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十篇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十篇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58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1

关键词:油田公司;社保工作;工作优化

大港油田公司自成立社保管理中心以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各大类社会保险的运行不仅降低了大港油田公司的负担,还保障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在稳定大港油田公司正常运行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大港油田公司的社保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大港油田公司社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一、油田公司社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有效监督异地退休职工

大港油田公司的职工有很多,呈现遍布我国各地的现象,很多退休职工都会返回户籍地养老。但是,大港油田公司社保管理工作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的对异地退休职工人员进行实际调查,每年都需要依据退休职工人员的生存证明和相关报销票据支付较高数额的保险金,对异地退休职工人员的真实健康、生存状况无法进行有效监督,甚至无从得知异地退休职工人员病故等信息,存在退休职工人员保险金冒名报销和冒名领取的现象。

(二)部分职工对养老金账户知之甚少

大港油田公司的养老账户卡都是由社保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经手办理的,每年年初经办人员将账户中的金额核对后,由职工确认签字盖章,进行养老保险职工卡的存放管理。很多职工很少接触养老账户卡,对养老账户中的内容知之甚少,不知道自己缴纳养老金的数额,公司缴纳养老金的数额,甚至不知道自己养老金账户中已存数额。这种情形下,说明大港油田公司部分职工对养老金账户不甚了解,一旦社保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丢失养老金存档数据等,就会造成较大的麻烦,带来损失。

(三)严重浪费医疗资源

大港油田公司医疗保险报销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如有的医院医生不能严格按照相关医疗制度看病,出现职工一个人生病,全家人都吃药的现象,医生为了收受回扣为职工开具很多不在报销范围内的医药;有的医院为了创收,甚至为职工出具高额医疗检查项目,甚至存在职工和医院合作作弊的行为,为职工出具收费高的项目和冒名住院现象;有的医院为职工医疗多记乱记收费项目;有的医院将不能直接结算的医疗事项也按照一般住院情况结算,如职工打架、自残等。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医疗改革存在较大的漏洞,也造成了大港油田公司医疗保险的浪费,管理工作的困难。

(四)社保档案管理需强化

目前我国和天津市还没有实行统一的规范化社保档案管理办法,但是随着社保制度的深化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将来退休职工人员的社保档案会转向社会化服务管理,单位性的职工要变成社会性的职工档案管理,这样大港油田公司的社保档案管理就会转向国家相关保险部门,这样如果没有较好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的支撑,势必会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对油田公司的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二、油田公司社保管理工作优化措施

(一)参考先进做法,实施照片说话调查

针对异地退休职工退休金的领取问题,大港油田公司社保中心可以参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做法,实施照片说话调查。具体内容为:要求异地退休职工人员每年于第一、三季度送交五寸近期免冠彩照两张,否则就停止对其退休金的发放。异地退休职工五寸近期免冠彩照照相的办法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第一,使用带有日历照相的相机拍摄五寸近期免冠彩照,即退休职工人员的彩照上面带有拍摄时间,否则认定照片无效;第二,异地退休职工人员手持当日挂历拍摄五寸近期免冠彩照。照片送交公司社保档案管理中心后,由工作人员组建原工作老职工对照片进行对照,确认异地退休职工人员的真实信息。

(二)妥善保存社保数据,做好社保数据备份

建议大港油田公司就职工养老保险账户卡参考借鉴天津市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办法,实施双份打印管理制度,一份职工签字盖章确认后,交由公司社保中心保管,一份自己保存,这样既有利于公司保护社保数据,做社保数据的备份,还有利于职工清楚知道自己社保金额的多少,自己缴纳金额和公司缴纳金额,自己未来领取金额等,做到心里有数,对社保数据的保管有双保险作用。

(三)合理提高职工看病负担比例

大港油田公司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存在的问题,需要各主体进行积极配合改革。第一,实行医疗保险制度的微调,合理提高职工看病负担比例,让职工自己负担看病部分比例,让其自觉减少多余医疗行为,降低不必要医疗现象;第二,实行医改解决回扣现象和高额检查项目,降低医疗收费标准,降低高技术检查项目,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收费标准等;第三,加强对医疗部门的监管,针对乱记乱收医疗项目,应该坚决予以扣除,无法直接扣除的项目,实行职工、物价监管部门和相关行政部门的三方检查,限期整改高额检查项目,实行收费标准规范化管理,针对逾期不改的医院,给予相应处罚或取消其定点资格。针对冒名住院报销的情况,执行相关处罚办法,如若有医务人员参与,加重处罚力度。

(四)强化社保档案管理工作

社会保险业务自身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业务性,因此处于其自身业务的需求也要加强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众所周知,社会保险的参保职工从最初的保险办理、失业到最后退休涉及到很多社保管理环节,只有做好所有环节的工作处理才能及时享受社保待遇。在参保职工办理社保参保手续之初,需要将个人相关档案(保险卡和个人详细情况登记表)以原始资料进行存档,其次,在参保后,参保职工要及时缴纳社保费用,计算社保利息及时划拨社保账户,但是随着社保制度的改革和人才流动的需要,有时候还需要对社保缴纳比例、缴纳基数和发放标准进行微调,需要对职工社保关系和社保基金进行转移承接处理。参保职工的社保档案都是职工后续享受社保待遇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不断改革,大港油田公司职工参保范围越来越广,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着职工社保待遇的亲身利益。因此,针对大港油田公司职工的社保档案管理应该尽快构建专门化、专业化的高效运行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吕桂珍.浅析社保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J].活力,2011(2).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2

试点方案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卫生工作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已面临生存危机。为了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消除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改变乡镇卫生院经营步履维艰的局面,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清原县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为指针,已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公有制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迅速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卫生事业特点的权责明晰、监管有力、富有生机的农村医疗管理新体制,有利于吸引社会力量办卫生,增强农村卫生活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改革的主要原则是:

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分开、事业性质与产业性质分开、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分开的原则。把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全面推向市场,把政府应当做的公益性预防保健服务认真做好。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办医方向,以卖为主、先卖后股的改革模式,坚持坚决彻底、不留尾巴的改革原则。

坚持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原则。

坚持保证职工利益不受损害和不增加群众负担原则。坚持确保平衡过渡的原则。

坚持以卖为主或先卖后股的改革模式。卖的是医院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不转让卫生院原有牌子和土地所有权)

出售医院资产收入首先用于支付拖欠的养老保险,其次用于发放拖欠的职工工资及偿还债务,剩余部分建立卫生发展基金,属县政府所有,由卫生局管理,集中使用,用于发展我县的卫生事业。

二、工作任务及时间

今年底,选择少数几家进行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1至3年的工作,原15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民营化。

三、试点工作步骤

1、建立组织。成立清原满族自治县卫生改革领导小组。确保试点单位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成立由县委副书记黄宝华、政府常务副县长王树成任组长,分管副县长张家娟任副组长,卫生局长王淑艳、人事局长郭永贞、物价局长赵俊华、国税局长刘寅东、地税局长王辉、工商局长何凤义、财政局长邵春勤、国资局长关立杰、体改办主任郭启龙、县委政研室副主任于爽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并从人事局、体改办、国资局各抽调一名干部到办公室工作,主任由王淑艳兼任。

2、确定试点单位。南八家卫生院、湾甸子卫生院及北三家卫生院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

3、上报《清原满族县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并得到县政府批复。

4、清产核资及资产评估。

5、召开改制医院的职工大会,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6、职工大会讨论具体方案,上报并得到县政府批复。

7、进行出售公告。

8、竞价拍卖。

四、改制医院的资产界定

1、由卫生局对医院的固定资产(房屋、设备器械等)、流动资产(流动资金、库存药品、暂存款、应收款)、专项资产清产核算;对医院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做出汇总表。再由国资部门确认,然后进入改制程序。

2、资产核定后,由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单位资产状况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3、改制后医院土地使用权处置由资产受让方到国土局依法办理出让或作价入股或租赁等有关手续,未出售的国有资产由县卫生局代管。

五、出售方式和竟卖底价的确定

资产经评估确认后,提前一周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参加竞买者报名时须交纳5-10万元保证金,中标者保证金抵顶购买金,未中标者当场退还,中标人事后毁标者所交纳的保证金作违约金处理。拍卖过程由县卫生改革领导小组主持。

为确保公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国资部门确定的评估价作为竞卖的底价。中标者必须承担债权债务,并办理债务转移手续。医院净资产、无形资产加上竞标浮动价,由中标者现款购买,成交价在100万元以下的须在3日内付清现款,成交价在100-200万元的一周内付清现款,成交价200万元以上的可分期付清,第一次在三日内付70%,余款在改制六个月内付清,如逾期不交,视同悔约,医院所有资产收归国有,已交款项作违约金处理。

六、人员安置及分流办法

1、改制后的医院,原有单位法人地位立即取消,原单位和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自行解除,到县人才中心办理人事手续。改制后,新组建医院第一年聘用原有职工不少于90%,并与上岗职工按《劳动法》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未聘用职工按事业单位分流人员政策执行。

2、离退休职工工资和遗属费按照辽委发[2004]21号文件精神,将1996年前离退休职工工资列入县财政预算。

3、提前退休政策。落实抚委办发[2004]25号(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抚顺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分流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截至2004年12月31日,乡镇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中(含工勤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人员;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并享受退休人员待遇。所在单位已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单位要为其逐年缴纳提前退休年限内应支付的退休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为发放。

4、出售后的医院职工四个不变,即原有身分不变、原有档案工资不变、职称及工资晋升不变、原有养老金缴发途径不变。

七、改制医院的性质

改制后乡镇医院的性质为民营非事业单位。在办理变更手续时,由单位法人自主选择申请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各民营医院新设置科室必须经县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改制后的医院,按照有关规定,成立职工代表大会,设立党支部,归属地方党委领导;实行股份制的医院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六、改制单位的登记

医院改制后,由县编制委员会办理原卫生院注销手续,购买方凭有效证件向县编制委员会申办有关手续。到卫生局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七、改制后法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改革后的法人对医院享有资产处置权、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决策权、人事裁定权。

改制后的法人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行业上接受卫生、物价、技术监督、劳动等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足额缴纳职工社会和医疗保险。

八、几点要求

1、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县乡镇卫生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进行。

2、严明纪律,保证国有资产的不流失。

3、改革过程医院医务人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保证患者就医需求及医疗安全。

4、卫生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全新工作,要不畏难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推进卫生改革向纵深发展。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3

青海省某高校教师对《南风窗》记者说,《条例》出台后不久,学校就被通知,在青海持续工作满30年,女性达到50岁、男性55岁可以申请提前退休,提交报告者一时潮动,听闻仅青海大学一所学校就报了500多人。只差两个月就符合条件的人更是遗憾“落败”。“不过,少数人冷静之后又把报告拿了回来,算了一下账,提前退休损失的工资跟进入社保后减少的退休金差不多。”这名教师说。

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已成定局。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局部尝试和2008年后的试点折戟,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行政法规为改革确立了依据和方向。不过,在具体方案出台之前,不同属性的事业单位、不同年龄层的员工如何差异化对待仍然未知。这也是让部分“老人”恐慌、猜度的原因。

“顶层设计”初具,而后续的可操作方案以及是否将公务员也纳入的政策选择,才是对养老并轨的真正考验。试点失败

众所周知,当前超过3000万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和700多万公务员享受的福利性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的保障性养老制度有着强烈反差。

尽管企业职工养老金已经实现了连续10年、年均10%的高增长,从2005年的人均714元涨至2014年的突破2000元,但养老金替代率仍不能达标,远低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预期的58.5%。相比之下,事业单位和机关的对应数字则分别为70%和100%左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近1900元,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机关公务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启动,部分地方开始了养老机制转型的探索。“有的地方个人也缴费了,但机制没有理顺,结果又退回去了。”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曾对媒体坦言改革的尝试并不成功。

没有统一协调的方案和配套改革,地方既面临阻力,也缺乏动力。这注定了后来进行的试点也不会有实质性突破。

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然而,数年过去,几个地方都无法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性改革交出一份合格的“试点经验”。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晓军调研,5省市在试点过程中实施对象不一致,范围有宽有窄,缴费基数也不统一,有的按档案工资,有的按工资总额,还有的采取“双基数”。缴费比例各地也差异较大,造成同岗同工却待遇不同的状况。

即便实现了“破冰”的广东,也是“半吊子改革”,事业单位员工与普通企业职工一样,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但退休时,待遇依旧按原有标准执行。

“5省市等于最后都停了,没有搞下去。地方肯定是动力不足的,而且事业单位的人员比较抵触―凭什么公务员不参加改革?”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除此之外,地方确实也有具体困难,如果当地事业单位的人数比较多,且以前没有缴费的视同缴费的话,在当地从企业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又不够多的情况下,等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要分掉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现收现付就会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且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职工按制度安排的工资水平不高,让他们拿出一部分钱缴费,的确很难落实。影响最大的群体

事实上,即便是实际收入较高的医疗机构、高校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也对不充分的改革有怨言。

“事业单位虽然退休工资高,但是在职收入比企业低。以我为例,读了很多年博士,又出国进修学习过,到现在工资才1万块钱左右,还不如我的研究生刚毕业的收入。而且,工资收入里只有3000元是财政给的,其他7000元是学校和学院发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教授刘昕说。据他所知,退休后绩效工资和补贴就都没有了,只有五六千块。

公益类事业单位以教师和医务人员为主体,他们将是受改革影响最大的群体。按照最新的统计数字,全国专任教师超过1400万,医务人员达到860万。由于长久以来人员冗余、效率低下的社会形象,行政类事业单位对改革形成的阻力被看作是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在合理性上立不住脚。而教师和医务人员则不同,他们不仅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而且教师群体更是有《教师法》作为法理依据,这使他们在反对并轨时,比其他人更迫切和公开。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值试点方案不久。77名主要来自教育界的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暂时停止在教师队伍中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他们认为,《教师法》规定教师收入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自然也应该包括退休收入不低于公务员。

公务员独立于养老改革之外,双轨制便依然存在,只不过对比力量发生变化而已。过去几年中,一直坚持先动事业单位,公务员暂时不动的思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无法走通,改革很难单兵突进。而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公务员养老纳入社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由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切割而产生的阻力变小,成败的关键便更依赖于改革的成本由谁负担。改革由谁埋单

养老金并轨后涉及的首先是筹资机制问题。按照财政拨款类型的不同,全额拨款、差额财政补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欠费是由财政兜底还是个人补缴,老中青三代人群应该如何区分对待,个人缴费是否应该以涨工资为前提,都需要以全面的调研和测算为基础。

有学者估算,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中少缴费用达720亿。财政不可能为此全部埋单。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相对来说不会涉及很复杂的制度设计,而“中人中办法”则会产生欠缴费如何补、补多少的问题。

“全额拨款或者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看财政能不能兜底,这些人已经欠缴费很多年了,退休之后要动用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基金的部分钱,这可能会使某些地方的社保基金形成缺口。”苏海南说,如果全国算总账,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改由各地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不足部分由财政兜底,这一兜底压力基本不会增加,但是对于财政吃紧、社保基金也不充足的地区,短期内肯定有影响。

在养老基金本身就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如果筹资的办法不理顺,新涌入的事业单位人员无疑会使养老基金的负担加重。人社部最近的公报显示,2013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3019亿元,比2012年再增加371亿元。以财政补贴为重要来源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也受到质疑。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有19个省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较2011年扩大约240亿元。“这么多地方有缺口,肯定只能拆东补西,或者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拨款勉强维持。”刘昕说。

而对于已经脱离了财政供养模式的自收自支单位来说,并轨之后要拿出一部分钱交养老保险是短期内最实际的问题。“有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不好,没什么创收渠道,而且当地财政一般不会为他们兜底,欠费需要单位自己拿钱去补。压力当然很大。”苏海南说。

不过,一些事业单位人员,也并不把进入社保看成坏事。据吉林省某重点中学教师万代远介绍,自己的收入中60%~70%是浮动工资。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制度,退休后只能拿到2000到3000元。“虽然是国家白给的,但也太少了。”他说,进入社保后,缴费基数如果按照实际收入算,退休后拿到的钱肯定会增加。

而在刘昕看来,养老并轨有助于解决事业单位人才长期不流动的问题。“事业单位的人员想走但是又没法走,离开的话退休金就没有了,等于净身出户,必须在体制内退休。去企业的话,又没有养老金累积。”刘昕说,并轨之后,可以使事业单位人才向企业流动没有后顾之忧。方案还有多远

在《条例》中,与养老并轨同时提起的还有建立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这被公众普遍认为是给事业单位涨工资的信号,并依此断定改革并不会真正触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利益。而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在一次例行会上“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表述更是让舆论质疑:双轨制还没有破除,是否又会产生新的不公平?

如果并轨后事业单位建立相应的职业年金制度,则只能依赖单位创收或财政投入。相当于原有的利益非但没有影响,还会增加新的福利。基于此,舆论的质疑也并非完全是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所认为的心理不平衡。以往的社会保障并轨中,名义上的特殊待遇被取消,而以变种的名目继续享受优待的“改革”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这让公众不得不格外敏感。以医疗领域为例,取消公费医疗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不同名目享受“补充医疗补助”,需自付部分可进行“二次报销”,与公费医疗待遇相当。

“职业或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强制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根支柱之一,设计出发点并不是拉大差距,而是减轻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更好地保障职工退休后的水平不比在职时大幅度下降,合理的差距可以有,但必须要有封顶,在制度上规范得更加细致严密。”苏海南说。

其实,在基本养老保险尚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人社部的表态更像是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许诺性安抚,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在刘昕看来,现在还谈不上职业年金,养老并轨的方案恐怕也没那么容易出台。

据甘肃省一名市级单位公务员透露,他所在的市还没有涉及事业单位进社保的问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才刚刚开始推进,很多经营性事业单位还没有转企。2011年出台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留出了5年的灵活时间,也就是说,全国的事业单位行政、公益、经营分类最迟2015年才能全部完成。刘昕认为,在此之前,养老并轨的具体可操作方案很难拿出来。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单轨制扩大内需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即机关事业单位按公务员标准进行养老金的统筹发放,由国家财政全额或部分拨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保体系,由社保基金负责发放养老金。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双轨制的问题日益显现。比如在社保改革之初(1994年),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基本相当,退休人员的工资也相差无几,但十几年时间过去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水平逐渐拉大。2008年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月人均退休金1080元,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机关公务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则是企业的2.1倍。因此,进行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改变退休人员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是实现公平分配的途径之一。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在实践上却进展缓慢,早在1994年就有辽宁、山东、云南、江苏、福建、山西省开始进行改革试点,但各地标准不同,改革方案不同,试点最后都不了了之。2009年初,人保部提出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个省市进行试点,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使之与企业基本一致。但问题是,进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改革究竟是为财政甩包袱,还是进行制度上的统一,这是不同的问题。

据报道称,之所以能够下决心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因为财政不堪重负。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事业单位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从这个角度看,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为了给财政甩包袱,减轻财政负担。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一目的,那么养老保险改革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造成强烈的社会不公。而且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支出是“比照”公务员执行。这一“比照”就有许多地方以经费不足等原因为由,拖欠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工资,所以名义上事业单位退休金很高,但实际上却有一定折扣。再者,尽管公务员只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20%,但公务员的福利水平要远高于事业单位。从减轻财政负担的角度看,应该将公务员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否则,单纯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制度仍然是双轨制,国家财政仍然要负担大量的公职人员,并无法实现减轻财政负担的目的。所以,单纯进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是一项不彻底的改革。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预设方案存在的问题

人保部改革方案的提出,从改革方向来看,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改革的方向没有错,问题是改革的目的,即进行制度变革。而且在预设方案中提出要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降低至企业水平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还是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一“升”一“降”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第一,收入水平高低反应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好坏,它是衡量福利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现有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和公益性事业单位。如果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很可能与政府机关保持一致;而生产经营性单位和公益性事业单位很可能与企业保持一致。如果降低退休金对这两类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似乎不太公平。这是因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是教科文卫等机构,这些机构的公职人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龄较长,学历较高,如果按现行退休年龄计算的话,这些人的工龄往往较短,退休金的代替率较低,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且在《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比照公务员。尽管决策部门提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但从实践上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的效果并不理想,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来说,面临资金来源问题。在现今医疗费用高、教育费用高的情况下,再由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立年金恐怕会造成更严重的矛盾。

第二,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状况看,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工资不利于经济振兴计划的实施。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受此影响,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急剧变化,2008年上半年,我国还处于严防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加剧的阶段,到下半年由于出口大幅下降,投资减少,大量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经济迅速陷入萧条之中。为此,国家在2008年底提出了全面振兴经济的一揽子方案。如4万亿元的经济振兴计划、降低税负、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9年,政府又提出了十大行业振兴计划。从这些政策措施可以明显看出,政府实行的是逆经济风向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扩大总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而扩大内需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熟悉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人都知道,消费是收入的增出数,如果是直线型收入函数,随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按固定比例增加。比如假设某直线型消费函数y=0.7C,边际消费倾向为0.7,即收入为100元时,其中有70元用于消费,而当收入增加到200元时,消费也相应增加到140元。从消费函数可知,只有当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也相应增加,如果收入水平下降,消费自然也随之减少。所以,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自然会减少他们的消费水平,在我国日益老龄化的背景下,减少这部分人群的收入,就是减少了主要一部分消费力量,并非促进经济发展的明智之举。

第三,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还会影响到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于已经退休人员来说,当他们得知自己的收入将会大幅下降时,自然会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未退休人员来说,预期到自己退休后收入水平将会下降,在职人员也会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生活所需,因此增加储蓄意味着现期消费的下降。而对于企业职工来说,无论是退休人员还是在职人员,都无法形成收入一定增长的预期,他们的现期消费水平很可能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这样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对企业人员的消费(收入)没有产生正面影响,而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收入预期产生消极影响,导致现期消费下降,对总需求来说,非但没有起到扩张作用,反而起到抑制总需求的作用,这与我们的政策目标相违背。

第四,改革过程中一些制度的改变和新建还不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极不完善,特别是医疗改革效果不佳,造成全社会性的看病难现象。对于退休人员而言,这种制度的不完善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为退休人员相对来说年老体弱,在医疗上的支出更多,如果收入水平下降的话,为保证基本的生存医疗支出,必然消减其他方面的开支,也会减少消费需求。所以扩大总需求,增加消费需求,不仅应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而且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而需求增加,商品能够销售出去,企业才会回暖,投资才会增加经济才可能逐步复苏。

所以,解决退休人员养老金收入不公平问题,立足点不应放在减轻财政负担上,而应放在提高居民福利水平上。从措施上看,应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使之逐步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看齐。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都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但企业的养老金涨幅远低于事业单位,这也是造成企事业单位养老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还应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直到最终缩小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这样,才会在不降低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实现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提高,即“帕累托改进”。否则,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而企业退休人员的收入没有得到提高,企业人员的福利水平没有提高,而事业单位人员的福利水平又大幅下降,非但没有实现“帕累托改进”,反而造成了“帕累托累退”的局面,直接导致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不仅能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我们知道,企业转制以前,不同类型单位的收入水平基本相当,转制后,大量企业职工下岗,而今当这部分人到了退休年龄之后,退休金又变得非常微薄,许多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相当困难,由企业人员来承担转制成本,对他们来说有失公允。因此,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不仅是对他们生活的改善,也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是对民生的一种促进和改善。相对降低事业单位养老金而言,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既有利于改进民生,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是一种“多赢”举措。

三、结论

从人保部提出的改革设计方案可以看出,将养老保险制度从双轨制转变为单轨制是未来改革的方向,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改革的必然结果。但在改革措施的选择上,方案中提出的措施有不尽合理之处。实行单轨制,除了要将公务员也纳入社保体系之内,主要应侧重于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们才有动力增加消费,扩大对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需求,社会上才会实现购买力的增加,扩大有效需求。建立和谐社会,消除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不是让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无力消费,而是要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提出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想尽各种方法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经济背景下,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对扩张总需求只会产生负面效应,而增加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对扩张总需求只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一正一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不言而喻。我们期待政策设计者能够从积极的角度探讨社会福利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期待改革能够取得成功,早日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琼、、邓仲谋:搞好二次分配、维护公平正义[n].广州日报,2010-03-29.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广大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安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实施步伐,务求取得应有成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3年6月19日

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的基础上,加大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力度,取得初步成效。这对深化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项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部门和地区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条件不配套、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为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对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企业退休人员长期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晚年生活应当通过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同时,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

各地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目标和要求,以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和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为宗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和规范管理服务办法。要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资源,努力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他们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街道和社区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跟踪了解企业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帮助死亡企业退休人员的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集中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经常开展组织活动,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提供方便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和帮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

企业退休人员中由中央管理的领导干部的移交、管理问题,另行规定。由县(市)以上各级党委管理的企业退休领导干部,在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时,人事档案暂不移交,街道和社区可先建立这些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的信息库。

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形式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是将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与服务。大中城市和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社区建设比较规范的地区,应主要采取这种形式。中央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的退休人员,原则上应纳入其常年居住地或户口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实行属地管理,其养老保险关系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仍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

由于各地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现实可行的管理服务形式。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可以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确定或设立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对退休人员实行管理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统一机构名称、统一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等方式,加强对这类管理服务机构的指导和规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企业原有的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人员和设施一并移交当地政府,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社区组织不够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分散的县,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对企业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服务。部分地区经当地政府确定,由有关部门、单位建立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人员及活动场所,继续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逐步移交和当地社区建设的发展,这几种管理服务形式应逐步过渡到由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

四、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街道、社区和企业党组织建设,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尚未建立党组织的社区,要加快党组织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的目标。企业退休人员中党员的组织关系要转入居住地党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其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分离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党组织;又被原单位返聘的,组织关系继续留在原单位;受聘于其他单位或外出务工经商半年以上的,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地区或单位的党组织。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要认真抓好这项工作,及时将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编入基层党支部,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及时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转到街道和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领导干部,街道党(工)委和上级党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这些退休人员能够按原来的职务级别阅读文件,参加相关的会议和活动,确保他们的政治待遇不受影响。

在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关部门和街道、社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消除企业和退休人员的顾虑,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五、尽快落实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条件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精神,加强街道、社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街道和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可设立或确定负责劳动保障事务的机构,具体由各地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人员编制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方案,商同级编制部门确定。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以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经费由财政安排。要采取措施统筹解决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场所和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满足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政策查询、工作人员办公和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的需要。

六、继续落实企业在一定时期应承担的责任企业应加强与退休人员所在街道劳动保障机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移交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问题。移交的人事档案要做到材料齐全、完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由企业继续按有关政策发放。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继续由原渠道支付;企业退休人员居住的企业住房,尚未实行房改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仍由企业负责。企业不得以社会化管理为由随意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现有的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设施,要继续发挥作用,并向社会开放。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6

10月15?16日,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在两天的闭门会议中达成了多项共识,而关于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并轨这两大问题已基本没有悬念。但这两项共识日前遭到了许多人的不满。

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保部”)就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团队参与制订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而“清华方案”因提前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毁誉参半。反对者将焦点对准了延迟领取养老金的提法;赞同者认为这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方案,只是还需要过渡和调整。

到底该如何实现养老保障全覆盖?如何解决双轨制或多轨制问题呢?《新财经》记者为此采访了多名业内专家。

延长缴费替代延迟退休?

就在2012年7月,人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到65岁。而在今年4月召开的博鳌论坛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再次提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讨论。

对于讨论会确定的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改革方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吕国营认为:“我理解的缴费年限是最低缴费年限,《社会保险法》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如果延长的话,肯定大于15年,而所有在职人员的缴费年限基本都超过15年,即使延长缴费年限,影响也不会太大。但反过来说,延长缴费年限对于解决养老金缺口的作用也不会太大。我个人认为,制度制定者只是想用这种办法来替代延迟退休,因为延迟退休年龄的办法阻力太大,而延长缴费的办法阻力更小,也更便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近十年来一直反对延迟退休,他表示:“一个政策一定要顾及本国的国情,中国的大部分劳动者都是蓝领工人,而且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中国劳动者年纪大一些的时候,企业就不待见了。更何况中国人目前的退休年龄平均只有53岁,都没到退休的标准年龄,在这种情况下,再往后延迟5年有何意义?”

吕国营告诉记者:“如果退休的人多了,在职的人少了,在劳动力稀缺的大背景下,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的。但中国目前的国情并不是这样,我们还存在大量失业人群,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这个时候推迟退休年龄肯定是错误的。”

对于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到65岁的说法,吕国营表示:“即使推迟退休年龄也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推迟退休年龄是一步到位的,都是渐进式的推进,比如每年推迟一个月或两个月,即便对公平有影响,影响也不会太大,而且按照这样的推进速度,延迟到65岁退休也需要几十年。”

事实上,不少国家在推迟退休年龄问题上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多交多得、少交少得。比如美国的标准退休年龄是65岁,但美国公民也可以选择62岁退休,提前退休的人就拿不到标准退休年龄该拿的退休金;如果超过65岁还在工作,退休以后的待遇就会在标准待遇的基础上乘以一个系数,用这种办法来鼓励大家晚退休。

养老金是否必须并轨?

这次养老制度设计方案的另一个焦点就是养老金并轨问题。多年来我国都在实行养老金“双轨制”,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的人因退休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能相差2?3倍。

随着“双轨制”弊病越来越明显,实行养老金并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早在2008年1月,人保部就要求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五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因改革试点方案中要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导致很多事业单位职工因怕退休金减少而要求提前退休,致使这次改革无果而终。

如今,提到养老制度问题时,人们总是把焦点对准“双轨制”是否并轨上。唐钧对《新财经》记者表示,“双轨制”肯定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公平的,但简单的“并轨”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只是“”,而是“七轨”,包括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农民、城市居民、军人和农民工。所以说,仅仅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工人并起来,也并不意味着公平。

而吕国营认为,现在并轨似乎已经不是重点,因为还不知道是并成一轨还是多轨,如果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并成一种养老制度,那一定是《社会保险法》中强调的一个基本方针——保基本,也就是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此前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方案存在利益刚性问题,就是因为利益刚性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强烈反对,这也是改革推行不下去的原因。

唐钧认为,在处理养老金并轨问题时,把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降下来,对谁都不利。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与事业单位相比养老金的确低了很多,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在2000?2500元左右,以大城市的消费水平,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的。况且在这些退休金里面,还涉及老人最关注的看病问题,因为现在的医疗保障也不完善,在仅有的养老金中,老人还要留出自己看病的钱。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职工平均2000多元的退休金算是很低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唐钧的观点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企业的养老金标准,但这个办法可能也得不到财政的支持。”

吕国营也认为:“如果提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钱从哪来?这意味着要加重企业的负担,企业愿意吗?企业能承受吗?企业不能负担,其他的办法也很难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量,总不能让国家印钞票吧,那样就通货膨胀了,所以这条路也行不通。”

美国在里根时代曾运用过供给学派经济学经验,其中之一就是给企业减负。所以吕国营认为:“政府福利太多,打击了企业的经营积极性,用增加企业负担的方式来提高养老金待遇不太可能。最重要的是,大家不要以为养老金并轨了就是天大的好事,并轨后全国统一的标准一定是低水平的,在任何国家都是这样。”

被忽视的群体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人的养老问题,媒体和专家关注的焦点总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上面,农民工和农民养老问题也偶尔有提及。但是,大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群体,就是在大部分民营企业或者小公司打工的职员。

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二线城市,这部分打工人群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些人既不属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不属于企业的职工,他们打一天工赚一天钱,一旦失业,没有退休金、没有任何养老保障。

唐钧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这类人群的养老问题,这些人名义上每个月都交了各种保险,但是只要一流动,之前交的保险可能就拿不到。现在也有一些所谓的办法,但这些办法都不靠谱。按照现在的规定,比如你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沈阳老家,可以把之前自己交的那部分的8%的保险金带走,而单位给交的20%只能带走12%。

即使这样,保险金转移也很麻烦,如果你要离开北京,北京肯定不愿意将辛苦收上来的钱让你说带走就带走,而接收地沈阳也不愿意在你比当地人少交钱的情况下拿和别人一样的回报,结果两头不讨好。目前只统计了有多少人交了养老保险,但没法统计有多少人将来拿不到养老金。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奥巴马遭遇了美国政府停摆16天的危机,而驴、象两党矛盾升级的焦点就是奥巴马主导的医改法案。美国的医疗保险分为三部分:主体部分是商业医疗保险,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员工,他们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同时这些员工的家属也以企业为单位,集体参加连带保险;第二部分是这些人退休了之后,联邦政府有一个老年医疗保障计划;第三部分是针对一些穷人和残疾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联合推出了一个穷人医疗救助计划。

吕国营告诉记者:“这三部分人群加起来,美国的医疗保险覆盖了85%以上的人群,而剩下15%的人是既没有在大中型企业上班,又没有到退休年龄、没有残疾的人,他们在小公司就职,收入也不低,但是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却没有覆盖这部分人群。而奥巴马的医改法案就是想把这部分人群覆盖进来,但阻力很大。”

对于中国的养老覆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珍也谈了自己的观点:“目前中国解决了城乡居民养老的覆盖制度,这是一个巨大进步,但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是最优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

李珍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是保险制度,而是政府津贴制度与自愿的个人储蓄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把这样一个制度贴上“社会养老保险”的标签,其政策的副作用是明显的。

首先,财政转移支付补贴城乡居民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将给60岁的人口发放津贴与子女参保缴费捆绑在一起,使财政支出的政治收益大打折扣。其次,复制来的个人账户和参量,对养老保障几乎是无意义的,效率损失也是明显的。以新农保为例,很多农民是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但为了照顾制度形式上的统一,领取的年龄也设定为60岁。而且,绝大部分参保者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即每年缴费100元,大多数人也只会缴纳15年,15年后个人账户缴费只有1500元,这对养老有何意义?再说,在几十年中,从征收到保管这些钱的费用远远高于保费本身,可是学界和政界从来不讨论这些成本。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制度

中国到底该实施什么样的养老制度呢?

李珍认为,形式上统一的制度既没有解决不同群体老年收入的“不平”,也没有解决制度间所谓的“不公”,反而引起了价值观的混乱和效率的损失。

李珍向记者表示:“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只有37%左右,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的二元结构明显存在,城乡及两个部门之间的收入稳定性和收入差距很大,将所有人都覆盖在一个制度内,在时间上过于激进。费率和待遇的高或低会成为两难选择,费率太高农民和非正规就业人员进不去,费率太低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达不到保基本的目标。”

所以李珍建议,中国老年收入体制的建设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人口的全覆盖原则,二是制度组合的差异化原则。政府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要为全体老年人提供保护,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制度,不同人群适用不同的制度组合。最后达到的效果是:不付费者最低生活有保障,付费者老年收入保基本,自愿储蓄者锦上添花。

具体而言,第一,要结牢最低生活保障的老人,将绝对贫困演变为相对贫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相应提高。第二,建立农业人口和城镇非就业者的老年津贴制度。现在只需将新农保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制度取消既成为老年津贴制度,不用改动津贴对象,但可以提高受益者的年龄,同时提高目前的津贴水平。第三,建立二元的非农就业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提高现有的职工养老保险门槛条件,为参保者提供基本保障,让现有制度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一个新的基本养老保险,以较低的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以较低的费用获得相应较低的保障。第四,通过税惠制度建立锦上添花的资源性养老储蓄制度。中国人的储蓄偏好对于应付老龄化是一个正能量而不是负资产。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厂办大集体;改革成本

厂办大集体改革成本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改革的实际支出,是可以预计的经济成本。隐性成本则隐藏于企业改革成本之中,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

一、隐性成本

相对于显性成本来说,隐性成本隐蔽性大,难以避免、不易量化。例如:改制企业人员进出可能影响工作正常开展产生的运营时间成本;职工安置存在地域或企业差异可能产生的队伍稳定成本;已安置职工在改革完成后仍提出诉求需要处理所涉及的额外安置成本;主业及改制企业面临新形势现状的环境适应成本;主业及改制企业制度重新设计、推行产生的制度成本;改制时机和方式的决策选择产生的机会成本;改革可能推进缓慢而产生的内耗成本等。由此可见,厂办大集体改革成本中的隐性成本相对于显性成本来说可能成本巨大,且不可预计。

二、显性成本

一般而言,厂办大集体改革的直接经济成本涉及企业改制费用与职工安置费用两项内容。

(一)企业改制费用

企业改制费用主要包括清产核资经费、企业改制费用和企业破产费用。其中:清产核资费主要涉及对改制、破产企业本部及对企业产期投资的清产核资,成本估算的参照《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企业改制费用主要涉及工商注册、商标注册、税务注册、土地登记、产权登记、劳动登记、土地转让以及产权交易等,成本估算的依据是《企业注册登记费收费标准及其收入使用范围的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登记收费标准》等相关费用的计算方法;企业破产费用主要涉及收回债权、清理债务而支付的费用,成本估算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企业破产费用=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财产的费用+管理人执行费用报酬聘用工作人员费用”。

(二)职工安置费用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厂办大集体改革成本主要包括:一是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主要是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所需的经济补偿金;二是历史拖欠的相关费用,主要涉及拖欠职工的工资、集资款、社会保险费、医疗费、取暖费、独生子女费等费用;三是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的相关费用,主要是未参保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的统筹外费用、医疗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等费用;四是不参加改革集体职工的预留费用,主要涉及这类人员改革后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等。

1.经济补偿金按照《劳同合同法》,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补偿金=职工月均工资×平均工龄×人数

2.历史拖欠相关费用按照实际发生,可参照如下公式:

历史拖欠相关费用=拖欠工资+集资款+应缴未缴社保费用+医疗费+取暖费+独生子女费+其他

3.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相关费用可参照如下公式计算:

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相关费用=未参保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基本养老费用+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统筹外费用+其他

4.不参加改革集体职工预留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不参加改革集体职工预留费用=(月生活费+月社保缴费)×12个月×年限×人数

三、显性成本算例研究

假设某国企有100户厂办大集体企业,其中严重亏损、资不抵债、需要实施破产的厂办大集体有10户,其余90户企业按照国务院18号文倡导的改革方式向外部投资者出售。根据抓大放小、粗略估算的原则,估算该国企厂办大集体的改革成本费用。

(一)企业改制成本估算

针对企业改制费用估算如下。

1.所有100户厂办大集体在进行改革前,必须完成清产核资工作,该费用依据北京市《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大体估算,假设100户集体企业的资产均在1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则每家需支付清产核资费用约为5万元,共计500万元。

2.假设90户厂办大集体均改制成功,参照国有企业改制费用,平均每户大约需30万元,则共计支付企业改制费用约为2700万元。

3.企业破产费用=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财产的费用+管理人执行报酬、费用、聘用工作人员费用。

(1)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依据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标准按照财产案件标准的1/2比例交纳,最高不超过30万元。假定严重亏损或歇业的企业10户左右,每户企业资产评估值1000万元计算,则每户企业的财产案件诉讼费为4.09万元,则需支付诉讼费用40.9万元。

(2)管理人执行报酬。依据《最高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管理人执行费用报酬标准:人民法院应根据债务人最终清偿的财产价值总额,在以下比例限制范围内分段确定管理人报酬:超过五百万元至一千万元的部分,在8%以下确定。假定严重亏损或歇业的企业10户左右,每户企业资产评估值1000万元计算,则需支付诉讼费用800万元。

(3)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财产的费用和管理人执行费用、聘用工作人员费用,根据北京市律师事务所对这两部分的收费标准合计大约为30万元。假定严重亏损或歇业的企业10户左右,则需支付两部分费用合计300万元。

综上所述,改革需企业破产费用为1140.9万元。

(二)职工安置成本估算

1.经济补偿金

(1)破产厂办大集体

破产厂办大集体的集体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假定100户厂办大集体共用职工10万人,平均每户企业1000人,则破产厂办大集体共涉及集体职工约1万人,假定集体职工月均工资3000元/人,平均工龄取20年,则需支付经济补偿金60000万元。

(2)社会化改革的厂办大集体

假定集体职工全部到改制后企业工作,涉及集体职工人数为9万人,月均工资3000元/人,平均工龄取20年,则需支付经济补偿金540000万元。

综上所述,改革需支付经济补偿金总额为600000万元。

2.历史拖欠相关费用

假定该国企厂办大集体累计拖欠的职工工资,以及应建未建社保费用、应缴未缴社保费用,以及取暖费等,大体估算为1200000万元。

3.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相关费用

(1)未参保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相关费用

未参保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相关费用仅涉及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问题。

未参保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基本养老费用=月社保缴费额×12个月×年限×未参保人数=月均工资×20%×12个月×年限×未参保人数

假定该国企厂办大集体中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2000人,按月平均工资2,000元计算,集体企业按月均工资的20%补缴15年社会保险费,则改革需支付未参保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的相关费用总额为14400万元。

(2)已参保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相关费用

已参保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相关费用涉及医疗、生活、住房、交通等补贴费用等。

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统筹外费用=月补贴费用×12个月×年限×人数

假定该国企厂办大集体中现有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共5000人,月补贴费用按800元/月计算,预留10年费用,则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统筹外费用为48000万元。

综上所述,改革需支付离退休集体身份人员相关费用总额为62400万元。

4.不参加改革集体职工预留费用

假定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含10年)的集体职工,预留改革费用支付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用直至退休。假设该国企厂办大集体男职工60岁退休(现50岁及以上男职工约12,500人,平均年龄取55岁),女职工50岁退休(现40岁及以上女职工16,000人,平均年龄取45岁),生活费按2,000元/月的标准计算,社会保险费按月收入20%缴纳,则不参加改革集体职工预留费用总额为410400万元。

经计算,该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显性成本大约为2277140.9万元,其中企业改制成本4340.9万元,职工安置成本2272800万元。

参考文献:

[1]徐永前.厂办大集体改革100问[m].法律出版社,2011.

[2]财政部企业司.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施国栋.企业隐性成本的控制[J].浙江勘察设计,2005(05).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406.1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目前历经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发展,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本企业离退休职工达到3198人,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尽过力,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中流过汗,如何对离退休职工实施“六个老有”方针,使得老员工可以安度晚年,促进企业的稳定性发展。

一、离退休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

在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中,政策性质较强、牵涉面广泛、管理服务目标具有明显个性化特征,导致在实际管理运行中经常面临如下困难。

1.离退休人员呈分散性居住,给离退休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煤炭企业的大多数老职工从四面八方调入,大部分职工离退休之后,往往会选择回到家乡生活,由于居住地比较分散化,导致在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服务难度。

2.部分离退休老职工年高多病,他们的身体机能衰减,体力逐渐下降、精神状态欠佳,致使他们缺乏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同时他们容易感到空虚孤单,严重时引发老年疾病。

3.煤炭企业加入了地方基本医疗保险,但离退休人员依然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个体医保门诊费用低,还有入院治疗“门槛费”,从而使得离退休人员产生相当重的经济压力。

4.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市场竞争剧烈环境下,部分离退休职工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他们依然存在为企业奉献的热情,但发挥智力及劳动力资源的希望受到制约。

二、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的思路

(一)贯彻老有所学原则

煤炭企业应当让离退休党支部起到有效的作用,加强政治知识学习,从而培养离退休职工的政治素养;通过指导他们学习时事政治,或者阅览企业形势内容,协助离退休职工实时了解国内外社会发展形势,还有企业重大事件,从而促使他们同步于社会的发展要求。此外,企业可以组织离退休职工学习科技知识,以及老年人保健知识,使得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贯彻老有所乐原则

大部分离退休职工,自从离开岗位之后,远离了,往往极易产生孤独感。这就要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让党员骨干起到带头作用,举行适合老职工参加的活动,使他们在参加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同时培养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在举行老职工文化活动中,要求针对不同晨练点的文化生活,或者在强身健体活动中,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深入分析离退休职工的心理需求,发挥退休党支部、具有特长老职工的作用,从而培养出具有文艺特长的团队,促进离退休职工精神文明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贯彻老有所养原则

煤炭企业在落实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中,要求构建完善的基础养老保险机制。根据有关政策规范,逐步明确离退休人员参加工作时间、出生日期以及缴费年限等内容。若职工达到离退休条件,企业可预先计划好工作衔接手续。针对离退休职工的各项待遇,要进行准确性计算,维护离退休职工的合法权益,严格审查投保职工的信息,保证准确性计算出离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企业为了获得离退休职工的理解及认同,可以采取公示方法,公布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状况,必须由本人签字来确认。

(四)贯彻老有所终原则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服务性、关心的观念,对离退休职工的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由于有些离退休职工长时间患病,企业可组织相关人员,及时上门问候及关心,把握好他们住院及死亡的信息。若离退休职工病重或死亡,符合一定条件者,要求尽可能满足离退休职工家属的特殊性要求。在离退休职工善后事宜处理过程中,企业可以编制合理的工作流程方案,具体表述各环节内容,协助家属申请办理丧葬补助金、遗嘱性津贴,使得离退休职工和家属体会到企业的关心及爱护。

三、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策略

(一)健全管理机制体系

煤炭企业要加强社区管理工作,在社区管理范围内,对破产及重组的离退休职工进行归纳,防止出现不必要档案移交手续。在构建管理制度体系中,力求完善性,安排专业性工作人员,对离退休职工档案进行统一化管理;根据离退休职工的保险机制,还有实际工作状况,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促使医疗保险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通过这样做,可以处理好离退休职工管理的问题,对于没有归纳到社区管理范畴内的离退休职工,还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大社区管理力度,努力达到社区社会化管理目标。这就要政府相关部门作出科学的指导,来协助制作方案,明确社区管理部门人员的责任,实现在社区管理范围中将全部离退休人员加以纳入。

(二)加大宣传力度

企业想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当充分运用宣传栏及滚动屏等多媒体载体,从而加强宣传共组,引导离退休职工及时悉知有关政策方针,逐渐消除心理产生的疑虑。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可以转变他们依赖于计划经济环境的心理,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符合社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更多的理解及宽容,使个体的意愿、看法以及需求得到合理表达。此外,企业还应该配合好退管部门工作,深入到社区管理中,促进离退休职工的有效交流,与邻居和睦相处。在社区管理过程中,需求指导离退休人员,面对生活简单问题,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解决。

(三)构建退管人员团队,提升退管管理水平

在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中,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转变退管职工的服务目标,要求培养退管职工的总体服务水平。作为退管职工,必须要意识到肩负的义务,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服务素养,加强管理能力,可以适应大规模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中,符合工作岗位的发展变化要求。企业要针对退管工作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便于推行人性化服务管理策略,使得离退休管理更加有感情有温暖。

(四)强化社区党组织建设

煤炭企业要选择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健全的离退休党组织。在离退休职工中,找出党员居住地方存在的差异性,组建一支离退休党员工,鼓励就近离退休党员,加入到党组织,使得党组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社区党组织,从离退休人党员工的实际情况,执行党基本路线方针,制定新时期管理目标,实施多样化组织活动,可以是娱乐、体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党员在参与活动中体会到快乐,从而加强党员的组织理念,确保党组织充满活力及先进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安崂胪诵萑嗽保还能潜移默化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使得他们可以过上良好的晚年生活,同时推动家庭及社会稳定性发展。

参考文献: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9

沐川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于2001年3月开始至2003年12月结束,历时2年零9个月,改制前,全县有4户国有粮食收储企业,4户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在职干部职工573人。由于粮食市场的全面开放和经营不善,企业负债累累。2001年,县粮食局按照省、市、县有关粮食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深入扎实地进行了粮食体制改革工作。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全县4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全部注销,4户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全部退出国有序列,新成立了1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全系统573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实现了粮食系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转制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力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连续四年创收50多万元,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为让全县粮食系统全体职工支持、参与改革。我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8个宣传工作组深入国有粮食企业进行广泛细致的宣传,以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和职工会、职代会、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的形式,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粮食体制改革的政策,帮助分析当前粮食企业发展形势,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行粮食企业改革重大意义,从而增强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深入调查、弄清家底。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前,粮企转制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对全县8户国有粮食转制企业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摸底,通过查阅档案、听企业汇报和与职工座谈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资产、债务、实物、人员构成,安置费用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并登记造册,准确翔实地掌握了企业的基本情况。针对原企业存在的各种经营负债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各种应付而未付费用的实际问题,专门成立了清算小组,对帐务进行了彻底清理和认定,解决积压多年的遗留问题。维护了企业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粮食企业改革的顺利实施。

3、反复论证、优化方案。一是积极与兄弟区县联系,吸取他们改革中好的经验,寻找适合我县县情的改革可行之路。二是加强与体改办、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工商管理局、财政局、地税局、房管局和金融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妥善解决企业的负债、资产变现等难点问题。并征求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为细化改革方案提供了充实的依据。三是改革方案从起草到上报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进行反复推敲、反复论证,保证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坚持原则、稳步推进。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补偿过程中统一标准,无论是原企业法人代表还是一般职工,一律按补偿标准和程序进行补偿,不搞特殊化,有效的促进了粮企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一是人企分离。从2001年3月至9月,历时半年,实行了在职职工全员身份了断,离退休人员移交社保,符合内退条件的职工实行了内退。部分职工返聘上岗,未能竞争上岗的职工解除了劳动关系。二是企业重组经营。2003年12月,粮食企业实行转制,成立了粮油购销公司,原4个国有粮食企业转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返聘上岗职工全部解聘,领取安置补偿费和医疗补助费,返还上岗保证金。5年内内退职工全部移交社保,10年内内退职工一次纳至退休年龄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费到社保局,并领取一次性至退休年龄的生活费,与原企业脱离关系。

二、取得的成果

1、创新方法、狠抓落实,维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严格按照省、市、县有关粮企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创新工作方法,狠抓落实,维护企业改革稳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了无上访的事件发生,有效的维护了系统稳定。一是摸底调查、把握关键。粮企转制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转制粮企的下岗职工登门到户的进行了摸底调查,对职工所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了核查,并登记造册,做到了“不遗一户、不缺一项”。二是加强沟通、寻求共识。对要上访的企业下岗职工,我们坚持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明,引导他们依法、依规、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对有特殊困难的下岗职工,采取其它方式和途径,尽量给予解决。凡是政策规定的,严格按照政策办,政策规定以外的,坚持耐心细致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寻求理解、谋求共识。三是真情关怀、赢得理解。始终坚持把企业下岗职工的问题控制在逐步化解而不是激化的状态,用够用活政策。在退休、养老、医疗保险等切身利益方面,坚持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在个人生活方面,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了粮食职工情绪,促进了粮企改革的顺利完成。

2、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改革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入手,狠抓企业制度建设和粮食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国有粮食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了稳步增长。一是制定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员工行为规范准则》,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了行为。二是开展了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了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主渠道作用,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完成购、销、储任务。四是转变经营方式,充分借鉴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科学谋划经营突破口,大力培育现有和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以产业多元化并进的发展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做好粮食市场占有率和现有仓储资源两篇文章,实现了粮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公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连续四年创收50多万元。

三、经验与体会

1、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敢于攻坚破难的精神是前提

我县粮食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体制不顺管理粗放,人员臃肿,“大锅饭”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和经营,与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凸现,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粮食企业就必须进行改革。但改革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职工安置问题等,无一不是重重障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在市粮食局的统一部署下,凭着我们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敢于攻坚破难的精神,打赢了粮食企业改革这一场硬战。

2、深入细致的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是基础

粮食企业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干部职工的思想是否统一是基础,只有耐心细致深入的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粮食企业体制改革才能有序进行。一是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对粮食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意见,及时答疑解难,赢得干部职工对改革工作的支持。二是对有抵触情绪的职工,通过交心谈心等形式给他们讲政策,讲法律,做到矛盾和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把矛盾化解到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改革的阻力。三是不断加强了对各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让他们在政策理解和掌握运用方面更全面、更准确。在改革的实际行动上先行一步,在主动参与改革的同时,带动和引导企业内部职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和配合改革工作。

3、全力筹措粮改资金是条件

全力筹措粮改资金是粮食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大、最难的实际问题,全县粮食企业改革所需资金736万元,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不等不靠,积极想办法筹措,解决资金缺口。一是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请示,争取到财政在粮食风险基金中拨款80万元用于转制。二是抓好资产变现。按照审计事务所评估价,以市场价格为参照,依照法律程序对国有粮食企业未作抵压的资产进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拍卖,资产拍卖变现587万元。三是企业全面清理职工欠账,用于职工一次性安置补偿。四是企业拆借资金弥补转制经费不足。

4、认真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是关键

结合省、市粮改政策和县域经济现状的实际,确定了经济补偿标准,兑现办法和资金补偿程序,在工作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无论原企业法人代表还是一般职工,都严格按照补偿标准和程序进行补偿,不搞特殊化。全员了断职工身份,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偿金和医疗补助金。对符合5年内内退人员按政策规定移交社保、10年内内退人员一次性发给生活费,交社保至本人退休年龄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原企业脱离关系。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和转制期的内退退休人员移交社保,按社保相关规定支付社保金,从企业分离。由社保部门负责养老保险金、医疗费、抚恤费、丧葬费的管理发放。对供养人员根据有关政策和企业实际情况,一次性发给包干供养费,了断供养关系,对接近供养时限的遗属子女,按实计算供养费到规定年龄。

5、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是保证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工作。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纳入了全县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县政府专题召开了4次常务会议讨论制定粮食企业改制方案。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粮食局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成立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粮食企业改革办公室,统一协调改革工作,对方案整体思路,相关政策的运用,具体可操作性及措施进行了明确,为整体改革科学规范、合理可行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证。政府分管领导和局导班子还亲临改革一线指挥、协调。同时,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

退休职工医保改革方案篇10

一、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情况

(一)组织领导到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全局、关系长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县进一步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改革求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改革促突破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省、市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方面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把改革作为贯穿近期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和第一位任务,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高效率高质量抓好各项改革工作。

(二)、政策支持到位。

改革攻坚阶段,重点和难点都比较集中,要取得突破,有力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转企改制的单位县歌舞剧团,底子薄、基础差、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更需要在政策上支持到位、在财政上投入到位。县人事、财政、编制、工商、社保等部门积极支持,全力配合,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讲规定重实效、讲程序不拘泥,着力解决好改革成本支付、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政策导向。

(三)、工作措施到位。

加大改革的推进力度,关键要有真招实措。县自2011年8月开始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县委、县政府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特别是今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动员部署以后,我县进一步加大了重视力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于5月11日和5月10日再次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和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县歌舞剧团体制改革等问题,在征求县四套班子领导及相关成员单位意见和建议后。制定并下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县歌舞剧团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等两个文件。并明确了改革的几个基本原则,即: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的原则;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原则。

二、攻坚克难稳步推进

按照中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正以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倒计时的改革策略积极稳妥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一)大力推动文化、广电、新闻“三局合一”改革

2010年6月,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广播电影电视局合并成立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行政主体。

(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

2010年9月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挂牌成立,明确了原来的广电、新闻出版、文化等单位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为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下属的股级事业单位,编制7人,实现了统一的综合执法,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

(三)“局台分离”、“两台合一”改革有效加快

2004年1月,县有线电视台网台正式分营,广电网络参与整合,成立省广播电视传输有限公司分公司,公司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经营,完成了工商、税务登记。实行“局台分离”、“两台合一”,已成立县广播电视台,属副科级事业单位。

三、合理促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力推文化体制改革有序开展

(一)明确转企改制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县歌舞剧团转企改制,实现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变,促进文艺团体发展规模得到扩大、发展活力充分激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适应市场能力明显提高,

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依法营运的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转企改制歌舞剧团要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健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生产和营销机制。

(二)、坚持基本原则

分级负责,整体推进。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团施策。

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财政支持不减少;珍惜人才、尊重人才,激发广大演艺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切实做到改革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确保参改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按照“人员安排院团转企做大做强”的步骤,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稳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深化转企改制内容

根据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文件要求,我县已撤销县歌舞剧团,注销了县歌舞剧团法人代表,组建了竹乐演出有限公司,企业化管理,紧贴市场做大生态旅游、竹乐表演等竹乡旅游文化。公司隶属县文广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该项改革方案已于5月11日中共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正在实施中)。

(四)已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

1、安置

对转企前县歌舞剧团编制内的正式职工,采取退休一批、辞退一批、调转一批等办法分流安置。

①按照赣市府发〔2005〕50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规定,对在编不在岗部返岗人员进行辞退5人。

②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对未达到退休年限,具有艺术培训、创作、研究能力的人员可以调转一批,即调转到其他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编制跟着人员走,将来人员减少一个,编制核销一个,目前,调转人员的相关手续已办理完成。新成立的竹艺演出有限公司拟在大、中专艺术院校中公开招录人员,并通过市场运作,聘请10名签约演员。

2、安置原则

①凡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或男性工龄满25年、女性工龄满20年的舞蹈、武功、管乐等人员,经个人申请,组织批准,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年限视同工龄计发退休费,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期间,照常晋升薪级工资。

②男性不满50周岁、女性不满45周岁,或男性工龄不满25年、女性工龄不满20年的,具有艺术培训、创作、研究能力的人员,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将其安置在本系统事业单位。人员调动的条件和数量,由主管部门根据本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任务和编制情况,商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确定。

③原歌舞剧团转企后,对转为企业身份的职工,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转企职工原有基本工资总额由财政转入企业(以后“退一减一”),确保其转企后在岗收入不低于原有基本工资水平;通过演艺收入及财政场次补贴收入解决绩效收入;原由财政负担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继续由财政安排。转企职工不再保留事业单位档案工资,与转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实行企业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④转企前的团领导班子成员,自愿转企的可提名为转企后公司管理层人选,按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程序聘用。

⑤对限期不返岗的人员已按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暂行规定》(人调发[1992]18号文件规定进行辞退。辞退费发放标准为:按本人年基本工资总额,工作15年的60%一次性支付;工作510年的65%一次性支付;工作10年以上按75%一次性支付,工龄核算从见习期起,返岗人员视同在编在岗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含医保、社保、公积金)。

3、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①转企时办理提前退休人员,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企后执行事业单位离退休待遇调整政策。

②转企后,自工商登记的次月起,职工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

③转企前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转企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交基本养老保险费。具体操作办法由县财政会同县人社部门商定。转企前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个人缴费部分转企时由同级财政拨付资金据实抵补给个人。

④转企前参加工作、转企后在企业退休的原国有文艺院团职工,其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同时参照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办法,由同级财政安排资金发放生活补贴。

⑤转企后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参保后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将提前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提前退休人员和转企职工享受医疗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县财政会同人社部门商定。

⑥以上所需的各项财政资金,由财政局会同人社局、文广局逐项核定,统一拨入文广局,其中安排给企业的资金,文广局要及时足额拨付给企业;补助给个人的及时足额发放给个人。

(五)加大财税支持做好资产处置

县歌舞剧团现有资产由国资办牵头,财政、审计、文广三家进行清产核资、评估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移交,并注入企业固定资产。(此项工作已完成,经评估,剧团现有固定资产97.6万元。)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改制经费到位

(一)为支持和促进我县演艺事业的发展,剧团转企后,原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和创作专项经费等由财政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拨付;由财政对转企的剧团给予场次补贴;对其演出场地建设和使用以及设施设备改选更新予以支持。

(二)为确保转企工作顺利进行,县财政据实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其中:竹艺演出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辞退人员安置费约4万元/人,拨付专款40万元用于新成立的演出公司购置演出车、灯光、音响等设备。同时用于工商登记注册、资产评估、审计、人员辞退补偿等转企相关开支,并一次性注入剧团转企后公司启动资金。

(三)剧团转企后,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及相关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