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十篇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十篇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15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1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三段式;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44-0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具备一流国际交流能力、具有一流国际学术视野、掌握一流国际研究思维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而开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双语课程,是实现这三个“一流”目标的重要基础与保证措施。

一、微生物双语课程的特点

微生物学课程是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是联系基础理论与具体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的桥梁,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纽带。而随着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不断发展应用,该领域最先进、最前沿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绝大部分都记载于英语文献中,这就要求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微生物学相关的科技文献,从而紧跟微生物技术与本专业领域交叉的研究前沿。因此,越来越多高校针对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由于微生物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术语繁多、知识点易混淆等特点,加上工科学生的英语背景普遍相对较弱,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学生都很努力,但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部分学生对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产生了较强的排斥思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认知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微生物课程的“三段式立体化双语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认知图式理论对双语教学的启示

所谓认知图式,是指先前针对某一主题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在人脑中经过抽象化、概括化和长时记忆后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当学生学习与该主题相关的新知识时,就会自动搜寻认知图式中的相关信息,为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加工提供依据,并进一步拓宽原有知识框架,扩大原有的认知图式结构。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新知识的语言输入与大脑中原有认知图式中相关知识互相碰撞的结果,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知识的“输入语言”能否有效激活大脑中的“原有认知图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微生物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二时开设,学生中绝大部分都在高中时期学过生物课程,其中有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他们大脑中已经存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认知图式。英语是学生一直都在修的课程,虽然工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相对偏弱,但仍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是在专业词汇理解和应用、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专业知识综合表达等方面缺乏训练。因此,学生在大脑中也存储了课程语言相关的认知图式。从认知图式的角度来看,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全方位激活学生“专业”和“语言”的认知图式,并促使两者不断融合、扩展,从而实现同时提升专业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目标。

在激活认知图式的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在心理上是否能够持续获得正向反馈,即是否在双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持续得到循序渐进的成功体验。正向反馈越多,新知识的输入与原有图式结构的碰撞越活跃,双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越好。反之,如果一开始就将学生置于很大的压力情境之下,学生心理中的负面情绪会切断新知识输入与原有认知图式结构的联系,从而形成“效果变差―负面反馈―兴趣减弱”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双语教学的过程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原则,以培养学生持续的正向反馈体验为中心,在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和输入策略,充分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

根据学习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将影响学生双语课程学习效果的认知图式进一步分解为三种基本图式:语言认知图式、内容认知图式和形式认知图式。其中,语言认知图式是其他两种图式的基础,是指学生对教师授课语言的掌握程度,也许学生不一定能明白教师所说的每个单词,但只要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中关键单词的含义,则可通过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猜到教师所要传递的信息。因此,对于微生物双语教学而言,专业词汇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会看和写,还要会听和说。形式认知图式也称为文本图式,强调的是全英文教材中篇章的结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长句的句式结构等。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全英文教材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在于他们对英文科技写作中常用的段落结构、长句句法以及作者的写作习惯等不了解,影响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进度。因此,教师应介绍英文科技写作中一些常用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结构,分析所选英文教材的一些典型段落结构和长句句式,激活学生原有的英语语言结构,从而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双语学习奠定基础。内容认知图式是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和关键信息,是新的认知图式构建的关键部分。例如,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能听懂和看懂微生物课程的绝大部分词语,但因为缺乏专业的背景,很难在他的大脑中构建出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此,双语教学时,教师要在导入新知识结构前,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信息,然后先将这部分信息转换成英语表达,再在此基础上用英语导入新的知识信息。

三、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基于认知图式理论的“循序渐进”和“全方位激活”原则,以让学生持续获取“正向反馈”效应为目标,结合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笔者构建了一种三段式立体化教学模式。

1.认知图式的正向反馈与扩展构建:中心目标。微生物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点繁多,如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认知图式的正向反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认知图式的扩展构建,是微生物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中心目标。双语教学的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重组,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与学生互动,根据他们的理解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例如,笔者在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英文教材《BRoCKBioLoGYoFmiCRooRGaniSmS》中的大量英文案例与中文教材相结合,合理重组后,构建了更为适合学生理解和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框架。

2.导入段―熟悉段―掌握段:关键阶段。导入段,是双语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目标是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图式,建立新课内容的背景情境和整体结构。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讲解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回顾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原有生物学知识,再自然地引出新课的主要内容介绍,从而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图式。熟悉段,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中级阶段,其主要目标是扩展学生的原有认知图式,理解新课知识概念的英文表达。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讲解逐步过渡到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由于有了导入段的基础,学生原有认知图式被激活,因此教师可依托英文教材,利用英语详细讲解重要的知识概念,并充分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三维动画和视频纪录片等元素,有效拓展了他们原有的认知图式。掌握段,是双语教学模式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新建认知图式,应用专业英语实现课程综合目标。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和学生均采用英文进行交流。教师可在完成某一单元课程内容的熟悉段后,简要针对课程的一些综合知识及具体应用进行全英文讲解,然后设置一些相关的专题,让学生自主检索阅读文献、总结分析相关内容,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

四、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立体化辅助策略

1.分章专业词库:在构建专业词库时,不应按照词汇表的方式,以字母顺序简单罗列汇总相关的专业词汇,而是应当按照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顺序,分章总结专业词汇及其音标,并且针对每个专业词汇都应该提供教材中相关的典型例句,让学生同时也熟悉专业词汇的典型用法。

2.双语知识网络图:针对微生物课程的总体内容和各部分、各阶段内容,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双语知识网络图,让学生既对中文的知识点内容有整体了解,同时又对各章节的英文标题词汇有全局把握,以指导其认知图式的建构过程。

3.阶段练习测试:首先,每课新的学习内容完成后,教师应有相应水平的全英文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同时,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和学生的专业英语程度开展测试。

4.课程知识竞赛:知识竞赛的形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营造良性的学习竞争范围,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此,在教学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可针对授课班级开展“微生物课程英文知识竞赛”,如看图识别不同种类微生物及其细胞结构。

5.课程综合项目:在掌握段教学中,学生经过前期学习已经储备了较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表达能力,因此可选取若干主题开展课程的综合性项目,以2~3人为一组,采取一些河流湖泊中的水样,进行一些简单的微生物实验监测,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治理方案。

6.课程试验汇报:微生物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会有相应的试验环节,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行依据教学内容安排,查阅相关文献,制定英文的试验计划,并在试验完成后,按照科技英文的写作规范,用英文撰写试验报告。

五、结语

笔者在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系的本科生中开展了上述微生物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三阶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他们对于专业英语的畏难心理,而六项辅助策略对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具有较大帮助。在每年的专业英文暑期学校中,学生在与国外污水生物技术领域专家交流时更为自信,为他们今后成长为国际化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2

一、微课概述

微小是微课的基本特点,微课主要是以短小的视频(一般在5~8分钟左右)进行教学内容呈现,尽管微课的内容较为精简,但主题往往非常明确,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非常便捷、简单。所谓微课,是指在考虑教学实际内容和教学客观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视频手段的利用进行特定教学知识内容和教学环节教学的一个过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微课与英语教学要求、教学特点和教学应用性的要求是非常一致的。教学中,微课已获得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如何通过利用微课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微课应用的优势

1.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与传统的教学课堂相比,微课课程主题明确、唯一,问题聚集、内容精简而面广,唯一性的教学主题和专注性的教学知识点使得其更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知识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需要教师详细地分析学生才可以掌握的,即教学重难点内容。初中英语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词汇、语法和重难点句型知识,对广大初中学生而言,这些都是难以理解的知识。微课的使用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复习和知识巩固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微课的使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各个学习层次的主动性。在微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微小”知识的不断积累,实现整体知识结构的优化。在日常学习中,当教师在讲授一些理解难度相对较大的知识点时,一些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或者学习状态不佳而无法理解这些内容,进而很难有效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而微课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的使用,则很好地为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和课后复习提供帮助,学生无需依赖课堂就能很好地进行知识再学习。

三、微课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1.合理地进行导入

在使用微课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导入是否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要么是看图延伸,要么是听歌曲分析,而微课的持续发展和普遍应用,使教师能够通过微课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相应的导入环境,并根据这些信息资源制作小视频,并将这些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并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而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以达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成效的目的。

2.引领示范

语言的基础在于词汇,学生词汇量的扩大是英语综合应用水平提升的关键,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词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词汇发音,而且还能提升词汇学习的实际效果。例如,在词汇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词汇的词性或特点进行归类,而后进行词汇微课视频制作,并在视频播放的同时进行引导和解析。这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学习掌握不佳、存在词汇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

3.传授方法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3

摘要:《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微课”等新教学模式改革如火如荼。它和认知语言学相融合,具有可行性。基于此,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微课”为媒介,探求信息语境下以“构式习得”为目标的英语词汇“微课”新教学模式,旨在探索信息时代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习规律,不断推进认知语言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述评。

1.理论研究。戴维•彭罗斯2008年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以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影像录制的课程[1]。汪滢(2014)[2]从微课的内涵、特征、适用受众以及应用领域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度阐释。

2.实践研究。较成功的课程案例是美国Khanacademy,它提供了3400多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课程资源。国内微课还处于国外相关资源介绍和征集评选阶段,关于微视频课程设计尤其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应用研究甚少涉及,为数不多的将微课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研究还停留在可行性分析层面[3]。国内外研究存在不足,国内主要是不够深入且缺乏本土化研究。而国外虽然“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较成熟,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二)国内外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词汇教学研究述评。国外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语义延伸方式,涉及商务英语教学方面,如Boers(2000)[4]做了有关商务英语表达词汇soar,plunge,peak等教学实验,立即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比控制组使用的词汇更广,但一年后的测试结果却没有差异,这说明修辞性的多义词教学有利于当时词汇提取。第二,语音延伸方式,主要关于语音重复是否对词汇形式的提取有影响。Lindstromberg&Boers(2005)[5]的研究表明词汇或短语的语音形式有利于词汇形式的提取。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才真正开始系统性研究。国内认知语言学界的学者有王寅(2011)[6]、刘正光(2010)[7]、徐盛桓(2014)[8]等,主要集中在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等,近年来对词汇教学也有所涉及,如王改燕(2012)[9]认为二语习得的核心是掌握基于多词单位的深层词汇知识,理据解析是二语课堂词汇教学的佳径等。但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从研究情况看,国外关于语义延伸方式的研究较充分,但需对实验材料和教学方法等加以完善;语音延伸方式的研究目前局限于语块,研究范围较窄,需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国内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模仿国外进行的,此外,将认知语言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进行词汇教学的研究涉及不多,而国内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更是鲜见,因此本研究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

二、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模式及实践

(一)可行性。首先,从辅助语言教学的角度而言,认知语言学、英语词汇、微课三者之间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刘正光教授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外语教学具有启示作用,认为它能适应外语情景教学法,且促进外语教学,并指出了三大教学原则,包括三位一体、知其所以然和整体性等三大教学原则,其中整体性原则也是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英语词汇微课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趋向于成熟,在此基础上,探索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模式完全可行,且可以预计其将具有创新性和高效性的优势。

(二)模式构建。目前比较成熟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由Holme(2012)[10]提出的,以体验性原则、词汇-语法连续体原则、概念化原则以及基于使用的原则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其表现为:体验活动、重复训练、意象图式与概念建构、构式习得、输出篇章。词汇学习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英语专业词汇学习的特征和步骤,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可以划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实践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从整体上看,微课是载体,构式习得是目标。教师和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教师是微课的设计者,词汇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词汇学习策略的构建者。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活动包括课前预习、发现问题、体验学习、概念构建、习得构式、知识内化、成果输出;而教师的活动有微课设计、解答问题、构式显性教学、情景创设、反馈评估、反思总结等。[11]

1.课前阶段。课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各异,在备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并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对重点词汇进行归类和梳理,从中挑选出一部分内容并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来制作微课视频,并将精心制作好的词汇微课视频发给学生。学生主要任务是预习新课内容,而词汇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和传统预习方式不同的是,除了结合纸质教材外,教师所上传的词汇微课视频是学生课前预习的重点资料,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动构建者,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先进行独立思考,而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则在课中阶段由教师来解答。

2.课中阶段。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学习的过程分为体验性原则、概念化原则、连续体原则和使用性原则。相应地,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学习分为四部分:体验学习、概念构建、习得构式、知识内化。教师先对课前阶段学生所积累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针对重点词汇设计具有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贴近真实性的语言活动来掌握词汇的意义。这也是一种深度认知的过程。通过图片和视频制作的微课能够使学习者尽量融入英语语言环境,在加深他们印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概念构建和习得构式的过程。习得构式本身是认知语言学教学观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通过调整构式的输入频率、分布和顺序来提高学生习得构式的效率,学生则通过分析思考等各项活动来建构语义网络系统,在生成意象图式基础上建构概念。在此过程中,微课视频具有促进和创新的作用。学生在应用词汇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来实现知识的内化。

3.课后阶段。在该阶段,教师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和学生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在跟踪和反馈教学效果,集思广益的同时不断进行总结和归纳。对课前和课中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性的建议,包括微视频制作的不足和教学模式及方法所存在的缺陷等。学习者同时要学会反思和分享自己的词汇学习成果。当然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额外给他们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微课内容,而基础薄弱的同学则需要反复观看课前和课中的微课视频,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必要时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

(三)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实践。

1.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在钻研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基础上,除了制作传统的ppt课件外,还要精心设计微课视频。宏观上而言,包括任务驱动、问题引导和拓展等步骤。以新世纪英语专业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9课的ChineseFoodinamerica为例,教师可以针对烹饪和食谱方面的英语词汇制作一些中西餐图片和视频,并设置一些体验性问题,要学生事先完成,如从Buffet释义入手,要学生准备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特色中餐英语词汇。

2.课中学习与应用阶段。词汇学习的步骤依次为体验学习-概念构建-习得构式-知识内化。这些步骤是以微课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和完成的。例如,学生在列出蛋炒饭(Friedricewithegg)、蛋卷(Chickenrolls)、刀削面(Slicednoodles)、肉丸(Rice-meatdumplings)等传统中国菜后,又通过观看中英双语视频来体验和学习烹饪词汇,如culinary(烹饪的)、cookery(烹调法)、cuisine(菜色)、boiled(煮的)、roasted(烤的)、broiled(烧烤)等。习得构式包括构式的解析和应用,例如可以应用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来加强对词汇的理解,并在语境中通过练习的形式对积极词汇加以应用,以实现对知识的内化。

3.课后反思和巩固阶段。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QQ群等网络工具收集教学反馈得到的信息,并用在线测试的方式即时获取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微课教学效果,并进行评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拓展性的微课视频内容,如通过观看带英文字幕的《舌尖上的中国》来获取更多的和课文相关的中餐食物英语表达。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词汇层面的构式习得,而微课是手段和媒介,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它都贯穿始终。课前以学习者的预习及发现问题为重点,课中是核心词汇等重点知识的构建和应用,课后侧重查缺补漏,并进行归纳、总结及反思。该模式给学生的词汇学习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普遍反映对英语词汇及精读课的兴趣大大增强,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结语

词汇是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而这方面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差距最大的地方。“微课”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和认知语言学相融合,不但具有可行性,更是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水平的新着力点,使其最终达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汪滢.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及其征文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6]王寅.认知构式语法[J].外语学刊,2011(2).

[7]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1).

[8]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9]王改燕,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词汇理据解析与二语词汇教学[J].外语教学,2012(6).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4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54-02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需要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我院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微机基本工作原理及接口电路设计方法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软硬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情况

本课程涉及相应的编程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和读程序的功底,但这部分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掌握,虽然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编程基础,但这部分对学生来说还存在底子薄弱、动手能力较低的问题。因此,需要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学习本门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学习部分,但只要态度认真,学习目标明确,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是能够实现。

3.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两大模块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各部分构件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8088/8086的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的完整结构。

相对来说,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知识,而第二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性较强。学生的薄弱环节在于第二个模块的学习中,如果积极引导大部分学生,可以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教学与实验,学生能阐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并上机调试汇编语言程序,概括微机与i/o设备接口电路的工作原理,设计存储器及i/o设备的接口电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和进行硬件开发奠定基础。

2.分类目标

知识与技能:(1)解释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数制及其编码;微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最小/最大模式和系统总线形成的概念。(2)会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及上机调试程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中包括:寻址方式;指令系统;顺序、分支、循环及子程序结构。(3)设计接口电路。其中包括:CpU与存储器的连接;接口芯片与微机总线的连接应用及初始化编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等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实际需求的分析和讨论,设计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会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电路设计方法和编程方法。(3)通过上机实验环节,学会程序调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到计算机知识对生产、生活和工程技术的影响;关注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前沿动态;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二进制运算;复述BCD、aSCii码的编码方法;阐述CpU寄存器的结构及作用、CpU引脚功能、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阐述最小/最大模式的概念和系统组建、系统总线形成。

第二部分:8088/8086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区别8088寻址方式;解释常用8088指令的功能;设计汇编语言程序;上机调试程序。

第三部分:存储器系统。对存储器进行分类;设计存储器的译码电路;绘制存储器电路连接图。

第四部分:输入与输出和中断技术。说明i/o端口编址方式;对i/o数据传送方式进行分类;利用给定模块设计i/o接口电路;对i/o电路进行初始化编程。

第五部分:常用外设及多媒体技术。说出键盘的基本工作原理;知道LCD、LeD的原理。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每次在讲新课之前复习上节课内容,每章结束时复习本章重点、难点,详细解答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上机实习、综合设计、考核评价等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和学生的特点,以理论知识为根本,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从典型问题的解决入手,剖析现象,得出结论,指导应用。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程序及电路设计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促进教学互动;通过上机实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进程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课程教学由课堂理论教学和机房的讲练结合教学两部分组成。本课程共计70学时,课程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根据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具体的教学实施安排见附表。

六实施建议

1.教材和参考资料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为选编指导思想。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内容应尽可能丰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材选编建议:适合本科学生的需要;突出实用性、前沿性;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材的使用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2.考核评价的主要方式

采取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

考试成绩占70%,上机考试成绩占30%。

3.教学保障条件建议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5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63-03

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是一门以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英语的形式进行呈现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了解业内的发展动态,拓展专业知识的领域,为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搭建了一个语言的平台。

生物工程专业涉及面比较广,前期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工程、生物工艺学、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等。与基础英语的学习有所不同,专业英语的学习必须先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顺利地从基础英语的学习过渡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同时更好地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提高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

1.采取双向互动式教学

目前在生物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学时设置往往比较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任课教师往往只能将大多数时间用于讲解,并帮助学生阅读和翻译。另外,由于上课的内容涉及很强的专业相关知识,通常比较生涩难懂,学生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参与度不够,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枯燥。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生物工程专业涉及面相对较广、发展迅速,很多学科发展前沿的成果都是以英文形式呈现。要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资讯必须通过查阅相关英文文献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教材中的基本教学要求进行讲述外,还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练习,通过提供几个研究领域的文献供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归纳其中的知识点,总结文章中的主要词汇、语意,通过课堂微型报告或者读书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报告采取中文制作英文讲述,或者用英文制作ppt中文讲述两种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文献总结复述能力。同时,发挥专业英语小班授课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报告,教师对报告进行适当点评,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当然,由于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为了让学生不产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压力,可以适当地减少每次课外阅读的量,增加趣味性科普性较好的阅读,同时通过鼓励和耐心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抛出问题、发起话题,学生准备并参与报告或发言,教师总结的三段式课堂教学,借鉴了三明治式教学法。采取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这也促使教师备课时必须进行更多的准备工作,了解相关的研究背景,寻找合适的主题。另外,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也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延伸课堂教学环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资讯,各种网络沟通工具以及日新月异的专业网站或平台,都为现代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专业英语的教学同样也不再受传统纸质资源的限制,应该利用快捷的网络沟通工具,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比如,老师可以将一些有趣的与专业相关的科普文章转载到博客或微信,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络就可以参与课程作业的交流。这样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途径,丰富了教学方式,也大大克服了通过传统有限的图书馆纸质资源检索的单一性。另外,可以通过慕课等现代化教学的方式,将一部分教学上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的内容在网络上呈现。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通过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增加课程学习的机会。

传统课堂的延伸虽然极大地丰富了老师的教学内容,开阔了知识视野,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老师给学生看的专业文献自己必须先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讨论问题,这样隐形压力的存在可以促使老师更加积极主动地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

二教学内容

1.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

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专业英语的课程应该区别于基础英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法讲解、课文翻译、用中文讲解难点重点。专业英语的最大难处应该在于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因而构词法是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要掌握了生物工程专业英语中词根、前缀、后缀以及大量合成词等构词方法,就能对专业词汇有个大致的了解,并通过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词汇并掌握构词法的规则,从而为今后阅读专业英文文献资料、扩展更多词汇量、学习新词汇打下更好的基础。不主张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采取简单机械的记忆方式,这样容易由于效率不高产生厌学情绪,鼓励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的构词法,通过阅读相对简单易懂的专业文章逐步熟悉相关词汇。

2.翻译技能的提升

翻译也是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大学英语不同,专业英语通常结构比较复杂,长句较多,导致专业英语的翻译更应该注意使用翻译的技巧,使翻译过来的文字符合中英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语法规则。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直接的例句强化专业英语翻译过程中经常用的翻译技巧,比如语序的变换、词性的改变,长句的断句及用词的增加和省略等。并适当以课堂作业及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实际应用这些技巧,逐步改变中英文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法习惯。在此基础上,将翻译技巧和能力用于论文摘要的写作,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提高打下一定的基础。

3.教材的选择

专业英语由于涉及较强的专业背景,因此涉及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本专业的发展现状。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都比较迅速。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相关的出版教材都相对比较陈旧,另外,教材编写到出版的时间周期也导致了知识更新的滞后。因此,生物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可以节选一些国外相关专业学术期刊或报纸发表的文章或学术论文,尽量做到讲授的内容与本专业的最新技术、知识体系以及研究热点保持一致。文章的篇幅不宜太长,难度合适,尽量保证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这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有积极学习的态度,保持与专业最新知识同步,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业务水平,也能够保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用于课程教学。

不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能一味地注重最新的技术,也要兼顾传统的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前沿热点的学习,探讨其中与基础知识的联系。应该在课程教学开始的阶段以基础的专业词汇及专业相关的基本原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专业及学科发展的热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

另外,还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课的进度,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多媒体英语科教视频。这些视频可以是科普性质的,但视频都是英文讲解和英文字幕的,要求学生在课前熟悉视频相关的单词及专业知识。由于学生课前自己查阅了单词,并且视频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都是刚刚学习过的,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提升学习的兴趣,视频的科普性质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在观看过程中的提示和观看后对学生的提问,加深了学生对视频内容的学习,听懂其中的英文同时还强化了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多次看前先学、边看边学、看完总结并复述等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让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注重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两个过程,老师不能高高在上光靠自己主观的想法给学生灌输,还应该通过学生评教、同事的听课意见、与学生聊天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以及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取意见的过程中尽量兼顾成绩好和成绩差同学的意见,对于意见较大的要客观对待并加以改进。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反映,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方式的调整。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院校相关课程教师的交流和联系,借鉴他人的先进教学理念,不断探讨适于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方式。

四小结

仅仅通过一门课程有限的学时,生物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效果很难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了解国外专业发展方向及现状的能力。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该注意保持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应该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6

关键词:我形我塑;绘制图形;卡通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70-0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福建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Flash作品创作《活动―绘制图形和卡通画》的创新拓展部分。该部分内容是对绘制图形和卡通画的总结提升,通过学生对自我形象及个人特性的分析,从而帮助其有效了解自我,关爱他人,互助成长。本课选题既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精神,也为其交流展示创设了平台,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凝聚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这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且通过小学Flash课程、美术绘画课程及之前“绘制图形和卡通画”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操作层面上已初步掌握卡通绘画的基本技能。本节课在基于“微课导学、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下,让学生围绕“我形我塑”的主题,开展自主探究,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技能、认识自我、关注他人。本课是对《绘制图形和卡通画》一课的再延伸、再拓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各种变形命令的使用,掌握各种图形的组合操作方法,灵活、合理地运用色彩搭配(特别强调图形色彩中阴影和高光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卡通画的学习,了解设计和绘制卡通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创作卡通人物形象。学生能在“微课导学、研学后教”模式的引导下,利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对探索人物主题进行深入研学,并通过角色汇报等方式深入了解与掌握卡通人物作品创作的方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我形我塑”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个性,欣赏美的能力,增强关注自我、理解他人的意识。

(四)行为与创新

学生分组探究,通过ppt汇报(教师提供ppt模板)。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各种变形命令的使用,掌握各种图形的组合操作方法,灵活、合理地运用色彩搭配(特别强调图形色彩中阴影和高光的用法)。

教学难点:设计和绘制卡通人物。

五、教学方法

采用微课导学、研学后教、导学研讨、训练拓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

教学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LanStar广播系统,Flash软件。

教学资源:素材资源包(课件、微课、学习问题记录单、活动评价单、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等)。

七、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学、创设情境

播放微课视频(《卡通人物头部绘画――绘制图形和卡通画》)。

师:从该视频中我们已学习了卡通人物的哪些绘画知识?

(学生回答:卡通人物头部的眼、眉、鼻、嘴、耳五官各部位的绘画技巧。)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微课导学”内容得出以下结论。

师:在绘制卡通人物的头部比例结构时首先要遵循什么规律(生答:要遵循“三庭五眼”的结构分类规律)?其次,画好五官分解图后通过什么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头部(生答:可以通过调用库元件的方式将已完成的五官部件从库中调出,并将其有机组合在起)?

【课件展示】

五官分解部件图:眼、眉、鼻、嘴、耳。

师:卡通人物创作时必须要考虑人物的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生活环境等相关因素。可见,人物创作的信息是多元化的。今天这节课请同学结合校本主题元素及在对自我个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了解自我,关注他人,“我形我塑”一回创设自己的卡通形象。

【板书】

“我形我塑”――绘制图形和卡通画。

(设计意图:学生再忆校园文化生活,分析自我个性特征,身临其境、举一反三,设计、绘制自己的卡通形象,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作品展示、探讨分析

展示学生微课研学后的作品和“学习问题记录单”(如表1所示),师生探讨、分析作品有待完善的地方。

学生回顾作品,带着问题倾听、思考。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亮点如下。

【问题】:人物比例结构失调,器官绘制变形、色彩搭配混乱、高光效果失真……

【亮点】:人物形象逼真,想象力丰富,色彩搭配合理

小组探究,根据提交的作品与问题记录单,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示范操作、技术引导

师:观看、分析作品案例的优缺点后,为了更好地完善作品,我们可以这样做:

1.难点易化、改进设计

师:当你绘制真实人物时,身高一般是按六至七个头的比例来画。而卡通人物,最常见的比例则是三至四个头高(可以观察一些著名的卡通角色,是怎样的身体比例)。对于不同类型的卡通人物,你可以灵活地设定他的比例。

【课件展示】“卡通人物身体比例结构图”,如图1所示和“畲族卡通人物图”(已融入校本文化元素后的卡通人物作品),如图2所示。

学生观察、倾听、了解卡通人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通常情况各部分比例为1/3)。了解、思考本民族人物的个性特征。

【示范操作1】

师:在绘制卡通人物部件的顺序上具体该如何操作呢?通过对图1卡通人物身体比例结构的学习及欣赏了图2畲族卡通人物案例作品后,知道在绘制卡通人物时,最好由全身开始练习,而不仅仅是练画身体的某一部分。卡通人物多数是以球体或圆柱体为基础,因为这两种形状比较容易掌握(如图3)。

学生在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时,拿出笔和纸同步模仿练习。

师:现在,剩下最难的是人物眼睛的绘制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如何绘制“炯炯有神的眼”呢?这是值得我们琢磨的一件事,根据人物性格特征的不同,及眼部位置和神态的不同绘制方法也各不相同,但通常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示范操作2】

教师示范操作眼睛的画法(操作步骤如图4所示)。

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操作,内化操作要点。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色彩塔配与高光的使用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作品易错点,易化难点、巩固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改进作品设计。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改进作品。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新任务情境下进行学习迁移,巩固知识技能,使之逐渐达到熟练程度,提高认知灵活性。增强交流合作和设计创新能力。)

(四)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请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展示交流。

学生分组探究,通过ppt汇报(教师提供ppt模板)。

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小组汇报作品进行点评,并填写“活动评价单”(如表2)。

学生倾听小组发言,教师评价。

教师对本次活动做总结性点评。

学生聆听各小组及教师对本组作品的点评,吸取经验,取长补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创新实践、知识延伸

课后创新拓展:开展合理想象,分析个性特征,结合校本文化,不断完善作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小组个人作品以“卡通故事串串烧”的形式串联在起,整合成幅带有“故事主题、会说话”的卡通人作品。

要求:①人物性格特征鲜明;②画面色彩协调;③故事线索清晰,主题突出;④想象丰富,富有创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交流应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六)微课复习、温故知新

1.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反思回顾、归纳总结。

【板书】

将学生归纳总结以关键词的形式罗列在黑板上,将相关联的信息用红线连接并标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体会来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再忆微课,复习巩固

师: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同学可能对部分知识点掌握不牢,请在课后观看微课视频,勤加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观看微课导学视频,改进不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师:今天,在“我形我塑”的课堂里,我们了解与掌握了Flash神奇的绘画功能,并从“了解自己,关注他人”的主题入手,创设了自己的卡通人物形象,也学会了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希望在下节课中能看到各小组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卡通故事串串烧”节目。

八、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微课导学,研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课堂在基于校本畲乡文化元素的背景下,以“我形我塑”的探究方式来构建自我形象。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如何掌握卡通人物绘画的技能、技巧,了解自己,关注他人,互助成长。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产生共鸣,从而完成知识点的构建重组,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利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理性回归

“微课导学、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对枯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创设灵活性的校本课堂情境,让课堂充满灵动和趣味。敢于让学生成为舞台展示的主体,踊跃展示、各抒己见,从而促进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理性回归。

(二)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

本课贯穿“我形我塑”的校本主题情境,课堂极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程围绕分析、交流、设计、改进、生成、展示、创新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卡通形象的塑造中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创新发展。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新思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实现授课的目标,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或者实践完成。在翻转课堂中,这种上课形式受到了完全的颠覆,知识传授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的,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协作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会随之变化。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课前学习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注意力不稳定到稳定的过渡时期,他们注意力的持久度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紧密相关,再加上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只有教学内容和形式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学习英语可以在课前通过教学视频或者配套的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小学生的注意力不会持续时间太久,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所以教师在选择微视频的过程中以七八分钟为主,教师要在这有限的几分钟内,将英语的内容简单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的表示清楚,只有充分利用这几分钟,将视频内容有条不絮的展示给每个学生。学生在看微视频的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是一人一机的形式,只有微视频的内容充满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小学生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多角度出发,对学生不同方面的学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课前观看视频,可以明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主要采用微视频的形式,教师在微视频的选取应以本节课要讲述的重点为切入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感知所要学习的词汇、举行和语法等,提前做好交流和学习的准备,为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做好准备。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学习资源,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光靠教师的讲课是无法做到英语水平的整体提升的,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正确选择学习资源,根据教师给定的任务单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二)课堂学习影响

课堂的学习以交流为主,最大的优势在于在最大化地开展好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已有思维,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课前的简单学习有针对性地接受课堂知识,并加强知识的熟练程度。在课堂学习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团体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这是学习英语的一种内化表现。课堂中,教师提前确定好问题,并划分好小组,首先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对课前学习的情况和困惑进行分享,并由不同成员解决小组其他成员的问题,组长要把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在课堂中向老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这种积极的合作学习方式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获得自然交际和语言表达的机会,并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课堂上通过一定的知识背景进行开放性讨论也有助于个人兴趣的充分发挥,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展协作探究活动,教师根据故事内容,教师把学生分为3-5人一组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故事配音、故事表演和改编故事等都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小组合作任务。以《有趣的字母》中makeacall为例,故事中有mr.tall和mr.Small两个角色。可以让学生三人一组,一位同学扮演mr.tall,另一位同学扮演mr.Small,第三位同学则负责故事解说。在学习完wait!wait!wait!两只小蜗牛一路寻找各种交通工具去西班牙的故事之后,可以鼓励同学们相互协助改编故事,将故事主角换成其他动物,寻找不一样的交通工具去一个新的地方。学生在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相互交流,主动探索,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乐趣。

(三)课后学习影响

对英语学习而言,不能一味地听讲和做笔记,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后也能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并能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于学习水平稍好的学生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也能通过课后的学习和知识拓展迅速提升英语成绩。

二、翻转课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词汇方面

词汇是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才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首先要对文章中的词汇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某些词汇的难度和考核要求,帮助学生列出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料。然后,学生可以再课前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链和学习资料,对英文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生词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资料中的情景教学,根据自身对词汇的认知情况对词汇进行造句,使得词汇与自身的生活结合起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与学生围绕疑难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等教师通过设计活动测试了学生自学情况,根据所得结果教师再进行组织下一步的学习任务。

(二)语音方面

语音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环节,这一结算就通过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发音,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发音规则,进而促进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准确度。在翻转课堂模式的作用下,小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让小学生在朗读和拼音的过程中享受拼读的快乐。

(三)语法方面

语法是促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重要基础。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让小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提前预习,课上讨论,课下反复练习,让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充分的满足,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枯燥的语法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翻转课堂势必将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翻转课堂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时,我们应该结合英语学科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翻转的是学习理念及方式,不要为了翻转而翻转,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导学”与学生“行动”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8

1案例引导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临床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临床,接近实际,又要体现出基本知识点。首先,通过给出一个合适的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然后由老师对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接下来,回到开始的临床案例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病例提出诊断诊治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学生们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查漏补缺,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出一个人的“乙肝两对半”的检查报告单,提出问题:该受检对象是一名健康人还是病毒携带者亦或是感染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通过老师对乙肝病毒基本知识点如形态结构、致病性等的讲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开始的病例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强调几个重要知识点如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乙肝的诊断与防治等的掌握[3]。这样的课堂组织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能从中找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文献阅读研讨课

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被鉴定,也有过去已被基本控制的致病微生物又重新流行,构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瞬息万变,课本上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课本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4]。因此,想要了解一门学科的前沿进展,阅读文献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中开设了文献阅读研讨课,并将其安排在了理论课的最后两次课,此时学生已经对微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有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课程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会拟定一个专题,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与流行,然后列出几个相关问题,如(1)禽流感为什么会导致人类感染?(2)什么情况下可能导致禽流感大的流行?(3)目前针对禽流感有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4)针对禽流感引起的民众的恐慌,作为一个医学生,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给出经典的综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1~2篇,让学生课下针对专题和给出的题目,阅读文献查找资料。接下来,就是课上讨论部分。针对八年制学生人数少的优势,进行分组讨论。将20位同学分为a、B、C、D4个大组,每个大组的5位学生分别对应1~5的编号,即a1、a2、a3、a4、a5等,每组分别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5~8min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就自己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陈述;然后,a、B、C、D4组中每组编号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新的一组,即a1、B1、C1、D1为一组,以此类推,共5组。5组同学就4个问题进行交叉讨论5~8min。最后,老师对整个文献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交叉讨论的分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参与得更彻底,对文献了解得更全面[5]。

3学生自主授课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知识相对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笔者通过挑选合适的教学章节,在临床八年制班级中推行角色互换,让学生由过去单纯“听”到主动“讲”。这一转变迎合了青少年们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自主授课的开展,第一要素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社会关注度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动力,因此本研究将逆转录病毒中的HiV这一节作为学生自主讲课的内容。为了防止内容上的重复和单一,笔者将20位同学分成4个组,给出4个专题,例如(1)HiV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2)HiV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3)HiV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4)HiV的研究现状及有无有效治疗方法。每组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备课,准备15min左右的ppt。课上,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台讲授。每位同学讲完,老师从教学内容、ppt制作形式、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作简要点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讲课同学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老师对4个专题的内容进行抽提归纳,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学都上台授课,为了让所有同学都有参与感,笔者要求同学讲自己制作的ppt内容打印为纸质版上交,设立评分标准,由老师批改打分,按10%的比率计入最后成绩[6-7]。实践表明,这种学生自主讲课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4第二课堂活动

对于医学微生物学这种临床基础性学科,实验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课的设立,有利于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锻炼其动手能力。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验课的内容多是一些单纯性验证学科基本理论的简单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本校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培养中,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因此,笔者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了第二课堂的活动。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辅导活动[8]。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在老师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指导老师。一般1位老师带教1~2名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中,笔者首先会对所有参与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则及仪器的安全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等。然后由带教老师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辅导。老师会给出3~5篇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类文献,学生阅读后与老师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学生提出科研问题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文献的阅读及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操作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期间老师可一周组织一次实验进展的汇报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以学生汇报答辩的形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实验进展顺利,实验结果理想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撰写研究论文并发表,并给予一定奖励[9]。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的窗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综上所述,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笔者在对本校临床八年制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案例引导教学和学生自主授课,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考验了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献阅读研讨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给热爱科研的学生创建了一个平台,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尽管新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们中普遍得到好评,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申晓冬,黎庶,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16.

[2]李亚敏,陈俊国.临床医学八年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17-118.

[3]陈静,李树清,张颖,等.以病案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20):2677-2678.

[4]胡晓梅,汪正清,胡福泉,等.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1):1108-1110.

[5]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等.文献导读研讨教学模式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11):1399-1401.

[6]陈霞.学生自主讲课方式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36):662-663.

[7]张洪平,张永红,张海英.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对大学生自主讲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70-72.

[8]何海洋,吴玉章.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2):1885-1886.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9

论文关键词:话语分析 听力教学

论文摘要:话语分析不是单纯的从词汇、语法等这些微观方面分析,重要的是从语境,背景知识等宏观方面分析。本文在总结话语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听力理解的特殊性质提出了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听力理解分析方法。

一、引言

国际上普遍认同以ZellingHarris于1952年发表的Discourseanalysis论文为话语分析的开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话语分析引进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使研究者们可以从多角度研究话语,出现了功能语法、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分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话语分析理论被引进国内,并得到不断地吸收和创新。国内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其定义、理论基础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应用。当然,也出现了不少对话语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他们以不同的理论为指导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话语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话语分析对外语教学的深刻影响。但是,话语分析在国内的发展还比较年轻,所以研究者们对话语的定义、特征及其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不尽相同。而且,目前对于话语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了听力理解、写作、阅读理解以及关注教师话语的质量和数量等各个方面。鉴于此,本文将总结概括话语的定义及特征,结合听力理解的特性,形成一种新的全面系统的话语分析方法,并应用到外语听力理解教学中。

二、话语及话语分析

话语一些研究者叫做语篇或篇章,许多研究者给出了话语的定义。话语通常是指一系列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黄国文,1988;朱元枚,2004)。HallidayandHasan把语篇定义为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语义单位。一段文章,不管长度如何,不管是以口语还是以笔头表现形式出现,只要形成了一个整体,就是一个语篇。话语分析通常指的是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coherent)的语篇(万晓卉,2006)。还有诸如廖益清(1999,2001)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定义话语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不同的话语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对话语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应从微观语篇特征(词素、单词、短语、句子等)和宏观语篇特征(背景知识、语篇知识)方面进行话语分析。

三、听力理解的本质

Buck(2001)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听力理解是一个充分利用来自各个方面信息的互动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wipf(1984)指出听者必须能够辨别声音、理解词汇和语法结构、解释重音和音调、理解意图以及在就近或是比较大的社会文化上下文中解释这种意图。Rost(2005)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听力理解过程,听力是一个接受说话者真正所说的过程;一个加工和重新呈现的过程;一个与说话者协商回答的过程(合作目的);通过参与、想象、情感创造意义的过程。总之,听力是一个复杂的、积极的解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把所听到的和他们已知的联系起来。这些理论可以归结为三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两者相互作用。所谓自下而上是指听力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过许多连续阶段的过程,每阶段的输出又成为下一更高阶段的输入(Buck,2001),又被称为微观信息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将听到的内容出入到大脑,大脑对这些材料分成基本的语言单位,如语素、单词等。接着把这些小的语言单位合并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如短语、句子、段落等,从而完成听力理解。这种方法能够正确地分析句子的成分,但是也很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所谓自上而下是指听力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语言时应用各种知识(Buck,2001),又被称为宏观信息处理过程。进入听觉系统的信息,可以激活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听者利用这些图式假设、推测及推断,预测话语的发展,从而比较快而准确地理解话语所传达的信息。经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语言重新组合,重新构建与听着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也就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andersonandLynch,1988)。但是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的自下而上或是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信息处理过程。在这过程中,是没有固定的顺序的,任意顺序都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同时使用、互相作用和影响。语言不是孤立的声音、词素、词汇和句子的结合,而是一个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有机系统。因此,在理解话语时,不仅要用语言知识,同时还要运用非语言知识,即要运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听力理解的目的。

四、话语分析在听力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话语的定义、特点及听力理解的特性,对听力理解的分析应该微观和宏观兼顾。既要分析听力理解话语的词、句等微观成分,也应从语言运用的环境和语篇整体去理解。这要求在听力理解的教学中,主要加强对词汇、语法知识,背景知识,语篇知识的练习。转贴于

(一)微观分析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

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是理解任何语篇的基础。听力理解中,足够的词汇量和准确的语法知识能快速而正确的达到理解的目的。笔者在实验中,把听者分为两组,提前把即将听到的语篇中的词汇和语法告诉第一组;另一组直接收听听力部分。结果证实,第一组的成绩比第二组的高。可见,词汇和语法对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听力教学中,要多补充类似场景的词汇和关键句型。

(二)了解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和信息处理研究者心理学将人们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进行分类,分为两种:自上而下认识和自下而上认识。前者是指利用先前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处理所接受的信息,后者是指理解事物主要利用刚得到的信息中的单词、句子等材料(BrownandYule,2000)。先前已有的知识可以统称为背景知识(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是一个人所有经历、知识和教育等。在听到类似场景的信息时,头脑中会激活已存的这些信息。一旦听着头脑中已有这种对话场景,听力理解过程就可以推测和假设来完成,即使遇到难懂的单词,也不影响理解。

(三)宏观把握语篇知识

对话语的理解涉及很多因素,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随着话语的展开,听话者需要根据话语的上下语境分析,虽然话语是由一系列句子构成的,但句子意义要受到话语宏观结构的制约,对单个句子的理解并不能说明说话者已经理解了整个话语。这就需要在听整个语篇前预读所给出的信息,整体把握谈话内容。

(四)掌握话语的衔接和连贯

话语的衔接和连贯手段是语义的传接纽带,起到暗示的作用。如一些表示增补或递减的连接词moreover,furthermore,besides等;表示转折的词but,anyhow,actually,however;表示因果关系的词,therefore,so,hence等,听者根据这些词语确定听的重点。在听力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话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达到理解听力材料的目的。

五、结语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是微观分析又是宏观分析的过程。话语分析理论为听力理解教学提供了新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从微观方面的词汇、句子、语法知识方面,又要从宏观把握语篇的知识和语篇的连贯、衔接。笔者相信,通过把话语分析知识引进听力理解教,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anderson,a.andt.Lynch.Listen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Brown,G.&G.Yule.Discourse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篇10

从那时开始,人们知道了关于中微子的很多东西。对中微子性质新的理解总会使人们对于整个基本相互作用领域带来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费米最早的简化模型的尝试直到今天标准模型的建立,中微子的许多信息从加速器、反应堆,以及后来从太阳系和大气环境实验研究中大量地积累起来。而今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中微子只有三种,它们具有极其微小的质量,而且通过振荡彼此转换。

近年来中微子物理的突破性进展主要来自天体物理。特别是人们发现中微子在宇宙膨胀中不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且通过它们与其他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引力,对于宇宙演化有着很多重要的影响。这意味着人们可以从宇宙膨胀历史的研究,对于不同能量和时空标度的中微子的性质提供约束。而检验中微子性质的巨大舞台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微子宇宙学。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是理论与实验粒子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研究的交汇点,在这个迷人的领域中,不同背景的专家们找到了共同语言。实际上它已经形成了天体物理学的一个活跃的分支。如果说20年前,中微子宇宙学还处于早期阶段,理论家们还只能满足于数量级的估算,今天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的观测手段给出的结果要求细致得多的理论分析。

本书从中微子的方方面面对宇宙的历史给出综合介绍。作者们撰写本书的指导原则是力求阐述所涉及中微子现象的主要物理思想,而不是罗列数不胜数的繁杂现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本书主要的关注焦点是标准中微子宇宙学。

全书内容分成7章:1.中微子物理基础;2.标准宇宙模型概览;3.宇宙早期的中微子;4.meV阶段的中微子;5.宇宙微波背景时代的中微子;6.最近的时代:中微子和结构形成;7.宇宙学中微子之今天。

作为宇宙学、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这本自成一体的专著中,作者们把中微子在宇宙学中作用的各个方面汇集一起,从中微子物理基础开始,清晰地阐述了标准宇宙学模型和膨胀宇宙中的统计力学,按照编年顺序介绍从很早开始到今天中微子的历史。这部新颖而丰富的著作无疑会引起在天体物理、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领域从事理论或实验研究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极大的兴趣,对于相关领域更广泛的读者,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丁亦兵,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