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进而要求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家庭和社会收益,收到良好效果。

三、跟踪评价,及时表彰,树典型、鼓干劲,推动德育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在开展每一项活动时,学校都制定评价标准,安排专人跟踪记录,从活动过程和效果两方面对各班级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随时发现新颖的教育方式,鲜活的教育内容,及时表彰,总结推广,增强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我校根据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进程,先后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成果展,爱绿护绿我最行,“做美德少年、树校园新风”手抄报展评,“文明礼仪之星”评选,开展“雷锋就在我

小学美德教育总结篇10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小学部成立了以某某某校长为首的师德学习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小学部师德建设的全面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会议,研究部署教师师德学习内容,验收师德活动成果,领导小组团结协作,协调有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的丰富多彩。

二、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及学校印发的师德师风学习材料等,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要求教师撰写师德笔记,领导小组依据教师笔记书写质量、反思是否深刻等进行赋分,韩校长身体力行,亲自检查小学部各管理人员师德笔记学习情况,对书写优秀、反思体会深刻的教师笔记进行拍照至QQ群进行表扬。通过撰写师德笔记,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师德内涵,正确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三、抓标树典,宣传优秀教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3月份起,小学部各年级每月评选一次“最美教师”,制作宣传栏进行展示。每月月底,师德领导小组开会研究制定评选标准,各年级组织教师根据标准评选出本年级“最美教师”,上报给张老师,由张老师负责收集和整理各年级“最美教师”材料,联系广告公司制作宣传版面,本活动自3月份至今已评选出8期,共有45位教师获得“最美教师”称号。“最美教师”活动的开展,抓标树典,极大地促进了小学部全体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自觉向“最美教师”看齐,不断规范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切实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师德演讲,争做“四有好老师”

为进一步贯彻会议精神,努力争做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经师德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小学部举行了以“争做四有老师”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活动。经过年级选拔,共有七位教师参加了校级演讲,小学部全体教师到场聆听,演讲教师或激情昂扬、或娓娓道来、或歌声嘹亮,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师德故事。通过本次演讲活动,老师们提高了思想觉悟,自觉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全校教职工也必将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继续弘扬高尚师德,力行道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五、多方位综合评价教师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