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成就十篇大学生村官成就十篇

大学生村官成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9:32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1

【论文摘要】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开始自发探索阶段。到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一时,“大学生村官”成了热议的新名词。说到“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关专家认为,它能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地缓解了目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然而,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够真正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分流呢?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当村官,有利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背景

1.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不能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补给。

2.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拓宽就业途径、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有益尝试。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造成优秀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与农村村级组织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方面造成村级组织人才短缺,迫切需要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致富的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提供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闲置在家,造成了优秀人才的相对积压,提供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

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快速发展的过程。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浙江两省相继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

大学生村官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取决于政府的支持。面对就业难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目前,各地区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大致是:保留大城市常驻人口户籍、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提干时有政策倾斜、考研酌情加分等。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当“村官”的热情,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也使得闲置的大学生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在他们任期满后,大多数村官又因为国家给予他们创业的优惠政策选择了自主创业,当他们创业成功以后,又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从而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所以,大学生村官能够缓解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村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因为当村官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这个计划还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分流。同时,它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机构对其正确引导、有效监管。据调查,在一些地方,由于上面既没有工作计划,也没有工作任务,大学生一片茫然;再加上大学生“村官”这个头衔本身就有点不伦不类,既不是村民,也不是村官,对村级事务的管理没有监督建议权、更无组织管理权,大学生村官不能具备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感,使得大学生村官成天无所事事。这就使得这些大学生村官几乎成了闲置设备,但是他们的福利待遇还是按时享受,这样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四、使“大学生村官”计划逐步完善的建议和对策

1.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府有着特殊的权威作用,当政府行为和毕业生行为协调一致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会进行得平稳顺利,反之就会出现矛盾。在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情况下,要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真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分流,政府必须一如既往地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前往基层,到村社任职。

2.为避免大学生村官成“闲置设备”,应制定好“大学生村官”相应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如制定月计划、年计划;安排好能当面指导他们实践的指导员,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事业中。

3.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管理,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4.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配套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考核标准,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具备相应的岗位责任感。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的给予警告乃至辞退。

5.建议在对“大学生村官”“来去自由”的户籍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改革,把“大学生村官”户口落入所服务的农村,让他们以村民身份参与村集体事务的管理,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6.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积极创新,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同时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创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一批就业岗位,进一步缓解社会“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素娟.大学生当村官利与弊若干思考[C].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罗潇,古晓鸽.关于西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F].技术与市场,2009(12).

[3]陈凤明,杨明,等.关于达州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思考[J].达州新论,2008,(S1):11-16.

[4]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F].前沿,2007(2).

[5]淡华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2).

[6]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法制化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成效

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其工作主要是从事村(社区)事务。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工资保障、优惠待遇等机制的总和,被统称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大学生村官政策经历了萌芽阶段(1995—2001年)、发展阶段(2002—2005年)、普及阶段(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共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截至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人。按照计划,到2020年这一人数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培养了大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农村致富、创业带头人

长期以来,城乡差别的存在导致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的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人才资源相对过剩,而农村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解决农村人才匮乏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不仅仅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是向农村输送大量人才精英,培养了大量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骨干力量。同时,大学生村官政策改变了城乡间单向流动的人才输送模式,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这对维持城乡人才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进一步优化了村级班子结构,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文化偏低、年龄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全国村党支部书记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仅占9.5%,35岁以下的仅占6.9%,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在大学生村官不断地被充实到农村,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被选为村两委会成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具创造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工作,广泛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在1000万至1600万之间,大学生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就业难”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大难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基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国家通过此政策每年可解决至少2万人的就业问题,可见,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暂时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法律问题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该政策在实施中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制约了村官政策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如果大学生村官只是担任村党支书助理或村党支书或村团干部,可以认为是党组织内部的人事安排,只要和、党的政策不相违背即可。如果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委会主任或村委会委员,就存在与有关法律是否符合的问题。

《宪法》第111条第1款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据此,党和国家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安排”“村官”进村委会缺乏法律依据。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的内涵之一,但不应侵犯村民的自治权;政府对自治组织从事地方国家事务活动有指挥和监督权,但对属于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则无权干预;宪法、法律规定乡镇政府可以对村民自治进行指导,但指导亦不等于干预或取代。由此看来,在有关立法对大学生入村作出安排之前,党和政府选聘村官到村任职的做法不符合上述法律规定。

(二)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被选举为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前提是必须为本村的村民。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不少本身就不是任职村的村民,因此这样的“村官”不可能通过选举的方式进入村委会,也就谈不上是村委会的组成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十五条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职位实行聘任制。”“村官”职位不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职位,而且村民委员会不是政府机关,“村官”职位也构不成辅职位,因此,大学生“村官”不是聘任制公务员。

根据中央组织部的权威解释,大学生“村官”也并非属于《村委会组织法》中所规定的村委会组成人员,而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在实践中,部分大学生村官是担任村团支书、文书、出纳、妇女主任、治保主任等职,而大部分大学生却是担任助理(党支部副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而“助理”一职却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可见,大学生村官没有明确的法律身份,处于尴尬的地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村官与村委会之间关系的协调,阻碍了村官能力的充分发挥,也使得希望长期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大学生村官与党委、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之间法律关系不明确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具体落实涉及到大学生、党委、政府、村委会以及村民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许多地方政府在推行大学生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只重视与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不重视与村民和村委会之间达成明确的协议;与此同时,党委和政府与大学生签订合同,也很少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规定。由此产生了党委和政府与大学生所签订的就业协议是否具有直接约束作为第三人的村民和村委会的法律效力问题,在执行中如何确定村委会责任范围的问题。在实践中,一方面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了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力度,纷纷制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大量的大学生被派送到各个村落;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村委会责任规定的不明确,使得许多大学生难以获得村民和村委会的支持而无法开展工作。

(四)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义务缺乏保障

目前,没有相关法律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国家政策上的规定也不明确、具体。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聘用合同并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有的地方与大学生村官签订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或就业合同。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的知晓自己的权利义务,对于他们在基层的工作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法制化建议

针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诸多法律问题,本人认为应将大学生村官政策法制化,进一步发挥政策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一)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相应修改

针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不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有必要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相应修改。通过修改,进一步明确政府可以根据现实需要选聘并通过合法程序推荐非本村公民到村集体工作;可以向村民大会推荐在本村工作一定时间的非本村公民参加村党组织或村自治组织选举。

例如,2010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针对性地规定了有利于大学生援村制度合法化的内容。其中第13条第2款第3项规定:“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三)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据此,大学生即使不是本村村民也可能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的合法成员,原有的这一冲突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决。

可以考虑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第二章村委会的职责内容做一些修改,增加关于“村委会根据需要或党组织的推荐,可以聘任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非本村公民协助村委会履行职责。由村委会代表村民与受聘人签订聘任合同”的规定。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4条下增加关于“基层党组织可以根据需要向村自治组织推荐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或提出完善村民自治的建议”的规定。

(二)制定专门的大学生村官法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制定一部专门《大学生村官法》,用以规范大学生村官选聘和推荐,并规定相关制度。立法时应注意:第一,立法目的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可以是政策的一个短期目的但不能是立法目的;第二,立法不宜规定大学生在农村的职位或职权。大学生能否获得村民的认可,进而通过选举成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成员还要看大学生在农村的工作表现,其职责当然也应由村民共同决定,国家立法机关不能预先决定;第三,立法应规定支援农村的大学生应符合的条件、选聘的组织、程序等,特别是要对支援农村大学生的身份地位、福利待遇和保障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第四,法律制定过程中必须保障广大村民的参与权,可以举行见面会、座谈会、调查问卷、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

在制定《大学生村官法》的过程中,应对现有大学生村官各项制度进行完善并加以规定:

1、改革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

大学生村官选聘必须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实施,每年由各社区、村集体上报需要选聘“村官”的职位及相关专业要求,经统计核实后上报区组织人事部门,在全区(县)、全市或者更广泛的范围内公告,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选聘。

在大学生村官来源上,应坚持“引进来”与“本土化”培养并重。为了致力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应立足本村培养,鼓励更多本村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回村发展。可以采用“原籍优先,就近安排”的原则,鼓励大学生回原籍或附近乡村担任村官。对于具有涉农法律、养殖、种植等特殊技能的大学生,有本地农村实习或工作经验,且获得村两委会、村民一致肯定的,可特招或者破格录取为大学生村官。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往往带有明显的引导示范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管理体系,制订统一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监督管理办法;二是要切实落实考核评价体系,在制订考核办法时要注重考核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三是要建立动态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群众评判和组织认定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价大学生村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

3、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

针对许多大学生村官缺少农村生活背景、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刚从“校门”进入“农门”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各级地方政府应注重对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措施,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指导,大力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建设。一要加强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带领基层群众创业致富的能力;二要注重大学生村官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的适应能力;三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的交流,增强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心,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

(三)在各项招考中,优先录用期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为了健全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机制,调动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在党政部门各项招考中,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且该比例要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完善逐年提高。将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与公务员、事业单位考录挂钩,在定向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根据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年限、考核等级和表现情况分梯度累积加分。

可以将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吸纳入选调生队伍,将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党政机关特别是乡镇机关公务员选拔渠道打通,与后备干部培养渠道链接,努力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成长”的导向。

对愿意扎根农村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与之续签合同,继续留任,进一步提高其工资待遇,如生活补贴、住房补贴,还可以考虑将其户籍落于本村,并发放宅基地和农田等。对于不能满足农村工作需要或有其他追求的大学生村官,应鼓励其继续深造或鼓励其自主择业创业。尽快建立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支持帮扶机制,为其提供创业平台,夯实他们长期扎根农村创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跃高《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3

一、明确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类型划分

从都市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官,巨大的心理落差、经济落差和环境落差令大学生村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在思想和生活上产生波动。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和工作,多拉家常多谈心,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和教育。

(一)埋头苦干型。与农民群众相比,大学生村官掌握着科学知识;与知识分子相比,大学生村官了解时下农村农民生活现状和发展趋势。许多大学生充分发挥好他们的自身优势,扎根基层,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立志立德、砥砺品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搞好调查研究,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这些大学生村官希望靠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为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尽职尽责。对待这类人员应该在鼓励中不断加压,一定要培训好、用好、引导好这类大学生“村官”,使其早日成才。

(二)徘徊观望型。一些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村官面对陌生的农村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比较慢,存在着“稳不下来、融不进去”的现象。也有许多大学生把“村官”当做减缓就业压力或是提高自己竞争资本的一种方式。这类村官基于全球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较之以往更为困难的现实,基于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有着基本的工资福利待遇,抱着找个落脚的地方以利再战的思想,不太情愿甚至是无奈的情形下进入大学生村官行列的。大多数人在担任村官期间,积极复习相关知识,为将来考研、考公务员等作准备。

(三)仇视社会型。有个别大学生对自身期望很高,当其目标受到挫折以后,就什么事情都不做,往上看不起领导,往下鄙视群众。抱着这种心理,遇事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而是一味地依靠老同志帮忙;干工作蜻蜓点水,甚至对上级安排的材料存在编造、抄袭等现象。当某种社会不公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就会将自己的不顺遭遇转嫁到对社会不满的上面来。这种村官容易与社会中的游民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学生与不良村民的结合更具有破坏性。

二、影响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不利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思想认识有待深化。中央提出要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同时也可以解决一部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了能让他们不仅下得去,而且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出台了诸如研究生考试加分、优先考录公务员等优惠措施,但这些措施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在上想考研加分、或者以此为跳板的思想不纯的人。由于对自身的目标定位和国家政策的认识存在盲区或误区,导致大学生的行为缺乏进取心,总是不能安心工作,这是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原因。同时,引发了村领导对其产生片面的看法。有些村领导把大学生村官看作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而不是“永久”型的干部,“早晚得走”,毫不关心;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或明或暗进行打压排挤,以此消磨大学生村官的锐气和积极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二)大学生村官发展平台有待优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制度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上对大学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他们有多少能力的信心不足,只是把一些简单的、平常的小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办。甚至有些基层组织把这些大学生予以高度保护,切断了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甚至成了基层的“负担”。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到农村后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难以有效、迅速地进入角色,加之基层组织的“保护”,从而在自身思想产生了一种惰性,在工作的信心上大打了折扣。大学生村官觉得自己更像是志愿者,从事的主要还是打字、整理材料、调解纠纷等事务,没有实际用武之地,所以感觉前途迷茫。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相差甚远,但这不是大学生村官最为关心的问题,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身份待遇。“75%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为自己的编制问题担忧,从而考虑可能改行”。

有的村工作基础比较薄弱,没有提供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舞台。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缺乏物质基础,大学生村官想干事面临诸多困难;有的村“两委”议事不规范,存在一言堂现象,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业务素质的提高;极个别村“两委”成员之间闹不团结,大学生村官处境比较尴尬,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或干脆就不从事工作,以便不得罪人。

(三)大学生村官培养方法有待强化。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都是本科学历,甚至有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等,年龄轻、阅历浅,存在着对农村不知、对农业不懂、对农民不熟的情况。很多“村官”的专业和实际工作不能有效对接,导致到了农村之后才发现来的其实也是一个新兵、新手、新人而已。农村基层很多的工作和发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农村经验来支撑,在处理突发事件、邻里纠纷、村民干群矛盾时经验不足是目前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宽、思路活、热情高,只有搭建有效的活动载体,才能将大学生村官最大潜能激发出来。从一些调查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大多从事电脑维修、跑腿送信、远程教育、资料整理等琐碎工作,制约了他们独当一面能力。这些错误观念加大了村官与大学生村官的摩擦和冲突,有可能会造成彼此之间的隔阂。

三、探索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科学途径

如何在短期内帮助大学生村官,调整心理状态,适应农村生活,实现他们自身角色的转换,重新迸发激情与活力是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需要注重考虑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需要,应重点建立人文关怀的价值导入机制、公正有效的考核考核机制以及优胜劣汰的绩效竞争机制。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村官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首先,以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村官培养,引导大学生村官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要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引导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做到身要沉下去、心要静下来。要在农村工作中了解农村、考虑农民、思考农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来、来做什么,融入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要从生活中、从老百姓身上、从村干部身上学东西,学会向理论学习、学会向实践学习。也可以通过举办岗前培训,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讲解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基层党建等知识,安排从乡村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现身说法,组织现场观摩,开展集中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岗位需要。

其次,当前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党员干部素质相对偏低,迫切需要发挥大学生高水平和高技术的优势带动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但实际上,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和情感并不完善。大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社会,了解工农大众,否则他们的知识与情感就很不完善,当“村官”就是个好形式,既可以深入了解农村,更可以增进对几亿农民的感情。大学生村官应充分认识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重大意义以及由此给自身带来的重大机遇,从而自觉做到好生珍惜、有所作为,实现与农民的有机结合,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社会知识,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正确的事业观,就是以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崇高的事业,这就把立党为公的执政宗旨和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执政形象奠基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

再次,大学生村官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把思想引导工作做细,帮助大学生村官缩短适应期。大学生“村官”到任之初,工作、生活不够适应,心理、生理需要调整,思想易产生波动。为此,各级党组织要把思想引导放在跟踪培养工作首位,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引导大学生村官认识到自己是村干部,在工作中不缺位、不越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以科学制度督导大学生村官建立进取的事业观

第一,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为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要完善选聘制度,规范选聘程序,从源头保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让大学生“村官”在干事中增长才干,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建立考核机制、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促使大学生“村官”踏实干事,在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中汲取营养、砥砺品格。为达到科学考核的目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程序可考虑将横向程序和纵向程序结合起来使用”。横向程序侧重于按照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先后顺序进行评估,纵向程序则侧重于按照组织层次逐级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考核。

在许多地方,很多“大学生村官”名义上挂着“村官”之职,而实际上被抽调到乡镇。有的“大学生村官”虽然暂时没有被抽调,但在村里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一半。有的边远农村,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大学生村官”是什么人。很多“大学生村官”无论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奠基式的锻炼”,客观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没有达到“完善知识与情感”的目的。这就要求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考勤、定期交流、述职评议、轮岗锻炼、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第二,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编制。身份尴尬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大学生村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机制:以村干部的立场为评价标准,必然导致大学生村官唯上是从;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评价标准,由于大学生村官并不是各项经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也不现实。大学生村官的模糊定位阻碍了大学生村官能力发挥。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专业知识不对口、不适应农村环境等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农民对大学生村官逐渐由期望变失望。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大学生“村官”既要有激励机制,也要有竞争机制。“农村需要“永久牌”村官,要实现村官的职业化,就要有适合农村现实的培训机制”。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有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五条”路。要引导大学生“村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组织指导推荐,特别要鼓励和扶持他们自主创业。

这就要求保证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限,对在任期内做出贡献的,发展有潜力的村官,及时的把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开辟绿色的通道。同时,建立村官退出机制,让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根据现任大学生“村官”量推断,两年后每年将有几万名大学生“村官”面临重新选择。有关部门需要尽快着手设计大学生村官出路,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方案,避免大学生村官情况现象的发生。

第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的传帮带制度。老村官都有丰富的经验,关键时候有自己的绝招。老村官应切实履行传帮带责任,放心、放胆、放手,给大学生村官早压担子、多压担子、真压担子,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传帮带,让他们适应这个工作的环境和模式,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乡镇党委加大督导调研力度,并把大学生村官成长情况和业绩贡献等作为村级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村支部书记带好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三)以科学方法引导大学生村官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是实施跟踪管理,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困难。主管部门在选派生源的时候,尽量能把户籍地和服务地结合起来,可有效解决家庭、生活等问题,从而能实现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加强农村党的基础的“双赢”。同时,将大学生的专业和农村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多选派一些农业、农村、农民相关专业的,多选派一些有专长、有技术、有想法、懂管理、懂经济、懂业务的人下来任职。组织部门要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坚持厚爱与严管相结合,服务与引导相结合,管理与使用相结合,不断的提高培养科学化水平。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工资、社会保险和住房补贴,集中安排食宿,配置齐全基本生活用品。实行定期培训,先后开展多期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同时还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管理的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的融入农村、服务农民。针对部分“80后”、“90后”大学生村官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体系,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是搭建创业平台,促进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发挥。注意把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宽、思路开阔的优势与农民群众的致富愿望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平台。多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农村常见和普遍的案例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引导和鼓励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现代特色高效生态农业,领办、创办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增收项目,在经济建设一线锤炼素质,提升能力。也可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团”,扩大大学生村官之间交流沟通,发挥所学专业特长,到各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文化宣传、技术指导等服务,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典型,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加以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是运用科学方法,创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大学生村官的强项。他们可以依托党员远程教育设备、QQ、飞信、移动电话平台等现在代信息技术,按照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原则,占领网络新阵地。一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充分发挥网络在帮助大学生村官获取新知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群众联系党的多种平台,畅通党员沟通渠道,使党员能及时了解党组织动态,参与党员讨论,提供意见建议等等,推动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大力传播“红色信息”,竭力绿色信息,及时封堵“黑色信息”,坚决删除“黄色信息”,着力疏导“灰色信息”,把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村官发挥能力的有效载体。只有在在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认真真工作,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大学生政绩的最高标准,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对策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山西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在连续四年时间内累计选聘了28782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我们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五大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山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山西农村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各农户的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销售,需要农村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信息流和物流有效的连接,这就要求农村发展现代化电子商务。山西大多数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发展受阻。拥有现代知识、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村官,将山西各村设立的“农村网络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信息节点,为当地农民农产品购销等信息,并培训村民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解决了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匮乏的难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6%。“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5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大学生村官带着自己掌握的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回流农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难题。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还能促使其他经济增长的投入资源也形成递增的收益。当前的农村发展中,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其他资源也开始显现缺乏的趋势,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三)改善了山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

农村原有的干部呈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就山西省而言,已录用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使村级干部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管理理念新,他们来到农村能够使村级干部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并为培育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原村委成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与大学生村官活跃的思维、良好的理论基础相结合会取得“1+1>2”的效果。

(四)搭建了村校间合作的桥梁纽带,创造了山西农村发展新产业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资源把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改进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发展动力。山西省忻州市烟村大学生村官根据当地为旱作农业区的特点,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使烟村成为了“旱作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落户为实现旱作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创造了可能,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动机不纯,挂职不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二)缺乏经验,盲目乐观,工作中产生不适应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三)村官能力不足,阻碍优势发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具有的特殊性及环境复杂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入村后很难适应,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处处碰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等现象。

(四)工作定位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不明确。实际工作中要么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万能的,大小事都安排他们去做,借调借用现象存在,使大学生村官沦落为“跑腿工”;要么把大学生村官当“贵宾”供奉起来,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二是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生村官以当官者自居,巴结领导弄虚作假,不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地方的村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进行比较后,发觉差异便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工作态度变得消极。这些问题影响了村官政策的落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村官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连续性差

由于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任期结束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被政府“引”到了农村,却因合同期满后去向不明确而感到迷茫。有的村官在上任之始就开始考虑将来的去向,有的村官在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不得不边工作边找门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三年合同结束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农村,重新谋求出路,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工作连续性差。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村官管理机构作用,执行村官考核细则,统一管理严格考核

山西省、市(县)、乡(镇)已分别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通过例会制度、经验交流、汇报工作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之间、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与其所在乡镇政府之间及与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有保障的氛围,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大学生村官脱岗严重的问题,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综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政绩等挂钩,有效解决村官在职不做事和挂职不上岗等问题。

(二)政校联合,开展政策解读,进行村官实习合作

加强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组织高校学生学习村官相关政策,使其对村官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村官”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考取村官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可选出一部分有意考取村官的学生到农村进行“村官实习”,使“准村官”们全面了解村委工作流程和农耕程序等农村实际情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任职后工作不适应等状况出现,进而改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增强对村官们的认同感。此举措可能会使一部分准备报考村官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实习的“考验”后重新做出就业选择,有效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加强培训,先做“村民”后当“村官”,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山西省各接收村官的单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村官在任职期间若有需要可回流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山西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村官专业,为村官进修创造机会。大学生村官本身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先放下身段,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当地原有村干部和“老”大学生村官对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提供帮助,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为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使村官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定位,澄清误区,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各位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村官的工作定位,澄清选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引导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为山西各农村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主要使命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和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政府和村官都要明确。各级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们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培育,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村民进行适当的“教育”,消除其对大学生村官的误解。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村官定岗定职,有效避免将大学生村官当“跑腿工”或“贵宾”的现象出现。

(五)采取多元措施解除村官后顾之忧,着重培养本土青年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解除合同到期后的顾虑:第一,效仿“重庆模式”,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三年后,经考核优秀直接录用为公务员;第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扶植其创业,使村官任期结束后仍能够服务于农村,达到用“事业”留人的目的;第三,为任职到期的村官联系接收单位,解决任职期满后的工作问题等。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违约;退出

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实施以来,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但在施行过程中,也暴漏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大学生村官“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角色,背离计划初衷的工作现状,得过且过的工作心态,以及由以上问题所导致的村官违约流失现象的出现。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良性运行,除了需要正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遇到的问题外,还需要寻求有力的举措,建立服务期内的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施行初衷。

一、服务期未满的大学生村官违约流失

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初,一般需要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协议,聘期结束后,按照《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可以选择担任村干部、考取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5条出路有序流动。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服务期内违约,提前退出大学生村官岗位,或是隐性违约,人浮于事,得过且过。据笔者调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也代表着违约的三类大学生村官。

其一,大学生村官的“跳板”心理。这一“跳板”心理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目的具有一致性,均是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从宏观上为立志于投身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提供建功立业的平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某些大学生的“跳板”心理则是从自身考虑,借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跳板”暂时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进而进一步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径。这一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身在曹营,心在汉”型,一旦机会出现,必然选择退出。

其二,尴尬的工作角色。也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要么在镇机关里打杂,要么偶尔去自己所属的村庄逛逛,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也无法融入农村。工作的身份无法获得周围的认同,总被别人看做临时的志愿者。有感于自己尴尬的工作角色,情绪上失落,就想着早一天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寻找更有价值的工作岗位。这一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反差失落型”。

其三,经济压力大。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许多男性大学生村官均反映生活压力大,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仅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进一步满足自己成家立业的需要,而且待遇缺乏激励机制,看不到未来。现实的生活压力,也使得这部分男性大学生村官提前离开岗位。这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压力山大”型。

对于大学生村官所表现出来的违约倾向,绝大多数的当地乡镇政府则抱着鼓励、支持的态度,为大学生村官违约大开绿灯,甚至为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提供便利,设置专门的学习空间,减少或是不安排工作。这样的态度也助长了大学生村官违约现象的出现。

虽然,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但无序的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现象,将会显著的蚕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应有之意,有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基。因此,针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流动的主观需求,有必要建立动态的退出机制,一方面,满足部分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意愿,另一方面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动态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观价值取向的客观要求

前文已述,对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类型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的主观价值取向并不是为了融入农村,建设农村,而仅仅是将大学生村官作为“跳板”,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这种主观上的价值取向将在客观上导致退出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加。人的主观价值取向具有稳定性与多变性相融合的特点,人的逐利性与自私性是这一矛盾的根源。因此,通过宣传教育,大学生也许会产生投身于大学生村官事业的美好憧憬,形成相对稳定的主观价值取向,但是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会影响这一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进而转向多变性。而客观的判断标准无法准确获知或判断大学生村官主观上的真实想法,也即无法完全杜绝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的现象。为此,必须正视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现象,建立相应的机制予以规范,实施一定的措施予以引导,尽可能的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和作用发挥。

(二)实现大学生村官设立初衷的需要

李源潮同志在给大学生村官李伟、戈新化、王红兵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在于建设新农村、培养基层人次,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服务期未满即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现象的出现,明显违背了这一初衷。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村官是通过选拨性笔试、面试聘任的,是有名额限制的,中途退出的大学生村官不仅使自己放弃了投身农村、建设农村、成长成才的机遇,更是剥夺了那些真正想投入农村、建设农村而考试不利的大学生的成长机会。一边是浪费机会,一边是渴望机会,而没有机会,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从这一层面而言,建立动态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就要及时剔除投机于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不合格大学生村官,从而为更需要的大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初衷,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

三、实施大学生村官动态退出机制的思路

(一)合理变通合同期限,明确违约责任

当前,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官均需要与当地人才中心或是乡(镇)政府签定为期3年的村官聘任合同。但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即选择离开村官岗位,而且违约责任几乎为零,三年的聘期形同虚设,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大学生村官中途退出的问题。面对形同虚设的三年聘期,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时,有必要合理变通大学生村官的聘期。笔者认为可行的思路为第一年为基本聘任期,后两年为弹性聘任期,三年后大学生村官按照《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示的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

第一年的基本聘任期中,依法明确一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内大学生村官和聘任单位均有权放弃村官或是辞退村官,而不承担任何责任。明确一个月的试用期目的在于给尚未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工作职责的大学生村官一个缓冲期,这也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根据试用期内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情况,及时开始大学生村官的第二轮补招工作,补招可以依据第一轮大学生村官选拨笔试、面试的综合得分排名,在退出名额内依次聘任新的大学生村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村官事业的大学生第二次机会,将更合适的大学生村官招进了,将不适合的大学生村官送出去。试用期过后的基本聘任期内,则要明确违约责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违约成本。两年的弹性聘任期,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志于投身农村建设,而不得志的大学生村官设立的。他们有着投身于农村建设的热情,但性格、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却不适合在农村发展,因此设立较长的两年聘任期,在弹性聘任期内,大学生村官可申请离开大学生村官队伍,而不视为违约。

(二)建立评价体系,回归“村官”本色

不可否认,许多大学生在报考大学生村官时有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跳板”思维,曲线就业的心态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报考动机。而之前成为大学生村官的毕业学生中途退出后成为公务员,进国企、进事业单位的消息又间接的强化了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出于追求就业率的考虑,大学一线工作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短暂性肤浅认识及对大学生村官身份认同的集体缺失。实质上则是大学生村官在施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本身的不完善造成的。

据笔者对连云港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很多大学生村官缺乏归属感,认为自己仅仅是服务期三年的匆匆过客,周围的人也多有这种想法,认为大学生村官不是“村官”,仅是短期服务的志愿者,呆不久,也呆不下,因此肆意截流大学生村官为机关各部门打杂。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不仅是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灵活变通,更重要的是以动态退出机制的建立,倒逼村官角色的回归。

在两年的弹性聘用期内,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回归,建立双管齐下的评价考核体系则是必须的。所谓双管齐下,也即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考核和对大学生村官所在乡镇政府的评价考核。对乡镇政府的考核重点在于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引导、工作安排等,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考核则在于其服务的农村事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成效。倘若以此思路能将这两类考核落到实处,即使不能形成大学生村官人人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景象,也能看到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体验农村、服务农村的身影,从而达到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设立初衷。

(三)设定流动方向,积极引导

前文已述,一年的基本聘任期是附带严格违约责任的大学生村官考察期,目的在于规避大学生的投机心理。而后两年的弹性聘任期则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种关爱。对于确实无法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大学生,与其强制性的摁住他们,将其限制在本已无缘的大学生村官事业中,不如适时的干预,积极引导他们去寻找符合自己职业取向的新工作。

其实,当前许多乡镇政府已经在开始这项工作,比如设立专门的公务员考试学习室,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等。这些措施不是不好,也不是不能做,只是进行得太早,无意中扰乱了大学生村官的志向,搅动了他们本就不安分的心。因此,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对大学生村官未来职业走向进行积极引导必不可少,但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流动方向的设定,流动岗位的选择,职业取向的干预、必须针对两年弹性聘任期内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而且这种引导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提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应发放一定量的离岗补贴或补发两个月工资,以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各阶段考核优秀、表现突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且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应出台政策鼓励其续聘大学生村官。并对续聘的次数和年限进行明确规定,续聘达到一定年限,考核优秀的,直接转为基层公务员”。

参考文献:

[1]崔家新.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连云港地区为例[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02).

[2]黄金辉,杨富坤,韩冬梅.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现状与优化途径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2(06).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对策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双赢的效果。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国家于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010年6月,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列入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调研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调查研究,主要的调研对象是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村官选聘工作负责同志。根据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高校层面所涉及的基本面,课题组重点从高校的政策认识、工作评价、执行状况、政策配套、项目比较和满意度测评等6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5份,回收有效率96.8%,在155个高校样本中,涵盖了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等类型,在地域分布上,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份抽选了8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52.3%;从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等6个省份抽选了4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6.5%;从西部地区的四川、广西、内蒙古自治区等8个省份抽选了33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1.3%。(见表1)

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

60%的受访高校开设有农业相关、或者基层管理服务相关专业。89.7%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十

表1样本高校抽样情况

地区抽样个数比例(%)省份抽样个数比例(%)

东部8152.3北京2012.9

辽宁74.5

福建42.6

浙江32.6

山东101.9

河北89.7

广东36.5

江苏95.2

上海103.2

天津41.9

海南35.8

中部4126.5山西151.9

吉林56.5

江西42.6

河南42.6

黑龙江82.6

湖北52.6

西部3321.3重庆44.5

广西33.2

陕西41.9

甘肃71.9

四川55.2

内蒙古31.9

新疆32.6

云南43.2

分重视或比较重视。78.1%的高校对国家和各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认识程度高;在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二次调查中,受访者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省市层面和任职单位层面政策的解读。

2.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认为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比较好(42.6%)或者一般(40%);认为现行政策“非常吸引人,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的仅有13.5%。高校认为,大学生关注“大学生村官”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到基层锻炼自我”(72.9%)、“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关优惠政策”(66.5%)和“工作不好找”(45.2%),说明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引导和激励作用不突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任村官,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压力”及“任职期满后的优惠政策”。大学生村官选聘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生选择“家乡所在地”(63.2%)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偏远地区存在“选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

在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面临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身定位不明确”,占61.9%,说明高校判断大学生对于村官角色认同感偏弱。“后续发展乏力”,排在第二位,占60.6%;“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排在第三位,占56.8%。这表明经过几年的政策实践,大学生在选择应聘村官的过程中趋于理性,更加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角色定位及村官职业的后期发展方向,并对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机制政策评价不高。超过半数的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在工作考核、工资待遇、法律保障、社会宣传、培养培训、监督落实等方面尽快完善实施。

4.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受访高校中,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数量多在50人以下,仅13所高校每年村官人数超过100人。目前而言,60.6%的高校仅承担1个~2个省份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同时承担7个以上省份村官选聘工作的仅为11.6%,且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接近半数高校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比例占毕业生人数的5%以下,仅有9所高校报名比例能够超过20%。81.9%的高校认为,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要高于同届整体水平。

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是“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56.1%)、“政策吸引力有限”(49.7%)、“学生参与热情不高”(49.7%)。78.7%的高校认为,大学生不愿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够,村官的再次就业存在问题”;41.9%的高校认为“选聘时间太晚,错过了就业黄金期”。(见图1)

图1: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

在政策配套方面,21.9%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工作制度;在后续跟踪与服务方面,有43.9%的高校落实较好,主要涉及“村官间的交流”“培训讲座”等方面。

5.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

调查显示,除大学生村官项目外,在基层就业项目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高校最多,约为27%;三支一扶项目位列第二,约为24%;各省市的选调生项目位列第三,约为19%。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中,高校认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选调生项目,其次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第三位的是西部计划项目,最后是社区工作者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特岗计划”项目。这表明,同是基层就业项目,具备稳定就业机遇和后续发展渠道且拥有“国家干部”身份的选调生项目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家政策宣传和配套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6.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非常满意的仅占1.9%,多数高校选择比较满意(62.6%)和一般(27.1%)。这一情况与在岗大学生群体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基本吻合。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建议上,41%的高校认为,应加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训;30%的高校认为,应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0%的高校认为,文字写作能力在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7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维持在800元/月阁下的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中组部提出的按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水平确定的补贴标准,相当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反映,其所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没有"三金"待遇,并没有按照当初考取村官时出台的政策给予兑现。经济待遇过低,对许多已成家育子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随着当今物价水平的上涨,加上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额外花销,早已不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在离职的大学生村官中,因待遇过低而辞职的占九成,通过网络、媒体和德律风投诉等各种渠道反映大学生村官待遇题目的占到100%。

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比还流浪在社会上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算"幸运儿",至少他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也是光明的,他们有盼头、有奔头、有想头。但笔者认为他们的待遇还是很差,由于现实中他们的工作都已经延伸到乡镇了,他们比很多公务员还累,然而他们所得到的也就是财政拨款给村官应得的那点基本生活费,乡镇有知己的领导还能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我看有很多就没有把他们"捡到篮子里",总认为年轻人应该吃苦,人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而村官呢,他们敢怒不敢言!只由于以后的推荐、稽核、考察、评比都还要靠乡镇"父母官"帮忙美言几句!

二、前途政策≠实际就业,自主就业成摆设

三、77%的村官称曾被借调到乡镇,甚至1/3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在岗现象不知什么原因,近年来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职员流动的随便性相当大,"借调风"盛行,"借用"一词成了时尚,县属部门差人,找乡镇借、大镇差人找小乡借、条件好的乡镇差人找边远地区借……如此种种。凡借之人没一个还回原单位的,因此乡镇都显得人手紧缺。于是大学生村官也成了"借用品",据调查了解有99%的村官没有专用,美其名曰把他们安排在一个村,其本质就在负责乡政府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的工作。因为大学生听使唤,他们刚步入社会,又有激情又听话,电脑也熟,只要给事做,待遇也不谈。有的村官一年就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所在村里的工作了,一年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

四、稽核合格均享受加分政策,在岗村官称"不公正"

在各省地市级和县级事业单位招考考试中,基本上每个地区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均享有地市级加5分,县级加10分的加分政策。这一政策遭到大部分在岗的大学生村官的反对,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许多长期不在岗且一直在领取补贴的大学生村官在享有同样的照顾政策,这无疑对一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形成竞争压力,制成非常不公平的待遇。"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大锅饭政策对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五、评选先进村官,存在靠关系,走路子现象

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反映,当地政府评选的"优秀村官""先进村官""十佳大学生村官"等优秀村官评选活动,完全是再暗箱操纵。有村官爆料,其地区评选的优秀村官活动,因长期请假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却榜上有名,受到重奖,而长期在岗的工作成绩杰出的大学生村官却得不到表彰。这种暗箱操纵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在农村基层工作优秀村官的积极性,甚至制成一部分村官辞职,人才大量流失。评选优秀村官活动,靠关系,走路子,这种做法是危险的,是不公平的,更是万万弗成取的。

六、创业资金缺乏,优惠政策不够

一部分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愿意在农村创业,但是某些地区乡镇并未真正落实政策资助其在农村创业,而是假借大学生村官的名义申请国家帮扶资金,投资在乡镇企业,大搞形象工程建设,国家的优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村官身上,制成他们创业激情受挫,进而制成他们对自主创业的迷茫。当地乡镇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反而引起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反感情绪,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也变成一纸空文。

七、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把大学生村官当"临时工"用

绝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重视度不够,不重视后续培养,只管"拿来"用。有些乡镇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当"临时工"使用,只要大学生村官能做的工作,尽量压倒他们身上,美其名曰"免费的临时工",乡镇财政也无需负担他们的补贴。许多被借调的大学生村官称大都任务繁重,事情繁琐,有的大学生村官除干村里的工作外,还承担乡镇的打字员、通讯员、计生员、农保信息员和人口普查员等多种职务,身兼数职,一个人干多个人的工作量,沉重的工作压得他们透不过气,许多大学生村官自嘲自己的工作是"牛马工作",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被累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而相比某些乡镇干部,整日清闲得忙于觥筹交错的腐朽生活中。这种"临时工"的用法,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既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又违背中央政策的初衷,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一种损伤。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流动机制

大学生“村官”聘期一般为2~3年,据中组部统计,2008年选聘、今年到期的大学生“村官”有1.7万多名,各省2008年前自行选聘的也有3万多名在今年到期。从今年开始,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村官”面临期满流动问题。中组部就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流动问题提出了五条出路,明确了构建长效流动机制的决心。

新一轮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到村职任也成为未就业大学生的出路之一。近日,中组部负责人就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答记者问,对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指出五条出路: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构建长效流动机制,认真探究落实中央《意见》的具体化路径,是保持大学生“村官”队伍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举措,最终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人生最意义重大的一次选择莫过于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农村,这足以说明他们想要扎根基层的决心,而现阶段的大学生“村官”处境却并不十分乐观。当前,影响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面临期满出路困境,导致到村工作“夯得不实”

思想上的落差已经成为大学生“村官”队伍最大不稳定因素。虽然中央对大学生“村官”提出了五条出路,但很大程度上只是“鼓励”与“扶持”,从全国范围来看,省、市两级对本省、本市的大学生村官还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文件,对于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使用和安置,还没有出台十分明确、操作性强的政策,致使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把当“村官”作为边工作边择业的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复习备考公务员上,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成长的打算,导致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如何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扎下根来,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面临准备不足困境,导致到村工作“根基不牢”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初衷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但受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是出于“工作不好找、先就业再说”和“重点为今后考公务员、再深造做基础”考虑,好为三年任期满后作打算,因此,部分大学生村官走上这一岗位的初衷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他们对期满后的出路思考不多,大多数寄希望于组织上对他们的安排和照顾,无法真正深入至农村发挥自己的长处,严重偏离了中央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初衷。

(三)面临本领恐慌困境,导致到村工作“难有作为”

部分大学生“村官”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有较大的落差,他们思维僵化,缺乏敢闯敢拼的锐气,对农村社会问题认识不深、了解不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善于和农民群众打交道,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只会与群众论“大道理”,不会与群众拉家常,甚至有少数大学生“村官”好高骛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因此,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能力建设,立德为本、立业为根、立身为基,弥补他们能力结构的不足,让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是今后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建立的重要性

鼓励大学生走向农村不仅是一种现实需求,更是农业再度起飞的历史召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必须保障“出口”通畅,即流得动。笔者认为,中央在把好大学生“村官”入口的基础上,出台《意见》,推动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有利于畅通渠道,激发“活力”

畅通渠道,确保有进,有出,而且合理有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带来新鲜空气,这样的工作才会生机盎然。通过出台《意见》,建立长效流动机制,为大学生“村官”谋划了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扩大了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空间。可以说,为大学生“村官”实现再发展、再提升,搭建了新舞台,提供了新阵地,真正让大学生“村官”动起来。同时,“有序”,不是混乱,流动符合实际,针对性强,不是盲目推出,而是新的发展,让大学生“村官”发挥更大作用。建立长效流动机制,五条出路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重视、关心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直接体现,让大学生|“村官”更有信心,激发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活力。

(二)有利于明确标准,增强“动力”

动力足不足、强不强,直接关系工作推进的力度和实际成效。通过出台《意见》,建立长效流动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引导他们通过选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其次择优招录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坚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注重考察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实际表现;再次引导其另行择业,参与企业单位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多元化发展。这样既为大学生“村官”明确了努力方向,也提出了相应标准。能不能找准方向,实现目标,关键看大学生“村官”本人,关键看现实表现、学习效果、提升情况。实际上,就是要看有没有真投入,有没有真历练,有没有真提升。目标确定之后,关键看行动。

(三)有利于提供保障,提升“吸引力”

有力的保障,是干好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这种支持就是最有力的保障。通过出台《意见》,建立长效流动机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对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青团等各个部门也明确要求,凝聚一股强大的合力。除此之外,还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细节上的帮助,选派其到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等参与实践锻炼,建设和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能力培训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锻炼机会。可以设想,有了如此“优厚条件”,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自我锻炼的热情将更加高涨。

三、关于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的几点思考

当前,大学生“村官”流动方面存在“出口”不宽、“前途”黯淡、“流动”不通顺等问题。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有无活力,取决于大学生村官能否“有序流动”,对此必须解决大学生村官的“选、培、销”问题,“选”即考试选拔、“培”即培育管理、“销”即期满出路,销是关键环节。要做到“旺销”,必须用长远的思想谋划工作,引导大学生“村官”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制度设定上推动工作,形成多元流动、有序流动的长效机制。

(一)要用长远的思想谋划工作

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要用长远的思想来谋划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把“出口”工作纳入整体规划,切实重视这项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把这支队伍的“出口”建设和当地新农村建设放在一起,统筹考虑,统筹规划,真正让大学生“村官”队伍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其次,大学生“村官”要确立长期扎根农村的思想。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带有自愿者性质的行为,之所以选择农村,这说明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希望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代。因此,大学生“村官”一定要确立长期扎根基层的思想,至少要有十年、二十年的准备,唯有如此,才可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任何抱有短期思想的举动,都有毁掉自己的危险,只有持之以恒,方可成就大业。

(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工作

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是长远的工作,需要历史和实践去证明,不要被眼前的一些看似问题的问题所迷惑。首先,要正确领会中央的精神。“村级组织特设岗位”,就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而有些同志却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是什么,是干部身份、工人身份、还是农民身份,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受传统干部政策的影响,其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质就是打破身份的限制。因此,不能让身份问题,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其次,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工作需要逐步去探索。中央提出要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说明这项工作的推动是循序渐进的,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口”解决方案,确保选聘工作的健康稳定推进,坚决杜绝“大冒进主义”的出现,使选聘工作与当地新农村建设严重脱节,引发一些新的矛盾。

(三)要从制度设定上推动工作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实质上是流得动的问题,而流得动的前提是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因此,各地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关键是解决好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问题。首先,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有关政策,省市县三级要根据《意见》的精神,出台经过细化的、操作性强的方案,从而畅通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事业干部和党政后备干部队伍等的选拔渠道,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县镇级单位录用人员优先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为镇村级干部队伍储备人才;另外,要结合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和特长,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要敢于压“担子”把某一项条线工作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独挡一面的综合能力和在复杂工作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级政府要多关心关怀大学生“村官”,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想方设法使他们能早成材。

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是一项富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地区实际,拟制详细的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的去向方案,确保出口畅通,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以及各行各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对话北京市人事局: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

[2]郁芬.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共前行[n].新华日报,2008-05-07.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9

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行政管理毕业格式要求是什么样的,它的发表和格式都是有标准要求的,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行政管理毕业格式要求,希望给大家在今后的当中带来帮助。

一、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组成(结构):

专科毕业论文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论、论文主体、结论、参考资料

本科毕业论文应包括:封面、写作提纲、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资料

2、字数:

专科4000-6000字;本科5000-8000字。

3、论文格式要求(本科)

封面:采用统一的封面格式。

第二页:毕业论文提纲。打成一页。

第三页: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字数在200----350之间。关键词,选5--8个词语,使用规范汉字。

正文结构:分为标题、引论、论文主体(本论)、结论、参考资料(注释、参考文献)

正文:其层次编号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形式的标题;若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可采用“(1)”、“第一”的标题形式。标题“一”、“(一)”与标题“1”前面应空两个字符。

字体:统一使用宋体,正文中标题:论文题目,用小二号,居中;一级序号用三号并加粗,空两格居左;二级序号用小四号,空两格居左;三级序号用小四号,空两格居左;正文内容为小四号宋体。

参考资料:

一为注释,不得少于8个;在正文之后按“序号、作者姓名、资料出处、发表的刊号、年、卷(期)、页码”。编号采用[1]、[2]……;间隔统一使用“,”,左对齐,内容用五号宋体;

二为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其格式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即“序号、作者姓名、文献题目、发表的刊号、年、卷(期)、页码”。编号采用[1]、[2]……;间隔统一使用“,”。左对齐,内容用五号宋体。

4.论文格式要求(专科):

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资料

正文层次编号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形式的标题;若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可采用“(1)”、“第一”的标题形式。标题“一”、“(一)”与标题“1”前面应空两个字符。

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

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字体加粗),左对齐,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数在200-350之间。[关键词](字体加粗),排在中文摘要的下方,左对齐,内容用小四号宋体,选3--5个词语,使用规范汉字,间隔用“,”。

正文字体:一级序号用三号黑体,空两格居左;二级序号用小三号黑体,空两格居左;三级序号用四号黑体,空两格居左;正文内容为小四号宋体。

参考资料:不得少于5个;按“序号、作者姓名、资料出处、发表的刊号、年、卷(期)、页码”。编号采用[1]、[2]……;间隔统一使用“,”,左对齐,内容用五号宋体

二、毕业论文电子文档和页面设置要求

1、电子文档设置:

电子文档页面设置与书面作业一致,采用woRD格式,按a4(210×297mm)纵向排版;专科为一个,以“学生姓名”为文件名;本科内含五个:1)、封面;2)、论文提纲;3)、摘要与关键词;4)、论文正文,以“正文”为文件名;5)参考资料。

2、毕业论文的页面设置:

1)页边距: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4)间距:字间距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毕业论文的打印:

a4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例欣赏: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的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yulu.cc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大学生村官成就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